16.3电阻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3 01:35: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6.3电阻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6.3电阻教案设计》。

第一篇:16.3电阻教案设计

16.3《电阻》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电阻》是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三节的内容。电阻是电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与电流、电压构成初中电学的三大基石。对电阻的概念以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初步理解,是更好地学习变阻器、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相关内容的必要基础。因此,电阻的学习将在物理电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通过八年级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而且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将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理性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借助形象直观的实验操作,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阻的定义、符号、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3)知道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学中的运用;

(4)了解半导体及超导现象,以及超导对人类生活和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电阻概念的建立;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难点:电阻概念的建立,实验的设计与分析论证。【教学方法】

讲述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教具】

电源、开关、导线、电流表、、小灯泡、不同金属导体电教板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将相同长度和相同粗细的铜丝和镍铬合金丝分别接入同一电路,闭合开关后,让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小灯泡的亮度明显不同。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的灯泡亮度的同时让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同一电路中接入不同材料金属丝,灯泡的亮度会有变化呢?从而引出新课——《电阻》。

二、新课教学

(一)、认识电阻概念

教师讲述:通过演示实验,小灯泡的亮度的变化是因为通过灯丝的电流大小发生变化,而电流发生变化是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而造成的。此时强调导体与绝缘体是根据物体是否容易导电来划分的,导体对电流都有阻碍作用,从而提出电阻的概念。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3、64页内容,学生小组进行交流,完成导学案相关内容。归纳出电阻的概念、符号、单位及各单位间的换算,并将其板书在黑板上。

师生交流,并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及常见的电阻器。

(二)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既然不同导体的电阻大小不同,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着电阻大小呢?让学生猜想。猜想完毕,教师要排除一些重复的因素及非因素。

3、设计实验方案

为了研究本实验,首先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当研究一个物理量和几个因素的关系时,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2)用什么办法判断被测导体电阻的大小?(3)如何设计电路并画出实验电路图?(4)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完成表格。学生小组讨论后并展示交流。

4、分析与论证

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5、类比分析,加强理解

把电阻与车流对比,像道路的结构、道路的长度,道路的宽度都会影响车流的速度。

(三)、查阅资料,开拓创新

让学生观察教材第65页图16.3-4,分析讨论:有哪些发现? 教师介绍有关半导体和超导知识。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四、布置作业

P67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5题

五、板书设计

电 阻

一、电阻:

1、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符号为R。2、单位和换算

电阻的单位:欧姆,符号为Ω; 1MΩ= Ω,1KΩ= Ω

电阻在电路图中的符号:

二、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影响因素: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

九年级物理

16.3电阻 教案设计

十四户中学

张艳玲

第二篇:《电阻的测量》教案设计

《电阻的测量》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加深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知道测量电阻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进行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进一步掌握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方法,学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做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并观察试验现象分析结果,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并养成求真务实、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根据实验原理设计电路图,并且能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难点】

组装电路,分析实验,发现规律,以及对电阻概念的理解认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问题引入:如何测定一个定值电阻的大小?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所学的欧姆定律的知识,然后得出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通过测量通过电阻的电流以及电阻两端的电压得出定值电阻的电阻值的方法。

环节二:新课讲授

设计实验

已经讨论出了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即测量电流和电阻根据公式

得出电阻值。但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实际测量中要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多次测量电压以及电流的值,求出每次的电阻值,最后求出电阻的平均数。其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移动滑片,就可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的电流。电路图如图所示:

所用器材有:电源、开关、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

进行实验

首先,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在连接电路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注意哪些问题,比如,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在断开状态;闭合开关前检查滑动变阻器是否处于阻值最大处;电压表电流表的支付接线柱的正确连接等。且应该提醒学生通过“试触”进行测量工具量程的选择,在闭合开关前仔细检查电路连接情况。在学生连接完电路后,应该检查学生的电路连接情况,确保电路连接没有问题。

其次,闭合开关,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注意应提醒学生不能将滑动变阻器调节的太狠,也不能超过测量工具的量程,并且指导学生设计表格将所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最后,断开开关,整理器材,收拾仪器,结束实验。

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让学生利用记录在表格中的数据以及公式,计算出不同电压电流情况下定值电阻的阻值,并求出平均值,各组同学互相讨论看看其他组得到的结果,分析实验结论。

根据所做的实验,可以看出,在各个电压下测量的阻值变化不大,且与平均值较为接近。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改变时,通过它的电流也随之改变,但电压和电流的比值不变,即电阻不变。同时也证明了电阻时导体自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由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决定,与电压和电流无关。

在实验中,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大小,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以及流过电阻的电流随之改变,说明串联在电路中的变阻器的阻值改变时会影响其他用电器的电压以及电流。

环节三:巩固练习

利用如下电路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测量结果如下图,试读出读数并计算被测电阻的阻值。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将上述实验中的定值电阻换成小灯泡,用同样的方法测定小灯泡的电阻。多测几组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分别计算出小灯泡的电阻,比较计算出的几个数值,跟测量定值电阻的结果相比较。

四、板书设计

第三篇:《镶嵌》教案设计3

镶嵌教案(2)

7.4课题学习镶嵌(2)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图案,继续探究镶嵌问题,理解平面图案形成的合理性;

2、通过由浅入深的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等探究能力;

3、通过镶嵌图案的展示和设计,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由几种多边形镶嵌而成的平面图案的合理性的解释。难点:如何设计由几种多边形镶嵌的平面图案。【教学准备】

学生:已搜集到的、画好的或设计好的镶嵌案;教师:镶嵌图案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昨天我们着重学习、研究了由单个多边形镶嵌而成的平面图案问题,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仍然经常可见到: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正多边形一起组合而成的镶嵌图案(展示图1),本节课我们将来探讨、研究这类图案的镶嵌问题.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对镶嵌问题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开门见山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让学生观察图1,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思考、交流.

1、该平面图案中涉及哪几种多边形?

2、你能解释该平面图案(镶嵌)的合理性吗?

设计意图:之所以选用图1作为讨论的课题是因为该图案涉及的多边形最常见且容易利用镶嵌知识来解释合理性,从而为研究更复杂的图案作铺垫。

三、讨论交流

学生观察图7.4-2书本93页),围绕“图案由哪些多边形镶嵌而成”“为什么能出现这种结果”开展思考、讨论。

设计意图:深入探讨几种多边形组合而成的镶嵌问题,进一步理解并解释图案的合理性。

四、探究本质

让学生思考问题:若干个多边形(常见的是正多边形),能否组镶嵌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关键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个平面图案的观察、探索,结合本问题,让学生归纳、补充、了解到多种多边形的镶嵌关键,形成共识。

五、图案展示(设计)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由几种多边形镶嵌而成的平面图案(或展示已画好、搜集到的其他图案)。

2、可安排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或几个由几种多边形镶嵌而成的平面图案(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并尝试让学生解释其合理性及象征性等。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教学知识进行自我设计,叙述含义,使数学还原于生活。

六、布置作业

1、必做题:

画出若干个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多边形镶嵌的图案.

2、选做题:

教科书97页习题l0。

3、备选题:

让学生设计一个由几个多边形镶嵌而成的优美的图案,并写上一两句贴切的解说词.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在上节课初步学习镶嵌的意义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究由几个多边形镶嵌成平面图案的合理性,让学生通过对较熟悉的平面镶嵌图的探究,进而到对更复杂的平面镶嵌图的探究.最后让学生通过独立的观察、思考,并讨论、交流,归纳认识到数学问题的本质所在。在学生不断巩固数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第四篇:《望月》教案设计3

25、望月

一、导入

夜深人静,月悄悄地成为夜空的主角,它将柔柔的月光倾泻在宽阔的江面上„„让我们再次随着赵丽宏先生一起去——《望月》(学生齐读课题)。

二、新授

欣赏“眼中月——安详”

1、师读: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此时此刻,“我”看到了什么?(一句一句说)

2、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3、今晚,赵丽宏先生眼中的月,是——安详的。(板书:眼中月——安详)

4、好一幅安详的月夜江色图,让我们轻轻读出今晚月光的安详,想象,你还听到了些什么?(配《望月的君》,全班齐读)

5、预设:仿佛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踢踏舞的跳动声、树梢的沙沙声„„

品读“诗中月——奇妙”

6、小外甥听到了什么?发挥想象回答。难怪赵丽宏先生会夸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了。

7、“我”的眼中月是安详的,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也描写过月亮,在这些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月?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8、学生汇报交流。(我从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读出了天真的月。)

9、同一轮月亮在诗中却有着不同的情思。这真是:岁岁年年月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啊!你看,她有时表达了诗人的天真与童趣,有时化作一片美丽的思乡愁绪,有时又透露出诗人孤独惆怅的哀思,有时还是诗人郁郁不得志的人生慨叹„„这诗中月是——奇妙的。(板书:诗中月——奇妙)

10、月,就是一缕一缕情思,月,就是一段一段情怀。这爱月的舅甥俩,此时不禁我一句你一句吟诵起来。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也像“我”和小外甥一样来对诗。

11、屏幕出示诗句。配《春江花月夜》,指名对诗,带上表情动作。

12、你一句我一句好不热闹,现在不如你们一句我们一句,男女生对诗。

13、文,终究是要一个人吟诵。你们能不能自己对诗?

14、那个大大的省略号,意味着什么?那我们帮他们补上吧!

15、我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月。

你对“

。”

的月。

我背“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的月。

你对“

。”

的月。

我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月。

你对“

。”

的月。

我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月。

你对“

。”

的月。

我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月。

你对“

。”

的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的月。

你对“

。”

的月。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的月。

你对“

。”

的月。

感悟“心中月——多趣”

16、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突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月亮像什么?”是啊,在小外甥的心中,月亮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中相关部分,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17、学生交流讨论。(愿闻其详——提示说完整)

18、在小外甥心中这月是——多趣的(板书:心中月——多趣)

19、“我”无不佩服小外甥别出心裁的比喻,诗情画意的诠释,这可真是位——爱幻想,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啊!

20、你们看,他还是位小诗人呢!出示儿童诗:月亮像什么/像眼睛/天的眼睛/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大地/所以每次迷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让我们品味品味这首儿童诗(配《回到童年》,全班齐读)

21、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有幻想,在你们的眼中月亮像什么?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可以静静地想一想,也可以试着写一写。学生写话练习。展示。

三、拓展

1、你们看,月亮在我们的眼里也和在小外甥眼里一样多趣、多变,而在赵丽宏先生眼里却是多姿、多彩,在诗人眼里又是那么的多情、多愁,为什么同是天上的一轮明月,可一落在人们的眼睛里,就不一样了呢?

2、是啊,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看到一轮怎样的月,源于你有一颗怎样的心。眼中的月,就是人们心中的月啊!这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五篇:3《白杨》教案设计

白 杨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学习和发展语言,挖掘人文性和审美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课的教学设计努力体现了思路、教路、文路的和谐统一,重视引领学生纵横联系,挖掘内涵,体会文中寓意:作者借白杨的正直高大、坚强不屈的特性来赞美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实现以读为本,兼顾听、说、读、写的训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阅读新疆的有关历史资料,了解新疆的巨变。(2)制作课件。2.学生准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2)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有关资料,观看相关的影视资料或图片。(3)回顾阅读已学课文:《翠鸟》《鲸》《桂花雨》等。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读题引疑

1.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种树,它没有松柏那样的傲雪凌寒,也不像垂柳那样的婀娜多姿,但是它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傲然挺立,赢得人们的尊敬和赞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种树——教师板书,学生读题。

2.引疑:根据课题,你认为作者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白杨树呢?

3.引入新课:本文作者究竟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下面咱们就一起走进这篇课文。设计意图:本课是以事物名称为题的,学生根据已有的习作知识,会认为是“状物”类的文章,多从事物的样子、特点、作用等方面描写。这就与本文的内容形成了对比,为下一步有效地促进学生领悟“借物喻人”这一写法做好了铺垫。

二、整体感知,疏理文脉

1.学生自由读课文,布置自读要求。(1)将字词读正确,将课文读通顺。(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课件出示,检查字词。(1)出示文中生字新词。

清晰 大伞 抚摸 介绍 新疆 陷入

(2)学生自读词语,思考有哪些字在读音或字形方面容易出错,需要提醒大家的。(3)教师重点点拨。

疆:不能漏掉“土”。祖国的边疆一寸土地都不能少。陷:右边部分笔顺易错,学生一起书空。

3.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4.以“白杨树”为线索,梳理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3段)写列车在茫茫戈壁行驶,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第二部分(4~12段)写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第三部分(13~15段)写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16段)写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既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又可以让学生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梳理出学习的层次,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

三、联系环境,初识白杨

1.导入:自由放声读第1~3自然段,你看到了怎样的白杨树?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回答。2.交流板书:高大挺秀。用拆字解词法理解词义。3.引导探究: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这样的感觉?

(1)课件出示:(茫茫的大戈壁)学生结合课外资料,描述戈壁的荒凉情景,感受环境之恶劣。

(2)教师激情描述: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然而,就在这么荒凉的地方,我们看到了这一个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课件继续出示:浑黄一体的大戈壁中的一行白杨。此时,你又有什么感受?(白杨树有着顽强的生命力。)(3)你想怎样夸夸这白杨树。

4.带着赞美、热爱之情读好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课外资料和图片资源的辅助作用,再加上教师充满情感的描述渲染,让学生在感受戈壁滩荒凉的同时,让白杨树高大挺秀的身影定格在他们的心中。

四、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留疑: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茫茫大戈壁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白杨,那么,爸爸究竟要借白杨来表达怎样的内心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作业:抄写本课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置留问题,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激起学习兴趣,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回忆白杨的特点

1.播放课件,呈现戈壁上的景象。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谁能结合图片说一说,戈壁滩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2.导入:望着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父子三人展开了议论,从他们的议论中,我们又能体会到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境,回顾课文相关段落,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情感和知识基础;设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

二、品词析句,感悟白杨的品格

1.默读第4~12自然段,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思考:从中,你又发现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简要批注。

2.交流出示,研读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 ②比较: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白杨树就这么直。

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白杨树一直以来就这么“直”的特点。这样,为下文体会“爸爸希望孩子从小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坚强不屈,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做铺垫。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关键词语体会到的?(适应能力强。从“哪儿„„哪儿„„”“很快”可以体会出来。)②据词想象,白杨树会在哪些环境下生长?

课件出示:()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③小结: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不管是山坡还是戈壁,哪儿需要白杨,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树怎样的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坚强不屈。从“不管„„不管„„总是„„”可以体会出来。)②引读:遇到()的风沙,白杨树是„„

遇到()的雨雪,它还是„„ 遇到()的干旱,它仍然是„„ 遇到()的洪水,它依旧是„„ 无论面对怎样的自然灾害,白杨树总是„„

3.小结: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坚强不屈的品格,白杨树虽然身处茫茫的大戈壁,但它依然长得如此“高大挺秀”,所以文中称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读到这儿,你对白杨树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4.指导抓住关键词语背诵这段话,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目标指出:(注意)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关键词句,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感受白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三、思前想后,领会爸爸的心愿

1.引读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引导学生了解设问句的作用。

2.课件出示第14自然段。这段中,作者连用了三个“只知道”,那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呢?请根据上下文推想。

3.出示填空。

①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

②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

③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4.探究: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为什么要接孩子们去新疆上学?当时的新疆条件怎样?教师播放新疆建设兵团建设边疆的画面,学生结合画面联系课前查到的资料和同桌讨论、交流。

5.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句子。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三个句子,现在你还认为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白杨树和爸爸这样的新疆建设者有什么共同之处?爸爸想借白杨对孩子们说什么?

(白杨树在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生根发芽,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而像爸爸一样的众多边疆建设者,他们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环境极其恶劣的西部地区,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他们是坚强不屈的“边疆战士”。爸爸想让自己的孩子具有白杨一样的品格,要能经受住生活的磨炼,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6.领悟写法:看来,爸爸并不只是为了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而是借白杨树表达自己的心愿。像这样借一种事物来表达情感或志向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抒情”。

7.引读第15、16自然段,课件出示:“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引导体会“高大的白杨树”指的是——爸爸,像爸爸一样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几棵小树”指的是——我们,边疆建设者的后代。(2)体会表达方法:借物喻人。

设计意图:“借物喻人”是学生新接触的写作知识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新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该环节的设计采取步步推进的办法,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水到渠成地理解这一写作技巧。

四、知识回顾,整合归纳写法

1.比较异同:课前,大家回顾复习了《翠鸟》《鲸》《桂花雨》《落花生》等课文,你发现它们与本文写法有什么异同?

2.交流归纳:几篇课文都以事物名称命题,但描写侧重点都不同,因此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翠鸟》属状物类,《鲸》属科普说明类,《桂花雨》属借物抒情类,而本文属借物喻人类。

3.回读文中含有“借物喻人”表达方式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唤醒学生已存储的知识”,与新学知识进行类比,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借物喻人类文体的特点。

五、拓展阅读,积累运用语言 1.仿写练笔。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像白杨树一样的人,请你介绍一下他们。

(2)写一段话,夸夸这些祖国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2.朗读课后“阅读链接”——《帐篷》,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所以,教学中,能适时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练笔,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无疑是极有好处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抓联系,挖内涵,体会白杨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认识白杨树的形象,理解白杨树的特点,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做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教学中采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上接白杨树的“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引导展开合理推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2.合理利用媒体手段,巧妙突破教学难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让“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鲜明起来,课始,教师出示茫茫的戈壁让学生感受环境之恶劣,再出示一排高大挺秀的白杨,感受其顽强不屈的可贵品格。在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这一内容时,教师又通过媒体展示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直观的画面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不足之处: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教师的设计步步深入,层层推进,教学流程也非常顺畅,但教师“导”的过程似乎太强势了些,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不够。

下载16.3电阻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16.3电阻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二物理电阻定律教案3

    第三节 电阻定律(2) 教学目的:进一步深化对电阻概念的认识,掌握电阻率的物理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1)欧姆定律是如何表述的? (2)不同导体的电阻大小不同,那么,导体电阻的大小是由......

    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设计(含5篇)

    课时:l课时。教学要求: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2.使学生初步熟悉如何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同时测量一段电路的电流和电......

    《素描3》课程教案设计

    《素描3》课程教案设计 主讲:石庆秘 授课学期:2013年秋 授课学时:64学时 教学对象:1012401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授课地点:7208教室 授课时间:第1周——第6周:周二5-8、周四1-4、周......

    3《笋芽儿》教案设计

    3 笋芽儿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笋芽儿》是一篇拟人的童话散文,课文生动形象,采用春雨姑娘对笋芽儿的引发力,竹妈妈对笋芽儿的束缚力以及笋芽儿自身的奋发力交错的形式,绘声绘色......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教案设计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教案 三维目标 1.经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2.能运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解决问题. 3.通过运用内角......

    心理活动课教案设计3

    阳春市第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发散性思维训练 1、活动背景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与发明创造有着直接联系的思维方式。当前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方式,并且......

    《麦哨》教案设计3

    《麦哨》教案设计3 课文简说: 这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紧接着重点描述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

    《宝玉挨打》教案设计_3

    《宝玉挨打》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 了解“宝玉挨打”一节在《红楼梦》中的地位——这是全书上半部的高潮,是两种思想观念的一次大冲撞。 2. 理清全文思路,体会作品情节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