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50–52。
【教材简解】:
“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本课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认识了线段,知道了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度,这些为本课建立长度观念奠定了知识基础。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米、千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体会厘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测。
3、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以及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设计理念】: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充分借助形象直观,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在教学中,本着“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的素质教育课堂观,准确把握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通过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想一想等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主动认识新知。【设计思路】:
结合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本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了:
一、在活动中体验——建立表象。
从各种方法测量课桌边的长到发现用尺量更好些,从认识尺到认识厘米,从量整厘米数的物体到量生活中接近整厘米数的物体的长度„„都遵循了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从而使学生始终处在探索—发展—再探索的氛围中,让学生在恰如其分的多维活动中建立表象。
二、在应用中拓展——理解概念。
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创设多种机会让学生动手实践与应用。通过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想一想等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对厘米的内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教学过程】:
一、切入问题,诱发兴趣。
1、教师激趣:“今天,我们的数学课堂里来了一位爱学习的小伙伴,它是谁呢?(课件出示小蚂蚁在课桌上爬行)
2、提问:“小蚂蚁给大家带来了两个问题:它爬的是哪条课桌边?你能用各种工具帮它量一量这条课桌边有多长吗?”
生:用手,大约有8拃长。
生:用文具盒量,大约有4个文具盒长。生:用铅笔量,大约有5枝铅笔长„„„
师:为什么大家测量同一样物体的长度量得的数却不同呢?你知道更好更统一的测量方法吗?
生:用尺量更好些。
师:对,我们可以根据尺上的刻度来确定要量的物体有多长。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尺。(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尺:学生尺、三角尺、米尺、卷尺„„)
【设计意图:将情境创设与生活经验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量一量、说一说中,唤醒他们头脑里的已有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准备和认知基础。】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1、认识尺。(1)自主观察。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尺,你发现每把尺上都有些什么?(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每把尺上都有数字,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
生:尺上有很多线段,有的长,有的短,长线段还对着数字。生:尺上有的写着“厘米”,有的写着“cm” 师:谁来说说这些数字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指名介绍,教师及时补充或指正。
教师小结:数字0对着的刻度线是0刻度线,表示起点;“cm”表示厘米的意思;0刻度线到1刻度线就是1厘米的长度。
(3)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在观察与交流中,引导学生自主得出尺的特征,水到渠成的揭题,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下面的自主探索中】
2、认识1厘米。(1)看一看
让学生先在尺上找到刻度0到刻度1之间表示的1厘米,再让学生看一看,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加强对1厘米的感受。(2)比一比。
引导学生用手势比一比1厘米的长度。(3)估一估。
给学生提供长1厘米左右的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进行估测,再量一量。(4)找一找。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5)思考:量怎样的物体用厘米做单位比较合适?
指出: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不仅在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找一找等多维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应用意识,更在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3、认识几厘米
师:请你在学生尺上找一找2厘米、4厘米各有多长?
指名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4、探索测量方法。(1)学生尝试独立测量。
师:用尺怎样量出一根小棒的长度呢? 学生先尝试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2)教师示范量法:小棒的左端对准0刻度线,尺放平,看小棒右端对着的数字是几,就表示小棒长几厘米。(3)试一试:完成例题“量一量”。
(4)“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题中测量方法的正误。(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5)练一练:
①量整厘米的物体长度;(“想想做做”第2题)②量非整厘米的物体长度。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量文具盒的宽大约长几厘米。指名量量老师食指、手掌的宽。量量同桌食指、手掌的宽。③延伸:你还想量什么?
小结:食指、手掌的宽、一拃等的长都可以看做我们身上的“尺”
【设计意图:层次鲜明的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需要,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使其享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5、估一估、量一量。
师:下面,让我们利用身上的“尺”或别的方法来估一估自己的中指长。注意啊,不能用尺量。
学生汇报后,将估计结果填入“想想做做”第5题相应“估计”栏。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估计的?
师:你的估计合理吗?大家可用尺量来检验一下。
学生汇报后,再将各自量的结果填入“想想做做”第5题相应“量一量”栏。学生独立按先估一估、再量一量的方法完成剩下的填空。汇报交流。
6、探索画法。
(1)尝试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
师:你能根据刚才量的方法,画出3厘米的线段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练习后,指定一名学生上实物投影仪演示,并让其介绍画法。(2)茄子博士介绍画法。
师:这个画法对吗?我们一起来听听茄子博士是怎么说的。(课件展示配音,在介绍0-3厘米方法的同时肯定多种正确的方法)(3)练一练:想想做做第6题。【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掌握了量法的基础上,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探索画法、巩固画法,重视了新知的现实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拓展练习,丰富认知。
1、我是“火眼金睛”。
2、断尺量小刀。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充分讨论与交流,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从而使其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总结评价,内化延伸。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和大家一起来商量的吗?
畅所欲言。
延伸: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做有心人,继续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要用到厘米,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新的长度单位,请大家提前做好预习。
第二篇:认识米、米和厘米教学设计
认识米、米和厘米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教材第4页(例
4、例5)第8页练习一的3、4、5题。课标要求: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进行测量。
学习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尺子正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米)任务评价:
1、通过提问1米大约有多长?检测目标1达成情况。
2、通过量黑板的长度,检测目标2达成情况。
学习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学生尺、米尺、软尺。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想知道黑板有多长,谁愿意来量一量黑板的长? 比一比,看谁量得快!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分别找学生用不同的教具上讲台量黑板的长,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展示测量的结果。
预设1: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量了很多次。
预设2: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了两次。
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引出米尺)
师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 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来量。板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2、认识米尺,学会用米量。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1)1米大约有多长呢?在自己的身上量一量、找一找有没有1米。
交流汇报,课件演示。
(2)把两手臂伸直用米尺比一比,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感受1米的长度。
3、学习例5 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用手势比划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2)提问: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1米比1厘米长很多;
预设:1米里面有很多厘米。
(3)课件出示: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100个)学生数后并作答。(师板书:1米=100厘米)
4、课堂练习用米尺量教室门的高(注意:量时O刻度对准门的一端。)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
5.介绍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小知识:你知道吗?)课本第6页。
测量长度的工具除了米尺外,还有软尺、皮尺、卷尺和测量轮,用它们都可以 测量出较长物体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 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第三篇:《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全日制培智学校教材数学第六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的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厘米”的概念,并初步掌握用“厘米”做单位来量度物体的长度。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2.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4.初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2.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主要教学,加上直观教学,和学生动手操作。教具:
课件、小图钉、纸条、小棒、橡皮、作业本、铅笔、尺子等实物。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用不同的道具(硬币、纸条、小棒)测量长度一样的盖子。
“老师要请小朋友们做一件事情,请你们用所给的度量工具量一量盖子有多长”。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2.讨论:(1)为什么你们测量结果中得到的数会不同呢?
(2)如果你们都用同一种工具来量,结果会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导入新课:
师: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 生:尺子
师:那究竟用什么单位表示一样东西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新授 1.猜一猜
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的长度】 2.认识米尺。
师:“ 那刚才小朋友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认识米尺后就知道了。”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
师:“请小朋友们同桌互相观察一下,你们的尺子上都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们再一起看大屏幕上的尺子。”课件同步 师:“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这也是起点。” 3.认识1厘米、几厘米。(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在米尺上从0指到1,说: “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板书),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谁来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厘米?(归纳出: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你能找出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吗?3厘米呢?4厘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归纳出: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板书)(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①比一比
让学生在尺子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②让学生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
教师小结: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么怎样用厘米做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4.学习用厘米量。(1)先让学生尝试自己量一量一根小棒有多长。让学生说出答案。【设计意图:老师先不教测量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来量,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师:究竟谁量得对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老师量的。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小棒放平,使尺的0刻度对准小棒的左端,再看小棒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小棒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小棒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长。”
(用实物投影仪做示范,老师要提醒学生:对准0刻度,而且物体要放平。)(3)学生再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一次。(4)判断。
课件同步,出示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那种测量方法对。
(5)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板书)
三、学生活动:(小组合作)1.量一量。
A组的学生负责量度,B组的学生读出长度,并写在报告纸上,一起向老师汇报。
①作业本的短边长()厘米. ②橡皮长()厘米。③铅笔长()厘米。2.“龟兔赛跑”
出示课件,看看乌龟和小兔谁跑得远,并在活动练习纸上量出乌龟和小兔各跑了多远。
A组和B组的学生一起合作,先由A组的学生测量乌龟和小兔各跑了多远,再由B组的学生读出长度,并写在报告纸上。
四、总结
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生汇报:今天我们学习了……(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了用尺子去量物体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想一想用米尺量物体的长短时,要把物体的左端对准尺的哪里?怎么知道物体的长度呢?
(要求学生看板书读: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学板书: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
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几个小孩用长长的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
第四篇: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在掌握已有知识“米和和厘米的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新知,很容易达到教学目标。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感到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
本节课注意从感性入手,借助直观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通过看、数、比、量使学生对长度单位1毫米、1分米形成深刻的印象,建立表象。然后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放手发动学生独立探索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巩固练习部分,设计习题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有用之处。
3、在实际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用具:
米尺、学生直尺、准备测量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学过的长度
单位有哪几个?
生:米和厘米。
师: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 生:用手势表示1米、1厘米的长度。
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
生:回答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一下桌面的长度、课本的长度、硬币的厚度,汇报时要汇报你测量了物体哪一部分的长度,长度是多少?
生:进行分组测量,并按要求进行汇报。师:在测量中同学们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 生:谈测量中遇到的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师:板书课题——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师点评:
通过实际测量,学生发现了已有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新课。
1、认识毫米。
师:拿出直尺找0刻度,再找1厘米、2厘米。生:找0刻度、再找1厘米、2厘米。
师:观察直尺1厘米之间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mm 表示,1毫米比1厘米短。
生:观察。
师:用铅笔尖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个小格。生:10个。
师: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学生讨论。
师:通过数我们知道1厘米=10毫米。师:板书——1厘米=10毫米(mm)师: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哪些物品的厚度约是1毫米。
生: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估计身边哪些物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用直尺来验证一下,看1分硬币的厚度是不是1毫米。
生:用直尺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
师:我们闭起眼睛想一想1毫米究竟有多长,用手势比一比。
师:前几天在我们沪嘉乡下的那场雨平均降雨量是4毫米,我们用不用穿雨鞋呢?
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师: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发现毫米比厘米还要小,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都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教师点评:
在学生原有对厘米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建立表象,并结合生活中的应用思考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认识分米。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分米。师:请同学们观察米尺,10厘米有多长?10厘米也叫做1分米,用dm表示。
生:观察米尺,感知1分米的长度。师:谁能说说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生:10厘米。
师:板书——1分米=10厘米。(cm)师: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用手势来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同桌互相用尺子验证一下。
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同桌互相验证。师:你来大胆的猜想一下,1米中有多少个1分米? 生;进行猜想。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观察米尺,从0刻度起每数出10厘米做一个记号,一直数完,看一看一共有几个记号?1米中有多少个1分米?
生:学生进行验证,汇报验证结果。师:板书——1米=10分米(dm)
师:量一量我们数学课本的长度约是几分米? 生:学生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师:估算一下你身边的物体的长度,同桌用尺子量进行验证。生:估算物体长度,同桌进行验证,汇报验证结果。师:指导看书,质疑。生:看书、质疑。教师点评:
教学新知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上,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进行科学验证,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就感得到满足,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巩固练习。
1、我们已经学了4个长度单位:厘米、米、毫米、分米,比一比,把这四个长度单位排一下顺序。
2、让同学们用手中的测量工具任意测自己喜欢的物体,并做记录。
3、我们在量物体长度时,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下面来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回形针长28()
小明身高110()黑板长3()
课桌面宽4()操场长200()
粉笔长7()教师点评:
同学们兴趣盎然,用不同的形式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或者是身体的一部分,精心的作记录,在测量中体会到不同的长度。对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从模糊到清晰,使人人学了有价值的数学,在大量的实践中获取了真知,体会了测量不同的物体要用不同的单位。
四、小结:
师:我们今天研究了什么内容,说说你的收获。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师:你们知道吗?毫米并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不信你们
可以查资料或上网查一查。教师总评: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整节课中充分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新知,教师创设活动情境,充分的提供了学生探索合作的空间,并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也培养了估测的能力。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米=10分米(dm)
1分米=10厘米(cm)
1厘米=10毫米(mm)
第五篇:认识厘米和米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3.教学用具
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
4.标签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课件出题图片
2.探究新知 学习第2页例1.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学习第3页例2
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数字 小格 大格 厘米.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学习第3页例3
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3.课堂练习
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教师提出要求:
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
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
4.巩固提升
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
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
课堂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教师总结
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
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 1.认识刻度尺
2.认识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 3.认识几厘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