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4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名师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茄子河区茄子河小学
康红梅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4页例1。课标要求: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平行四边形,经历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对应的数学思想。
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教材以此为起点,提供了一组含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从中抽象出位置、方向、大小都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有关平行四边形的感性认识。通过研究给出的3个不同形状的平形四边形,让学生发现平形四边形的特征,从而抽象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教材在最后介绍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的概念,为后面学习习近平形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作准备。
教学重点:平形四边形的特征。
学情分析:平形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的头脑中也有了较多的表象。加上通过三年的数学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教学时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实际情况出发,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的发生过,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重要用,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平形四边形的高。教学用具:三角板、课件
教学设想:让学生经历验证过程。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通过学生的举例,感受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借助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说一说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学生用三角尺推一推、量一量,明确平形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从而抽象出平形四边形的特征和概念。难点部分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学时通过自主尝试、小组展示、集体评议等明确高的画法:也就相当于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并使学生体验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具有相对性,而且它的高不止一条:从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1)课件出示:哪一组是平行线
(2)课件动态演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两组平行线交叉在一起,形成了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
问题:认识这两个图形吗?
点明课题: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板题: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自然由平行线过度到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本质,为后面平行四边形意义的教学做好思维上的孕伏。】
二、新知探究,明确目标 1.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1)问题:生活中你见过平行四边形吗?在哪见过,能给大家说一说吗?(学生尝试举例)
课件出示生活中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的实例。(2)合作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思考1:结合对平行四边形初步的认识,谁能说一说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预设:对边平行、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思考2:平行四边形是否具有这样的特征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合作探究:
①小组合作,利用三角板、直尺等学具,研究一下平形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②小组汇报交流。
小结并板书: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3)抽象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①问题: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 ②与书上的定义进行比较。
刚才大家都说了自己的看法,你们想不想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学生读,教师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4)巩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平行四边形什么样? 课件出示:下面三个图形中哪一个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比较开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通过问题的引领,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适时的给予点拨,以便于学生加以总结和概括。】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介绍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拿出一份学生验证时的素材)刚才同学们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的特点时用到了平行线的性质。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课件出示,动画演示)
(2)以这条边为底,还能再画一条高吗?可以作多少条高?这些高长度相等吗?为什么?
(3)练习:(课件出示)
①这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吗?为什么?
②从这点怎样作平行四边形的高?
③独立尝试画高。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原有素材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自然引入高的概念。再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练帮助学生在对比中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概念。在学习活动中将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将观察与推理相结合,促进学生不断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认识与理解。】
三、分层训练,当堂达标 1.基本练习:
(1)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在书中画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高。
(2)量一量:量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各个角,你能发现什么?
独立操作后交流反馈: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2.变式练习:
选择:下图中相对应的底和高是()。
A.⑥和①
B.⑤和④
C.②和④
D.③和① 3.综合练习:
说一说下图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厘米?(每个方格边长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平形四边形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练习,不公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底和高的意义,同时更深刻地体会到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四、全课总结,自我对标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对边平行 对边相等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教学效果预测:
第二篇:《 秒的认识 》 第4课时 教学设计
《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77页信息窗3及红点,自主练习1—4题;新课堂68页秒的认识第1课时。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看钟面的时刻。2.经历观察、操作等探索活动,初步体验秒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3.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教学难点:建立1秒和几秒的时间概念;会看钟面的时刻。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实物(选择大一些的)等。学生准备:小闹钟、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单等。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查一查,想一想。
请你的小助手——词典帮忙,查一查“争分夺秒”是什么意思? 想一想“1秒”到底有多长?
2.找一找,想一想。
孩子们,要想准确把握“1秒”到底有多长,还得请你的小助手——钟表帮忙。
(1)仔细观察钟表,找一找钟面上有()根指针,分别是()、()、()。数一数钟面上有()个大格,有()个小格。
1(2)想一想:时针走一大格是(),分针走一小格是(),秒针走1 小格是()。
3.比一比,想一想。
孩子们,再仔细观察:秒针“跑”一圈的同时,分针走多少?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新年钟声倒计时的情境。
师:同学们,看——这是新年晚会的现场,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 预设: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高声跟着数10、9、8、7、6、5……
师:跟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又倾听了一次新年的钟声。那么,谁能说说:10、9、8、7、6、5、4、3、2、1这是用什么时间单位计时的呢?(秒)
我们计量很短的时间,常常要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1秒到底有多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2.出示学习目标: 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看钟面的时刻。3.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钟面上的时刻,思考:
(1)钟面上哪一根是秒针?那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呢?1秒有多长?(2)秒针走1小格就是几秒?那么走1大格的时间是多长呢? “跑”一圈呢?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认识并体验1秒。
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要想准确把握“1秒”到底有多长,还得请我们的小助手——钟表帮忙。
(1)再认识钟面。
出示钟表实物,在钟表上,我们怎样知道时间过去了多少秒?哪一根是秒针?
学生代表上台演示。
小结:最细最长、跑的最快的就是秒针。(课件出示)教师引导:那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呢?
学生活动:请同位两人认真观察自己的小闹钟,互相说一说你认为秒针是怎样计时的?
汇报交流,小结: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教师演示点拨: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那么,走1大格的时间是多长呢?(5秒)“跑”一圈呢?(60秒)
课件演示:动画解读秒针的运动。(2)体验1秒的长短。
师:一秒钟就是钟表滴嗒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展示:拍一下手、眨一下眼、写一个数字、跺下脚……(3)认识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嗒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现在科技非常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
出示课件:
①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鸟——尖尾雨燕平时飞行的速度为每秒约50米。
②上海磁悬浮列车每秒约行100米。③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200米。
④人造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
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自由说)师:1秒钟的作用也是很大的!2004年8月27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的成绩是12秒91。获得第二名的选手的成绩与刘翔叔叔的成绩相差0.27秒,也就是不到半秒的时间,仅仅是0.27秒,就让刘翔站在了世界最高领奖台上,就是这0.27秒,让刘翔赢得了“亚洲飞人”的美誉。
2.认识几秒。(1)一起来数“秒”。
师:我们一起跟着钟表秒针的节奏数60秒,用心感受60秒到底有多长?(师最好等待秒针“跑” 到12时开始)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轻轻跟着小闹钟秒针的节奏来数,看谁的节奏能和秒针的节奏一致。(生自由数20秒)
教师设疑:我写“秒的认识”四个字的时候,秒针从2走到6,经过了多少秒?
学生活动:拿出准备好的小闹钟,同位合作研究。汇报交流: 预设:
①秒针从2走到6经过了20个小格,就是20秒。
②秒针从2走到6经过了4个大格,一大格是5秒,4大格就是20秒。小结: 我们在认读“秒” 时,可以一小格一小格地数,也可以1大格1大格地数。(2)一起来猜“秒”。游戏一:同桌合作猜一猜。
活动提示:同桌为一组,左边的同学先闭上眼睛,师说“开始”,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量时间,当你计量到15秒时立刻睁开眼睛,拍一下同桌的肩膀,同桌马上看钟面是几秒,看他估计得是否准确。听明白了吗?同桌互换再做游戏。
游戏二:大家一起猜一猜。
活动提示: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60秒),让学生去猜一猜:歌曲播放的时间。
预设:60秒或者1分钟。
教师引导:有的同学猜是60秒,有的学生猜是1分钟,那么秒与分钟这两个时间单位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3.小组探究分与秒的关系。(1)猜一猜。
请学生猜一猜,并说明猜的理由。预设:
①学生可能会借助于认识1时=60分的经验进行猜想:1分=60秒。②学生可能会根据课前预习所得去判断:1分=60秒。(2)课件出示探究提示:
观察小闹钟,秒针“跑”一圈的同时,分针走多少?(3)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组长组织观察验证活动,教师及时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学生展示汇报。
选一组学生,借助于教师准备的钟表合作展示。教师及时总结:
秒针“跑”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1小格。秒针“跑”一圈是60秒,同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这个猜想是成立的。
2.课件演示。
秒针、分针都从12出发,秒针“跑”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结合课件板书:1分=60秒 3.生活中的“秒”。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秒”呢? 学生举例。课件出示: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再感知1时的长短。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秒,同时,又感知了1分的长短,找到了分与秒的关系:1分=60秒。你还记得1时有多长吗?谁能举例说明一下?
2.总结时、分、秒的关系。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时、分、秒三个常用的时间单位,它们是相邻的三个时间单位,这三个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为60。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基础练习
1.填一填:认真观察钟面上的时刻并写出来。(自主练习第2 6 题)方法提示:
①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通过全班交流。②交流重点:认读“秒”的方法。2.填一填。(自主练习第4题)
2时=()分()时=180分 3分=()秒()分=120秒
方法提示:
①先让学生说说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再独立换算。②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得到结果的。综合练习
3.这是3个小运动员跑完100米所用的时间。(自主练习第3题)
(1)说一说3个小朋友各用了多长时间。(2)谁跑得最快?
(3)测一测你跑完100米大约用了多少秒。方法提示:
①先引导学生认识体育比赛中的计时工具——秒表。
②再让学生尝试读出3名运动员的百米成绩,然后再说说谁跑得快,理由是什么。(教师点拨:在路程一定的情况下,用的时间越短,跑得越快)
③课下实践:测一测你跑完100米大约用了多少秒。
4.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方法提示:
①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通过全班交流。②交流重点:你是怎样判断的。5.动动脑。
(1)秒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2)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3)时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方法提示:
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通过全班交流。
②交流重点:同样是从数字3走到数字6,为什么经过的时间不同?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学生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时间是由一秒、一分、一时、一天、一年组成的。时间在不停地流逝,一去永不会再回来。希望大家能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吧!
第三篇:第1课时《吨的认识》名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吨的认识 汝河新区小学 任丽娟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1—32页的例
7、例8和做一做。
吨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且学生已经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些都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而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略有所闻,但接触并不多。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具体的问题中,明确1吨=1000千克,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二)核心能力
通过常见的、熟悉的素材,推算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三)学习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四)学习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五)学习难点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吨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吨的认识》随堂小测,重5千克、10千克、25千克的水桶若干。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测量一下自己的体重
(二)课堂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猜老师的体重。
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大家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②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③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这些以吨为质量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引导: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设计意图:从老师的体重和蓝鲸这一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学生举例、教师图片展示等途径,初步建立吨的观念。】
2.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①初步认识吨。(1)小组活动
课前同学们都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多少千克? 第一小组提水,感受一桶水的质量。
同桌相互做背一背的游戏:感受一个同学有多重。
(2)思考:如果按每个同学25千克计算,4个同学有多少千克?40个同学有多少千克?你有什么感受?
(3)进一步认识吨。
借助多媒体演示:一袋大米25千克,每次呈现10袋大米(250千克),大家一边看一边数:250千克、500千克、750千克、1000千克。让学生感受:40
个25千克就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
②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
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到河边去玩。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思考: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 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③举例: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呢?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建立起1吨的观念。整个过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除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的三维目标。】
3.吨与千克的换算
课件出示 例8: 4吨=()千克 3000千克=()吨 学生自主学习。汇报结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说理、说方法。
【设计意图:进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反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堂总结
小结: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1吨=1000千克。吨和千克的进率是1000。
(三)课时作业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一块橡皮重约10()(2)1头猪重约120()
(3)1袋水泥重约50(),1辆大卡车每次可以运5()水泥。答案:克,千克,千克,吨。
解析:【考察目标二】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巩固对质量单位的认识。2.课本练习七第3题。
7吨=()千克 1600千克-600千克=()吨 9000千克=()吨 1吨-400千克=()千克 答案:7000、1、9、600。
解析:【考察目标一】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单位换算,巩固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3.改错(小明的数学日记)。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肉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香菜,2吨西红柿,3千克鸡蛋,1千克白菜和500千克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解析:【考察目标二,三】要对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有正确的表象,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判断。
第四篇:第2课时《左右》名师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左右 中原区建三小学 雒贺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0页例题、“做一做”的第1、2题以及练习二的第2、6题和“生活中的数学”。教材中的例题通过让学生模仿教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以此建立左、右的标准。“做一做”第1题通过让学生摸左、右耳,拍左、右肩,抬左、右脚,感知身体的左右。“做一做”第2题和练习二第2题通过学生的实际活动,说一说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进一步掌握左右。练习二第6题通过学生亲自移一移,进一步体会路径的多样性。“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留心关注生活中经常使用“左、右”的情境,初步体会用这些方位词表述的作用。
(二)核心能力
认识“左右”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图形与位置”部分的内容,借助左右的知识载体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从借助左右手、再到身体的左右部分,最后脱离身体到周围的空间,慢慢从具体到抽象,实现空间观念的培养。
(三)学习目标
1.结合情境认识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关系。
2.经历观察、操作和活动的过程,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能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3.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位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学习重点
感悟、体会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五)学习难点
能正确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方向。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左右》PPT课件、《左右》课时作业。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课外小小调查员”
观察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虽然他们各行其道,但他们的行驶方向有相同的地方吗?这样行驶有什么好处?
(二)课堂设计 1.激趣导入
猜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能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伸开你的小手,能告诉大家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两个方位——左、右。(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谜语导入,激发兴趣,揭示本节课课题左右。】 2.新知探究(1)认识左右手 ①认识右手
师:要想发言先举手,我们通常都是举右手,请小朋友举起你的右手。(师生共同帮助纠正举错的学生。)
活动:
拍一拍:请用你的右手轻轻地拍一下桌子。握握手:请伸出你的右手和你的同桌握握手。敬队礼:请举起你的右手像老师这样行队礼。生活中你的右手还经常干什么? ②认识左手
师:我们已经认识右手了,那另外一只手就是什么手?(左手)活动:
请用左手快速把铅笔盒摆正。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2)认识左右
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摸摸你的左耳。伸出你的右手,摸摸你的右耳。左手拍拍左肩,右手拍拍右肩。右手拍拍左腿,左手拍拍右腿。左手叉腰,右手举起来,向左弯弯腰。右手叉腰,左手举起来,向右弯弯腰。师:刚刚我们认识了左手和右手,你是怎么判断自己的左肩、右肩,左耳、右耳,左腿和右腿的?
小结:我们的左手边就是“左边”,右手边就是“右边”。活动:“做一做”第2题、练习二第2题。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个层次的活动体验,学生将左右与身体对应起来,借助生活习惯动作建立左右的标准,从而进行判断。】
3.巩固练习
①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出示学生上下楼梯的图片。
小结:只要我们靠着自己右手边走,就是靠右行。平时我们在走路、开车时,都要按照交通规则的要求靠右行驶,这样才安全、有序。看来左右不但在我们身体上有,教室有,生活中也有。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②摆一摆
拿出水果卡片(香蕉、菠萝、桃子、西瓜),听老师的要求动手摆一摆。要求:香蕉摆在西瓜的右边;菠萝摆在西瓜的左边;桃子摆在香蕉的右边。说一说:请你用“左、右”来说一说水果之间的位置关系。③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第6题。
学生先独立尝试,集体交流后再利用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1、2这两道题,学生在操作中能进一步加深对左右的理解。摆一摆是从答案的封闭走向开放。第3题是一道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学生通过独立尝试与集体交流,体会路线的多样性,并且利用上下、左右来叙述物体的位置和行走路线,利用位置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又认识了一对表示位置的知识:左右,而且还能利用左右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是太棒了!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时作业
1.想一想,每幅图画的是左手还是右手,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左手的序号是(),右手的序号是(答案:(③、④、⑥),(①、②、⑤)。
解析:【考查目标1,借助左右手帮助学生认识左右。】 2.在括号里填上“左、右”。)。
(1)在的()面,在的()面。(2)在的()面,在的()面。
答案:(1)(左)、(右);(2)(左)、(右)
解析:【考查目标1、2,通过观察,能用左右描述水果所在的位置,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3.连一连。
答案:①松鼠家②青蛙家③小猫家④小鸡家
解析:【考查目标2,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做题时依据每个条件先写一写再连线。】
4.帮别人指路
回家和自己的家人一起了解自己的周边环境,用学过的“左、右”来给家人指路,或家人给你指路,你按照指令来走。
解析:【考查目标3,此题与生活练习密切,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到生活中实践、巩固,在真实情境中判断左右。】
第五篇:人教版《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第1课时)
平行四边形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平行四边形边、角的性质,平行线间的距离. 2.内容解析
平行四边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是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它具有丰富的几何性质.对于平行四边形,按照图形概念的从属关系,平行四边形首先是四边形,具有四边形的一般性质,又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特殊四边形,是四边形中的一类特殊图形,有它特殊的性质,同时它又包括矩形、菱形、正方形,具有它们的共性.
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经历了感知(观察)、猜想、证明等过程,本节主要研究边、角的性质.平行四边形性质证明,应用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的思想,是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等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对于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训练学生思维,体验数学思维规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也是后续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还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
在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后,教科书引进了平行线间距离的概念,距离是几何中的重要概念,是几何学习的重要起点.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是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基础.它们的本质上都上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任何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都是存在的、唯一的,都是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最短的线段的长度.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给出,是平行四边形概念和性质的综合应用.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平行四边形边、角的性质探索和证明.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2)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3)初步体会几何研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知道平行四边形与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能应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证明其边、角的性质,能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或对角相等的性质进行基本的计算或证明;初步学会从题设或结论出发寻求论证思路的方法,体会数学转化的思想.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知道观察、度量、实验、猜想、证明是几何研究的基本活动,体会“用合情推理发现结论,用演绎推理证明结论”这一几何研究的基本思考方式;体会对图形性质的研究实际上就是揭示图形中各几何要素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有所了解,“对边相等”的特征学生是用度量或折叠的方法已经得到的.在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特征已经有所认基础上,对于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与证明,观察、度量等只是发现结论、形成猜想的辅助手段.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证明需要借助辅助线转化为三角形,教师应引导学生由目标(证明线段相等)出发,分析达到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连接对角线,再利用三角形的知识来证明的,这一点要让学生领悟这一转化思想,又不能过于强化,平行四边形性质学完后,要用新知识来解决问题,避免再通过添加辅助线转化为三角形来解决,防止学生总是走不出三角形的圈子.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连接对角线,用全等三角形知识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观察抽象,理解概念 引言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图形与几何知识,掌握了一些探索和证明图形几何性质的方法,本节开始,我们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常见图形.问题1 观察下列图片, 它们是什么几何图形的形象?
师生活动:学生积极踊跃发言,教师用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真切感受生活中存在大量平行四边形的原型.进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经历将实物抽象为图形的过程.
问题2 你知道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说明定义的两方面作用:既可以作为性质,又可以作为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依据.介绍平行四边形的表示方法.
设计意图:给出定义,强调定义的作用. 2.猜想证明,探究性质
问题3 回忆我们的学习经历,研究几何图形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可能难以回答,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学习过程,得出研究的一般过程:先给出定义,再研究性质和判定.教师进一步指出:性质的研究,其实就是对边、角等基本要素的研究.
设计意图:对图形性质的研究,重在解决研究什么和怎么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全等三角确定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
问题4平行四边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它除具有四边形的性质和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外,还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呢?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度量、提出猜想. 猜想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D=BC. 猜想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C,∠B=∠D. 追问1:你能证明这些结论吗?
师生活动:一般地,学生会先考虑分别证明这两个结论,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证明对角相等,教师引导添加辅助线,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对边相等.证后会发现用全等可以同时证明这两个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通常采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而图形中没有三角形,只有四边形,我们需要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突破难点.进而总结提炼出化四边形问题化三角形问题的基本思路.
追问2:通过证明,发现上述两个猜想正确.这样得到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重要性质.你能说出这两个命题的题设与结论,并运用这两个性质进行推理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辨析定理的题设和结论,明确应用性质进行推理的基本模式: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已知),∴AB=CD,AD=BC(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A=∠C,∠B=∠D(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设计意图:把性质由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 3.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问题5如图,在ABCD中,DE⊥AB,BF⊥CD,垂足分别为E、F.求证:AE=CF.
师生活动:师生交流,要证明线段相等,我们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性质,而全等的条件可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写出证明过程,并组织学生进行点评.本题也可以先用定义证明四边形DEBF是平行四边形,得到BE=DF,再证AE=CF.设计意图:应用性质进行推理,体会得到证明思路的方法.追问:DE=BF吗?如图,直线a∥b,A、D为直线a上任意两点,点A到直线b的距离和点D到直线b的距离相等吗?为什么?
师生活动:结合前面分析,可以得出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一条直线上所有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都相等.此时教师适时介绍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设计意图:结合例题的进一步追问,自然引出平行线间距离的概念.问题6如图,在ABCD中,AE=CF. 求证:AF=CE.
师生活动:师生交流,要证AF=CE,需证△ADF≌△CBE,由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因此有∠D=∠B,AD=BC,AB=CD,又AE=CF,根据等式性质,可得BE=DF.由“边角边”可得出所需要的结论.引导学生写出证明过程.设计意图:应用平行四边形边、角的性质进行推理,引导学生体验分析解题的思路方法,训练学生演绎推理能力.4.开放探究 发散思维
问题7在ABCD中,AC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
(1)请你说出图中的相等的角、相等的线段;
(2)对角线AC需添加一个什么条件,能使平行四边形ABCD的四条边相等? 师生活动:学生认真读题、思考、分析、讨论,得出有关结论.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所以AB=CD,AD=BC,∠DAB=∠BCD,∠B=∠D,又因为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DAC=∠BCA,∠DCA=∠BAC.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有关正确的结论.
解决第(2)个问题时,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得出:只要添加AC平分∠DAB即可.并说明理由:因为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所以∠DCA=∠BAC,而∠DAC=∠BAC,所以∠DCA=∠DAC,所以AD=DC,又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AB=DC=AD=BC.
设计意图:第(1)问,培养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边、角性质的运用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第(2)问,开放性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5.反思与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你觉得对一个几何图形的研究的一般思路是什么?(3)对于平行四边形,你觉得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什么? 6.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50页习题18.1第1,2,7,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