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3.2.2商品谷物农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3.2.2商品谷物农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必修2
一、教学目标
1、识记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农作物;
2、掌握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3、掌握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农业地域类型之商品谷物农业。教材通过图文结合展示了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可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分类,以区分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教材没有明确展示,要求学生通过类比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自己归纳。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农作物;(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3)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2、难点
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3′)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及特点,这节课,我们接着来看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之商品谷物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是世界上生产商品粮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农业地域类型具有怎样的区位条件,它又有哪些特点。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5,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
1、商品谷物农业的农作物一般以______和______为主,美国等国家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______经营,而我国一般是 ______。(2分)
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让学生识记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知识。
2、读图3.14,试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角度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6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
3、参照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6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通过类比已学知识,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三)小组讨论(8′)
1、哪些区位条件属于自然条件,哪些属于社会经济条件;
2、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四)展示交流(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1、商品谷物农业的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在美国等国家,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一般是国营。
2、区位条件(1)自然条件
气候:气候温和; 地形:地势平坦开阔; 水源:灌溉水源充足; 土壤:土壤肥沃。(2)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国际市场广阔; 交通:交通便利;
人口: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 科技: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3、特点:生产规模大; 商品率高;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五)拓展练习(5′)
《新坐标》P36【随堂双基练习】5-6题。
(六)课后作业 新坐标
四、课后反思
第二篇: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城市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读图分析讨论法。2.案例教学法。3.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本节需要准备的知识包括:初中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气候(“热岛效应”等),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如曲线的斜率),以及人口迁移和农民工的有关内容,调查所在城市的发展变化和主要问题并分析其成因的方法,等等。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2、难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第1课时
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3′)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深圳现在是珠三角都市圏重要城市之一,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大陆城市前列。可这个发达城市在改革开放之前只是一个偏远荒凉小镇、边陲 渔村。我们真切地感受着由农村变为城市的过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探究的——城市化。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1-35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
1、什么是城市化?
2、阅读P31的图2.16,思考:城市化的表现除了人口从乡村向城市集聚、乡村变为城市以外,还有哪些?
3、阅读P31的第2段、P32的图2.17,归纳:促进城市化推力和拉力分别有哪些?
4、阅读P32的第1段,归纳:为什么人类要推进城市化,即城市化的意义有哪些?
5、阅读P33的“案例4”,对照图2.19,填写P34的表格。
(三)小组讨论(8′)
1、城市化的表现、拉力和推力有哪些?
2、城市化的意义?
3、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四)展示交流(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五)拓展练习(5′)
1.关于城市化的错误叙述是()
A.城市化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
B.城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城市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人口数量增加
3、世界城市化进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其界限是()A.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 B.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
C.文艺复兴时期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4.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城市化的特点是()
A.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空前的程度
B.中小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发展慢
C.由于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城市用地规模不断缩小
D.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达到13.3%
(六)课后作业
新坐标
第2课时 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3′)复习提问:
1、什么是城市化?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那么,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5-38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
1、根据P35图2.23,从城市化开始时间的早晚、目前的城市化水平、目前的城市化速度、城市病四个方面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2、阅读P36的图2.24,说出城市化导致生物、土壤、降水量、地表径流量、蒸发、下渗、地下径流量、水质、气温、光照、风速、风向等地理要素发生了什么改变?
3、阅读P36—37的图2.25,划出四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类型的来源和危害。
4、阅读P38的第1段,结合课外知识,思考怎样减轻城市病?
(三)小组讨论(8′)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2、城市化对城市地理环境的影响?
3、如何减轻城市病?
(四)展示交流(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五)拓展练习(5′)
1、下列关于逆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市区失业人口增多
B.出现在发展中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大城市发展水平低
D.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10、城市的空气污染源主要有
①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排放②工矿企业排放③居民生活燃煤排放④光合作用产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垃圾的不合理处理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B、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
C、目前城市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特别是饮用水的水质不断下降 D、地形封闭的城市利于空气扩散,大气污染较轻
(六)课后作业
新坐标
第三篇:高中地理 《季风水田农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季风水田农业》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季风水田农业。
农业是发展历史最悠久,也是受自然区位因素影响最大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本节第一课时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代表,主要体现了自然因素的影响,让身处农村的学生了解农业十分有必要,体现了地理新课程的时代性、生活性。
本节内容是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延伸和具体运用,教材用案例的形式说明典型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在本章中起着延伸、承接的作用,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还能够掌握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的一般方法,并可能运用该方法自主学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本节内容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方面,教材大量提供地图(分布图、气候图、地形图、人口分布图)力图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密切关系,其他因素则以较短篇幅的文字描述;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方面则以文字描述为主,兼两幅景观图和“阅读”部分。教材文字内容不多,配置了更多的地图和景观图片,可见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视觉信息去推导、掌握本节主要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认知起点:学生为高一学生,有一定地理基础知识,但较为零散不能形成系统。
学习兴趣:本校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农业是他们所熟悉的,多联系生活很容易调动其学习兴趣。
学习障碍:高一学生知识面较窄;读图分析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学习难度:对专业性术语如:商品率、机械化水平、小农经营等日常生活接触不多,理解可能感到吃力。
设计思想
由于本校是农村学校,学生又大部分来自农村,因此学习本章内容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基础好,课堂设计可以较好地切合新课程改革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的理念;再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多种媒体的信息传授,使学生能够改变传统接受知识的方式,利于掌握和记忆知识。通过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探究、课堂让学生谈论所看到、听到和了解的水稻种植业生产情况,总结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运用读图分析法 1 对季风水田农业形成条件的推导提高他们的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某地理现象形成的多种因素,这对学生将是终身有益;此外通过分析图3.11“我国水稻种植景观” 以求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主要农业区位因素。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喜欢地理,特别是身边的地理,让地理形成在他们的身体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结合当地、当时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2、综合评价区位因素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影响,认识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
3、分析当地水稻生产状况,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和分布及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过程和方法:
1、通过小组课前深入生活的探究活动,并在课堂分析、表达、总结和归纳,学会地理野外调查的一般方法以及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2、通过对教材4张地图的分析,培养地图分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区域产业区位条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尊重自然规律的观念
2、理解科技对生产的巨大作用,科技可以改变农业区位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教学准备:
1、把全班学生分为6组,进行探究式预习:
A组:回家观察、调查、了解水稻的生产过程,感受到什么? B组:调查村里每户平均水稻种植面积,为什么? C组:了解家里水稻产量及消费、销售情况,为什么?
D组:当地农村水稻种植过程中机械运用程度、科技含量调查,为什么? E组:水田生产的灌溉情况,为什么? F组:家庭种植作物比例构成,为什么?
2、把相关内容设计、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件展示习题,复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
1.《晏子使楚》中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2.我们泉州的“安溪铁观音”、武夷山的大红袍驰名中外,有些国外茶道爱好者曾经把茶种带回栽培,但效果很不好。(土壤)
3.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的气候都较寒冷,为何这两个地区的农业类型不同?(地形)
4.泉州市区周围形成大规模的蔬菜、乳、肉、禽、蛋的农业生产基地。(市场)
5.惠安的花生好吃。(光热、水分、土壤)
6.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计划地建立了一批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政策)。
二、引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进入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看图“三种粮食作物”,分辨三大粮食作物的外观特征。
3、提问:惠安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引入季风水田农业
三、季风水田种植业的特点
1、看课件或是P47“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图”,说出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学情预设]学生在这里是无法理解季风水田的分布的,仅仅带有初步感性认识,可在课堂最后让学生总结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在亚洲时得到解决。
[设计意图]尽管学生不可能一下理解其分布,但带着初步的印象有助于课堂的进行;另外在课堂的最后总结时又可以前后呼应,难题不攻自破。
2、承转:季风水田农业在我国大致分布在南方地区,我们惠安也有水稻的种植,下面请课外合作探究小组分别报告你们的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观察生活的习惯,在课堂上结合知识加以引导,今后学生能够养成带地理学科的眼光分析问题。
(1)①A组学生代表发言,描述观察、调查、了解水稻的生产过程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情预设]A组学生兴趣浓厚地描述他们所见所闻,在探究中可以感受到水稻生产的复杂(需要大量劳动力)、需水量大、对光热要求高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感受,让其自己推导出水稻生产“精耕细作、需要大量劳动力、对光热水的要求高”。
(2)①B组学生代表发言汇报调查村里每户平均水稻种植面积的情况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当地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推出“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小农经营”的结论
3(3)①C组学生代表发言:家里水稻产量及消费、销售情况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水稻单产高,但自身消费多,用于销售却少 [设计意图] 让学生推出“单产高,商品率低”的结论,寻找原因是“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
[知识链接]商品率:商品率就是生产的产品中用于作为交换的占多少比率,比如共生产了4吨粮食,其中3吨出售(即用于交换),1吨自已消费,那么商品率=3/4=75%;农业生产的产量高、自身消费少、生产效率高、交通和市场条件好,商品率就高。
(4)①D组学生代表发言:当地农村水稻种植过程中机械运用程度、科技含量调查情况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得出“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的结论,原因“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但又发现与以前相比,电力灌溉、脱粒发展较快,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也逐渐增多,让学生认识到“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5)①E组学生代表发言:水田生产的灌溉情况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发现农村水稻生产灌溉问题严峻,水利设施不足。[设计意图]学生思考:为什么水稻生产容易遇到灌溉问题(1、水稻需水量大;
2、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从而得出季风水田农业另一特点—水利工程量大,但小农无力建设需要国家的帮助。
(6)①F组学生代表发言:家庭种植作物比例构成
[学情预设]学生发现当地种植水稻、小麦、花生、地瓜等作物、以水稻为主 ②提问:为什么以水稻种植为主,不象北方以小麦为主?;为什么可以兼种这么多作物?
[设计意图]对该组学生要求较高,学生可通过询问农民了解到:因为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所以选择以水稻种植为主;南方光热条件好,惠安地区一年可以达到两熟甚至三熟,所以可以兼种许多作物。
3、每组再派一代表发言,总结各自得出的季风水田种植业的特点
4、教师总结:形成小农经营、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
四、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和区位因素
1、(过渡)从刚才的分组探究活动中,大家掌握了水稻种植业的特点,那么你们能不能根据所得出的特点,在广袤的国土中寻找适宜水稻种植业发展的地域 4 呢?
2、各小组再派一代表发言,分别得出水稻种植区的区位要求:光热水条件要好;劳动力丰富;最好是平原便于管理;分布在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的地方。
3、阅读“阅读”部分,了解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读47页图3.10“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方法:将地形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分别与水稻分布图对照,思考,分析原因。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总结出水稻适宜分布的区位条件了,通过对图3.10的分析,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前面所学知识,加强理解记忆;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五、课堂总结
由学生完成课堂总结:为什么季风水田农业要分布在亚洲?
[设计意图]整堂课下来,学生已经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有较深的理解,课堂总结交给学生,使课堂的目的得到实现,知识点前后呼应。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一课时 季风水田农业
一、特点
(一)、习性特点
1、对光热水需求量大
2、对劳动力需求量大
(二)、生产特点
1、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
2、小农经营
3、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
4、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
5、水利工程量大
二、区位因素及分布
(一)、区位因素
1、气候
2、地形
3、劳动力
4、市场
教学反思
本课打乱了教材顺序,进行大范围的重组,将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区 5 位因素)调到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后面,我认为一来更加符合人的逻辑思维过程,因为只有了解了一种产业才能理解它的分布以及形成条件,这样使学生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体验;二来本地农村中学的学生对水稻种植比较了解,由生产特点入手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容易掌握,整个课堂设计可以呈现由浅入深的流程结构。
此外,在分析47页图3.10时,要求学生按照前一课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一样的分析方法,将地形、气候、人口分布图分别与水稻种植分布图对照,得出影响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从而掌握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区位因素的一般方法,可以用于今后其他农业地域类型乃至工业地域类型的学习。也了解分析事物的地理方法。
第四篇: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1.3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1.3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必修2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区别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3.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办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2、通过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分析世界各国应该如何实现或保持人口合理容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环境人口容量主要要讲到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而人口合理容量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为什么要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其意义是什么。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2、难点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3′)
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2-14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
1.找出并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2.根据书本及生活实际,思考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4.世界各国应该如何保持人口合理容量?
(三)小组讨论(8′)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如何制约它?(正相关、负相关)
2、世界各国应该如何实现或保持人口合理容量
(四)展示交流(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五)拓展练习(5′)
1.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资源 B.科技发展水平 C.人口的文化
D.生活消费水平2.原始社会的环境人口容量()A.比现在小得多
B.比现在大得多
C.与现在相当
D.无法比较
3.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10 000、6 000、4 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8 000
B.10 000 C.6 000
D.4 500 “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完成第4~5题
4.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②P'为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④P为环境承载力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5.图示反映了()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③当人口规模小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 ④当人口规模大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六)课后作业
新坐标
四、课后反思
第五篇: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
计 新人教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影响大牧场放牧业及乳畜业分布的区位因素
2、学会分析并掌握促进放牧业、乳畜业发展的方法有哪些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通过读图分析西欧气候条件对乳畜业的影响及西欧经济发展对乳畜业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畜牧业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农业的发展既要自然条件的支持又要人文条件的辅助,提高学生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对大牧场放牧业与畜牧业的区位条件的考察,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的分布、成因、特点
(2)影响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的区位因素
2、难点
影响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的区位因素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3′)
前面我们学习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分析了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对种植业区位条件的影响。大家也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所以也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种水稻,那么不同地区都适合发展什么农业呢?为什么适合发展那些农业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进行畜牧业的学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可以学会分析畜牧业的区位条件。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1-54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
1、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等国的、气候区。其特点是、。
2、根据书本P51案例4,概括潘帕斯草原放牧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阿根廷为保障其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
3、乳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主要是、、、、等地的 周围,其生产对象主要是:,产品是、。
4、完成书本P52页活动题。
(三)小组讨论(8′)
1、自然因素及人文社会因素如何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2、对比大牧场放牧业与乳畜业区位条件的异同?
(四)展示交流(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五)拓展练习(5′)
1.大牧场放牧业以牧牛占重要地位的国家是()A.美国、阿根廷 B.美国、澳大利亚 C.南非、新西兰 D.南非、阿根廷
2.关于潘帕斯草原大牧场牧牛业区位选择条件的叙述欠妥的是()
A.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B.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 C.距海港较近,交通方便 D.经济发达,市场条件好
3.关于阿根廷牧牛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使牧牛业获得飞快发展
B.这里最早的良种牛是澳大利亚人带来的 C.这里所产的牛肉主要出口到美国 D.这里的牧牛业一直是粗放的经营方式
右图为某种气候类型气温降水资料图,气候与农业区位选择的关系密切。根据图示回答1-2题:
1、该气候类型是()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2、该气候典型分布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A.季风水田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乳畜业 D.混合农业
(六)课后作业
新坐标
四、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