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模块二第一单元阅读课教学设计范例(精选)
模块二第一单元阅读课教学设计范例
一、教学内容:Pre-reading, Reading and Comprehending
二、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能够
1)根据课文的标题和插图,预测课文内容。
2)通过快速阅读,找出主题句以及归纳总结段落大意。
3)通过仔细阅读,提取篇章中的具体信息,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
4)根据关键词提示,复述有关“琥珀屋”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失踪的来龙去脉。2.知识目标 1)重点词汇和短语
学生能够在提示下,口头运用这些单词和短语进行课文复述。
单词:amber, amazing, select, honey, design, fancy, style, decorate, jewel, artist, troop.reception, remove, wooden, doubt, former.(16个)
短语:in search of, belong to, in return, at war, less than, in … style, be decorated with, be designed for, serve as, have something done, add … to.(11个)
2)难句
通过 team work 和老师的帮助,翻译出本课时中的长难句,分析句子的结构,并利用所学的句型而造句。
1)Frederick William I, the King of Prussia, could never have imagined that his greatest gift to the Russian people would have such an amazing history.2)It was also a treasure decorated with gold and jewels, which took the country’s best artists about ten years to make.(定语从句:本单元的语法项目)3.情感目标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了解“琥珀屋”这个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从而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读前 Pre-reading(6分钟)
1.给学生展示几张琥珀制成的饰品的图片,或饰品实物,让学生根据图片或根据生活中对琥珀的认识进行讨论并归纳琥珀的性质。(对于程度不好的班级,给予一些关键词提示,比如:color, value, rare, decorate让学生串词成句。)最后由老师播放琥珀形成的视频,并用简单英文总结。
2.让学生根据课文的两幅图片和标题,预测课文内容。设计意图:
1.通过给学生展示琥珀制成的饰品实物或图片让学生对琥珀的观察和认识更直观真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为整篇文章的学习作好铺垫。老师最后播放琥珀形成的视频是为了让学生对琥珀有全面准确的认识。
2.通过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预测,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文章的学习中。
步骤二快速阅读 Fast reading(5分钟)
1.让学生根据问题,快速阅读文章并找出:为什么琥珀屋失踪了?
2.让学生阅读文章,并根据 Comprehending 中的第二题给出的问题排序,总结各段落大意。设计意图:
1.通过Skimming 培养学生快速提取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2.直接让学生用完整的句子归纳段落大意有一定的难度,而 Comprehending 中的练习二设计很好,可以帮助学生相对快速了解文章结构和大意,从而使学生快速理清文章脉络。步骤三仔细阅读 Careful reading(8分钟)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并用红笔勾出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和他们的行为。
完成Comprehending 里的第一题,并将人物和他们的行为串成完整的句子。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找出文中人物和他们的行为可以让学生清楚琥珀屋历史故事的来龙去脉。通过做 Comprehending 中的练习一,帮助学生加深对整个故事发生过程的了解。步骤四复述 Retelling(11分钟)
根据关键词,熟悉琥珀屋历史并最终按照提示复述故事。设计意图:
根据关键词复述可以降低故事复述的难度,使学生能够顺畅讲述整个故事。
步骤五难句点评 Difficult sentences(5分钟)
鼓励学生提出他们不懂的难句,并通过 team work 理解句子结构,必要时老师补充说明。并根据所学句子结构和短语翻译下列句子。
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句子结构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英语。
1.迈克绝不可能找到了他的轿车,因为他今天早上是坐公交来上班的。2.这个由礼物和彩灯装饰的圣诞树是汤姆制作的。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用所学句子结 构和词组造句,巩固和强化所学内容。
步骤六对话Pair work(10分钟)
两人一组进行对话,其中一人为游客,一人为导游。游客询问有关琥珀屋的情况,导游给出解答。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也可参考以下问题。1.Why was the Amber Room given this name? 2.How was it designed? 3.How long did it take the artists to make it? 4.How did Peter the Great get the Amber Room? 5.What did CatherineⅡ do with the Amber Room? 6.How was the Amber Room lost? 7.Who has built a new one and how? 8.How did you feel when you get to know the fact that the Amber Room was lost? 设计意图:
进一步检测学生是否已经能够介绍琥珀屋的故事, 从而强化所学知识。最后一个问题是学生从个人角度出发,深思并激发其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步骤七作业 Homework 让学生根据上课练习复述的过程,自己组织语言写一篇关于琥珀屋失踪过程的短文。让学生熟读课文,并注意课文中的长难句。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写关于琥珀屋失踪过程的短文,不仅能让学生复习所学词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二篇:第一单元“科学之光”教学设计(二)
比较·探究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教学目标】
1.应了解克隆技术中的伦理道德。
2.应理解本课的论证方法,提高自身的议论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严密论证。
2.品味本文语言表达的科学准确性。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驳论。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预习要求】
a.细读课文,理解文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如:①克隆②伦理与伦理学③显性④排异⑤优生⑥意识形态⑦同性恋者⑧理化环境⑨辛普森(事件)⑩论说和论证⑾前提,推理。
b.在笔记本上列出文章需要论证的问题,包括正论证和反论证。如“克隆人是为了进行研究,这个理由是不会不合伦理的。”“提出克隆人会破坏家庭结构的完整性,这个理理由不是根本性的。”
c.理清全文思路。想一想,课文的第一部分在全文是否必要?如果有必要,能否也为它加上一个小标题?
d.找出每一段落或每一部分内容的关键词语和精要句子。领会在文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归纳各部分的中心意思,理请文章论证思路。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测试
检查关键字词的理解情况:
人 发育谱上的(人)心理、社会的人 原则上 实际上 克隆人也是人
手段、工具 目的 伦理 负面作用 正面作用
(二)导入示例
1997年,仅花费了75万美元的苏格兰的基因工程人员便制造出神奇的羔羊,这无疑将人类向基因技术的未来又推进了一步。然而,饱经忧患的人类在惊喜之余,不禁也对人类的未来多了一份担心。
邱仁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曾参与《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等重要国际伦理准则的制定。他对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的伦理争议深有研究,今天他将带领我们对干克隆技术研究中的这些伦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也许能引导我们对未来几十年基因技术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作者简介
邱仁宗,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CMB项目研究负责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兼职教授,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世界技术网络(WTN,总部在纽约)2002伦理学奖获奖人,国际单体型图ELCI委员会委员(2003),国际妇产科联合会生殖健康和妇女健康伦理委员会委员(2005)。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命伦理委员会委员,现任亚洲生命伦理学会会长、中国基因组研究中心(北方)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他对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的伦理争议深有研究。
(四)学习文章
播放朗读录音,请学生圈下生字生词,并说说各部分的中心意思。
〖教学参考〗各部分的中心意思:
第一部分:“人”的定义。
第二部分:逐条反驳造成克隆人的理由。
第三部分:先列举一系列反对克隆人的理由,然后系统总结自己的观点。
第四部分:进一步强调克隆人在伦理学上不能做。
3.理清全文思路。想一想,课文的第一部分在全文是否必要?如果有必要,能否也为它加上一个小标题?
师生共同归纳,明确。
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多个具体推理、具体结论而最后得出的,即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层层演进,最后得出结论。而这些具体推理都涉及一个共同的大前提,即“克隆人也是人”。而“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特殊的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已在文章一开始的前头部分作了说明,因而作为已知判断成为后文各项推理的共同前提。有些具体推理,表面上看稍微复杂些。如优生问题,一直在谈该不该优生,该不该将国民分类,其实就是建立在“克隆人是人”这个前提上来谈的,只不过行文中没出现这个大前提。又如不可能获得爱因斯坦的复制品以及同性恋者的克隆不一定是同性恋者的问题,同样是在克隆人是人(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的人,因而社会环境不同,其特定人格就不一定相同)的前提下推出的。
因此课文的第一部分在全文是必要的。如若要加一个小标题,可以“克隆人也是人”为标题。
4.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a.理解“伦理”的概念。
〖教学参考〗这里的“伦理”,是有人权、人道、人伦的意思,人的权利,人的意志,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神圣不可侵犯。
b.文章标题是“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焦点是技术还是技术中的伦理道德?
〖教学参考〗文章的标题是“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说的克隆技术,但是焦点并不在技术,而是技术中的伦理道德,而伦理道德恰恰是心理、社会学范畴。
c.体会本段的论证推理。
〖教学参考〗本段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先从两个方面定义“人”的概念,而这个概念,恰恰是反对克隆人的理论前提;接着进一步指出由于社会学、心理学方面是不能复制的,因而,完整意义上的“人”是不能复制的。这样的推理,最大的好处,就是因果逻辑顺理成章。
(五)合作探究——本文各项推理论证的共同前提是什么?
〖教学参考〗(此前提为: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具有特殊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前提”是逻辑中的概念,是逻辑推理中作为推理依据的已知判断。推出某一结论可能涉及多个前提(多个已知判断)。比如关于克隆人是要孩子的问题,结论是在现实中不可行(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消极效果),推出这一结论就涉及三个前提:
1.成功率很低;
2.可能会产生许多畸形人,会造成对他们的伤害;
3.需要大量经费,这对贫困人口不公正。
其中第2前提还涉及一个大前提,即克隆人是人,这才谈得上伦理方面的伤害问题。当然,许多涉及多个前提的推理比上述例子简单,如对“克隆人是为了进行研究”的驳斥,涉及一个大前提:克隆人也是人,又涉及一个小前提:人应该受到尊重,不能强迫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此小前提文中作了省略),所以克隆人一样应受到尊重,不能强迫克隆人当受试者。本文中绝大多数的具体推理都属于这样较简单的只涉及两个前提的推理。
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多个具体推理、具体结论而最后得出的,即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层层演进,最后得出结论。而这些具体推理都涉及一个共同的大前提,即“克隆人也是人”,这就是对本题第一问的回答。而“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特殊的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已在文章一开始的前头部分作了说明,因而作为已知判断成为后文各项推理的共同前提。有些具体推理,表面上看稍微复杂些。如优生问题,一直在谈该不该优生,该不该将国民分类,其实就是建立在“克隆人是人”这个前提上来谈的,只不过行文中没出现这个大前提。又如不可能获得爱因斯坦的复制品以及同性恋者的克隆不一定是同性恋者的问题,同样是在克隆人是人(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的人,因而社会环境不同,其特定人格就不一定相同)的前提下推出的。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二部分。
2.写出预习体会,课堂交流。
3.记下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学生交流预习体会。
2.教师解答学生疑惑。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体会第二部分论证的严密性。
1、全班齐读。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本段重点语句的学习,进一步感知本部分论证的严密性。
〖重点语句〗
a.“多利”的成功率是1∶434,如果在人身上做,成功率可能更低,而且很可能会产生出许多畸形的、具有严重缺陷的克隆人。
b.克隆人也是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就不能为了研究的目的而音乐将他们产生出来。克隆人也是人,我们不能将他们仅仅当做为他人的目的服务的手段对待他们,因为他们本身也是目的,至于有些人愿意当做为他人的目的服务的手段,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c.值得克隆的优良国民,与不值得克隆的劣等国民,这样做,那就离纳粹的“优生”不远,或者说那是在完成希特勒未完成的事业。
3.小结:本段论证雄辩有力,富有智慧和趣味。
本段论证极为严密表现在:
正面论述: ①一口气罗列七个反面观点逐条反驳。②细致分析反面观念,加以反驳(不仅从理论上分析,而且进行实证——引用数据)。③反驳的核心是——克隆人也是人。
反面论述:①克隆人一旦被复制出来,就有人权,就不能被当作工具。②用辩证法反驳优生学。
(三)学习第三、四部分
1、讨论:文章第三部分论证的严密性。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本段重点语句的学习,进一步感知本部分论证的严密性。)
〖重点语句〗
a.克隆人也是人,不能仅当做别人利用的手段或工具,他们应该得到尊重和公平的对待,不应该受到伤害。
b.克隆技术可能造成严重的负面后果。
c.虽然克隆人在技术上有可能做,但在伦理上不应该做。
2、全班朗读本段(小组读、个人读、齐读)。
3、小结.本部分论证:先列举一系列反对克隆人的理由,在经过了这么丰富的反驳以后,在相当雄辩的基础上,作者把自己的观点系统总结了出来:
第一,关键的关键,克隆人一旦复制出来,就也是人了,而不是人的科学实验工具和手段。
第二,克隆人的过程中,产生的怪异、畸形儿,负面后果是严重的。
第三,在犯罪学上,其真假难辨。
第,由此而引起的其它可能性后果难以设想。
(四)合作探究
1.本文运用反面例证的具体情况及其作用如何?它与《梁》文的奈良故事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异同?
〖教学参考〗作用:使论证更加全面、严密、彻底、雄辩。两种表达方式之同:因所议或所叙超出一般情形而显示出其彻底性;之异:一是典型的议论推理,一是饱含抒情、议论的叙事。
本文“反论证”一节,正、反面例证都有,而有了反面例证,其作用就是本题题干中说的“文章就会更全面、更雄辩”,并应加上:更严密,更彻底。但这要全文一起分析。
本节是对克隆人的反论证,而本文的结论却是:不要克隆人(完整的提法为:发展克隆技术、不要克隆人的方针是正确的)。具体说,“对克隆人的反论证”一节的后半部分,即“对克隆人的根本性的反论证”四点为本文结论的正面例证。而本节前半部分及本文上一节才是反面例证,并又分两类。第一类,即“有什么理由可在伦理上为克隆人辩护”一节。此节共提出了7种为克隆人辩护的理由,作者一一进行了批驳,证明这些理由都站不住脚,从而从反面雄辩地说明:不要克隆人的方针是正确的。作者还不满足,还要把各种漏洞都堵住,于是就有了第二类,即“对克隆人的反论证”一节的前半部分。此间作者列举了5条反对克隆人的理由,并一一分析了这些理由或者不能成立,或者不是根本性的,都不足以驳倒要克隆人的一方。这些草率的、不成立的、不严密的、无效的理由,相对于严肃、有效的正面例证,这是些特殊的反面例证;这叫堵塞漏洞。把漏洞堵住,这就使全文的推理显得更为全面,更为严密。在上述反面例证充分展示,各方面的“敌手”都驳倒,各种漏洞都堵住之后,文章最后推出的四点正面例证就显得十分雄辩了。
可见本文的推理论证很有特色。它是从反面例证入手,并且以反面例证为主,这就使结论建立在更为全面、严密、彻底的推理上,其严密彻底特别表现在把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问题都考虑到了,即把那些看似站在自己一边、实际漏洞百出反而授人以柄的“理由”统统清理了,这就是“反论证”一节的作用和特色。就这超出“一般情形”因而显示出“彻底性”的表达特色,《梁思成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主人公所拥有的“建筑的灵魂”之思想,应县木塔、北京城墙故事虽然动人,但并非超出一般之特殊,而奈良城的故事就很特殊了。这就显示了梁思成不遗余力保护一切人类文化遗产的彻底性。但反论证、奈良故事两节的表达方式是很不相同的。前者是典型的议论,是推理的严密彻底。后者是文学散文笔法,是饱含浓重抒情、议论的叙事,把主人公思想行为的彻底性,感人至深地表现了。
2、体味本文科学术语恰当运用的表达特色。
科学术语的恰当运用问题,是本文的一个特色。文章开头的一大段及其他段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可指导学生体味,注意在相关的写作中以及口头表达中(如第三题涉及的讨论)运用这种表达。
(五)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论证逻辑十分严密的文章。作者的结论不在文章的开头,而是文章的结尾,不是先有一个论点,然后举例子来证明,而是先提出一个克隆人行不行的问题。在经过了丰富的论证、反驳以后把自己的观点系统总结出来。结论在后的议论文结构,表面上看,是个形式问题,但是实质上,是一个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逻辑严密地层层演进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1、课后各自选择一段或两段,把课文中所论述论证的内容,讲述给除了同学之外的其他人听(如父母和别的亲人、朋友)。
2、预习《我们这双手》《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拓展阅读
我们这双手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教学建议】
一.指导学生拓展阅读这两篇文章,除了了解科学知识之外,目的是:
1.认识说明和记叙、议论的不同。
2.认识说明的方法最主要的是举例子和用数字。
3.抽象的数字用来说明事物,也可以表达得趣味盎然。
因此,只要围绕“练习·探究二 ”和“练习·探究一”中的1、2、3进行讨论即可。一般方法是先让学生在预习中完成“练习·探究二”,做好回答的准备。课堂上检查预习之后,依次以“练习·探究”的3、2、1的顺序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教师作总结。在讨论第1题时,可从古尔德的研究,与他所介绍的关于“超凡脑袋”大小的“战争”有什么联系入手。
二.关于“米老鼠形象”的发展变化,究竟说明了什么,涉及的道理不太简单,教师应作较多的解说。
三.《我们这双手》是一篇科普作品这一篇文章,它分别从手的生理结构功能,文化心理,与健康疾病,还有手势与情感表达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重点句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参照“词句品味·积累”,从课文中再举出若干类似的词句加以品味。教师不必作深入分析。
我们这双手
[关键词语] 最完美的工具 最有特色的器官之一 文明的反映 手的重要性在手指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与人体的健康有关联 人类的手独一无二 人类的手指十分灵敏 表达感情 在人类的语言中有重要作用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关键词语] 数字 战争 灵巧的呆板,笨拙的灵动 幼态持续 成年人的慈爱和养育之心 幼年的特征 傲慢的成人的样子
2.有时一个温柔的爱抚胜过千言万语。原始人类曾经用全身各个部位的肢体语言进行交流,在有了口头语言之后,最初的肢体语言都逐渐被淘汰,除了手势。
3.研究发现,在说话时做手势有助于思考、表达和记忆。
四.课堂研讨要点:
(一).《科》文所阐述的数字与科学研究的关系,给读者怎样的印象?举例说明。
[教学参考](从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表明是铁的事实、数字有浅显易懂的效果,这三点去说明)
数字形成比较,使结论非常鲜明深刻;数字精细具体且为多组,给人揭示规律的铁的事实的印象;化抽象为浅显易懂。首先,这些数字不是孤立地出现,而是形成“比较”关系。如米老鼠的头与身长的比例从百分之四十二点七增加到四十八点一,而它的对手此比例只为百分之二,如此等等,使人对研究者所下的结论留下了非常鲜明深刻的印象,以及如主编导读说的“禁不住有恍然大悟之感”。其次,文中数字精细具体,而且写上研究者提供的多组数据,这就给人揭示了某种规律、确凿无疑、是铁的事实的印象。正如文中指出的,仅仅是图画,可能只是一种感觉印象,而给出了多组铁的数据,连重视事实的科学家们也不得不信服。如给出米老鼠从30年代到现在的身体各部分比例稳定增加的一组数据,又列举它的对手的一组对比数据,这就不能不使人对幼态持续学说不得不信服了。再次,对我们一般人而言,这就使艰深晦涩的抽象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二).比较《我》《科》两文读来饶有趣味的原因。
[教学参考](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提供的新颖知识、数字相关的结论和事实有趣,使人兴味盎然)
1.首先是第2小题说的道理,尤其是比较关系,使人觉得这些形象的数字真能说明问题,真有趣。其次是新颖性,或者说给我们提供了未知的知识,文中多组数据使我们一般读者获得了闻所未闻的新鲜知识,这正是许多科普小品使人感兴趣的地方。再次,文中这些数字所相关的结论、所依附的科学事实、故事,本身就是绕有兴味的,因此这些抽象的数字也使读者兴味盎然。
2.都介绍了鲜为人知的新颖知识。不同是:《我》具体生动展示了手的奇妙(如手的结构的静态细述);《科》的数字武器(尤其是形象说明事物特征的数字比较)及其相关故事有趣。
(三)探讨《我》《科》两文表达方式的异同。
[教学参考]:同为科技说明文,都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说明表达方式。前者基本为说明表达方式;后者为叙述加说明,同时有随笔笔调。
(《我》文基本表达方式是说明,又分介绍、解说、述说等说明手法。
《科》文是叙述加说明,说明也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同时有随笔笔调。两文有趣的共因是皆为鲜为人知的知识;不同在;一是具体生动展示了手的奇妙,一是内容本身有趣。)
两篇文章都是科学小品,都同属说明性文体。
《我们这双手》是比较典型的科技说明文,基本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说明,但又不仅仅只有“介绍”一种说明手法,还交错运用了“解说”和“述说”等说明手法。
1、介绍又称介绍性述说,着眼点在说明事物、事理的存在(是什么样的情况),是说明表达方式中最常用的说明手法,在《我》文中也出现较多。如第一节的第3段介绍手是三大重要器官之一。如第二节除第1段的开头数句外基本上都是。如第四节第1段基本上都是。还有,其他解说段层、述说段层交代已知认识、已知知识、已知判断的开头句也是,如“对手的崇拜可以追溯到人类的穴居时期”,“手相不只是江 湖术士的花言巧语,科学家也对此深感兴趣”“人类的手指十分灵敏”等。
2、解说又称阐释性述说,着眼点在解释事物、事理的因果(为什么会这样),如第三节全节和第四节的第3段基本都是,还有个别句子如“因为它们的手指不够柔韧”也是。《我》文中有不少“解说”,这正是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它使我们对手与健康的关联、手势语言的重要作用等科学事理有了清晰的认识。
3、述说有二类。一是记叙性述说,它用了叙述这一表达方式,但它着眼点在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怎么来的),如第一节第1段说明手的出现、发育过程,第二节第1段开头数句说明原始人手印的制作过程,第四节第2段中几句说明人类肢体语言的变化情形等都是。二是描写性述说,它用了静态描写的表达方式或类似描写的静态细述,着眼点在说明事物的情状(是怎样的情形状态)。如第一节第2段关于手的结构的细致说明,就是静态细述。类似的还有第四节中提到的,说话时“比比画画”一句。又如第一节第1段的记叙性述说中出现的“如同鱼的鳍一般”“用幼嫩的手指给自己的耳朵挠痒了”及第四节的“有时一个温柔的爱抚胜过千言万语”等,已是细节描写甚至带文学抒情的描写句了。本文述说分量不轻,特别是一般说明文中并不大量使用的描写性说明也有好几处,这正是该文的表达特色,它使得文章生动具体,给人深刻的印象。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是比较特殊的科技说明文。它的总框架是说明文,是旨在介绍说明科学家喜用数字武器(用它来捍卫自己的学说或攻击对手等)这一现象。该文介绍了同一作者古尔德的两篇文章来说明这一现象(举例说明)。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两个科学家的论争,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叙述。这里的叙述不同于前面记叙性述说中的叙述,这里有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是典型的叙述方式本身;而前面是笼统的概述,本质上仍属于说明手法。这件事开头几段的介绍性说明(事件背景介绍)反而是为这件事的叙述服务的。而总个故事的叙述又是为了说明数字武器这一现象,即举例说明。所介绍的第二篇文章,是古尔德关于米老鼠研究的论文,基本的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主要的说明手法是介绍,中间交错有解说(如古尔德为什么对数字乐此不疲,为什么用了图片还要用数字,为什么对卡通下那么大功夫)以及描写性述说(如古对数字乐此不疲,如骆驼的描写)。该文作为比较特别的说明文,还在于它带着不少的随笔散文的笔调,如第一题第1小题第2点说到的,如倒数第2段随文而发的议论。还有一个特别处,如果数字武器这一现象不作为已知的“共识”而当做作者自己研究得出的“独识”,那么此文就是随笔性的议论文,文中两篇文章中的有关事实就属“举例论证”。
(四).查找、辨析《科》文中的成语、熟语。
[教学参考]:不厌其烦:不嫌麻烦的意思;乐此不疲:对某事发生兴趣,沉溺其中,不觉疲倦,也作“乐此不倦”;独具慧眼: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也作“别具慧眼”;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常指文艺方面。成语、熟语、类似的四字语使用较多,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可指导学生查找、品味
(五).《科学家的数字武器》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文章,与前面一篇相比,更像是小品,它涉及的题材小,文章的篇幅也不大。文章里有许多外国人的名字,可能成为学生准确理解的障碍。教师应该把这些人物关系理清楚。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思维和文学语言的不同。科学思维表达力求精确,而文学语言表达允许借助夸张。教师在教学中,可联系一些重点句子组织学生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
1.然而,在另一篇研究发现,在说话时做手势有助于思考、表达和记忆题为《从生物学的角度向米老鼠致敬》中,古尔德却又对“粗略的大小和外在的形状”,也就是这方面的数字,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用它来捍卫自己的幼态持续说。
2.从20世纪30年代到现在的米老鼠,身体的各个部位的比例在稳定地增加:眼睛与头的比例从27%增加到42%,头与身长的比例从42.7%增加到48.1%。鼻子到前耳距离占鼻子到后耳距离的比例从71.7%增加到异常大的95.6%。
3.米老鼠在这么多年中正是渐渐地有了“相对大的头,明显的脑盖,眼睛大且位置低,突出的脸颊,短而粗的四肢,灵巧的呆板,笨拙的灵动”这些明显的特征,才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五.课外布置学生在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借鉴所学课文,写一篇作文:
1.《我和科学》 2.《数字之美》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意 趣
【设计意图】
1.初步了解“意”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懂得在一篇文章中,“意”必须单
一、集中。
3.初步懂得什么是“意趣”,如何寻求属于自己的“意趣”。
【相关理论】
(一)主脑与统帅
“意”就是主题、论点、中心。“意”,像一条红线,体现了文章的基本意图;像提挈满架葡萄的藤蔓,统帅着整篇的枝叶,决定着结构的方式、先后和详略。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是深邃的主题与高超的表现技巧的统一。历代的写作名家,都重视“立意”,立意的过程,就是思索主题的过程。“意犹帅也”,“文以意为主”,要“以文传意”“文能达意”。所以,没有明确主题的文章,像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主题浅薄的文章,犹如腰圆膀粗、智力低下的愚氓。学习写作若不追求主题的质量,一味讲究形式技巧的奇异和华丽,就偏离了写作的方向。
初学写作经常会在提炼主题上出毛病,例如,信天游,漫无中心;多头绪,主从不分;不点睛,含义不清;落俗套,立意不新;乱拔高,观点材料分家,等等。出现这些问题,往往是由于“意在笔后”:事先没有认真思考,脑子还处于朦胧状态,就仓促动笔。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反其道而行:“意在笔先”,让笔头跟着主题转。在动笔之前,先从掌握到手的素材出发,把写作意图、文章主题搞清楚,并且围绕这意图、主题通盘构思、全面谋划,待到思虑成熟,写下提纲,或是打好了腹稿,方可提笔。也就是说,要围绕某一意图去回忆、搜集素材,从素材中概括、选择出主题,再扣紧主题筛选题材(即:意图←→素材←→主题←→题材)这是一个复杂过程,往往不是一步到位的,而须经过多次的反复,不应简单直遂地按照朦胧的意图就开始写文章。
(二)要反复求索(思路:素材←→主题)
主题不是贴附在事物表面的现象,而是包含在事物内部的精髓。确立主题(立意),实质上是综合运用多种能力的思维活动。它要借助于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严密的综合力,深刻的思辨力,通过对事物的剖析,苦心探寻,才能实现。
立意,是作者思想与素材在一定高度、深度上和谐地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
1.探意(思路:表←→里),即深挖掘——透过现象探寻本质。在采集素材的同时,就要透过现象去思索蕴含在素材之中的思想。要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每个素材都蕴含着一定的主题。同一素材,从不同角度去思索,可能在不同层次上发掘出不止一种的主题。
2.炼意(思路:杂←→精),即立主脑——舍去杂芜抓住精髓。从杂多的角度、主题中,经过比较,筛选出最佳角度,进而提炼出最佳主题。这样的主题,应是一种正确、深刻而又新鲜的认识;一种通过个性反映共性的独到见解;它既最恰切地概括了全部素材,又最真诚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驭意(思路:点←→线),即定走向——一脉贯通驾驭全文。把提炼出的主题,从文章的起点坚持到文章的终点。它犹如金钱串珍珠,是一条贯穿在材料之中、段落之间、层次之间的思想脉络,必须一线到底,贯通全文,不可中途偏题、离题,变更走向。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只能有一种“意”(基本目的、意图)。例如《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虽然讲到了抵制不正之风、爱国、对金钱的淡漠、淡于“官位”“待遇”等,但是,这些方面都围绕着一个“意”,就是“坦荡无私的精神风采”。一篇文章能把一种“意”表达清楚就不错了,“意”多乱文,两个以上的“意”会互相干扰,造成表现的混乱,读来也就不知所云。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努力避免想到什么说什么,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说清楚。一篇文章可以写很多内容,只要能围绕着一个“意”来作合理的安排,读来就会感到丰富而明确。
(三)意趣的探寻
文章的“意”,从传播的角度说,不只是一种意思或见解的表达,干巴巴的,毫无生气,而且最好具有内在生动性、情感性、趣味性。使读者能感受到所传达的内容,包含着作者生命的融入和精神的感奋,从而产生阅读的快感和冲动。也就是要追求有“意趣”。有意趣的文章,不止是表面的好玩、有趣,往往更重要的是拥有实质上韵味。如《梁思成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拥有了“建筑的灵魂”的人,一个将自己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具有人类视野的人,——“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这一点睛之笔,其“意”耐人寻味,诱人、感人、动人,给人以无尽的联想、思考和感叹,这便是文章的“意趣”所在。
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是一个诗人、散文家,又是一个建筑史家。她诗和散文意趣生动自不必说,甚至连研究古建筑的论文,也充满着“意趣”。她的人生,堪称诗意人生的典范。有人这样描摹她的人生和研究:
林徽因和梁思成经年野外考察,足迹遍及15省200多县2000多古建筑。坐驴车,借宿农舍,睡跳蚤床,一个弱女子攀爬到飞檐上测绘、丈量、记录,脚下只有一个悬空的木梯。她有两个孩子了,回到家浆洗缝补,锅碗柴米,相夫教子,侍奉老人,还担心物价、战乱。一切都是沉重的。
然而,她不淹留其中,百忙中总有一脉灵思在心中荡漾,时时漾出细纹滋润外物。当她双目闪闪发亮的时候,整个人儿都诗化了,是她最动人的时刻,有夺人的魅力,让人辨不清她是在吟诗还是在歌唱在绘画。你听听她在古建筑群里都说了些什么!
„„无论哪一座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他们所给的“意”的确是“诗”与“画”的。但是建筑师要郑重的声明,那里面还有超出这“诗”、“画”以外的“意”的存在。眼睛在接触人的智力和生活所产生的一个结构,在光影恰恰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霜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角色,潜意识里更有“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凭吊兴衰的感慨。
这段文字摘自林徽因的论文《平郊建筑杂录》,林徽因称之为“建筑意”;文史哲饱涵其中。以此等文字写建筑论文的也只能是林徽因了。
林徽因水汪汪的目光,触处皆诗。
(杨稼生:《一身诗意千寻瀑》,载《中国青年报》,2002年5月8日。)
她对“建筑意”的揭示,是如此的文采飞扬、意趣充沛。这自然不止是一种文字技巧,而是作者的内在修养的外显。如此诗意浸染的言语人生,不论平淡或辉煌,长或短,都可圈可点,光彩照人。她学的是建筑,“触目”是再平常、实用不过的“物”,然而,她的人生超然“物”外,当为不折不扣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人的肉身总有消失的时候,灵魂则因诗意而玲珑剔透、生生不灭。林徽因英年早逝,然而,她留下的精神遗产是永恒的,她的诗心是不死的,她的文章的意趣也是长存的。
意趣,不是写人叙事类文章的专利,在议论说明类的文章中,也是一种必要与可能的追求。例如《科学家的数字武器》,这是一篇说明为主的文章,作者就把“数字武器”这个“意”,论说得很有趣:通过讲述布鲁卡与古尔德对人脑袋大小与智力的关系的争论,描述古尔德对数字的“自相矛盾”的态度与行为,以米老鼠身体各部位的比例的增加,论证“幼态持续学说”,不但说清了科学家怎样使用数字武器,而且证明了数字武器的作用与局限,文章显得意趣盎然。
【实践参考】
(一)关于“描述一件你觉得有趣味的事情”
美学家朱光潜说:特别新鲜有趣的东西本来在那里,我们不容易“见”着,因为我们的习惯蒙蔽住我们的眼睛。„„谁没有看见在田里收获的农夫农妇?但是谁——除非是米勒(Milet)(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艺术家,绝大多数作品表现的是农民题材,著名的有“拾穗”。——笔者)陶渊明和华兹华斯(Wordsworth)(英国十八~十九世纪诗人,主张回到自然,代表作有《孤独的割麦人》——笔者)——在这中间见着新鲜有趣的诗。(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492~493页。)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才能就是持久的耐性。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去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因为人们用眼看事物的时候,只习惯于回忆起前人对这事物的想法。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一点点未被认识过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它。(参见莫泊桑:《谈“小说”》,见《外国名作家谈写作》,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161页)
曹文轩说:„„我再讲一个观点,耐心,要学会凝视。你的目光既要学会横扫,就是大千世界,我的目光一过,大的感觉都有了。但光有大的感觉不行,你必须还要有细微的感觉。要有细微的感觉就必须凝视,就是盯着一个东西看,把那个东西看穿、看透。„„仔细观察,这非常非常的重要,要有一份耐心,要看到局部,然后用素描的心态——先不要着急,先是素描,然后在素描的基础上再想像,再大胆地去虚构、构思。先从素描做起,先把一个人摔跟头的样子写出来,把他扎在烂水塘里将水溅起来的样子写出来,然后把他爬起来的时候的那个神态写出来,就够了。先从这儿开始,先不要问它有什么意义,一概都不要问,功夫先这样做起,含义自然包含在里面了。这个功夫有了,下面我再来想像,再出精神的。(参见孙绍振、叶卫平总策划:《作文大革命》,福建文艺音像出版社2004年版,第92~95页)
上面都是优秀学者、作家的经验之谈,这告诉我们,要找到新鲜有趣的写作材料,必须排除先入之见,不受所读过的好文章的遮蔽,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感受,去发现别人没有写过的事物。这需要耐性,要仔细地琢磨对象,把自己细微的感觉加以放大,通过想象,使之变得更加有意思,再细致地写出来。
这其中想象和构思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将外在之物转化为心灵之物的升华过程。这是写作过程中的决定性的一步。有趣的材料,可能写得全无意趣,材料一般,也可能写得很有意趣。关键在于怎么选择、运用、改造、加工材料。
下面这篇学生的作文,讲述了两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成长轨迹,分别看故事实在是很平常,但是由于作者奇特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将两种人生道路编织在一起,有意突出两人的“起点”的不断重合,由于他俩人生观不同、选择的不同,行为和道路的差异,导致人生的“终点”大相径庭。二者相互映衬,因而产生了新鲜的“意趣”。
起 点
张旋珠
起点1:一天,在一家医院,同时诞生了两个宝宝:A和B。A、B同样健康。A的父母笑逐颜开,B的父母也幸福满面。A、B同时站在人生的第一个起点。
起点2:A、B分别在各自父母的疼爱中健康成长起来,进入同一所小学。A勤奋读书,认真做事,脸上永远保持着招牌式的微笑,深得老师,同学的喜欢,小组长、班长、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A的职务节节攀高。B活泼外向,贪玩好乐,虽和同学处得不错,但上课时动作百出,花招独特,作业天天拖欠,老师对他头疼得很,最后连他唯一的头衔:小组长也被老师撤消了,从此更是随心所欲,想玩就玩。
起点3:A以优秀的成绩,学校全力保送进了该地最好的大学,B却由于在高三最后一学期打架斗殴被学校勒令退学。就在他们命运分别驶向不同轨道时,命运之神作了巧妙安排。A的父母在车祸中意外丧生,A失去父母,失去了经济来源,被迫休学。B的父亲因多年为儿子劳苦,辛苦工作,身体虚弱,后来竟在工作意外中去世,B的母亲因打击病倒,后也郁郁而终,B也举目无亲,A、B又同时站在一个起点上。
起点4:A投身工作,成为一餐厅的服务生。他本着勤劳,肯吃苦,待人诚恳的宗旨获得餐厅顾客、其他员工和老板的一致好评。他为餐厅改革了菜单,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点菜程序变成顾客的一种享受,他为老板提供了员工工资调整方法:在基本工资的基础上,以顾客对服务员的主评价进行奖金补贴,提高了餐厅的服务质量,他的各种创意让餐厅生意蒸蒸日上,他很快被提升为领班经理。B在接连几个工作应征的不了了之的情况下,误打误撞地被招为当地黑道的一分子。他敢做、能做使他在一群小混混中脱颖而出,成为地方领头人物。A、B分别在不同领域中取得同样起点。
起点5:此时,命运之神又开了玩笑。A因被人诬告贪污餐厅营业款进了监狱。B则在一个小混混的告密下在一次斗殴中进了监狱。A沮丧,B愤恨。A、B的人生又交集在同一起点上。
起点6:A、B分别在二年后出狱了。A在狱中知道了诬告他的人竟是餐厅的一位服务生,诬告的原因仅是嫉妒,眼红A的杰出,但A没有去找他报复。A因坐过牢的污点四处找不到工作,他开始自创生路:零售食品。在一点一滴辛勤工作中,他由路边摊贩成了一小店老板,后又经发展、扩大,成为当地最大的零售食品商。而B呢,在出狱后,怒气冲冲地揪出了告密的小混混,对他进行百般污辱,以发泄自己两年来的监狱中的苦闷。最后,小混混被折磨致死,B又一次进了监狱。凭着诚信,A的生意越来越火红。在良心折磨下,当初诬告A的服务生竟跑来向他忏悔,A早已在心中原谅了他。A风光至老。B在监狱中依旧惹事生非,唯我独尊,刑责一再被加重,在监狱中了此一生。
A、B的人生无疑存在多个相同起点又开辟了不同的道路。人生的终点在哪,不取决于起点在哪,而取决于起点所连接的道路,选择人生,不在选择起点,而是开辟起点,开辟道路。
(本文发表于石狮一中文学社《绿浪》第8期)
(二)关于“模拟特定角色讲故事”
下面这篇文章,是一个学生分别以两种身份讲述同一件事:
心语实录
郑荣飞
一、我相信自己的感觉,当他来我这儿注册报名时,我就知道他必定是个差生,而且是个极顽劣的差生;因为他那天穿着一条肥硕的牛仔裤和一件松松垮垮的T恤,背着个怪异的彩色背包,染成暗红的头发不驯地散在额间,一副目空一切的样子。
二、我相信自己的感觉,当我到他那里注册报名时,我就知道他一定是个很严历、很教条的老师,而且是个对付差生极有经验的老师;那天他穿着一套褪了色的西装,夹着一个公文包,似乎多日未洗的大分头上零乱地散着些头皮屑,很庸俗的样子。
三、第二天编座位时,我特地给他编了个好座位,与一名优等生同桌。他懒懒地拎起书包,坐到那个座位上,脸上流露出不屑的表情。他似乎不太明白我的用意,只是拿起手中的漫画书,心不在焉地翻来翻去,不过我也不在意,因为我相信凭我的经验,肯定能让他改邪归正。
四、第二天编座位时,他特地给我编了个“好”座位——与一名优等生同桌。我懒懒地拎起书包坐到那个位子上,我知道他想管住我,但这种方法也太小儿科了,早在我小学三年级时老师就已经用过这一招了,优等生不照样被我吵跑了?我觉得很不耐烦,只好拿起带来的漫画书漫不经心地翻来翻去,究竟想看什么,我也不知道。
五、早上经过学校宣传栏,竟发现我班的文明评分被扣了5分,下面赫然写着他打伤了一名同学。我当时真是气极了,想到这么长时间来对他的各种教育竟没有一点成效,便恼怒地冲进教室,将正在听耳机的他抓到办公室,对他一阵痛骂,还给了他两耳光。他没有躲闪,只是用一种仇恨的目光看着我,我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最终只好拿出我的“绝招”——请家长。他没有害怕,只是在走出办公室门口的一刹那。冷冷地丢了一句话,说他父母已经离婚了。我开始有些怜爱这个可怜的孩子了,我想我应该换一种教育方法了。
六、昨天在食堂门口,隔壁班的一个家伙踩了我的鞋子,我便给了那个家伙点颜色看——揍了他一顿,结果当场被校领导逮住,并说要扣我班的文明评比分。哼!我才不怕呢!中午,我正悠闲地听着歌,只见他气冲冲地如同野牛般冲进来,将我抓到办公室,对我一阵痛骂,还给了我两巴掌。我没躲,只是怒目而视,并暗暗咒他。他似乎也有些无可奈何,就让我叫家长来。这有些触动了我,我的父母早在七年前就离异了。当我走到门口时,我告诉他这个事实——我是没有家长的人。后来,他好像没有再来找我的麻烦了。
七、中午放学时,我叫住了他,并让他来我的宿舍。看得出来,他有些紧张;其实,他没有必要紧张,我只是觉得父母离异的孩子可怜,想给他一些慰藉。因为我前两天翻了花名册,知道今天是他的生日,想给他过一个生日罢了。当他看到那插着蜡烛的蛋糕时,他愣住了。
八、中午放学时,他叫住了我,并让我到他的宿舍里。我努力回想这几天我有没有做过错事,但空荡荡的脑子里却没有任何应答。当他打开门的那一刹那,我看到了那插着蜡烛的蛋糕,我猛地想起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已经七年没有过生日了!我的眼前顿时蒙上了一层水雾,我想我不能再这样顽劣下去了。
(《读写天地》(中学生),2004年第5期)
这是一篇构思很奇特、很有趣的文章。作为一个学生,分别从学生与老师的角度来写“师生”共同经历过的事情,这需要设身处地、“以己度人”的揣摩与想象。一件事由两种眼光看,两个人的心理、语言、行为由错位到统一,这种对同一时空的交叉叙事,使描述对象变得立体、有张力,由差异性构成了某种“意趣”。文章对他人——“我”和“老师”的心理的刻画是比较准确的,遗憾的是,表现手法比较单调,主要是叙述,缺乏细节的描写
第三篇:二语(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了解各种朗读、背诵的形式,训练正确的朗读、背诵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及背诵习惯。
2.通过指导观察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课外阅读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背书姿势及方法,并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挂图。2.学生准备:准备朗读材料。
教学时间: 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
1.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图上的小朋友是怎样朗读的?
二、小结要领 身正肩平双手拿书,左右两臂自然平放,目光课本保持距离,眼睛课本距离一尺。
三、模仿评判 1.请几个学生模仿练习,并由大家给予评判。
2.评判中指出一些错误姿势的危害。
四、集体训练
1.观察下图,让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地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2.让学生说说图上的小朋友朗读时身子怎样,两臂怎样,怎样拿书,眼睛和课本的距离怎样。
3.复习要领,全体学生参与姿势训练。4.指名几个学生摆正姿势,朗读一篇短文。5.集体评判。
6.学生齐读已学过的课文,看学生是否达到要求。7.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图画
1.指导观察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2.简说图意。
二、指导学生观察集体背诵图(一、二幅)1.提问:背诵时课本和文具盒怎么摆放?
2..这些同学怎样坐的,他的双肩和双臂怎样?眼睛向着什么地方,态度神情怎样?
小结:身正肩平交臂平放,眼向前方态度认真。
3.背诵时还要注意什么?
声音响亮边背边想,正确流利富有感情。
4.全班学生模仿图上的学生,集体背诵一段已学过的课文,教师检查评判。5.图上的小朋友背诵的是哪篇课文,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图背诵有什么好处?要注意什么?(图中有文,文中有图,按序背诵)
三、观察三幅小图,按图模仿训练 1.观察左下方小图。
让学生说说:图上的同学是怎样站立的?态度怎样?老师要他干什么?老师表情怎样,为什么高兴?指名学生模仿表演。2.观察中间小图。
让学生说说:这是在什么地方?家长要孩子干什么?孩子表情怎样,是怎么做的?
3.观察右边小图。
让学生弄清:学生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态度怎样,姿势怎样?选取一段课文片段,然后交换检查同桌的背诵。
四.小结。
第三课时
一、观察上边三幅图
1.从第一幅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2.图上的一位小朋友借到一本心爱的课外书,他笑得多开心啊!阅读课外书的好处真多,意义真大啊!
学习两条格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3.观察第二幅图。
让学生先演示朗读时正确的姿势、态度、表情,然后告诉学生读课外书报与朗读的姿势一样,态度认真,神情专一,但是为了保护阅览室的安静,阅读时要做到眼看、心记、不出声。
4.观察第三幅图。5.图上的几个同学在干什么?他们的表情则怎样? 6.小结三幅图: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
二、观察下边三幅图
1.从第一幅上可以看出这是在什么地方?同学们在干什么? 2.说说去阅览室看书的过程。
3.在阅览室看书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4.观察第二、三幅图讲解。三.小结。
识字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
2.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
3.了解金秋水乡特有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的生字,能读准音、认清形。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带有田字格的小黑板。2.学生准备:课前朗读生字词和课文。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导入: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春天‛、‚夏天‛的归类识字,还记得吗?谁背给同学们听一听?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秋天‛的归类识字。板书课题:识字1。(齐读)
二、借助拼音,自学生字。
1.指导看图:图上画了些什么景物?这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初读课文,要求:看着拼音自由读一读课文,看谁能读正确,并想一想,哪些词读的时候要注意。(学生自由练习。)
3.交流:你觉得要注意哪些词的读法?为什么呢?请你领大家来读读。谁还想说说。(注意翘舌音,后鼻音)
4.指导读韵文。
师:现在请大家再次读读这些词语,要读好刚才说到的注意点,看谁读得正确。
各种方法指导读韵文:谁来读准第一排;四组分四排读;两排一读谁行?男女生分两排读。四排词语连起来谁行?指名2人齐读。5.去掉拼音谁也会读?学生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6.这些词你们都读准了,好样的,但还不够,还要读懂,读出味道来。
三、读词成串,边读边想。
师:现在我就领着大家去水乡看看吧。1.第一行韵文
出示图片,欣赏图片:秋天的水乡天是那么蓝,水是那么清,放眼望去,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面上飘荡着一层雾气,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水乡变得更美了。
你们觉得美么?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吧,谁来读?(点名读;师范读。)指导感情读韵文:一边读,一边想,读这排词语的时候,让这幅画面浮现在你的眼前。(点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2.第二行韵文
看图:水乡的荷塘更美呢,看,你喜欢图上的什么?相机认识菱藕。指导读:这排词语,你也能读好吗?一边读,一边想,自己试试看。(指名读,师相机评价)
3.第三行韵文
看图:站在荷塘边,向远处看,你又看到了什么?船队为什么要唱着渔歌呢?天色晚了,天上飘着晚霞,湖面上飘着歌声。船舱里装满了鱼虾。
指导读:这场面多美呀,你喜欢吗?能读好这排词语吗?(自由练读;指名读)
4.第四行韵文
看图:夕阳终于落山了,夜晚来临了,水乡的夜景美吗? 指导读:看谁能凭自己的本领把这排词语读好。(指名读)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四、连串成篇,形成积累。
1.每一排词语你们都读得很好,连起来读,你们还能读好吗?
请四小组分别读一排词语。其实这篇课文有个小秘密,瞧,一、二、四排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ang,所以读起来特别特别悦耳。
2.师配乐朗读。
我读得好吗?知道我为什么读这么好呢?(边读边想)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学生练习读)。3.点名配乐读;配乐齐读。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谁能熟练地读出它们?(点名读;齐读;去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2.猜谜语:春天头发青,秋天头发白,远看像棉花,风来起白浪,猜一植物。(芦苇)
3.接下来我们就来书写这两个字,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都带有草字头;上下结构。)书写时,上下两部分要写得扁而宽。
观察范字‚芦‛;师范写,并提示注意点;学生描红。
出示田字个格‚苇‛,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写这个字时应该注意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提示,进行范写;学生描红。
六、作业
描红田字格内的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
金秋 烟波 水乡 夕阳 归舟 渔歌
芦苇 菱藕 荷塘 枫叶 灯火 月光
上节课,我们已跟这些词语见过面了,谁来为大家读读这些词语? 2.抽读这些词语。
3.朗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二、指导感悟 1.激趣促读。
小朋友,现在你们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看水乡,实际上水乡美得很哪!你们还是自己坐上小舟再到水乡游一游,细心地看一看,我相信你们眼前会出现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来!(介绍边读边展开想像的读书方法。提示: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认为哪儿最美?把你认为最美的地方读给大家听)。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3.互说互读。4.反馈指导。
全班交流:先指名说、读;接着,通过课文插图或音像加深对词语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再读,必要时教师可作示范。
重点指导:
(1)第一行:通过‚烟波‛感悟湖面的苍茫、广阔。语速较慢。(2)第二行:荷塘多彩明丽,摇曳多姿。语速较快,表达出兴奋之情。(3)第三行:一幅‚渔歌唱晚图‛。晚霞映红了湖面,渔民们唱着悦耳的渔歌满载而归。语速稍快,抒发了丰收的喜悦。
(4)第四行:湖面的枫叶红得像二月花,湖面的点点灯光多得像天上的星星,在明亮的月光照射下,水乡更显宁静和迷人。读的时候语速稍慢。5.整体感悟。
(1)了解叙述顺序:白天(湖面、荷塘)——傍晚——黑夜。(2)练读全文。(提示:边读边联起来想像一幅幅画面。)(3)出示:金秋,我们乘着小舟到水乡游玩,先看到(),接着,我们来到荷塘看到了(),太阳落山了,我们看到了,听到了(),夜幕降临了,我们又看到了()。a自读,再口头填空。b反馈说,评议,再说。
C指名读,进一步感悟水乡的美丽富饶。
三、指导看图说话
1.多媒体课件出示金秋的水乡图。
(1)同学们能不能按顺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自己说,同座位互相说互相听。(3)指名说,师生共同纠正。
(4)能不能用上一些比喻句或拟人句,一些好词呢?(5)说了这么多的水乡景色,你想发出什么赞叹?(把这句赞叹作为文章的结尾。)
(6)指名说,比赛说。
四、作业
将田字格内的生字抄写2遍。
识字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根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犭‛旁。2.仔细观察图画,能凭借图画联系生活积累,认识天安门广场的事物。理解本课词语。
3.诵读课文,感受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欢庆气氛以及神州大地的欣欣向荣,体会祖国的繁荣与强大。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按笔顺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10个生字,并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2.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国庆大典盛大场面的词语,理解全课12个词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投影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课前朗读两遍生字词。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
同学们,一年中我们要过好多节日,请你说一说下面各是什么节日。1月1日 3月8日 5月1日
6月1日 7月1日 8月1日 10月1日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篇新课文,一同欢度一个节日。请小朋友一边看拼音读课文,一边看课文插图,猜猜看:课文写的是一个什么节日? 2.学生自由交流后,师揭示:国庆节。
二、再读课文,读准字音,初识场景
1.学生借助拼音,仔细读课文。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2.指名分行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3.启发学生对照画面认识天安门‚城楼‛、‚红灯‛、‚金水桥‛、‚中国龙‛、‚腾飞‛,推断出课文写的是首都北京国庆大典的场景。
三、细读课文,看图学词,理解词义 1.指导学习第一行。
(1)多媒体显示天安门城楼的画面,学生看图后自由说说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出示:‚城楼‛、‚红灯‛、‚金水桥‛,学生朗读。2.指导学习第二行。
(1)多媒体播放礼炮声和国歌及天安门升旗仪式片断。师: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国庆大典正在这里隆重举行。出示:‚大典‛,学生齐读词语。
(2)播放录像:阅兵式片断,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海陆空三军的图片。出示:‚检阅‛、‚海陆空‛。指导读词。3.指导学习第三行。
(1)播放‚狂欢夜‛录像。
(2)启发学生自由交谈‚狂欢夜‛的情景。
(3)朗读:‚礼炮‛、‚焰火‛、‚狂欢夜‛。
4.指导学习第四行。
(1)启发学生自由交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看了国庆五十大典的盛况,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2)教师小结。
(3)出示词语,齐读:‚神州‛、‚腾飞‛、‚中国龙‛。
四、复习阅读,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配以相应的乐曲和画面,引导学生诵读全文,读出情趣。2.指导写字。
(1)学生找出相同偏旁的字:桥、检;炮、焰。说说左右结构比例。
(2)教师范写‚焰‛,重点提示‚焰‛字去掉‚火‛后剩余部分的笔顺。
(3)教学‚犭‛旁。提示‚礻‛是示字旁。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写字姿势。
五、作业
描红田字格内的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城楼 红灯 金水桥
大典 检阅 海陆空
礼炮 焰火 狂欢夜
神州 腾飞 中国龙 2.谁来为大家读读这些词? 3.抽读词语,齐读词语。
二、指导朗读韵文
1.刚才我们已经读过这些词,现在你是不是已经懂得了这些词语的意思?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呢? 2.训练朗读,自由读,指名读。3.你们觉得这位同学读得好吗?为什么? 你们能不能比他读得更好? 4.看到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跟你们比比,行吗?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词语。
学生评价。
5.知道老师为什么读这么好吗?教师介绍怎样有感情地朗读:
我边读边想像天安门城楼、金水桥、接受检阅的威武雄壮的陆海空三军,夜晚广场上的狂欢情景……
6.你们也学着老师的方法来试试。
这时出示插图或出示投影片。7.指名读,评议,再读。8.全班有感情地朗读韵文。
三、指导书写
1.今天,我们把剩余的生字一齐学完。2.读读这些词语。
3,看看这些字,你在字形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学生互相交流。
4.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着重指导以下的生字:
狂,新偏旁‚犭‛(反犬旁),第二笔是弯钩。
焰:右上方是撇刀头;第四、五的两笔短横等横且不相连。
州:三点的第一点自右向左下点,其余两点自左向右下点。5.你觉得这些生字怎样写美观呢?好好观察一下。6.重点指导;
州:是‚川‛加三点,‚川‛的最后一竖应比其余两笔高,中间一竖略短些。7.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仿写。8.出示写得好的生字,评议再写。
四、指导说话
1.看过国庆节时天安门广场那热闹的场面,回忆一下,我们这儿是怎么庆祝的呢? 2.(放录像片)你们看到了什么?人们穿着什么?脸上怎么样?街上有着什么? 3.指名说,师生共同纠正。
教师还可提示:我们也能在说的时候把韵文中所学到的词语用进去。4.说得这么好,写一定不会觉得困难的。
学生写话,教师相机巡视。
五、作业
将田字格内的生字抄写2遍。
识字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三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学会看图领会字意识字,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儿歌内容,教育学生做事要细心。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的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2.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教学难点:
理解儿歌内容,教育学生做事要细心。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2.学生准备:课前朗读两遍生字词。
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学习识字3。2.板书课题:识字3.二、复习熟字,理解会意字的特点。1.出示‚笔‛图:这是什么?毛笔是用什么做的?所以人们把‚竹‛和‚毛‛组合在一起表示‚笔‛字。
2.出示‚尖‛图: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外形和他有点像?所以人们用上‚小‛下‚大‛表示‚尖‛字。
3.出示‚看‛图:这只小猴子的手放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所以人们把‚手‛放在‚目‛上表示‚看‛字。4.小结:
(1)这‚笔、尖、看‛3个字都是由两个简单的字组合在一起表示的,可以从两个简单字的意义联系上来领会这3个字的意思,用这种造字方法造出来的字就叫会意字。
(2)我们怎样学的?先看图,领会字意,再记字形由哪两个部件构成。
三、学习3个生字:灶、歪、尾。1.出示‚灶‛图。
(1)先看图,这是什么?
(2)想想:砌灶要用什么?
(3)再看字:‚灶‛字由哪两个部件构成?火作为偏旁要注意什么? 2.出示‚歪‛图。
(1)图上的画挂得正不正?给‚挂得不正‛换个说法。
(2)出示‚歪‛的字卡。领读、指名读。3.出示‚尾‛图。你怎样记住它? 4.巩固复习。
(1)看图读字,读准字音。
(2)给生字找朋友。
5.学生看笔顺图描红,要求:看一个,描一个,笔笔到位。
四、读儿歌。1.轻声读儿歌,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2.再读儿歌,把句子读通顺。3.齐读儿歌,读通读顺。
五、课堂练习。
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六、作业
描红田字格内的生字。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韵文,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宁宁是个粗心的小画家? 2.交流讨论,指导朗读。
(1)从哪儿看出宁宁是个粗心的小画家?(2)‚炉灶、鸭子、桌子、大马‛正确的画法是怎样的?(3)指导朗读。
3.‚可是个粗心的小画家?‛指导读出疑问的语气。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5.指导背诵。
二、教学生字,指导书写。1.认读儿歌中的生字、正音。2.教学新偏旁。3.学生看笔顺,描红。
4.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5.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6.认读课后词语。7.听写词语,检测效果。
三、作业
将田字格内的生字抄写2遍。
识字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儿歌,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区分‘描、瞄、喵、猫、锚‛这5个形声字的异同点。
3.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生字转盘。2.学生准备:课前朗读两遍生字词。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字卡)苗,这是什么字?齐读两遍。2.‚苗‛能跟许多部首作朋友呢,我们快去看看。
二、学习形声字
1.(出示字盘)看一看,‚苗‛跟哪些偏旁部首做朋友了?(提手旁、‚目‛字旁、‚口‛字旁、反犬旁、金字旁)。
2.组合后的字都有‚苗‛这一部分,读音也跟‘苗‛相同或相近,‚苗‛是声旁,另一部分就是形旁,表示与字的意思有关的,‚描、瞄、喵、猫、锚‛都是形声字。3.学习‚苗‛。
(1)‚苗‛的偏旁是什么?你想想这与什么有关?(2)你们见过什么植物的苗?(3)读准字音。(4)能为它组组词吗? 4.学习‚描‛。
(1)‚描‛为什么用提手旁?(2)谁能给‚描‛扩扩词?(3)齐读生字两遍。5.学习‚瞄‛。(1)读一读字音。
(2)它的意思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3)读一读‚瞄准‛。这里‚准‛是翘舌音。6.学习‚喵‛。
(1)‚喵‛谁会读?这种声音是哪种动物的叫声?(2)为什么是口字旁呢? 7.学习‚猫‛。
(1)‚猫‛的偏旁是什么?这与什么有关?(2)读准字音,齐读词两遍。8.学习‚锚‛。
(1)你们见过铁锚吗?(出示挂图)看,轮船停泊时,用来稳定轮船的,一端上有两个带钩的爪儿。想想看,为什么这两个字都是金字旁呢?(2)读一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三、巩固练习
1.转动字盘,分组认读。
2.开火车读拼成的形声字,分别组词。3.总结。
通过对这5个形声字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形声字的特点,老师这儿还有首小
儿歌,专门来介绍形声字的。
‚学习形声字,辨别要仔细。声旁多表音,形旁多表义。掌握规律性,困难变容易‛。
4.学生念儿歌,激发他们对学习汉字的兴趣。
四、说话练习
1.你能用书上这6个词语中的一个说一句话吗?也可以用其中几个词连起来说一句话。2.指名试说。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苗、描、猫、铁、准‛,仔细观察这些生字,怎样才能把它们写美观? 2.指导。
‚苗‛:第一横要比‚田‛略宽,字形才能美观。
‚猫、描‛:左窄右宽,右旁‚苗‛的‚一‛要收,不能超过‚田‛,这样整个字看起来才美观。
‚铁‛:最后两笔竖撇和捺要分开,整个字才舒展。
‚准‛:第四笔要写在竖中线上。3.教师书写示范。
4.学生练习书空、描红、仿写。
六、作业
描红田字格内的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转动字盘,让学生读字组词。2.你是怎样区分这些形声字的? 3.齐读书上的词语。
4.我们书上把这些形声字还编成了儿歌呢?快读读吧。
二、学习儿歌
1.教师范读这首儿歌。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儿歌,要求:正确、流利。3.指名读,师相机纠正。
(相机出示)‚爪‛,读翘舌音。‚两‛:是边音。
‚停‛:后鼻音,不读前鼻音。
‚两、偏、淆‛,都有三拼音节。4.指导朗读。
(1)我们应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首儿歌呢?(2)通过读这首儿歌,你懂得了什么? 5.指导背诵。
(1)谁能背得准,背得快?(2)自背,同座位互背。(3)比赛背;齐背。
三、学习生字 1.读准‚家、脚、莫、偏‛的字音。2.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字形? ‚脚‛:是‚月字旁’,以前古人写‚月‛时与‚肉‛有关,因此人体上的大多数器官都带有月字旁. 4.指导写字。
‚家‛三撇分布要均匀,弯钩自然。
‚脚‛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窄些、紧凑些,中间的‚去’与左边的‚月‛略微提升。
‚偏‛左窄右宽。
5.教师边指导边示范书写。6.学生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
将田字格内的生字抄写2遍。
练习1 教学要求: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并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2.照样子练写左右结构的字。
3.熟记4条成语,朗读背诵诗歌《秋天到》。4.动手做一张贺卡,并在贺卡上写一句祝贺的话。教学重点、难点: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并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
2、看图说话,训练学生观察、表达、想象的能力;学会祝贺。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2.学生准备:预习《汉语拼音字母表》。教学时间: 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此项分布到各课教学中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2)教师讲解题目要求。2.指导。
(1)指导朗读字母的呼读音。
(2)教唱《汉语拼音字母歌》,熟记字母名称和顺序。(3)背诵大写字母并练习默写。3.练习。
(1)出示卡片,集体练读。(2)按字母表顺序背诵。(3)默写大写字母。4.反馈。
(1)请学生试背字母表。
(2)展示默写写得好的字母,表扬默写得好的同学。
三、教学第三题。1.审题。2.指导。
(1)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烟、陆、铁‛3个字。(2)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提出的写字、描红要求。(3)指导书写‚烟‛。3.练习。
教师个别辅导,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书写姿势。4.反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1.审题。(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学习要求。2.指导。(1)学生自由读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老师。(2)教师范读。(3)学生自由读。
(4)理解4条成语的意思。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2)同座练习背诵。4.反馈。
二、教学《秋天到》。1审题。指读练习要求。2指导。
(1)学生自由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理解诗歌内容。①诗歌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②第一、二小节分别写了什么?
(3)学生边读边想象庄稼的样子和水果的色彩。(4)再读诗歌,逐步达到生动流畅有感情。(5)练习背诵。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2)指名读。(3)练习背诵。5反馈。(1)检查朗读。(2)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第六题
一、审题。
1.揭示言语交际的话题。2.板书课题:老师,祝贺您
二、指导。1.指导观察。
观察图片,教师节到了,图上的小朋友正在做什么? 2.指导说话。
(1)看看图,想想你自己在教师节是怎样做贺卡的。
(2)你把贺卡送给了哪位老师?送贺卡时,你对老师说了什么?老师又会怎样呢?
(3)分角色扮演老师和学生,练习对话。3.句式练习。
(1)你去送贺卡,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2)句子训练。找老师:
①那天你去送贺卡,怎样找老师的? ②你看见老师正在干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③老师一大早就这样认真地为大家工作,你有什么想法?今后怎样学习? ④把‚找老师‛这部分内容连起来说一说。送贺卡 ①你找到了老师,送贺卡,当时你是怎样做的? ②全班讨论,板书动词。
③把‚送贺卡‛的经过连起来说一说。收贺卡
这时,老师非常高兴,脸上是什么神情?会对你说什么? 4.练习说一段话。
(1)我们按‚找老师、送贺卡、收贺卡‛的顺序讲了给老师送贺卡的经过。要求:连贯通顺。
(2)个别练说,指名口述,集体评议。5.作业:
(1)完成书本练习。(2)写一张贺卡。
第四篇:第一、二、三单元习作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习作教学设计教案
恩城中小
耿文志 题目:给远方朋友的一封信 教学目的
1.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3.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二、讨论内容,激发写作灵感
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学习、生活,生活的小环境、大环境)
把自己班级策划的方案详细地进行介绍。
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建议。
希望以后能如何进一步地相互了解。
想了解对方的哪些情况。
„„
2.注意书信和信封的格式
(1)书信的格式:书信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称谓应在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以示尊敬;正文是信函的主体。可以根据对象和所述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和风格;敬语在书信结束时向对方表达祝愿、勉慰之情的短语。落款及时间在信文的最后,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和写信日期,写在敬语后另起一行靠右位置。
(2)信封的格式: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
三、动笔写作,开启心扉
1.写信方式:可以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比如有的写自己的情况介绍,有的写活动设想,有的对对方的请求等,最后一起修改合成一份完整的信;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2.开始写信。
四、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
①学生讨论。
②投影出示。
(2)投影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
全体学生自由读这篇习作,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
(3)投影一篇较优秀的习作。
①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
②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
③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第二课时(习作讲评)
一、回忆格式,明确写法
1.交流书信的写法及格式。
2.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自然段。
3.你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哪个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介绍自己(略)
说出想法(略)
提出建议(详)
4.在上节课的口语交际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作出精心的策划,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须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写。
二、尝试习作,发表见解
1.学生自己写信。
2.教师稍作巡视后也同学生一道写作。
三、交流赏析,学会评改
1.教师根据巡视式的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全班同学互评互改。
评价方向:
(1)叙述清楚且有条理。
(2)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
(3)语句准确,想法合理。
(4)学生个体的进步。
(5)书信的格式正确。
2.教师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读给学生听,请学生作出评价,并与学生的习作进行对比,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3.结合评改中的出现的典型问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4.小组交流评改。
5.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四、学写信封,鸿雁往来
1.同学们不仅精心策划了“手拉手”的活动,还认真写出书信。大家想结识远方小伙伴的真情溢于言表。那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些信寄给远方的小伙伴。
2.学生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初步感知信封的写法。
3.出示信封格式图,具体了解如何写信封。
4.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信封、信笺和邮票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要求填写信封并贴上邮票。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次誊抄习作和寄信。)
五、总结
古时候,人们把朋友见互通书信称之为鸿雁往来。看,这一封封信就像一只只鸿雁,它们将把你们的心愿带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论相隔多么遥远,我们和远方小伙伴一定会在“心连心,手拉手”的活动中不断成长,收获美好幸福的明天!
第二单元《童年趣事》教学设计
恩城镇中小 耿文志 题目:看图作文
目标:
一、看图作文:主要是通过看图作文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训练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运用曾经积累的看图作文的方法,写一篇内容具体,语句通顺的记叙文。
二、童年趣事:这项要求作为前一项主要要求的可选对象,目的是充分考虑到尊重学生习作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所有的学生有内容可写。在写作上主要是让学生回忆曾经经历过的有趣的事,激发学生回忆自己美好的童年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培养学生说真话,写的是真实事,诉真情的良好品质。
[习作写法指导]
根据本次习作的要求,我们把看图作文作为指导的重点,童年趣事因为在前面的习作指导中有所涉及,这里就不在多谈。
同学们,在这之前我们曾经写过大量的看图作文,大家还记得看图作文的一般程序吗?现在我们就来回顾一下。看图作文的一般操作程序:
一、全面细致地观察画面:
1、同学们,我们在写看图作文之前,一定要对画面全貌进行全面细致观察,掌握画面结构。对于此次作文的一幅图,要充分搞清画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从整体上把握画面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如从画面中可以看出有三部分组成:小守门员、替补守门员、观众。
2、观察时要看清画面的背景,重点观察其中的人或物。本次看图作文的图画上所画的背景显然是在一处废弃的空地上,从地上的书包及边上的观众可以推测是在放学以后发生的事。画面中的重点人物也很明显:守门员是整个画面的核心,其次是小守门员身后的替补守门员及边上的观众。
3、仔细观察画面的细节,明确图意。同学们要看清楚图上有些什么?他们各在什么位置?他们之间有何联系?根据图上已有的“人”或“物”分析其图意,看究竟反映一件什么事,从而更为准确地理解画面的意思,也就是说从外部形象进一步看出内部隐藏的思想内容。从本次看图作文的图画上可以分析:小守门员与整个球队比赛的关系,边上的观众与赛场上的运动员、小守门员、替补守门员之间的关系。
二、大胆合理地展开想象
1、抓住画面的重点,围绕画面的中心人物、景物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本次看图作文的图画上,我们透过小守门员的眼神、表情,可以推测在他的前方赛场上,正在进行着十分紧张激烈的比赛。所以,我们可以进行大胆的想象,想象到此时的比赛进展,想象到此时可能对方的队员正向小守门员这方进攻着„„
2、紧扣画面的主题,结合画面中的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联系展开丰富的联想。本次看图作文的图画上,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观众——大个子叔叔,我们可以从他专注的神情,联想到他可能正在回忆自己儿时参加足球赛的经历呢。另外,从各个观众目光关注的角度可以联想到他们可能是比赛双方不同的拉拉队员„„
[习作思路展示]
看图作文由于受到图画上人物、景物的限制,在写作思路上没有太多的变化,尤其是像本次习作的画面描绘的是一个场面。当然,我们也应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习作的构思。下面提供集中写作思路,供同学们参考:
一、顺序式描写
本次看图作文是属于场面描写的性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场面描写的一般顺序,即按顺序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及事情中主要人物,事情发生的经过、结果等。在介绍中,人物活动的描写作为重点,可以先介绍主要人物,再介绍次要人物。如本次作文可以这样进行描写:首先用一段话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群男孩子们高高兴兴地走到这片空地,把书包和帽子一丢,堆成两堆,便成了简易的球门。激烈的球赛开始了。然后具体介绍事情中主要人物,事情发生的经过、结果。从那位头发金黄的守门员写起,接着写站在他身后的小男孩,再写过往的行人都被这场紧张的球赛吸引了。纷纷停下脚,坐在长凳上,其中有那个带着弟弟的小男孩,有和守门员一样有着金黄色头发的小男孩,有站在他身后的,头上系着深红色蝴蝶节的小女孩儿,有戴红色帽子的小女孩,还有一位抱着洋娃娃的女孩,一个穿着绿衣服的小男孩,最后是那个看得最认真的大个子叔叔了。
二、变序式描写
有时为了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我们可以打破叙述的常规,采取变叙式描写的方法。即不按照常规的思路,而是首先将画面中最突出的人物拿出来,在文章的一开头就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给读者制造一定的悬念,让其带着浓厚的阅读兴趣读文章,这样的效果一定很好。比如有同学在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在麦田尽头的牛瓜角树下,有一个小男孩,他肤色微棕,上身穿着一件黑色白领的短袖衫,下着一条青绿色裤子,右腿膝盖上有一处擦伤口,用白纱布包着。只见他半蹲着,身子微微向前倾。双腿叉着,目光炯炯有神,望着前方,似乎在严阵以待什么„„接下来再介绍画面中的其他人物及周围的环境、所发生的事情。
2)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习作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指导课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写出童年有趣的事情,表达真情实感。
2、围绕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是否表达了童年的有趣,互评、欣赏、自改作文。
教学重点
互评、欣赏、自改作文。
教学难点:
围绕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是否表达了童年的有趣,评改作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总评与写作
一、教师总结上次作文写作与评改情况(约5分钟)
1、简介总体情况,表扬文章写得好的或进步大的学生。
2、课件展示精彩句段(句段后注明作者),让学生本人读,其余同学欣赏。教师把每 次作文的精彩句段打印,欣赏完毕张贴在教室墙壁的写作乐园栏目中,供学生摘抄学习。
二、指导习作(约5分钟)
1、课件出示本次习作要求,生读。
习作要求
1、选择童年生活中自己印象最深的事,突出“有趣”。
2、学会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3、也可以写看图作文
2、交流习作注意事项。
3、教师点拨、小结。
同学们,在前面口语交际和练笔(四人小组接力日记)的基础上,可以把你的文章补充修改,写得更具体些;有的同学看了别人的练笔后,受到启发,可以另写一篇,这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
三、学生自由写作,教师巡视了解。(约40分钟,第2课时上课伊始5-10分钟留给学生完成习作)
第2课时评改与赏析
一、完成习作。
上课前5-10分钟留给写作慢的学生完成习作,已经写完的学生自改作文。
二、回顾习作要求,明确评改要点(约3分钟)
1、回顾一下本次作文的要求,(课件出示),谁能针对要求说说这次作文评改在内容上要注意什么?(在课件中圈画要点)
2、除此之外,在常规要求上还要注意什么?(板书:五有三画)(说明:五有”是有眉批、有总批、有等级、有评改人、有日期;“三画”是画好词佳句、画错别字、画病句。)
二、组间交换,互评作文。(15分钟)
1、组间交换作文本
这次交换方法是:共11个小组,1组和11组头尾两个小组交换,以此类推,最后剩下5、6、7三个小组互换。
2、提出评改要求
小组同学先一起评改一篇作文,这次1号负责执笔,然后再各自批阅手中的作文。
3、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参与几个小组进行面批,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欣赏评价(提前打开投影展示台)
1、推荐作文:你认为谁的作文写得好?好在哪里?推荐给大家。可以是一篇文章,可以是一个精彩的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其他同学要认认真真地听,听完后可以作补充发言。
2、投影展示3-4名学生作文精彩段落,推荐者阅读评价,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3、有没有整篇文章都写得很好的?继续推荐。
师启发:我看到同学们听得特别认真。***同学的作文写得很成功,看看这篇文章,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特别多。你觉得最主要、最突出的地方是什么?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用红笔勾画、说明。我们再来听听推荐人***是怎样评价的?
5、教师小结:
的确,从***作文中,我们认为要写好一篇文章,不仅要语言丰富、生动,还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把经过写清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另外,还要给文章取个吸引人的题目,这是写好文章非常重要的方法。(板书:命题新颖语言丰富经过具体真情实感)
下面,就让我们借鉴这些方法,来仔细修改自己的作文。(出示课件:取人之长,自改作文)
四、自改作文
1、师语言过渡:同学们,一方面借鉴写得好的同学的做法,一方面参考同学的评改意见,把文章改一改,添一添,如果不认可,你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想法,OK?
2、学生自改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3、毛遂自荐自改后的作文段落或整篇文章,同学点评。
五、课堂小结: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评改与赏析,你有哪些体会或收获?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
同学们,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觉得你们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大家都知道,我们这次作文是每个小组同学在接力日记的基础上完成的,大家通过互相阅读接力日记,(教师展示几本接力日记本)受到了很好的启发。希望你们平日继续加强练笔,每个同学认真写好小组接力日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积累写作素材,把这个习惯坚持下去,我们的作文就会越写越好。
六、最后布置下次习作内容
(出示课件)请看屏幕:
以身边的变化为主题,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题目自拟。
同学们根据要求,做生活的有心人,把这轮接力日记写好,有信心吗?
第三单元习作教学设计
恩城镇中小 耿文志
教学目标:
了解发言稿的一般写法,能根据具体需要,具体情境,写一份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的发言稿。
题目:竞选班干部的发言稿 课前准备:
不同类型的发言稿若干份。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说说你听到过的最精彩的、印象最深的发言。
2、今天,我们要学写发言稿,想一想你在哪些场合需要准备发言稿。
(竞选班干部,运动会上代表运动员发言,领奖时发言等)
二、明确情境,试写发言稿:
1、假如班里要改选班干部,你打算竞选班长,怎么来写发言稿呢?
2、讨论:这份发言稿,至少要说明白什么?
(1)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我要竞选班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教案反思
(2)要讲的优势:我为什么能当班长。
(3)要讲清楚我的打算:我当班长会怎么做。
3、尝试写一份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三、共同评议,修改发言稿:
1、同桌相互读读各自写的发言稿,相互探讨,提出修改意见。
2、选择三位同学的发言稿,展示评议。
(1)评议标准:有没有把意思表达清楚,即有没有说清:“我要竞选班长”、“我为什么能当班长”和“我当班长会怎么做”。
(2)评议过程:一项一项的对照,同时评价语言是否通顺。
3、各自根据评议的要求修改自己写的发言稿。第二课时
一、对照比较,发现问题:
1、教师发一份事先准备的发言稿(见附件),让学生和自己的发言稿比较,发现什么?
2、课堂交流,各自的发现。
教师要在学生发言时,随机归纳:
(1)发言稿的格式:称呼、问候、致谢等。
(2)发言稿的语言风格:诚恳,坦率,简洁等。
(3)发言的吸引力:条理清楚,有创意等。
3、学生根据新的发现,各自修改自己的发言稿。
二、尝试发言,不断完善:
1、学生自由准备发言。
2、课堂模拟竞选,学生上台发言。
3、师生共同评议。
评议的重点:
(1)发言稿的语言是否适合发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口语化等。
(2)发言人的情绪状态等。
4、学生再次修改发言稿。
三、拓展延伸,学写其他发言稿:
1、学生阅读其他情况下的发言稿,说说有什么发现。
2、课堂交流:
(1)发言稿的共同特点:
①观点鲜明。
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
②条理清楚。
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条目。都要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
③语言简洁明快。
发言是直接面向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冗长罗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难懂的词句,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2)不同发言稿内容有区别,对象不同,有不同的特点。
3、尝试写一写其他的发言稿。
4、课堂交流、评议。
附: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走上讲台参加竞选班长职务,我相信凭着我的勇气和才干,凭着我坚强的毅力和勇于拼搏的决心,这次演讲带来的必定是下次的就职演说。
我叫杨也,是一个“三心二意”的学生,这里的“三心二意”可不是做事不专心,随随便便的意思。“三心”是指进取之心、平和之心、宽容之心;“二意”指的是创意和诗意。因为有了“进取”之心,才能使我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在保证学习成绩优良的前提下高质高效完成班级工作。有了“平和”之心,无论成功与失败,我都会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有了“宽容”之心,才使我胸怀宽广、虚怀若谷,接受同学的意见,与他人合作把班内活动处理好。那如果您觉得本站好,请把小学教学资源网介绍给您的朋友!^_^ “二意”呢?增一份创意我们能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展示我们班独一无二的风采;添一点诗意我们能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处变不惊,临乱不慌,从容不迫。
对待班内活动,我又将如何做呢?首先,我认为,一个好班级必须要做到合理分工,让最合适的人去做他最擅长的事,从而建立一个合理有序的班集体。其次,我会努力做到将大家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增强班队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加班级工作的透明度。最后,我将力求提高工作效率,使班级各项工作都有效的进行,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最好。假如我能当选,我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制订好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保证班级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步入正轨。
也许有时候我太活跃了,但是我相信,有了同学们对我的信任,我一定会扬长避短,改掉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我。
第五篇:三年级安全课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三年级安全课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1、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让他们知道一些常见的交通信号、交通标志和交通标线的作用。
2、让学生熟知自己要遵守的有关交通法规。
3、教育学生要从小服从交警的指挥,注意交通安全。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让他们知道一些常见的交通信号、交通标志和交通标线的作用。
2、让学生熟知自己要遵守的有关交通法规。
难点: 教育学生要从小服从交警的指挥,注意交通安全。
四、单元教学建议:
结合实际生活,从身边时间入手。
五、单元教学策略::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树立交通意识,知道认识交通信号灯的重要性。
1、树立交通意识,认识交通信号灯。
2、了解交通信号灯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交通信号灯,了解它们的作用。知识点:1认识交通信号灯 教学准备:
2、了解交通信号灯的作用。
教学内容:读懂交通标志和标线
教学目标:通过了解交通标志的含义和认识交通标志的意义,生活中愿意关注交通标志,萌发主动遵守交通标志的意识。知道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标志的含义和类型。
教学重点:知道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标志的含义和类型。
教学难点:了解交通标志的含义和认识交通标志的意义
知识点:
1、交通标志标志的含义和类型 教学准备:
教学内容:乘车的安全 教学时间:10.8-10.18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掌握乘机动车的安全知识
1、掌握安全乘车的道理
2、掌握一些必要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教学难点:骑车和乘车过程中怎样自我保护。知识点:
1、乘机动车的安全知识 教学准备:
2、骑车和乘车过程中怎样自我保护
教学内容:停驶的车辆也危险 教学时间:10.19-10.31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了解停驶的车辆也有危险,远离停驶车辆
1、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初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珍爱生命。
2、了解停驶的车辆也有危险,远离停驶车辆。
教学难点:了解停驶的车辆也有危险,远离停驶车辆
知识点:
1、了解停驶的车辆也有危险,远离停驶车辆 教学准备:
教学内容:绘制交通安全线路图 教学时间:
11.1-11.10 教学目标:
1、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初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珍爱生命。
2、能初步绘制交通安全线路图。
教学重点:绘制交通安全线路图
教学难点:绘制交通安全线路图
知识点:
1、绘制交通安全线路图 教学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