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设计 (精选)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设计
过去中学物理教师在上物理课前,一般要做的事情就是根据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进行备课和撰写教案,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备课和课堂临场教学经验。这种传统的经验型做法,对于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物理原理是有效的,但是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却有一定的欠缺。
在整个社会普遍要求重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今天,中学物理教师如果还像过去那样准备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是无法适应时代需要的。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是一项按照明确的目的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明确的目的”可以是教育目的和教学目的,也可以是教学思想或者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不管是哪种目的,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必须要对整个活动有一个整体的计划,对师生双方的活动有全面的思考和细致的设计。
1、设计
设计是指在一项活动或工作开展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事先对该活动或工作进行的一种计划或安排。因此,设计必然具有超前性、预演性、动态性等特点。① 超前性:设计必定是在活动或工作之前进行的,它是整个活动或工作的蓝图,因此设计一定要有超前性。
② 预演性:由于设计是在工作或活动开展之前进行,因此设计只能是对未来工作的一种想象,设计的过程是该活动在设计者头脑中的预演过程,这一过程如同文艺演出中的彩排一样,带有较强的预演性。
③ 动态性:设计是在某种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与现实情况会有一定的距离,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设计者要根据实际反馈的信息不断地调整设计方案,所以设计是动态生成的。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nstruction design 简称id),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
教育技术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系统方法,既是教育技术学领域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又是教学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最早萌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军队和工业化培训领域,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逐渐被引入到学校教育中。目前,教学设计在许多领域都都有广泛的应用,大体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从宏观角度看,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可应用于全民社会教育、继续教育、工农业、金融等各行业、各部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中,以及一门新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甚至对一个学校的教学系统重新设置,开展全面的教学改革。微观的教学设计是对一门具体的课、一个教学单元的设计,是各级各类教学机构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今天所讲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是指微观的、具体的初中物理学科教学设计,它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研究教学过程,落实素质教育,特别是为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参考。
由于教学活动的独特性,国内外学者对教学设计有不同的理解。布里格斯认为:“教学设计是分析学习需要和目标以形成满足学习需要的传送系绢的全过程。” 王辉等认为:“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田慧生等则认为,“所谓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具体说来,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教学设计的定义不同,反映了学者们侧重点的不同。但是,他们都强调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目前国内比较统一的、权威的教学设计概念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它既具有设计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该定义强调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包括如何编写目标,如何进行任务分析,如何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等。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教学设计除了具有设计的一般特点外,与其他活动的设计相比
还具有独特性:
①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教学活动涉及各种各样的因素,如果没有全面系统地统整,肯定搞不好教学设计;
②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一切围绕着学生的“学”来进行,以灵活性和针对性为设计原则;
③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既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又明确地指向教学实践,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抽象的理论变成具体的操作规范,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
二、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现代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现代教学媒体能得以广泛地应用,这些都要求中学物理教师的备课由传统的经验型备课向现代化的科学型教学设计转变。只有弄清楚传统的经验型备课和中学物理教学设计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才能真正地做到“转变”。以下所说的教学设计均指
1、传统备课与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相同点
传统的物理备课与中学物理教学设计在以下三个方面是相同的:
① 教学的目的性相同,两者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都是依据教学对象和物理教学内容来确定的;
② 教学的计划性相同,两者都是对整个物理教学活动有周密的计划;
③ 教学的一般程序相同,两者都遵循:目的(目标)→内容→形式(策略)→小结(评价)的教学程序。
2、传统备课与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相异点
传统的物理备课与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相比,在教学活动的中心、具体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系统性、教学媒体、教学时间、教学要素的表现、教学系统的性质、测试评价和效果预测等9个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见下表
传统的物理备课与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相异点对照表
三、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学设计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学习教学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传统教学中也有教学设计活动,主要是指教师的备课。这种教学设计活动的局限是,教学上许多决策都是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做出的。例如: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往往根据本人认为某内容是否重要,对有关内容是否熟悉和现成的教学大纲等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克服了这种局限,它是从教学规律出发,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之上,应用系统的观点和分析的方法,客观地分析了教学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从教学工作的问题和需要入手来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策略和方法等。因此,学习和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技术,是促使教学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2、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长期以来,教学研究偏重于理论上的描述和完善,脱离教学实际,使教学理论成
为纸上谈兵,对改进教学工作帮助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设计为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起到了桥梁作用。一方面,通过教学设计,可以把已有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指导教学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教师的教学经验升华为教学科学,充实和完善教学理论,这样就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合作是推进“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发展造成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立。然而,教育理论不是空泛概念的“文字游戏”,而是指引教育实践的参考原则;教育实践也不是尝试错误的技术性活动,而是检验理·论的试金石。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因此,既要消除“理论优位”“理论第一”的偏执,也要消除“反理论”的心态。当然,我们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对话”,并不是“取消”这两种角色,不是把两者“等同”起来。亦即,并不是要求每个教育理论工作者都直接走上中小学讲台,也不是要求每个教育实践工作者都撰写理论著作,而是两者从各自角色的角度,共同为解决直面的教育问题提供思路。所谓“教师研修”,不是指单纯地灌输现成的理论教条,而是指激活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或是“实践性知识”。所谓“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也不是指中小学教师一味听命于大学教师的“理论”,而是指提供专业支持,平等对话,共同求得教学的智慧。
3、有利于对教师的专业成长
新课程、新教材和新教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由过去“教师对教材的忠实取向”向“教师与教材的互适”转变,即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只关注教法,不关心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的运用只有全部地接受、执行,不存在教师对教材的取舍增添的权力。因此,仅仅是教材就极大地束缚着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予了教师一定的教材运用灵活性,强调教材只是材料或范例、只是师生展开活动的中介与话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删减、增补教材,从而达到教师与教材的互相适应。这种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转变自然涉及到教师专业知识的延伸问题,即教师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局限于教材的知识视野、满足于教学参考材料的知识范围来完成教学,相应地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教育环境的许可与限制等因素,恰当地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拓展知识视野。因此,《纲要》中很重视教师专业知识的问题,特别是对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提出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方向性的专业
知识要求。主要包括通过继承、批判,宏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一切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当代教育所需要的“科学人文主义”观念;确立环境意识,以天人合一的博大胸怀来寻求人类与环境的和谐,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具体性的专业知识要求。主要是新的课程理论,诸如课改中涉及的课程种类(如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或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和课程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知识都需要教师重新学习;课改中涉及的新教法(如体验式教学、探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实践、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也是在过去教师工作提及较少的,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目前在教师的培训中注重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毫无疑问,这些理论是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但它们没有直接回答在教学中应如何具体操作的问题。同样,素质教育的观念也只为教育教学规定了方向,并不能解决在实践中具体贯彻的问题。因而教育改革是“穿新鞋走老路”,不能得到彻底的改革。而教学设计为师资队伍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教师通过学习可以迅速掌握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在实际运用中不断熟练和提高,这将对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四、新课程物理教学设计
所谓物理教学设计,就是物理教师在新课程理念和物理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对物理教学活动进行全面通盘考虑、系统规划与预先策划,并根据实际反馈的信息不断地调整物理教学活动的过程。理念是第一位的,当前我们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必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1、从《大纲》走向《标准》
教学大纲则是对各科课程进行规范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学习苏联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教学大纲思维的角度和考虑的重点是教学工作的开展,大纲不仅要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清晰精确的规定(如许多内容点有量化的标准,多数内容点有深度和难度上的明确指标),还要对教学内容的教学顺序作出安排。由于教学大纲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工作,因此,《大纲》的内容常常规定得十分具体细致,以便对教师的 教学工作能够真正起到具有直接操作性的指导作用。
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理念是:
① 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② 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③ 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④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⑤ 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是:
① 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② 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该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该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③ 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高中物理课程应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④ 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中物理课程在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同时,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⑤ 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等。
每一个模块都要强调独立的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性: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三个特点:新、实、活。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针对他所在时代的教育问题毫不含糊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振聋发聩。几十年前的爱因斯坦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就能强调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今天的教育学家更应该意识到,在发挥物理课程特有的但又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忽视的科学素养功能的同时,重视和发挥同样为物理课程固有的但尚未受到重视的人文素养功能。我们甚至觉得,它的重要性还可以被提高,在物理课程定位中也可以加以点明。
我们的理科教育培养了许多理工科的优等生,他们在数学、物理等学科上拔尖的能力令人叹服。可是在交谈相处中,却常常让人觉得,他们中的很多人,总是缺少些什么。所谓“纯粹”的理科生(这是社会上流行的说法),或者表述能力不强,与之交流乏味;或者对美对艺术的鉴赏和感悟能力太弱;或者在处世中木讷拘谨,甚至没有主见。他们被看作是高智商的头脑简单者。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一群技艺精湛的技师,离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有一技之长的知识分子还很远。他们缺少的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最起码的文化底蕴。我们长期的理科教育,给学生太少的人文精神的滋养,导致我们的学生思维缜密却思想粗糙。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人文素养的功能集中表现在“真”、“善”、“美”三个字上。在物理教育中,让我们的学生去感受前人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感受他们尊重自然、尊重客观意志的“真”;去体会前人是怎样用科学造福人类的,体会他们推动文明发展的动机的“善”;去感悟物理世界物理规律中蕴涵的和谐和哲理,感悟它们愉悦人们内心的更高层次的“美”。科学性和人文性就像物理课程教育这枚硬币的两面一样,谁也离不开谁。把这样的思想渗透到我们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才能指导我们的物理教育朝着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高中理念中强调了“注重选择性”。统一规划的教育的标准显然不适合分工越来越细化的现代社会,也不符合人们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在教育中教给学生终身教育和继续学习所必要的知识,而不是对每个人面面俱到,当然那也是不现实的。让所有的学生学习物理中精髓和基础的知识以及让我们终身受益的思想,而偏文科的学
生可多接触些物理学的历史、发展、对推动社会和人类文明的作用,这些比较宏观也比较带有人文色彩的知识;理科见长的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物理学的规律,进一步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领会其重要精神,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工科见长的学生多学些与物理有关的技术和生活应用,比如电子技术、电工等。
但选择性的前提还是不能放弃基础,收放应有度,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美国由于太偏倚于选择性,导致整个国家的基础科学教育落后于世界很多国家。以至于当年很多美国科学家、教育家发出了《国家在危难中》的白皮书,呼吁全民正视美国中学生基础几乎荒废、科学教育松散的现状。与我国物理教育体系相似的日本(教育管理比较中央集权化,设置的内容也以必修居多),由于20世纪 90年代初效仿美国,一味追求选择性和灵活性,导致教育中屏弃了很多优良传统和长处,如重视基础、培养缜密严谨的精神等,也带来了整个中学物理教育水平和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大面积下降,以至于很多日本教育家发出“不要把课堂变成游乐场”的呼吁。这些前车之鉴,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本次课程改革以“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置换,它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理解和思考:
① 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1996年教育部组织对我国义务教育实施状况的调研表明,我国现行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窄”的情况,90%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教学大纲对同一学段规定的知识面较窄,同一知识领域深度偏深。同时,对各科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作出了统一的硬性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这种现状导致大多数学生负担过重,学生辍学率增加,其课程价值取向主要是精英教育。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则是在面向全体公民素质教育的课程价值理念下,由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因此,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一个绝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一个儿童的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每一个儿童,着眼于全体儿童发展的大众教育。
② 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现行的教学大纲更关注的是对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而课程标准着眼于
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建设者,作为国家对未来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的纲领性文件,各学科或领域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必然成为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
本次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加强课程的目标意识,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③ 从关心教师的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的过程
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学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学是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因而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关注。新课程标准则关注课程实施的过程,尤其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④ 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我国现行的教学大纲对各科教学工作都作出了十分具体细致的规定,以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真正能够起到具体直接的指导作用。但是“纲”性太强,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没有给教材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不利于教材多样化的实现,无法适应全国不同地区的学校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是课程的最低要求,富有弹性,为教材编写、教师的教学都留有足够的创造空间。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是针对中学物理教学过程而言的,那么,设计过程就必须要充分考虑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特点。
2、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特点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呢?按照宓子宏先生等人的观点,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有下列5个特点:①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②以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为中心;③以数学方法为重要手段;④密切联系实际;⑤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
根据阎金铎先生等人的观点,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有:①目的、时间与环境的稳定;②表象的同化、异化和滞留;③学生控制进程;④较强的注意力的脉冲。
王力邦等认为,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特点有:①中学物理教学过程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②中学物理教学过程存在着认知问题;③中学物理教学过程需要一种物理体验。
从上面的各种观点中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有:①重视
实验、重视科学探究;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③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④注重数学手段;⑤密切联系实际、注重sts教育;⑥需要物理体验。
这正如美国华盛顿博物馆上那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3、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3个阶段
根据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特点,物理教学设计原则上可以大致分成3个阶段:中学物理的思路设计阶段、中学物理的活动设计阶段和中学物理的心理模拟阶段。
① 中学物理教学的思路设计
中学物理教学的思路设计是物理教师根据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和中学物理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把握物理课程思路的前提条件下,明确教学目标,编制出有一定层次的教学程序。物理教学的思路设计只是教学方案的纲要设计,许多工作只是原则性的、笼统的,还需要进一步具体化。比如,物理规律教学的一般思路是:
提出问题→猜测尝试→验证设想→用数学方法阐述物理规律→应用物理规律解决新问题。
思路设计阶段给出了原则性的设计思路,还有许多具体的工作有待于在中学物理教学的活动设计阶段完成。
② 中学物理教学的活动设计
中学物理教学的活动设计是指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确定师生双方活动的方式,可以概括为“3w”,who(谁来做),what(做什么),how(如何做)。中学物理教学的活动设计是物理教学思想设计的具体化和明细化。如果说教学思想设计是一幢大厦的建筑图纸,那么教学活动设计就是具体的建筑施工。
图纸确定下来后,具体的建筑施工可以有各种方案。同样,确定下一个物理教学思路,具体的活动方式可以是各式各样的,活动设计也是各式各样的。中学物理教学活动设计是物理教学设计的三个阶段中最重要的阶段,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中学物理教师不但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而且要有创造性、灵活性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能力。例如上面提到的物理规律教学思路确定后,物理教师就可以根据具体的物理规律(比如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并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下一步具体的教学活动的安排。
中学物理教学活动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多因素、多层次、多关系的协调统一。物理教师在活动设计中一定要注意教材内与教材外的统一、主体活动与主导活动的统一、分层活动与整体活动的统一等三对主要矛盾。
③ 中学物理教学的心理模拟
中学物理教学的心理模拟阶段是物理教师对经过思想设计和活动设计两个阶段得到的物理教学方案的一种可行性验证,是教师本人对方案可行性的反思和心理自证。在心理模拟阶段,物理教师主要以心理活动为主,以想像中的学生为对象,以内部言语和表象为主要活动形式,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物理教学活动进行模拟预演。通过心理预演和推敲,教师对方案进行修改、补充,进一步完善了整个教学设计,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做到胸有成竹。
4、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
① 进行任务分析
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对系统各要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教学系统的环境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
a.教学系统环境分析
教学系统同其他系统一样,都有一个总目标,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之一就是对教学系统环境的分析,教学系统的目标应根据更大的教育系统的环境要求来确定,这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例如,在普通教育中,教学目标不仅要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要求来确定,而且还要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来制定。由此可以看出,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分析教学系统的环境,我们只有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提出并确定教学设计课题的目标。
b.学习任务分析
学习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中最为关键的教学资源分析阶段。任务分析是指在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规定的、需要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所进行的分析,包括将目标技能分解成一系列子技能,确定子技能的性质及之间的层次关系等过程。目的是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环节。
c.学习者的分析
奥苏伯尔和加涅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习者对某项学习目标的学习已具名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掌握的程度是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确定学习者的初始状态,包括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学习水平、从事某项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状态。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年龄、心理特点等。
关于中学物理教学学习者——即中学生的特点,可以分两点来谈。首先,要分析学生的身心状况和认知发展的特点。中学生已经具备了抽象运算的能力,已开始具有辩证逻辑思维的特点,并且具有独立性。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喜欢探讨问题发生的原因,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中学生的思维具有批判性,他们有一定的分析、批判能力,喜欢开展不同意见的争论,与别人讨论问题时,希望对方拿出具有说服力的论据。但是,高中生与成人相比,他们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没有到达成熟阶段。
其次,还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学习需要就是其实际的认知状况与期望达到的认知状况之间的差距,也就是学生“现有发展区”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使教学目标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状况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学生的学习需要两方面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弄清教学对象的真实情况,做好物理教学设计。
② 制定教学目标
在对教学系统环境、学习任务和学习者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就要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和编写。即要求用具体可观察、可测量的术语精确表达学生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形成怎样的态度和认识等学习目标。这是教学系统设计的一向基本要求,因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策略的制定和教学媒体的选择,同时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并且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目标应该预先确定,并在教学活动前必须把教学目标明确告知学生,使师生双方都明确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以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可见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必不可缺少的环节。
举例: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③ 确定教学内容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教师在认真分析物理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和学生的认知现状后,合理地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以最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物理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就是中学物理教师对物理课程的重构过程,因此,有“师构课程”的说法。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上的内容经过教师的重新选择、组织和加工后,由死的教学材料变成了活的教学材料,才能真正地切合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需要。
④ 设计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教学策略的设计包括许多方面,主要有:采用何种经济而有效的教与学的形式,安排什么样的教师教的活动和学习者学的活动,设计何种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进行什么样的教学媒体及怎样进行设计,怎样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及挖掘潜在的教学资源,设计怎样的教学环节和步骤等一系列问题。
中学物理教学策略是指在物理教学目标确定下来以后,根据已定的物理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情感特征以及动作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整合相关的物理教学活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并计划和安排好教学时间,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实际教学方案。中学物理教学策略设计是为了有效地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
学”的问题,是充分体现教学效能的环节,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中学物理教学策略设计是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非常重要的环节,具体包括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教学时间的安排等4个方面。
a.中学物理教学活动的安排
物理教学活动的安排是通过一系列的物理教学活动,把经过教学内容设计环节设计出来的物理教学内容有效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过程。下表直接用来指导中学物理教学活动的安排:
教学活动及其与各学习过程的关系表
b.中学物理教学方法的选用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物理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包括学生学的方法和教师教的方法,是中学物理教师引导中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物理技能、获得各种物理能力以及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中学物理教学方法的选用是根据学生的现状、教学内容的性质等方面来通盘考虑的。物理知识的教学常用讲授法,物理规律的教学适用于探究法及发现法,物理现象的教学适用于演示法和实验法。由于初中生的思维以简单的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可以采用引导阅读法;中学生的思维已开始具有辩证逻辑思维的特点且具有思维独立性,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则可以采用自学讨论法。
c.中学物理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中学物理教学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所谓中学物理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
了完成特定的物理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织起来进行物理教学活动的结构形式。中学物理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有课堂教学(大班授课)、个别化教学、复式教学(几个年级的学生学习同一个物理专题)、学生分组实验、现场参观教学、分组讨论。教师可以根据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这些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合理地选择。
d.中学物理教学时间的安排
所有物理教师都知道,教学时间是宝贵的教育资源,给学生上课就是占用了学生宝贵的时间资源。一般情况下,学生上物理课,就是把他的时间资源“投资”于物理课程,也就失去了把时间资源“投资”于其他课程的机会,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其他学科的“机会成本”。所以教师必须尽可能最佳和最有效地利用学生的时间资源。中学物理教学时间的安排,就是教师根据中学物理教学需要对物理课的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和有效控制,以获取较高的教育效能。
关于中学物理教学时间的安排,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策略:
a.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
物理教师要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一个学期的教学时间在整体上做出合理规划,做到心中有数。千万要避免出现前紧后松的现象,以免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影响物理教学质量。
b.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
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是学生实际接受有效学习的时间量。中学物理教师应通过加强教学管理,尽可能减少学生的迟到、早退及无故缺勤,同时也避免自身缺课,以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能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c.科学地规划单元课时
单元课时的设计是中学物理教学时间安排的核心工作,是物理教师对每堂课的时间分配的具体规划,比如导人新课用多长时间,讲授新课内容用多长时间,提问讨论用多长时间,练习用多长时间,总结用多长时间等,都需要事先一一分配好。单元课时计划一旦设计好,就应当严格执行,轻易不要改动,以免出现课堂教学失控的难堪局面。
d.尽可能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
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主要是为了提高中学物理教学的时间效益,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具体途径有:
①教师通过采取一定教学策略诸如教学活动有机安排,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组织形式等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
②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和学习能力的生理、心理性周期变化,采取一定的措施合理地设计与组合教学时间,以此来增加学生专注学习的时间。本章第五节案例1是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的一个范例,通过:
讲授→情景呈现→学生讨论→学生实验研究的交替进行,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e.防止教学时间的遗失
所谓教学时间的遗失,是指由于受外界干扰或教师对教学处理不当造成的教学时间的浪费。主要有三种情况,分别是:
①课堂偶发事件引起的教学中断;
②过渡时间过长;
③不适当的练习作业造成时间浪费。
防止中学物理教学时间的遗失,实际上等于增加了有效的教学时间。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一定要把握好每个环节,精心设计好每项内容,还要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预期。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地做到把教学时间的遗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e.中学物理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媒体(1nstruction media)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教学媒体的支撑。教学媒体设计是为了确定传递教学信息的方式,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由于中学物理教学中需要有演示实验,而有些复杂的演示实验因条件所限不可能在课堂上演示,就需要一定的教学媒体来演示或模拟。另外,物理教学也非常需要中学生有一定的物理体验,多媒体技术能在课堂上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物理情景,加深中学生对物理现象和原理的理解。因此,教学媒体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尤为重要、不可或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中学物理教学提供的教学媒体日益丰富。
中学物理教学媒体的选择同样要考虑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现状、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因素。我们在选择教学媒体时还要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比如经济因素、需要付出的其他代价等,不能盲目地追求高新技术的教学媒体。对教学媒体的盲
目崇拜是绝对不可取的。对教学媒体的使用也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没有哪一种设备能够创造出教育奇迹来,即使把这些设备加在一起也不可能。这些设备不会削弱对优秀教师或高质量学习材料的优秀编著者的需要。”
⑤ 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它是为了了解教学设计成果是否达到,并为修正教学系统设计提供实际依据。对于教学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带来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具体明确?教学策略设计是否合理?教学媒体选择是否有效等一些问题的回答,必须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是以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为主。只有通过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教学设计工作才不断得以检验、修正和完善。对一个教学设计成果进行评价时,教学设计者不仅需要了解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而且美国“训练、行为与教学国际标准委员会” 1986年制定的关于教学设计者能力规范中指出,教学设计者在教学评价方面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制定开展形成性评价的计划。
(2)指导或实施形成性评价工作。
(3)能根据评价反馈信息,提出修改训练方案的具体意见。
以上对教学几个基本步骤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完整的教学设计的其他环节都是在这四个基本要素的构架上建立起来的。
五、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教学方式、评价等方面作出了极大的创新。执行这个新《标准》对课程管理部门、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教材编写者,特别是一线初中物理教师而言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标准》作为新生事物,在实践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里仅就一线教师在《标准》实施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给出一些建议,希望能给老师们有益的启示。
1、教学的依据究竟是《标准》还是教科书?
在实践中,我们看到有些教师把教科书作为教学的唯一依据,而对课程标准视而不见,有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甚至没有认真组织学习课程标准。出现上述问题的根
本原因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关系缺乏清楚的认识。
物理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物理领域的基本素质的要求,这些基本素质的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物理教材则是体现物理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的重要载体,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教学的资源,第二是教学的工具。教科书是把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化为适于教学的课程资源,在体系结构上更适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在内容的选择上更具体,更翔实,在方法上除了突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外,还更便于操作,而且便于学生阅读和使用,从而发挥教材作为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的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市和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条件差异很大,编者应该为不同的 学生编写不同的教科书,这就是要求教材多样化的原因。教师应在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选择相对适合的教科书。尽管如此,这样的教科书仍不能完全满足本学校的要求,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再加工,使之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要求。
据此我们可以领悟到: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教科书的编撰者和任课教师的共同任务,都是创造性地贯彻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评价等要求。
2、《标准》强调科学探究,对知识的深度要求降低了,是否会影响物理学的教学质量?
来自实验区的一部分教师有这样的疑问:认为初中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深度降低了,更注重科学探究,但这样很费时间,知识不系统,学生真正掌握了的物理学基础知识有多少呢??种种担忧使一部分教师又按原大纲或教科书的知识要求加以补充,造成课时紧张,还冲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知识观的问题,二是没有认识到科学探究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意义。一句话,还是一个观念更新的问题。
① 关于知识观的问题
我们的教师往往受以前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口向,常常为了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不愿放弃那些“繁、难、偏、旧、窄”的课程内容,使知识无法更新,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不能进入教学内容,无法跟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
新课程从新的知识观出发,综合考虑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以及学科发展三者的关系,在选择知识内容时,力图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② 关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问题
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从事科学。科学不仅仅是一堆事实和理论,更是一个过程,一种对我们生存方式的思考和探究。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并且能够实践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即科学家用于获得并不断修正的关于自然界知识的那些基本过程与方法),并在实践中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过于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承,没有把物理当做一门活生生、富有创造性的学科来看待。为了发挥科学探究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价值,《标准》特别将科学探究作为内容标准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多数探究活动,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结果更重要。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给出结论;相反,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学会学习、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3、关于科学探究的一些问题
① 学生在掌握那些描述探究结果的专业词汇之前,应该如何开展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活动,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学生都是从观察一些有趣的或让人困惑的现象开始的,由此引发科学问题,接着思考自己对这些问题的了解,这里就涉及一些专业术语或概念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学生在开展活动前确实需要一些科学概念和专业术语,但探究活动也可以在学生并不知道所有专业术语和科学概念时,就设计并付诸实施。事实上,在探究活动中,观察、收集和分析数据,已为发展具有操作性的定义、科学概念、探究能力以及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供了学习环境,为日后把它们与相关的“词汇”有机结合起来奠定了基础。知道科学术语对帮助学生形成或理解解释并不是
必需的,而且,一旦学生开始构建和理解对观察资料的解释,和这些事件有关的、适当的名称和概念就会具有实用价值和意义,实际上,语言成了他们理解现象的标志而不是应试词语的堆积。因此,建立在探究基础上的概念比那些仅仅是用于记忆的词汇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② 科学探究一定要遵循“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吗?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是按探究的一般过程来设计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它既是系统的又是灵活的,其系统性在于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而其灵活性则在于活动可以增减,替换,活动的顺序可以变换,教师应根据探究的要求灵活掌握,即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可以包括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包括部分要素。
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探究到经历较完整的探究过程。例如,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时,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探究的环节可以是其中的某几个,甚至是某一个环节。随着学生在物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断发展,再逐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较为完整的探究活动。
③ 在探究物理课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多少组织和自由?
组织的种类和数量取决于学生积极参与追求学习结果的活动的需要,那些在开展科学探究中缺乏经验的学生需要较多的指导。例如,教师可能想要选择一个推动探究的问题,还可能会决定如何用特定的问题和小组讨论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步骤和程序。教学材料本身往往可以提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建议、程序和数据表格。‘
在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探究经验以后,他们将懂得辨别问题并设计探索活动以验证自己的想法,分析数据并依据数据作出解释。对这些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自主空间,但教师仍然须要通过观察来实施指导、监控,问一些有助于澄清事实的问题,在学生需要时提供帮助和建议。一般地,教师在学年开始时要进行适当的组织,然后逐渐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
④ 教师和学生在开展探究活动时如何分配角色?
要开展富有成效的实验探究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能有效地制定计划,组织实
施。教师要创建小组并进行资源管理,同时运用资源和讨论的形式给学生以指导。
学生要学会如何有效地组织、加工信息,和他人交流思想,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而且,学生知道了自己应有的行为和举止,对他们是大有好处的。当学生们成为合作者,当他们能进行自我调控时,需要的外部管理就少了。
⑤ 运用探究学习,需要教师获取多少关于探究和物理的知识?
当然,教师拥有的探究和物理的知识越多,他们自己就越能成为有效的探究者,能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探究。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不能仅仅比学生早想一步。在一定程度上,当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展探究并参加职业进修培训时,教师自己也会通过探究而加深对物理的理解。教师向同事们请教,可以加深对某一课题的认识,参阅教师指导可以了解物理背景知识。像他们的学生一样,教师应当把自己也视为学习者,热衷于检验新想法,扩展和加深他们对物理的认识。同样,他们也要在教学中探索如何改进,以使在每个学年中他们运用探究教学的能力都在逐步提高。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呈现出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首席和主导的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情景,给予指导,而且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要求学生自己去判断、分析、提炼问题(hall&mccurdy 1990; henkel 1968;kyle,bonnsetter 1998)。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须要:①精心确定出一系列概念性的框架——指导学生深入学习科学概念的基础;②与各小组进行交流;③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确定适合学生下一步学习的计划;④把学生集中起来,通过演讲、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basaga,geban&tekkaya 1994;c.y.chang&barufaldi 1999;ertepinar 1996)
探究性教学以建构主义为其理论指导,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对知识深刻的、真正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和探究能力。通过发现来确定科学探究的课题,制定科学探究的方案,进行科学探究,处理证据及作出解释,进行科学预测和模型建构,用交流合作来建构学习者的学习框架。探究性教学也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控制、教学社会环境、教学物理情境等方面体现着建构主义的思想。
探究性教学的出现也充分表明了教育界对认知心理学观点的尊重。在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对“探究问题”的逐步解决,对“过程与方法”的重视实现着学生“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实现着学生“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向发展。按照科学探究所提倡的教学步骤,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景中,在对长时记忆所形成的知觉意义加工中,通过整合性复述的方法,将大量的外部刺激,以“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的形式,进行着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转变。探究性教学也遵从认知心理关于概念的“特征表说”和“原形说”的观点,通过定义性特征和最佳实例让学生获取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新课程提倡用探究的方式进行物理课程的教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
a.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应以探究的形式来传授。
要有效地传授科学,就要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不可能通过探究来讲授所有的科学内容,这样做是不必要的。而讲授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只用一种方式是低效的,而且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趣o
b.当学生提出并研究自己的问题时,才会产生真正的探究。
对学生而言,要发展提问的能力必须经过提问的“训练”,但是,如果教学目标是学习科学教材中的内容,问题的来源就比问题本身的性质次要。要强调的是,在今天科学教育的课堂上,学生极少有机会提问和继续追踪他们提出的问题,学生需要一些机会发展高级的探究技能,理解如何获得探究机会。
4、在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被忽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已成为本次物理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成为老师们关注的问题。
要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首先,要理解《标准》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具体目标详见《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标准》在内容标准部分的阐述中已经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要求纳入其中,从一级到二级直至三级主题,都有直接的阐述,这在过去的大纲中从未有过。另外还可以参阅《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其中的相关内容表述得更具体,更明晰。
例如,“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标准》的第二点要求是“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属于体验性目标的“领悟”水平。这样做的目的是以能源这一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例,引导学生关心科学发展的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从而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课程理念。
这条标准有较大的灵活性,教材的编写和呈现应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理念,对学生的评价要更多地关注过程性评价以及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其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不能通过简单的传授灌输的方式进行,而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来体验、养成。如通过调查研究、角色扮演、讨论与辩论、办墙报或展板等活动,积极参与,体验,感悟,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最后,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关于这方面的评价可参阅《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与进步”可分别从以下列出的几点来考虑: ◇ 你对于自然现象和技术设备是否具有好奇心和亲近感?对于新奇的现象是否反应淡漠?对于新的技术设备是否无动于衷甚至有些惧怕?
◇ 你对自然现象和技术问题中的道理是乐于追求,还是只满足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 你对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研究等科学实践的态度是否积极?做的工作是比较多还是比较少?
◇ 你对与科学事实不一致的观念是愿意改变,还是没有事实根据地固执己见? ◇ 你在科学问题上是乐于独立思考,还是人云亦云,随大流?你是否主动表达自己的科学思想,是否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是否敢于提出与人不同的见解?
◇ 你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是主动与他人合作,还是在需要合作的场合仍然坚持“单干”?
◇ 你在科学思维与科学实践中遇到困难时,是积极找出原因,寻求其他解决方法,还是垂头丧气,放弃不干?
◇ 你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社会问题的关系是否关心?有没有注意到报刊、电视上对这类问题的讨论?
5、课程资源是否仅仅涉及教科书、科技图书、视听光盘、实验室等物质层面 课程资源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人的因素也是其组成部分,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的差异也已经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重要教育资源之一。
教师之所以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因为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事实上,随着课程教材的改革和学校内
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师是教育改革关键性因素的观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教师甚至在课程资源极其紧缺的情况下,“化腐朽为神奇”,实现了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学生的差异已经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重要教育资源之一。就学习成绩而言,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些困难。但如果我们从另一种角度去思考这种差异,去尊重并有效地利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那么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也是一种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
此外,学生家长、社区居民、专家等等都是课程的重要资源。
学生间的差异也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
飞虹中学是一所坐落于上海棚户区的普通初级中学。过去由于生源差、办学条件简陋,学校留不住老师,也留不住学生。而现在,许多小学毕业生的家长都要求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来读书,飞虹中学成了深受周边群众欢迎的优质学校。
悉数学校天翻地覆的变化,校长非常感慨。他说,是“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对策”的科研实验和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政府行为使飞虹最终摆脱窘境,驶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飞虹中学是上海较早开展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分层递进教学的学校之一:1991年,学校作为原国家教委“八五”重点课题实验点之一,开始了“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对策”的研究。调查发现,造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排排坐,吃果果”的课堂教学不能适应互有差异学生的学习,许多学生的潜能远远得不到开发。针对初中学生实际存在的较大差异,学校实施了 “分层递进教学”,即建立“教学递进机制”,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这一有效教育资源,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实践证明,飞虹中学的这一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质和实践能力。不仅如此,学校还针对学生的差异,组织开设了家用照明电路、书法、篆刻、车船模型、烹调、动物解剖等20多个兴趣小组,为各类学生提供了表现和展示的机会,使一批学习困难的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让他们和其他毕业生一样昂首挺胸地走向社会。
飞虹中学的经验证明,学生之间的差异未必一定是坏事,只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学生观,差异也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
6、如何看待“中考、高考制度如果不改,必将阻碍课程改革的进程”
考试必须要改,平时的考试、阶段性的考核、中考、高考都要改,但是如果我们把课程改革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考试改革上,认为“考试不改革,课程改革寸步难行”,那绝对是错误的。因为在人的发展最为核心的要素方面,考试是无能为力的,我们想要改的、追求的价值观,很多地方是考试考查不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考不出来的,探究能力也很难考查。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知道,不能因为这些内容不易考查就不去做。我们的教师要有这样一个理念,都要做这样一件事情:即使考试不能考,作为教师,我们也不能丧失对未来国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熏陶这份责任。当然,我们要呼吁考试改革,但我们不要在自己的学校、自己的班级里过于功利——仅仅考虑这一节课必须掌握哪些知识,在知识和技能上,我们要给学生一个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这样学生会发展得更好。做人的教育不能仅仅通过考试来检测,我们还必须把它体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把评价放进一个更大的空间,重视过程的评估,重视学生的表现和体验,就能够把我们追求的价值观在日常的评估中体现出来。
六、案例分析
案例1:牛顿第一定律
从以上的对比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两种教学模式都能够达到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表述牛顿第一定律。传统教学模式也许会更加准确地达到效果,因为机械地记忆和复述,的确可以产生良好的短,时记忆。但是从长远来说,建构属于自己的概念框架才是当前教育的要求,也才是建构教学的目标所在。两种教学方式也都强调对理想实验这种科学方法的学习,说明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已被广泛地接受了。不过,在获取探究能力方面,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的推理与分析,它与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通过分析、论证去发现牛顿第一定律)相比弱了很多。新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灌输”教学的扬弃,它通过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去发现规律,掌握概念。让学生通过渐进的自主学习,掌握物理学习的一系列方法,为其今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用科学探究进行新课程的讲授,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更加重视“情境”——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力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虽然这样做会让学生产生“有力才有运动”的误解,但是探究性教学也从另一个角度让学生发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其实这也相当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物理学习的情景中,通过一系列的现象,体现与亚里士多德一致的前概念,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同化”学生旧的生活经验于新的科学理解当中,从而为其建构起新的知识和概念框架。
传统教学始终是教师的舞台,虽然它已经突破了“灌输”的套路,已经进入了启发式教学,但还是带有明显的“讲授一接受”的痕迹。教师一开始就采用提问的方式,接着又相当主动地提出问题“有力是否就有运动”,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为他们知道接下来只要用“是”和“不是”回答,就能够完成本节课的内容。他们也
几乎没有机会自己去“发现”牛顿第一定律,虽然教师能够将牛顿第一定律比较明确地表述给他们,能够让他们很清楚地理解,但是这种记忆的痕迹是很微弱的,因为听只能够认识,看只能够记忆,而做才能够理解,对新、旧知识的重新建构才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法宝。
案例2:光的反射
这三种教学方法其实都可以达到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定律的要求,不过传统的教学方法忽略了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环节。如果仅仅从知识点的角度来说,第一种教学法能够更迅速地让学生获取知识,但是从让学生去发现物理规律的角度来说,后两种教学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很多教师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时候都会抱怨:如果像教学方式1那样让学生分组实验并不现实,因为实验仪器的确有限。教学方式2就缓解了这样的矛盾,让学生通过思考去制定探究计划,和别人的实验相比较去发现定律其实也是一种探究的方法。
对比这三种教学方法,第一种因为教师过分的关注,将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第二种教学方法力图体现新课程对教学方式的要求,以物理情境进入新课程,以学生的实际探究活动作为重点,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光的反射规律达到教学目标。可以肯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上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在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和归纳上又发展了探究的能力。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了解实验如何进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结论等,这一切都将对学生过程与方法的培养提到了重要的高度。但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该教学活动中仍然带有传统教学的痕迹,如果能够更加放手,让学生更多一点思考的空间,效果会更好。
相对而言,第三种教学方法则更实际,它并不豪华,不需要教师为了实验器材而挖空心思,但是它也体现了探究的实质。它用一个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这种“拐弯的光线”带给学生的认知冲突,是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动力和源泉。在该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用探究的要求在进行,让学生交流讨论,制定计划,写作等,都体现了“做”科学的技能和活动能力,以及在态度和思维习惯上对探究的支持。
论新课程条件下物理课堂的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中,上每节课之前我们都要“备课”: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安排、板书的设计等等,即课前写教案。写教 案的时候,教师往往凭着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及自己以往的经验和主观意愿,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教学过程。我们往往把学生当做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 的对象,而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因素,如: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思维水平、新课内容与以往知识的关联与衔接等。结果导致教 师的讲课对学生来说缺少针对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偏低。
根据时代的要求,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了实现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要改变传统“备课”方式的弊端,我们要在课前进行各方因素的分析,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汉语词典对“设计”一词的解释是:人们在进行一项活动前,根据一定的理论和活动目标,在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的前提下,对活动进行一种预先的安排或策划,以使活动取得预期的目的。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指的就是:依据教育教学理论、物理教学论和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针对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在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的情况下,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
具体而言,在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和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理论的指导下,认真分析物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编写理念和内容特点,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生活经 验、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和准备情况,同时要考虑到教师的能力水平、讲课特点和学校的教学媒体的状况等相关因素,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设计出科学合 理、效果最佳的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促进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进行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主导原则(思想)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综合考虑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学生学情,教学策略,教学条件,教师素养等各方面因素,来设计出最佳教学方案,因此在进行教 学设计时,要遵循一定的思想原则,使教学设计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渗透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对教育教学规律的尊重。
1、渗透发展目标原则 进行一节物理课的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明确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实现哪些教学目标,要在哪些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明确提出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三 维”培养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在对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渗透新课程提出的“三维”发展目标,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贯彻启发创造原则 “为创造而教”是近几年教育界最响亮的口号。通过教学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设 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 格。
3、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协同原则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避免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将学生当做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现象,即摒弃“教师中心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体现出教师的主 导作用,又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师生分工明确、协同 合作,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4、遵循因材施教最优化原则 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制约着教学活动,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同时,物理课堂有多 种类型,如:知识原理课、理论应用课、实验课、练习课等,不同的课型有着自己的内在特点,因此,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的组织形式上都要做 有针对性的选择,从而实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包括: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分析、学生学情分析、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等。
1、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进程和预期结果,又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因此,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 进行的必要条件。教师在课前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出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考虑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
一个完整、具体、明确的物理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包括四个部分:即教学对象、学生的行为、学生行为的条件以及程度。例如,“在学习了摩擦力概念后,每个学生能 够领会这个概念,鉴别出两个物体间是否存在摩擦力”。这里,“在学习了摩擦力概念后”是条件,“每个学生”是对象,“能够领会这个概念”是程度,“鉴别出 两个物体间是否存在摩擦力”是学生的行为。
按照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描述。依据对学生要求达到的水平程度可分为:“了解”、“理 解”、“应用”、“独立操作”、“经历”、“反应”、“领悟”等不同层次,通常在教学目标描述时用到的行为动词如下:
对所学知识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例说明、列举、表述、识别、比较、简述、对比等;
对所学知识要求达到“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阐述、解释、估计、理解、计算、说明、判断、分析、区分等;
对所学知识要求达到“应用”水平的行为动词:评估、使用、验证、运用、掌握等;
对技能要求达到“独立操作”水平的行为动词:测量、操作、会、能、制作、设计等;
对体验性要求达到“经历”水平的行为动词:观察、收集、调查、交流、讨论、阅读、尝试、实验、探究、考虑、经历、体验、参加、参观等;
对体验性要求达到“反应”水平的行为动词:体会、关注、注意、关心、乐于、敢于、勇于、发展、保持等;
对体验性要求达到“领悟”水平的行为动词:形成、养成、具有、领略、体会、思考等。
2、课程内容分析 课程内容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就是要分析这一节课的内容在整个物理课程中所占的地位、它的发现探索史、它 与其他章节知识的的关联、与人们生活的联系、与当代前沿科技的联系。要根据课程目标来确定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和以往教学经验,来确定 教学难点和疑点。由于传统的教材就是指教科书,新课程所指的教材是教学材料的统称,它泛指应用于教学的一切资料。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自己的教学 经验来科学合理地组织课程内容,来最大限度实现教学目标。
3、学生学情分析 现代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它主张全面依靠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设计不是为教师 的“教”而进行的设计,而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因此,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事情。教师应该分析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课 程的生活经验,是否掌握与新课程相关的知识、技能,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如何,学生对新课程的情感态度如何等,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了解将有助于教师进行适合学 生实际的教学设计。
4、教学策略设计
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征,按照一定顺序科学合理地呈现课程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媒体并安排好课堂时间,形成具有可操作性和效率意义的教学方案。
物理教学策略设计具体包括如何科学合理呈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媒体的选择等方面。
(1)如何科学合理呈现课程内容
在设计课程内容呈现方式时,要分析课程内容的特点,要考虑到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要体现出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突出与突破。
(2)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选用
物理教学方法是根据学生的现状、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为了完成物理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一般而言,物理知识的教学常用讲授法,物理规律的教学 适用于探究法及发现法,物理现象的教学比较适用于演示法和实验法。很多时候一节物理课程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要视具体情况来分析选择。
(3)物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物理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师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织起来进行物理教学活动的结构形式。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有:课堂教学、个 别化教学、学生分组实验、现场参观教学、分组讨论等形式。教师可根据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这些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合理地选择。
(4)物理课堂教学时间安排
物理教学时间的安排,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物理课堂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和有效控制,以提高教学效果。对于物理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师应把握好整体时间分 配:学生自学时间、教师讲授时间、学生讨论时间、学生练习时间、教师答疑时间等。同时,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的时间,不要搞“一言堂”,要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5)物理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
教学媒体是教学的必备要素,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教学媒体的支撑。传统教学媒体是粉笔、黑板、实验器材等,现代教学媒体有:广播、录音机、幻灯机、摄影机、电视接收机、录像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网络等。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现状、教学策略、学校教学条件及教师的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因 素,来科学合理选择物理教学媒体。
5、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指导下,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分析和学生学情分析的结果,合理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拿一节新课为例,物理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是这样的:
首先复习回顾相关知识,然后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时可以给出相关背景,再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这样就可以指导学生进 行自主学习或者试验探究,也可以多个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大家可以就有关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到小组讨论,也可以认真听学生的讨论情况,然后 就有关内容和问题进行讲授、答疑。为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可以进行学生课堂练习,教师应观察学生的练习过程,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 的问题进行点评并及时解决。最后教师要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知识内容、重点难点及易出现的问题。
四、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与反思
评价与反思是现代教学设计的不可或却的重要环节,在完成教学设计之后,在教学实施以后,都应该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和反思,这将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设计水平和各种教学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和反思时,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设计有没有体现出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是通过哪些环节,哪些内容体现的?
(2)教学设计有没有把握住课程的重点难点,重点是如何突出的,难点是如何突破的?
(3)教学设计有没有分析准学生的学情,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调动?
(4)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这一节课是否匹配,有没有实现最优化选择?
(5)根据课堂检测,观察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哪些内容掌握较好,哪些内容掌握不太好,原因是什么?
在完成教学设计后,教师自己应对教学设计进行分析评估,也可以请同学科其他教师帮助分析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便及时改进。在课后,教师应根据课 堂教学情况,对教学设计进行总结性、形成性评价,为以后教学服务,通过反思,提高设计水平和各种教学能力,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有效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有效教学
摘要:为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落实高效课堂,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理论知识,就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词:新课改 有效教学 创新思维 合作探究
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就要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落实高效课堂,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理论知识,就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对学习兴趣的培养
经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但它们对所面对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们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比较浅,研究的方式主要是从日常生活现象和实验出发,几乎不涉及物理模型,也不会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思维训练方面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静态思维多于动态思维,这就要求学生的思维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在高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研究的对象是一些物理模型,物理模型的建立的过程不是拍照,不是素描,也不是简单的书写,而是源于具体事物,而又高于具体事物,是感知思维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学生普遍感觉高中物理难学,听听还懂,解决实际问题就困难。关键在于他们还是习惯于初中的那种形象思维方式,只会记概念、规律的静态结论,而不重视得出结论的发展过程。只会照葫画瓢,模仿性地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而不善于通过观察分析,提炼出现实情景的物理模型,而后纳入到相关的知识体系中去加以处理,最后得到问题的解决。本人认为,物理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建模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使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能清晰地构建出情景条件的物理模型,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灵活思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惧怕物理课,厌恶物理课,甚至痛恨物理课。他们认为物理枯燥、难懂,没有趣味。为什么他们对物理格格不入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一开始就没真正学懂,以后不懂的地方就越来越多,只好死记硬背去应付习题和考试,苦不堪言,兴趣就无从谈起。
物理是一门精密学科,其中包括许多概念,它们从实际抽象而来,界定比较严格。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与人们日常生活里形成的直觉或潜意识(“前概念”)相左,这就是初学物理的人不能绕过的障碍。如何能够克服这一障碍呢?就是将物理概念与实际挂钩,而不是停留在字面里或公式里,在头脑里不含糊地确立科学概念,并能自觉地应用。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对学生来说“学会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喜欢才有可能学会,学会才可能学好,学好才能产生真正的兴趣。我认为:物理教学要把学生对物理学科情感培养作为物理教学基本价值取向,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手动脑团结合作探究,把学习主动权教给学生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探究活动的作用非常大。利用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观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科学探究的步骤,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艰苦奋斗的探索精神,树立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意识。探究活动可让学生经历一些物理知识规律的探求过程,充分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的参与,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准确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践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之一。教育研究证明,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困惑,能够有效提高思维创新水平和动手能力。所以,教师要抓住物理学科的探究实践性,认真研究物理学科知识内容,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经常设
置或提供学生动手解答问题的时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实现探究实践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的证据及自己的观点,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口头陈述。探究过程比探究结果更重要。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教师应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认真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不可面面俱到,应尽量缩短讲课的时间,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教师可采取自学讨论法,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大胆提出来,师生共同分析、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新课改形势下教师和学生的更高要求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动手、勇于创新。因此,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可以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新课程标准科学内容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内容,或者直接来源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紧密联系生活,敢于发现,主动思考,勇于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所以,教师要在认识过程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从挖掘教材内容上、组织教学的形式上、选择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境地,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世纪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近年来高考内容的改革,也体现了注意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所以,对高中物理这门课程,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也即体现在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教师们还要不断地为之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劳动,不断尝试,不断提高,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丙亭:《高效课堂22条》,新浪博客
[2] 张树成:《打磨高效课堂,提高备考效益》,山东省昌乐二中 [3] 刘力编著:《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物理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物理教学
——“五步两段一体穿插教学法”实施有感
灵台一中
王永永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物理课程的改革,冲击着我们物理教师的一些旧理念,也对物理教师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提出了挑战。新课程理念倡导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倡导科学探究、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新的教学背景下,灵台一中周建荣校长创造性的提出了“五步两段一体循环穿插”新的教学法(下称新教法)。在为期一个多月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该教法既符合新课改理念,又能满足我们的教学实际。
一、新教法的可行性。
1、新教法正真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提倡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领路人的作用。新教法从学生自主阅读到基础检测,从合作探究再到拓展练习,自始至终都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能动性,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2、新教法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教育氛围。
新教法注重学生学习与合作探究。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参与者的教师必须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在新教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中心论”被打破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表述,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也落实到了实处。在教学中我与学生一起探究,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
3、新教法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落实了学
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巩固。
新教法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学生自主阅读。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借助导问题,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的思考,即获得了新的知识,同时训练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通过基础检测,不仅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同时有帮助、督促学生记忆本节课学习的基础知识。
4、新教法学生在课堂上探究、讨论赢得了时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问能力与讨论能力。
创造教育的倡导者陶行知说过:“学问千千万,关键在一问”。而培养学生提问与合作探究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环。新教法规定每节课有15分钟的探究、讨论时间,这就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新教法的实施过程中,我经常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有时学生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能够造成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认知冲突,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创造性思维得到了确确实实的培养。
5、新教法有助于在物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实验操作能力、实验分析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重视实验操作能力与观察、分析能力。在新教法的合作探究环节,尽最大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得到落实。
二、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应用“五步两段一体穿插”教学法。
1、只有“功”在课前,才能“力”在课堂。
五步两段一体循环穿插教学法关键是教师有对每节课进行充分的准备。首先,教师要准备好导学案、明确自学要求和方法。其次,在备课组内部论证好“基础检测题”。再次要论证好探究问题,目的是通过学生探究能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难点、疑点,真正达到解难释疑的目的。四是要论证好学生课外作业,课外作业应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把握,作业难度因该适中,作业量30分钟完成为宜。
2、在物理课堂中,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实验探究创造条件。
新课程的一大亮点是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构建,物理教学更应该让学生了解、掌握物理规律的形成和探究过程。五步两段一体循环穿插教学法为物理课堂的实验探究搭建了平台。在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组实验、课堂演示实验全部改成学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3、合理安排教法的循环周期。
五步两段一体循环穿插教学法的循环周期,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置。如《力学单位制》,教材内容较少,可用一个课时完成一个循环;如《力的分解》可用3到4个课时完成一个循环。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死板硬套。
4、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课外“两段”时间学习过程的督导。
为了督促学生能充分利用课外的40分钟学习完善所学物理知识,在课堂上应该就上节课的导学问题加大提问力度,强迫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在课后督促学生按时收交作业,同时做好统计,并在学分认定时加以体现。
5、要使用好“五步两段一体循环穿插教学法”,应高度重视“新课导学环节”。
“新课导学”环节是“五步两段一体循环穿插教学法”的一大创新。在整节课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不仅让学生了解本节课与下一节课的联系,有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另一方面通过新课导学问题,为学生预习下一节课提出了学习任务,帮助学生理清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脉络。因此必须重视新课导学环节。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
刍议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成都市城厢中学校 蒋世政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应更新,高中物理教学改变,应从教师的课程意识开始,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然而,当前的物理教学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结果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物理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为中学物理教育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在全面倡导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探讨。
一、教师要有新课程意识
新课改实验以来,广大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所谓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长期以来,在教师的意识中只有“教学”的概念,而缺少“课程意识”。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多使用教学术语,很少谈论课程论话题。在新课程实施中,广大教师尝试用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理论来解释和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当前的教学改革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在课程的话语范围进行的,因此,在两者关系中,课程首次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成了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了教学观。
由于长期受传统课程与教学论影响,在对新课程目标的理解上,常常混淆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希望在一堂课上充分体现课程的“三维目标”,所以使课堂教学目标欠缺了学科特点及课型特色,目标欠具体,内容重点、难点不清楚,把理想的课程目标当成标签,使教学陷入困境。又如,“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没有统一要求的教材,教师会用“教学”的话语与思维去解决课程领域的问题,基于此,在新课程实施上,教师应确立这样的课程意识:关注课程而不仅仅局限于所教学科,把所教学科放到整个课程结构中去思考、去衡思,树立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把自己的教学工作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去认识,去处理好教学中各种矛盾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师只有确立了课程意识,才可以使自己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不再是机械被动的课程方案计划的忠实执行者。
二、创设丰富、有效的物理教学情景,增强学生学习乐趣
良好的开端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所谓良好的开端,就是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彻底调动起来的一种状态,教师可以在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直接提出新问题,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产生学习的需要。问题的提出要以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为前提,使其 1
充分感受到身边确实存在物理,引起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冲动,尽量创设一个良好的物理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对教学情境中有关的信息加以提取、分析,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何在物理学习中培养兴趣和乐趣,是值得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问题。兴趣与动机有关,如果在物理学习的历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得到满足,兴趣将随之产生。因此,只有从调整物理学习动机去设想,才是培养物理学习兴趣的可行途径。
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明确阶段性学习目标,把课标中对物理知识的要求分解细致,目标越明确,也就越容易评定自己的成绩,达到了自己预期的成绩,自然就会满意,兴趣也随之产生。对于学习物理教材疑难偏多的学生,应选择与疑难问题有关的浅显的材料来学习,使学生的能力与内容相配合,这样学习才会有成就感,兴趣自然会产生,然后再不断深入地学习,疑难就会被解决。
将学习物理的心得体会及时地表达出来,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一条途径。学而有得是一种满足,把心得表达出来,有利于加强学习时寻求心得的兴趣。学习心得的表达方式很多,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之间讨论,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设立板报,办物理小报,征集实验方案等活动。为了准备将心得表现出来,学生在学习时自然要用心思考,能将书中的材料重新组织,纳入系统的记忆之中,心得表达出来会受到别人的重视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尊,这会更加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物理学习不应只局限在教科书内,应伸出触角,广泛接触前沿的、边缘的相关知识和成果,感受物理学科的价值,深化对物理学的兴趣。
三、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1、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特性。例如,有些学生对物理实验特别感兴趣,尤其喜欢动手操作;有些学生对物理与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联系感兴趣,喜欢带着问题去做社会调查;有些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感兴趣,喜欢进行一些逻辑、理性的思考和探索。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与提倡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展开,联系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给他们创造种种成功机会。
2、物理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
物理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物理知识能帮助人们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物理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自然现象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现象,探索隐藏在背后的物理规律。教学中用于问题研究的对象不应仅局限于小球、木快、小车等更多的采用学生在生活中能轻松感到的物理事物的现象。例如:在曲线运动中的物体有汽车、导体、铁饼、雨伞上下落的雨滴,在受力分析的例子中可以列举发生形变的跳板和被弹起的运动员及悬挂着的工艺品,在强撞中有台球的碰撞、两节列车的链接问题,在简谐 2
运动的图象中可给出心电图仪、地震仪的记录图像等,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以及将物理规律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能发挥作用,教师必须忍痛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并且初步具备自主学习的条件。教师的任务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教学中不可面面俱到,应尽量缩短讲课时间,教材中学生能看懂的内容一律不讲,留给学生更多时间,让他们充分思考,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大胆提出来,师生共同分析,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任。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增加对学习任务和对自身学习过程的理解,引导他们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允许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变得富有个性。
四、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怀疑、发问的意识和能力
物理教师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势引导,充分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要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角度,强化学生的问题提出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民主环境,教师要善于吸收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将其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并努力营造民主气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怀疑是创新的心理动力,是思维独立性、自主性的体现,要倡导多向怀疑。如果没有怀疑,物理学就不会有新发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对教师的示范探究,对书本,对以往的结论敢于怀疑的精神,鼓励学生针对要怀疑的某一课题多方面收集信息、资料进行探究,勇于从多角度、多层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案。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要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如果对任何事物能大胆地问一个为什么,就能揭示矛盾,发现不足,找到课题探究的突破口。教学一开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时,就要保护、促进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为多数学生还未养成发问的习惯,而且此时心中即使有问题也顾虑重重地怕自己提的问题太简单,怕提错了问题被别人笑话而不愿和大家一起探讨。
以上是笔者就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看法,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使自己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丰富的教学经验,灵活的课堂机智,高尚的人格,在教学前后要不断的学习、反思,运用课程教学理念,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目标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问题展现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前必需的准备工作,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与环境的合理组合和运用、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也关系到物理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国家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据多年的教学和调查分析,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学目标的制定通常存在以下问题.三、设计教学目标的原则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设计教学目标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基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思考,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实质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过程与方法”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桥梁、纽带,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以及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渠道,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途径。“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物质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终结性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形成实效性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动力,在探索知识和科学方法的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是实现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它不能独立或直接进行,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5、可操作性原则。教学目标是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达到的基本标准,要适度、恰当,符合学生实际。普通性目标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发展性目标让优生能“吃饱”。因此,设计教学目标力求简明、精确、标准、具体、规范、易操作、易检测。
四、教学目标的合理陈述
教学目标限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及变化效果的量度。每节课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调节、激励和评估作用。陈述教学目标时一般要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1、行为主体。根据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无论是一般的行为目标或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在描写时都应写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及“培养学生„”等描述,而用“能认出„”“能解释„”“能设计„”“能写出„”“对„作出评价”或“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如初中物理“力的作用”一节的教学目标:通过力的初步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物理现象的能力;通过力的初步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物理现象的能力;促使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引导他们去观察、发现、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这种设计则表现出行为主体模糊。
2、行为动词。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物理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有:(1)、知识与技能---切合课标要求,具有科学性、适切性;知识水平等级分为四级:了解、认识、理解、应用。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了解、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出;认识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认识、认识;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区别、说明、分析、解释、估计、分类、计算。技能的行为动词是会测量、初步学会、会、学会、设计。(2)、过程与方法---经历物理学习过程,领悟科学方法;行为动词是:感受、认识、运用;含义是通过亲自感受或探究,经历物理概念、规律建立的过程。通常涉及的物理方法有:观察、实验、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类比、理想化、对称、数学、公理化、假设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热情,形成思想情感、具有科学态度,懂得知识的应用价值。行为动词是:体验、感悟、形成。出现的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
3、行为条件。有时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小实验,体验„”等。如下物理教学目标则表现出行为条件不明确:通过设计、观察、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经历猜想与假设的过程;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互相合作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情景体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科学猜想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小组和大组的讨论,培养学生实验归纳能力。
4、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评价检测。
五、设计教学目标的艺术
1、要全面。教学目标要反映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要体现多元化。教师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对知识性目标的要求,还要重视学生操作、能力、情感、态度、意识等方面的发展要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要明确。明确的教学目标必须具备两点:一要表明教师可观察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如“能„”,“画出„的电路图”等;二要体现陈述教学目标的“四要素”。如中物理“机械运动”教学目标设计为:【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2)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物体运动的实验建立参照物的概念,明白通常研究机械运动选择参照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机械运动的问题,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2)通过讨论“选择不同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描述可能不同”,感悟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要重点突出。通常每一节课中可以设计多个教学目标,每个教学目标都代表着一定的学习结果。在进行设计时教师要对各种目标进行权衡,确定主要目标,其他目标尽可能围绕主要目标设计,达到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这样可以突出重点,防止由于目标过于分散影响学习结果。
4、要难易适中。目标的难度,要接近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目标太高,学生经过努力而达不到,会使学生产生畏学心理,丧失信心;目标过低,学生的学习毫无压力,目标对学生的发展起不到激励作用。因此,在制定目标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群体学习水平有一个科学的分析。
5、要注意各章节教学目标的互相协调。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都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保证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各章节目标的协调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将各章节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和设计,对教学目标进行综合安排。在针对具体的一节课设计教学目标时,还要结合实际做适当的微调,以保证三维目标的实现和分布的均衡。
6、要有弹性。教学目标的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别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统一的目标规定了所有学生达标的最低限,但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目标应体现出有所侧重。二是可有一些隐式目标或预期目标,如“愿意„”“乐于„”“能坚持„”等。
7、要便于检测。编写教学目标时,物理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它们将被用于编制检测项目,如果不能根据这些目标测出预期行为,则表明所制定的目标笼统、含糊、冗长、不符合要求。所以应尽可能地用可观察到的外显行为来描述,或用可测量的语句来陈述目标。设计教案时要留足检测目标的时间,要制定与每一个具体目标相对应匹配关系的检测项目,以保证实际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开展。
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及教学效果等各方面。为了使物理教学效果更明显的,一定要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巧妙设计正确、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是获得知识、能力、情感的完美结合课堂教学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