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评课(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1:2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庐山的云雾评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庐山的云雾评课》。

第一篇:庐山的云雾评课

《庐山的云雾》

收获一: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

凭借《庐山的云雾》这个文本,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在读教材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条理特别清晰,第二、三两个重点段都是“总——分”结构尤为突出。而这一构段方式正是三年级学生要掌握的重点构段方式,教材的课后练习中也有设计相应的训练(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我便要在这堂课上教给学生第一个本领: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

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分层递进训练。这篇文章最让我满意的是有两段同样的“总——分”构段,我可以先扶后放,逐步进行教学。围绕这点,我先指导学生精读第二自然段,感悟构段方式。课上,我先请学生找中心句(总写)及句中的中心词;然后找通过哪些句子具体写(分写)的;接着点明“总——分”结构;再逐句品读,每品过一处分写,便点回中心句,强调总分;最后根据文本来总结此关系的构段方式。这样逐步明确“总”与“分”的关系,使学生在头脑里对此关系一清二楚。

学过之后,便要巩固,于是师生共同总结上段学法,再请自学下段,再一次清晰这一构段方式。在巡视的时候,我很高兴地看到几乎所有学生都找出了“总写”的句子,学生还有滋有味地品读着句子。弄懂之后,便要运用。我利用文中的“……”,指导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为话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话。

这样从学到用,逐层深入,可以说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用得轻轻松松。收获二: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

此文中的比喻句可谓精彩纷呈,令人想象无限。迷茫的云雾在作者的笔下,竟活灵活现地成了不同的景物(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一缕轻烟、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一座座冰山……)。从生活的到虚构的,从天上的到海上的,如此丰富的想象,着实让人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与瞬息万变。于是,凭借这点,我便要在这堂课上教给学生第二个本领:通过对文中描绘庐山云雾的比喻的品味,学会合理想象、使用比喻修辞。

在达成这一目标的时候,主要方法之一是联系生活实际。其实,想象得再不着边际,也是离不开生活的,大凡想象之中东西都是生活的本原或再创造。文中的比喻有些跟学生生活很贴近,如“白色绒帽”,我便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这处比喻的感受。有学生马上说感觉很“暖和”。这是多么生活化的感受!如果在现在这样的12月的季节里,给你一顶绒帽戴在头上,你一顶也会觉得暖和。有学生说感觉很“美丽”,确实,青山白雾,想来也美。也有学生说感觉很神奇的,这也不错,那么大的山戴着顶绒帽,能不神奇吗?学生的感受谈得多么真切。

在指导利用文中的“……”写话时,我也启发学生联系生活,说说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开始的几个学生说像小狗,像小鸟,像老虎等等。我一听,学生都想到动物了呀,于是我引导:庐山的云雾除了像这些“动物”,还会像什么?学生很聪明,马上就更大范围地想开去了,植物也出现了,房子也出现了,汽车也出现了,还有很多(这些都来自于生活)。学生思维开阔了,想象也就丰富起来了。所以说教材来自生活,教学也应来自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来教,学生容易接受,也能生发出精彩的思维碰撞。

说到这处写话练习,在学生“写”的时候,我为学生提供了参照格式。(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这样不仅降低了写话的难度,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课后独立写话的时候有法可依。

遗憾一:没有用更直观的简笔画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云雾的千姿百态。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教学中,如果我敢于用简笔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云雾的千姿百态,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可以要学生们一边读一边想,看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了四个山峰,请四位同学分别在山峰上画出云雾笼罩山头和缠绕在半山的样子。学生画对了,就说明他们已经读懂了。

遗憾二: 没来得及拓展延伸,下课铃就响了。我的教学设计本来后面还有“拓展延伸”:

1、奇丽的庐山美景不仅让我们和作者流连忘返,还吸引了古代许多诗人,他们在游览庐山时诗兴大发、挥笔写就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让我们来拜读其中两首:《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

2、我国幅员辽阔,其他地方的山间云雾是怎样的呢?推荐阅读:《阿里山的云雾》、《黄山云海》。(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庐山云雾》)

3、小练笔——仿造课文2、3自然段“总分”的写法,围绕中心句“傍晚,西边的天空出现了千奇百怪的云彩”写一段话。

由于前面所花时间多了些,这一环节没来得及出示就下课了。

第二篇:庐山云雾评课稿

庐山云雾评课稿

庐山云雾评课稿1

《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教师在课堂中利用课件,展示庐山风景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说:哇!很美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集中对庐山的云雾作了精彩的描写,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材料.在课堂上教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分男女或小组比赛读

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然后再引导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深一步的理解.第一自然段,抓住变幻无常神秘腾云驾雾飘飘悠悠等词语.其中游览山上漫步山道的感觉,要引导学生意会.第二,三自然段,抓住段首的重点句子引领对下文的学习,并抓住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并展开想象,把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遥远空间拉近,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庐山云雾评课稿2

收获一: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

凭借《庐山的云雾》这个文本,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在读教材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条理特别清晰,第二、三两个重点段都是“总——分”结构尤为突出。而这一构段方式正是三年级学生要掌握的重点构段方式,教材的课后练习中也有设计相应的训练(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我便要在这堂课上教给学生第一个本领: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

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分层递进训练。这篇文章最让我满意的是有两段同样的“总——分”构段,我可以先扶后放,逐步进行教学。围绕这点,我先指导学生精读第二自然段,感悟构段方式。课上,我先请学生找中心句(总写)及句中的中心词;然后找通过哪些句子具体写(分写)的;接着点明“总——分”结构;再逐句品读,每品过一处分写,便点回中心句,强调总分;最后根据文本来总结此关系的构段方式。这样逐步明确“总”与“分”的关系,使学生在头脑里对此关系一清二楚。

学过之后,便要巩固,于是师生共同总结上段学法,再请自学下段,再一次清晰这一构段方式。在巡视的时候,我很高兴地看到几乎所有学生都找出了“总写”的句子,学生还有滋有味地品读着句子。弄懂之后,便要运用。我利用文中的“……”,指导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为话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话。

这样从学到用,逐层深入,可以说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用得轻轻松松。收获二: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

此文中的比喻句可谓精彩纷呈,令人想象无限。迷茫的云雾在作者的笔下,竟活灵活现地成了不同的景物(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一缕轻烟、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一座座冰山……)。从生活的到虚构的,从天上的到海上的,如此丰富的想象,着实让人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与瞬息万变。于是,凭借这点,我便要在这堂课上教给学生第二个本领:通过对文中描绘庐山云雾的比喻的品味,学会合理想象、使用比喻修辞。

在达成这一目标的时候,主要方法之一是联系生活实际。其实,想象得再不着边际,也是离不开生活的,大凡想象之中东西都是生活的本原或再创造。文中

的比喻有些跟学生生活很贴近,如“白色绒帽”,我便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这处比喻的感受。有学生马上说感觉很“暖和”。这是多么生活化的感受!如果在现在这样的12月的季节里,给你一顶绒帽戴在头上,你一顶也会觉得暖和。有学生说感觉很“美丽”,确实,青山白雾,想来也美。也有学生说感觉很神奇的,这也不错,那么大的山戴着顶绒帽,能不神奇吗?学生的感受谈得多么真切。在指导利用文中的“……”写话时,我也启发学生联系生活,说说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开始的几个学生说像小狗,像小鸟,像老虎等等。我一听,学生都想到动物了呀,于是我引导:庐山的云雾除了像这些“动物”,还会像什么?学生很聪明,马上就更大范围地想开去了,植物也出现了,房子也出现了,汽车也出现了,还有很多(这些都来自于生活)。学生思维开阔了,想象也就丰富起来了。所以说教材来自生活,教学也应来自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来教,学生容易接受,也能生发出精彩的思维碰撞。

说到这处写话练习,在学生“写”的时候,我为学生提供了参照格式。(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这样不仅降低了写话的难度,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课后独立写话的时候有法可依。

遗憾一:没有用更直观的简笔画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云雾的千姿百态。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教学中,如果我敢于用简笔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云雾的千姿百态,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可以要学生们一边读一边想,看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了四个山峰,请四位同学分别在山峰上画出云雾笼罩山头和缠绕在半山的样子。学生画对了,就说明他们已经读懂了。

遗憾二:没来得及拓展延伸,下课铃就响了。

我的教学设计本来后面还有“拓展延伸”:

1、奇丽的庐山美景不仅让我们和作者流连忘返,还吸引了古代许多诗人,他们在游览庐山时诗兴大发、挥笔写就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让我们来拜读其中两首:《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

3、小练笔——仿造课文2、3自然段“总分”的写法,围绕中心句“傍晚,西边的天空出现了千奇百怪的云彩”写一段话。

由于前面所花时间多了些,这一环节没来得及出示就下课了。

庐山云雾评课稿3

《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万老师选择了它的第一课时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万老师尝试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利用课件,展示庐山云雾景象,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与说话结合,让学生对庐山的云雾有一个总体的印象,为整体感知和学习课文埋下伏笔。

二、注意把握字词教学与课文教学的联系。出示课文中的关键字词让学生认读、感知,与进一步品词品句拉近距离。

三、以读为主,培养能力。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是训练朗读的好材料。在课堂上万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默读、指名读、分组赛读、创设情景读。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仅能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更能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突破重难点。

四、借助想象,让学生产生共鸣。第二自然段运用了许多恰当的比喻,把云雾比作“绒帽、玉带、大海、天幕”,展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让学生用画简笔画的方法来学习的,通过学生在黑板上画不同方位的云雾的形态,加深了对庐山云雾特点的感悟。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会庐山云雾的形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

通过教学实践,也呈现出一些不足:

一、字词教学过于平淡,可以与检查读通读顺课文巧妙结合。

二、时间紧,没能好好的拓展,读少了。写景的文章除了了解读会加深学生的印象,会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美。

庐山云雾评课稿4

在与瓯北五小的联谊活动中,有幸聆听了五节别具一格的课,感触颇深,下面就章轶鸥老师上的《庐山云雾》这一课,谈几点本人的看法。

《庐山云雾》是一篇适宜于进行情境教学的好文章,而且也只有通过情境教学,才能使庐山云雾的美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展现,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综观全课,章轶鸥老师正是努力这样做的。

一、以拍照片的形式去找重点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只有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且只有在这样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学习的效果可见一斑。

二、投影片的及时展示。在学习课文时,随着学生的回答及时展示相应的投影片,这样再现了课文情境,变具体为生动,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庐山之中,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得以进一步升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三、老师不仅仅局限于文本资源,注意引进课外资源来丰富文本,真正体现了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的新理念。比如,用一首课外古诗《情归庐山》引入课文的教学,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还插入了一段小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庐山云雾的美,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四、整堂课从古诗《情归庐山》开始,又以《情归庐山》结束,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当然,一堂课下来,由于章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及时、单调,导致学生的发言不积极,堂气氛不活跃。

第三篇:庐山的云雾评课稿

庐山的云雾评课稿3篇

庐山的云雾评课稿1

一、利用课件,展示庐山云雾景象,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与说话结合,让学生对庐山的云雾有一个总体的印象,为整体感知和学习课文埋下伏笔。

二、注意把握字词教学与课文教学的联系。出示课文中的关键字词让学生认读、感知,与进一步品词品句拉近距离。

三、以读为主,培养能力。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是训练朗读的好材料。在课堂上万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默读、指名读、分组赛读、创设情景读。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仅能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更能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突破重难点。

四、借助想象,让学生产生共鸣。第二自然段运用了许多恰当的比喻,把云雾比作“绒帽、玉带、大海、天幕”,展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让学生用画简笔画的方法来学习的,通过学生在黑板上画不同方位的云雾的形态,加深了对庐山云雾特点的感悟。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会庐山云雾的形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

通过教学实践,也呈现出一些不足:

一、字词教学过于平淡,可以与检查读通读顺课文巧妙结合。

二、时间紧,没能好好的拓展,读少了。写景的文章除了了解读会加深学生的印象,会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美。

庐山的云雾评课稿2

收获一: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

凭借《庐山的云雾》这个文本,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在读教材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条理特别清晰,第二、三两个重点段都是“总——分”结构尤为突出。而这一构段方式正是三年级学生要掌握的重点构段方式,教材的课后练习中也有设计相应的训练(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我便要在这堂课上教给学生第一个本领: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

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分层递进训练。这篇文章最让我满意的是有两段同样的“总——分”构段,我可以先扶后放,逐步进行教学。围绕这点,我先指导学生精读第二自然段,感悟构段方式。课上,我先请学生找中心句(总写)及句中的中心词;然后找通过哪些句子具体写(分写)的;接着点明“总——分”结构;再逐句品读,每品过一处分写,便点回中心句,强调总分;最后根据文本来总结此关系的构段方式。这样逐步明确“总”与“分”的关系,使学生在头脑里对此关系一清二楚。

学过之后,便要巩固,于是师生共同总结上段学法,再请自学下段,再一次清晰这一构段方式。在巡视的时候,我很高兴地看到几乎所有学生都找出了“总写”的句子,学生还有滋有味地品读着句子。弄懂之后,便要运用。我利用文中的“……”,指导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为话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话。

这样从学到用,逐层深入,可以说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用得轻轻松松。收获二: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

此文中的比喻句可谓精彩纷呈,令人想象无限。迷茫的云雾在作者的笔下,竟活灵活现地成了不同的景物(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一缕轻烟、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一座座冰山……)。从生活的到虚构的,从天上的到海上的,如此丰富的想象,着实让人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与瞬息万变。于是,凭借这点,我便要在这堂课上教给学生第二个本领:通过对文中描绘庐山云雾的比喻的品味,学会合理想象、使用比喻修辞。

在达成这一目标的时候,主要方法之一是联系生活实际。其实,想象得再不着边际,也是离不开生活的,大凡想象之中东西都是生活的本原或再创造。文中的比喻有些跟学生生活很贴近,如“白色绒帽”,我便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这处比喻的感受。有学生马上说感觉很“暖和”。这是多么生活化的感受!如果在现在这样的12月的季节里,给你一顶绒帽戴在头上,你一顶也会觉得暖和。有学生说感觉很“美丽”,确实,青山白雾,想来也美。也有学生说感觉很神奇的,这也不错,那么大的山戴着顶绒帽,能不神奇吗?学生的感受谈得多么真切。在指导利用文中的“……”写话时,我也启发学生联系生活,说说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开始的几个学生说像小狗,像小鸟,像老虎等等。我一听,学生都想到动物了呀,于是我引导:庐山的云雾除了像这些“动物”,还会像什么?学生很聪明,马上就更大范围地想开去了,植物也出现了,房子也出现了,汽车也出现了,还有很多(这些都来自于生活)。学生思维开阔了,想象也就丰富起来了。所以说教材来自生活,教学也应来自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来教,学生容易接受,也能生发出精彩的思维碰撞。

说到这处写话练习,在学生“写”的时候,我为学生提供了参照格式。(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这样不仅降低了写话的难度,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课后独立写话的时候有法可依。

遗憾一:没有用更直观的简笔画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云雾的千姿百态。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教学中,如果我敢于用简笔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云雾的千姿百态,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可以要学生们一边读一边想,看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了四个山峰,请四位同学分别在山峰上画出云雾笼罩山头和缠绕在半山的样子。学生画对了,就说明他们已经读懂了。

遗憾二:没来得及拓展延伸,下课铃就响了。

我的教学设计本来后面还有“拓展延伸”:

1、奇丽的庐山美景不仅让我们和作者流连忘返,还吸引了古代许多诗人,他们在游览庐山时诗兴大发、挥笔写就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让我们来拜读其中两首:《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

3、小练笔——仿造课文2、3自然段“总分”的写法,围绕中心句“傍晚,西边的天空出现了千奇百怪的云彩”写一段话。

由于前面所花时间多了些,这一环节没来得及出示就下课了。

庐山的云雾评课稿3

《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教师在课堂中利用课件,展示庐山风景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说:哇!很美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集中对庐山的云雾作了精彩的描写,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材料.在课堂上教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分男女或小组比赛读

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然后再引导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深一步的理解.第一自然段,抓住变幻无常神秘腾云驾雾飘飘悠悠等词语.其中游览山上漫步山道的感觉,要引导学生意会.第二,三自然段,抓住段首的重点句子引领对下文的学习,并抓住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并展开想象,把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遥远空间拉近,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第四篇:《庐山的云雾》评课稿

读、画结合,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庐山的云雾》评课稿

《庐山的云雾》是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文章。作者抓住庐山云遮雾罩的特点,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本节课中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十分巧妙,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学的设计环节生动,令人回味;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关注了学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借助绘画,再现想象

教师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将抽象的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如:“一条条”、“缠绕”、“天幕”等进一步的理解、想象云雾的姿态,最后别出心裁地通过画画展示学生回答到的庐山云雾样子,让绘画与文字相结合,再现想象。

二、以读为本,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

课堂中,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围绕着“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这一中心句,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变化之快、变化之多。通过自由读、教师范读、点名读、学生齐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感悟诵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庐山云雾的神韵。课堂教学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在对文本的诵读过程中,进入美的境界,与文本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熏陶与教育,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

三、拓展想象,丰富语言积累

庐山云雾之美,在于其鲜活灵动,自然天成。“千姿百态”一词,就高度凝练地概括出了庐山云雾的特点。教师在此设点,想象补白,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庐山云雾还有哪些动人的姿态。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自然而然地运用教材里的表达手法,说出了一个个精彩生动的句子,从而丰富了语言,发展了能力。

总之,这节课是一节很成功的课。老师那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和开拓空间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本课安排活动较多,时间安排稍显仓促,感情朗读发挥得不是尽善尽美。

第五篇: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

五一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九江,刚上庐山,就把夏日的炎热和汽车的尾气通通抛在后面。迎面扑来的是凉爽的微风和清新的空气。

我们坐车上山,两旁风景迷人——花朵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黄的似金,粉的如霞:许多参天大树挺立在两旁,枝条十分茂盛,顺着山间小径,来到了茶园。只见四周远处群峰挺秀,林木茂密,近处泉水涌流,叮咚作响,大雾弥漫着远处和进出,眼前的苍翠欲滴茶园一片若隐若现。

这茶园里的茶为什么叫云雾茶呢?原来,这里经常大雾笼罩,不仅给云雾茶增加了养分,还让害虫无法生长。良好的环境使云雾茶十分茂盛。云雾茶就因此而得名.正好,我们赶上了采茶叶的季节。我也模仿这采茶的姐姐一样,把云雾茶的嫩芽掐下来,在一旁的姐姐看见了,赶紧过来,说:“小妹妹,云雾茶不是这样采得,摘云雾茶必须是一芽一叶,而且不能掐,只能提,掐了之后,泡水时它就会泛红,影响美观、味道。”我按照姐姐说的,再次小心翼翼地把把茶叶摘下,不久茶叶就把我的框装了一半了,这时,我才发现,一滴滴晶莹的汗珠已经布满了我的额头。

我们来到炒制车间,把采来的茶叶交给炒制师傅,奇怪的是,里面只有几个炒锅,和一个烘干机,其他的都没有。我看过的炒制车间,都有各种炒制机器。我一问炒制师傅,才得知,云雾茶都是嫩叶,用机器会伤到茶叶,手工炒制的香气更浓郁,味道更鲜美。

采茶的姐姐给了我一些云雾茶,放在玻璃杯里,用烧开的山泉水冲泡,顿时,一股股茶香在我鼻尖萦绕,沁人心脾,喝一口,更是回味无穷。

广东广州番禺区洛溪新城小学四年级:张益菲

点评:本文通过我和爸爸妈妈上九江庐山观茶、采茶、品茶的记叙,将庐山云雾茶独特的生长环境、采摘方式、炒制过程、沁人心脾的味道表现得淋漓尽致,全文以我一路上的所看所想所为为记叙线索,巧妙运用悬念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文末以品庐山云雾茶作结,很好地点明了文章中心~

下载庐山的云雾评课(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庐山的云雾评课(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教学范例 山东省省诸城市府前街小学 许金红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 【教材分析】 《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以优美明快的的语言,运用......

    庐山云雾教案

    《庐山的云雾》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 余敏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优美的词语,背诵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

    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康庄中心校 吴喜红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

    庐山的云雾

    指导读第三、四句,理解“腾云驾雾、飘飘悠悠”等词的意思。 现在,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往庐山。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架起云雾,在天空......

    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体会庐山云雾的姿态美。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

    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牵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 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庐山的云雾很神奇。 生:庐山的云雾神秘莫测。 师:......

    《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 教学目标: 1、 在掌握生字新词的基础上,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 初步学习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体会比喻,想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