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如何做好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关于如何做好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备课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备课需要做到的几个方面。
备课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一份好的设计,必须符合教学实际,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前后衔接、逻辑严密,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做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要体现课改新理念就必须改进备课方法,要备好一节课、编写一份质量好的设计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选择要合理
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如何合理地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呢?首先是根据教材的编排来选择。通常我们把一个练习的知识划分成几个小段落,每个小段落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现行数学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内容以及对应的习题编写,就可以确定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了。其次是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选择。一般来说,比较简单的、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知识,内容可多选一些;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知识,由于在教学中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所以内容要适当少选一些。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一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授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准。二.目标制定要准确
目标准确就是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如何制定出一个具体明确又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呢?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数学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出本节课的教学计划:要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形成什么样的技能技巧、达到什么样的熟练程度、会用哪些方法解题等,这就是双基目标。其次是考虑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思维能力,这是思维能力的目标。三.重点难点要把握
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一般说来,一节课中学生要掌握的主要知识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困难的地方就是教学难点。其次,考虑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当重点和难点确定以后教师还要考虑:教学时怎样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联系?怎样与学生已有的旧知相联系?最终制定出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以此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为准。值得一提的是:选择教法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决不能凭空想象,不切实际。因为 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第二篇:如何做好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如何做好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要做好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应该避免以下三个问题 :
1.偏重知识传授设计,忽视能力、智力、非智力和思品教育设计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广大教师深刻认识到不仅要追求 “高分”,还要追求 “高能”,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学设计就比较到位。但还有一些教师仍有重知识教学、轻思想教育,重教法、轻学法,重结果、轻过程的偏向。譬如,教师很少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去设计那些发现、挖掘、提炼教材中智力价值的方案;很少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去设计那些发现、挖掘、创造教材中潜在非智力价值的方案;很少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去设计那些挖掘、利用教材自身所具有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案。
2.偏重教学内容设计,忽视教学目的设计
目前,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是停留在完成 “教学内容”的水平,而没有达到完成 “教学目的”的高度。“教学目的”和 “教学内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密不可分,但其内涵和层次存在明显差异。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目的的基础,教学目的是教学内容的升华。因此,教学设计中仅有让学生获得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方案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学设计中必须有如何通过 “教学内容”而去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案。
3.偏重课内知识设计,忽视课外知识设计
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由于对课内知识研究的比较多,联系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研究的比较少,因此使教学设计比较单调乏味;由于缺少知识整合而使教学容量骤减。其表现为缺乏与本课有关的相关学科知识联系的设计,缺乏与本课有关的实践知识联系的设计,缺乏与本课有关的最新科学成果联系的设计。
其次、要把握住教学设计的标准:
1.达到教学结构合理
教学结构指组成一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以及各环节所占用的时间和各环节之间的顺序及其衔接方式。这里教学结构合理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最多,教师单边活动的时间最少,而教学质量水平最高。
(1)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活动时间。设计时侧重考虑以下三点:第一,在全部教学过程中,设计学生活动环节最多;第二,在每一个学习活动环节中,设计学生参与的时间最多;第三,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设计学生积极思考的时间最多。
(2)教学设计要突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内容。应 设计学生主动质疑的内容、设计学生积极研讨的内容、设计学生积极动手的内容 等等。(3)教学设计要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传统教学论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因此教师占用的时间越多越好,教师要 “讲深、讲透、讲彻底”。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师用时最少,教学质量最高,这是最优的教学结构。
教学设计 时应做到:① 多设计点拨,少设计讲解。② 多设计 “情境”,少设计 “平静”。③ 多设计 “一举几得”的问题,少设计 “几举一得”的问题。
2.达到教学容量饱满
教学容量是指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向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所涉及的素质元的总量。“素质元”是指构成人的素质结构的基本单位。教学容量越大,即教学设计中涉及的素质元的数量就越多。教学容量最大并不是大到无边无际,也不是教师可以随心所欲。确定极限的唯一根据就是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教学容量最大要以学生能否接受为前提。以往教学仅仅强调知识素质提高或者以发展知识素质为主线,少量涉及能力素质。这样的教学不是素质教学,它也不能达到教学的饱满容量。教师在设计一节课的教学容量时,把握在能达到的前提下,教学容量设计得越大越好。也就是说,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既要使学生提高文化科学素质,又能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既能培养智能素质,又能发展非智力因素,即多种素质发展集一节课教学之中。
教学设计如何才能达到教学容量最大?
一是设计时,素质元的广度适中、深度适中和素质发展水平的定位适中。素质元的广度是指一节课中所能涉猎的社会性素质、心理素质、生理素质以及专业性素质的量。广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学生,教师严格把握住 “量”的多少。深度是指某一素质元,教师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的程度。深度适中即为深度合适。素质发展水平的定位是指课的教学容量,要根据全班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来确定。定位适中即为教学容量不能偏高,也不能偏低,要适合于全班绝大多数学生。
二是设计时,教师有效把握知识的框架结构,有效突出智能因素发展,有效激发非智能因素,有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设计时,教师要把握住本节课知识的最基本的结构框架,要把握住显性和隐性的智能因素,要把握住非智能因素和思想品德要素。当然,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设计那些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终身受益的关键环节。
应试教育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学生负担过重。不单纯是课业负担重,更可怕的是,心理负担太重。
3.达到学生负担较轻
应试教育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学生负担过重。不单纯是课业负担重,更可怕的是,心理负担太重。
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学校本来是青少年学生长知识、长能力、长身体的地方,本来是同龄群体欢聚一堂、欢声笑语、轻歌曼舞的地方,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变成了学生的 “地狱”、“牢房”,成为学生最不愿去的地方。他们害怕教师的冷眼和威严,他们恐惧教师的讥讽和训斥,他们更痛恨自尊心难以承受的教师的 “体罚”和“语罚”。虽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如此,但这样的教师也屡见不鲜。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虽然片面追求升学率受到批判,应试教育受到抨击,但教师、学校、家庭、社会仍然把 “分数”、“升学”炒得火热,虽然人们的口头上或舆论界不断地批评 “应试教育”,但没有真正摆脱其影响,学生的课业负担 “不减当年”。教师仍把学生视为“学习机器”和 “知识仓库”,不停地开机,一味地灌输。“题海战术”、“疲劳战术”仍是当前教师的崇尚策略。据调查,多数初中、高中毕业生每天学习时间超过14小时,一些学校的小学生也要多达10小时。这种超负荷的高压教育实际是一种摧残教育,是一种学生不愿接受但又不得不接受的失败教育。
教学设计如何才能使学生负担较轻?
一是在教学的全部设计中,没有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的任何内容; 二是在教学的全部设计中,给学生留作业的质量要高,总量要适中; 三是在教学的全部设计中,节假日、双休日不留或少留家庭作业。
第三,课堂教学设计的步骤
1.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骤:研究、“吃透”教材,明确、理解《课标》要求 研究、“吃透”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的首要环节。它要求教师必须明确本课的 “显性教材”和 “隐性教材”。“显性教材”就是教材中直接交待的内容,譬如这节课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哪些生字,或必须掌握哪些基础知识,或培训哪些基本技能,或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等。所谓 “隐性教材”是指教材本身所凝结的,含而未露的某些智能价值、道德价值或知识外延所蕴藏的其他价值。或者说,“隐性教材”就是通过 “显性教材”所能衍生的其他内容。它是隐蔽的,只有教师认真地领会、分析、感悟才能发现它、使用它。譬如通过对教材的引申和挖掘,能使学生有意无意地感受到教材以外的东西,或者受到了某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或者激发了学习兴趣,或者提高了意志品质,或者增长了智慧,或者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等等。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学要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的特点,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学生发展所必备的。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力求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第一,用现代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分析教材,明确 “显性教材”的具体内容,并能在诸多的教材内容中分别赋予权重;领悟 “隐性教材”的具体内容,并能在诸多的内容中突出发展那些 “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的要素。
第二,“隐性教材”的内容尽量挖掘,特别要关注道德的形成、智能的开发、非智能的培养。
第三,要特别注意,教师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切忌 “就教材而教教材”。2.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二步骤:设计完成知识和技能教学任务的途径
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任务。“双基”是未来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基础,“双基”是学生智能发展的前提。让学生迅速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是教师义不容辞的教学任务。设计完成知识和技能教学任务的途径要简捷清晰,教学方法得当。
3.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三步骤:借助教材拓宽知识和技能领域
教材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必须借助教材尽量而合理地向外辐射,如可以通过已知去推断未知,可以通过迁移学到更多的本领,可以通过知识的检索联合去 “发现”“新知识”。第一,教师设计拓宽知识和技能领域的方案,切记拓展的内容不要脱离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去拓展,拓展的幅度应当更大一些,但不要 “离题太远”或与教材 “风马牛不相及”。
第二,教师要借助教材尽量拓宽知识和技能领域,但它的前提必须是在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之内。当然,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知识面扩大得越多越好,培养学生的技能越全面越好。
4.课堂教学设计的第四步骤: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对学生进行智能、非智能因素的培养
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价值的重要渠道。知识价值,特别是智能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的实现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教师多设计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就会多一种受益。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越科学、严谨,那么学生的发展就越全面、迅速。
第一,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要新颖、多样、有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第二,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目标明确,不是 “人云亦云”,更不是 “画虎不成反为猫”。
第三,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是凭空想象或机械临摹他人的,而是有根据设计的。一是根据教材的内容、要求以及教材内容所延伸的部分;二是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特别是根据 “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的要求。
5.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五步骤:借助教材实施 “人格本位”教学 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各项比较重要的和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本位”教学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实施 “人格本位”教学的具体要求
第一,教学设计尽量考虑周全,在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多地发展学生各项素质。第二,在诸多素质中,尽量突出那些 “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的素质。6.课堂教学设计的第六步骤:书写设计方案
书写设计方案实际可以理解为编写教案。编写教案的种类很多,内容、形式也 “百花齐放”,它们都对教学起到了作用,都是教学设计的产物。
第三篇:《难忘的一节课》教学设计
《难忘的一节课》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打开学生写作的思路,把难忘的一节课写具体、写生动。
2、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作文课的联系,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增强作文课的趣味性。
3、以课实例引路,帮助学生抓住作文重点,进行作文方法的引导。教学重、难点:进行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抓住作文重点进行作文引导。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2、提醒注意事项
二、游戏过程
1、过渡:我们今天的游戏是一些有关语文知识的游戏,也可以说是一次小竞赛。所以老师把你们分成了四组,让你们四组之间展开竞赛,你们同意吗?
2、出示课件,介绍游戏规则
3、进行第一个小游戏——“词语接龙”(1)出示课件,简介游戏说明和竞赛规则。(2)学生上黑板进行比赛
(3)老师请四个同学当裁判,统计各组分数
4、进行第二个小游戏——“巧舌如簧”
(1)师:“巧舌如簧”说白了就是读“绕口令”,看看谁的舌头最灵巧,最听使唤。
(2)课件出示,游戏规则(3)选派选手,抽取题号
(4)进行读绕口令的比赛,老师随机评价并打分(5)统计分数
5、进行第三个游戏——“交头接耳”
(1)师:“交头接耳”顾名思义就是头对着头,嘴巴对着耳朵,干什么呢,我们来传话呢!
(2)出示游戏规则(课件出示)
(3)分发纸条,请第一个学生记熟后收回。(4)开始传话
(5)请学生说出听到的话,裁判随机评分。
6、进行第四个游戏——“心有灵犀”。(1)简介游戏规则(2)推选解说员(3)进行比赛(4)统计分数
7、游戏结束,请班长宣布比赛结果,师总结。
三、习作指导
1、用一个词来说说你刚才的心情感受。
2、来访学生
3、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心情写具体,写详细。
4、指名上台朗读,教师指出要点,板书说明
5、给作文取一个合适的题目
四、拓展部分
1、师:在我们小学六年级的生涯中,每个同学都经历了无数的课深圳,我们每个老师都是在努力为我们上好每一堂课,所以类似这样给你印象深刻的课一定会有很多,同学们也可以写一写这些给你印象最深的课。
2、课件出示作文要求。
3、配音乐,请学生谈类似的难忘记的课。
4、鼓励学生习作,把你喜欢的一节课写下来。附板书设计:
难忘记的一节课
画面具体
过程详细 联想想象
感悟真切
第四篇:高中数学第一节课教学设计范文
高中数学第一节课教学设计2008-04-12 21:
54一、自我介绍:我姓wang,是你们的数学老师,手机:„„,QQ:„„,因为是数学老师所以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喜欢给出自己的数字特征,也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能拓宽与大家交流的平台,希望能与大家在课堂中相识,在生活中相知,不仅能成为你们知识的传授者,方法的指引者,更希望成为你们情感上的依赖者。
二、相信大家对于高中学习都充满着好奇,和初中相比,高中课程与初中课程有很大的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不急于上新课,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数学,一起来思考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及如何学好数学这两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学习数学
相信高一的第一节课是各位科任老师各显神通的时候,通过各种有趣的方式来突出每门课的重要性,作为数学老师我表达上不如文科老师迂回婉转和风趣幽默,我们更喜欢用数字说明问题。大家知道北大最著名的院系是什么系吗?早在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时,就列数学系为北大第一系,这种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为什么数学系在高校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课本主编寄语是这样描述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有助于提高能力。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人民日报》精彩描述了数学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方面无处不有重要贡献。
问题1:大家知道海王星是怎么发现的,冥王星又是怎么被请出十大行星行列的?
海王星的发现是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发现的,天文望远镜的观测只是验证了人们的推论。
1812年,法国人布瓦德在计算天王星的运动轨道时,发现理论计算值同观测资料发生了一系列误差。这使许多天文学家纷纷致力这个问题的研究,进而发现天王星的脱轨与一个未知的引力的存在相关。也就是说有一个未知的天体作用于天王星。1846年9月23日。柏林天文台收到来自法国巴黎的一封快信。发信人就是勒威耶。信中,勒威耶预告了一颗以往没有发现的新星:在摩羯座8星东约5度的地方,有一颗8等小星,每天退行69角秒。当夜,柏林天文台的加勒把巨大的天文望远镜对准摩羯座,果真在那里发现了一颗新的8等星。又过了—天,再次找到了这颗 8等星,它的位置比前一天后退了70角秒。这与勒威耶预告的相差甚微。全世界都震动了。人们依照勒威耶的建议,按天文学惯例,用神话里的名字把这颗星命名为“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冥王星,当时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以为冥王星比地球还大,所以命名为大行星。然而,经过近30年的进一步观测和计算,发现它的直径只有2300公里,比月球还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确认,“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写入教科书,以后也就将错就错了。经过多年的争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通过投票表决做出最终决定,取消冥王星的行星资格。8月24日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宣布,冥王星将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从而太阳系行星的数量将由九颗减为八颗。事实上,位居太阳系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自发现之日起地位就备受争议。
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正因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一切科学到了最后都归结为数学问题。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事情都是可以用数学可以来解决的,无非很多人都没有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
问题2:基督教徒认为上帝是万能的。你们认为呢?如何来证明你的结论呢?(让同学发言)
我的观点:上帝不是万能的。为什么呢?仔细听我讲来。证明:(反证法)假如上帝是万能的
那么他能够制作出一块无论什么力量都搬不动的石头
根据假设,既然上帝是万能的,那么他一定能够搬的动他自己制造的那石头
这与“无论什么力量都搬不动的石头”相矛盾
所以假设不成立
所以上帝不是万能的。
问题3:抓阄对个人来说公平吗?5张票中有一张奖票,那么先抽还是后抽对个人还说公平吗?
当然,我们学习的数学只是数学学科体系中很基础,很小的一部分。现在课本上学的未必能直接应用于生活,主要是为以后学习更高层次的理科打好基础,同时,也为了掌握一些数学的思考方法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哲学家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读历史使人明智,学逻辑使人周密,学哲学使人善辩,学数学使人聪明„”,也有人形象地称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体验一下某些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
故事一:据说国际象棋是古印度的一位宰相发明的。国王很欣赏他的这项发明,问他的宰相要什么赏赐。聪明的宰相说,“我所要的从一粒谷子(没错,是1粒,不是1两或1斤)开始。在这个有64格的棋盘上,第一格里放1粒谷子,第二格里放2粒,第三格里放4粒,即每下一格粒数加倍,„„如此下去,一直放满到棋盘上的64格。这就是我所要的赏赐。” 国王觉得宰相要的实在不多,就叫人按宰相的要求赏赐。但后来发现即使把全国所有的谷子抬来也远远不够。
人们通常凭借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耍些小聪明,使问题妙不可言。
数学游戏:两人相继轮流往长方形桌子上放同样大小的硬币,硬币一定要平放在桌面上,后放的硬币不能压在先放的硬币上,放最后一颗的硬币的人算赢。应该先放还是后放才有必胜的把握。
数学思想:退到最简单、最特殊的地方。
故事二:聪明的渡边:20世纪40年代末,手写工具突破性进展—圆珠笔问世,它以价廉、方便、书写流利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但写到20万字时就会因圆珠磨小而漏油,影响了销售。工程师们从圆珠质量入手,从改进油墨性能入手进行改良,但收效甚微。于是厂家打出广告:解决此问题获奖金50万元。当时山地制笔厂的青年工人渡边看到女儿把圆珠笔用到快漏油时就德育不用这一现象中受到启发,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你认为他会怎么做呢?
渡边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思维角度新,从问题的侧面轻巧取胜。也正体现了数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发散式思维。在数学学习中,既要有集中式思维又要有发散式思维。集中式思维是一种常用思维渠道,即为对问题的归纳,联系思维方式,表现为对解题方法的模仿和继承;而发散式思维即对问题开拓、创新,表现为对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我们应该将两种思维方式相结合。
学数学有利于培养人的思维品质:结构意识、整体意识、抽象意识、化归意识、优化意识、反思意识,尽管数学在培养学生的这些思维品质方面和其他学科存在着交集,但数学在其中的地位是无法被代替的。总之,学习数学可以使人思考问题更合乎逻辑,更有条理,更严密精确,更深入简洁,更善于创造„„
(二)如何学好数学
高中数学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高中很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的,高中不会像初中那样老师一天到晚盯着你,在高中一定要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谁的自学能力强,那么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你的成绩以及你将来你发展的前途。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数学学科特点有清楚的认识
主编寄语里是这样描述数学的特征的:数学是自然的。数学的概念、方法、思想都是人类长期实践中自然发展形成的,以数域的发展为例,从自然数到有理数到实数再到复数,都是由自然的认知冲突引起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有必要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它的形成过程以及它的应用,让数学显得合情合理,浑然天成。数学中没有含糊不清的词,对错分明,凡事都要讲个为什么,只要按照数学规则去学去想就能融会贯通,但是如果不把来龙去脉想清楚而是“想当然”的话,那就学不下去了。
第二:要改变一个观念。
有人会说自己的基础不好。那我问下什么是基础?今天所学的知识就是明天的基础。明天学习的知识就是后天的基础。所以要学好每一天的内容,那么你打的基础就是最扎实的了。所以现在你们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无所谓基础好不好。过去的几年里我分别带过五十一中和一中的学生,两边学生的课堂感觉差不多,应该说接受能力不相上下,有的时候我会选择在五十一中开公开课,因为课堂气氛活跃、轻松,但是成绩差异却是很大,原因在于我们同学外课自主时间的投入太少,学习习惯不太好。
第三:学数学要摸索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掌握并能灵活应用数学的途径有千万条,每个人都可以有与众不同的数学学习方法。做习题、用数学解决各种问题是必需的,理解、学会证明、领会思想、掌握方法也是必需的。此外,还要发挥问题的作用,学会提问,热心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用自己的问题和别人的问题带动自己的学习。同时,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类比地学、联系地学,既要从概念中看到它的具体背景,又要在具体的例子中想到它蕴含的一般概念。
第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一中学生相比较)
㈠课前预习。怎样预习呢?就是自己在上课之前把内容先看一边,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或者打个问号,以至于上课的时候重点听,这样才能够很快提高自己的水平。但是预习不是很随便的把课本看一边,预习有个目标,那就是通过预习可以把书本后面的练习题可以自己独立的完成。一中的同学预习就已经有好几个层次了,先是课本,再是精编,再是高考题典,上课对于他们来说是第一轮高考复习。
㈡上课认真听讲。上课的时候准备课本,一只笔,一本草稿。做不做笔记你们自己决定,不过我不大提倡数学课做笔记的。不过有一点,有些知识点比较重要,课本上又没有的,我要求你们把它写在课本上的相应的空白地方。还有如果你觉得某个例题比较新或者比较重要,也可以把它记在书本的相应位置上,这样以后复习起来就一目了然了。那么草稿要来干什么的呢?课堂上你可以自己演算还有做课堂练习。
㈢关于作业。绝对不允许有抄作业的情况发生。如果我发现有谁抄作业,那么既然他这样喜欢抄,我就要你把当天的作业多抄几遍给我。那有人会问,碰到不会做的题目怎么办?有两个办法:
一、向同学请教,请教做题目的思路,而不是整个过程和答案。同学之间也要相互帮助,如果你让他抄袭你的作业这样不是帮助他而是害他,这个道理大家应该明白吧。我非常提倡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问题的,这样才能够相互促进提高。
二、向老师请教,要养成多想多问的习惯。我的办公室在二楼二号,欢迎大家前来交流
㈣准备一本笔记本,作为自己的问题集。把平时自己不懂的和不大理解的还有易错的记录下来,并且要及时的消化,不懂的地方问老师。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到考试的时候就可以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自己复习了。我高中的时候就是采用这样的方法把数学成绩提高。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的学期开始了,请大家调整好自己的思想,找到学习的原动力。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愿每位同学都有个好的开始。
第五篇:高中数学第一节课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第一节课教学设计
同学们好,我姓代,你们可以叫我代老师,很高兴在接下来的一年甚至两年时间里能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咱们这门数学学科。相信大家对于高中的学习都充满着好奇,和初中相比呢,高中课程与初中课程有很大的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不急于上新课,我想和同学们聊一聊数学,一起来探讨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以及如果学好数学这两个问题。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这门学科呢?
同学们经过小学,初中,也已经学习数学这门学科有9年了,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可能有些同学会想,以前学的一些解方程,三角形之类的知识,对以后的生活到底有什么用呢?其实啊,数学作为我们中国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很多学科的基础。马克思说过:“一中科学只有在成功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正因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一切科学到了最后都归结为数学问题。
相信高中的第一节课各位科任老师都各显神通,通过各种有趣的方式来突出每门课的重要性,作为数学老师我表达上不如文科老师迂回婉转和风趣幽默,我们更喜欢用数字来说明问题。其实在我们周围又很多事情都是可以用数学来解决的,无非很多人都没有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罢了。比如说,有一天我和一个朋友去必胜客吃饭,点了一个12寸的披萨,结果服务员说没了,就说给我们一个9寸的外加一个6寸的来抵换,同学们觉得这样划算吗?为什么?(让同学们讨论一会儿)继续说:我的朋友觉得挺划算啊,立马同意了,我当时就隐隐约约觉得有些不对,随后,我拿起笔在菜单背面大概算了一下:
一个 12寸的披萨的面积是=圆周率X半径(12寸的半径是6寸)的平方=3.1415926X6X6=113.0973平方寸。
一个9寸的披萨的面积是=圆周率X半径(9寸的半径为4.5寸)的平方=3.1415926X4.5X4.5=63.62平方寸
一个6寸的披萨的面积是=圆周率X半径(6寸的半径为3寸)的平方=3.1415926X3X3= 28.274平方寸。
所以,一个9寸的披萨加上一个6寸的披萨,总共的面积只有=63.62+28.274=91.894平方寸!只有大约92平方寸!而一个12寸的披萨面积有113平方寸!乍一看,我们好像是赚了,可实际上吃了很大的亏了。
所以说,学好数学并能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来是很重要的。
再提个问题:基督教徒认为上帝是万能的。同学们认为呢?又如何来证明你的结论呢?(让同学发言讨论)
我的观点:上帝不是万能的。为什么呢?
证明:(我们用反证法)假如上帝是万能的 那么他能够制作出一块无论什么力量都搬不动的石头。
根据假设,既然上帝是万能的,那么他一定能够搬的动他自己制造的那石头,这与“无论什么力量都搬不动的石头”相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所以上帝不是万能的。你们看,数学是不是很神奇。
可以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数学趣事来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比如抓阄,对最后一个抓的人跟第一个抓的人来说公平吗?
事例
1、据说国际象棋是古印度的一位宰相发明的。国王很欣赏他的这项发明,问他的宰相要什么赏赐。聪明的宰相说,“我所要的从一粒谷子(没错,是1粒,不是1两或1斤)开始。在这个有64格的棋盘上,第一格里放1粒谷子,第二格里放2粒,第三格里放4粒,即每下一格粒数加倍,„„如此下去,一直放满到棋盘上的64格。这就是我所要的赏赐。” 国王觉得宰相要的实在不多,就叫人按宰相的要求赏赐。但后来发现即使把全国所有的谷子抬来也远远不够。
事例
2、两人轮流往同一个桌子上平放同样大小的硬币,每次一枚,但不允许任何两枚硬币有重叠的部分,规定谁放下最后一枚硬币,并使得对方没有再放的位置,就谁获胜.试问是先放者获胜,还是后放者获胜?怎样才能稳操胜券?(学生们又不懂了,一阵胡思乱想过后)
老师出马:先放者获胜.只要先放硬币的人将硬币放在正方形的中心处,然后,对方每放一枚硬币,先放者都在对于所放硬币关于桌子中心的对称处放一枚同样的硬币,如此进行下去,先放者必胜。
…… ……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取事例…..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思考,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