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醉翁亭记》教案(部编语文九上)
11.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壑、辄”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过程与方法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2.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欣赏这篇《醉翁亭记》吧!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
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2.知识链接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 yá)潺潺(chán)僧(sēng)
辄(zhé)晦明(huì)
霏(fēi)瞑(míng)伛偻(yǔ lǚ)
携(xié)
洌(liè)
肴(yáo)蔌(sù)
觥筹(gōng chóu)阴翳(yì)
弈(yì)酿泉(niàng)翼然(yì)
岩穴(xuè)
朝暮(zhāo mù)酣(hān)颓然(tuí)(4)词语释义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环:环绕。壑:山谷。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云归:烟云聚拢。岩穴:山谷。暝:昏暗。晦:阴暗。发:开放。
茂盛,繁茂。这里指草木茂盛。杂然:交错的样子。陈:摆开。(3)一词多义
①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意动用法,以……为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趣)②名
名之者谁(命名)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③秀
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植物开花结实,此指繁荣滋长)④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每有会意(意旨)此中有真意(心思)⑤高
而年又最高(大)风霜高洁(高爽)⑥宴
太守宴也(宴请)宴酣之乐(宴会)
⑦出
水落而石出者(显露)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出来)⑧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云归而岩穴暝(归聚)
⑨乎 在乎山水之间也(于)颓然乎其间者(在)⑩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表承接)而年又最高(表递进)溪深而鱼肥(表并列)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4)词类活用
①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③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④杂然而前陈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⑤翼然临于泉上(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⑥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称呼)(5)古今异义(①意
古义:情趣。例:醉翁之意不在酒。今义:意思或愿望。
②去
古义:离开。例:游人去而禽鸟类也。今义:到、往。
③射
古义:例:射者中。今义:射箭。
(6)出自本文的成语: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 亦作「山回路转」。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②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水落石出:本义为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山肴野蔌:野味和菜蔬。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全文四个自然段。
第1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第2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第3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第4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二)研读分析
(1)精读第1段并回答:这段如何划分层次?写法是什么?
答案示例: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这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这段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2)精读第2段,说说它的内容、层次和写法。
答案示例:这段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及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
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
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突破重难
(1)第3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场面。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2)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答案示例: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能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3)精读最后一段,说说哪句话体现了全文主旨?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答案示例:主旨句:醉能同其乐。“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4)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太守是为什么而醉?
答案示例:①为景而醉。第1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第2段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②为人而醉。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
笑笑,无拘无束;太守醉,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③为情而醉。“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中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是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5)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答案示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这“乐”也不是纯粹的乐,而是乐中含悲。为何?因为作者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所以,他乐中也含悲。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
2.写法探究
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①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字,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② 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2段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二、课堂小结
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文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散文便是他对文学主张最好的艺术实践。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优美的画面、淳朴的人情,也展现了先生那旷达自适、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让我们一起在优美的朗读声中与先生道别吧……(配乐朗读)
三、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四、板书设计
第二篇:《论教养》教案(部编语文九上)
8.论教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贸然、疲惫不堪、自持”等字词的音形义。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
1.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三、新课导入
大家都知道,有教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过,每个人对教养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在著名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眼里,怎样才能算是有教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论教养》这篇文章,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预习3.背景资料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贸然(mào)
疲惫不堪(kān)
大发雷霆(tíng)
涵养(hán)
恕我直言(shù)
自吹自擂(lěi)
恪守(kè)允诺(nuò)
自持(chí)
汲取(jí)
矫揉造作(jiāo)
扭捏(niē)箴言(zhēn)
嚼(jué)
絮絮叨叨(xù)
尴尬(gān)
原处(chù)
教书(jiāo)
困难(nán)处境(chǔ)
教养(jiào)灾难(nàn)(2)词语释义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随,任凭;欲,想要。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擂,打鼓。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交结文人,参加有关的文化活动。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机,时机,形势。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2.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2段):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3-12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说什么是“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段):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第5-10段主要论述了什么?这几段的论述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示例:第5-10段主要从反方面论述了没有教养的表现。这几段的论述都是先假设一个人在外面的表现彬彬有礼,但是在家里却表现的不尊重家人。在对比中反映了一个人怎样才算有教养。
(2)作者在论说“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然后批驳错误的观点。接着解说风度的缘起。接着列举有风度的现象,论述优雅风度遵循的准则。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的举止。
(3)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答案示例:①举例论证。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
②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2.写法探究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有哪些?
答案示例:(1)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本文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作为一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文中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又有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咀嚼、品味。
(2)方法多样,论证有力。举例论证: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做到有教养。相信作者的观点一定给了大家许多启示。当然,大家对于教养一定也有许多自己的看法,课下可以继续探索讨论。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向作者学习,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三篇:《你看》教案(部编语文九上)
5.你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丰润、红晕、翅翼”等词语。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过程与方法
1.赏读诗歌,理解诗歌意境。
2.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穆旦这位诗人吗?他是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写过很多优秀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你看》。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 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2、背景资料
《我看》是穆旦在联大初期创作的诗歌作品。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滇南小城蒙自。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丰润(rùn)红晕(yùn)
揉过(róu)
翅翼(yì)
忧戚(qì)
枉然(wǎng)勃发(bó)
谐奏(xié)
飘逸(yì)
挽(wǎn)
摇曳(yè)
(2)词语释义
丰润:本文指指丰茂滋润。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枉然:白白地。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摇曳:摇荡,晃动。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诗歌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示例: 第一部分(第一节):描绘了一幅春风荡漾图。第二部分(第二节):描绘了飞鸟凌空、凝望大地的图景。
第三部分(第三、四节):将生命、历史融入到自然风景中,展现青春的激越与豪迈。
第四部分(第五、六节):抒发对闲适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
(三)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理解诗句“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答案示例:这是大跨度的隐喻:阳光照耀,填空晴朗深远,一尘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阳光和地上红土的颜色,于是便有红晕;地上深红的红土,在阳光的普照与飘过碧绿天空的流云的呼应下,仿佛沉醉了一般。诗人置身于如此的风景之中,诗人沉醉的生命已经飞腾,与春之神韵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2)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答案示例:战时的穆旦写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抒情诗《我看》,洋溢着青春气息。让生命与自然融合,“我”看到自然风景“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绿潮”,此外,“我”还看到了飞鸟融入天空,红晕与大地一体,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对生命的感知。
(3)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与陶渊明的思想境界有哪些不谋而合之处? 答案示例:《我看》中诗人通过自然风景表达出了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最终达到自然与生命融合“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河流!”而这种情感的表达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早已有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情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逍遥自在恰恰与穆旦的生命与自然的合流不谋而合。
2.主题理解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示例:这首诗歌,诗人通过描写春风荡漾、飞鸟凌空、凝望大地的自然风景,表达出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最终达到自然与生命的融合。
3.写法探究
这首诗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写作手法? 答案示例:(1)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战时的穆旦写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抒情诗《我看》,洋溢着青春气息。让生命与自然融合。
(2)体验独特,写实中多有新意。
这首诗虽然是写实,但由于体验独特,写实中多有新意。在“春风”与“青草”间用“揉”的动作来衔接,大概不是多数人能想到的。“我看流云慢慢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似是神来之笔——流云通常不会红晕,而且流云“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的大跨度隐喻似乎也缺乏必要的情感逻辑——殊不知,这几乎就是对红土高原春之风景的写实:阳光照耀,天空晴朗深远,一尘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阳光和地上红土的颜色,于是便有红晕;地上深红的红土,在阳光的普照与飘过碧绿天空的流云的呼应下,仿佛沉醉了一般。诗人置身于如此的风景之中,诗人沉醉的生命已经飞腾,与春之神韵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第四篇:《敬业与乐业》教案(部编语文九上)
6.敬业与乐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旁骛、亵渎”等字词的音形义。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过程与方法
1.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2.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3.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教学难点
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
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2.知识链接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语言特点: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又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旁骛(wù)
强聒不舍(guō)
亵渎(dú)(2)词语释义
旁骛: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不专心。亵渎:轻慢、不敬。征引:引用 骈进:一同前进。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断章取义: 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指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言行相顾:言行一致。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强聒,过分啰嗦。不舍,不停。佝偻 :鸡胸驼背。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请通读课文,归纳每一段的段意。
答案示例:第1段,对题目作简单解释,然后提出中心论点。第2段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第3段,从反面论述,说明无业的害处。第4段,从正面论述,说明有业的重要。第5段,作者具体论述有业之必要。第6段,开门见山提出分论点“要敬业”。
第7段,以设问方式把“要敬业”的论述引向深入。第8段,论述“要乐业”。第9段,归结全文。
2.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示例: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
第一部分(1):揭示全篇论述中心。“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二部分(2—8):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有业 :做人之本;敬业:主一无适便是敬;乐业:生活的最高境界)。
第三部分(9):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的论述。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请结合文下注释,弄懂它们的意思。
答案示例:①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整天吃饱了饭,不肯动脑筋去做点事,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
②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和大家整天混在一起,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是卖弄小聪明,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
③主一无适便是敬。——专一于某种工作不旁及其他的事情就是敬业。④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自知。——天地虽大,万物虽多,我只知道有蝉翼罢了。
⑤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坐在这座山上,又想着那座山,结果一事无成.⑥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做事不分心,精神就能集中。
⑦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现在只做分内的事,不要希望做职分外的事。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这种道理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⑨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做人要是发愤读书忘记了吃饭,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而忘记了忧愁,甚至不知道自己将要老了,如此而已。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总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具体研读其中的重点部分。
二、合作探究
1.突破重难
(1)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证“有业”和“敬业”的重要性的?
答案示例:论证“有业”时,(2—5自然段)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论证“敬业”时,(6—7自然段)先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说明“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以“为什么该敬呢”和“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得圆满呢”设问,分别从人类生存的需要(为生活而工作)与个体生活的意义(为劳动而生活)出发,论证了“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和“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的道理。
(2)课文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
答案示例:课文中,作者认为任何职业不分高下,是劝告那些“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的人,要脚踏实地、勤恳敬业,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进而体会职业的乐趣和人生的价值。从现实的个人生活幸福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安身立命(儒家)、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平和(佛家)。而拿破仑的名言,则是为了激励人们树立远大抱负,努力挖掘自身潜能,勇于向命运发出挑战。
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职业分工的确有“尊卑”之别,任劳任怨地“敬业”未必能保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与获得尊重;这时候,还要让职业卑贱者“敬业乐业”,不仅不太可能,而且有维护既有等级秩序之嫌。但拿破仑的话也有问题:在一支部队里,元帅只能有一个,士兵却需要千千万,如果每一个士兵都不安心做士兵,都怀揣着元帅梦,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也大可怀疑。毕竟,社会所提供的“元帅”职位是少之又少的,如果大多数“士兵”想当“元帅”又当不成,人生岂不尽是一场失败?
可见,两种说法适用的语境有所不同,反映的人生观也有区别。如果说,梁启超教导人们要安于本职、不可好高骛远,体现了隐忍而自敛的中国人生哲学,那么,拿破仑鼓励士兵要争当元帅,则是典型的西方个人本位的进取型、外向型人生观。
(3)仔细阅读第8段,回答:本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式来论证论点?请问本段的论点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答案示例:中心论点: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论证方式: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补充事实论据示例:居里夫人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
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她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来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
2.写法探究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试从文中举出例子,并做说明。
答案示例: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
3.主题理解
(1)作者提出“业”的含义是不是局限于人们常说的“职业”?
答案示例:文中“业”的含义并不局限于人们所理解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所以,“业”并不局限于正式谋生的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2)作者在文中说:“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答案示例:作者的这种说法值得质疑。人类或个体的生活,并不都只有“劳作”,“休闲”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正如“不是为了吃饭而生活”一样,人也不是“为劳动而生活”。
三、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课文结构层次清晰。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旨意。本文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在语言上,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巧妙结合。同学们今后在议论文写作中,可以充分学习本文的优点。
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第五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部编语文九上)
9.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宽宥、游弋”等字词的音形义。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过程与方法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四、新课导入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完全体会到的。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自主预习4.背景资料
毕淑敏(1952—),女,国家一级作家。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当兵,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1980年转业回北京。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年加入中
国作家协会。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宽宥(yòu)游弋(yì)
轻觑(qù)
麾(huī)下
广袤(mào)
赘(zhuì)余
窗棂(líng)
坍(tān)塌
要诀(jué)
困厄(è)
襟(jīn)怀
灼(zhuó)晃
自惭形秽(huì)
憎恶(zēng wù)
俯拾即(jí)是
驰骋(chěng)
(3)词语释义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
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杂乱众多。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李代桃僵:意思是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襟怀:胸襟、胸怀;心胸。
广袤:土地的面积。东西的宽度为广,南北的长度为袤。驰骋:①骑马奔跑,奔驰。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坍塌:倒塌,崩塌。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课文标题说的是哪三间精神小屋?
答案示例: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与恨。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
2.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第1—6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第二部分(第7—17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第一层(第7—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第二层(第9—13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第三层(第14—17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第18—19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第1—6段的内容,和后文写的三间精神小屋有什么关系?
答案示例:第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第4—6自然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2)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答案示例: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3)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答案示例: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首先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其次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
最后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精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4)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答案示例: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理解本段的重难点是“自身”,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意见”?
通过举例分析说明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5)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
答案示例: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他们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作为当代学生,我们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余,应该思考如下问题:有没有给自己的心灵存放适当的空间?对于我们在课内课外吸收的信息有没有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判断?有没有用自己的思维去审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6)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示例: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2.写法探究
本文有怎样的写作特色?
答案示例:①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②构思新颖独特。3.主题理解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案示例:这是一篇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四、课堂小结
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间间累积势必会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厦!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