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单元教学设计
二单元教学设计
主备人:张华茂 翠 鸟
一、教学要求
(一)引导学生认识翠鸟的外形,了解翠鸟的生活习性及捉鱼的本领,体验翠鸟静立、飞翔的美感,懂得爱鸟、护鸟。
(二)认识本课14个生字;理解“疾风、注视、逃脱、锐利、荡漾”等词语,并能逐步运用;初步理解准确运用动词的表达效果。
(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感受翠鸟的美;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翠鸟课件 录象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形象感知,导入新课。
播放关于翠鸟的教学录像,直观形象地认识翠鸟,进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2、学生互相交流难点字词。3、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
第2自然段描述了翠鸟活动的特点。
第3自然段讲述了翠鸟捕捉小鱼的过程。
第4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二)教师出示翠鸟拼图的单个部分图形,要求学生拼成翠鸟图。1.教师分别出示几种颜色(翠鸟各部分的着色图形),让学生辨认。
红色、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 2.结合课文说说翠鸟各部分的颜色。3.把几种颜色图拼成翠鸟图。
一双小爪子——红色。
头上的羽毛——橄榄色、翠绿色花纹。
背上的羽毛——浅绿色。
腹部的羽毛——赤褐色。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投影翠鸟,学生自读,思考:这段写翠鸟的什么?(外形)2、提示:课文从三个方面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是哪三个方面呢? 3、四人小组自学。
4、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句:写了翠鸟爱停在苇秆上。突出外形特点:“红色的小爪子”。
(2)第二——五句:写翠鸟的颜色。用一个词概括(“鲜艳”)。
重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把翠鸟的颜色鲜艳写具体的?
头上:橄榄色头巾,翠绿色花纹。
背上: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赤褐色的衬衫
联系上文,理解“鲜艳”的意思(形容颜色又鲜明又美丽)。
思考:为什么作者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第六句: 学生自读句子,找出能概括本句的词语(小巧玲珑)。
“小巧玲珑”是什么意思?哪些地方能看出它小巧玲珑?
眼:透亮灵活 嘴:又尖又长
联系上文理解“小巧玲珑”(形容又小又灵巧精致)。5、结合板书,小结本段 6、指导训练朗读。
第二课时
一、试背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齐读课文,思考主要写了什么?(翠鸟的活动特点)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读,理解每句话写了翠鸟活动的特点。
第一句:动作敏捷
(1)“贴着水面疾飞”说明翠鸟飞得低而快。重点理解“贴”和“疾”。(2)“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说明翠鸟停得急而轻。在停与飞的对比中感受翠鸟的动作敏捷。
第二句:专心机警
抓重点词体会,如:“一动不动”“注视”“等待”
通过比较“看着水面”与“注视着水面”而理解“注视”(集中注意力看)。
播放翠鸟飞与停的慢镜头,让学生具体感知。3、学习第三自然段
播放翠鸟捉鱼的过程,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段写了什么?(翠鸟捉鱼的过程)
提示学生从翠鸟捉鱼的过程中找出翠鸟活动的两个特点。
第1、2 句:锐利的眼睛
抓住“悄悄”“露”“尽管„„还是„„”体会。并理解“锐利”(尖锐锋利,指感觉灵敏)
第3、4 句:行动迅速敏捷
勾出捉鱼的动作:“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贴着”“飞走”。
从捉鱼过程中体会到(1)翠鸟的动作熟练连贯,不犹豫不落空。(2)动作在一瞬间完成,连机灵的小鱼也没反应过来。可见翠鸟行动迅速敏捷。
“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苇秆为什么摇晃?(翠鸟蹬开苇秆去叼鱼)水波为什么荡漾?(鱼儿被翠鸟叼出水面)
提示:“摇晃”和“荡漾”的时间都不可能太长,而翠鸟却完成了离开苇秆到叼起小鱼飞走的一连串动作,这说明(翠鸟的迅速敏捷)。这是作者从侧面写出了翠鸟的迅速敏捷。
4、、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与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启发:(1)翠鸟为什么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因为它有一双能“紧紧抓住苇秆”的小爪子。
(2)翠鸟为什么目光“锐利”,能发现机灵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
(3)翠鸟为什么能在疾飞中叼起水中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张“又尖又长”的嘴。)(4)翠鸟的羽毛以绿色为主,这对它悄悄等待捉鱼有什么作用?(与草、树的颜色相近而有掩护的作用,不易被发现。)
总结:翠鸟捉鱼的本领是由它的外形决定的,并且是由它外形各部分的特点整体发挥作用的结果。5、结合板书,小结本段。6、训练朗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在欣赏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捉鱼的精彩表演之后,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引入学习第一句。
“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强调“真想”,感受那种非常喜爱、迫不及待的心情。2、但这种想法可能吗?引入学习第2 ——6 句
理解“陡峭”,板书“打消想法”。3、导读:于是,我们只能„„
从“远远地看着”“希望它„„多停一会儿”中感受对翠鸟的喜爱。板书“希望”。4、进行爱鸟、护鸟教育。
思考讨论:假如你有机会接近甚至捉到了翠鸟,你该怎么办?
(在大自然里,因为有了翠鸟,有了各种各样的鸟,它们的歌声,它们的色彩,它们的羽毛,它们的姿态,为大自然增添了多少美感和生趣,而且许多鸟为我们人类做了很多好事。我们一定要保护鸟类,你们准备怎样保护鸟类?)6、齐读。
四、总结全文,借助板书,分析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依据板书分析作者的观察顺序,先看静态,主要观察翠鸟的外形特点,色彩鲜艳小巧玲珑; 再看动态,疾飞注视,蹬开、叼起、飞起„„这一系列的动作观察的仔细深入。
在描写中,作者抓住翠鸟一动一静两方面的特点,既写出了翠鸟的外表美,也写出了它动作快捷捕鱼本领高。一动一静,恰到好处。这样的描写来源于作者按顺序抓住特点的细致观察,在写作中是值得学的和借鉴。
五、指导背诵习让学生根据板书练习背诵。板书设计:
外形:颜色鲜艳,小巧玲珑 活动:等鱼 贴、飞、停、注视等
捉鱼 蹬、飞、叨、贴、飞 喜爱
住处:隐蔽
6飞吧,海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面临、一抹、乖巧、仿佛、欢愉、淡水、喂
食、斩钉截铁、属于”等词语。14 2.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人和自然界动物的关系,让学生懂得如何关爱动物。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人和自然界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该如何关爱动物。
【教具准备】 海鸥图片、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谁又见过海鸥呢?说说你见过的海鸥。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海鸥的课文。(投影海鸥图片。)3.板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生字让学生通过查工具书能够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引导理解:课文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观察图画中的海鸥 : 小组汇报课前准备的有关海鸥的资料。
4、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本课的生字,(1)、同桌互相合作识记生字
(2)、互查识字情况 学生开火车读生词,让学生说出难写的字并说出记字方法。如:“佛、属”
5、采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一火力读
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四、巩固练习。
1、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
2、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理解感悟
(一)从外形体会海鸥的可爱。
1.出示海鸥图片,说说海鸥是什么样子的。2.找出课文中描写海鸥外形的句子。
3.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句子,可以读一读,也可以画一画。4.学生汇报。
5.指导朗读,提示画海鸥时注意:浑身雪白,翼尖灰黑。
(二)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默读课文。想:友人怎样喂小海鸥?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有着一种默契 ”?
①学生汇报,打出句子。(课件)②读句子,评议。③联系上下文谈体会。2.小组合作学习。
①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小组同学听,说喜欢的理由。
②学生汇报
③师指导朗读,并讲读书方法。
3.读中质疑:“霍然而起”“绕室徘徊”是什么意思?
①师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词语方法:可以查字典;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可以联系上下文等。
②学生用动作演示,理解词语意思。
4.发散思维:友人与海鸥的深厚情谊真令人感动。此时,你感受到什么?想给大
家说什么?(生畅谈,师总结。)
5.组织讨论:“它应该属于大海”应怎样理解?
二、总结升华,拓展训练
1.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爱护小动物,人与动物应该和睦相处,关爱他人等。)2.说说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板书设计
海边弥漫着海洋的气息,和海鸥交上了朋友。弥漫、气息、一抹、乖巧、歇脚、触摸、欢愉。
7蚂蚁的救助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会认的字8个,会写的字15个,会掌握的词语14个。
2、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从中感悟到做人就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3、帮助学生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感悟到课文的主题,认识到做人应该遵循怎样的道德准则。
教学准备: 演示稿(文字片、图片、录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
一、解课题,学习新课
1、导语: 同学们,蚂蚁是一种体型极小的昆虫,然而就是这种小昆虫的相互救助之举,却给了作者以巨大的启迪。我想,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会对小蚂蚁产生一种新的情感,会有更多的感悟。
2、板书课题,揭示课题
齐读题目,思考问题:(1)“救助”是什么意思?(2)“蚂蚁的救助”是什么意思?
3、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默读边想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说一说课文大意。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请学生提出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
2、重点指导学生易读混,易写错的生字。
3、出示生字卡,检查学习情况。
4、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语句中读一读。
5、理解词语意思
6、小结: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生字的读音,写法,还要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读音。如“挣扎”与“挣到”都是在本课中出现的词语,但它们的读音却不一样。希望在课文的学习中,不仅能掌握字的读音,写法,还要进一步深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作用,积累下来加以运用。
三、再次读书,理清课文顺序。
1、指名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3、在书中画出不懂的地方。
4、小结:多有意思的一件事呀!读后你有什么想法,请你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和同学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昨天的课上,我们结识了一位可敬的动物朋友。我们了解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就是——齐读课题“蚂蚁的救助”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读中感悟,体验情感
1、出示自学提示:
(1)是什么事引起蚂蚁相互救助的(2)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3)我在一旁又做了什么呢?(4)从这件事中,我受到什么启发?
(5)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3、交流过程:
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找出事情的起因。
(2)出示语句:我没有对它们实施救助,因为花盆中的水很快会渗下去,蚂蚁就可以着陆了。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这句话。
(4)提问:读读改写的句子,你明白了什么?书中为什么这样写?(强调原因)
学习第二部分:
(1)当花盆水渗下去时,发生了什么情况,我怎么想的,准备怎么做?
(2)按提示填空回答问题。当时(),我想(),我准备()。
(3)我为什么放弃救助蚂蚁的行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品味“意想不到”的意思。换一个词,意思不变。(意料之外、出乎意料等)
(4)体验这种情感再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5)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在谈救助过程时,品味词语、句子,体验作者情感。①区分“用力”与“奋力”两个词。
明确:“用力”与“奋力”都是使劲的意思,“奋力”比“用力”程度更深;从“奋力”一词,体会到什么:作者为了与第三自然段区分,避免了重复。
②哪幅插图画出了这个情景?看图说说蚂蚁怎样救遇难的同伴?
③画出描写获救蚂蚁被救出后的动作的词语,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④我看到还在水中的蚂蚁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救助落难的蚂蚁的?
出示句子:我极其小心地用针尖挑开泥土,使这只小蚂蚁露了出来。③④⑤品味带点词语,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
⑥蚂蚁被救出后,又有怎样的举动呢?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⑦品味“立即、亲吻触抚、试图、衔、碰”等词语并想象它们当时想什么呢?说什么呢?
(6)指名读第二部分,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说一说蚂蚁相互救助的过程。
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读,作者看到蚂蚁的救助过程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
(2)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作者写蚂蚁的救助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
2、归纳板书 蚂蚁的救助 关爱他人 关爱生命
用力 互相关爱
奋力 互相帮助
继续 衔舍身相救
3、总结:
小蚂蚁虽然弱小,然而在同伴遇到危险时,它们奋力相揪,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面对它们,我们怎能不升腾起敬重之情呢?从它们身上,我们也得到了启示,那就是——(看板书总结)。
4、请你对小蚂蚁说一句话。赞美它的品质、精神或谈自己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完成选做题。
2、积累词语。
3、小练笔:小蚂蚁,我想对你说
8*大象保姆
教学目标:
1、学习会认的10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词语中的意思。
2、引导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增强关爱动物,和动物友好相处的 意识。
3、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说出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大象的资料。
2、演示文稿(大象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趣引入
1、谁知道大象能帮助人们做什么事?
2、大象很聪明,能帮人们干这么多的事情,课文里一头大象担负起了照看主人小孩的工作,这位保姆工作的怎么样?让我们走进这一家人的生活去看一看吧。
二、自学生字,初步感知:
1、读书,画出不认识的字及不理解的词语。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自己说一说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讨论,感悟理解:
1、理清课文层次
哪些内容是写大象保护主人娃娃的内容的?其余部分写的是什么?
2、出示自学提示:
(1)为什么作者先写把黑熊踏成肉饼,再写对主人忠心耿耿呢?
(2)大象是怎样保护主人娃娃的?都写了几幅场景,哪部分最使你感动?
3、默读课文,先自学再组内交流。
4、同学交流,读中感悟
第一部分:
1、小组汇报自学提示第1题。
2、教师小结:大象凶猛对敌、亲切对人。
第二部分:
1、分组汇报自学提示第2题。
2、帮助学生理出几个场景。
(1)观察课文插图画的内容和课文哪一部分是相对应的?能归图画拟个名字吗?
第二幅图画:猛撞大树,踩狗抛尸(读书上相应内容)
第三幅图画:舍身相救,感激不尽(读书上相应内容)
(2)课文中哪部分内容没有相应的插图,如果让你画一画,你怎么画,给它起个题目。
(3)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语句。
①把最感动你的内容读出来。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
②指名读,进一步体会。
(4)在理出几个场景的基础上,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总结全文,归纳板书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大象具有什么品质?你有什么想法。
2、本文为我们描述了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头勇敢、忠诚的大象,让我们感到的确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对待我们的动物朋友呢?(请一两个同学说一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关心爱护它们,把它们作为我们的朋友对待。
五、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花篮”。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3、小练笔: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人应该怎样对待动物?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8、大象保姆 猛撞大树 踩狗抛尸(勇敢、忠诚)奋勇搏斗 身负重伤 舍身相救 感激不尽
语文百花园二 教学目标:
1、能够区别声母不同的词语。
2、了解“心”字作为部首的汉字的特点。
3、练习查字典。了解词语的不同意思。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5、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说话要清楚、要有条理,说话要具体。
6、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围绕标准评议自己,评价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做到说话清楚,要有条理,要具体。
教学准备:
1、提前布置搜集有关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的资料。(文字、图片、录音等。)
2、教师准备一些动物图片、录象片段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区分声母不同的音节,读准字音
二、懂得“心”字作为部首的汉字的特点。
三、练习查字典:(穷 顶)体会在词语中的不同意思,学会运用。
四、收集古诗词
1、读一读文中的古诗,说 说古诗大意。
2、背诵古诗,理解意境,试着画一画。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默读短文,思考回答。2交流答案
六、开展“动物明星评选会”
(一)、激趣引入:
1、导语:同学们,在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我们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它们是的翠鸟,的海鸥,的 蚂蚁,的大象。
其实,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与人类和睦相处,帮助人类做事的动物明星。(教师演示动物图片或录象,并用一两句话从外形、生活习性、特有技能几方面加以介绍。)今天我们就召开一个动物明星评选会。通过你们的介绍要评出全班的十大动物明星。请同学们做好准备,力求使你介绍的动物成为“明星。”
2、介绍方法:
(1)要想介绍这些动物,你想从几方面介绍。
(2)归纳小结:可介绍外形(包括形状、色彩、大小、体态、叫声等)
可介绍生活习性(吃、住、玩、喜好、性格等)
可介绍特有技能
可介绍有关它的传说。
可以抓一方面介绍,还可以把几方面结合起来介绍。
(二)、小组交流,进行评议:
1、公布评议条件:说话清楚、有条理、介绍的具体、内容比较丰富,有意思。
2、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推选组内2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三、全班交流,评选明星。
1、推选主持人。
2、分组交流。
3、全班评议。
4、投票选举明星。
5、宣布评选结果。
第二单元作文——制作动物档案卡片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应用文——建立档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怎样归纳整理资料。
教学准备:
1、进一步丰富补充口语交际时准备的材料。
2、再搜集整理自己喜欢的动物的资料。(或评选的班上十大动物明星的资料。)
3、教师提供部分内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在上节的口语交际课上,评选出了班上的十大动物明星。这节课我们准备给这些明星建立一份档案。请同学们看屏幕。
出示:动物小档案的图表
我们怎么填写好这份档案呢?
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分组讨论,怎么填写。
每组选择一位动物明星,大家试着填写。
2、分组展示,全班评议。
(1)评议要求: 填写清楚;能通过档案看出这种动物的特点,使人了解这种动物;语言清楚明白;内容比较具体。
(2)各组通过屏幕展示明星资料图表,全班按要求评议。
在评议中发现优点,发现问题,随机指导。
三、大胆创新,发展思维。
1、还有么形式可为动物建立档案?
建立档案袋
(1)把同种动物当案卡片放到一个袋里。(了解这类动物的特点。)
(2)把有关一种动物的文字材料、图片、光盘等资料放到档案袋中,外面贴上这种动物的档案卡片。(了解这一种动物各方面的信息。)
制作不同形式的档案卡片,如: 名称类别出生地帮助人们的故事
外形特点 生活习性 其它
2、你准备采取哪种形式做?
第一种:把班里十大动物明星做成档案卡片放入档案袋中。
第二种:为自己喜欢的任意一种动物制作档案。(把有关图片、文字等放入袋中,袋外贴档案卡片。)
第三种:把自己喜欢的动物分类建档案卡片。
如:飞禽:鸽子、黄雀、黄鹂、麻雀
走兽:虎、狮、豹 23 家禽:鸡、鸭、猪、牛等
昆虫:蝴蝶、蜻蜓、蜜蜂
宠物:猫、狗等
四、布置制作,评选最佳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
2、全班展示
3、评选最佳,进行表扬。
4、分小组出一期小报“我喜欢的动物。”
第二篇:二单元教学设计(lxl)
二单元教学设计
5、窗前一株紫丁香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的意思,体会诗中学生对老师浓浓的爱、师生之间的美好感情。教学重点: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学生对老师浓浓的爱,并能用朗读传达师生之间的美好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片、风格不同的几段音乐。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会认字,会写会写字。
一、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首美丽的小诗。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全诗,边读边勾出本课的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记生字。
2、拿出预习单,小组交流识字方法(见书P21)。
3、指明分节朗读课文,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要求会写字的字卡,指名认读,组词。
2.观察要求会写字的字形特点,根据特点记忆字形。
3.分组讨论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5.点评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感悟理解
2、仿写一两节小诗。
一、分小节学习,感悟诗情。
(一)学习第1小节。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诗的第一小节,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一个什么画面,有时候一个词就是一幅画,看看你们能不能从某一个词里想象出一幅美景来。(提醒学生边观察书中的插图边想象。)
2.学生自由描述想象到的情景,老师适时补充。
3.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浓绿”一词来描述。看到“浓绿”,你想想院子里还有什么?
4.在一个种满花草,一片绿意浓浓的小院里,几个小朋友轻手轻脚地走进院子,悄悄在窗底下栽下一株紫丁香,小朋友们为什么要踮起脚来?
5.原来这些小朋友是怕影响老师休息,多么可爱的孩子啊!(大屏幕播放课件)你们看大屏幕,刚才演的正是诗中第一小节的内容,可惜没有声音,谁愿意来为第一小节当配音演员?
6.指名读,师生评议。老师指导要突出“我们”的“轻手轻脚”。
7.栽下了这株紫丁香,这群可爱的小朋友还有许多话想对老师说呢!让我们接着往下读吧!
(二)学习2到4小节。
1.请小朋友自由读2到4小节,边读边想,在这4个小节里哪个小节的话也正是你想对你的老师说的。
2.小组合作学习:喜欢同一小节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学生自由组合。老师强调学习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
3.小组派代表按要求汇报学习成果。
4.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提问。
如:你们为什么要让绿叶夜夜和老师做伴?而不是白天呢?
你希望这绿叶给老师唱个什么歌才能解除教师的疲倦呢?
你觉得你的老师每天都疲倦吗?为什么?
这时,你想起你的老师平时是怎样挂牵着你的呢?(板书:挂牵)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自己选择学习的小节。
现在,你们就是诗中可爱而又懂事的小朋友了,心中充满了对老师的关心和感激,我愿做那个幸福的老师,听听你们的朗读,谁想和我说说你的心里话?你们还可以配上动作呢!
6.老师倾听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师:听到你的祝福,真感动!我看到你们的笑脸了,真开心!
(三)学习第5小节。
1.不知不觉中夜已深了,可小朋友们还有最美的一段话要对老师说,让我们读一读诗的最后一小节。
2.我发现小朋友们读得特别轻,为什么?
3.你们怕打扰了我的好梦,你们猜猜我会做一个什么梦呢?(抽答)
4.再读第五节,你能给“困”字换一个词吗?
5.谁能为这一小节配上动作朗读?
二、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大家观察诗的二到四小节每节的第一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为什么在第二、三、四的第一行分别用了两个重复的“老师”“您听”“您看”呢?我们读的时候语气应该有什么变化呢?谁能选择一小节试着读出变化来?
2.老师这儿有几首曲子,你们想挑哪一首为这首诗配乐呢?为什么?(老师分别播放舒缓、激昂、热烈的音乐各一小段。)
3.现在让我们伴着紫丁香淡淡的清香一起美美地读读这首小诗吧!
4.指导背诵。
(1)这么美的一首小诗,想不想把它背下来送给你最喜欢的老师?试一试吧!
(2)比一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首小诗背下来。
三、回顾全诗,拓展延伸。
1.你喜欢诗中的这些小朋友吗?为什么?
2.如果让你选择一种植物来送给老师,你会选什么呢?
3.课后☆题。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仿写一两节心里话送给老师。板书设计:
反思:
6、阳光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7个声子生字,其中会写“英、芬、扑、黑、法、便、念、最”8个字。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结尾句的含义。
3、学习英子孝敬长辈,关爱他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读懂课文内容。
2、难点:理解结尾句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1、课前观察阳光下景色,感受阳光的美好。
2、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认识会认字,学会会写字。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师描述:清晨,小鸟在天空中叽叽喳喳地叫着,绿茵茵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啊!多好的天气,多美的景色!是阳光给我们带来了这个美丽的世界,就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发生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2、(课件:听《七色光》的旋律,看主人公英子来到绿茵茵的草坪。草坪里花儿开,鸟儿飞,阳光非常明媚。)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坐在这灿烂的阳光下,佳子有一个美妙的想法,她想做什么呢?能做到吗?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每个句子读通顺,把不会念的或难念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老师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学合作练习朗读,这样你会读得更好。
2、出示本课的会认字,学生自主识记后,交流汇报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3、总结提示识字方法。(出示课件:带生字的花朵)
4、在识记生字的基础上,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三)形成应用,巩固生字。
1、我们新认识了这么多生字宝宝,其中有8个生字包宝宝想住进我们的田字格里,下面我们就来给他们安家吧!
2、仔细观察8个生字,按结构进行归类,想想写这几个字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4、学生独立书写。
5、老师通过投影展示优秀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能照样子填空。
(一)复习导入
认读生字卡,复习词语。
(二)精读课文
1、今天,阳光是那么明媚,佳子来到了绿茵茵的草坪。她发现花儿、草儿,沐浴着阳光都显得特别美,不信你看看!请读第2段。
2、生读第二段。
①师:佳子看到了什么?用直线勾出描写大自然美的句。(汇报)
你能把这美美的景色读出来吗?我们比赛看谁读得美。
②想想佳子还可能看到哪些景色?听到什么样的声音?(抽生答)
3、看插图一:你们瞧,在明媚的阳光下,英子乌黑的头发闪闪发亮,阳光是多么可爱啊!
这时佳子心里闪出一个美妙的想法。
4、出示第3段文
(1)指名读这段话。
(2)佳子看到了什么,她想干什么?请用直线勾出。
教师点拨:读了英子的想法,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到第4自然段中去找答案。
4、想一想,如果把课文的第4自然段去掉行不行。
(去掉就不能让读者明白佳子送阳光的原因了,只有把这个原因补充说明了,事情的发展才显得完整。)
5、下面,我们就和佳子一道把阳光送到奶奶那里去吧!
①指名读4、5、6自然段
说说佳子是怎样把阳光带给奶奶的?(用裙子把阳光包回家)
②为了能把阳光带给奶奶,英子可小心了,她包得多仔细啊!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她包得很小心。(“紧紧”、“严严实实”)。
③师:佳子想早点把阳光带给奶奶,所以她一进门就快速高声地喊:“奶奶,奶奶„„”(抽生读第5段)
6、出示课件,比较句子
7、同学们,你们能告诉佳子,阳光跑到哪儿去了吗?
(让学生指出阳光是不能用裙子包回来的)
8、请同学们体验佳子带阳光回去先高兴后伤心的心情。
先自由练读,再四人小组练读,指导互相评价,再推荐代表朗读。
9、佳子多么伤心啊!阳光带不回来,奶奶又不能出去,那她就不能像我们这样沐浴着阳光了啊!佳子越想越伤心,奶奶知道了赶紧抱住了佳子。
10、出示课件,(课件:“奶奶把英子抱在怀里,很久没有放开。”
“奶奶把英子抱在怀里,很久很久没有放开。”)要生比较:请同学们读这两个句子
①比较这两个句子,课文中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体会到奶奶之所以“把英子抱在怀里很久很久没有放开,是因为她已经被英子的行为深深地打动。所以她对英子说:“好孩子,不要着急,阳光跑到了你的心里,也跑到了我的心里。”
②“阳光跑到了心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英子的关爱、体贴已经像阳光一般温暖着奶奶的心。
11、全班齐读第7自然段。
(三)课外延伸。
1、阳光是看得见却摸不着的,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你有什么好办法让阳光长上脚跟着我们走吗?
2、引导学生借助镜子,玻璃等物体折射阳光,让阳光按着我们指定的方向前进,达成佳子的心愿。
3、课后第三题。
六、板书设计
反思: 吃水不忘挖井人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认读生字、生词。会写会写字以及词语:领导、革命、工具。
2、能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知道乡亲们为什么再井边立石碑。
3、通过学习,了解毛主席关心人们,为人民排忧解难的作风。激发学生对领袖的敬爱之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
1、能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理解乡亲们为什么在井边立这块石碑。
3、学习课文,了解毛主席怎样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解决困难造福人民。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自主、交流、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教学目标:掌握生字新词。教学重难点:正确书写生字。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1)看了这幅画,大家想问什么?(2)这口井在哪?
(3)这口井为什么要围起来?
(4)这口井有什么作用?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读通顺。
2、自由组成四人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出示PPT5,填空。简单介绍毛主席。
3、师生予以串讲故事。
4、理解题目。
三、认读生字。
1、根据预习单,小组学习会认字。
2、出示PPT7,认读词语
3、PPT8,认读生字。
4、PPT9、10,扩词、组词。
四、自由读课文,提出问题、1、毛主席为什么决定带领红军战士为村里人挖一口井?
2、毛主席怎样找到水源?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师范写,生书写。
六、作业:抄写生字各一行。
第二学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难点:理解乡亲们为什么在井旁立这块石碑。
一、从学生生活入手,激趣引入
1、同学们,当你得到亲人的关怀,朋友的帮助时,你该怎样做?即使过了很长的时间也应该怎样做?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7课《吃水不忘挖井人》---齐读课题(设计意图:把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带进课堂,实现情感迁移,把握课文基调,训练表达,培养语感,渗透情感,引入学习内容。)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复习生字、生词(在学习课文前我们先和生字、生词朋友打个招呼好吗?)(1)出示幻灯片生字、生词(2)学生开火车认读,适当进行点评。
过渡:同学们对生字、生词朋友这么热情,生字、生词朋友邀请大家到他们的老家课文中去一起学习,同学们高兴吗?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再现生字、生词,激发学生识字的愿望,培养识字的兴趣。巩固生字、生词,为学习课文扫清障碍。)
2、快速翻书26页,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3、分自然段进行朗读课文比赛。
4、集体进行评议,评选“小小读书家”
5、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评议中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到读书的优缺点,提高学生读书能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6、过渡:你想知道毛主席是怎样挖井的吗?
三、品读感悟,体验感情
(一)、读听结合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都第一自然段。Ppt11(2)谁能试着说说从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什么?
(3)这一自然段有三个表示地点的词,你能找出来吗?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4)第二句读给大家听?“在那儿住过”中的“那儿”指的是什么地方?(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听读中理解、认识。相互交流学习,进行语言训练。)(5)过渡: 那你想知道毛主席在沙洲坝住的时候看到什么?
(二)、读讲说结合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以自己喜欢方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Ppt
2、沙洲坝人遇到了什么困难?谁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a、体会“几公里以外”这个词说明什么?
b、想象一下乡亲要走那么远的路去挑水,会有什么感觉? c、毛主席决定如何去做?从而体会毛主席对人民如何?
3、指导学生有感情进行朗读,体会沙洲坝人民吃水的困难。(设计意图: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在读说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沙洲坝的人民吃水的困难,从而体验毛主席对人民的关心。)
4、过渡:大家说挖井容易吗?毛主席是怎样带领战士挖井的,你想知道吗?
(三)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齐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按照PPT17的要求指导学习。
2、PPT18大家快动动你的手、开动你得脑机器画出毛主席挖井过程的有关词句?
3、学生间进行交流学习
4、练习说话:用毛主席先干什么?再干什么?结果如何?连起来说一说。
5、PPT19想象、思考挖井时乡亲见毛主席亲自挖井,会想些什么?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当一股泉水喷涌而出时。乡亲们又会怎么说?心情如何?
6、可以看出毛主席对人民如何?(师板书)
(设计意图这是文中的重点段,为突破这一重点,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思考、想象、表达,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使学生积 极参与到学习中,勤于思考、自主探究,交流学习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开发学生的智能,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成功的愉悦。情感受到体验,思想得到启迪。)
7、过渡:毛主席这么关心乡亲们,那么沙洲坝的人们又是如何感谢毛主席的呢?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插图ppt3,学生看图回答
2、乡亲们为什么给毛主席立石碑?
3、读读石碑上刻的字,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把乡亲们对领袖怀念、敬重、爱戴、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同学们在看、想、说、读中深深的感悟理解乡亲们对主席得怀念、感激、爱戴,情感得到升华)
四、拓展延伸
除了毛主席,还有许多的革命家、老前辈也是这样处处为人民服务。谁能讲出一列?
欣赏图片
1、幻灯片出示,师生共同欣赏图片。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主席的了解。领略为伟人的风采,体验毛主席的光辉事迹。)
欣赏歌曲结束学习
2、听听、唱唱《东方红》
(设计意图在歌曲中让学生情感得到释放,渗透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起到人文素养的培养。)
板书设计
9、吃水不忘挖尽人
毛主席带领挖井
--------------爱人民
乡亲们立碑刻字
--------------爱领袖
反思: 朱德的扁担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及以下词语:出产、扁担。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感受朱德同志和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敬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朗读课文。
2.难点:了解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了。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
朱德同志像、扁担图片或实物、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新词,研读感悟一:为什么心疼。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谜语ppt1、2,猜谜,引出并板书扁担(教认)
师: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发生在扁担身上的故事,从而认识另一位老一辈领导人。
板书课题ppt3(认识“朱德”二字)
2.课件出示朱德像ppt4。
你们知识他是谁吗?
板书朱德。说说这两个字怎么记。
简介朱德。
[课题中“朱德”“扁担”两个词里的四个字都是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其中有三个字是要求会写的字。利用图片,随着出示课题分散识字。这样字不离词,音、形、义紧密结合,学生识记生字的效果好。]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圈出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序号。
(3)遇到不懂的词句和问题作记号。
2.小组学生互读、互查、互教生字读音,互相解疑。
教师巡视,了解生字认读情况。
3.Ppt56集体认读生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井冈山同志一支队伍不远
(1)小老师教读生字词。
要求:先读词中的生字,再读词。
(2)开火车认读。
[生字放在词语中认读,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4、ppt8、9,要求生扩词和形近字组词。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
1.用手势告诉老师,这课有几个自然段。
2.请三名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看谁能读正确。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这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先评读,再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朱德和大家一起挑粮。战士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后来朱德在扁担上写了八个字,大家就不好意思藏他的扁担了。]
4.学生质疑,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
(1)什么是“斗笠”?
(2)“会师”“不料”是什么意思?
(3)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不藏了?
5.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解疑,师利用实物、图片、插图帮助生理解词语意思:。
①出示贴有“斗笠”词语的斗笠实物或课件。
一起读读这个词。
这就是斗笠,是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等制成的。用来遮阳光和雨。
②出示总司令带着一支队伍在井冈山和毛主席会师的图片或课件。
你们看,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了井冈山和毛主席的队伍会合了,书上用的是什么词。(会师)
“会师”就是指几支独立行动的部队在战地会合。
五、研读、感悟、理解战士为什么心疼朱德。
1、引导学生带着质疑课后2题,找有关的句子,初步了解战士为什么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的原因。
(1)解决“为什么藏”的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解疑:因为“心疼”,所以“藏”。
(2)进一步研读:为什么“心疼”?你让别人心疼过吗?在什么情况下,谁心疼你了?
2.默读课文,文中朱德的哪些地方让战士心疼,品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1)小组交流。结合自己找的词句,谈看法,互相补充。
(2)集体交流。
3、学生先读找出相应的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看法,教师相机指导。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随学生发言投影以下句子,随机在重点词下面点点。
(1)出示Ppt10“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是敌人。”
步骤:
A、生读后谈看法。
B、师:从“不远”这个词看出敌人离井冈山很近,是要进犯井冈山。朱德到山下挑粮会遇到危险。
(2)出示ppt11“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A、理解“五六十里”是多远,(与学生熟悉的等距离联系,感悟其远。)
B、理解“山高路陡,非常难走”。(联系学生爬山的感受,想象其难:难爬、累、喘不过来气。)
C、可战士们是怎样对待这些困难的? D、指导朗读:评读、赛读。
(3)出示ppt14“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a、师:想想朱德还要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走这样难走的路就更难更累了。
b、抽读词句: 谁能把挑着粮爬这样的山,来回走五六十里那种艰难的感觉读出来。
(4)出示“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晚上,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①朱德穿着草鞋,肩上担的满满的一担粮食,走那么难走那么长的山路,实在让人心疼。引导想象:草鞋走山路会怎样?
②联系生活:满满一担压在肩上会有什么感觉?
③对比词语:“整夜”“整夜整夜”想想朱德最需要的是什么?(休息)
④让学生进入角色: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会对朱德同志说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练读,小组交流读、个人展示读。
5.教师小结:战士们看朱德同志天不亮就出发和大家一起去挑粮,天黑了才回来,晚上还要研究工作,实在太累了,大家怕累坏了他,就劝他不要去挑粮,可他还是坚持跟战士一起去挑粮,战士们看着心疼,就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1、认读生字
2、记字
二、研读感悟:为什么不藏?
师: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讨论,知道了战士心疼朱德,所以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大家想,朱德找不到扁担,没办法去挑粮,就可以多休息一会儿。
这节课,我们再认真读书,找找大家因为什么敬爱朱德同志,而不藏他的扁担。
出示ppt17,出示“不料„„又找„„写”一句,1、自由读
2.同桌思考互相交流:大家为什么越发敬爱朱德了?你想说什么? 3.集体研讨。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
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看法。
(1)朱德为了不让大家再藏他的扁担,就在扁担上写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
从“不料”这个词看出朱德这样做是大家没想到的。从这句话能看出战士藏扁担是挡不住他和大家一起挑粮,共度难关的决心。
(2)大家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所以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a、从“越发”这个词看出大家更加敬爱朱德了。
b、大家对朱德产生了敬爱之情,所以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c、再联系上文,想想大家都敬爱他什么?
(勇敢、不怕危险和战士同甘共苦等)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三、总结谈话。
读了《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战士心疼朱德而藏他的扁担。当大家看到“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而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朱德的扁担》是朱德同志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象征。在1958年已是72岁高龄的朱德同志还亲临十三陵水库劳动,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
四、拓展。
关于朱德同志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你们课后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五、课后第三题
六、指导书写。
1.让学生读、描字帖中的字,找出难写的字。
2.小组研究书写方法。
3.教师课件演示指导。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收集有关朱德或其他革命先辈的故事、名言。板书设计 山上
朱德的扁担会师挑粮藏敬重 山下不藏
反思:
识字一
保护庄稼的好朋友(根据ppt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书写8个生字。
2、初步掌握形声字的结构特点。2.能力目标:
能正确书写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掌握形声字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形声字的结构特点。
2、认识7个生字,会书写8个生字。教学难点:了解形声字的结构特点。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在有趣的动物王国里,要举行一次盛大的“保护庄稼好卫兵”的评选活动,可爱的小青蛙也准备去参加呢!这一路上小青蛙得闯过三个难关才能被评为“保护庄稼好卫兵”。(揭示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努力,走进识字一,跟随小青蛙一边闯关,一边识字。
(出示课件1)瞧,小青蛙出发了,快跟它打个招呼吧!(小青蛙,你好!)师:我们一起来看看,青蛙要闯过的三个难关“会读关”“会认关”“会写关”。师:过渡导入:现在,咱们先来闯第一关吧!(课件2)
二、学习字词,勇闯“会读关”。
1、借助拼音自由读儿歌,注意把你预习时圈出来的生字,注意轻声的读法。字音读准。
2、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互相纠正读音。
3、ppt3,指名读,Ppt4、5、6说说谁是保护庄稼的好卫兵?为什么说它是庄稼的好卫兵。
4、检查自己读生字词语的情况。⑴、开火车指读生字词语。⑵、全班齐读一遍。
三、合作互助,感悟方法,跨越“会认关”。
过渡:这些字娃娃光会读还不行,咱们还得记住他们的模样。
1、学生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2、小组合作,用自己的方法记住生字字形。
3、交流汇报识字方法,重点指导带有“青”字的生字。(孔雀)
4、借助课后第二题,比一比,认一认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并试着编顺口溜。
5、教师加以指导,完善顺口溜。出示平ppt7
6、出示ppt8、9.生根据课件进行口头练习填空。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字,征服“会写关”。(课件)“会写关”同时出现8个会写字
1、出示八个会写字,齐读。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形结构、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晴”“庄”的写法。
3、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强调书写的正确姿势。
5、学生练习书写。
五、总结全文。
这首儿歌写了青蛙是保护庄稼的好卫兵,是人类的好朋友。希望同学们能保护小动物。
六、作业
1、背儿歌。
2、写生字各一行。板书设计:保护庄稼的好朋友
个小、眼睛大
青蛙庄稼好卫兵(保护它)吃害虫 反思:
语文百花园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带有女字旁、虫字旁、提手旁、反犬旁的生字,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
2、积累表示动作的词语,练习词语搭配。
3、练习用“非常、保护”造句。
4、让学生读句子,逼供练习加标点的符号。
5、在读背中积累语言。
6、练习看图编故事,写故事。
7、口语交际中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字、词拓展与交流的学习与积累,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内涵与底蕴
2、正确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
3、在读背中积累语言。
4、口语交际中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字、词拓展与交流的学习与积累,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内涵与底蕴 教学重点:
1、积累带有部首“女、虫、才、“的生字.2、练习词语搭配。
3、造句。
教学难点:
1、编故事。
2、能说会道。教具准备:挂图。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语海畅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
2、练习词语搭配。
3、练习用“非常、保护”造句。
4、练习加标点符号。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带“女、虫、才、”的生字.2、练习词语搭配和造句。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二、汉字真有趣。
1、出示偏旁卡片,学习认读女字旁、虫字旁、提手旁、反犬旁
2、出示四组字,让学生认读。
3、小组讨论交流这四组字有什么规律?与偏旁部首有什么关系?
4、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字带有下面部首?
三、读词语,说一说。、出示词语,自由认读。
2、指名读,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3、全班齐读这些词语。
四、读句子,选一个带点的词造句。
1、读句子。
2、说说“非常”和“保护”的意思。
3、指名练习用“非常”和“保护”说话。
五、给下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1、复习学过的标点。
2、说说各种标点的用法。
3、学生练习加标点符号。
4、讲评学生的练习。
5、全班齐读句子。
六、作业:
1、写出带下面偏旁的字。
?
亻
2、加标点,读句子。
①小马生病了吗②你看这里的花多美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背一背,读读背背,看图说话写话。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夜宿山寺》并背下来。
2、读背儿歌《我喜欢》。
3、说话写话救小鸟,在说话中懂得要保护小鸟儿。教学重难点:看图说话写话。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背一背。
1、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指名朗读短文,师纠正字音。
3、小组讨论不理解的意思。
4、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
6、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三、读读背背。
1、出示题目。
2、问;你喜欢什么?
3、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4、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5、指导朗读。
6、说说小朋友喜欢些什么?
7、有感情地齐读。
四、说话写话。
1、揭示说话写话的题目:救小鸟。
2、针对题目提出问题:(1)谁去救小鸟?
(2)小鸟怎么啦?为什么我们要去救它呢?(3)有什么办法救小鸟呢?怎么救?(4)结果怎样了呢?
3、出示投影图,让学生说。
4、学生练习编故事。
5、指名说故事,学生评议。
6、学生练习写,师指导。
五、作业:
1、读背《夜宿山寺》
2、修改写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能说会道。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观察图画,了解图意后展开联想,把故事便完整。
2、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教学重难点;能将图意说清楚。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能说会道。
1、出示四幅插图。
2、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
3、小组交流互说。
(1)图上画的是什么内容?让你想到了什么?(2)说说你曾经关心过谁?是怎样做的?
4、指名逐图说说,集体评议。
5、对说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三、总结。听了同学们的介绍后,知道大家刚才很认真观察图画,而且还是个有
爱心的孩子。
五、作业:把四幅图的内容讲给家人听。
第三篇:思品教学设计二单元
第二单元我们的民主生活
主备:屈鹂 参与人:王兰兰 王小婵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班级民主生活区的表现形式和一般程序,初步明白民主生活区的意义,树立现代民主意识。
2、初步懂得权利与资金积累要相统一,能够按照公开、公平、民主平等的原则,行使自己的权利。主动参与学校的民主生活。
3、初步了解有关社会民主生活的常识,增强社会民主意识。
第一课 我们的班队班干部选举
教学目标:
1、知道学生干部应通过选举产生,了解民主选举的一般程序。
2、知道人人都有选举权,选举中做到公平、公正。
3、懂得当干部只有为大家服务的责任,没有特殊权利。教学准备:准备班级干部竞选会 教学设计:
活动一 我们心目中的班队干部
1、我喜欢的小干部
1)参照教材第23页,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五年的学校生活,说一说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干部,并写在黑板上。
2)根据大家的发言,全班同学交流、研讨:什么样的小干部是大家所喜欢的,应以什么标准来选干部?并说明理由。
2、模拟活动:假如我当班干部
1)在大家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每个同学结合班里的初阶,写一篇“假如我当班干部”的“竞选宣言”。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竞选宣言”。
3)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进行发表对他们的“竞选宣言”提出质询。4)全班评出最佳“竞选者”。活动二 怎样选干部
1、谁来选干部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本班和本校选举班队干部的基本方法,画出干部选举流程图。大体了解一下,班队干部该怎样选出,由谁来选。说说在选举中,我们都有哪些权利(选举权、被选举权)。
2、怎样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根据教材第24页提供的安全,或联系班上实际说一说应当怎样行使自己的权利。
案例1 可以让学生思考:用给好处的方法拉选票,是不是真的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同学会怎么看自己?这样的选举对其他同学公平吗? 案例可以让学生思考:和自己要好的同学是不是就适合当干部? 如果大家都以是不是自己的好朋友为标准选干部,结果会怎样? 让学生思考:如果认为自己能胜任干部工作,又愿意为大家服务,可不可以投自己一票?这样是不违反选举规则?
在研讨过程中,逐步让学生意识到公平、公正在民主选举中的意义。
3、干部轮岗制大家谈
结合教材第25页所示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教室里按照不同的观点分出“赞同轮流当干部”“赞同选举产生干部”和“说不清楚”三个区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看法分别加入某一个区域的讨论。在讨论中,如果有同学改变自己的看法,可以变换区域。教师在整个研讨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思考“轮流当干部”与“选举产生干部”两种方式的利与敝。活动三 当干部是为了什么
1、调查一些同学当上干部的想法和做法。
2、调查汇报:我了解到的一些干部同学的想法和做法。(不涉及人,只说事。)
3、文本对话:看看教材还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想法和做法,这些想法和做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体现吗?
4、讨论交流:我对这些想法和做法的看法。分析每种想法或做法是不对集体、对大家有利。
5、班级总结;当干部是为什么?干部该怎样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每人给自己班级干部写一句话。可以是希望,也可以是称赞、鼓励等。
活动生成:
1、本单元原本是第二单元内容,但是由于刚开学各个班级都将进行班干部的选举活动,于是我把本单元的内容提到了开学伊始来讲,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班干部的选举,并且了解民主选举的一般程序,知道选举中做到公平、公正。
2、在课上许多同学提到在以前的班干部选举中经常有同学为自己拉选票时以利益拉拢其他同学,针对这一问题,我便提出什么样的小什么样的小干部是大家所喜欢的,应以什么标准来选干部。
3、并且在第二节课时,根据同学们提出的标准,选举本学期的课代表。课后小记:
第二课 集体的事情谁说了算
教学目标:
1、明白集体的事应大家商量,知道民主集中制这一民主生活中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民主协商和民主参与意识。
2、学习一些与大家商量办事的基本方法和规则,即尊重别人发言权,不随便打断或轻易否定别人的发言;在民主协商中能做到求同存异,学会倾听和吸纳别人的意见;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说服他人;当自己的意见不被别人采纳时,要心胸开阔,做到少数服从多数等。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活动一 有事大家商量
1、集体的事能不能一人说了算
1)教师设计情境引出问题:向学生公布一个比较武断,未征求学生的意见,不符合多数同学意愿的决定。以引起学生对这一决定的不满。
2)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询问学生为什么不满意。由此引出对应该怎样做出一个让大家满意的决定的思考。
3)以此问题为例,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集体的事要大家一起商量,而不能个人说了算?
4)结合教材第29页和学生以往参与班级和学校议事的情况展开讨论:以往集体的决定都由谁来确定,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2、解除小干部的烦恼
1)结合教材事例,启发本班的干部或曾经当过干部的同学谈谈自己在组织活动和进行班级管理时遇到的烦恼。
2)教师指导学生将干部的烦恼归归类,看看问题出在哪儿,并从中提出引发学生研讨的问题,如:干部拿出活动计划,大家不同意怎么办?和同学们商量,大家意见不一致怎么办?征求同学的意见,有人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怎么办?订了计划或决议,有人不执行怎么办?在讨论时,有人不高兴怎么办?„„
3)针对归纳出的问题,全班开一人上“我给干部出主意”或“我的好经验”研讨、交流会。普通同学可以帮助干部出主意,干部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交流自己的做法。在研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3、用好你的发言权
结合教材第30页所示问题或本班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1)小组交流:在班级商量事情的时候,我爱发言吗?我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吗?
2)现场采访:积极发表意见和不爱发言的同学各自的想法是什么? 3)谈体会:通过调查访问,对在集体商量事情的时候出现的不同做法和想法有什么看法?我们重视自己的发言权吗?应怎样用好自己的发言权?对不爱发表意见的同学可以给予哪些鼓励、帮助?
4)讨论:当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进来了,发言都非常踊跃了,可意见又不一致了怎么办?
5)文本对话:教材中同学的做法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还有哪些做法?
活动二 学会商量
设计一个由学生自己制订计划或设计活动方案的研讨活动。如颓靡小队活动计划、搞一个班级比赛活动方案等,让学生在实际研讨中,学习如何商量。
1、制定“听说守则”
结合教材范例,或针对在上一活动中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研讨,在商量问题时,该怎样学会倾听和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可采取以下作法:
1)让学生想一想:假如我在发言,别人打断我的话,我有什么感受?假如因为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就生气,周围人会有什么感受?如果顾自己说,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别人会怎么想?等等。通过这样的换位思考,让学生认识自己该怎么做。
2)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全班共同制订一个“听说守则”,并要求大家在商量计划时遵循这个守则。
2、在协商中做出决定
围绕班级生活或学习中的事情,大家共同商量做出决定。例如,为下周班会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围绕下一单杠“集体活动可不可以不参加”的话题,大家出出主意,可以搞一个什么活动(演讲比赛、辩论会或实话实说)等。
1)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将这些想法写在黑板上。在学生谈想法时,教师一方面提示发言的学生说出理由,以培养学生能够较清楚地表达自己想法,较清楚地陈述自己理由的能力。另一方面注意询问其他同学比较赞同谁的看法,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2)在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基础上,选出几条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分小组讨论。讨论可围绕:大家对哪个想法更感兴趣?哪个想法比较好操作?等等,引导学生通过权衡利弊,选择一个更好的意见,做出本组认为比较合适决定。在讨论中,小组间可以相互询问、协商,让学生更广泛地征求意见,以帮助其做出决定。
3)将小组商量出的决定在班内交流。在交流时应说明小组中每个同学是怎样发表自己意见的,都提出了什么意见。为什么最后大家确定了这个方案,是怎么确定的等。
4)最后全班根据每组意见,以共同协商或以表决的方式做出决定。活动生成:
我们学校的早自习是学生自主管理的,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课上提出你认为我们每天的早自习应该怎么上的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想法有很多,意见不统一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于是学生提出要投票选择一个大家都同意的。通过这节课同学们在活动中明白了集体的事要大家共同来研究,决定。课后小记:
第三课 我是参与者
教学目标:
1、知道应当认真执行集体中经大家民主决策子网掩码行动计划,这是自己的责任。
2、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积极为大家服务。
3、学会管理自己,形成主动管理自己和参与学校内各项工作的意识。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活动一 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1、引导学生回忆一年中班级、学校少先队组织了哪些集体活动,自己参加了其中哪些活动,没能参加哪些活动,没参加的原因是什么。
2、参照教材第34页设计情境问题,并以“集体活动可不可以不参加”为话题,搞一次辩论会或实话实说活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1)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将大家的意见归纳总结。
2)将小组讨论中归纳出的意见在班上汇报,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可相互质疑、对话等。
在引导讨论时,应让学生思考:集体活动除了生病或因特殊情况可以请假不参加,是不是必须要参加?如果因有不同,不想参加就可以不参加,那么集体活动和集体订出的计划会怎样?如果大家都抱有“缺我一个没关系”的想法,结果又会怎样?为什么集体活动大家都要积极参加?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认识集体组织活动的成功与否有赖于大家的积极参与,作为集体的一员有责任参与集体活动。
小结:引导学生根据教材34页的小方块中提供的一段话,进行观点整理,基本达成共识。活动二 我可以做什么
1、调查:在集体生活中,除集体组织的活动外,还有哪些让我们参与的渠道?自己参与过其中的哪些工作?
2、小组交流:班级、学校的哪些事情可以由我们直接参与?自己参与过哪些事情?有什么收获体会?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3、班级交流小结,可以用一个表格或其他形式进行汇总。如: 我们可以参与的事情 我们参与的体会 我们参与的经验 我们还需改进的地方
活动三 我们自己来管理
1、观察思考:学校或班级生活中还有哪些现在没人管或是老师在管的事情可以由我们自己来管。
2、文本对话:根据教材36~37页提供的事例,看看这些同学在自我管理中做了哪些事。
3、讨论: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自我管理。经过讨论,把大家的意见进行综合、整理。
4、自主选岗:将整理出来的各项我们可做的事情公布出来,可请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给自己寻找一个合适的岗位。选定岗位后,思考自己准备怎样来履行职责,做好集体的工作,然后提出申请。
5、竞争上岗:如果一个岗位有多个人选,可采用竞争上岗的办法。让大家再进行一次民主选举的实践。
6、上岗人员工作思路,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活动四 “闲事”管不管
1、围绕教材第38页所设计的问题,研讨“这些事该谁管”。1)看到同学打架,周围人该不该管?
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讨论:一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自己不是干部或值周生,有没有责任管?二是从当事人的角度,当自己做了不对的事,别人可不可以管,自己应怎样对待?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作为集体的一员,人人都有权利,也有责任制止不正确的事,每个人也有责任接受他人对自己不当或错误行为的制止。
2)发现问题后该怎么办?
对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发现问题,每个同学都有责任帮助协商解决。
2、讨论:从自身或别人的经历中,你认为集体中类似的“闲事”还有哪些?该不该管?为什么?
3、小组交流:在集体生活中,我遇到过哪些“闲事”?是怎样对待的?有什么体会?有哪些经验或教训?
4、班级“管闲事经验交流会”。每组推荐代表,介绍自己或小组总结的经验,教师可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交流。
5、梳理经验:将所介绍的经验整理归类,补充完善。用新颖的方式展示出来。
6、实践操作:选择一些“闲事”的事例,请学生选择管理的好办法。活动五 我的金点子
1、调查填表:你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和班级中,还存在哪些令大家不满意的地方?还有哪些应该解决的问题?你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2、可把这些调查和想法写在教材提供的表里,或自己设计的调查表里,准备进行交流。
3、进行金点子展示。召开“金点子报告会”,大家把自己的调查情况和解决办法进行交流。
4、选一选,看谁的点子能够入选为“金点子”。可以进行投票,以进一步强化民主、参与意识。活动生成
1、现在的学生在班级中,只有职位的干部才知道管理班级,而其他的同学则是对班级的不闻不问,面对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的“我们自己来管理”的活动,使班级内每一个学生都为自己找到了一个位置,真正成为班级的管理者和参与者。
2、在“我的金点子”这一活动中,同学们献计献策为解决班级的问题出谋划策。课后小记:
第四课 社会生活中的民主
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生活中一些基本的民主生活形式,知道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发表自己看法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权利。
2、引导学生养成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和积极参与的态度。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活动一 民主生活调查
调查亲友或邻居,看看他们参加过哪些选举活动?这些选举活动是怎样进行的?
调查对象
民主选举名称 民主选举程序 相关常识
活动二 民主选举常识问答
1、通过社会调查和资料查找,了解我国民主选举形式和有关的常识。
2、举行“民主选举常识问答”。
1)在我国的民主选举中,哪些人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人代会代表、职代会代表等是怎样产生的? 3)居(村)委会干部是怎样产生的? 4)我们小学生可以参加人民赌注选举吗?
3、从这些调查和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活动三 民主对话
1、模拟听证会活动
选择某个本地的热点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模拟听证会。如,水费上调、收过路费、博物馆对未成年人开放、村里新出台的某一措施或规定等。
1)先让学生说一说听证会是怎么一回事。
2)事先对所选问题进行调查和收集相关资料,并根据这个问题所涉及的相关人员,确定参加“听证会”的“代表”。(主管干部、专家、普通群众„„)
3)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人群,进行听证陈述。
2、民意测验活动
1)学生在家长、老师的帮助下共同设计一个民意测验题。
2)根据所设计民意测验的内容,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调查群体(本校师生、家庭成员、生活区居民、路边行人等)进行调查。
3)将调查结果进行数字统计,并做成统计图表或计算出百分比。4)根据调查情况,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此项活动可以全班共同完成,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3、请学生谈谈参加上述两项活动的收获和体会。
活动四 民主参与和监督
1、让学生通过实际调查或查找资料,了解本地区和我国公民实现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找找、记记本地的热线电话、投诉电话号码、社区内设置的居民或业主意见箱等。
2、找一找媒体中体现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本地电视台及相关栏目等。引导儿童注意观看和阅读这些栏目近期的内容,并在班内进行交流,感受民主监督在规范政府和人们的行为中所起的作用。
3、有条件的学校和地区,可以开展“我给市长(乡长、村长等)提建议”的活动。让学生围绕一个问题结合实地考察,进行研讨,完成一份建议信。并通过适当途径送到相关部门。活动生成:
1、书中在对在民主选举中,哪些人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定义只有两条,而在法律上的定义有三条内容,于是课上我补充了这一方面的内容,只有年满十八周岁,(除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具有中国国籍的人才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为了巩固学生对这内容的理解,我又出了几个判断题,“25岁的出生在美国的美国小伙了杰克来到中国后,取得的中国国籍,没有任何犯罪记录,他是否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你们现在是否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林宇,30岁,因盗窃被有期徒刑3年,他是否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课后小记:
第四篇:《第八单元统计(二)》教学设计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星期--
教学内容:
统计
(二)(教材第109、110、111页内容及练习二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播放录像)同学们请年,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其中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究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统计表(记录单)
种类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辆数
(2)组织学生第一次记录:
记录完后,问:在观看录像时,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
交流完说明用画“正” 字的方法又快又方便。
(3)第二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问:全部记清的同学举手?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产生了困难,因此顾此失彼。)
讨论:怎样记录才能又快又准确呢?
强调说明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汇报后,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学会制作统计图。
(1)分组讨论:
如果用每个 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格?
太麻烦了,怎么办呢?
讨论后得出结论:用1个 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2)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先让学生独立绘制,指名上台涂色绘制,然后共同订正。
(3)在书上完成例1统计图1、2、3小题,指名口答。
(4)组织讨论:20分钟后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老师充分放手,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交流合作带来的成功。
三、形成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四|、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课后从小组为单位调查班里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和促进。
教学反思:
第五篇:第一单元“科学之光”教学设计(二)
比较·探究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教学目标】
1.应了解克隆技术中的伦理道德。
2.应理解本课的论证方法,提高自身的议论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严密论证。
2.品味本文语言表达的科学准确性。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驳论。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预习要求】
a.细读课文,理解文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如:①克隆②伦理与伦理学③显性④排异⑤优生⑥意识形态⑦同性恋者⑧理化环境⑨辛普森(事件)⑩论说和论证⑾前提,推理。
b.在笔记本上列出文章需要论证的问题,包括正论证和反论证。如“克隆人是为了进行研究,这个理由是不会不合伦理的。”“提出克隆人会破坏家庭结构的完整性,这个理理由不是根本性的。”
c.理清全文思路。想一想,课文的第一部分在全文是否必要?如果有必要,能否也为它加上一个小标题?
d.找出每一段落或每一部分内容的关键词语和精要句子。领会在文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归纳各部分的中心意思,理请文章论证思路。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测试
检查关键字词的理解情况:
人 发育谱上的(人)心理、社会的人 原则上 实际上 克隆人也是人
手段、工具 目的 伦理 负面作用 正面作用
(二)导入示例
1997年,仅花费了75万美元的苏格兰的基因工程人员便制造出神奇的羔羊,这无疑将人类向基因技术的未来又推进了一步。然而,饱经忧患的人类在惊喜之余,不禁也对人类的未来多了一份担心。
邱仁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曾参与《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等重要国际伦理准则的制定。他对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的伦理争议深有研究,今天他将带领我们对干克隆技术研究中的这些伦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也许能引导我们对未来几十年基因技术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作者简介
邱仁宗,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CMB项目研究负责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兼职教授,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世界技术网络(WTN,总部在纽约)2002伦理学奖获奖人,国际单体型图ELCI委员会委员(2003),国际妇产科联合会生殖健康和妇女健康伦理委员会委员(2005)。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命伦理委员会委员,现任亚洲生命伦理学会会长、中国基因组研究中心(北方)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他对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的伦理争议深有研究。
(四)学习文章
播放朗读录音,请学生圈下生字生词,并说说各部分的中心意思。
〖教学参考〗各部分的中心意思:
第一部分:“人”的定义。
第二部分:逐条反驳造成克隆人的理由。
第三部分:先列举一系列反对克隆人的理由,然后系统总结自己的观点。
第四部分:进一步强调克隆人在伦理学上不能做。
3.理清全文思路。想一想,课文的第一部分在全文是否必要?如果有必要,能否也为它加上一个小标题?
师生共同归纳,明确。
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多个具体推理、具体结论而最后得出的,即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层层演进,最后得出结论。而这些具体推理都涉及一个共同的大前提,即“克隆人也是人”。而“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特殊的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已在文章一开始的前头部分作了说明,因而作为已知判断成为后文各项推理的共同前提。有些具体推理,表面上看稍微复杂些。如优生问题,一直在谈该不该优生,该不该将国民分类,其实就是建立在“克隆人是人”这个前提上来谈的,只不过行文中没出现这个大前提。又如不可能获得爱因斯坦的复制品以及同性恋者的克隆不一定是同性恋者的问题,同样是在克隆人是人(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的人,因而社会环境不同,其特定人格就不一定相同)的前提下推出的。
因此课文的第一部分在全文是必要的。如若要加一个小标题,可以“克隆人也是人”为标题。
4.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a.理解“伦理”的概念。
〖教学参考〗这里的“伦理”,是有人权、人道、人伦的意思,人的权利,人的意志,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神圣不可侵犯。
b.文章标题是“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焦点是技术还是技术中的伦理道德?
〖教学参考〗文章的标题是“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说的克隆技术,但是焦点并不在技术,而是技术中的伦理道德,而伦理道德恰恰是心理、社会学范畴。
c.体会本段的论证推理。
〖教学参考〗本段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先从两个方面定义“人”的概念,而这个概念,恰恰是反对克隆人的理论前提;接着进一步指出由于社会学、心理学方面是不能复制的,因而,完整意义上的“人”是不能复制的。这样的推理,最大的好处,就是因果逻辑顺理成章。
(五)合作探究——本文各项推理论证的共同前提是什么?
〖教学参考〗(此前提为: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具有特殊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前提”是逻辑中的概念,是逻辑推理中作为推理依据的已知判断。推出某一结论可能涉及多个前提(多个已知判断)。比如关于克隆人是要孩子的问题,结论是在现实中不可行(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消极效果),推出这一结论就涉及三个前提:
1.成功率很低;
2.可能会产生许多畸形人,会造成对他们的伤害;
3.需要大量经费,这对贫困人口不公正。
其中第2前提还涉及一个大前提,即克隆人是人,这才谈得上伦理方面的伤害问题。当然,许多涉及多个前提的推理比上述例子简单,如对“克隆人是为了进行研究”的驳斥,涉及一个大前提:克隆人也是人,又涉及一个小前提:人应该受到尊重,不能强迫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此小前提文中作了省略),所以克隆人一样应受到尊重,不能强迫克隆人当受试者。本文中绝大多数的具体推理都属于这样较简单的只涉及两个前提的推理。
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多个具体推理、具体结论而最后得出的,即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层层演进,最后得出结论。而这些具体推理都涉及一个共同的大前提,即“克隆人也是人”,这就是对本题第一问的回答。而“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特殊的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已在文章一开始的前头部分作了说明,因而作为已知判断成为后文各项推理的共同前提。有些具体推理,表面上看稍微复杂些。如优生问题,一直在谈该不该优生,该不该将国民分类,其实就是建立在“克隆人是人”这个前提上来谈的,只不过行文中没出现这个大前提。又如不可能获得爱因斯坦的复制品以及同性恋者的克隆不一定是同性恋者的问题,同样是在克隆人是人(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的人,因而社会环境不同,其特定人格就不一定相同)的前提下推出的。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二部分。
2.写出预习体会,课堂交流。
3.记下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学生交流预习体会。
2.教师解答学生疑惑。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体会第二部分论证的严密性。
1、全班齐读。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本段重点语句的学习,进一步感知本部分论证的严密性。
〖重点语句〗
a.“多利”的成功率是1∶434,如果在人身上做,成功率可能更低,而且很可能会产生出许多畸形的、具有严重缺陷的克隆人。
b.克隆人也是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就不能为了研究的目的而音乐将他们产生出来。克隆人也是人,我们不能将他们仅仅当做为他人的目的服务的手段对待他们,因为他们本身也是目的,至于有些人愿意当做为他人的目的服务的手段,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c.值得克隆的优良国民,与不值得克隆的劣等国民,这样做,那就离纳粹的“优生”不远,或者说那是在完成希特勒未完成的事业。
3.小结:本段论证雄辩有力,富有智慧和趣味。
本段论证极为严密表现在:
正面论述: ①一口气罗列七个反面观点逐条反驳。②细致分析反面观念,加以反驳(不仅从理论上分析,而且进行实证——引用数据)。③反驳的核心是——克隆人也是人。
反面论述:①克隆人一旦被复制出来,就有人权,就不能被当作工具。②用辩证法反驳优生学。
(三)学习第三、四部分
1、讨论:文章第三部分论证的严密性。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本段重点语句的学习,进一步感知本部分论证的严密性。)
〖重点语句〗
a.克隆人也是人,不能仅当做别人利用的手段或工具,他们应该得到尊重和公平的对待,不应该受到伤害。
b.克隆技术可能造成严重的负面后果。
c.虽然克隆人在技术上有可能做,但在伦理上不应该做。
2、全班朗读本段(小组读、个人读、齐读)。
3、小结.本部分论证:先列举一系列反对克隆人的理由,在经过了这么丰富的反驳以后,在相当雄辩的基础上,作者把自己的观点系统总结了出来:
第一,关键的关键,克隆人一旦复制出来,就也是人了,而不是人的科学实验工具和手段。
第二,克隆人的过程中,产生的怪异、畸形儿,负面后果是严重的。
第三,在犯罪学上,其真假难辨。
第,由此而引起的其它可能性后果难以设想。
(四)合作探究
1.本文运用反面例证的具体情况及其作用如何?它与《梁》文的奈良故事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异同?
〖教学参考〗作用:使论证更加全面、严密、彻底、雄辩。两种表达方式之同:因所议或所叙超出一般情形而显示出其彻底性;之异:一是典型的议论推理,一是饱含抒情、议论的叙事。
本文“反论证”一节,正、反面例证都有,而有了反面例证,其作用就是本题题干中说的“文章就会更全面、更雄辩”,并应加上:更严密,更彻底。但这要全文一起分析。
本节是对克隆人的反论证,而本文的结论却是:不要克隆人(完整的提法为:发展克隆技术、不要克隆人的方针是正确的)。具体说,“对克隆人的反论证”一节的后半部分,即“对克隆人的根本性的反论证”四点为本文结论的正面例证。而本节前半部分及本文上一节才是反面例证,并又分两类。第一类,即“有什么理由可在伦理上为克隆人辩护”一节。此节共提出了7种为克隆人辩护的理由,作者一一进行了批驳,证明这些理由都站不住脚,从而从反面雄辩地说明:不要克隆人的方针是正确的。作者还不满足,还要把各种漏洞都堵住,于是就有了第二类,即“对克隆人的反论证”一节的前半部分。此间作者列举了5条反对克隆人的理由,并一一分析了这些理由或者不能成立,或者不是根本性的,都不足以驳倒要克隆人的一方。这些草率的、不成立的、不严密的、无效的理由,相对于严肃、有效的正面例证,这是些特殊的反面例证;这叫堵塞漏洞。把漏洞堵住,这就使全文的推理显得更为全面,更为严密。在上述反面例证充分展示,各方面的“敌手”都驳倒,各种漏洞都堵住之后,文章最后推出的四点正面例证就显得十分雄辩了。
可见本文的推理论证很有特色。它是从反面例证入手,并且以反面例证为主,这就使结论建立在更为全面、严密、彻底的推理上,其严密彻底特别表现在把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问题都考虑到了,即把那些看似站在自己一边、实际漏洞百出反而授人以柄的“理由”统统清理了,这就是“反论证”一节的作用和特色。就这超出“一般情形”因而显示出“彻底性”的表达特色,《梁思成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主人公所拥有的“建筑的灵魂”之思想,应县木塔、北京城墙故事虽然动人,但并非超出一般之特殊,而奈良城的故事就很特殊了。这就显示了梁思成不遗余力保护一切人类文化遗产的彻底性。但反论证、奈良故事两节的表达方式是很不相同的。前者是典型的议论,是推理的严密彻底。后者是文学散文笔法,是饱含浓重抒情、议论的叙事,把主人公思想行为的彻底性,感人至深地表现了。
2、体味本文科学术语恰当运用的表达特色。
科学术语的恰当运用问题,是本文的一个特色。文章开头的一大段及其他段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可指导学生体味,注意在相关的写作中以及口头表达中(如第三题涉及的讨论)运用这种表达。
(五)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论证逻辑十分严密的文章。作者的结论不在文章的开头,而是文章的结尾,不是先有一个论点,然后举例子来证明,而是先提出一个克隆人行不行的问题。在经过了丰富的论证、反驳以后把自己的观点系统总结出来。结论在后的议论文结构,表面上看,是个形式问题,但是实质上,是一个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逻辑严密地层层演进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1、课后各自选择一段或两段,把课文中所论述论证的内容,讲述给除了同学之外的其他人听(如父母和别的亲人、朋友)。
2、预习《我们这双手》《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拓展阅读
我们这双手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教学建议】
一.指导学生拓展阅读这两篇文章,除了了解科学知识之外,目的是:
1.认识说明和记叙、议论的不同。
2.认识说明的方法最主要的是举例子和用数字。
3.抽象的数字用来说明事物,也可以表达得趣味盎然。
因此,只要围绕“练习·探究二 ”和“练习·探究一”中的1、2、3进行讨论即可。一般方法是先让学生在预习中完成“练习·探究二”,做好回答的准备。课堂上检查预习之后,依次以“练习·探究”的3、2、1的顺序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教师作总结。在讨论第1题时,可从古尔德的研究,与他所介绍的关于“超凡脑袋”大小的“战争”有什么联系入手。
二.关于“米老鼠形象”的发展变化,究竟说明了什么,涉及的道理不太简单,教师应作较多的解说。
三.《我们这双手》是一篇科普作品这一篇文章,它分别从手的生理结构功能,文化心理,与健康疾病,还有手势与情感表达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重点句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参照“词句品味·积累”,从课文中再举出若干类似的词句加以品味。教师不必作深入分析。
我们这双手
[关键词语] 最完美的工具 最有特色的器官之一 文明的反映 手的重要性在手指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与人体的健康有关联 人类的手独一无二 人类的手指十分灵敏 表达感情 在人类的语言中有重要作用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关键词语] 数字 战争 灵巧的呆板,笨拙的灵动 幼态持续 成年人的慈爱和养育之心 幼年的特征 傲慢的成人的样子
2.有时一个温柔的爱抚胜过千言万语。原始人类曾经用全身各个部位的肢体语言进行交流,在有了口头语言之后,最初的肢体语言都逐渐被淘汰,除了手势。
3.研究发现,在说话时做手势有助于思考、表达和记忆。
四.课堂研讨要点:
(一).《科》文所阐述的数字与科学研究的关系,给读者怎样的印象?举例说明。
[教学参考](从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表明是铁的事实、数字有浅显易懂的效果,这三点去说明)
数字形成比较,使结论非常鲜明深刻;数字精细具体且为多组,给人揭示规律的铁的事实的印象;化抽象为浅显易懂。首先,这些数字不是孤立地出现,而是形成“比较”关系。如米老鼠的头与身长的比例从百分之四十二点七增加到四十八点一,而它的对手此比例只为百分之二,如此等等,使人对研究者所下的结论留下了非常鲜明深刻的印象,以及如主编导读说的“禁不住有恍然大悟之感”。其次,文中数字精细具体,而且写上研究者提供的多组数据,这就给人揭示了某种规律、确凿无疑、是铁的事实的印象。正如文中指出的,仅仅是图画,可能只是一种感觉印象,而给出了多组铁的数据,连重视事实的科学家们也不得不信服。如给出米老鼠从30年代到现在的身体各部分比例稳定增加的一组数据,又列举它的对手的一组对比数据,这就不能不使人对幼态持续学说不得不信服了。再次,对我们一般人而言,这就使艰深晦涩的抽象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二).比较《我》《科》两文读来饶有趣味的原因。
[教学参考](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提供的新颖知识、数字相关的结论和事实有趣,使人兴味盎然)
1.首先是第2小题说的道理,尤其是比较关系,使人觉得这些形象的数字真能说明问题,真有趣。其次是新颖性,或者说给我们提供了未知的知识,文中多组数据使我们一般读者获得了闻所未闻的新鲜知识,这正是许多科普小品使人感兴趣的地方。再次,文中这些数字所相关的结论、所依附的科学事实、故事,本身就是绕有兴味的,因此这些抽象的数字也使读者兴味盎然。
2.都介绍了鲜为人知的新颖知识。不同是:《我》具体生动展示了手的奇妙(如手的结构的静态细述);《科》的数字武器(尤其是形象说明事物特征的数字比较)及其相关故事有趣。
(三)探讨《我》《科》两文表达方式的异同。
[教学参考]:同为科技说明文,都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说明表达方式。前者基本为说明表达方式;后者为叙述加说明,同时有随笔笔调。
(《我》文基本表达方式是说明,又分介绍、解说、述说等说明手法。
《科》文是叙述加说明,说明也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同时有随笔笔调。两文有趣的共因是皆为鲜为人知的知识;不同在;一是具体生动展示了手的奇妙,一是内容本身有趣。)
两篇文章都是科学小品,都同属说明性文体。
《我们这双手》是比较典型的科技说明文,基本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说明,但又不仅仅只有“介绍”一种说明手法,还交错运用了“解说”和“述说”等说明手法。
1、介绍又称介绍性述说,着眼点在说明事物、事理的存在(是什么样的情况),是说明表达方式中最常用的说明手法,在《我》文中也出现较多。如第一节的第3段介绍手是三大重要器官之一。如第二节除第1段的开头数句外基本上都是。如第四节第1段基本上都是。还有,其他解说段层、述说段层交代已知认识、已知知识、已知判断的开头句也是,如“对手的崇拜可以追溯到人类的穴居时期”,“手相不只是江 湖术士的花言巧语,科学家也对此深感兴趣”“人类的手指十分灵敏”等。
2、解说又称阐释性述说,着眼点在解释事物、事理的因果(为什么会这样),如第三节全节和第四节的第3段基本都是,还有个别句子如“因为它们的手指不够柔韧”也是。《我》文中有不少“解说”,这正是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它使我们对手与健康的关联、手势语言的重要作用等科学事理有了清晰的认识。
3、述说有二类。一是记叙性述说,它用了叙述这一表达方式,但它着眼点在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怎么来的),如第一节第1段说明手的出现、发育过程,第二节第1段开头数句说明原始人手印的制作过程,第四节第2段中几句说明人类肢体语言的变化情形等都是。二是描写性述说,它用了静态描写的表达方式或类似描写的静态细述,着眼点在说明事物的情状(是怎样的情形状态)。如第一节第2段关于手的结构的细致说明,就是静态细述。类似的还有第四节中提到的,说话时“比比画画”一句。又如第一节第1段的记叙性述说中出现的“如同鱼的鳍一般”“用幼嫩的手指给自己的耳朵挠痒了”及第四节的“有时一个温柔的爱抚胜过千言万语”等,已是细节描写甚至带文学抒情的描写句了。本文述说分量不轻,特别是一般说明文中并不大量使用的描写性说明也有好几处,这正是该文的表达特色,它使得文章生动具体,给人深刻的印象。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是比较特殊的科技说明文。它的总框架是说明文,是旨在介绍说明科学家喜用数字武器(用它来捍卫自己的学说或攻击对手等)这一现象。该文介绍了同一作者古尔德的两篇文章来说明这一现象(举例说明)。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两个科学家的论争,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叙述。这里的叙述不同于前面记叙性述说中的叙述,这里有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是典型的叙述方式本身;而前面是笼统的概述,本质上仍属于说明手法。这件事开头几段的介绍性说明(事件背景介绍)反而是为这件事的叙述服务的。而总个故事的叙述又是为了说明数字武器这一现象,即举例说明。所介绍的第二篇文章,是古尔德关于米老鼠研究的论文,基本的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主要的说明手法是介绍,中间交错有解说(如古尔德为什么对数字乐此不疲,为什么用了图片还要用数字,为什么对卡通下那么大功夫)以及描写性述说(如古对数字乐此不疲,如骆驼的描写)。该文作为比较特别的说明文,还在于它带着不少的随笔散文的笔调,如第一题第1小题第2点说到的,如倒数第2段随文而发的议论。还有一个特别处,如果数字武器这一现象不作为已知的“共识”而当做作者自己研究得出的“独识”,那么此文就是随笔性的议论文,文中两篇文章中的有关事实就属“举例论证”。
(四).查找、辨析《科》文中的成语、熟语。
[教学参考]:不厌其烦:不嫌麻烦的意思;乐此不疲:对某事发生兴趣,沉溺其中,不觉疲倦,也作“乐此不倦”;独具慧眼: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也作“别具慧眼”;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常指文艺方面。成语、熟语、类似的四字语使用较多,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可指导学生查找、品味
(五).《科学家的数字武器》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文章,与前面一篇相比,更像是小品,它涉及的题材小,文章的篇幅也不大。文章里有许多外国人的名字,可能成为学生准确理解的障碍。教师应该把这些人物关系理清楚。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思维和文学语言的不同。科学思维表达力求精确,而文学语言表达允许借助夸张。教师在教学中,可联系一些重点句子组织学生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
1.然而,在另一篇研究发现,在说话时做手势有助于思考、表达和记忆题为《从生物学的角度向米老鼠致敬》中,古尔德却又对“粗略的大小和外在的形状”,也就是这方面的数字,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用它来捍卫自己的幼态持续说。
2.从20世纪30年代到现在的米老鼠,身体的各个部位的比例在稳定地增加:眼睛与头的比例从27%增加到42%,头与身长的比例从42.7%增加到48.1%。鼻子到前耳距离占鼻子到后耳距离的比例从71.7%增加到异常大的95.6%。
3.米老鼠在这么多年中正是渐渐地有了“相对大的头,明显的脑盖,眼睛大且位置低,突出的脸颊,短而粗的四肢,灵巧的呆板,笨拙的灵动”这些明显的特征,才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五.课外布置学生在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借鉴所学课文,写一篇作文:
1.《我和科学》 2.《数字之美》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意 趣
【设计意图】
1.初步了解“意”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懂得在一篇文章中,“意”必须单
一、集中。
3.初步懂得什么是“意趣”,如何寻求属于自己的“意趣”。
【相关理论】
(一)主脑与统帅
“意”就是主题、论点、中心。“意”,像一条红线,体现了文章的基本意图;像提挈满架葡萄的藤蔓,统帅着整篇的枝叶,决定着结构的方式、先后和详略。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是深邃的主题与高超的表现技巧的统一。历代的写作名家,都重视“立意”,立意的过程,就是思索主题的过程。“意犹帅也”,“文以意为主”,要“以文传意”“文能达意”。所以,没有明确主题的文章,像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主题浅薄的文章,犹如腰圆膀粗、智力低下的愚氓。学习写作若不追求主题的质量,一味讲究形式技巧的奇异和华丽,就偏离了写作的方向。
初学写作经常会在提炼主题上出毛病,例如,信天游,漫无中心;多头绪,主从不分;不点睛,含义不清;落俗套,立意不新;乱拔高,观点材料分家,等等。出现这些问题,往往是由于“意在笔后”:事先没有认真思考,脑子还处于朦胧状态,就仓促动笔。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反其道而行:“意在笔先”,让笔头跟着主题转。在动笔之前,先从掌握到手的素材出发,把写作意图、文章主题搞清楚,并且围绕这意图、主题通盘构思、全面谋划,待到思虑成熟,写下提纲,或是打好了腹稿,方可提笔。也就是说,要围绕某一意图去回忆、搜集素材,从素材中概括、选择出主题,再扣紧主题筛选题材(即:意图←→素材←→主题←→题材)这是一个复杂过程,往往不是一步到位的,而须经过多次的反复,不应简单直遂地按照朦胧的意图就开始写文章。
(二)要反复求索(思路:素材←→主题)
主题不是贴附在事物表面的现象,而是包含在事物内部的精髓。确立主题(立意),实质上是综合运用多种能力的思维活动。它要借助于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严密的综合力,深刻的思辨力,通过对事物的剖析,苦心探寻,才能实现。
立意,是作者思想与素材在一定高度、深度上和谐地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
1.探意(思路:表←→里),即深挖掘——透过现象探寻本质。在采集素材的同时,就要透过现象去思索蕴含在素材之中的思想。要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每个素材都蕴含着一定的主题。同一素材,从不同角度去思索,可能在不同层次上发掘出不止一种的主题。
2.炼意(思路:杂←→精),即立主脑——舍去杂芜抓住精髓。从杂多的角度、主题中,经过比较,筛选出最佳角度,进而提炼出最佳主题。这样的主题,应是一种正确、深刻而又新鲜的认识;一种通过个性反映共性的独到见解;它既最恰切地概括了全部素材,又最真诚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驭意(思路:点←→线),即定走向——一脉贯通驾驭全文。把提炼出的主题,从文章的起点坚持到文章的终点。它犹如金钱串珍珠,是一条贯穿在材料之中、段落之间、层次之间的思想脉络,必须一线到底,贯通全文,不可中途偏题、离题,变更走向。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只能有一种“意”(基本目的、意图)。例如《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虽然讲到了抵制不正之风、爱国、对金钱的淡漠、淡于“官位”“待遇”等,但是,这些方面都围绕着一个“意”,就是“坦荡无私的精神风采”。一篇文章能把一种“意”表达清楚就不错了,“意”多乱文,两个以上的“意”会互相干扰,造成表现的混乱,读来也就不知所云。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努力避免想到什么说什么,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说清楚。一篇文章可以写很多内容,只要能围绕着一个“意”来作合理的安排,读来就会感到丰富而明确。
(三)意趣的探寻
文章的“意”,从传播的角度说,不只是一种意思或见解的表达,干巴巴的,毫无生气,而且最好具有内在生动性、情感性、趣味性。使读者能感受到所传达的内容,包含着作者生命的融入和精神的感奋,从而产生阅读的快感和冲动。也就是要追求有“意趣”。有意趣的文章,不止是表面的好玩、有趣,往往更重要的是拥有实质上韵味。如《梁思成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拥有了“建筑的灵魂”的人,一个将自己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具有人类视野的人,——“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这一点睛之笔,其“意”耐人寻味,诱人、感人、动人,给人以无尽的联想、思考和感叹,这便是文章的“意趣”所在。
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是一个诗人、散文家,又是一个建筑史家。她诗和散文意趣生动自不必说,甚至连研究古建筑的论文,也充满着“意趣”。她的人生,堪称诗意人生的典范。有人这样描摹她的人生和研究:
林徽因和梁思成经年野外考察,足迹遍及15省200多县2000多古建筑。坐驴车,借宿农舍,睡跳蚤床,一个弱女子攀爬到飞檐上测绘、丈量、记录,脚下只有一个悬空的木梯。她有两个孩子了,回到家浆洗缝补,锅碗柴米,相夫教子,侍奉老人,还担心物价、战乱。一切都是沉重的。
然而,她不淹留其中,百忙中总有一脉灵思在心中荡漾,时时漾出细纹滋润外物。当她双目闪闪发亮的时候,整个人儿都诗化了,是她最动人的时刻,有夺人的魅力,让人辨不清她是在吟诗还是在歌唱在绘画。你听听她在古建筑群里都说了些什么!
„„无论哪一座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他们所给的“意”的确是“诗”与“画”的。但是建筑师要郑重的声明,那里面还有超出这“诗”、“画”以外的“意”的存在。眼睛在接触人的智力和生活所产生的一个结构,在光影恰恰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霜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角色,潜意识里更有“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凭吊兴衰的感慨。
这段文字摘自林徽因的论文《平郊建筑杂录》,林徽因称之为“建筑意”;文史哲饱涵其中。以此等文字写建筑论文的也只能是林徽因了。
林徽因水汪汪的目光,触处皆诗。
(杨稼生:《一身诗意千寻瀑》,载《中国青年报》,2002年5月8日。)
她对“建筑意”的揭示,是如此的文采飞扬、意趣充沛。这自然不止是一种文字技巧,而是作者的内在修养的外显。如此诗意浸染的言语人生,不论平淡或辉煌,长或短,都可圈可点,光彩照人。她学的是建筑,“触目”是再平常、实用不过的“物”,然而,她的人生超然“物”外,当为不折不扣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人的肉身总有消失的时候,灵魂则因诗意而玲珑剔透、生生不灭。林徽因英年早逝,然而,她留下的精神遗产是永恒的,她的诗心是不死的,她的文章的意趣也是长存的。
意趣,不是写人叙事类文章的专利,在议论说明类的文章中,也是一种必要与可能的追求。例如《科学家的数字武器》,这是一篇说明为主的文章,作者就把“数字武器”这个“意”,论说得很有趣:通过讲述布鲁卡与古尔德对人脑袋大小与智力的关系的争论,描述古尔德对数字的“自相矛盾”的态度与行为,以米老鼠身体各部位的比例的增加,论证“幼态持续学说”,不但说清了科学家怎样使用数字武器,而且证明了数字武器的作用与局限,文章显得意趣盎然。
【实践参考】
(一)关于“描述一件你觉得有趣味的事情”
美学家朱光潜说:特别新鲜有趣的东西本来在那里,我们不容易“见”着,因为我们的习惯蒙蔽住我们的眼睛。„„谁没有看见在田里收获的农夫农妇?但是谁——除非是米勒(Milet)(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艺术家,绝大多数作品表现的是农民题材,著名的有“拾穗”。——笔者)陶渊明和华兹华斯(Wordsworth)(英国十八~十九世纪诗人,主张回到自然,代表作有《孤独的割麦人》——笔者)——在这中间见着新鲜有趣的诗。(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492~493页。)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才能就是持久的耐性。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去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因为人们用眼看事物的时候,只习惯于回忆起前人对这事物的想法。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一点点未被认识过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它。(参见莫泊桑:《谈“小说”》,见《外国名作家谈写作》,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161页)
曹文轩说:„„我再讲一个观点,耐心,要学会凝视。你的目光既要学会横扫,就是大千世界,我的目光一过,大的感觉都有了。但光有大的感觉不行,你必须还要有细微的感觉。要有细微的感觉就必须凝视,就是盯着一个东西看,把那个东西看穿、看透。„„仔细观察,这非常非常的重要,要有一份耐心,要看到局部,然后用素描的心态——先不要着急,先是素描,然后在素描的基础上再想像,再大胆地去虚构、构思。先从素描做起,先把一个人摔跟头的样子写出来,把他扎在烂水塘里将水溅起来的样子写出来,然后把他爬起来的时候的那个神态写出来,就够了。先从这儿开始,先不要问它有什么意义,一概都不要问,功夫先这样做起,含义自然包含在里面了。这个功夫有了,下面我再来想像,再出精神的。(参见孙绍振、叶卫平总策划:《作文大革命》,福建文艺音像出版社2004年版,第92~95页)
上面都是优秀学者、作家的经验之谈,这告诉我们,要找到新鲜有趣的写作材料,必须排除先入之见,不受所读过的好文章的遮蔽,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感受,去发现别人没有写过的事物。这需要耐性,要仔细地琢磨对象,把自己细微的感觉加以放大,通过想象,使之变得更加有意思,再细致地写出来。
这其中想象和构思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将外在之物转化为心灵之物的升华过程。这是写作过程中的决定性的一步。有趣的材料,可能写得全无意趣,材料一般,也可能写得很有意趣。关键在于怎么选择、运用、改造、加工材料。
下面这篇学生的作文,讲述了两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成长轨迹,分别看故事实在是很平常,但是由于作者奇特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将两种人生道路编织在一起,有意突出两人的“起点”的不断重合,由于他俩人生观不同、选择的不同,行为和道路的差异,导致人生的“终点”大相径庭。二者相互映衬,因而产生了新鲜的“意趣”。
起 点
张旋珠
起点1:一天,在一家医院,同时诞生了两个宝宝:A和B。A、B同样健康。A的父母笑逐颜开,B的父母也幸福满面。A、B同时站在人生的第一个起点。
起点2:A、B分别在各自父母的疼爱中健康成长起来,进入同一所小学。A勤奋读书,认真做事,脸上永远保持着招牌式的微笑,深得老师,同学的喜欢,小组长、班长、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A的职务节节攀高。B活泼外向,贪玩好乐,虽和同学处得不错,但上课时动作百出,花招独特,作业天天拖欠,老师对他头疼得很,最后连他唯一的头衔:小组长也被老师撤消了,从此更是随心所欲,想玩就玩。
起点3:A以优秀的成绩,学校全力保送进了该地最好的大学,B却由于在高三最后一学期打架斗殴被学校勒令退学。就在他们命运分别驶向不同轨道时,命运之神作了巧妙安排。A的父母在车祸中意外丧生,A失去父母,失去了经济来源,被迫休学。B的父亲因多年为儿子劳苦,辛苦工作,身体虚弱,后来竟在工作意外中去世,B的母亲因打击病倒,后也郁郁而终,B也举目无亲,A、B又同时站在一个起点上。
起点4:A投身工作,成为一餐厅的服务生。他本着勤劳,肯吃苦,待人诚恳的宗旨获得餐厅顾客、其他员工和老板的一致好评。他为餐厅改革了菜单,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点菜程序变成顾客的一种享受,他为老板提供了员工工资调整方法:在基本工资的基础上,以顾客对服务员的主评价进行奖金补贴,提高了餐厅的服务质量,他的各种创意让餐厅生意蒸蒸日上,他很快被提升为领班经理。B在接连几个工作应征的不了了之的情况下,误打误撞地被招为当地黑道的一分子。他敢做、能做使他在一群小混混中脱颖而出,成为地方领头人物。A、B分别在不同领域中取得同样起点。
起点5:此时,命运之神又开了玩笑。A因被人诬告贪污餐厅营业款进了监狱。B则在一个小混混的告密下在一次斗殴中进了监狱。A沮丧,B愤恨。A、B的人生又交集在同一起点上。
起点6:A、B分别在二年后出狱了。A在狱中知道了诬告他的人竟是餐厅的一位服务生,诬告的原因仅是嫉妒,眼红A的杰出,但A没有去找他报复。A因坐过牢的污点四处找不到工作,他开始自创生路:零售食品。在一点一滴辛勤工作中,他由路边摊贩成了一小店老板,后又经发展、扩大,成为当地最大的零售食品商。而B呢,在出狱后,怒气冲冲地揪出了告密的小混混,对他进行百般污辱,以发泄自己两年来的监狱中的苦闷。最后,小混混被折磨致死,B又一次进了监狱。凭着诚信,A的生意越来越火红。在良心折磨下,当初诬告A的服务生竟跑来向他忏悔,A早已在心中原谅了他。A风光至老。B在监狱中依旧惹事生非,唯我独尊,刑责一再被加重,在监狱中了此一生。
A、B的人生无疑存在多个相同起点又开辟了不同的道路。人生的终点在哪,不取决于起点在哪,而取决于起点所连接的道路,选择人生,不在选择起点,而是开辟起点,开辟道路。
(本文发表于石狮一中文学社《绿浪》第8期)
(二)关于“模拟特定角色讲故事”
下面这篇文章,是一个学生分别以两种身份讲述同一件事:
心语实录
郑荣飞
一、我相信自己的感觉,当他来我这儿注册报名时,我就知道他必定是个差生,而且是个极顽劣的差生;因为他那天穿着一条肥硕的牛仔裤和一件松松垮垮的T恤,背着个怪异的彩色背包,染成暗红的头发不驯地散在额间,一副目空一切的样子。
二、我相信自己的感觉,当我到他那里注册报名时,我就知道他一定是个很严历、很教条的老师,而且是个对付差生极有经验的老师;那天他穿着一套褪了色的西装,夹着一个公文包,似乎多日未洗的大分头上零乱地散着些头皮屑,很庸俗的样子。
三、第二天编座位时,我特地给他编了个好座位,与一名优等生同桌。他懒懒地拎起书包,坐到那个座位上,脸上流露出不屑的表情。他似乎不太明白我的用意,只是拿起手中的漫画书,心不在焉地翻来翻去,不过我也不在意,因为我相信凭我的经验,肯定能让他改邪归正。
四、第二天编座位时,他特地给我编了个“好”座位——与一名优等生同桌。我懒懒地拎起书包坐到那个位子上,我知道他想管住我,但这种方法也太小儿科了,早在我小学三年级时老师就已经用过这一招了,优等生不照样被我吵跑了?我觉得很不耐烦,只好拿起带来的漫画书漫不经心地翻来翻去,究竟想看什么,我也不知道。
五、早上经过学校宣传栏,竟发现我班的文明评分被扣了5分,下面赫然写着他打伤了一名同学。我当时真是气极了,想到这么长时间来对他的各种教育竟没有一点成效,便恼怒地冲进教室,将正在听耳机的他抓到办公室,对他一阵痛骂,还给了他两耳光。他没有躲闪,只是用一种仇恨的目光看着我,我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最终只好拿出我的“绝招”——请家长。他没有害怕,只是在走出办公室门口的一刹那。冷冷地丢了一句话,说他父母已经离婚了。我开始有些怜爱这个可怜的孩子了,我想我应该换一种教育方法了。
六、昨天在食堂门口,隔壁班的一个家伙踩了我的鞋子,我便给了那个家伙点颜色看——揍了他一顿,结果当场被校领导逮住,并说要扣我班的文明评比分。哼!我才不怕呢!中午,我正悠闲地听着歌,只见他气冲冲地如同野牛般冲进来,将我抓到办公室,对我一阵痛骂,还给了我两巴掌。我没躲,只是怒目而视,并暗暗咒他。他似乎也有些无可奈何,就让我叫家长来。这有些触动了我,我的父母早在七年前就离异了。当我走到门口时,我告诉他这个事实——我是没有家长的人。后来,他好像没有再来找我的麻烦了。
七、中午放学时,我叫住了他,并让他来我的宿舍。看得出来,他有些紧张;其实,他没有必要紧张,我只是觉得父母离异的孩子可怜,想给他一些慰藉。因为我前两天翻了花名册,知道今天是他的生日,想给他过一个生日罢了。当他看到那插着蜡烛的蛋糕时,他愣住了。
八、中午放学时,他叫住了我,并让我到他的宿舍里。我努力回想这几天我有没有做过错事,但空荡荡的脑子里却没有任何应答。当他打开门的那一刹那,我看到了那插着蜡烛的蛋糕,我猛地想起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已经七年没有过生日了!我的眼前顿时蒙上了一层水雾,我想我不能再这样顽劣下去了。
(《读写天地》(中学生),2004年第5期)
这是一篇构思很奇特、很有趣的文章。作为一个学生,分别从学生与老师的角度来写“师生”共同经历过的事情,这需要设身处地、“以己度人”的揣摩与想象。一件事由两种眼光看,两个人的心理、语言、行为由错位到统一,这种对同一时空的交叉叙事,使描述对象变得立体、有张力,由差异性构成了某种“意趣”。文章对他人——“我”和“老师”的心理的刻画是比较准确的,遗憾的是,表现手法比较单调,主要是叙述,缺乏细节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