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设计
摘 要:提问是激发幼儿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幼儿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和反馈的桥梁,是日常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分析有效提问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现代幼儿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幼儿的发展以及教育特点,对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设计加以论述。
关键词:有效提问;幼儿园教学活动;提问设计
提问是激发幼儿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幼儿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和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幼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提问在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思维、想象、创造力。一个成功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恰当、合理、科学、艺术和开放的提问设计。本文将在分析有效提问的研究基础上,根据幼儿的教育特点,对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设计加以论述。
一、提问在幼儿园活动中的问题
在师幼互动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只有在幼儿的发展与自己的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实施弹性的教学管理方法,创设真正意义上的师幼互动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虽然提问是集体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环节,西方有些教育理论家甚至认为其是集体教学的核心,然而,目前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的作用远远发挥不够,旧的观念还在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着幼儿学习兴趣和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从幼儿实际出发的提问。有些教师不了解本班幼儿知识水平,不了解幼儿回答问题的能力等。在教学中出现教师与幼儿配合不好的现象。
2.准备不够充分的提问。一些教师在备课或教学过程中,由于问题的提出没有充分的考虑和思索或不能查找更多的资料,常常被孩子们的回答、反问弄得十分尴尬,不得已用“先坐下”“下课老师再回答你”等来敷衍了事,使孩子在一堂课中经常有许许多多的不满足,调动不了积极性。孩子们希望是新鲜的问题,是吸引人的问题,是能够答出来的问题,并且最好是启发性的问题。在提问上只是一个方式,或仅局限在几个提问词上,这样的提问,很多孩子都不愿回答问题。
3.提问习惯于瞄准认知方面的内容,而不是促进幼儿改变原有的认知图式或结构,主动地建构知识。如语言活动中教师常会问:“故事中有谁?在干什么?”等一些已有标准答案的单结构问题,教师仍是控制活动的主人,只需从幼儿的答案中寻求预设的线索作为下一步活动的依据。
二、幼儿园活动中有效提问的设计
1.把握幼儿主体是有效提问的前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必须以所有幼儿都积极参与并有效地参与为前提,要以幼儿的学习兴趣、基础水平、性格特点、反应能力等为中心。因此,幼儿主体性是有效提问的前提。教师要了解幼儿——知道幼儿已经了解了什么,尚需了解什么或急于了解什么,即对其知识结构、学习基础、思维水平甚至性格特征、反应能力等做到胸有成竹。教师在幼儿不知道又急于想知道某事,或已知某一问题但又急于进一步探索解决的心理状态下,给他传授知识,提出问题,最易于得到幼儿激烈的有效的响应。2.调控提问的难度。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活动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因而,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幼儿活动的热情,而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
3.调控提问的频度。我们都清楚“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是讨论式的活动,可以加强师幼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事实上,一些教学经验表明,提问过多不仅繁琐费时,而且会增加幼儿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教学活动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从而制约活动目标的实现。
4.提问要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并提倡教师适当追问。首先,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学习活动的素材,应来源于孩子的生活中。而在教学活动中这些素材是需要经过教师加工、润色后,才更适宜幼儿的思维和想象的。再次,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一般只能会用一些较为简单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感受,却不能像成年人那样针对性很强地思考问题,逻辑性很强地回答问题。所以,在设计幼儿学习活动的提问时,教师的提问除了要有创意,具有开放性以外,还要以点状提问,多角度设疑,适当追问,这样才能引导他们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来思考问题。
第二篇: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设计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设计
提问在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有效的提问应能起到“关键之处点拨,问题之间衔接、重点之处强调、阻塞之处疏通”的作用。
一、紧扣目标点——“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抓住其中的关键设计问题。比如在大班美术活动《花伞》中,针对目标一“掌握花伞的基本画法,复习各种线条,并找出规律”,我们设计了层层递进的两个问题:“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花伞的线条、图案排列有什么规律?”“你们觉得画花伞的时候,先画哪部分,再画哪部分?”针对目标二“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幼儿绘画出各种形状的花伞”,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提问:“除了这种样式的花伞,你还能设计出什么样式的花伞呢?”针对目标三“添画一些与画面有关的东西”,我们设计的问题是:“除了画上花伞还可以画上什么呢?”
二、找准连接点——“巧”
在设计问题时,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教学环节的衔接过渡处提问。我们知道,大多数的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而对于教学环节而言,应该是环环相扣的。因此在提问上就要体现由此及彼,承上启下。如在中班语言活动《小花籽找快乐》的第二环节中,教师边演示课件边提问,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寻找答案:(1)小花籽在找快乐的路上都遇到了谁?(2)太阳、小鸟、蜜蜂、青蛙它们快乐吗?为什么?以这些问题来帮助幼儿寻找快乐的原因,引导幼儿感悟蕴涵其中的哲理,并自然过渡到下面的问题:“小花籽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快乐?”“小朋友们有自己快乐的事情吗?把你遇到的快乐事情告诉大家好吗?”
三、突出疑难点——“精”
提问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解读教材,围绕教学目标找准教学中的重难点,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精心设计问题。如大班歌唱活动《吹泡泡》是一首三拍子节奏歌曲,休止符较多,幼儿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为了解决这一疑难,在教学活动一开始我通过谈话的方式提问:“你吹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怎样才能吹出大泡泡?”帮助幼儿提取生活中吹泡泡的相关经验。接着,我设计并出示了“吹泡泡节奏图”,提出第一个与新歌曲学习相关的“难点”问题:“看到这幅图。你发现什么问题?”幼儿发现了大泡泡、小泡泡以及炸掉的泡泡。由于教师将歌曲中的难点“休止符”的唱法,用炸掉的泡泡表示,使幼儿很快就掌握了它的唱法,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抓住发散点——“活”
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最能引起幼儿发散思维的发散点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不同层次、不同能力、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以更多的思维空间。这对帮助幼儿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如在中班诗歌创编活动《风和云彩》中,教师问:“为什么云会动?”幼儿A举手说:“这是动画,所以动。”幼儿B说:“我动,所以云也动。”幼儿C说:“风吹得云在动。”„„正是由于教师的提问比较开放,幼儿才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而答案的不唯一性,则开启了幼儿发散性思维之门,激发了幼儿思考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三篇: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
提问在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思维、想象、创造力。“问题提的好,好象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幼儿思维的浪花”。那怎样才能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提问的含义及类型
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教师提问则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幼儿做什么、如何做的指示”,从而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教师提问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一种广泛应用的重要的教学手段,它不仅能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学习主动性。教师提问是技术,更是艺术。教师提问可以分为:
1、描述性提问。即指示幼儿细致地观察并描述事物。如提问“妈妈的眼睛长得什么样?”
2、比较性的提问。即启发幼儿比较事物的异同。如提问“三角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3、分类性提问。即启发幼儿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提问。如提问“说说哪些植物是蔬菜?哪些植物是水果?”
4、假设性提问。即启发幼儿想象的提问。如提问“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水,人们怎么办?”这种类型,可以培养幼儿想象力、扩散思维能力。
5、选择性提问。即对几种结论进行取舍的提问。如“你认为这三种方法哪种最好?”等。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幼儿辨别事物的能力。
6、反诘提问。指对幼儿在观察、感知过程中初步得出的判断进行反问。如“你怎么知道这个长、那个短呢?”这种提问,可以促使幼儿进一步精确、仔细地观察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
二、幼儿园活动中提问的现状
提问是集体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环节,西方有些教育理论家甚至认为是集体教学的核心。然而目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作用远远发挥不够,影响着幼儿学习兴趣和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从幼儿实际出发的提问。有些教师不了解本班幼儿知识水平,不了解幼儿回答问题的能力等。在教学中出现教师与幼儿配合不好的现象。
2、准备不够充分的提问。一些教师在备课或教学过程中,由于问题的提出没有充分的考虑和思索或不能查找更多的资料,常常被孩子们的回答、反问弄得十分尴尬,不得已用“先坐下”,“下课教师再回答你”,“长大就会了”等来敷衍了事,使孩子在一堂课中经常有许许多多的不满足,调动不了积极性。孩子们希望是新鲜的问题,是吸引人的问题,是能够答出来的问题,最好是启发性的问题。在提问上只是一个方式,或仅局限在几个提问词上,这样,很多孩子都不愿回答问题。
3、不会引导和控制的提问。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幼儿回答问题积极性很高,不让说也说;一是幼儿不会回答问题的方法,不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幼儿园有效提问的技巧
一、提高问题的认知层次
低认知层次问题引起的是初级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如:回忆已知的知识、很容易判断正误的答案。高认知层次的提问引起的是幼儿的高级思维过程。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幼儿需要超越感知所给予的信息或回忆性知识,通过比较、对照、应用、分析、综合或评价等高级思维活动。例如:在《果实在哪里》的活动中,在出示各种果实实物后,我问:“你认识这些果实吗?”“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那你还看到过哪些果实?它们长在什么地方呢?”等问题,让幼儿通过比较、应用和想象,获得了有关于果实生长在哪里的相关经验。因此,在幼儿最近发展区内,教师适当提高问题的认知层次,增加高认知层次问题的数量,有助于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良好的提问技巧,应该包含各认知层次的问题。提高问题的认知层次并不等于否定低认知层次的问题的作用。事实上,在提出高认知层次的问题之前,往往需要通过一些低层次认知的问题扩充幼儿的知识广度,使幼儿具备解决认知程度复杂的问题时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比如:在故事教学中,给故事取名字,这是一个高认知层次的问题,它需要幼儿依据教师低认知层次问题的提示,回忆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分析核心内容,概括、创造、想象才能回答。
二、根据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及应答反应,设计并恰当地搭配、使用不同类型的问题,才能使整个教学活动更符合幼儿认知水平,并进一步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例如:在《一条小缝》的活动中,当多媒体电脑上出现了一个孩子趴着看门缝时,我问:“他在干什么?”接着,我又问“猜猜他看到了什么?” 抓住作品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对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扩散想象,让幼儿暂时摆脱文学作品原有的情节束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问题,有利于提高幼儿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灵活性,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促进幼儿个性化地发展。这是引发多角度回答的提问。为了帮助幼儿正确理解散文,启发幼儿把自己假想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角色的行为及其心理过程,有利于幼儿自主理解作品、掌握作品。我问幼儿:“如果你有一条小缝,你会在小缝里看到什么?”这一问题使幼儿马上进入角色,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看到蚂蚁在打架”,有的说:“看到蝴蝶在跳舞”等等,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这是启发性提问。
在欣赏诗歌《春风》时,我问:“春风吹来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课堂陷入静默状态。我赶紧换了一种提问方式,即把问题具体化,缩小化,问:“春天到了,柳树有什么变化?”“桃树、小草有什么变化?”“小朋友的穿着打扮有什么不一样了?”„„这下,教室里马上活跃起来,大家说出了许多春天的变化。这是连锁性提问,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为若干小问题,有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幼儿了解问题的构成,找到最终答案。
再例如:在《爸爸的大手》活动中,我问:“你喜欢爸爸的手吗?为什么?”孩子们都说:“喜欢。”可对这个为什么的问题却有些无从回答,除了一些简单的形容词,诸如:大、漂亮,就别无其它。于是我改变提问方式:“爸爸的手都有哪些本领呢?”这个问题,从孩子们的表情上,我可以看出他们都理解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防止所提的问题含糊不清,过难、过偏或过于简单;要做到“问”而生“思”,“答”有所“得”,收到启发幼儿思考,开拓幼儿思路,发展联想的效果。
三、突出重点,并给予适宜的候答时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核心问题,有的不是。重点问题往往起着使教学活动达到高潮,使幼儿的学习探究活动得到最大限度拓展的作用,并能解决问题,使幼儿的认识过程有可能发生质的飞跃。因此,教师要思考并努力在教学中突出重点问题。为此,教师要善于分析和挖掘教学内容中对幼儿的发展最具价值的内容,设计好重点问题,并保证给予幼儿应答的时间,不要急于告知答案,增强提问效果。例如:《好吃的胡萝卜》活动中,我问:“我们可以用胡萝卜做出哪些美味的食品呢?”幼儿为了答问而积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寻找答案。当有幼儿答对时,如果教师立即予以肯定性表态,那么其他还在思考的孩子就会“共享”这个答案而放弃努力。因此,教师适当延长候答时间,有利于幼儿思考和组织回答内容,增强提问效果,尤其是认知水平较高的问题,更是如此。
四、教师应注重发展应答技巧
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应答和不回应。应答是教师对幼儿回答的一种处理。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应答恰恰是反映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的指标之一。我们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良习惯把幼儿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问题而不去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如何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教师如何根据幼儿的回答提升幼儿经验?我认为:
1、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引起幼儿更高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例如:教师问:“夏天有哪些使自己凉快的方法?”有幼儿答:“心静自然凉”,教师一愣后应答:“哦”后,即转问其他幼儿。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上课进程, 控制问题的答案。结果是在课堂上只能听到教师的观点,而不是幼儿的观点,幼儿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这样会贬低幼儿的价值,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同时也把课堂提问变成了教师控制课堂讨论的工具。如果教师此时及时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进一步提问:“什么叫心静自然凉”的话,我想教学效果会更好。
2、通过追问,使幼儿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修正、补充不正确、无完善的答案。如: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
3、教师还可以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概括、汇总,使幼儿获得的已有经验得到整理、提升和系统化,并可用其作为教学资源,使每一位幼儿都能从同伴的回答中获得经验分享,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例如:在游戏分享活动中,扮演医生的幼儿给病人包扎伤口上夹板后,教师问:“你为什么给他上夹板?”幼儿回答:“这样可以让他的骨头长好?”教师继续追问:“那么回家后要注意什么?”幼儿答:“别洗澡”,“为什么?”,答:“因为伤口不能进水,防止发炎”,这一系列的问题,使每一位幼儿都能从同伴的回答中获得经验分享,相信在下次医生游戏中,孩子们会把学到的经验,融入到游戏中,并不断积累相关经验。
总之,提问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进行反思、分析,教师的提问技能就能不断的进步和完善。
2008年1月
第四篇: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注重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
幼儿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我们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点燃幼儿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阶梯。
(一)问题设计必须围绕教学中的关键
问重点才能保持幼儿思维清晰。重点是幼儿应该掌握的内容,因此对重点内容要反复设问,使幼儿理解和掌握重点,从而保持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幼儿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如绘画《乘热气球旅行》,这次活动的重点目标就是要求幼儿尝试用不同的图案进行有规律的间隔装饰。为了帮助幼儿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在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热气球时提问道:“这些热气球有什么不一样?每只热气球上面的花纹排队有什么小秘密?”这样简单的一个设问,不仅让幼儿知道可以用各种图案装饰,而且也明白在装饰图案时,要有规律地间隔进行。
(二)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
1、面向全体幼儿的原则
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要时时处处落实“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提问设计也不例外。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面向全班每一个幼儿的,要使每个幼儿都能感觉到这个问题是教师向我提出的,从而愿意参与问答活动。如《机器兵》的教学活动,一开始,教师出示图片后就提出:“这三个机器兵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因为三个机器兵身上有太多容易发现的不同之处,所以对每一个幼儿来说都能根据颜色、高矮、胖瘦等来找出三个机器兵的不同,进而来参与回答。由于这个提问,既面向全班幼儿,又激发幼儿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所以孩子们回答问题非常踊跃。
2、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提问,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的层次问题。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求幼儿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创造答案,这类问题问能力较强的幼儿,他们经过思考回答,有助于启发全体幼儿的思维;基础及综合性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能力相对弱的幼儿,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如在故事活动《小野猪和它妈妈》活动中,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孩子,教师就设计了提问:“你怎么知道小野猪的妈妈送小野猪治病是很辛苦的?”对一些能力中等的孩子教师设计的提问是:“小野猪的妈妈明明知道小野猪的病会传染的,可为什么还是要背小野猪?”而对一些能力强的孩子教师则提问:“野猪妈妈也得病了,小野猪会怎么想,它又会怎么做呢?”由于教师准确把握幼儿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从而使每个幼儿都乐于主动地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3、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 心理学家对人类的研究证明:幼儿期是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最旺的时期。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启发幼儿积极动脑筋,勤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因此教师的提问应有启发性,启发幼儿联想,引发想象,让幼儿有选择地运用现有知识进行分析和重组。
在《机器兵》教学中,我们针对三个环节设计了三个不同的“猜”。第一猜:猜猜,这三个机器兵是为林林做什么事的?幼儿表现得很活跃,他们说是陪林林一起玩的,有的说是给林林做饭吃的,这样的提问能启发幼儿去寻找多种答案,使思路开阔、灵活,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第二猜:如果有一天机器兵失灵了,猜猜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孩子们纷纷猜测把机器兵扔了;林林没饭吃了;再买机器兵等。第三猜:机器兵失灵了,猜猜林林该怎么办啊?但这个时候我们发现:这个问题提出后,幼儿有点无所适从,思路只朝一个方向去解决问题,普遍认为林林应该去修理机器兵,把机器病修理好了再为林林做事情,当然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了吗?回答是否定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辅助小问题来提示幼儿思维的方向,让幼儿的思维得到“点拨”。于是教师就问到:“林林做的这些事情,他自己能做吗?”这个小问题就像一滴落入油锅的水一样,顿时孩子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能,林林可能自己穿衣服。”“林林可能自己吃饭。”“林林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多个发散性的回答产生了。教师以辅助小问题来引导幼儿,不仅能使幼儿拓展思路,而且师幼互动性强了,教育的效果也好多了。教师编拟许多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激励幼儿联想创造,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解决的多种可能性,找出不同答案,增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要注意问题的广度,避免主观设疑。
在课题组的活动中,一位教师上了一节《树真好》的实践课,其中她在第一环节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教师出示了一棵树的图片),然后直接问幼儿:“这是什么呀” “树”。
“为什么在我们的周围要种树呀?种树有什么好呢?” “树可以给我们乘凉”、“树可以挡风。”„„
当时,她觉得幼儿回答的很好,与其预设的也正好吻合,于是她就匆匆忙忙进入她预设的第二个问题。后来,经过教研组老师的集体教研讨论,发现这位教师的提问局限于活动本身,提问目的单一,即目的性太强,仅仅为了诱导幼儿说出她想要的答案,而忽略了这幅简单的图片可以实现的多元价值,如可以激发和调动幼儿的相关经验等。于是,在经过反思与各位老师的建议下,她将问题设置如下:(出示了三棵错综的树)“这是什么呀?” “这是树”。“有几棵树呀?” “有三棵”。
“你们在哪里也看见过树呀?”
“在幼儿园里、在马路上、在小区里„„” “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种树呢?种树有什么好?” “种树可以挡风、给我们乘凉、给小动物吃的东西„„” 虽然,问题变动不大,但是就是在简单的追问当中,充分激发了幼儿自身的经验,一方面调整了课堂的气氛,另一方面自然地衔接下一个问题,推动了活动的发展。
三、提问的语言有吸引力,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她的语言应该是热情洋溢的肺腑之言,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进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提问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运用抑扬顿挫、恰如其分的语气并结合表情等态势语言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在秋天里”的主题进行中,我们开展了关于昆虫的小主题。在一次公开学习活动中,一位教师想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了解昆虫有六条腿的特征,于是就说:“请你们看一看,比一比瓢虫和蜘蛛有什么不同?”我们发现很多幼儿的注意力不会马上集中过来,有的仅仅是迫于教师的指令去看和想,特别是班级里面一些活跃的孩子。于是在下次的调整中,经过思考她换了一种方法:“现在有许多瓢虫宝宝和蜘蛛宝宝躲在叶子里,谁能帮我找出来吗?你是怎么区分两位宝宝的?”刺激性的语言再配上老师略感神秘的体态语,果然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区分两位“宝宝”不同的愿望也就产生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可见,教师提问时的语言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幼儿对问题的回应效果。
四、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及时的鼓励与激励
在教师提问后,总会出现幼儿的一些平行答案。比如在《树真好》的活动中,老师问幼儿“树有什么好呀?”一个幼儿说树上能结苹果给我们吃。”于是第二个幼儿说“树上能结橘子。”之后的每一个幼儿几乎都说了此类答案。在这个问题中周旋了很久。当时老师若是批评后来回答的孩子,那么这些孩子以后就不会再这么积极回答问题了。于是老师就鼓励问到:“树除了可以结果子给我们吃,谁还知道树的其他好处吗?如果说出不一样的答案,老师会给贴纸奖励。”以这样一种正强化的方式,果然激发了幼儿的思考,也达到了教师预期的效果。
五、丰富教学活动问答模式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提出许多“为什么”的问题,而在教学活动中却很少有提问,我们认为是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模式,扼杀了幼儿的问题意识。而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提问。遗憾的是幼儿园教学中的提问常常是按照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进行,绝少有幼儿提问,这种方式最明显的弊端是不利于幼儿问题意识、提问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表明幼儿正在积极地思考,是独立思维的主体,教师的提问更多的是来自幼儿外部,而幼儿的提问却是发自内心,在一定程度上要优于教师的提问。因此,教师不仅应该注重幼儿回答问题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幼儿提问能力的培养,因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教学活动中丰富提问模式,使其多元化可采用“老师问-幼儿答”、“幼儿问-教师答”、“幼儿问-幼儿答”等模式进行尝试。多元化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相互激发,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有了更多的提问机会,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自我提问的能力也就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教师的提问是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掌握了一些设问的技巧,我们的课堂才会变得更加生动而精彩!
第五篇:幼儿园教研活动 有效教学之提问设计
2013学第一学期
有效教学之提问设计
为什么同样一次幼儿园教学活动,环节设计完全相同,我上和她上的效果会不一样呢?
为什么我的备课设想和实际上课存在这么大的差距?
提问在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流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教师、幼儿和活动内容三者之间互动的效果。
听课时,常会听到有老师这样问孩子:“小朋友,你们说这样好不好、对不对、行不行呢?”、“我们昨天学了什么?”或者是出示一种水果问:“看,这是什么水果?”等等。
这些封闭性的问题会导致孩子迷惑,是一种假问题,只需孩子对事实或其他事项作回忆性的重述,或通过认知、记忆和选择性回想进行再认识,就可以知道问题的答案,起不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无法找到回答的重点。
一、引起不良效果的提问 1.不从幼儿实际出发的提问。
教师不了解本班幼儿知识水平,不了解幼儿回答问题的能力等。在幼儿园教学中出现教师与幼儿配合不好的现象。
2.准备不够充分的提问。
教师在备课或幼儿园教学过程中,由于问题的提出没有充分的考虑和思索或不能查找更多的资料,常常被孩子们的回答、反问弄得十分尴尬,不得已用“先坐下”,“下课教师再回答你”,“长大就会了”等来敷衍了事,使孩子在一堂课中经常有许许多多的不满足,调动不了积极性。
3.不会引导和控制的提问。
幼儿园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幼儿回答问题积极性很高,不让说也说;一是幼儿不会回答问题的方法,不会思考问题的方法,老师提出问题幼儿乱说,课堂活而乱。出现以上两种情况有些教师不知所措,使下一个环节的幼儿园教学无法进行。偏离幼儿园活动中心。
规程上指出:“提问是完成幼儿园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合理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孩子的幼儿园活动兴趣、启发想象思维、引导操作实践,促使他们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收到预定的幼儿园教学效果。
2013学第一学期
一堂成功的课背后,往往蕴涵着老师的一个个巧妙、精辟、自然的提问,只有从提问中寻找到问题,让每个提问都恰到好处,那么幼儿园教学才能真正成为有效的幼儿园教学。反之不合理的提问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会抑制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活动中必须注重提问的艺术,将合理有效的提问贯穿幼儿园教学之中。
二、在幼儿园教学中,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1.设计的问题的开放性。
开放性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要求孩子只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而要激发孩子在自主的思维幼儿园活动中盟发创新思维。
例如:在“小球跳跳跳”的幼儿园活动中,当老师提问:“老师手里的球会跳舞吗?”孩子的回答都是很单一的,只有“会”或“不会”两种。有的孩子有自己的理由,但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路;有的孩子盲目跟“风”,没有自己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究。
根据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建议可以这样提问:“小朋友,你能让老师手里的球跳舞吗?”这就就能使孩子打开思路,互相交流自己的方法:有的说只要把小球往上一扔,有的说把小球一转---,可见,开放性的问题,不仅能鼓励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孩子的思辨能力,更能将探究幼儿园活动引向深入。
2.设计的问题为目标服务。
提问不能偏离中心,要紧紧围绕目标提问,抓住关键性的问题,否则会导致孩子找不到重点,思维离开幼儿园活动。
如《动物的影子》的目标:
1.根据动物的影子,寻找相应的动物,进一步熟悉和了解一些动物的明显特征和生活习性。
2.有观察、比较和发现的兴趣,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幼儿园活动中,我紧紧抓住“观察与比较”,提出了一系列关键性的问题。“你从哪里看出来是小兔?” “你从哪里看出来是蜗牛?蜗牛的身上有什么?”以及“谁是小鸭谁是小鸡,帮我分分清。”等,引导孩子观察和比较小动物的明显特征,重点突出。
2013学第一学期
3.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通常情况下,我们教师的提问是面对所有孩子的,但每个孩子的能力不同,理解水平不同,个性不同,所以有些问题对于某些孩子来说可能过于简单,而对另一些孩子来说可能过于复杂。
在小班数学“排排队”中,我提问:“图上有谁呀?”有的孩子会回答:“有3只小动物”、有的会说:“有1只大象、1只小牛、1只小老虎”等等,这类问题看似很简单,却是针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孩子的提问。这些孩子平时很少举手,也不会主动投入到幼儿园活动中,但当他们回答起这些问题并得到大家的肯定时,他们有了成功的体验,对自己也更有信心了,在下个提问时,才能大胆的积极举手。那么老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心中有数,知道什么样的提问请什么能力水平的幼儿回答,从而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4.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在幼儿园活动中,问题要有层次性,要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利用层次性的提问逐步加深,丰富知识,使整个幼儿园教学过程结构严谨,又体现发展性原则。
如在语言活动《老鼠太太请客》中,老鼠太太共请了5位客人,老师出示第一幅画面提问:“第一位客人是谁?它带来了什么礼物?”后面几幅图依次出现,提问也是依次类推。幼儿才看到第二幅就没劲了。可以这样提问:“今天老鼠太太一共请了5位客人,我们来看看它请了哪些客人,你最喜欢谁带来的礼物?”幼儿认真观察,教师做引导,幼儿很快就理解了故事。
又如应彩云老师上的《幸福的大桌子》中了解三个兔宝宝职业的环节,应老师这样提问:兔老大是海员,海员是什么?兔老二是厨师,你在哪里见过厨师?兔老三是音乐家,你知道谁是音乐家?这种提问拒绝简单重复,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活跃了幼儿思维,提升了活动效果。
5.设计的问题不要太长太多。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老师的问题不能过长过多,这样孩子既记不住,更不知道该回答什么问题。
例如,小班“可爱的小手”这一幼儿园活动,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2013学第一学期
们的小手本领大吗?大在哪里?小手都有哪些本领?”于是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手宝宝的本领不大,有的说大的„„。孩子的回答正说明教师的提问不够明确,过于繁琐。
其实,在课前我们老师可以这样来预设问题:“手宝宝的本领可大了,它能做穿衣吃饭,手宝宝还有什么本领?”这样,孩子探究的方向才能被正确引导,回答也更加准确。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不断实践,努力摸索,一定能发现更多,更好的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充分发挥提问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功能,让我们的幼儿园教学精彩分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