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设计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黄 勇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设计历来是教师讨论的热点,随着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这一讨论又有了新的切入点,本人想就此做进一步的讨论。
应该明确,中学物理教学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要重视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去解释或解决一些生产、生活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更要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教师除应具备教学技巧外,还应有满足上述要求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总体策略。下面谈一谈本人的一些做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物理教学设计的一般策略
一、鼓励和引导学生自觉培养自学能力的策略
在面对每天有大量新技术、新理论和新信息的现代化社会,自学能力和搜集、处理新信息的能力是一种最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真正掌握好物理知识的需要,更重要是他们终身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1、针对学生没有自学习惯的现状,可以从教材中梳理出一些比较浅易的便于自学的内容,如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相当一部分知识点,让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其中的知识重点,并逐步学会抓住教材的中心和思路。
本人把这称为有指导的“半独立”策略。就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信息和学习手段(参考书、实验仪器等)及提出需要解决的目标(自学要求、提纲),让学生自学,遇到困难,独立地思考与讨论,从而获取知识,培养了搜集和处理新信息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中科技、信息瞬息万变的要求。
如《分子运动论》这章内容,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归纳,然后师生一起抓住分子无规则运动、分子间作用力、比热容等重点知识,结合实例讨论。这样比教师照本宣科效果要好得多,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2、给学生吃“粗粮”的教学设计策略。即在新课教学中不要一次性讲得过细,过于完整,而是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就 让学生带着强烈求知欲望去自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课堂上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质疑、解疑,并让学生进行巩固性练习,经过多次的反复“消化”,再逐步建立对概念和规律的较为完整的认识。
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作为学生的自学教材。中学物理课本中安排了相当数量的阅读材料,涉及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物理与社会,物理与技术,最新科技成就和发明等内容,教师应把这些内容纳入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配以自学的要求和自学练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训练处理新信息的能力。
4、发挥考试这个指挥棒的作用。每次考试时,可在课本中和教师指定的自学参考书中选择部分试题(或通过改造),让学生尝到“甜头”,以引导他们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培养自学能力。(暗示的策略)
二、注重将物理规律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的教学设计策略
物理是实验科学和应用性强的学科,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问题,既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又能认识到物理与人文、地理、科技、社会等重大课题的紧密联系,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决策能力,从而提高科学素养和应用能力。
1、采用图片、投影、录像、光盘等视听媒体和报纸,图书等资料,向学生展示物理与生活、社会的极为紧密和广泛的联系。(多感官刺激的策略。)(讲十遍不如学生自己看一遍),2、寻找实例,让学生去处理、解决。(看十遍不如学生自己做一遍)例如用交通事故中民警实测的数据,并让学生查阅行车中车速的限制,各种路面的摩擦因数等资料,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计算,判断司机是否进行违章超速驾驶;根据报纸的报导,一个小孩从楼上摔下,一个青年冲上去救护成功,用报纸上报导的数据计算该青年做出去救护的决定只有多长的时间?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此外诸如解决公园中的过山车问题,计算水电站功率,设计输变电线路,解决有关电视机、示波器、加速器、受控核聚变等实际应用的部分问题等。(学生有成就感)
3、引导学生进行估算、估测、发展估算、判断能力的设计策略。例如学完压强和标准大气压之后,让学生估算地球大气层的总质量,学习电磁波传播速度之后,让学生去估算波长的大小,频率的大小等,也是物理与生活、技术联系的重要方面。(提高感性认识的策略)
三、重视科学探究和科学方法训练,激发中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设计策略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要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物理基本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激发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中学物理教学的 根本目的。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对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引导和指导。
1、培养“好奇-----怀疑,质疑——想象”的实验观察方法的教学设计策略
科学新发现经常产生在一些不为人注意的小事上。如X射线、放射性现象的发现等。因此必须培养学生以怀疑的目光、批判的态度审视周围的事物,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激发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训练他们善于在别人习以为常之处发现惊异之点。设计一些演示实验,安排一些疑点,鼓励学生怀疑、质疑,布置学生在观察身边物理现象时大胆地进行假设、想象、论证。(①演示电动机模型,发现规律 ②电磁铁概念的质疑③磁铁摔断后磁极的判断)
基本原则就是:不轻信答案,不轻信权威,要用事实也理论说话。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和通过处理、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物理规律的教学设计策略。(4个尽量)
①尽量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总结出物理规律。如把《观察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从学生分组实验改为探究性试验,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结果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探究性实验)
②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如让学生设计实验,测定自行车受到的路面的阻力,或在太空实验室中设计实验测物体的质量等。
③尽量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从猜想到摸索总结出物理规律。(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温度影响电阻)
④尽量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提倡使用身边的物品进行探究性实验等。(圆用铅笔和书本演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大小差别)
上面说了不少课堂设计的策略,其实不少都是我们大家平时用过的方案,只不过和我一样,不太爱总结。现在仔细想想,多思考爱总结真是个好习惯,至少能这能我们少走弯路。(介绍吉大附中物理组的备课经验)
我平时工作有两个个习惯,一是爱学习,但绝不轻易模仿;二是总更新理念,但绝不轻易追赶时髦。(物理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不是展示自己,是让学生真正走进物理世界)
(二)物理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物理课堂是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按照教师预先制定好的教学方案进行的心智活动。因此,教学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就直接影 响教学目标的实施。可见,研究物理教学设计,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中,需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编排的特点及意图、教师自身的专业特长、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学习特征、自然环境与教学设备等因素,以期达到使学生的各种心智因素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汪秀峰老师总结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应从抓“理、物、序、度”入手。
1、理
所谓“理”是指物理概念、原理、法则等。物理教学总是围绕“理”展开的。抓住“理”字设计教学方案,就是指:
(1)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构紧凑、条理清晰。所以,教学设计应在钻研教学大纲、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制定突破教学难点的措施。确立1-2个“理”为每课时教学的主要内容,以保证教学结构紧凑,精力集中,思维明快流畅,使学生理解透彻,记忆深刻。
(2)明确物理知识与数学知识的关系。物理问题常常要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这种转化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常把物理知识与数学知识混为一谈。因此,物理数学应注意阐明物理公式、原理的内涵及外延,说明物理表达形式的由来,阐明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做到“结论”与“过程”并重。
(3)强化物理语言。物理语言如物理符号、专用名词、物理模型及物理图表等,对学生来说,既是新知,又是学习的难点。物理语言有其特定的含义,学生不掌握语言,往往弄不清题意,发现不了隐含条件,难以描述物理问题。可以说掌握物理语言,是学习物理知识、掌握物理学习方法的开始。
2、物
所谓“物”是指论证原理、定律、法则等的材料。抓住“物”字设计教学方案,就是指:
(1)加强实验。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内涵深刻,尤其是难以言表又非常重要的物理感受知识,常常需要通过实验才能使人更好地接受和领悟。加强实验,其意义在于:用直观现象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建立适应学生心理需要的教学情境;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2)注意联意、温故知新。新知是旧知的深化和延伸。注意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展开积极的联想,往往想通到深入浅出,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而且,联想能提高思维的连锁性、多向性、跳跃性,是整理知识、增强记忆的有效途径。(3)传授物理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法。物理教学的过程也应是传授方法、指导学法的过程。在处理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就使学生逐步掌握类比、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强调观察、静思、体验,帮助学生掌握学好物理的基本方法。
3、序
所谓“序”是指教学编排的程序。抓住“序”字设计教学方案,就是指:
(1)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们知道,外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人自身的学习活动,才能转化为稳定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所以,教学编排的杜绝平铺直述式的灌输,而应是设法打破学生原来的知识和心理的平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将学习的过程作为学生主动接受、探索、发现、创造的过程,真实地体现“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2)把握知识脉络,循序渐进。教学设计要尊重学习规律和认识规律,教师对学生知识和能力上的要求不可一步到位,要留给学生吸收、加工知识的时间,使教学活动自然地向纵深方向发展,逐步建立起物理知识在“点、线、面”上的联系,形成科学的、立体化的知识结构。
(3)反映思维规律,拓宽思维空间。“有益的”挫折,往往能使学生变得聪明、灵活,获得意外的感受,积累丰富的经验。所以,教学设计应注意阐明处理问题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在障碍面前通过假设、尝试、变向、转换等方式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这样,既发挥了思维定势的优势,又拓宽了思维空间,提高了思维的自由度。
4、度
所谓“度”是指知识传授的深度。抓住“度”字设计教学方案,就是指:
(1)以课程标准为“纲”,因材施教。我们知道,只有在明确了自身需要与教学要求之间的关系时,才能产生正确的教学行动。所以教师不应以自身的爱好和教学倾向来设计教学方案,而应以“纲”为纲,因材施教。因适时让学生了解教学要求,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2)充分体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作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功能,就难以传授新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可以说,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是深化理解的前提,是达到触类旁通的有效途径。备课的几项主要工作
(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几项主要工作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教学全过程中的核心一环,它对课堂教学 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每个教师都应当认真备好每堂课。
怎样才能做好教学设计?须知,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只有当教师的意愿和目标变为学生的意愿和追求,师生配合默契,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备课除备知识和方法外,还必须“备学生”,湖南祁东一中李春芳老师总结为下列几项工作。
1、课前的准备工作
①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和物理科的考试说明,了解全学期的教学内容及其相互间的衔接,明确教学目标、任务、重点、难点、关键、中心内容以及考试内容和要求。
②反复通读教材,疏通各章节知识,把握其相互联系的“桥梁”。③经常阅读有关物理资料(物理专业杂志、教参等),对其中能充实教学内容和良好的教学方法的部分,记下题目、出处,编成资料索引以供随时查找。
④查阅该科前学期、前段考试的“质量分析”,向学生了解、征询教学建议,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成绩、心理素质、班级特点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只有做好上述准备工作,才能合理调控教学内容的深广度,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优化设计过程
(1)备导入(导入新课的引言,或实验、或问题)。“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课前精彩的导入,不但是高明的组织教学,而且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愤”、“悱”状态。
例如,讲“液体的表面张力”时,在讲桌上放盆水,手拿一枚硬币,问学生;这硬币能浮在水面上吗?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异口同答:不能,然而事实上硬币却浮在水面上,是阿基米德浮力定律失效了。还是什么其他原因?强烈的知识冲突,一下子使学生进入了教学“角色”,迫切需要解开这个谜,如能采用电视录像,增加可见度,效果更好。
(2)再创造。讲课不能照本宣科,否则,学生听起来就乏味,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对教材的再创造,如同将故事或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一样,要在规定的时间、地点、教具的限制下,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因此,教材中哪些内容要精讲、详讲、哪些内容要少讲或不讲,都要作出果断的取舍,切忌面面俱到、平分精力,也不能讲得过细、过绝,要给留有思考发挥的余地,否则会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还要从其它资料中筛选或自己编写补充内容,以便于学生把握教材的思维方法,深化对教材的理解。
(3)备板书。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忽视板书设计,犹如画龙不点睛,板书是有形有色的教学语言、教学图画,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启 发性,有助于使讲课的内容系统化、简洁化,课堂教学程序安排是否合理、精炼,在板书设计时就明朗化了,板书设计主要考虑板书内容、层次、位置、色彩,系统的板书,可启发学生进行丰富想象,沿着科学的思路积极思考,帮助学生记忆、分析消化和巩固新学的知识,掌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从而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它既具有提高教学效果的功能,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4)备时间。“重视一分一秒时间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快窍”,备课时应对教学中每一程序大约需多长时间作出估计,并逐步做到准确化,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听课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态:即思维活跃状态,思维抑制状态和思维封闭状态,根据观察发现:对于一般的高中生,第一时态大约是每节课的第25~37分钟,因此,每节课的教师讲授时间以前30分钟为宜,而最重要的信息,即重点、难点、关键应安排在前20左右,大体来说,前3分钟为导入,接着17分钟为本课主要知识传授时间,后10分钟为示例、讨论巩固时间,最后15分钟为小结、布置学生完成教师精选出来的习题和思考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培养帮差。
(5)备小结。一堂课的小结是教师帮助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于小结要注意下列几点:
①要尽量引导学生总结,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规律性结论、研究方法、注意事项等。
②要注意将本课的内容纳入知识系统之中,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知识。③要充分发挥小结的作用,小结可以是承上启下的引子,如提出某一未解决的问题,引出下节课;可以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如故设悬念,让学生课后思考;可布置研究新课题,让学生翻阅资料自行解决。
(6)备语言。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来进行的,因此,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①语言要形象直观、抑扬顿挫,富有启发性和情感色彩,以提高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②语言要严谨、准确、合乎逻辑,表述简明,要特别注意推敲衔接性语言,使知识自然过渡。
③要有意识地克服口头禅,多一些激励性语言,去掉伤害性语言。(7)备教具。利用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物理课的一大特点,要充分利用小黑板、幻灯机、自制教具和电视录像,以减少课堂板书时间,加大容量,增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
①要持这以恒;②要做自制教具的有心人,充分利用废旧材料自制教具;③自制教具不是权宜之计,要有长远打算,要注意自制教具的搜集整理,保管总结,要逐步向精密、固定、配套的方向努力。
(8)课前要“背”课(再熟悉教案)。倘若上课时离不开教案和课本,频频查找,不理损失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影响了课堂气氛,其效果是不言而哈的,熟悉教案,方能讲课自如更好地调动自己的情感,以增强对学生的感召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对教材的深层次思考
(1)第一层次:理解和释疑。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是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基础,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教材是由正文、图表、例题、习题和实验五部分结构的,只有做到五位一体,才能真正理解教材,例如,“闭合电器欧姆定律”之后,就安排了如图1所示的求
图1 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例题,可以进一步思考:还能不能用伏特表和两个阻值不同的定值电宜(或电阻箱)来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又能否同时使用安培表和伏特表以及滑动变阻器来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这些内容有助于将课本的正文跟相关的例题、习题和实验结合起来,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并提高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点、误点,要有所估计,并创设情境将它们引发出来,分析讨论、以提高免疫力。
(2)第二层次:优化教学方法。教材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是唯一的和最佳的,有必要另求良方,例如,关于电源输出最大功率的条件,除了课本介绍的用配平求得的以外,实际上还有另外可取的几种方案,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或组合最佳方案。
(3)第三层次:问题研究。这一层次是指对物理规律(定理、定律、公式)和典型题目的解法研究,来龙去脉去地追溯和引伸,结论的推广应用以及新的发现等。
例如,前面提到的电源输出最大功率的条件问题,还其它方法法庭解吗?譬如,运用一元二次函数的差别式行不行?能否把求得的结论推广用来解决如图
2、图3中Rx消耗最大功率的问题?R与r的关系对电源输出功率有什么规律性的影响?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时,电源效率最高吗?怎样即使电源有一定的功率输出,又提高电源的效率?„„这些探索性的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是有好处的。
图2
图3 以上从微观的角度谈了深入教材的三个层次,若从宏观的角度看,还 有另一层次,即对教材的整体研究,如对教材内容与结构的研究,对教材改革的研究,对国外教材的研究,以及综合训练等。
4、教案的编写
教案分详案和略案,新教师最好写详案,它包括:①课题,②教学目标,③教材分析,④课型教法,⑤教学内容、程序,⑥小结,⑦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略案,可写出课题、教学内容及课后作业,其它做到心中有数即可,至于教学内容,其详略可与出先后几节课的教案,利于对一阶段的内容作全盘考虑和知识的连贯,教案无固定格式,以“批注式”较为实用,即将教案按2:1左右分开,左边与教学内容,右边写有关的提示和说明,根据教学内容、课型、教法特点及学生状况,灵活编写切合实际的教案。
5、物理教学设计的口诀(十个口诀)1.通览教材备教法
把教材的内容通览数遍,在通览过程中逐段分析并确定适合的教学方法。
2.启发设问备学生
运用启发式教学,所设计的问题要针对学生,语言要严密、通俗易懂,最好能激起学生思维想象的浪花。
3.钻研教材备重点
备课时,要从深度和广度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挖掘,确定一堂课的重点。
4.研究学生备难点
难点是指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等因素出发寻找难点的突破口:或分散难点,或作恰当的梯度安排,或利用形象的比喻,化难为易。
5.深挖教材备疑点
备课时,把教材过去教学中学生容易弄错的颖难点准确地找出来,设计题目,供学生分析判别引导学生消除疑惑。
6.前后联系查交点
交点是指本堂课的知识与前授课已学过的知识或后续课要出现的知识间的连接点。备交点可温故而知新,为后续课埋下伏笔,也便于学生大脑中知识网络的形成。
7.结合已长备特点
特点是指一堂课在教法、教材处理、课型等方面与众不同的地方。由于每一位教师的阅历不同、爱好不同、演讲能力以及语言素质等也不相同 因而各有各自的特点。备课时,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特长把自己的优点发挥出来,长此以往,就能形成自己鲜明的特点与风格。
8.准备实验要精心
备课时,结合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要作精心设计和认真准备,使演示实验做到万无一失,达到启发学生发现某现现象和规律,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9.课堂考察备作业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对所授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结合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
10.课后札记不足
教师应于课后以“课后札记”的形式把实验与不足记录下来,既有益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备课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改进教学。
四、《探究发现课例》:
(可能古老一点,但能代表我个人的设计思路)
4.发现策略
发现策略是针对接受学习而提出的教学策略。发现策略强调学生自主地通过提出假说和验证假说来解决问题,通过概括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形成正面和反面的学习经验和体验,通过概括问题解决的结果来形成物理知识和技能等。
发现探究策略的模式如下: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说--形成方案--验证假说--分析总结,补充发展假说
以《浮力的利用》为例说明发现策略的设计。(可能古老一点,但能代表我个人的设计思路)
1、创设问题情境:把木块、玻璃球、橡皮泥三种密度不同的物体分别放入水中,观察浮沉情况。由此引导学生猜想,物体的浮沉还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呢?(密度)(激发创新思维的策略)
2、提出假说:提出问题:如何使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学生的猜想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也可能有说的不完善的,但最终能归结到所谓的“空心”方法,甚至平均密度小于水等等。(这个过程可不必去细追求学生的语言是否合乎严密和富有逻辑,猜想是否合理,重在突出猜想的过程)(自主、探究的策略、3、形成方案: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设计实验方案能验证猜想。教师 简单地评价学生的设计的方案,但主要是赞赏。然后介绍课本的实验方案。
4、验证假说:接着利用课本实验或选择学生设计的最佳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现象,验证假说。
5、分析总结,补充假说:经过实验得到采用“空心”的方法可以使密度小于水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最后介绍轮船、潜水艇和气球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的探究成果。(图片、录象、潜艇浮沉,气球上天等小问题的设计都能体现课堂设计的策略)
发现探究策略的提出,是基于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的考虑。这样的学生当他结束了在正规学校的学习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与接受学习相比,发现策略的优点在于:能够提高知识的保持,因为学生需要以有意又的方式组织知识;增加智慧潜能,因为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便于他们解决问题的信息;激励学生的内在动机,因为通过发现可以带来满意和内在奖励;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因为发现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尽管发现学习较接受学习有不可替代的优点,但发现学习由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使延长学习过程,降低了教学效率。所以,在运用发现策略设计教学时,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发现过程。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有效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有效教学
摘要:为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落实高效课堂,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理论知识,就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词:新课改 有效教学 创新思维 合作探究
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就要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落实高效课堂,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理论知识,就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对学习兴趣的培养
经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但它们对所面对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们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比较浅,研究的方式主要是从日常生活现象和实验出发,几乎不涉及物理模型,也不会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思维训练方面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静态思维多于动态思维,这就要求学生的思维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在高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研究的对象是一些物理模型,物理模型的建立的过程不是拍照,不是素描,也不是简单的书写,而是源于具体事物,而又高于具体事物,是感知思维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学生普遍感觉高中物理难学,听听还懂,解决实际问题就困难。关键在于他们还是习惯于初中的那种形象思维方式,只会记概念、规律的静态结论,而不重视得出结论的发展过程。只会照葫画瓢,模仿性地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而不善于通过观察分析,提炼出现实情景的物理模型,而后纳入到相关的知识体系中去加以处理,最后得到问题的解决。本人认为,物理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建模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使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能清晰地构建出情景条件的物理模型,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灵活思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惧怕物理课,厌恶物理课,甚至痛恨物理课。他们认为物理枯燥、难懂,没有趣味。为什么他们对物理格格不入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一开始就没真正学懂,以后不懂的地方就越来越多,只好死记硬背去应付习题和考试,苦不堪言,兴趣就无从谈起。
物理是一门精密学科,其中包括许多概念,它们从实际抽象而来,界定比较严格。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与人们日常生活里形成的直觉或潜意识(“前概念”)相左,这就是初学物理的人不能绕过的障碍。如何能够克服这一障碍呢?就是将物理概念与实际挂钩,而不是停留在字面里或公式里,在头脑里不含糊地确立科学概念,并能自觉地应用。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对学生来说“学会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喜欢才有可能学会,学会才可能学好,学好才能产生真正的兴趣。我认为:物理教学要把学生对物理学科情感培养作为物理教学基本价值取向,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手动脑团结合作探究,把学习主动权教给学生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探究活动的作用非常大。利用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观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科学探究的步骤,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艰苦奋斗的探索精神,树立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意识。探究活动可让学生经历一些物理知识规律的探求过程,充分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的参与,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准确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践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之一。教育研究证明,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困惑,能够有效提高思维创新水平和动手能力。所以,教师要抓住物理学科的探究实践性,认真研究物理学科知识内容,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经常设
置或提供学生动手解答问题的时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实现探究实践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的证据及自己的观点,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口头陈述。探究过程比探究结果更重要。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教师应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认真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不可面面俱到,应尽量缩短讲课的时间,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教师可采取自学讨论法,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大胆提出来,师生共同分析、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新课改形势下教师和学生的更高要求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动手、勇于创新。因此,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可以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新课程标准科学内容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内容,或者直接来源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紧密联系生活,敢于发现,主动思考,勇于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所以,教师要在认识过程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从挖掘教材内容上、组织教学的形式上、选择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境地,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世纪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近年来高考内容的改革,也体现了注意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所以,对高中物理这门课程,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也即体现在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教师们还要不断地为之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劳动,不断尝试,不断提高,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丙亭:《高效课堂22条》,新浪博客
[2] 张树成:《打磨高效课堂,提高备考效益》,山东省昌乐二中 [3] 刘力编著:《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物理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物理教学
——“五步两段一体穿插教学法”实施有感
灵台一中
王永永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物理课程的改革,冲击着我们物理教师的一些旧理念,也对物理教师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提出了挑战。新课程理念倡导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倡导科学探究、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新的教学背景下,灵台一中周建荣校长创造性的提出了“五步两段一体循环穿插”新的教学法(下称新教法)。在为期一个多月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该教法既符合新课改理念,又能满足我们的教学实际。
一、新教法的可行性。
1、新教法正真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提倡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领路人的作用。新教法从学生自主阅读到基础检测,从合作探究再到拓展练习,自始至终都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能动性,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2、新教法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教育氛围。
新教法注重学生学习与合作探究。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参与者的教师必须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在新教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中心论”被打破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表述,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也落实到了实处。在教学中我与学生一起探究,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
3、新教法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落实了学
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巩固。
新教法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学生自主阅读。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借助导问题,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的思考,即获得了新的知识,同时训练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通过基础检测,不仅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同时有帮助、督促学生记忆本节课学习的基础知识。
4、新教法学生在课堂上探究、讨论赢得了时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问能力与讨论能力。
创造教育的倡导者陶行知说过:“学问千千万,关键在一问”。而培养学生提问与合作探究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环。新教法规定每节课有15分钟的探究、讨论时间,这就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新教法的实施过程中,我经常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有时学生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能够造成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认知冲突,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创造性思维得到了确确实实的培养。
5、新教法有助于在物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实验操作能力、实验分析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重视实验操作能力与观察、分析能力。在新教法的合作探究环节,尽最大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得到落实。
二、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应用“五步两段一体穿插”教学法。
1、只有“功”在课前,才能“力”在课堂。
五步两段一体循环穿插教学法关键是教师有对每节课进行充分的准备。首先,教师要准备好导学案、明确自学要求和方法。其次,在备课组内部论证好“基础检测题”。再次要论证好探究问题,目的是通过学生探究能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难点、疑点,真正达到解难释疑的目的。四是要论证好学生课外作业,课外作业应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把握,作业难度因该适中,作业量30分钟完成为宜。
2、在物理课堂中,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实验探究创造条件。
新课程的一大亮点是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构建,物理教学更应该让学生了解、掌握物理规律的形成和探究过程。五步两段一体循环穿插教学法为物理课堂的实验探究搭建了平台。在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组实验、课堂演示实验全部改成学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3、合理安排教法的循环周期。
五步两段一体循环穿插教学法的循环周期,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置。如《力学单位制》,教材内容较少,可用一个课时完成一个循环;如《力的分解》可用3到4个课时完成一个循环。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死板硬套。
4、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课外“两段”时间学习过程的督导。
为了督促学生能充分利用课外的40分钟学习完善所学物理知识,在课堂上应该就上节课的导学问题加大提问力度,强迫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在课后督促学生按时收交作业,同时做好统计,并在学分认定时加以体现。
5、要使用好“五步两段一体循环穿插教学法”,应高度重视“新课导学环节”。
“新课导学”环节是“五步两段一体循环穿插教学法”的一大创新。在整节课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不仅让学生了解本节课与下一节课的联系,有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另一方面通过新课导学问题,为学生预习下一节课提出了学习任务,帮助学生理清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脉络。因此必须重视新课导学环节。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
刍议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成都市城厢中学校 蒋世政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应更新,高中物理教学改变,应从教师的课程意识开始,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然而,当前的物理教学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结果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物理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为中学物理教育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在全面倡导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探讨。
一、教师要有新课程意识
新课改实验以来,广大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所谓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长期以来,在教师的意识中只有“教学”的概念,而缺少“课程意识”。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多使用教学术语,很少谈论课程论话题。在新课程实施中,广大教师尝试用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理论来解释和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当前的教学改革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在课程的话语范围进行的,因此,在两者关系中,课程首次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成了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了教学观。
由于长期受传统课程与教学论影响,在对新课程目标的理解上,常常混淆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希望在一堂课上充分体现课程的“三维目标”,所以使课堂教学目标欠缺了学科特点及课型特色,目标欠具体,内容重点、难点不清楚,把理想的课程目标当成标签,使教学陷入困境。又如,“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没有统一要求的教材,教师会用“教学”的话语与思维去解决课程领域的问题,基于此,在新课程实施上,教师应确立这样的课程意识:关注课程而不仅仅局限于所教学科,把所教学科放到整个课程结构中去思考、去衡思,树立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把自己的教学工作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去认识,去处理好教学中各种矛盾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师只有确立了课程意识,才可以使自己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不再是机械被动的课程方案计划的忠实执行者。
二、创设丰富、有效的物理教学情景,增强学生学习乐趣
良好的开端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所谓良好的开端,就是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彻底调动起来的一种状态,教师可以在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直接提出新问题,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产生学习的需要。问题的提出要以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为前提,使其 1
充分感受到身边确实存在物理,引起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冲动,尽量创设一个良好的物理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对教学情境中有关的信息加以提取、分析,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何在物理学习中培养兴趣和乐趣,是值得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问题。兴趣与动机有关,如果在物理学习的历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得到满足,兴趣将随之产生。因此,只有从调整物理学习动机去设想,才是培养物理学习兴趣的可行途径。
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明确阶段性学习目标,把课标中对物理知识的要求分解细致,目标越明确,也就越容易评定自己的成绩,达到了自己预期的成绩,自然就会满意,兴趣也随之产生。对于学习物理教材疑难偏多的学生,应选择与疑难问题有关的浅显的材料来学习,使学生的能力与内容相配合,这样学习才会有成就感,兴趣自然会产生,然后再不断深入地学习,疑难就会被解决。
将学习物理的心得体会及时地表达出来,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一条途径。学而有得是一种满足,把心得表达出来,有利于加强学习时寻求心得的兴趣。学习心得的表达方式很多,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之间讨论,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设立板报,办物理小报,征集实验方案等活动。为了准备将心得表现出来,学生在学习时自然要用心思考,能将书中的材料重新组织,纳入系统的记忆之中,心得表达出来会受到别人的重视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尊,这会更加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物理学习不应只局限在教科书内,应伸出触角,广泛接触前沿的、边缘的相关知识和成果,感受物理学科的价值,深化对物理学的兴趣。
三、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1、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特性。例如,有些学生对物理实验特别感兴趣,尤其喜欢动手操作;有些学生对物理与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联系感兴趣,喜欢带着问题去做社会调查;有些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感兴趣,喜欢进行一些逻辑、理性的思考和探索。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与提倡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展开,联系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给他们创造种种成功机会。
2、物理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
物理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物理知识能帮助人们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物理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自然现象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现象,探索隐藏在背后的物理规律。教学中用于问题研究的对象不应仅局限于小球、木快、小车等更多的采用学生在生活中能轻松感到的物理事物的现象。例如:在曲线运动中的物体有汽车、导体、铁饼、雨伞上下落的雨滴,在受力分析的例子中可以列举发生形变的跳板和被弹起的运动员及悬挂着的工艺品,在强撞中有台球的碰撞、两节列车的链接问题,在简谐 2
运动的图象中可给出心电图仪、地震仪的记录图像等,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以及将物理规律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能发挥作用,教师必须忍痛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并且初步具备自主学习的条件。教师的任务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教学中不可面面俱到,应尽量缩短讲课时间,教材中学生能看懂的内容一律不讲,留给学生更多时间,让他们充分思考,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大胆提出来,师生共同分析,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任。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增加对学习任务和对自身学习过程的理解,引导他们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允许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变得富有个性。
四、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怀疑、发问的意识和能力
物理教师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势引导,充分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要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角度,强化学生的问题提出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民主环境,教师要善于吸收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将其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并努力营造民主气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怀疑是创新的心理动力,是思维独立性、自主性的体现,要倡导多向怀疑。如果没有怀疑,物理学就不会有新发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对教师的示范探究,对书本,对以往的结论敢于怀疑的精神,鼓励学生针对要怀疑的某一课题多方面收集信息、资料进行探究,勇于从多角度、多层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案。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要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如果对任何事物能大胆地问一个为什么,就能揭示矛盾,发现不足,找到课题探究的突破口。教学一开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时,就要保护、促进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为多数学生还未养成发问的习惯,而且此时心中即使有问题也顾虑重重地怕自己提的问题太简单,怕提错了问题被别人笑话而不愿和大家一起探讨。
以上是笔者就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看法,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使自己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丰富的教学经验,灵活的课堂机智,高尚的人格,在教学前后要不断的学习、反思,运用课程教学理念,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目标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问题展现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前必需的准备工作,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与环境的合理组合和运用、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也关系到物理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国家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据多年的教学和调查分析,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学目标的制定通常存在以下问题.三、设计教学目标的原则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设计教学目标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基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思考,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实质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过程与方法”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桥梁、纽带,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以及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渠道,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途径。“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物质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终结性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形成实效性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动力,在探索知识和科学方法的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是实现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它不能独立或直接进行,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5、可操作性原则。教学目标是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达到的基本标准,要适度、恰当,符合学生实际。普通性目标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发展性目标让优生能“吃饱”。因此,设计教学目标力求简明、精确、标准、具体、规范、易操作、易检测。
四、教学目标的合理陈述
教学目标限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及变化效果的量度。每节课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调节、激励和评估作用。陈述教学目标时一般要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1、行为主体。根据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无论是一般的行为目标或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在描写时都应写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及“培养学生„”等描述,而用“能认出„”“能解释„”“能设计„”“能写出„”“对„作出评价”或“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如初中物理“力的作用”一节的教学目标:通过力的初步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物理现象的能力;通过力的初步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物理现象的能力;促使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引导他们去观察、发现、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这种设计则表现出行为主体模糊。
2、行为动词。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物理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有:(1)、知识与技能---切合课标要求,具有科学性、适切性;知识水平等级分为四级:了解、认识、理解、应用。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了解、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出;认识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认识、认识;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区别、说明、分析、解释、估计、分类、计算。技能的行为动词是会测量、初步学会、会、学会、设计。(2)、过程与方法---经历物理学习过程,领悟科学方法;行为动词是:感受、认识、运用;含义是通过亲自感受或探究,经历物理概念、规律建立的过程。通常涉及的物理方法有:观察、实验、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类比、理想化、对称、数学、公理化、假设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热情,形成思想情感、具有科学态度,懂得知识的应用价值。行为动词是:体验、感悟、形成。出现的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
3、行为条件。有时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小实验,体验„”等。如下物理教学目标则表现出行为条件不明确:通过设计、观察、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经历猜想与假设的过程;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互相合作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情景体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科学猜想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小组和大组的讨论,培养学生实验归纳能力。
4、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评价检测。
五、设计教学目标的艺术
1、要全面。教学目标要反映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要体现多元化。教师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对知识性目标的要求,还要重视学生操作、能力、情感、态度、意识等方面的发展要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要明确。明确的教学目标必须具备两点:一要表明教师可观察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如“能„”,“画出„的电路图”等;二要体现陈述教学目标的“四要素”。如中物理“机械运动”教学目标设计为:【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2)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物体运动的实验建立参照物的概念,明白通常研究机械运动选择参照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机械运动的问题,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2)通过讨论“选择不同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描述可能不同”,感悟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要重点突出。通常每一节课中可以设计多个教学目标,每个教学目标都代表着一定的学习结果。在进行设计时教师要对各种目标进行权衡,确定主要目标,其他目标尽可能围绕主要目标设计,达到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这样可以突出重点,防止由于目标过于分散影响学习结果。
4、要难易适中。目标的难度,要接近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目标太高,学生经过努力而达不到,会使学生产生畏学心理,丧失信心;目标过低,学生的学习毫无压力,目标对学生的发展起不到激励作用。因此,在制定目标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群体学习水平有一个科学的分析。
5、要注意各章节教学目标的互相协调。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都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保证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各章节目标的协调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将各章节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和设计,对教学目标进行综合安排。在针对具体的一节课设计教学目标时,还要结合实际做适当的微调,以保证三维目标的实现和分布的均衡。
6、要有弹性。教学目标的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别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统一的目标规定了所有学生达标的最低限,但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目标应体现出有所侧重。二是可有一些隐式目标或预期目标,如“愿意„”“乐于„”“能坚持„”等。
7、要便于检测。编写教学目标时,物理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它们将被用于编制检测项目,如果不能根据这些目标测出预期行为,则表明所制定的目标笼统、含糊、冗长、不符合要求。所以应尽可能地用可观察到的外显行为来描述,或用可测量的语句来陈述目标。设计教案时要留足检测目标的时间,要制定与每一个具体目标相对应匹配关系的检测项目,以保证实际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开展。
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及教学效果等各方面。为了使物理教学效果更明显的,一定要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巧妙设计正确、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是获得知识、能力、情感的完美结合课堂教学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