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教养》教案(部编语文九上)
8.论教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贸然、疲惫不堪、自持”等字词的音形义。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
1.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三、新课导入
大家都知道,有教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过,每个人对教养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在著名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眼里,怎样才能算是有教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论教养》这篇文章,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预习3.背景资料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贸然(mào)
疲惫不堪(kān)
大发雷霆(tíng)
涵养(hán)
恕我直言(shù)
自吹自擂(lěi)
恪守(kè)允诺(nuò)
自持(chí)
汲取(jí)
矫揉造作(jiāo)
扭捏(niē)箴言(zhēn)
嚼(jué)
絮絮叨叨(xù)
尴尬(gān)
原处(chù)
教书(jiāo)
困难(nán)处境(chǔ)
教养(jiào)灾难(nàn)(2)词语释义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随,任凭;欲,想要。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擂,打鼓。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交结文人,参加有关的文化活动。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机,时机,形势。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2.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2段):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3-12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说什么是“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段):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第5-10段主要论述了什么?这几段的论述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示例:第5-10段主要从反方面论述了没有教养的表现。这几段的论述都是先假设一个人在外面的表现彬彬有礼,但是在家里却表现的不尊重家人。在对比中反映了一个人怎样才算有教养。
(2)作者在论说“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然后批驳错误的观点。接着解说风度的缘起。接着列举有风度的现象,论述优雅风度遵循的准则。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的举止。
(3)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答案示例:①举例论证。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
②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2.写法探究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有哪些?
答案示例:(1)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本文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作为一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文中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又有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咀嚼、品味。
(2)方法多样,论证有力。举例论证: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做到有教养。相信作者的观点一定给了大家许多启示。当然,大家对于教养一定也有许多自己的看法,课下可以继续探索讨论。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向作者学习,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篇:8论教养(部编本九上语文优质教案)
论教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抓住中心观点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我提问,通过文本的解读,自我解答,提高问题探讨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思考教养的真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观点的。难点
理解教养的本质,并从中懂得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
有关作者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养”很具体,因为它总是体现在言谈举止的细节中;“教养”也很深刻,因为它折射出一个人对自己、他人乃至对社会和自然的态度。教养是表现在个人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谈教养》的文章,领会作者对教养的看法和认识,以及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二、作者简介
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作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谈“教养”问题的?
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3.作者认为“教养”的本质是什么? 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四、课文精读
1.文章一开始就提出“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有什么作用?
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2.作者认为有教养的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1)一个有教养的人,是关心家庭、亲人的人。
(2)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3)一个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
3.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 赞同作者的看法。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就是“教养”的具体体现,我们对待家人的态度可以折射出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
4.作者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先从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谈起,再得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在对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
5.作者是怎样论述“风度”的?
作者先批驳“优雅风度”即矫揉造作、附庸风雅的错误观点,然后阐述自己对“优雅风度”的理解,接着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有针对性地告诉人们,日常生活中,尊重别人的感受就是优雅风度的体现,是有教养的重要表现。
6.作者认为“优雅风度”的表现是什么?“优雅”与“有教养”是怎样的关系? “优雅”表现为: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凭借自己的举止表现你的素质,展示自我修养。
“优雅”是“有教养”的重要表现形式: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7.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1)举例论证:作者在论证“教养”与“风度”时列举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
(2)正反对比论证:作者列举生活中的反面例子,然后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论点更加鲜明。
8.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呢?
在公交车上,看到行动不方便者,应该主动让座,而不应假装没看见;与人发生冲突,不应“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而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与人争论,不应“出口成脏”,而是“出口成章”„„
五、文章脉络 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引入论题——教养。
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讨论有无教养的表现。
第三部分(第13~17自然段):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第四部分(第18自然段):归结教养的本质——尊重。
六、文章主旨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希望我们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七、写作特点
1.由现象到本质,针对性强。
2.行文方式活泼、灵动,思路清晰。3.论证严密,层层推进。
八、板书设计
无教养的表现
↓有教养的表现谈教养
↓
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
↓教养的本质——尊重教学反思
课文运用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告诉了我们教养的真谛,启发我们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采取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快乐,做学习的主人。
第三篇:《醉翁亭记》教案(部编语文九上)
11.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壑、辄”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过程与方法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2.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欣赏这篇《醉翁亭记》吧!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
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2.知识链接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 yá)潺潺(chán)僧(sēng)
辄(zhé)晦明(huì)
霏(fēi)瞑(míng)伛偻(yǔ lǚ)
携(xié)
洌(liè)
肴(yáo)蔌(sù)
觥筹(gōng chóu)阴翳(yì)
弈(yì)酿泉(niàng)翼然(yì)
岩穴(xuè)
朝暮(zhāo mù)酣(hān)颓然(tuí)(4)词语释义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环:环绕。壑:山谷。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云归:烟云聚拢。岩穴:山谷。暝:昏暗。晦:阴暗。发:开放。
茂盛,繁茂。这里指草木茂盛。杂然:交错的样子。陈:摆开。(3)一词多义
①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意动用法,以……为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趣)②名
名之者谁(命名)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③秀
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植物开花结实,此指繁荣滋长)④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每有会意(意旨)此中有真意(心思)⑤高
而年又最高(大)风霜高洁(高爽)⑥宴
太守宴也(宴请)宴酣之乐(宴会)
⑦出
水落而石出者(显露)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出来)⑧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云归而岩穴暝(归聚)
⑨乎 在乎山水之间也(于)颓然乎其间者(在)⑩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表承接)而年又最高(表递进)溪深而鱼肥(表并列)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4)词类活用
①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③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④杂然而前陈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⑤翼然临于泉上(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⑥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称呼)(5)古今异义(①意
古义:情趣。例:醉翁之意不在酒。今义:意思或愿望。
②去
古义:离开。例:游人去而禽鸟类也。今义:到、往。
③射
古义:例:射者中。今义:射箭。
(6)出自本文的成语: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 亦作「山回路转」。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②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水落石出:本义为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山肴野蔌:野味和菜蔬。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全文四个自然段。
第1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第2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第3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第4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二)研读分析
(1)精读第1段并回答:这段如何划分层次?写法是什么?
答案示例: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这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这段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2)精读第2段,说说它的内容、层次和写法。
答案示例:这段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及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
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
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突破重难
(1)第3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场面。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2)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答案示例: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能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3)精读最后一段,说说哪句话体现了全文主旨?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答案示例:主旨句:醉能同其乐。“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4)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太守是为什么而醉?
答案示例:①为景而醉。第1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第2段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②为人而醉。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
笑笑,无拘无束;太守醉,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③为情而醉。“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中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是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5)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答案示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这“乐”也不是纯粹的乐,而是乐中含悲。为何?因为作者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所以,他乐中也含悲。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
2.写法探究
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①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字,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② 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2段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二、课堂小结
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文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散文便是他对文学主张最好的艺术实践。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优美的画面、淳朴的人情,也展现了先生那旷达自适、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让我们一起在优美的朗读声中与先生道别吧……(配乐朗读)
三、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四、板书设计
第四篇:《你看》教案(部编语文九上)
5.你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丰润、红晕、翅翼”等词语。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过程与方法
1.赏读诗歌,理解诗歌意境。
2.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穆旦这位诗人吗?他是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写过很多优秀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你看》。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 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2、背景资料
《我看》是穆旦在联大初期创作的诗歌作品。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滇南小城蒙自。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丰润(rùn)红晕(yùn)
揉过(róu)
翅翼(yì)
忧戚(qì)
枉然(wǎng)勃发(bó)
谐奏(xié)
飘逸(yì)
挽(wǎn)
摇曳(yè)
(2)词语释义
丰润:本文指指丰茂滋润。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枉然:白白地。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摇曳:摇荡,晃动。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诗歌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示例: 第一部分(第一节):描绘了一幅春风荡漾图。第二部分(第二节):描绘了飞鸟凌空、凝望大地的图景。
第三部分(第三、四节):将生命、历史融入到自然风景中,展现青春的激越与豪迈。
第四部分(第五、六节):抒发对闲适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
(三)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理解诗句“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答案示例:这是大跨度的隐喻:阳光照耀,填空晴朗深远,一尘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阳光和地上红土的颜色,于是便有红晕;地上深红的红土,在阳光的普照与飘过碧绿天空的流云的呼应下,仿佛沉醉了一般。诗人置身于如此的风景之中,诗人沉醉的生命已经飞腾,与春之神韵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2)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答案示例:战时的穆旦写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抒情诗《我看》,洋溢着青春气息。让生命与自然融合,“我”看到自然风景“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绿潮”,此外,“我”还看到了飞鸟融入天空,红晕与大地一体,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对生命的感知。
(3)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与陶渊明的思想境界有哪些不谋而合之处? 答案示例:《我看》中诗人通过自然风景表达出了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最终达到自然与生命融合“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河流!”而这种情感的表达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早已有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情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逍遥自在恰恰与穆旦的生命与自然的合流不谋而合。
2.主题理解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示例:这首诗歌,诗人通过描写春风荡漾、飞鸟凌空、凝望大地的自然风景,表达出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最终达到自然与生命的融合。
3.写法探究
这首诗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写作手法? 答案示例:(1)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战时的穆旦写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抒情诗《我看》,洋溢着青春气息。让生命与自然融合。
(2)体验独特,写实中多有新意。
这首诗虽然是写实,但由于体验独特,写实中多有新意。在“春风”与“青草”间用“揉”的动作来衔接,大概不是多数人能想到的。“我看流云慢慢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似是神来之笔——流云通常不会红晕,而且流云“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的大跨度隐喻似乎也缺乏必要的情感逻辑——殊不知,这几乎就是对红土高原春之风景的写实:阳光照耀,天空晴朗深远,一尘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阳光和地上红土的颜色,于是便有红晕;地上深红的红土,在阳光的普照与飘过碧绿天空的流云的呼应下,仿佛沉醉了一般。诗人置身于如此的风景之中,诗人沉醉的生命已经飞腾,与春之神韵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第五篇:《论教养》教案
《论教养》参考教案
备课时间:2018.9.4 授课时间:2018.9.1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贸然、疲惫不堪、自持”等字词的音形义。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教学重点: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教 法:自读法、朗诵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俄罗斯的20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利哈乔夫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20世纪的俄罗斯风云变幻,许多权柄在握、不可一世的人物,来去匆匆,成了时代的过客,唯独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名字屹立不倒。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良心”作家的一篇文章——《论教养》。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恪守(kè)箴言(zhēn)自吹自擂(léi)...允诺(yǔn)妨碍(ài)矫揉造作(jiǎo)...愚蠢(chǔn)尴尬(gān)絮絮叨叨(dāo)...积淀(diàn)谚语(yàn)大发雷霆(tíng)...(2)解释下面的词语。
/ 3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恪守:严格遵守。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箴言:劝诫的话。箴,劝告、劝诫。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堪,能忍受。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2.作者链接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入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引入论题。第二部分(2-17):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说明论题。第三部分(18):再次强调什么是真正的教养。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做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人。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交流点拨】①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家里;②要有优雅的风度。
/ 3
(二)深层探究
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论题。
2.文章谈论“教养”,为什么要谈“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交流点拨】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这其实就是一种有教养的表现,是养成教养的基础。
3.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①对比论证。将没有教养的行为和有教养的行为加以比较,强调了教养应该首先体现在家里的观点。
②举例论证。文章列举大量的例子说明哪些是有教养哪些是无教养的表现,增强了说服力。
四、布置作业:抄写课后字词;写出阅读后本文的收获(选做)
五、板书设计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