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2
校本课程教材教学----《美丽的大通》
陈海花
教材内容:美丽的大通
设计思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给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了解,从而更好的认识我国的民族政策: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为各民族间的和平共处,建立和谐茅坪,每个茅坪中学的学生能够贡献出一份力量。
教学目标
1、明白大通县的地理位置,知道大通县的民族分布情况
2、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形成: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建立和谐校园。
3、以各村学生为小组,对本村的民族分布情况和本村相邻的地方所属的县、镇、村进行交流。达到对知识目标的实现。
4、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情和宗教信仰,了解其他民族的民俗文化,从而达到相互尊重。
教学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交流。教学重点:大通县概况。教学难点:大通县的地理位置 教学过程 :
1、新课引入
我们大通县,有很大值得大家骄傲的地方,例如:①重要的战略位置,地处娘娘山脚下。②大通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北部,是国务院批准开放的内陆城市西宁市的市辖县,享有国务院赋予的同沿海开发放城市相同的优惠政策。辖22个乡、6个镇,41万人,人口密度129人/平方公里。主要旅游资源有桥头公园、元朔山、娘娘山、茶汗河国家森林公园、达坂山、宝库石林温泉、黑泉水库、鹞子沟风景区。③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后,大通县大面积退跟还林,发展畜牧业。同学们一定很想了解大通回族的基本情况吧。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小组探讨:大通县有哪些民族和人口情况。
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高的为大通县,少数民族人口为20752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7.60%,从各民族人口分布状况看,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大通县;回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大通县藏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大通县、湟中县;土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大通县。
3、教师归纳与补充
一、大通概况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属省会西宁市辖县,地理位置在东经100°51′—101°56′,北纬36°43′—37°23′之间,地处青海省东部河湟谷地,祁连山南麓,湟水河上游北川河流域,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海拔2280—4622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4.9度,极端最高气温35.6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26.1摄氏度,最大冻土深度114厘米,最大积雪厚度18厘米。年降水量523.3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762.8毫米,全年降水天数168天,降水量最多在8月,最少在12月,年平均相对湿度56%。年内无霜期61—133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553小时,最大风速18米/秒。
全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43﹪。全县辖9镇11乡,289个村委会、2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2万人,有汉、回、土、藏、蒙古等26个民族,各民族相懦以沫,团结和睦。
2011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3.88亿元,县属固定资产投资32.7亿元,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2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844.6元,完成社会消费零售总额10.4亿元。
二、大通县基础设施基本情况
(一)铁路:宁大(西宁—大通)铁路(客货)支线全长36公里,与兰青(兰新)铁路干线在西宁市小桥站接轨。宁大铁路支线运输公司管内5站,与支线接轨的企业专用线17条、企业专有铁路2条。纵穿县境的兰新铁路客用干线2014年建成通车。北川工业园西界址沿线有宁张铁路孙家寨、长宁、陶家寨三个管内客货站点。
(二)公路:全县形成了“四纵三横”的交通网络格局,县乡公路连通全县20个乡镇通乡公路基本实现黑色化,公路里程达到1192公里。县城距西宁市仅35公里,距西宁
飞机场约50公里。227国道(宁张公路)、在建兰新铁路(兰州—新疆)贯穿全境。宁大(西宁—大通)高速公路全长37公里。大湟公路(长宁—多巴)全长27公里,(三)电网:现有330KV变电所2座,110KV变电所5座,35KV变电所7座,黄家寨变电所和景阳变电所以330KV输电线路内连桥头铝电股份Ⅲ、Ⅳ、Ⅴ号机组火电电源,外接龙羊峡、李家峡水电电源。北川工业园有330KV、110KV阶梯双回电网,110KV鲍家寨变电所可满足近远期项目建设需要。
(四)天然气:现有涩宁兰天然气输气管道三条。一条从西宁已敷设至宁张公路30公里,另两条从互助县城至大通桥头镇城区和北川工业园。金地燃气公司县城输气管道工程2010年10月建成并分户供应。至大通管径∮219,设计运行压力4.0Mpa,实际运行压力1.6 Mpa,工业用气价1.86元/m3。近期天然气供应能力1.52万m3/h,远期供应能力2.4万m3/h。北川工业园年内将建成专供天然气门站,可就近接通天然气,保障项目建设运行。
三、资源概况
自然资源丰富,风能、太阳能、水力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境内野生动植物众多,有珍稀野生保护动物白唇鹿、雪豹等20多种;黄芪、枸杞等药用植物有160多种,蚕豆、蕨菜等50多种土特产品畅销省外市场;全县有天然沙棘林、白桦林12万亩,已开发生产的沙棘油、沙棘汁、白桦汁营养保健饮品畅销省外市场。
境内已探明矿藏有31种,其中煤、石英石、方解石、粘土等储量可观,品质高,易开采,用途广泛,市场开发前景好。石英石的储量居全国首位,以玻璃、硅酸盐为主的民用、建材工业,以烧碱、电石、聚氯乙烯为主的化工工业,以碳化硅、硅铁为主的冶金工业等项目开发建设的首选地。
(一)煤炭:大通矿区煤炭保有储量1.2亿吨,主要用于工业发电和民用取暖。
(二)石英岩:青海省石英岩矿资源量居全国首位,矿石品位高。而大通县石英岩矿产资源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主要矿床集中分布在大通县娘娘山一带的中元古界磨石沟组地层中,现已查明的矿山有大通县窑沟石英岩矿、门洞滩石英岩矿、卧牛掌石英岩矿、柏木沟石英岩矿,可满足工业硅用石英岩较理想的矿山有窑沟石英岩矿和门洞滩英岩矿,目前全县石英岩矿开采量20万吨,主要用于硅铁和碳化硅原料。
(三)氯气:境内现有化工工业副产品:氯气约8000吨/年,青海宜化有限责任公司年产30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工程已建成投产,氯气资源达20万吨/年左右,可为下游产业聚氯乙烯、盐酸的化工项目提供原料。
(四)电解铝:县域内有中铝青海分公司和桥电铝业两家企业,电解铝产能达70万吨/年。由中铝公司投资的50万吨电解铝项目正在筹建中,可为铝产品延伸项目提供原材料。
(五)水资源:大通县水资源总量为67135万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5650万m3。大通县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16133万m3(44.20万m3/d)。塔尔、新庄的第四、第六水源是西宁市重要水源地,年供水能力8760万m3(24.00万m3/d)。
(六)农林牧利资源:大通县是青海省农业大县之一,巳跻身于国家商品粮基地县行列,是全国500个粮食大县之一。耕地面积68.6万亩,草原面积234万亩,林地面积230.89万亩,林木积蓄量166.3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8.1﹪。
(七)商贸物流资源:坚持实施 “商贸富县”战略,全县巳形成多层次、相互配套、布局合理、服务功能齐全的城乡市场体系,商业网点遍及全县城乡,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4亿元。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经营领域全方位拓展,并逐步走向规模化,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八)人文资源:大通历史悠久,从上孙家寨村出土的舞蹈纹饰彩陶盆等古文物证
明: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在此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清雍正三年(1725)设大通卫,乾隆二十六年(1761)裁卫设县。1949年9月9日大通县解放,15日大通县人民政府成立,直属青海省人民政府。1966年划为西宁市属县。1986年7月10日成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县城桥头镇距省会西宁35公里,宁大铁路由两宁直达县城,宁张(西宁一甘肃张掖)公路横贯全境,勤劳的大通先民在此创造过博大精深的灼灼华章,是西宁通向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是国宝舞蹈纹饰彩陶盆的故乡,是古丝绸之路的南道,是西王母大展风彩的热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今日大通,政通人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商贸、基础建设日新月异,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大通人将乘改革开放的长风,踏市场经济的巨浪,愿与天下英才、志土一道,再创辉煌。
(九)文化旅游资源:大通县被誉为:“中国·夏都生态园”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大通生态旅游纳入全省生态旅游精品线路,老爷山、察汗河、鹞子沟和娘娘山景区被命名为西宁市知名景区,是青海重要的生态文化旅游基地。林连群峰的国家森林公园鹞子沟、察汗河景区,苍茫辽阔的宝库峡、碧波荡漾的黑泉水库,素有“北武当”之称的老爷山、夕照流金、形神兼备的“西王母瑶池”娘娘山、苍茫雄浑的明长城、青海野生动物观赏基地、青海五大黄教寺院之一的广惠寺等汇聚于此,令人留连忘返。这里是西北高原闪烁着熠熠光华的明珠,是舞蹈纹饰彩陶盆的故乡,是古丝绸之路的南道,是西王母大展风采的家园,是民间花儿艺术之乡。大通马家窑(彩陶)文化,淳朴的土族、藏族、回族民俗风情,优美的高原自然风光和现代工业基地互相交融,给大通平添了无穷魁力,构成了美丽、神奇、多姿的旅游资源特色,是理想的旅游和避暑胜地。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表现的特别好。该发言时,全班同学都举手了;听我对知
识归纳时,聚精会神。这是因为校本课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无关,在共同研讨、交流、互动中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在校本课上找回了自信,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
本节课使学生体会到,集思广益对他们成长中的作用,这是教师用很多时间的说服教育,都没办法达到的教育效果。在本节课中的问题,针对某个学生而言,不管他有多么的优秀,都无法给出完整的答案。但通过小组的回答,然后归纳,就得出了完整的答案。教师的归纳,其实是对学生得出的答案的组合,是对学生答案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本科知识的强调。真正探索问题答案的还是学生,这对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有很大帮助。
在本节课中,合作与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组内讨论,不同小组的交流,让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对不完善的地方加以补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感受到学生生活的乐趣。
总之,校本课对学生的教育是多方面的。例如:地理等学科用到的乡土地理知识,在这里得到落实。建议学校,加重校本课的课时量,真正体现“学生的未来发展高于一切”的课标要求。
第二篇: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校本课程选修课:《我的地盘我做主》
——班级文化制作教学设计
唐县北罗中学崔志华
课程名称:班级文化制作 授课对象:初一年级学生 课 时:1课时
一、设计意图: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一种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环境里也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触动学生自发地加入建设班级文化的行列,使班级文化的建设与学生的发展构成积极的互动,取得教育的成功。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为班级创造出班级硬文化,为以后的班级管理提供导向、凝聚、规范及激励作用。另外在制作小组文化的过程中,同学们会学到不少知识,使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培养,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并通过让学生设计及在班内长期展示亲手制作而成的小组文化,使学生从心底里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更重要的使小组及班级的凝聚力得到提高。
二、学情分析:
北罗中学乘着课改的东风,积极学习不断调整,坚持将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进行小组教学。但由于本校的课改尚处于形成时期,实行小组教学时还是有很多问题,首先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不愿意每个学生动能参与到课程中来,这就需要小组之间形成你争我赶的竞争力,而在小组之内则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是小组成员凝聚在一起,对小
组产生认同感。本课则是针对这一现象而设置。
在已经进行了《班级文化展》并布置了构思小组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活动选用材料简便,方法灵活,并且便于活动的展开和扩展,个体创造的成功感与集体合作的成就感均能得到直接的体验和感受,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创造愿望。
三、资源分析:
班级提供:彩纸8张/组,剪刀1把/组,双面胶一卷/组,彩笔两盒。其他材料自备。
四、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制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2、通过剪、切、割、贴等方法,及对废弃物的合理利用,设计制作出代表自己小组思想的物质文化。
3、通过交流感受,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4、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
五、重点、难点:
重点: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利用有限材料以及自带的废旧材料精心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以及制作后有所收获。
难点:通过引导学生感悟思考,把这节课再创新、升华,将班级硬文化上升到软文化。
六、活动方式:
教学方法:以小组为单位,选用合适的材料制作自己的文化。实物演示法、集体讨论法、教学演示法。
教学手段:通过欣赏图片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对班级文化小组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开阔学生的思维。
活动准备:彩纸8张/组,剪刀1把/组,双面胶一卷/组,彩笔两盒。废弃的纸盒、日历、漂亮的包装纸等辅助材料自备。
七、活动过程:
(一)我们的思想
1、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班级文化,并欣赏了很多各具特色的作品,今天我们用这些材料来制作出我们自己的小组文化,并组建成我们班的班级文化。
2、幻灯出示搜集的班级文化图片,仔细观察这些作品,让学生了解说出自己小组的结构和特点,自己的小组文化要体现什么样的思想。〔设计意图:直接引入课题,以出示图片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我们的设计
1、在欣赏作品的基础上,各小组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小组成员的特点,及自己小组的特征、思想,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并制作自己的文化(提醒学生使用工具时注意安全)。
2、老师巡视指导,根据学生制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在设计和制作方法上给予适当点拨指导。
3、提醒学生分工合作,节约时间。
4、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文化作品,并为在班内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体验成功的乐趣。
〔设计意图:制作自己小组文化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自我体
验,通过制作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直接感受到实物所具有的可塑性,可变性,可操作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展示的过程中,通过解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我们的作品
1、分组讨论班级文化组合方案,对制作的小组文化进行规划,同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作品布局的合理性,体验成功的快乐。
2、小组合作将小组文化组合成体现本班特色的班级文化,陈列到班级的各面墙壁之上。
(四)我们的感受
1、在陈列的过程中注意将各小组的文化糅合成一体,不能过于突兀,这就要求将各小组的作品进行适当的增减。
2、让学生谈感受(如何让集体生活既多彩又和谐?班级纪律的建设等)
3、给班级文化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并介绍各小组的小组硬文化,及由此体现的思想。
〔设计意图:体验用美术手段美化生活的乐趣,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比一比,赛一赛(本环节将在课下进行)
1、将班级文化制作成图文资料,并将各班作品集中展示,教师邀请大家参观。
2、各班级代表介绍作品,分享成功的喜悦。
3、评奖并颁奖。
〔设计意图:体验用美术手段美化生活的乐趣。分享各班的班级文化,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 4 的综合素质。〕
(六)布置下节课用具
1、瓦楞纸、剪刀、胶水、手工纸、圆规、直尺。
2、收集各种标志:衣服商标、交通标志等。
八、板书设计
我的地盘我做主-----我们的班级文化
1、我们的思想
2、我们的设计
3、我们的作品
4、我们的感受
九、课后反思
一个班级是否具有教育气息,是衡量这个班级优劣的重要标准。在一个窗明几净,富有极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学生会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学习风气,同时学生的道德情操也会得到陶冶。班级文化通过加强文化之间的互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主动接受文化的熏陶,从而不断提升个人境界。而由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代表自己思想的班级文化,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班级、小组主人翁态度,增强了学生参与小组、班级活动的愉悦感,将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
第三篇: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之追及问题的教学设计
一、内容简介:追及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类问题,利用方程解决这里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方程的用途,其实这也是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常常需要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互相转换。
二、教学目标:
1、分析相向而行的同时与不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2、了解疑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三、教学重点:
利用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四、教学难点:
寻找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大家都知道最重要的阶梯步骤就是列出方程,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又是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这就要用到平时学到的一系列的公式了,回想一下学过的公式有哪些
3、那么下面的这道题会用到哪个公式来解决呢?
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钟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
(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2)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 问题:(1)、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小明行走的路程与小明爸爸行走的路程的关系吗?
(2)、你能从上述问题中寻求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吗?
(3)、题设中所包含的等量关系是怎样的?
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二)、讲授新课:
1、引入: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首先得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利用到的公式是:路程=时间X 速度
而如何利用这个公式来列出相应的方程呢?题目中告诉我们小明的爸爸是在途中追上了他。也就是说小明和爸爸所行路程是相等的。这就是该题目的等量关系。2. 例题讲解:
当小名的爸爸追上小明时,则小明所走的路程与他爸爸所走的路程是相等的,只不过小明所走的路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小明先走的路程,一部分是小明和他爸爸同时在进行中所走的路程,即小明先行的路程与小明与他爸爸同时行进时的路程的和等于小明的爸爸所走的路程。如果设小明爸爸经过X分(题目中出现的时间单位都是分)追上小明,在这X分钟小明爸爸行走了180X,小名行走的时间为(X+5)分,相应走的路程为80(X+5)列出的方程是80(X+5)=180X
第二问相比之下就简单了180×4=720(米)1000-720=280(米)具体的解题步骤为: 解:(1)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分钟 根据题意得 80(X+5)=180X
100X=400
X=4
因此,爸爸追上小明用了4分钟。
(2)因为180×4=720(米)1000-720=280(米)
所以,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280米。
总结:利用线路图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简单的方法
(1)行程追及问题的基本关系式:路程=速度X时间(2)行程问题的类型及等量关系 ①追及问题:
直线追及问题:同地不同时:慢者行驶路程+先行驶路程=快者路程
同时不同地:快者路程-慢者路程=间隔路程
曲线追及问题:快者路程-慢者路程=曲线周长
②相遇问题:
直线相遇问题:甲的路程+乙的路程=全程 曲线相遇问题: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曲线周长
另外:在行程问题中有顺风和逆风,顺水和逆水这两种情况,在行驶的过程中,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顺风速度=无风速度+风速
逆风速度=无风速度-风速
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3、随堂练习:
小斌和小明每天早晨坚持跑步,小斌每秒跑4米,小明每秒跑6米。(1)、如果他们站在百米跑道的两端同时相向起跑,那么几秒后两人相遇?(2)、如果小明站在百米跑道的起点处,小斌在他前面10米处,两人同时同向起跑,几秒后小明追上小斌。解:(1)可设经过X秒两人相遇,则4X+6X=100
(2)、可设X秒后小明能追上小斌,则6X=4X+10 4、能力提高题目:
育英学校六年级学生步行到郊外旅行。六(1)班的学生组成前队,步行速度为4千米/时,六(2)班的同学组成后队,速度为6千米/时,前队出发一小时后,后队才出发,同时后队派一名联络员骑自行车载两队之间不断的来回进行联络,他骑车的速度为12千米/时。(1)、后队出发后,经过多长时间可以追上前队?(2)、联络员出发后追上前队时,距离后队有多远? 该题由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完成,这是一格开放性的问题,可以从联络员行了多少路程来考虑,借助线路图!
5、课堂总结:(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的体会是怎样的?(2)、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怎样的?
6、课下作业:习题5.10、2 基础训练第五课时
用教育理论来分析这节课:本节课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一例,当然在运用所学知识的同时又加上了很多生活经验问题,这又会提醒学生要随时发现问题,生活中蕴含了很多数学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应用性。另外,本节课要求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四篇:教学设计校本课程
The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Bob Dylan 一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Learn about Bob Dylan,The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2016 and his song “blowing in the wind “
二、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Learn about Bob Dylan’s achievement and music style ,especially the lyrics of his song “blowing in the wind “ the meaning behind the words
三、Teaching keys and difficulties:
Be awarded to , major figure ,five decades ,date from, anti-war, civil right ,studio album ,release ,album chart ,conscience ,justice
四、Teaching methods: Understand the new words in the context;connect the latest news with key words and phrases
五、Teaching aids:
Computer ,multi-media
六、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l warming-up Give some clues and pictures and guess who he is Step 2 Introductio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for 2016 is awarded to Bob Dylan for having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He is the only person who has won Grammy(格莱美),Pulitzer(普利策)Oscar(奥斯卡)and Nobel Prizes.Step 3 Blowing in the wind First listen to the song ,then according to the lyrics ,finish the blank;second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of the song;third ,appreciate the song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each lyric;then learn the song
七 Feedback
第五篇: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校本课程《走近吴宓》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李云莉
一、课程资源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我校开发的乡土校本活动教材涵盖环境资源、乡土风情、历史传说三个部分。包括初步认识、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搜集、分析家乡的乡土风情、历史发展、趣事趣话;完善、设计家乡的历史传说、硕果累累和美好未来。《走进走近吴宓》是我校乡土校本课程中的一个活动主题。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1926-1928),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1941年当选教育部部聘教授。1950年起任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历史系(后到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著作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日记》等。
二、课程类型:乡土人文类主题探究活动课
三、课程活动内容: 大事年表人物生平3 爱情故事 4 人物轶事 5 主要贡献
四、课程活动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吴宓激发学生的爱国爱乡之情。在活动中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如参观、访问、上网查资料等方法)查找资料、获取信息,逐步提高学生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并且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吸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在继承民族精神的同时,培养其时代责任感、使命感。
(二)具体目标
1、学会一点知识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活动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是一种改变学生以单纯被动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获得知识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多渠道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广泛有效。
2、获得一点体验
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体验。由于探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情景的学习活动,因为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在知识学习方面可能收效甚微,但是他们每经历过一次探究过程,就将获取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包括: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体验;分享合作成果的体验;用科学道德和科学态度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体验。这些体验对学生的成长,对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3、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了解了吴宓的事迹和爱国精神,得到了精神、文化的熏陶。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在具体活动中体会成功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促进对家乡文化的了解,树立爱家乡、建家乡的情感。
难点: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
六、课程组织形式:
力求体现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的原则,以五年级为单位,打破班级界 限,形成活动探究小组展开活动,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七、课程实施
(一)具体活动课时安排:
课前准备1星期、课堂活动2课时、课后延伸1课时
(二)活动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活动——收集、整理资料。
指导学生围绕《走进吴宓》这一主题,开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交流活动。分组收集有关郑成功的图片、故事、文字资料、录像等,做好活动记录,资料收集突出资料来源的多渠道和资料形式的多样性。在教师指导下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确定交流、表达形式。
2、课堂组织活动
组织学生交流课前的活动成果。
a、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分组进行全班交流、讨论。b、教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与学生分享。c、谈谈自已的一些体会和感受。d、教师进行评价与小结。
3、活动延伸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吴宓纪念馆。
八、课程实施保障措施:
1、树立课程成本的观念。学校提供或帮助解决活动所需要的器材、资料、场地以及人员的联络。
2、学校将请本校有特长的老师及班主任组成教师小队作为指导小组,并根据活动的需要聘请有关部门专家、学生家长等作为校外辅导员。
3、要给学生创造一种灵活的、有利于探索研究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不同的组合形式(个人、结对、小组、全班),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使用信息。
4、学生的校外活动要在指导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展开,并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5、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 力,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八、课程评价
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价激励学生的发展,不断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观念。本课程目标设置重在学生的探究过程,重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的情感体验、情感的陶冶,重在学生的全员合作参与。因此在评价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1、整体评价学生:将学生在课程中的各种表现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使其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2、多元化评价学生:强调评价的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化标准。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四结合的方式。
3、过程性地评价学生: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式,即使最后结果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也应从学生获得宝贵经验的角度视之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动价值,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
4、多样的评价方式:在活动中最基本、常用的是观察法,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表现,结合各种标志性的图案、图章或语言来记载,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另外,还可以采用展示法(以作品形式展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