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3 01:5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实录》。

第一篇:六年级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实录

童年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教案点评: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以人和生物发育及进化的图片、视频导入 新课后,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再按阅读提示多读几遍课文。然后围绕重难点读一读,议一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放在了发现的过程上。这样,通过读议,学生就知道了“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

1、敢于提问;

2、反复思考;

3、大胆想象。对课文中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加以理解。课后让学生收集一些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进行交流。

探究活动

鲤鱼之死

鲤鱼早就听说大海浩瀚无边,那里有滚滚的波涛,有许许多多的鱼朋友。他想:要是有机会到大海里痛痛快快地玩一番,并表演那“鲤鱼跳龙门”的绝技,那该多好呀!

机会终于来了。这天,春风吹拂,阳光艳丽,海鸥捎来黄鱼的口信,邀请鲤鱼到大海里作客。鲤鱼一听,乐得一蹦三丈高……当即,它便让海鸥驮着它,把它带到大海边。

嗬,大海一片白茫茫,海面上不时地飞着一群群海鸟,行驶着一条条船只……但此刻,鲤鱼无心欣赏这一切,它一头扎进了海里……唉,说也怪,平日在海里游泳自如的它,现在的动作却迟钝了。渐渐的,黄鱼,它竟死在大海里。

鲤鱼直到死时,也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提示:

原来海水又咸又苦,淡水鱼鲤鱼的鳃片上没有特殊的排盐组织,所以在大海里不久,便因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第二篇:童年的发现教学实录

童年的发现》教学实录

(2012-06-14 21:29:13)转载▼ 标签:

杂谈

师:今天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老师感到特别荣幸,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会积极投入的,我们共同把课上得精彩成功!同学们有信心吗? 生:有!

一、抓住“发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听歌吗?听听这是一首什么歌?【板书:“童年”】

(放录音——成方圆的“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还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着放学,等待回家的童年”)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把学生带入了一片清纯而幻美的世界。

师: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幸福无比的,童年曾经发生过多么难忘的事,发生过多少有趣的事啊!童年曾有个多少发现啊!【板书“发现”】 师:谁愿意读这个词? 生:读词语

师:能跟老师说说你曾经发现过什么吗? 生:„„ „„

2、【板书:的】我们来齐读课题: 生齐读:《童年的发现》

师激励:处处留心皆学问,说不定同学们的这些发现日后还能成为一项重大发明,申请个专利呢!不过,这还需要努力,学习《童年的发现》后,你一定会受到启发。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

师:请大家打开生字表,同学之间互相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确了。

(生生互读)师:谁愿意来读 生读

师:你对“胚胎”这个词有什么了解? 生:(答不上来)

师:老师这儿有关于“胚胎”的两项意思,读一读,你认为在本文中应该选哪一项?(①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②比喻事物的萌芽或起源。)生选:我选①

师:对,胚胎在这儿就是“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的意思。师:继续读生字。

师:看来同学们生字掌握不错,课文一定读得也很好。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可以低声速读,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双人读,个人读„„)。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生交流:通过读课文,我知道课文讲的是“我”九岁时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事情。

师:嗯,很不错!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用课文中的有关句子具体地告诉老师“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好,让我们再一次走入课文,拿出笔划出描写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指生交流:(第十三自然段)“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师:谁能再来读读这几句话。生读: 师:读得真不错!请同学们再来读这几句话,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生:格外高兴、得意„„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我从“嘿”、“哈”这几个拟声词看出来作者发现这个规律时的那种高兴得意的心情。

生:我是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的,我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等词语体会出作者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出发现后的兴奋之情。

生:我是从课文中的“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这句话体会到作者的心情的。师:真棒!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你能读出我当时的高兴与得意(指名学生读)

师:读得真好!我们全班同学都来感受一下作者的高兴与得意,好吗?想啊想啊,嘿!一二:

全班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通过具体的字、词、句,我们走入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他内心的高兴与得意。作者为什么这么高兴与得意呢? 生:因为他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所以他很高兴。

生:我认为作者得意是因为这个发现是他自己绞尽脑汁想出来的。

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真是精彩!看来你们认真读书了。让我们再来默读课文第3——13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并划出相关的句子。学生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并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师: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2、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生:“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师: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呢?

生:“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师:谁还能来读一读这部分内容?

师:你来读。他在读的时候,我们其他同学借着这些优美的词句,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体会“我”在梦中飞行的无比快乐和惬意。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扩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师:能跟老师说说你们看到的或想到的吗? 生交流。

师:其他同学还有想说的吗?

生: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生:“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生:“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生:“人怎么会是鸟?”

师:同学们一连串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仔细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

生:我觉得这些问题中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师: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心情,加深对人物的印象。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谁来读一读这部分内容?

生:“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师:用心朗读这句话,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初步感受“我”执着探究的精神。生:作者会看„„

生:作者会想这鱼是怎么来的呢?

生:作者一边看鱼一边会想:从细胞变成小鱼用一个月的时间,从小鱼变成青蛙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师:“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总结交流

师: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生谈启发:(学生可能会说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的朗读。

第三篇:语文童年发现教学反思

语文童年发现教学反思

语文童年发现教学反思1

备课时,我认真阅读了课文三次,对教学思路还是一片迷茫。对课文内容也只不过是个大致的了解,对课后的四项练习题,有点不知所措,咋办?这可是篇精读课文呢?于是,我从课件及课堂作业本下手,寻找教学灵感。

果然不出所料,我找到了一个挺切合本班实际的课件,稍微调整里面的教学思路:先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说说作者童年时的发现是什么?具体是怎样的?找有关句子理解并品味,再从老师的那句话得到验证,再找相关句子品悟;第二课时主要围绕“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划出相关的句子”展开教学,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有目的地默读课文,读读、找找、说说,老师适当的补充提示学生忽略的地方。

学生能通过“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人是由细胞构成的?正好是九个月。”“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等句子自主发现——“我”是个充满幻想、刨根问底、幽默风趣的人。

整个教学环节下来,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就水到渠成了。

语文童年发现教学反思2

今天我教学了《童年的发现》,《童年的发现》是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问题都很快地解决了,然而在最后一个环节却出现了问题。我问:

寂了下来,一个个默不作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

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

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语文童年发现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我认真地读了三遍,我的兴趣点集中在“进化论”和“胚胎发育规律”上,总是想着:小时候关于飞行的梦是不是真的与人类进化过程中“鸟”有关?母腹中的胎儿怎样再现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于是我上网查找了胎儿发育过程的相关资料,阅读了进化论的相关资料。作者童年天真可爱,爱寻根究底的形象跃然纸上,我发现课文的语言是那么幽默,那么富有童趣。

那么,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过程会是怎样的呢?我叫了班上好中差三位学生阅读课文,他们觉得这篇文章不好理解,同时又和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等问题充满了好疑惑与好奇。于是我思考,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怎样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感受作者童年的形象,怎样把课文的理解与语言的感悟融为一体?最终,按照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以“发现”为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养成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同时,经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满足学生兴趣,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以“形象”感悟为线索,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体会费奥多罗夫童年天真可爱的形象,享受童年发现的欢乐。读通了课文,理解了字词和课文资料,并且培养了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学得扎实到位。经过对作者童年形象的感悟,欣赏了课文的语言特色,经过模仿课文说自我童年的发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较好地做到了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童年发现教学反思4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听课分心的现象,它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基本原因是学生不会听不愿听。本课教学中,我进行了听的训练。由一名学生讲作者童年发现的过程,其他同学评出亮点。当学生说了三个亮点后,让听的学生总结。这时会发现听完全的学生不多。可见多数学生分心了。让这位学生再讲一遍,学生听的效果极好。那里有一个有意注意的问题。很多时候当我们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时,往往忽视了下头听课的学生,其实在此活动中他们的思想根本不在其中,这是因为儿童好动,思想不能长时间集中。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让他们集中精力。说听评后,必须让下头听的学生总结。因为他们有听的任务,不听不行,注意力必然集中。

我不断地鼓励说故事的人,不断让听的学生评、总结,结果学生越说越好。我不能不佩服学生潜力巨大。当看到学生讲得头头是道时,我想平时我们爱埋怨学生脑子不活,其实是教师没有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进取性。在起初学生说得不好时,我们能够找他的亮点,当亮点多起来时找大的亮点,让学生一次次获得成功感,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智力极度发挥,他们必将越说越愿说。

在学生读文中感受深刻的句子时,我利用的材料讲,教师的回答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他还记得,可见当时作者听得何等认真。没有认真地听别人说,哪来好的人物语言描述。

就是这样的听说训练,就是这样有的放矢的引导,课堂上听讲发言的学生多了,分心的学生少了。

语文童年发现教学反思5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发现。在设计教案时,我为了突出重点,从“发现”入手,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握“发现”是什么,进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在设计环节时,总体思路为总-分-总式,即先引导学生在读文时整体把握“发现”的过程,在学生交流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发现过程分为三步:即梦中飞行、寻求解答、大胆猜测。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重点通过感情朗读、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把握作者的发现过程,并适时渗透作者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特点,最后再反过头来回顾整个发现过程,感受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设计教案时,自认为思路清晰,重点把握突出,课堂效果应该较好。

但整堂课下来,总有一种“蜻蜓点水”之感:教学内容不深不透。虽然各个教学知识点都已讲到,但总没有深入、细致的去谈、去读、去体会。

如在教学“寻求解答”一节中,只是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我”的好奇,有刨根问底、善于思考的特点。此时,我向学生提出:“作者问了几个问题?”有的同学说“四个”,有的说“五个”。李步庚同学还把课文中未出现、隐藏在文中的问题(晚上我为什么会做飞行的梦啊?)问了出来,而此时,我并没有趁势表扬鼓励,说明我平时的教学机智还不够,不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并作出适时地反应。

引导学生理解“几个问题”时,我虽然出现了“追问”一词,也作了讲解,但没有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我强烈的求知欲。结果在讲完发现过程后,再回过头来思考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从整体角度看,一是教学内容重复,二是理解进教材意图的偏离,没有在特定情境中达到文意兼得的目的。

由这节课的教学,我再一次感受到教师对教材把握的价值,它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抓好文章主线,把握好文章的“题眼”,并围绕“题眼”去设计环节,精心提问,才会走向成功。就像本节课,我的“题眼”并不明确,错以“发现的过程”为“题眼”,其实应该围绕发现的过程体会作者求知若渴、善于思考、大胆想象的特点,才是本文真正的“题眼”。一切教学应该为它服务,向它靠拢,而我却用过多的时间去泛泛理解发现过程,导致上完课有“蜻蜓点水”的感觉。

再次,我也感受到了自己教学机智的不足,今后要努力提高。要注意倾听,重视学生发言中的“亮点”,及时捕捉,适时鼓励,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才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达到深刻理解、体会的效果。

第三,感受最深的就是要入情入境的引导学生朗读,要做到说读结合。而这方面我做的还不够。有时自己在课堂上讲得多,问题重复或过碎,过多占用了学生朗读体会的时间;而有时的朗读并没有在理解透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的去读,而是为了读而读,效果不好。

以上的反思与感悟又一次让我深深地触动,自己的教学水平将如何提高?只有不断反思、总结、钻研,在实践中才能进步。

语文童年发现教学反思6

《童年的发现》是略读课文,但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在上课前以为学生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我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我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分组读议。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的遭遇。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问题所在。像这样的课堂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这里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的长期坚持和用心领悟而来。它像语感一样,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它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真是学无止境呀。

语文童年发现教学反思7

我国中小学一直是以“读懂课文”为主要目标来组织阅读教学的。通行的阅读教学模式是“初步理解课文──分段讲读分析──概括总结全文”,学生主要的是获得文本的“意”,课文学完,学生脑中留下的也只有文中的人和事了。因此,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了二三百篇课文,实际上只是知道了二三百个故事。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我们对语文课程中阅读教学的任务认识不够全面。语文课程中的“阅读课”,实质上是“阅读课”和“语言课”的综合,其确切名称应该是“语文课”。语文教学一定要把语言学习的任务落到实处。《童年的发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在教学时,我尝试着用多元化的视角来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语言。

一、有效进行说话训练

有效进行说话训练的关键是选准说话训练点,设计训练步骤。例如,第1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童年的一个“重大”发现,大胆猜想“母亲怀胎”反映了人的漫长的进化过程。这一段文字就是一个很好的说话训练点,我设计了以下训练步骤:⑴ 让学生阅读这段文字,并发现这段文字的语言规律,认识到只要抓住“从……变成……经过……,……折合……”这几个词,就能带出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并能顺利记住,也就能通顺连贯地说好这段话。⑵ 让学生反复阅读,理解内容,把握要点。⑶ 个体练说,强调要把文本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个体语言。⑷ 说话交流,相互评议。

二、强化语言的输入与输出过程

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因为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就不能完成;但是,没有大量的语言输出的练习,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很难提高。由此可见,学习课文语言必须强化学生的语言输入与输出过程。这篇课文的语言词语丰富,情感丰满,学生非常喜欢。我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语言的精妙并进行交流。例如,“梦中飞行”一段大家都很喜欢,在交流时,有的同学说道:“从‘双脚一点’‘轻轻跃起’这两个词看出他如此轻松地离开地面向空中飞去,只有在月球中才会这样,让人感觉到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帮助他。这里的‘点’和‘跃’用得特好,很传神。”有的同学说道:“从‘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这句话让我仿佛看到他一会上天,一会下地,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给人自由自在的感觉。这些词语用得精妙绝伦,让人心旷神怡。”

当学生有了独特的体验并输入了文本的优美语言时,我趁热打铁,再让学生在情境中对这段文字进行模仿运用,练笔写《我的梦》。在写作时,学生都能灵活运用文本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做梦的真实感受。

三、用多种方法学习课文语言

这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

1、学习课文表情达意的方法。如:在学习写作者“发现”的段落时,我引导学生学习“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的只不过几厘米”这句话的表情达意的写法,通过讨论,大家领悟了这句话的前半句用两个“很”强调了“距离”的“远”,后半句用“只不过”强调了“距离”的“近”,前后对比鲜明,表达效果非常好。接着我又组织学生进行迁移运用,要求也用“很……很……,……只不过……”说一句话,把作者的“发现”说清楚。有的学生这样说:“人类进化的过程很长很长,但是母腹中的婴儿只不过用九个月的时间就再现了这一过程。”

2、从培养词感和句感的角度,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如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有个学生就抓住句中“翻来覆去”、“恨不得”等词语谈了自己的感受:“他对一条鱼都会这样仔细观察,‘翻来覆去’看个不停,从‘恨不得’这个词中,更可以感觉到他想有惊人发现的急切心情,可见他对探索是何等的痴迷!”

3、抓住文本与生活的结合点,拓展学生的课外视野,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例如:“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其二,作者用幽默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自己的遭遇的看法。在教学结束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这句话的意思,学习本文的语言,在课后写一个片段,写出某个科学家的一次遭遇。

语文童年发现教学反思8

1、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景。那么我们该怎样办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我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坚持冷静。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便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本案例中,如果我当时头脑发热,将学生训斥一番,只会构成师生情绪的对立,课堂氛围的紧张,不会到达应有的教学效果。更不会听到学生后面精彩的发言,不会看到他们那一颗颗热爱生活的心,不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是爱动脑、爱观察的

2、“人究竟是怎样来的?”“母亲为什么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母腹中的胎儿是否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这个问题的理解学生还是比较困难的,虽然利用了课件、图片让他们了解了整个过程,但孩子们还是有些懵懂,所以这一环节还没有到达预期的效果。如果课前让孩子们查找更多的相关资料来理解或许课堂上会简便一些。

所以我觉得课内外结合,合理而巧妙地利用课外获取的信息,这样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当然,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长期坚持,循环往复,经过艰苦磨砺和用心领悟而来的。它像一个人的语感一样,是属于个性化的范畴,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本事。所以,它不仅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最终,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我、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语文童年发现教学反思9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终写这个发此刻几年后教师讲课时得到证实。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教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教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样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作者语言幽默,对自我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教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这篇课文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这篇课文中,我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尤其是文中的第三自然段,作者讲到“我的发现始于梦中飞行。”我先让学生交流自我有没有做过这样的有关飞行的梦,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此时,为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适时给学生讲了有关我自我的梦,“其实,教师也经常做飞行的梦。”我认真地给学生讲了我的梦境,之后我引导学生,文中的“我”,由做过的梦引起了一连串的问题并不断地进行思考。结果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我又引导学生,你们有什么奇怪的梦,能够和大家交流吗?学生顿时争先恐后说到自我的或奇怪或美妙的梦。这样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本事。

对于课文最终一段的学习比较重要,这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尤其是对于“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收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读起来感到有些突兀,在那里,我让学生说一说自我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并适时给学生补充世界上有关的科学家为了坚持自我的真理甚至被绞死的事例,学生对于这句话有了充分的理解,也巧妙地突破了文中的难点。

不足之处,这篇课文需要学生课前了解的知识比较多,可是,在课前布置预习时,我对学生提的要求有些笼统,文中有些科学术语学生不是很明白,而经过课上的补充又有些生硬,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也是今后需要我改善的地方,针对不一样的课文,在提问题时,要有必须的针对性,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童年发现教学反思10

这几天,陆续地听了老师们的很多节课,使我受益匪浅!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老师们的每一节课都没有花架子,就是在实实在在地落实教学重点,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这让我这个这几年一直受外面还在不停地翻着花样上语文课熏陶的语文教师,感触良多,我觉得我们一实验的孩子们太幸福了:他们赶上了一个好的时候,他们的未来应该是充满希望的!不多说了,下面我来说说我上的这节语文课。

一、教材分析:

我上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标实验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童年的发现》。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厘米、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二、设计理念:

根据这篇课文的具体内容,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着重有以下三方面的想法:

1、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近陆续地听了一些老师的课,心中就在想:哎呀,这个地方上得好,是让学生自己说出来的,这个地方处理得好,这些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我们老师的课堂上真正地实现了由老师领着学转变为学生自己想要学,我想这也就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一个明显体现吧!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在我的这篇教案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想要去学习。为此,我在教案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板书自己提问,并通过默读自己到文中找寻答案的环节。

2、语文学习的快乐性。我做教师的一个最大愿望就是能让我的学生像我一样天天快乐,每一天都拥有一个好的心情。这不仅是在课间的班级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怎么能让我的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每篇课文中应该学会的内容。因此在我的教案中我设计了复习导入的开心辞典闯关环节,设计了赵本山的小品环节,设计我作为一个小组组长的自我吹嘘环节等等,试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语文的环境,总之目的就是让我的学生能够开心快乐!

3、阅读教学的研究性。我的这个想法来源于前几天在魁星博客上看到了张宏主任的一篇文章,写的'是在听完宋慧颖老师的草原一课之后的随想,其中有一段是关于学生在小组讨论或自我学习之后该如何进行汇报交流的详细阐述,看了以后给我的触动挺大,再结合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我们班是本学期新组建的班级,学生生源来自四面八方,大家的学习习惯各不相同,尤其是一到小组合作时更是无所适从,不是大家关于组内如何讨论意见不一,各不相让,就是不知该如何汇报。为此,我就想应该对学生们进行一下关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统一指导。由此,我也想到了阅读教学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适合的课文进行一些主题性研究呢?例如本课中的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包括详细指导到组内该如何进行讨论,讨论后又该如何进行汇报;再例如讲读课文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该怎样进行朗读感悟,包括朗读到底有哪几种形式,分别该怎样地表现,读完并感悟之后,该如何向老师和同学进行汇报,是按顺序汇报还是抓重点词语汇报,抓重点词语汇报又该分几步等等问题的指导,那么我想坚持着这样做下去的话,那么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就会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呢?这还只是一个思考,我自己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我只是想试一试。

最后,我想说说我对这节课的反思,我觉得这节课学生读的不够,导致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学生之所以读的不够是因为时间不够了,时间不够了的原因就像严华主任所讲的那样,教学设计的容量多了,又想让学生好好分析人物的特点,又想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贪多了所以就没嚼烂。其实这点在备课时,我也曾琢磨过,按理说这课挺好讲的,老师指导学生重点学习“发现规律”这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后面两个内容,有放有收,以我对我学生的了解,学生学习一定会相当轻松,课堂气氛也一定会相当热闹,但我又总觉得小组学习这个部分是个心病,所以犹豫来犹豫去,最后,还是张宏主任的一段话给了我进行这节可以说是我自己的一堂实验课的勇气,那就是,还是他在听完宋慧颖老师的课后写的那篇随想里的结尾一段话,他是这样说的:我想,学生的训练有素中的这个“素”,就是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养,它恰恰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最终目标啊。它来自于我们平时的每节课堂的每个施教时机。作为“平实”的课堂,相对于“课堂气氛”“环环相扣”“走完教案”这些堂皇的标准先放一放,把我们执教的重心放低一些,再低一些,让它最大限度地贴近我们的教学对象,我们应该不管有没有人听课,不管还有什么重要的环节,要好好抓住一个个这样的训练机会,针对我们的教学目标,使出全身力气,才能最终收获教学的果实呀。我想这段话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啊!

语文童年发现教学反思11

一、教材介绍

1、课文介绍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2)情感态度价值观: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3)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教学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策略

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着重有以下两方面的想法:

1、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在我的这篇教案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想要去学习。为此,我在教案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板书自己提问,并通过默读自己到文中找寻答案的环节。

2、阅读教学的研究性。讲读课文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该怎样进行朗读感悟,包括朗读到底有哪几种形式,分别该怎样地表现,读完并感悟之后,该如何向老师和同学进行汇报,是按顺序汇报还是抓重点词语汇报,抓重点词语汇报又该分几步等等问题的指导,那么我想坚持着这样做下去的话,那么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就会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呢?

三、成功之处

(一)、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感悟人物精神。

在初读课文,理清了课文脉络后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么一步步探究的?“我”对人体起源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怎么变化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感悟,让学生在自己觉得印象深刻的语句旁写上批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接下来集体探讨交流重点词句,对于这些句子,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结合语境去体会其中的关键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理解,使学生从“我”大胆提问、不断追问、绞尽脑汁的一步步探究中感悟到“我”求知若渴的心情。

在学习重点段落第11节时,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我”的发现的句子,并带着自己的理解转述“我”的推算,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我”惊人的想象力。

如果说在学习“我”如何一步步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悟还是支离破碎的,那么最后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评价一下童年的费奥多罗夫,应该是水到渠成了,学生应能感受到这个人物富于幻想、求知欲强的特点以及执着探究的精神,也能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二)、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课文涉及有关人的起源的知识,如认得细胞是否只是在晚上繁殖?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母亲为什么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母腹中的胎儿是否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会和文中的“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等问题充满了疑惑与好奇,他们也希望像文中的“我”一样弄个明白。

但课文毕竟是文学作品,与一般的科普作品不同,所以这些问题不宜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去探究,于是课前的功课可让学生做足,学生在预习时查找有关人的起源的资料,初步了解地球上生物的进化就是由最初的单细胞逐步进化成多细胞,接着由两栖动物逐步进化到低级哺乳动物,再演变成高级的哺乳动物,那么在课堂上学习“我”的发现时,读到“我”的推算,就知道了作者列举的几种动物恰好反映了生物进化的几个阶段。这样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就满足了学生兴趣,使他们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轻松了。

四、不足之处

我觉得这节课学生读的不够,导致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学生之所以读的不够是因为时间不够了,教学设计的容量多了,又想让学生好好分析人物的特点,又想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贪多了所以就没嚼烂,以后可要注意了。

语文童年发现教学反思12

《童年的发现》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文章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我在上课前认为学生必须有话可说,我放心地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于是,整个课堂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开始就由学生根据自我的理解设计板书,孩子们能从课文中领悟到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如,孙佳慧对最终一句的理解是对“我‘的自嘲,孙乐易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爱迪生、贝多芬等科学家、艺术家的遭遇,进行充分的辩论。但在他们的叙述争论中,对他们的理解,我总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好像与我想的有必须的距离。

反思这堂课,我没有处理好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关系。作为这样的课,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领悟到什么程度?那里给我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深思考的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教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在分组读议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这也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就是如何把握课堂教学“放”的度?

课堂教学既要“放得开”还要“收得拢”。

“放得开”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是改变课堂教学节奏慢、容量少、费时多、成效差的有效途径。尽管如此,课堂教学中也不能一味地“放”,否则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课堂教学结构就会松散。“放”是为了教学主题服务的,所以放开之后还得收拢,“收”的目的要明确,“收”的时机要及时。

1、收在学生认知本事提高时: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流于表面,显得糊涂而肤浅,不能具体深入这就需要教师引导提示,经过点拨学生的认识就清晰了,就深刻了。

2、收在学生语文本事提高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本事,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使他们具有交际需要的各种本事。如果在学生弄明白了文本中的“我”的发现,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童年的发现,让学生在实际的训练与文本的结合中感悟到了口语交际的特点,就会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语言表达本事就会提高。“放”与“收”是辨证的,仅有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放”的作用。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会大放光彩。

语文童年发现教学反思13

这是我第二次教学《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备课时,第一次教学这篇文章的种种不足就浮此刻眼前,所以,无论是对教材的分析,还是对学情的估计,我都进行了较为周密的研究,盼望能有所突破。

也许是准备充分的原因,前面的课堂效果较为梦想,我心中颇为得意。没想到,意外出现了。当我问:“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1(我预先认为这将是一个精彩的瞬间)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一个个默不作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突然,我脑中灵光一闪,何不讲一讲自我童年的发现来启发启发学生。我立刻想到“蜘蛛在雨天结竖网,晴天结横网”,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1“好1顿时,全班同学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讲到:“小时候呀……”话音刚落,教室里便慢慢地嘀咕开了。但这时学生说出的发现多是用眼睛看到的,这种情景下,我让学生回忆课文,让他们说说作者的童年发现是什么,是用什么发现的,从而让他们明白发现能够是用眼睛看,还能够用耳朵听,甚至能够用脑子想。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会是多角度的,对他们的观察本事、写作本事的提高都将很有作用。课堂中的这个小插曲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景,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我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坚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能让灵感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更

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景。我们虽然能够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

发情景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景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应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景,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我在备这一课时,就根本不觉得让学生说自我的发现是一个难点,反而觉得只要教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说出很多发现来。所以,完全没料到学生会出现思维障碍,出现冷常但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用我自我童年时的一个小发现来抛砖引玉,打破了僵局,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能够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

当然,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思考、实践,长期坚持,循环往复,经过艰苦磨砺和用心领悟而来的。它像一个人的语感一样,是属于个性化的范畴,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本事。它不仅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所以,我们不能不永远当“学生”。

语文童年发现教学反思14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最后再讨论交流,问题都很快地解决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比较高,有几点做得较为成功。

一、课前资料的查找充分,降低了学习难度

这一课的内容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课文篇幅长;其二内容上有些复杂,学生在理解“胚胎发育规律”这一抽象的问题时困难比较大。因此,我在教学前要求学生查找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这样,学生有了胚胎发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本课的学习降低了难度。

二、故事补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我深知本课教学有困难,因此我进行了充分的备课,吃透教材,还较为全面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了几个科学家的小故事,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讲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时,我补充了有关大科学家布鲁诺因信奉和宣扬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罗马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的故事,为学生理解这句话做好了铺垫。

三、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上,我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对画、批注,随着问题的解决,不光理解了课文内容,也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并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在开头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这时学生说出的发现多是用眼睛看到的,这种情况下,我让学生初读课文,让他们说说作者的童年发现是什么,是用什么发现的,从而让他们知道发现可以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会是多角度的,对他们的观察、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将很有作用。

语文童年发现教学反思15

《童年的发现》是小学六年级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作者在九岁的时候通过思考、观察,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很快理解了课文,明白了道理。然后便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我问:“作者在九岁时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我想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学生们或皱眉,或摇头,那意思是没有什么发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一定是重大的发现呀,在生活中的,学习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过思考、观察得来的,都行。”我充满期待地看着学生,可仍旧没有一个人举手,我不禁有一丝愠怒,正要发作时,一个声音告诫我说:“冷静,冷静,千万不可动怒!”怎么办呢?课总得上下去呀。俗话说,此文转自急中生智。此时,我脑中灵光一闪,有了!我表情缓和了下来,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61个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我。我清了清嗓门:“小时候呀,我特别喜欢观察蚂蚁……”我讲了一个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的发现。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嘀嘀咕咕起来:“啊,这么简单呀。”“我也有。”“我也有。”……看到学生的思路已被打开,说话欲望已被调动起来,我便趁热打铁:“简单吧?这样的小发现,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同桌说说。”学生立即说开了,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此时,学生们不再困惑,不再为难,而是侃侃而谈:

“我发现蚯蚓有再生的能力,有一次……”

“很小的时候,我在玩水时发现天要下雨、天气很闷时,鱼儿都要浮到水面上来吸气……”

“我发现蚂蚁是靠嗅觉闻气味来找伙伴和回家的……”

“我发现了天气很热时,往空中喷一口水会出现小小的彩虹……”

“我发现了写好作文的秘诀……”

思考: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本案例便是如此。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便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本案例中,如果我当时头脑发热,将学生训斥一番,只会形成师生情绪的对立,课堂氛围的紧张,不会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更不会听到学生后面精彩的发言,不会看到他们那一颗颗热爱生活的心,不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是爱动脑、爱观察的。

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我在备这一课时,就根本不觉得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是一个难点,反而觉得只要教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说出很多发现来。因此,[内容来于]完全没料到学生会出现思维障碍,出现冷场。但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时的一个小发现来抛砖引玉:“老师先来讲讲我童年时的发现吧。”这样的随机应变,打破了僵局,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草船借箭》之教案

《草船借箭》是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讲述的是诸葛亮凭借其聪明才智借箭成功,避开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二:

一是使学生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二是要引导学生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件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我在教学设计上紧扣“神机妙算”这一线索,让学生在质疑、探索、交流、延伸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鼓励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我一共安排了三次质疑,第一次是在课的开始,出示课题后,我向学生简单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斗智情境,接着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这时,学生已设身处地地想:面对生死关头的诸葛亮借到箭了吗?怎样借的?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呢?此时学生所关注的无非是有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方面的问题,这是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的表现

第二次是在理清文章思路后,让学生自读“借箭经过”部分后质疑,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所提出问题的思维价值也不尽相同,但这是他们自读后经过独立思考产生的疑问,学生思维的大门已经打开。通过师生共同梳理,筛选出带有共性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

1、诸葛亮为什么在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时去取箭?

2、鲁肃向周瑜报告为什么不提借船的事?

3、诸葛亮为什么认定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4、诸葛亮为什么叫人把船连起来、“一”字摆开,并用青布幔子和草把子遮住,又要擂鼓呐喊呢?

5、诸葛亮为什么先让船头朝西,后让船头朝东呢? 第三次质疑是在学生理解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对语言内涵的体味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理解,学生提出: 1诸葛亮为什么能做到神机妙算? 2十万支箭明明是骗来的,题目为什么不叫《草船骗箭》而叫《草船借箭》呢? 学生的质疑逐渐有深度、有广度,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分析、比较、归纳的过程中得到拓宽,受到启迪。

二、探索、交流 “质疑-解疑”是创造性自主学习的模式,而自主探索、相互交流、合作解疑是主体学习的充分体现。解疑的过程是读书讨论的过程。通过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在第一次解疑中,学生默读全文,用“――”划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生经自主探索便能解决。第二次则需引导学生反复读“借箭”部分,讨论诸葛亮为什么那样安排借箭过程,学生说出以下原因: 1诸葛亮在大雾漫天时借箭不容易被曹操发现; 2鲁肃不向周瑜说借船的事说明他忠厚、守信用; 3诸葛亮认定曹操不敢出来,说明诸葛亮了解曹操多疑的性格; 4把船连起来、“一”字摆开,用青布幔子遮住,又要擂鼓呐喊是为了虚张声势、多受箭; 5先是船头朝西,后船头朝东,一是为了多受箭,二是为了回去时顺风,跑得快。这时,学生已理解到诸葛亮借箭成功是他知天、知人、知地的结果。学生的情感由对文章的喜爱发展到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敬佩,学生的思维也由定向思维发展到异向思维。

在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能做到神机妙算”时,学生的思维开始发散,发言积极踊跃,得出以下结论: 1诸葛亮博览群书、知识广博; 2诸葛亮善于观察周 围的人和事; 3诸葛亮能灵活巧妙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4诸葛亮做事考虑周全,安排巧妙。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是算卦算来的,也不是天生俱有的,而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也正是在学生对诸葛亮的啧啧称赞声中激发了自身努力学习的斗志。而通过讨论题目为什么不叫《草船骗箭》而叫《草船借箭》这一问题,又训练了学生依据中心推敲、斟酌词句的能力。

三、延伸 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常常是疑解为止。其实,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仅仅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教育是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的 话,就不能被课堂时空所限,即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后,还应适时地 将课内所学向课外延伸,以达到刺激学生不断产生学习需求的目的,从而使其主体地位在整个活动中得到充分落实。在学完《草船借箭》一课后,我拿出《三国演义》,说:“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我们对诸葛亮有了初步了解,但要想真正了解诸葛亮,仅凭这篇课文是不够的,我希望大家课后读读这本书,你便能从中找到更多的大案。”显然,学生平静下去的心又被老师的话激活了:诸葛亮还有什么神机妙算的事吗?周瑜还会设机陷害诸葛亮吗?不言而喻,同学们争相传阅,“寻根究底”的劲头不亚于课内。

第五篇: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

今天我教学了《童年的发现》,《童年的发现》是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问题都很快地解决了,然而在最后一个环节却出现了问题。我问:

寂了下来,一个个默不作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

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

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2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终写这个发此刻几年后教师讲课时得到证实。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教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教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样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作者语言幽默,对自我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教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这篇课文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这篇课文中,我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尤其是文中的第三自然段,作者讲到“我的发现始于梦中飞行。”我先让学生交流自我有没有做过这样的有关飞行的梦,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此时,为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适时给学生讲了有关我自我的梦,“其实,教师也经常做飞行的梦。”我认真地给学生讲了我的梦境,之后我引导学生,文中的“我”,由做过的梦引起了一连串的问题并不断地进行思考。结果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我又引导学生,你们有什么奇怪的梦,能够和大家交流吗?学生顿时争先恐后说到自我的或奇怪或美妙的梦。这样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本事。

对于课文最终一段的学习比较重要,这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尤其是对于“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收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读起来感到有些突兀,在那里,我让学生说一说自我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并适时给学生补充世界上有关的科学家为了坚持自我的真理甚至被绞死的事例,学生对于这句话有了充分的理解,也巧妙地突破了文中的难点。

不足之处,这篇课文需要学生课前了解的知识比较多,可是,在课前布置预习时,我对学生提的要求有些笼统,文中有些科学术语学生不是很明白,而经过课上的补充又有些生硬,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也是今后需要我改善的地方,针对不一样的课文,在提问题时,要有必须的针对性,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3

《童年的发现》是小学六年级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作者在九岁的时候通过思考、观察,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很快理解了课文,明白了道理。然后便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我问:“作者在九岁时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我想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学生们或皱眉,或摇头,那意思是没有什么发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一定是重大的发现呀,在生活中的,学习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过思考、观察得来的,都行。”我充满期待地看着学生,可仍旧没有一个人举手,我不禁有一丝愠怒,正要发作时,一个声音告诫我说:“冷静,冷静,千万不可动怒!”怎么办呢?课总得上下去呀。俗话说,此文转自急中生智。此时,我脑中灵光一闪,有了!我表情缓和了下来,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61个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我。我清了清嗓门:“小时候呀,我特别喜欢观察蚂蚁……”我讲了一个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的发现。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嘀嘀咕咕起来:“啊,这么简单呀。”“我也有。”“我也有。”……看到学生的思路已被打开,说话欲望已被调动起来,我便趁热打铁:“简单吧?这样的小发现,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同桌说说。”学生立即说开了,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此时,学生们不再困惑,不再为难,而是侃侃而谈:

“我发现蚯蚓有再生的能力,有一次……”

“很小的时候,我在玩水时发现天要下雨、天气很闷时,鱼儿都要浮到水面上来吸气……”

“我发现蚂蚁是靠嗅觉闻气味来找伙伴和回家的……”

“我发现了天气很热时,往空中喷一口水会出现小小的彩虹……”

“我发现了写好作文的秘诀……”

思考: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本案例便是如此。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便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本案例中,如果我当时头脑发热,将学生训斥一番,只会形成师生情绪的对立,课堂氛围的紧张,不会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更不会听到学生后面精彩的发言,不会看到他们那一颗颗热爱生活的心,不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是爱动脑、爱观察的。

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我在备这一课时,就根本不觉得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是一个难点,反而觉得只要教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说出很多发现来。因此,[内容来于]完全没料到学生会出现思维障碍,出现冷场。但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时的一个小发现来抛砖引玉:“老师先来讲讲我童年时的发现吧。”这样的随机应变,打破了僵局,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4

备课时,我认真阅读了课文三次,对教学思路还是一片迷茫。对课文内容也只不过是个大致的了解,对课后的四项练习题,有点不知所措,咋办?这可是篇精读课文呢?于是,我从课件及课堂作业本下手,寻找教学灵感。

果然不出所料,我找到了一个挺切合本班实际的课件,稍微调整里面的教学思路:先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说说作者童年时的发现是什么?具体是怎样的?找有关句子理解并品味,再从老师的那句话得到验证,再找相关句子品悟;第二课时主要围绕“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划出相关的句子”展开教学,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有目的地默读课文,读读、找找、说说,老师适当的补充提示学生忽略的地方。

学生能通过“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人是由细胞构成的?正好是九个月。”“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等句子自主发现——“我”是个充满幻想、刨根问底、幽默风趣的人。

整个教学环节下来,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就水到渠成了。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5

《童年的发现》是略读课文,但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在上课前以为学生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我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我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分组读议。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的遭遇。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问题所在。像这样的课堂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这里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的长期坚持和用心领悟而来。它像语感一样,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它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真是学无止境呀。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6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听课分心的现象,它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基本原因是学生不会听不愿听。本课教学中,我进行了听的训练。由一名学生讲作者童年发现的过程,其他同学评出亮点。当学生说了三个亮点后,让听的学生总结。这时会发现听完全的学生不多。可见多数学生分心了。让这位学生再讲一遍,学生听的效果极好。那里有一个有意注意的问题。很多时候当我们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时,往往忽视了下头听课的学生,其实在此活动中他们的思想根本不在其中,这是因为儿童好动,思想不能长时间集中。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让他们集中精力。说听评后,必须让下头听的学生总结。因为他们有听的任务,不听不行,注意力必然集中。

我不断地鼓励说故事的人,不断让听的学生评、总结,结果学生越说越好。我不能不佩服学生潜力巨大。当看到学生讲得头头是道时,我想平时我们爱埋怨学生脑子不活,其实是教师没有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进取性。在起初学生说得不好时,我们能够找他的亮点,当亮点多起来时找大的亮点,让学生一次次获得成功感,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智力极度发挥,他们必将越说越愿说。

在学生读文中感受深刻的句子时,我利用的材料讲,教师的回答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他还记得,可见当时作者听得何等认真。没有认真地听别人说,哪来好的人物语言描述。

就是这样的听说训练,就是这样有的放矢的引导,课堂上听讲发言的学生多了,分心的学生少了。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7

我国中小学一直是以“读懂课文”为主要目标来组织阅读教学的。通行的阅读教学模式是“初步理解课文──分段讲读分析──概括总结全文”,学生主要的是获得文本的“意”,课文学完,学生脑中留下的也只有文中的人和事了。因此,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了二三百篇课文,实际上只是知道了二三百个故事。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我们对语文课程中阅读教学的任务认识不够全面。语文课程中的“阅读课”,实质上是“阅读课”和“语言课”的综合,其确切名称应该是“语文课”。语文教学一定要把语言学习的任务落到实处。《童年的发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在教学时,我尝试着用多元化的视角来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语言。

一、有效进行说话训练

有效进行说话训练的关键是选准说话训练点,设计训练步骤。例如,第1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童年的一个“重大”发现,大胆猜想“母亲怀胎”反映了人的漫长的进化过程。这一段文字就是一个很好的说话训练点,我设计了以下训练步骤:⑴ 让学生阅读这段文字,并发现这段文字的语言规律,认识到只要抓住“从……变成……经过……,……折合……”这几个词,就能带出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并能顺利记住,也就能通顺连贯地说好这段话。⑵ 让学生反复阅读,理解内容,把握要点。⑶ 个体练说,强调要把文本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个体语言。⑷ 说话交流,相互评议。

二、强化语言的输入与输出过程

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因为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就不能完成;但是,没有大量的语言输出的练习,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很难提高。由此可见,学习课文语言必须强化学生的语言输入与输出过程。这篇课文的语言词语丰富,情感丰满,学生非常喜欢。我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语言的精妙并进行交流。例如,“梦中飞行”一段大家都很喜欢,在交流时,有的同学说道:“从‘双脚一点’‘轻轻跃起’这两个词看出他如此轻松地离开地面向空中飞去,只有在月球中才会这样,让人感觉到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帮助他。这里的‘点’和‘跃’用得特好,很传神。”有的同学说道:“从‘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这句话让我仿佛看到他一会上天,一会下地,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给人自由自在的感觉。这些词语用得精妙绝伦,让人心旷神怡。”

当学生有了独特的体验并输入了文本的优美语言时,我趁热打铁,再让学生在情境中对这段文字进行模仿运用,练笔写《我的梦》。在写作时,学生都能灵活运用文本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做梦的真实感受。

三、用多种方法学习课文语言

这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

1、学习课文表情达意的方法。如:在学习写作者“发现”的段落时,我引导学生学习“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的只不过几厘米”这句话的表情达意的写法,通过讨论,大家领悟了这句话的前半句用两个“很”强调了“距离”的“远”,后半句用“只不过”强调了“距离”的“近”,前后对比鲜明,表达效果非常好。接着我又组织学生进行迁移运用,要求也用“很……很……,……只不过……”说一句话,把作者的“发现”说清楚。有的学生这样说:“人类进化的过程很长很长,但是母腹中的婴儿只不过用九个月的时间就再现了这一过程。”

2、从培养词感和句感的角度,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如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有个学生就抓住句中“翻来覆去”、“恨不得”等词语谈了自己的感受:“他对一条鱼都会这样仔细观察,‘翻来覆去’看个不停,从‘恨不得’这个词中,更可以感觉到他想有惊人发现的急切心情,可见他对探索是何等的痴迷!”

3、抓住文本与生活的结合点,拓展学生的课外视野,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例如:“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其二,作者用幽默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自己的遭遇的看法。在教学结束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这句话的意思,学习本文的语言,在课后写一个片段,写出某个科学家的一次遭遇。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8

这几天,陆续地听了老师们的很多节课,使我受益匪浅!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老师们的每一节课都没有花架子,就是在实实在在地落实教学重点,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这让我这个这几年一直受外面还在不停地翻着花样上语文课熏陶的语文教师,感触良多,我觉得我们一实验的孩子们太幸福了:他们赶上了一个好的时候,他们的未来应该是充满希望的!不多说了,下面我来说说我上的这节语文课。

一、教材分析:

我上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标实验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童年的发现》。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厘米、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二、设计理念:

根据这篇课文的具体内容,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着重有以下三方面的想法:

1、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近陆续地听了一些老师的课,心中就在想:哎呀,这个地方上得好,是让学生自己说出来的,这个地方处理得好,这些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我们老师的课堂上真正地实现了由老师领着学转变为学生自己想要学,我想这也就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一个明显体现吧!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在我的这篇教案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想要去学习。为此,我在教案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板书自己提问,并通过默读自己到文中找寻答案的环节。

2、语文学习的快乐性。我做教师的一个最大愿望就是能让我的学生像我一样天天快乐,每一天都拥有一个好的心情。这不仅是在课间的班级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怎么能让我的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每篇课文中应该学会的内容。因此在我的教案中我设计了复习导入的开心辞典闯关环节,设计了赵本山的小品环节,设计我作为一个小组组长的自我吹嘘环节等等,试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语文的环境,总之目的就是让我的学生能够开心快乐!

3、阅读教学的研究性。我的这个想法来源于前几天在魁星博客上看到了张宏主任的一篇文章,写的是在听完宋慧颖老师的草原一课之后的随想,其中有一段是关于学生在小组讨论或自我学习之后该如何进行汇报交流的详细阐述,看了以后给我的触动挺大,再结合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我们班是本学期新组建的班级,学生生源来自四面八方,大家的学习习惯各不相同,尤其是一到小组合作时更是无所适从,不是大家关于组内如何讨论意见不一,各不相让,就是不知该如何汇报。为此,我就想应该对学生们进行一下关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统一指导。由此,我也想到了阅读教学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适合的课文进行一些主题性研究呢?例如本课中的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包括详细指导到组内该如何进行讨论,讨论后又该如何进行汇报;再例如讲读课文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该怎样进行朗读感悟,包括朗读到底有哪几种形式,分别该怎样地表现,读完并感悟之后,该如何向老师和同学进行汇报,是按顺序汇报还是抓重点词语汇报,抓重点词语汇报又该分几步等等问题的指导,那么我想坚持着这样做下去的话,那么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就会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呢?这还只是一个思考,我自己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我只是想试一试。

最后,我想说说我对这节课的反思,我觉得这节课学生读的不够,导致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学生之所以读的不够是因为时间不够了,时间不够了的原因就像严华主任所讲的那样,教学设计的容量多了,又想让学生好好分析人物的特点,又想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贪多了所以就没嚼烂。其实这点在备课时,我也曾琢磨过,按理说这课挺好讲的,老师指导学生重点学习“发现规律”这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后面两个内容,有放有收,以我对我学生的了解,学生学习一定会相当轻松,课堂气氛也一定会相当热闹,但我又总觉得小组学习这个部分是个心病,所以犹豫来犹豫去,最后,还是张宏主任的一段话给了我进行这节可以说是我自己的一堂实验课的`勇气,那就是,还是他在听完宋慧颖老师的课后写的那篇随想里的结尾一段话,他是这样说的:我想,学生的训练有素中的这个“素”,就是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养,它恰恰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最终目标啊。它来自于我们平时的每节课堂的每个施教时机。作为“平实”的课堂,相对于“课堂气氛”“环环相扣”“走完教案”这些堂皇的标准先放一放,把我们执教的重心放低一些,再低一些,让它最大限度地贴近我们的教学对象,我们应该不管有没有人听课,不管还有什么重要的环节,要好好抓住一个个这样的训练机会,针对我们的教学目标,使出全身力气,才能最终收获教学的果实呀。我想这段话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啊!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9

《童年的发现》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文章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我在上课前认为学生必须有话可说,我放心地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于是,整个课堂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开始就由学生根据自我的理解设计板书,孩子们能从课文中领悟到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如,孙佳慧对最终一句的理解是对“我‘的自嘲,孙乐易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爱迪生、贝多芬等科学家、艺术家的遭遇,进行充分的辩论。但在他们的叙述争论中,对他们的理解,我总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好像与我想的有必须的距离。

反思这堂课,我没有处理好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关系。作为这样的课,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领悟到什么程度?那里给我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深思考的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教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在分组读议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这也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就是如何把握课堂教学“放”的度?

课堂教学既要“放得开”还要“收得拢”。

“放得开”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是改变课堂教学节奏慢、容量少、费时多、成效差的有效途径。尽管如此,课堂教学中也不能一味地“放”,否则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课堂教学结构就会松散。“放”是为了教学主题服务的,所以放开之后还得收拢,“收”的目的要明确,“收”的时机要及时。

1、收在学生认知本事提高时: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流于表面,显得糊涂而肤浅,不能具体深入这就需要教师引导提示,经过点拨学生的认识就清晰了,就深刻了。

2、收在学生语文本事提高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本事,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使他们具有交际需要的各种本事。如果在学生弄明白了文本中的“我”的发现,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童年的发现,让学生在实际的训练与文本的结合中感悟到了口语交际的特点,就会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语言表达本事就会提高。“放”与“收”是辨证的,仅有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放”的作用。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会大放光彩。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0

一、教材介绍

1、课文介绍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2)情感态度价值观: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3)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教学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策略

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着重有以下两方面的想法:

1、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在我的这篇教案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想要去学习。为此,我在教案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板书自己提问,并通过默读自己到文中找寻答案的环节。

2、阅读教学的研究性。讲读课文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该怎样进行朗读感悟,包括朗读到底有哪几种形式,分别该怎样地表现,读完并感悟之后,该如何向老师和同学进行汇报,是按顺序汇报还是抓重点词语汇报,抓重点词语汇报又该分几步等等问题的指导,那么我想坚持着这样做下去的话,那么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就会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呢?

三、成功之处

(一)、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感悟人物精神。

在初读课文,理清了课文脉络后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么一步步探究的?“我”对人体起源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怎么变化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感悟,让学生在自己觉得印象深刻的语句旁写上批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接下来集体探讨交流重点词句,对于这些句子,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结合语境去体会其中的关键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理解,使学生从“我”大胆提问、不断追问、绞尽脑汁的一步步探究中感悟到“我”求知若渴的心情。

在学习重点段落第11节时,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我”的发现的句子,并带着自己的理解转述“我”的推算,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我”惊人的想象力。

如果说在学习“我”如何一步步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悟还是支离破碎的,那么最后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评价一下童年的费奥多罗夫,应该是水到渠成了,学生应能感受到这个人物富于幻想、求知欲强的特点以及执着探究的精神,也能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二)、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课文涉及有关人的起源的知识,如认得细胞是否只是在晚上繁殖?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母亲为什么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母腹中的胎儿是否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会和文中的“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等问题充满了疑惑与好奇,他们也希望像文中的“我”一样弄个明白。

但课文毕竟是文学作品,与一般的科普作品不同,所以这些问题不宜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去探究,于是课前的功课可让学生做足,学生在预习时查找有关人的起源的资料,初步了解地球上生物的进化就是由最初的单细胞逐步进化成多细胞,接着由两栖动物逐步进化到低级哺乳动物,再演变成高级的哺乳动物,那么在课堂上学习“我”的发现时,读到“我”的推算,就知道了作者列举的几种动物恰好反映了生物进化的几个阶段。这样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就满足了学生兴趣,使他们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轻松了。

四、不足之处

我觉得这节课学生读的不够,导致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学生之所以读的不够是因为时间不够了,教学设计的容量多了,又想让学生好好分析人物的特点,又想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贪多了所以就没嚼烂,以后可要注意了。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1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最后再讨论交流,问题都很快地解决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比较高,有几点做得较为成功。

一、课前资料的查找充分,降低了学习难度

这一课的内容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课文篇幅长;其二内容上有些复杂,学生在理解“胚胎发育规律”这一抽象的问题时困难比较大。因此,我在教学前要求学生查找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这样,学生有了胚胎发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本课的学习降低了难度。

二、故事补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我深知本课教学有困难,因此我进行了充分的备课,吃透教材,还较为全面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了几个科学家的小故事,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讲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时,我补充了有关大科学家布鲁诺因信奉和宣扬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罗马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的故事,为学生理解这句话做好了铺垫。

三、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上,我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对画、批注,随着问题的解决,不光理解了课文内容,也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并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在开头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这时学生说出的发现多是用眼睛看到的,这种情况下,我让学生初读课文,让他们说说作者的童年发现是什么,是用什么发现的,从而让他们知道发现可以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会是多角度的,对他们的观察、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将很有作用。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2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发现。在设计教案时,我为了突出重点,从“发现”入手,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握“发现”是什么,进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在设计环节时,总体思路为总-分-总式,即先引导学生在读文时整体把握“发现”的过程,在学生交流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发现过程分为三步:即梦中飞行、寻求解答、大胆猜测。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重点通过感情朗读、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把握作者的发现过程,并适时渗透作者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特点,最后再反过头来回顾整个发现过程,感受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设计教案时,自认为思路清晰,重点把握突出,课堂效果应该较好。

但整堂课下来,总有一种“蜻蜓点水”之感:教学内容不深不透。虽然各个教学知识点都已讲到,但总没有深入、细致的去谈、去读、去体会。

如在教学“寻求解答”一节中,只是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我”的好奇,有刨根问底、善于思考的特点。此时,我向学生提出:“作者问了几个问题?”有的同学说“四个”,有的说“五个”。李步庚同学还把课文中未出现、隐藏在文中的问题(晚上我为什么会做飞行的梦啊?)问了出来,而此时,我并没有趁势表扬鼓励,说明我平时的教学机智还不够,不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并作出适时地反应。

引导学生理解“几个问题”时,我虽然出现了“追问”一词,也作了讲解,但没有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我强烈的求知欲。结果在讲完发现过程后,再回过头来思考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从整体角度看,一是教学内容重复,二是理解进教材意图的偏离,没有在特定情境中达到文意兼得的目的。

由这节课的教学,我再一次感受到教师对教材把握的价值,它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抓好文章主线,把握好文章的“题眼”,并围绕“题眼”去设计环节,精心提问,才会走向成功。就像本节课,我的“题眼”并不明确,错以“发现的过程”为“题眼”,其实应该围绕发现的过程体会作者求知若渴、善于思考、大胆想象的特点,才是本文真正的“题眼”。一切教学应该为它服务,向它靠拢,而我却用过多的时间去泛泛理解发现过程,导致上完课有“蜻蜓点水”的感觉。

再次,我也感受到了自己教学机智的不足,今后要努力提高。要注意倾听,重视学生发言中的“亮点”,及时捕捉,适时鼓励,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才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达到深刻理解、体会的效果。

第三,感受最深的就是要入情入境的引导学生朗读,要做到说读结合。而这方面我做的还不够。有时自己在课堂上讲得多,问题重复或过碎,过多占用了学生朗读体会的时间;而有时的朗读并没有在理解透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的去读,而是为了读而读,效果不好。

以上的反思与感悟又一次让我深深地触动,自己的教学水平将如何提高?只有不断反思、总结、钻研,在实践中才能进步。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3

这是我第二次教学《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备课时,第一次教学这篇文章的种种不足就浮此刻眼前,所以,无论是对教材的分析,还是对学情的估计,我都进行了较为周密的研究,盼望能有所突破。

也许是准备充分的原因,前面的课堂效果较为梦想,我心中颇为得意。没想到,意外出现了。当我问:“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1(我预先认为这将是一个精彩的瞬间)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一个个默不作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突然,我脑中灵光一闪,何不讲一讲自我童年的发现来启发启发学生。我立刻想到“蜘蛛在雨天结竖网,晴天结横网”,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1“好1顿时,全班同学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讲到:“小时候呀……”话音刚落,教室里便慢慢地嘀咕开了。但这时学生说出的发现多是用眼睛看到的,这种情景下,我让学生回忆课文,让他们说说作者的童年发现是什么,是用什么发现的,从而让他们明白发现能够是用眼睛看,还能够用耳朵听,甚至能够用脑子想。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会是多角度的,对他们的观察本事、写作本事的提高都将很有作用。课堂中的这个小插曲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景,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我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坚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能让灵感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更

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景。我们虽然能够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

发情景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景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应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景,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我在备这一课时,就根本不觉得让学生说自我的发现是一个难点,反而觉得只要教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说出很多发现来。所以,完全没料到学生会出现思维障碍,出现冷常但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用我自我童年时的一个小发现来抛砖引玉,打破了僵局,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能够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

当然,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思考、实践,长期坚持,循环往复,经过艰苦磨砺和用心领悟而来的。它像一个人的语感一样,是属于个性化的范畴,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本事。它不仅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所以,我们不能不永远当“学生”。

下载六年级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合集]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童......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3篇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 一、教材介绍1、课文介绍《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5篇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在九岁的时候经过思考、观察,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这篇文章理解......

    童年趣事教学实录

    【构筑理想课堂】 《童年趣事》教学实录 石桥子王院小学 李炳智 师:上课前,李老师想跟大家分享一件快乐的事。那是我小时候干的一件傻事。想不想听? 生:想。 师:话说当年我上小......

    小学语文六年级《牛郎织女》教学实录

    牛郎织女(二) 教学目的: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 激趣 1.读了上节课的内容,你一定......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大全5篇]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童......

    小学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 我国中小学一直是以“读懂课文”为主要目标来组织阅读教学的。通行的阅读教学模式是“初步理解课文──分段讲读......

    六年级语文下册复习二教学实录

    六年级语文复习二(2课时) (第一板块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练习形式复习23个声母,体会学拼音的乐趣; 2.读音节,区分形近、音近的声母;读音节,学习认识事物并将词语分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