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语文教学设计的教材依据(合集)

时间:2019-05-13 01:1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讲语文教学设计的教材依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讲语文教学设计的教材依据》。

第一篇:第二讲语文教学设计的教材依据

第二讲

语文教学设计的教材依据

语文教材的内部层次与语文目标的达成 语文教材的“三重内部层”:

知识教材层——知识传递

技术教材层——技能训练

情感教材层——情感培育

语文目标——语文素养

民族母语情结

言语交际能力

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

较高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

当代阅读教材改革的共同特征 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语文教材的功能认识

传统对教材的认识是“典范” ——字字珠玑,句句神来之笔,段段匠心独运,篇篇佳构。要求讲深讲透,精剖细解。

课文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话题。课程资源观把教材当作为学生提供的涵育语文情感,历练语文思维,厚积语文学养的凭借。是学习的材料、积累的材料、探究的材料、讨论的材料。

平等审视教材,为学习提供参照。不仅把教材当作学习、研究、分析的对象。更尝试节外生枝,扩宽视野,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扩展,把一篇课文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加以学习比较。

三套初中语文教材单元内容比较(七年级上)

人教版

语社版

苏教版 第一单元

人生

感受生活

亲近文学 第二单元

人生

体味爱心

金色年华 第三单元

四季

亲近自然

民俗风情 第四单元

科学

小说初识

多彩四季

第五单元

亲情

想像世界

关注科学 第六单元

想像

古代生活

奇思妙想 第七单元

古代生活

——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目的: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文化 三套教材单元编排比较(七年级上)

人教版淡化了文体的概念,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成单元,每个单元以内容的相同或者相近为依归。语社版基本上是以写作知识为经来编排的。第一单元为记事单元,使学生明确怎样写一件事;第二单元记人单元,使学生明确怎样记人;第三单元写景单元,要求学生练习写景;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要求学生写童年的故事;第四单元是童话与科幻故事,要求学生编写童话或科幻故事。第六、第七单元是古诗文单元。

苏教版则以栏目的形式组织单元。每个单元有一个栏目名称,六个单元依次为“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语文社”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

本教材共6册,按单元编排,每册7个单元,共42个单元;单元内部由单元说明、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几个部分组成。单元说明或介绍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或提示学习要点、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迁移。

阅读由课文、注释、课后思考与练习组成。

口语交际,每册安排3-4次,分散的口语交际活动在课后思考和练习中适当安排。

写作分整篇写作、片段写作、课外练笔。每册安排7次整篇写作,片段写作结合阅读练习每单元安排1-2次,课外练笔要求形成习惯。

综合性学习每册安排2次,要求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完成。

每册教材的最后,适当安排一些附录,包括名著介绍、3500个常用字表、简化字总表、标点符号用法、名家碑帖等。“语文社”初中教材的特点

选文力求新、精、美,文化内涵丰富,富于时代气息。

编写体例清晰。以文体(记人、记事、写景、抒情、说明、议论)组元,但不过分强调文体知识。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在潜移默化中体会、认识各种文体的特点和要求。

以课程目标为依归,听说读写诸内容有机整合,整体推进。充分注意了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梯度安排合理。

“思考与练习”设计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也重视语言训练,充分注意了基础与开放的有机统一。

引导学生走向泛读,扩大视野,关注社会时代生活,为进行专题性学习做准备。“语文社”初中教材阅读部分的内容组成

课文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话题。在内容上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交叉组合,在形式上基本按文章体裁以类相从。每册约30篇课文,精读与略读课文各占一半。

课文注释主要用来介绍背景资料、解释生字词,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课后思考练习主要涉及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提炼要点、品味语言等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有的练习后面,还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作为附件,开拓学生的视野,开放学生的思维。

例: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关于叙事的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叙事——叙事的特征 规范)

1、忆读书(冰心)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3、*山中避雨(丰子恺)

4、风筝(鲁迅)

写作——记一件事

第四单元(小说——叙事的艺术 技巧)

13、空城计(罗贯中)

14、*美猴王(吴承恩)

15、心声(黄蓓佳)

16、*勇气(狄斯尼)

写作——写童年的故事 第五单元(童话 科幻——叙事的艺术 技巧)

17、犟龟(米切尔.恩德)

18、小溪流的歌(严文井)

19、*基因畅想(漆孝诗)

20、*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坎斯?彼勒)

写作——编写童话或科幻故事 人教版必修“阅读鉴赏”内容安排表 苏教版必修部分体系安排表

模块

活动

文体

文体

语体

册别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语文1

认识自我 传记

散文①

古典诗歌① 语文2

体验情感

诗歌

散文②

文言文① 语文3

感悟自然

科学小品

小说①

古典诗歌② 语文4

关注社会

议论文

小说②

文言文② 语文5

走近经济

新闻

戏剧

文言文③

以“活动”“文体”“语体”三线安排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5册。每册统一安排4个单元,即每册第一单元是活动单元,第二单元是文体单元,第三单元是文体单元,第四单元是语体(古诗文)单元。

教材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经济5个方面,设计了“认识自我”、“体验情感”、“感悟自然”、“关注社会”、“走近经济”5个活动单元,分别作为每一册的第一单元。文体单元

集中编排语体文单元,强调了语文教材文言文的基础性。

为了达到读懂浅易文言文的目的,集中编排古代作品单元。编排的方法主要按文体,同时也按时代分成5个单元。其中古典诗歌2个单元(唐以前1单元、唐宋元1个单元)、文言文3个单元(抒情1个单元、议论1个单元、史传1个单元)。

广东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特点

(一)增加阅读数量,强化阅读质量

阅读单元把阅读分成三个层级。

第一个层级基础阅读,每个模块10课,5个模块共50课,这是要求精读的课文,是基础性要求。

第二个层级拓展阅读和参考阅读,每个模块9课,5个模块共45课,这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进行自主阅读的课文,是发展性要求。第三个层级推荐阅读,每个模块2篇(本),5个模块共10篇(本),这是为语文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的而提供选择性的阅读篇目,是提高性要求。

(二)加强阅读指导提高阅读水平

实验教科书的每一个模块(册)的每一个单元后都安

排了知识短文的“点击链接”栏目,5个模块(册)共20篇短 文,其中有9篇是介绍有关阅读理论、方法、技巧和习惯的 短文,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了解阅读类型、掌握阅读方法和 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从而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 自主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循序渐进的提高阅读水平。

(三)阅读和活动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阅读和活动是实验教科书的两根支柱,阅读的目标主 要是培养阅读鉴赏能力,活动的目标主要是培养表达交流 能力,二者既独立,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目的是全面提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每个模块(册)均以活动带动阅读,阅读衔接活动,活动与阅读的内容互相呼应;活动中的阅 读是为了辅助活动的开展,阅读中的表达交流活动是为了 弥补纯阅读的单调;阅读之中有活动,活动之中有阅读,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强化课文及单元教学的意识

例2:广东版(必修一)散文单元处理示例:

这个单元以“景”为线索,可以分为“景和心绪”“景和感悟”“景和故 事”三个板块来教学:

⑴《荷塘月色》和《沙田山居》都是用较大篇幅来描写景物,借写 景抒发自己的心绪。

⑵《散文两篇》和《我和地坛》,写景着墨不多,主要借景来发议 论。

⑶《拣麦穗》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而主要是讲述故事,单元教学中,可以和“点击链接”的《叙述纵横求变化》结合起来教 学。可以引导学生体味各类散文的文体特点:或重于写景抒情,或重于 议论说理,或重于讲述故事,提高鉴赏能力,模仿、学习写作散文。例3:广东版(必修一)传记单元处理示例:

根据课文的特点,本单元整体设计的思路为“阅读——比较——领 悟——写作”,将比较阅读作为本单元主要的学习方法,主要从材料的选 取、主旨的提炼、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将单元分为两 段,第一步,比较阅读《“布衣总统”孙中山》和《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千年祭》,体会传记与传记文学的异同。

第二步,比较阅读《华罗庚》、《罗曼·罗兰》与《我的回顾》,体 会他传与自传的异同。

第三步,总结梳理:(1)传记文的特点,(2)获得的人生教益。

第四步,结合点击链接的短文,进行传记文的阅读与写作指导。

突破口:综合活动

教与学的转变

整合补充教材

建构知识系统

以课堂为基础,交给方法

以活动来延展,教会生活

整合教材:

1、借助景物描写抒情:

《故乡的榕树》 《再别康桥》《死水》等

2、借助人物细节描写抒情:

《我的母亲》 《项脊轩志》等

3、通过叙述抒情:

《冰心:巴金这个人„„》《背影》等

4、通过议论抒情:

《散文两篇》(冰心)《阿旁宫赋》等

建构知识系统: 点击链接:《字字句句总关情》

《含英咀华赏佳作》

《亦直亦曲抒情怀》 知识系统: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借助叙述抒情

借助描写抒情

借助议论抒情

活动开展: 三次观察笔记

观察一:一张照片

观察二:一些细节

观察三:一次回馈 一次真情表达

配乐朗诵

阅读教材使用观念的视点演变

文章分析观

言语教育观

审美教育观 文章分析观

这种教学观的核心是以作者和文本为中心,专注于对 文本的内容和形式的分析。表现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就是 以课文分析为主线,在教学中一律采用“点评—分析”式的 “串讲法”进行。讲究字字落实,一段一结,提炼中心,归 纳特色。最终导致阅读教学的模式 “万变不离其宗”:

解题——时代背景——作者介绍——识字释词——段 落分析——主题归纳——写作特色

言语实践策略

让学生接近课文,进入课文,亲自去体验、感受言语作品所描绘的世界。用自己的语言把阅读文章的思想收获表达、倾吐出来。

将阅读中吸收的精神营养进行移情联想和共鸣,从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雨霖铃》课堂实录

师:请哪位同学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上阙的内容? 生:(思考片刻)别离

师:恩,不错。能不能在离别前再加上一个修饰词语呢? 生:雨中(其他同学有议论反对声)师:是雨中吗?请大家找一下依据。(众读)骤雨初歇,生:(悟)应该是雨后别离。

师:很好,读书要细心,才能准确把握文意。为什么要雨后?雨前可以 吗?(同学们开始讨论)生:“雨后”是渲染凄冷的氛围,烘托离别的凄凉。“雨前”不行,等于没写雨,就没有了氛围。

师:说得好。那么雨中也有这个作用,为什么不写雨中呢? 学生议论,有点为难。

师:请同学们留意这首词里写景的句子,看看写雨景是否合适呢? 生:(举手)不合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如果是下雨,就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景致了。

师:对,看来只能是“雨后”。“雨后”从自然氛围的角度来概括的。还有其他的词来修饰“别离”吗? 生:傍晚别离

师:好的,什么角度? 生:时间

师:恩,又是一个角度。能不能把“傍晚”用另外的词替换,更加文雅一些。生:黄昏

师:很漂亮。为什么要选在“黄昏”。众答:为了渲染别离的氛围。师:对,有依据吗? 众读:暮霭沉沉楚天阔。师:好,还有其他概括没有? 生:长亭别离 师:什么角度? 生:空间

师:很好。还有词吗? 师提示:(读)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生:执手别离,挥泪别离,无言别离„„

师:对,这是从别离的情态角度概括的,还有呢? 生:(抢答)还有方式,饮酒,“都门帐饮无绪”。师:恩。大家说的不错。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个答案都是成立的。还有,作者不仅从视觉上给我们展示了秋天黄昏雨后长亭饮酒泪别的场景,还给我们听觉上设计了音响效果(寒蝉凄切)。这是古代别离诗比较常用的表现手法,从时间、地点、氛围、方式、情态等不同的角度来描写。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琵琶行》第一自然段,比较两首诗在写别离上的共同点。(师生问答略)

师生共同找到的相同点有:时间(秋、夜)、地点(浔阳江头)、氛围(枫叶荻花秋瑟瑟、茫茫江浸月)、方式(饮酒)、情态(醉不成欢),学生进一步体会古代别离诗的常用的具有共性的表现手法。

这则课堂实录,用师生对话的方式推进教学流程,达到环环相扣、层 层深入的效果。

第一步,教师从概括入手,是从整体上的把握,很具体,很感性,这是阅读的一个切入口。第二步,在“别离”前添加修饰词,看起来很随意,却是十分关键的深入与拓展。学生借助问题导引实现了感性归类,懂得了古代别离诗常见的描写离别的多种角度与方法。

第三步,是与《琵琶行》诗段的比较,意在找出古代别离诗写作上的共同特点,这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进一步提升,是一次飞跃,经过分析、归纳、比较,重在培养学生掌握普遍的规律性的内容,找到突破的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总体上看,教师设问呈梯度式上升,层层递进,思路清晰,逻辑严谨。从每个设问单独来看,又具体,感性,有很强的操作性,学生有思考的附着点和明确的着力点。从设问的目标而言,指向文本,指向知识,指向能力。从答问的效果看,重在过程,重在体悟,重在方法。审美教学策略

教师要用文学和美学的眼光深切领悟课文,并指示学生领悟的方法。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方面入手,选准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审美起点。及时提供学生情智结构中所缺乏的,但又能深化审美思维的新鲜信息。例:《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 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 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 “何陋之有?”

陋室铭

刘禹锡的贬官遭遇;(三度搬迁)刘禹锡的日常交往;(和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

刘禹锡的生活状态; 《宋书·陶潜传》云:“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清琴横床,浊酒半壶”(《时运》)白居易 《长恨歌》: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潘岳《闲居赋》:浮杯乐饮,丝竹骈罗。欧阳修 《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岑参《范公丛竹歌并序》:能清案牍帘下见,宜对琴书窗外看。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今年五月至苏州,朝钟暮角催白头。贪看案牍常侵夜,不听笙歌直到秋。

刘禹锡的君子之德:

孔子曰:“何陋之有?”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陋室主人的“君子之德”:傲视忧患、独立不 迁的气概和坚毅高洁、超越苦难的哲人情怀。

第二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一共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片略读课文,单元末尾安排了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精读课文分别有:《古诗三首》借助三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从不同方面展现了秋天的景色特点,并借景抒情,或表达了诗人喜爱、赞美秋天的美好情感,或寄托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铺满金色巴掌的水道》通过描写作者在上学的路上,看到雨后天晴的水泥道上,铺满了金色巴掌一样的梧桐树叶,而深感大自然的美好,抒发对秋天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课文以“秋雨”为线索,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以及深秋中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略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本单元习作安排了学写日记,引导学生通过学写日记,初步掌握日记的格式及内容特点,同时培养及时记录生活感受的良好习惯。语文园地从词语的积累与运用以及汉字书写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认知的固化与内化。

学情分析

有了第一单元的适应,学生已经基本上进入了常态化学习轨道,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生字识写经验,能够识记、书写汉字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认知进行自主学习,因而教师在生字教学时不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本阶段的孩子,他们已具备了潜藏的品悟语言文字的基础,在探究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具体的语境大致了解词句篇的内容。但是对于能够联系上下文或者生活体验理解词语,进而实现对句子的理解,教师仍需要给予点拨与指导。首先要引导学生从单元学习回顾开始,唤醒对秋天这一季节特点的感知,同时通过不同季节特点的比较,感知秋天的美好。其次还要引导学生在诵读描写秋天的词语的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体会词语所描绘的情形,进一步激发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生字,达到识字要求。能美观、正确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课文分别都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秋天的。3.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美丽风光的思想感情。了解不同季节的特点,进行语言文字的有效积累。

4.背诵相关古诗,默写古诗。

5.通过探究交流,了解更多理解词语的方法,提升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单元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准确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作者对于秋天浓浓的喜爱之情,从秋天的声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为单元重点。难点是学会选择生活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进行描写。能够在叙述的过程中表达真情实感。

课时安排

11课时。古诗3课时,精读课文2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习作1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

教学设计如下:

古诗三首

教学要求: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就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3.小组交流诗意。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某同学回答,回答正确后这位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4)“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四、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3.集体交流:

(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诗人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3)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 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字。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枫叶一般都是怎样的?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五、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六、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小结: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第二课时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挥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要求: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家,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创作集童话、诗歌、散文于一体的文学作品,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颇受小读者喜爱。本课就选自张秋生的童话集《小巴掌童话》。

4.法国梧桐: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租界内,故称为“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叶子有5个叶尖,少有3个或7个,叶子长宽差不多。正式的名称叫“三球悬铃木”,属落叶乔木,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王”之称。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四、交流课文内容。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五、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3.书写点拨。

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2.小组内合作交流。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4.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借助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如,本文中“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使人一目了然,形象生动。(部编语文学习)

5.你能说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吗?

6.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还有什么样的美景?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3.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感受。

1.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路上,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了水泥道的美。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五、拓展练习。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2)梧桐树的落叶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3)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4)我还知道: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2.照样子写词语。

(湿漉漉)的水泥道(亮晶晶)的水洼(绿油油)的麦苗

(青灵灵)的树叶 板书设计: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发现)(用比喻手法描写)(赞赏)水泥道上布满落叶水泥道——地毯

落叶——小巴掌

小雨靴——小鸟水泥道真美

6.秋天的雨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11个生字。会写“盒、丰”等13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1.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让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到户外去感受秋天,还可查阅资料从文字图片上去感受秋天。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教师引述:这儿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

2.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展示课件。3.唤起情感:你觉得这样的景色美吗?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4.学生交流看法和感受。5.想象导学:

a.请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说说是谁把美好的秋色带到我们的眼前? b.有位作家觉得是那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在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犹如一位变幻神奇的魔术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想象画面。2.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初步体悟本文语言文字的美。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段落多读几遍。

4.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段落读给同桌听听。

5.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三、品读课文,想象动情。1.品读第一自然段。

(1)营造气氛,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谈谈自己对本段的看法。

(2)在品读时,注意读好“清凉和温柔”、“轻轻地”、“留意”,其中“留意”一词需引导学生理解。

(3)想象画面: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品读第二自然段。(1)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2)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3)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所描写的景物简单地画一画。

(4)品析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

(5)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那样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四、变读为述,积累语言。

1.师引: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内容朗诵给大家听?

2.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朗诵练习。3.指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性朗诵并点评。

五、识字写字。

1.学习生字,交流学法。注:注意区别“飘、漂、票”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秋天的雨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秋天的田野染得格外美丽,引读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交流感悟,丰富想象。1.品悟、想象第3自然段内容。

a.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你从第3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 b.学生交流后,再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

c.出示“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句话,读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怎会被香味勾住?

d.转换角色,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交流感受:假如你当时在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e.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再读第3自然段,可让学生评赏谁读得好,以评促读。

2.品悟、想象第4自然段。

a.师转换话题:秋天的雨不光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挺会关心人的呢!谁来读读第4自然段?

b.多人次指名学生读后,可让学生说说,秋天的雨举起金色的小喇叭,他会对一些好朋友关心地说些什么?

c.引导学生具体、丰富地想象后,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其他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d.语言训练:出示说话卡片:“它告诉大家,____________。小喜鹊____________,小松鼠____________,小青蛙____________,松柏____________,杨柳树叶____________,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先让学生说说其它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然后讨论交流这些话如果放在文中,放在哪里最合适。

三、总结拓展。

1.出示课文第1—4自然段的开头句,让学生背诵课文,学生愿意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秋天的雨,是一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的雨,有一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的雨,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的雨,吹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了这篇课文后,此时同学们最想做的又是什么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观察活动,为语文园地的教学活动作铺垫。

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是一把钥匙

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带来冬天的消息丰收 欢乐

7.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秋的声音是什么?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课前准备:

1.选择一段优美的关于秋的音乐磁带。2.准备录音机1台、实物投影仪1架。教学过程:

一、享受音乐,发挥想象

1.描述引入: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你听(放音乐磁带)。

2.直观感受: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想象画面。3.交流感受: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导入课题:有一位作家也听到了秋的声音,他听到的和你们的是不是相同,想知道吗?(揭题读题)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读通诗文:自读课文,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喜欢的话多读几遍。

3.朗读展示,想象表演。

a.鼓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b.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字卡或小黑板: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黄叶说:“_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

”,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_”

(朗读和想象表演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学生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可以有感 情地读,也可以用想象地表演来促读。)4.配乐朗读。

a.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b.指名朗读,当堂展示。

三、想象创作,续写小诗

1.各自仿写:同学们,秋的声音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写下来,行吗?可以仿照自己最喜欢的某一段话写。

2.当堂展示:把自己写的一段小诗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现出来。

3.汇编成诗:几个同学自由组合,把自己的小诗合并汇编成一首新诗,画上插图,制成作品,准备展览。

四、课外活动

举行小小诗展,感受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听听,秋的声音黄叶

蟋蟀 大雁

秋风……声音美妙

秋天美好

习作2 写日记

教学要求:

1.能读懂例文《日记一则》,知道例文的主要内容和层次结构。

2.能借助“习作要点提示”,通过欣赏优秀日记,明确日记在选择材料方面的要求。

3.能把握作业要求,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日记。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选择生活中一件使自己印象深刻的事。难点:注意表达真情实感。课前准备:教师日记本。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日记本四本:猜猜这是什么? 2.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3.学生传看。

4.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一行正中要写清年、月、日、星期几和天气情况,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正文。)5.清楚日记的内容包括哪些。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事都可以写。)6.是不是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应该记下来?(不,应该选择有意义的材料。)7.小结所写日记的格式、内容及选材要求。今天,我们就来学写日记。

二、阅读例文,感知写法。

1.这次学写日记,请同学们选择生活中的一件事,要求不但是有意义的,而且是能使自己动情的。

2.怎样写好这则日记呢?让我们先来读懂例文吧。3.学生阅读思考。

(1)这则日记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4.检查阅读思考情况。5.巧作点拨后,师生共同小结。

三、分组讨论,明确写法。

1.学生阅读“习作要点提示”,思考它告诉了我们什么。2.四人小组讨论。3.检查学生讨论情况。4.明确写好日记的方法。(1)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以记录。(2)真实细腻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5.学生再读例文《日记一则》,体会写好日记的方法,重点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四、组织欣赏,引导选材。

1.引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作为作文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内容:写一篇日记。要求:

(1)选择生活中一件使自己动情的事。(2)注意表达真情实感。(3)注意日记格式。

2.展示教师的几篇教学日记。

3.幻灯片出示其中的两三篇日记,看看分别写了哪些事,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这些日记选材的范围很广,有写人的,记事的,也有写景物的,状物的,不但内容具体,而且较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4.知道教师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日记吗?(1)能够善于观察。

(2)已经养成了勤写日记的好习惯。

(3)多观察、善思考、勤动笔,文章当然越写越好啦!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就一定能写出优秀的日记来!

5.从这几篇优秀日记中,你学到了什么?又准备选择怎样的材料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6.学生选择材料,同桌之间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7.教师抽查学生选材情况,并作点拨。(1)写什么事?(2)表达怎样的心情?(3)按什么顺序写?

8.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2.知道哪些词语形容哪些季节。用正确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3.使用钢笔时,要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4.积累一些描写季节的词语。教学重难点:

1.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2.使用钢笔时,要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组内交流一下,当我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应该怎么做? 2.班里讨论一下有哪些形容季节的词语。3.使用钢笔的时候应该怎样做?

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一些春天的图片)小组讨论有哪些形容春天的词语。2.(出示一些夏天的图片)小组讨论有哪些形容夏天的词语。3.(出示一些秋天的图片)小组讨论有哪些形容秋天的词语。4.(出示一些冬天的图片)小组讨论有哪些形容冬天的词语。

5.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学生相互交流。各自说说自己理解词义的方法。6.教师在一旁点拨。

三、书写提示。

我们的汉字博大精深,要想写好看的钢笔字,就要注意执笔的姿势和坐姿。1.观察钢笔字,你从中学到什么? 2.怎样才能把钢笔字写得规范、端正?

横画要写的平稳,竖画要写的端正,横平竖直,字就会平稳端正。3.使用钢笔时,要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4.书写练习,老师边走边看,指出错误。5.展示、交流、评价。四.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课本上的9个词语。2.学生看课件和老师一起诵读。3.小组讨论一下还有什么类似的词语。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部编教材语文一(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教材语文一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课文

1、《吃水不忘挖井人》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和心字底、广字头2个偏旁。会书写7个生字和“横折弯”一个笔画,重点会写“主、以、没”3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中了解毛主席为人民排忧解难的作风,激发对革命领袖的敬爱之情。

4.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教学重点:

1.认读13个生字,会书写7个生字。重点会写“主、以、没”3个汉字。能够给课后的生字找朋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了解毛主席为人民排忧解难的作风,激发对革命领袖的敬爱之情。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毛主席头像,同学们,这是谁?(毛主席)下面我们来听一首赞美毛主席的歌。(播放歌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交流:

(1)你们都听到了什么?(2)你们知道毛主席是什么人吗?(3)教师简介毛主席生平及主要贡献。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毛主席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质

疑问难。)

预设:谁挖井?谁吃水?水是怎样的?怎么挖井的?为什么不忘挖井人? 简介毛主席生平及主要贡献(可以先让学生说)。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认真听范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听完课文的朗读,然后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地初读课文,找出课后的生字,圈一圈。(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3.分小组自学生字,互相正音。组长检查学习情况,进行汇报。4.课堂开火车检测自学生字效果。

三、识字。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在词语中认识生字。

吃水 不忘 挖井 村子 毛主席 乡亲 战士 上面 2.生字宝宝从词语中跑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吃 忘 井 村 叫 毛 主 席 乡 亲 战 士 面 学生自读,小组轮读,开火车读。出示拼音读。3.自学,找出比较难记的生字,在小组中展开讨论。4.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识字方法。分析识记字形。

(1)猜字谜:有心记不住(忘)

(2)部首归类:认识新部首——心字底(思、念、想)、广字头(庄、庆、度)。借用“毛主席胸怀宽广”记住“席”的写法。

(3)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找方法记住生字。

5.组词识记法。出示汉字,同桌合作个汉字找朋友(组词)。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读一读,记一记。

四、情景朗读。出示题目:

1.朗读第一段。读书要舒缓而有节奏,把字读准确。

预设节奏: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

2.指导朗读第二段。知道这一段是写挖井的原因。要读出村民吃水难,读出毛主席对老百姓的同情,把体现感情的词语读得重一些。

3.指导朗读第三段。用心体会,读出乡亲们对毛主席的怀念与感觉。

五、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吃 主 住 以 叫 江 没 2.打开“优教学生字”指导书写。3.会用生字组词。

4.教师重点指导“主、以、没”的书写。

(1)“主”和“住”:形近字区别学写,口诀:主人不在站中间,主人来了靠一边。

(2)以:先写竖提后写点,后面有人跟着来。

(3)没:注意“没”上面的部位不是“几”。横折弯,没有钩。举例子“段、朵”等汉字也是这样的笔画。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讲评学生书写。

六、巩固练习。

1.打开“基础训练-《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起来闯关吧!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词语。认读复习。

吃水 不忘 挖井 村子 毛主席 乡亲 战士 上面 ①指名开火车领读词语。②齐读词语。

③选择最喜欢的一个词说一句话。

2.给形近字组词。

吃()井()住()站()气()开()主()战()2.回顾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过渡:同学们太棒了,希望你们在学习课文时表现更出色。毛主席是伟大的,人们世世代代歌颂他,赞美他。因为他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财富”,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瑞金沙洲坝,去寻找毛主席的事迹。

二、阅读课文,读中悟情。

毛主席为什么带领战士和乡亲挖井,乡亲们又是怎样表达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的?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学习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找出体现毛主席高贵品质的词语、句子。(2)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一)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小节,课文写了谁?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干什么事情?谁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2.齐读第一段。

过渡:毛主席不仅是一位领导人民革命、解放了全中国的大英雄,还为老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他到底做了什么好事呢?

(二)学习第二段。

1.提问:毛主席做了一件什么好事呢? 2.毛主席为什么要带领乡亲们挖井呢?

3.出示句子: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4.“很远”说明了什么?

5.“很远”,读词,再放入句子中朗读。6.启发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话。

是呀,水是生命之源,他们每天要喝水,每天要走那么长的路,晴天还好,要是遇到雨天、雪天、冬天、炎热的夏天,他们会遇到什么困难呢?毛主席都

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了方便大家,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一起来把第二自然段读一读。

7.小组合作讨论:

(1)毛主席初到沙洲坝时,看到乡亲们吃水难,心里会怎么想?(2)乡亲们得到主席的关怀和帮助之后,又会怎么想? 在讨论中感受毛主席对乡亲们的关心和乡亲们对毛主席的感激。

(三)学习第三段。齐读第三段。

1.乡亲们做了一件什么事情? 2.看课文插图,石碑上写了什么?

3.出示: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4.指导朗读:读出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在朗读中体现乡亲们对毛主席的感激与怀念。

5.指名朗读,齐读。

三、情感升华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千万的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在享受今天美好生活的时候,要想想毛主席,想想为今天创造幸福生活的人们。我们再来读一读碑文上的字,它时刻提醒我们“吃水”的时候,我们要不忘“挖井人”。

四、体验反思

生活中我们应该感谢哪些“挖井人”呢?

1.当你吃到可口的大米饭的时候,你可曾想到水田里辛劳的人们? 2.当你走在宽阔的马路上的时候,你可曾在心里感谢修建马路的人们? 3.当你穿上暖和的棉衣,你该感谢谁? 4.当你走进明亮的教室,你该感谢谁? 结合图片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总结:愿你珍惜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因为是很多了不起的人们创造了它们。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去生活,同时让自己变成美好生活的建设者!

播放音乐《感恩的心》。

五、巩固训练

打开“阅读训练-《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起来闯关吧!

六、布置作业

课外作业: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请爸爸妈妈给你们讲一讲毛主席的故事。

课文二:《我多想去看看》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汉字,会写6个字,学习生字新结构,正确读写有关词语。2.能正确、顺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感受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4.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领悟内容,体会情感,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汉字,会写6个字,学习生字新结构,正确读写有关词语。2.能正确、顺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1.感受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2.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领悟内容,体会情感,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图片导入:出示图片:故宫,万里长城,颐和园,鸟巢。播放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

2.激趣导入:看着这北京城迷人的风景图片,听着这好听的儿歌,你有什么想说一说的吗?

3.齐读课题《我多想去看看》。4.用不同的句式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1.北京城很美丽;2.我多想去看看;3.北京真美啊;4.我想去北京看一看!)

5.有一位小朋友也很想去北京看一看,我们一起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排除生字,大声读课文。

2.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4.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

1.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单独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生字指读:想、告、诉、路、京、安、门、广、非、常、壮、观。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想、告、安、非、观。

(1)比较认知“想”和“安”: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由偏旁加上另一部分组成的,比较容易识记。

(2)“安”字强调字音,由单独音节组成,“ān”。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上下结构,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辅助猜谜语完成识记。)

(3)“非”字强调字形,左右对称,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占格对称,把字写好看。

(3)“告”上下结构,按照汉字书写的要求,书写时候注意上下的衔接。(辅助猜谜语完成识记。)

5.猜谜语:

一口咬掉牛尾巴——告。门下有一女——安。再一次见面——观。6.开火车读准字音。

四、情景朗读,感知文本

导学:有一位小朋友也很想去北京看一看,我们一起吧。一起来学习《我多

想去看看》。

1.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会走出天山。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师指导:句子充满了对北京的渴望,好好朗读哦!)

2.爸爸告诉我,沿着宽宽的公路,就会走出北京。遥远的新疆,有美丽的天山,雪山上盛开着洁白的雪莲。我对爸爸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读出“多想”的强烈愿望!)

3.结合图片,结合情境,读好课文。

五、课堂展示

1.朗读句子,体会感叹号!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下雪啦!下雪啦!(朗读感受反复句加感叹号表达的强烈感情。)2.比一比谁读得好!

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雪山上盛开着洁白的雪莲。

五、学写生字

同学们把课文读得真美。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出示生字:会、走、北、京、门、广。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板书笔顺。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习:“会、京、走、广”的注意要点。(预设:会,上面的书写要注意不是“人”字;京,注意扁“口”在田字格里的中间位置占格;走,两“竖”要分开写;广,“丿”这一笔要在左上起笔,往左下写。)

4.学生临习生字。

六、巩固练习

1、打开“基础训练-《我多想去看看》”,一起来闯关吧!

2、完成配套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出示拼音练读。

2.给生字组词,开火车组词。出示词语,开火车读词语。3.出示词语,学生抢读,美读,大声读,体会语言的美好。4.复习生字,出示形近字组词,大家进行开火车练读。5.出示多音字进行训练与积累。6.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有一位小朋友也很想去北京看一看,我们跟着这个小朋友出发吧。

二、课文赏析

(一)品读第一自然段。

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会走出天山。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1.读一读,看谁读得好。读后想一想,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呢?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到的呢?

2.谁想去哪里呢?他为什么想去啊? 3.“遥远”有多远呢?

4.雄伟的天安门、壮观的升旗仪式,出示图片进行联系。(播放升国旗曲子)5.说一说你所参加过的升旗仪式。

6.照样子说一说词语。(预设:雄伟的长城)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

爸爸告诉我,沿着宽宽的公路,就会走出北京。遥远的新疆,有美丽的天山,雪山上盛开着洁白的雪莲。我对爸爸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1.“遥远”有多远呢? 2.你体会到了什么?

3.观察一下标点符号里“感叹号”的用法。4.雪莲是什么?

5.出示图片,学习:洁白的雪莲、美丽的天山。6.照样子说一说词语。(预设:美丽的颐和园)

三、交流分享

1.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我多想……”写下自己的愿望,再和同学交流分享吧!

2.注意认真倾听,认真发言哦!

四、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我多想去看看》”,一起来闯关吧!

五、作业布置

把这堂课的收获写到“我的小本本”上,珍藏自己积累吧!

课文三:《一个接一个》

教学目标:

1、认识“接”、“再”等13个生字和“卩”旁1个偏旁,读准多音字“觉”的字音;会写“过、这”等7个生字和“横折折撇”1个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我”的快乐,愿意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经历。教学重点:

在朗读诗歌中感受“快乐”,乐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经历。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体会生活中的高兴和不高兴。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每天活动时会玩一些什么游戏或活动?(编花篮、丢沙包、跳绳等等)

2、当你玩得正开心时,大人们不让你再玩儿了,你会怎么办呢?(学生自由回答)

3、小结: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一个接一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看看文中的小朋友遇到类似的情况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要求: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语,同桌之间多读几遍。

2、检查学习情况。(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①齐读。

②领读、指名读,师生正音。

③开小火车、抽卡片等形式巩固生字的字音 ④去掉拼音朗读。

3、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发音。

4、初步感知课文大意。(1)课文一共有几个小节?

(2)读了课文之后,找一找“我”一天当中都做了哪些事情?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过 各 种 样 伙 伴 这。(指名读)

2、教学生字“种”、“样”、“伙”、“伴”:

(1)形声识字:种、样、伙、伴。利用学生已有的识字基础和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种、样、伙、伴,左形右声。

(2)观察每个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4)学生练习写,教师巡视指导。(5)学生组词,同桌交流评价。

3、教学生字“过”、“这”、“各”。(1)熟字加偏旁:过:寸+走之

这:文+走之 各:折文+口

观察生字结构,强调书写规则:左下包围的字的笔顺规则是先内后外。过:先写“寸”,再写走之。“寸”的一点写在中心点。这:先写“文”,再写走之。“文”的一捺变为长点。各:“口”字要写的扁一些。(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4)学生练习写,教师巡视指导。(5)学生组词,同桌交流评价。

4、巩固生字:抄写今天学的7个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3个生字,会写了7个生字。现在就让我们邀请这些生字宝宝们闪亮登场。大家还能叫出这些生字宝宝的名字吗?自己试一试。

1、课件出示词语,复习生字读音。(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回忆课文内容:说说小诗人游戏时听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接一个》,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找找答案吧。

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小节。(课件出示第一小节)(1)自由朗读第一小节。(2)教师范读。

①提醒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②指导读好儿化音“一会儿”和带有“唉、啊、呢”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好好长句子:“不过,回家睡着了,倒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梦呢!”

思考:第一小节里面,“我”在做什么事情?“我”听到了什么? 预设:“我”正在玩踩影子,听到了大人叫他回家睡觉。(4)想一想:唉,我好想再多玩儿一会儿啊。

听到大人叫他回家睡觉,“我”有什么变化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

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5)在家长的意见跟我们的想法不一样的时,你会怎么做?“我”是怎样做的?

①学生交流讨论,自由回答。

②抓住“不过”,引导学生体会语意的转折和作者心情的变化。

出示最后一句,指名学生朗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来说一说:你也是这样想的吗?你睡着后,会做哪些梦呢?

全班齐读第一小节。

2、学习第二小节。(课件出示第二小节)(1)思考:①说一说文段的大意是什么?

②正做着好梦的孩子又听见了什么?(大人叫他起床上学)③他先是怎么想的?然后又是怎么想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汇报结果。

(3)指名读第二小节,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感情。

3、学习第三小节。(课件出示第三小节)

学生按照第一、二小节的学习方法,分组学习第三小节。(1)自由朗读第三小节。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恰当把握停顿。重点指导长句子:“正和小伙伴们/玩着跳房子,操场上/却响起了上课铃声。”

思考讨论:①“我”到了学校,正在干什么?(正在玩跳房子)②发生了什么事?(上课铃声响了)③“我”想去上课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④“我”是怎样做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小组内交流讨论,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指导学生抓住“也”体会小作者的心理变化。指导学生朗读。

4、学习第四小节(课件出示第四小节)学生齐读第四小节。

教师范读,借助问号,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

讨论交流:你有没有和“我”相似的经历?和同学说一说。

5、小结: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就像“我”写的这样,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能像“我”一样,碰见类似的事情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那么快乐的事情总是一个接一个的。

六、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一个接一个》”,一起来闯关吧!

七、布置作业

1、熟练朗读课文。

2、阅读同类的课外短文。

课文四:《四个太阳》

教学目标:

1、认识“太”、“阳”等13个生字和“舌字旁”、“页字边”2个偏旁;会写“太”、“阳”等7个生字和“横撇弯钩”1个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能从文中找出明显信息,感受“我”的美好心愿。教学重点:

1、能读好长句子的停顿和问句。

2、能结合文中明显信息,感受“我”的美好心愿。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设疑导思: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个谜语大家猜猜看。(PPT出示谜语):圆球红彤彤,挂在天空中,雨天看不见,晴天热烘烘。(谜底:太阳)

2、自由交流:太阳是什么颜色的?画画时你经常会把太阳画成什么颜色?

3、小结:有个小哥哥画了四个颜色不同的太阳,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

就一起学习课文——四个太阳。(板书课题)

(指导齐读课题)带上疑问,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找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要求: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语,同桌之间多读几遍。

2、检查学习情况。(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①齐读。

②领读、指名读,师生正音。

③开小火车、抽卡片等形式巩固生字的字音 ④去掉拼音朗读。

3、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发音。

4、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1)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用笔在段落前标出序号。

(2)说说读了课文之后,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自由说,帮助学生提取课文中的信息。)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太、阳、校、金、秋、因、为”。引导学生说说哪些字是自己已经认识的,是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教学生字“因”:

(1)根据谜语识记生字:大口框里有个“大”。(因)

(2)强调书写规则:先外后里再封口,“大”的最后一笔变成“点”。(3)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5)学生练习写,组词,同桌交流评价。

3、教学生字“太”。

(1)熟字比较:太——大。

(2)学生练习书写,同桌之间相互评价、交流。

4、教学生字“秋”。

(1)联系“火”字复习书写笔顺。

(2)强调书写规则:左窄右宽,左右等高。“火”的第一点靠近中心点。(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习写,组词,同桌交流评价。

5、教学生字“金”。

(1)形近字比较:金——全。(“全”下多两点)(2)观察字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强调书写笔顺为:撇、捺、横、横、竖、点、撇、横。(4)学生练习写,组词,同桌交流评价。

6、教学生字“为”。(1)形近字比较:为—办。

(2)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第一笔“点”在左上格,最后的“点”靠近中心点起笔。

(3)强调书写笔顺为:点、撇、横折钩、点。(4)学生练习写,组词,同桌交流评价。

7、教学生字“校”。

(1)观察生字结构,强调书写规则:左窄右宽,左右等高。(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3)学生练习写,教师巡视指导。(4)学生组词,同桌交流评价。

8、教学生字“阳”。

(1)观察生字结构,强调书写规则:左窄右宽,左右等高。(2)重点示范双耳旁的书写:横撇弯钩的写法。(3)学生练习写,教师巡视指导。(4)学生展示,集体评价。(5)学生组词,同桌交流评价。

9、巩固生字:抄写今天学的9个生字。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课件出示词语,复习生字读音。

2、回顾旧知:课文《四个太阳》中的小哥哥画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图片)

3、过渡:小哥哥为什么要画这样四个太阳呢?让我们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男孩为什么要画一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3)学生代表回答。预设:绿色能让人感到清凉。

(4)教师总结:夏天天气特别热,绿色的太阳挂在天空,太阳光不那么强烈,而且绿色让人感到清凉,感到特别舒服。

(5)从第一段,你能看出小男孩的美好心愿是什么吗?(引导学生自己完整地说一说)

(6)谁愿意像小男孩一样,把清凉的美好心愿送给大家? 指名读,集体评价;集体朗读,感悟情境。

(7)补充课文,练习背诵:我画了个(),挂在()。高山、()、()、(),到处()。

(8)全班背诵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本段描写的是哪个季节?文中描写了这个季节的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回答)

预设:秋天;秋天果子熟了,水果熟了,树叶落了。(教师及时评价)(2)重点指导朗读句子:

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

①老师想邀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让学生在语境中感受理解“邀请”的意思)

②金黄的树叶邀请小伙伴去尝一尝水果的香甜。谁能邀请我们大家一起去尝一尝水果的香甜?(引导学生朗读,集体评价)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男孩要画一个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他想要表达什么样的美好心愿?(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4)学生代表回答。(金黄色的太阳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5)大家一起来读这段,把香甜送给老师吧。

3、学习第3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品尝完香甜的的水果,我们就迎来了冬天。(1)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冬天的特点。(寒冷)(2)谁来说一说,你从课文哪里感到冬天特别冷? 预设:冻僵。

(3)对啊,冬天北风呼呼地刮着,实在是太冷了,小朋友的手和脸都被冻僵了。可小朋友都想到外面玩,小哥哥想了个什么办法?给我们送来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画太阳 红红的太阳)

回答得真好。红红的太阳挂在冬天的天空,我们就感觉到(温暖)。(4)谁来读这段,把温暖送给小朋友? 小朋友感到有一点暖了,谁再来读读。

现在,小朋友就可以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滑雪,掷雪球)能不能再把课文读一读?

4、学习第4自然段。(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小哥哥送给春天的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彩色)(2)联系生活,说一说你们看到的春天的色彩都有哪些?

(3)想一想,小组讨论,小作者为什么要画一个多彩的太阳?想表达什么样的心愿?

(4)春天真是个多彩的季节,五颜六色的花朵全开了,风轻轻地吹,池水像一块大翡翠,多美呀!那我们读课文的时候也要把春天的美丽读出来。(指导学生朗读)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第4自然段。

三、拓展总结

1、我们送一个绿绿的太阳给夏天,一个金黄的太阳给秋天,一个红红的太阳给冬天,一个多彩的太阳给春天。我们把美好的心愿送给了每一个季节。老师也有一个美好的心愿,送给大家一个快乐的太阳,希望同学们每天都快快乐乐的。

2、描画你心中的太阳,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四、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四个太阳》”,一起来闯关吧!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学习一组数量词短语。

2.复习巩固《字母表》,能将大小写字母一一对应。

3.通过独体字“日”、“寸”加上部件成为新字的练习,巩固已学生字。4.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借助图画感受古诗意境,背诵古诗。5.朗读故事《阳光》,感受阳光的价值。教学重点:

1.通过独体字“日”、“寸”加上部件成为新字的练习,巩固已学生字。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借助图画感受古诗意境,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掌握数量词短语,感受阳光的价值。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听说咱班同学认识很多生字,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语文乐园做客,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吧!

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本课带拼音量词词组。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师领读,重点指导读准“匹”“册”“支”。

2.看看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特点? 预设:我发现这些词语都带有数字。我发现这些都是表示数量的词语。3.你还会说哪些带有数量词的词组? 学生自由表述。预设:

我会说:一面墙、一块黑板。

我知道:一朵花、一张白纸、一本语文书。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来说一说。

4.出示本课量词词语中的七个生字。

学生找出比较难认的字,互相交流识字方法。预设:

我认为“架”字比较难认,可以通过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我认为“辆”字很难记,可以通过猜谜语的方法记一记。认清生字,练习给生字组词。

三、展示台

1.除了在课堂上跟老师学习了一些生字,平时还在什么地方认识了生字? 学生交流生活中认识的字。预设:

我在动物园的动物介绍牌上认识了“熊猫”的“熊”字。我在路边超市的广告牌上认识了“海燕超市”四个字。2.依次出示本课的词语课件。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3.这些词语你在哪本书上见过?

预设:我在数学书上见过“减法”、“计算”这两个词语。品德书上有“尊重”这两个字。

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区分平翘舌音。4.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四、字词句运用

1.复习背诵字母表,完成大小写字母连线。

出示课本大小写字母连线图,学生观察,讨论怎样连能又准又快。2.加一加部件,把“日”和“寸”变成新字。

出示“日”“寸”及加部件后的新字,分别说一说带有“日”和“寸”的字的特点。

拓展练习“雨”和“青”,其他相同结构的字。

五、日积月累

春天的图画是五彩缤纷的,春天的声音也美妙动听。我们喜欢春天,唐朝有位大诗人也喜欢。他写了一首赞美春天的诗,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这首诗就是《春晓》,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花鸟图片,并出示《春晓》这首诗。1.教师范读,帮学生正字音。

2.学生打开书本,借助拼音自由练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3.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天。补充诗中“晓”字是早晨的意思。春天的什么时候?春天的早晨。

4.诗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预设:我认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和鸟叫声。诗人看到了“花”。

帮学生通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5.指导朗读技巧,有感情读古诗。(生齐读、男女赛读、师生合作读)6.学生背诵古诗。

六、和大人一起读

1.出示谜语及阳光图片,引入课文《阳光》。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停顿。3.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4.思考阳光洒到的地方,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依次出示文章图片,学生借助图片,边读边理解文章内容。5.读了这篇文章,你知道阳光的作用了吧!谁来说一说?

预设:

我知道了阳光会让禾苗长得更高。阳光可以让小花小树成长得更快。

6.师生对读,在意境中感受阳光带来的美好。

第四篇: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反思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反思

本组教材以“奉献与关爱”为主题进行安排,主要由《泉水》《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我不是最弱小的》《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四篇课文及语文园地二组成。

这是一组用爱心串起来的文章,除了《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旧课文外,其余的都是新课文。各课的主旨虽然都是助人为乐,但又各有侧重。《泉水》侧重抒情,重在表现泉水的纯洁无私。《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侧重用英雄的典型事例内化心灵,外化行动。《我不是最弱小的》主要用身边的小事感染熏陶。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品析语言文字中感悟文章的主题思想,积累语言,同时还要把所感所悟落实在行动上,增强行为的自觉性。泉水

【教学目标】:

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泉水》课文内容的喜爱之处。

2.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的习惯,大胆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与伙伴们交流,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3.联系生活,尝试模仿《泉水》中第2、3、4、5自然段,用几句完整、通顺、连贯的话写一写自己喜爱的人或物。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交流对《泉水》课文内容的喜爱之处。乐于把自己平时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与伙伴们交流。

教学难点:尝试模仿《泉水》中第2、3、4、5自然段写几句完整、通顺的话,有一定的想象力。

【课前准备】1.学生背诵《泉水》一课(或自己喜欢的段落)。

2.师生课前到野外观察,搜集自己喜爱的的人或事物的有关实物或图片。3.多媒体:①制作课文《泉水》的课件 ②下载一段下着蒙蒙春雨的视频。【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复习交流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泉水》一课,我们都喜欢一路欢歌一路奉献的泉水。今天啊,我们又把她给请来了,瞧!

播放《泉水叮咚响》欢快的歌曲旋律,逐幅出示《泉水》一课第2、3、4、5自然段课文内容及其情境图。2.课件出示: ⑴口头填空:

①泉水从山涧冲出来,她流进(山腰的水池),流过(山间的平地),流到(山坡的果园),穿过(静静的山谷),最后流入大海。②泉水说:“我的水很()很(),像一座()。” “我的水很()很(),像一面()。” “我的水很()很(),能让你们()。” “我的水很()很(),像一把()。” 3.交流:课文中第2、3、4、5自然段分别描写了泉水的“多”、“清”、“甜”、“美”的特点,你能把你喜欢的这一段背诵给大家听听吗?

4.同学们背得真流利!老师这里也有两段描写泉水的句子,大家一齐来读一读吧: 课件出示:

①泉水流过山间的平地,火红的杜鹃花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泉水说:“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②泉水流过平地,杜鹃花照见了自己的身影。泉水说:“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 5.交流:①小组交流:你更喜欢哪一段呢?说说你的想法。

②交流汇报:加上合适的词语可使描写的事物更具体、形象、生动。

二、情境再现我口说我心:

1.是啊,大自然真是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呀!快让我们一起到户外踏青去吧!出示细细春雨飘落大自然的配乐视频。

2.交流:①你看到了画面中哪些景物?说说画面中的谁也具有泉水这种奉献的精神?

启发学生:先用“谁在哪儿?干什么或怎么样?”的形式,用一句或几句话把事情说清楚,再引导学生用上“()的()”的短语把句子说具体。如:“春雨飘落在草地上”——“(蒙蒙)的春雨(沙沙沙)地飘落在(青青)的草地上”。②同桌或小组互相说说。

2.小组汇报。教师适时给予指导、评价。

三、模仿范文我手写我口:

1.同学们刚才说得非常的精彩,说明你们平时很会观察生活。接下来,我们再来展示展示:你能仿照《泉水》一课第3、4、5自然段,把我们刚才交流的用一句或几句话写一写吗? 提示:也可把自己喜欢的人或物展开想象画下来,再在旁边写上一小段话。2.学生动笔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鼓励学生努力写好自己想说的那些话,可运用以前自己积累到的一些词、句。注意:尽量少写错别字;正确使用逗号、句号、感叹号;语句要通顺、完整;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四、我能行 我最棒

1.将自己的写话先读几遍,看是否通顺,再小组内互相交换地读读。2.小组互相评价:①语句是否通顺,有无错别字,标点是否正确。②你觉得他的写话哪个地方最值得你学习。

3.修改后每组推荐一篇优秀习作,参加全班的"爱心美文"展示。4.自己修改.

5.师生共同评价,挑选一些优秀习作,编辑到《学生优秀作品集》,并张贴在教室的“优秀作品展示栏”,并给予"作家星"称号,奖励一颗“爱心桃”。【板书设计】:

流进

流过

流到

穿过

很()很()

()的()

顺序:远

观察

角度: 在哪儿

啥样子

做了什么

怎么样

《泉水》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很美的课文,题为《泉水》,其实不管是她的内容,还是文字,她都像一股清泉,涓涓地流淌着,沿路洒下一片片爱心。

开课,伴随着清脆的泉水声,学生进入了情境。音乐的渲染,朗读的感受使他们初步走进泉水的世界,感受泉水的美,由此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整堂课显得非常得轻松愉快。

精读课文时,我便本着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之意,设计了很多形式的读,不管是自由读,示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都是希望学生在一遍遍地读中能做到最大限度的感悟、品味和积累,并由此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到泉水的快乐,从而分享泉水的幸福,泉水乐于助人,体会到奉献的幸福感,这样以奉献为乐的精神也如泉水般浸润学生的心田。从“你喜欢泉水吗?为什么吗?”这两个问题着手去学习课文的各个自然段,对自然段的选择也尊重学生的意愿,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在交流时让学生能抓住关键字、词来体会情感和心情,再一次又一次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诵读,用读来表达自己所感悟到的,同时也用感悟到的来升华学生的朗读,而我则在学生互动交流、互动评价时,适时点拨,使学生的阅读感由表层趋向内部,感悟泉水的奉献之美,然后再用“如果你是泉水帮助的对象,你会对泉水说什么?”进入角色地去学会赞美和感恩。只是可惜,如果能再追加一问“小朋友,你想对这样的泉水说什么呢?”,那么就能让学生不仅进入文本与文本中的角色同喜同乐,还能跳出文本,最真实地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这样一来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便更深,审美的情趣也便更浓了。

另外还有一点思考的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去寻找答案?比如在说到泉水姑娘是冲出来时,我提问泉水姑娘“冲”出来时心情是怎么样的,有很多同学都只会说快乐,可是为什么快乐呢?就说不上来,但是如果在平时阅读教学中能教会他们联系上下文来回答的话,那么从“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这句话中或者仅仅只是“阳光灿烂”这个词,能感受到的又何止是高兴啊!其实这样的问题又何止仅出现在今天的教学上,比如在教授《小鹿的玫瑰花》时,我问“玫瑰慢慢地抽出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你感受到了什么?很多学生也就感受到这是小鹿是开心的,除此之外没有了,可是如果能抓住上文“他常常去松土、浇水”或者仅从“常常”一词能感受的也不仅仅是开心,更多的是焦急、无奈。本来在平时教学中我为学生的回答总是不得我心感到苦恼,后来上完这堂课,通过孙老师的评课才知道原来问题都出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不断地、巧妙地引导以及示范,致使学生在阅读中无法可寻,那么回答问题时当然也便有所缺了。所以在平时教学时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的引导与示范,让学生学会用联系上下文来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也便有法可寻,其语言的感受也会更加出色。

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课文的感情朗读、背诵。将奉献旨意内化心灵,外化行动。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古筝曲。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

1、小鹿、泉水以为别人带来了快乐,从而自己也感到快乐。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中是在以帮助别人为快乐中度过的。(出示:雷锋画像)看,他是谁?板书:雷锋叔叔,他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他呢?板书:你在哪里齐读课题。

2、对“雷锋叔叔”的了解随机识记书写:“锋、叔”二字。教师个案:简介雷锋的生平。了解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题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标出诗的小节。

识记:标出生字、新词及不认识的字词,问一问,记一记。

想想:结合“我知道”中的两条消息,想:雷锋叔叔,在哪里?(讨论)

讨论小组长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巡视。

师生流抽读: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必须快速记准字音),举手抢答组词。齐读:去拼音读(平翘舌、前后鼻音拼读一遍,连读三遍)

1、配乐诵读

2、学生按自学四步骤学习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分节读诗歌,正音。

三、写字指导。

1、观察我会写的字,说发现。

2、范写以下几个字:滴:右半部,不要写成“商”。洒:不要写成“酒”。泥:字右下的“匕”先写撇。泞:宝盖宜小,横要略长。

3、学生练比,教师巡视指导。(播放古筝曲)

4、展示交流。

教师范写“冒、迹、滴”。“冒”字要注意结构。上面部分要写得扁以些,现面的是个“目”,要瘦一些。“迹”字要注意“亦”中的竖撇和竖钩不要些成两个竖。“滴”字的右边注意不要写成“商”。

四、认读新词

冒着、泥泞、脚窝、足迹、年迈、洒下、汗滴、寻觅、终于、献出、爱心、荆棘

五、重点识字:

(读不熟的字放到句子中记一记)

六、作业:

1书写生字词语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听写生字。

教师个案补充:给“冒、迹、迷”扩词。

二、朗读感悟。

1、练读(四人为一组)

2、汇报(小组比赛汇报朗读)重点指导品读下列句子:第一个“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应“急”。第二个“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应“缓”(体现情感的起伏)小溪和小路的话,语速稍慢,娓娓道来。“瞧”后面的诗句提高音调。

3、配乐朗诵。(全班,再一次感悟)

4、感悟明理:“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在哪里。”雷锋叔叔时时处处想着别人,哪里需要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希望人间处处都有像雷锋这样的人存在,把爱大把大把地撒向那些需要我们的人。

5、情境对话练习:随意站起来说:“如果我„„”想好的起来说:“我会„„”

1、教学第一第二节诗歌。

①理解“足迹”的意思。②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说说眼前彷佛看见雷锋叔叔正在做什么事情?

③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小组交流,指2名学生上台讲讲故事。

④此时,在你的眼里雷锋是一个怎样的人?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⑤你能用朗读的方式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吗?

自由准备——指名读评议——齐读

⑥小结学习方法:读——编(根据诗歌内容用自己的话编讲这个故事)——读(把对雷锋的崇拜、对他的怀念融入自己的朗读中。)

⑦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四节诗歌。(学习要求:每人都要有学习任务,组长分工合作学习)

⑧小组学习展示评价

⑨学习最后小节。

⑴给“寻觅”找个近义词。

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⑶雷锋还会出现在哪里?可以让知道雷锋其他故事的同学简单讲讲,如果没有,教师拿出《雷锋的故事》,把这本好书介绍给同学们。

⑷雷锋叔叔的精神永远在我们身边闪光,看,我们班里也有很多小雷锋,快来夸一夸吧。

出示句式:我们班()是小雷锋,我想对他说()。

②是啊,老师多么希望我们的社会哪有困难,需要爱心,哪就有雷锋叔叔啊!请你们再深情地读一读吧!请同学们再来说说对这句话的体会。

三、积累拓展练习:

1、填一填。

弯弯的()长长的()温暖的()晶莹的()蒙蒙的()

2、读读记记。

1、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2、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

3、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做好事,不做坏事。

四、同桌互背评价,打五角星。a)听:脱离课本,看图、倾听。b)想:就听到的内容展开想象。

c)思:沿着“弯弯的小路、长长的小溪”我们听到了什么。

五、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完成同步。板书设计:

小溪 小路

抱小孩 雷锋 背大娘 教学反思:

本课借书中图文的理解,教会学生真正关爱他人,从自我做起,从小事情做起,将学习到的雷锋精神渗透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在学校和公共环境、家里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意识到“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课前学生搜集了有关雷锋色资料比较多,刘翰朝同学自制了幻灯片,从五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很全面。文中三和五小节内容讲到的故事,幻灯片上都有。对本课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特别表扬了该同学善于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强。同时也在本课完成了展示台的部分内容。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用“芳香扑鼻”“闷热”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并引导学生不甘于做弱小的人。教学设计:

一、游戏导入(对对子游戏),激活思维

例如:明对暗 夜晚对白昼东升对西沉 强大对弱小

二、揭题导读,体现个性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弱小有关的故事。题目就是《我不是最弱小的》,老师相机板书课题。

2.指名学生读课题,教师通过评价鼓励学生读出个性。

3.教师小结:即使是同一个题目,我们用不同的读法就能表达出不同的意思,这就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的魅力。那你们想听听这个故事吗?

4.教师配乐讲故事,学生听后把自己的感受和老师、同学交流交流。

三、读中感悟,真情体验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因为这一篇课文中有许多生字和新词,小朋友要多读几遍,把它们读正确。

2.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写蔷薇花的?找到后,用自己喜欢的记号标一标。

学生充分自读,是有效开展语文学习的基础,而边读边思、边读边画则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交流自己所画的句子,老师相机出示: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芳香扑鼻。

(2)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他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这两个句子尽管都是描写蔷薇花的,但第一句重在通过朗读感受花儿娇嫩美丽,惹人喜爱;而第二句则重在体会花儿已被滂沱大雨折磨得毫无生气,完全没有抵抗能力了。在这种对比中,激起学生对蔷薇花的关爱之情。)

4.你看到了这一株野蔷薇,会怎么想?

5.萨沙是怎么做的呢?(依据学生回答,揭示描写萨沙做法的句子:“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读好句子。)

5.静静地读读课文,想想萨沙为什么这样做,边读边把你的体会在书上空白的地方写一写。6.小组交流各自的体会,要求结合课文内容来谈。

7.大堂交流,相机出示重点句,指导感情朗读。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体验这样两点:(1)父母亲言传身教,用自己保护弱小者的实际行动教育了萨沙。这里要联系上文他们的做法来谈。

(2)萨沙内心不甘于做弱小者,不愿意只享受别人给予的保护。这里要抓住妈妈的答话,引导学生通过读,通过想象,感受到萨沙在妈妈眼中是弱小的;此外要抓住萨沙反问的话语,体会萨沙内心不愿意做一个最弱小的人,因此他要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

四、想象倾诉,“链接”生活 1.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体会。

其实萨沙和你们一样,只是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可他却不甘心做弱小者,不愿只享受别人给予的关爱,那你们是否也曾伸出过援助之手,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其他东西呢?(同桌交流后,再指名说说自己生活中保护弱小的事。教师适时点评,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萨沙的做法,将妈妈的话拓展为“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植物、动物或其他的东西。”)

2.遐想三四十年后的景象。人们常说“时光如梭”“岁月如流”,假如时光已经过了三十年、四十年,还是这么一家子,还是在这样的日子里,还是在这样的森林里,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3.评点小结:时光往往会令许多事物发生变化,也许原来的强者若干年后会变成弱者,而原来的被关爱者又变成了主动关爱别人的人,但不管怎样,唯一不变的是要有这样的意识——“我不是最弱小的”,并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4.齐读课题,并把创编的故事写下来。

教学板书:

我不是最弱小的 萨沙(说做想)

每个人都要保护

比自己弱小的人。

妈妈

爸爸

托利亚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本文叙述了萨沙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把爸爸、妈妈让给他的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上的故事,赞扬了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通过对妈妈两句话的研读和对小萨沙保护蔷薇花的举动的体会,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自强、自信的可贵品质。

本节课开始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中谁是最弱小的,引出蔷薇花以后,再对比着读读蔷薇花在不同情况下的状态,使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蔷薇花的弱小,然后以此引入妈妈和小萨沙的对话。这样的设计,看似顺水推舟,但实际上从蔷薇花的弱小到妈妈和小萨沙的对话,在教学环节上有些脱节。经过思考,我觉得可以作如下的修改:读题后,先让学生谈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萨沙)追问:谁认为萨沙是最弱小的呢?(妈妈)由此引出妈妈和小萨沙对话,教学环节上更加紧凑。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比如说:当教学在滂沱大雨中弱小的蔷薇花的时候,我设计了“在滂沱大雨中,娇嫩纤弱的蔷薇花会说些什么?”来引导学生进行想像说话,使学生进入文章的角色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能较好的站在蔷薇花的立场,说出蔷薇花无奈,沮丧,希望得到帮助的心情。使蔷薇花弱小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烙下深深的印迹。当蔷薇花得到的萨沙的保护的时候,我设计了“当蔷薇花受到了萨沙的保护,它有什么心里话想说”这样一个问题,使学生站在蔷薇花的立场来体验接受保护以后的心情。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品质,自觉承担起保护弱小的责任,并能以此为快乐。

每一幅插图都是对课文重要内容的诠释,能帮助我们与文本进行更好的对话。在本节课中同,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姐姐托利亚的表情,思考一下当妈妈没有把雨衣传给托利亚,而是直接传给萨沙时,姐姐托利亚的反映是怎样的。学生很快发现姐姐的脸上充满了微笑,我又引导学生想一想托利亚的微笑说明了什么?使学生体会到姐姐对弟弟的谦让实际上也是一种保护弱小的表现。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特别是萨沙和妈妈的一段对话,我先让学生体会说话人的语气,心理活动,逐句训练。在整体感知整段对话后,让学生自由练读,分角色表演。随后,我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题,在读中再次体验小萨沙的心声,从而使小萨沙的心声成为我的心声,他的心声,所有人的心声。

最后,学生们在交流生活中保护弱小的事例的时候,展现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使学生保护弱小的品质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

教学目标:

1知识:会认15个生字。

2能力:学习默读课文,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

3情感:感受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

会认15个生字。学习默读课文。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

2有个小女孩,板书:卡罗尔;非常喜欢小猫,板书小猫;他们之间会有什么动人的故事呢?板书:和她的。学生齐读课题。

3今天老师给大家上一节自习课,我们要像大哥哥,大姐姐们自己学习

8、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也就是说自己默读学习。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法指导:默读要求: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

2默读标注:标出自然段。标出生字、新词。

3师生交流自学情况: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必须快速记准字音),举手抢答组词。

(2)去拼音读,不认识的字可向周围的同学请教。

(3)交流自己画出的美词。

(4)教学多音字:

dāi 待在jiān 黑白相间

待{ 间{

dài 等待jiàn 中间、心间、房间

三朗读感悟。

1再次默读:思考:你认为哪些地方有趣?画出来。

交流:学生畅所欲言

2你能对课文提出哪些问题考考同学们?小组合作,提几个认为比较关键、有意义的问题。

3小组派代表上来考学生:例如:我们组的问题是“卡罗尔的小猫是从哪来的?”请你们回答!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所得

4卡罗尔和小猫的关系好吗?怎么好?再读读课文。

四小结:

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植物,植物就会给我们创造绿色的生命;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动物,动物就会与我们和谐相处;如果我们真诚地关爱他人,他人就会真诚地关爱我们。

试着写写以关爱为主体的公益广告词

五作业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想要小猫

高兴、开心

依依不舍、伤心、冷清

惊喜

登广告、准备 小猫一个个来啦

登广告、小猫送得一个不剩 伯洛在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很长,和本单元的其他课文相比,修饰语少,抒情也少,但语言质朴,可读性强,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文章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默读明白故事梗概,所以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抓住关键长文短教,使他们在充分的自读自悟中学会交流合作,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卡罗尔和小猫的故事很贴近二年级孩子的生活,相似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在读悟、体验、积累中感受到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并从中受到了情感熏陶。学习本课时我让孩子们从喜闻乐见的动物谈起,这样既激发了孩子们学文的兴趣,也拉近了孩子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接着我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然后让孩子默读课文,并说说有什么感受。初步默读课文后孩子们有很多种感受,如,“广告的作用真大!”“卡罗尔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孩子!”“那一群小猫太有趣了!”“伯洛是一只很可爱的小猫!”此时我能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他们的不同见解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扬,巧妙地将话题引到课后的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有趣?让孩子们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勾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有趣的句子或段落再交流。《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正是通过自我的阅读实践来体现的。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反复默读感悟,既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又使学生在读悟、体验、积累的过程中提高了语感。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仿照课文的写法,试着写一则广告词。学生在感悟了文本内容,领略了作者语言的精妙后进行练笔,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这是内化语文综合素养的过程体现。

语文园地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由两个或三个相同汉字组成新字的汉字构字规律。

2、复习形声字,借助其构成规律,认识9个新字,读准字音,记忆字型。〖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两种汉字的构成规律。

2、认识9个新字。〖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我们知道,汉字是个神奇的大家族,他们的组成可有趣了!瞧──出示汉字,你能猜猜这几个字是怎么来的吗?最后这幅图又有什么特点?小组商量一下。

⑴ 小组交流。

⑵ 班级交流:

从形状变化而来的字──山、网。

带有指示意义的字──上、下。

可以借助图形进行辨认的字──哭、笑。

偏旁、组成有表示意义的字──秋。

2、今天,老师请来了一组新的汉字朋友,看──(出示“我的发现”)旁边的小姐姐为我们提了一个问题,大家一起读一读吧。

齐读问题。

3、自己读读,说说,告诉你的同桌:

出示“我的发现”:

班级交流:

⑴ 相同的两个字上下排列构成──多、吕、昌、炎。

⑵ 相同的两个字左右排列构成──双、朋、羽、林。

⑶ 相同的三个字排列构成──品、晶、众、森。

4、大家还知道哪些汉字也是用这三种方法构成的?

学生各抒己见。

二、日积月累·读读认认

1、通过刚才的学习,咱们又发现了汉字一种有趣的构成方法。现在,有一群老朋友来了?大家还认得吗?

出示汉字,小老师带读,读对的齐读:

2、老朋友大家都记得,那么他们带来的新朋友呢?你从横线两边站的字中发现了什么?

出示汉字:

议──义(字义)

塘──唐(唐诗)

站──占(占领)

慌──荒(荒地)

钩──勾(勾画)

抓──爪(爪子)

裤──库(粮库)

符──付(付钱)

(都是形声字、形近字)

3、到底该怎么叫新朋友,自己认认、想想,还可以拿出字典查查。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

4、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新朋友吧:

抽出生字卡片。

5、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新朋友的?

班级交流。

6、你还认识哪些形声字,把它们记下来吧:

生拿出纸笔记录。

三、小结

把这节课你的收获教给别人。

〖板书设计〗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复习本单元学过的生字。

2、认读、记忆新词和谚语。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读、记忆新词和谚语,理解记忆。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些新朋友,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吗?我们再来认一认吧:

游戏复习生字。

2、今天,我们继续到语文园地里学习。

二、日积月累·读读记记

1、认读词语、句子:

⑴ 上节课,我们积累了许多生字,今天,我们要积累些什么呢?看──(出示课文题目)

读读记记

雷声大作

倾盆大雨

阳光灿烂

随风舞动

芬芳扑鼻

黑白相间

读读背背

花要叶扶,人要人帮。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诚心能叫石头落泪,实意能叫枯木发芽。

⑵ 这两道题的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都要求“读”)

⑶ 请大家根据题目的要求,先把这6个词语读一读吧。比比,谁读得又快有好:

生自读词语。

⑷ 都读准了吗?(生)在小组里读一读,比比谁读得最准?

小组读词语,互相正音。

⑸ 班级交流:词语接力(开火车轮读,哪组读得最准,接得最好就算赢)

⑹ 能不能用最喜欢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口头造句。

⑺ 我们再来读读句子。

句子接力(开火车轮读,哪组读得最准,最流利,接得最好就算赢)

⑻ 读了这些句子,你明白了什么?

(要为身边的人或事物伸出热情的手)

2、记忆擂台:

⑴ 大家说得真好!那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些词语、句子都记下来。你喜欢背词语就背词语,喜欢背句子就背句子。背完一项再背另一项。比比,谁是“记忆小神童”。自己先背。

生自己背诵词句。

⑵ 同桌两人比比谁背得又多又好。你有什么好的记忆方法也请告诉你的小伙伴。

同桌互背。

⑶ 班级交流:“记忆小神童”大擂台。

⑷ 请“优胜者”交流记忆的办法。

⑸ 再次背诵、记忆。

三、单元总结,升华主题

1、这个单元,我们认识了几位新朋友?他们是──(出示)

泉水娃娃

雷峰叔叔

萨沙

卡罗尔

2、你喜欢这些新朋友吗?(生)这些新朋友做了什么事让你们这么喜欢?(一个一个回忆。)

各抒己见。

3、我们一起把19页方框里的话读一读吧。(齐读)

4、是呀,他们都是热心的好伙伴,都有火热的心(板书、简比画),都热情地伸出手帮助身边的朋友,甚至是小动物。老师也很喜欢他们,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多关爱别人,才会赢得别人对我们的爱。

〖板书设计〗

火热的心

热情的手

泉水娃娃 雷峰叔叔 萨沙 卡罗尔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展示台 〖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指导学生较通顺、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从小懂得要伸出热情的双手帮助身边的朋友。

3、能通过“故事会”和“查字典擂台”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做到语句通顺,意思明白。

2、通过口语交际,使学生从小懂得要伸出热情的双手帮助身边的朋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学习了这单元的课文,你们最喜欢哪个新伙伴,为什么?

各抒己见。

2、书上的伙伴们这么热情地帮助身边的朋友,那我们小朋友要是遇到了相同的事,你们会怎么做?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商量商量。

二、谈话导学

1、谁愿意读一读37页方框里的话?

指名读导语。

2、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遇到需要我们伸出双手的事吗?是什么呢?谁愿意说一说。

学生交流,师选择、板书。

3、是啊,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手指板书)如果遇到困难的是你,你希望周围的人怎么帮你?如果你刚好能帮上别人,你会为他伸出热情的手吗?你会怎么做?自己想一想,在学习小组里说一说,也可以演一演。

生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反馈

哪个小组要先上台交流?(点名)其他的小朋友当评委,仔细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是怎么做的?你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做法。

小组反馈,生生互评,师适时指导。

四、创设多个情景,练习对话

情景一:一个老爷爷在路边病倒了,你会怎么做?(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如请路旁的大人帮忙;打110求救)

情景二:当你十分忙,别人又急需你的帮助时,你该怎么办?(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交流思想,进行对话练习)

五、展示台

1、故事会:

⑴ 创设故事会氛围。

⑵ 根据左边图标的提示,学生先讲收集到的有关雷锋的故事。

⑶ 根据右边图标的提示,引导学生讲一讲身边的好人好事。

2、查字典擂台:

⑴ 课前鼓励学生用查字典的方法自己认识汉字。

⑵ 出示不知读音或知道读音但不知字意的生字,激发学生比一比的欲望。

⑶ 学生自由选择生字查字典,比一比,谁查得又快又准,在全班交流。

⑷ 进一步拓展,交流自己通过查字典学会的一些生字。

3、引导学生展示其他方面的本领和学习成果。

六、小结布置作业

把今天的收获说给别人,并写一写。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伸出我们的双手

送来小猫——送走小猫——只也没有了——跑出来

高兴

伤心

流泪

高兴

第五篇:人教版语文五年级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和设计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第二组单元分析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本组教材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难忘 童年”和写童年趣事等内容,“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立志的名句,课外去阅读关于童年的故事等项内容。教师应从整体上观照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1课时。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选编这三首诗词,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情分析: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却又不一样。可以说,读着它们的时候,就是穿越千年时空,去揭开尘封的古老故事。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这个话题本身对学生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浓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学中可以利用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三)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四)布置作业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教学反思:

教学中利用了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教学中重点学习了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两首。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教

学时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加强朗读和背诵。典范诗文的积累,是一种重要的积累,它不仅是语言积累,而且是文化积淀。所以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了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应该说,三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读的时候突出了故事的特点,突出了事情的趣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了下来。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事,像一个一个的镜头,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到作者充满了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它可能有一点单调,但是有了骆驼队,有了清脆的铃铛声,有了对骆驼队的思念,一切又变得妙不可言。选编这篇文章,目的是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比较陌生,这类课题学生在课本上又是第一次接触到,他们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比如,觉得这个课题很特别、很有意思;联想到冬天的太阳、缓缓行进的骆驼队;联想到诗,感受到节奏感和语言的美好等等。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的时候,阅读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然后可以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领略语言的特点。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课件播

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课件出示: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

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看骆驼脱毛

课件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课件出示: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七)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

写好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对学生而言呢,小学生的心智发育都还不是很成熟,感受活泼激越的情绪还比较容易,而要体会这样的悠远感伤的情绪就比较困难。这个课堂中的孩子的表现的确可称上佳,但如果换一个班级,面对一些基础略逊的孩子,课堂可能就不会这么精彩。而且,这样的设计从内容角度看,板块式的安排使得收放余地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从对文章情绪内涵把握的角度来看,似乎进行调整的空间不是很大,而一旦学生感悟不到这个层次,整个课堂就会失去灵魂的光彩。——当然,或许我是在做杞人之忧了。

课堂上教师的几处点拨难免留下一点生硬的痕迹。比如在谈到“看骆驼咀嚼”这一部分的时候,也许是为了让学生尽快感悟到“成人和儿童的视角和感受是不同的”这一点吧,教师显得有点着急,较为直露地把问题抛了出去“老师也看到过骆驼,但我就觉得骆驼咀嚼草料没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儿嘛”。这里其实是在不自觉间暗示学生——要把成人和儿童对立起来进行考虑。细细分析,这里面其实站不住脚的东西还是不少的:刻意对立师生观点的做法有点做作,与整个课堂给人的那种清淡自然的氛围不太和谐;教师潜意识地把儿童和成人的观点划分为天真唯美和务实世俗两类,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年龄差异和心理差异之间的不同,虽然两者在很多时候是一致的;教师在课堂中的点拨是必要的,但是高艺术性的点拨应该能达到那种盐溶于水、了无痕迹的状态,一旦教师把自己的身份过于彰显出来,就未免逊色一筹了。这个问题在课堂的其他地方也有显现。比如在学生谈“骆驼为什么挂铃铛”时,教师也忍不住给学生的两类观点分别贴上了“天真尚存”和“已然长大”两张标签,虽然祝贺的口吻和教师真诚的态度使这种标签味淡了很多,但听起来仍然有这种感觉。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说对本课“茶道”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祖父的园子 教材分析: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的能力;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已普遍增强,他们对作品的感受逐渐近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他们的心灵能逐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合拍。能通过讨论,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能形成大体共识。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学习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教学重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观赏小昆虫,大榆树

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铲除

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情景:4 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

5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用草帽遮脸睡觉

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四、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课外延伸

课外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我”的乐园

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感受

教学反思:

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教学中注重了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在充分地自主地读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或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一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由于本文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理解起来很容易。童年的发现 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选编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学情分析:

学生自主读书,充分地读书,了解作者是怎么发现的。通过读议,让学生明白。作者童年时之所以会有这个发现,跟他的敢于提问、不断探究、大胆想象是分不开的,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学习目标:

1.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2.懂得童年的幻想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3.了解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是理解作者被老师罚出教室后的心理感受。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大家边听范读,边想一想“我”为什么那么痴迷于幻想?

2.大家来读一读你了解的情况。

3.打开书,预习生字。

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

1.指名上黑板写出不认识的字。

凋 缕 芳 吁 耍 训 斥 脾 罕 藤 愈 凌 秉 飕 撩 梳

衰 绢 侨 眷

2.指名给这些字加上拼音。

3.让学生读拼音节。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词语。

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查字典理解其它词语。

4.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读读这些词语。

四、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

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读难句。

(1)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2)“哈哈!这跟画地图差不多”到这一段的结尾。这一推理语句,要读出气势来,“折”字要重读。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语速稍快,应读得活泼,突出“驱逐”、“迫害”等词语。

5.再练练难句的朗读。

五、作业:抄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自学。

让学生默读全文,思考:

1.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2.判断: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一件事。()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三件事。(√)

3.小组讨论哪五件事?

(1)我常常做梦,老师告诉我人是由小鱼进化来的。

(2)我得出结论,人如何由小鱼进行成人的。

(3)在生物课上被老师罚出教室。

二、深入重点段,揭示中心思想。

1.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

2.从第一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3.从第二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1)小组轮流读一遍,讨论。

(2)发言。

(3)打出投影:仔细读这句话,你能体会出什么含义来?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里的驱逐和迫害指的是老师的处罚吗?

4.自由读第三件事,你体会出什么?

5.通过你的朗读,读出这份天真来。

6.指名读这一部分,强调有感情地读。三.作业

熟读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人的进化

地理课上――>胚胎发育

生物课上――>驱逐迫害 教学反思: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本案例便是如此。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便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本案例中,如果我当时头脑发热,将学生训斥一番,只会形成师生情绪的对立,课堂氛围的紧张,不会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更不会听到学生后面精彩的发言,不会看到他们那一颗颗热爱生活的心,不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是爱动脑、爱观察的。

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我在备这一课时,就根本不觉得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是一个难点,反而觉得只要教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说出很多发现来。因此,完全没料到学生会出现思维障碍,出现冷场。但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时的一个小发现来抛砖引玉:“老师先来讲讲我童年时的发现吧。”这样的随机应变,打破了僵局,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

9、儿童诗两首

教材分析:本课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一首写了儿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题目一样,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剪影。《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诗极富韵律美,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词也非常讲究,“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街头》──读《水浒传》的孩子,那样的专注,尽管马路街头是那样的喧闹,却丝毫不能影响他,对时间的推移也浑然不觉。无边的喧闹和一隅的安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

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

《江上》──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一群孩子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互相你泼我溅地嬉戏,就在这嬉戏中,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对小虎牙。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与本组古诗中的孩子们不同,这首诗里洋溢着的浓浓的现代气息,现代儿童生活得更加幸福,或静静地读书,或呼朋唤友去钓鱼、游泳,时时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读着它,那孩子嘴边的笑意,那阵阵快乐的笑声,仿佛就在眼前闪烁着,就在耳边充盈着。

两首儿童诗的语言优美明快,前一首孩子气十足,动词用得很准确;后一首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富有形象感。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通过朗读儿童诗,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一是进行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学情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读诗要边读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 儿童诗两首(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童年美好幸福。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接、装、种、悠、长、望、飞”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六)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

2.学写儿童诗

3.办儿童诗主题手抄报

教学反思:本文是略读课文。课堂中,我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拓展学生的思路,交流自己童年生活的快乐的事。课后让学生模仿《我想》写出自己美妙的想象,或画出童年生活时的图画。这样做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口语交际·习作二 学习目标

1.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学会倾听、交流、互动。

2.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使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

3.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写出童年有趣的事情,表真情实感。

4.围绕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是否表达了童年生活的有趣,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课前准备

1.有关童年的音乐磁带。

2.收集有关童年的碟片及照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课文,激发情趣

1.回顾本组内容,说一说《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等课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场景。

2.想一想为什么这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趣、天真、可爱……)

二、打开记忆,回忆童年

1.我们的童年生活也有很多有趣、天真、可爱的故事,静静地回忆一下,自己轻轻地说一说。

2.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童年难忘的故事。

课堂评价:(1)有没有把事情说清楚。(2)有没有把事情说具体。

3.学习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

三、课堂交流,分享童年

1.每个学习小组评选最难忘的童年故事。

2.各个学习小组轮流在班内交流最难忘的童年故事。

要求:一位同学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其他的同学说说推荐的理由。

3.师生共同评议说得是否清楚、具体,并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四、修改提高,难忘童年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修改,把童年故事说得更清楚更具体。

2.尝试把学习小组内各个同学的童年故事,连起来,变成一个有趣的童年历程。

3.班内交流。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品味了《童年》这优美的歌曲。听了这样的歌曲,我们想到很多,好像也看到了很多。现在让我们一起分享同学们和老师所收集的童年影集吧!这些都是我们童年时代捕捉的特别镜头,里面珍藏着大家的美好回忆。

2.学生交流翻看影集。

3.过渡:同学们,童年的歌声还在我们的耳边吟唱着,童年照片中的美好画面还在我们的眼前浮现,大家一定有很多感想吧!一定回想起了许许多多的童年往事,其中,有一定很多有趣的事情!现在请同学们用简单的几句话把自己童年最有趣的事情告诉老师和大家,好吗?

4.指名发言。

5.听完同学的有趣事,大家一定会发现,在我们的童年时代里,有许多有趣的、值得回忆的事情,今天老师要大家把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最有趣的童年往事说出来,让大家彼此分享。(同时亮出小黑板,上面写着:童年趣事)

二、自由交流,拓展思路

1.过渡:现在,咱们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说说你们在童年时代的有趣的事情。所说内容不限,可以写童年时代发生在学校的趣事,也可以写发生在家里的趣事,等。只要是觉得有趣的事情就行。一位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同学们可要听仔细了,他的童年趣事,到底有趣在哪里。(老师随时参与各小组中,分享大家的趣事,并认真观察,适当、及时地给予必要的点评。)

三、大组交流,评价指导

1.让四人小组推荐代表,说说他那有趣的童年往事。要求把故事的过程说具体清楚。

2.组织评价。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评价:“他说的童年往事是不是有趣?”“他是不是把故事发生的过程说具体清楚?”或者“你说的什么地方你最欣赏?”“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听清楚?”“你对怎样说得更好有什么建议?”等。

四、草拟片断,渗透写法

让学生把的童年故事写下来,让老师和更多的同学分享。先让学生写一个自己认为最有把握写好的片断。教师巡视,发现典型。

写好之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换着看。教师选择典型的例子,组织全体学生展开评价,可以欣赏写得好的地方,也可以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

五、小结谈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的眼前呈现出许许多多有趣的童年往事,如梦如画,丰富多采,充满着天真无比的童趣……。由于时间关系,大家还没有把全文写完,下课后继续写完,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让老师分享你们的童年趣事。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展示典型,组织讲评

1.教师事先从学生的初稿中发现典型。

2.导语:同学们,老师阅读了同学们的作文,就好像走进了你们的童年,感受到大家童年的纯真和美好。

3.用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让作者朗读。

4.生共同评议。

导语:刚才听了这位同学朗读了他的习作,大家看看,他写的童年往事是否有趣,他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师生评价)

导语:这篇习作在语言运用方面,你最欣赏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欣赏?还有什么建议?

5.展示中等的习作,让组织学生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注意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6.展示教师杜撰而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同样问题的“病文”(也可以从外引进),组织评价。

二、小组交流,互评互改

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读自己的习作,先指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和不足,然后让其他同学评一评优缺点,提出修改建议。

三、总结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讲评,大家的思路应该更加宽阔了吧!为了使大家的童年趣事更加生动,更加精彩,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修改意见,回去把文章认真改一改,把童年趣事写得具体,更生动,让更多的人来分享你们童年的美好和欢乐。

回顾·拓展二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情。

2.积累读书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1.导入: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写我们同龄人生活的课文,我们深深被感染了。课文中的那些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读起来非常亲切。说说课文中的哪些事让你感到特别亲切,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学生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二)交流从课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1.导语:作者怎样做到让文章这样亲切感人,打动我们呢?

2.学生发言。

3.归纳:

(1)作者把看到的、想到的如实地写下来,不说假话,比如,《祖父的园子》里,把“我”的顽皮,干的傻事都一一写下来,这样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让我们觉得写的就是我们同龄人 的真实生活,所以才打动了我们,感染了我们。

(2)作者观察细致,把细节描写得很生动,比如《童年·冬阳·骆驼队》中对“我”模仿骆驼磨牙动作的描写。由于作者描写细致,所以更能表现童年的天真无邪。

(三)交流读书方法

1.导语: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

2.学生发言。

3.归纳: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其次要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在读的时候脑海中要呈现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想象如果是自己将会怎么做?把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二、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句子大意及出处。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探讨。

3.指名读,注意句子的节奏、韵律。

4.交流句子含义。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止息。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第五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不断地追寻、探索。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5.说说从这些句子中受到怎样的启示,准备把哪些话语送给谁,为什么。

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7.交流课外收集的的类似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8.齐读日积月累中的语句,并默记心头。

三、课外书屋

1.师:今天首先给大家介绍大家十分熟悉的伟大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书吗?

2.学生互动介绍该书内容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我的大学》。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师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阅读时参考。

4.教师小结,结束本课时教学。

下载第二讲语文教学设计的教材依据(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讲语文教学设计的教材依据(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和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和原则(修改版) 教育学 余云坚 1011408013 语文教学目标设计,指的是确定通过语文学习之后学习者将能达到的行为状态,并将这种行为状态通过用具体的......

    第二单元语文完整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二。课文包括《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一个接一个》《四个太阳》。《吃水不忘挖井人》讲的是毛主席当年带领战士......

    《第二讲 电脑小会计》教学设计

    《第二讲 电脑小会计》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学生已经认识了Excel与Word的异同,了解了Excel软件的基本用法,并且自行设计并制作了班级《图书登记表》,在此基础之上,本次微课主......

    现代教学设计依据教学设计理论

    现代教学设计依据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对于每个阶段都分析得细致透彻,这样,教师能在重点关注“导学”的过程的同时,关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学习任......

    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原则

    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原则 每个学段或每个年级都会有纲或标进行定性,因而教学设计要围绕纲或标进行,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以内容为依据变通教学环节,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

    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原则大全

    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原则 教学设计其实就是教师依据本节教学内容、课程要求及学生年龄特点,提前预设适合的课堂教学流程。好的教学设计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侧重学生的多种能力训......

    国培语文第二讲

    第二讲认识自我 一、案例描述 小强是个处事果断,遇事有主意的男同学,但是,十分任性,脾气暴躁,小拳头时常要发挥作用。有一天,小强的拳头先后落在了桌子上、好朋友的头上。 那是今......

    第二讲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设计思路[精选5篇]

    第二讲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设计思路 学习指导 学习重点 1、语文课程总目标 2、三维目标与教学设计思路 学习难点 1、三维目标的融合 2、知识落实与学生体验的关系 学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