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音乐上册 第六单元《牧童谣》教案 苏少版
牧童谣
教学目标:能用自然,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牧童谣》,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教学重点、难点:歌曲的音准及演唱情绪 教学准备:CAI 课件、班班通。教学过程:
一、律动进教室
二、新歌教学
1、节奏
师:寨子里的人最爱来客人,大家跟我来吆喝,通知他们。不管我怎么吆喝,大家记住了:嘿嘿嘿!(用歌曲节奏)
师:嘿嘿嘿 嘿嘿嘿…… 生:嘿嘿嘿 嘿嘿嘿……
2、旋律
师:哦,进山寨喽!(播放背景音乐《牧童谣》)课件出示:苗族风光片
师讲解:苗族盛装、吊角楼、国家领导看望苗寨乡亲。画面定格:做芦笙
师:逛了半天,下面阿姐有个问题要考考大家,面前的叔叔在做什么? 生……
师:拿出芦笙,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知道这是用什么做的拉吗? 生:竹子。
师:这是苗家人最喜欢的乐器,每年我们都要举行赛芦笙,小伙子们跳的芦笙舞棒极了,还想听听它的声音吗?
生:……
师:吹奏《牧童谣》
3、感受旋律
师:想学一学吗?把嘴巴嘟起来,手上学一学我吹芦笙的动作,用“lu“,看谁学的象。生:做吹芦笙动作,跟芦笙哼唱lu 1
4、即兴表演
师:刚才阿姐吹的是我们苗家的歌〈〈牧童谣〉〉,听,小牧童听到了我们的芦笙,在山那边唱起来歌。
生:听录音范唱〈〈牧童谣〉〉。
师:请一学生即兴表演牛,边听师边做放牛动作。师:谁想来苗山放牛,放羊?谁来扮演小牛,小羊? 生:即兴表演,再听范唱〈〈牧童谣〉〉。
5、读儿歌
师: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读儿歌。生:跟节奏读儿歌。做动作读儿歌。
6、词曲合起来唱 轻声唱 分男女声对唱 齐唱 7歌曲处理
师:苗家出了个大歌唱家宋祖英,你听过她的歌吗?谁能学两句? 生:表演
师:我们都来学学她的味道,演唱〈〈牧童谣〉〉。师:寨子里的人爱热闹,怎样使歌曲更热闹? 生:商量,实践。8苗族舞蹈
师、生:围成圆圈,在〈〈牧童谣〉〉的歌声中,跳起苗族舞蹈。
五、小结,下课
师:这么多阿弟阿妹和我一起唱歌跳舞,歌唱我们的欢乐苗家,阿姐今天太高兴了,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拍张照片,做个纪念吧!一、二、三、茄子!
板书设计:
牧童谣
教学反思: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都有限,所以,要在学唱歌曲的同时,融入相关的人文,风土人情,以及多学科知识,具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用的好,也要用的巧,不然,很容易弄巧成拙。
第二篇:第六单元牧童谣
第六单元牧童谣
教学目标:
1、用清脆、明亮的声音。背唱《牧童谣》,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吸引学参加歌词创编活动,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2、通过欣赏民间歌舞《采莲船》、湖北楚戏《唱歌真快乐》,感受多姿多彩的中原文化,听辨不同的演唱形式,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3、引导学生演唱《螃蟹歌》,并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的活动中,感受歌声带来的欢乐。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活泼、欢快的情绪和富有弹性的声音,完整而准确的演唱歌曲《牧童谣》; 引导学生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节奏演唱;
启发学生为儿歌《螃蟹歌》自编动作,并分角色进行即兴表演。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舞蹈视频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唱《牧童谣》,开展歌词创编活动。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复习歌曲《牧童瑶》,欣赏《采莲船》,组织划船表演(或歌词创编)。第三课时教学目标:复习歌曲《采莲船》,欣赏楚戏《唱歌真快乐》。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歌曲《螃蟹歌》,组织表演,让学生听辨不同的演唱形式。
教学过程:
1、聆听全曲,讨论歌曲内容。试着按音乐节奏读歌词。
2、学生全曲听唱,学唱此歌。
3、学生跟唱,教师及时启发与纠正。
(1)节奏难点:旋律围绕2
(2)碰到反复记号,教师示范告诉学生如何进行反复。
4、指生唱,纠正。
5、教师弹琴,学生跟唱几遍。
6、分组赛唱。
7、学生根据歌词提供的情节,创编动作,分角色进行歌表演。
(1)学生分组自由组合练习表演唱
(2)找好的同学上台表演。
(3)进行歌表演,评议
7、播放《螃蟹歌》舞蹈视频,学生对比、欣赏、学习视频中的舞蹈动作,教师适当进行指导。
8、作业:联系舞蹈动作;课外在家长保护下练习高难度动作——后翻。
第三篇:牧童谣一年级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表演歌曲《牧童谣》
教授对象:一年级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听唱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音乐课件、教材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学生能够对 “mi,sol,la,re”的音高有所感知。
2、能够风趣、准确的演唱歌曲,唱出湖北民歌的这种味道。
3、通过学习敲击双响筒,加深对音乐以及乐曲强弱的体验与感受。
教学重点:能够用风趣地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对“mi,sol,la,re”四个音的音高有初步的感知,学习“la”的柯尔文手势。教材分析:歌曲《牧童谣》是一首湖北民歌,4/4拍子,五声商调式。歌曲的节奏抒展,旋律优美抒情。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描绘天上太阳放光明和地上草儿青又青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歌词中巧妙运用“那斯那斯嗨”的衬词,简单易学,利于传唱。也方便学生编创回答式的歌词。全曲由re、mi、sol、la四个音构成,以生动有趣的问答式的歌唱表演形式来反映牧童在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聆听音乐《牧童短笛》进入教室。
(设计意图:在优美音乐声中进入课堂,创设轻松、自由、惬意的课堂氛围。)
2、发声练习:
(1)唱音阶,复习柯尔文手势。遇到5、3、6、2四个音时教师示范带下手势,让学生重点感觉这几个音的音高。(这里学生不需要做柯尔文手势,教师边弹琴边做手势引导学生唱准音高。)
(2)模唱55556--55553--33332---
(设计意图: 6是这课要学的柯尔文手势,通过图形谱的辅助与柯尔文手势的结合作用,学生对音高有了初步的、形象地感知。)
二、导入新课:
1、老师展示《牧童短笛》的动画片。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
(用生动活泼的音乐动画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带入牧童、笛声、晚霞优美、宁静的氛围中。)
生: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竹笛。
师:哦,原来是一位小牧童。他吹的好不好?笛声美不美?那么小朋友想不想知道他吹的是什么曲子吗?
生:想。
师:那么下面请大家竖起耳朵,我们一起来欣赏小牧童在他放牧时演唱的一首童谣——牧童谣。
(设计意图:先动画片导入,吸引了学生,抓住了低段学生的喜欢生动、形象的事物的年龄特点,再激趣谈话引导,引出歌曲题目,层层递进,循循善诱。)
三、学唱歌曲《牧童谣》:
1、初听歌曲,请学生回答歌曲的演唱情绪。(活泼欢快/抒情悠扬)。学生听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 旋律把身体动起来。(设计意图:了解歌曲的演唱情绪,为有感情的学唱歌曲打下基础)
2、介绍歌曲:大家知道这位小牧童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0页,这是一首湖北民歌《牧童谣》。湖北地处江汉平原,每到春夏就会看到草地上、池塘边那一群群的牛羊吃着草儿在悠闲的散步,只见他们的小主人,一个个的小牧童坐在大树下,吹着竹笛,唱着歌曲。这首《牧童谣》就是其中的一首。(设计意图:以儿童话的口语 来介绍歌曲,让学生有听故事的感觉,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2、复听歌曲,请同学们“跟我做”。随老师打强弱拍(拍手、握拳、拍手心、握拳)。四拍子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教师先喊后号带学生念拍手、握拳、拍手心、握拳,慢慢的再念强、弱、次强、弱,让学生了解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再配上音乐打拍子。(设计意图:通过“跟我做”,让学生动起来,师生互动,了解四拍子的强弱规律,为接下来的学习歌曲铺垫)
3、学生听音乐,看歌词内容体会歌词特点。
师:同学们表现的这么棒,接下来请同学认真听音乐,再仔细看歌词,看看哪位同学发现这首歌的歌词有什么特点?
(衬词,放牧时的呐喊声;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
(1)、呐喊声老师演示一次,再带着学生跟琴唱一次,完成前两句歌词的学唱。
(设计意图:教师生动的演示,让学生有强烈的视听感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2)有节奏的一句一句的念歌词。就把歌曲第三句的乐句念下。再重点讲解下最后一段的歌词讲法,特别注意光明两字的念法。
(设计意图:有节奏感的念歌词,调动学生念歌谣的积极性,一问一答的念歌词,很快就记住了歌词的内容,为歌曲打下基础)
4、同学们想不想唱一唱?老师弹琴带学生唱。教师唱响些,学生轻些。最后一段教师一句一句带学生唱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情况定的教学方法,前面学生的听,念,已经对歌曲有了一定的学唱基础,直接带学生唱,加快进度,让学生的积极性一直调动着,那么最后一段一句一句带学生唱,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5、师生接龙唱歌词,衬词部分老师唱,第三句乐句部分学生一句一句来。最后一段重点跟唱。(设计意图:前面念歌词时用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脑子里有这样的印象,现在唱歌词也用这样的方式,配合得当,学习效率比较好)
6、男女生对唱,一段一段来。
(设计意图:一段一段唱,有效的学习了这首歌曲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达到了教学目标)
7、解决问题——纠正——演唱巩固。
8、情绪处理:那——要唱清楚;嗨——要保持住。
9、跟伴奏最后来一遍。
四、歌曲的编创与活动:
1、演唱歌曲,衬词部分唱简谱打手势,第三句唱歌词。
2、歌词部分师生对唱。(师问生答)
(设计意图:发声练习时,衬词部分的音已经学习过柯尔文手势,现在放在歌曲里面进行巩固,层层递进,循循善诱,达到教学目标)
五、歌曲的拓展
1、用打击乐器双响筒为歌曲伴奏,老师先示范正确的演奏方法,并注意打出强弱节奏规律。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合适的伴奏音型,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伴奏。其他同学打强弱拍子为歌曲伴奏。
2、小组合作表演:请一组同学演唱,一组用嘴巴模仿双响筒给歌曲伴奏,一组用双响筒伴奏。(设计意图:认识、学习双响筒,并引导学生用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喉咙发出的声音,为歌曲伴奏,并提示要注意强弱拍的打法,完善了歌曲的学习。)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这位牧童小朋友学习了他们家乡湖北的民歌《牧童谣》,还认识了新朋友“la” 和它的手势,了解了它在音阶上的位置和音高。同学们还能很好的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这首歌曲的歌词是牧童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创编的,那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生活采用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创编歌词呢?这是留给同学们课后的一个作业。另外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们也要学习小牧童,做个懂事的好孩子,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说好不好。(设计意图:以儿童话的口吻来总结结束今天的课堂,层层递进,循循善诱,最后还深入德育教育,达到了情感升华)
第四篇:苏少版一年级音乐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苏少版一年级音乐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gazigazi拉大锯》
2、四川民歌《数蛤蟆》
教学目标:、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节奏感。
2、通过创编歌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以前学过的儿歌
指名朗诵课外活动时所学过或听过的一些儿歌。
二、节奏游戏《gazigazi拉大锯》、初步学习儿歌《gazigazi拉大锯》,师范读一遍,学生仔细聆听儿歌歌词;
2、学生试读歌词,教师相机指导点拨,及时给予鼓励;
3、学生小小组合作练习,边读儿歌,边拍节奏(拍腿、拍胸、拍手均可)
三、歌曲《数蛤蟆》、教师绘声绘色范唱歌典导入;
2、带领学生朗诵歌词;
3、教师边弹奏边唱歌,学生轻声附唱,教师相机正音;
4、学生齐唱歌曲;
5、指导学生表演唱;
6、创编歌词: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乒乒乒乒跳下水呀,蛤蟆不吃水。太平年,蛤蟆不吃水。太平年,荷儿梅子合,水上漂,荷儿梅子合,水上漂……
7、结束教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唱《颠倒歌》,动:我的创造:《颠倒谣》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学习正确的自然知识。
2、通过跟读歌谣,使学生的口齿更加伶俐,动作更加协调。
教学过程:、语言导入,激发兴趣,活跃课堂
师:今天,老师从大森林里请来了几位动物朋友,它们特别希望赶快见到你们,与咱们一起参加今天的音乐活动,想不想让它们马上出现呀
2、出示图片,吸引注意,做好铺垫
师:在狮子大王的指挥下,动物们分别用自己的方式向小朋友问好呢:
老鼠:55315531665—
小朋友呀小朋友呀你们好
狮子:66656531232—
蚂蚁:33216123560
大象:6536553223210
3、范唱歌曲
师:如果小动物不听狮大王的指挥,森林里会发生什么事呀?听范唱。
4、学唱歌曲
(1)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
(2)一句句学唱歌词。
(3)随琴声完整地哼唱全曲,及时指导唱得不对之处。
(4)随伴奏音乐唱全曲。
5、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在每句歌曲后加上合适的语气词,或一些合适的动作。
(1)讨论加语气词及动作。
(2)用各种形式唱一唱。
6、学说颠倒谣
(1)跟着老师念一念。
(2)用踏脚、拍手、捻指的动作为歌谣伴奏。
(3)用《颠倒歌》的旋律唱一唱《颠倒谣》。
7、试一试,师生共同创编《颠倒谣》。
8、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滑稽歌》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用风趣幽默的声音来表演唱该歌
2.通过学唱该歌让学生进行歌词创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颠倒歌》
.集体齐唱歌曲
2.分角色表演唱歌曲
二.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每早上起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穿衣服,对吗?我们穿的整整奇奇的去上学现在,有个小朋友他把袜子穿到耳朵上了,这是怎么回事啊?(出事画面)
三.歌曲《滑稽歌》
.听录音机唱该歌(让学生对该歌的旋律有一定了解)
2.师带领学生一句一句的学唱
3.跟琴完整的哼常全曲并及时纠正错误
4.随伴奏齐唱
5.引导学生用风趣幽默的风格来演唱该曲
6.在歌曲的“00”处加上动作或声音
7.通过对旋律的熟记,进行歌词的创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
8.集体表演唱
9.结束教学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音乐游戏《两只老虎》
2、欣赏歌曲《天黑黑》
3、复习歌曲《滑稽歌》、《数蛤蟆》、《颠倒歌》
教学目标:、通过听、唱、做等活动,体验童谣中蕴涵的乐趣。
2、按不同的节奏说唱童谣,感受和声的魅力,并用形体动作即兴表演,培养学生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用自然、亲切的歌声演唱童谣,感受童谣的欢乐。
教学难点:
音乐游戏中歌曲与数板的速度要稳,音色要统一和谐。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有关音响资料插图小老虎头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导入(可介绍与童谣有关的内容)
2、复习歌曲《滑稽歌》、《数蛤蟆》、《颠倒歌》
(出示与童谣相关的画面,让学生进行猜歌名,并进行演唱,可指名演唱也可集体演唱)
三、音乐游戏《两只老虎》
、导入(采用画面导入)
2、学唱歌曲《两只老虎》
采用听琴声学唱歌曲。
3、为歌曲加入数板
(1)为歌曲加入数板a。(放两遍歌曲,教师为第二遍加入数板)
演唱
两只
老虎
两只
老虎
数板
奇—
怪—
真呀真奇
怪—
(2)学生说一说两种演唱有什么不同。
(3)学生练习(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演唱歌曲,一组学生念数板。注意:歌曲的速度与声音的强弱要和谐)
(4)为歌曲加入数板b。
演唱
两只
老虎
两只
老虎
数板
没有
尾巴0
没有
耳朵0
(5)学生练习(方法同上)基础好的班级可多个声部一起进行。
演唱
两只
老虎
两只
老虎
数板
奇—
怪—
真呀真奇
怪—
没有
尾巴0
没有
耳朵0
4、表演歌曲《两只老虎》
(1)教师指导学生按歌词自编动作进行表演。
(2)学生集体表演。
四、欣赏歌曲《天黑黑》
、教师讲解歌词意思。
2、学生欣赏。
五、延伸
展示学生课后收集的童谣。
第五篇:一年级音乐上册 第六单元《捏面人》教案 苏少版
《捏面人》
教学内容 《捏面人》 教学目标
1、在感受和演唱歌曲的过程中,萌发对民间艺术“捏面人”的兴趣。
2、感受说唱的表现形式,能在即兴念白的部分创编歌词
3、掌握歌曲的不同节奏,学习用京韵说唱歌曲。教学重点
掌握歌曲的不同节奏,能够大胆的演唱歌曲。教学难点
能够用京韵说唱歌曲。教学过程
一、童谣诵读
1、老师考考同学们几首童谣,你能回答出来吗?
“一闪一闪亮晶晶。。。”“小白兔,白又白。。。。”
“摇啊摇,摇啊摇。。。”
2、游戏:拉大锯。
3、拉大锯的时候会发出什么声音?边念“gazi”边有节奏性的拉大锯。
4、学念童谣《拉大锯》。
5、一组同学念“gazi”,一组同学念童谣。
二、创设情境,引起对老爷爷捏面人的兴趣
1、演示课件引导观察:“老爷爷在干什么?你们会捏面人吗?” 教师小结“捏面人”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
2、看课件进一步提问:“老爷爷都捏了些什么样的面人?老爷爷把谁都吸引来了?你们想知道老爷爷捏了什么吗?一起问问老爷爷。老爷爷又说了什么?”
3、提问:你们喜欢看《西游记》吗?
介绍《西游记》是我国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
4、老爷爷都捏了哪些大家喜欢的人物呢?轻声念一念。
你能模仿这四个人物,边念边做动作吗?
5、学唱歌曲的演唱部分。逐句教授。
6、学唱歌曲的最后一句。引导思考:这首歌和我们以前听的什么有点像?哪里像?介绍歌曲的“京韵”特点,引导唱出京韵。
7、完整演唱整首歌曲。
二、拓展
1、启发思考:你们想让老爷爷捏点什么?老爷爷的要求是大家必须能够按节奏要求说一句话。
2、教师示范第一句:捏一个小白兔蹦蹦跳。感受并学习X XX| XX X| X X| X-| 的节奏
3、学生思考讨论:你想让老爷爷为你捏个什么呢?
4、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创作成果。
5、学生展示,演唱创编后的歌曲。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唱了两首好听的童谣。课后大家试着都去搜集学习一些新的童谣,下节课的时候为我们大家展示。看看谁搜集的童谣最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