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重点内容

时间:2019-05-13 01:53: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设计重点内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设计重点内容》。

第一篇:教学设计重点内容

第一章

1教学系统设计

指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实行与修正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2区分ID1和ID2:

区分基点:理论基础----学习理论

ID1:第一代ID模式的标志是在学习理论方面是以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即刺激——反应)作为理论基础;

ID2:第二代ID2模式标志是以认知学习理论(特别是奥苏贝尔的认知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第二章

1教学目标:指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鲁姆将教学活动索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等散打领域。3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

智力技能 认知策略 动作技能 态度 4编写教学目标的ABCD模式,并能在具体例子中区分A B C D A(对象):阐明教学对象 B(行为):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 C(条件):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标准):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第三章 学习需要的定义:指学习着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2 分析学习需要的方法

(1)内部参照分析法(2)外部参照分析法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心理主要依靠视觉,听觉等器官来感知外部世界。

(2)前运演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形成了客体永久性,能够运用维方式来接触外部世界,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动作,智慧技能的学习。如模仿,动作重复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认识方面在认识方面已逐步由简单到复杂,能够对较为复杂的行为进行学习与运用。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这一阶段的人已经具备自我意识及相应的价值观,人生观,态度观,能够独立思考并完成相应的动作,技能。

4认知结构的定义:

所谓的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能够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5 学习动机的定义

所谓的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6 Keller的ARCS模型

A注意力 R关联性 C自信性S满足感 7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1)网路环境中的学习者更容易个性张扬;

(2)学习者在网络中`更容易结成团体,但从众和服从权威的心理却在削弱;(3)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扮演意识强烈;(4)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认知策略发生了变化;

(5)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在网络中的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完善;(6)学习目标多样化;

(7)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多样化。第四章 教学策略的定义

指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主要内容

(1)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材料,它要比原有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含水平,并且能清晰的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

阶段一:呈现先行组织者 a阐明本课的目的;

b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确认在阐明的属性;给出例子;提供上下文。

C使学习者意识到相关知识和经验。

阶段二: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

a. 使知识的结构显而易见;

b. 使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外显化; c. 保持注意; d. 显示材料;

e. 演讲,讨论,放电影,做实验和阅读有关的材料。

阶段三: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

a.使用整合协调的原则; b.极的接受学习;

c.示新,旧概念(或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

3支架式教学策略的主要内容:

(1)理论来源:这种教学策略是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2)最近发展区: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3)主要步骤:

a.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b.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请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层次); c.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d.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e.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

CSCL的主要形式:

实地同地CSCL; 非实地同地CSCL; 实地远距CSCL; 非实地远距CSCL;

第五章

学习环境:

(1)是一种场所;

(2)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维持的情况和条件;(3)是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

(4)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 2 教学媒体的特性:

表现力

重现力

接触面

参与性

受控性 3 教学媒体的选择依据和方法:

依据:(1)教学内容;(2)教学目标;(3)学习者特征;(4)教学条件

方法:(1)问题表(问卷式)(2)矩阵式

(3)算法式

(4)流程图 4学习资源:

广义的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財,物,信息等。

5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的主要作用:(1)作为课程学习的资源工具;(2)作为情景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

(3)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探讨的通信工具;(4)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实践工具;(5)概念图工具;

(6)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

第六章 教学评价:(1)定义: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地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2)功能: 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导向功能

2教学评价的分类:

(1)按评价基准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

(2)按评价的功能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3)按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3评价教学系统设计方案应考虑的因素:

(1)完整性和规范性

(2)可实施性;(3)创新性 4教学系统设计形成性评价的6个阶段:

自我评价

专家评议

一对一评价

小组评价

实地实验以及进行中的评价 第七章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类型

根据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内容与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多媒体教学软件分为课堂演示型,学生自主学习型,模拟实验型,训练复习型,教学游戏型和资料工具型等类型。

2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过程(1)项目定义;(2)教学设计;(3)系统设计;(4)脚本编写;(5)数据准备;(6)软件编辑;(7)试用评价;(8)形成产品

3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过程:

根据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过程的一般规律,结合网络课程的特点,可以将网络课程的编写过程归纳为8个步骤:

(1)分析教学对象,明确教学目标;(2)突出课程特色,确定教学功能;(3)设计教学模块,建立系统结构;(4)划分栏目内容,设计屏幕版面;(5)编写脚本卡片,收集素材资料;(6)选择编著工具,建立片段模型;(7)开展教学实验,进行评价修改;(8)不断充实改善,登记上网发布。

1教学系统设计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他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2.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有归类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和解释结构模型法。

3.“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和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

4.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即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5.奥苏贝尔把学习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而有意义学习是他所主张的主要学习形式。

6.在教学系统设计实践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按照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的不同,教学系统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产品设计。(或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7.学习目标描述中马杰的ABCD法则的英文全写:A是对象、B是行为、C是条件、D是标准。

8.教学媒体设计的心理学依据主要有注意、知觉、记忆和概念形成。

9.学习支持包括课程支持、技术支持、学习方法支持、情感支持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持。

10.乔纳森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型所设计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支持包括建模策略,教练策略,支架策略。

.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结构的。

.支架式教学策略:这种策略应当为学习者建构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E-Portfolios:一个档案是对学生工作有目的的收集物,用这种收集物来展现学生某一方面或是多方面的努力进步及成就,这个收集物必须有学生参与选择内容选择的标准,评断的标准以及学生自我反思的证据。

ISD: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竞选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混合学习:结合基于网络的技术以实现教育目标,混合各种教学方法以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无论是否应用教学技术,各种形态的教学技术和面对面、教师引导下的训练相结合教学设计和实际工作任务相结合。1简述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模式。

答:

1、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于认知注意学习理论)

2、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基于建模主义学习理论)

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2.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包括几种目标,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 :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分为感知、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分为接收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3.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有何异同?对教学设计有何意义?

不同点:两种知识的不同功能导致了不同的知识表征形式;两种知识有着不同的类型划分;两种知识的习得过程及其条件不同;

相同点:两者在人们长时记忆中的表征特征方面虽然完全不同,但它们都对贮存在人脑中的知识和经验作了同样经济的表征。并且,这种知识在有限的工作记忆的容量中能够被灵活地运用。4.基于Web的学习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

1、教学媒体与教学材料的选择与设计

2、认知工具的设计

3、人际环境的设计。

5.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学习方式中,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哪些?

答: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等五种。五种策略的实施特点各有不同:前两种(“课堂讨论”与“角色扮演”)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求更多一些,比较适合于以教为主的场合;后面三种更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励、相互切磋和学生自身的独立探索,因而比较适合于以学为主的场合。

8.结合具体的实例,谈谈“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具体实施?

10.什么是认知工具?常用的认知工具有哪些?

答: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认知工具:

1、问题/任务表征工具

2、静态/动态知识建模工具

3、绩效支持工具

4、信息搜集工具

5、协同工作工具

6、管理与评价工具

11、请阐述开发网络课程的目的意义及设计原则。

答:目的意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与一般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相比,基于internet的网络课程子啊使用环境、教学功能和教学作业上有很大不同,因此,在优质网络课程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探索和研究网络课程的开发理论、构成要素、设计原则以及编写过程与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设计原则:个性化、合作化、多媒体化、交互性、开放性。

根据AECT'94教育技术领域定义。教育技术的设计子范畴包含四个主要方面:(教学系统设计,学系者特征,教学策略,讯息设计);

“史密斯——雷根模式”在策略设计中提到三种策略是:(组织策略,传递策略,管理策略);

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认为可以将知识分为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两个维度,其中行为维度包括(记忆,运用,发现),内容维度包括(事实,概念,过程,原理);

影响教学系统设计的变量主要包括(教学条件变量,教育方法变量,教学结果变量);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社会的需要,学生的特征,学科的特点);

教学结构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它具有的特点是:(理论依附性,动态性,系统性);

学习环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情境性,建构性,操作性,动态性);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知识结构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体现知识内容的关系,体现学科教学的规律,体现知识结构的功能);

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强调小组成员的合作互助,强调目标导向,强调总体成绩作为激励)。

第一代教学设计的代表性模式“肯普模式”包括四个基本要素,为(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布鲁姆对情感领域的分类主要包括(注意,反应,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组织,评价);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式教学策略,协同式教学策略);

简述教学系统设计的特征;

学习者分析的内涵及意义 ;

试述研究性学习的几个主要组成环节;

试述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的几个方面; 阐述开发网络课程的目的意义及设计原则;

阐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评价的特点;

在进行学习需要分析时,应特别注意那几点; 计的一般任务?

选择教学媒体有哪些依据?

教学设计模式的功能?教学设

第二篇:教学设计应重点关注哪些内容的几点建议

教学设计应重点关注哪些内容的几点建议

许世伟

具体来说,教学设计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教学目标的设计

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使学生每课时要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结合知识与技能,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等等,当然,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包括上述的各个方面,但必须有所依据。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日,我们应该自觉地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让教学围绕提高公民素质的总体目标来进行。二,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

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教师应在明确教学目标,掌握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前提下,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学要求。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通览全章内容,划分单元之后,再回到每节课的内容上,即运用整体—部分—整体的分析方法,这样才能做到每节课之间相互联系。进而形成一个合理性的知识结构。在挖掘教材有点的同时,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翻阅材料,从中寻找最新的有关背景资料,选择较好的典型例题和辅导练习等,以弥补教材某些方面的不足。

另外,要充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起来的经验,丰富教学素材,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实验(实践)等手段。更加直观地阐释知识的生成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度打破或调整教材原有的格局,比如,把演示实验可以改为学生动手实验,把分类表述的知识可以先聚类再分类,让学生完整经历分类的过程等等。

总之,在优化教学内容时,要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本着主次详略得当,精讲多练的原则,科学合理的组织教材,明确哪些内容由教师讲,哪些内容由学生讲,哪些内容需安排学生自学或讨论,探究哪些由师生共同解决等。三,教学过程的科学设计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求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即充分达成教学目标,实现这一点,要求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精心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设计。1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一般说来,一节新授课应包含学习前准备,新知识引入,新知识学习,新知识巩固,反思小结布置作业等几个部分。各个环节必须在时间分配上合理安排,在内容上精心设计,才能形成有层次的科学和谐的结构等…..2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问题设计首先要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真实有趣的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并且能够有效地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迁移等……

3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

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实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解答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的作用,因此,课外作业题的综合性,题型的多样性,例题的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性等都要比课堂练习高一些,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课外作业题目要分层次,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

4、板书设计

板书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视觉刺激,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同时好的板书设计还可以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因此教学中板书设计要体现三个原则,(1)体现教学的目标性,能揭示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一堂课的精髓。

(2)体现讲授的系统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3)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上课的注意中心。

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设计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具体课型,教学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只要省时、启智、轻负、高效,就是好方法。在教学中应坚决摒弃“填鸭”应使教师的教致力于导,服从于学生的学,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采用启发式的综合教学法,渗透情景教学思想,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相互讨论 使学生通过实践领悟道理,并掌握学科的研究方法。如果说的再具体一些,就是针对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教师都尽可能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这个过程,学生能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提,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包办代替。

五、教学手段的合理设计

教学语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教学语言的训练和运用,口头语言应规范而生动。板书语言应工整美观,体态语言应大方得体,此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多媒体技术在辅助教学上,可为学生创造逼真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效果,但注意把握“度”不要过分依赖它,另外,还特别要处理好动手实验以计算机模拟的关系。

六、课后反思的常态设计

这里所说的反思是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在教学完成一节课后所做的教学设计修整。教师在这一阶段的工作对其自身的专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课前的教学设计经常会有不止一种教学方案构思,课堂上也经常会碰到教学难题,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什么可以摒弃、什么可以利用、什么可以发扬,经常性的这样反思就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快的成长为一名专家型的教师,这也正是作为一名教师自我主导意识的体现。

最后让我们带着诚恳的态度和向上的精神,吸取、领会、消化以上的讲座内容,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相信我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第三篇:视觉设计基础重点内容与教学交流

(2010.05.18)视觉设计基础重点内容与教学交流(文本)

付彧:老师们,大家晚上好!很高兴在本学期第二次与大家在这里见面:)这次教研活动的中心内容是重点知识的提示语教学方法交流。相信大家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这门课程的教学之后,一定也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感触,其实这门课程目前我们采用是《视觉设计基础》教材,因此,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仍然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原理、概念、分类等为核心,突出了科学性和全面性。众所周知视觉信息的获得占据了我们人类全部信息获取量的80%,也是我们越来越重视“眼球经济”,那么好的设计是可遇而不可求,一方面需要设计者的技能积累和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呢,也必须要掌握许多相关的创意知识和理论,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进行设计表现。

那么各个章节的重点也是勾勒出了本门课程的大致轮廓,在教学的同时,希望各位老师能够为学生们提供一些相关主题的作品赏析,鉴于字数、印刷等方面的限制,现行教材中的内容非常有限,案例也不够与时俱进,但是视觉设计这门课程的案例引入教学时非常重要的手法,因此,也希望广大教师们能够为学生们尽量提供丰富的案例,增加学生们的感性认识

各章节重点提示与详细说明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要求

1、认识视觉设计的概念;

2、了解视觉设计的主要内容与理论范畴;

3、认识视觉设计的主要特征;

4、认识学习视觉设计基础的现实意义。

各章节重点提示与详细说明

视觉设计的概念引入是关键的重点所在:

视觉设计是人们为了达到信息传播、促销、告知等目的而进行的有计划、有成效的图文设计活动,它是对设计内容、设计形式、传播方式的综合设计,是一门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逐步通过后续讲解将抽象的概念展开解析.总的来说,视觉传达是人与人之间利用“看”的形式所进行的交流,是通过视觉语言进行表达传播的方式。不同的地域、肤色、年龄、性别、说不同语言的人们,通过视觉及媒介进行信息的传达、情感的沟通、文化的交流,视觉的观察及体验可以跨越彼此语言不通的障碍,可以消除文字不同的阻隔,凭借对“图”——图像、图形、图案、图画、图法、图式的视觉共识获得理解与互动。视觉设计是为了传达而设计.这是我们始终需要和大家强调的内容.这里就是设计与艺术截然的有了分水岭,艺术是为了个人表达而存在和发展的,而视觉设计则有更多更直接的传达目的.视觉传达设计经历了商业美术、工艺美术、印刷美术设计、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几大阶段的演变,最终成为以视觉媒介为载体,利用视觉符号表现并传达信息的设计。

视觉设计的主要功能是传达,它有别于直接以使用功能为主的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也不同于靠语言进行的抽象概念的传达,它是凭借视觉符号进行信息传达。视觉设计的过程是设计者将思想和概念转变为视觉符号形式的过程。

因此,这就引出来关于视觉设计的主要特征与范畴等一系列的原理:

视觉设计的主要特征

一、信息传达

二、沟通供求、塑造形象、促进销售

三、说服和引导

四、艺术性

五、科技性

其实,这些概念化的叙述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讲还是比较难的,一方面比较难理解,一方面比较难于识记.那么不妨举例来详细讲授,当单纯提出:视觉设计的主要特征?等问题时,大家会感到无从思考,只能死记硬背,其实不然,老师们可以在此就引入一幅设计作品来启发大家.比如:请看一幅平面广告,这里反映出视觉设计哪些特点? 附件1:sony mp3广告

分析:这是一幅sony mp3平面广告,它用耳机与地铁的形象最为创意的联系点,传达了sony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产品功能,塑造品牌形象,形成了与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沟通作用,从说服和引导了消费者行动,从而促进了销售量的提升.而画面整体展示了点/线的组合的艺术性,简介/直接,极具冲击力.与此同时,这个平面广告所采用的手法是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体现了视觉设计的科技性

由此可见,案例引入本课程教学的意义非常重要.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是字体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装帧、排版包装等设计,对应于第4章的对于视觉设计内容的分类讲述。学习重点和难点有如下特征:难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平时注重学习的拓展和实践,教材内容仅仅是观点和重点的提炼,而平时的学习需要根据这些展开,后面我们将以一些实例来为大家具体拓展和讲解。学习和考试的重点集中在2.3.4章节,既有实践也有理论。

各类设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标志设计:人们可以获取大量信息,并很大程度地影响自己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分

为政治性、公益性、文化性、商业性。

包装设计:对书籍的封面及排版等进行艺术化的设计,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加深对其思想性、文化性和知识性的认识。字体设计是以特定的图形象征或代表某一国家、机构、团体、企业或产品的符号。必须做到简明、直观、易识别。

图像设计:指运用视觉设计手段,通过标志的造型和特定的色彩等表现手法,使企业的经营理念、行为观念、管理特色、产品包装风格、营销准则与策略形成一种整体形象。

书籍设计:为达到有效传达企业特定信息的目的,对文字的笔画、结构、造型、色彩以及编排等方面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使其形成鲜明的个性,使人易认易记。

广告设计:各种手工或电脑的绘画手段或影像技术,以及利用复合方式进行创造性的图像设计,构思巧妙,表现独特。

我们在这里的介绍都是点到为止的,因为在本课程中的后半部分会做详细的介绍,那才是课程的重点所在,也是我们期中之后教学进行的重点,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第二章视觉设计的基本原理重点分析与知识拓展

这部分的学习包括造型元素、视觉设计的形式美法则、影响视觉设计的因素 从造型元素的内容来看,这部分教材的介绍不多,但是对于学习视觉设计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其中渗透着很多平面构成方面的基础知识。点、线、面是视觉设计的基本元素,也是我们必须要运用和掌握的设计工具,由他们组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视觉图像。

视觉设计的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内容——点、线、面 1)元素:点、线、面(平面构成),另外还有 色彩、形状、抽象、具象图形等等

2)方法:研究其形式、功能、规律 3)心理(冷暖、象征、视错)研究:视觉元素间关系。

面的构成形式:重复、近似、浙变、变异、对比、集结、发射、特异、矛盾空间、肌理等。

方法:对不同形式的要素做各种组合排列,形成新结构=分解(学)+重组(做),注意争取摆脱自然具象形态束缚

应用:设计的基础

各位教师在进行视觉元素的概念引入时,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们自己来体会。

第三章视觉传达设计的形式要素 图形、文字、色彩、材料、结构

这些内容与我们之前所提及的第二章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也是本学期学习的重点章节,在此我们以其中的色彩为例,来补充一些内容,希望各位老师的教学的过程中多以一些案例教学和互动提问来帮助学生完成这一部分的学习和提升。

在介绍色彩的同时,需要帮助大家联想一下之前学习的色彩基础课时的相关概念,区分光色与物色,同时需要联系色彩构成课中学习到得知识。

物体分为两类:发光物体和不发光物体。色彩的分类:

1)根据色彩形成:光源色和物体色(固有色)“光色”与“物色”

2)根据色彩属性:有彩色和无彩色(黑白灰)无彩色没有纯度与色相属性 加色原理、减色原理,三要素:明度、色相、纯度等内容

本学期为广大视觉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者提供了“视觉设计基础-色彩小课件”,方便大

家在教学或学生们自学这部分色彩知识的过程中来使用,课件除详细讲述书中关于色彩部分的知识以外,还增加了很多实用的具有时效性的设计案例,新颖别致,利用了多种媒体手段展示色彩设计的概念、设计方法、色彩搭配等方面的知识。并且配有相应的自测练习题,供大家时刻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视觉设计基础3学分,课内学时54,教学媒体形式目前以文字主教材为主,这是本课程学习与考试的主要依据,阐述了视觉设计有关概念、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和方法等。一方面,“色彩”是本课程第三章第三节中学习与考察的重难点,色彩运用能力的培养是视觉设计课程的核心内容。色彩承载了信息、表达着情感、诉之于视觉、作用于心理,色彩的讲解方式更需要突出其展示性和直观性。另一方面,视觉设计发展迅速,现行文字教材对于色彩知识和色彩设计新案例更新有限。以小、快、灵著称的小课件,极易将色彩知识的新案例、新观念以多媒体方式展现。此外,文字教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色彩知识的部分,仍采用黑白印刷,除少数扉页的彩图外,没有直接与书本知识点相对应的色彩设计案例彩图。而小课件在多种媒体呈现方式上拥有先天优势,恰好可以弥补现行教材对于色彩知识讲授方面的缺陷,突出色彩知识内容的展示性、丰富性与灵活性。小课件既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同时又可以发挥多种媒体的集合性优势,帮助学生培养色彩感觉,掌握色彩设计方法。

课件目的与要求(1)“视觉设计基础”是广告专业必修课,而色彩是视觉设计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本课件从教学大纲和实际需求出发,以讲授“视觉设计基础”中的重要设计要素——“色彩”作为主要内容。将知识讲授与最新设计案例紧密结合,寓教于乐,突出知识性与趣味性。

(2)系统了解色彩知识原理和规律,掌握色彩设计技巧和表现方法与技能。

(3)了解国内外经典及最新设计中的色彩搭配,正确认识国内外色彩理论和经验。(4)理论联系实际,将视觉设计中的色彩原理和方法与最新的设计案例有机组合,引导学生进行广告技巧的尤其是色彩设计方法的提炼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色彩运用搭配的能力。

(5)本课件力图区别于传统课件,以寓教于乐为理念,结合色彩知识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将突出色彩知识与设计技能作为课件的核心,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突出互动效果,营造丰富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色彩知识的学习与探索。

色彩小课件补充了教材教学空白,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和教学起到辅助的作用。首先,“色彩”是把握人类视觉的第一关键。在设计中,“色彩”可以最直接、最迅速地表达思想情感,在第一时间传递设计信息,抓住受众的眼球和情感。因此,色彩运用能力的培养是视觉设计课程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和考察的重点与难点。基于“色彩”知识在视觉设计课程中的重要性和难度,故将其作为小课件的主题。

其次,视觉设计发展迅速,现行文字教材对于色彩知识和色彩设计新案例更新有限。小课件以小、快、灵著称,极易将色彩知识的新案例、新观念以多媒体方式展现。此外,文字教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色彩知识的部分,仍采用黑白印刷,除少数扉页的彩图外,没有直接与书本知识点相对应的色彩设计案例彩图。而小课件在多种媒体呈现方式上拥有先天优势,恰好可以弥补现行教材对于色彩知识讲授方面的缺陷,突出色彩知识内容的展示性、丰富性与灵活性。希望色彩的小课件可以为各位老师为日常教学和辅导提供一定的帮助以及参考。

第四章

视觉设计的内容 学习目标要求

1、掌握字体设计的设计创意原则

2、掌握标志设计的设计方法

3、掌握VI系统的设计方法

4、掌握广告设计的概念、设计方法

5、掌握书籍设计的概念、封面设计和内文设计的方法

6、掌握编排设计的概念、设计原则、表现方法

7、掌握包装设计的概念、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

8、掌握展示设计的基本方法

9、掌握网页设计的基本方法

这部分着重于每类设计的具体要求,希望结合平时作业的制作和设计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体会设计原理。

学生通过动手来发现问题,请教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明确每个细分的设计领域的相关原则与设计要求。

在这里既要强调每类设计的规定和惯用手法,同时更加要突出创造性的思维。要参考和借鉴好的作品及创意方法,但又不能局限于现有作品的思路,这是一个学习与超越的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举例来说:

1、字体的创意设计原则

文字创意。它的基本设计原则是从抽象到具象;从造型到造意;从笔画到图形。

(1)从抽象到具象:即通过对字面的理解,将抽象文字的部分改变为具象的图形,使之派生出新的视觉概念,增加抽象符号所不能传达的具象信息。

(2)从造型到造意:即扩大文字的内涵与外延意义,将文字的象征性造型提升为现代文明中的意境造型。

(3)从笔画到图形:即根据字面内容,将其局部笔画符号改变为图形符号。创造出易于理解、易于联想的具象直观效果。

以上是字体设计的大方向的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有很多的发挥空间,注意在教学的同时,保持每个学生设计的独特个性,能够做出与众不同的设计是成功的第一步。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知识结构、设计喜好都不同,那么在讲解传授总原则的同时,应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加以指点。其实字体设计是在设计者比较难的一个类别,是亦图亦文的表达,不仅要注意内涵的表达还要注意外观字形的审美。

这是不同于单纯意义上的图性质的特点,抓住了诸如这些字体设计的总体原则之后,便拥有了一双可以在设计思维世界中翱翔的翅膀。

付彧:今天的时间差不多了,非常感谢大家,希望以后能与各位多多学习和交流,希望本次教研活动能够为大家下一阶段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谢谢大家!再见!

第四篇:四年级 上册 教学重点内容参考

四 年 级 上 册 人 音 版 音 乐 教 材

八个单元;15首歌曲; 21首欣赏曲目

重点歌曲11首(5首背唱歌曲);欣赏曲9首

第一单元:歌曲《采菱》

1、掌握准确的节奏与时值,将旋律特点与歌曲情景结合进行感性理解。

2、咬字清晰,一字多音正确、自然的表现。

3、感受江南风格的音乐特点。

4、《柳树姑娘》

1、感受歌曲意境,体验、理解歌词含义。

2、准确把握休止符及附点节奏,能在学会歌词演唱后进行识谱演唱。

3、感受两个声部的旋律对比,能用不同的情绪表现。

4、记住歌名并能背唱。

欣赏《采茶舞曲》

1、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格特点及方言特点。

2、能够听辨出两个乐段的划分及情绪变化。

3、能够结合旋律、歌词变化划分角色表演唱,感受采菱主题下的场景。

《洪湖水,浪打浪》

1、知道歌曲出处基创作背景。

2、知道歌曲演唱形式。

3、感受乐曲三个段落变化,聆听双声部效果。

4、记住歌名并能够听辨出乐曲主题旋律。

《渔光曲》

1、了解歌曲历史背景。

2、理解歌词含义,体会旋律特点带来的情绪。

3、能听辨歌曲旋律贯穿的节奏型“×--×”。

第二单元: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与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歌曲与欣赏曲结合学习。

2、知道歌曲出处及作者。

3、感受弱起小节的行进感,听辨歌曲旋律在 “1 3 5”骨干音上进行,体会运用休止符、三连音、重音力度带来的情感变化。

4、记住歌名并能背唱。

《歌唱祖国》

1、知道歌曲演唱形式。

2、能够听辨歌曲乐段,体会不同内容情感。

3、对比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找出旋律相同点,进行理解感悟。

第三单元:歌曲《愉快的梦》

1、知道歌曲出处。

2、理解6/8拍的特点,体会摇荡的感觉及歌曲意境。

3、听辨歌曲乐段及旋律走向。

4、能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准确表现节拍的时值。

5、记住歌名、背唱歌曲。

欣赏《小夜曲》

1、知道作者。

2、听辨主题旋律。

3、聆听演奏乐器音色给乐曲带来的旋律特点。

《月亮月光光》

1、知道歌曲出处,感受歌曲地方方言及旋律风格的特点。

2、感受弱起节奏的推动感。

3、尝试听辨歌曲声部的划分。

《梦幻曲》

1、了解作品题材,理解作品意境。

2、知道作品作者。

3、指导作品表现形式,并能表达个人体验。

4、能听辨乐段并能记住主题旋律。

第四单元:歌曲《十分钟》

1、能够听辨相同、相似乐句。

2、听辨并感受两个乐段的情绪对比。

3、掌握一字多音,充分抒发美好愉悦的心情。

《大家来唱歌》

1、知道歌曲出处。

2、能用准确的演唱方法表现大跳音准。

3、能用准确的实质表现饱满的歌曲情绪。

4、知道演唱形式,并能进行合作表现,体验二声部演唱。

欣赏《乒乓变奏曲》

1、聆听并记忆主旋律,感受灵巧轻快的旋律特点。

2、结合主题,听辨体会主体变奏带来的音乐形象。

3、记住曲名。

《 陀螺》

1、体会旋律速度与音乐形象的关系。

2、听辨主奏乐器,感受木管乐器音色带来的旋律特点。

《旋律木马》

1、听辨主奏乐器。

2、感受旋律走向与音乐形象的关系。

3、听辨相同、不同乐段,划分乐段。

第五单元:歌曲《摇篮曲》

1、有感情地表现歌曲中的一字多音处。

2、根据学生水平,以不同方式进行二声部配合。

3、听辨骨干音,体会摇篮曲旋律的稳定感。

《摇篮曲》

1、听辨歌曲骨干节奏,并感受带来的“摇动”感。

2、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表现歌曲乐句情感。

3、准确表现装饰音。

4、尝试学唱乐谱。

5、背唱歌曲,记住曲名。

欣赏《只要妈妈露笑脸》

1、知道歌曲出处。

2、能听辨不同情绪所划分的不同乐段。

3、体验感悟三连音所蕴含的情感。

4、三首《摇篮曲》

1、三首作品对比聆听,感受不同的旋律风格并知道作者。

2、聆听并分辨三首作品的表现形式。

3、借助多种方式(图形、动作)感受摇篮曲婉转细腻的旋律特点。

4、结合乐曲感悟摇篮曲体裁的含义。

5、记住曲名。

第六单元: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

1、把握歌曲节奏和间奏特点,感受新疆民族音乐风格。

2、准确表现装饰音,能用灵巧、轻快的声音表现衬词,抒发快乐、自豪的心情。

《小小少年》

1、知道歌曲出处。

2、感受弱起节奏及长音带来的饱满情感。

3、尝试双声部演唱。

4、背唱歌曲,记住曲名。

《少先队进行曲》

1、感受进行曲风格。

欣赏《小机灵的歌》

1、感受歌曲活泼、开朗、朝气蓬勃的情绪。

2、感受休止符在歌曲情感上的作用。

3、对比聆听《牧羊姑娘》感悟音乐创作背景影响下的不同音乐形象。

《牧羊姑娘》

1、聆听并认识主奏乐器。

2、感受乐器音色带来的主题情感。

第七单元:歌曲《友谊的回声》

1、休止符的出现使歌曲富于动感,注意休止符的演唱要准确、自然、亲切,学会控制音量。

2、把握不同力度的演唱方法,知道力度作用与回声效果的关系。

《山谷静悄悄》

1、理解歌曲表达内容。

2、会聆听前奏,准确进入演唱。

3、注意休止符的演唱要准确、轻巧,相比每个乐句要的尾音要唱足时值。

4、能认识并运用不同的力度形象的表现出歌曲内容和意境。

欣赏《回声》

1、知道无伴奏演唱方式,感受其表现意境。

2、知道“回声”塑造的音乐方法,并能体验模仿。

3、记住曲名。

《羊肠小道》

1、了解大峡谷的地貌特点,知道作品出自《大峡谷》。

2、聆听乐曲中不同音效特点,能结合音乐发挥想象。

第八单元:歌曲《荡秋千》

1、知道歌曲出处,了解民族生活休闲方式。

2、能听辨重复乐句、听辨大跳音,能理解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并能准确演唱。

《小孩世界》

1、能准确表现附点节奏,体会快乐、天真的儿童情趣。

2、知道并运用反复记号。

3、尝试不同方式进入双声部的体验。

欣赏《山童》

1、感受歌曲不同段落所抒发的不同情感。

2、能听辨声部关系。

《真善美的小世界》

1、知道乐曲出处。

2、以故事展开学习,理解歌词内容和情感;

3、知道并运用反复记号。

4、记住歌名。

竖笛曲目:

第一单元:歌曲《柳树姑娘》

3、准确表现附点节奏。

4、尝试二声部合奏。

第三单元:歌曲《愉快的梦》

1、能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准确表现节拍的时值。

2、旋律连贯、流畅。

第五单元:歌曲《摇篮曲》

1、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吹奏歌曲乐句情感。

2、准确表现装饰音。

第八单元:《真善美的小世界》

1、掌握弱起节奏。

2、能运用吐音、呼音两种吹奏方式表现两个乐段的不同情绪。

第五篇:政治学重点内容

名词解释:

1.政治: 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周延性、确定性、本质性)

2.政治学: 政治学就是研究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3.政治关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4.利益: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5.利益关系:不同利益主体基于利益而形成的社会联系

6.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就是人们结成群体后形成的利益,即群体利益;或者是不同群体结成更大群体后形成的更大群体的利益

7.利益矛盾: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它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矛盾。

8.政治权力: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公共力量(社会公共权力)

9.权利: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主张其利益的法定资格。10.政治权利:是权利的一种,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11.政治行为:人们在特定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

12.政治统治:在利益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权力的主体为了维护其在特定政治关系中的支配性地位,进而实现其利益要求而建构起来的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威-服从关系。表现为政治权力主体对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

13.政治管理:在政治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驱使下,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社会共同利益、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而实施的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行为。

14.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形式参与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15.政治体系:由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有机构成的系统,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组织制度的体现,包括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

16.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按照地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组织。

17.政党:本质上是基于特定的阶级利益,由特定阶级的政治先进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权,进而实现阶级利益而组织起来的政治组织。它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

18.政治社团: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国家政权机关政策制定、变更和执行的社会团体。

19.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反映或精神表现,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认知、情感、思想、理论及其政治伦理、道德和习俗的总和。20.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基于经济关系的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来的政治行为、政治过程和政治体系等社会政治现象的一种直观、自发的心理反映。21.政治思想: 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观念、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高级表现形态。

22.政治社会化: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政治学习和社会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或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23.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本质上就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辩证统一的过程,政治发展的量变通过政治改革(政治改良)实现,政治发展的质变通过政治革命实现。

24.政治革命: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新的社会政治力量为改变政权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剧烈社会活动。

25.政治改革:本质上是统治集团对政治关系的调整、变革和完善,从现实看是统治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共同利益要求和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政治体系进行改进,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26.政治民主:在特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简答,论述:

1、利益的形成:(1)“利益”起源于人的“需要”,(2)“生产”是满足人类“需要”的基本途径,(3)共同的生产使人们结成社会关系,(4)受到社会关系制约的“需要”就是“利益”

利益的构成要素:(1)人(社会群体)——利益的主体,(2)需要——利益的心理基础,(3)生产活动——利益实现的基本途径,(4)社会关系——利益实现的本质途径。

2、利益的内在矛盾:

① 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② 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 ③ 利益的目标性和手段性之间的矛盾

④ 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3、政治权力的形成:(1)政治权力形成的物质基础——利益,(2)政治权力形成的社会条件——利益关系,(3)政治权力形成的必要前提——力量对比关系的非均衡状态,(4)政治权力的最终形成——纵横力量对比关系的交汇。

逻辑过程:利益→利益关系→力量对比关系(非均衡状态)→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

4、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客观要素:(1)主体对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2)主体对社会财富的占有,(3)主体对暴力的占有(暴力执行者、暴力组织和暴力工具)。

主观要素:(1)主体自身的能力素质,(2)主体的身份资格,(3)主体的理论与策略,(4)主体的组织化

5、政治权力的特性:(1)主体利益性,(2)强制约束性,(3)专属排他性(垄断性),(4)扩张延展性,(5)多重职能性

6、政治权利的形成:(1)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共同利益,(2)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社会成员和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对共同利益主张,或对实现各自利益的共同规范的主张,(3)政治权利所主张的共同利益的范围层次——全社会范围层次的共同利益,(4)阶级社会政治权利具有阶级性

7、政治权利的特性:(1)主体的相对个体性,(2)法定规范性,(3)权利主体的自主性,(4)权利-义务的统一性,(5)自由价值性

8、政治统治的特性:

(1)政治统治的出发点——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2)政治统治的基本内容——构建政治权威-服从关系,(3)政治统治的道义依据——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4)政治统治的基本功能——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于政治秩序范围内,(5)政治统治的首要价值取向——政治和社会的安全稳定

9、政治统治的作用:

① 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力和利益,② 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权力制约关系,③ 保证政治权力的作用效力,④ 保证和维护社会和政治安全,⑤ 保障社会秩序和稳定,为政治管理创造条件,⑥ 确认和保障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

10、政治管理的基本特征:公共性,组织性,责任性,服务性,以效率和公平为其基本价值取向

11、政治管理的职能:

(1)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确定社会共同利益,实现社会共同利益(核心环节),维护社会共同利益(重要保障),分配社会共同利益,发展社会共同利益

(2)协调和解决社会利益矛盾:把握利益矛盾,分析利益矛盾,解决利益矛盾

12、政治参与的特性:

(1)政治参与的主体——普通公民,(2)政治参与的内容——普通公民对于社会共同利益提出自己主张的行为;公民对于个别利益的主张不属于政治参与的内容,(3)政治参与的法定关系——普通公民与政治权力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4)政治参与概念的外延——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5)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不局限于政府立法和决策,还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与政府组织和活动相关的政治生活

13、政治参与的作用: 在政治生活中:

(1)影响政治权利主体的利益主张的实现——通过影响政治权力实现利益要求

(2)影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通过政治参与体现公民对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认可和支持(合法性参与)

(3)影响政治管理的民主化——通过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

(4)影响政治文化的发展——通过政治参与提高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从而培育其政治人格

(5)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通过政治参与协调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从而增加政治和社会稳定因素

在社会生活中:

(1)影响社会公正与公平——通过政治参与影响社会利益分配政策、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2)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参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作用(3)影响社会流动与自治——通过政治参与促进社会流动和社会自治的发展

(4)影响社会进步与发展——通过政治参与推动政治变革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4、组织化与个体化参与的不同:

个体化参与:政治权利主体以个体形式参与政治活动; 组织化参与:政治权利主体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参与政治活动

组织化参与的优势:

(1)政治参与需要付出成本,持续不断的政治参与要消耗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常个人难以承受;

(2)个体化政治参与缺乏足够的分量,难以引起决策者的重视;

(3)个体化政治参与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最后导致谁都不参与;(4)组织化参与在精英人物的引导下,更有利于实现和维护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

15、国家的本质:

①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②国家是按地域来划分其国民的。③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16、政党的基本特征:

(1)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2)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3)政党具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4)政党以谋取、执掌政权作为实现其纲领的根本手段,(5)政党有正式的组织章程和健全的组织机构

17、政党的作用:

① 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愿,② 集合和壮大阶级政治力量,③ 影响或领导国家政权,④ 培养本阶级的骨干分子,⑤ 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18、政治社团产生原因:(1)社会重组——社会转型期社会公众的心理需要(2)社会利益分化——多元化利益表达的需要(3)政治权力扩张——对政治权力的利用和制约的需要(4)政治权利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扩大的需要

19、政治社团的功能: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性功能,沟通性功能,工具性功能,政治社会化功能 20、政治心理的特点:

① 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现象的感性认识,② 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现象的反映,③ 政治心理的存在形式具有潜在性和隐秘性,④ 政治心理反映特定利益主体自身的利益倾向

21、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

外部因素:

① 物质环境:社会生产力水平是影响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政治心理客观基础的决定性因素

② 社会关系环境: 在各种社会关系和利益中,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对于人们的政治心理具有决定意义;规定了社会心理的社会内容和社会取向。

③ 政治制度环境:社会政治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政治心理,其变化必然导致社会政治心理的变化

④ 思想文化环境:思想文化环境对政治心理的作用,往往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实现的

⑤ 动态环境:动态的政治过程中的政治行为、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公共政策等,也是政治心理的产生的重要因素

内在因素:(1)社会成员的自身特征,(2)社会成员的心理背景,(3)社会成员的社会经验,(4)社会成员的个性倾向

21、政治动机的含义: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实施某种政治行为,以达到特定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是隐藏在政治行为背后、推动政治行为发生的内驱力。

政治动机的产生:(1)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产生特定的利益需求,(2)将这种利益需求与政治联系起来,确立某种政治目标,(3)这种利益需求及其向政治目标的转化,形成了政治行为的内驱力,即政治动机

22、政治思想的特性:

① 政治思想是人类对于政治现实的理性认知,② 政治思想反映着政治现象及其背后的深层的逻辑关系,③ 政治思想集中体现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④ 政治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

23、政治思想的作用:

① 支持并服务于特定的利益主体,② 维护或破坏特定的政治统治,③ 指导并帮助人们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④ 主导和统领人们确立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

24、政治社会化的作用:(1)传播、维持和改变特定的政治文化,(2)培养和塑造“政治人”,(3)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4)影响和制约政治发展

下载教学设计重点内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设计重点内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一讲话(重点内容)

    七一讲话 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

    考试重点内容

    复习题 应用文对于主题的要求。 计划的概念、结构、标题形式、特点。 总结的结构和写法。 消息的特点、分类、标题形式、写作要求。 申请书和一般书信的区别。 简报的报头、......

    党章重点内容[最终定稿]

    党章重点内容 1.中国共产党性质 2.党的指导思想 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4.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

    行政管理学重点内容

    行政管理学重点内容1.西方学术传统对“行政”有哪几种解释?P2页共3点2.行政管理有哪些特点?P3页共3点3.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三个阶段及每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或代表理论?P12-16页4.古......

    六年级重点内容

    六年级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后惊喜若狂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

    《朝花夕拾》重点内容

    《朝花夕拾》内容简介 《朝花夕拾》作于一九二六年,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一九二七年,鲁迅在广州重新......

    《10杨氏之子》教学参考重点内容

    10杨氏之子 一.《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

    教学系统设计重点

    教学系统设计基本假设(5种假设):  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 系统设计的教学能够极大地影响学习者的个体发展  教学设计有许多阶段,而阶段既有即时的, 也有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