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21.《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张 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主学习课文中生词。
2.品读刘老师“趣谈残疾”部分,抓住外貌、语言描写等体会刘老师的乐观品质。
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刘老师的顽强、乐观、直面挫折的品质。
3.揣摩文章记叙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1.通过抓住刘老师关键动作、语言描写体会其品质。教学难点:
1.揣摩文章记叙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1.师: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21课,齐读课题——《我的老师》。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想检测一下上节课掌握的情况。敢于挑战吗?
2.请看题:
(1)《我的老师》一文是写()的文章,作者是()。(抽学生回答,教师鼓励)
(2)《我的老师》一文作者回忆了关于刘老师的()()()三个典型故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写人的文章,一般从()()()()()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文章的第4自然段是从人物的()()刻画了刘老师的()形象。(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二.精读课文、品味细节
(一)“持柺教学”故事(15分钟)
1.自读课文,初步体会。
(1)那“持柺教学”和“乐放风筝”又让我们有怎样的触动呢?请根据以下提示自学,你一定对刘老师有更深的认识。(出示阅读提示:①默读5—10自然段,想想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体会到的,用“﹏”勾出有关句子作上批注.②作者主要从人物描写的哪个方面刻画刘老师。)
(2)大家读得有滋有味,也批注了很多体会,相信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谁第一个来汇报你的读书体会?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体会到的?作者主要从人物描写的哪个方面刻画刘老师。(抽1生从写作手法、性格特点方面回答,抽2—3生进行补充)
评:你的思考很到位。
评:看来你已经能和作者对话了。2.抓住关键,读准字音
(1)是啊,细致的动作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品质。(板书)你们真会读书。(出示课文段落)发现了吗?这个“转”是个多音字,在本段中出现了几次?(5次)。老师把字典中两个读音的理解分别摘录了下来,比较一下,聪明的你,能判断每一个“转”字分别读什么音吗?
(2)学生判断,教师评价鼓励。(3)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吧。
(预设:孩子们,你看,刘老师是怎样的一转,语速要读得?谁来试一试,我们像他那样一起来读一读。)3.仔细研读,深入体会
(1)这一“转”,这一“转”,对于我们来讲,可能是那么的轻松,甚至是那么的好玩。但是对于刘老师来讲,这是怎样的一转?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这段文字,兴许,某一个字,某一个词,会印入你的眼帘。仔细地读读吧。(2)学生读书汇报,教师点评:
评:是啊,这是多么辛苦的一转,读出你的理解吧。
评:是的,你走进了刘老师的内心,这是多么顽强的一“转”,读出你的感受吧。
评:真好,你抓住了“”一词,感受到这是乐观的一“转”,读出你的感动吧。
评:你真会读书,联系前文,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刘老师那直面挫折的一“转”。读吧。
„„
(3)让我们带上自己的体会读读这一段吧。4.补白想象,身临体会。
(1)(音乐)同学们,就是这激动人心的一“转”啊,就是这年复一年的一“转”啊,转出的是乐观,转出的是顽强。读着读着,我相信,一个活生生的刘老师一定浮现在你的脑海,一个乐观、顽强的刘老师一定定格在你的心中。闭上我们的眼睛,再仔仔细细地想象一下刘老师的音容笑貌,想象一下刘老师那深刻的一“转”,也许,你会看到刘老师那脸上的汗珠;也许,你会听到刘老师那隐约的喘息;也许,你会触摸到刘老师那紧攥的拳头。老师写下了我的想象,拿起笔,写下你的想象,写下你心中的感动吧。
出示:又是一堂历史课上,刘老师拄着拐杖走上了讲台。他转过身,用拐杖努力地支撑着身体,在黑板上认真地写起课题来。不经意间,我分明看到了他的头发中浸着粒粒汗珠,右腿还微微颤抖着。但一会儿,他带着笑容转过身,开始讲起课来。
那是星期一的历史课,刘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同学们,读出你的想象,读出你的感动吧。教师点评总结: 评:写得真好,听出你对刘老师的担心
评:“”词用得真棒,你真正走进了那激动人心的课堂。评:你让我们看到了那身残志坚的刘老师。„„(3)你们的文笔真不错,描绘得真细致!但是,“汗如雨下”的细节,作者描述了吗?“咬紧牙关”的细节,作者描写了吗?“紧攥拳头”的细节,作者刻画了吗?是的,他所有的细节,最终,只化作了那看似轻松的一个字,那就是“转”。
(4)总结、朗读。
词不在多,经典就行。让我们记住这经典的一转吧,女生读—— 让我们记住这简单却饱含深意的一转吧,男生读—— 让我们记住展现刘老师“乐观顽强”的一转吧,一起读——
(二)“乐放风筝”故事
过渡:无论是刘老师笑谈残疾时的乐观态度,还是他转写板书的坚持,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刘老师还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主要从人物描写的哪个方面刻画刘老师。
(那刘老师在面临手中风筝线突然跑远的情况,是怎么做的?我们一起看看。)
1.抽1生从写作手法、表现品质方面回答,抽2—3生进行补充
师:虽然刘老师是残疾,却像正常人一样放风筝,从不抱怨,他是那样的热爱生活。(板书)评:理解更为透彻了,真棒。
出示: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2.思考:这段话里有哪些动词?由这几个动作,“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追赶、喊着”,你觉得此时刘老师的心情怎么样?
学生A:开心的——说的很好,还有吗? 学生B:快乐的——也不错.学生C:愉悦的——真棒,你们回答得都很好。
好,就请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我们再一起读读。(1)仔细研读,模拟情景
①我们将这句语言描写“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拆开来看看。“你们不要管,”我想,你一定知道,当刘老师看见手中的风筝飞走后,蹦跳着去追赶线段时,同学们对刘老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②学生汇报
评:你真是个善良的人,但刘老师是怎么回应的——(手指黑板上的这句话)来,这组读。
评:刘老师一定会感动你的热心,但他却——来,这组读。
评:看着一个个都想要帮助自己的学生,刘老师心中是感动的。可他却——全班读
„„
③其中的一个感叹号,你感受到什么? 评:是啊,刘老师的决心很坚定!评:理解得不错!„„
④是啊,我尊敬的刘老师。您明明身体那么不适,那么不方便,为什么还不愿接受我们的帮助,还要自己去追赶线端。您能告诉我吗?
来,你是刘老师,你说。
评:你是刘老师的知音。评:你走进了刘老师的内心。
评:看来你是真正的了解了刘老师,真棒。„„
(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刘老师在为同学们树立榜样”这个观点,老师可主动提出:“其实,王老师还有一个想法。刘老师是个老师,既然是老师,就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所以刘老师想通过自己独立去捡风筝,告诉大家,就算经历挫折,我们也要勇敢面对,并努力克服它。”)
师:一个简简单单的“转”字,我们感受到刘老师写板书的辛苦,一句只有9个字的话,我们读出了太多太多的感情。可见词不在多,但要精当,让我们永远记住刘老师这句话吧。
全班朗读:“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三.情感升华,联系自身
过渡:回顾刘老师的故事,朴素的外貌,风趣的课堂,板书的辛苦,放飞的快乐。我想,这些事情已经深深地印在作者的心中,难怪作者要说„„ 出示:“这情景也使我深深感动„„”并全班朗读。
1.师:大家读得很有感情。我们看看,文章的最后一句是什么句?你能不能读出问的味道来?
这一问问得多好啊,问出了苏叔阳的人生经历,谁来读一读。出示:苏叔阳简介。
作者苏叔阳和他尊敬的刘老师,他们都曾经遇到过磨难,都曾经遇到过挫折。但他们始终都以一种乐观、坚强的态度直面迎接,而不轻言放弃。2.那我们自己呢?
(1)当你考试不理想遭父母批评时,你应该怎么做?评:真是明智的选择。(2)当你的好朋友和你决裂时,你应该怎么做?评:有策略。(3)当同学老是嘲笑你笨时,你又应该怎么做?评:好办法。
3.是啊,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肯定会迎来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挫折。在你开始有点懒惰时,在你开始想要哭泣时,在你开始想要放弃时,请想想我们亲爱的刘老师和他的学生苏叔阳,请想想刘老师说的这句话。
出示: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四、品读课文、领悟写法
(1)课文通过笑谈残疾,持柺教学和乐放风筝展现了刘老师乐观、坚强、热爱生活的品质。那么本文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片断。
出示文字课件:
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姓刘,他的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健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圆木拐杖,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为学生们讲课.逢到要定写黑板的时候,他用圆木拐杖撑地.......一次激动的心跳.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这情景也使我深深感动.......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人仰望天穹,我的心也随着飞上了云端。
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教我们历史课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思考:原文与此片段相比,有什么不同,原文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板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总结出:利用倒叙的记叙方法,可以引起读者的思绪,激发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兴趣。孩子们在以后的习作中,也可尝试采用倒叙的写法激发读者的兴趣。
6.如果大家想对苏叔阳有更多的了解,老师再推荐大家读读他的另一篇散文《春天的梦》。相信你会对作者有更深的感受、体会。
板书:趣谈残疾 风趣乐观
持柺教学 坚强辛苦 记叙顺序:倒叙
乐放风筝 热爱生活
第二篇:第21课《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第21课《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第一个问题:
六年的学习中,你经历了很多位老师,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对好老师有这么多的要求,关键有一点,老师在课堂上应该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对吗?可有一位老师,一堂课下来,传授给学生的是全部错误的知识,这样的老师,你们认可吗?可文中的作者却认为他是自己最好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打开114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
21﹡我最好的老师(板书课题:《我最好的老师》读课题,提示这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板书:写人)
3、引入课前导语:为什么这位老师是作者最好的老师?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位最好的老师?让我们看看课前导语给我们提出的要求,画一画。
4、教师导读: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只要大家认真阅读,很快就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
二、指导自读,初读感知。1.出示自学提示,指导自学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围绕提示,自读自悟 3.汇报交流
(1)检查生字词: 出示词语,读准字音:
编造 破绽 强调 教训 驳倒 论证 权威 糊弄
出人意料 侃侃而谈 目瞪口呆 想方设法 深信不疑 饶有趣味 受益终身 同桌交流课前查阅的词语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说说怀特森先生是怎样的老师?(“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三、探究个性,质疑“最好” 1、看来作者认为最好的老师就是科学老师怀特森先生。但作者一开始就这么认为吗?
出示句子:怀森特算哪门子老师?
思考: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这种老师不算什么老师。这种老师不配当老师。这种老师根本不符合好老师的标准。„„)
2、怀特森先生究竟做了什么让我们这么生气,这么气愤? 默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学生交流。
感悟读句子: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1)怀特森先生编造上课内容,有关猫猬兽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
*如果你的老师也编造内容来上课,把错的知识教授给你,你遇见过这样的老师吗?而怀特森却真的是这样的老师,所以我们全都气炸了,一起读: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2)一次测验,我们按照课堂笔记回答的每一道题,都被画上了红叉叉,我们都得了零分。
*如果你认真听讲,认真答题,结果却是零分,你会怎么想?班里的每个人都没有及格,如果有一两个有困难的同学是正常的,但全班都不合格就说明老师的教学有问题了而怀特森却真的这样做了,所以我们全都气炸了,一起读: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3)本次测验的零分记录都将写进每个人的成绩单。
这意味着什么?但怀特森先生真的照做了。所以我们全都气炸了,一起读: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4.过渡:就是这样一位最初在我心目中不可理喻的老师,居然成了我心中“最好的老师”。
四、探究“最好”,释怀“最好”。
1.怀特森先生的种种举动真是让人出乎意料,不可思议。他这种举动对学生会有什么好处呢?默读课文第5--7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2.课堂交流。
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句子来回答:
(1)有时,为了驳倒他的一个貌似正确的“观点”,我们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2)然而,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3)怀物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③ 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
因为: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对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它又是怎样被提出的呢?
②学生说,老师板书: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学会质疑
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4.小结:是啊,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并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反驳,从而证明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质疑精神。
5.听了怀特森先生的解释,你们还气愤吗?你们认可这样的老师吗?
6.小结: 原来怀特森先生是想通过这节课启发我们学会怀疑,学会思考,学会判断,而真正的质疑是要在课堂上随时保持警惕,一有疑问马上提出来,培养自己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怀特森先生真是用心良苦啊,他的教训真让我受益终身啊。
7.用赞美的语气朗读第7段
8.怀特森先生用了如此独特的、巧妙的方法教会了学生求真务实,不愧是一位——(齐读课题)。
9.怀特森先生的这种做法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当我把怀特森老师的做法介绍给一位朋友时,朋友是这样评价的,①出示:
1、不用说,我们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2、“他怎么能这样来糊弄你们呢?” “不,你的看法错了。” 小结:从作者的坚定的眼神以及肯定的语气中,怀特森生先生是最好的一位老师,是一个极具个性,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的老师。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不迷信权威的事例。(伽利略敢于挑战权威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通过试验证明重的铁球和轻的铁球是同时落地的。)
2.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具体的一件事,为我们阐述了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道理。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具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3.作业:学习写法,写一个用一事例论证一观点的片段。
七、板书设计
21、我最好的老师
怀特森先生 独特 哪门子老师?→ 最好的老师!
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学会质疑
不迷信书本,也不迷信权威
第三篇:第21课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第21课《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初探“冒险”
1、出示“冒险”,你理解这词的意思吗?(不顾危险的进行某种活动。)
2、看谁的记性好,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中,也有一句话带有“冒险”这词,谁能把它背出来?
从此,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
检查你们的速读能力,迅速浏览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这里的“冒险”的“险”是指什么?(怀特森先生上课故意编造错误的信息,让我们判断正误。)
怀特森先生的这一独特做法,我们开学第一天就亲身经历了。让我们来看看那是怎么一回事。
二、走进“冒险”
1、默读课文1——4小节。完成填空: 第一天上课,怀特森先生给我们讲授(),我们根据()竟然得了(),原来()。
2、这样的结果让同学们全都气炸了。有的同学()说:“()”!
3、后来,同学们明白了怀特森先生的良口用心,明白了这是他希望()。板书: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的能力
三、再探“冒险”
1、从此,我们接受了先生的独特教学方法。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我们将怎么进行“冒险”呢?再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他们的冒险历程。预设:(1)上课必须专心听讲,时刻动脑子,才能判别先生说的对不对。
(2)课后要花好几小时甚至几天时间来思考与论证。
2、这种“冒险”给我们带来好处?增长见识,逐渐懂得如何去接近真理。3、那大家现在是不是真正理解课文中“冒险”的意思呢?(指科学课上富有挑战性的紧张刺激的学习过程。时刻动脑,对事物进行独立思考、判断、要有怀疑,也要证实。学习成了一个真实复杂的认识过程。)
4、小结:现在我们还会说生气,还会说他是糊弄大家吗?因此,当我的朋友说是糊弄我们时,我立刻看着那位朋友的眼睛,并告诉他:“不,这是你的看法。”那我们的看法是什么呢?
四、“冒险”所得
1、同学们,这样“冒险”的课堂让大家有什么感受呢?你的收获是什么?
事:明白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要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要具有怀疑的能力——这就是科学精神。
人:文中的“我”称怀特森为最好的老师,你觉得呢?你喜欢他吗?你认为他是位怎么样的老师?
五、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1、一事一道理。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2、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一个人的品格特点。
六、课外拓展
查找阅读有关敢于挑战权威的故事。
小泽征尔的故事
在一次欧洲举办的指挥家大赛上,要求每一个指挥家都指挥同一支曲子。轮到了日本青年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他指挥到一半的时候,忽然感觉到乐谱中出了错,使得曲子的这一段听上去不和谐。于是,他停了下来,指出了这个错误。可是每个评委都肯定地坚持说乐谱没有问题。小泽征尔重新指挥。又到了那个不和谐的地方,他又停了下来。这一次他肯定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们全站起来,鼓掌向他祝贺大赛夺魁。原来,乐谱确全是,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其实,当时并不是只小泽征尔一个人发现了乐谱上的错误,可是他们都顺滑而过、不了了之。只有小泽征尔一个人以充分的自信、严谨的艺术态度,勇敢地指出了错误,所以也只有他一个人获得了金奖。
七、达标检测
1、读读具有本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力及具有怀疑能力的小故事,写写自己的读后感。
2、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通过一件事来反映一个人的品质特点。
第四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搭石》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搭石》教学设计
高坝镇同益小学
祁 晓 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发现生活中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美。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搭 石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乡下走一走,去欣赏一道独特的风景,你们愿意吗?
师:愿意就请大家读读课题。你们见过搭石吗? 那你们都有哪些疑问?
生自由提问:“我的问题是:“搭石是什么?搭石有什么作用?搭石是谁搭的?搭石是怎么搭的?搭石是搭在哪呢?……”(现场电子板书)
初读课文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都会思考,有疑问。这些疑问在课文中都有答案,等课文读懂了,这些问题自然就明白了。现在,请你们打开课本第21课,自由的放声把课文读一读。试着来解决这些问题。
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的都很不错(适当点评)。读完了课文,你能解决哪些问题了吗?(回到问题多媒体页面。)
生:我解决了:……
师:刚才的问题你是从哪儿得到答案的? 生:第1自然段。
师:你们同意吗?同学们,让我们把第一自然段读一读。
同学们读的真好,听你们响亮的读书,感觉真舒服,谁愿意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同学们,注意蓝色字的部分,能说说你(看出搭石有什么特点吗?)的体会吗? 生:随机点:平整方正,(我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人们选搭石的讲究。)二尺左右说明了什么?(人们在摆搭石时考虑了人们行走的习惯,非常的细心。为他人着想)。那为什么要根据水的深浅来搭?(要是石头太大或太小了,老人和小孩行走起来可能会不方便。)
师:同学们理解的真深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注意要重读蓝色字的部分。听了你们的理解,我都迫不及待的想去看看搭石了,老师搜集了一些搭石的图片,你们想看吗?我们一齐去看一看。(播放搜集的搭石图片)
你觉得这些搭石看起来怎么样?用一个字形容,(美)。这一块块,一排排的搭石,看似那么平凡,普通,可如果我们去细细品味,它又是那么美。就向课文中这样写到: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美丽的风景。(学生接)同学们,现在轮到老师来提问题了,这一道风景都由哪些画面构成呢?下面,我们再来听一听课文范读2至5自然段,大家也可以跟着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想好之后,小组之间可以交流一下。
听范读,小组之间赶紧交流一下。交流完的同学可以举手示意。师:你们讨论完了。你都读到了哪些画面?
生:我从第2自然段读到了描写了赶路人认真摆搭石的画面。师:你来读一读第2段。生读书
读的真好,在文中有一位老人,他正要急着赶路,当他踩到搭石的时候却突然停止了脚步。谁来读一读这一部分?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随机教学:无论怎样急着赶路:也许老人的家里有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处理,也许(老人的一个朋友在等着他对弈,)也许(老人急着去接他的小孙孙,忙着去收割庄稼、忙着去播种、忙着去赶集……)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他不由得停下匆匆的脚步,深情地想(哎呀,这块石头没有搭好,后面的人不小心滑到水里可就麻烦了,这么冷的天,弄湿了衣服,摔伤了该则怎么办。……),于是,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他想到(我一定要把这搭石摆放安稳,还要去找些平整方
正的石头重新铺好,还要多踩上几脚,这样才安稳……)。直到满意才肯离去。这时他的心情非常(高兴、满意、安心……),因为(他为乡亲们又做了一件好事,再也不用担心后面人会滑到水里,弄湿衣服甚至摔伤了……)。
师:想的多周到啊!透过这一个个也许,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勤劳、善良、为他人着想的人。)老人善良、为别人着想的品质感染了身边的人,想一想,还有那些人也会加入到这个摆搭石的队伍中来。课件(成年人、青年人、小孩子)换过来读一读。
同学们的理解让我们感受到了乡亲们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质。让我们也加入到摆搭石的队伍中来,齐声读一读这些句子。那我们该怎样来读这一段呢?你认为哪些词语是我们在朗读时应该注意的呢?(重读这几个词语:“只要、一定、无论、几个来回、合适、再、几个、满意了、才、”)(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
师:你们同意吗?我们再来齐读这一部分。
C、小结:是呀,我们细读课文,透过摆搭石的画面,我们感受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为他人着想的品质。这是一种(善良美),是一种(勤劳美),也是一种(为他人着想)的美,它们都属于心灵美、人性美。把你的感受融入文字中,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还有哪些画面也体现了人们的人性美?让我们到书中去读读吧。找到的同学可以举手告诉我。
生:第四段写了人们互相谦让和尊老爱老的美。你来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
你是从哪儿读到谦让美的呢?课件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那尊老爱老的美呢?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小孩子过搭石呢?想一想人们又会怎么做?想一想还会遇到什么人……因为人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来走搭石,大人总要,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师:你们觉得该怎么读才能读出互相谦让、尊敬老人的美呢?
生:我觉得我们应该重读一些词语:(总会、理所当然、还、总要、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
师:这样的情境让我们想起了一个词语(谦让、乐于助人、尊老爱幼……)。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生读书。
生:同学们,除了发现人性的美,你还发现其他的画面吗?第3自然段,上工队伍走搭石一个跟着一个、协调有序的画面。这样的画面美吗?
师:你来读一读这一段,读出美的感觉来。
你们感觉到美了吗?我们一起再来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 生读书。
师:通过这一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看到了协调有序的动作,听到了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感受到了画一般的美感。
师:你从文中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搭石的美丽
生:(动作:协调有序;画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师:随机教学: A、协调有序:
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呢?课文中是怎样写协调有序的?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人们走搭石的图片。他们走的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就是协调有序。
B、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读起来有什么感受?知道清波漾漾的意思吗?(清澈的水波在微微荡漾。)
C形容姿态柔美)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绰绰”选择意思:(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绰: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C、姿态优美。)。那人影绰绰的意思呢:,清晨,人们上工时,傍晚,人们收工时,天色还比较暗,远处的景色看不太清楚,只能看见一行人过搭石的样子,呈现出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的画面,呈现出姿态优美的样子。
师:你们想象到了吗?一边读一边想画面,真不错。
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
每当 上工、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老师想给大家读一读?大家一边听一边想画面。谁还愿意美美的来读一读?
同学们,作者在大山里工作生活了13年,每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生齐读)
③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我们不得不承认: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风景)
这些画面构成了一道怎样的风景呢? 生:美丽的风景。
师:现在,你还觉得搭石构成的仅仅是一道美丽的自然风景吗? 生:还有互相谦让,乐于助人的心灵美。师:这样的搭石仅仅是用石头搭成的吗? 生:还是乡亲们用纯朴,美好的心灵搭成的。师:你认为搭石仅仅是联接着故乡的小路吗? 生:还联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师: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多媒体出示句子。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生读书。
师:一块块、一排排的搭石,静静的躺在溪水里,任人踩、任人踏,不计名利,无怨无悔,这正是乡亲们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纽带。
拓展升华
这节课我们用心灵发现了用搭石够成的自然的画面美,也感受到了乡亲们勤劳、善良、淳朴的心灵美,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美,你们发现了吗?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有谁愿意说说吗?
播放课件。美就在身边,美就是()。
生交流:3名(共撑雨伞、拾垃圾、帮助同学辅导功课、运动场上为同伴的加油助威、……)
师:同学们,在这里,老师想送给大家几句话: 有德则乐 乐则能久 言行在于美 不在于多
助人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不因善小而不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
1、有了高尚德行就快乐,快乐就能长久。
2、助人要从小事做起,不要因为善事很小而不去做好它。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
师:说的多好啊!同学们,我们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凡事多为别人着想,生活中平凡的小事同样可以体现出这样不平凡的美丽。同学们,有一句歌词写的很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一齐来唱响这爱的旋律吧。
第五篇: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刘老师哪几件事,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刘老师的性格特点,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准备
师生:了解女娲的传说。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从孩子的视角,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述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和执著的追求。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第二部分(4~5段)写刘老师上课时的情景,表现他对工作的热爱与尽责。第三部分(6~10段)写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情景,展示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执著追求。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事例的学习,了解刘老师的性格特点,体会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例来描写人物的方法。了解本文倒叙的写作特点。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 第1~3段:首先描写了春天的景物,抓住染上、摇摆、舒展、举起、吹奏等词语去感受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会想起刘老师,自然引出下文(采取了倒叙)。
* 第4段:先写刘老师的外貌,介绍了他的慈祥、忠厚和身有残疾的特点。接着写刘老师从女娲补天的传说讲到自己断腿的原因,以及我们听后的心情。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从老师的话可以看出他的诙谐和乐观。而同学们在笑过之后,心里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更增添了他们对刘老师的尊敬。
* 第5段:详细描写了刘老师上课时板书的情景。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说明上课时间长,他用圆木拐杖撑地,右脚离地再转向讲台写出了他上课时板书的艰难,但很迅捷。因此,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通过这个事例,让学生体会刘老师对工作的尽心负责。* 第6段:主要起到启下的作用,点明我印象最深的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 第7、第8段:写刘老师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快乐。教学时,要抓住描写刘老师放风筝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刘教师对生活的热爱与和对健全体魄的追求,从仰望、注视、漾出可以看出他在放风筝中更显得年轻。
* 第9段:写刘老师有一次故意把线拐撒脱手,然后蹦着去追赶的情景,表现了他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气,而是十分乐观,他尊重生命,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要抓住他故意撒脱手,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这些描写进行体会。
* 第10段:拿50岁的残疾老师与少年对比,会引发我们的哪些深思呢?
* 生字书写,可重点指导膊、翘。
* 课后第1题:前部分的要求应结合课文学习进行,后部分的背诵可以放在学文后。
* 课后第2题:列出的三个句子都是为了向读者展现一个善良、身残志坚、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
* 本文在记叙上采用倒叙的方法。
* 此处小练笔只是某个片断描写,不要以篇章的要求让学生作文。
教学设计参考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叔阳写的一篇散文《我的老师》。文中的刘老师虽然身有残疾,但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每逢春天一只只风筝在蓝天上同白云戏耍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时时想起刘老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1.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3.通过预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生字和词语?或者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说说作者回忆了刘老师哪几件事。
三、研读课文,潜心感悟
通过初读,同学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刘老师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是如何描绘刘老师的形象的?表现了刘老师哪些性格特点?我对刘老师为什么至今难忘?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描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段落,把感受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二)学生汇报自读自悟的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精彩片断,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段落,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1.刘老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1)出示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的诙谐和乐观。
①读一读,说说这句话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性格特点。
②找出描写刘老师腿有残疾的句子:他有一条健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却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读一读,体会刘老师行走的不便与艰难。
③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
④一股酸涩的感情指的是怎样的感情?同学们心里为什么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
⑤我们为什么更尊敬刘老师了?
⑥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2)出示他用圆木拐杖撑地,右脚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上课时板书的艰难、迅捷,结合想象去感悟刘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①读一读,说说这句话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性格特点。
②他每转一次,为什么会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③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的少年心性。
(4)出示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执著追求。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气,或者怨天尤人,而是十分乐观,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①读一读,说说这句话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性格特点。
②这情景带给了我怎样的感动?
③我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
④有感情地朗读。
2.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为什么会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3.朗读课文第一、二段,讨论:为什么一看到这种情景,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
4.作者热爱、尊敬、怀念刘老师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品读课文,领悟写法
1.如果让你写一个自己尊敬的人,这篇课文在写作上对你有哪些启示?(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有自己的心情、想法。)
2.仔细品读1、2、3、4段,想一想,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自己以后也可以试着这样安排顺序。
五、拓展延伸,尝试练笔
1.这篇课文节选自苏叔阳的散文《理想的风筝》,请同学们课后去读一读。
2.请同学们以我最的人为题写个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