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19-05-13 01:2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篇: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分桃子

(北师大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分桃子》 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

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小猴分桃子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平均分,体会到平均分的结果,是每份得到的同样多。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积累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分桃子》是北师大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学习内容。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是二年级学生首次接触除法的准备课,让学生明确“平均分”究竟是怎么回事是关键。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着重设计了多个活动,让每个学生充分经历活动的过程,动手动脑,积累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习除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学生思维活跃,肯积极开动脑筋,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使用电脑,懂得电脑的简单操作,能在老师的指导,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练习。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打√)

(1)Web教室(√)

(2)局域网

(3)城域网

(4)校园网(√)

(5)Internet

(6)其它(√)

2、学习资源类型(打√)

(1)课件(网络课件)(√)

(2)工具

(3)专题学习网站

(4)多媒体资源库

(5)案例库

(6)题库

(7)网络课程

(8)其它

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

课件名称:分桃子 主要内容有“分桃子”、“作业素材”、“试一试”、“分一分”,四个环节。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提供教学软件给予辅导。遇到问题,可以寻求帮助。其中的“分桃子”的“练习”为学生的探索发现提供了开放的舞台,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作业素材”是课本P32、33的练习,学生在完成书本练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在此寻求答案。“试一试”设计了开发逆向思维的练习,便于学生拓展知识。“分一分”环节让学生在课后自由进行平均分的练习。

四、学习情境创设

1、学习情境类型(打√)

(1)真实情境

(2)问题性情境(√)

(3)虚拟情境(√)

(4)其它

2、学习情境设计

沿用了课本上设计的“小猴子分桃子”的情境,组织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

五.学习活动组织

1.自主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

类型

相应内容

使用资源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抛锚式(√)

学习习近平均分

网络课件

自主小组活动

示范引导

(2)支架式(√)

理解、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网络课件的“分桃子(练习)”、完成课本练习

学生根据“例题”中的探索进行进行探索发现式学习

个别辅导

(3)随机进入式

(4)其它

2.协作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

类型

相应内容

使用资源

分组情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竞争 √

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学习习近平均分的方法

网络课件中的“分桃子”环节

自由组合

最快完成练习的同学受到表扬

指导检查

(2)伙伴 √

进一步掌握平均分

完成课本练习、在网络课件中找答案

自由组合

单独完成 指导、评论

(3)协同

(4)辩论

(5)角色扮演

(6)其它

3.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分桃子》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图符说明

六、学习评价设计

1.测试形式与工具(打√)

(1)堂上提问

(√)

(2)书面练习(√)

(3)达标测试

(4)学生自主网上测试

(√)

(5)合作完成作品

(6)其它

2.测试内容

网络课件的“分桃子中的练习”、“作业素材”、“分一分”、“试一试”中设置了相应的习题。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的数学新课堂

一、教案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搭配知识,着重让学生学会用连线的方法找出所有的搭配方案,能够列出乘法算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课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课题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三、教材分析

《搭配中的学问》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有序思考的能力.并了解搭配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奥运”为主题的系列数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掌握有序的搭配方法,初步建立符号感。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创设情境法、演示法、实践法

《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因此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力图体现这一理念。

1、创设情景、巧妙引导

课标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景:无序重复的握手情景,操作情景、生活情景、故事情景等。以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小朋友们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能力。

2、化静为动、亲历过程

新课程提倡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发现规律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这样设计既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了一个感悟、体验、提升的数学化过程。

五、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操作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使学生在探索不同搭配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初步体会有序思考和符号化思想。

3、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孩子们,再过5天就又迎来了属于全世界小朋友最快乐的节日——六.一儿童节。让我们随乐曲边唱歌边拍手共同迎接这个美好节日的到来。怎么样,过属于自己的节日高兴吗?(高兴)老师告诉你们,学校要组织一次庆祝活动,准备到肯德基聚餐,想去吗?

(二)探究新知

既然去参加活动,咱们就得穿得漂漂亮亮的,老师为同学们挑选了几件统一的服装。这里有两件上衣和三条短裤(课件出示),你能为自己选一套衣服吗?可以说说为什么这样选。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不同的方法搭配起来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那么,两件上衣和三条短裤到底一共可以搭配出几套服装呢?你们想不想研究?(想)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搭配中的学问(板书课题)学生活动策略: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的衣服卡片,小组同学摆一摆。请小组长把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服装图片拿出来,6人一组,小组同学利用桌子上的图片摆一摆,看看2件上衣和3条短裤一共可以有多少种不同搭配方法?小组各成员可以把图片放在一起摆。

2、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介绍连线法)。

谁能说说,你们小组一共搭配出几套服装呢?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答案吗?看来,大家的意见不是很一致,哪个组搭配出了6套服装,好,请你们组选一个代表到黑板上把你们小组搭配的方法给同学们演示一下?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大家听懂了吗?此时请搭配结果比6套多和搭配结果比6套少的小组发言,请他们说说错在哪里?那么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看看这个小组是怎么做的?他们这个组是用上衣搭配短裤,搭配过程中先用第一件上衣搭配了所有的短裤,接着又用第二件上衣搭配了所有的短裤,这叫按一定顺序搭配。同桌的同学相互说说搭配的时候怎样做到不遗漏不重复。谁再来说一说,你又有什么好方法在图上表示出我们搭配的结果呢?

3、组织学生讨论:上装的件数和下装的件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关系? 谁能到前面说一说怎样连?第一件上衣搭配出3套服装,第二件上衣也能搭配出3套服装,那么一共是几个3套?(2个3套)能快速说出得数吗?其实按顺序搭配,不一定非得按从上衣到裤子的顺序搭配,还有没有别的搭配方法?还可以用第一条短裤搭配出2套服装,那么有3条短裤一共能搭配出几个2套呢?(3个2套)3个2套是多少,快速算。结合旁边的图(课件演示),再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一共有6套服装任我们挑选,那么在儿童节这个喜庆的节日出游选哪套最合适呢?好,我们就穿着这套衣服上路了。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走路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课件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从学校到少年宫有A、B两条路可走,从少年宫到肯德基有C、D、E三条路可走。提问: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肯德基,一共有几条路可走?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的线路图,自己用笔画一画,也可用字母表示线路图,然后课件反馈。

2、帮小动物组数

终于到肯德基餐厅了,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餐厅正在搞帮小动物猜数这个活动呢?如果猜中了,你就会获得由肯德基餐厅提供的购餐优惠券。想得到这些优惠券吗,那就赶快猜猜看吧!

教师出示三只小动物手拿数字卡片的画面,提问:用数字卡片3、6、7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活动策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数字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中摆一摆,并作好记录。(2)各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组数的规律。(3)课件演示。帮小动物组数

教师出示三只小动物手拿数字卡片的画面,提问:用数字卡片3、6、0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1)指名回答。(2)为什么少了两种?

3、配餐中的数学问题

餐厅的叔叔阿姨终于给我们上好吃的了。我们看看都有些什么?(课件演示)

喝的有:可乐、橙汁 吃的有:玉米、汉堡、薯条 学生活动策略:

(1)我们边吃边喝。每个同学选一种喝的和一种吃的,会有多少种配餐的方法,大家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可用字母、数字、图形等不同符号来表示)。

(2)全班交流。(3)拓展:

师:如果增加一种饮料,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如果增加一种点心,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每增加一种饮料,就会增加三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每增加一种点心就会增加两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4、足球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我们可以在餐厅里一边品尝着美味,一边观看世界杯足球比赛。一会现场直播的是4个球队之间的比赛,他们分别是中国队、日本队、美国队、德国队,每两个队进行一场比赛。那么我们一会可以收看几场比赛呢?

学生活动策略:教师请学生在答题卡上连一连、写一写,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比赛场次清楚、形象地表示出来,然后课件演示。

(四)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吃了美味的汉堡和饮料,又一起研究了搭配中的学问。在生活中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只要同学们肯动脑筋,相信再难的问题也能解决。

第三篇: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保德县第二小学

王玉珍

网络教学正以它独特的魅力走进数学课堂,悄然改变着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如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又切实可行的全新教学方式,那就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那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有哪些优势呢?

一、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的直接动力。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网络中的资源丰富多彩,各种信息以多媒体化——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呈现,形象逼真,生动新颖。这些外部感官的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可利用信息技术动画设计四个动物举行自行车比赛,画面上小猴子的车轮是方形的,小猪的车轮是椭圆形的,小狗、小兔的车轮是圆形的,让学生猜猜最后谁能得第一?为什么?(小狗,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它得不到第一呢?(因为小白兔的车轮车轴不在中间)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通过有趣的动画引入课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提出要思考的问题,诱发出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让学生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二、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

运用网络环境新颖的视频动画展开课堂教学,能较好地突出知识的重点,突破知识的难点,使学生通过最直接的感性材料感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丰富的感性认识往往会使学生印象深刻。这样,可以用计算机多媒体来实现,通过计算机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等的合成,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考虑到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只是单纯的讲解,学生并不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真正含义。所以,新授部分可以利用计算机操作平台,形象、具体地把“什么是余数”这个难点展示给学生。“国庆节到了,学校组织做纸花庆祝国庆节,高年级的同学共做了20朵漂亮的纸花,要把这些纸花平均分给我们低年级的一些小朋友。如果让你分的话,你打算平均分几份?”学生上机操作,选择不同的份数,计算机就会相应地演示出分纸花的不同过程。最后屏幕中能够显示出多种不同的分法,便于发现问题。学生可以很快地进入下一个问题的环节,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加大了教学密度。

三、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把网络教学引进数学课堂,能改变“教师演示多,学生自主少,不管会不会,大家齐步走”的现象。利用网络创设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环境,适应不同进度、不同程度、不同能力学生的个别差异,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学习。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可在网络中设计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罂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各自在电脑前回答教师设计的每个问题,对于设计方案更是热情倍增,发表出不同的见解和方案。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四、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有利于反馈学生知识的掌握

学习“空间与图形”一课时,在学生学习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四种立体图形后,可设计一组选择题“猜猜它们的名字”,检查学生对这四种立体图形特征掌握的情况。每完成一次选择后,屏幕立即显示全班每个学生的选择及正确率统计。学生看到的是成绩,体验到的是成功;老师看到的是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过程。学生还可以在谈论模块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发表出来。教师可以当堂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也能够当堂解决困难,掌握新知。教师还可以根据反馈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整个教学过程既面向全体,又因需施教。

网络技术与小学数学有机整合,利用网络创设一个既虚拟又现实的情境,与传统课堂教学形成强烈反差,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练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使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保德县第二小学

第四篇:网络环境下

以网络的名义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摘要:

当今世界,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巨大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经典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该报告指出:21世纪的教育应围绕四种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求知(学习)(learn to know)----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做事(learn to do)---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学会共处(learn to go together)---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做人(learn to be)---以适应和改变自己的环境。以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这四种学习既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需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需和学习同伴结成伙伴关系合作共事,可见,开展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有助于以上几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1] 关键词:网络教学 教学设计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那么,网络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手段,应该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质,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2]

1.教学内容的变化。网络教学丰富了书本中原有的知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图像构成的动态的。网络教学的运用,又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例如,在网络课《珍稀动物》[3]的教学设计。专题网页所呈现的珍稀动物不仅仅局限于书中所介绍的大熊猫、白暨豚、金丝猴三种,而且对于这三种珍稀动物的介绍的内容远远多于书本中所介绍的。教师的设计中,又增加了江浙地区所熟悉的一些珍稀动物,扬子鳄、丹顶鹤。教师的设计是颇具匠心的,书本中的珍稀动物尽管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能见到的不多。教师增加江浙地区能见到的珍稀动物,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保护珍稀动物的认同感。

2.教学过程的变化。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在小学六年级的音乐网络课《秋诗、秋画、秋乐》[4]中,教师设计一个环节,分别展示4段音乐,8幅图片。让学生自己选择,哪四张和前面四段音乐相符合图片吗?。这在传统的教学中是不能实现,也无法想像的。

3.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在网络教学中,学生自己利用搜索引擎(BAIDU、GOOGLE„„)来学习。去搜索所需要的知识是大量被采用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如何学”的能力。学生必须有独立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等。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

4.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设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

但是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体现现代教育思想 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需要我们根据新的教学与学习理论,比较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中的教学模式,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与优势。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全球性、可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例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及意义的能力,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基于Web的教学设计具有超链接功能,可以使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索同一专题,有利于实现认知的灵活性,同时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学习者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学习,可以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最大程度地支持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实现了真正的个别化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综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这就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增添了动态演示性的内容,增强了交互性。使得学生“不仅仅通过接收信息而学习。还可以通过资料的展示过程以及交互加深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 适当的交流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交互性便成为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wed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在线讨论、在线答疑等实时交互,照顾个别学生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使学习者可以协作学习。

传统教学设计采用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即教学是从基本子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因而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习者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习者传递知识的方案。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是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路线,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习者尝试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基于wed 测览方式的超链接,很容易实现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区别也是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教学目标代表教师期望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掌握的知识,学习目标则是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定的目标。传统的教育中主要关心预定教学目标,而现代教育的设计思想认为学习者目标是第一位的。因此,基于Web 的学习环境的设计较灵活,能够支持和帮助学习者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

在设计时,可以采用有指导路径的方法引导学习者,有指导不等于强制,仍然要给学习者留有自由选择的空间,由学习者自己生成学习目标的内容,即允许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路径,而不需要设计者预先确定学习路径,系统必须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相应策略的支持,在学习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通过某种策略影响学习者决策,如通过合作学习策略等。

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等,使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从前台走到了后台。教师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但是教师在教学当中不可能被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所取代,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教师惟一选择是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的群体协作。网络化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

计算机及网络固然是先进的工具,但是任何一个工具如果使用得当,都可以成为认知工具,判断一个工具是否成为认知工具的惟一标准是看这个工具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习者进行思考,因而建构工具的设计关键仅在于工具种类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工具使用方式的设计。

总之,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建构能力,来自各方面的不同的知识和信息往往集中在一起;学生需要通过对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整合,发现和获得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并进行新的意义建构,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而这恰恰是信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网络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网络是一种现实的生存空间,学生要想学会生存,就应该包括学会在网络空间中生存,因此,网络能力也就意味着现实生活的能力,但是最主要的是网络教学设计要适当。

参考文献:

[1]http://61.144.60.222:8080/0518/jxms1/pages/p1-4.htm 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

[2] 网络对教学模式的冲击——谈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 北京四中 钱晓菁

[3]专题网页http://dw.zslxx.net 此课曾获江苏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等奖。[4]此网页在http://www.zslxx.net 中山路小学瑞博网络平台上

第五篇: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网络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方式进入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实施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先要了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资源永远开放;传播媒介多向交流;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知识跨越时空限制。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样化。

在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作了以下方面的初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集声、像、动画、文字于一体,能够展现或模拟现实,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和知觉器官,以各种形象的声音和丰富的画面,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效应,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简单的统计》一课时,我用“Flash”设计出动画情节“小鸭游泳嬉戏”来引入新课,将它播放到学生机上:景色美丽的湖面上,小灰鸭、小黄鸭、小白鸭和小花鸭进行游泳接力比赛,画面停留在某一个地方,许多小鸭从画面上游过,后面又紧跟着许多小鸭。此时,学生像在自己的王国中观看小电影一样,强烈地刺激了他们的感官。这时,我适时提出有利于学生探索性的问题:“你有什么办法知道画面上各游过多少只小灰鸭、小黄鸭、小白鸭和小花鸭吗?”这时,学生开始议论纷纷,不仅将已有的生活经验带入课堂,而且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新问题、新方法。“学贵有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在自己的座位在,自由自在地欣赏着动画,观看着影片,体验着生活。在情境中产生了探索的欲望,自主学习的动力被激发出来。

二、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探索空间。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才会显示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势。当前的网络环境虽然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但就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以及数学学科的特点而言,利用现有的网上资源很难使学生真正的能够自主探索并学有所获,于是,教师常常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建立一些模拟网站,将学习的素材、方式方法等内容纳人其中,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人合作、处理信息等能力。例如,在学习《年、月、日》这一课时,通过“地球绕太阳转动”这一动画的引入,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后,我就带领学生进入有关“年、月、日”知识的模拟网站。网站的主页由欣赏、观察、探索、知识、留言等5部分组成,学生根据需要和个人情况,可选择不同的学习篇章进入分页,每个分页中设有不同的问题和操作方法提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链接,按不同的顺序进行操作。

1、欣赏:进入欣赏,学生进入相关链接,可看到生活中常见到的各种挂历和日历,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深深感悟到生活中的种种事物都含有数学知识,同时,在欣赏中,了解一年的总体分布情况,如一年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等,对年、月、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观察:观察中出示一些不同年份的日历表,然后由学生根据页面上的提示,对这些日历表进行观察,再将观察的结果填入相应的空格中。通过观察,进一步加深一年有12个月,及各月天数的认识,为知识的呈现做好相应的铺垫。

3、探索:你对年、月、日的知识了解多少?可以和同学交流吗?根据这些年历卡片、日历表,你可以探索多少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学生尝试探索,并根据网上的提示进行猜测和验证。

4、知识:知识中介绍有关年、月、日的所有内容,年的有关知识,如闰年、平年的来历、认识、辨别等,月的有关知识,如大月、小月、季度等,日的有关知识。

5、留言:这里,有教师留下的问题以及对同学的希望和要求,如:生活中,我们常说的“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它“旬”?请你找到答案后告诉我们。也要求学生在此留下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对同学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学习方法的评价等。

在这里,教师不是把知识或结论像配置好的“快餐”那样为学生供应“现货”,而是创设某种情境,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探求欲望,并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对某一学习问题进行检验、证明、探究,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学生自主研究,选择探索形式。

教师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和实践操作。这个过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可以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人合作,与教师交流……他们对相关的站点和学习材料进行访问,了解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时的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学生的学习告一段落后,学生可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选出认为最优秀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教师利用网络的功能,使全班同学都能详细地看到展示同学的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此教师可适时进行调控并提出相关问题,以引起全班同学更深层次地思考,这时的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师因材施教,有利分层教学

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不同,将学习的要求、解决的问题按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顺序设计,使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并且能适时得到帮助,并设计了良好的人机对话的界面,使学生可以回到已经讲过的内容重复学习,便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而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则可以快速通过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根据自己的程度、解题速度、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进入提高部分进行学习。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举手提问,教师也可以通过主机监控任何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及时通过音频、视频信号的传送进行个别辅导、分组解答或转播讲解以及个别提问,这样在数学课堂上,就实现班级的分层次教学,使得各层面的学生都在原有的数学认知的结构上充分主动地发展。

下载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皂市镇李场小学 陈兵安 [摘要]: 为了能更好地深化数学课堂的素质教育,体现以人为本,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策略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策略 摘 要 通过对网络环境下探究教学方式的分析,分别对“课堂探究”“综合与实践探究”“课外探究”等子模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探讨,促......

    浅谈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浅谈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发挥网络优势,探索教学新路 石首市东升第一中学 沈朝刚 内容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人类全面进入了信息......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内容摘要】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和协作式学习模式”进行高效教学。 【关键词】 网络环......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探讨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探讨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日益成熟,正成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不断地渗入人们的生活, 其影响亦辐射到了教学之中。网络在教学中的介入必定对传......

    浅谈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

    浅谈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 浅谈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 [摘 要] 网络的发展,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不少学校顺应时代需要建设了校园网,并连入了互联网,开始了网络......

    浅谈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

    浅谈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 [摘 要]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教学模式开发日趋深入,网络对教学的作用与潜能愈加显现出来。本文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利用多媒体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系列各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