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 18 直线与平面垂直
直线与平面垂直
教材分析
直线与平面垂直是在研究了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直线与直线垂直的延伸,是学习习近平面与平面垂直以及有关距离、空间角、多面体、旋转体的基础.这节内容的学习可完善知识结构,并对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性质定理是这节课的重点.
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把直线和直线的关系问题有目的地转化为直线与平面的关系问题,这是这节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1.掌握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以及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2.通过探索线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及其证明,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计算能力,并且加强对思维能力的训练.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不断发现、探索新知的精神,渗透事物间相互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并通过图形的立体美,对称美,培养教学审美意识.
任务分析
因为判定定理的证明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材作为探索与研究来处理.又因为定理的论证层次多,构图复杂,辅助线多,运用平面几何的知识多,所以这节课的难点是判定定理的证明.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充分运用实物模型演示,以具体形象思维支持逻辑思维.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电视塔的中轴线垂直于地面,在这一点上,它与比萨斜塔完全不同.那么,直线与平面垂直如何定义和判定,又有什么性质呢?这将是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建立模型
我们先来研究空间中两条直线的垂直问题. 在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则它们一定相交.在空间中,两条互相垂直相交的直线中,如果固定其中一条,让另一条平移到空间的某一个位置,就可能与固定的直线没有公共点,这时两条直线不会相交,也不会在同一平面内(为什么),我们同样称它们相互垂直.下面我们给出空间任意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一般定义.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或经过平移后相交于一点,并且交角为直角,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有了直线与直线垂直的概念,我们就可以利用直线与直线垂直来定义直线与平面垂直了.
[问 题]
1.什么叫直线与平面垂直?
教师演示:如图,直线l是线段AB的中垂线.固定线段AB,让l保持与AB垂直并绕直线AB在空间旋转.
教师让学生讨论:(1)直线l的轨迹是怎样的图形?(2)如何定义直线与平面垂直?
教师明晰:(1)线段AB所有垂直平分线构成的集合是一个平面.
(2)如果一条直线(AB)和一个平面(α)相交于点O,并且和这个平面内过交点O的任何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互相垂直,这条直线叫作平面的垂线,这个平面叫作直线的垂面.交点叫作垂足.垂线上任一点到垂足间的线段,叫作这点到这个平面的垂线段.垂线段的长度叫作这个点到平面的距离.
2.如图18-2,直线l⊥平面α,直线m
α,问l与m的关系怎样.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它就和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垂直.
3.怎么画直线与平面垂直?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画直线和平面垂直时,通常要把直线画成和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一边垂直,如图18-2.
4.如何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
教师引导:根据定义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是困难的,如何用尽可能少的线线垂直来判定线面垂直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1)因为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平面,所以只要直线和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就可以判定直线和平面垂直.
(2)两条平行直线也确定一平面,直线和这两条平行直线垂直,不能判定直线就和平面垂直(教师作演示说明).于是,归纳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 推论 如果在两条平行直线中,有一条垂直于平面,那么另一条直线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如图18-3,如果直线l∥m,l⊥平面α,则l垂直于平面α内任意两条相交直线,如a,b.根据空间两直线垂直的定义,易知m⊥a,m⊥b,所以m⊥α.
让学生总结: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
(1)定 义.(2)判定定理.(3)推 论.
4.在平面几何中,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在空间几何中,又有什么类似的结论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同垂直于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于是有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
定理 如果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已知:如图18-4,直线l⊥平面α,直线m⊥平面α,垂足分别为A,B.
求证:l∥m.
证明:假设直线m不与直线l平行.过直线m与平面α的交点B,作直线m′∥l,由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推论可知,m′⊥α.设m和m′确定的平面为β,α与β的交线为a,因为直线m和m′都垂直于平面α,所以直线m和m′都垂直于交线a.因为在同一平面内,通过直线上一点并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有且仅有一条,所以直线m和m′必重合,即l∥m.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过一点和已知平面垂直的直线只有一条.已知:平面α和一点P(如图18-5).求证:过点P与α垂直的直线只有一条.
证明:不论点P在α外或内,设PA⊥α,垂足为A(或P).如果过点P,除直线PA⊥α外,还有一条直线PB⊥α,设PA,PB确定的平面为β,且α∩β=a,于是在平面β内过点P有两条直线PA,PB垂直于交线a,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过点P与α垂直的直线只有一条. 2.如图18-6,有一根旗杆AB高8m,它的顶端A挂着两条长10m的绳子.拉紧绳子,并把它的下端放在地面上的两点C,D(和旗杆脚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这两点都和旗杆脚B的距离是6m,那么旗杆就和地面垂直,为什么?
解:在△ABC和△ABD中,因为AB=8m,BC=BD=6m,AC=AD=10m,所以AB2+BC2=82+62=102=AC2,AB2+BD2=62+82=102=AD2.
所以∠ABC=∠ABD=90°,即AB⊥BC,AB⊥BD. 又知B,C,D三点不共线,所以AB⊥平面BCD,即旗杆和地面垂直.
3.已知:直线l⊥平面α,垂足为A,直线AP⊥l(如图18-7). 求证:AP在α内.
证明:设AP与l确定的平面为β.如果AP不在α内,则可设α与β相交于直线AM,因为l⊥α,AMα,所以l⊥AM.又已知AP⊥l,于是在平面β内,过点A有两条直线垂直于l.这是不可能的,所以AP一定在α内.
[练习] 1.已知:如图18-8,在平面α内有PA=PC,PB=PD.求证:PO⊥α.
ABCD,O是它对角线的交点,点P在α外,且
2.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AB=AC,DB=DC,求证:BC⊥AD.
3.已知两个平行平面中,有一个平面与一条已知直线垂直,问:另一平面与已知直线的位置关系怎样?
四、拓展延伸
1.如图18-9所示,在空间,如果直线m,n都是线段AA′的垂直平分线,设m,n确定的平面为α,证明:
(1)在平面α内,通过线段AA′中点B的所有直线都是线段AA′的垂直平分线.(2)线段AA′的任一条垂直平分线都在α内.
2.如图18-10(1),如果平面α通过线段AA′的中点O,且垂直于直线AA′,那么平面α叫作线段AA′的垂直平分面(或中垂面),并称点A,A′关于平面α成镜面对称,平面α叫作A,A′的对称平面.
如图18-10(2),如果一个图形F内的所有点关于平面α的对称点构成几何图形F′,则称F,F′关于平面α成镜面对称.F到F′的图形变换称为镜面对称变换.
如果一个图形F通过镜面对称变换后的图形仍是它自身,则这个图形被称为镜面对称图形. 根据以上定义,探索与研究以下问题:(1)线段的中垂面有哪些性质?
(2)你学过的空间图形,有哪些是镜面对称图形?
(3)写一篇研究镜面对称的小论文,探索镜面对称的性质和应用.
点 评
这篇案例设计完整,构思严谨,突出的特点是把学科灰色的理论和鲜活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把握学科知识.同时,这篇案例注意了美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符合新课改精神.
第二篇: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 19平面与平面垂直
平面与平面垂直
教材分析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是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的重要内容.通过这节的学习可以发现: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垂直及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定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证明体系,而且可以实现利用低维位置关系推导高维位置关系,利用高维位置关系也能推导低维位置关系,充分体现了转化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重要地位.这节课的重点是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难点是定理的发现及证明.
教学目标
1.掌握两平面垂直的有关概念,以及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能运用概念和定理进行有关计算与证明.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观察、研究现实现象的能力,整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和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任务分析
判定定理证明的难点是画辅助线.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引导学生这样分析:在没有得到判定定理时,只有根据两平面互相垂直的定义来证明,那么,哪个平面与这两个平面都垂直呢?对性质定理的引入,不是采取平铺直叙,而是根据数学定理的教学是由发现与论证这两个过程组成的,所以应把“引出命题”和“猜想”作为本部分的重要活动内容.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1.建筑工人在砌墙时,常用一根铅垂的线吊在墙角上,这是为什么?(为了使墙面与地面垂直)
2.什么叫两个平面垂直?怎样判定两平面垂直,两平面垂直有哪些性质?
二、建立模型
如图19-1,两个平面α,β相交,交线为CD,在CD上任取一点B,过点B分别在α,β内作直线BA和BE,使BA⊥CD,BE⊥CD.于是,直线CD⊥平面ABE.
容易看到,∠ABE为直角时,给我们两平面垂直的印象,于是有定义:
如果两个相交平面的交线与第三个平面垂直,并且这两个平面与第三个平面相交所得的两条交线互相垂直,就称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平面α,β互相垂直,记作α⊥β. [问 题]
1.建筑工人在砌墙时,铅垂线在墙面内,墙面与地面就垂直吗?
如图19-1,只要α经过β的垂线BA,则BA⊥β,∴BA⊥BE,∠ABE=Rt∠.依定义,知α⊥β.于是,有判定定理:
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2.如果交换判定定理中的条件“BA⊥β”和结论“α⊥β”.即是从平面与平面垂直出发,能否推出直线与平面垂直?,也就平面α内满足什么条件的直线才能垂直于平面β呢?让学生用教科书、桌面、笔摆模型.通过模型发现:当α⊥β时,只有在一个平面(如α)内,垂直于两平面交线的直线(如BA)才会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如β).
于是,有定理:
定理 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先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然后画出图形,再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已知:如图,α⊥β,α∩β=CD,AB
α,AB⊥CD,求证:AB⊥β.
分析:要证AB⊥β,只需在β内再找一条直线与AB 垂直,但β内没有这样的直线,如何作出这条直线呢?因为α⊥β,所以可根据二面角的定义作出这个二面角的平面角.在平面β内过点B作BE⊥CD.因为AB⊥CD,所以∠ABE是二面角α-CD-β的平面角,并且∠ABE=90°,即AB⊥BE.又因为CD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已知:如图,平面α⊥平面β,在α与β的交线上取线段AB=4cm,AC,BD分别在平面α和平面β内,它们都垂直于交线AB,并且AC=3cm,BD=12cm,求CD长.
β,BE
β,所以AB⊥β.
解:连接BC. 因为AC⊥AB,所以AC⊥β,AC⊥BD. 因为BD⊥AB,所以BD⊥α,BD⊥BC. 所以,△CBD是直角三角形.
在Rt△BAC中,BC==5(cm),在Rt△CBD中,CD==13(cm). 2.已知:在Rt△ABC中,AB=AC=a,AD是斜边BC的高,以AD为折痕使∠BDC折成直角(如图19-4).
求证:(1)平面ABD⊥平面BDC,平面ACD⊥平面BDC.(2)∠BAC=60°.
证明:(1)如图19-4(2),因为AD⊥BD,AD⊥DC,所以AD⊥平面BDC. 因为平面ABD和平面ACD都过AD,所以平面ABD⊥平面BDC,平面ACD⊥平面BDC.(2)如图19-4(1),在Rt△BAC中,因为AB=AC=a,所以BC=a,BD=DC=.
如图19-4(2),△BD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BC=BD=2×=a.
得AB=AC=BC.所以∠BAC=60°. [练习]
1.如图19-5,有一个正三棱锥体的零件,P是侧面ACD上一点.问:如何在面ACD上过点P画一条与棱AB垂直的线段?试说明理由.
2.已知:如图19-6,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AC=AD,BC=BD,E是CD 的中点. 求证:(1)平面ABE⊥平面BCD.(2)平面ABE⊥平面ACD.
四、拓展延伸
能否将平面几何中的勾股定理推广到立体几何学中去?试写一篇研究性的小论文.
点 评
这篇案例结构完整,构思新颖.案例开始以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入问题,得到了两平面垂直的定义.还是这个例子,改变了问法又得到了两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即把学科理论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起了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对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引入和证明也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充分展现了定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通过学生的认真参与,师生之间的民主交流,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第三篇: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 16 直线与平面平行[最终版]
直线与平面平行
教材分析
直线与平面平行是在研究了空间直线与直线平行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直线与直线平行的拓广,也是为今后学习习近平面与平面平行作准备.在直线与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中,平行关系占有重要地位,是今后学习的必备知识.所以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这节的重点,难点是如何解决好直线与直线平行、直线与平面平行相互联系的问题.突破难点的关键是直线与直线平行和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相互转化.
教学目标
1.了解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理解和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进一步熟悉反证法的实质及其证题步骤.
2.通过探究线面平行的定义、判定、性质及其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合情推理能力,进而使其养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任务分析
这节的主要任务是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的发现与归纳,证明与应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进而发现、归纳出数学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探索定理的论证过程,区分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理解定理的实质和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在运用性质时,要引导学生完成对“过直线———作平面———得交线———直线与直线平行”这一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教室内吊在半空的日光灯管、斜靠在墙边的拖把把柄,都可以看作直线的一部分,这些直线与地平面有何位置关系?
二、建立模型 [问题一]
1.空间中的直线与平面有几种位置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相交(学生可能说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情况,教师可作解释)及直线在平面内.
2.在上述三种位置中,直线与平面的公共点的个数各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相关定义:
若直线a与平面α没有公共点,则称直线与平面α平行,记作a∥α.若直线a与平面α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称直线a与平面α相交.当直线a与平面α平行或相交时均称直线a不在平面α内(或称直线a在平面α外).若直线a与平面α有两个公共点,依据公理1,知直线a上所有点都在平面α内,此时称直线a在平面α内.
3.如何对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方法1:按直线与平面公共点的个数分:
[探 索]
直线与平面平行、相交的画法.
教师用直尺、纸板演示,引导学生说明画法.
1.画直线在平面内时,要把表示直线的线段画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内部,如图16-1.
2.画直线与平面相交时要画出交点,如图16-2.
3.画直线与平面平行时,一般要把表示直线的线段画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外,并使它与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或平面内的一条直平行,如图16-3.
[问题二]
1.如何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教师演示:(1)教师先将直尺放在黑板内,然后慢慢平移到平面外.
(2)观察教室的门,然后教师转动的门的一条门边给人平行于墙面的感觉. 学生讨论,归纳和总结,形成判定定理.
定理 如果不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已知:aα,bα,a∥b.
求证:a∥α. 分析:要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根据定义,只要证明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这时可考虑使用反证法.
证明:假设a不平行于α,由a若A
α,得a∩α=A.若A∈b,则与已知a∥b矛盾;b,则a与b是异面直线,与a∥b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故a∥α.
总结:此定理有三个条件,(1)aα,(2)bα,(3)a∥b.三个条件缺少一个就不能推出a∥α这一结论.此定理可归纳为“若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2.当直线与平面平行时,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是否平行?
教师演示:教师先让直尺平行于讲桌面,再将纸板经过直尺,慢慢绕直尺旋转使纸板与桌面相交.
学生讨论得出:直尺平行于纸板与桌面的交线. 师生共同归纳和总结,形成性质定理.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就和两平面的交线平行.
已知:l∥a,l求证:l∥m. β,α∩β=m.
证明:因为l∥α,所以l∩α=内,且没有公共点,所以l∥m.
总结:此定理的条件有三个:(1)l∥α,即线面平行.(2)lβ,即过线作面.,又因为mα,所以l∩m=,由于l,m都在β(3)β∩α=m,即面面相交.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此定理可简记为“若线面平行,则线与交线平行”.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已知:如图16-5,空间四边形ABCD,E,F分别是AB,AD的中点.求证:EF∥平面BCD.
证明:连接BD,在△ABD中,因为E,F分别是AB,AD的中点,所以EF∥BD.
又因为BD是平面ABD与平面BCD的交线,EF∥平面BCD,所以EF∥平面BCD. 2.求证:如果过一个平面内一点的直线平行于与该平面平行的一条直线,则这条直线在这个平面内.
已知:l∥α,点P∈α,P∈m,m∥l(如图16-6). 求证;mα.
证明:设l与P确定的平面为β,且α∩β=m′,则l∥m′.又知l∥m,m∩m′=P,由平行公理可知,m与m′重合.所以m
α.
[练习]
1.已知:如图16-7,长方体AC′.求证:B′D′∥平面ABCD.
2.如图16-8,一个长方体木块ABCD-A1B1C1D1,如果要经过平面A1C1内一点P和棱BC将木块锯开,那么应该怎样画线?
四、拓展延伸
1.教室内吊在半空中的日光灯管平行于地面,也平行于教室的一墙面,试探讨它和这个墙面与地面的交线之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2.已知:如图16-9,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ABEF不在同一平面内,点M,N分别是对角线AC,BF上的点.问:当M,N 满足什么条件时,MN∥平面BCE.
3.如果三个平面两两相交于三条直线,那么这三条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点 评
这篇案例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出发,引导学生抽象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相交的定义,又通过演示,总结和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性质定理,整个过程都把学科理论和学生面临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把握学科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篇:《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
一、背景分析:
直线与平面垂直是直线和平面相交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它是空间中线线垂直位臵关系的拓展,又是面面垂直的基础,是空间中垂直位臵关系间转化的重心,同时它又是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等内容的基础,因而它是点、直线、平面间位臵关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的研究遵循“直观感知、抽象概括”的认知过程展开,而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研究则遵循“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总结、初步运用”的认知过程展开,通过该内容的学习,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一定的推理论证能力,同时体会“平面化”思想和“降维”思想.
教学重点: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性质,学习了两直线(共面或异面)互相垂直的位臵关系,有了“通过观察、操作并抽象概括等活动获得数学结论”的体会,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中,为什么至少要两条直线,并且是两条相交直线,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定义中“任一条直线”指的是“所有直线”,这种用“有限”代替“无限”的过程导致学生形成理解上的思维障碍.同时,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运用中,不知如何选择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证线面垂直(抑或选择平面证线面垂直从而得到线线垂直)导致证明过程中无从着手或发生错误. 教学难点: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初步运用.
三、教学目标:
1.借助对图片、实例的观察,抽象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3.能运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与直线和平面垂直有关的简单命题。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引入)
1.直线和平面的位臵关系是什么?
(1)直线在平面内(无数个公共点)(2)直线和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3)直线和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2.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如果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3.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设计意图: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提问与回答能使学生较快的进入到课堂情景 环节二:观察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1.直观感知
问题1: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出旗杆与地面、大桥桥柱与水面是什么位臵关系?你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从实际背景出发,直观感知直线和平面垂直的位臵关系,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直线与地面垂直的初步印象,为下一步的数学抽象做准备.
师生活动:观察图片,引导学生举出更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例子,如教室内直立的墙角线和地面位臵关系,桌子腿与地面的位臵关系,直立书的书脊与桌面的位臵关系等,由此引出课题.
2.探究:什么叫做直线和平面垂直呢?当直线与平面垂直时,此直线与平面内的所有直线的关系又怎样呢?
我们已经学过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知道直线和平面平行的问题可转化为考察直线和平面内直线平行的关系,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问题同样可以转化为考察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直线的关系,然后加以解决.
问题2:(1)如图1,在阳光下观察直立于地面旗杆AB及它在地面的影子BC,旗杆所在的直线与影子所在直线位臵关系是什么?
(2)旗杆AB与地面上任意一条不过旗杆底部B的直线B1C1的位臵关系又是什么?
随着时间的变化,尽管影子的位臵在移动,但是旗杆所在的直线始终与影子所在的直线垂直(如图),事实上,旗杆AB所在直线与地面内任意一条不过点B的直线也是垂直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平面化”的思想来思考问题,通过观察,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本质属性.
师生活动: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旗杆在地面上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得出旗杆所在直线与地面内的直线都垂直.
3.抽象概括
问题
3、通过上述观察分析,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作答,教师补充完善,指出定义中的“任意一条直线”与“所有直线”是同意词,定义是说这条直线和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同时给出线面垂直的记法与画法.
定义: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 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 l⊥α.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唯一的公共点P叫做垂足.
画法:画直线与平面垂直时,通常把直线画成与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一边垂直,4.辩析举例
辨析:下列命题是否正确,为什么?
(1)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
(2)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一个平面,那么这条直线就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辨析,加深概念的理解,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由(1)使学生明确定义中的“任意一条直线”是“所有直线”的意思,定义的实质就是直线与平面内所有直线都垂直.由(2)使学生明确,线面垂直的定义既是线面垂直的判定又是性质,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可以相互转化.
师生活动:命题(1)判断中引导学生用三角板两直角边表两垂直直线,桌面表平面举出反例.教师利用三角板和教鞭进行演示,将一块大直角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AC放在讲台上演示,这时另一 条直角边BC就和讲台上的一条直线(即三角板与桌面的交线AC)垂直,但它不一定和讲台桌面垂直.在此基础上在讲台上放一根和AC平行的教鞭EF并平行移动,那么BC始终和EF垂直,但它不一定和讲台桌面垂直,如图3.
对命题(2)的判断 归纳常用命题。
利用定义,我们得到了判定线面垂直的最基本方法,同时也得到了线面垂直的最基本的性质
环节三:探究发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1.观察猜想
虽然可以根据定义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但这种方法实际上难以实施.有没有比较方便可行的方法来判断直线和平面垂直呢?
问题
4、(1)如果直线与平面内一条直线垂直,则直线和平面是否垂直?
(2)如果直线 与平面内两条直线垂直,则直线与平面是否垂直?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
设计意图:采用类比思想将线面关系引导到线线关系。
问题5:观察跨栏、简易木架等实物,你能猜想出判断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思考与实例分析,寻找具有可操作性的判定方法,体验有限与无限之间的辩证关系.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给出猜想: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两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2.操作确认
问题6:如图4,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块(任意)三角形的纸片,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过△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臵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观察并思考:
(1)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2)由折痕AD⊥BC,翻折之后垂直关系,即AD⊥CD,AD⊥BD发生变化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独立发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师生活动:在折纸试验中,学生会出现“垂直”与“不垂直”两种情况,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分析“不垂直”的原因.学生再次折纸,进而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条件,经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发现只要保证折痕AD是BC边上的高,即AD⊥BC,翻折后折痕AD就与桌面垂直,再利用多媒体演示翻折过程,增强几何直观性.
3.合情推理
问题7:根据上面的试验,结合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的事实,你能给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直观感知及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合情推理,获得判定定理.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出“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以及直观过程中获得的感知,将“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逐步归结到“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进而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同时指出要判断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是否垂直,取决于在这个平面内能否找到两条相交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至于这两条相交直线是否和已知直线有公共点是无关紧要的.定理充分体现了“直线与平面垂直”与“直线与直线垂直”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
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环节四:例题示范,巩固新知
例
1、如图,已知a∥b,a⊥α 求证:b⊥α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路,可利用线面垂直的定义证,也可用判定定理证,提示辅助线的添法,将思路集中在如何在平面内α内找到两条与直线b垂直的相交直线上.另外,再引导学生将已知条件具体化的过程中,逐步明确根据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解决问题.学生练习本上完成,对照课本完善自己的解题步骤.同时指出:本例结果可以作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又一个判定定理.这样判定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可以用这条直线垂直于平面两条相交直线来证明,也可以用这条直线的平行直线垂直于平面来证明.设计意图:初步感受如何运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定义解决问题,明确运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条件.
环节五: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巩固练习1: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1)请找出与平面ABCD垂直的棱所在的直线 ;(2)请列举与直线A1A垂直的平面 ;
(3)你能找出一条与平面D1DBB1垂直的直线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受如何运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垂直,体会转化思想在证题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与一定的推理论证能力,同时教师板书证明格式。
巩固练习2:若把正方体切成四棱锥(1)
吗?
吗?
吗?
(2)若在PC的中点为E,则(3)若AD中点为M,PB的中点为N,则设计意图:围绕正方体的切割,通过一系列有梯度问题的设计,给学生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让学生动脑,进一步围绕判定定理来解决问题,使知识升华。
环节六:小结升华: 小结:
1、思路引领:要证明线面垂直的问题,可以通过证明线线垂直来实现.2、友情提示:平面内的这两条直线必须相交;
3、学习重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
4、数学思想及方法:
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线面垂直转化为线线垂直”、“无限转化为有限
第五篇: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的教学设计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的教学设计
阜阳市城郊中学
吴桃李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和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之后进行的,其主要内容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直线与平面垂直是通过直线和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无一例外)都垂直来定义的,定义本身也表明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意义,即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条直线就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这也可以看成是线线垂直的一个判定方法;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本节是通过折纸试验来感悟的,即一条直线只要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就可以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了,它把原来定义中要求与任意一条(无限)垂直转化为只要与两条(有限)相交直线垂直就行了,概言之,线不在多,相交就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除了定义法、判定定理外,还有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直线也垂直于这个平面,这是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的一种间接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本节学习内容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即“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无限转化为有限”“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互相转化”等数学思想.直线与平面垂直是研究空间中的线线关系和线面关系的桥梁,为后继面面垂直的学习、距离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解析
1.借助对实例、图片的观察,提炼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并能正确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3.在探索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同时感悟和体验“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线面垂直转化为线线垂直”、“无限转化为有限”等数学思想.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是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直观形象(学生的客观现实)和直线与直线垂直的定义、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等数学知识结构(学生的数学现实),这为学生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和判定定理等新知识奠定基础.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如何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直观形象中提炼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感悟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意义;以及如何从折纸试验中探究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教学的重点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探究; 教学的难点是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初步运用.
四、学习行为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立体几何的初始阶段,是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课堂上学生通过感知、观察、提炼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进而通过辨析讨论,深化对定义的理解.进一步,在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情境中猜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自主探索等活动,切身感受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形成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继而,通过例1的学习概括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几种常用判定方法.再通过练习与课后小结,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理解.
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观察和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与图片,以直观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形象;准备三角形纸片,用于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制作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以加深对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及判定定理的感知与理解.
六、教学过程设计
1.从实际背景中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形象
问题1:空间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此问基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通过对已学相关知识的追忆,寻找新知识学习的“固着点”. 问题2: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得最多的直线与平面相交的情形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此问基于学生的客观现实,通过对生活事例的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直线与平面相交中一种特例: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初步形象,激起进一步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意义.
2.提炼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问题3:你能给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吗?回忆一下直线与直线垂直是如何定义的?
设计意图:两直线垂直有相交垂直和异面垂直,而异面直线垂直是转化为两直线相交垂直,实质上是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让学生回忆直线与直线垂直的定义,旨在由此得到启发:用“平面化”的思想来思考问题,即能否用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直线,来定义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
问题4:结合对下列问题的思考,试着给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1)阳光下,旗杆AB与它在地面上的影子BC所成的角度是多少?
(2)随着太阳的移动,影子BC的位置也会移动,而旗杆AB与影子BC所成的角度是否会发生改变?
(3)旗杆AB与地面上任意一条不过点B的直线B1C1的位置关系如何?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第(1)与(2)两问旨在让学生发现旗杆AB所在直线始终与地面上任意一条过点B的直线垂直,第(3)问进一步让学生发现旗杆AB所在直线始终与地面上任意一条不过点B的直线也垂直,在这里,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直立于地面的旗杆与它在地面的影子的位置关系来分析、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这一概念.
(学生叙写定义,并建立文字、图形、符号这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思考:(1)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是否与这个平面垂直?
(2)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条直线是否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对问(1),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用直角三角板在黑板上直观演示;对问(2)可引导学生给出符号语言表述:若,则)
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1)的辨析讨论,深化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通过对问题(2)的辨析讨论旨在让学生掌握线线垂直的一种判定方法. 通常定义可以作为判定依据,但由于利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直接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需要考察平面内的每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是否垂直,这给我们的判定带来困难,因为我们无法去一一检验.这就有必要去寻找比定义法更简捷、可行的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3.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创设情境 猜想定理:某公司要安装一根8米高的旗杆,两位工人先从旗杆的顶点挂两条长10米的绳子,然后拉紧绳子并把绳子的下端放在地面上两点(和旗杆脚不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这两点都和旗杆脚距离6米,那么表明旗杆就和地面垂直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直观感知以及已有经验,进行合情推理,猜想判定定理. 师生活动:(折纸试验)请同学们拿出一块三角形纸片,我们一起做一个试验:过三角形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如图1),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
问题5:(1)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
(2)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确认)
设计意图:通过折纸让学生发现当且仅当折痕AD是BC边上的高时,且B、D、C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翻折之后竖起的折痕AD才不偏不倚地站立着,即AD与桌面垂直(如图2),其它位置都不能使AD与桌面垂直.
问题6:在你翻折纸片的过程中,纸片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这是变的一面,那么不变的一面是什么呢?(可从线与线的关系考虑)如果我们把折痕抽象为直线,把BD、CD抽象为直线,把桌面抽象为平面(如图3),那么你认为保证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条件是什么?
对于两条相交直线必须在平面内这一点,教师可引导学生操作:将纸片绕直线AD(点D始终在桌面内)转动,使得直线CD、BD不在桌面所在平面内.问:直线AD现在还垂直于桌面所在平面吗?(此处引导学生认识到直线CD、BD都必须是平面内的直线)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让学生认识到两条相交直线必须在平面内,从而更凸现出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核心词: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
问题7:如果将图3中的两条相交直线、的位置改变一下,仍保证,(如图4)你认为直线还垂直于平面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要判定一条已知直线和一个平面是否垂直,取决于在这个平面内能否找出两条相交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至于这两条相交直线是否和已知直线有公共点,这是无关紧要的.
根据试验,请你给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学生叙写判定定理,给出文字、图形、符号这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问题8:(1)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相比,你觉得这个判定定理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2)你觉得定义与判定定理的共同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和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比较,让学生体会“无限转化为有限”的数学思想,通过寻找定义与判定定理的共同点,感悟和体会“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线面垂直转化为线线垂直”的数学思想.思考:现在,你知道两位工人是根据什么原理安装旗杆的吗?为什么要求绳子在地面上两点和旗杆脚不在同一直线上?
如果安装完了,请你去检验旗杆与地面是否垂直,你有什么好方法?
设计意图:用学到手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同时通过提出 “为什么要求绳子在地面上两点和旗杆脚不在同一直线上?”(对该问题可引导学生用三角形纸片来验证),从而来深化对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理解.
4.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应用
如图5,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请列举与平面ABCD垂直的直线.并说明这些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思考:如图6,已知,则吗?请说明理由.
(分别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证明;并让学生用语言叙述: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直线也垂直于这个平面)设计意图:这个例题给出了判断直线和平面垂直的一个常用的命题,这个命题体现了平行关系与垂直关系之间的联系.
练习:如图7,在三棱锥V-ABC中,VA=VC,AB=BC,K是AC的中点. 求证:AC⊥平面VKB
思考:
(1)在三棱锥V-ABC中,VA=VC,AB=BC,求证:VB⊥AC;
(2)在⑴中,若E、F分别是AB、BC 的中点,试判断EF与平面VKB的位置关系;
(3)在⑵的条件下,有人说“VB⊥AC,VB⊥EF,∴VB⊥平面ABC”,对吗? 设计意图:例2重在对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应用.变式(1)在例2的基础上,应用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意义;变式(2)是对例1判定方法的应用;变式(3)的判断在于进一步巩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3个小题环环相扣,汇集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突出了知识间内在联系和融会贯通.
5.小结回授
(1)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试用自己理解的语言叙述.(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中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以问题讨论的方式进行小结,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理解的语言对问题进行质疑和概括.
七、目标检测设计
1.PA⊥平面ABC,BC⊥AC,写出图中所有的直角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