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设计
凤阳县武店中心小学
朱守丽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P105-P106例1及练一练
教材分析:
转化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种策略,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熟悉的问题。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而应超越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指向策略的形成和应用意识。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联系实际感悟转化的含义,体会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转化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也掌握了一些技巧和方法,但当时这些技巧和方法更多是针对解决具体问题而言的,因而是零散的、无意识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乐于和同伴交流解决问题时所运用的策略,能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初步形成策略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彩笔、卡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题纸。
教学过程:
(一)感知转化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多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画面)
提出问题:曹冲是用什么方法称出大象重量的呢?
(曹冲先把大象运上船,做上记号,然后把大象赶下船,装上石头,再做上相同的记号,称出石头的重量,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也就是说,曹冲是用称石头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小曹冲所用的这种方法,我们数学上称为转化。转化是我们平时常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转化)
(二)自主探索,初步感受转化策略
1.任意出示两个图形,学生观察,哪个图形面积大?
学生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师肯定数方格是个好办法。
2.再出示例1图,仔细比比,哪个图形面积大?
由于图形比较复杂,学生通过数方格可能会出错,也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答案,建议学生拿出题纸,同位一起研究研究有没有其他好方法。3.用课件演示用平移和旋转转化成长方形比较大小的过程。
教师指出:这其实是运用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转化”。(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4.提问:(1)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了什么?
学生体会到这是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适时板书:不规则图形→长方形)实际上我们是把不规则图形面积这个新问题(板书:新问题),转化成了长方形面积这个我们熟悉的、已经解决的问题(板书:已经解决的问题)。这样一转化(板书: →),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转化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形状变了,大小没变)
(三)回顾旧知,体会转化策略的运用
1.回想一下: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没有运用转化策略解决过问题呢? 学生可能回忆并列举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老师适时课件或学具演示,并在黑板上将转化关系用图示表示出来。
2.转化策略曾经帮助我们解决过这么多新问题,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组题,动动笔算算,体会体会哪儿运用了转化策略?有发现,可以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四人小组内每个学生的题纸各不相同,学生独立计算、观察、体会到转化后,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3.举个例子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可能举例:①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②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
提问:这里都用了转化策略,有什么共同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体会到转化的实质——转化前和转化后计算结果不变。
小结:这么多地方用到转化的策略,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可能体会到:转化策略应用很广泛;转化策略能解决新问题;转化策略能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
(四)解决问题,深化转化策略
1.明明和冬冬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上分别画了一个图案(图中直条的宽度都相等)。这两个图案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会想到把右边图形中的直条边通过平移,转化成和左边相同的图案,肯定学生不仅善于观察,还善于想象。
2.观察下面两个图形,要求右边图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师:指名学生用手指出右边图形的周长是由哪些线段围成的 生:(边指边说)是这些线段围成的总长度
师:对,那如何来计算它的周长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想把这条边移到这儿,这条边移到这儿„„这样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这两条横着的边移到这儿,这两条竖着的边移到这儿。师:(演示)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方法:把这两条竖着的线段向右平移,这两条横着的线段向上平移。这样一来,原来的图形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而它的周长有没有改变?
生:没有。
师:现在你能快速计算它的周长了吗? 生:(3+5)×2=16(厘米)
师:完全正确!通过这个练习,我感觉同学们的转化水平又提高了 3.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成员听,再全班交流。①通过割、补的方法,把涂色部分转化为扇形,从而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占了整个圆面积的1/4。②通过平移的方法,把涂色部分转化为正方形,从而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占了长方形的1/2。
③把两个空白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空白部分一共占了6个方块,剩下的10个方块就是涂色部分,因此涂色部分占5/8。
4.一块草坪被四条一米宽的小路平均分成了9小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看如何计算比较简便?
生:可以把小路通过平移移到草坪的四周,这样很容易看出要求草坪的长为(45-2)米,宽为(27-2)米。
师: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都能被大家轻松攻破了,真不错。
(五)总结延伸,渗透思想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有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学完今天这节课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将复杂转化为简单,陌生转化为熟悉,抽象转化为具体,未知转化为已知。所以,掌握转化的策略,对学好数学至关重要。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转化、用好转化的策略,才能有效解题。
(六)作业布置,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谈话:转化策略应用非常广泛,大家课后可查阅资料看多媒体中给出的问题是他通过什么策略解决的。
相信今后同学们能主动运用转化策略,让它帮助你解决更多学习中和生活中的问题。
(七)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转化
不规则图形
──→ 规则图形
第二篇: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最终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
李佐坤
一 教学内容
数学广角
教材第134、135 页的例
2、做一做4-6题。二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2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 重点难点
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四 教具准备
投影,天平。五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解决9 个零件的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出示问题:有9 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
老师引导分析方法: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2)自主探索。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方法,老师帮助梳理方法: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3)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老师指导交流重点: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伐出次品?
(4)全班汇报。老师引导学生阐述:分成几份?怎么分?怎样找出次品?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5)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6)小结:把9 个零件分成3 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2、.推测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
(l)提出猜测: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平均分成3 份的方法都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我们来猜一猜。(2)学生猜想。
(3)要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如果有12 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切能找出次品?(平均分成3 份,即4 , 4 , 4。)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学生汇报:3 次。
(4)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还有哪些分法?(2,2,8)(3,3,6)(5,5,2)(6,6)„„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5)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
(6)小结:这样看来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 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完成教材第136、137 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一6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⑴第5 题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活动,学会用图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题答案是至少需要称3 次。⑵第6 题与例题不同,是另一种类型的“找次品”,因为不知道次品比正品重还是轻,所以问题就复杂多了。对本题而言,还是分成3 份,至多称2 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一袋白糖,若天平平衡则剩下的那袋就是次品,再称一次就能判断次品是轻还是重了;若天平不平衡,则这两袋中一定有一袋是次品,可取下轻(或重)的那袋,把剩下的那袋放上天平,若天平平衡,则轻(重)的是次品,若天平不平衡,则重(轻)的是次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此题为起点,探索数量为4 , 5 „„ 时如何找出次品。
⑶第7 题是一道关于集合运算的题目。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过用集合圈来分析解决问题,所以本题可引导学生利用集合知识画出图。再分析题意:两个组都没有参加的有6 人,所以参加课外小组的一共有25 一6 一19(人)。这样,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就可算出集合圈中表示既参加音乐组又参加美术组的有12 + 10 一19 =3(人)(二)课堂作业新设计 .有7 瓶药片,其中1 瓶中少2 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2 .有15 盒巧克力派,其中1 盒中少3 块,设法把它找出来。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在生活中如何从几个物品中找出次品的策略。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知道了很快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原则:一是把待分的物品分成3 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平均分的平均分成3 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使多的与少的一份只差1。
第三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P105-P106例1及练一练
教材分析:
转化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种策略,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熟悉的问题。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而应超越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指向策略的形成和应用意识。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联系实际感悟转化的含义,体会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转化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也掌握了一些技巧和方法,但当时这些技巧和方法更多是针对解决具体问题而言的,因而是零散的、无意识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乐于和同伴交流解决问题时所运用的策略,能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1、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初步形成策略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彩笔、卡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题纸。
教学过程:
(一)感知转化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多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画面)
提出问题:曹冲是用什么方法称出大象重量的呢?
(曹冲先把大象运上船,做上记号,然后把大象赶下船,装上石头,再做上相同的记号,称出石头的重量,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也就是说,曹冲是用称石头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小曹冲所用的这种方法,我们数学上称为转化。
转化是我们平时常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转化)
(二)自主探索,初步感受转化策略
1.任意出示两个图形,学生观察,哪个图形面积大?
学生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师肯定数方格是个好办法。
2.再出示例1图,仔细比比,哪个图形面积大?
由于图形比较复杂,学生通过数方格可能会出错,也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答案,建议学生拿出题纸,同位一起研究研究有没有其他好方法。
3.用课件演示用平移和旋转转化成长方形比较大小的过程。
教师指出:这其实是运用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转化”。(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4.提问:(1)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了什么?
学生体会到这是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适时板书:不规则图形→长方形)实际上我们是把不规则图形面积这个新问题(板书:新问题),转化成了长方形面积这个我们熟悉的、已经解决的问题(板书:已经解决的问题)。这样一转化(板书:
→),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转化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形状变了,大小没变)
(三)回顾旧知,体会转化策略的运用
1.回想一下: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没有运用转化策略解决过问题呢?
学生可能回忆并列举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老师适时课件或学具演示,并在黑板上将转化关系用图示表示出来。
2.转化策略曾经帮助我们解决过这么多新问题,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组题,动动笔算算,体会体会哪儿运用了转化策略?有发现,可以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四人小组内每个学生的题纸各不相同,学生独立计算、观察、体会到转化后,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3.举个例子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可能举例:①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②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
提问:这里都用了转化策略,有什么共同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体会到转化的实质——转化前和转化后计算结果不变。
小结:这么多地方用到转化的策略,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可能体会到:转化策略应用很广泛;转化策略能解决新问题;转化策略能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
(四)解决问题,深化转化策略
1.明明和冬冬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上分别画了一个图案(图中直条的宽度都相等)。这两个图案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会想到把右边图形中的直条边通过平移,转化成和左边相同的图案,肯定学生不仅善于观察,还善于想象。
2.观察下面两个图形,要求右边图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师:指名学生用手指出右边图形的周长是由哪些线段围成的生:(边指边说)是这些线段围成的总长度
师:对,那如何来计算它的周长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想把这条边移到这儿,这条边移到这儿……这样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这两条横着的边移到这儿,这两条竖着的边移到这儿。
师:(演示)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方法:把这两条竖着的线段向右平移,这两条横着的线段向上平移。这样一来,原来的图形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而它的周长有没有改变?
生:没有。
师:现在你能快速计算它的周长了吗?
生:(3+5)×2=16(厘米)
师:完全正确!通过这个练习,我感觉同学们的转化水平又提高了
3.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成员听,再全班交流。
①通过割、补的方法,把涂色部分转化为扇形,从而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占了整个圆面积的1/4。
②通过平移的方法,把涂色部分转化为正方形,从而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占了长方形的1/2。
③把两个空白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空白部分一共占了6个方块,剩下的10个方块就是涂色部分,因此涂色部分占5/8。
4.一块草坪被四条一米宽的小路平均分成了9小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看如何计算比较简便?
生:可以把小路通过平移移到草坪的四周,这样很容易看出要求草坪的长为(45-2)米,宽为(27-2)米。
师: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都能被大家轻松攻破了,真不错。
(五)总结延伸,渗透思想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有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学完今天这节课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将复杂转化为简单,陌生转化为熟悉,抽象转化为具体,未知转化为已知。所以,掌握转化的策略,对学好数学至关重要。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转化、用好转化的策略,才能有效解题。
(六)作业布置,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谈话:转化策略应用非常广泛,大家课后可查阅资料看多媒体中给出的问题是他通过什么策略解决的。
相信今后同学们能主动运用转化策略,让它帮助你解决更多学习中和生活中的问题。
(七)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转化
不规则图形
──→
规则图形
第四篇:15苏教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分析:
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教科书里都教学一种策略,依次是分析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策略。本单元没有安排新的策略,只是应用前面教学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策略在解决新颖问题、复杂问题时的作用,体会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多样、策略灵活,体会各种策略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 把陌生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体会转化可以多样 例2 通过假设和调整解决问题,体会假设与调整可以多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应用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加强对策略的体验和方法的领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各种策略对于解决不同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知识间的联系,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合理运用策略解决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运用已学的策略解决新颖、复杂的问题,体会一个问题多种方法及各种策略之间相互的关系。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转化的策略
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的例1和第28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联系不同的知识,作出不同的推理,体会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2.在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最优化思想。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方法。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整理策略
谈话: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数学都教学一种策略,你们知道我们学了哪些策略?(学生可能已经忘记,教师帮助回顾整理:依次是分析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策略)
提问:这些策略你们都学会了吗?今天我们将合理的选择这些策略来解决新的问题,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转化的策略)
二.合作探究,运用策略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学生读题,自主完成。
谈话:这是一个稍复杂的分数问题,除了用刚才我们做的方法来解决,你们能否用以前学的策略来思考呢?(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
小组交流方法。
汇报交流情况:(学生遇到困难可作适当的引导。)①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理解2/3这个分数的意义,可以画线段图,看出男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2/5。原来的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2/5,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3/5,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这是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②根据分数2/3的意义,可以推理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原来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是按比例分配问题。
③根据分数2/3的意义,想到“女生人数看作3份,男生人数是2份”,于是产生解题思路:先算出1份是几人,再算2份、3份各是多少人。
④把作为单位“1”的女生人数设为x,那么男生人数就是2/3x,利用美术组一共35人,能够列方程解题。
„„
谈话:通过刚才的汇报和交流看出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为什么呢?(让多名学生回答,征求各自的看法。)
刚才我们运用了不同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能检验一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吗?(引导学生交流检验方法)
2.做第28页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运用刚才学过的策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要求学生说说“你选择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通过他们在交流中获得这些体验,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回顾策 1.练习五第1题。
要求学生根据示意图里的数量关系,写出分数,并转化成比。或者写出比,再转化成分数。(这道题可以看作沟通数学概念之间联系,组建概念系统的练习,有助于问题的转化。)
2.练习五第2题。
根据已知的比或百分数,把线段图补充完整,要求借助线段图,把稍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探索原来问题的解法。(在线段图上可以联想到的数学信息越多,思维就越开放,问题转化的思路会越开阔,解决问题的资源也就越充分。)
四.课堂小结,提升策略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能合理选择,就能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
五.课堂作业:练习五第3题。
第二课时:假设的策略
教学内容:教材第28~29页的例2和第29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4~5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通过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进一步的提升思维水平。2.在运用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已学的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和转化,使一个问题多种思维、多种解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假设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
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 学生小组讨论。画图法。
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
列举法。
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始,有序列举。并填写右表。(1)列表假设。
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① 出示表格。②借助表格调整。
第一步:假设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
第二步: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
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想法,然后在表中填一填。第三步:集体交流,得出方法:
引导思考:少了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坐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② 检验结果。学生口答检验方法。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9页“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用第一种方法,根据要求提示动手操作,独立完成。(2)用列表假设的方法再进行思考练习。学生交流,并汇报想法。2.完成练习五第4题。
根据题中所给的假设学生自主调整,并汇报调整想法。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练习五第5题。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五第6~9题和思考题,了解“你知道吗”。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转化和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2.在不断练习和反思中,感受运用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3.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了解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主要运用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转化和假设的策略)你们学会了吗?今天老师想考一考大家对这两个策略的运用情况,你们能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
二.练习应用
1.练习五第6题。
出示题目:要求先画图表示题意,再解答。要求中、下层各放了多少本书?可以通过上层放书的数量100本,及所对应的份数5,先求一份的量是多少,再求中、下层各放了多少本书。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他方面去思考,如把比转化成分数来解答。
2.练习五第7题。
结合图引导思考:根据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2∕3,可以想到相遇时货车行驶的路程也是客车行驶路程的2∕3,接着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并解答。
3.练习五第8题。学生读题,出示右图:
先在图中表示出第二、三堆的白子和黑子。
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辅导。(学生可能在第二、三堆中把白子和黑子平均分,可让学生尽量避免这种特殊情况。)
结合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三堆中的白子合起来正好是完整的一堆棋子,也就是60枚,再加上第一堆中白子的数量,这样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4.练习五第9题。出示题目和表格。先假设两种球分别投中的个数,再通过试验调整找出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5.练习五思考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思考,独立解答。6.课外了解。(第32页“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数学,渗透国情教育,并思考解决。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策略在特定问题中的应用。四.课堂作业:基础训练
第五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设计
商酒务镇实验小学 吴晓旭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P105-P106例1及练一练
教材分析:
转化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种策略,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熟悉的问题。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而应超越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指向策略的形成和应用意识。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联系实际感悟转化的含义,体会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转化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也掌握了一些技巧和方法,但当时这些技巧和方法更多是针对解决具体问题而言的,因而是零散的、无意识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乐于和同伴交流解决问题时所运用的策略,能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初步形成策略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题纸。
教学过程:
(一)感知转化
师:从日常生活买东西引出称重的概念,然后提问同学们打的物体,比如一头大象该怎么称出它的重量?引出曹冲称象的故事。
(多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画面)
提出问题:曹冲是用什么方法称出大象重量的呢?
(曹冲先把大象运上船,做上记号,然后把大象赶下船,装上石头,再做上相同的记号,称出石头的重量,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也就是说,曹冲是用称石头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小曹冲所用的这种方法,我们数学上称为转化。转化是我们平时常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转化)
(二)自主探索,初步感受转化策略
1.出示例1图,仔细比比,哪个图形面积大?
由于图形比较复杂,学生通过数方格可能会出错,也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答案,建议学生拿出题纸,同位一起研究研究有没有其他好方法。
2.用课件演示用平移和旋转转化成长方形比较大小的过程。
教师指出:这其实是运用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转化”。(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3.提问:(1)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了什么?
学生体会到这是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适时板书:不规则图形→长方形)实际上我们是把不规则图形面积这个新问题(板书:新问题),转化成了长方形面积这个我们熟悉的、已经解决的问题(板书:已经解决的问题)。这样一转化(板书: →),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转化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形状变了,大小没变)
(三)回顾旧知,体会转化策略的运用
1.回想一下: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没有运用转化策略解决过问题呢? 学生可能回忆并列举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老师适时课件或学具演示,并在黑板上将转化关系用图示表示出来。
2.转化策略曾经帮助我们解决过这么多新问题,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组题,动动笔算算,体会体会哪儿运用了转化策略?有发现,可以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四人小组内每个学生的题纸各不相同,学生独立计算、观察、体会到转化后,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3.举个例子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可能举例:①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②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
提问:这里都用了转化策略,有什么共同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体会到转化的实质——转化前和转化后计算结果不变。
小结:这么多地方用到转化的策略,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可能体会到:转化策略应用很广泛;转化策略能解决新问题;转化策略能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
(四)总结延伸,渗透思想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将复杂转化为简单,陌生转化为熟悉,抽象转化为具体,未知转化为已知。所以,掌握转化的策略,对学好数学至关重要。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转化、用好转化的策略,才能有效解题。
(五)作业布置,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谈话:转化策略应用非常广泛,大家课后可查阅资料看多媒体中给出的问题是他通过什么策略解决的。
相信今后同学们能主动运用转化策略,让它帮助你解决更多学习中和生活中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转化
不规则图形
──→ 规则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