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长城窟行》教案

时间:2019-05-13 01:0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饮马长城窟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饮马长城窟行》教案》。

第一篇:《饮马长城窟行》教案

饮马长城窟行

授课教师:徐武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乐府诗的基本知识以及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2、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

3、培养鉴赏汉乐府诗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比较评价。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汉乐府诗的抒情方式,能够通过对语言、意象、手法的分析鉴赏诗歌。

2、在诵读中体味诗中表达的复杂的感情;

3、理解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执着和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品味古代女子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把握《饮马长城窟行》的思想感情。

2、把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1、体味诗中表达的情感。

2、如何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分析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4分钟)

(展示李清照《一剪梅》,学生齐读全词。)

提问: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闺中女子对在外的丈夫或情人的思念)

爱情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爱情在给带给我们两情相悦的甜蜜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分离相思的痛苦,但是真爱却一直是人们所苦苦追寻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涉及爱情内容的汉乐府诗歌《饮马长城窟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与执着。

二、文学知识积累(1分钟)

1、前人对乐府诗特点的概括:“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三、预习检查(1分钟)

1、字音:

饮yìn马

夙sù昔

自媚mèi 遗wèi 烹pēng鲤鱼

四、释题(3分钟)

《饮马长城窟行》:汉代乐府旧题,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借助饮马,曲名由此得来。《文选五臣注》有文字记载:“ 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征人路出于此而伤悲矣。言天下征役,军戎未止,妇人思夫,故作是行。”《乐府诗集》卷三十八云:“(《饮马长城窟行》)一曰《饮马行》。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征戍之客,至于长城而饮其马,妇人思念其勤劳而作是曲也。”

可见远离家乡在外行役的人,于长城下寻找泉窟,让马饮水休息,且生活艰苦,而使《饮马长城窟行》逐渐成为行役艰苦的生活写照,也因行役者是闺中妇人思念的对象,故又转为妇女思念良人的题材,或是借妇女思念良人抒发征人内心对家人思念。

五、整体感知

1、齐声朗读课文。(1分钟)

2、请同学结合注释自读诗歌,理解大意。并思考下列问题:(5分钟)

汉乐府民歌的叙事性很强,它主要是通过对人、景、事的描写和叙述抒发感情。本诗写了什么人,写了什么事情,表达什么样的感情?(2分钟)

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3分钟)

示例:(1)主人公:一个女子;一个正在思念丈夫的女子(古代称这类女子为“思妇”)。

(2)事情:①昼思夜想(开头——展转不可见)

②寒门独居(枯桑知天风——谁肯相为言)

③喜获夫信(客从远方来——下言长相忆)

(3)感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妇人对远行未归的丈夫的思念。)

追问:根据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诗是围绕诗中哪个字来展开的?

明确:思(板书)。

3、女性,是很情绪化的。她们的感情细腻,而且容易发生变化。那我们就来看看,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板书)(2分钟)

示例:思念的悲伤 → 独居的寂寞 → 获信的欣喜

六、品味鉴赏

1、本诗表现的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那么“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等描写岂不是与诗歌主要内容无关?是否可以删除?说说你的理由。(5分钟)

明确:(1)不可。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理由陈述。示例:

①“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文章中内容必须服从服务于中心)

A、艺术手法:比兴。比,比喻。这里的 “绵绵”既是指草的绵绵,也是指思念的绵绵,是一种暗喻。兴,“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是先言草的“青青”来引起后面的思念绵绵。它是全诗的第一句,起到领起全诗,奠定凄婉的情感基调的作用

B、表达效果:开头用比兴的手法,既写眼前景:春草绵延不绝,也喻含对远方征人悠悠的思念。

②“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A、艺术手法: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写出了季节的特点,烘托女子的孤独和寂寞。

B、表达效果:(示例)

(A)枯了叶的桑条尚且知道天风,深藏的海水尚且知道天寒,你知道我对你的思念吗?表达自己对丈夫的绵绵思念。

(B)枯了叶的桑条尚且知道天风,深藏的海水尚且知道天寒,难道你对我没有一点点思念吗?表达对丈夫的一种埋怨,由爱而生怨。

(C)枯了叶的桑条尚且知道天风,深藏的海水尚且知道天寒,难道你不知道季节的变化,不知道该回家了吗?

(D)用枯桑感知到风吹,海水感知到天寒,来比喻自己感受到丈夫外出不在家的痛苦、悲凉。

(3)教师点拨:比兴手法是汉代诗歌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长歌行》(青青园中葵)。

2、本诗除了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何效果?(8分钟)

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示例:(1)顶真: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开头(引导学生注意诗句的特点:前面一句的结尾 的两个字跟后一句的开头的两个字是一样的),这样的手法称为“顶真”。“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它的表达效果是使首尾衔接,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环环紧扣,叙事清晰,便于记诵的作用。

(2)对比:

A、“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梦中丈夫在我身旁,是甜蜜的,是她一直期盼的,但梦醒后发现只是空欢喜一场,丈夫在他乡。这里通过梦中跟梦醒的对比,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落差,表达了女子的失落和内心的悲伤。

B、“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別家亲人欢聚,而自己是门前冷落,衬托出诗中女主人公的孤独、悽涼。

(3)细节描写:“长跪读素书”:“长跪”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恭敬及女子心中的庄重和激动,也反映了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4)借代与比喻:双鲤鱼,借代书信;烹鲤鱼,比喻打开木盒。利用借代和比喻的表现手法,描写客送夫信,表现主人公收信的欣喜和读信的急不可待。

(5)反语:“远道不可思”:“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看似矛盾的话,表达了主人公深知爱人远在他乡,思念无益,也无用,却又欲罢不能的复杂情感。

3、诗歌中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用“主人公是一个……(特点)的……(身份)的形象”的格式概括。(2分钟)

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示例:一个对所爱的真挚、执着,在家中苦苦等待,满腹相思泪的思妇形象。

七、合作探究

1、细细品味诗歌的结尾两句,思考(10分钟,思考5分钟,回答5分钟)

(1)你认为诗中主人公最后的感情是怎样的?这样的结尾有何妙处?

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示例:①收到丈夫的来信,本来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这封信给主人公带了短暂的欣喜和慰藉,但是从“下言长相忆”中,我们可以看出,欣喜和慰藉过后,应该还是漫长的等待和思念,因为夫妻间还得长时间的相思。

②妙处:A、言有尽而意无穷,言简义丰。

B、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2)你除了从诗歌中解读到了女子的情感,还有没有解读出其他的意蕴?

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示例:①丈夫对妻子无限的思念。

A、夫妻长时间的别离,丈夫写信回家本该有千言万语要对妻子说,然而下笔时却只有“加餐饭”“长相忆”寥寥几字,可见千言万语不知从何下笔,而两句简单的嘱咐却已胜过了千言万语。

B、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诗中虽只字未提丈夫的情况,但我们任可以想到他心中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

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堂小结(2分钟)

全诗写思妇对于远方亲人的思念,从开始的魂牵梦萦,忧心缠绵,到收信的欣喜,再到看信后重逢的希望落空,通过多方描写,將思妇复杂而微妙的內心世界,作了完整而深入的刻画。而就在思妇的相思苦闷发展到顶点时,诗却在含蓄得近乎平淡中结束,留下不尽的余味让读者去体会,去思索。全诗纡回曲折,缠绵殷切,情切语真,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素朴的语言表现里,情味无限,感人至深。从诗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

人生死相许”的真谛。

九、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比较本文与裴子野《饮马长城窟行》的异同。(10分钟)

饮马长城窟行

裴子野

《诗纪》云。一云拟青青河畔草。

亭亭山上柏,悠悠远行客。行客行路遥,故乡日迢迢。

迢迢不可见,长望涕如霰。如霰独留连,长路邈绵绵。

胡马爱北风,越燕见日喜。蕴此望乡情,沈忧不能止。

有朋西南来,投我用木李。并有一札书,行止风云起。

扣封披书札,书札竟何有。前言节所爱,後言别离久。

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示例:(1)相同点:①情感:

②手法:

(2)不同点:①口吻不同

十、课后练习

比较第四单元中《静女》、《氓》、《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上邪》、《饮马长城窟行》等与爱情有关的诗中女主人公形象有何异同?

【板书设计】

饮马长城窟行

情:妇人对远行未归的丈夫的思念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第二篇:《饮马长城窟行》教案

饮马长城窟行

授课教师:谢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乐府诗的基本知识以及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2、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

3、培养鉴赏汉乐府诗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比较评价。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汉乐府诗的抒情方式,能够通过对语言、意象、手法的分析鉴赏诗歌。

2、在诵读中体味诗中表达的复杂的感情;

3、理解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执着和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品味古代女子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把握《饮马长城窟行》的思想感情。

2、把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1、体味诗中表达的情感。

2、如何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分析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4分钟)

播放琼瑶编曲的《青青河边草》,问同学们这首歌表达了什么?同学说相思。那么是借什么表达相思的呢?青草。草一直是古人表达思念的物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涉及相思的汉乐府诗歌《饮马长城窟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与执着。

二、文学知识积累(1分钟)

1、前人对乐府诗特点的概括:“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三、预习检查(1分钟)

1、字音:

饮yìn马

夙sù昔

自媚mèi 遗wèi 烹pēng鲤鱼

四、释题(3分钟)

《饮马长城窟行》:汉代乐府旧题,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借助饮马,曲名由此得来。《文选五臣注》有文字记载:“ 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征人路出于此而伤悲矣。言天下征役,军戎未止,妇人思夫,故作是行。”《乐府诗集》卷三十八云:“(《饮马长城窟行》)一曰《饮马行》。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征戍之客,至于长城而饮其马,妇人思念其勤劳而作是曲也。”

可见远离家乡在外行役的人,于长城下寻找泉窟,让马饮水休息,且生活艰苦,而使《饮马长城窟行》逐渐成为行役艰苦的生活写照,也因行役者是闺中妇人思念的对象,故又转为妇女思念良人的题材,或是借妇女思念良人抒发征人内心对家人思念。

五、整体感知

1、齐声朗读课文。(1分钟)

2、请同学结合注释自读诗歌,理解大意。并思考下列问题:(5分钟)

汉乐府民歌的叙事性很强,它主要是通过对人、景、事的描写和叙述抒发感情。本诗写了什么人,写了什么事情,表达什么样的感情?(2分钟)

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3分钟)

示例:(1)主人公:一个女子;一个正在思念丈夫的女子(古代称这类女子为“思妇”)。

(2)事情:①昼思夜想(开头——展转不可见)

②寒门独居(枯桑知天风——谁肯相为言)

③喜获夫信(客从远方来——下言长相忆)

(3)感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妇人对远行未归的丈夫的思念。)

追问:根据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诗是围绕诗中哪个字来展开的?

明确:思(板书)。

3、女性,是很情绪化的。她们的感情细腻,而且容易发生变化。那我们就来看看,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板书)(2分钟)

示例:思念的悲伤 → 独居的寂寞 → 获信的欣喜

六、品味鉴赏,深入探究(1)、说一说你喜欢文中哪些句子?为什么?(教师点拨引导)

1、“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文章中内容必须服从服务于中心)

A、艺术手法:比兴。比,比喻。这里的 “绵绵”既是指草的绵绵,也是指思念的绵绵,是一种暗喻。兴,“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是先言草的“青青”来引起后面的思念绵绵。它是全诗的第一句,起到领起全诗,奠定凄婉的情感基调的作用

B、表达效果:开头用比兴的手法,既写眼前景:春草绵延不绝,也喻含对远方征人悠悠的思念。《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说“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两句是写睹草色而思离人,愁绪幽深。从那以后,古诗文中凡写到离别远行、抒述离愁别恨,就总要以草来作寄托或映衬。《古诗十九首》“青青河边草,郁郁园中柳”;南朝梁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熏”“青青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唐李白《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南唐冯延巳《南乡子》“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近人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至于写草何以常与离别羁旅相联系,这固然是因为淮南小山《招隐士》开其先例,虽是汉人之作而被收入《楚辞》,影响深远;但更起作用的还在于草本身的特征“一年一度春草绿”,鲜明地表现时序之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再则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乐府“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表现此种情景最为尽致。

2、“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A、艺术手法: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写出了季节的特点,烘托女子的孤独和寂寞。

B、表达效果:(示例)

(A)枯了叶的桑条尚且知道天风,深藏的海水尚且知道天寒,你知道我对你的思念吗?表达自己对丈夫的绵绵思念。

(B)枯了叶的桑条尚且知道天风,深藏的海水尚且知道天寒,难道你对我没有一点点思念吗?表达对丈夫的一种埋怨,由爱而生怨。

(C)枯了叶的桑条尚且知道天风,深藏的海水尚且知道天寒,难道你不知道季节的变化,不知道该回家了吗?

(D)用枯桑感知到风吹,海水感知到天寒,来比喻自己感受到丈夫外出不在家的痛苦、悲凉。

3、“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提示:运用了“顶真”的手法。

 它的表达效果是使首尾衔接,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环环紧扣,叙事清晰,便于记诵的作用。

4、“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 提示:对比手法、虚实结合。

 梦中丈夫在我身旁,是甜蜜的,是她一直期盼的,但梦醒后发现只是空欢喜一场,丈夫在他乡。这里通过梦中跟梦醒的对比,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落差,表达了女子的失落和内心的悲伤。

5、“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 提示:对比手法

 別家亲人欢聚相亲相爱,而自己是门前冷落,衬托出诗中女主人公的孤独、悽涼。

6、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  提示:借代与比喻。 双鲤鱼,借代书信;烹鲤鱼,比喻打开木盒。利用借代和比喻的表现手法,描写客送夫信,表现主人公收信的欣喜和读信的急不可待。

7、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 提示:语言平淡质朴中见真情。

 说到好好吃饭,保重身体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归家无期,信中的语气又近于永诀,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读信人也不敢揣想的。如此作结,言简义丰,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8.“长跪读素书”,提示:细节描写。

作者描写妇人读书信时的长跪的姿势,表现了妇人思念丈夫,急切要知道丈夫状况的激动心情,如此恭敬可见对书信的珍视(2)、比较《饮马长城窟行》与第四单元中的《静女》、《氓》、《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等与爱情有关的诗中女主人公形象有何异同?

七、课堂小结(2分钟)

全诗写思妇对于远方亲人的思念,从开始的魂牵梦萦,忧心缠绵,到收信的欣喜,再到看信后重逢的希望落空,通过多方描写,將思妇复杂而微妙的內心世界,作

了完整而深入的刻画。而就在思妇的相思苦闷发展到顶点时,诗却在含蓄得近乎平淡中结束,留下不尽的余味让读者去体会,去思索。全诗纡回曲折,缠绵殷切,情切语真,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素朴的语言表现里,情味无限,感人至深。从诗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真谛。

八、拓展阅读

想一想,你接触过的古今中外的诗歌中,你最有感触的有关爱情的诗句?为何如此有感触? 例:《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节选自舒婷的《致橡树》 更多爱情名言

 柳永 《凤栖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佚名 《诗经•邶风•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秦观 《 鹊桥仙》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元稹 《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席慕蓉 《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纳兰性德 《摊破浣溪沙 》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 李商隐 《 锦瑟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元好问 《摸鱼儿》(二首其一)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 李商隐 《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白居易 《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李商隐 《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卓文君

《白头吟》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九、作业

 二选一,用单行本。

1、读完这首诗之后的感想。

2、你欣赏哪一种爱情表现方式?举例说明

十、【板书设计】

饮马长城窟行

情:妇人对远行未归的丈夫的思念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教学反思

这节公开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预设的任务。考虑到的教学方法也有用到。教学课件也有声有色,环节清晰明朗。但是不足之处也有很多:一是教学环节显得有些紧凑,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不够。二是学生不够积极,准备得不充分。从教师我的角度去思考就是平时没有注意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没有了解学生的学情。三是本节课的特色之处是注重的是学生自由思考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应该有更多的多元化的答案,但是从回答问题情况来看,讨论不热烈,回答得基本是资料书的答案,学生自己个性化独立的思考比较少。也是平时老师对学生不敢放,怕一放课程进度赶不上,于是老师就急于给答案,于是学生越来越不会思考也不想思考了。四是没有时间进行课堂小结,不免有点虎头蛇尾。五是本节课后面讨论的是对于爱情的看法,学生有点害怕发言,估计还是中学生的大环境所限不许谈恋爱怎么敢妄言自己对爱情的看法呢?对于比较同一单元几首爱情诗的异同也更是无处着手,说明学生还是处于灌输式讲授式教学模式中不能自拔。这是我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值得引以为鉴的地方。

第三篇:饮马长城窟行原文翻译

饮马长城窟行选自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下面一起看看饮马长城窟行原文翻译吧~

饮马长城窟行

两汉:佚名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宿昔 一作:夙昔)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译文

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

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

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

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注释

绵绵:这里义含双关,由看到连绵不断的青青春草,而引起对征人的缠绵不断的情思。

远道:远行。

宿昔:指昨夜。

觉:睡醒。

展转:亦作“辗转”,不定。这里是说在他乡作客的人行踪无定。“展转”又是形容不能安眠之词。如将这一句解释指思妇而言,也可以通,就是说她醒后翻来覆去不能再入梦。

枯桑:落了叶的桑树。这两句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

入门,指各回自己家里。

媚:爱。言:问讯。以上二句是把远人没有音信归咎于别人不肯代为传送。

双鲤鱼:指藏书信的函,就是刻成鲤鱼形的两块木板,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一说将上面写着书信的绢结成鱼形。

烹:煮。假鱼本不能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

尺素书:古人写文章或书信用长一尺左右的绢帛,称为“尺素”。素,生绢。书,信。

长跪:伸直了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根上。跪时将腰伸直,上身就显得长些,所以称为“长跪”。

下:末二句“上”、“下”指书信的前部与后部。

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属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又称“饮马行”。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比如诗的开头,由青青绵绵而“思远道”之人;紧接着却说“远道不可思”,要在梦中相见更为真切;“梦见在身边”,却又忽然感到梦境是虚的,于是又回到相思难见上。八句之中,几个转折,情思恍惚,意象迷离,亦喜亦悲,变化难测,充分写出了她怀人之情的缠绵殷切。

诗中所写思妇种种意想,似梦非梦,似真非真。诗中所写他家有人归来和自己接到“双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情节,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象。剖鱼见书,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而游子投书,又是极合情理的事。作者把二者融合在一起,以虚写实,虚实难辨,更富神韵。

最令人感动的是结尾。好不容易收到来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归家无期,信中的语气又近于永诀,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读信人也不敢揣想的。如此作结,余味无尽。

第四篇:饮马长城窟行原文及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及赏析

原文: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宿昔一作:夙昔)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译文

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

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

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

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注释

绵绵:这里义含双关,由看到连绵不断的青青春草,而引起对征人的缠绵不断的情思。

远道:远行。

宿昔:指昨夜。

觉:睡醒。

展转:亦作“辗转”,不定。这里是说在他乡作客的人行踪无定。“展转”又是形容不能安眠之词。如将这一句解释指思妇而言,也可以通,就是说她醒后翻来覆去不能再入梦。

枯桑:落了叶的桑树。这两句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

入门,指各回自己家里。

媚:爱。言:问讯。以上二句是把远人没有音信归咎于别人不肯代为传送。

双鲤鱼:指藏书信的函,就是刻成鲤鱼形的`两块木板,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一说将上面写着书信的绢结成鱼形。

烹:煮。假鱼本不能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

尺素书:古人写文章或书信用长一尺左右的绢帛,称为“尺素”。素,生绢。书,信。

长跪:伸直了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根上。跪时将腰伸直,上身就显得长些,所以称为“长跪”。

下:末二句“上”、“下”指书信的前部与后部。

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属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又称“饮马行”。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比如诗的开头,由青青绵绵而“思远道”之人;紧接着却说“远道不可思”,要在梦中相见更为真切;“梦见在身边”,却又忽然感到梦境是虚的,于是又回到相思难见上。八句之中,几个转折,情思恍惚,意象迷离,亦喜亦悲,变化难测,充分写出了她怀人之情的缠绵殷切。

诗中所写思妇种种意想,似梦非梦,似真非真。诗中所写他家有人归来和自己接到“双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情节,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象。剖鱼见书,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而游子投书,又是极合情理的事。作者把二者融合在一起,以虚写实,虚实难辨,更富神韵。

最令人感动的是结尾。好不容易收到来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归家无期,信中的语气又近于永诀,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读信人也不敢揣想的。如此作结,余味无尽。

第五篇:采薇、山鬼、《饮马长城窟行》、春江花月夜教案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2、了解《诗经》的艺术特点,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4、反复诵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二、了解《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理解思想内容

1.学生诵读、翻译。

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2.整体把握。

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探讨乡思情结的内涵

让学生找出诗歌中乡愁出现的场景,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最后再联系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揣摩乡思情结的内涵。(先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再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乡愁出现的场景:《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

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乡思情结的内涵: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5、确艺术特点,熟读成诵。

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①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② 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③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6、交流延伸

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2)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

3)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

一、导入:

二、介绍背景:

1、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他“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起用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目光。但他的这些主张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浊的人间世中处处碰壁,他的诗人气质也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君王的疏远和群臣的嫉恨这是必然之事,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两次流放事件。第一次是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带。两次放逐使屈原从权力的中心被挤迫到了边缘,他陷入了现实和心灵的双重困境。举世皆浊之中,他孤立无援;而在独醒时刻,他又不得不面对灵魂的拷问。当强秦攻破故国的时候,他只好怀着忠诚和绝望自沉汨罗江。当陷入这样一种孤独的人生困境之时,一切似乎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驱遣,只有文字可以成为他形影相吊的忠实伴侣,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这发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灵魂暂得栖居和慰藉。屈原的一生以“好修”为务,以“美政”为鹄的,他在乱世中上下求索,虽然他的忠诚不曾挽救故国的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千百年来,他是天下百姓深切怀念的一个对象,也是知识分子价值天平上的一个重要的心灵砝码,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2、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3、《九歌》的名称来源

《九歌》是屈原吸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写成的一组抒情诗,其特点是意象清新、语言优美并富含爱国主义精神。各篇在内容上虽有所不同,但从整体而言,是一组具有楚地民间巫文化色彩的诗篇。

4、《山鬼》

出自《九歌》的第九首。《九歌》是一组祀神的乐歌,据说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修改而成的。《九歌》中有不少篇章描述了鬼神的爱情生活,如《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等,本文也是如此。[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为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三、指导诵读

1、逐节轮流朗读,指导正音。

2、同桌互读,纠音。

3、听读,听清节奏。

4、分组试读,读出节奏。

5、教师范读。

6、学生齐读。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具体分析: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阿:山的弯曲处; 薜(音必)荔、女萝:皆蔓生植物。

“若有人”一词,准确地传达出[山鬼]给人的迷离惝恍、来去飘忽之感。“若有人兮山之阿”,是一个远镜头。诗人下一“若”字,状貌她在山隈间忽隐忽现的身影,开笔即给人以缥缈神奇之感。便是一位身披薜荔、腰束女萝、清新鲜翠的女郎,那正是山林神女所独具的风采!首句写山鬼独处深山、茕独无朋。“若”字妙,妙在若有若无,若隐若现、朦朦胧胧、迷离惝恍。“山阿”为山隅,指大山深处。第二句描写女神服饰的美丽奇特,爱好修洁。薜荔为衣、女萝为带,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含睇:含情而视;睇(音dì),微视。宜笑:笑得很美 子:山鬼; 慕:爱慕; 善:美好,形容窈窕。

此刻,她一双眼波正微微流转,蕴含着脉脉深情;嫣然一笑,齿白唇红,更使笑靥生辉!“既含睇兮又宜笑,着力处只在描摹其眼神和笑意,第三句写山鬼体貌娴雅、丰采都丽。而着墨处只在眉目含情且笑而得宜,正是窈窕淑女之态,是内美的外观。末句可以看作是以上三句的效果:正是因为有内美和外美的和谐统一,才使所思爱慕她的善而窈窕。这岂不是“初既与余成言”的别种说法。

眉目含情倩然微笑,思念的人啊,你会仰慕赞叹我的婀娜。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赤豹:皮毛呈褐的豹。从:跟从。文狸:毛色有花纹的狸。辛夷车:以辛夷木为车。结:编结。桂旗,以桂为旗。

乘着赤豹带着花狸,辛夷为车桂结旗,披着石兰带杜衡,来与你相见,前两句写坐骑、随从、车旗之美。赤豹、花狸为骑为从,既烘托了山鬼的美丽,又表现了山鬼的神异。辛夷为车、桂枝为旗,又从侧面映衬了山鬼的操守高洁。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石兰、杜蘅:皆香草名。遗(wei4):赠。

第三句与上章“薜荔”“女萝”相类,而意义层深,亦既“重之以修能”之意,不类重复。第四句是写以物赠人,实投李报桃以结永好之意,体现了山鬼对所思的爱之深、念之切和委婉深致的感情。

诗的第一节主要从各方面描绘了山鬼的美好。“若有人”一词,准确地传达出山鬼给人的迷离惝恍、来去飘忽之感。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山鬼在赴约途中,想起爱人对自己的赞誉,不禁满心欢喜,此时更恨不得马上与爱人见面。为了与爱人见面,她还特意准备了礼物:“折芳馨兮遗所思。” 第二节写[山鬼]在约定处焦急等待爱人的情景,见出她温柔、痴情的性格。天色变了,下起雨来,由于还没见着爱人,[山鬼]并不甘心就此回家。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後来。篁:竹。

上句交代的是山鬼居处的环境。深幽昏暗的竹林里不见天日,故而不知时间的早晚;下句写山鬼因路途艰难而延误了时间,结果误了约会。此二句概为山鬼不见所思而作出的推断;自己不知天日早晚,又加之道路多艰,误了时间;所思或许早已来过,而现在又离去了。但这只是一种可能。另一种可能是所思根本就没有来。山鬼可能有这种想法,但在这里,山鬼并没有那样说,而是承担了全部责任。不责人而责己,其性情之温良可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表:独立突出之貌。

容容:即“溶溶”,水或烟气流动之貌。

独自一人站在山巅,云雾腾腾在脚下翻卷,首句写山鬼站在高耸的山巅上等待所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上章两句是一种善意的推断,她尚希望能等到对方。第二句写等人的环境,一方面反衬了山高,一方面为下文张本,烘托了一种思君不见、待君不至的凄凉气氛。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杳冥冥:又幽深又昏暗。羌:语助词。神灵雨:神灵降下雨水。

天变了,昏暗似黑夜,刮起东风降下神灵雨,第三句写白日光惨,第四句写风雨交加。以上三句写云起云飞、黑云密布、风飘雨洒,实写自然之景,虚照山鬼凄苦、惆怅的心境。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灵修:指神女。憺(dan4澹):安乐。晏:晚。华予:让我像花一样美丽。华,花。

美丽的神女仍然在痴痴等待忘却了归去。时光匆匆而去忽已晚,美丽的容颜啊,怎么保持。

第五句叙述为灵修而留而甘心情愿忘记归家,下句则为之而发出因久等不至而生出的年华易老、青春不再的慨叹。这是山鬼情绪的第一次变化。第三节写总也不见爱人到来,[山鬼]开始心生疑惧,随着希望彻底落空,[山鬼]对爱人不禁有所怨愤。、采三秀兮於山间,石磊磊兮葛曼曼。

三秀:芝草,一年开三次花,传说服食了能延年益寿。

三秀即灵芝,有延年益寿、永驻红颜之效。山鬼因忧老而采取了采三秀以驻红颜的作法,其目的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更永远的等待,是为悦已者荣。然而山石磊磊葛藤蔓蔓的条件,暗示了采三秀似乎不那么顺利,而驻红颜的目的也是难以达到的。这自然就加重了她的惆怅和忧伤。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閒。埋怨着思念的人啊,神女忘却了归去。你思念我吗?难道是没有空闲。

她为公子而留子而留,因公子的不至而怨,怨恨公子失信于她。这是山鬼情绪的第二次变化。等待是痛苦的,而无期的等待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她由甘心等待到心生怨恨与惆怅,体现了情绪的变化层次。“君思我兮不得闲”,是山鬼推想所思也像她那样想着她,他的不来是因为他没有空闲,是为所思所作的辩解,是自我的安慰。在前头的情节里,山鬼有“路险难兮独后来”的话。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廕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

杜若:香草。然疑作:信疑交加。然,相信;作,起。

山中伊人就像芬芳的杜若,饮着石泉松柏遮荫。你思念我吗?心中疑虑丛生。

上章山鬼推测“君思我兮不得闲”是对所思“思我”的肯定。而在漫长的等待之后,这种肯定便有了动摇。“然”是肯定之辞,是山鬼对“君思我”的认同;但“疑作”则是对“然”的怀疑。“然疑作”连起来便是疑信掺半的意思了。这是山鬼情绪发展的第三次变化。

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又夜鸣。

填填:雷声。狖:音又 猨:同“猿”。

天黑了,雷声隆隆雨濛濛,猿狖在黑夜中凄厉地鸣叫,自然物象的描写,既是气氛的渲染,又是心理活动的表述。雷声阵阵,心不平矣;雨色冥冥,泪不止矣;猿声啾啾又值长夜,心悲不已;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离:遭受。

风飒飒叶萧萧,思念你啊,心中徒生分离的忧愁。

风声瑟瑟,心灰意冷;木叶凋零,年华逝矣。三句景物描写将心中所思所感尽情流泻,失意满纸。故结语说:“思公子兮徒离忧。”离犹遭也。徒离忧,即白白遭受这份忧伤之意。从表面来看,这里的感慨似乎是在说从此抛弃这徒劳的牵挂,似乎是长醉后的猛醒,是彻悟。但从整篇作品来看,则不难体味出其失意、惆怅、怨恨、无奈均出自对所思深挚的热爱。它凝聚了山鬼苦苦追求而最终不遇的全部哀思,是山鬼发自内心的痛切呼号,是断肠的牵挂,是“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的哀愁。这是全诗的最高潮。

五、人物形象: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山鬼这一优美形象。因为山鬼是山中女神,故而其形象便兼具了神与人的特点。如其行动的扑朔迷离、衣饰的奇特和骑从的怪异等皆具神仙风采;而其体貌丰神、清奇秀韵和对所思的感情变化则明显地带有人的规范。而这两者统一于山鬼一身,便使得这一形象有了超凡脱俗而不难企及的特点。这一形象所以优美,更主要的是由于其性格上的心地纯洁、天真慧美和感情上的细腻。山鬼前去赴约,而所思却没有来,面对这种情况,她不怨人而责己,设法给对方开脱责任;待到天黑落雨也心甘,久待不归而惆怅,至于心悲不已,但她对所思一直抱着美丽的幻想,对所思“思我”坚信不移,甚至到最后也不改变对所思的一往深情,足见其对爱情的忠贞和心地的善良。

六、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优美的恋歌。全篇通过女主人公的独白,淋漓尽致地战线了神女赴情人之约、而情人爽约时的那种相思、怨恨、怀疑、忧伤的内心世界。色彩与氛围的渲染,对神女的心理刻画,做了有力的烘托,不同的色彩、氛围使神女的希望与失意,对比得更加明显。从色彩的点染上看,诗中用美丽的薜荔、女萝、石兰、杜蘅等香草装扮神女,鲜艳的服饰显现了她的婀娜多姿,含蓄地表达了她赴约时的欣喜心情。而山中昏暗阴晦的天气,阴森恐怖的夜晚,则映衬着她孤寂凄凉的心境。环境与心态,色调与情调,是前后和谐一致的。

从气氛的渲染看,天气阴晦,风雨无常,乱石堆积,葛草蔓延、秋风萧瑟、深夜猿鸣,种种重彩渲染,增强了画面效果,深化了诗的意境,使神女悲切愁苦的心境得到最充分的体现。情与景,意与象,主观的心情与客观的环境,二者浑然一体。

从两极心理的对照描写看,幻想中灵修的乐而忘归与现实中神女的惆怅忘返、艳丽的香草和恶劣的天气、神女美丽的外貌和逐渐凄凉的内心、神女的多情和公子灵修的薄情(诗中曲折地反映了这点),形成了反差较大的鲜明对比,将人情意态表现得深婉有致。

本诗语言华美,恰当地运用象声词语,加强了对事物的形象描绘,富于音乐美。诗人还借鉴了当时楚国民歌长短参差、多用“兮”字的自由句式,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诗人想象丰富、构思奇伟,熔神话传说、日月风云、山川花草于一炉,使全诗洋溢着浓郁的浪漫色彩。

全诗将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以人神结合的方法塑造了美丽的山鬼形象:她披戴着薜荔、女萝、石兰和杜蘅,乘着赤豹拉的辛夷车,车上插着桂枝编织的旗,身边跟着长有花纹的花猫,等等,其衣食住行无不带有强烈的神性和野性色彩,又与山鬼的身份地位相适应;然而山鬼的容貌体态和情感变化又都是正常人的表现,她感叹青春不能永驻,期盼爱人早些到来,不来则忧伤孤独,等等,这种人神合一的形象创造,正是屈原诗歌中的一贯方法。

此外,抒情和叙事结合,句式以七言为主,每句中间都含有语气词“兮”字,语言华美而富有文彩等也都体现了屈原诗歌的一贯风格。

这首诗情感线索清晰,与此相应的是,诗人善于借助景物描写来烘托、渲染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这在第二、三节中表现得尤其明显。第二节中,看到爱人并没有如约前来,[山鬼]愉快的心情蒙上了阴影,而天气也是“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第三节,在爱人终于不至,[山鬼]无限伤心、哀怨之时,风雨也更猛烈起来,并夹杂着猿狖的哀鸣。

饮马长城窟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乐府诗的基本知识以及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2、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

3、培养鉴赏汉乐府诗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比较评价。过程与方法

1、体会汉乐府诗的抒情方式,能够通过对语言、意象、手法的分析鉴赏诗歌。

2、在诵读中体味诗中表达的复杂的感情;

3、理解比兴等手法的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执着和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品味古代女子的爱情观。【教学重点】

1、把握《饮马长城窟行》的思想感情。

2、把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教学难点】

1、体味诗中表达的情感。

2、如何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分析比较法。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的一些特点。

3.结合自己的生活与知识对诗歌进行独立解读。4.拓展诗歌阅读视野,培养诗歌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与知识对诗歌进行独立解读。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教具:多媒体电脑

一.导入:启功说:“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诗是仿出来的。”今天我们学习《饮马长城窟行》,来探究一下中国古典诗歌成长的土壤。二.初读感知课文 1.齐读全文,正读字音句读。

2.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句。

3.指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命意所在。4.提出自己的疑问,大家协商解决。三.释题:

1.“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所以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慷慨疏放,与“歌”的性质相似,常合称“歌行体”。

2.“饮马长城窟”五臣注:“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片人路同于此而伤悲矣。言天下征役,军戎未止,妇人思夫,故作是行。”以后成为艰苦的行役生活的代名词。四.精读课文

(一)理解课文内容 2.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2.1“河畔草”:

2.1.1《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说“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萌生

2.1.2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时序流转

2.1.3近人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空间展布

2.2“绵绵” 《辞海》:连绵不绝貌。

2.2.1草的展布,给人一种空间拓展的意象,故用“绵绵”。

2.2.2形象化理解为思念的不可断绝。如“情意绵绵”“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3.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3.1“不可思”即不能思。

3.2“梦见”参阅《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1.“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继而在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

府”。

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在《诗经》中我们虽然已可看到某些具有叙事成分的作品,如《国风》中的《氓》、《谷风》等,但还是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倾诉来表达的,仍是抒情形式,还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节,缺乏对一个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绘,而在汉乐府民歌中则已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出现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的情节,如《陌上桑》、《东门行》,特别是我们将在下一节叙述的《孔雀东南飞》。诗的故事性、戏剧性,比之《诗经》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强了。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1)提问:乐府、乐府诗、乐府民歌有什么不同?

乐府: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汉武帝时规模盛大。一为文人的歌词配乐,一是搜

集民间歌谣。

乐府诗:乐府机关编制、搜集、保存起来的歌诗。后成为一种专门的歌体,特点

是可以入乐。

乐府民歌:社会下层群众的歌谣,后经过配乐。反映下层人民生活。

2)汉乐府的主要艺术成就有哪些?

浓厚的生活气息

奠定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3)汉乐府的名篇著作有哪些? 《上邪》表现爱情的坚贞

《上山采蘼芜》、《白头吟》、《孔雀东南飞》表现弃妇的痛苦

《十五从军征》表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 《陌上桑》表现女子的美丽和机智

2.同学自读,积累字词

1)读音:

上邪ye2 雨yu4雪 饮yin4马 夙su4夕

自媚mei4 遗wei4 烹peng1调

2)通假字

上邪,“邪”通“耶”,感叹词,相当于“啊”

展转,“展”通“辗” 3)词类活用

夏雨雪 “雨”名词作动词,降下,落下

夙夕“夙夕”名词作状语,早晚

4)字义

上:指天。上邪: 犹言“天啊”。

绵绵:这里义含双关,由看到连绵不断的青青春草,而引起对征人的缠绵不断的情思。

展转:亦作“辗转”,不定。这里是说在他乡作客的人行踪无定。“展转”又是形容不能安眠之词。如将这一句解释指思妇而言,也可以通,就是说她醒后翻来覆去

不能再入梦。

枯桑:落了叶的桑树。这两句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

尺素:指书信。古人写信是用帛或木板,其长皆不过尺,故称“尺素”或“尺牍”。

双鲤鱼:指信函。古人寄信是藏于木函中,函用刻为鱼形的两块木板制成,一盖一底,所以称之为“双鲤鱼”。按以鱼象征书信,是我国古代习用的比喻。

3.请同学们迅速找出两首诗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比兴:青青河边草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顶真: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夕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

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对比: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借代:遗我双鲤鱼 双鲤鱼指代书信 比喻:烹鲤鱼 烹鲤鱼比喻打开装书信的木盒

4.语篇分析

本篇是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情歌,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在艺术上很见匠心。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这比平铺更有情味。

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条件:“山无陵,江水为竭”——山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 ——四季颠倒了;“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这些设想一件比一件荒谬,一件比一件离奇,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以至于把“与君绝”的可能从根本上排除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深情

奇想,确实是“短章之神品”。

饮马长城窟行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抒写怀人情愫。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比如诗的开头,由青青绵绵而“思远道”之人;紧接着却说“远道不可思”,要在梦中相见更为真切;“梦见在身边”,却又忽然感到梦境是虚的,于是又回到相思难见上。八句之中,几个转折,情思恍惚,意象迷离,亦喜亦悲,变化难测,充分写出了她怀人之情的缠绵殷切。诗中所写思妇种种意想,似梦非梦,似真非真。象诗中所写他家有人归来和自已接到“双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情节,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象。剖鱼见书,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而游子投书,又是极合情理的事。作者把二者糅合在一起,以虚写实,虚实难辨,更富神韵。最令人感动的是结尾。好不容易收到来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归家无期,信中的语气又近于永诀,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读信人也

不敢揣想

有人说: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诗是

仿出来的。

民间的爱往往最质朴。爱就是热烈的爱,恨就是刻骨的恨,不掺杂什么功利色彩。她们直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爱。《上邪》中女主人公千般发誓表明自己对待爱情的坚决,《饮马长城窟行》展示出女主人公的缠绵多情。

1)上邪;提问:使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上邪》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同《氓》、《孔雀东南飞》中的有何异同?

同:都是对爱情坚贞不渝

异:《上邪》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期待与承诺 《氓》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社会的控诉和对自身的伤感 《孔雀东南飞》表现出刘兰芝以死徇情的清醒和刚烈

体会:《上邪》的诗风 刚健、质朴、自然

艺术特点: 想象:神奇

直抒胸臆:热烈大胆

2)饮马长城窟行

提问: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同学分析本文的结构。

青草起兴,引出对丈夫的思念 渲染突出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远方客人带来丈夫的书信使我欣喜

分析写作脉络,帮助背诵

青草-->思远道(不可)-->梦见-->我旁-->他乡--> 各异县-->不相见

枯桑 海水――>各自媚相为言

客 来――>双鲤鱼――>烹鲤鱼――>尺素书――>读素书――>言 提问:女主人公为什么“长跪读素书”?(非常恭敬,庄重和激动)

本诗的艺术特点 抒情诗中夹杂叙述

写感情的变化:相思->孤独->欣喜 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比兴、对比、顶真

5、扩展阅读:

(1)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砣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说明]这首词通过坚定的誓言表现了健康忠贞的爱情,与《上邪》有异曲同工之妙。休,作罢,停止,指不再相爱。“青山烂”和“秤砣浮”、“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三更见日头”都是用来比喻不可能出现的事物。

(2)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

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样的两地悬隔,一样的没的归期,都是天地间化解不去的一段相思之愁,如白居易《长恨歌》然,如曹雪芹《红楼梦》然。

情切语真,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素朴的语言表现里,情味无限,感人至深。不逞才使气,是汉魏诗的一个巨大特点。

长恨歌》 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本课试着穿插多种故事,听名家诵读,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播放视频等活动 使教学显得生动活泼,吸引学生兴趣,进而喜欢中国古典诗歌。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

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

2诵读全文

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是来向您请教的。我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教!”

顾况一见是乡下来的,很不耐烦。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

“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只是听说您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过过目。要是您重任在身,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说罢,白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并收白居易为弟子。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居‟天下何难!”

二、幻灯介绍白居易及写作背景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重视诗歌讽喻功能,强调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原是玄宗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后被玄宗看中,度为女道士,号太真,召入宫中。后被立为贵妃,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加上杨国忠为非作歹,朝政日渐败坏。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与杨贵妃等匆匆逃亡,行至马嵬坡,羽林军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三、幻灯片展示,检查预习情况

回眸()凝脂()云鬓()骊宫()鼙鼓()城阙()千乘()花钿()萦纡()旌旗()龙驭()踌躇()马嵬()悄然()耿耿()霜华重()衾()临邛()绰约()玉扃()参差()珠箔()仙袂()迤逦()飘飖()凝睇()人寰()擘()

四、放录音诵读欣赏,并要求学生概述课文内容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不重生男重生女 逃难途中,玉环被杀:骊宫高处入青云……不见玉颜空死处 乱后回京,痛思玉环: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梨花一枝春带雨 玉环送钗,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

五、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层赏读,内容把握

第一层: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

内 容:玉环超凡姿色和李对她极度恩宠——入宫、得宠、杨家显赫——交代长恨之因,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

思 考:

1、作者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全诗,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答:“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答:运用夸张和对比,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

3、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答: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第二层:渔阳鼙鼓动地来—魂魄不曾来入梦 补充材料:马嵬兵变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范阳,六郡附之。次年长安失守。玄宗率1300人和24名宫女出逃,大将陈元礼护驾。西行至马嵬驿,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前进。诬说杨国忠通敌谋反而杀之,陈又对皇帝说“既然杨国忠通敌,杨贵妃也不宜留下”李隆基无可奈何,用白绫让其自缢。时38岁,已追随皇帝17年。内 容:

马嵬兵变 贵妃缢死

入蜀及归途的思念 ——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 揪心的“恨” 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第三层: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

内 容:方士招魂 仙山寄情 —— 浪漫主义手法 —— 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解 题: 长恨歌

谁恨? 李隆基和杨贵妃

恨什么? 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为什么恨?“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恨之直接原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怎么表现恨?入蜀道上——归途的思念——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思 考:分析玉环被杀后李隆基的感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景物描写)

1、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

3、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用月色和铃声给予玄宗的特殊感觉表现玄宗悲痛的心情。)

4、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这两句景物描写刻画了人物什么心理?

景物依旧,物是人非,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表现了怀念之情。

5、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此处景物描写又表现了玄宗什么感情? 从黄昏到黎明,集中表现了玄宗夜间被 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鲜明地 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

6、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逦迤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汉皇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焦急与迫切

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 贵妃凄美寂寞哀怨的情态

7、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把“钿盒金钗寄将去”,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恐怕皇怀疑不信,“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托物寄情。(叙事见情)

8、“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尾有何用意?

一方面点明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天人永隔之恨,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宗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用此句结尾有点明题旨的作用。

二、主题分析

1、教师提供写作背景,然后再分析主题。《长恨歌》主题的三种典型观点:

? 讽喻主题;

? 爱情主题;

? 双重主题。

你认为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附录:写作背景

①《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②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2、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

提示: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 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作者何必花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三、布置作业

1、熟读全诗

2、选背喜欢的句子

3、课外阅读《长生殿》或《梧桐雨》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长恨歌》教案(2010-03-05 11:44:56)转载

《长恨歌》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白居易的相关资料;

2、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细细品味本文诗歌语言的魅力并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难点:

1、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2、细细品味本文诗歌语言的魅力并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时数:二课时 学习内容和过程:

一、.预习学案: 1.给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

回眸(móu)粉黛(dài)骊宫(lí)霓裳(ní)(cháng)临邛(qióng)

鼙鼓(pí)仙袂(mèi)衣钿(diàn)千乘(shèng)钗擘(bò)

马嵬(wéi)阑干(lán)绰约(chuò)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二、赏析学案:

(一)整体感知 1.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2讨论诗歌的主题 恨是什么意思? 谁恨?李隆基和杨贵妃

恨什么?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一方面点明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天人永隔之恨,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宗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

为什么恨?“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恨之直接原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二)分析赏读

1、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有什么作用?

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2、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它们用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比如赏析“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见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都引起了唐玄宗的深深思念;赏析“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的,一切皆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而现在的形影相吊,情何以堪?有赏析“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此处注意提醒学生,萤火虫这个意象象征什么,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说木叶》里提到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萤火虫,古人认为是腐草里生长的,生长在坟墓荒草旁,这里用到这个意象暗示了什么?唐玄宗此时不仅已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被变相软禁起来,他住的地方有萤火虫说明他的孤独凄凉。而后面,“孤灯挑尽未成眠”,又暗示了什么呢?唐玄宗在彻骨的思念中整夜无眠,“世界睡着了,他还醒着”“人世间最痛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他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给他的惩罚,佳人已去,寡人还在,可寡人这条命要来又有何用?在这里,作者反复渲染,层层铺垫,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悲伤落寞,凄凉孤苦,辛酸无奈。

3、问:”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怎么理解?

君王掩面,你揣摩一下唐玄宗的心理,他为什么掩面?我们马上会想到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他恨哪,恨自己的无能,堂堂天子竟然救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恨臣子的无情,要逼死他心爱的贵妃,恨安禄山的无义,自己曾经那么信任他!可是,他能做什么呢?唯有“掩面”而已,而已!“回看血泪相和流”,心中的痛啊,真是汹涌澎湃,“当年七夕笑牵牛”“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当年的山盟海誓,如今随风而逝,已经变成了一个残酷的冷笑话,是他自己亲手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上黄泉路的!太讽刺了,太戏剧化了,“一开始相信的是伟大的爱情,到最后,无力地看清强悍的是命运。” 所以,后面描写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或许更多的是一种痛心,一种内疚吧,正因为这样,这痛才那样痛!这苦才那样苦,唐玄宗的世界不是开始下雪,而是早已冰封。三.演练学案

(1)《长恨歌》以“长恨”命题,你怎样理解诗篇的结句“此恨绵绵无绝期”? 答:恨,就是遗憾,遗恨。诗中的最后一节,在铺写了李、杨二人生死隔离,思而不能相见,爱而不能复聚的情况以后,于是诗人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两句情深意长的诗句,结束了全篇。在诗人看来,一对彼此刻骨思念的情人,遭遇到这样的不幸,正是一个令人哀怜的悲剧,这对于这对情侣来说,以至对于后人来说,都只能为之遗恨千古,悲叹莫置。

(2)《长恨歌》在叙事中插入多处景物描写,移情入景,情景交融,试作具体分析。答:举例: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教学目的: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2.难点:诗歌的主题。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二、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后来曾被贬为江州司马。为避嫌消灾,也为消解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并且开始信佛,寻找精神倚托。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绩斐然,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时曾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把这个湖堤命名为“白堤”。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三、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但贬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兼济天下”转为以独善其身为主。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四、背景介绍

(一)写作背景

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

2、横向比较:文学史上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

(二)创作缘起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五、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六、分析赏读课文:

1、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 参考: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梨花一枝春带雨”写出了杨贵妃的凄美,哀怨。

2、白居易是在杨玉环死后大约50年以后写的《长恨歌》,他当然没有见过杨玉环,不过,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是见过杨玉环的,并且也写了描写贵妃美貌的诗歌,这个人是谁呢?(李白)出示李白的同样脍炙人口的《清平调》三首。《清平调》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清平调》之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之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问:李白和白居易写杨贵妃的美貌有没有共同点?

学生说,师总结:李白也好,白居易也好,他们写杨玉环的美貌都不是正面实实在在地描写,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正如同宋玉描写东家之子之美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我们也不知道东家之子长什么样,也只知道是美。而这正好是老庄推崇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境界,而这就是“大美无形”了。

3、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等。

师小结: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殊不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所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爱情是敌不过政治的。在他们缱绻于温柔富贵乡时,却不知一场劫难迎面而来,猝不及防。中国一个最辉煌最伟大最强盛的王朝就此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4、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它们用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学生寻找,谈论。比如赏析“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见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都引起了唐玄宗的深深思念;赏析“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的,一切皆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而现在的形影相吊,情何以堪?有赏析“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此处注意提醒学生,萤火虫这个意象象征什么,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说木叶》里提到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萤火虫,古人认为是腐草里生长的,生长在坟墓荒草旁,这里用到这个意象暗示了什么?唐玄宗此时不仅已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被变相软禁起来,他住的地方有萤火虫说明他的孤独凄凉。而后面,“孤灯挑尽未成眠”,又暗示了什么呢?唐玄宗在彻骨的思念中整夜无眠,“世界睡着了,他还醒着”“人世间最痛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他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给他的惩罚,佳人已去,寡人还在,可寡人这条命要来又有何用?在这里,作者反复渲染,层层铺垫,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悲伤落寞,凄凉孤苦,辛酸无奈。

问:“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怎么可以联系在一块?

先让学生思考,再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句诗就是说,春天花开的时候,秋天叶落的时候,唐玄宗都在想念杨贵妃,每一个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杨贵妃,总之,他就是无时无刻,时时刻刻都在想她。

问:”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怎么理解?

君王掩面,你揣摩一下唐玄宗的心理,他为什么掩面?我们马上会想到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他恨哪,恨自己的无能,堂堂天子竟然救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恨臣子的无情,要逼死他心爱的贵妃,恨安禄山的无义,自己曾经那么信任他!可是,他能做什么呢?唯有“掩面”而已,而已!“回看血泪相和流”,心中的痛啊,真是汹涌澎湃,“当年七夕笑牵牛”“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当年的山盟海誓,如今随风而逝,已经变成了一个残酷的冷笑话,是他自己亲手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上黄泉路的!太讽刺了,太戏剧化了,“一开始相信的是伟大的爱情,到最后,无力地看清强悍的是命运。”

所以,后面描写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或许更多的是一种痛心,一种内疚吧,正因为这样,这痛才那样痛!这苦才那样苦,唐玄宗的世界不是开始下雪,而是早已冰封。

5、文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杨贵妃的痴情?

学生找,然后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七、分析主题

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1:“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2: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3: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4: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讽喻说。(2)爱情说。(3)双重主题说。

学生参阅书本说明,教材是偏向于“讽喻说”的。简单介绍讽喻说的观点。

再介绍了“爱情说”的观点。投影出示。

还有“多主题说”的,投影出示。

请学生自己发表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单元的重点是什么?学生若回答不出来,就请他们看第一单元的说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告诉学生,我们在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时,也应该要知人论世的,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虽然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初衷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在诗歌的前半部分,他对唐明皇的荒淫无度作了讽刺和批判,但是,写着写着,因为他自己的爱情经历,因为他也经历过一段绝望的爱情,所以到后来,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同情,到最后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歌颂。

教师投影相关资料: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他把自己的爱情悲剧渗入到诗歌中,因而让唐、杨脱离了历史原型,重新加以艺术的加工和改造,赋予了唐杨更广阔的更美好的内涵。唐不再是那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形象,杨也不是传统的充当祸水的红颜,他们的爱情被美化了,被拔高了,从而具有了更普遍的价值,成为了人们对世间真爱的执著追求的颂歌,也正因为这样,这首诗歌才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了爱情永不凋谢的经典。

八、最后齐读《长恨歌》。

下载《饮马长城窟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饮马长城窟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共5篇)

    《饮马长城窟行·塞外悲风切》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其古诗词全文如下: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寒沙......

    高窟教案

    《莫高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背诵二、三段。 2.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

    《长城行》读后感

    长城,是一条盘旋在群山之上,横贯中心的巨龙。《长城行》,让我每日每夜思念那个美丽的地方。《长城行》主要写了作者是中国人,出生在泰国,她让爸爸带她回到中国,去长城,体会中华母亲......

    读《长城行》有感(大全)

    读《长城行》有感长城,是一条盘旋在群山之上,横贯中心的巨龙。《长城行》,让我每日每夜思念那个美丽的地方。《长城行》主要写了作者是中国人,出生在泰国,她让爸爸带她回到中国,去......

    教案《长城》

    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

    《长城》教案

    课题:《长城》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长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2、技能目标:(1)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

    《长城》教案

    《长城》教案(修改前)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5个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屯兵、堡垒、凝结奇 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长......

    《长城》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学科(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第17课 《长城》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