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窟教案
《莫高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背诵二、三段。
2.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确立小组的问题。
3、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引领学生走进敦煌莫高窟这一艺术宝库,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 史上的地位,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莫高窟》的第一和第五小节,通过学习,谁来说说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相机板书: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艺术宝库 智慧结晶
3、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莫高窟》,去感受莫高窟那迷人的魅力。
二、清理障碍,整体感知
莫高窟那迷人的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生答,师板书:彩塑、壁画、藏经洞)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欣赏彩塑
1、谁愿意起来朗读感受莫高窟的彩塑,听后想想莫高窟的彩塑给你总的印 象是什么?(彩塑的特点: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2、欣赏图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莫高窟的彩塑。学生谈感受。3.为了突出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特点,作者先写彩塑的全貌后又重点 写了卧佛,谁来读课文中卧佛的描写? 并想一想,作者传达给我们卧佛的哪些信 息?
生:写了卧佛的长度、姿势和神态。描写得很传神。
生:写卧佛长达 16 米,流出具体数字,给我们以直观的印象。„„
4、填一填,背一背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____。这些彩塑 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 的 菩萨,有________ 的天王,还有________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 16 米,他侧 身卧着,________ , _______。看到这一尊尊________的彩塑,游人无不 ________。
5、想象说话: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如果你 就是游客,站在这些彩塑面前,你会怎样啧啧称赞?
6、师:当看到游客们惊诧兴奋的神情,当听到他们发自肺腑的赞叹,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谁能带着这种心情读读这一自然段。
(二)欣赏壁画
1.“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 画”。
这句话在文中还起了什么作用?
生:这个过渡句承上的部分是——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
可见,课 文前面部分写的就是彩塑。启下的部分是——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由此我们可以想到,接下来课文要写的一定是壁画,壁画的特点是宏伟瑰丽。(板书:宏伟瑰丽)
2、那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壁画的宏伟瑰丽。这个过渡句中写出壁画的“宏伟” 了吗?“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到底有多大,让我们来算一算。请同学们看一看我 们上课的多媒体教室,这个教室大概不足 50平方米,算一下“四万五千多平方 米”相当于多少个这样的教室(900 个)想象一下,宏伟瑰丽的壁画,相当于 900 多个这样大的教室一字排开,多么宏伟啊!
3.壁画的宏伟瑰丽还表现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节,大胆想象,要把文字读成活动的画面。读完后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课文中这样写到——指名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 彩„„”一句。这是一个什么句式?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排比句。(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 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还有
5.谁能用有„„有„„有„„还有„„试着说一段话?
6.丰富多彩的壁画内容中飞天是最有引人注目的,你了解飞天吗?让我们一 起去瞧瞧这神奇瑰丽的飞天吧。
指名读,其他同学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想象画面,用心去欣赏画面。
7.真是妩媚动人,姿态万千。难怪人们把飞天说成是莫高窟的名片,让我们 一起再美美地读一读。壁画上的飞天各有各的姿势,各有各的美,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的 写法,用“壁画上的飞天,有的-----,-----;有的-----,-----„„”这样的 句式把你想象到的飞天姿态写一写。
(三)自学“藏经洞”。
1.每一个到莫高窟的人,参观了精妙绝伦的彩塑,欣赏了宏伟瑰丽的壁画,一定还要去看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其实,现在的藏经洞,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洞,里面黑黑的,什么都没有,人们为什么还一定要到藏经洞去看 一看呢?看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节,你能从中找到答案吗?
2.出示句子:“洞里曾藏有„„”,提问:你能从中读出什么?(板书:藏品丰富)请大家注意一下“曾”字,你从“曾”字读出了什么?
⑴藏经洞里曾经藏有丰富的藏品,封存着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和艺术 辉煌。现在没有了。
⑵帝国主义分子的野蛮与无耻。⑶自己的无奈与遗憾。
⑷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倍受欺凌。3.交流当时的历史背景。
四、小结 :
大量珍贵的敦煌文物让全世界看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和文明的伟大魅力。所以我们说——(出示,齐读)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人,我们不得不自豪地说——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不愧是我 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板书:智慧的结晶)。
五、我当小导游!
如果,你是这的一名小导游,每 天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到这里观光游览,你要怎样向这些游客介绍莫高窟呢? 【板书设计】
20、莫高窟
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彩塑 壁画 藏经洞
艺术宝库 智慧结晶
第二篇:《饮马长城窟行》教案
饮马长城窟行
授课教师:徐武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乐府诗的基本知识以及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2、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
3、培养鉴赏汉乐府诗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比较评价。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汉乐府诗的抒情方式,能够通过对语言、意象、手法的分析鉴赏诗歌。
2、在诵读中体味诗中表达的复杂的感情;
3、理解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执着和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品味古代女子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把握《饮马长城窟行》的思想感情。
2、把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1、体味诗中表达的情感。
2、如何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分析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4分钟)
(展示李清照《一剪梅》,学生齐读全词。)
提问: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闺中女子对在外的丈夫或情人的思念)
爱情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爱情在给带给我们两情相悦的甜蜜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分离相思的痛苦,但是真爱却一直是人们所苦苦追寻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涉及爱情内容的汉乐府诗歌《饮马长城窟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与执着。
二、文学知识积累(1分钟)
1、前人对乐府诗特点的概括:“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三、预习检查(1分钟)
1、字音:
饮yìn马
夙sù昔
自媚mèi 遗wèi 烹pēng鲤鱼
四、释题(3分钟)
《饮马长城窟行》:汉代乐府旧题,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借助饮马,曲名由此得来。《文选五臣注》有文字记载:“ 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征人路出于此而伤悲矣。言天下征役,军戎未止,妇人思夫,故作是行。”《乐府诗集》卷三十八云:“(《饮马长城窟行》)一曰《饮马行》。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征戍之客,至于长城而饮其马,妇人思念其勤劳而作是曲也。”
可见远离家乡在外行役的人,于长城下寻找泉窟,让马饮水休息,且生活艰苦,而使《饮马长城窟行》逐渐成为行役艰苦的生活写照,也因行役者是闺中妇人思念的对象,故又转为妇女思念良人的题材,或是借妇女思念良人抒发征人内心对家人思念。
五、整体感知
1、齐声朗读课文。(1分钟)
2、请同学结合注释自读诗歌,理解大意。并思考下列问题:(5分钟)
汉乐府民歌的叙事性很强,它主要是通过对人、景、事的描写和叙述抒发感情。本诗写了什么人,写了什么事情,表达什么样的感情?(2分钟)
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3分钟)
示例:(1)主人公:一个女子;一个正在思念丈夫的女子(古代称这类女子为“思妇”)。
(2)事情:①昼思夜想(开头——展转不可见)
②寒门独居(枯桑知天风——谁肯相为言)
③喜获夫信(客从远方来——下言长相忆)
(3)感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妇人对远行未归的丈夫的思念。)
追问:根据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诗是围绕诗中哪个字来展开的?
明确:思(板书)。
3、女性,是很情绪化的。她们的感情细腻,而且容易发生变化。那我们就来看看,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板书)(2分钟)
示例:思念的悲伤 → 独居的寂寞 → 获信的欣喜
六、品味鉴赏
1、本诗表现的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那么“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等描写岂不是与诗歌主要内容无关?是否可以删除?说说你的理由。(5分钟)
明确:(1)不可。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理由陈述。示例:
①“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文章中内容必须服从服务于中心)
A、艺术手法:比兴。比,比喻。这里的 “绵绵”既是指草的绵绵,也是指思念的绵绵,是一种暗喻。兴,“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是先言草的“青青”来引起后面的思念绵绵。它是全诗的第一句,起到领起全诗,奠定凄婉的情感基调的作用
B、表达效果:开头用比兴的手法,既写眼前景:春草绵延不绝,也喻含对远方征人悠悠的思念。
②“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A、艺术手法: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写出了季节的特点,烘托女子的孤独和寂寞。
B、表达效果:(示例)
(A)枯了叶的桑条尚且知道天风,深藏的海水尚且知道天寒,你知道我对你的思念吗?表达自己对丈夫的绵绵思念。
(B)枯了叶的桑条尚且知道天风,深藏的海水尚且知道天寒,难道你对我没有一点点思念吗?表达对丈夫的一种埋怨,由爱而生怨。
(C)枯了叶的桑条尚且知道天风,深藏的海水尚且知道天寒,难道你不知道季节的变化,不知道该回家了吗?
(D)用枯桑感知到风吹,海水感知到天寒,来比喻自己感受到丈夫外出不在家的痛苦、悲凉。
(3)教师点拨:比兴手法是汉代诗歌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长歌行》(青青园中葵)。
2、本诗除了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何效果?(8分钟)
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示例:(1)顶真: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开头(引导学生注意诗句的特点:前面一句的结尾 的两个字跟后一句的开头的两个字是一样的),这样的手法称为“顶真”。“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它的表达效果是使首尾衔接,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环环紧扣,叙事清晰,便于记诵的作用。
(2)对比:
A、“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梦中丈夫在我身旁,是甜蜜的,是她一直期盼的,但梦醒后发现只是空欢喜一场,丈夫在他乡。这里通过梦中跟梦醒的对比,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落差,表达了女子的失落和内心的悲伤。
B、“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別家亲人欢聚,而自己是门前冷落,衬托出诗中女主人公的孤独、悽涼。
(3)细节描写:“长跪读素书”:“长跪”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恭敬及女子心中的庄重和激动,也反映了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4)借代与比喻:双鲤鱼,借代书信;烹鲤鱼,比喻打开木盒。利用借代和比喻的表现手法,描写客送夫信,表现主人公收信的欣喜和读信的急不可待。
(5)反语:“远道不可思”:“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看似矛盾的话,表达了主人公深知爱人远在他乡,思念无益,也无用,却又欲罢不能的复杂情感。
3、诗歌中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用“主人公是一个……(特点)的……(身份)的形象”的格式概括。(2分钟)
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示例:一个对所爱的真挚、执着,在家中苦苦等待,满腹相思泪的思妇形象。
七、合作探究
1、细细品味诗歌的结尾两句,思考(10分钟,思考5分钟,回答5分钟)
(1)你认为诗中主人公最后的感情是怎样的?这样的结尾有何妙处?
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示例:①收到丈夫的来信,本来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这封信给主人公带了短暂的欣喜和慰藉,但是从“下言长相忆”中,我们可以看出,欣喜和慰藉过后,应该还是漫长的等待和思念,因为夫妻间还得长时间的相思。
②妙处:A、言有尽而意无穷,言简义丰。
B、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2)你除了从诗歌中解读到了女子的情感,还有没有解读出其他的意蕴?
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示例:①丈夫对妻子无限的思念。
A、夫妻长时间的别离,丈夫写信回家本该有千言万语要对妻子说,然而下笔时却只有“加餐饭”“长相忆”寥寥几字,可见千言万语不知从何下笔,而两句简单的嘱咐却已胜过了千言万语。
B、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诗中虽只字未提丈夫的情况,但我们任可以想到他心中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
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堂小结(2分钟)
全诗写思妇对于远方亲人的思念,从开始的魂牵梦萦,忧心缠绵,到收信的欣喜,再到看信后重逢的希望落空,通过多方描写,將思妇复杂而微妙的內心世界,作了完整而深入的刻画。而就在思妇的相思苦闷发展到顶点时,诗却在含蓄得近乎平淡中结束,留下不尽的余味让读者去体会,去思索。全诗纡回曲折,缠绵殷切,情切语真,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素朴的语言表现里,情味无限,感人至深。从诗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
人生死相许”的真谛。
九、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比较本文与裴子野《饮马长城窟行》的异同。(10分钟)
饮马长城窟行
裴子野
《诗纪》云。一云拟青青河畔草。
亭亭山上柏,悠悠远行客。行客行路遥,故乡日迢迢。
迢迢不可见,长望涕如霰。如霰独留连,长路邈绵绵。
胡马爱北风,越燕见日喜。蕴此望乡情,沈忧不能止。
有朋西南来,投我用木李。并有一札书,行止风云起。
扣封披书札,书札竟何有。前言节所爱,後言别离久。
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示例:(1)相同点:①情感:
②手法:
(2)不同点:①口吻不同
②
十、课后练习
比较第四单元中《静女》、《氓》、《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上邪》、《饮马长城窟行》等与爱情有关的诗中女主人公形象有何异同?
【板书设计】
饮马长城窟行
情:妇人对远行未归的丈夫的思念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第三篇:《饮马长城窟行》教案
饮马长城窟行
授课教师:谢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乐府诗的基本知识以及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2、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
3、培养鉴赏汉乐府诗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比较评价。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汉乐府诗的抒情方式,能够通过对语言、意象、手法的分析鉴赏诗歌。
2、在诵读中体味诗中表达的复杂的感情;
3、理解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执着和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品味古代女子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把握《饮马长城窟行》的思想感情。
2、把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1、体味诗中表达的情感。
2、如何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分析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4分钟)
播放琼瑶编曲的《青青河边草》,问同学们这首歌表达了什么?同学说相思。那么是借什么表达相思的呢?青草。草一直是古人表达思念的物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涉及相思的汉乐府诗歌《饮马长城窟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与执着。
二、文学知识积累(1分钟)
1、前人对乐府诗特点的概括:“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三、预习检查(1分钟)
1、字音:
饮yìn马
夙sù昔
自媚mèi 遗wèi 烹pēng鲤鱼
四、释题(3分钟)
《饮马长城窟行》:汉代乐府旧题,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借助饮马,曲名由此得来。《文选五臣注》有文字记载:“ 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征人路出于此而伤悲矣。言天下征役,军戎未止,妇人思夫,故作是行。”《乐府诗集》卷三十八云:“(《饮马长城窟行》)一曰《饮马行》。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征戍之客,至于长城而饮其马,妇人思念其勤劳而作是曲也。”
可见远离家乡在外行役的人,于长城下寻找泉窟,让马饮水休息,且生活艰苦,而使《饮马长城窟行》逐渐成为行役艰苦的生活写照,也因行役者是闺中妇人思念的对象,故又转为妇女思念良人的题材,或是借妇女思念良人抒发征人内心对家人思念。
五、整体感知
1、齐声朗读课文。(1分钟)
2、请同学结合注释自读诗歌,理解大意。并思考下列问题:(5分钟)
汉乐府民歌的叙事性很强,它主要是通过对人、景、事的描写和叙述抒发感情。本诗写了什么人,写了什么事情,表达什么样的感情?(2分钟)
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3分钟)
示例:(1)主人公:一个女子;一个正在思念丈夫的女子(古代称这类女子为“思妇”)。
(2)事情:①昼思夜想(开头——展转不可见)
②寒门独居(枯桑知天风——谁肯相为言)
③喜获夫信(客从远方来——下言长相忆)
(3)感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妇人对远行未归的丈夫的思念。)
追问:根据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诗是围绕诗中哪个字来展开的?
明确:思(板书)。
3、女性,是很情绪化的。她们的感情细腻,而且容易发生变化。那我们就来看看,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板书)(2分钟)
示例:思念的悲伤 → 独居的寂寞 → 获信的欣喜
六、品味鉴赏,深入探究(1)、说一说你喜欢文中哪些句子?为什么?(教师点拨引导)
1、“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文章中内容必须服从服务于中心)
A、艺术手法:比兴。比,比喻。这里的 “绵绵”既是指草的绵绵,也是指思念的绵绵,是一种暗喻。兴,“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是先言草的“青青”来引起后面的思念绵绵。它是全诗的第一句,起到领起全诗,奠定凄婉的情感基调的作用
B、表达效果:开头用比兴的手法,既写眼前景:春草绵延不绝,也喻含对远方征人悠悠的思念。《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说“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两句是写睹草色而思离人,愁绪幽深。从那以后,古诗文中凡写到离别远行、抒述离愁别恨,就总要以草来作寄托或映衬。《古诗十九首》“青青河边草,郁郁园中柳”;南朝梁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熏”“青青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唐李白《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南唐冯延巳《南乡子》“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近人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至于写草何以常与离别羁旅相联系,这固然是因为淮南小山《招隐士》开其先例,虽是汉人之作而被收入《楚辞》,影响深远;但更起作用的还在于草本身的特征“一年一度春草绿”,鲜明地表现时序之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再则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乐府“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表现此种情景最为尽致。
2、“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A、艺术手法: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写出了季节的特点,烘托女子的孤独和寂寞。
B、表达效果:(示例)
(A)枯了叶的桑条尚且知道天风,深藏的海水尚且知道天寒,你知道我对你的思念吗?表达自己对丈夫的绵绵思念。
(B)枯了叶的桑条尚且知道天风,深藏的海水尚且知道天寒,难道你对我没有一点点思念吗?表达对丈夫的一种埋怨,由爱而生怨。
(C)枯了叶的桑条尚且知道天风,深藏的海水尚且知道天寒,难道你不知道季节的变化,不知道该回家了吗?
(D)用枯桑感知到风吹,海水感知到天寒,来比喻自己感受到丈夫外出不在家的痛苦、悲凉。
3、“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提示:运用了“顶真”的手法。
它的表达效果是使首尾衔接,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环环紧扣,叙事清晰,便于记诵的作用。
4、“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提示:对比手法、虚实结合。
梦中丈夫在我身旁,是甜蜜的,是她一直期盼的,但梦醒后发现只是空欢喜一场,丈夫在他乡。这里通过梦中跟梦醒的对比,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落差,表达了女子的失落和内心的悲伤。
5、“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提示:对比手法
別家亲人欢聚相亲相爱,而自己是门前冷落,衬托出诗中女主人公的孤独、悽涼。
6、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 提示:借代与比喻。 双鲤鱼,借代书信;烹鲤鱼,比喻打开木盒。利用借代和比喻的表现手法,描写客送夫信,表现主人公收信的欣喜和读信的急不可待。
7、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提示:语言平淡质朴中见真情。
说到好好吃饭,保重身体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归家无期,信中的语气又近于永诀,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读信人也不敢揣想的。如此作结,言简义丰,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8.“长跪读素书”,提示:细节描写。
作者描写妇人读书信时的长跪的姿势,表现了妇人思念丈夫,急切要知道丈夫状况的激动心情,如此恭敬可见对书信的珍视(2)、比较《饮马长城窟行》与第四单元中的《静女》、《氓》、《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等与爱情有关的诗中女主人公形象有何异同?
七、课堂小结(2分钟)
全诗写思妇对于远方亲人的思念,从开始的魂牵梦萦,忧心缠绵,到收信的欣喜,再到看信后重逢的希望落空,通过多方描写,將思妇复杂而微妙的內心世界,作
了完整而深入的刻画。而就在思妇的相思苦闷发展到顶点时,诗却在含蓄得近乎平淡中结束,留下不尽的余味让读者去体会,去思索。全诗纡回曲折,缠绵殷切,情切语真,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素朴的语言表现里,情味无限,感人至深。从诗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真谛。
八、拓展阅读
想一想,你接触过的古今中外的诗歌中,你最有感触的有关爱情的诗句?为何如此有感触? 例:《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节选自舒婷的《致橡树》 更多爱情名言
柳永 《凤栖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佚名 《诗经•邶风•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秦观 《 鹊桥仙》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元稹 《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席慕蓉 《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纳兰性德 《摊破浣溪沙 》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李商隐 《 锦瑟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元好问 《摸鱼儿》(二首其一)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李商隐 《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白居易 《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李商隐 《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卓文君
《白头吟》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九、作业
二选一,用单行本。
1、读完这首诗之后的感想。
2、你欣赏哪一种爱情表现方式?举例说明
十、【板书设计】
饮马长城窟行
情:妇人对远行未归的丈夫的思念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教学反思
这节公开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预设的任务。考虑到的教学方法也有用到。教学课件也有声有色,环节清晰明朗。但是不足之处也有很多:一是教学环节显得有些紧凑,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不够。二是学生不够积极,准备得不充分。从教师我的角度去思考就是平时没有注意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没有了解学生的学情。三是本节课的特色之处是注重的是学生自由思考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应该有更多的多元化的答案,但是从回答问题情况来看,讨论不热烈,回答得基本是资料书的答案,学生自己个性化独立的思考比较少。也是平时老师对学生不敢放,怕一放课程进度赶不上,于是老师就急于给答案,于是学生越来越不会思考也不想思考了。四是没有时间进行课堂小结,不免有点虎头蛇尾。五是本节课后面讨论的是对于爱情的看法,学生有点害怕发言,估计还是中学生的大环境所限不许谈恋爱怎么敢妄言自己对爱情的看法呢?对于比较同一单元几首爱情诗的异同也更是无处着手,说明学生还是处于灌输式讲授式教学模式中不能自拔。这是我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值得引以为鉴的地方。
第四篇:花山谜窟导游词
各位团友:
大家上午好!我是本此旅行的导游!
欢迎来到我们美丽的黄山,黄山因为你们的到来而倍添光彩!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首先呢,请允许我代表安徽旅行社、本人及司机师傅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有句俗话说的好:“百年修的同船渡”,同样,今天是百年修的同车行!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王,单名一个兵字,大家可以叫我小王,也可以叫我王导;正在开车的,是我们的司机李师傅,大家也可以叫他老李。在下面的旅程中,我们将竭力为大家做好服务工作。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支持和配合我们的工作,让我们共同开心愉快地完成这次黄山之旅。今天我们所要参观的是花山谜窟景区,现在到景区还有一段时间。利用这段时间,我把花山谜窟给大家作些简单的介绍。
大家知道,徽商的石雕精美绝伦,但却从未引起你有好奇。可就在新安江下游,黄山那绵绵的山脉之中,有个关于石头的千古之谜,仍至今未解。这就是花山谜窟。景区整体规划面积为81平方千米,现已探明的石窟有36处,初步开发的有五个。2000年花山谜窟对外开放。经过专家的初步考证,石窟的年代至少有1700年的历史。2001年5月20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石窟群视察,对石窟赞叹不已:“真是太绝了!是个谜,真是个千古之谜!这真是个宝啊!要宣传到国外去,真了不得!”并欣然为景区命名为“花山谜窟”。
花山谜窟也被称为:古徽州石文化历史博物院。值得一提的是花山谜窟与埃及金字塔、百慕大三角等历史谜团均处在北纬30度这条神线上。这让每个来这里的人似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猜想。
好了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35号石窟。这里原称清凉宫,面积达12000平方米,洞深为170米,上下落差为25米。石窟内结构复杂奇特,蜿蜒曲折,有36间石房环绕大殿,巧夺天工,有地下宫殿的美称。如此大规模的人工开掘石窟,而且又处在新安文化的中心地带,居然在历史上没有任何的信息记录。另外,石窟的开掘年代,用途,石料去向,持续时间以及开掘者的身份等仍是不解之谜。
有认为开掘石窟可能是为了采石。花山谜窟正好处在新安江边上,大量开采出的石料是否通过新安江运输到徽州各地作为建材呢?若说是为了采石,那为什么不采露天的石头,而且这种石质属于中生代的粗砂岩,并非用于建筑的上等石料,时间长了容易风化。用这样的方式开采石料既费工、费力,又无更高的使用价值。所以采石这个说法并不科学。
好了,现在我们来到的是2号石窟,这里处处符合建筑力学原理,开凿痕迹美观而工整。大家跟我看这边,这上面呢有个大斜面,惊奇的是这个斜面与外面山坡坡面是一致的、保持平行的,可想在当时的条件下,人们还没有高科技仪器,人们又是怎么做到的呢?究竟是谁修建的?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从石窟洞口的隐蔽性来看,有人说是为了屯兵。据《新安志》记载,东汉时期,孙权为铲除黟歙等地的山越人,曾派大将贺齐屯兵于溪水之上。这就是“屯溪”地名的由来,似乎印证了花山谜窟是贺齐屯兵的地方。但是屯兵只是短暂的一个时期,而开凿这么大规模的石窟却需要好几百年的时间。所以屯兵这个说法也是不够科学的。
除了采石说、屯兵说,还有屯盐、储粮、皇陵说,以及功能转换说,功能转换就是,开始人们可能是为了采石,但后来又用作避难、屯兵、储粮的。
好了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就要结束这短暂的探谜之旅了。“黄山风光天下奇,花山谜窟千古谜”。石窟所体现的是人类的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真可谓:“游黄山,人类之渺小;观石窟,人类之伟大。”如果你想对花山谜窟的种种谜团作进一步的探讨的话,希望我们能在这里再次相会。
谢谢!我的讲解完毕!
第五篇:花山谜窟导游词
花山谜窟
各位游客大家好,中古有句古话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能够欢迎日本来的游客,我感到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和各位一起踏上我们徽州之旅的第一程,首先,我代表我们安徽旅行社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这位是我们的司机李师傅,他已经有二十三年的驾龄,有着丰富的驾驶经验,由他开车,也请大家放心,我们的车牌号是皖j12345。我是各位的导游兼翻译王兵,旅途中将由我们俩来照顾大家,请多多关照。如果大家在旅途中有什么需要我们效劳,或者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也请大家尽管提出来,我们会竭诚为大家服务,在此我也预祝大家旅行愉快!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一样,徽州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也有着数不尽的谜团,我相信大家也是为这些谜团所吸引来到这里的。那么我们徽州之旅的第一站也是从探访一个谜团开始。我们正在前往的目的地是花山谜窟,距离我们的宾馆大约三十分钟车程,下面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它的概况。
百慕大、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死海、撒哈拉大沙漠、神龙架野人之谜„„这些名字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大家知道吗?它们有着共同的特征——北纬30度,这条神秘线的区域有着许许多多谜一般的世界奇观。今天,这条线上又一道世界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花山谜窟。
花山谜窟的石窟群呈线性分布在新安江畔连绵的花山山麓中,全长约五公里。其核心景区现已探明的石窟有36处,初步开发的主要有2号、24号、33 号、34号、35号等,被誉为“北纬30度神秘线上的第九大奇观”。同时也是北纬三十度神秘线上唯一一处石窟群奇观
同时花山谜窟也被称为全中国面积最大谜团最多的石窟,说到面积最大,仅 35的石窟的面积就有12000平方米,这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面积。
而说到谜团最多,首先石窟的发现,就很具传奇色彩。2000年的某天,当地老农上山打柴时,无意中踏松脚下的沙土,土块纷纷滑落,露出石壁上深不可测的洞穴。当地政府听说此事后,马上组织人力勘查,结果使这组庞大的石窟群得以重见天日。
而由于花山谜窟一无壁画二无佛像三无文字记载没有留下任何线索,而且我们说的没有文字记载不仅是说石窟的崖壁上没有文字,在徽州的史书县志等等里面也没有任何有关花山谜窟的记载。所以我们对石窟最本质的问题,它是什么时候开凿的,什么人开凿的,怎样开凿的,以及开凿出的几百万的史料都去了哪里,都无从知晓。人们从石窟中曾发现了恐龙脚印化石、一亿五千万年前的树木化石,晋代,也就是相当于日本古坟时代的陶瓷器等等,但无法从这些东西来确定石窟具体的开凿年代。
关于石窟的也有很多的猜想。首先是采石说,正如大家知道的一样,古徽州是文化经济十分发达的地方,勤劳智慧的先人们不仅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徽州文化,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丽的古民居,古石桥,古牌坊等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石料,而且石头也是徽州三雕之一石雕的原料。而且花山谜窟位于新安江畔,所以认为认为当地人在此采石,通过新安江运输,年复一年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巨大的石窟。这种说法为很多人所接受,但是仔细想想的话,这种说法就站不住脚了,首先,如果为了采石大家觉得如果露天开采会不会更好?石窟里采光通风都不好,又不利于运输,而且据说石窟采石的成本是露天开采的十倍。而这里的石头属于砂岩,和大家熟知的花岗岩不同,砂岩是很松脆的,容易风化,不适合作为建筑材料。所以采石说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
于是有人提出了屯兵说,大家记得我们住得宾馆在黄山市的什么区么?对,是屯溪区,那么我们就从这个名字的来历说起。据史书记载,在东汉时期,也就是日本的弥生时代一名叫孙权的政治家为了平定这里的**,屯兵在溪水,也就是新安江之上。所以屯溪的“屯”字来源于屯兵,“溪”字来源于溪水。这也就是屯溪地名的由来。这似乎印证了花山是一个屯兵的地方,可是屯兵的时间毕竟短暂,而开凿这样一个石窟却要几百年的时间,而且在发掘石窟的时候没有发现任何的兵器,所以屯兵说也无法让人们都信服。同时也有人认为花山谜窟实际上是一座雄伟的地下皇陵,因为中国自古就有“生在苏州,死在柳州,葬在徽州”的说法,对于相信风水学说的中国古人来说,徽州山水是很好的长眠之地,所以花山谜窟是否就是古人为某个皇帝修建而未能完工的地下皇陵呢?
除此之外还有屯物说等等。更有人认为这是外星人的杰作,但这些说法都无法清楚地解释花山谜窟的谜团。
而在花山谜窟里面更有石柱,钟乳石等等奇观等待大家去探奇,相信大家现在已经十分期待了吧。
说话间我们已经到达了花山谜窟,在这里我想再次提醒大家我们的大巴车牌号是皖j12345,而我们会在十一点在我们下车的地方集合返程,希望大家准确记住时间。现在请携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随我一起去花山谜窟探奇吧!篇二:花山谜窟导游词
花山谜窟导游词
花山谜窟导游词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所游览的景点是黄山花山谜窟景区。花山谜窟为远古时期的石窟群遗址,规模宏大,千古之谜,国内罕见,《花山谜窟》这四个字,就是2001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参观时亲笔提名。
花山谜窟地理位置处在北纬29°39′34和29°47′7之间,是北纬三十度神秘线上唯一一处石窟群奇观。同在这条神秘线上的还有:北大西洋百慕大三角海域、埃及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亚特兰蒂斯大陆、诺亚方舟、死海、撒哈拉大沙漠、珠穆朗玛峰、钱塘江潮、神农架野人之谜、黄山奇观等。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这座不起眼的高不过一、二百米的小山腹内,竟然藏着一个大大的谜团,一处令人叹为观止的洞窟群。洞,静悄悄藏了不知多少岁月。
石窟群呈线性分布在新安江畔连绵的花山山麓中,全长约五公里。现已探明的石窟有三十六座
另外补充说一句,花山东侧歙县烟村也已探明有石窟群的存在,数量也多达三十六座,且形态类似于花山石窟群。两座石窟群的七十二窟与黄山的七十二峰遥相对应,不知是出自天然的巧合还是古人刻意的安排。
说到石窟的发现,很具传奇色彩。2000年的某天,当地老农上山打柴时,无意中踏松脚下的沙土,土块纷纷滑落,露出石壁上深不可测的洞穴。当地政府听说此事后,马上组织人力勘查,结果使这组庞大的石窟群得以重见天日。
经过历时一年多的发掘工作,石窟群已初显规模。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一座座格局怪异,内部空间巨大的洞窟。其中有的洞中套洞,有的石柱林立,有的空谷幽潭,而且石壁上没有任何壁画和佛像,也没有文字,特别是有两个洞口开在新安江水中,更为其增添了神秘感。2001年5月20日下午,江泽民主席视察时感叹道:真是太绝了!是个谜,真是个千古之谜!这真是个宝啊!要是宣传到国外去真了不得!并将此地命名为花山谜窟。
目前石窟群中可供参观的只有二号窟和三十五号窟。
游客们:
这里是二号窟。窟内的温度宜人,较之外面十度左右的气温,明显感觉到和暖。二号窟也被称作地下长廊,是一座狭长的洞窟
二号窟中有两个看点,即在石壁上天然形成的秋色图和窟顶的大斜面。秋色图中整个画面布满黄棕色的秋叶,山林、高峰、民居为黑色。其中民居还可明显看出徽派建筑的风格,前面有一条白色的小溪穿过,毫无疑问,这便是山脚下的新安江了。
大斜面是在清淤完毕后被发现的。最先工人们挖到此处时认为已到了石窟的尽头,但随着淤泥的清除,却发现石壁呈斜面状向前延伸,又可看到另一个洞口。斜面的坡度约为45度,宽15米,长30米,与外面的山坡坡度一致。斜面的石壁上可看到一行行细密的直线型凿痕,线条笔直且连贯,给人的整体感觉很是压抑。这个大斜面的出现提出了一个新的谜团: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匠人们是如何准确判断出斜面的坡度并使之与山体走势吻合呢? 各位游客!我们来到的是三十五号窟,这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古代人工石窟,有地下宫殿、清凉宫之称。石窟深170米,最高处18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内部有26 根石柱呈品字形排列,起到支撑作用,可见古代的工匠们已深谙三点固定一平面的几何原理。窟
内有许多石房、石床、石桥、石楼、石槽、石塘点缀其间。
提醒大家,这里有几个最令人吃惊之处:
一是有一处碧水潭。这个碧水潭深不可测,抽水机抽了三个月,仍然没能把水抽干;二是那些石柱,合围大约有十几米长,成「品」字形,形成了支撑洞顶的合理力结构,显示出先人理论力学的应用十分精到;三是偌大的洞子,在里面说话却没有回声,十分奇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洞口处的通海桥,桥下是一潭清澈见底的泉水,水声哗哗作响,很可能在此存在活的水源。我们朔流而下,就到了洞内最低的地方,其顶上的石壁清晰可见精雕细刻的花纹。虽然这里已经位于新安江水面以下2米,上下落差有25米,但是洞内的通风状况良好,所以人在洞底并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另外,洞窟的怪异构造使得声波被石壁吸收,因而无论多么大声地喧哗,在洞内都听不到一丝回音。
石窟的魅力正是应在了一连串的 谜上。它们是如何建成的?为什么要建造这些石窟?挖出的数以百万方石料去了何处?当年是如何开采和运输的?石窟内有少量开采好的石块,为什么没有被运出去?洞内有多处厚10厘米的石壁为什么不凿开而听任其挡在石厅中间?洞内石柱上的方型和圆型盲孔是做什么用途的?如此庞大规模的石窟群,为什么至今没有见到史籍上的记载?专家们为此做出种种推测和分析,但仍是未能找到统一的确定答案。据考证,石窟群距今至少有1700年的历史。关于它的来历和作用,目前共有十五种说法,分别为:石窟屯兵说;徽商屯盐说;史前文明说;山丘说;采石场说;皇陵说;道家褔地说;功能转化说;花石纲说;方腊洞说;临安造殿说;徽州府、渔梁坝说;杀人坞说;巨型石文化建筑说。
其中占主流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这里曾做屯兵时的驻地和弹药库之用。《新安志》上记载:东汉时期,孙权为削平黟、歙等地,派威武中郎将贺齐屯兵于溪水之上,后改新安江上游水域为屯溪。这既解释了屯溪地名的由来,也为石窟群提供了一种答案。这种说法可由窟内遗留的矛、斧、大量未使用过的石块,以及某些岩壁上留有烟熏的痕迹等为佐证。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石窟是徽商为储盐而建。古代的徽州地理位置封闭,通往外界的捷径只有新安江。因而这里成为物资集散地,徽州盐商们便在此开凿石窟建成盐库。这种说法可以很好地解释石窟群中的石窟规模不同、样式各异的原因,因为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盐商所有。
花山谜窟留给后世的是无尽的遐思,它激起了人们猎奇的心理,使慕名而来的学者、游人络绎不绝。如果有朝一日这些谜团被一一阐释,那么谜窟还会象现在一样充满诱惑吗? 就就是花山谜窟的魅力所在,它会给您留下悬念,会让你产生无穷的联想,回味无穷呀!花山谜窟的介绍就到此为止吧!大家一定会永远记住谜一样的花山谜窟呀!人生就是谜呀!谢谢!篇三:花山谜窟导游词
各位团友:
大家上午好!我是本此旅行的导游!
欢迎来到我们美丽的黄山,黄山因为你们的到来而倍添光彩!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首先呢,请允许我代表安徽旅行社、本人及司机师傅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有句俗话说的好:“百年修的同船渡”,同样,今天是百年修的同车行!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王,单名一个兵字,大家可以叫我小王,也可以叫我王导;正在开车的,是我们的司机李师傅,大家也可以叫他老李。在下面的旅程中,我们将竭力为大家做好服务工作。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支持和配合我们的工作,让我们共同开心愉快地完成这次黄山之旅。今天我们所要参观的是花山谜窟景区,现在到景区还有一段时间。利用这段时间,我把花山谜窟给大家作些简单的介绍。
大家知道,徽商的石雕精美绝伦,但却从未引起你有好奇。可就在新安江下游,黄山那绵绵的山脉之中,有个关于石头的千古之谜,仍至今未解。这就是花山谜窟。景区整体规划面积为81平方千米,现已探明的石窟有36处,初步开发的有五个。2000年花山谜窟对外开放。经过专家的初步考证,石窟的年代至少有1700年的历史。2001年5月20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石窟群视察,对石窟赞叹不已:“真是太绝了!是个谜,真是个千古之谜!这真是个宝啊!要宣传到国外去,真了不得!”并欣然为景区命名为“花山谜窟”。
好了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35号石窟。这里原称清凉宫,面积达12000平方米,洞深为170米,上下落差为25米。石窟内结构复杂奇特,蜿蜒曲折,有36间石房环绕大殿,巧夺天工,有地下宫殿的美称。如此大规模的人工开掘石窟,而且又处在新安文化的中心地带,居然在历史上没有任何的信息记录。另外,石窟的开掘年代,用途,石料去向,持续时间以及开掘者的身份等仍是不解之谜。
有认为开掘石窟可能是为了采石。花山谜窟正好处在新安江边上,大量开采出的石料是否通过新安江运输到徽州各地作为建材呢?若说是为了采石,那为什么不采露天的石头,而且这种石质属于中生代的粗砂岩,并非用于建筑的上等石料,时间长了容易风化。用这样的方式开采石料既费工、费力,又无更高的使用价值。所以采石这个说法并不科学。
好了,现在我们来到的是2号石窟,这里处处符合建筑力学原理,开凿痕迹美观而工整。大家跟我看这边,这上面呢有个大斜面,惊奇的是这个斜面与外面山坡坡面是一致的、保持平行的,可想在当时的条件下,人们还没有高科技仪器,人们又是怎么做到的呢?究竟是谁修建的?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从石窟洞口的隐蔽性来看,有人说是为了屯兵。据《新安志》记载,东汉时期,孙权为铲除黟歙等地的山越人,曾派大将贺齐屯兵于溪水之上。这就是“屯溪”地名的由来,似乎印证了花山谜窟是贺齐屯兵的地方。但是屯兵只是短暂的一个时期,而开凿这么大规模的石窟却需要好几百年的时间。所以屯兵这个说法也是不够科学的。
除了采石说、屯兵说,还有屯盐、储粮、皇陵说,以及功能转换说,功能转换就是,开始人们可能是为了采石,但后来又用作避难、屯兵、储粮的。
好了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就要结束这短暂的探谜之旅了。“黄山风光天下奇,花山谜窟千古谜”。石窟所体现的是人类的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真可谓:“游黄山,人类之渺小;观石窟,人类之伟大。”如果你想对花山谜窟的种种谜团作进一步的探讨的话,希望我们能在这里再次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