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基于学生研究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基于学生研究进行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教师不管是在上课还是在备课,处处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开展,如果教学不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侧重以教师和教材,就会导致以教师或教材为本的现象。下面我举一例来谈谈如何根据学生的研究(学生的认知、兴趣、知识与经验的背景、学习方式等)进行教学设计的。
最近,我上了一节 “用字母表示数”的新授课(片段)。设计目的:让学生明白确定的数就用具体数字表示,不确定的数可以用字母表示。
活动1:教师用一个信封装粉笔,让学生看着猜,分别是1根、2根、3根(具体数)、若干根(不确定只有个范围)。
活动2:教师找学生互动谈话:师:你今年几岁啦?(具体数)师:猜猜我今年多大岁数?(不确定只有个范围)
活动3:师:咱们班有多少人?全场有多少人(听课教师若干人)? 当学生遇到问题后,就会产生探究的欲望,此时再基于学生研究进行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学情、学生的学法、学生的学习欲望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出用字母(图像、图形等)表示数的方法方式策略及方案。
活动4:学生有60人,全场有x人,老师有多少人?
学生经过研究,发现老师可以用另一个字母表示,更好的方法是可以用一个式子(x-60)来表示,从而对代数式有了认识。所以,基于学生研究进行教学设计,要用启发式教育,可以结合板书要图文并茂,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要有师生互动环节。
为了帮助儿童入学以后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较好的过渡和适应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应给他们做好“搭桥”、“铺路”的工作。在幼儿园数学的基础上略有提高,面向小学,突出衔接。因此,切切实实地做好数学教学的幼小衔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在《认识图形
(二)》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表象。
可见,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第二篇:基于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基于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一、案例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实到数学教学中来.转化成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是今天做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最好的途径莫过于把好的理念渗透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使学生获得效益。而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是做好教学设计。基于上述理念进行的数学教学设计,不仅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已有知识和经验,而且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对学习方式的需求、数学情感的需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为人的教育、培养和发展,是一个以传授知识为载体,以发展能力为标志,以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的的过程。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兴趣“重心”、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合理整合学生的需求,再依据学生需求做好教学设计,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最终使学生得到发展。
二、概念界定
学生需求:学生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可以根据需求的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给与满足和实现的:一类是需要教师给与转化和指导的。这里的“需求”指的都是第一类,包括学生心理、态度、情感、价值观上的需求,具体到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学生对进一步学习技能的需求、学生对和谐学习环境的需求。
三、案例描述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学习代数知识的开始.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在求未知数x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用字母表示所求的数;在学习加、减、乘、除运算定律和性质,以及图形面积、周长计算公式时,都曾用字母表示过数。陌生的是,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量.以及这个数量与其它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因此可以说.本节课旧知识不少,新知识又比较缺乏对学生的刺激性、新鲜感。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定位在学生学习引导者的位置上,必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好处,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符号化数学思想的简洁美,用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感召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和需求。
引入设计.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经验。
师:“数学、数学,研究的问题都和谁有关系?”
生:数。(教师板书:数。)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什么呢?
师:同样是这个x,为什么有时候可以表示一个数,有时候就表示一些数,甚至任何数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因为关系和条件变了,所以表示的数可以不一样,数的范围也不一样。
过程设计,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和经验。
师:再看我们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a+b=b+a
a+b+c=a+(b+c)
………
加、减、乘、除的四种运算定律,一边是文字的形式,一边是字母的形式,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对比。
师:这么多的运算定律你们记的住吗?怎么记的?
生:当然用字母表示来记了!
教师故意连续问了几个同学,得到的回答是一样的。
师:你们为什么那么偏爱字母的形式呀?
生:好记、简单、清楚、方便、明白
师:这就是用字母表示的好处。
师:字母可以表示数,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有没有用字母表示的情况呢? 生:运算定律、计算公式
师:就从大家熟悉的求未知数x看起,l+x=100’ l+x<100’,x分别表示几?
生:x表示99,x表示小于99的所有数,x表示任何数。
重点设计,利用学生问题解决的需要。
师:用字母表示数,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呢?
教师操作:切黄瓜,切一刀,分成几段?两刀呢?三刀呢?
生:切一刀分成两段,两刀三段,三刀四段„„
教师操作:快速切黄瓜„„
师:切了多少刀?分成了多少段?
生:太快了,没数过来„„
师:怎么表示切的刀数和分的段数呢?
生:(恍然大悟,七嘴八舌)用字母表示!
课件演示: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
教师请学生连续接儿歌的下句。
学生边说边算,越来越慢、越来越出错多,自己都笑个不停„„
师:如果满池塘都是青蛙,你们什么时候说完呀?
生:(边笑边说)用字母表示!
师:看看儿歌里有哪些数量和数量关系,你们怎样用字母表示?
生:青蛙的只数、嘴的张数、眼睛的只数、腿的条数、跳下的声音数。
师:这么多的数量你们打算用多少个字母表示?
生:(异口同声)一个就行!
师:如果现在让你来把这首儿歌接下去,你想怎样接?
生: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扑通a声跳下水。
难点设计,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师:既然用字母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有这么多优点,那你们想用字母表示的方法来解决更多的问题吗?
生:想!
师:这里面可有特殊的要求,你们自己来发现这些特殊的规则是什么,好吗?
学生自己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然后和学习伙伴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
学生在具体问题中进行尝试、规范用字母表示数的书写方法。
四、案例分析
1.教学设计前收集和了解学生的需求。
教师进行本节课教学设计前.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了了解.还特意和部分学生进行“自由式”聊天.询问他们对于字母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了解。由于教师对本册教材有通篇的把握.所以在学习小数简算和平面图形求积计算时,就已经有意识地对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复习,给学生创造了自我感受“文字表述和字母表示”的机会.形成了初步的表象。
在对学生进行有关“数学学习”的问卷调研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你喜欢的数学学习内容是:
1.很有趣味的、好玩的知识。
2.能够帮助我解决身边问题的知识。
3.考试中的重点知识。
4.需要认真钻研才能掌握的知识。
基于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需求的了解,才有了引入部分的设计,游乐场、停车场的标志,一下子就走人了学生的生活.唤醒了他们的经验,再加上扑克牌的诙谐.学生立刻联想到数学中的未知数、运算定律、计算公式不都是用字母表示的吗?但是教师并没有停留在学生的原有基础上.而是设计了三个求未知数的问题“1+x=100l+x<100 1机”.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即字母不但可以表示数.而且同一个字母还可以表示不同的数,并且随着条件的变化,有时可以表示一些数或是任何数。
2.根据学生需求进行预设性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感知的过程.这种体验式的过程具有不可替代性,只能在学生自主感受中生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预设性,不仅给学生提供、设计这样的契机,还要关注学生在自我感知过程中的动态反应,要根据学生的共性需求和个体需求适度调整教学。
以往在教学“字母表示数”的优点时,总是在学生解决了新问题后(用字母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提出。而本节课对这一问题的设计,教师作了比较厚实的预设.让学生在此之前的学习中充分体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的好处.只是没有挑明,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感受过程.这是教师基于学生体验的预设。带着这样的经历.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后,很自然的勾起这种切身的体验,他们由衷的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归纳、形成认识,“简便、清楚、方便、易记”等规律性的数学语言脱口而出。
3.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生成性的需求。
喜欢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是多数学生的共性需求,特别是当这样的问题预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时候。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精心安排了“现场切黄瓜”的情景,学生感到有趣好玩.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而教师呢,故意切得飞快.还能清楚、快速的数出切的刀数和切成的段数吗?教师的“炫耀”激发出学生的思维火花——用字母表示。
对于“青蛙儿歌”的设计.原本是想让学生先找出儿歌中的数量和数量关系.然后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可是顺应着“切黄瓜”的问题解决,看到学生兴趣盎然的状态,教师直接让学生做“儿歌接龙”,在一片诙谐滑稽的场景中,学生不仅看清了儿歌中的数量,而且还“算”清了数量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成为了不可争的共识。
三维教学目标是预设的.但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生成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动态需求,适度调整教学,才能保证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有效生成。
4.效果的反思。
(1)教师能从多种途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需求.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初步的策略。
(2)教师的教学设计,从追求过程清晰完整,转向了重点要落实在学生的需求点上,使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3)教师在教学中,有了捕捉学生学习中随机出现、鲜活信息的意识.并尝试加以恰当地运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机智。
5.问题的反思。
(1)如何对收集和了解的学生需求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类.提炼、概括出核心内容。
(2)面对大班额教学,如何更有效地在面向学生共性需求的同时。使学生的个性需求得到满足。
(3)如何恰当地处理生成性需求和预设性需求之间的矛盾。
第三篇:基于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数学教学设计
一、案例背景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实到数学教学中来.转化成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是今天做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最好的途径莫过于把好的理念渗透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使学生获得效益。而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是做好教学设计。基于上述理念进行的数学教学设计,不仅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已有知识和经验,而且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对学习方式的需求、数学情感的需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为人的教育、培养和发展,是一个以传授知识为载体,以发展能力为标志,以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的的过程。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兴趣“重心”、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合理整合学生的需求,再依据学生需求做好教学设计,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最终使学生得到发展。
二、概念界定
学生需求:学生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可以根据需求的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给与满足和实现的:一类是需要教师给与转化和指导的。这里的“需求”指的都是第一类,包括学生心理、态度、情感、价值观上的需求,具体到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学生对进一步学习技能的需求、学生对和谐学习环境的需求。
三、案例描述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学习代数知识的开始.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在求未知数x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用字母表示所求的数;在学习加、减、乘、除运算定律和性质,以及图形面积、周长计算公式时,都曾用字母表示过数。陌生的是,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量.以及这个数量与其它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因此可以说.本节课旧知识不少,新知识又比较缺乏对学生的刺激性、新鲜感。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定位在学生学习引导者的位置上,必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好处,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符号化数学思想的简洁美,用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感召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和需求。
引入设计.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经验。
师:“数学、数学,研究的问题都和谁有关系?”
生:数。(教师板书:数。)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什么呢?
师:同样是这个x,为什么有时候可以表示一个数,有时候就表示一些数,甚至任何数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因为关系和条件变了,所以表示的数可以不一样,数的范围也不一样。
过程设计,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和经验。
师:再看我们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略)
加、减、乘、除的四种运算定律,一边是文字的形式,一边是字母的形式,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对比。
师:这么多的运算定律你们记的住吗?怎么记的?
生:当然用字母表示来记了!
教师故意连续问了几个同学,得到的回答是一样的。
师:你们为什么那么偏爱字母的形式呀9
生:好记、简单、清楚、方便、明白
师:这就是用字母表示的好处。
师:老师这里还有三个字母,你在哪里见过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课件演示)
生:(兴奋地)扑克牌!ll、12、13。
师:字母可以表示数,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有没有用字母表示的情况呢?
生:求未知数x、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师:就从大家熟悉的求未知数x看起,l+x=100 l+x<100 l+x,x分别表示几?
生:x表示99,x表示小于99的所有数,x表示任何数。
重点设计,利用学生问题解决的需要。
师:用字母表示数,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呢?
教师操作:切黄瓜,切一刀,分成几段?两刀呢?三刀呢?
生:切一刀分成两段,两刀三段,三刀四段„„
教师操作:快速切黄瓜„„
师:切了多少刀?分成了多少段?
生:太快了,没数过来„„
师:怎么表示切的刀数和分的段数呢?
生:(恍然大悟,七嘴八舌)用字母表示!
课件演示: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
教师请学生连续接儿歌的下句。
学生边说边算,越来越慢、越来越出错多,自己都笑个不停„„
师:如果满池塘都是青蛙,你们什么时候说完呀?
生:(边笑边说)用字母表示!
师:看看儿歌里有哪些数量和数量关系,你们怎样用字母表示?
生:青蛙的只数、嘴的张数、眼睛的只数、腿的条数、跳下的声音数。
师:这么多的数量你们打算用多少个字母表示?
生:(异口同声)一个就行!
师:如果现在让你来把这首儿歌接下去,你想怎样接?
生: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扑通a声跳下水。
难点设计,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师:既然用字母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有这么多优点,那你们想用字母表示的方法来解决更多的问题吗?
生:想!
师:这里面可有特殊的要求,你们自己来发现这些特殊的规则是什么,好吗?
学生自己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然后和学习伙伴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
学生在具体问题中进行尝试、规范用字母表示数的书写方法。
四、案例分析
1.教学设计前收集和了解学生的需求。
教师进行本节课教学设计前.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了了解.还特意和部分学生进行“自由式”聊天.询问他们对于字母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了解。由于教师对
本册教材有通篇的把握.所以在学习小数简算和平面图形求积计算时,就已经有意识地对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复习,给学生创造了自我感受“文字表述和字母表示”的机会.形成了初步的表象。
在对学生进行有关“数学学习”的问卷调研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你喜欢的数学学习内容是:
1.很有趣味的、好玩的知识。
2.能够帮助我解决身边问题的知识。
3.考试中的重点知识。
4.需要认真钻研才能掌握的知识。
5.容易学会的知识。
在问卷的33人中.选择“1”,约占30%;选择“2”.约占30%;选择“3”的占10%,选择“4”的10%.选择“5”占20%。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喜欢有趣、有用、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
基于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需求的了解,才有了引入部分的设计,麦当劳、停车场的标志,一下子就走人了学生的生活.唤醒了他们的经验,再加上扑克牌的诙谐.学生立刻联想到数学中的未知数、运算定律、计算公式不都是用字母表示的吗?但是教师并没有停留在学生的原有基础上.而是设计了三个求未知数的问题“1+x=100l+x<100 1机”.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即字母不但可以表示数.而且同一个字母还可以表示不同的数,并且随着条件的变化,有时可以表示一些数或是任何数。
2.根据学生需求进行预设性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感知的过程.这种体验式的过程具有不可替代性,只能在学生自主感受中生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预设性,不仅给学生提供、设计这样的契机,还要关注学生在自我感知过程中的动态反应,要根据学生的共性需求和个体需求适度调整教学。
以往在教学“字母表示数”的优点时,总是在学生解决了新问题后(用字母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提出。而本节课对这一问题的设计,教师作了比较厚实的预设.让学生在此之前的学习中充分体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的好处.只是没有挑明,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感受过程.这是教师基于学生体验的预设。带着这样的经历.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后,很自然的勾起这种切身的体验,他们由衷的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归纳、形成认识,“简便、清楚、方便、易记”等规律性的数学语言脱口而出。
3.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生成性的需求。
喜欢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是多数学生的共性需求,特别是当这样的问题预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时候。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精心安排了“现场切黄瓜”的情景,学生感到有趣好玩.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而教师呢,故意切得飞快.还能清楚、快速的数出切的刀数和切成的段数吗?教师的“炫耀”激发出学生的思维火花——用字母表示。
对于“青蛙儿歌”的设计.原本是想让学生先找出儿歌中的数量和数量关系.然后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可是顺应着“切黄瓜”的问题解决,看到学生兴趣盎然的状态,教师直接让学生做“儿歌接龙”,在一片诙谐滑稽的场景中,学生不仅看清了儿歌中的数量,而且还“算”清了数量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成为了不可争的共识。
三维教学目标是预设的.但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生成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动态需求,适度调整教学,才能保证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有效生成。
第四篇: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太师一附小 张元芝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就今天的这节课和大家聊一聊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所以备课在教师职业生活中实在是一项举足轻重的基本功。备课就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要围绕以下问题设计 一*为什么学
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这就要结合本课对课程标准进行学习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如《摩擦力》目的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二*“学什么”
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 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这课是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关于物质世界物体的运动和力的知识,认识三大力重力、弹力、摩擦力,这就是对教材所处的位置的分析:《摩擦力》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第四课,课标要求认识常见的力,摩擦力是三大力的一种。前三课已经研究了力在哪里,弹力、重力,学生对力有了初步认识,摩擦力与弹力、重力是平行课。对本课内容的分析:本课从宏观出发,引领学生认识两个物体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摩擦力,不仅在固体与固体之间,在固体与液体之间、固体与气体之间也可以产生。认识生活中对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的研究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样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根据:‘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 确定;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力的现象。
2、能够说出摩擦力的功与过。
3、能先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力的研究结果。根据:‘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确定;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理解什么是摩擦力
2、知道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3、能够设计增大或减小摩擦力(阻力)的验证实验
4、了解摩擦力的大小既与重量的大小有关,也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流线型可减小空气中和液体中的阻力。
根据:‘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2、能够辨证地看待摩擦力。三*如何学、要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这需要我们对教材编排思路、教学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学使用那些教学手段及教学仪器,进行分析,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现有水平如何?等
《摩擦力》教材编排思路 教材内容分三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1)认识摩擦现象和摩擦力。
首先提出什么是摩擦力。这是概念,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讨论,体验从而了解认识摩擦现象和摩擦力。(2)认识阻力----在固体与液体之间、固体与气体之间也可以产生摩擦现象和摩擦力。(3)判断摩擦力的“功”与“过”。目的是说明生活中有时需增大摩擦力,有时需减小摩擦力,也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探究打下伏笔
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是重点也是难点,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载体。通过实验指导学生学会设计对比实验,知道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表面光滑、粗糙有关、与重量有关、与运动方式(滑动和滚动)有关,阻力的大小与形状有关,流线型可减小空气中和液体中的阻力。分为三层(1)研究固体与固体之间如何减小摩擦力。(2)研究固体与液体之间、固体与气体之间如何减小阻力(3)应用 :讨论有些汽车、火船为什么做成流线型
第三部分:拓展: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应用。
重点、难点的分析
重点:认识摩擦力概念,及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阻力的实验
4、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识摩擦力及阻力
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课:知识的应用
1、研究如何减小摩擦力及阻力的方法并设计实验证明
2、流线型的应用
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析
1、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对于设计对比试验已经接触,如小车的运动、摆得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已经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已知物体的运动方式包括移动。摆动滚动,对摩擦力略知一二,只知道这个词,摩擦力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许多摩擦现象却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只不过学生没有觉察而已。
2、未知的,模糊的知识
什么是摩擦力?学生并不理解,关于阻力只是知道有阻力。并没有深入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更是没有想过,所以很有必要深入、细致研究。教学重点放在认识摩擦力及摩擦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3、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动机
对于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科学的基础和技能,学生水平偏好,比较喜欢学习科学的
教学方法:谈话法
观察法
实验法
使用教学手段是观察、实验、亲自体验和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学习教学仪器
测力计、小车、毛巾、实验报告单、钩码、等
四、学的怎么样
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考虑用什么方法进行评价,还要通过那些内容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课的掌握情况,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效果评估:
1、通过练习,用手势表示答案,可以了解全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通过实验报告单的交流,可以了解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小组合作情况
3、通过师生对话,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成情况 五*编写教学课时计划
这就是具体的教学流程(详细的教案或简单的教案)这就完成了教学设计工作。
结束语:不知道我的发言对大家是否有所启发,我想只要我们用心去备课,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解决怎么学的问题,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教学质量就会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就会得到培养,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的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就会落实。
第五篇: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新教师培训材料
推荐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往往会抱怨“学校学的东西没有用”,“工作是另外一回事”。他们无法将学到的理论或经验迁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具体表现为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即备课和上课,这是新教师首先遇到的问题。要备好一节课,核心是教学设计。那么我们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通俗一点讲,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即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设计一般包含有下列5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1.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如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1)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在这种分析过程中,教师将教科书作为主要依据(也有的考虑大纲、课标的要求),教材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比较注重显性教材的运用而忽视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对于教材的理解,一方面,教师内心所组织的内容及课堂中由于师生间思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各种现象,都将是一种隐性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开发,创造性使用。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2)教学对象分析学生是分析教学任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了解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这一水平标志着学生已经能做什么,说什么,想明白了什么等等。这是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的起点水平。二是要了解教学活动结束后预期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必须达到的状态。对这种状态的把握最终会转化为确定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的学习目标。只有当教师的心中对教学前和教学后这两种状态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数时,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真正恰当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2.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在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陈述上,与以往传统教案相比应该有较大变化,具体体现在目标的维度、目标陈述的主体等方面。(1)教学目标的主体和维度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向性,同时还可以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所以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教学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学生。而传统的教案对于目标的设计中,所体现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从教学目标设立的维度来看也更加全面,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而传统的教案中,目标的设置较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缺少对于能力和情感领域的设计。(2)具体教学目标的陈述由于教学目标是具体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在认知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够达到的新水平。因此,在陈述教学目标时要具体明确,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在陈述上不宜用含糊不清、缺乏质和量规定的“了解”“理解”、“掌握”等词,必须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陈述词要具体、鲜活。二是对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具体、明确。新课程标准关注“学习过程、改变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明确具体。三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陈述要明确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的内容,通常只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内容,而不具体规定学生应从活动中获得了什么结果。(3)教学目标和课堂效益的关系首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目标不宜定得过大,简单明了、切实可行、对准核心才具效益。其次,课堂目标不宜过细,具有关键性、技术性,对准价值意义才是有效益的。第三,课堂目标不宜过宽,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对准情感需求才是有效益的。总之,教学目标设计方法显然是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课题,哪个人都不可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然而,我们信息技术的目标泛滥化严重,在我们构建自主、有效课堂,重视课堂效益的今天却不得不提醒我们要认真面对这个问题。第一,搞清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写给谁看的,即在自己的教学是不是有所依;第二,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可实现的,即在教学之后学生能不能掌握得到。其实这两点仍然可以归为一点:目标要切实可行、行之有效。3.教学策略的设计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考虑:(1)教学组织形式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研究、自主体验、自主交流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可见,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自主参学习活动已成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成为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2)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有规。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学设计中应优先考虑的方法?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本问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3)学法指导我们既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化,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要考虑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策略来考虑学法指导。①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即把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放在首位,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潜心探究、快乐创造。②制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③制定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中要考虑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学会反思,敏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探索学习的规律。(4)教学媒体媒体可以是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呈现的一种载体,他们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就是实现课程与教育技术的整合,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克服旧的唯理智主义的知识观,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因此,媒体应该也相应地改变以往只传递知识信息的功能,在情景创设、思想方法的展开和过程体验等方面也应有它的一席之地。随着多媒体这一新型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媒体的设计比起单纯板书设计多了丰富性和生动性,因而,设计也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对媒体运用设计存在的问题,如,所选择或制定的教学媒体与本节课的主题联系不当、华而不实、喧宾夺主引起注意的混乱,从形式上看很生动、很美观,而内容却无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时的节奏和速度以及次序掌握不当造成学生认知的脱节;等等。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4.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运用,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值得我们探讨。(1)过程设计意图现代教学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在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纯粹接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教学不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更趋向于多维的、开放的教学形态的呈现。在这样的新理念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以往教案编写那种单
一、线性、主要设计教师教学步骤和方法的思维形式和编写格式有很大的不同,它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考虑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学生、教师,还是由他们共同参与)、行为(探索、思考、讨论、操作等等)和方式、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等。所以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对于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考状态,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朝着教学目标进行着。我们用图表来展现这种设计意图。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时间教学环节教学目的内容呈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使用预期效果
(2)过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教学过程考虑的因素,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更加具体、明确,除此以外,设计中增加了预期效果这一因素,因为设计的引进是为了将一个现存的情境改变成为所期望的情境,谋求这种变化正是教学设计的目的。教学设计是以目标为导向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馈调控来实现的。而预期效果的设计便是实现反馈调控的一个关键的手段。另外,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能够使教师在目标指引下理性地进行教学,因此,对于每一环节中的教学目的也应该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在过程设计中,增加了教学目的这一要素。5.教学设计自我评价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为了实现这一功能,教学设计的自我评价是教学设计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把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来看的话,它是一个在开发、设计、利用和评价四个方面全面研究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理论与实践”。在时间上,教学设计分为了三个时间段,即课的准备的设计、课的实施中的再次设计(即生成)、课后的反思性的设计修正。因此,教学设计除了包括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分析,策略制定和过程设计以外,最后应该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这是教师的一个不可缺的元认知活动。教学设计的评价,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在设计完成之后设计实施之前,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预测,这样能够帮助设计者在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教学事件,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的二度创造。二是在教学活动之后进行的教学设计的评价,目的在于总结设计的得与失。因为,任何一个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况且设计与实践活动本身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理论上再合理的设计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真正有效。所以,—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性评价的设计,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和有效的设计,从与传统教案的不同功能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它与传统教案不同的是,教学设计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时空上都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也更具有先进性。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新教师培训材料}0推荐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往往会抱怨“学校学的东西没有用”,“工作是另外一回事”。他们无法将学到的理论或经验迁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具体表现为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即备课和上课,这是新教师首先遇到的问题。要备好一节课,核心是教学设计。那么我们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通俗一点讲,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即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设计一般包含有下列5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1.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如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1)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在这种分析过程中,教师将教科书作为主要依据(也有的考虑大纲、课标的要求),教材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比较注重显性教材的运用而忽视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对于教材的理解,一方面,教师内心所组织的内容及课堂中由于师生间思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各种现象,都将是一种隐性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开发,创造性使用。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2)教学对象分析学生是分析教学任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了解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这一水平标志着学生已经能做什么,说什么,想明白了什么等等。这是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的起点水平。二是要了解教学活动结束后预期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必须达到的状态。对这种状态的把握最终会转化为确定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的学习目标。只有当教师的心中对教学前和教学后这两种状态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数时,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真正恰当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2.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在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陈述上,与以往传统教案相比应该有较大变化,具体体现在目标的维度、目标陈述的主体等方面。(1)教学目标的主体和维度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向性,同时还可以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所以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教学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学生。而传统的教案对于目标的设计中,所体现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从教学目标设立的维度来看也更加全面,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而传统的教案中,目标的设置较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缺少对于能力和情感领域的设计。(2)具体教学目标的陈述由于教学目标是具体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在认知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够达到的新水平。因此,在陈述教学目标时要具体明确,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在陈述上不宜用含糊不清、缺乏质和量规定的“了解”“理解”、“掌握”等词,必须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陈述词要具体、鲜活。二是对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具体、明确。新课程标准关注“学习过程、改变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明确具体。三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陈述要明确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的内容,通常只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内容,而不具体规定学生应从活动中获得了什么结果。(3)教学目标和课堂效益的关系首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目标不宜定得过大,简单明了、切实可行、对准核心才具效益。其次,课堂目标不宜过细,具有关键性、技术性,对准价值意义才是有效益的。第三,课堂目标不宜过宽,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对准情感需求才是有效益的。总之,教学目标设计方法显然是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课题,哪个人都不可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然而,我们信息技术的目标泛滥化严重,在我们构建自主、有效课堂,重视课堂效益的今天却不得不提醒我们要认真面对这个问题。第一,搞清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写给谁看的,即在自己的教学是不是有所依;第二,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可实现的,即在教学之后学生能不能掌握得到。其实这两点仍然可以归为一点:目标要切实可行、行之有效。3.教学策略的设计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考虑:(1)教学组织形式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研究、自主体验、自主交流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可见,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自主参学习活动已成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成为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2)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有规。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学设计中应优先考虑的方法?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本问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3)学法指导我们既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化,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要考虑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策略来考虑学法指导。①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即把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放在首位,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潜心探究、快乐创造。②制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③制定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中要考虑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学会反思,敏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探索学习的规律。(4)教学媒体媒体可以是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呈现的一种载体,他们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就是实现课程与教育技术的整合,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克服旧的唯理智主义的知识观,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因此,媒体应该也相应地改变以往只传递知识信息的功能,在情景创设、思想方法的展开和过程体验等方面也应有它的一席之地。随着多媒体这一新型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媒体的设计比起单纯板书设计多了丰富性和生动性,因而,设计也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对媒体运用设计存在的问题,如,所选择或制定的教学媒体与本节课的主题联系不当、华而不实、喧宾夺主引起注意的混乱,从形式上看很生动、很美观,而内容却无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时的节奏和速度以及次序掌握不当造成学生认知的脱节;等等。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4.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运用,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值得我们探讨。(1)过程设计意图现代教学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在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纯粹接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教学不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更趋向于多维的、开放的教学形态的呈现。在这样的新理念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以往教案编写那种单
一、线性、主要设计教师教学步骤和方法的思维形式和编写格式有很大的不同,它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考虑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学生、教师,还是由他们共同参与)、行为(探索、思考、讨论、操作等等)和方式、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等。所以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对于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考状态,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朝着教学目标进行着。我们用图表来展现这种设计意图。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时间教学环节教学目的内容呈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使用预期效果
(2)过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教学过程考虑的因素,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更加具体、明确,除此以外,设计中增加了预期效果这一因素,因为设计的引进是为了将一个现存的情境改变成为所期望的情境,谋求这种变化正是教学设计的目的。教学设计是以目标为导向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馈调控来实现的。而预期效果的设计便是实现反馈调控的一个关键的手段。另外,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能够使教师在目标指引下理性地进行教学,因此,对于每一环节中的教学目的也应该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在过程设计中,增加了教学目的这一要素。5.教学设计自我评价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为了实现这一功能,教学设计的自我评价是教学设计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把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来看的话,它是一个在开发、设计、利用和评价四个方面全面研究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理论与实践”。在时间上,教学设计分为了三个时间段,即课的准备的设计、课的实施中的再次设计(即生成)、课后的反思性的设计修正。因此,教学设计除了包括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分析,策略制定和过程设计以外,最后应该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这是教师的一个不可缺的元认知活动。教学设计的评价,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在设计完成之后设计实施之前,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预测,这样能够帮助设计者在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教学事件,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的二度创造。二是在教学活动之后进行的教学设计的评价,目的在于总结设计的得与失。因为,任何一个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况且设计与实践活动本身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理论上再合理的设计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真正有效。所以,—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性评价的设计,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和有效的设计,从与传统教案的不同功能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它与传统教案不同的是,教学设计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时空上都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也更具有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