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的分解、组合》 教学设计
蒙氏数学《5的分解、组合》教学设计
一、教学时间:
二、教学名称:《5的分解、组合》
三、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数量为5的物品可以分成两个部分。2.在活动中经5的分解、组合。
3.通过感知分解、组合的关系,提高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让幼儿初步体验数量为5的物品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五、教学难点:通过感知分解、组合的关系,提高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六、教学方法:引导法、讲解法、操作法、游戏法。
七、教学准备:ppt、双色筹码、操作册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打电话的游戏形式复习“4”的分解组合。
师:“ 叮铃铃、叮玲玲,我的电话发出声,我的电话拨个“3”,你的电话拨个“1”。嘟..咱们的电话已拨通..”
教师出示ppt,创设情境,讲述故事:
秋天来了,大树妈妈写信忙,写给这,写给那,红叶黄叶都写完了,小动物们收到了树妈妈的信,盖了许多新房子,准备在新房子里暖暖和和的过冬天。
二、新课部分 1.集体活动
教师:小猪一家人盖了两间房子,一共有五只小猪,左边房子应该住几只小猪,右边房子应该住几只小猪,应该怎么分呢?
(1)学习5的分解、组合
(2)教师介绍分合符号,示范规范的分合式及读法,如5可以分成1 和4,1和4合起来就是5。引导幼儿读5的四种分合式。(5可以分成×和×;×和×合起来是5.)
师:小朋友现在观察分合式,看一看,你发现有什么规律?5的4种分法按顺序排列时,一边逐渐增加1,另一边则逐渐减少1。即一个部分数增加1,另一个部分数就会减少1,合起来总数不变。
2.出示ppt,巩固5的分解、组合,请个别小朋友来回答问题。师:小朋友们。从远方飞来了5只小鸟,飞着飞着,小鸟感觉累了,于是准备休息一下,前方有两棵树,小朋友们来帮助小鸟分一分。
引导幼儿操作双色筹码,尝试探索5的分解、组合。3.凑数游戏。
我们凑成5,我出1,你出4,5可以分成1和4,1和4合起来就是5。边说边用手指表示。
4.教师小结
本节课小朋友们通过感知分解、组合的关系,提高了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养成了做事爱动脑筋的习惯。
(三)活动延伸
完成《操作层》第5册第11-12页的活动;幼儿回到家中分食品或其他物品,孩子在具体操作中进一步感知数的分解、组合的含义和方法。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在上课时,自己的语言不够精准,一些地方出现了口误,证明自己对本节课没有达到非常熟练。表情不够丰富,做课下练习的时候,我把小朋友们所有的题检查完后直接让小朋友们做第二页题,到了第二页才意识到应该读一下正确答案,和小朋友对一下答案。其中有一个环节,我们班的一个小朋友回答的答案没有在黑板上摆出,忽略了孩子的答案。幼儿摆小鸟环节,小朋友摆完后,教师出示一下正确答案会更好,例如在黑板上画两棵大树,小朋友们回答自己的摆法,我在黑板上示范出来。导入环节有些啰嗦,可以简单一些,最后的作业环节应该去掉,在活动中,应该大胆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让幼儿自己去找寻答案,在活动中应该渗入游戏,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对数学更加感兴趣,让幼儿动起来,能够让幼儿体验数学到生活中的兴趣。
第二篇:四的分解组合教案
大班数学活动:4的分解组合(2008—2009第二学期)
活动目标:
1、在实物操作的基础上,了解4的分解组合。
2、初步学习有顺序的分合一个数。
3、能大胆地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活动准备:
教具:大的盘子两个,水果若干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水果,两个盘子,画有分合号的纸条每人一份,笔一支。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3个苹果,我们要把它们分在两个盘子里,小朋友想想可以怎么分?(幼儿个别说)
老师小结:3个苹果分成两份,可以分成1个和2个,还可以分成2个和1个两种分法。
那现在这里是4个苹果,要把他们分成两份,我们可以怎么分?(幼儿讨论)
二、小组活动,了解4的分解组合。
1、老师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4个水果、两个盘子,请你分一分、分好后用画圆圈的方法记录下来。然后把这4个水果重新分成两份,再记录下来,看看有几种分法。(出示记录纸)
2、幼儿操作,师指导。
请先分好的幼儿说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
3、幼儿操作完后,请几个幼儿分别讲述自己是怎样分的,有几种分法。并把幼儿的分法记录在黑板上,(集体纠正出现的错误)。教师有意识的选取两种分法,即按顺序分和无序分。
三、集体观察发现问题,学习有顺序的分合一个数。
1、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哪种分法好,容易看得清楚,记着方便,不容易漏掉,为什么?
2、教师小结:按顺序分,一边的数越来越大每次多一个,另一边的数越来越小,每次少一个。分出来的两个数合起来总数不变,都是4。
3、幼儿操作练习
要求:按顺序分合一个数,然后再在有分合号的纸条上做记录。(分一次,记录一次。先画圈、再记数字。)
4、集体检查、讲评。活动延伸
那么,5和6分成两份有几种分法呢?我们下次再来试试好吗?
第三篇:5的分解与组成教学设计
《5的分解与组成》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中班4-5岁的幼儿,这年龄段幼儿的认知活动都是具体的,思维是直觉形象的,并且对数的概念有初步的理解,在教育活动中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使用实物数学,动静结合,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习,最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动手观察、探索的欲望,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的结合。
教学内容分析
数的分解与组成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班数学》中基本教育活动中的内容。
幼儿对数字1—5的认、读、写有一定的初步了解,初步建立数的概念。本节是一节数学活动,教师尝试动手操作方法引导小朋友学习5的分解与组成,初步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幼儿构建数学知识系统。
教学目标
1、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掌握5的分解与组成。
2、掌握数字5的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
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 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5的分解组成的4种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的规律。
活动的准备
1、教具材料:小白兔头饰一个,铃鼓1个,情境音乐带。
2、幼儿操作材料:红萝卜卡片5个、2个小篮子、铅笔、橡皮。(每个幼儿一份)
教学方法
1、观察法
2、操作法
3、游戏法
教学过程
1、教师创设游戏情境,引出活动的主题:如何将5根萝卜分成两份。
2、教师将红萝卜卡片5个、2个小篮子、铅笔、橡皮,发给每一个幼儿,请小朋友将5根红萝卜分在两个篮子,应该怎么分,有几种分法。
3、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分的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幼儿的分法;
4、教师归纳幼儿的分法,总结出“5”的4种分解与组成,并引导幼儿读: “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
“1和4、2和3、3和2、4和1可以组成5”。
5、教师请幼儿观察“5”的分解式,引导初步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
延伸活动
巩固5的分解与组,带小朋友做听令鼓声跑圈的游戏。
规则:请5个小朋友任意站在两个呼拉圈(呼拉圈固定在地板上)外面,听老师的铃鼓声一响,就绕呼拉图跑,铃鼓声一停,幼儿就跳进两个呼拉圈内,站定不动,这样幼儿被分成两部分,从面教师总结5的分解与组成。
第四篇:5 力的分解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了解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 2.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都是矢量运算法则. 3.能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物理思维. 2.通过组织探究实验,训练学生明辨是非、格物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组织探讨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体会到在交流中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2.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物理学的和谐美和统一美. 3.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在力的分解中的应用.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 3.正交分解法. 教学难点
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1.基本知识
(1)力的分解:已知一个力求它的分力的过程.
(2)分解法则: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3)分解依据:通常依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2.思考判断
(1)将一个力F分解为两个力F1和F2,那么物体同时受到F1、F2和F三个力的作)用.(×(2)某个分力的大小可能大于合力.(√)(3)一个力只能分解为一组分力.(×)探究交流
为了行车方便和安全,高大的桥往往有很长的引桥,在引桥上,汽车重力有什么作用效果?从力的分解的角度分析,引桥很长有什么好处?
【提示】汽车重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是垂直桥面向下使汽车压斜面和沿桥面向下使汽车下滑或阻碍汽车上行.高大的桥建造很长的引桥可以减小斜面的倾角,即减小汽车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使行车更安全.二、矢量相加的法则 1.基本知识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合成时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的物理量.(3)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首尾相接,组成三角形,其第三边就是合矢量. 2.思考判断
(1)矢量、标量的运算方法不同.(√)(2)两个矢量相加的结果可能等于零.(√)
(3)两个标量相加的结果可能小于其中的一个量.(√)探究交流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一定是矢量吗?
【提示】不一定,一方面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另一方面还需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才是矢量.
三、力的效果分解法 【问题导思】
1.将一个已知力分解,是否得出唯一的一组分力吗? 2.将一个力按实际效果分解时,如何确定分力的方向? 3.能否举出一些按实际效果分解的实例? 1.一个力在不受条件限制下可分解为无数组分力
将某个力进行分解,如果没有条件约束,从理论上讲有无数组解,因为同一条对角线可以构成的平行四边形有无穷多个(如图所示),这样分解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实际分解时,一个力按力的作用效果可分解为两个确定的分力.
3.按实际效果分解的几个实例
例: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2 kg的均匀球体,放在倾角θ=37°的光滑固定斜面上,并被斜面上一个竖直的挡板挡住.求球体对挡板和斜面的压力.(g=10 N/kg)
【解析】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该重力总是使球向下运动,但由于斜面和挡板的限制,球才保持静止状态.因此,球的重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使球垂直压紧斜面和使球垂直压紧挡板.
如图所示,将球的重力G分解为垂直于斜面的分力F1和垂直于挡板的分力F2,则
【答案】 对挡板压力大小为15 N,方向向左;对斜面压力大小为25 N,方向垂直斜面向下
一个力按力的作用效果可分解为两个确定的分力,分解思路为: 1.确定要分解的力.
2.按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3.沿两分力方向作平行四边形. 4.根据数学知识求分力.
四、力的正交分解法 【问题导思】 1.正交分解时,坐标轴的方向是不是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方向? 2.什么情况下适合应用正交分解法,什么情况下适合应用按效果分解法? 3.正交分解过程中,常用到的数学知识有哪些? 1.概念
将力沿着两个选定的相互垂直的方向分解,叫力的正交分解. 2.优点
正交分解法是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其优点有:
(1)可借助数学中的直角坐标系对力进行描述.
(2)分解时只需熟知三角函数关系、几何关系,简便、容易求解. 3.适用情况
常用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力的合成. 4.步骤
(1)建立坐标系:以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直角坐标系x轴和y轴的选择应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
(2)正交分解各力:将每一个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x轴和y轴上,并求出各分力的大小,如图所示.
正交分解法不一定按力的实际效果分解,而是根据需要在两个相互垂直方向上分解,它是处理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复杂问题的一种简便方法.
例:在同一平面内共点的四个力F1、F2、F3、F4的大小依次为19N、40N、30N和15N,方向如图所示,求它们的合力.
【审题指导】 解答该题可按以下流程:
即合力的大小约为38.2 N,方向与F1夹角为45°,斜向右上方. 【答案】 合力大小为38.2 N,方向与F1夹角为45°,斜向右上方
坐标轴方向的选取技巧
应用正交分解法时,常按以下习惯建立坐标轴:
1.研究水平面上的物体时,通常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选取坐标轴. 2.研究斜面上的物体时,通常沿斜面方向和垂直斜面方向选取坐标轴.
3.研究物体在杆或绳的作用下转动时,通常沿杆(绳)和垂直于杆(绳)的方向选取坐标轴.
五、图解法分析 例:绳AO、BO悬挂一个重物,BO水平,O为半圆形支架的圆心,悬点A和B在支架上.悬点A固定不动,将悬点B从图所示位置逐渐移动到C点的过程中,分析绳OA和绳OB上的拉力的大小变化情况.
【规范解答】(1)平行四边形法:在支架上选取三个点B1、B2、B3,当悬点B分别移动到B1、B2、B3各点时,AO、BO上的拉力分别为TA1、TA2、TA3和TB1、TB2、TB3,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TA逐渐变小,且方向不变;而TB先变小,后变大,且方向不断改变;当TB与TA垂直时,TB最小.
(2)矢量三角形法:将O点所受三力首尾连接,构造出矢量三角形如图所示:
将悬点B从图中所示位置逐渐移动到C点的过程中,绳OB上的拉力F3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逐渐增大,根据矢量三角形图可知绳OA的拉力F2逐渐减小,绳OB上的拉力F3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 绳OA的拉力逐渐减小 绳OB的拉力先减小后增大.
图解法分析力的动态问题的思路 1.确定研究对象,作出受力分析图. 2.明确各力的特点,哪个力不变,哪个力变化.
3.将力的示意图,构造出矢量三角形;或将某力根据其效果进行分解,画出平行四边形.
4.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确定有向线段(表示力)的长度变化,从而判断各个力的变化情况.
课堂小结
板书
一、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概念:求一个力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分解的原则: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3.例题.
二、矢量的相加法则 1.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三角形定则
3..在下列条件下,力的分解有唯一解 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②已知一个分力大小和方向
第五篇: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5的分解组合》及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5的分解组合》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掌握5的分解与组合,初步体验数量为5的物品可以分成两个部分,通过感知分解组合的关系,提高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数学《5的分解组合》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初步体验数量为5的物品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2、在活动中学习掌握5的分解与组合3、通过感知分解组合的关系,提高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PPT,黑板上展示操作——盘子,数字,符号卡,操作题…
2、经验准备:接触过5以内数的分合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数字问答游戏》
二、活动环节
1、观看并操作课件《分草莓》
(1)教师引导引导幼儿将5颗草莓分在两个盘子里,可以怎么分呢?
(2)教师示范将5颗草莓分成1颗和4颗。
(3)请幼儿操作,尝试不同的分法。
教师:还可以怎么分呢?请小朋友试试看吧!
(4)教师小结:5颗草莓可以分成1颗草莓和4颗草莓
4颗草莓和1颗草莓
2颗草莓和3颗草莓
3颗草莓和2颗草莓
一共有4种分法。
2、观看课件《学习分合式》,认识分合号及分合式。
(1)认识分合号
教师:这是分合号,用分合号就可以很方便把刚才分草莓的结果记录下来。
(2)教师示范分合式及读法
教师:5颗草莓分成了1颗和4颗,所以5可以分成1和4;1颗草莓和4颗草莓合起来是5颗草莓,所以1和4合起来是5。
3、操作课件《数字卡片》,进一步了解5的分解组合。
教师: 请根据卡片上的数字及图案数量,找出合起来是5的两张不同形状的卡片。
4、操作课件《彩色气球》,巩固5的分解组合。
教师:请给气球涂上红蓝两种颜色,涂完后用对应的分合式记录下来。
三、教师将分合式汇总到黑板上进行展示。
教师:小朋友看一看有几种分法?请小朋友分分看。
幼儿:4种。
教师:这4种分法怎样记录让我们看起来更清晰呢?
幼儿:按顺序记。
教师:我们分成的数字叫部分数,记录时可以按一个部分数递增,另一个部分数递减的规律,这样看起来更清楚。
教师和幼儿一起按规律记录。
四、分组活动
第一二组:《涂一涂》根据分合式数字将每种花涂上两种不同颜色,第三四组:《贴一贴》根据图案在方框里贴出相应的数字。
第五六组:《连一连》将数字合起来是5的两张扑克牌连起来
五、交流小结
1.幼儿讲述操作过程
2教师根据幼儿不同的表现给予相应的总结。
3.师幼儿共同收拾整理材料
六、活动延伸
在一日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利用周围事物练习5的分解组合,比如:每只手上的5根手指头,衣服上的5颗纽扣等。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活动围绕着给小动物分房子进行,形象可爱的教具,如:可爱的小动物、小猫、小狗、大象等,还有漂亮的小房子的图。再加上幼儿乐于帮助小动物分房子的喜悦心情,充分调动了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在第一次给小动物分房子并记录的过程中,幼儿通过操作、探索,找出了“5”的4种分法,在展示幼儿分房记录时,有的孩子没有找出了“5”的4种分法,还有的分出的一组数字合起来不是“5”,但大多数幼儿都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分合操作。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记录,对没有掌握好的在下一个环节中我会多给予关注。接下来引导幼儿学习有序进行“5”的分合,幼儿观察“5”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进行“5”的分合,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幼儿在第二次为小动物分房子时,掌握了有序的进行“5”的分解组成,记录每次分房的结果。活动在游戏《找朋友》的欢快气氛中结束,幼儿通过探索、操作、交流、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孩子们对活动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到操作活动中去,体验分合活动的乐趣。游戏是幼儿的最爱,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最佳手段,于是,在教学中我便为幼儿创设了宽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幼儿在各种游戏活动中一边游戏一边学习,玩中学、做中学,寓教于乐。
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让幼儿自主尝试探索,层层递进,每个环节发散幼儿思维,从而知道了5的分与合,并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并创设了较好的生生互动的环境。
本文扩展阅读:组合(combination)是一个数学名词。一般地,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为一组,叫作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我们把有关求组合的个数的问题叫作组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