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设计中学科内容定位的几个问题

时间:2019-05-13 01:2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语文教学设计中学科内容定位的几个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语文教学设计中学科内容定位的几个问题》。

第一篇:关于语文教学设计中学科内容定位的几个问题

关于语文教学设计中学科内容定位的几个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关于语文教学设计中学科内容定位的几个问题 2000-10-06

金传富

北京12中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都规定了语文教学的目标,这种规定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由于大纲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导,因而给语文教学的定位问题带来了相当的的困难。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习惯的做法是注意一堂课“有一个中心”,但是并没有注意到整个语文教学的中心是什么,没有注意到“中心”与“中心”之间的关联是什么,且一些教学行为并未从深层次上考虑这些中心与教学手段或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问题。由此给语文教学一个合理的定位就显得十分必要。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设计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定位问题,才能符合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提高教学的实效。

一.语言知识性定位

语文的知识定位跟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一是,它的所谓知识体系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显得不成系统。二是它的所谓知识都包容在每一篇课文之中。这就使语文的知识教学较难统一完成。

如汉字书写特点、汉语拼音规则、标点符号用法、识字(字义及其运用)等,这些知识既是属于识记型的知识,也是属于应用型的知识。作为识记型知识,它们的量大,几乎每节课都会遇到。作为应用型知识它们又纷繁万端。比如以下几个问题就必须考虑:(1)每一节课的容量大小问题。(2)集中处理还是分开处理的问题。(3)单纯识记处理,还是应用提高处理问题。(4)知识教学与年级及能力关系问题。

一般来说,年级越低,语言知识容量就越大;随课文内容教学处理与单独教学处理就涉及到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如用意义识记则随课文内容教学处理好,如机械记忆,则单独教学效果好;识记记忆,则单纯处理好;如应用记忆,则活动教学效果好。此外,教学设计与年级也相关,如果在高年级复习阶段,则意义识记与集中识记的效果都较好。一般的教学容量,常规的教学内容,各个老师的授课特点也不尽相同,有的老师就善于分开教学,善于在运用中进行处理,即每节课的语文知识点随课文教学,然后加以强调。传统语文教学则常常用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如课前的生字生词介绍等。运用何种方式,都要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考虑。

二.历史文化知识定位

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现代社会中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一些文理科都能交互使用的材料就被有意识地用试题的方式加以引导,这样高考题中的文史兼容性考题数量就日渐增多,而且范围广泛。历史、地理、数学、生物、考物理等都成了考查的内容。

这些知识,用什么方式进行教学则都有待于我们思考。比如,用演绎性方法则在教学中随教学内容讲述,但它可能只管教授过程,不管教授结果。如用归纳性方法,则可能把这些知识集中进行讲解,但前提是必须要有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又有人以常常把知识的教学当成了唯一的重点。而实际上需要注意的是,还要把知识的教学与能力的教学相互结合起来。比如北大附中吴祖兴老师的语文课,就注意以知识为突破口带动学生的能力发展。他教《阿Q正传》,以丰富的背景知识启发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用巴尔札克写作的经历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热情。而马尔萨斯与马寅初的人口论知识又使学生对洪亮吉的《治平篇》有了更深入的感受。北京市五十七中的刘黔俊老师也同样注意以知识的教学启导学生的能力感悟。如他教《窦娥冤》(《窦娥冤》的戏剧知识高考考过),他给学生介绍的知识十分丰富。通过知识教学的方式来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历史文化的丰厚和博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诱导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提高学习能力。

三.语言能力性定位

武汉六中特级教师洪镇涛说:学习语文,主要不在于获取知识,而在于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感受,指对语言材料的整体感受,这就不只是文字认识意义上的,还有感情上的。领悟,主要指对语言运用之妙的领悟,而主要不是指对思想内容和写作形式上的透彻理解。积累,不能理解为单纯的孤立的词语积累,而是文道统一的、内容和形式的一体的,成块语言的积累。成块语言的积累,不仅积累了语境中的动态的词语,而且从语言运用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方面综合收益,有利于提高语感能力。运用,指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叙事状物,而不是孤立的语言知识的运用。“感知——领悟——积累——运用”反映了学习语言的规律。

语文课恒久不能改变的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增强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如果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得越深,运用得越好,那么他的语言能力就越好,而语文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对于语文教学中语言教学的一些常见目标就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语词定位

由于汉语的特点所定,语词既包括字的级别,也包括词的级别。对于语词的教学,北京四中顾德希在《要不断提高对字义的认识水平》 一文中指出:

长期以来教学中多讲“词义”,本文却强调“字义”,这并不是说“词义”不需要提,而是因为汉语中负载语意的基本单位是字,字义搞不清,用它组合起来的哪一级语言单位的意思都可能搞不清。所以古往今来,人们学习语文(特别是书面语)首重“字”这个环节。戴震“一字必求其义”正反映了这一规律。

从消极方面说,字掌握不好,会导致错别字难纠正,导致语汇贫乏;从积极方面说,字掌握得好,错别字当然就少,语汇就必然丰富。所以吕淑湘说:“有人主张只讲词义,不讲字义,这也是片面的。汉语词汇的基本单位还是一个一个的单字。应该把现代汉语中最有活力的两千来个字(估计不超过此过)给学生讲清楚。”

北京教育学院苏立康也谈到了汉语学习中字词学习的重要性问题。她说:“使用语文属于心智技能,它的操作对象是知识和经验,属于意识的范畴,从生理机制说,它要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一系列的认识活动来完成。例如朗读,绝不是简单的唇、舌、喉的操作,而是视觉器官从文字符号接受信息之后,又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然后借助于内部言语产生一系列的认识活动——包括感知、想象、思维、记忆,最后再传到相应的运动中枢,引起唇、舌、喉等处肌肉的活动,从而完成朗读。” 可见,语文学习中,字词的认知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对于语词的定位问题,丰台十二中特级教师王俊鸣老师也认为,汉字是一种很高级的表意文字,一个人词汇(语汇)的多少,无疑对于汉语的识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老师还指出,在识2500常用字的情况下,每读100字,生字为2.03个,识3800个汉字,每读1000个汉字中,只有1个生字。可见,汉字的认知对于汉语的理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他还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品味语言的重要性。并通过语言的品味与感悟来增强学生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如果词语定位好,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位特级教师在讲完《内蒙访古》以后,在黑板上写下了《论语》中的一句话:“乘肥马。”并要学生译成现代文,不少学生脱口而出:“骑着肥壮的马。”老师未置右否。而是让学生再读一遍“胡服骑射”的有关内容。一经点拨,学生恍然大悟:中原人骑马之风始于战国时期的赵国。《论语》在春秋,其时,中原人只能是“坐着肥壮的马拉的车子”!这里虽说是考学生的字词能力,但是由于老师点拨到家,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文化知识能力都得以再现。

句子的组接能力定位

句子的组接能力,一般来说有以下三个含义:

1、对于一般语句含义的由浅入深的理解。

2、对于一般语句结构的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的自由变换。

3、对于语句结构优劣高下的合理判断。

高考对这三种能力的考查,每年都有十分明确的规定,并且还有其潜在的较高的要求。如98年的《高考说明》“语言知识和运用”“句子部分”就规定,考生要能“变换和选用句式”,并且规定它是运用级考查题。如果我们把它与“辨析并修改病句”,现代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即理解级题)相联系而看待,那么,句子组接能力考查的份量在高考检测中的份量还是很重的。其主要考查的内容为以下一些:比如,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祈使句与反问的转换,主动句与被动句的转换,“把”字句的转换,长句与短句的变换等。然而,有关这方面的能力训练体系在语文教材中是欠缺的,因而,它要求教师在这方面能有所弥补。所以,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训练。

应该说,高考对于考生句子组接能力的考查主要是从了解考生基本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出发,进而起到一种学习的导向作用,这种规定符合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不能较好地解答这样的问题,究其根本,恐怕与他们平时的着意训练不足有相当大的关系。

语法修辞定位。

在语法修辞定位方面,我们有几种常见误解。一种是认为修辞无非就是把话说好,说圆满。但因为修辞不好教学,所以一般的语文课上往往都忽视了。一种是认为,修辞不过是几种常见的修辞格罢了。所以反反复复就把比喻、拟人、夸张等几种拿来炒冷饭,从小学炒到初中再炒到高中。一种又把“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对立起来,以为“积极修辞”好教“消极修辞”不好教,也不考,所以,不以为然。而所有这一切都不是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实际上,“修辞立其诚”,它是学习语言最好的一种技巧。即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巧妙地抒发自己的主观感情和思想的潜在能力。

关于这一点,北大附中的特级教师李裕德老师即从修辞教学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和品味语言,使学生在语言的灵活处理过程中增强了对语言的把握,进而提高了语文能力。而李老师也在自己多年的探索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四.言语能力定位

言语能力是指学习者运用语言方式准确而恰当地表达其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对于中学生而言,言语能力既是掌握语言知识的一个反映,也是他对这些语言知识进行综合处理的技能的一个体现。因此,言语能力是学习语言的最高标志。学习者的言语能力,一般分为两种类型:语言习得,语言学得。“习得是无意识的过程,学得则是有意识的行为。”“研究者们发现,学习第二语言(外语)早期以学得为主,而母语学习早期以习得为主,中期有较多的学得成份,后期又以习得为主,二者是有所不同的。” 这个原理运用之于教学,则我们可从中得到这样的结论:对于母语学习者而言,教师所要做的工作就是给予学习者有一定梯度的学习材料,并且用相应的方式对之进行语言能力的操作性训练。为此章熊指出:“既然是学习,那么语言学习和语言素材必定要高于学习者当时的语言水准。这种语言素材是学习者学习的蓝本,也是学习的起点。为了便于叙述,语言学习理论研究者把它称之为目标语言,而把与学习者水平相近的,也是学习者与伙伴交谈时所经常运用的语言称之伙伴语言。”“目标语言和伙伴语言之间有明显差距,因此其间必然有一个过渡阶段。”“实现这一过渡的必要条件是学习者在实践中的反复操作。”

正是有了言语能力的定位,语文教学才有所依据。在这方面,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如北京市十一学校特级教师王寿沂的语言系列训练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北京市中语会秘书长高石曾老师认为,王寿沂老师的课做到了三个一切: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着眼于能力培养,一切进行科学的训练。王老师的课既符合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实际;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找准了语文教学的学科定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质。王老师提出的“努力营造语言场”等独到观点,引起同行重视。

有了言语的基本能力,才构成了语文能力的主体内容。如篇章构思能力、文学阅读与鉴赏能力等。

五.其他定位

创新乃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有价值,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因此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学也涉及到一个创新性思维定位问题,而实际上,一些教学行为依然只本着应试教育的倾向,教学中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很是不够。因此,宁鸿彬老师在《怎样搞好教学设计》的报告中指出:“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具有前瞻性,必须前在知识的前沿去考虑问题。我在八十年代就提出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培养问题,就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听宁老师的课,丝毫没有一种做作感,也不会想到宁老师的课是“做”出来的。他的课很流畅,很随和。这种流畅与随的前提就是,他的预设答案学生都能回答得出来,这一点,正是宁老师启发诱导的结果。这一点恐怕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由于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所以多年来,语文的内容教学的教学方法都一直是人们争论的一个焦点,如果我们找准了语文教学的定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并施之以行,有了相应的效果,而语文的问题也就没有那么多了。

第二篇:关于语文教学设计中学科内容定位的几个问题

金传富北京12中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都规定了语文教学的目标,这种规定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由于大纲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导,因而给语文教学的定位问题带来了相当的的困难。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习惯的做法是注意一堂课“有一个中心”,但是并没有注意到整个语文教学的中心是什么,没有注意到“中心”与“中心”之间的关联是什么,且一些教学行为并未从深层次上考虑这些中心与教学手段或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问题。由此给语文教学一个合理的定位就显得十分必要。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设计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定位问题,才能符合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提高教学的实效。一.语言知识性定位

语文的知识定位跟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一是,它的所谓知识体系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显得不成系统。二是它的所谓知识都包容在每一篇课文之中。这就使语文的知识教学较难统一完成。

如汉字书写特点、汉语拼音规则、标点符号用法、识字(字义及其运用)等,这些知识既是属于识记型的知识,也是属于应用型的知识。作为识记型知识,它们的量大,几乎每节课都会遇到。作为应用型知识它们又纷繁万端。比如以下几个问题就必须考虑:(1)每一节课的容量大小问题。(2)集中处理还是分开处理的问题。(3)单纯识记处理,还是应用提高处理问题。(4)知识教学与年级及能力关系问题。

一般来说,年级越低,语言知识容量就越大;随课文内容教学处理与单独教学处理就涉及到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如用意义识记则随课文内容教学处理好,如机械记忆,则单独教学效果好;识记记忆,则单纯处理好;如应用记忆,则活动教学效果好。此外,教学设计与年级也相关,如果在高年级复习阶段,则意义识记与集中识记的效果都较好。一般的教学容量,常规的教学内容,各个老师的授课特点也不尽相同,有的老师就善于分开教学,善于在运用中进行处理,即每节课的语文知识点随课文教学,然后加以强调。传统语文教学则常常用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如课前的生字生词介绍等。运用何种方式,都要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考虑。

二.历史文化知识定位

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现代社会中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一些文理科都能交互使用的材料就被有意识地用试题的方式加以引导,这样高考题中的文史兼容性考题数量就日渐增多,而且范围广泛。历史、地理、数学、生物、考物理等都成了考查的内容。

这些知识,用什么方式进行教学则都有待于我们思考。比如,用演绎性方法则在教学中随教学内容讲述,但它可能只管教授过程,不管教授结果。如用归纳性方法,则可能把这些知识集中进行讲解,但前提是必须要有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又有人以常常把知识的教学当成了唯一的重点。而实际上需要注意的是,还要把知识的教学与能力的教学相互结合起来。

比如北大附中吴祖兴老师的语文课,就注意以知识为突破口带动学生的能力发展。他教《阿q正传》,以丰富的背景知识启发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用巴尔札克写作的经历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热情。而马尔萨斯与马寅初的人口论知识又使学生对洪亮吉的《治平篇》有了更深入的感受。北京市五十七中的刘黔俊老师也同样注意以知识的教学启导学生的能力感悟。如他教《窦娥冤》(《窦娥冤》的戏剧知识高考考过),他给学生介绍的知识十分丰富。通过知识教学的方式来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历史文化的丰厚和博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诱导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提高学习能力。

第三篇: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语文学科

2014年12月8日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2014年12月8日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8课

二、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散文,文章从居里夫人的“美丽”下笔,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这一问题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赞美她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更赞美了她的人格与精神。教学中除了重点的字词以外,更要让学生明白“美丽”的深层含义。

设计理念:

以文本语言为依托,以自读自悟为基础,小组合作交流为窗口,积极搭建“对话”平台,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多角度、多层次感悟居里夫人的“多维美丽”,同享对话情趣和阅读乐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材分析:

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梁衡的同名散文(发表于《英才》1994年第4期)的节选。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篇课文没有泛泛介绍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而是选取了最典型的几个事例,将作者对科学家生命的理解融合在一起,因而,本课的重点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二是读懂居里夫人的事迹,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居里夫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一定的自学能力,虽然课文中难理解的句子比较多,但是相信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结合收集的有关居里夫人的事迹是能够理解的。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要让学生充分感受科学精神的含义。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埃、伦”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五、教学难点:

读懂居里夫人的事迹,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居里夫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六、教学准备:

1.教师认真阅读梁衡的原作《跨越百年的美丽》《悼念玛丽·居里》等相关书籍,准备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图片或资料。本课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居里夫人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质疑“美丽”(5分钟)

1.板书“美丽”,请同学们谈谈对美丽的理解。

2.板书“跨越百年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问题预设: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寻求答案。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美丽”入手,引导学生质疑,课伊始,疑已设,引导学生有主旨地进入整篇课文的学习。

二、初识“美丽”(5分钟)

1.自由练习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2、交流资料,认识居里夫人

(1)学生交流搜集的居里夫人的资料。

(2)教师对居里夫人进行简单介绍和补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搜集与处理信息,抓住关键信息进行交流,对居里夫人有大致了解即可)

3.在大家的交流中,我们已对居里夫人有了初步了解,这样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课文的描述中,又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让我们沿着“美丽”去认识居里夫人,了解居里夫人。自由读课文第一段,她的美丽首先表现在哪里?

找到描写外貌的语句,体会外表美:

“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的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

她“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

“而她那美丽而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引导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朗读,重点抓住“定格”品析: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定格”这个词语,“定格”是什么意思?

“定格”就是一个活的画面,一个动的画面骤然停止,成为一个静止的画面。这句话中是指什么成为一个静止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定格”回顾全段,把握本段的主旨。)

(设计意图:课文的学习最重要的是抓住要点进行赏析,对于居里夫人的外貌美,学生一读就懂,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高超写法--“定格”一词统领了整段话,既强调了其外貌的美丽,也在含蓄指出这项发现的伟大之举!)

过渡:居里夫人的外貌的确很美,但是,就像泰戈尔说的那样:“你可以以外表之美来评论一朵花,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评论一个人”。美丽的外表无法延续百年,文中所表达的是听任历史风雨如何洗涤却并不减损的美丽,这跨越百年的“美丽”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美丽,让我们静心读书,去感受那份永恒的美丽。

三、解读“美丽”:(20分钟)

(一)发现“美丽”: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3、4段,在这些段落的描写中你发现了哪些语句能再现居里夫人的“美丽”?(学生阅读圈划、批注)

(二)解读“美丽”:

1、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感受较深的语句,在字里行间去寻找一份持久的“美丽”!

2、交流汇报:(抓住重点品析,渗透学法)

(1)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2)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3)”……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

(4)”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

……

认真阅读这些话,你认为最能打动人心的是哪一个词或哪句话?(这里不要求有固定答案,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借助一个关键词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居里夫人勇于探索,忘我献身的执著。)

四、升华“美丽”:(5分钟)

过渡:刚才,大家抓住关键语句认真品析,让我们看到了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份对于科学的执著追求,是一种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请大家再认真阅读5、6段,相信我们会对居里夫人的美丽有更深的认识!

(一)自由阅读5、6两段,抓住文中的数字谈谈感受。

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两次诺贝尔奖--67岁离开人世,6岁女儿的玩具

看着这些数据,你最想说什么?

A、居里夫人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这里要注意联系上文“它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它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一起感受居里夫人的贡献之大!

B、居里夫人淡泊名利

抓住“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 来初步体会,尤其要联系全文最后一段:“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二)补充资料,升华“美丽”:

居里夫人在《我的信念》一文中这样告诉大家--

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所以后来我要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

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这样告诉大家--

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此时,我们发现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在于那美丽的容颜,那执著的追求,那勇于献身科学的精神,她的美丽还在于。

(设计意图:抓住居里夫人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对待名利的态度的明显对比,让学生感受这种在名利面前的淡泊同样也是一种美丽。)

五、定义“美丽”(5分钟)

1.回读全文,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百年是虚指:意即“永恒”,她的伟大发现对社会的贡献永恒,她的优秀品质和人格精神永存。

2.如果现在请你给“美丽”下个定义,你会怎样写呢?示例:

美不在外表,而在内心!

对于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是永久的美丽!

美丽是邓稼先用一生的精力研究出来的航天之路。

(学生写,教师巡视)

美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

美好的品德,执著的追求,淡泊名利,服务社会,只有这种美才可以跨越时间,成为永恒,才能成就一份跨越百年的美丽(出示课题)。板书设计:

跨越百年的美丽

作学术报告:美丽的形象 伟大的成就

跨越百年的美丽 :探索发现镭——艰苦的研究

面对名利:淡泊名利 忘我精神

教学反思: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摘要:

课堂不仅是稳住教育教学创优工作的主阵地,而且是学生智慧火花迸发的摇篮,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正因如此,教师若能为学生提供符合其自身知识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问题情境,辅之精炼新颖的语言,借助多媒体教学艺术的感染,将作者蕴含在课文里深刻的主题思想化为通俗易懂的甘霖撒入每个学生的心田,势必能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拓宽视野,解决难题,更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本文我结合自己语文教学问题设计的一些实践经验来谈谈个人的浅见。

关键词:导语;语言艺术;多媒体;鼓励创新;总结

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要想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提高,就必须围绕问题框架这个特定通道来开展。有效性的问题的提出,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基础知识、综合理解和作品评价等内容的掌握,因此我们不禁要思考,该如何科学有效地创设好自己课堂45分钟的问题设计。

一、潜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导语背负着酝酿情绪,引人入境的责任,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为语文教学工作的进行奠定基石。我们应该结合文本内容,根据不同的文体采取不同的导入法。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尽量设置悬念,诱导启发学生质疑解惑的想法。比如,我教《铁骑兵》这一课,我先跟同学们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小兵张嘎跟敌军斗智斗勇的故事,继而提出:“同是抗日的八路军骑兵班跟大部队失去联系,为什么还可以巧妙地同敌人周旋,果断地打游击,迫使敌人停止‘扫荡’?”这个问题。随即,我便要求学生深情地朗读这篇文章,这样一来,既把启发性的疑问摆在学生面前,又不会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反而更巧妙地把学生引入对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让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作为开场白由此展开新的课堂教学。

二、提问讲究语言艺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提问时要特别注重讲究语言艺术。

首先,一个新颖独特的问题设计,要像一块磁块一样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不要死死地“满堂问”,一节课下来,只会问学生“行不行”“好不好”这些没有意义的问题。当然提问也不能够为求得新颖而不切合学生实际情况,故弄玄虚只会适得其反。我在讲授《一片槐树叶》时,本想让学生将“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这一小节内容让学生缩短成最简单的陈述句。可是我想改变一下自己的提问方式,我直接提问,让同学们将这小节的内容进行缩句。结果,我所提的问题,没有学生能够回答得了,原因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叫缩句。我顿时明白,为什么平时我觉得挺不错的问题设计经常换来学生的鸦雀无声了。

其次,问题设计还需要精炼,要有梯度,才能凝聚一节课的重难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实效。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各段段意之后,我

因势利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说说作者写景抒情都是扣住哪一个字来写的?由此,引出文眼“闲”字。我再借此点拨文章主旨并板书。在此问题的基础上,我顺藤摸瓜,请学生说说文中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通过精炼而又浅显的语言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这样一来不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更明确自己的学习内容,也使教师的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问题的设计应该有灵活性,变通性。有时为了正常顺利完成教学内容,教师想方设法地设计了各种各样问题设计,可谓环环相扣。可是,课堂是灵活的课堂,不可避免的会有突发情况出现,从而使自己的预设发生改变。教师不能死死地盯着自己的教案钻牛角尖,硬要按时完成自己的教学内容而不懂变通,而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提问时产生属于自己的疑问,想发问。灵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努力把自己的思维转换成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疑问顿时“樯橹灰飞湮灭”,以达到师生间情感交流,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的境界。

最后,问题设计还应该体现科学性。杜威先生曾经说过:“科学性在教育上占有独一无

二、无法估价的地位”。这是因为问题的设计应该针对培养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对语言文字能力的运用,所以教师更应该科学有效,促使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光是问一些无关紧要而毫无教育意义的问题只会白费力气,浪费时间。比如我们班实习老师在讲授《南京大屠杀》一课时,曾这样提问学生:“假如21世纪的今天,南京大屠杀再次重蹈覆辙,你们将如何奋起反抗?”,在我看来,这个问题,首先就是不切实际,也不科学,即使学生讨论相当激烈,也是在没有什么意义所在,况且,实习老师并没有给予确切的激励学生爱国情感的总结。脱离科学性,再好的问题设计也只会空谈,毫无价值。

[1]

三、适当使用媒体资源,创设学生活动情境

语文教学活动要想更顺利地开展,并不能单单依靠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还应适当地使用有助于教学工作的用具,比如,录音机,磁带,小黑板等。当然,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喜欢用多媒体教学。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比如我在《桃花源记》一文的第一课时,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感知作者情感,还通过课件展示生字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问,学生的质疑,且紧扣教学目标,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效。第二课时,学生借助我所展示的渔人从发现桃花林,到桃花源等一系列图片以及播放录音,顺利地回忆起文中的故事情节,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试着描述出来。多媒体的运用使他们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具更应该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相结合,帮助我们在课堂里创设学生活动情境,帮助教师将自己的问题设计更加完整地展示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氛围。

当然,多媒体只能充当教学的辅助,要适度使用,不能作为主导。《期行》是我第一次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课文,虽过去两三年了,我还记忆犹新,当时,我授课时,准备充分,内容详细,课中也极其重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这篇文言文,可是我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一节课下来就是自己在不断地展示我那精彩绝伦的课件上的问题和答案,而且问题很有层次可却无法突出重点难点。

四、给予学生思考空间,鼓励创造性思维

即使教师是再厉害的万精油,有了再完美的问题设计,一旦脱离了学生的配合,一切也就徒劳无功。教师应该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互动起来,营造融洽欢乐的学习气氛,将学生的思维渡到成功的彼岸,而不是满堂灌。这就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而不是老师一提问题就极力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反应过来,因为学生是人,不是神。学生可以先独立思考,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各抒己见,集众人之力量凝聚最佳答案或者将自己不懂的问题集结在一起,然后再反馈给教师。当然,个人认为,给予学生思考时间最好不要超过5分钟。不然不仅让那些淘皮捣蛋的学生有了开小差的机会,也会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成造成影响。

学生独立思考了,通过交流讨论了,是提出不懂的问题也好,是说出令人无法理解的见解也罢,只要是健康向上的,不违背伦常,科学的,教师都应该鼓励,鼓励学生这种不同寻常的问题或者答案的创造性的思维,不然学生就畏缩了,以后都不敢提问题,也不敢回答问题了。

五、课后自我反思总结,查缺补漏完善设计

短短的45分钟一堂课在自己不断的答疑解惑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更多的是教师本身。只有教师自己最清楚明白这节课的优点和不足所在。要想更好地完善自己的问题设计,教师就应该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我们可以以学生为切合点,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与他们聊天,倾听学生对每节课的收获,聊聊他们是否接受教师的提问的方式,总结学生的兴趣以及乐于学习的问题情境。其次,教师在收到学生反馈的情况之后,要严格要求自己定期进行反思总结,静下心来写教学后记,把每节课好的环节记录下来,将缺漏不足的环节加以标记并设法改进。再次,教师要想成长,更完善自己的问题设计,只有靠自己不断的学习和积累,给自己“找米下锅”,以提高自己的教师素养和业务水平。诸如,多参加科组的教研活动,多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多阅读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书籍,通过各种途径来借鉴他人的课件教案,汲取他人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学以致用,但必须选取得当,切合自己的教学条件。最后,查缺补漏后的问题设计,还需要教师自己不断的尝试,就算尝试成功,也不要高兴太早,看能不能再设法设计出不同的问题情境,那样教师才能真正地活用知识,实现自己的人格魅力。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课前导语和课中问题,通过科学巧妙的设疑,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调动语文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袁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三点论[J].教育教学论坛·下旬,2012,(2).

第五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沙岗学校

刘英姿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针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多角度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以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设计

提问方法

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针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的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看到的相关教育经验,粗浅谈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设计:

首先,吃透教材,找出“问”点

面对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考虑的是教什么。这要求教师对教材钻深研透,有了自己的见解,自己所得之后,教什么的问题才能明白。之后,就是如何设计问题,提的问题一定要凝练,要能启发学生不知不觉地去学习所确定的重点内容,要能让学生积极的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如盖州市五中的肖光校长曾在我校为我们上过一节示范课《孙权劝学》。肖光校长由学生常看电视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引出作者司马光和《史记》,导入本课,在板书课题之后,问学生:读了课题之后,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在稍作停顿之后便开始说:孙权要劝谁?他是怎样劝的?结果会怎样呢?孙权为什么要劝学呢?教者将问题写在黑板上。看似很自然的回答,其实这正是本课的主要内容。这说明教师钻研透了教材,确定了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完成教学任务预设好了上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学生在看过课题之后在内心涌现出的疑惑,教师的问题和学生的疑惑是一致的,教师的问与生的疑产生了共鸣,学生自然会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去。那节课学生学的轻松,教者教的更轻松。

其次,结合不同课文,设计不同的问题。大致可分以下几种:

(一)、在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设问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感到一读就懂,但又不能从整体上准确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结构线索。这时的提问要求教师要联系教材,围绕一个中心层层展开,环环相扣,使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学生学起来思路清晰,便于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可以这样提问:鲁提辖为什么要拳打镇关西?拳打镇关西后他又怎么做的?从中你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便于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触及文章的内涵,也理解了鲁提辖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形象。

(二)、在关键之处设问 所谓关键之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某些词句和章节,抓住这些内容设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内容对学生的思想有统领的作用,解决了这一问题,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鲁提辖为什么三拳就将镇关西打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他们会结合文本加入自己的体会,更深刻的理解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更深的理解水浒里所描绘的社会背景。

(三)在课文的题眼处设问

题眼是课文的关键字,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如《范进中举》“中举”会有什么事发生?这也是学生想要知道的,就自然的激发了他们思考、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四)、在内容的矛盾处设问

不少文章在内容上会有些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理解得更深,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如《故乡》一课中,“我”的母亲提起闰土,说闰土打听“我”的消息,表示出对“我”关心和热情,但真正两人见面了,却又不知和“我”说些什么,“似乎有了一层隔膜”这就是看似矛盾的地方,也正是作者要表达的内容。

(五)在内容的对比处设问

有的课文,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如《范进中举》胡屠户对待中举前后的范进的态度是天壤之别。教师就可适时设问:这是为什么?教师的设问很自然的引起学生的思考。这种深思的结果是对人物的形象更深的理解。

(六)、在内容的拓展处设问

一些课文中会在结尾处设置悬念,让读者展开想象。斯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索大千世界的一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拓展原有的教学内容,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产生再造想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范进中举》一课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胡屠户在后来的日子里会怎样对待范进?请你以生活细节入手,想象一下胡屠户的表现。这种提问,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对文本进行处理加工,也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同时更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七)、在内容的重复处设问

有的课文,作者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强调某种强烈和深沉。在这样的地方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作品的感情内涵。如在《周庄水韵》中,作者说他三次到周庄,教师可以在此处设问:作者为什么三次到周庄,而每一次所描绘的却不相同?

(八)、在细节描写处设问

记叙文类的文章中,细节描写处,是文章的重要之笔。如《范进中举》中,对胡屠户的动作描写,让学生勾画出来,细细品味这些细节描写体会到了什么?

第三、要使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实施,就要讲求提问的方法,常用的提问方法有:

(一)直接诱导法

直接诱导法,就是教师联系现实生活或学生的学习实际,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暗含学问的问题,让学生参与探究。比如鲁迅先生在《故乡》的最后写道:“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学生对这一富有哲理性的警句,往往不容易一下子理解,教师可抓住这句话中的“路”和“希望”的关系问学生:鲁迅先生在这里说的路,只是简单的指地上的路吗?它比喻什么?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就会得出:比喻人生之路、社会之路。接着教师可再问: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说明什么?学生通过进一步思考认识到:希望是靠人们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的。最后教师还可以问:请你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作文,行吗?这样一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追根溯源法

在课堂讨论交流中,常常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浅尝辄止,回答或不全面,或不得要领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运用追根溯源的方法,从正反多问几个“为什么”,刨根问底,求其“所以然”,使学生的思维朝着指定的目标逐步推进。一位教师在讲《变色龙》时,提问是这样设计的:师问,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生答:善变。师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生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师问,他虽然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是什么?生答:见风使舵(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做铺垫,学生很容易回答)。师问,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在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通过这样一组问题,学生把文字转换成表象,又使先前存储的表象与新的表象沟通融合,从而对人物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进而较为容易地解决了文章的重点、难点。

(三)、无中生有法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在教学中,教师于无疑中设疑,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山中访友》一课,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我”在山中访问了那些朋友?如果将课文题目改成《山中观景》不行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联系全文,经过思考讨论,就会明白作者用《山中访友》的真正目的,从而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反弹琵琶法

反弹琵琶就是平常说的唱反调,对现成的结论反过来进行思考,提出问题,这类问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这种提问常常使用“不”、“无”、“反”等词语。如“不这样可以吗”《马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教者就可以用这种反问法—“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吗?学生会对这个问题看法不一,进而展开辩论,辩论之后,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更全面。

(五)曲径通幽法

就是通常说的“曲问”或迂回问。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中,老师可以说:文中说水中藻荇交横,这藻荇交横在庭院中,人得如何进出庭院呢?学生会根据课文知道,庭院中没有藻荇,那是作者把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呢?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总之,课堂提问不仅仅是教师唱主角,更应该是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的过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的问应是一种导向,最终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强化提问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可能要提出的问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从敢于提问到善于提问,逐步培养用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下载关于语文教学设计中学科内容定位的几个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语文教学设计中学科内容定位的几个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

    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

    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一石激起千层浪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摘要: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

    教学设计中如何设计问题

    教学设计中如何设计问题 一、 立论的依据 以本课题作为学校总课题的一级子课题和“夯实教学基本功”的切入口,理由如下: (一) 科学设计课堂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新课程的课堂......

    语文学科渗透教学设计

    语文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写了猫的性格,并写了满月小猫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课文分为两部分:先讲猫的性格古怪,从三方面加以......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大全)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 【纲要】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定位论文

    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中重要的一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每一个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表现。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中的师......

    小学语文学科规范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学科规范化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在我市已实施十年,特别是2010年实施规范化教学管理以来,经过实践与努力,我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等......

    数学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数学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阿荣旗教师培训中心:王宁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许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