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重力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3 01:4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重力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重力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篇: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重力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重力”

一、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的第二节

二、设计思想

1、教学指导思想

本节课指导思想为: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指导学生正确的认识重力的方向

2、设计理念

(1)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探究物理知识的方法,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2)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再现历史上的研究情景,将生活中的情景搬到课堂上来,从而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视听立体画面,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在动态真实环境中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

3、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第一节“弹力”内容的基础上,研究另一种最常见的力——重力。新教材对本节内容的安排,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比如:教材通过“河水为什么总是向低处流”、“跳伞的人为什么会落向地面”和“抛出去的物体为什么总会下落”三个例子使学生认识重力的存在;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重力的大小的因素”,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学情分析

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九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敏锐的观察力。通过上一节“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水往低处流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规律。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从生活现象的了解便于走向物理规律的认识,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所提出的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学情,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分析实验数据,学会信息处理方法。(2)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观察,强化理解重力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

(2)培养学生交流与协作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五、教学难点:重力方向的理解与应用。

六、教学准备

根据课程设计需要,本节要准备两组实验和活动: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探究重力的方向实验,因此,要在课前准备下列器材及材料:弹簧测力计、钩码。用瀑布美景、苹果落地、三峡泄洪等图片或视频,并按照教学流程设计好课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瀑布美景,引导学生思考“水往低处流”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重力。

2、引出重力概念

(1)观察现象 让学生观看和重力有关的现象(课件:①苹果下落 ②雨中漫步),然后动手体验重力(上抛橡皮擦最终落回地面)。

(2)提出问题 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你认为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充分鼓励学生讨论交流。

(3)建立概念 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得出重力概念: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4)总结拓展总结: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物重,用符号G表示。

接着,设疑 “假如没有重力,生活会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讨论回答),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也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新教学理念。

3、练习测量重力

提示学生参照课本56页图13.2-3,利用备用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练习测量物体的重力(指导学生在自由状态下进行测量)

4、探究重力因素

(1)提出问题 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比较重力是否有大小?学生充分交流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 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可能有如下猜想:

猜想一:重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猜想二:重力的大小还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物体的重力越大。

(3)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分析“本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各个物理量可以怎么测量?”在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自己的意见,形成如下实验方案(通过课件展示)1需要测量的物理量:物重的大小 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3实验方案:

验证猜想一:测量一块橡皮泥(质量为200克)的重力,并改变其形状,测出三组数据 验证猜想二:测量一只钩码的重力,然后增加钩码的个数,测出三组数据 4设计实验表格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教师在这期间,走到学生中去,一是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二是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临时问题,三是对部分实验困难学生给予引导和帮助,让他们不落队,也能顺利完成本实验。(要求学生把实验数据填入表中)(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引导各实验小组分别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几个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所测数据的特点,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进一步补充说明,关系式G=mg中各量的单位:G--牛(N)、m--千克(kg)、g--牛/千克(N/kg),在地球表面附近,g=9.8牛/千克,其物理意义是: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同时说明在利用关系式G=mg进行计算式,各物理量必须统一单位。

5、探索重力方向

参照课本57页,引导学生猜想重力的方向。然后,教师做演示实验:按照图13.2-5所示,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是否竖直?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教师此时再加以点拨: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接着,通过多媒体展示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重垂线。

6、拓展重心知识

通过课件展示:(1)均匀规则几何体的重心位置;(2)形状不规则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

7、师生共同小结

板书设计

重力

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 g=9.8牛/千克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8、随堂练习巩固

1.恐龙的质量可达50 t,则它的体重为______________N,相当于__________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的体重.

2.重垂线是根据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瓦工常用它来检查墙______________,木工常用它来检查工作台______________.

3.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__比.公式G=mg中g表示物体受到重力与__之比,约等于___N/kg.在要求不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 N/kg.甲、乙两同学的质量之比是10:9,甲同学重为540N,乙同学重为_____N.

4.下列物体的质量和重力估计正确的是

()

A.一个中学生的体重大约是50N

B.一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0.15kg

C.一只母鸡的重力大约是1.5N

D.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0.5kg 5.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 B.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C.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D.重力的单位是kg 6.如果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河水不再流动,再也看不见大瀑布 B人一跳起来就离开地球,再也回不来

C物体将失去质量

D杯子里的水倒不进口里

9、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1.2.4

10、教学反思

1.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的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由于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于应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还是不太熟练,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

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第二篇:教科版八年级下册重力教学设计

重力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解读:

重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力,在物理学习和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受力分析时也要先考虑物体受不受到重力,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要知道什么是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结合前面学习的测量力的大小的方法,可启发学生去探究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要求学生会用G=mg的公式来计算重力的大小。通过观察实验去探究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节课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2.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重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力,重力的知识对后续学习其他力如:压力、支持力、浮力等非常重要,也是学习压强、功等等的基础,重力在物理学习中应用十分广泛,受力分析时也要先考虑物体受不受到重力、初中学习重力更是为高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是联系运动学与动力学的重要枢纽。

教科版与人教版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教科版是通过牛顿与苹果的传说来进行引入,提出为什么苹果会落回地面、抛出去的石头为什么也会向地面降落的问题,由牛顿的发现提出重力的概念。而人教版直接通过列举一系列现象使学生看到重力作用效果的例子,提出重力的概念。我认为教科版更具有故事性,更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对于重力的大小,两个版本都用到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教科版在提出重力有大小之后,说到了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是对之前的知识的回顾,再提出可以测不同质量的物体的重力,探究质量与重力的关系,在探究环节书上给出的内容不多,只有一个表格,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而教科版是前面的描述不多,直接提出重力与质量之间存在关系,之后用实验来探究了这个关系,实验数据则用到了表格和坐标图两种方式来处理,坐标图更直接的反映了数据的特点。两个版本都是通过实验得到了公式G=mg,并通过简单的例题对公式进行简单运用。

之后是重力的方向,两个版本都用到了用细线悬挂物体的方法,并都介绍了重锤线在生活中的应用,人教版提出了思考:地球两侧的人的“脚下”分别是什么方向?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最后,教科版举出了一系列例子来说明重心的位置的重要性,在发展空间的家庭实验室中,有一个制作“不倒的小丑”的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能让他们在制作过程中体会重心位置与稳定性的关系。人教版进行了拓展,简单的提出了万有引力的概念,在之后的科学世界中介绍了飞出地球的事迹,激发学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3.知识点介绍:

1)什么是重力:重力是力学中最基础的力,所有在地球表面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在受力分析时重力是首先要考虑的力。重力对后面学习到的压强、功、重力势能等都有着铺垫的作用,是认识物理的基础。2)重力的大小(重点):重力与质量之间的计算式是计算重力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探究的方法也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各个步骤,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计算重力是后面学习中进行更为复杂的计算的基础。

3)重力的方向(重难点):是生活中对重力应用的一种,可以用来检测悬挂东西是否竖直和水平。竖直向下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意识到重力的存在,知道什么是重力,并且了解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的习惯。

2)、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重力与质量之间的成正比关系,会使用公式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观察实验,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知道重垂线的广泛应用。

4)、知道质量分布均匀且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了解不规则物体重心的找法,了解重心位置对稳定性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事实、总结规律。

2)、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

3)、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3)、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重力的大小:公式G=mg,先要知道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再通过实验探究得到质量与重力大小成正比的规律。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通过观察斜面上的悬线的拉伸方向的实验来解决这一问题。教学难点:

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通过观察斜面上的悬线的拉伸方向的实验来解决这一问题。

2、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对重心概念的理解,物体重心位置的找法。用到了等效替代的思想,用悬挂法找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设计理念:

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难点是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到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学生对重力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基础。初二下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维,知道基本的探究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再通过老师的引导设计实验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对于重力的方向则先让学生讨论在进行猜想,可能会得出好多不同的结论,仍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克服认知上的错误。作用点则需要先理解等效替代的思想,再来提出重心的概念,降低了学习的台阶,是学生更容易接受。本节课是以实验探究为主,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归纳结果或验证理论。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维。

教学方法: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探究归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教学过程:

一、生活实例引入,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探究。先提出一个小问题,问同学们有没有参加过运动会,又问见过或参加过跳高的运动项目吗?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请同学们回忆这个过程,无论我们跳得多高,最终都会落会地面上,引起同学们思考,在跳起来的过程中受到了什么力的作用。再观察一幅瀑布的图片,同样请同学们观察瀑布向哪里运动,得出结论水往低处流,说明水在运动过程中受到了力的作用。两个现象都说明了有力的作用,这个力来自地球的吸引,叫做重力,提出重力的概念,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产生的,请同学们举例:生活中还有那些与重力有关的现象?

总结重力的特征。(非接触力、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等)

二、从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来学习。

1、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影响因素。

先进行科学的猜想,通常我们感觉到物体的质量越大,它就越重,因此提出猜想,重力与质量之间存在一种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它受到的重力就越大。

启发学生设计实验,根据前面的知识,知道了测量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提供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一个、质量为50g的钩码8个,铁架台一个。

设计好了实验之后,请学生上台完成实验,通过增加钩码的个数来改变质量,同时读出每一次改变后的重力,设计表格并填入,实验结束后开始处理数据,请同学们观察数据有什么规律,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重力与质量之比是一个常数,也可以通过坐标图来处理数据,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得出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并且比例常数g=9.8N/kg。得出公式G=mg。

进行知识的拓展,在不同的地方g的值可能有细微的差别,比如成都的g测出来大概是9.78N/kg,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会使用公式。

2、探究重力的方向,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直观的现象。纠正自己之前不正确的认识。

提出问题,重力的方向应该是向那儿的,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请学生回答,可能有学生回答向下、垂直向下、竖直向下等等答案。让学生先保留自己的答案,观察实验,在铁架台的夹子上悬挂一个小球,把铁架台放在水平地面上,观察悬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发现悬线竖直向下。然后将整个实验装置放在斜面上,观察悬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剪断悬线,观察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得出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请同学们思考利用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一性质可以有什么用?引起学生的思考,学会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

3、提出等效替代的思想,重力作用在物体的每一个部分,为了方便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认为重力的作用集中在一个点上,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如圆薄板、方形薄板、球等重力在几何重心上。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重心可根据悬挂法找出。

拓展重心的位置可能不在物体上,它与物体质量分布有关,重心的位置与稳度的关系,并且举例,赛车车身很低、冲浪者要降低重心保持平衡。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建议学生回家完成家庭实验室的实验——不倒的小丑,并在实验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要在两只手背上固定两个金属螺帽。

四、布置家庭作业,下课。

教学板书:

实验创新:

实验二:重力的方向:创新之处在于现象明显,能够直观的看到实验现象。得出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结论。

案例评析:

本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以探究实验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以给定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自主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并且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从生活中的现象开始研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自主探究得出结论也能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教学资源:

实验一:

实验器材: 铁架台一个、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一个、质量为50g的钩码8个。

实验方法:

将弹簧测力计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方,逐个增加钩码的个数,并将每次对应的质量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填入表格中,直到8个钩码全部测完。实验二:

实验器材:

铁架台、细线、小钢球一个 实验方法;

1、在铁架台的夹子上用细线悬挂一个小球,把铁架台放在水平地面上,观察悬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发现悬线竖直向下。

2、然后将整个实验装置放在斜面上,观察悬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发现悬线仍然竖直向下。

3、剪断悬线,观察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竖直向下。实验三:用悬挂法找物体的重心。实验器材:

不规则的物块一个,被细线拴住的重物一个。实验方法:

1、把物体的一点悬挂起来,重物自由下垂,当物体静止时,沿着细线在物块上画一条直线。

2、在直线外的任意位置找一个点把物体悬挂起来,重物自由下垂,当物体静止时,沿着细线在物块上再画一条直线。

3、两条线的交点就是重心,为了验证可以在除了这两条线的任意位置再找一个点,重复步骤1,发现遮天直线仍然经过重心。即证明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来找到。

第三篇:八年级物理重力教学反思

重力是中学物理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同学们最好在高一的时候就掌握好这个知识点,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了。下面给大家分享物理重力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重力教学反思1

对于《重力》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前一节学过的力的知识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它与“垂直向下”的区别。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的特点

一、立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设计

1、让学生从熟悉的瀑布图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图中的主要信息,大胆地提出问题。

2、放手让学生进行猜想,并建立假设,讨论确定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正确假设。

3、让每个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教理想的方案。

4、进行实验,检验假设,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过程。

5、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组内讨论,组际交流,得出结论。

二、在创设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1、引入新课时,提供瀑布图,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各种问题,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得出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在让学生判断,结果利用已有知识不能解决问题,产生了矛盾,让学生进入学习重力方向的状态中。

3、通过情景变换,让学生建立:从挂在铁架台上的钩码无论怎么倾斜细线都处于竖直方向,由此转换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归纳的思维方法。

4、让学生完成对重力和质量关系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和处理数据能力。

5、让学生算自己的重力有多大,直接应用了重力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通过想象没有重力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到重力的存在意义。

7、通过重垂线的学习,学生很快联系到建筑业。借此我们就可以当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设计不同类型的重垂线仪器,由此及彼设计水平仪,实践证明:学生对设计、创造相当感兴趣,当堂,学生就设计了好几种不错的方案。别忘了让学生课后延续他们的创造梦想。

三、本课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1、科学教学中需要大量的自然图片作为问题的来源或知识的铺垫,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容量大的图片可以节省时间,效果显著。

2、科学教学中需要结合前沿科技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达到立即搜索,立即呈现,学生兴趣立即被激发。如太空中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

重力教学反思2

本节是在前一章学过的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渗透了“等效法”.

生活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问题情景.以观察思考开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通过探究解决本书中“力的大小跟质量关系”的重点问题,通过让学生利用重垂线观察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利用重心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力的方向及作用点的难点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重力教学反思3

本节主要学习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并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渗透了“等效法”。

生活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问题情景。以观察思考开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通过探究解决本书中“重力的大小跟质量关系”的重点问题,通过让学生利用重垂线观察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利用重心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力的方向及作用点的难点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本节课要运用到本章第二节和第三节中力的三要素和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要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复习,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容易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重力教学反思4

长期以来,学生感到科学“难学”,如何打消学生畏难情绪,让科学课堂“生动”起来,通过《重力》一课的教学,我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师生相互交流的课堂舞台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1、课堂不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相互交流的舞台。探究重力方向时,先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三个运动画面,接着学生交流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如雨水下落,悬挂物体的细线自由下垂,墨水由静止下落且在白纸上留下痕迹等。一改过去呆板、机械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个性化思维和独特见解。

2、课堂不再是对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学生探究重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交流了一些令人惊喜的想法。猜想一,重力的存在;猜想依据:物体放手后会下落。猜想二,重力的方向怎样;猜想依据:抛在空中的物体总是竖直掉在地面。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探索兴趣被激发,从而产生对科学的偏爱。

二、科学探究活动让物理课堂生动起来发现、创新是人的一种天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展这种天性。

在《重力》一课中,有一位学生做出了“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的猜想,有的已经做过预习的同学掩口而笑,我马上意识到这有损该同学的自尊心。于是表扬他热情高,敢于猜想,并鼓励他用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这位同学一扫脸上的阴云,特别投入地思考、实验。猜想本不言对错(需要依据),可贵的是怎样在实践中检验,在实验中体验过程、感知方法。实验时,也许会有一些看似错误的步骤,但我们切不可轻易否定,或许智慧的火花就会在此闪亮。比如学生在演示墨水下落的时候,操作方法不正确,我并不急于指正,而是让其他同学帮助完善,让更多学生能够学到知识。玩中学,本就是青少年的特点,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其效果反而更好,学生的智慧会在玩和错中碰撞出火花,会在玩与错中逐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学生由于对科学探究的精神体会不多,进行科学猜测时,不够主动、大胆,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有效调控,鼓励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地进行其它猜想。

2、实验过程中个别学生独立意识太强,不注重配合。教师应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竞争,培养合作精神、团队意识、集体观念。

重力教学反思5

1、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要求为“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以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在学习了重力,重力势能的知识后,又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

2、“科学探究”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中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以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了解重力大小的同时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苏科版教材第八章《力》的设计思想是先学习特殊现象,再学习一般现象,即先学习弹力、重力、摩擦力,再学习力,因此本节课的除了完成基本知识教学以外,还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的力的常见方法即通过力的三要素去研究力,并在第四节的教学中有良好的反馈。

4、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物理社会的内容,拓展介绍了万户飞天和神州飞船相关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献身科学的激情,成功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5、本节课教学中适当的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化解了教学重难点,并获得了成功。

第四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重力教学反思

《重力》教学反思

本节是在前一章学过的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渗透了“等效法”.

生活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问题情景.以观察思考开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通过探究解决本书中“力的大小跟质量关系”的重点问题,通过让学生利用重垂线观察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利用重心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力的方向及作用点的难点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第五篇:九年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重力》教学反思1 重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重力的有关知识的再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活跃于课堂。

学生在初中已经知道重力的大小既可以用测力计来测量,也可以根据G=mg来计算.但是学生对这一问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因此借助多媒体帮学生理解和掌握它们:

(1)借助同一物体在地、月的重力不同这一图片使学生知道g的大小随地理位置变化而发生变化,并直接告诉学生在g随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g值在地球不同的地方取值不同,赤道上g值最小,两极g值最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弄清重力和质量的区别与联系.

(2)在重力的方向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图片使学生弄清“竖直向下”的方向到底是一个什么方向,教进而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重心”的教学,使学生明白等效代替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现旧知识,补充新知识,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应使学生明白:物体的重心可以在物体内部,也可以在物体外部.物体的重心位置取决于自身质量分布和形状,与物体放置的状态及运动状态无关.高中物理难学一直以来困扰着每一位物理教师,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强学生的感知,在突破难点的同时,并适时引导,使其理性化,从而提高其逻辑思维,我想我们学生的物理成绩会较大的提高。

《重力》教学反思2 本节课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知识灵活性不强。通过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人体的落地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通过阅读方法自学重力的定义和判定重力的施力物体,这样做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对于探究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的关系,我只让两个学生猜想了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的关系,由于器材不准确,误差大,我只让一个同学帮助我完成实验,组内教师建议多让学生说说,并把演示改为学生实验,使其经历实验的探究过程。

本节课中存在问题是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少了些,若把演示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间的合作会多些,主动参与课堂的学生会更多,把假如没有重力,会怎样?拿到课堂让学生去讨论,效果会更好。

《重力》教学反思3 本节是在前一章学过的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 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渗透了“等效法”.

生活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问题情景.以观察思考开路,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通过探究解决本书中“重力的大小跟质量关系”的重点问题,通过让学生利用重垂线观察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利用重心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重力的方向及作用点的难点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重力》教学反思4 本节课主要是想通过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们展开想象,并通过列举事例、动手实验等方式来了解重力,让学生主动地吸取知识,大胆提问、大胆猜想。经历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培养研究探索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

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关于重力的方向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生活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学中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问题情景.以观察思考开路,通过让学生利用重垂线观察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利用重心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力的方向及作用点的难点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这节课同学们很容易就掌握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并能利用公式 =g计算出G 和M的值。能区分重量和质量是不同的物理量。不足之处是学生在利用公式 =g计算出G 和M的值时,单位没能很好“统一”,导致计算结果错误,以后在教学中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说课3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是人教版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2.教学目标

根据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或质量。

(3)理解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的,其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今后进一步学习有指导意义,所以列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运用重力计算公式解决相关问题及时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演示实验、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三、学法指导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程序设计

由于初二学生是第一次利用力的基础知识来研究常见力的,所以本节课将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按照教材的编排,设计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测量工具,为学习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媒体展示图片,引入新课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这幅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水从高处向低处流、苹果或衣服上的水滴降落地面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利用这几幅插图引入新课很自然。

(二)新课教学分析

1.什么叫重力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提高自学能力。

2.重力的大小

这个内容在本章第二节的力的测量实验中已经探究过,现改为学生总结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对实验信息的收集及分析处理,从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归纳总结出重力计算公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运用。分析例题,书写演算过程,同时强调解题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粉笔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的方向以及悬挂物体静止时细线的方向。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掌握重锤线的应用。

下载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重力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重力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一物理《重力》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高一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物理学二班 西尔尼亚孜·吐尔孙 41106074 一、设计说明 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发现......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汇编)

    一、教学设计思想弹力是力学常见三种性质力之一,也是后续摩擦力产生条件,所以本节课是全章的基础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学生应该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知道压力、支......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一: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课题6.1、电压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

    新人教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教学工作计划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学计划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必须充分认识到,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 一. 教材分析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每章下面......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 力 第3节 重力》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 力 第3节 重力》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

    八年级政治下册 7.3《维护消费权》教学设计 粤教版(最终五篇)

    7.3《维护消费权》教学设计(粤教版八年级下册) 【分析教材】 本课是粤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七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本课指出消费者的基本权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人教版

    《压强》教学设计与反思 物理学是一门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思维方法和科学文化和谐统一的学科,三维课程目标是物理学本质的特征在物理教育中的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