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孔子教案 语文S版

时间:2019-05-12 19:52: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孔子教案 语文S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孔子教案 语文S版》。

第一篇: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孔子教案 语文S版

孔子

教材分析

《孔子》一文有八个自然段,按“总起——分述”的思路行文,分为“孔子生平”和以有反映孔子的思想主张、风貌的几个“小故事”两部分,为我们概述了孔子的生平和表现了他的一些为人处世方面的原则。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不但可以了解这个名人,更可以从孔子身上学到一些道理,如做人要推己及人、勇于反省、严以律己、勤奋读书等。学情分析

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的孔子,其“仁”“爱”思想历来为世人所推崇。千百年来孔子也因此而备受中外人民崇敬。教学这篇课文,对于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张有一定的帮助,从而引导他们到中华文化的历史长廊中去认识那些对我们中华民族有卓越贡献的人物。但五年级的学生历史文化和为人处世方面的认识比较浅薄,要全面地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并不容易。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和运用字词典等工具书,自学本课“仲”等10个会认或会写字,理解“教育、儒家、核心、厉害、抱怨、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翻来覆去”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思想主张。

3、能给课文中的小故事试着加小标题,收集并了解一些孔子的其它精辟言论。

4、能复述课文其中的一或两个小故事。教学重点和难点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点词句的理解。

2、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基本思想主张。课时准备: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学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人名言,你知道这些言论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话吗?

(二)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并结合上下文、工具书来理解;对确实不理解的字词,可与同学小声讨论。

2、汇报阅读情况。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导入:我们扫除了基本的阅读障碍,下面就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春秋时期,看看孔子都有哪些故事吧。

2、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本文讲了关于孔子的几个小故事。

(四)逐段学习,感悟理解

1、出示思考题,齐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A:填空。孔子名(),字(),()时期()人,是我国古代()的()家、()家和()的创始人。B: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2)汇报、评议。

(3)小结:这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孔子的生平概况及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4)结合课文插图中的孔子像,用称赞的语气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导入: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孔子,他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带着以下思考题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出示思考题,学生自读,并划出相关语句。A、孔子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B、《论语》的重要价值是什么?这部书的核心思想又是什么?

(3)讨论以上问题,教师适时点拨、释疑。

(4)小结段意:这自然段主要讲《论语》的由来及其重要价值和核心思想。

(5)谁愿意用合适的语气来朗读这一自然段?

3、继续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入:《论语》既然是记录孔子“平时言行”的著作,那么这部书告诉了我们孔子的哪些故事呢?请大家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以下问题:

A、孔子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个主张可以用哪句话来概括? B、你是怎么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

C、“推己及人”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过“推己及人”的时候?能说说吗?(3)共同小结段意。

A、这段主要讲了什么?B、小结段意:写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为人处世主张。C、能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来概括吗?

(4)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5)小结学法: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小结段意——加小标题——感情朗读

4、按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四至第八自然段。板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

孔子

不喝盗泉水

安守节操

君子与小人

识人不易

晚年读《周易》

学而不厌 教学反思

这篇关于孔子这个名人的文章虽然结构清晰,但教学方面我感觉有点难度,毕竟这个名人离我们现实生活比较远,他的成就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他的“仁”的主张不是五年级的学生能轻易理解的。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我力图化难为易,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明白孔子的一些思想和主张,并且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段落层次,学会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段落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如果再让我上这节课,我会花多些时间和学生做课前准备,了解孔子,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并且在分析完课文后,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深入探究孔子的推己及人、严以律己、勇于反省等精神的实际意义。

第二篇: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孔子教案 语文S版

孔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课文和运用字词典等工具书,自学本课“仲”等10个会认或会写字,理解“教育、儒家、核心、厉害、抱怨、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人及己、翻来覆去”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能给课文中的小故事试着加小标题,收集并了解一些孔子的其它精辟言论。能复述课文其中的一或两个小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信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教学重难点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点词句的理解。

2.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基本思想主张。教学准备

孔子的一些精辟言论、相关图片与资料。教学方法

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并齐读课后“阅读链接”。

2.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学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人名言,你知道这些言论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话吗?

3.不错,这些话就是出自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之口。你了解孔子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来了解一下他吧。

4.板书课题并齐读:21 孔子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全文,教师提醒读准生字音,看清字形划出不懂的字词并结合上下文、工具书来理解;对确实不理解的字词,可与同学小声讨论。

2.检查阅读情况。

(1)指名学生依次朗读各个自然段,师生共同评点朗读情况,注意正音(2)你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的?共同解决,教师释疑。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导入:我们扫除了基本的阅读障碍,下面就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春秋时期,看看孔子都有哪些故事吧。

2.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本文讲了关于孔子的几个小故事。

(四)逐段学习,感悟理解 1.齐读第一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2)汇报、评议。

(3)小结:这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孔子的生平概况及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4)结合课文插图中的孔子像,指导学生用称赞的语气齐读第一自然段。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导入: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孔子,他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带着以下思考题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出示思考题,学生自读,并划出相关语句。A、孔子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B、《论语》的重要价值是什么?这部书的核心思想又是什么?(3)讨论以上问题,教师适时点拨、释疑。

(4)小结段意:这自然段主要讲《论语》的由来及其重要价值和核心思想。(5)谁愿意用合适的语气来朗读这一自然段? 3.继续学习第三自然段。(1)导入:《论语》既然是记录孔子“平时言行”的著作,那么这部书告诉了我们孔子的哪些故事呢?请大家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以下问题:

A、孔子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个主张可以用哪句话来概括? B、你是怎么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 C、“推己及人”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过“推己及人”的时候?能说说吗?

(3)共同小结段意。A、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B、小结段意:写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主张。C、能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来概括吗?(4)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5)小结学法: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小结段意——加小标题——感情朗读 4.按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四至第八自然段。(1)学生按上述学习课文的方法自学。(2)解决以下问题并讨论汇报: 关于第四自然段:

A、你认为孔子为什么“非常厌恶这个‘盗’字”?说明了孔子的什么品质? B、你是怎么理解这个“盗”字的,能说说吗? C、你给这一自然段加的小标题是什么? 关于第五、六、七自然段:

A、你是怎么理解“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这句话的?说说看。

B、孔子为什么会发出“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这样的感慨? C、“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们依靠自己的内心,以为内心的判断一定正确,但内心不一定可靠。”你有过孔子说的这种事例吗?说说看。

D、这个小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给它加个合适的小标题。关于第八自然段:

A、哪个词最能说明晚年的孔子的读书情况?

B、比对孔子,今天的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学习态度?

(五)品读感悟,延伸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文的哪个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3.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有趣的故事或孔子说过的给人以启迪的话?

(六)总结全文,加深印象 1.总结全文。

2.作业:将你所知道的关于孔子的故事或格言道理讲给你最好的朋友听。

此资源为word格式,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让智慧点亮人生,用爱心播种未来。感谢您的选用。

第三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1课 风筝》

第21课

风筝

学习目标:

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课文导人:

岁月的书签一页页翻过,我们的年龄虽早已离开了童年的范围,但那些关于童年的零零碎碎,总会在空闲时候,或睡梦中,一幕幕重现脑海,即便霎那的遐思,也每每咀嚼出甜蜜,快乐。风筝给单纯的童年带来了别样的快乐,这快乐化成一段长久记忆铭刻于我们的脑海中,同时也铭刻于鲁迅的心中……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课文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

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1、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处境?

3、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4、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2、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3、而我明白了儿童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4、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2、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意想不到,又“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拓展延伸:

1、请学生根据练习三准备的作业在全班交流。

2、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教师小结]

《风筝》这篇文章不仅表现出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能够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本文深刻的主题,令读者读后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课后记:本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多角度阅读,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能够充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板书设计: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愚公移山》精品教案语文版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2、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学习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3、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鉴赏并学习对比手法和语言描写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4、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的“高峡”,曾被人们认为是梦幻中“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幻已经变成了事实,中国人民为世人演绎了一个现代版的神话传说。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歌曲,那位愚公是怎样搬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的呢?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向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3、学习生字:

塞(sè)孀(shuāng)迂(yū)龀(chèn)荷(hè).....叟(sǒu)箕畚(jī běn)厝(cuò)匮(kuì).....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段:交代了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作铺垫。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表现了不畏艰难,敢于战胜自然的勇敢精神。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进一步表现愚公移山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第四段:天帝被愚公感动,移走二山,愚公的愿望终于实现。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后人加的。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旬的老人领着儿孙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他的精神,他的气概,惊天地泣鬼神,至今仍有其积极意义。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二、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1)、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3)、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5)、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6)、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2、重点虚词的用法:(1)、“之”的用法:

⑴、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

⑵、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

⑶、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⑷、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2)、“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其”的用法:

⑴、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他”:惧其不已也。⑵、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4)、一词多义:

①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刚刚,方其远出海门。..②且:将近,年且九十;况且,且焉置土石。..③曾:竟然,曾不若孀妻弱子;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④固: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坚决,吾义固不杀人。..⑤亡: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⑥焉:疑问代词,放在哪里,且焉置土石;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5)、词语活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作动词,用尽。.聚室而谋:聚,动词使动用法,使„聚。.

三、合作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思考: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明确: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困难: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愚公的妻子与智叟所说的话意思相近,他们的态度一样吗?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以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她说的话语气较轻,说的是真实的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

4、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5、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6、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回答要点: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于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7、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能够这样做的人,才是聪

明的)

8、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四、分析人物形象

愚公移山“任务”——艰巨,需移走两座高峻的大山;愚公移山人力单薄,只有一行五人;愚公移山“过程”——艰辛,凿石运土,全靠体力,需寒来暑往,长期努力。也许年老力衰的愚公是有点自不量力了,难怪智叟要笑而止之,当然愚公机智的驳斥是令智叟哑口无言。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明确:

1、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愚公移山,看到了自己后代子孙们的无穷力量,他说“我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孙子又有孙子„„子孙会无穷无尽;山不会变,终有一天会移平”,非常理直气壮;而智叟只看到眼前愚公个人的势单力薄,显然看问题片面、死板。愚公: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智叟: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自以为是。

3、看来愚公非愚蠢之人,可有很多人说愚公就是一愚蠢之人,你的看法呢?我们男生和女生分成两派来,对两个观点“愚公不愚”、“愚公实愚”分别想想理由,锻炼一下嘴上功夫,来个小小的辩论吧。

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4、想像一下,如果没有神的帮助,移山的结果会怎样?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五、归纳寓意: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你能说出这个“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寓意: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改

造自然的精神。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

六、总结写作特色:

你从这篇寓言故事里学到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

1、反衬: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对比: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3、情节曲折:愚公移山,虽得家人赞同,但其妻却说出了很多困难,还好,家人想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可那智叟却前来阻止,并嘲讽愚公的无能,机智的愚公对他进行了严厉的驳斥,愚公移山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最后得到了神的帮助,至此,愚公移山有了个圆满的结局,文章可谓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多姿。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21、愚公移山

故事背景——决心移山——驳斥智叟——神话结尾

————下定决心、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第一稿)

秦皇台中心学校 杨光涛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组中的第一篇文章。本组四篇文章旨在让学生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并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应用。本文主要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文章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痛惜之情跃然纸上。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描述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和珍藏文物。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毁灭经过,语言精炼、准确。【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热忱,对于祖国优秀园林被毁一事充满着对帝国主义的痛恨之情。文章是通过用大量笔墨描写圆明园的辉煌尽而反衬出对英法联军的痛恨。因为圆明园已不复存在,那么对于它当年的辉煌,学生凭借文本来想象,在头脑中构建圆明园的景象,可能难一些。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初步具备了在阅读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通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但对于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加以运用这一点,大部分学生还很难做到,需要在课文的学习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在一美一毁的对比中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教学难点】

通过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景观。

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独运:题目是毁灭,为什么大量篇幅写辉煌。【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本课14个生字新词。其中,重点指导“剔、统、瑰、估量”等字词的读音,重点指导书写“瑶、宏、侵、瑰”等4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 “估量、众星拱月、统统、销毁”等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解答问题的能力,并试着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或理解课文。【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一块小石头,让学生猜猜它的来历。之后告诉学生,它来自圆明园大水法(课本116页插图)。并让学生试着用这块小石头说一句话。导入本课。(板书课题,了解毁灭的意思)2.通过课前查阅、整理资料,谈谈对圆明园有哪些了解。

①通过学生交流,知道查阅资料的基本途径(借助相关的图文资料——课本中的或课外; 借助网络;询问有此方面专长的人;通过媒体了解等等。)②通过交流,初步掌握整理资料的方法。(选取对课文的学习最有帮助的内容,可以摘抄下来,可以背一背,可以讲一讲等等。)

师:那课文中又讲了圆明园的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揭开问题的答案吧。

(设计意图:由一块小石头引出本课,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一是丰富学生对圆明园的认知,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为,课文的教学需要学生借助文本对于不复存在的圆明园进行想象和重构,如果学生课前有了一些认知,课上再相互交流,是有益于难点的解决的。其二,通过交流,继续学习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

1.师: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读,直至通顺为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2.检查字词。(出示课件)通过指名读——齐读——同位互查的方式检查。3.检查课文朗读。

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纠正错误。

(1)指名读课文,相机解决“估量、众星拱月、统统、销毁”等词语的含义。

“众星拱月”一词,联系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以理解此意就是:众物围绕一物。(也可以让学生画一画)“统统”一词的理解:“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结合凡是再理解统统,就是全部,一概不剩的意思。“销毁”一词:“为了销毁罪证,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联系下文,用放火来销毁罪证,不可恢复,彻底毁掉,就是销毁。

“估量”一词,读完课文再联系圆明园中的建筑和文物全都被洗劫、破坏一空,这种损失能不能计算?不能计算,就是无法估量。再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二)整体感知

1.自主质疑,解答问题。

师:课文读正确、流利了。接下来老师会围绕课文提一个问题。同学们猜猜老师会问什么。自己再想办法解答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用这个方法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自主质疑的兴趣。学生自己再试着解答,有利于对文本深入的了解。)预设:学生可能会问到许多问题,下列问题集中学习的价值较大:

A.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可以通过列提纲或把握过渡句的方法总结主要内容。B.课文题目讲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却大量写昔日的辉煌。——可先放手让学生说,不展开,留在第二课时解决。

C.对于文章第三段中圆明园的建筑可能存在疑问。比如提及的建筑是什么样,或问:圆明园里有什么。可根据学生的质疑情况,先让学生朗读相关语句,展开想象,然后描述画面,再适当出示图片或利用课前下发给学生的资料来纠正或加深学生的理解。

对于“圆明园中有什么”这个问题,采取读——想——说——看图片——再读来理解的策略。相机解决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诗情画意、蓬莱瑶台等词语。

D.与教材文本关系不大的问题。如,英法联军为什么会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圆明园是怎么建的等等,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前下发的资料——《圆明园的毁灭补充资料》去了解。

三、写字练习

认真观察生字表中的字,练习。其中指导好“瑶、宏、侵、瑰”等字的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3、4、5自然段。

2.能运用抓住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感悟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毁后对英法联军的痛恨。抓住“有„„也有„„,不仅有„„还有„„,上自„„下至„„”等关联词和“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蓬莱瑶台”等关键词想象圆明园的辉煌;抓住“凡是、统统、掠走、搬运、破坏、毁掉、销毁”等词体会英法联军的兽行,激起学生的痛恨之情,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了解课文题目讲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却用大量笔墨去写它的辉煌。进尔了解文章的表达特点。【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交流感受。

(一)揭晓上节课老师要问的一个问题

师:老师想问,读完这篇课文,你的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入到“愤怒、痛恨”等情感上来。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有这种强烈的感情。抓住第五段,品读。

(二)品读第5自然段。1.学生自读,初步体会。

师:带着这种感情去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会有“愤怒、痛恨”的滋味。2.揣摩关键词句,继续体会。

边读边画出让你有这种感觉的词语,再来读书,体会。抓住“凡是、统统、掠走、搬运、破坏、毁掉、销毁”体会。

3.相机补充有关资料,引入到第5自然段,深入体会。①“他们把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他们拿走了什么?看材料。

材料一:他们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饱,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②“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再看材料。

材料二: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上万两白银。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国军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③“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他们是怎样破坏的?继续看材料。

材料三: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

④“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再看材料。

材料四:三千多名侵略者在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全园化为一片火海,烟雾笼罩,火光烛天。相距20多里的北京城上空日光黯淡,如同日蚀,大量烟尘、灰星散落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设计意图:课文对于毁灭这一部分,语言描写相当简练,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把相关的资料引入到文中,让学生带着这些背景资料,再结合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去读课文,学生会了解得更全多,更全面,对于侵略者野蛮的行径则更能深恶痛绝。)(三)品读第3.4自然段。1.师:一个圆明园被毁,为什么让大家这样痛恨与惋惜。圆明园里究竟有什么呢?请大家读第3.4自然段。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引导学生抓住“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一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子。

2.抓关键词句,结合背景资料品读圆明园的辉煌部分。

师:抓住感兴趣的部分,用喜欢的方式告诉大家,圆明园里有什么。可以读,可以讲。

预设一:学生若先说圆明园的历史文物一部分。则抓住“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来体会。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圆明园是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从上自先秦„„下至唐宋元明清,体会文物的时间跨度长数量多;从青铜礼品至名人书画、奇珍异宝来体会文物的种类多。指导学生用自豪的语气去读这一部分。

预设二:辉煌建筑一部分。通过“有„„也有„„,不仅有„„还有„„”等关联词和“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蓬莱瑶台”等词语来体会。进而通过两个词对圆明园的建筑进行概括性描述——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文中的一句话)。通过读——想象——看图片——再读来感受圆明园的辉煌。

3.课堂练习,升华感情。师:可是,英法联军的侵略,致使这一些都没有了。用“„„没有了„„也没有了„„不仅„„没有了„„也没有了”与学生一同说。

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也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没有了,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也没有了;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景物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也没有了;不仅民族建筑没有了,西洋景观也没有了。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没有了,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也没有了。一句话: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没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没有了。

师:同学们,你心里什么滋味呀,带着这种滋味再来读一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抓关键词句和把相关的资料引入到教学中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试着用文中的关联词说话,更深刻地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

(四)感悟写法。

师:文章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用了这么大篇幅写当前的辉煌呢? 体会到这样写更能激发起读者对圆明园的惋惜和对侵略者的痛恨。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课下搜集更多的资料,更深入地了解圆明园。2.小练笔:把读本课的感受写下来。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上,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说、听、写、读等不同的作业形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去重读人物,激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六、板书设计:

掠-搬-毁-烧

强盗行径(痛恨)

有„„也有„„

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不仅有„„还有„„

上自„„下至„„

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下载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孔子教案 语文S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孔子教案 语文S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语文上册21课《珍珠鸟》教案

    文 化 管 理 内 涵 发 展 科 研 兴 校 《21、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分析“我”与“珍珠鸟”建立相互信赖......

    语文:第21课《诺贝尔》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上)(推荐5篇)

    诺贝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 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小测

    三年级语文第21课小测 姓名成绩一、 我会拼。 duàn kāiqīng chǔgūdúfānchuán 二、多音字组词。 xiāngkōnghǎo 相空好 xiàng(kònghào断楚孤帆继禁 狐凡 四写近......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 桃花源记》教案 新人教版

    《第21课 桃花源记》教案 【学情】: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年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风筝教案 新人教版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风筝(鲁迅)教案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会分析、理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句子。 2、体会作者用词达意准确、形......

    五年级语文上21孔子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21孔子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教学 要求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思想主张。 2.启发学生联......

    三年级下学期语文第21课太阳教案

    《太阳》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新型玻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