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我的母亲》第二课时_教案
第二课《我的母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作者母亲形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感情是如何体现的呢? 课堂实录
一、问题探究
【设计意图:进一步了解文章,感受母亲的形象。】
1.作者极少用直接抒情的语句,却能够字里行间感人至深,他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2.作者说“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齐读最后一段。
3.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似与主题无关,为什么? 4.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景? 学生讨论后明确:
1.质朴真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结构,真挚的情感。
童年的视角回忆童年的往事,没有成人的姿态和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敬爱母亲之情溢于言表。
2.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谦虚的种种美德。
3.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为后文写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作了铺垫,与结尾呼应。4.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母亲的言传身教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二、质疑、解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感受母亲对我的重要影响。】 1.母亲的为人处世对作者有哪些影响?
2.课文前三段看似与写“母亲”无关,为什么还要写?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生结组讨论后,师生共同明确答案。
1.我学到了母亲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优秀品质。
2.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同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3.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三、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意在深入把握文章,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1.母亲教育儿子是非常严格的,你是怎样看待母亲的教育方法的?
2.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回忆一下,与同学们交流。
3.母爱如三月的春风曛得人昏昏欲睡,犹如夏夜的凉茶让人精神倍爽,又是母爱又是絮絮地唠叨让我们不能理解,我们都能理解母爱吗?母亲爱子女的方式不同,多数的母亲都是说教式的爱,一件事说起来三遍四遍,我们嫌母亲烦,不能理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或者你有事不能理解母亲的做法,请你说一说。
4.母爱如水,母亲是源,无论你奔腾到哪里,身上流淌的,依然有不尽的源头之水。我们每天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你长这么大,母亲为你做的事有哪些你忘不了? 5.母爱可以使你在痛苦中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中得到幸福。母爱是无任何条件的,就连小动物的母亲也会保护自己的宝宝,请听下面的故事。(播放《黄鼠狼妈妈找食物》)(老师打出课件后,播放了一个深情而又荡气回肠的歌颂母亲的曲子《烛光里的妈妈》,创设了很好的氛围。然后让学生换位思考。)课堂小结
同学们,母爱犹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永不受污;母爱犹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永远温暖。热爱我们的母亲吧!让我们用歌曲《懂你》来表达我们的这份心意。(播放歌曲《懂你》)布置作业
1.请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2.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3.积累有关母爱的名言和诗词歌曲。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胡适
语言美:质朴、真切 结构美:严密、清晰 人物美:严父、慈母、恩师 情感美:关爱、敬意、怀念
第二篇: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案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积累令人感动的语句。
2、揣摩课文中描写对祖**亲怀念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祖**亲同样怀着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3、学习作者触景生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情感体验缺乏经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季羡林老先生因失去母亲,抱终天之恨,数十年如一日的痛苦。后来作者来到异国他乡,第一次离开祖**亲,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细细地读一读季老的其他几段日记,你从哪儿读出了作者对祖**亲的怀念?圈圈画画,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二.读日记,品念国之情
生读书批划,小组交流
1、谁来有感情地读读你批划的语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从哪儿读出来的?
交流收获
(1)”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作者思念祖国时是怎样的心情?(酸酸的,有点凄凉,又是甜蜜的,浓浓的)
师:为什么是酸酸的,凄凉的?(远离亲人,倍感寂寞)为什么这凄凉又是甜蜜的?(美好的回忆给作者心灵的安慰,有人可想,有人在想你,感到宽心,甜蜜)
引导朗读,大屏幕出示: ”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想念母亲,又想念魂牵梦萦的祖国,作者的心中怎能不百感交集呢?一起读
师:离开祖国,好似离开母亲的孩子,这种思念是酸涩的,这种游子之心是多么浓烈啊!再读
师:这凄凉、这甜蜜构成了作者心头浓浓的思恋,这凄凉、这甜蜜萦绕在作者的心中,融成一个字,那就是?(糊)
师:糊是什么意思?(粘、覆盖、贴、缠在、萦绕„„)
师:作者内心对祖国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全都融入了这个“糊”字,再来读这段话。
(2)”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抓住“简直不能忍耐”体会作者内心无法抑制的孤独、悔恨、思念。”
师:作者想祖国、想家人、想故乡,想得百感交集。再读读日记,还想得怎样?
(简直不能忍耐)
师:忍耐是什么意思?(忍受,承受)
师:联系上文,作者简直不能承受的是什么?
(对祖国的思念、对母亲的思念、缺少朋友的关心、异乡的孤独)
师:作者拿出最大的忍耐还简直不能忍耐的正是对祖国的思念,是异乡的孤独,是没有朋友的关心,是失去母亲的无比悔恨„„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感情朗读,齐读
2、学习触景生情的写法
师:是什么样的情境触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呢?
(孤独的暗夜、风吹过窗外、房东太太的神情)
师:这就是触景生情。我们来读一读这样的景,这样的情。
出示:”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当看到房东太太盼望自己的儿子归家的情景,立刻又引起了他的思母之情。
出示:”我看了她的神情,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师:在异国的日子,每当风吹过窗外,每当雨声入耳。
出示:”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师:小城虽小,但城里的一草一木,人们的一举一动,却时时处处都能勾起作者那份深深的思念之情。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这个国外的小城里面,还可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遇到什么?勾起季羡林先生的思乡之情?请用“也许„„我现在还真是相加,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这样的句式来写一写。
生写在书上,交流
三.读首尾,感受不变的爱
1、是啊,在作者的一生中,有两位母亲,一位是生身母亲,一位是祖**亲,这两位母亲在他的心中同样重千斤!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情感呢,请你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的崇敬和眷恋。齐读课文的首尾两段。生读文
2、总结:耄耋之年的季羡林老爷爷,回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都浓缩在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读题
3、过渡:虽然身在异国,但是距离并不能阻隔作者的思念,于是几个月后,他写下了《寻梦》这篇散文,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四.补写《寻梦》,升华情感
1、自读《寻梦》的首尾段,交流感受
出示:”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师:同学们,在这篇散文的正文部分,作者一定描写了自己在梦中见到母亲的情景,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结合课文的学习和季羡林的资料来写写梦中与母亲相见的情景。生补写,交流,点评
教学反思:1.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课堂上,有训练,有生成,学生能够对缺乏现实体验的作者的情感理解到位。
2.感情朗读,还给学生读书的时间,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祖**亲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3.读写结合,课后,我设计了一个扩写练笔。结合课文中出示的《寻梦》的首尾段,运用手中资料和课堂感悟,用生动的语言,写一写作者在梦中与母亲相见的情景。
纵观整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对课文内容能够感同身受,达到了我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课堂上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对待学生灵光一现的发言,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生成;再如,有时,还是表现出死记教案,不能灵活运用。这些,都在说明,我对教材的驾驭,对学生的驾驭,对课堂的驾驭,需要我通过不断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来逐步提高。
第三篇:我是什么 第二课时教案
《我是什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感受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训练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2、情感与态度方面:
(1)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
3、信息素养方面:在打写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展开丰富联想,在形象思维训练中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直奔主题
教师引导语:上节课,小朋友们认识了一位好朋友,它千变万化,就像魔法小天使。它就是:小水滴。(教师贴小水滴图)第二环节: 感受水的变化,进行词句训练
1、直观感受水变化的过程,教师导语:瞧!多可爱的小水珠呀!它还会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奇妙的变化过程吧!(播放动画)
2、结合课文内容,深入了解水的多变性
教师导语:动画片中的小旅行家来到了课文中,请小朋友们自由地读一、二自然段,小水珠都变成什么。
3、感悟水变成云,培养孩子想象能力
(1)教师导语:小朋友,你们就像可爱的小水滴。小水滴小水滴,现在你们升到空中变成无数的小点儿,连成一片变成了云。我看到身穿不同颜色衣服的云飘过来了,(PPT展示朝霞),早晨,我变成美丽的朝霞,晚上我是美丽的晚霞(PPT展示晚霞),晴天,我穿着白衣服(PPT展示白云),阴天,我穿着黑衣服(PPT展示乌云)。你们想穿什么衣服打扮自己呢?读句子。
(2)教师导语:有时候,我变成小狗的样子(ppt展示小狗样云朵),跟太阳公公说话,小水滴,你们想变什么? 水变成雨、雹子、雪
教师导语:小水滴们,冷风来了(播放呼呼的北风声),真冷啊,你们冷吗?你这时变成什么落下来?天气越来越冷了,你们聚在一块变成小硬球了,你的名字叫“雹子”,冬天到了,你们是不是更冷了?难怪你们披上白色的外套,变成小
花朵了,你的名字叫“雪”。
出现的地方
(1)教师导语:小水滴,你们完成了这么多的变化,一定很累了吧?你们平常喜欢到什么地方休息一下?(生朗读第三段,读完指导,再读)
(2)教师范例分享:你们真快活啊!我也想当大水滴,平常我在池子里跟小鱼讲故事,小鱼最喜欢听我讲《美人鱼》的故事了,小水滴们,你们呢?(3)学生进行联想,小水滴平常会到什么地方做了什么。客观认识水的优缺点,激发环保意识
(1)教师导语:你们是快乐的小水滴,也是温和的小水滴。你们为人们做过什么好事?又给人类带来什么麻烦?我们一起来看看(ppt展示)(2)认识温和和暴躁是一对反义词
(3)水给人类带来了灾害,这样做好吗?该怎样做? 阅读拓展,写话创作评互通
1、阅读关于水的文章,拓充知识面
在我们资料城里还有许多快乐的小水滴,我们看看他跟大自然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学生按要求进入资料城自主学习。
2、出示题目,明确打写要求
小水滴们,你的一天是怎么过呢?去过哪些好玩的地方?你能仿照资料城的文章写一写吗?
第四篇:怀念母亲第二课时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回顾新课,谈话导入:
孩子们,有这么一个人,从嗷嗷待哺到牙牙学语,从拉屎拉尿到穿衣吃饭,从上学读书到结婚生子,一生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无不牵动着她的心。在她心里,家、儿女就是最大的责任。她的名字叫母亲。当季羡林与母亲相隔八年之久不曾见面突然得知母亲弃养的消息,他回忆道:
1.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母亲)母亲,母爱最重!可他偏偏失去了最重的东西。他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异乡,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没有)看书,快速浏览课文第三自然段。
二、走入“梦”中,品味文本。
由读导疑:作者到底在追问自己什么?(两位母亲为什么频来入梦)
(3)过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呀!同学们,就让我们以这“梦”为线索,跟随作者探寻这两位母亲频来入梦的缘由吧。
三、走入“梦”中,品味文本。
(一)由疑导学,品“失母之恨”。
1、领入回忆,聚焦“终天之恨”。
(1)这一切还得从他失去母亲开始!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哪个自然段叙述了这段回忆?
(2)指名读,诱发疑问:这段回忆留给作者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3)是呀!季老极其伤心,极其痛苦,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吗?(终天之恨)同学们,读书读出了这么多不同的观点,唯独“恨”字很费思量。(板书:恨)季羡林说的这个终天之恨,恨得什么?为什么会恨呢?
2、层层叠进,品读“终天之恨”。
(1)抓词句—— 一品“终天之恨”
①哪些语句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这终天之恨呢?再读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来,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②学生汇报句子,并简单说体会。
预设:“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师:这一切都源于„„母亲的逝世。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弃养。是啊,我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平时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母亲临终前都没看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儿子,带着遗憾与不舍离开,一想到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
师:这样的悲伤,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吗?试试看。(生读)
预设:有个同学读得特别好,悲伤之情尽露。他是怎么读出悲伤的? 他读得很慢。他读得有些沉重。他重读了“痛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真想”这些词语。他读出了作者的悲伤,采用了放慢的重读方式,这一处理非常好。
(2)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想起什么?
出示资料: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于是,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失去了母亲,我成了——孤儿 成了——缺少母爱的孩子 成了——灵魂不全的人
师:你觉得什么是“灵魂不全”?(指名说)
(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一片黑暗......是啊,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身遗憾。
出示资料: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读了这则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
③师引读:你们体会得真好啊!把你们内心的感受通过朗读传递给大家吧!引读: 师:面对母亲的离去(生读: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师:想想(生读:我的愿望没有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师:终于明白(生读: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师:抱着终天之恨我不能自己(生读: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读到这,你已经深深地感受到填满作者内心的终天之恨——生:是一种(遗憾)、是一种(后悔)愿望还在,母亲却已随西风而去,只留下这终天之恨——(全班配乐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呀,齐声诵读:
出示:天下儿女的遗憾: 触景伤怀,品“思母之痛”。
1、回读“梦”境,自然过渡。
这终身之恨随着作者留学德国而消逝吗?不。(出示句子)我们清楚地了解到,读第三自然段。
2、发疑引思,日记明心声。
到底是什么触动了作者内心之痛呢?作者用穿插日记的写法详细地记下了当时的一切,让我们自由读读作者的心声。
3.现在请你仔细阅读季羡林的几篇日记,看你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同样,在不理解的词或句旁作上记号,在有感受的地方作点批注。(生自学)4.交流第一则日记:
(1)出示日记
(一)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
①师生对话,走进那个“黄昏”:这则日记记录的是一个黄昏时候,一般说来,黄昏的时候,我们都放学了,大家要——?在这个时候,你们的爸妈下班了,他们都要——?天上的鸟儿在这个时候也要——?此时,季羡林能回家吗?他的家在哪儿?引领学生体会海外游子有家难归的苦衷。
②创设情景,走进作者的心海:“季羡林只好孤寂地站在窗前,抬眼望去,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正步履匆匆地往家里赶,漂泊的渔船也静静地停靠在海港,就连不知疲倦的小鸟也开始归巢了。薄暮中,远远地传来了母亲唤儿回家的声音„„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季羡林,你的心会在哪儿?你的脑海中会浮现什么?”启发学生想象,让文中的“故乡”“故国”“故国的朋友”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对祖国地怀念变得真实可感。
③在交流中理解“甜蜜”,指导朗读。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点拨:当你回忆起这些快乐的时光,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所以说,有时候,美好的回忆往往是精神上的安慰,是对心灵创伤的一种治疗。
(3)我们通过这凄凉,通过这甜蜜。看到了作者在异乡的生活,对吗?这凄凉这甜蜜最后融成一个字,萦绕在作者心头,哪个字?(4)“糊”是什么意思?覆盖、粘、缠在
想甩甩不掉的是什么呢?是内心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全都融入到这个“糊”字中了。谁来给老师和同学们读出作者这种甜蜜。
生:读
师:一个糊字,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对祖国无尽的怀念。
虽然凄凉但内心甜蜜你能读出作者的复杂心情来吗?
1、过渡:再来读一读季先生在11月18日写下的日记,看读出了什么?(学生自由读)
2、交流
房东太太的什么事?什么叫“高兴得不得了?” 这句话可用一个成语来代替,什么成语?可提示“欣喜若狂,兴高采烈等)
一串省略号,想象她会做些什么?学生思考省略号的含义,省略了什么,为什么省略,有什么好处,不省略和省略的作用一样吗? 3母亲做了好多好多的事,但是他回来了么?用课本中的话回答。
5、孩子们,房东太太的儿子,今天没有回来,但是明天、后天也许他就回来了,可是季羡林的母亲呢,她等到自己的儿子回来了么?
补充资料四: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呀!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所以,此时此刻,季羡林的心情用三个字来形容——真想哭!
出示:
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地下的母亲,真想哭!现在,请你再读读这句话,(请3名同学)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心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5.咀嚼“寻”字——思母至苦
过渡: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在我离开的日子,祖**亲与生身母亲是频来入梦,可作者为什么要寻梦呢?自己读读寻梦的开头和结尾,你能发现什么?(看不清母亲的面影。)
师:是啊,我怅望灰天,在泪光中,幻出母亲的面影。这句中有一个字,注定作者看到的母亲是模糊的,哪个字?幻。什么意思?所以他夜夜哭着醒来。孩子们,让我们展开想象,来帮帮季羡林爷爷,写一写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给他一个清清楚楚的面庞吧!(生写)1.学到这儿,开课提出的问题能解决了,两个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你知道了吗?
2.其实季老又何曾不知道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呢。这就是答案。读——(投影: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3.因为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所以——(引生读课题)因为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真挚的爱慕,所以——
四、激情升华,走出文本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2、同学们,下节课,我们再去探究在季老先生轻轻抬起的笔下,流淌的该是他对祖国怎样一番浓浓的情感。愿意进一步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同学,可以读读《季羡林画传》、《重返哥廷根》、《季羡林论人生》。
作业超市: 自选两项独立完成
1、国庆颁奖会:请给祖**亲写一段颁奖词
2、制作一张精美的贺卡送给母亲。
3、积累歌颂母爱的名言和古诗。
4、《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5、推荐课外读物:《寄人篱下》、《枣核》、《赋得永久的悔》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恨
祖**亲
爱
第五篇:怀念母亲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深情入文,积淀情感
1.教师深情地朗读《赋得永久的悔》。(配乐,课件展示:“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交流听、读后的感受。(学生自由表达)3.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以情激情,伴着一首感人肺腑的轻音乐《懂你》,深情地读起季老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师生的心灵被一种情牵引着、感动着,心潮涤荡,带着这样的感动引导学生开始文本的学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奠定情感基调。
二、研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生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这种思念。
2.学生汇报后出示字幕:“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1)抓关键词“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概括成语(寝食不安)。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字幕:“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①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这段文字中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②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段,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近了季羡林,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概括成一个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可以是“悔”,可以是“痛”,课文中为一“恨”字,追问这是怎样的恨?从哪里读出了母亲的去世,让作者非常非常的痛、非常非常的“悔”?)
(3)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4)指导感悟作者心中的悲痛,引入《游子吟》让学生想象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思念中都会想到什么?
(5)为什么说“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明确:抓住依靠、精神支柱去感受。
(6)指导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7)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以读悟情,读中感悟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感情。再一次读起这段话时,学生的心已深深埋在文本的情绪中,真情被深深地感染,怦然心动,与作者同品思母之痛,心灵被深深震撼!
3.对比阅读,拓展资源,深入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过渡:母亲的过早病逝,让作者尽孝的愿望落空,以至心存自责,愧疚难当,只有沉痛地怀念母亲,以至寝食难安,数十年如一日。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1)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①什么是“频来入梦”?母亲会“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频来入梦”指经常到梦中来。作者旅居国外,对生身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②请大家阅读下面的资料,交流学习感悟。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2)和作者的亲生母亲“频来入梦”的还有谁?(祖**亲)找到文中的相关语句。①出示句子,指名朗读: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②交流:作者说“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他真的不知道吗?(3)你还从哪里读到了母亲“频来入梦”? ①出示《寻梦》的开头和结尾(指名读):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②结合上面的两段文字,展开讨论:这里的“母亲”指谁?“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作者的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③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4)你还从哪里读到了作者对祖**亲的怀念?小组合作研读季老的几段日记。学生自主汇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①质疑:读了这一段,你认为季老感到凄凉的原因是什么?(远离故土、缺少朋友、思念家乡。)
②为什么又会是甜蜜的?(在季老远离故乡的日子,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身边,不觉心中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③“甜蜜”和“凄凉”是不是矛盾?你怎么理解?(因为在远离故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作者对故乡、对祖国深深地思念之情读出来。把你心中的感动读出来。
三、收束全篇,领悟写法 1.议一议:“我”为什么一想起母亲就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为什么一想起母亲就怅望灰天、泪流不止?“我”为什么一想起母亲就思潮起伏、心潮腾涌?请你找到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出示: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指名读。注意两个“同样”。
(1)什么叫“真挚”?(真诚恳切)
(2)你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
设计意图:本文字里行间无处不浸润着“我”对“两位母亲”的深深的爱,这里适时催情升华,很好地完成德育目标。
四、拓展升华,再悟主题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请大家互相交流。赏读季老的其他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1.描写生身母亲的: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2.描写祖**亲的: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六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十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3.自主表达:从季羡林的情感世界里,从他对两位母亲崇高的敬意,伟大的爱里,你得到了怎样的启迪?
4.有感情地朗读全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把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拓展到课外,延伸到作者的其他作品,延伸到作者的生活背景中,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情感,引导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更好地了解文本背后作者的精神与情感世界,使学生对文本的主题有一个更深的思考,使个性化阅读体验更加实际和回归本真。
五、布置作业 母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细细清清地流淌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伴着我们每个人幸福地成长。回忆生活的点点滴滴,捕捉生活中令你感动的每一个镜头,用你的文字书写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通过品析具体语言文字,以及多种形式的阅读体验,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季老对生身母亲和祖**亲的怀念与敬意。
2.本课教学特别注意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在挖掘文本资源和拓展课外资源上准备的较为充分。
(3)通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把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4)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安排材料的?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所含的复杂的思国与思母之情。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失去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安排材料,做到了首尾呼应。)
2.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1)组内合作交流学习情况。把自己的读书收获说给组内的同学听,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教师巡视。
(2)各组汇报初读收获。
(3)对疑难点提出质疑,共同交流解决。
预设4: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预设5:为什么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思念中,总伴着对祖**亲的思念?
预设6: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机会留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留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式的学习,特别是“读中生疑”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全篇,感受课文内容,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自主读书,感知主题
1.带着疑难问题通读全篇,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同桌互读。2.指名朗读、轮读课文、小组合作读文。3.初步交流对以上疑难问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