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下学期语文第21课太阳教案
《太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今天的语文课从一段视频开始,请大家边看,边想视频为我们介绍了什么?(看短片。回答略)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远古到现代,人类对于太阳奥秘的探索从未停止过,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21课的学习,走进这个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太阳。(板书课题)
(一)复习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字词,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些词,他读对了,请跟着读,他读错了,请纠正。(传说 寸草不生 差不多 抵得上 温度 摄氏 钢铁 庄稼 生存 繁殖 蔬菜 热量 比较 杀菌 预防 世界)
(二)教授新知:
1、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像这样的文章都是一个自然段说清楚一个内容,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说一说每个自然段各说了什么内容?(远、大、热、与动植物的关系、天气变化、风、杀菌、总结)
2、概括起来讲,课文围绕太阳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下面我们来深入学习介绍太阳特点的这部分课文。文章为我们介绍了太阳的三个特点,你最想了解哪个特点?
(1)特点:大
我们经常一抬头就能看见太阳,谁能告诉我你看到的太阳有多大?(想盘子那么大)实际上太阳有多大呢?(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为什么课文用地球与太阳作比较呢?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地球与太阳相比较,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特点:远
太阳很大很大,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没有实际那么大呢?(因为远)对!太阳离我们居住的地球很远很远,那到底有多远呢?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把它说清楚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读给大家听。
(列数字:用数字更准确、具体,不用数字给人笼统模糊的印象。)(举例子:用人们熟悉的例子来说明,读者很容易理解。)(3)特点:热
前面我们学习了太阳大和远的特点,也知道了作比较、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你能找出作者在介绍太阳热这一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正因为太阳很大很热,离我们又很远,所以才能给地球送来适当的光明和温暖。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自学第4到7个自然段,把你的收获填在表格里。(略)
课文在介绍太阳与我们的关系时,用了一个句式“如果没有太阳„„”请先用课文的内容填空,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略)
同学们说的真好,世间万物都离不开太阳,课文也用了一句话做了概括: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太阳像这样默默贡献光和热已经有50亿年了,然而人类对于太阳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希望我们的同学们从这篇课文开始,探索出更多的太阳奥秘。
五、板书
与动植物的关系
远
天气变化 特点
大
关系
与风的关系
热
杀菌
总结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21课《太阳》说课稿
《太阳》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 17课《太阳》。
一、说教材
《太阳》是一篇说明文,全文分为两大部分,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更多地了解太阳的特点,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并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建立学习自信。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难点是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而是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事物和传授知识的。所以我是侧重以下几方面教的:
1、抓住说明文的构段特点进行教学。教师精讲第一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注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自学相似段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展开教学,品悟理解内容。
3、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我借助课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三、说学法
这篇课文没有过多的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因此我设计让学生这样去学习:
1、学生读文后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2、加强朗读,在阅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讲述太阳的特点和我们的关系的。学生抓住每个自然段的重点词句,体会说明事物怎样运用列数字、做比较、打比方、比喻等多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给人的感觉是准确、简炼、明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3、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我国教育家程颐提出:“教育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这就是说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因此,我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神话故事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这么一个传说,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这就是后羿射日的故事。其实,这只是古代劳动人民想象出来的一个有关太阳的神话。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地探索到了宇宙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17课,去探索太阳的奥秘。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首先,我给学生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太阳的哪些特点?本课课文思路清晰,这样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2、学生自由读书后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字词教学仍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我利用课件出示本课生词,学生自己读,指名读,老师相机指正多角度评价鼓励学生,最后齐读,加深记忆。
3、指名学生交流课文讲了太阳的哪几个特点。教师相机板书:远 大 热
(三)再读课文,加深感悟
了解太阳的特点是本文的重点,我采用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先请学生默读有关段落,体会一下文章是通过哪些词句写出太阳的远、大、热的呢?并画出有关词句,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四)集体交流 深入品读
引导学习太阳的“远”: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一特点的?
指一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其实,„„„„箭哪能射得到呢?”
2、师强调:对,这几句话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离我们很远,让我们都来读一读,看看哪些词句突出了太阳离我们远。
学生自由读后指名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能感受到太阳离我们很远,这里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陶行知说:"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1)学生谈到数字,教师相机总结: 大家看,文章列举了几个具体的数字就把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一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再鼓励学生谈对步行和坐飞机两个例子的体会。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说明太阳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这样引导学生接触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突破难点。
(2)学生谈完后教师小结:对,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相机出示课件。提问:这句话什么意思?追问:为什么用反问句呢?(反问句更能突出太阳离我们远。)
3、指导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教师及时的点评,或者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增强自信,体验成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本文由小学教学设 计 网收集=www.xiexiebang.com=]
4、教师小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朗读的方法,学习了太阳的远,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自学太阳的“大”和“热”。
(二)学生自学太阳的“大”和“热”。这一环节,我意在指导学生怎样学习,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的权利,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困生进行学习,以防他们无所适从。逐步培养学困生的能力。
2、集体交流。
先请一个同学来读读描写太阳大的段落。(课件出示,指名学生读)
3、让学生谈体会,学生谈到“130万个地球”和“一个太阳”时,师相机提问:这样比较有什么好处?
众所周之,合理的语言文字练习设计和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是相统一的,我在学生理解课文中有机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比较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按照先展示读然后谈体会再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学习太阳的热。
5、教师小结过渡到课文的第二大部分太阳和人
类的关系,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系密切
(三)半扶半放学习太阳与我们的关系密切
教师引导:通过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太阳与我们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因为课文较长,这一问题具有辐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更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1.学生读完相关部分后全班交流,师相机评价。很自然的过渡到课文的最后一段:是呀,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出示课件)
指一两名学生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2.学生带着体会有感情朗读这一段,指名配乐读,齐读。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感情得到升华。《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标准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体验,有所领悟和思考。我在这环节中就遵循了这一原则。
3.指导背诵本段。
(五)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太阳的特点,并且还体会到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面对着每天早晨升起、傍晚落下的太阳,你想说点什么?
2、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其实,太阳的奥秘还远不止这些,宇宙的奥秘还有很多很多,等待我们不断探索,希望大家课下进一步去收集有关资料,相信大家的收获会更大!
五、说板书设计:
远 大 热
太阳
关系密切
这样板书的作用是帮助学生理清全文脉络,便于提纲挈领。突出教学重点,深化课文内容
总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始终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为宗旨,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积极地去探究,注意发掘文本固有的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情感。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相结合,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生命活力与灵活性的广阔天地,充分发挥文本启迪人,教育人的功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太阳》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21课《太阳》的第一课时。本课时的教学为本文的第二课时,乃至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教材分析
《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说明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7个生字,正确读写“寸草不生、一、说教材
《太阳》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太阳的常识:离地球有多远,它有多大,多热。说明太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该课分为两课时,今天我讲的是第二课时。
透过教材的分析,我为本课教学制定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体会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课文中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介绍太阳的说明方法,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的特点,知道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密切。
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具体想像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它有多大,有多热。太阳和地球、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说教法:
(一)启发谈话式谈话法
利用谈话,引导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对太阳的认识,唤起学生的亲切感,让学生感到学习与生活密切相联,学有所用,并利用课文传说导入课文,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比较法
数字法是本文的一种重要的说明方法,为了使学生体会到数字法在文中的重要作用,我请学生将其中的数字换成“很多”“很”等词,并与原文相比较,讨论哪种好,好在哪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字说明法的好处,从而为作文作铺垫。
二、游戏教学法
本课是一篇说明文,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是一篇比较枯燥无味的文章。那如何才能使学生喜欢学,乐于学此文?在设计教案时,这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扮演太阳公公,向大家介绍太阳的一个特点,其他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对太阳疑问之处,请太阳公公解答。
三、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四.读说结合法:在读中感悟,并有意识培养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并与他们交流,正确表达自己的体会,让读与说有机结合,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得以发展与提高。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四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还是很活跃,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不弱,而且这个时期的学生对科学性知识比较有兴趣,能否就利用学生的“好奇、兴趣”牵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想学、爱学这篇课文,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掌握情况。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拥有充分的活动空间,积极倡导小组合作方式贯穿课堂鼓励学生组内合作,组外竞争。学生一定能在互帮互学的基础上促进自身表达能力的发展这篇课文没有过多的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因而可以通过朗读进行学习,在阅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讲述太阳的特点和我们的关系的。学生抓住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子了解这样意思,再进行归纳合并,总结每一段的写作方法,掌握说明事物怎样运用列举数字、做比较、打比方、比喻等多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给人的感觉是准确、简练、明晰、具体,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说教学过程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我设计的教学思路如下
一、谜语导入
上课伊始,我引入了孩子们喜爱的谜语: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猜猜,看谁最聪明,最先猜出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讲述后羿射日的故事,引出问题:太阳可能被射下来吗?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答案。边读边想,太阳都有哪些特点,与人类有怎样的关系,课文是怎样说明的?
二、细读课文,体会写作方法。
让学生划出具体描写太阳特点的句子,知道运用数据和作比较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读、议体会运用这些方法的好处
三、让学生在玩中学。
本课是一篇说明文,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是一篇比较枯燥无味的文章。那如何才能使学生喜欢学,乐于学此文?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游戏,让学生扮演太阳公公,向大家介绍太阳的一个特点,其他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对太阳疑问之处,请太阳公公解答。通过游戏,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四)交流,拓展:
1、“说”太阳的博爱、无私奉献,感恩太阳的说话训练。
2、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与人交流,学习倾听,学习简要介绍自己收集整理的信息。在交流信息的同时,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大胆地想象、畅谈自己美好的设想:怎样让太阳把我们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可爱。
五、说板书设计
随时抓住学生问答中的闪光点,结合课文的内容和脉络进行分析整理,使版书既有条不絮,又简明扼要。
第三篇: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1课《太阳》教案
《太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太阳》是人教版教材第八册中的一篇常识性文章,介绍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和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由于运用了数字说明,举例说明,比较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因此文章通俗易懂,有较强的说服力.[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13个生字,能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流利,正确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是教学的难点.[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易激发阅读的兴趣,学生能抓住文章的主要部分认真阅读,综合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边读边思考,有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在交流与讨论中相互启发.[教具准备]:
考虑到说明文比较枯燥,缺乏情趣,因此开课伊始用一段动画片设疑激趣.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一致的有关太阳的录像,创设语言表达的情境.准备一段悠扬的乐曲,指导学生配乐朗读,为平实的语言注入美的元素.[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画片,一起看一看吧.(播放课件——后羿射日.)2,这个故事叫——后羿射日(学生齐答).“日”就是“太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阳》这篇课文.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4,“后羿射日”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让我们回到现实中想一想,后羿能不能射下太阳(学生简单回答“不能”)5,小结:要想把原因讲得清清楚楚,我们就得好好读读课文.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出示生词,先自己读,再指名读.3,质疑:词语光会读不行,还应该读懂意思,不懂的提出来.(学生质疑,互相解答,教师注意总结理解词义的方法.红色的字是这一课的生字,同学们再仔细看一看,哪个字你想给大家提个醒 齐读词语.三,再读课文,了解特点: 1,小结:生字学得不错,大家一读课文有收获.(指黑板)这个问题还没解决呢——后羿为什么射不下太阳.请大家默读课文,拿起笔,找到有关答案随手画下来,为了便于大家随手圈画,我建议你们把书平放在桌子上.(教师巡视)2,(几分钟之后)我发现这一会儿功夫,同学们的书上就出现了不少的直线,曲线,看来大家再读书很有收获.说一说你找到的理由吧.(此环节让实际是让学生说太阳的三个特点,如果学生一下子说出三个理由,可以直接板书“大,热,远”,再一个个原因结合课文说具体.)学生交流: “远”——(如果学生只说太阳离地球很远,所以射不下太阳,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把太阳离我们到底有多远说清楚.)(1)课件出示相关段落.(2)指名朗读,评一评,他哪儿读得好(突出表示数字的词语.)(3)你教大家一招:为什么要这样读(引导学生体会用数字进行说明的好处.)(4)小结:这位同学真会读书,他抓住了“一亿五千万”“两千五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读懂了太阳的“远”,而作者也正是用这些具体的数字,把太阳离我们到底有多远说得清清楚楚.用上他教的方法,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5)指名读.“大”——
(1)课件出示相关段落.(2)书上说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板书:地球)谁会写阿拉伯数字130 万(指名板书)(3)指板书: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看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地球的渺小,太阳的巨大.)(4)小结:对,这样一比较,我们不得不心服口服地说,太阳的确很大很大.(5)指名回读.“热”——读一读相关课文.3,小结:(指板书)正因为太阳这么大,这么热,离我们这么远,所以后羿根本不可能射下太阳.其实这也是太阳的三个特点.现在,让我们到天文馆去看看太阳吧.四、总结。
在1~3自然段中,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的方法把远、大、热的特点写得清楚而具体。那太阳的这些特点和我们生活的地球以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下节课再去探索研究。
五、作业。
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以“太阳”为主题做一张手抄报。板书设计:
说明方法:
远 1.5亿公里 列数字 太阳 大 130万个地球 举例子
热 6000摄氏度 2500倍 作比较
打比方 课后反思: 《太 阳》是一篇常识性文章,语言朴实易懂,条理清晰,学生读起来并无困难.但若让学生对文本产生“趣”,对太阳产生“情”,进而领悟,迁移说明事物的方法则并 非易事.因此,设计本教案时,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说明文的呆板的形式,开放了教学内容,融入了情趣因素,注重于润物无声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语言表达等 多种能力.如“扮演太阳做自我介绍”这一设计既立足于文本,又超越于文本,既是对当堂知识的检测,又是语言表达的开放与创新.再如句式训练:“没有太阳, 就没有 ”,则充分结合了学生的读书所得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及语言积累,一举多得.另外,本课的教学注重了有效的课堂评价,每一次评价都着眼于学习方法与习惯.
第四篇:第21课教案
21搭石
教材分析:
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现在的孩子大多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体会作者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方法。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搭石”的意思,紧扣中心句,通过找乡亲们“走搭石”的语句整体感知想象画面,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
教学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乡亲们的美好心灵,重点鉴赏“老人搭石图”画面,体会老人善良、为别人着想的品格。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板书设计: 搭 石
家 乡 的 一 道 风 景
摆放搭石 为人着想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感受乡情(出示图片)
文章的作者刘章爷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回过家乡。但当他静心闲坐,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家乡的一幕幕,浮现出的不仅是家乡那优美的风景──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以及散落在小溪边的风情民居,但让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板书,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去山村游览一番。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碰到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检查生字词
“涨”“背”和“间”是多音字,“俩”的正音。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
2、知道什么是搭石吗?谁能用书上的语句说一说。(根据书中描写搭石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课件出示“搭石图”,加深理解。)根据水的深浅、平整方正、二尺左右间隔,横着一排。(相机指导:搭石之间的间隔之所以是二尺左右,是因为人一脚跨出去的步伐大概在二尺左右。)每当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了,家乡的人们便开始搭石了,让我们再读一读。(齐读)
3、聚焦中心句。
谈话:小小的搭石,其实就是为了方便小溪两岸人们的行走,而放在小溪中的几块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石头,几乎每一个山村的小溪上都会有,可作者却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诵读)。
三、品读文本,鉴赏搭石图
1.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找出写走搭石的句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①(预设画面:上了年纪的人平整搭石,直到满意才离去。——老人搭石图 走搭石的人们不抢路,动作协调有序。——众人过石图 两人面对面走搭石过河时,会互相谦让。——谦让尊老图 年轻人背年长的老人过搭石。„„
②点评:同学们真会读书。透过语言文字,能想象出这么多画面。就让我们来细细鉴赏这一块块搭石,感受这字里行间中所描述的最美最朴实的,但却最让我们感动的风景。山村的景美,人更美。现在,谁想说一说你发现和感受到的美在哪里呢?
四、精读课文,品词品句 1.鉴赏画面一:老人搭石图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上了年岁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读了这句话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 抓住重点词语“无论 只要 一定 踏几个来回 直到”)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来。)生: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因为句子中说“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就是说老人无论自己有什么着急的事,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会把搭石摆好。所以我说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生:我感觉这是一位很善良的老人。因为这位老人宁可自己先不赶路,也一定要把搭石摆好。从这我能看出这位老人非常善良。
生:从“无论,只要,一定”,这些关联词语,而且后面还说“再在上边踏上几
个来回”。知道这是因为老人怕搭石不稳,从这也可以看出老人很为别人着想。师: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生动的描写,但就是这么平实的话语感动了我们。让我们再来审视一下老人的动作,圈出表示老人的动作的词,再一次感受老人那颗善良的心。老人此时在想什么?
师:透过句子,我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吧!师引读:上了点年岁的人——生齐读。
2、想象说话:让我们把距离拉近,走上前去,仔仔细细地看看这位上了年岁的老人发现搭石不平稳,他会怎么做,怎么想呢?
出示课件:
上了点年岁的人急匆匆地走在搭石上,忽然他的脚一歪,差点摔倒,原来有块搭石不平稳,心想:()于是,()。老人满意地笑了,心想:()
小结:课文中像这样感动我们的画面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下节课继续去寻找。
五、指导书写,完成作业
1、出示生字“洪、暴、猛、涨、裤、惰”。
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观察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
2、完成《课作本》P43第2大题。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巩固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紧扣中心句,鉴赏想象乡亲们走搭石的各种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教学重点:
紧扣中心句,鉴赏想象乡亲们走搭石的各种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
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体会作者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 板书设计: 搭 石
家 乡 的 一 道 风 景
摆放搭石 为人着想
紧走搭石 协调有序 美 让搭石 谦让尊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按照(),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这就是()
2、这就是美丽的搭石,它静静地立在水中,任人走,任人踏,在它身上发生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谁能再来说一说?
过渡:“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诵读)。今天我们继续来领略这道风景,感受它的美。
二、精读课文
1.鉴赏画面二:众人过石图
师: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并感受到了美?
根据学生回答随即出示,如学生说到,教师则随机课件出示第三小节:读一读,这副画面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特别注意“一行人”的“行”读xínɡ,并理解“一行人”的意思。(1)动作美:协调有序
①、什么样的动作是协调有序的?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并可以让几位学生试着模仿“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
②、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1:抬起脚来)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前面的——(生3:抬起脚来)后面的——(生4:紧跟上去)(速度再渐快)前面的——(生5:抬起脚来)后面的——(生6:紧跟上去)
③、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真像——(轻快的音乐)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课件字体抹红:协调有序)
(2)声音美:踏踏的声音像音乐(课件字体抹红:踏踏)
(3)人影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课件字体抹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①让我们把眼睛从搭石上移到水里看一看,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会是怎么样的一副画面?(自由想象)
②“绰”是个生字,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课件:绰:①宽;不狭窄 ②宽裕;富裕 ③形容姿态柔美 那你觉得这个词里边应该是哪种解释呢?(③)为什么?
文中连用了两个“绰”和两个“漾”,构成了ABCC的四字词语,读起来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画一般的美感(生接)指名读
③这一切没有人在指挥,但是分明又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指挥着他们?这是什么呢?(出示课件:俗语 走搭石慢过桥)
这是人们一天天、一年年在走搭石中得出的一种经验,一种习惯,一种默契。谁都知道这种习惯,谁都不愿意破坏这种默契。因此才会出现协调有序走搭石的和谐的画面。板书:(和谐)④渲染朗读:音乐起
当你就站在小溪旁,看着一行人拿着工具协调有序走搭石“踏踏踏„„”,绰绰的人影倒映在漾漾的清波里,这种感觉就像诗一样在我们的心中涌动着。(出示课件 诗歌的形式)指名读 齐读
⑤师:啊!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这好像是一个清早,晨 雾还没有散去,人们便早早地出工了,走在这搭石上,没有人
说话,只有这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导读中心句:不由得让 我们想起:“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也许这是一个 黄昏,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一路 欢歌笑语,身体是疲惫的,脚步却是轻快的,在这一块块搭石 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乡民们配合默契的身影。(导读中心句: 不禁让我们赞叹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链接《课作本》P44第5大题作业 2.鉴赏画面三:谦让尊老图 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了美?
生:我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发现了美。(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几句话是说两人同时过桥的时候,谁也不会抢着过,而是让对方先走。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美。)
师:对,美还体现在互相谦让中。(板书“谦让”)
生:“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从这句话中我感到家乡的人彼此都非常友善。
师:有道理。或许,乡亲们的友情就在这彼此相遇时的拉家常中形成了。谁还找到了课文中的美?
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品味:什么叫“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理应如此的意思。)“人们都把哪些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指年轻人背老人过河。)师:那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我的家乡只要年轻人遇见老人过搭石,就一定会背老人过去,人人都这么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②小结,指导朗读:
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让我 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吧。
◇师: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假如——()。③想象拓展,补充画面,提炼情感:
谈话,指导想象:假如——还有哪些假如呢?走搭石的时候,还会有哪些感动我们的画面吗?请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小小的搭石,演绎着人间的真情,我能试着写一写: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就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④小结,回扣中心句:
是啊,正是这一幕幕熟悉而感人的画面,传递着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也让——(齐读:“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走出文本,感悟情怀
1.谈话:课文学到现在,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是一排排任人走,任人踏的搭石吗?那它是什么?
2.课件展示文章结尾段:诵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反复的朗读,提升情感。)(预设: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写照„„)4.课外拓展,感悟情怀。
拓展介绍:是呀,本文的作者刘章,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他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在1980年,他写出了这篇情真意切的精美散文《搭石》。虽然时隔那么多年,但他还是由衷地感受到——(再度回读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延伸实践,发现美 1.教师谈话:
《搭石》让我们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课件出示诗句)。
2.总结: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象作者刘章一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我们身边的美吧!(齐读)
五、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稳、俗、衡、序、伏”五个字。
2、完成《课作本》P43第1、3、4大题。教学反思:
第五篇: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1课《太阳》教学设计
太阳
解放小学
刘美玲
教材分析
《太阳》是四年级语文的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
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很活跃,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
根据我班学生这一学习特点,我感到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怎样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是能否让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关键。
设计思路
将“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资料,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地读书,并将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交流自己的认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有选择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我认为《太阳》这篇课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很好的例子。因此,在学生学习完太阳的特点时,我设计了一个写《月亮》的小练笔,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自然地迁移到“写”中去,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写的训练和提高。
教学目标
在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的,同时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等写作方法,并能将其写作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去。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写一个”日”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师相机板书:太阳。)
师引导学生说出课前查找的有关太阳的资料。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同时也让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交流。】
师随机鼓励引入下一环节:同学们对太阳的了解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太阳的课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对太阳有更多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师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问:看看通过阅读你能读懂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谁想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师相机板书:
师:《太阳》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它的特点和与我们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写的。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太阳的特点。
三、学习太阳的特点。
1.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了解它,很高兴,特意赶来了,你们听——
(课件播放:动画画面、太阳公公说话的录音及文字。)
“同学们,我离你们很远、很远,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
这时,一学生站起来说道:“我只知道太阳的三个特点是:远、大、热,但它远、大、热到什么程度并没有说清楚,所以我觉得太阳公公说的话不清楚。(师进行鼓励,进入下一环节。)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清楚的,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特点进行阅读。
3.分组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喜欢的特点进行重点学习,并分为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结果,想学习“远”的分为一组,想学习“大”的分为一组,想学习“热”的分为一组。
【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上有了选择性,这样他们不仅乐意去学,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4.汇报。
学习“远”的学生汇报: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学生将课文中的内容读了出来。)
师引导:不错,你读出了重要的部分,能不能就这个内容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这个内容说清楚的。(学生不知该怎么说。)
师用课件演示、引导:一亿五千万公里有多远?课文中怎样说的?
走——三千五百年,飞——二十几年。
学生看课件做口头练习: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引导学生发现()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所以我们知道了: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
师板书:列数字
师: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方法,找找看。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发现问题的能力。】
这时学生们高举右手,有的学生忍不住脱口而出:“还运用了写传说故事的方法。”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调动。
学习“大”的学生汇报:课文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大”,130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对学生能说出列数字的方法进行鼓励。)
师用课件演示,进行引导:左边是地球的动画,右边是太阳的动画,中间由等号连接引出: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时学生顿时领悟了,大声说道:“拿地球的大小来和太阳作比较。”
对学生的细心观察进行鼓励,并进行小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师板书:作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说明太阳“大”的特点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仍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中去寻找答案。】
学习“热”的学生汇报:(此时,学习“热”的学生有了以上学习的基础,回答问题就相对有条理)课文在写太阳热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师:那中心温度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片刻,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一千八百万度。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真有一千八百万度吗?
这时有学生强调:是估计,太阳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是大概的数。
师进行鼓励:同学们注意了“估计”,特别好。说明你们读书很细心,那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又有学生起来说道:用钢铁与太阳的温度作比较,说明了太阳的温度真的很高。
教师让学生一起读一读描写太阳大、热特点的段落,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写作方法,使理论与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练笔。
1.教师写一个“月”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生答:月亮。)同时教师演示课件:用图画的形式出示有关月亮的资料:
月亮距地球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到月亮上去步行要800天,骑自行车要400天,坐飞机要200天,49个月亮等于1个地球。
先让学生说出资料上月亮有几个特点(远、小)。
(师出示的资料为程度差一点的学生保底。)
让学生自由说出课前查阅的有关月亮的资料。(学生用课外知识再次进行交流。)
2.生进行练笔。
要求:选取月亮的两三个特点写一写,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争取把月亮的两个特点说清楚。
反馈与反思
课后,我对学生的小练笔进行批改时,发现全班学生的练笔写得都不错,不仅将月亮的特点说得很清楚,而且条理清晰。有的学生将“嫦娥奔月”这一传说写进了自己的练笔中,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还有一个学生在写到月亮的体积时,不仅与地球进行了比较,还通过自己的演算,与太阳进行比较,更进一步说明了月亮的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得到了体现。从练笔的整体结构看,学生用词很准确,在写到月亮与地球的距离时,如果要到月亮上去,引用了“日夜不停”。在“嫦娥奔月”的这一传说与月亮的实际资料过渡时用上了“确实”、“的确”等词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交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由“厌学”变为“愿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我还觉得将课文中的内容提炼为学生练笔的内容,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读”与“写”融会贯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