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教小古文《北人食菱》

时间:2019-05-13 01:2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趣教小古文《北人食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趣教小古文《北人食菱》》。

第一篇:趣教小古文《北人食菱》

《北人食菱》教学设计

一、聊古文,找办法

1、读过古文吗?

A读过。能说说古文与我们现在读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吗? B 没有

其实,古文对大家而言,并不陌生,我们熟知的许多成语、名言,就出自古文,比如 “明察秋毫”“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这儿是我用古文写的两句话,大家读读看。猜猜什么意思。

我独爱莲。

饭否?

评:你是怎么读懂的,能把你的方法介绍一下吗?(相机概括、命名)

这猜也是一门学问,可不能不着边际地瞎蒙,说说你这么猜的根据是什么?

3、小结:看来,尽管没有真正读过古文,但大家还是能想办法把古文的意思猜个八九不离十的,接下来,咱们就用上这些方法,读一则古文版笑话吧!

二、聊菱角,猜故事

1、读题

这则笑话的题目是:北人食菱

什么意思?“食”怎么就成了“吃”?“食”什么?

2、出示菱角图

这是咱们水乡的特产,知道它在哪儿生长吗?吃过菱角吗?外面的壳能吃吗?

3、你觉得这个北人会怎么食菱?

评价:注意,这是则笑话,要是他和咱们的吃法差不多,估计大家就笑不出来了。

你这吃法挺有创意,不过北人不是这样吃的 咦,你怎么一猜就准啊,厉害!

三、读故事,补对话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1、出示古文

指名读 领读

2、北人怎么食菱的?连壳一起吃,用文中的话就是——

并壳入口,这吃法也太奇怪了,他为什么这样食菱? 出示:仕:做官

理解:生而不识

过渡:这就难怪了,人家是北方人,生来就不认识菱角,如今在南方做官,第一次吃菱角,“并壳入口”也是情有可原的,于是,有的人就提醒他了—— 或曰:“食菱须去壳。”

1、什么叫“或曰”?

你怎么知道“曰”就是说?

评:你能联系

来理解,真会想办法。古文有些词语跟我们现在不一样,组词也组不出,那我们就要专门记住它,比如,这个“曰”就是“说”。那“或曰”呢?

2、评价:你猜这是“

”,敢猜就很好。不过,袁老师告诉你,“或”还真不是或者的意思,“或”在这儿指“有的人”。

3、“或曰”就是“有的人说”。他怎么“曰”呢?谁来猜猜,请你“曰”给大家听听?

评价1:你这是在提醒吗?分明是在发问嘛。评价2:这是一个现代人跟古代人的对话。

4、古文的特点之一就是比较简洁,其实,这人就“曰”了五个字。出示:“食菱须去壳。”

5、看,他并壳入口了,你是好心人,提醒他一下,“或曰”——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1、既然人家好意提醒了,去壳食菱就是了,可这北人偏要——

出示:其人自护所短,曰:

2、咱们来看看,“护”就是干嘛?(掩饰)他的所“短”是什么? 哦,明白了,他不想让人家觉得他无知,笑话他连菱角都不认识。

3、所以他“自护所短,曰”——(指名读)“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你知道他什么意思吗?

提示: 这儿的 “并壳者”,可不能理解为“连壳吃的人”,因为别人可没连壳吃,所以他的意思是“我连壳一起吃的原因”。

4、他解释自己“并壳者”,是——欲以去热也

好家伙,敢情这菱角壳还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北人这话,你信吗? 点评1:他信,你们信吗?

不信?说出你的理由

5、是啊,故事开头就告诉咱们了,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6、显然,他只是为了——自护所短,谁再来学学这不懂装懂的北人?

点评:你这么小声(看来你自己都不信,),你得装作无所不知的样子,再来——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

1、我们知道北人不识菱,可席上的人并不确定啊,所以对北人“去热”一说半信半疑,这不,有人发问了—— 出示: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

2、指名读,你知道他这一问什么意思吗?

3、“亦有”就是——“也有”,“有……否”,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有……..吗?”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出示:答曰:

你知道北人是怎么回答的吗?(指名两人猜测)点评1:意思差不多。

点评2: 嘿,你还真能吹,不过北人比你更敢吹,他说啊: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里没有啊?

2、当然了,他用古文说的,就8个字,你们能只用8个字,把他的意思表述出来吗?同桌商量商量。

3、指名回答,点评

4、原文是这样的,出示:“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和你们的8个字,相差大吗?

点评:你们真不简单,第一次接触古文,不但能读懂,居然参加创作了。给你们点赞!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故事读到这儿,你觉得这北人怎样?你为什么这样说?

2、是啊,夫——

注意了,这儿要读“夫(fú)”,这个“夫”字在这儿,其实也没有什么意思,这古人呢,总喜欢用这个“夫”字,作句子开头,表示(假装咳嗽)接下来我要发表议论或叙述啦!因此呢,像“夫”这种放在句子前面,却没有实际意思的词,古文学家称之为“发语词”。

引读——(这个句子不太好读,谁来挑战一下?)指名两人读、示范读 看后面这半句——“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有点蒙了吧,没关系,咱们联系前面的故事,再分解一下,一样可以自己弄懂的。

先说说你觉得“此”是什么意思?(这,文中指“北人这么胡说”)

“坐”呢?是坐下吗,好像说不通,究竟要怎么理解呢?给大家个小提示:“停车坐爱枫林晚”,那里的“坐”什么意思?对,“因为”,带进这句话里面试试,能不能说得通,好像行了,这下理解起来就轻松多了吧。

引述: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菱角生长在水中,(北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这是因为他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你看,不懂就不懂吧,还非要装内行,这不闹笑话了吧。

四、明道理,背句段

1、读了这个小笑话,你受到什么启示了呢?

2、你觉得下面这几则名言中,哪一句最适合送给这个北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3、自由读原文

故事里主要出现了几个人物?北人、(或)提醒的人、(问者)提问的人

4、读原文

对话能集中表现人物性格,所以要把这则古文读好,首先得读好对话。请大家从桌肚里取出材料,同桌合作,分角色读一读。注意:读的时候,你的脑子里一定要看到这个人,你还可以加上表情或动作。

指名分角色读。

4、填空。

我把文中的对话去掉了,你们能不看材料,把它们背出来吗? 自由练习后,指名试背。

五、作业:

把这则笑话讲给身边的人听,可以用原文,如果你担心他们听不懂,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来讲,目标只有一个:一定要让他们笑得肚子疼。有信心吗?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shì)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yuē):“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yì)有此物否?”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fú)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qiǎng)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1.北人:北方人。2.食:吃。3.识:知道。4.仕于:(仕途)在……做官。于,在。5.席:酒席。6.并壳:连同皮壳。7.或:有的人。8.曰:说。9去:去除,去掉。10.护:掩饰。11.短:缺点,短处,不足之处。12.并:一起。13.欲:想要。14.以:用来。15.何:哪里。16.而:表示转折,此指却。17.坐:因为,由于。18.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译文】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shì)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yuē):“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yì)有此物否?”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fú)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qiǎng)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1.北人:北方人。2.食:吃。3.识:知道。4.仕于:(仕途)在……做官。于,在。5.席:酒席。6.并壳:连同皮壳。7.或:有的人。8.曰:说。9去:去除,去掉。10.护:掩饰。11.短:缺点,短处,不足之处。12.并:一起。13.欲:想要。14.以:用来。15.何:哪里。16.而:表示转折,此指却。17.坐:因为,由于。18.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译文】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第二篇:进修学校小教部古文述职报告

进修学校小教部古文述职报告

教师进修学校小教部

王清滨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恍惚昨日,瞬间一年。新旧交替,感慨万千。言行举止,历历眼前。朝思暮想,浮想联翩。静心思过,述诸笔端。

德虽不高,幸尚无缺。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忠厚纯正,胸阔坦然。勾心斗角,与之无缘。人上有人,天外飞仙。唯严律己,待人须宽。修身正己,期待明年。

游学多年,学识薄浅。幸有闲暇,乱翻书刊。书到用时,方觉杂乱。无章无序,多有缺憾。如饥似渴,似水流年。时光早逝,风华当年。七十秉烛,为学不晚。我辈努力,群书博览。勤奋勤勉,绳锯木断。悬梁刺股,滴水石穿。尚未盖棺,何忧何叹。

才能平庸,庶竭驽钝。兢兢业业,上报天恩。脚踏实地,不负黎民。

半载蹉跎,平静而过。半载忙碌,风风火火。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玉都山水,见证功过。夙兴夜寐,朝发暮归。深入课堂,听评议课。广采博收,有效观摩。审时度势,培训讲座。作文教学,别具一格。三展一探,互助训练。城镇乡村,蓓蕾初绽。云发定论,成果显现。

暮然回首,功过各半。浪荡乾坤,口无遮拦。圣贤寂寞,推杯换盏。相邀明月,月下花前。醉酒半酣,乱语胡言。幸遇明主,胸坦怀宽。谆谆教诲,未加抱怨。

展望明年,倍增信念。勤恳努力,无悔无怨。推进模式,甘心奉献。

第三篇:进修学校小教部古文述职报告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O m文秘

进修学校小教部古文述职报告

教师进修学校小教部 王清滨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恍惚昨日,瞬间一年。新旧交替,感慨万千。言行举止,历历眼前。朝思暮想,浮想联翩。静心思过,述诸笔端。

德虽不高,幸尚无缺。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忠厚纯正,胸阔坦然。勾心斗角,与之无缘。人上有人,天外飞仙。唯严律己,待人须宽。修身正己,期待明年。

游学多年,学识薄浅。幸有闲暇,乱翻书刊。书到用时,方觉杂乱。无章无序,多有缺憾。如饥似渴,似水流年。时光早逝,风华当年。七十秉烛,为学不晚。我辈努力,群书博览。勤奋勤勉,绳锯木断。悬梁刺股,滴水石穿。尚未盖棺,何忧何叹。

才能平庸,庶竭驽钝。兢兢业业,上报天恩。脚踏实地,不负黎民。

半载蹉跎,平静而过。半载忙碌,风风火火。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玉都山水,见证功过。夙兴夜寐,朝发暮归。深入课堂,听评议课。广采博收,有效观摩。审时度势,培训讲座。作文教学,别具一格。三展一探,互助训练。城镇乡村,蓓蕾初绽。云发定论,成果显现。

暮然回首,功过各半。浪荡乾坤,口无遮拦。圣贤寂寞,推杯换盏。相邀明月,月下花前。醉酒半酣,乱语胡言。幸遇明主,胸坦怀宽。谆谆教诲,未加抱怨。

展望明年,倍增信念。勤恳努力,无悔无怨。推进模式,甘心奉献。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O m文秘

第四篇:小古文阅读

八级必诵小古文

1.乡 村

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2.湖

四面陆地,水潴其中。小者曰池,大者曰湖。湖水深阔,巨舟可以往来。水中产鱼虾,多菱藕,而灌田尤便。故湖滨之田,收获恒丰。

3.荷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4.菊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5.雪人

大雪之后,庭中积雪数寸,群儿偕来,堆雪作人形。目张、口开,肢体臃肿,跌坐如僧。有顷,日出雪融。雪人亦消瘦,渐化为水矣。

6.勿 贪 多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7.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与诸兄同食梨,融独择小者,父问故,融曰:“儿年幼,当取小者。”

8.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9.山川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春日寻芳 时芳草鲜美,儿童放纸鸢于村外,春花绚烂,妇女戏秋千于杏园,小姊妹或三三五五踏青陌上,寻芳水滨,桃红柳绿,日丽风和,一年节令此为最佳时也。

九级必诵小古文

1.一年之计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白获者,人也。

2.称 象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3.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4.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5.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6.道旁李苦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7.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矛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8.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9.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0.割席分坐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者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十级必诵小古文

1.吾腰千钱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2.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4.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5.活 见 鬼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6.性 缓

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7.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8.北人啖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9.蜀鄙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而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10.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第五篇:小古文教学初探

‚第二课堂‛论文——上栗镇新建小学 吴丽芳

小古文教学初探——《放风筝》

初识小古文,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去年暑假,闲来无事,便加了很多教学群,其中就有一个专门的绘本阅读教学群。作为教师的我,对于阅读甚是酷爱,国学经典尤为突出。在教学工作中,总是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学生更加‚内涵‛些。我虽不是‚之乎者也‛的老夫子,却也因喜爱繁体字而对文言文兴趣盎然。小古文深得文言文意白言不白的精髓,晓畅通达,简明扼要,寥寥数语间,形象、情态、事件呼之欲出。学校正好在进行有关国学经典的课题研究,急需编纂校本教材,小古文不正是国学经典的重要部分吗,而我有幸地加入了此行列,于是我顺势把相关内容编进去。虽然,我从未想过对小古文教学做什么研究,但现在,我想我得改变这想法了。几分好奇几分窥探,我决定把小古文引入课堂,看看我身边这群孩子会有怎样的表现,于是,如下记述我的小古文教学初探:

某节课,教学任务后余下时间,我几句简介文言文:我们现在人会说话,古人也会说话,古人说的就是‚文言‛,写下来的就是‚文言文‛。到了高年级,我们会学习文言文,现在我们就来简单认识认识,和它混个脸熟……继而引入‚小古文‛。我选择了很短的小古文开篇《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果然,下面开始小声议论。由于内容实在浅显,于是让孩子自己读,读后发问:提出的是‚汝‛。我请他们拿出字典,根据部首检字法,找出了这个字的读音。我圈出‚吾‛,问孩子。好几个孩子能够正确发音,我欣喜之余,问:意思呢?居然有孩子在下面叫‚我‛。表扬后,我说:‚对!古人叫自己为‚吾‛。你看‚吾‛记住上面的五就是了,张口为‚吾‛。那么古人说‚你‛,怎么说呢?‛随后,我让孩子再读,找找看,‚你‛的表达就在这句话中。不少孩子马上告诉我,他们找到了‚汝‛。我请孩子站起来问理由。

‚我发现这个句子里,有一对反义词。是前——后。所以我想‘吾’和‘汝’是不是也是对应的呢?‛班里爱动脑筋的某某说。

‚我看这个题目叫《放风筝》,放风筝,不就是一个人在前,一个人在后吗?‛又一个小机灵。

我冲他们竖起了大拇指,用红色粉笔圈出‚吾‚和‚汝‛。‚真聪明,‘汝’就是我们说的你。会观察的孩子就会有发现。‛我把‚汝‚和‚吾‛大大地写在黑板上,让孩子读。强调第三声和卷舌。我让孩子们用‚吾‛和‚汝‛小古文可不能丢。于是我又带着孩子们读起《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孩子们读得摇头晃脑,津津有味。‚这句话在说什么呢?‛‚放风筝呗。‛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孩子们脱口而出。

‚那在哪里呢?‛ ‚青草地。‛

‚青草地么,长满绿草的平地。‛ ‚一片绿绿的草地。‛ ‚怎么放呢?‛

‚老师,我放过风筝,一个人举着,一个人放线。‛ ‚老师,一个人在前,一个人在后。‛ ‚老师,一个人往前跑,一个人往后跑。‛

‚青草地,多美啊,放风筝时间长了会无聊,我们做点别的?‛我开始启发孩子们。‚老师,跳皮筋。‛‚放到句子里试试。‛

‚青草地,跳皮筋。‛‚青草地,采蘑菇。‛‚青草地,晒太阳。‛‚青草地,踢足球。‛……

‚你们看,青草地,放风筝,你在前,我在后,前和后是相对的。你也能不能这么来说说青草地上做别的事呢?‛我进一步启发。

‚青草地,采蘑菇——这孩子卡壳了,我启发,我们比比谁…… ‚你们看,青草地,放风筝,你在前,我在后,前和后是相对的。你也能不能这么来说说青草地上做别的事呢?‛我进一步启发。

‚我知道了,青草地,采蘑菇,汝采多,吾采少。‛一个平时语文很好的孩子猛地站起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

‚青草地,跳皮筋,汝跳低,吾跳高‛

‚青草地,晒太阳,汝晒头,吾晒脚‛——真是有意思极了 于是我听到了好几个关于青草地的句子。闸门一旦打开,我可不想马上合闸。得让孩子们的思维如同汹涌的海浪奔腾起来。我又发话了:‚青草地,就是一个地方。我们只能在青草地上,换个场地活动下?‛沉寂片刻,一只只手举起来了。

‚在楼道,爬楼梯,汝上行,吾下行。‛ ‚超市里,买东西,汝买多,吾买少。‛ ‚操场上,踢足球,汝抢球,吾防守。‛ ‚在果园,摘果子,汝摘桃,吾摘李。‛ ‚在学校,接力跑,汝快跑,吾慢跑。‛ ‚课堂上,认真听,汝提问,吾抢答。‛ ‚课堂上,认真听,汝走神,吾专心。‛ ……

举手的孩子越来越多,我见孩子们意犹未尽,就让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也可以走到我身边告诉我。我发现有孩子找出一张纸,动笔开始写,我便让孩子们把自己编的一句话小古文写在采集本上,有的孩子一口气写了好几句,那个满满的成就感显露在脸上。

最后,我让孩子们把《放风筝》熟读成诵,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背着,念着,教室里恍然进入了一把戒尺,一间私塾,一位花甲老先生,一群摇头晃脑的学生……

这是我初探小古文的第一次教学,几分新鲜,几分欣喜,更多的是乐趣。起初担心的孩子置若罔闻和索然无味,以及低中段教学会不会有所困难,完全抛之脑后。小古文,没有多么博大精深的道理,却韵味无穷。孩子认识了常用的文言文字,会读,会背,还能自己仿写一句话小古文,相信会有很多孩子从此爱上小古文,直至爱上文言文,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的调调,或许会失于耳畔。

为了让自己和孩子们领略到更多小古文的韵味,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摸索,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结合文言文改现代文加绘画的教学形式,持续教学,并让孩子们从一句话,到三句话,到一小段话地进行仿写。我坚信,我和孩子们在小古文的交流探索中一定会收获更多成长中的快乐!

下载趣教小古文《北人食菱》word格式文档
下载趣教小古文《北人食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古文学习方法

    文言文学习方法沈阳市第二十七中学邹春艳文言文学习方法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学好文言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对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

    小古文诵读

    打开文言文诵读之门 ——在全国第五届‚新经典‚大讲坛上的讲演 朱文君 引子:语言这棵树 去年,李振村先生去美国,有一个现象引起了他的职业敏感,引发了他一连串的追问。 那是在......

    小古文翻译

    猫斗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译文:有一只黄猫和一只白猫,它们在屋顶上打架,迎着呼呼的风鸣叫着......

    小古文日记

    吾外祖母旧居,乃乡村也。门前小溪一条,清澈见底,溪边数石,奇形怪状,吾最喜之石,其状乃圆也。屋后竹林一片,绿树成阴,杨梅数株,中夹茶花,飞鸟一群,忽高忽低,常食外祖母家之杨梅。外祖父甚......

    小古文100篇

    1、放 风 筝 已背过( )已背熟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 2、乡 村 已背过( )已背熟 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3、芦 花......

    小古文100篇

    小古文100篇: 言物篇 1、《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我后行。 2、《芦 花》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3、《乡 村》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小古文教案

    虎与刺猬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隋朝笑话集《启颜录》,是一则幽默讽刺的寓言小故事。全文只有短短的四句话,言简意赅却意味深长。这个寓言故事的主旨其实很简单,告诉人们遇到事情要......

    小古文教案

    《小小少年大智慧》教学设计 课型:小古文教学 教学目标: 1、复习学过的小古文。 2、阅读两篇小古文,理解其意思。 3、积累古文中常用字的意思。 4、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这两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