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示意图》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50、51页例题、“试一试”和练习八第6、7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画图的需求,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与问题,进而发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画图的优势,形成依托图形灵活、有效地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增强策略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策略意识和选择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
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并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
借助画图的策略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堂复习引入策略
1、复习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练习(多媒体出示)
(1)、一个长7米,宽4米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宽是4厘米,长是多少?
(3)、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长是5厘米,宽是多少? 找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3、仔细看,说一说。
出示两个长方形的图形,学生观察变化。
同学们,我们平时做有关面积计算的题目是总是非常的困难,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通过画图解决问题。好的,那现在就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示意图。(板书课题)
(二)激发需求
感受策略
1、师: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原来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把花圃的长增加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 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课件出示)
师:那么多文字,我们在读题的时候会存在一些麻烦,下面呢,我们就用画图的方法来理解本道题。(课件展示图形)师:根据图形,有谁能说一说这道题你是怎样做的?
找同学回答,并板书展示。(课件出示:18÷3×8=48平方米答:原来花圃的面积是48平方米)追问:18÷3求的是什么?
3、小结:真不错,借助画图解决问题真方便呀!
(三)灵活运用 体验策略
1、完成练习八第6题
王大叔家有一个长方形苗圃。
(1)如果苗圃的长增加5米,面积就增加75平方米。苗圃的宽是多少米?
(2)如果苗圃的宽减少5米,面积就减少了125平方米。苗圃的长是多少米?
师:你能在图中表示增加的部分吗?
这样求出苗圃的宽?
同样你能在图中表示减少的部分吗?
这样求出苗圃的长?
师:同桌交流比较这两题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师小结。
2、完成“试一试” 师:下面一题你会吗?
多媒体出示试一试: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谁来说说该怎样画呢?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画图的过程。(课件出示)
师:画得一样吗?请同学们看图列式,并同桌相互说一说,你先求什么?
师:你是怎样做的,谁愿意说一说?
生1(展示做法):先求原来的长,150÷5=30(米);
再求现在的宽,20-5=15(米)最后求出面积。30×15=450(平方米)课件出示
师:谁还有不同做法?
生2(展示做法):我也是先求原来的长150÷5=30(米);再求原来的面积,30×20=600(平方米);最后求出面积,600-150=450(平方米)课件出示
小结:师:通过画图,我们又顺利地解决了一道问题。下面的问题可有些难度,想挑战吗?
3、完成练习八第7题
新庄小学的操场原来是一个正方形。扩建校园时,操场的一组对边各增加18米,这样操场的面积就增加了900平方米。原来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先在图上画一画,再解答)
师:你能在图中画出增加的部分吗?
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解题思路,并解题。
集体订正。教师小结
(五)课堂总结
提升策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第二篇: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教学设计(苏教四年级下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50-51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画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而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画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画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而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教学难点:学会通过画直观示意图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准备:三角尺、铅笔、作业纸等。教学过程:
一、唤醒旧知,孕伏策略
同学们,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你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难题吗?
1、小军站在操场的中央,先向前直走100米,然后左拐直走70米,再向左拐直走100米,请问现在小军离出发点多远?
(1)(一致认为是270米)真的是270米吗?有不同意见吗?
(2)生:70米
(3)听起来都挺有道理的,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4)要让题目的文字描述变得更直观,我们可以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来解决。
(课件出示图)画了图之后,是不是简单明了啊,由此可见———画图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板书课题)
2、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长方形。
师:在自己本子上试着画一个长方形,并写出名称及面积计算公式。师: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和宽,怎样求长?要求宽,需要知道什么?(板书:长×宽=长方形的面积
面积÷长=宽
面积÷宽=长)师:下面我们做几个复习题,指名回答。课件出示:
(1)长8米,宽4米,求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长8米,面积32平方米,求宽是多少米。(3)面积是32平方米,宽4米,求长是多少米
3、初探。(决定长方形面积大小的因素。)1 师:刚才我们画的是一个面积确定的长方形。如果要使长方形的面积增加(或减少),可以有哪些办法?
生:(先讨论,并进行比画和想象。)师:请同学们汇报讨论结果。生1:可以把长增加。生2:可以把宽增加。
生3:可以把长和宽同时增加。师生共同小结: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长方形的长和宽增加或减少,面积也会随着变化。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面积变化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激发需要,感受策略
1、出示例题的文字部分,指名读题。
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画图分析。
师:这道题和我们刚才做的计算长方形面积的题目想比更难了。
师:这道题能直接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吗?光看文字叙述,你感觉怎么样? 生1:不能直接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生2:光看文字,一下子想不出办法。师:这是一个有关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同学们觉得可以用什么策略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呢? 生:可用画图的方法帮助我们。
师:画图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板书:画图)画图能够让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板书:复杂—→简单)师:我们该根据什么来画呢? 生: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来画。师:都有哪些条件和问题?
师:那我们先画什么呢?(教师引导先画一个长方形,标示出长8米,后面的留着让学生自己画)
师:请同学们注意,在画示意图时,要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全在示意图上表示出来,以便帮助我们分析题意。生:(独立尝试画图)师:(可以指名几位学生到数码展台上展示自己画的示意图,可选择画的好的和差的各1人到台上展示)
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画的示意图,说说画图的过程,并要求结合示意图说明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师:引导学生比较展示出来的示意图:观察这些示意图,你觉得哪些图画得好?哪些图需要改进?
师:画得好的示意图有什么标准?
引导得出:(1)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是否都作了准确的标注;(2)所画的图是否美观清晰,有关长方形的长、宽是否大致符合比例。师:课件展示画示意图。师:画图之后再来解决问题,你愿意看着原来的文字思考还是看着图形思考?为什么?
生:看图形思考,比较方便。
师:画图后,你发现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 生:两条长边都增加了,面积也增加了,宽没有改变。师:比较原来花圃和增加部分,这两个长方形有什么联系? 生:增加部分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花圃的宽。
师:从图上看,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先要求出什么?根据哪些条件可以求出原来花圃的宽?交流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增加的18平方米正好是原长方形的宽与3米相乘的积。
师:现在你能列出算式解决问题吗? 生:(自主列式计算)
3、列式解题。
师: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18÷3=6(米)6×8=48(平方米)师:18÷3求的是什么? 生:求的是原来长方形的宽。
4、回顾反思。
师:刚才我们为什么需要画图呢?
生1:没有画图时,光看文字,看不出花圃是怎样变化的。
生2:画图之后,可以看出长增加了,但是宽没有改变,就可以先求出宽。师:看来,画图确实是一种有效的策略。画示意图时,你认为要注意些什么?
生:(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是否都作了准确的标注;所画的图是否美观清晰,有关长方形的长、宽是否大致符合比例。)
三、灵活运用,体验策略
1、变换情景,灵活画图。
师:看来大家掌握得还不错,下面老师要考你们一下,有信心接受吗?(1)出示“练一练”:
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这道题目中,长方形面积鱼池的面积为什么会减少? 生:因为宽减少了5米。
师:你打算运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师:你能在图上画宽减少的过程和面积减少的部分吗? 生:(学生在书上图中画出减少部分)师:(展示学生画图的过程)
师:宽减少,是往图形的哪里画图? 生:是往长方形里面画图。
师:画图之后,再和文字叙述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感觉? 3 生:文字很长,画图比较清楚。
师:通过画图,你发现什么变化了?什么没有变化? 生:宽变化了,长没有变。
师:根据画出的示意图,你认为要求现在鱼池的面积,先要求出什么?根据哪些条件可以求出现在鱼池的长? 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师:(展示学生列式解答和思考的过程)生1:150÷5=30(米)
(20-5)=15(米)30×15=450(平方米)生2:150÷5=30(米)
30×20=600(平方米)600-150=450(平方米)(2)拓展练习,综合应用。
师:这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们,老师出个更难的?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请看题。
李镇小学的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面积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宽增加4米,面积也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师:这道题长和宽都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办呢? 生:(画图、讨论、合作、交流。)师:经过画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1:根据长增加6米,面积增加48平方米,可以求出宽,因为长增加时宽没有变。48÷6=8(米)
生2:根据宽增加4米,面积增加48平方米,可以求出长,因为宽增加时长没有变。48÷4=12(米)
生3:再用长乘宽就可以求出原来的面积:8×12=96(平方米)
师:表面上看,这道题似乎无法求解,但通过画图,可以清晰地看出长或宽增加与增加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分别求出长和宽并解决问题。
四、总结评价,提升策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今天学习的知识如果不画图,那会怎样呢?(生:很难)画了图之后呢?(生:好多了)是的,数学在我们眼里,有时就像带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显得高深莫测,其实当我们走近它,可以借助一些方法,比如画图、列表等方法揭开那层面纱,你就会发现:原来数学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这就是画图的好处,其实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爷爷早就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周王仁教授也曾经说过:画图是一把金钥匙,希望大家用好这把金钥匙,去打开数学的大门,发现更多的奥秘,好吗?
寸石镇安义学校
刘战胜
2015年3月31日
第三篇:15苏教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分析:
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教科书里都教学一种策略,依次是分析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策略。本单元没有安排新的策略,只是应用前面教学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策略在解决新颖问题、复杂问题时的作用,体会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多样、策略灵活,体会各种策略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 把陌生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体会转化可以多样 例2 通过假设和调整解决问题,体会假设与调整可以多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应用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加强对策略的体验和方法的领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各种策略对于解决不同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知识间的联系,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合理运用策略解决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运用已学的策略解决新颖、复杂的问题,体会一个问题多种方法及各种策略之间相互的关系。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转化的策略
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的例1和第28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联系不同的知识,作出不同的推理,体会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2.在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最优化思想。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方法。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整理策略
谈话: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数学都教学一种策略,你们知道我们学了哪些策略?(学生可能已经忘记,教师帮助回顾整理:依次是分析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策略)
提问:这些策略你们都学会了吗?今天我们将合理的选择这些策略来解决新的问题,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转化的策略)
二.合作探究,运用策略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学生读题,自主完成。
谈话:这是一个稍复杂的分数问题,除了用刚才我们做的方法来解决,你们能否用以前学的策略来思考呢?(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
小组交流方法。
汇报交流情况:(学生遇到困难可作适当的引导。)①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理解2/3这个分数的意义,可以画线段图,看出男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2/5。原来的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2/5,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3/5,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这是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②根据分数2/3的意义,可以推理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原来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是按比例分配问题。
③根据分数2/3的意义,想到“女生人数看作3份,男生人数是2份”,于是产生解题思路:先算出1份是几人,再算2份、3份各是多少人。
④把作为单位“1”的女生人数设为x,那么男生人数就是2/3x,利用美术组一共35人,能够列方程解题。
„„
谈话:通过刚才的汇报和交流看出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为什么呢?(让多名学生回答,征求各自的看法。)
刚才我们运用了不同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能检验一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吗?(引导学生交流检验方法)
2.做第28页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运用刚才学过的策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要求学生说说“你选择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通过他们在交流中获得这些体验,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回顾策 1.练习五第1题。
要求学生根据示意图里的数量关系,写出分数,并转化成比。或者写出比,再转化成分数。(这道题可以看作沟通数学概念之间联系,组建概念系统的练习,有助于问题的转化。)
2.练习五第2题。
根据已知的比或百分数,把线段图补充完整,要求借助线段图,把稍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探索原来问题的解法。(在线段图上可以联想到的数学信息越多,思维就越开放,问题转化的思路会越开阔,解决问题的资源也就越充分。)
四.课堂小结,提升策略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能合理选择,就能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
五.课堂作业:练习五第3题。
第二课时:假设的策略
教学内容:教材第28~29页的例2和第29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4~5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通过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进一步的提升思维水平。2.在运用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已学的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和转化,使一个问题多种思维、多种解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假设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
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 学生小组讨论。画图法。
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
列举法。
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始,有序列举。并填写右表。(1)列表假设。
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① 出示表格。②借助表格调整。
第一步:假设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
第二步: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
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想法,然后在表中填一填。第三步:集体交流,得出方法:
引导思考:少了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坐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② 检验结果。学生口答检验方法。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9页“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用第一种方法,根据要求提示动手操作,独立完成。(2)用列表假设的方法再进行思考练习。学生交流,并汇报想法。2.完成练习五第4题。
根据题中所给的假设学生自主调整,并汇报调整想法。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练习五第5题。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五第6~9题和思考题,了解“你知道吗”。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转化和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2.在不断练习和反思中,感受运用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3.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了解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主要运用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转化和假设的策略)你们学会了吗?今天老师想考一考大家对这两个策略的运用情况,你们能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
二.练习应用
1.练习五第6题。
出示题目:要求先画图表示题意,再解答。要求中、下层各放了多少本书?可以通过上层放书的数量100本,及所对应的份数5,先求一份的量是多少,再求中、下层各放了多少本书。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他方面去思考,如把比转化成分数来解答。
2.练习五第7题。
结合图引导思考:根据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2∕3,可以想到相遇时货车行驶的路程也是客车行驶路程的2∕3,接着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并解答。
3.练习五第8题。学生读题,出示右图:
先在图中表示出第二、三堆的白子和黑子。
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辅导。(学生可能在第二、三堆中把白子和黑子平均分,可让学生尽量避免这种特殊情况。)
结合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三堆中的白子合起来正好是完整的一堆棋子,也就是60枚,再加上第一堆中白子的数量,这样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4.练习五第9题。出示题目和表格。先假设两种球分别投中的个数,再通过试验调整找出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5.练习五思考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思考,独立解答。6.课外了解。(第32页“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数学,渗透国情教育,并思考解决。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策略在特定问题中的应用。四.课堂作业:基础训练
第四篇: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二)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列表的价值,并学会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并能应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2、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1:“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生2:“学习了解决问题可以从问题入手,也可以从条件出发。”
师:“我们用昨天学习过的方法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出示题目:一台织布机3小时织布84米,如果织8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
师:“请你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是这样想的根据3小时织布84米,先求出一小时织布28米,在用28乘8,可以求一共织布多少米。”来源: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生2:“要求8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必须先根据3小时织布84米求出一小时织布的米数。”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列表和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的策略,运用这种策略我们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插图: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苹果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苹果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白菜老师:“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你知道题目已知什么和要求什么吗?”
生1:“分别知道桃树、苹果树和梨树的行数和每行的棵数。”
生2:“求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2)师:“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你们能用上节课学习的画图或列表的方法将题中的信息整理出来吗?”
(同学们整理信息,并全班交流)(相应板书)
生1:“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必须先分别求桃树和梨树的棵数,然后在把它们加起来。”
师:“说说你选择了那些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
(展示学生填写好的表格。再列式解答。
桃树3行每行7棵
(梨)树(4)行每行(5)`棵转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060s.com)3×7+4×5=41(棵)
答:桃树和梨树一共有41棵。
(3)与复习题比较:
师:“今天的例题在整理信息时也用到了列表法,这里的列表与复习题的列表有什么不同?”
生1:“这里的条件更加多,不是每一个条件都有用,我们要根据题目的问题来选择需要的条件来列表。”
生2:“上一节课是先求出每份有多少,或者一共有多少,这里是先分别求出桃树和梨树的棵数,然后再把它们加起来。”
师:“列表不仅起到收集和整理信息的作用,而且还能直观地显示数量关系,这样就可以从中找到解题思路,甚至有时能使问题的答案一目了然。”
师:“用列表的方法,我们再来算一算,桃树和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
出示列表:
桃树3行每行7棵
()树()行每行()`棵
学生独立完成,对照答案。
引导学生观察:根据列表得到的信息,我们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呢?师:“若问所有果树一共多少棵?应当如何列表?如何列式?”
生:“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要把三种果树的棵数分别算出来,在加起来。”
2.教学习题
(1)出示题目。“苹果树比桃树多多少棵?”
师:“要求苹果树比桃树多多少棵?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讲解答案)
三、练习
(一)、完成习题第1、2题。
1.第一题。(出示第1题。指名读题。)
师:“根据题目中同学们的对话,你可以了解到什么?列表表示出来。
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方法独立完成。”
2、第2题。
(1)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对于第(3)道小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题出不同的问题,只要学生能提出合理的问题,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四、全课小结
师:“用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学生说
第五篇: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最终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
李佐坤
一 教学内容
数学广角
教材第134、135 页的例
2、做一做4-6题。二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2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 重点难点
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四 教具准备
投影,天平。五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解决9 个零件的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出示问题:有9 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
老师引导分析方法: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2)自主探索。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方法,老师帮助梳理方法: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3)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老师指导交流重点: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伐出次品?
(4)全班汇报。老师引导学生阐述:分成几份?怎么分?怎样找出次品?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5)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6)小结:把9 个零件分成3 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2、.推测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
(l)提出猜测: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平均分成3 份的方法都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我们来猜一猜。(2)学生猜想。
(3)要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如果有12 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切能找出次品?(平均分成3 份,即4 , 4 , 4。)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学生汇报:3 次。
(4)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还有哪些分法?(2,2,8)(3,3,6)(5,5,2)(6,6)„„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5)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
(6)小结:这样看来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 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完成教材第136、137 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一6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⑴第5 题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活动,学会用图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题答案是至少需要称3 次。⑵第6 题与例题不同,是另一种类型的“找次品”,因为不知道次品比正品重还是轻,所以问题就复杂多了。对本题而言,还是分成3 份,至多称2 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一袋白糖,若天平平衡则剩下的那袋就是次品,再称一次就能判断次品是轻还是重了;若天平不平衡,则这两袋中一定有一袋是次品,可取下轻(或重)的那袋,把剩下的那袋放上天平,若天平平衡,则轻(重)的是次品,若天平不平衡,则重(轻)的是次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此题为起点,探索数量为4 , 5 „„ 时如何找出次品。
⑶第7 题是一道关于集合运算的题目。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过用集合圈来分析解决问题,所以本题可引导学生利用集合知识画出图。再分析题意:两个组都没有参加的有6 人,所以参加课外小组的一共有25 一6 一19(人)。这样,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就可算出集合圈中表示既参加音乐组又参加美术组的有12 + 10 一19 =3(人)(二)课堂作业新设计 .有7 瓶药片,其中1 瓶中少2 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2 .有15 盒巧克力派,其中1 盒中少3 块,设法把它找出来。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在生活中如何从几个物品中找出次品的策略。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知道了很快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原则:一是把待分的物品分成3 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平均分的平均分成3 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使多的与少的一份只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