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 九上课外古诗后四首教案

时间:2019-05-13 04:30: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部编 九上课外古诗后四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部编 九上课外古诗后四首教案》。

第一篇:部编 九上课外古诗后四首教案

课外古诗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迁移练习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学习《咸阳城东楼》《无题》

一、学生展示:

1、《咸阳城东楼》简介:《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2、无题诗古人的代表非李商隐莫属,李商隐的无题诗在《全唐诗》中共收入了十六首,另外,还有许多诗以篇首或句中二字标题,如《锦瑟》、《为有》、《碧城》等。

二、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个读,赛读。

2、交流阅读感受。

三、课堂提升: 学习《咸阳城东楼》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全诗。

明确: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城楼,当时浓云从蟠溪上空涌来,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两朝故都,已成草树疯长的田野;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鸣,不识兴亡。

2、分析“一上高楼万里愁”的“愁”含义和作用。

明确:愁,思乡,怀古。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用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

3、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明确: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或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分析也可);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或:今昔对比)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或“引发诗人的思古幽情”)

4、概括作者“愁”的原因。明确: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5、背诵全诗。学习《无题》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全诗。

明确: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2、诗句四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呢?请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归纳。明确:本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一首爱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

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

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全诗以句中的“别”字为通篇文眼,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但其中也流露出诗人政治上失意和精神上的闷苦,具有浓郁的伤感色彩,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并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深切思念。诗中融入了诗人切身的人生感受。

3、概括归纳本诗主旨?

明确:本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了两个爱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又彼此思念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至死不渝的爱情的赞颂。

四、背诵并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行香子》《丑奴儿》

一、学生展示:

1、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他的词多写男女爱情和身世感伤,风格轻婉秀丽,受欧阳修、柳永影响,是婉约词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张耒、晁补之、黄庭坚并称“苏门四学士”。

2、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

二、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个读,赛读。

2、交流阅读感受。

三、课堂提升: 学习《行香子》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全诗。

明确: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2、简单语言归纳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上阕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是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阕则描写流水青旗的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影翻飞的迷人春色。上下两阕的风景合起来,便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宋代农村画卷。

3、赏析诗歌的写作视角。

明确:上片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绕”字与“满”字显见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也为下面抒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东风”言明时令,“豪兴”点名心情,“徜徉”则写其怡然自得的神态,也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小园”五句,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色彩鲜明,暗含香气,绚烂多彩而又充满生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下片“远远围墙”四句,作者的视野由近放远。周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相生,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蕴,引入遐想。“正莺儿啼”三句,仍是特写春之一隅,地点却已经转到田野之中。与上阕对应部分描写静静绽放的开花植物不同,这里集中笔力写的是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春的生命活力,更加淋漓尽致。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4、背诵诗歌。学习《丑奴儿》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全诗。

明确: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2、此词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3、结合写作背景和诗人经历,说说你对下片的理解。

明确: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4、归纳全诗主旨及其写作手法。

明确: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层层铺展,感情真挚委婉,言浅而意深,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高度概括出来,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四、背诵两首词并布置作业。

第二篇:部编 九上课外古诗前四首 教案

课外古诗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迁移练习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学习《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一、学生展示:

1、《月夜忆舍弟》背景: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杜甫弟弟正分散在这一代。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2、作者介绍:刘长卿: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

二、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个读,赛读。

2、交流阅读感受。

三、课堂提升: 学习《月夜忆舍弟》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全诗。

明确: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2、如何理解“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运用什么抒情手法?

明确:交代时令,点明主旨。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3、归纳主旨: 本诗通过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而自己只能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表达了诗人对兄弟深深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现状的悲痛之情。

学习《长沙过贾谊宅》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全诗。

你被贬于此寂寞地住了三载,万古留下你可居楚地的悲哀。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翰林。为何明君却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怎知我对你的深情?江山已经冷落草木已经凋零,可怜你究竟何故被贬此地呢!

2、诗句四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呢?请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归纳。

明确:第一联: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第二联写贾谊故寨萧条冷落的景象;第三联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第四联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

3、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说说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作者通过对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自己被贬的悲愤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懑之情。

四、背诵并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 学生展示:

1、作者介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2、温庭筠,字飞卿,山西祁县人。是晚唐颇有影响的一位诗词名家。生于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卒年不详。诗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又擅长填词,词与韦庄并称“温韦”。是最早大量写词的作家。“花间派”鼻祖。

二、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个读,赛读。

2、交流阅读感受。

三、课堂提升:

学习《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全诗。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州。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弊政,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

2、简单语言归纳四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颔联:书“除弊事”表刚直不阿之态。

颈联:就景抒情,情悲且壮。尾联: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3、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明确:“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4、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明确: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5、归纳全诗主旨。

本诗作者通过叙写自己上书进谏而遭贬一事,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学习《商山早行》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全诗。明确: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雄鸡唱晓,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霜的板桥上,早已留有人迹。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月光下驿站墙边的枳树花开得正鲜艳。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故乡杜陵,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自得其乐。

2、题目中“早行”在诗中如何体现出来的?

明确:直接表现:晨起动征铎(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

间接表现: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

3、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明确:一座茅草店,沐浴在晓月的余辉中,木板桥上,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早已印着行人凌乱的足迹。枯败的檞叶,落满了山间荒径,驿站墙头枳花开放,闪烁着白色的光。唯有报晓的雄鸡啼声高亢,但它们并未给这灰白冷寂的世界带来丝毫生气。

春天来了,我的家乡杜陵,一群群凫雁,正欢快地嬉戏在曲折、温暖的池塘里。

4、概括两幅画面的意境:

明确: 凄清、冷寂;温馨、美好。

5、这两幅不同的画面有何关联?

明确:这两幅画面虽然意境不同,但是表现的诗人的感情是一致的。表现的手法有异,一个以哀景写哀情,一个以乐景反衬哀情,一实一虚,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6、归纳全诗主旨: 明确: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四、背诵全诗并布置作业。

第三篇:九、古诗四首

八年级语文教案

城郊一中

薛素萍

九 古诗四首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2、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法】

生主师导展示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春望》《泊秦淮》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2.作者链接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 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宝佑进士第一。恭宗德佑元年(127 5),元兵东下,他组织义军入卫京都临安(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于镇江脱险,至福建与张士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不久兵败被俘。他迭经威逼利诱,始终不屈。于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被杀。后谥信国公。他于所遭险难及平生战友事迹,皆作有诗歌,题名《指南录》,堪称诗史。卷首有《自序》和《后序》。《后序》列叙作者所经历的险况,抒写了作者忍辱负重,赤心报国的忠诚,表现出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

【合作•探究•展示】

一、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 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 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二、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著有《樊川诗集》。此诗是作者有感于秦淮河地区浮糜豪奢的世象而作。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3、思考:

⑴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 ⑵“犹唱”一词有何含义?

⑶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歌女献唱,是需要有人听赏的,那些不顾国家安危,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演唱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

《泊秦淮》中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喷涌而出,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誉之为绝唱。

4、当堂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合作•探究•展示】

一、学习第三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注意字音、字形。

2、释题

讲述: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3、理解诗意

指名朗读,讲述,然后把意思贯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但是壮怀犹在,还希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呢。夜深了,大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 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奔向北方去啊。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

4、朗读。

5、明确诗歌主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

二、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

1、解题。

文天祥,字宋瑞,庐陵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2、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4、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

5、品析鉴赏。

这首诗重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 开讨论: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 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相呼应。

【反馈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风飘絮()秦hu i()夜泊()夜阑()寥落()

惶恐()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⑵僵卧孤村不自哀(僵卧:)⑶尚思为国戍轮台(尚思:)⑷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⑸干戈寥 落四周星(干戈:)⑹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3.对下面四首诗的作者、朝代、体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春望》——杜牧——唐——五言律诗 B.《泊秦淮》——杜甫——唐——七言绝句 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北宋——七言绝句 D.《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七言律诗 4.诗句默写。

①感时花溅泪。②

,隔江犹唱《后庭花》。③,尚思为国戍轮台。④

,身世浮沉雨打萍。5.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6.设想等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陆游的儿子在祭奠父亲时说些什么呢?(用第一人称手法来写)

(一)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7.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

8.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9.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

(二)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补全诗句。

第四篇:部编版九上古诗鉴赏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描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所展现的画面。

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因为精神苦闷,所以眼前摆着这么多美味佳酿,也难以咽下。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中茫然。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二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诗人的用意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3、联系全诗,谈谈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的理解。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我相信仍将会有一天,我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也就是说: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突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远大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实现愿望的坚定信念。4透过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一个虽饱含苦闷,愤懑迷茫之情,却又充满信心,执著地追求理想,满身豪气的诗人形象。5“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作用? 用了四个三字短语,节奏短促,反复咏叹;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感叹或感慨、迷茫。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心情。

7.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诗人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答: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答: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答: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3.诗中写新陈代谢不可抗拒的一联是________。这一联的意思是:________。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旁边,千帆竟发,无比热闹,病树前头,万木争春,充满生机。比喻新事物大批出现。

4、诗人用“闻笛赋”“烂柯人”这二个典故,分别有什么用意?

答案示例:“闻笛赋”怀念故友,那些被贬或被害的朋友;“烂柯人”自已被贬离京太久,这里变化很大。

5、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诗题中的“乐天”是大诗人白居易的字。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酒宴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对刘禹锡被贬遭遇表示了深切同情与关怀,诗人就写了这首诗来答谢。

B、首联两句尽写自已被贬遭遇之情,但诗人并不直率倾诉自已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自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来表达,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战友王叔文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故贴切、感情深沉。

D、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颔联,意思是: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末来肯定比现在好。它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6、简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

答案:诗人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并自喻,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自已对仕官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正因为这两句诗有如此高的思想、艺术境界和深刻的哲理,所以才会成为千古名句。(意思对即可)

7、诗歌第一、二联起什么作用?

答:写作者的坎坷遭遇,表现出无限辛酸和愤怒,实为下联张目蓄势,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尤其第二联用典贴切,表意深刻。

8.诗歌第三联(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以“沉舟”“病树”自喻,“千帆过”、“万木春”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说明坎坷是暂时的,光明和希望必将到来。感情基调由沉郁陡转为激昂,蕴含了乐观向上豁度坦然的生活态度,富于哲理。

9、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两句诗活泼形象地描述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示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0.诗的尾联其实是点睛之笔,不能忽略。“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画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答: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2.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答:(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意思相近即可,以上五点答对其中三点即给3分。)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答案: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5、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最后这两句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他的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闷与惆怅,并最终发出了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道尽了千载离人之情。终于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

6.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变化? 上阕中作者表现了厌倦尘世生活的倾向,“我欲乘风归去”,但思虑过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放达开阔。或,作者的感情从抑郁惆怅到乐观豁达。

7、“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夜忆舍弟 杜甫①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②。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①这首诗是759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爆发,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许多地区都陷入战乱。②问死生:探问生死。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这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开始更凉更白,月亮是故乡的最圆最亮,这里的景融入了诗人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月是故乡明”——思乡;“有弟皆分散”、“寄书长不达”——思亲;“况乃未休兵”——对战争停止的期盼。

3.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⑴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⑵,夕贬潮州路八千⑶。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⑷!云横秦岭家何在⑸?雪拥蓝关马不前⑹。知汝远来应有意⑺,好收吾骨瘴江边⑻。

⑴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蓝关:在蓝田县南。⑵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朝(zhāo)奏:早晨送呈奏章。九重(chóng)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⑶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⑷“欲为”二句: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肯:岂肯。衰朽(xiǔ):衰弱多病。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圣明,指皇帝。

⑸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

⑹“雪拥”句: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拥:阻塞。蓝关: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⑺汝(rǔ):你,指韩湘。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⑻“好收”句: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待后事。瘴(zhàng)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瘴江边:指贬所潮州。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忠而获罪的悲愤忧伤的思想感情。

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联中,“朝”和“夕”、“九重天”、“路八千”都包含有鲜明的对比之意,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对比反映了诗人命运急剧变化的处境。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忠心为国却遭贬谪的怨愤之情。

3、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家何在”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马不前”写出作者心事过重、前路的艰辛。通过对前路渺茫、严峻寒冷的环境描写,与孤苦渺小的个人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前路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前途渺茫的愁思、内心无尽的难舍悲凉、忧家伤国之情。

4、颔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试作简要分析。

答:想要为皇帝革除弊端,哪能因衰老就吝啬残余的生命。这一联表明了诗人对国家的忠心,同时表明自己因忠心却被贬的抑郁不平的心情。

长沙过贾谊宅①

唐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②,万古惟留楚客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诗人因公务南至湘中,瞻仰贾谊故宅写下此诗;此前,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因“刚而犯上”被贬。②栖迟:淹留。③楚客:指贾谊。贾谊曾被汉文帝重用,后被疏远,任长沙王太傅。

1.依现代汉语来看,这首律诗不押韵;但按唐代的读音,此诗是合乎律诗规范的。推测一下,本诗的“悲”“ 涯”和 迟、时、知在古代是押韵的。2.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3.本诗颌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答案: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2)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本诗借古讽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请解释“凫”和“回塘”的意思。(2分)

凫:野鸭

回塘: 圆而曲折的池塘(2)“客行悲故乡”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思念故乡;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3)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4)“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天色的昏暗,突出了行之“早”。

(5)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路辛苦,羁愁旅思”。(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作者通过想象写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表现欢乐的气氛,从而反衬旅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悲。

咸阳城东楼 许浑(晚唐诗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根据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和作用。

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用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或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分析也可);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或:今昔对比)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或“引发诗人的思古幽情”)3.《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试从内容角度赏析。

“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 风。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但是作者并不仅仅只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唐皇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社会也到了大变动的前夕。这种社会大变动的征兆,已经反映得极为明显。也是出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所以作者才写出这个概括性极强又十分形象的诗句。由于自然界的变化与社会的大变动具有某些共性特点,所以它的引申意义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的某种征兆。

4.许浑的咸阳城东楼。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

本诗开篇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东风:春风。无力:没有力量。残:凋谢。丝:双关,既指“丝”,又隐指相思之“思”。蜡炬:蜡烛。蜡烛燃烧时淌下的蜡油称烛泪。但:只。改:指容颜变得憔悴。蓬山:即蓬莱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对方住处。

青鸟:神话中的鸟,像乌鸦,是女神西王母的信使。这里指传递信息的人。为:替。探看:探探看,打听一下。

1.李商隐的《无题》寄托了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诗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 [答]“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4.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答]同意。颔联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5.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答]乐聚恨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真可谓:“相见时难”。然而好景不长,马上又要天各一方。这分别之际不是比相见更令人愁肠寸断吗?所以说“别亦难”。两个“难”字表面似同,义实有别,而其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沉重力量。

6.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有多种理解。你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人?说说你的理由。[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7.试简析本诗的抒情特点。

本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用春蚕和蜡炬一对最具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行香子 秦观 【宋】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注】①陂(bēi)塘:池塘。②飏(yáng):飞扬,飘扬。

1.填空:这首词随作者的春游(游览)顺序(或游踪)展开景物描写,作者笔下的景色具有色彩明丽、生机勃发(或欣欣向荣)的特点。

2.这首词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答:这首词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切合题意,举出实例,分析具体即可)3.词人在词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层层绿树,环绕村庄,盈盈碧波,涨满池塘。这里鲜花盛开,色彩缤纷,让人沉醉。逶迤缭绕的围墙内,茅堂隐隐,小桥流水近旁,酒旗飘扬。这里莺鸣蝶舞,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农村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4.请对这首词写景的手法及其语言特点进行赏析。

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静中有动;下片侧重描摹静态景物,静景动景又相互映衬,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这首词格调轻快,语言清新、浅近。质朴自然的村野风光随着词人轻松的脚步、欢快的情绪次第展开,达到词的节奏与词人的感情之间的和谐统一。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不识愁”和“识尽愁”、“少年”和“而今”构成对比。2.下面关于本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B.词中的“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C.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D.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

3.上下两阕紧扣一个“愁”字来写,这两个“愁”有何不同? 前者是“闲愁”,涉世未深的少年的做作之愁;后者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无法言说的“哀愁”。4.这首词下片“欲说还休”采用叠句手法更真切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痛苦与孤独。5.“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是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6.而今识尽愁滋味的“尽”有什么表达效果?

概括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使整个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个大转折。7.词人“识尽愁滋味”却“欲说还休”是因为愁绪太多,无从说起。

第五篇:《古诗四首》教案

古诗四首

【教学目标】

1.掌握正确的鉴赏诗词的方法,理解诗词的深刻内涵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工具】黑板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天净沙·秋思》、《次北固山下》

【课前准备】

让学生收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言(2min)

大家都应该听过这样的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古时交通不方便,流落外乡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就成了诗歌中的一个主题。尤其是秋天的时候,那些漂泊他乡的文人骚客看到落叶归根,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思乡之情就会特别浓重。现在我们就来体会一下,古代文人骚客的思乡情怀。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让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5min)

1.看作者(2min)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的戏剧家,在当时有“曲状元”之称,同时也是元剧四大家之一。青年时期追求功名,毕竟人不轻狂枉少年;中年时期曾在江浙地区当官,但成就不大;晚年则淡泊名利,向往现实的生活。

2.审题目(4min)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才是真正的题目。问题:从题目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顾名思义。“秋”点明了写作的时间是在秋天;“秋思”可拆开来组词,秋天的思念,秋天的思绪。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首散曲所表达的大概就是思念的愁绪。

3.品语言,悟意境(10min)

问题:从环境与人物的关系之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从字面上看,全曲28个字,前三行都是写景人物并不出场,但是每一个景物却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是作者所见到的景物;古道,是他旅途经过的地方;西风,正吹在他的身上;瘦马,是他旅途唯一的伙伴。这些景物,虽然没有提及思乡之情,却紧紧扣住了忧愁。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秋日的黄昏,缠着枯藤的老树上,倦鸟归巢,小桥流水旁边的人家,炊烟袅袅,或许正在准备晚餐,这几句话,大家可以想象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而远处荒凉的古道上,一个异乡人拖着一匹瘦马,顶着西风,孤独地前进,看着日落西山,想到自己却不知在哪里投宿,漫漫长夜不知如何熬过,或许

他有家,但是有家难归,更加令人心碎断肠,只能长叹一声:“断肠人在天涯!”

无形间,清雅安适的田园人家就和浪迹天涯的游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至于特定的氛围中,就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

1.切换新内容

几百年来,每当人们说到乡愁都会想到这首元曲,但是我们说起诗词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唐诗宋词,所以我们现在来看另一首同样是表达乡愁的唐诗。

2.让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并思考些下列问题:(5min)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又怎样的关系?

②那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10min)

①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或许还有好长的路要走,暗含旅途奔波劳累。②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写了船上所见的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做了铺垫,我们联系之前学过的散文《春》来理解,春天到了,水涨起来了。

③颈联: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既写景又点名了季节。“残夜”指黑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即将天亮,而东方已经可以看到日出,江上已经是春天了——诗人不禁感慨:时间过大太快了!④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离家已久,但是有家归不得,看到天上飞过的大雁,想到家中亲友的情况,他们也在思念自己,唯有请求大雁来替自己传达家书。直接表达思乡之情,使得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4.练习(5min)

让学生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观沧海》、《钱塘湖春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体会了古人的思乡情怀,那么这节课我们来感受一下古人的另一些情怀。我们先来欣赏曹操的雄心壮志。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观沧海》曹操

1.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3min)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我们对他的了解,可能都是《三国演义》里的坏人,“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是他的名言。事实上,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诗人写这首诗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当时,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只要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统天下。《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他身为主帅,登上当年秦始皇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当时秋风萧瑟,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把自己的宏伟抱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苍劲雄浑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唱。

2.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一下问题:(5min)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3.分析明确(10min)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非常质朴,以“观”字表明以下是所见

之景。

第二层(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都是眼前所见之景,属于写实。

第三层(最后):借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是虚景,属于虚写。

4.悟情感(3min)

从“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是虚写,但是这种想象非常奇特,也让人联想到大海的波澜壮阔和有容乃大的胸怀。联系诗人本身,同样也表现出一种昂扬奋发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

(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切换新内容(2min)

欣赏了气势恢弘的大海,那我们再来看看中国最有名的杭州西湖。从题目我们可以得知,这是春天时的西湖,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西湖美成什么样子?

2.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一下问题:(5min)

①诗歌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经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3.合作探究(10min)

①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人从大处着笔,写了在孤山寺时所见的湖光山色。“初平”,春天来临之时,春水涨起来,和河堤略平;“云脚低”,写了白云低垂,和湖水相连,勾勒出早春的轮廓。

②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莺和燕,是诗人所见。在自然界,莺是春天的歌手,总喜欢在向阳的树上唱歌;燕子,是春天的信使,飞回温暖的南方,衔泥筑巢。

③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大家都听过“春风得意马蹄疾”,春日里马

在浅草地上走得很快,眼前花儿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渐渐迷失在这春天的美景中。

④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行不足”,是因为景色太美,使诗人流连忘返,永远看不够,已经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练习(5min)

颔联中“几处”可不可以换成“处处”,“谁家”可不可以换成“家家”? 讨论过后,一起朗读这四首诗。

下载部编 九上课外古诗后四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部编 九上课外古诗后四首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诗歌四首、课外十首古诗复习教案范文合集

    古代诗歌四首、课外十首古诗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1、背诵古诗 2、默写 3、理解古诗词的主题思想或作者所表达的主旨 4、对名句、重点词语能够进行赏析 教学重点:1、记忆十四首......

    课外古诗教案专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和这四首诗的文学常识。 2、品味语言,体会古诗意境,运用想象描绘诗歌的艺术画面。3、理解、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课外古诗教案

    晴儿 《課外古詩詞誦讀》 教學目標: 1、了解古詩有關知識和這四首詩の文學常識。 2、品味語言,體會古詩意境,運用想象描繪詩歌の藝術畫面。3、理解、感受詩歌の思想內涵和藝術......

    《醉翁亭记》教案(部编语文九上)

    11.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壑、辄”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3......

    9古诗四首 教案

    9.古诗四首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

    《古诗四首》教案 5则范文

    《诗五首》教学设计一.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部编语文七上)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过程与方法 以灵活多变的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情感、......

    七语上课外古诗词后四首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