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 国学教案
第2课 修身为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和古诗,注意读出文字中推理论证的气势。
2、知道“八条目”是什么,知道“格物”“致知”等词语的意思,大体了解课文两个自然段基本内容。
3、能够理解课文以修身为本的意义,知道顺推与逆推两种论证方法论述“八条目”的逻辑关系。教学重点:
1、诵读。
2、了解“八条目”和“以修身为本”。(中国人没有二元对立的思想,所以其实这些条目并非阶段性渐进,而是以修身为主线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的过程。)教学难点
1、能够理解八条目与修身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视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故事里《一屋不扫》讲了什么道理吗? 生:凡事要从小事坐起。
师:对啊,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肯定要从自身开始改变,但是该如何改变呢?让我们打开书本„„
二、读顺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读文,注意读正确,不认识的地方多读几遍。
2、个别展示读,并及时正音。
3、齐读。
三、读熟课文,读出节奏。
1、听一听视频的范读。
2、齐读。3,点生出来读。
4、师生对读,生分组对读。
四、读懂课文。
1、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内容、道理,让学生畅所欲言。)
2、播放注释,学生自悟。3.看完注释,再读一遍。
3、结合注释交流收获(点生)。
4、重点提示:
(1)观看视频《庄王问策》,你能用文中的话说说其中蕴含的道理吗?(点生)
(2)提问:你根据这个道理反思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谈谈自己的志向和身边小事的关系。
(4)多种形式熟读成诵(男生读、女生读、男女对读,分组读等)。(5)试背.五,读熟后拓展神奇汉字
六、诗歌赏读
多种形式熟读《杂诗》不必纠结意义,可放于早读。
七、完成p9读一读。
第二篇:国学教育教案 大学
(推荐)国学教育教案设计
《大学》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2.难点:
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臵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的问题。
二、导入
1.了解“格物致知”以及题目的含义。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解释“格物致知”意思的句子并阅读理解。
明确:“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探究(格)事物(物)获得(致)知识(知)。出自于“四书”之一的《大学》。本篇题目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具有从探察物体而获得知识的精神。题目即本文的中心论点。
2.导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提问:“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提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提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提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讨论并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7.提问: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讨论并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8.提问:《大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三篇:小学国学校本课《大学》教案
《大学》
教案 ——明德章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1、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出示句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孔子图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练读。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3)全班齐读。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指读。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2、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康诰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明德章,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 “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 “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1)学生自由练读。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2)全班齐读。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3)指读。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2、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盘铭章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 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 “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学生自由练读。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全班齐读。初步感知句子内容。指读。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3、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 诗云: “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 “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 诗云: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4)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5)学生自由练读。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6)全班齐读。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7)指读。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4、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把不懂词句找出来。C、班内交流。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第五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 子曰: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学生自由练读。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全班齐读。初步感知句子内容。指读。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5、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第六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 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 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 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1 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学生自由练读。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全班齐读。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指读。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6、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第七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学生自由练读。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全班齐读。初步感知句子内容。指读。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并提出自己的疑惑。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第八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学生自由练读。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3 全班齐读。初步感知句子内容。指读。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4、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4、练习背诵。
四、总结。《中庸》 教案 第九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简介中庸全篇的来历及总体内容。
2、出示句子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二、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三、学生自由练读。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四、全班齐读。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五、指读。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5、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把不懂词句找出来。C、班内交流。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第十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 仲尼曰: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学生自由练读。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3 全班齐读。初步感知句子内容。指读。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6、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第十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一、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二、学生自由练读。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三、全班齐读。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四、指读。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7、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第十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 子曰: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一、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二、学生自由练读。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三、全班齐读。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四、指读。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8、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第十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引入新内容。出示句子 子日: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二、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三、学生自由练读。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四、全班齐读。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五、指读。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9、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第十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 子日: “人皆日: „予知。‟ 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 „予知。‟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2.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3.学生自由练读。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4.全班齐读。初步感知句子内容。5.指读。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并提出自己的疑惑。6.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把不懂词句找出来。C、班内交流。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第七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 子日: “回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三、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四、学生自由练读。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五、全班齐读。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六、指读。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10、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把不懂词句找出来。C、班内交流。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第八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3.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4.学生自由练读。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5.全班齐读。初步感知句子内容。6.指读。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并提出自己的疑惑。7.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把不懂词句找出来。C、班内交流。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8.、练习背诵。
四、总结。
第四篇: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欢迎阅读。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一
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二“学而优则仕”,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得给予相应的官职,否则便是重视不够关怀不到。当然,没有一官半职也无法说明你取得了成绩。正是这一句辛辣的书评吸引了我,从头至尾,一气呵成!
书中对人物的刻画可以说做到了极致,心理描写更彰显了人物百态,然而读罢给我最深的感觉却是:这里不是校园。没有莘莘学子的朗朗读书声;没有青春校园的生机和活力;没有学术论坛的笔剑争锋。
这里是一个工厂,专门负责生产经营的地方;这里是一个围城,城里城外的人们各显神通;这里更是一个集市,到处都是呼喊叫卖的声音。
文章还在陆续的连载之中,我还没有读到故事的末尾,我不知道文章的作者会以什么样的结局来结束这所谓的大学。暂且不去谈那些领导们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杜小春的见异思迁,高歌的形骸放荡,马长有的拾阶而上,这哪里是大学教师的模样!
正如一位网友评论的那样,到底是我上了大学,还是大学上了我?在这样的校园里,这样的潜规则作用下,我不禁感到非常的悲哀。文章开头的杜小春很像现实中的我,所以读到她出现的地方,我是一路同情,直到我再也不能忍受——因为我知道,我是永远不会成为杜小春那样的人。我可以与名利无缘,我可以生活得辛苦贫寒,但我要永葆我心中的明灯不灭,走过悠长的黑暗,迎来的定会是灿烂的黎明。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人生最好的境界莫过于此吧!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三《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强调说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关键在于须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讲的要治好家族,关键就在于必先修养自身之品德。“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意思是所说的要治理好国家,关键须先治理好家族。“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意思是所说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国家。
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
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本末倒置就糟糕了……
大学短短的两千来字,就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第五篇:国学教案
教学内容: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教学目标:
1.理解两句话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两句话。
2.通过看故事、听故事,讨论交流,学习与人相处之道。教学重点:
通过看故事、听故事,讨论交流,明白与人相处之道。教学难点: 学会与人相处之道。教学过程:
一、上课前播放MTV《三德歌》
二、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喜欢我来给大家上课吗?(因为孩子们平时很爱上我的课)大家准备好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弟子规》第二部分中的: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大屏幕投示),自由读,指名读。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短片,想不想看?
三、看一看,说一说,体会情感。
1、播放电视短剧《布丁的故事》。
①.谁来说说他们错在哪里?违反了《弟子规》的哪一句?
学生很快说出上面有关语句,或其它如:“人有短,切莫揭“等语句。
②在我们自己家里或班里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我们该怎么做呢?
兄弟姐妹之间不能没有谦让,更不能相互揭短,要和睦相处,父母长辈才放心
2、观看动画片《孔融让梨》 ①哥哥为什么让孔融先拿?
②孔融为什么要拿最小的呢?他为什么要把大的让给哥哥,从这里可以看出孔融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表现出孔融对哥哥怎样?
③那爸爸说弟弟比他小的时候,他说了什么?从这可以看出孔融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表现出孔融对弟弟怎样?
孔融作为哥哥很友善,作为弟弟很尊重哥哥,这就是——(引读)
3、折筷子实验
①.小朋友看这些是什么?老师带来了一根筷子,我请一个小朋友来折一下,看看能不能把它折断。②如果是一把呢?
这个故事说明……
4、学了这么久同学们也累了,老师让同学们放松一下,再看一个动画片好不好?看动画片《将相和好》。①.廉颇得知蔺相如的官位比自己大的时候很不服气,开始说的什么?如果是你听了这话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你会怎么做?蔺相如听了怎么做的?蔺相如是怕了廉颇吗?他说了什么?从这儿可以看出蔺相如懂得怎样?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他?结果廉颇还生气吗?
②是呀,在言语方面如果我们懂得忍让就会减少很多言语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还有争吵。一个家庭中兄弟如此,将充满和乐;一个国家中将相同心,将国泰民安啊!这就是——(引读)
四、诵读
1.下面我们把学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
2.请小朋友们一边读一边写,把今天学的这几句话写在习字本上。
四、谈一谈,升华感情。1.同学们学习生活在一起,我们就像一家人,大家亲如兄弟姐妹,通过今天的学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准备怎么做了吗?——(引读)投示:四海之内皆兄弟
2.不光《弟子规》教育我们这样做,古人还有好多关于我们今天学的内容的成语、名言警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以和为贵;得饶人处且饶人;和睦相处;一团和气;化干戈为玉帛;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自古贤臣出孝门…… 3.最后老师有一首歌送给大家。我们来一起唱一唱结束今天的课程。唱《三德歌》。
五、作业
背诵今天所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