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推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能按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求未知量,并能正确列综合算式进行计算。
2、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能理解题意,正确解题。
3、体会用树状算图理清数量关系的乐趣。
2.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求未知量,并能正确列综合算式进行计算。找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理解正推的思想方法。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出示两个大小一致的正方体。(如图所示)
1、师:这是什么图形?两个正方体中都有一个通道。如果将数球7放入第一个通道中,数球7再从连一个出口出来时,它会显示几呢?如果放入第二个通道,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让学生猜测)
2、介绍:这是一个正方体魔盒,球一旦进入通道,就会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正方体魔盒的秘密。
二、探索新知:
(一)研究正推方法:
1、出示一个正方体纸盒:
2、提问:
(1)师:这个魔盒你能看懂吗?
(2)师:如果数球7,放入通道中,出口时,数球是几?说一说你们的想法。(学生根据图回答)
板书:(1)7+5=12
12÷6=2(2)(7+5)÷6=2 师:这里为什么要添加圆括号,不添加可以吗?
(3)师:我们还可以用树状算图表示,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学生尝试)(4)师小结:这是一个魔盒,有了输入数,按一定的指令,可以求出输出数,像这样按照顺序计算的解题方法,称为“正推”。
3、出示:如果将数球19和数球79分别放入这个通道,出口时两个数球分别编成了多少?
(1)师:先请大家列式计算。
(2)师:说一说你是如何列出算式的?
(3)小结:输入两个不同的数球,在同一个通道,指令相同,输出时数球会有大小。那么如果输入的是两个相同的数,结果是否会相同呢?
4、课本43页:数球上的数分别是27、25,通过不同的计算通道后分别显示的数是几?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再写出算式。
1)小组合作,任选一组画出树状算图再写出算是计算。
2)师:输入同样大小的数球,为什么输出时大小会不同?(由于推导时计算符号(指令)不同,结果就不同了)
3)师:知道了正推的方法后,我们就可以更快的写出较复杂的推导算式。探究二
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再写出算式:
1)学生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再列式计算。
2)师:你认为要正确地正推,应该注意些什么?(正确的明白指令,并合理地添加圆括号。)
小丁丁有两个大小魔盒,每个魔盒的魔法也一样。如果一个两位数,进入下一个弯道时,需减去9;如果是一个一位数,进入下一个弯道,就要加倍,小丁丁先从进口输入数球16,最后出口时,应是多少?
1)师:认真读题,说说这题是如何推导的? 2)师:请你列出算式。
3)师:如果魔盒的弯道再多一点,结果还会一样吗?会是几?(让学生明白,指令重复出现的次数变化后结果也会变化)
课堂小结
四、课后总结:
用树状算图理清数量关系,找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学会正推的思想方法。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P/35~37
第二篇:逆推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利用树状算图理解逆推,运用逆推算出原来的数。
2、经历倒过来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逆推的思考方法。
3、在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树状算图理解逆推,运用逆推算出原来的数。经历倒过来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①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正推》。先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好吗? 复习: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再写出算式。
(1)
(2)
② 揭示课题 师:我们知道用正推可以求出一个输入数按一定的指令变化后的输出数,那么根据指令和变化结果能否求出输出数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逆推》。
二、新课探索: ① 探究一:
一个数球通过计算通道后显示的数是78,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原数用?代替)
[设计说明:由两步正推到两步逆推,计算步骤相同,关键使学生对比感知先知道结果再求原来的数叫逆推;逆推也可以通过画树状算图表示原来的计算方法,再倒过来用树状算图来列式想计算方法。] 1)师:你能根据给出的图画出树状算图吗? 2)师:你觉得要求出原数该先求出那个数?怎么求?
3)师:我们来看看小胖是怎样想的?(出示小胖的解题思路,并分析)4)师:请列出算式。
师:像这样根据结果和原来的计算过程,倒过来想求出原数的方法就是逆推,下面我们就用逆推的方法来解题。探究一练习:
1、一个数球通过计算通道后显示的数是48,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原数用?代替)
1)师:请根据自己画的树状算图介绍一下你是如何想的? 2)师:谁来列出算式? ② 探究二:
[设计说明:学生在这里进一步接触三步逆推,虽然计算步骤多一步,但由于计算方法相同,学生还是可以迁移探究一学会的方法先画树状算图,再一步一步倒过来用树状算图来列式想计算方法。这里教师可以强调一下在三步计算中小括号的正确使用。] 1)师:先画出树状算图。
2)师:谁来说说这题倒过来该如何想? 3)师:请列出算式。
师:掌握了逆推的方法,我们就可以解答较复杂的题目了
课堂小结
一、本课小结
在解决逆推问题时,可以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原来的计算过程,再倒过来想计算方法。
课后习题
一、课后作业 练习册P/38~41
第三篇:推和拉教学设计
推和拉 教学设计
南皮县寨子镇大安小学 张国芝
教学设计思想:
《推和拉》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本课围绕学生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力——推力和拉力,设计了3个活动,使学生在玩游戏的活动中,可以充分地感受到科学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参与游戏、联系生活等多种形式寓教于乐的让学生喜学、乐学,从而在玩中学到科学知识。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预测物体受到推和拉时会发生什么变化。
2.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体验、探究出力有大小和方向,推和拉都是力。
3.会按照制作方法说明制作纸蝙蝠。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活动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精神。
三、科学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物体受到推和拉之后发生的变化。
2.懂得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用力的方向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向也不同。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找出生活中存在的推和拉现象。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推力和拉力。
难点:可以分辨出推力和拉力,懂得用力的方向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向也不同。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玩具车、沙包、水杯、胶水、剪刀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同学们,我们的科学列车今天驶入第9站,你们想知道这一站又有哪些神奇美妙的科学等待我们去探索吗? 学生回答(想)
教师:那我们就赶快进行探索吧!教师走过去把教室门打开。教师:请看老师在干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怎样做才能把门打开或关上呢? 学生回答。
教师:打开展示台,关上展示台,老师做了什么动作? 学生回答。
教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推和拉。(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师: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手推和拉这些物体,想一想物体受到推拉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成果
师:你用手推拉这些物体后,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我用手推小汽车,小汽车动了。生:„„
师:谁能用一句话把它们的看法概括一下。
生:这些物体原来是不动的,推拉使他们运动起来。师:“不动”在科学上叫静止,“动”叫做运动。
静止和运动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
推和拉使物体的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板书课题)
所以我们就可以说:
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板书课题)师:同学们刚才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知识真棒,希望同学们在下面的学习中表现的更加出色。师:看老师在干什么?
生:推粉笔盒,拉粉笔盒。
师:无论是手推粉笔盒,手拉粉笔盒都需要在几个物体之间发生?
生:两个。师:哪两个? 生:手和粉笔盒。
师:推和拉都是手对粉笔盒施加的力,所以我们就说:
推和拉都是力。(板书课题)师:那推和拉这两个力是完全一样的吗?他们所产生的结果是一样的吗?下面请同学们继续推和拉的练习,找出其中的答案。
生:小组内自由实验游戏,小组交流。(丢沙包、推水杯、铅笔盒等)
师:谁有了自己的看法,来说一说。
生:我推小车它向前走,我拉小车它向后走。„„
师:推是向前,拉是向后,说明推和拉的什么不同? 生:方向不同。
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师:推和拉这两个力的方向不同,所以我们就可以说:
力是有方向的。
师:那么推和拉这两种方向不同的力,所带来的结果相同吗? 生:不同,我推小车小车向前走了,我拉小车它向后走了。„„
师:推和拉的方向不同,所带来的结果也不同。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关于推和拉的知识,不知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
(播放课件)大家认真观察,找一找,图中哪里用到了推或拉? 学生:看图并回答。
教师:受到推力或拉力的物体会怎样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自己的发现。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这些物体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那同学们想一想是谁使他们发生了变化? 生:推和拉。
结论: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
(三)、感受推和拉
教师:我们知道了推和拉都是力(板书力)它们是两个什么样的力呢?想感受一下吗? 学生回答。(想)
教师:做过推手掌和拉手臂的有戏吗?大家想做吗? 学生回答。(想)(1)学生活动
教师:我们就做这两个游戏,感受推和拉。小组讨论,每个游戏你们想怎样做?游戏中应注意什么? 教师:谁来说一说游戏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表扬注意安全很好,同学们在游戏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教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任务来做游戏。学生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2)活动结束,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分别采访获胜和失败的同学。
①通过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②在游戏中手臂有什么感受,要战胜对方应该怎么做?(3)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推和拉的例子?
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每组选代表说一说生活中用到的推和拉。
教师:同学们找到生活中这么多推或拉的例子,可见同学们平时都很爱观察,是生活的有心人。(四)、作业:折纸蝙蝠 教师:看!老师这儿有一只纸蝙蝠。仔细看老师玩纸蝙蝠,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并回答。教师:想做一只吗? 学生回答。
教师:好!同学们,翻开课本32页,看活动2纸蝙蝠,按照课本的制作方法课下时也做一只纸蝙蝠。制作方法:
(1)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成一个三角形。(2)将这个三角形再对折成小三角形。
(3)在有四层纸的一边剪一个三角形的口子。
(4)向前拉动它的两只“耳朵”,并在下面画出“眼睛”。
(5)将每一侧的三角翅膀向下折。
(五)、交流收获
教师:我们这次的科学探索马上要结束了,那么此次探索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指生回答。说自己的收获,教师适时补充。教师: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推和拉,推和拉就在我们身边,等待我们继续去探索。板书:
推和拉 都是力 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有大小和方向
第四篇:推和拉教学设计
推和拉 教学设计
黄骅市齐家务乡乾符小学 韩文松
教学设计思想:
《推和拉》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本课围绕学生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力——推力和拉力,设计了3个活动,使学生在玩游戏的活动中,可以充分地感受到科学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容易接受,从而在活动中学到知识。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预测物体受到推和拉时会发生什么变化。
2.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体验、探究出力有大小和方向,推和拉都是力。
3.会按照制作方法说明制作纸蝙蝠。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活动任务。
三、科学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物体受到推和拉之后发生的变化。
2.分析出推和拉各是一种力,推和拉的用力方向和结果是不同的。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找出生活中存在的推和拉现象。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推力和拉力。
难点:分析出推和拉各是一种力,推和拉的用力方向和结果是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材料与用具:
玩具车、课本、水杯、粉笔盒等。课时建议: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的科学列车今天驶入第9站,你们想知道这一站又有哪些神奇美妙的科学等待我们去探索吗?
学生回答(想)
教师:那我们就赶快进行探索吧!教师走过去把教室门打开。教师:请看老师在干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怎样做才能把门打开或关上呢? 学生回答。
教师:关门是要用到推,开门时要用到拉,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推和拉。(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师: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手推和拉这些物体,想一想物体受到推拉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成果
师:你用手推拉这些物体后,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我用手推小汽车,小汽车动了。生:„„
师:谁能用一句话把它们的看法概括一下。
生:这些物体原来是不动的,推拉使他们运动起来。
师:“不动”在科学上叫静止,“动”叫做运动。静止和运动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推和拉使物体的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所以我们就可以说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知识真棒,希望同学们在下面的学习中表现的更加出色。
师:看老师在干什么? 生:推粉笔盒,拉粉笔盒。
师:无论是手推粉笔盒,手拉粉笔盒都需要在几个物体之间发生? 生:两个。师:哪两个?
生:手和粉笔盒。
师:推和拉都是手对粉笔盒施加的力,所以我们就说推和拉都是力。
师:那推和拉这两个力是完全一样的吗?他们所产生的结果是一样的吗?下面请同学们继续推和拉的练习,找出其中的答案。
生:实验,然后小组交流。
师:谁有了自己的看法,来说一说。
生:我推小车它向前走,我拉小车它向后走。„„
师:推是向前,拉是向后,说明推和拉的什么不同? 生:方向不同。
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师:推和拉这两个力的方向不同,所以我们就可以说力是有方向的。师:那么推和拉这两种方向不同的力,所带来的结果相同吗? 生:不同,我推小车小车向前走了,我拉小车它向后走了。„„
师:推和拉的方向不同,所带来的结果也不同。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关于推和拉的知识,不知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大家翻开书P30,看书上这幅图,找一找,图中哪里用到了推或拉?
学生:看图并回答。
教师:受到推力或拉力的物体会怎样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自己的发现。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这些物体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那同学们想一想是谁使他们发生了变化?
生:推和拉。
结论: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三)、感受推和拉
教师:我们知道了推和拉都是力(板书力)它们是两个什么样的力呢?想感受一下吗?
学生回答。(想)
教师:做过推手掌和拉手臂的有戏吗?大家想做吗? 学生回答。(想)(1)学生活动
教师:我们就做这两个游戏,感受推和拉。
小组讨论,每个游戏你们想怎样做?游戏中应注意什么? 教师:谁来说一说游戏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表扬注意安全很好,同学们在游戏中一定要注意安全。)教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任务来做游戏。学生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2)活动结束,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分别采访获胜和失败的同学。①通过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②在游戏中手臂有什么感受,要战胜对方应该怎么做?(3)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推和拉的例子? 小组讨论。教师:同学们找到生活中这么多推或拉的例子,可见同学们平时都很爱观察,是生活的有心人。
(四)、作业:折纸蝙蝠
教师:看!老师这儿有一只纸蝙蝠。仔细看老师玩纸蝙蝠,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并回答。教师:想做一只吗? 学生回答。
教师:好!同学们,翻开课本32页,看活动2纸蝙蝠,按照课本的制作方法课下时也做一只纸蝙蝠。
制作方法:
(1)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成一个三角形。(2)将这个三角形再对折成小三角形。
(3)在有四层纸的一边剪一个三角形的口子。
(4)向前拉动它的两只“耳朵”,并在下面画出“眼睛”。(5)将每一侧的三角翅膀向下折。(五)、交流收获
教师:我们这次的科学探索马上要结束了,那么此次探索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教师: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推和拉,推和拉就在我们身边,等待我们继续去探索。板书:
推和拉
静止 运动 运动状态 发生变化 都是力 力有方向 方向不同 结果不同
力有大小
第五篇:推和拉 教学设计
《推和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预测物体受到推和拉时会发生什么变化。
2、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体验、探究出力有大小和方向,推和拉都是力。
3、能够按照制作方法说明制作蝙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按照制作方法说明制作纸蝙蝠。
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物体受到推和拉之后发生的变化。
2、能够分析出推和拉各是一种力,推和拉的用力方向和结果是不同的。
其他目标:能够找出生活中存在的推和拉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推和拉”
教具准备:
每组一套材料(60克的卡纸1张,彩笔、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引言:同学们好!看老师在干什么?怎样才能把门打开或关上?关门用到了推,开门用到了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推和拉”,从中感受到力的作用。进一步来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首先请大家看图“推和拉”。
师:找一找,图中哪里用到了推或拉?受到推和拉的物体会怎样呢?
生:拉动绳红旗升起来了;拉到线风筝飞上了天空;拉动玩具鸟身上的吊线,鸟会抬爪走路。
生:推开篱笆门;割草机割草;用脚蹬自行车都是在用力推。
师:通过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同学们你们发现无论推或拉都需要几个物体之间发生?
生:至少两个。
师:说明无论推或拉都是物体对物体施加了力。推和拉都是力,推是物体移开或移动的力,拉是强行将物体拉向自己的力或拖力。同学们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物体对物体施加了力后,物体有变化吗?从不同的位置施加力,物体变动的方向相同吗?
生:力的作用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
师: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推和拉,我们做下面的一个游戏。
活动1
实施过程:
师:(1)三人一组,两人活动,另一人裁判,交替进行。
(2)活动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推手掌双方要站在相距100厘米的位置,手掌放在中间位置;拉手臂双方逆向侧面站好,手掌相握。在准备过程中,不允许用力推或拉对方。
(3)裁判员下达命令后,双方用力推或拉,力争战胜对方。
师:通过活动,让学生们讨论,并让大家说出自己的感受。
生:两个同学同时推,力气大的一方会将力气小的一方推出界线,要想赢,就要增大脚与地面的摩擦力,发现力有大小。
生:用力推时,必须对正方向,方向偏了,也会输,发现了力有方向。
师:同一规则再做拉手臂游戏。
引导学生讨论在游戏中手臂有什么感受?要战胜对方应该怎么做? 生活中还有哪些推和拉的例子?比一比谁列举的例子多。
生:推和拉的用力,方向和结果是不同的。推和拉会使物体移动位置或变形,推和拉是一种力,方向不同,大小不同,使物体移动的位置远近也同。
生:打开抽屉需要向外拉;关上抽屉需要向里推;拉开冰箱门;拉灯;拉窗帘;拉落水儿童;马拉车;推手掌;拉手腕;拔河赛;推铅球;引体向上;按图钉;拔钉子等。
推和拉是一种力,力的方向不同,大小不同。
三、通过上面的游戏,我们认识了推和拉,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纸蝙蝠,用推和拉让它飞起来。
实验过程:
1、(1)拿出你们的学具,将一张正方形纸形折成一个三角形。
(2)将这个三角形再对折成小三角形。
(3)在有四层纸的一边剪一个三角形的口子。
(4)向前拉动它的两只“耳朵”,并在下面画出“眼睛”。
(5)将每一侧的三角翅膀向下折。
2、大家可以用彩笔把自己的蝙蝠装扮的漂亮一点。制作完后,让学生一只手捏住纸蝙蝠的身体,另一只手推或拉它的翅膀,观察有什么现象,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体会大小和方向不同的力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并用图或文字把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
3、组织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纸蝙蝠,并把推或拉观察到的现象与同学交流。
小结: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推和拉。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们都是力,而且有大小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