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教学设计说明

时间:2019-05-13 01:24: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方体教学设计说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方体教学设计说明》。

第一篇:长方体教学设计说明

《正方体、长方体的初步认识》的设计说明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正方体、长方体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第一学期几何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中前一个教学内容是“角与直角”,它可以直接应用于长(正)方体特征的探索;后一个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它来源于长方体的一个面,体现了“由体及面”的编排特点。因此它在本学期的几何知识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纵观整个小学阶段对于长方体的学习,本课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过渡和转折作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达到以下知识技能:通过触摸、滚动、观察等直观操作能够识别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四种形体。在滚动试验中学会区分平面和曲面。具备了把立体形体上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描摹在纸上的本领,初步体验了“面在体上”的空间观念。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所以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贮存比较丰富的长方体的表象,也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但是这些更多停留在直观感受、生活化语言表述的层面。本学期再次深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不仅要探究长(正)方体的部分特征,还要推知两者的关系: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抽象程度较一年级有所提高,最困难的是还要打破学生既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列的概念体系,合并建立新的长方体体系。基于二年级的学生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本课要设计多个数学操作活动,促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获得空间认知,理解知识和关系。对于后续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具有包含关系的概念(正方形和长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本课的探究模式既能完成经验积累,更能提供技能迁移。

二、立足课标,发展思维的几点做法

1、合理划分课时,分散教学难点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现行教材在几何知识的编排上遵循了“体——面——线——点”的顺序,体现了抽象程度逐次提升的安排。“正方体、长方体的初步认识”一共有三课时,总的教学目标有:

1、初步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知道面、棱、顶点。

2、探究正方体、长方体的特征,并能比较异同,知道: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3、动手制作正方体、长方体模型,发展空间观念。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要达到的目标是在整体上重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面、棱和顶点;借助探究面、棱和顶点的数量以及面的一些特征来说明: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关于棱的特点则分散到下一课时学习。因为相对棱,面更加直观,不仅可以触摸,而且在一年级就有接触。棱比较抽象,在实物上没有较强的视觉冲击,教材要求探究出长方体的棱:有的相等,有的不等,继而用“不都相等”来概括,有实践表明即使到中高年级对这个词的理解都有困难。加之,用三维接头和小棒搭建正方体模型还有很多操作上的非本质的困难需要排除。所以决定划分到下一课时,以突出本课的重点、难点。

2、引导探究,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

“新课标”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本课中四人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就是一个整合性的数学活动,探究的内容细碎、繁琐,必须在探究方法上给予引导。先理清方向:分面、棱和顶点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再“帮扶”学生经历探究面的特征全过程,体验探究的方法。最后学生自主探究棱和顶点的特征。经过聚焦目标,教学方法的引导,学生探究才能有方向,有实效。而基于活动提炼成的基本活动经验也才能指导以后的学习探究。

3、创设活动,在实物与模型间多次转换,发展空间想象。

“课标2011版”指出:发展空间观念是几何教学的重要使命。本课中,对于二年级小朋友,我希望能通过创设多种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物与几何形体模型之间多次“往返穿梭”,促使学生形成关于“长方体”的形状、大小的表象,并能根据“长(正)方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比如,课的开始由生活中多种物体形状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形状模型,是从实物到模型;在揭示了面、棱、顶点的含义后,要求学生在实物长方体上找一找,以及巩固练习阶段判断生活物品的形状。希望这样双向转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为“从实物到图形是抽象,从图形到实物要想像”(史宁中,2013)

4、多手段交互使用,初步渗透演绎几何的推理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是整个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此类的种属关系,理解得好,对后续的几组类似的关系学习有事半功倍之效,反之,则会阻碍以后的相关学习。因此,我舍弃了直接告知的做法,采用了演绎几何的推理方式:探究长(正)方体的特征,发现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所以正方体是长方体;正方体还有自己独有的特征,这又是它的特殊之处。此外,我还引进“几何画板”技术,动态演示长方体的形状,及时开展动态想像训练,过程中不但丰富了学生的长方体表象,还能让学生恰到好处地发现:当长方体的棱调整到一定的程度,长方体就变成正方体。从而理解包含关系。当然,介于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这仅仅是初步的渗透和积累。

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形成和发展空间观念主要依靠视觉和触觉来实现,所以本课中充满了观察和操作,力图通过这些直观化的途径和手段达到培养空间观念的效果。以上是我在设计上的几点想法,错漏之处万望指正!

第二篇:教学设计说明(本站推荐)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4.2.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二课时——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本课时是在学生已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直线与圆相切的条件及相切时切线具有的性质,并为以后的切线长定理奠定基础。相切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重要的一种,切线的证明与性质尤为重要,对陕西近几年中考题的分析来看,2008——2010第23都是对圆的性质、圆周角定理、圆的切线判定及性质等内容结合三角形进行考察,分值8分,其中第1问都是切线的判定,分值4分。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在圆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初中几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它是几何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工具。

基于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并能初步解决相关的证明题与计算题。

2.通过切线判定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

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圆的切线常用辅助线添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切线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和积极性。教学重点:

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

切线的判定定理

第三篇:教学设计说明

教 案 说 明

一、授课内容的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二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由此探索了解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认识角是轴对称图形;

(2)探索并了解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3)能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索角平分线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2)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通过说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3)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由“特殊”到“ 一般”的数学思想.●情感与态度:

(1)通过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轴对称现象有了一定认识,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基础上,经历探索的过程,掌握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为以后学习其他轴对称图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诊断分析

1.在学习有关角的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直线的时候,学生常常将角平分线理解成角的对称轴,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作了特别强调;

2.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问题时,学生常常会运用全等将角平分线的性质再证明一次,而没有直接使用角平分线的性质,简化证明过程,因此,在本节课通过例题及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角平分线性质的运用.四、教学设计说明

1.根据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这一理念,注意通过折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在操作中进行自主探索和生生、师生互动交流,从而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获得用折纸这样的操作发现法探究图形性质的活动经验.

2.在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处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是满足所有七年级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又注意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比较优秀),因此,本节课突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对原有例题作了补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馈练习活动,让学生在议练中学会运用角平分线性质解决问题,同时还进行了思维拓展,这样充分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3.本节课在教法上选用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这是基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实践背景,适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意突出学生活动,设置了四个活动:①动手活动:通过动手度量、折纸等活动,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②表述活动: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表述角平分线的性质,并互动说理证明;③应用活动: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认识及应用;④拓展活动: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对线段的轴对称性进行探索.

4.教材中只给出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文字语言叙述,并没有给出符号语言的表述,由于我校的学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学习时,已经接触了符号语言的叙述,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说理,因此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结合图形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并且对性质进行了说理,同时在对性质说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师都给出了规范的说理过程,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又为后面学习证明

(一)、(二)、(三)打下基础.5.评价方式

根据课标的评价理念,教学中我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说理,是否能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指导老师点评

任何数学老师都想上一堂优秀的数学课,优秀的数学老师想自己上的每一堂课都是优秀的,我们都想成为智慧型的数学老师。我们高兴的看到,郭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一、学生的发现

数学家乔治·伯利亚:“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省,也最容易了解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这里的发现就是在教师设定的在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的问题,由学生去发现、去再创造。郭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工具(两个全等的30°的三角板)设置的拼图活动出发,从学生拼出的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好地呈现了探索问题的情景,又为后边的学习新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做好了铺垫,起到了很好地承上启下作用,学生遵循着老师设置的问题,通过测量、折纸等活动去发现去探索,随着七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知识在学生脑海中已基本形成,郭老师的情景和问题串的设置真是匠心独运。

二、知识的产生

发现结论是定理的初级阶段,如何让定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可迁移的印记呢?郭老师通过“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表演的机会”、“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引导学生用普通数学语言、几何语言、符号语言进行表述和转换,让我们看到了知识的产生其实就是数学语言的产生,三种数学语言的互化形成数学知识内化,在这个环节表现的生生互动,让我们感受到了知识就是在这样的交流,试错中完成的,什么叫水到渠成,由此可见一斑。

三、知识的运用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其实就是这个定理(基本模式)在较为复杂的图形中的识别与分离(例题1)、组合与补全(例题2),几何定理的运用就是基本图形的识别与补全,例题的选择是为了学生形成能力、能够迁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郭老师在这两个例题的设置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的深厚功底,这里的精彩是看不见的,但思维的链条在学生头脑中已成雏形,我们从反馈练习的顺利完成就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

四、方法的拓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形成知识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知识是形成方法的载体,知识的灵魂是方法,学生从前五个环节中学到了知识,形成了初步的方法(从操作中发现,在特殊中探索),但这种方法需要老师有意识地深化、延伸,探索线段轴对称性以及对称轴上一点到两端距离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设置看似简单,其实把握捉了本节的精华“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从单纯的解题方法的模仿发展到思维过程的模仿,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质量。

数学课从本质上讲是简洁的:设置什么情景,怎样操作检验,讨论什么问题,明确什么结论,形成什么知识和方法。本节从操作中探索,探索中操作,在探索中深化,在操作中明辨,从操作开始到操作中拓展,把握住了核心,使数学的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了学生的发展上——这就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追求的优秀的数学课,也是每一节数学课都是优秀的标准。

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

陈英

第四篇: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学生能用欢快、活泼、兴奋地情绪,有感情地、自信地,完整地演唱歌曲。

2、能用废旧物品自制沙锤等无固定音高的简易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通过演唱《郊游》使学生喜爱春天,从而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郊游》是二年级四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唱歌课,1课时完成。这是一首台湾儿歌,2/4拍,五声宫调式。由带再现的三部分构成。

一、三部分完全相同,显得朝气蓬勃;第二乐句因演唱景色变得柔和,旋律平易亲切,朗朗上口情绪上显得抒情一些,全曲表现了孩子们手牵着手去郊游,观赏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美丽春色,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内容符合这一阶段的学生身心特点。它在整个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与前后知识紧密联系,为学生学好后面的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发声练习): 1=C 2|4

12|3-|32|1-|13|21|2-|2-|12|3-|32|1-|13|22|1-|1-||

1、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描绘春天(如:背古诗、唱歌、说成语)师:快乐的音乐40分又开始了,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让大家先轻松一下。我听说咱们班有很多同学都是小诗人呢,让我们以春天为主题,用我们美妙的语言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谁先来试试?

2、谈话揭题

师: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白云悠悠,阳光柔柔,青山绿水一片锦绣。在这么美丽的春天里,同学们都想做些什么呢?(生:郊游)师:今天孔老师就带领同学们一起去郊游!(板书课题)形象的游戏,锻炼学生气息的集中性.PPT图片展示

(我运用精美卡通图画、鲜艳的背景、可爱的字体,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给学生以新颖、形象、生动直观的感受春天的美景,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唤起学生想去郊游的兴趣。)(播放背景音乐,学生随着音乐动起来)

师:在郊游的过程中,我们首先经过一座音乐桥,桥的对岸景色非常美丽,同学们想不想去对岸看一看呢? 生:愿意。

师:好,但是这座音乐桥上排列许多可爱的音符,只要走对这些音符,我们就能顺利的通过这座音乐桥就能欣赏到美丽景色。(出示节奏卡片)

师:去郊游的过程中不但要经过一座音乐桥,还要跨过一条音乐河,这里流淌着非常动听的旋律,我们在一起感受下。在感受过程中,同学们仔细的想一想,用怎样的声音才能跨过这座音乐河。(出示旋律卡片)

(通过故事情境、游戏训练,迅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并将新授的部分节奏的训练,旋律的训练做了一个有效的渗透,我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将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用于音乐课中,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学生们的关注,从而解决歌曲中的难点。)(1)教师范唱歌曲

师: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在这美丽的地方,让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下,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吧!(2)出示歌篇

师:老师刚才发现有好多同学已经按捺不住地跟着老师唱出来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好听的歌曲吧!①按节奏读歌词

②再次读歌词,教师弹旋律伴奏 ③小声地演唱 ④歌曲处理

A、第一、第三乐句:歌曲演唱情感坚定有力,声音要有弹性。师:刚才同学们一路随着音乐,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来到了风景如画的目的地,那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演唱歌曲的第一乐句和第三乐句呢?

师:请大家起立、踏步走,有力地演唱第一句,好吗? B、第二乐句:感受旋律的轻柔,用抒情优美的声音演唱。师:这一回大家演唱进步多了,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春风吹到我们的脸上,阳光照在我们的身上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C、第二乐句:

师:那同学们在演唱第二句的时候应该怎样唱呢? 师:好,让我们用轻柔温暖的声音来演唱第二句吧。

(完整地演唱歌曲欣赏歌曲范唱,感受歌曲的速度及情趣。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信息技术可是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注意力,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从而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丰富知识,增强技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制作简易打击乐器为歌曲配伴奏

1、教师出示:废旧物品(易拉罐、塑料瓶、方便筷子等)。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在这美丽的郊外发现了什么? 师:这一定是来这里玩的人留下的,大家说这样的行为好不好? 师: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那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做?

师:不仅我们要爱护环境,还要告诉身边的人要爱护环境。我们可以把废旧物品利用起来,使它们变废为宝,这样也是保护环境的一种方法。小组讨论一下,能不能使我们手中的废旧物品变成各种各样的打击乐器呢?

2、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打击乐器。

3、分组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配伴奏。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制作了这么多的打击乐器,现在就用我们手中的小乐器为歌曲伴奏吧。(通过学生动手制作简易打击乐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并再次感受歌曲节拍的强弱。)

板书设计

郊 游

四二拍的含义: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二拍。强弱规律:强 弱。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2、检查学生是否有感情的能完整的演唱歌曲。

3、学生是否都能够积极参加歌曲的表演。

4、对歌曲节奏及歌词的理解既掌握情况。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来制成表格性质来评价学生,对表现好的学生或者是小组可以有小小的奖励或者是表扬。

教学反思: 在《郊游》的设计与教学中,我利用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幽默的语言,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节课总体来说课堂气氛比较浓厚,同时我在课堂上多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很快就学会了歌曲。同时让那些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加强业务学习。

第五篇:教学设计说明初稿[模版]

《类比推理》教学设计说明

河北邢台外国语学校王鑫

新课标教材 人教A版《数学2-2》(选修)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

《类比推理》为新课标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虽然本节是新增内容,教学时间也不长(1-2课时),但由于它贴近实际生活,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程,地位不可小视.在近几年各省新课标高考试题中,本节内容屡屡出现,而且多以解答题的形式呈现,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推理不是数学独有的,它广泛地存在于科学发展的过程、生产生活的实践之中,所以在授课时我旁征博引,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科学发展史上的、其他科学中涉及的推理,力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架起数学与科学、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形成严谨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本节课是归纳推理基础上对合情推理学习的继续,学生已经初步体会并认识到合情推理在数学发展中的作用。对于类比,学生其实并不陌生,它出现在各个章节中,但实际上,学生对它的认识是模糊的。通过本节课的系统学习,学生会了解什么是类比、如何进行类比,会感受到数学的创造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图:

本节的重点内容是通过结合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了解类比推理的含义及作用并掌握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

二、目标与目标解析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结合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学生通过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经历类比推理概念的获得过程,了解类比推理的含义及作用,能利用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

2、过程与方法:

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是寻找事物之间的共同或相似性质,类比的性质相似性越多,相似的性质与推测的性质之间的关系就越相关,从而类比得出的结论就越可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养成从小开始认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发现事物之间的质的联系的良好个性品质,善于发现问题,探求新知识.(2)认识数学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完善正确的数学意识.其中了解类比推理的含义及作用,能利用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是重点目标,也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教学要求之一.目标解析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有一种好奇的心态、探究的心理。因此,紧紧地抓住学生的这一特征,利用学生身边的问题“ ”,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观察、讨论等活动中,逐步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基于对学生已有数学水平的分析,在本节新学内容时,有以下几点是初学者不易理解或掌握的:

1.用类比进行推理,作出猜想.这部分中大多数问题是给出具有类似特征的两类对象,由学生根据一类事物的已知特征推测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要弄清楚怎样类比首先应该会明确指出这两类对象具有哪些类似特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举到的类比推理的例子和教师给出的小练习,都应注重从两个方面先分析:(1)问题中两类对象分别是什么;(2)他们有哪些类似特征.通过寻找两类对象的相似性,将两类不同的对象联系起来,从这种相似性出发,从概念、结构、维度、方法等角度出发,由一类对象的已知特征推测另一类也具有这样的特征.本节课主要以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类比为载体,因此也特别注意从它们研究的对象出发,建立平面内点、直线、平面图形与空间元素的对应关系.2.确定合适的类比对象

进行类比推理时,合理的确定类比对象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会使类比成为“乱比”.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要求较高,本节课通过对三角形的特征,尤其是图形蕴含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感受和体会寻找类比对象的方法.教学难点:用类比进行推理,做出猜想.四、教学特点与预期效果分析

1.教学特点

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采用如下教法和学法:

“问题串”为主,“讲授式”为辅的教学模式

在最初定夺本节课教学模式时比较为难,一方面,按照新课标的理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仅仅是引导者(实践证明这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提高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然而另一方面,本节的理论应用难度较大,而且涉及到很多数学的内容,凭高中学生的数学水平难以完成自主探究.因此,还得需要教师讲,教师的“讲授”成为了无奈的选择.不过好在《课程标准》中,不要求学生掌握理论,只要了解类比推理的含义,能利用类比推理进行简单推理.因此,最终定下来的教学模式是“‘问题串’为主,‘讲授式’为辅”的模式.在过程设计方面我很注重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的紧凑性和完整性,所选的例练习题具有典型性,环节之间注意递进性,使得整节课能够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另一个是注重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在每个教学环节、每个教学过程中,我都设计了不同的实例,让学生感觉知识的亲切感和实效性,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我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如在概念的形成,思维拓展时,为了让学生亲身体会类比推理的全过程,我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之间完成讨论和研究,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事实证明学生确实在讨论研究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拓展和深化。总之在整个设计中,我作为教师是情境的创造者,过程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在课堂中,尽量多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预期效果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类比推理的含义,并能够解决相关的问题,能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认识数学的文化价值.养成开始认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发现事物之间的质的联系的良好个性品质。

下载长方体教学设计说明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方体教学设计说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说明 1. 设计理念: 1.1以学为主。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的主线是学生的“学”。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

    长方体教学设计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照片,请看大屏幕,知道这座建筑的名字吗?(水立方)对,这就是我们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相信我们国家运动员们在水立方的精彩表现,一定给你留下了许多美好......

    教学设计说明(推荐2篇)

    篇1:教学设计说明襄阳姜太公钓鱼一、指导思想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体育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情景教学法及分层教学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

    跳绳教学设计说明

    《多功能弹力跳绳》教学设计说明 一,指导思想: 依据郧县“三维互动,五步导学”课堂大改革的思想,坚持“以生为本”,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以学习小组为活动基本方式,以自主、合......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说明)

    课 题:18.1.1勾股定理(1)教案说明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勾股定理是人们利用图形的拼接,探讨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得到的一种规律.历史上,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经过......

    足球教学设计说明

    篇一:足球教学设计高中体育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 高中体育课(足球选项)1、简介足球运动的发展概况及锻炼价值2、学习脚内侧踢、停球技术。3、教学比赛二、教材分析: 足球是......

    《正方形》教学教学设计说明

    《正方形》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内容及其地位和作用 《正方形》这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矩形、......

    信息化教学设计说明

    《溢流阀的工作原理和结构》信息化教学设计说明 盐城市高级职业学校 李军 教学设计说明:  目标确立  学情分析  教材处理  教学设计  教学实施  资源整合  教学反思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