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教学方式方法

时间:2019-05-13 01:42: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常见教学方式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常见教学方式方法》。

第一篇:常见教学方式方法

教 学 方 式 方 法 汇 编

财政会计系 二0一六年十月

目 录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2

二、问题探究法 „„„„„„„„„„4

三、角色扮演法 „„„„„„„„„„6

四、主题教学法 „„„„„„„„„„8

五、讨论法„„„„„„„„„„„„10

六、范例教学法„„„„„„„„„„12

七、“非指导性”教学模式„„„„„14

八、情景教学法„„„„„„„„„„16

九、程序教学法„„„„„„„„„„19

十、发现教学法„„„„„„„„„„21

十一、启发式教学法„„„„„„„„23

十二、设计教学法„„„„„„„„„25

十三、案例教学法„„„„„„„„„27

十四、目标教学法„„„„„„„„„30

十五、尝试教学法„„„„„„„„„32

十六、参观教学法„„„„„„„„„34

十七、项目教学法„„„„„„„„„35

十八、分层教学法„„„„„„„„„37

十九、自学指导法„„„„„„„„„39

二十、演示教学法„„„„„„„„„41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概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二)作用

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使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三)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2.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

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4.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四)教学要求

1.任务要吸引学生。任务的选择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任务的内容最好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学有所用。当学生觉得这个知识很有用的时候就会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老师就要利用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任务要分层次。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基础的不同,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将任务分为不同的层次,让所有的学生在每次学习中都有所收获,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成就感,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对自己有信心,从而一步步的提高。布置任务的时候最好能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任务,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基础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做好提高任务,任务的分层是分层教学的一种形式。

3.任务要形成一个系统。任务的设置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的任务和知识形成一个系统。设计任务的时候要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让它们之间形成子任务和母任务的关系,子任务服务于母任务,这样才能保证很好的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4.任务要体现真实性和合理性。在设计任务时如果只是考虑到如何提高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的程度,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强行加入到任务里来,不考虑任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合理。这样的任务完成后给学生留下凌乱不堪的印象,失去了对“美”的体验与感受,这样的任务不符合教育的理念。

二、问题探究法

(一)概念

问题探究法是以问题为中心,依靠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将学生推向课堂教学活动的最前沿,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积极发现者和探究者。在教师创设好的最佳问题情境下,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借助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以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完成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掌握新知识的目标。

(二)作用

“问题探究法”是在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动探索中进行的。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通过引导和点拨,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也会主动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维方法。因此,问题的解决过程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奠定基础。“问题探究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能激发创造动机,训练创造思维,塑造创造品质,提供创造的可能目标和突破,使学生投身于创造活动之中,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基本环节

1.激疑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产生科学的问题。

2.探究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或指导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释疑阶段——学生通过所设计选择的方案,进行逐步探讨得出结论。

(四)教学要求

1.设计的问题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要求,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

2.问题探究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现实问题,贴近时代和现实,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要有深刻性、逻辑性、发散性、启发性,总之要能培养学生生疑、质疑的能力。

3.提问的时机要恰当,设计问题要科学。教师提问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

和学生现实,寻找最佳时机发问,而且问题要科学,这样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恰当时候提问,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提问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层次性,要能使全体学生准确、清楚地领会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才能使课堂活跃起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问题要准确、清楚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回答问题的激情。

5.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要求学生回答,要让学生动脑想一想,这样才能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有些要留待以后回答、讨论或者下节课回答,或以作业形式、论文形式进行讨论。

6.允许学生犯错误。这样,学生才不怕回答有误,才能积极地回答问题。学生才能畅所欲言,达到提问的目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不予以宽容,学生就会患得患失,其想象力就会受到严重阻碍,这样就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7.对学生的回答探究要有预见性,并恰当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引导、启发。教师要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就能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回答的错误和不确切的内容及方法上的缺陷。

三、角色扮演法

(一)概念

角色扮演法主要是应学习的需要,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某种角色的心理变化过程,在模仿的某种情景或剪取的某个生活片段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就象电影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去开展学习活动,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作用

1.有助于大面积的开拓全班学生的思维与视野。

2.能够训练与培养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宽容的心态、换位思考的自发性。

3.能够培养学生对现有知识与既定结论并不一概盲从的科学态度与科研精神,能够有效地创设思想碰撞与摩擦的环境。

(三)基本环节 1.准备阶段

第一,热身。在角色扮演教学模式中,热身可以是教师选好主题后,事先收集好相关的一些基本观点、背景信息与事实材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自己消化、思考、深入探究;也可以是在开始上课时,教师先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来进行。

第二,挑选参与者。“挑选”的意思是让学生自己挑选扮演某个角色,最好是让学生自己主动挑选角色。

第三,设置舞台。基本意思是各种角色各就各位,包括座位摆放的适当调整,文具、道具、或环境相关的化妆与布置。

第四,准备观察员。“主角”以外的其它参与者都叫“观察员”。它的主体是观众,不过这里的“观众”有些特别,因为他们同时也在扮演一定的角色,有些还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并随时与“主角”保持着直接的互动与制约关系。

2.演绎阶段

第一,扮演。各个角色开始工作。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谁先说、谁后说,不能大家同时说,乱哄哄、一团糟、比谁的声音大;也不能大家都不说,导致冷场。这就是除了“主角”以外,还同时需要其它各种角色存在的理由与原因。各个角色相互牵制、相互督促,大家各司其职,确保扮演的过程

公平有序地进行。

第二,讨论与评价。包括对已经在扮演中呈现出来的论点与立场进行分析、补充、取舍、融合、表决等,并尝试初步达成某些共识的可能性。“讨论与评价”通常就在“扮演”的进行中自然地交替进行,并不会明显地表现为先后分开进行的两个步骤。

第三,再扮演。再扮演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通过上面的“讨论与评价”的步骤,各个主角们在参谋者的帮助下,调整策略与战术,展开新一轮的决战,而前面一轮的扮演只是初试锋芒;再扮演的另一层意思是通过一轮扮演以后,各主角们交换角色,开始新的一轮扮演。这样做更有利于“换位思考”习惯的养成。

第四,再讨论与评价。如果教师选择了“再扮演”这个步骤,就自然会产生“再讨论与评价”步骤。它是依附于“再扮演”步骤的可选步骤。

3.总结与归纳。是把各个主角们呈现出来观念与立场,如果趋同,加以整合;如果相悖,就用公平的方式(集体表决)而扬弃,或者干脆暂时不置可否,求同存异。

(四)教学要求

1.所选主题是否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多样性与冲突性,影响模式的有效性。2.学生对主题相关的知识与信息了解的程度,影响模式的有效性。越多的学生、了解越多的相关知识与信息,模式就越有效。由此可见,老师在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是更加的大有可为。

3.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影响模式的有效性。如果各个角色都是老师硬性指派的,而学生并不愿意扮演这些角色,效果会差些;如果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自主选择自己的角色,尤其是自主选择担任“主角”,效果就会更好。

4.时间的合理安排影响模式的有效性。相对于其它教学模式,角色扮演更难把握或控制课堂的时间。有些主题比较复杂、尖锐,一节课的时间根本无法全面地展开,而这往往又是教师事先始料不及的。

5.教师的态度与作用,影响模式的有效性。在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如果是带有强烈的观点偏见与价值取向来为学生提供背景信息、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扮演的是“强权”的角色,都会影响模式的有效性。

四、主题教学法

(一)概念

主题教学法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目的,以研究实际问题为授课方式,着重培养学生对原理与方法的掌握。主题教学法就是要通过原理与方法的教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知识框架,设计全新的探索过程,以获得自由且具有完整思考的自我体验。

(二)作用

主题教学法是在教师确立的主题框架中紧紧围绕学生、跟踪学生思维研究过程的教学,以培养综合学力为目的,以研究实际问题为课程方式,着重培养学生对原理与方法的掌握。

(三)基本环节

1.确立主题。根据学习进程中要解决的问题,确立有适度范围的,能够反映问题本质的主题。

2.构想研究阶段。针对主题特点,以一种探索实验的态度,尝试各种不同的创造方式。

3.创意设计阶段。在前阶段对主题多向研究的基础上,将获得的丰富资料进行创意设计研究,最终形成能够体现主题思想有个性、有原创、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

4.工艺制作阶段。根据设计方案进行研究与实验,选择能够使设计方案得以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方法。

5.展示交流。将主题研究与创作的整个过程和最终结果进行展示,清晰完整的阐释设计作品的形式与内涵。通过这种与公众交流的方式反馈信息,以利改进。

(四)教学要求

首先要确定主题,主题要和时代有密切关系,让学生产生兴趣而且比较现代,使学生愿意学,教师易控制学生进步方向。然后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总

目标和阶段目标。教学目标是由教学小组成员一起共同讨论结果,针对整个教学年度的总课程,对整个教学课程有充分思考,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让学生最终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这是课程总体要达到的目标。然后要确定单元目标,将总目标细分,确定每一个单元的单元目标,再细分到每一个教案,对每一节课都有一个目标,这个教案可以是几个连贯的课节的总体,称阶段目标。阶段目标是每一节课的授课使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针对阶段目标确立评估标准,看学生是否达到目标能力。

五、讨论法

(一)概念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二)作用

讨论法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讨、自我教育,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动”态中学习,克服在“静”态中的死记硬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三)基本环节

1.观点交流:小组内各人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分别说出来。

2.观点改进:小组成员表示对其他人观点是否接受,提出改进、完善彼此观点的看法。

3.观点总结:小组内部达成比较一致的看法,总结小组观点并应教师的要求向全班学生表述本组观点。

(四)教学要求 1.选择好讨论的主题

讨论主题的选择要注意四个方面:第一,效度:即安排的讨论要切合课堂教学内容,直接为教学服务。第二,难度:即讨论的主题要难易适中,既不要因为太难使学生无话可说,也不要因为太易使学生不屑于说。第三,新颖度:即讨论的主题要新颖不落俗套,让学生跃跃欲试。有时,对于一个司空见惯的主题,教师不妨在备课时先做一下包装,或逆向思考,或附加故事,或设置对立面,也有不错的效果。第四,热度:要求讨论的主题或是社会热点问题,或是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

2.把握好讨论的时机

一般说来,讨论的时机出现在:(1)教师在教案中预先设计的必经程序,前阶段教学已为讨论作了充分的铺垫,学生经过讨论能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2)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认为让学生讨论比自己直接讲出更好时。(3)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入一种“愤悱”状态,教师认为学生讨论可使思考

问题更全面,通过恍然大悟得出结论更高兴。

3.分配好讨论的角色

可采取分成讨论小组的方式。小组一般为4—6人。有研究表明,按人际关系分组最好。但在课桌按秧田型排布的教室中,教师不愿使秩序发生太大的改变时,也可让奇数排的学生转过去与偶数排的学生讨论。另一个问题是组内分配。教师要根据经验选好讨论主持人、中心发言人、讨论记录人,要使人人积极参与,也要让讨论小组处于一种有组织的状态。

4.安排好讨论的程序

学生讨论可以分为三步:(1)观点交流:小组内各人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分别说出来。(2)观点改进:小组成员表示对其他人观点是否接受,提出改进、完善彼此观点的看法。(3)观点总结:小组内部达成比较一致的看法,总结小组观点并应教师的要求向全班学生表述本组观点。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巡回指导、参与讨论、鼓励表扬也很重要。

5.使用好讨论的结果

一般有这样几种做法:(1)让讨论结果返回到教学流程,成为下一步展开的资源要素。(2)将讨论题布置成书面作业。学生写出来之后更能使思维缜密化,使观点经得起推敲。(3)允许学生进一步发挥,鼓励学生课外探究。精心设计的讨论主题,也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

6.训练好讨论的技能

讨论中要求学生具备以下三种主要能力:(1)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具有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培养学生的聚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2)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用口语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清晰、准确、有逻辑性。(3)交际能力:培养学生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的能力,试图改变部分学生封闭的倾向。这些技能可以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训练,更重要的是经常讨论,使学生喜欢课堂讨论。

六、范例教学法

(一)概念

所谓范例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选择基础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它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一种影响颇大的教学理论流派——范例教学,倡导者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运用此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而不是要学生复述式地掌握知识,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动的能力。

(二)作用

1.范例教学法的应用是为了解决知识的量的急剧膨胀与人的有限的学习时间、能力之间的矛盾,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2.范例教学法把枯燥的知识通过鲜活生动的范例展示给学生,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基本环节 课前:精心选择范例

1.针对性。教师在课前要依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范例,做到有的放矢,范例的内容要与知识点有机结合。此外,还要考虑范例在教学中的适用性。

2.实效性。教师要多选用一些紧扣时代脉搏的典型事例作为关注点,这样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3.趣味性。从范例内容来讲趣味性可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所选范例应生动有趣,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

4.难易性。范例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做到难易适当。太难的范例往往使学生因知识储备不足而无从下手,进而丧失参与的兴趣;太简单的范例,不仅降低了教学的要求,而且也无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

课堂:周密安排教学

1.展示范例,指导学生阅读。教师要通过多元化方式将精心选择的范例展示出来,并指导学生有效的阅读。范例的展现力求引起学生的反应,唤起学生的自我经验。通过阅读,学生将置身一个身临其境的情景和多向思维的空间,这为下面的讨论、交流奠定了基础。

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分析、理解与掌握范例。学生进入范例情景之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范例分析。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实际演练说明该范例的特征和使用方法,3.集体归纳,回归教学内容,理解类似的规律。要求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运用,教师要引导他们尝试多个“个”,从一个“个”的发现走向另一个“个”的发现,在众多“个”的尝试中探索一般,使学生从“个”的学习迁移到“类”的学习。

4.总结评价,学以致用。当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理论知识后,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方式从阅读范例的能力、分析范例的能力、合作参与意识、思维拓展情况、知识迁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对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反馈,促使学生查缺补漏,自我改进;另一方面可以重新创设范例情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课后:及时进行反思

为了更好的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范例教学法,教师在课后要及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范例的选择是否合理,教师的组织是否到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范例分析是否深刻,讨论氛围是否和谐,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创新、不足之处何在等等。

(四)教学要求 1.教学与教育相统一。

2.解决问题的学习与系统知识的学习相统一。3.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

4.学习的主体——学生要与学习的客体——教材相统一。

七、“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一)概念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指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其含义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就是创造一种学习环境,以利于激发、考核和评价种种新出现的知觉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以便能有效地指导他们自己的教育决策。

(二)作用

“非指导”是罗杰斯用来表示与传统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相区别的新概念,不是“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即要讲究指导的艺术。“非指导性”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其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达到更大程度的个人的统合、有效性和现实的自我鉴定。这种自我鉴定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

(三)基本环节

1.确定辅助情境。教师告诉学生,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明确交谈中对共同关注的问题取得一致意见的目标。

2.探索发现问题。教师鼓励学生明确问题。学生由于教师对自己情感的接受, 就会积极地陈述和探究面临的问题。

3.发展洞察力。由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教师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使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发展, 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

4.规划和决策。学生对有关问题作出规划和决策。教师要使学生清楚他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并引导学生开始积极的行动。

5.整合学生报告。学生采取的行动,教师予以支持。学生进一步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做出日益完善的行动规划。

(四)教学原则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原则。首先是要建立无条件关怀的真诚人际关系。罗杰斯说:“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个人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他还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具备三种品质:(1)真实;

(2)接受;(3)理解。” “真实”是指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要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向学生敞开,这样才会促进师生之间的有益交流。“接受”是指教师把学生视为具有其自身价值的独立个体而给予充分的、无条件的尊重,消除师生关系间的不安全感。“理解”主要是指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移情理解。罗杰斯认为,移情理解与常见的评价理解极不相同,后者所采取的态度是“我理解你错在何处”,而移情理解则是“非判断性的”,指的是教师不对学生的观点、行为作出判断,不做定性评价,而只是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罗杰斯之所以如此着重人际关系,就在于他认为只有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关系,人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非指导性”教学强调的是通过情感领域而不是智力领域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教师是促进者,只做非指导性应答。教师在学习中应担当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和朋友等角色。

八、情景教学法

(一)概念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来开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情景”设置,增加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学生更多参与教学的机会,使学生面对“情景”作出选择和判断,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作用

1.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适应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

2.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换言之,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比如正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的人,会因为某句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三)基本环节

1.生活展现情境。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2.实物演示情境。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时,应考虑到相应的背景,如“大海上的鲸”、“蓝天上的燕子”、“藤上的葫芦”等,都可通过背景,激起学生广远的联想。

3.图画再现情境。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教材情境,实际

上就是把教学内容形象化。

4.音乐渲染情境。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5.表演体会情境。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教材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教材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教材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教材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6.语言描述情境。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四)教学要求

1.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是情景教学的一种境界,严肃紧张的教学气氛同样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前者注意了教学过程中直观、生动的趣味性,后者则强调了教学过程中的严谨和逻辑性。情景教学法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双边活动的本质规律。不管是轻松和谐还是严肃紧张,其目的只有一个,这便是增加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提高教学质量。

2.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造情景氛围的连贯性、统一性、完善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是只讲情景而舍弃教学内容,而是紧紧把握住教学内容作为情景的核心,自始至终把握住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点。同时,应用“情景教学法”要既不脱离教材,又高于教材,按照时代要求不断充实新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要创造人人都参与的态势,发掘教学对象的潜在参与能力,使情景氛围的创造誉教育对象心理承受能力取得平衡,充分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成 17

就欲和发展欲。

4.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去想象、去解释;二是创设悬念情景,促使学生去探究;三是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去重复当年科学家是如何探索求知的;四是创设现实情景,鼓励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探索。

九、程序教学法

(一)概念

程序教学把学习内容分成一个个小的问题,系统排列起来,通过编好程序的教材或特制的教学机器,逐步地提出问题(刺激),学生选择答案,回答问题(反应),回答问题后立即就知道学习结果,确认自己回答的正确或错误。如果解答正确,得到鼓舞(强化)就进入下一程序学习。如果不正确,就采取补充程序,再学习同一内容,直到掌握为止。其基本操作程序是:解释——问题(提问)——解答——确认。

(二)作用

1.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根据程序教学的教学原则,将知识蕴含在各种例题和问题中,学生首先通过考察例题提出自己的认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最后在小结的引导下归纳和概括知识。学生在任何一个环节遇到困难,都可以随时向教师提出来,并在教师的辅导下顺利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因此,这是一种有指导的发现学习。

2.采用低起点、小台阶的方式编排知识,促进理解的学习。由于考虑到减轻学习者的认知符合,需要将所学的知识分解为一系列小的产生式,按照低起点、小台阶编排成学习程序,因此,学生只要认真考察每一个例题,解决每一个问题,就能获得相应的知识。

3.当时知道结果,促进高效率的学习。学生每次练习后,当时就能知道对错,及时反馈。一方面,使学生能够随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缩小学生解决问题的搜索空间,从而减轻学生的认知符合,提高学习效率。如果自己的解答对了,能增强学习信心;如果错了,学生要重新检查自己的解答,并根据老师的讲解修正原有的假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在程序教学的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学生始终在积极地解决问题活动中,保持着很高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类推进。在程序教学中,不给学生规定统一的进度,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确定自己的学习速度,从而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和分类推进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一

般说来,对于学习能力强、学习速度快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继续学下去,也可以补充一些提高题给他们锻炼;对于个别学生,通过个别学习和个别辅导对学生进行分类推进。这样,在达到统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提高。

5.当堂消化、当堂完成。从课堂组织形式看,强调当堂消化所学知识,练习和测试当堂完成,课外可以不留作业,大大减轻了学生课外作业负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基本环节

首先,课前5分钟教师进行导入,明确本节学习的目标。然后,教师采用较难的知识点讲述,学生做相应练习。最后进行课堂阶段性测试和及时反馈,采取讲、练、测、评一体完成。教师给予有解答步骤的例题和足够数量的练习,学生就能根据例题形成适当的假设,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反馈,有效地获取知识。在学生练习过程当中,教师的任务就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加以个别辅导,同时发现带共性的问题,在小结时解决。这种课堂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四)教学要求

首先,要仔细地考虑在特定的时间里计划教学的内容是什么,教学内容最终是要通过学生的行为的获得来表示的。其次要考虑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强化物。这种强化物包括两种:一种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所操纵的材料具有强烈的兴趣;另一种是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奖励,譬如教师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赞语、一件奖品等等。第三,强化的最有效的安排,即教师要把非常复杂的行为模式逐渐精致地做成小的单位或步骤,也就是把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分解,确定每个步骤所保持行为的强度,以使强化的效果能提高到最大限度。

十、发现教学法

(一)概念

发现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二)作用

1.激发智慧潜能。发现的实质就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们得以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

2.培养内在动机。人具有借助发现本身所提供的奖赏,即自我奖赏推动学习活动的倾向。因此,发现学习可使学生摆脱外来的动机作用,如父母、教师或权威人物的期望、赞许等的推动,而在自我发现中获得巨大的兴趣、力量和内在动机。

3.学会发现的技术。在这方面越是有实践经验的人,越能把学习归纳成一种探究的方式,他们也就越相信自己的发现能力。

4.发现法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三)基本环节

第一阶段: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或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第三阶段: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第四阶段:根据实验获得的一定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四)教学要求

1.在发现法教学中,教师是指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导师,因此,必须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为此,教师要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气氛,尽可能安排一些富于发现的场景和机会,揭示一些具有诱发性的问题,指导如何观察、对比事物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发现,并帮助学生寻找和审查资料,引导学生作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2.要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作用,通过教具或图形的实际观察和分析,促进他

们的思考发现,促进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

3.发现法要求教师通晓有关学科的基本结构,理解和掌握科学家进行发明创造的一般过程,以便相机诱导,适时启发,促进发现过程的迁移。

4.发现法对于学生来说是发现学习,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因而在引导、启发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经常鼓励学生,使他们相信自己不仅可以发现问题,并且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也可以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养成动脑筋、讲科学的习惯。

5.发现法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案,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特点、学科性质及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设计、严密组织、灵活实施,不要固定于一个程序,一个模式,要因势利导。教师在应用发现法进行教学时,要把教材划分为一个个的发现过程,制定出具体要求。关键在于恰当地确定学生独立探究、力所能及的“最近发展区”。只有教师给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最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只要跳一跳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时,学生的探索和智力才能得到发展。

十一、启发式教学法

(一)概念

启发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二)作用

教师在启发式教学中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开展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使教学活动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以达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三)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设疑引学”。这里包含激发兴趣和自己学习两个教学过程。兴趣往往是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的支柱,他们对学习的热爱和追求来源于兴趣。课堂上首先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入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自己学习。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容易引起的,可以通过做实验、游戏、智力竞赛、动听的故事等多种渠道,抓住学生对一些事物、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还缺乏正确的认识,设置一些疑问,这些问题越具体,越靠近教材,学生就越容易产生想法,解疑的积极性就越高,兴趣也就越浓,自学的自觉性也就越高。

第二环节:“辨疑解难”。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通过辨识和争论得到明确认识,从而掌握知识。首先对学生自己能发现和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包办代替,放心让学生自己学,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这里做的一项工作,巡视“集疑”、“布疑”,做到心中有数,对个别差生进行适当辅导。其次对共性的难点、重要的概念,分歧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把意见讲够,把道理都摆出来,充分辩论,教师不轻易表态,在适当的地方,教师给于必要的点拨。学生生疑而百思不解、争论的地方,往往就是难点,就是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时的点拨收到拨云见日的效果。同时有的放矢的鼓励学生上讲台讲演、质疑、辨疑;交流信息,教师则通过与学生间启发性谈话的方式来综合归纳提高,从中给学生指出一条正确的抽象思维的方法,绝不简单地依赖教材,把现成的结论和盘托给学生,使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动眼(看书)、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争辩)、动手

(实验)、动耳(听讲)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解难)。

第三环节:“释疑反馈”。是这种课堂教学结构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知识巩固运用阶段。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解答习题,做作业,一方面通过反馈检查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和深化。

(四)教学要求

1.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结果的预见,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根本就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那么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为。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

2.科学采用授课模式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教育理论家曾明确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

3.设计多种模式

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不同的内容,激发他们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变被动的“灌输”式为主动的“汲取”式,积极的学习这门课程,在自己学习的同时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

十二、设计教学法

(一)概念

设计教学法,也叫单元教学法,就是设想、创设一种问题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去执行解决问题。设计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实际活动的学习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活动之时,一定要先设立一个实际的问题,然后由学生去拟定学习计划与内容,而后运用有关的具体材料,从实际活动当中去完成解决问题。因此,整个的设计教学是包括实际的思考与各样的活动在内,一边思考,一面执行,既用脑,也用手。

(二)作用

设计教学法不仅活泼,而且也会有许多创意的学习活动从中产生。设计教学是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有明确的目的及强烈的意愿中学习,必然能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热诚。其次,当一个设想由学生自己去思想、去拟订计划时,更能训练他们的思考、组织和搜集资料的能力。一切手、脑并用的活动,对于他们精通知识与培养纯熟的思考和技能,都是有益处的,学生们由始至终获得完整的经验,更是宝贵。

设计教学法的本身除了能达到使学生由思考及活动中之一贯有意义的学习之外,还有许多特别的价值是其它的教学法中所未能提供的,譬如:

1.能引起并刺激学习的动机。2.学习过程不易陷于呆板与沉闷。

3.能促进团队学生解决问题的分工合作与坚忍的精神。4.能促进团队学习中各学生之间的默契与情谊。5.能培养学生们彼此接纳、包容的美德。6.能加强学生相互帮扶与成全的学习态度。

7.能达到学生之间共同集思广义、同心解决问题的目的。

8.能提供学生创作的机会,并满足他们求知、好奇与发表的欲望。9.能养成学生自动、创造、思考和负责的精神。

(三)基本环节

1.创造情景,引起动机,确定目的制定计划; 2.实行计划;

3.评价成果。

(四)教学要求

设计教学法重在学生们的自学工夫;然而,作为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知识之外,还得对各个年龄学生的发展特性有所了解,并掌握学生们的学习心理;除此之外,教师也得具备指导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能力。由于设计教学法没有死板的教学过程,教师得运用灵活的思想和应变的能力去作好指导的工作。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亦需教师从旁予以不断的鼓励,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热诚和兴趣,并有助减少学生们的学习挫折到最低的程度。教师事后的评估与补充更是不可少的。

十三、案例教学法

(一)概念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

(二)作用

1.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也是学生。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从学生那里可以了解到大量的感性材料。

2.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中,由于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学生大脑兴奋不断转移,注意力能够得到及时调节,有利于学生精神始终维持最佳状态。

3.生动具体、直观易学。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

4.能够集思广益。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而是和大家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是忙于记笔记,而是共同探讨问题。由于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基本环节

1.学生自行准备。一般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就要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案例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地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在这个阶段给学生列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准备工作。注意这个步骤应该是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的,这个阶段学生如果准备工作没有作充分的话,会影响到整个培训过程的效果。

2.小组讨论准备。教师将学生划分为由3—6人组成的几个小组。小组成员要多样化,这样他们在准备和讨论时,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就多些,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也就更深刻。各个学习小组以他们自己有效的方式组织活动,教师不应进行过多干涉。

3.小组集中讨论。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小组集中讨论的这一过程为学生发挥的过程,此时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此时的发言和讨论是用来扩展和深化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的。然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处理方式,组织各个小组对这些问题和处理方式进行重点讨论,这样做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方案的合理解决上来。

4.总结阶段。在小组和小组集中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方式。教师还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总结,这样学生的体会可能更深,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教学要求

1.真实可信。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它应该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但它一定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来源于实践,绝不可由教师主观臆测,虚构而作。案例一定要注意真实的细节,让学生犹如进入企业之中,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地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认真地分析各种数据和错综复杂的案情,才有可能搜寻知识、启迪智慧、训练能力。为此,教师一定要亲身经历,深入实践,采集真实案例。

2.客观生动。真实固然是前提,但案例不能是一堆事例、数据的罗列。教师要摆脱乏味教科书的编写方式,尽其可能调动些文学手法。如采用场景描写、情节叙述、心理刻画、人物对白等,甚至可以加些议论,边议边叙,作用是加重气氛,提示细节。

3.案例的多样化。案例应该只有情况没有结果,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处理办法和结论。后面未完成的部分,应该由学生去决策、去处理,而且不同的办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案例的结果越复杂,越多样性,越有价值。

4.案例的相关性。注意所选案例要紧扣教学内容,案例分析的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所选案例必须是针对课程内容的。

5.案例的典型性。即案例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具有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而不是实践中根本不会发生的案例,且典型的案例往往涉及的 28

关系比较全面,涵盖的知识点较多,有助于学生从各个方面对所学理论加以验证,从中得出正确结论。

十四、目标教学法

(一)概念

目标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和主线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

目标教学法是指将一次课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课堂导入、展示教学目标、遵循教学目标讲解相关知识、目标测评等几个环节,并根据这些环节组织实施教学。运用目标教学法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要求,使学生学有目标,听有方向,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学习讨论中获取知识。

(二)作用

目标教学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目标教学法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种方法不但适合学校的各种课程课程教学,尤其适用于学生水平差、学生自控能力比较薄弱、课程的应用性比较强的教学。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展示了现代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可以说,目标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目标,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三)基本环节

1.情景设置。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景环境,也就是说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

2.操作示范。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知识迁移”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小目标,并示范完成目标的过程。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示范目标的解决要点,为解决练习目标打下基础。

4.确定目标。小组通过社会调查,研究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具体的目标。

5.协作学习。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程目标。6.学习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由目标的完成情况来衡量,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

(四)教学要求

1.目标中心原则。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特别是对于完不成的教学目标要及时补救,实现堂堂达标。

2.“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并且应时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即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通过议论、精讲、评价等环节,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4.优化原则。从上课伊始到结束,从教师的导到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应合理搭配,体现出和谐、自然和优化。

5.反馈矫正原则。进行信息反馈,对残缺知识进行有效的矫正和补救,是防止知识缺陷积少成多,实现当堂达标的重要手段,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交往和互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十五、尝试教学法

(一)概念

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尝试教学理论的学科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哲学基础、教学论基础和心理学基础等三个方面。从哲学角度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要求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二)作用

“尝试教学法”教学模式重视超前尝试,并把超前尝试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尝试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新授课教学,且重视把课前预习与学生尝试练习结合起来,以“课前预习”为基点设计课堂教学,这比笼统的预习布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预习”中,学生不仅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且上课时重视学生预习的成果,学生课前预习的结果直接作为上课的内容展开讨论和教学。这种把课内外结合起来的“尝试”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超前学习意识的增强。学生课前超前尝试“预习”比课后应付“家庭作业”、“课外作业”,可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尝试教学法”充分利用了课本的示范作用和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它不仅为学生自学提供了教师的“辅导”,而且利用了课本例题的“示范”作用,并以此为出发点,为学生设计了与例题相仿的尝试练习题。利用学生的差异互补,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下尝试练习、讨论学习,尽可能使大多数学生尝试取得成功。

(三)基本环节

尝试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建立了适应各种不同教学需要的教学模式体系,包括基本模式、灵活模式与整合模式三类。根据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质和“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特征,其教学程序分七步:

第一步是准备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准备阶段。对解决尝试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准备练习,然后采用“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引导出尝试题,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解决尝试题铺路架桥。

第二步是出示尝试题。这一步是提出问题,为学生的尝试活动提出任务,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之中。尝试题出示后,必须激发学生尝试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并相互讨论解决方案。

第三步是自学课本。这一步是为学生在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出示尝试题后,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时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就成为学生切身的需要,自学课本之前,教师有时可提一些思考问题作指导,自学课本时,学生遇到困难可以提问。同桌学生也可互相商量。通过自学课本,大部分学生对解答尝试题有了办法,时机已经成熟就转入下一步。

第四步是尝试练习。尝试练习根据学科特点有多种形式。教师要巡视,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尝试练习的反馈信息,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学生尝试中遇到困难,可以继续阅读课本,同学之间也可互相帮助。

第五步是学生讨论。尝试练习中会出现不同答案,学生会产生疑问,这时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看法可以争论,学生在此过程中开始尝试讲道理,之后学生需要知道自己的尝试结果是否正确,教师讲解也已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

第六步是教师讲解。这一步是为了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有些学生会做尝试题,但可能是按照例题依样画葫芦,并没有真正懂得道理,因此需要教师的讲解。讲解不是什么都要从头讲起,教师只要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和教材的关键之处重点讲解即可。

第七步是再次尝试。这一步是给学生“再射一箭”的机会。在第一次练习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做错,有的学生虽然做对了但没有弄懂道理。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之后,得到了反馈矫正,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再一次进行信息反馈。这一步对学困生特别有利。第二次尝试题应与第一次不同,或稍有变化或采用题组形式,之后教师可以进行补充讲解。

以上七步是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了学生完整的尝试过程,也是一个有序可控的教学系统。中间五步是主题,第一步是准备阶段,第七步是引申阶段。

十六、参观教学法

(一)概念

参观教学法是组织或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参观教学法一般由校外实训教师指导和讲解,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收集有关资料,质疑问难,做好记录。参观结束后,整理参观笔记,写出书面参观报告,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参观教学法可以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二)作用

参观教学法可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前沿知识。

(三)基本环节

1.准备性参观。在学习某课题前,使学生为将要学习的新课题积累必要的感性经验,从而顺利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参观。

2.并行性参观。是在学习某课题的过程中,为使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结合而进行的参观。

3.总结性参观。是在完成某一课题之后,帮助学生验证、加深理解、巩固强化所学知识而进行的参观。

(四)教学要求

1.参观的准备。主要包括:确定参观场所、了解参观单位有关情况,制订参观计划。

2.参观过程。在熟悉参观对象的基础上,有组织、有步骤地参观。教师可边提出问题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认真回答,必要时可请有专长的人进行讲解指导。要指导学生做好参观材料的整理并做参观笔记。

3.参观结束,要作好参观总结,检查计划执行完成情况,指导学生作好参观材料的整理研究,制成图表、标本、模型或制成卡片,放到陈列室里,供日后观察、教学或课外活动用。

十七、项目教学法

(一)概念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即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从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到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二)作用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三)基本环节

1.确定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组织学生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2.制定计划。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

3.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之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

4.检查评估。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估,之后再由教师对项目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通过对比师生的评价结果,找出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

(四)教学要求

1.备课要进行针对性项目备课。教师除进行备教材、备学生外,还要备项目、定计划,明确教师的作用。

(1)备项目即确定项目,进行市场调查与可行性分析。项目可大可小但一定要有实际意义,它可以是一项作品、一个产品、一项工程、一门课程„„„

(2)定计划即制定项目教学计划,包括项目的题目与目标、任务的内容与要求、设备场景、工具材料与信息资料、科学分组与完成时间。制定的目标要与培养目标一致,以培养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与提高素质为目的。

(3)明确教师作用:即教师要发挥的是指导、互导协导、引导作用,不主导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但要调控、组织、管理动态教学。

2.学生自主学习、践行、操作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要向学生公布项目教学计划与分组名单、项目任务与完成时间,发放工具材料与信息资料。教师要精讲与项目有关的结构知识、关键知识与程序知识以及有关操作的使用基本方法,还要公布学习质量的评价内容、标准和方法。

3.学生自主学习、践行、操作过程要循序渐进,遵循规律

(1)学生制订的项目实施计划,包括任务内容、分阶段完成内容与完成时间、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安排(认识)。

(2)学生自主独立学习、践行、操作内容,培养学习能力、方法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律(实践)。

(3)学生个人总结,小组沟通交流,培养合作能力,提高做人素质(再认识)。(4)吸纳小组成员项目构思的长处与成功处,再学习、践行、操作,修改各人项目任务完成的内容,培养品德修养(再实践)。

(5)学生演示作品,报告项目完成的思路与行动、成果与价值,提高自信。班级与小组集体研讨,有利发散思维与集思广益,培养团队精神与创造能力,提高水平与项目质量。

(6)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学生写一篇在整个项目教学行动中的收获与提高、体会与经验的总结,以及一篇业务项目报告(再认识)。从计划到总结,构成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螺旋上升回,是一条辩证实践路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践行、自主操作过程中去学会做事,提高学习能力;学会方法,提高方法能力;在协作、交往、研讨、评价过程中去体验如何做人,提高社会能力与素质。

十八、分层教学法

(一)概念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作用

1.提高所有学生学习信心。分层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

2.提高课堂效率。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总之,通过这一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提升教师全面能力。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当然,分层次教学也会给老师日常工作带来比传统教学多数倍的工作量,教师应该能以自身素质提高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的方法,提升其效率。

(三)基本环节

1.学生编组。学生编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及心理因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组,A组是按大纲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B组是按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C组是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学生分组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学习情况及时调整。

2.分层备课。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在透彻理解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把握住哪些是基本要求是所有学生应掌握的,哪些属较高要求是B、C组学生掌握的,然后设计分层教学的全过程。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学习困难学生的困难和特长学生潜能的发展。

3.分层授课。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层次

的划分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处理好知识的衔接过程,减少教学的坡度;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

4.分类指导。分类指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要因人而异,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除此之外,还要进行作业批改、成立课外活动学习小组等必要的辅助手段,加强对各层次学生的指导,促进学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化,使学生整体优化,进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四)教学要求

分层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认识规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进行探索,但不同的学生自身基础知识状况、对知识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他们接受知识的情况就有所不同,如果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势必会产生“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的结果,优生将对老师失去信心,觉得在课堂上学不到他们想要的知识,转而自己去扩充知识,但缺乏合理的指导;中等生不愿意与老师交流;而学困生则害怕“吃”,也“吃”不进去,这样就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十九、自学指导法

(一)概念

“自学指导法”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其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形成为目的,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文件的制定、备课、讲授、答疑辅导、批作业、考试命题与阅卷等教学环节,利用一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优化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作用

1.把自学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主体动起来,把课堂学习中对知识的感知、理解、探究、释疑、练习等因素组织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链,从而使学习更符合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

2.在课堂上加强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使课堂教学从单一掌握知识变成了知识、方法一同掌握,有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

(三)基本环节

“自学辅导教学”的基本环节为“启、读、练、知、结”:

每节课开始时,教师可用几分钟时间规定学习进度,出示阅读提纲或由学生自己概括内容,对疑难处略作启发性引导。以后就让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做练习题,对答案。教师巡视课堂,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启”就是从旧知识引进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有阅读课本和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启发和小结,则是由教师在开始上课和即将下课时向全班进行,共用时间不超过15分钟。但要注意的是,启发不是讲课,教师要做到两不代替:不代替学生阅读;不代替学生思考。其目的是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弄懂解题的方法和过程,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读” 就是阅读教材。自学指导教学法,首先要把好阅读关。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须拟定启发自学提纲的小结检查提纲。提纲要详细而浅显,能直接从教材中找到解答,使凡是认真读书的学生都能完满答出,以鼓励学生自学,强化自学兴趣。教师所定的学习步调,要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定的步调结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不宜打断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读、练、知自然进行,交替活动。例如学到课本中指令做练习处,就做练习并核对答案;教

师要不断地巡视课堂,以发现共性问题,辅导差生,指导优生。阅读即以视觉为主,动手、动脑、动耳、动口,在多感官的相互作用下,各皮层区域轮换地兴奋;,使学生不会感觉疲倦,注意力始终保持集中而学。如此则常常感到时间过得很快,学习效率就会较高且较好,从而使“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对于优生,教师要介绍他们看更多的数学参考书,促使其更上一层楼,从而实现由要求学生“学会”到要求学生“会学”的更高教育目的。教师应重点帮助那些差生,使其能适应自学;同时还须了解学生一般学习情况,检查练习题。

“练”就是做练习;“知”就是当时知道结果,即及时反馈。“读”、“练”、“知”三者宜交替进行,学生读懂课文就做练习,做完练习就对答案,然后按小结检查提纲提问,训练口语表达,小结巩固收获。又读课文、做练习、对答案,如此交替持续地学习,直至教师小结。

“结”就是小结。下课前10分钟,教师按提纲提问,集体交替地纠错做小结。促使知识系统化。做好“启”和“结”,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能预测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时可能出现的疑难和容易混淆的概念,要求教师有应变能力,随时修改已准备好的启发和小结提纲。在这一环节,只有教师发挥得好,才能扫除学生看书的疑难,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要求

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在自学教材时,要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去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

2.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教学生善于拟定读书计划,学会使用工具书,分清浏览、通读与精读,学会做读书笔记,整理资料。

3.恰当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学生在业余时间,通过大众媒体获得的信息较多,阅读范围广,学生课余交流、观看电视节目等往往是一种自发状态,所以,恰当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将其引入学校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爱好,提高阅读效果。

4.指导学生自学,按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等多种方式进行,个别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

二十、演示教学法

(一)概念

演示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一起使用。

(二)作用

通过演示法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事物的印象,并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基本环节

1.精心选择演示教具或设计演示实验; 2.确保全班学生都能够看清演示活动;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观察,并注意引导学生使用多种感觉器官; 4.演示与讲授相结合,做到教师边做边讲,学生边看边想;

5.演示后进行总结,让学生把知识与现象联系起来,以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形成正确的化学概念。

(四)教学要求

符合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明确的目的;使学生都能清晰地感知到演示的对象;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对象的主要特征、主要方面或事物的发展过程;要重视演示的适时性;结合演示进行讲解和谈话,使演示的事物与书本知识的学习密切结合。

第二篇:常见公文的写作方式方法

常见公文的写作方式方法

一、公文的概念和特点

公文,又称公务文件,是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和使用的具有规范体式和法定效用的信息记录形式。公文形成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各类社会组织记载事物、表达意志、交流信息、联系工作、处理各种事务的需要。

公文归纳起来具有以下特点:(1)突出政治性。(2)恪守法定性。(3)保持权威性。(4)注重保密性。(5)讲究规范性。(6)围绕事物性。

二、公文文体

文体即文章的体裁。文体归属取决于文章的使用目的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特点。

人们使用公文的目的就是用书面语言表达用以反映意图和客观情况的公务信息,将其快捷有效地传递出去,并为受文者直接获取和理解,在规定的时空范围内对受文者的认识和行为产生强制性影响。这一使用目的就使公文成为一种以白话文为原则的。叙述、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兼用的特殊应用文体。首先,公文具有应用文的基本属性,是一种应用文体。应用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殊属性主要有直接应用性、全面真实性、结构格式的规范性。其次,公文又是一种特殊的应用文。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被强制性规定采用白话文形式;兼用议论、说明、叙述三种基本表达方式。

三、公文结构

公文的结构指公文的组织构造,具有规范性和相对确定性。公文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标题、正文、作者、日期、印章或签署、主题词。公文的其他组成部分有文头、发文字号、签发人、保密等级、紧急程度、主送机关、附件及其标记、抄送机关、注释、印发说明等。

公文能够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效地传递公务活动所需要的信息,是机关在公务活动中行使职权的重要工具。

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报告的撰写

一、命令

命令(令)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具有最高权威的指挥性公文。它适用于国务院发布行政法规;国务院及其各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发布规章;国务院及其各部门、县级以上(含县)人民政府采取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奖惩有关人员,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

命令的结构包括标题、令号(或发文字号)、正文、落款。命令标题的写作通常有三种组成,一种是标准的行政公文标题,即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组成。一种是省略发文事由的标题。还有一种是用发文机关及其负责人职务名称与文种构成的标题。令号是以命令签署人的任职期限为周期编排的顺序号。行政令、奖惩令等通常列发文字号。命令正文的语言要干脆果断,体现“令行禁止”的特点。命令的落款由发文机关名称、签署人姓名以及发文日期组成。

二、决定

决定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公文,其主要特点是兼具规范性与领导指导性。决定可针对反复发生的普遍性事务,反复适用,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规范人们的行为,可作为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表现形式,但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地用于记载与传达领导指导机关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的决策,具有较强的政策性,是领导指导工作的准则。在结构格式方面与规范性文件差别明显。

决定的结构包括:

(1)标题。写明发文机关、事由与文种。

(2)正文。一般由制发文件的依据、决定事项与执行要求三大部分组成。在文件中的结尾要提出要求,发出号召或说明有关事项。

(3)发文机关与成文日期。

三、公告

公告是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的公文。它的制发机关级别较高,一般都是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和管理机关(国务院及其各部门)、地方权力机关和管理机关,以及获得授权可以发布公告的机构(如新华社)制发,通过新闻媒介发布,内容重要,事项重大,是一种非常严肃庄重的公文。

公告的结构包括标题、正文、发文机关和发文日期。

公告的标题可以采用标准的公文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和文种组成,可以采用省略事由的写法,还可以省略发文机关。公告的正文有时只需写公告事项和结语,一两句话就行。也有的公告正文则分成公告缘由、公告事项、公告结语三个部分。公告的发文机关应当写全称。如果标题中包含了发文机关,落款处的发文日期也可以写在标题正下方,用括号括起来。

四、通告

通告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具有一定的法规性和约束力,一般通过新闻媒体或以张贴的形式对外发布,有些通告只在内部张贴。

通告的结构包括标题、正文、落款。标题有三种常用写法:一种是标准的公文标题,即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三部分组成;一种是省略事由的写法;第三种是省略发文机关的写法。

通告的正文分成通告缘由、通告事项、通告结语三个层次。通告结语有时很简单,写“特此通告”或“本通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等就行了。有时则需要加上一些特殊要求。

通告的落款视情况而定,标题中没有发文机关的,此处应写发文机关和发文日期。标题中已写明发文机关的,则只需写发文日期,这种情况下,发文日期还可以写在标题下方,用括号。

五、通知

通知是机关常用公文,其主要特点:一是应用广泛,使用频率高;二是对行文方向的限制不严格,基本上是下行文,但也允许主送平级和不相隶属的机关;三是内容单纯,一文一事,行文简便。

通知的结构包括:(1)标题。写明发文机关、事由与文种。用于发布、转发、批转文件的通知则要求写明发文机关、动词(颁发、印发、转发、批转等)、被发布和转发批转文件的标题、文种。(2)主送机关。(3)正文。(4)发文机关与成文日期。

通知又分为以下几类:

1.颁发、转发、批转公文的通知

在撰拟颁发(或印发)公文的通知时应注意,须认真交代这一规范性公文的有效生成过程,特别是在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法定的情况下。因此,在评价被转发的公文时不得随意发表批评性意见,如需变通执行这些公文时,应说明原因并预先征得有关方面的同意。

在撰拟批转公文的通知时应注意,批转的对象应为自己下级的公文,通知本身就是一个批示,可以对批转对象提出包括批评性意见在内的各种评价意见。

颁发(或印发)、转发、批转公文的通知都以颁发、转发、批转对象作为附件,都有对这些公文的执行要求。在“执行”二字之前往往都有一些限定修饰成分,应注意精确恰当地选择词语,根据实际需要正确使用“认真遵照”、“切实遵照”、“参照”、“参考”、“参酌”等含义有显著差别的字句,以保证公文的有效性。

2.指示性通知

指示性通知的正文一般包括:行文的依据(客观情况、上级要求等)或目的意义,上级指示的精神及其具体化,执行要求及有关注意事项等。后两部分内容常需以分条列项的方式表达,每条的开端大都以简短文字对主要内容加以概括(主题句),其后再予以阐述发挥使之具体化、明确化。

撰拟指示性通知时应注意,必须在文中指明行文依据,指明公文中的政策、规则、要求是上级的指示;语气应肯定;内容应具体明确,当涉及的问题需要受文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处理时,应避免一刀切、绝对化的提法,注意给其留有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处置问题的余地。

3.知照性通知

知照性通知的正文主要包括:形成该事项的过程、原因、根据;事项的具体内容(性质、状态)。为简化正文,有时以附件(如任免名单、公章印模、组织章程等)对事项的内容作细致交代。

知照性通知所涉及的事项主要是:成立或撤销机构或组织;启用或废止公章;变更一些组织或刊物的名称;任免干部;出版发行刊物等。

4.会议通知

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会议名称、召开会议的根据与目的、会议时间、地点(报到的时间、地点)、与会人员、差旅费报销办法、与会者准备工作与注意事项、联系单位、联系人与联系电话号码等。如属规模较大的会议,还应在通知中附上会议日程安排和与会的有关证件。会议通知的内容,要求准确、具体,无一错漏,并必须在会前送达,留出充裕的时间,以便与会者做好充分准备。

(2009年福建省春季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常识判断部分)

【原题】省政府办公厅要求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走近群众开展春节慰问活动,秘书小王起草公文,他使用的公文文种应是:

A.通告B.公告C.通知D.公报

【解析】答案应为C。通知,是向特定受文对象告知或转达有关事项或文件,让对象知道或执行的公文。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公告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向国内外郑重宣布重大事件和决议、决定时所用的一种公文。公报是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公开发布重大事件或重要决定事项的报道性公文,是党和国家经常使用的重要文种。题干中的省政府办公厅要求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走近群众开展春节慰问活动应使用的公文文种为通知,故选C。

六、报告

报告属陈述性公文,用于向领导机关反馈本机关的工作信息,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意见与建议,为领导机关制定决策和指导工作提供依据。报告的主要特点是:受报告制度的影响,为各机关普遍经常使用;一般可制发于事后,也可制发于事前或事中;不具备强制复文的性质。

1.结构

(1)标题。写明发文机关名称、针对时间或事由、文种。(2)主送机关。(3)正文。

(4)发文机关与成文日期。

2.分类

(1)工作报告。工作报告用于在日常工作中根据需要或要求,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询问,提出建议。其正文主要包括:行文的根据或概要,点明公文所要涉及的情况或问题;陈述具体情况和问题并对其性质进行概要分析;提出建议,如没有建议则对有关工作或问题作概括总结,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表明努力方向;结语,有建议的报告提出转发建议。

撰拟工作报告时应注意:①报告中不能带呈请事项,不能要求上级务必给予批示。②应根据行文的目的和上级的实际需要组织文字,突出重点情况和问题,重点讲按制度规定和上级要求汇报或上级关心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淡化次要内容。③应及时行文,以便于上级能掌握即时信息,及时指示方向,纠正错误,解决问题。④对有关数字、数据的陈述务必真实、准确、全面,以免上级以此为依据制定决策时造成失误。⑤各种建议应明确、肯定、具体细致,便于实际操作施行。因为,建议一旦被采纳,报告被批转下发执行时,这些建议将升格为上级的指示事项。⑥在撰写答复询问的报告时,要注意针对性,首先要指明所针对的来文日期与来文询问的内容,然后扣住上级提出的问题明确作答,不要涉及无关的情况和问题。

(2)总结报告。总结报告用于在某些工作,某阶段工作结束后按照报告制度的规定或上级要求,汇报情况,对成绩、缺点、经验教训及有关工作规律作检讨分析,汇报下一步工作计划安排。

总结报告的正文主要包括:工作情况,主要的经验体会,检讨失败或失误的教训,总结其原因和规律性,探索防止或减少失误和失败的途径;下一步工作的初步规划、设想。

在撰拟总结报告时应注意:①正文的四个方面内容可以依上述次序展开,也可按工作阶段或工作中涉及的问题逐一展开,每个阶段、每个问题均包含四项内容。②总结报告的重点在于总结工作规律,以作为今后工作的指导规则,因此,不能只叙述情况,甚至开列流水账,而一定要有科学的分析和总结。③忌冗长。写作时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在一般性的情况、一般的经验教训方面要少用笔墨,将力量集中于反映本质、反映重要规律性的重点方面。④忌用虚假材料,忌夸大或缩小事实;忌重复无新意的陈旧“经验教训”;忌为总结而总结,拼凑并不为自己所真正认识的“经验”或“教训”。

(3)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根据调查研究的成果写成的用于揭示事物真相与规律的报告,是向领导机关反馈信息,辅助决策,核查决策执行情况的重要形式。调查报告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概述调查研究的目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方式、结果及本文主题;调查结果,分门别类叙述有关情况和问题;研究的结果,对情况和问题的分析,得出规律性认识,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对策、方法、措施、步骤等);结语,对文件内容概括总结,篇幅短的可略去此项内容。

第三篇:教学方式方法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课程实施在学校、落实在课堂,需要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在教学方法上:要广泛采用课件式、项目式、情境式、案例式教学方法,着力形成以专业能力体系中的能力、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要特点的新的教学体系,通过课件把生产方式转化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途径,让学生深刻体会完整的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方式上:要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模式,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专业能力体系标准为中心、以工作过程和生产过程为中心、课堂以项目课程模块化和车间、模拟仿真化”的模式,实现从遵从教科书的被动学习到指向职业岗位能力自主学习的转变,从单纯的知识技能学习到综合知识和复合技能学习的转变。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改变传统的整齐划一和教学行政班级的组织方式,建立通过课件学习,教师集中辅导的模式,倡导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学习;要改变以学科来划分教师的组织方式,通过建立首席制、导师制、职业岗位制、项目制,促进教师组织方式和教学组织结构的变革。

在教学评价上:要突出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评价,采用现场操作、工件制作、答辩和解决实际问题等形式,改变一张考卷定终生的做法,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教师、用人单位等在评价中的作用,形成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体系。

在教学管理上:各中职校要按专业集中开发课件,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实行顶岗实习和半工半读制度。

第四篇:高中政治教学方式方法

高中政治教学方式方法

【摘要】众所周知,政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但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很多同事对待这一门课大都是在“照本宣科”。在新课改推行之后,对政治教学的实践性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可是总的来说,我们的工作开展情况并不乐观。本文主要讨论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自己的心得体会。希望为提高教学工作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关键词】政治;教学;改革

距离新课改提出已经近十年有余,可是我们的工作却一直在停滞不前。针对高考方案不断改革的现状,很多老师在对待工作中都会采用“求稳”的态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拓展加深,在总课时数量固定的前提下,我们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但是这样做却恰恰忽略了这门学科更深层次的意义,政治这一门课与学生的每个阶段的成长都息息相关。所以当下的重点就是,如何改变陈旧的教学思路,如何提高工作的质量,如何在保证学生高考发挥的前提下,发挥这一学科更加积极的意义。

一、现阶段“政治”的现状

很多老师对待平时的知识,只是在枯燥的讲解。根本不会注意到学生的兴趣。对待基本知识点只知道一味的灌输,找不到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对于学生有些“千奇百怪”的提问,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对待我们特殊的民族环境根本不能了解更何谈去跟我们的学生教学。

美国的孩子,从小就会接受自由独立的人权教育。韩国的男孩子都会以服兵役为荣,德国的基础教育都会加入机械这个类别的科目,可是在当下。我们国家的情况并不容乐观,“有钱的都出国留学了,”甚至“学习无用论”已经开始充斥在我们的周围。这些现象都应该是算作我们工作的失误。教书育人上,我们只注重了学生的分数。很少去关注学生思想方面的状况,就是‘心理咨询室’,这一基础设施,在我国的中学也没有完全普及。

二、基本的教学思路

1、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老话讲:“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也许我们不能改变什么。但是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空间,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这门科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兴趣贯穿着学习过程的始末,高中的政治逻辑性更强,需要更强的理解概括能力。在面对大段大段的问题背诵时,可以为学生设定固定的情景,在加深理解的同时,也可以增强知识的运用。改变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看法!再继续“走老路”只会让我们的工作开展越来越困难,教育心理上指出: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是学习动机,这一论断更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

2、加强对课本内容的提炼

教材是教学的范本,我们用的教材是经过不断完善而来的,凝聚了许许多多同仁的智慧。不管是对待高考这样的“鬼门关”,还是学生日后的成长。教材对于我们平时工作的作用显而易见。对待重点内容,要加深理解。比如,“信用”一词,在经济范畴和道德范畴内的解释就存在很大差距,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注意思考问题方式的培养。如果我们将新旧教材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过去的重点知识,新教材上要么提现,要么淡化,甚至是做了分散处理。如果我们继续按照过去的经验去教学,很容易就会失去方向。

所以我们必须根据教材去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重点,在设计教案以及日常的测验考核中要加入当下最热点的正能量,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热点进行结合,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模块。

3、以身作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政治学科的特殊性,使负责这一门课的老师,需要承担的可能不仅仅是日常的教学任务,还需要运用合适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上产生积极的影响。高中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不管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是成熟完善的阶段。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更会建立起一道沟通的桥梁,让我们在学生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可能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哪一位老师年轻、漂亮,那么她的课学生绝对会有兴趣听,如果学生对哪位老师的讲课方式感兴趣,那么他的工作效率绝对会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们对某位老师感到害怕或者恐惧,那么我相信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很难开展工作。”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绝对是我们工作成效高低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我觉得最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存在,我们需要完成的不仅仅是教学任务,更应该利用自己的阅历、优势,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树立健全的人格。比如讲到我国政体、民族政策的章节时,我相信我们的大多数同学肯定会对“56个民族,55个加分”很有“意见”。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对学生的这一思想加以正确的引导。可以结合我们自己上学时候的经历与现在做对照,让学生对我们的基本政策有个清楚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思想,为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三、我们需要克服的矛盾

政治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我们工作中,想要取得成绩需要处理好以下这几种矛盾。

1、课程的延伸与课时的矛盾

我们教材的每一章节,都可以拓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正是这门学科独特的魅力。不管是政治、经济、法律和道德,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时候需要我们的教师起到“检索归纳”的作用,我们要分清楚那些是我们值得去探讨的,哪怕这部分知识对于“分数”并不是那么重要,可是我们还是应该做出适当的拓展。

每个学校政治的课时数都是在语、数、外这三门主课之下的,这是客观条件,没办法。我国国家特有的民族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大前提下,为了维持稳定,需要我们去对我们的下一代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放眼世界,不论哪一个国家,我们国家这方面的教育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个现状优劣与否暂且不谈。可是这样更恰恰说明了我们工作的重要性。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在进行设计时要有主题。发散思维要有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提高我们每节课的效率。

2、理论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矛盾

很多学生对政治的看法就是,玩命的背。确实课本上的知识量对于学生的记忆来说确实是个难题。很多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想出了很多“办法”去督促学生记忆。甚至是在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却还是换不来学生的“认可”,我们的工作就这样陷入了死循环。

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设计时,要注重理论性学习与知识探究的结合。注重教学环节的整体性,虽然我们的大部分知识还需要老师亲自讲授,是带有思想教育性质的,这是这门学科的性质。但是长此以往这样的灌输,我相信连我们自己都会烦。所以平时我们可以在完成教学进度的基础上,时不时地去组织公开课,甚至演讲比赛。甚至可以采适当的物质激励的办法,让学生在紧张的高中学习中可以得到短暂的放松,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起到学生对自我的探究,完善社会人格的作用。

3、教学与自我学习的矛盾

我们的民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对历史渊源的探讨,我相信政治这门学科是仅次于历史的。不管是采取何种方式的自我探究,我相信都会对我们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可是在进行这样的工作的过程中,恰恰消耗的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时间。这与我们的大环境是不相符的。因此,如何把握这其中的平衡,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难题。我个人认为,政治的教学应该是成果重于分数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注意传授知识的生成,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比如在“神奇的货币”这一课中,新课标的要求是:“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和职能,理解金钱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可以看出课标要求是让学生在了解货币起源的同时,了解各种货币形式,树立合理的金钱观念,既有知识掌握的要求,也有理念的培养。最后还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三方面层层递进。那我们在教这一节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加强引导,在完成知识掌握的要求的同时,应当采用合适的方式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对于价值观的培养,并不能采用灌输的方式,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用积极的手段去引导学生的自我探索,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四、完善基础的教学环节

1、强化记忆

在平时记忆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去教授一些新鲜的记忆方法。比如联想记忆,图片记忆。做好知识的迁移,其实如果对课本熟悉,我们的很多知识在不同的情景下都是共通的。对待一个问题要清楚他的来由,只有这样在应对考试时,才能够活学活用。

协同记忆,充分调动各个感官。用眼、耳、口、手、脑的协调性调动我们的思维。这样才可以在枯燥的记忆中找到一点乐趣。老师也应该把握课堂的记忆节奏,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疲劳点。

记忆的方法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2、做好预习复习

遗忘是正常的,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这一学科当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结合这一规律来进行正确的复习。时间与遗忘的程度成正比,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偷懒,善于利用平时一点一滴的时间。老师应当交给学生最基本的遗忘规律,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记忆兴奋点。将“功夫用在平时”,不要忽视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琐碎的时间,政治能够拉开差距的,就是这样细小的差距。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同时老师们也应该对于旧知识的回顾稍稍投入精力。

【总结】在新课改的倡议之下,我们当下的工作重点最重要的就是找到适合学生的方法。强化教学方法论的指导,改变旧的思维模式。在教学之前,先提高自我的素质。对于政治这样的实践性能较强的学科,我们选取任何方法都不能以偏概全。重点是结合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以上是我对工作中的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看法,我相信可以给改善教学质量作出自己的贡献。【参考文献】

[1]黄希庭,陈红.点燃心灵:心理学研究与教学的契合——黄希庭教授专访[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57-64.[2]马向乐.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3]唐素丽.“点、线、面”思维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4.[4]李咏婷.高中《政治生活》贯彻探究性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5]欧阳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方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6]谭英.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政治教学方法[J].安顺学院学报,2007,03:50-52.[7]冀素芳.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活动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8]田艳林.合作学习在高一政治(必修Ⅰ)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第五篇:档案整理方式方法

档案整理方式方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实现干部档案整理工作的规范化,搞好档案建设,便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根据《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有关规定,特制订本细则。第二条 干部档案的整理工作,是档案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它是将收集起来的每个干部的档案材料,进行鉴别、分类、排序、编目、技术、加工和装订成卷,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对档案内容进行补充的工作。

第三条 各级干部档案管理部门,均应按本细则和有关规定的要求,对所管理的干部档案进行认真的整理。第二章 整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四条 整理干部档案,须做到认真鉴别、分类准确、编排有序、目录清楚、装订整齐。通过整理使每卷档案达到完整、真实、条理、精炼、实用的要求。

第五条 整理干部档案,事先要收集好干部档案材料,并备齐卷皮、目录纸、衬纸、切纸刀、打孔机、缝纫机等必需的物品和设备。

第六条 整理干部档案的人员,必须努力学习党的干部工作方针、政策和档案工作的专业知识,熟悉整理干部档案的有关规定,掌握整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认真负责做好整理工作。

第三章 档案材料的鉴别

第七条 干部档案材料的鉴别工作,是干部档案管理部门对收集起来准备归档的材料进行审查,甄别材料的真伪,判定材料的保存价值,确定是否归入干部档案的工作。第八条 鉴别归档材料,必须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的精神,以《条例》和《关于干部档案材料收集、归档的规定》等有关规定为依据。严肃认真地进行。

第九条 鉴别工作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形成材料的历史条件、材料的主要内容、用途及其保存价值,确定材料是否归入档案。

第十条 鉴别归档材料的具体做法:

(一)判定材料是否属于所管干部的材料及应归入干部档案的内容。发现有同名异人、张冠李戴的,或不属于干部档案内容和重复多余的材料,应清理出来。对其中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可交文书档案或转有关部门保存。不属于干部档案内容,比较重要的证件、文章等,组织不需要保存的,退给本人。无保存价值又不宜退回本人的,应登记报主管领导批准销毁;

(二)审查材料是否齐全、完整。政审材料一般应具备审查结论、调查报告、上级批复、主要证明材料、本人的交待等。处分材料一般应具备处分决定(包括免予处分的决定)、调查报告、上级批复、个人检讨或处分的意见等。上述材料,属于成套的,必须齐全;每份归档材料,必须完整。对头尾不清、来源和时间不明的材料,要查清注明后再归档,凡是不清楚或对象不明确的材料,不能归档;

(三)审查材料是否手续完备。凡规定需由组织盖章 的,要有组织盖章。审查结论、处分决定、组织鉴定、民主评议和组织考核中形成的综合材料,应有本人的签署意见或由组织注明经过本人见面。任免呈报表须注明任免职务的批准机关、批注时间和文号。出国、出境、审批表,须注明出去的任务、目的及出去与返回的时间。凡不符合归档要求,手续不完备的档案材料,须补办完手续后再归档;

(四)鉴别中发现涉及干部政治历史问题或其它重要问题,需要查清而未查清的材料及未办理完毕的材料,不能归入干部档案,应交有关组织处理;

(五)鉴别时,发现档案中缺少的有关材料,要及时进行登记并收集补充。第四章 档案材料的分类

第十一条 对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中关于正、副本十类内容的划分进行分类。

第十二条 干部档案正本,由历史地、全面地反映干部情况的材料构成。其内容分类:

第一类 履历材料:干部履历表(书)、简历表,干部、职工、教师、医务人员、军人、学生等各类人员登记表,个 人简历材料,更改姓名的材料。第二类 自传及属于自传性质的材料。

第三类 鉴定(含自我鉴定)、考察、考核材料:以鉴定为主要内容的各类人员登记表,组织正确出具的鉴定性的干部表现情况材料;作为干部任免,调动依据的正式考察综合材料;考核登记表,干部考核和民主评议的综合材料。

第四类 学历、学位、学绩、培训和专业技术情况的材料:报考高等学校学生登记表、审查表,毕业登记表,学习(培训结业)成绩表,学历证明材料,选拔留学生审查登记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批表,专业技术职务考绩材料,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审批表;套改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审批表;干部的创造发明、科研成果、著作及有重大影响的论文(如获奖或在全国性报刊上发表的)等目录。

第五类 政审材料:审查干部政治历史情况(包括党籍问题)的调查报告、审查结论、上级批复、本人对结论的意见、检查交待或说明情况的材料,主要证材料,甄别、复查结论(意见、决定)、调查报告、批复及有关的依据材料;入党、入团、参军、出国等政审材料;更改干部的民族、年龄、国籍、入党入团和参加工作时间的组织审查意见,上级批复以及所依据的证明材料。

第六类 加入党团的材料: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1-2份全面系统的)和转正申请书,中国共产党党员登记表,不予登记的决定、组织审批意见及所依据的材料;民主评议党员中形成的组织意见或党员登记表、认定为不合格党员被劝退或除名的主要事实依据材料和组织审批材料,材料,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组织意见;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入团志愿书、申请书,团员登记表、退团材料;加入民主党派的有关材料。第七类 奖励(包括科技和业务奖励)材料;各种先进人物登记表、先进模范事迹、嘉奖、通报表扬等材料。

第八类 干部违犯党纪、政纪、国法等材料,处分决定(免于处分的处理意见),查证核实报告,上级批复,本人对处分的意见和检查、交待材料;通报批评材料,甄别、复查报告、决定,上级批复及本人意见;法院审判工作形成的判决书等。第九类 干部工资级别登记表,职务工资变动登记表、干部调资审批表,定级和解决待遇的审批材料;干部任免呈报表(包括附件),录用和聘用审批表;聘用干部合同书,续聘审批表,解聘、辞退材料;退(离)休审批表;军衔审批表、军队转业干部审批表;出国、出境人员审批表;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工青妇等群众团体代表会、民主党派代表会代表登记表。

第十类 其他可供组织参考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有残疾的体检表、残废等级材料;干部逝世后报纸报道的消息或讣告,悼词(生平),非正常死亡的调查报告及有关情况的遗书等。

第十三条 干部档案副本内容,是由正本中以下类别主要材料的重复件或复制件构成: 第一类的近期履历材料。

第三类的主要鉴定,干部考核材料。

第四类的学历、学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材料。

第五类的政治历史情况的审查结论(包括甄别、复查结论)材料。

第七类的奖励材料。第八类的处分决定(包括甄别、复查结论)材料。

第九类的任免呈报表和工资、待遇的审批材料。

其它类别多余的重要材料,也可归入副本。

第十四条 内容交叉的材料,可根据材料的主要内容或用途确定类别。

(一)带自传的履历或简历表,以自传为主,归第二类。

(二)履历表和简历表有鉴定的,以履历为主,归第一类。

(三)有任免职务内容的干部登记表,任免呈报表所附的考察材料或主要表现情况的综合材料、提升工资级别的评级、评定军衔的鉴定表等材料,以其主要用途为主,归第九类。

(四)政治历史问题与违纪错误混同一起给予处分的结论、调查报告、处分决定等材料,一律归第八类;凡未给予处分,以政治历史问题为主的,归第五类,以违纪错误为主的归第八类。

第五章 档案材料的排序与编目

第十五条 每类干部档案材料,都要根据材料内容的

内在联系和材料之间的衔接或材料的形成时间排列顺序,并在每份材料的右上角编上类号和顺序号,在其右下角编写页数。

第十六条 档案材料排序的基本方式:

(一)按档案材料形成时间排序的: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第七类、第十类材料;

(二)按档案材料内容的主次关系进行排序的:第五类、第六类、第八类材料。其中第五类、第八材料的排列顺序为:上级批复,结论或处分决定,本人对结论或处分决定的意见,调查报告,证明材料,本人检讨或交待材料等,其证明材料应根据每份材料所证明的主要问题相应集中排列。第六类材料,入团志愿书应排在入团的其他材料之前;入党志愿书应排在入党的其他材料之前,党员登记表等可按时间先后依次排序;

(三)第九类材料可根据不同层次干部的档案材料情况,采用按时间顺序或按材料性质相对集中排序。按材料性质相对集中排序的方法是:

1、工资情况的材料;

2、任免材料;

3、出国、出境材料;

4、其它材料。每种材料再根据形成材料的时间顺序排列。第十七条 每卷干部档案必须有详细的档案材料目录。目录是查阅档案内容的索引,要认真进行编写。具体要求:

(一)按照类别排列顺序及档案材料目录格式,逐份逐项地进行填写;

(二)根据材料题目填写“ 材料名称”。无题目的材料,应拟定题目。材料的题目过长,可适当简化。拟定或简化题目,必须确切反映材料的主要内容或性质特点。凡原材料题目不符合实际内容的,须另行拟定题目或在目录上加以注明;

(三)“材料形成时间”,一般采用材料落款标明的最后时间。复制的档案材料,采用原材料形成时间;

(四)填写“材料份数”,以每份完整的材料为一份(包括附件);材料页数的计算,采用图书编页法,每面为一页,印有页码的材料、表格,应如数填写;

(五)书写目录要工整、正确、清楚、美观,不得使用圆珠笔、铅笔,红色及纯蓝墨水书写目录。填写目录后,要检查核对,做到准确无误;

(六)书写目录时,每类目录之后,须留出适量的空 格,供补充档案材料时使用。

第六章 复制与技术加工

第十八条 档案材料载体变质或字迹退色不清时,须进行抢救。抢救材料,一般可采用修复、打印,抄写、复印等方法。凡打印、抄写的材料,必须认真细致,核对无误,注明复制单位和日期。

第十九条 建立档案副本的材料不够时,可选择正本中的材料进行复制,将复制件存副本,其原件必须存入正本。

第二十条 为便于装订、保管和利用,延长档案材料的寿命,对一些纸张不规则、破损、卷角、折皱的材料,应进行技术加工。其主要方法:

(一)对超出 16 开规格的档案材料,在不影响材料的完整和不损伤字迹的条件下,可酌情进行剪裁;不能剪裁的材料,须进行折叠。折叠时,要根据材料的具体情况,采用横折叠、竖折叠、横竖交叉或梯形折叠等办法。折叠后的档案材料,要保持整个案卷的平整,文字,照片不得损坏,便于展开阅读;

(二)对破损、卷角、折皱和小于 16 开规格的档案材料,要进行裱糊。主要方法有:单面裱糊、夹面裱糊,开窗裱糊、鱼鳞或梯形托裱,胶纸粘贴等。裱糊用的衬纸,必须采用白纸。浆糊和胶水必须能防虫蛀,不腐蚀纸张。裱糊后的档案材料要凉干,不得在阳光下暴晒或使用高温烫烤;

(三)对过窄或破损未空出装订线的档案材料,须进行加边。打眼装订,不得压字和损伤材料内容;

(四)拆除档案材料上的大头针,曲别针,订书针等金属品,以防止氧化锈毁材料。第七章 装订与验收入库

第二十一条 每个干部的档案材料,必须装订成卷。装订后的档案,目录在卷首,材料排列顺序与目录相符;卷面整洁、全卷整齐、平坦,装订结实实用,具体做法:

(一)将目录与材料核对无误;

(二)把全卷材料理齐。材料条件好的应做到四面整齐,条件较差的,以装订线一边和下边两面为齐;

(三)在材料左侧竖直打上统一的装订孔。孔距规格 应符合《条例》附件一的规定;

(四)一律使用《条例》附件一规定的标准干部档案卷皮。档案卷皮须书写档案人的姓名、籍贯、档案号。书写姓名不得用同音字或不规范的简化字。

第二十二条 干部档案整理装订成卷后,必须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经验收合格后,方能入库。

第八章 整理工作的注意事项

第二十三条 干部档案整理工作人员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干部档案工作的有关规定、严格遵守安全保密制度,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

(一)在整理档案时,严禁吸烟,以确保档案的安全;

(二)不得私自涂改,抽取或伪造档案材料;

(三)不得擅自处理或销毁档案材料。整理中按规定剔出的档案材料,须进行登记,经主管领导审查批准后分别情况予以处理;

(四)在整理档案过程中,要加强对档案材料的管理,防止丢失档案材料和泄露干部档案内容。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细则由中央组织部干部档案工作部门负责解释。

下载常见教学方式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常见教学方式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优化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范文模版]

    浅谈优化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摘要】美术是一门以视觉为主,具有情感性的学科教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技能,更重要的......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摘 要: 教学方式方法不能创新,有如“复制、粘贴”,永不能有所超越。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教育......

    谈幼儿园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

    谈幼儿园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 在数学活动中,人们认识到有系统有目的的数学活动,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幼儿学习数......

    20.新课程教学评价理念和常用方式方法

    教学评价的分类 按评价基准不同: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 按评价功能不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按分析方法不同: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教学评价的作用教学评价对教师的......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的方式方法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的方式方法 英语阅读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各种考试的必考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学生个人文化素质的必经阶段。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需要......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

    如何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贯彻十六大精神,加快山区发展”第三专题调研组 孙博 嘉应学院财经系 当前,我市各级、各部门积极实施“希望在外”和“外向带动”发展战略,牢固树立“抓......

    绘本教学模式的比较的方式方法论文

    绘本是20世纪产生的图书品种,因其图文并茂,充满情趣,深得孩子的喜爱。近几年,一些儿童文学作家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家认识到绘本阅读对低年级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开始致力于绘本的......

    新课程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方式方法

    新课程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方式方法 汉语拼音 (一) 汉语拼音的教学方法 1、 示范法 学生可通过观察教师发音的口形、舌位及其变化,听清字母声音,仔细体会会学会发音。如a的发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