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二年级语文《石榴》教学设计DOC(本站推荐)
石榴
教学设计
《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荚散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熟练诵读全文的基础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石榴的形象(特征),领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进而体会作者借对石榴的描写,所表达的志向、抱负。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在指导学生熟练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领会作者所托之志,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语句的兴趣和习惯。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一边利用多媒体展示石榴的图片或实物,一边让学生说出有关石榴的诗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石榴的诗句和资料)。
2、教师补充石榴的有关知识。(课件展示)
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等。属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果在秋季成熟。石榴原产伊朗的扎格罗斯山?喜欢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我国在西汉时由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后传布南北各地。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一榴园”和“冠天下石榴园”的美称。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产区。石榴叶翠绿,花大而鲜艳,故各地公园和风景区也常有种植以美化环境。根据花的颜色以及重瓣或单瓣等特征又可分为若干栽培变种,如月季、石榴、白石榴、重瓣白花石榴、黄石榴、玛瑙石榴等,这些变种主要供观赏。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o 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主要作品有:《女神》(诗集),《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历史剧)等o《石榴》写于1942 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
(三)检查预习
1.词汇积累(结合注释,明确一些词语的音或义)。
奇崛
枯瘠
犀利
辟易
金垂
安普刺
忍俊不禁
骨朵
柔媚
争妍斗艳
古味盎然
光嫩
潜溢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试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写作意图,学生回答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指出,但不必作结论)。
(四)整体感知
1.朗诵全文(配以轻松愉悦的古筝音乐)。
(1)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
(提醒学生注意听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的把握和处理)。
(2)学生朗读2--9自然段(每人读一段),然后让其他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教师稍加评价,意在指导朗读)2.学生自由品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可以讨论、交流)在刚才的听和读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石榴的什么感情?请告诉大家。
参考答案: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作者按什么思路结构全文?可分几部分?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参考答案: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篇。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具体描绘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7--9自然段):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本文抓住“最可爱”这三个字依次描写了石榴的哪些特征?
参考答案:依次描写了石榴的“枝叶”、“花”、“骨朵”、“果实”和“子粒”。
枝叶:(与梅、柳比较)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花:深红色;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对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比作夏季的心脏。
骨朵:“小茄形”,“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像玛瑙琢成的花瓶。
果实:似“破口大笑”。
子粒:“透明光嫩的皓齿”,丰腴,有酸甜两种o
(五)朗读、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1.学生自由阅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在小组内探讨、交流,说出喜爱的理由。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在班上交流。(教师可作巡回引导,让学生品味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领会拟人、比喻等修辞的作用)
答案不惟一,只要说明理由即可。
例:(1)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了石榴充满生命力的特点)(2)石榴树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对比手法,把石榴的枝干和叶片与梅柳的作比较,形象地刻画出石榴的独特风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3)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垒吗?它会笑你呢。(语言幽默,富有情趣,写出石榴的变化和惹人喜爱)(4)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这句使用拟人手法,把石榴作为一个有情有义,充满生命力的人米写,形象地描绘出石榴果实成熟的样子。鲜活的形象和富有动感,的表达令人印象深 刻。)
2.请你用下面的词语各造一个句子,最好使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 枯瘠
柔媚
争妍斗艳
忍俊不禁
(六)作业
诵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二题,并领会作者所托之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分析了石榴的形象,初步感知了石榴的美。本节课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借石榴所托之志。
(二)局部品味
1.齐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第一段主要运用什么写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对比写法,点出了石榴树非同寻常的品格。
2.学生品读第二、三部分。
(1)文中揭示了石榴什么样的内在特征?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3、7自然段)
参考答案:揭示了石榴毫不辟易阳光的直射——敢于对抗骄阳,毫不示弱的精神;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品格。
(2)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
参考答案:第一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石榴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比喻;第二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热烈”、“充满活力”、不受束缚这一内在特征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品格。“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上相似),因而把石榴比作“夏天的,b脏’’。
(3)作者喜欢石榴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作者喜欢石榴,不仅因为它美丽,还因为它与众不同——在夏日的炎阳下抗争,毫不示弱;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无畏精神和品格,而这精神正好与作者性格特征相契合,所以喜欢石榴。
(三)主题探究(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讨论、交流后归纳)作者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了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切
(四)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通过质疑互助互学,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互动一起解疑。
(五)小结本文写法上的特色 提示:
1.抓住特征,仔细描摹。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六)感悟拓展 1.对比阅读。
牡丹的拒绝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1)在作者印象中,牡丹的性格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文中找答案)参考答案:喜欢热闹,耐不住寂寞,喜欢众人的参拜和瞻仰。(2)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牡丹的什么品格? 参考答案: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牡丹的卓尔不群、不肯媚俗的高贵。(3)你知道关于洛阳牡丹的典故吗?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本应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传说唐朝时,女王武则天在冬天赏花,命令百花齐放,只有牡丹因为自己是花中之王没有听从,从而惹怒武氏,被逐出都城长安,流放东都洛阳,所以洛阳从此成为牡丹的故乡;第二问答案,可引导学生。
参考“思维点拨”,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肯定。
把《牡丹的拒绝》与本课课文比较,试举例说说它们在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异同。
提示。相同点:两文都运用拟人手法,语言生动形象。不同点:
《石榴》语言较活泼,催人向上;而《牡丹的拒绝》一文的语言则较含蓄,让人沉思等。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思维点拨:牡丹象征着雍容华贵,它被人称为花中之王。作者怀着参拜和瞻仰的心情来到洛阳,满心以为牡丹也会喜欢热闹,没想到牡丹“朱唇紧闭,洁齿轻咬”,拒绝盛开。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花中之王的卓尔不群、不肯媚俗的高贵品质。作者的心情由期待变成失落,甚至还有“惊愕伴随着失落和疑虑”,这也引发了作者对牡丹为什么要拒绝的思考。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请向同学们描绘你最喜欢的一种,要求尽量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最好用上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适当抒情。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七)作业
1.“思考与练习”中的第四题。
2.把本课中你喜爱的词语、句子摘录下来,抄进你的摘录笔记本中。
教学探讨
本文是文学大师郭沫若写于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的一篇名作。由于时代背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思想不易理解。因此,我首先让学生熟练地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篇章结构,分析石榴的外形特点;然后品味课文生动传神的语言,再以造句的形式加以拓展。后半部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段落重点品读,学生可以
自主思考、可以合作探究,理解石榴的内在特征,领会作者所托之志,以求突破难点;最后,以比较阅读和口头作文的形式,实现学生能力的迁移和思维的开发。
能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方面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用词造句、问题探究、对比阅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朗读贯穿了教学过程,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朗读中,学生对课文从整体感知到重点品味,再到感悟拓展,最终完成了学习任务。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也有效激发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围绕教学目标,一方面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然后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互帮互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另一方面,教师设计子富于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和练习,有效地驾驭着学生学习的方向。这样的教学让课堂充满生气,学生也学得扎实有效。
2《海燕》
教学目标:
一 着重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同时学习对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教学设想:
一 布置预习:读一遍课文;查字典弄懂不认识的字词;提出不懂的问题。二 如何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要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背诵,在讲解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三 结合课文,运用象征手法,以《铺路石》或《牛》为题写一篇散文。四 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 了解作者写作《海燕》的经过及《海燕》的战斗作用、现实意义;弄清以大海为背景的暴风雨到来前夕的三幅图画,正确划分段落。
二 通过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的对比,学习对比、拟人修辞手法。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检查课前预习。
教师检查预习。提出要求:要学生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要求认真听别人提问题,结合课文分析解决)。(在提问题的基础上),明确:要掌握下列几个拼音;呻吟()胆怯()翡()翠蜿蜒()(拼音可用小黑板展示,让学生上黑板填写)。二 介绍作者。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05年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高尔基的小说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有《底层》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
三 解题。
这是一首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文学的体裁,它是富有诗意的散文。作为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者高尔基,为什么在1901年3月要写这样的散文诗呢?指定学生读注①。注释告诉我们,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一九0五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作者以海燕为题,一是醒目,可以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二是可以躲过沙皇检查机关的耳目。四 讲读课文。
(一)分段。
这篇课文以大海为背景,教师朗读一下,请大家注意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变化,然后考虑一下,大致可分为几幅图画。1.教师范读全文。2.学生回答问题。
3.教师小结:全文着重描绘了三幅图画。第一幅,从“在苍茫的大海上……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第二幅,从“乌云越来越暗……是的,遮不不住的!”第三幅,从“狂风吼叫……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三幅图画就是全文的三段。第一段写海燕对暴风雨到来的渴望;第二段写海燕为暴风雨迫近而欢乐,而号叫;第三段,写海燕在暴风雨就要来临时发出了胜利的预言。
(二)分析第一段。现在我们学习第一段。
1.指定学生朗读1—3节,要求学生思考:在暴风雨到来前,周围的环境怎样?海燕有什么表现?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说明一场暴风雨正在孕育。(板书有着重号的词语,下同。排列格式见板书设计总表)就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表现了海燕勇敢无畏的矫健姿态。
2.教师追问:作者为什么用黑色的闪电来比喻海燕?又为什么用“高傲”来修饰“飞翔”?在回答后告诉学生:这里的“黑色”不是贬义词,是写海燕本身的颜色。用“闪电”既可以写出海燕的矫健姿态,又可以在乌云密布、大海苍茫的背景上出现一点亮光,使人们在沉闷的空气中从海燕身上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接着,作者紧扣“高傲地飞翔”用“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来描写海燕飞翔时的气势,突出了海燕搏击风云、无所畏惧的性格,在描写海燕“飞翔”的同时,又着力写了海燕的叫喊声,并通过乌云听出这叫喊声的含义,从反面衬托了海燕的战斗力量和胜利信心。而这一切,都说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同时暗示暴风雨将必然来临。
3.学生轻声朗读1—3节,体会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
4.指定学生朗读4—6节。要求学生把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词语划出来。学生读完后,指定学生回答(板书: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呻吟、吓坏;胆怯、躲藏)。教师追问:这些词语表现了这三种海鸟怎样的共性?学生回答。明确: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俄国第一次革命前夕胆小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共性是害怕革命、逃避革命。为了揭示这个共性,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根据海鸟的不同特点,让“恐惧”、“吓坏”、“胆怯”三个意义相近的词反复出现,从而对他们害怕革命的丑态进行漫画式的勾勒和无情的揭露。
5.指定学生朗读4—6节,要求认清三种海鸟在暴风雨到来之前的丑态。
学生读完后,提问:作者为什么在对三种海鸟作了无情的揭露后,又转换语气热情赞扬海燕?学生回答。明确: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与开头呼应,可以让海鸥、海鸭、企鹅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个是承上启下,原来大海苍茫一片,这时已经“泛起白沫”,由于背景的变化,画面也就变化了,这样很自然地进入了第二段。(板书:只有……)
(三)朗读第一段。指定一女同学读1—3节,一男同学读4—6,全班同学从“只有那高傲的海燕”起齐读。要求爱憎分明、读出感情来。五 课堂练习:
(一)抄写:苍茫、高傲、渴望、火焰、呻吟、飞窜、掩藏、蠢笨、胆怯。(每个词抄三遍。)
(二)运用比喻手法,依照“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句,按照下边的意思各造一句比喻句。
1.形容列车在原野上驰驶。(列车风驰电掣般在原野上飞驰。)2.形容月亮又圆又亮挂在蓝天上。(银盘似的月亮挂在蓝天上。)六 课外作业: 熟读、背诵1—6节。备课时间:2月7日 授课时间:2月9日 主创打字:陆翠琴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 通过第二、第三幅图画的分析,进一步了解海燕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并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二 了解《海燕》的写作特色。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检查作业。
指定2—3名学生背诵1—6节。二 讲读第二段。
上次我们学习了第一段,重点是写海燕对暴风雨到来的渴望,现在学习第二段,重点写暴风雨迫近时海燕的欢乐。
(一)指定学生读7—11节,要求思考:环境起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朗读后,由学生讨论回答。明确: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雷声轰响、狂风肆虐,把波浪抱起,甩到悬崖上,摔成尘雾和碎末。大海呢,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波浪还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
教师追问: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说明俄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反动势力猖獗,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激烈。特别在第8节作者在写狂风与巨浪搏斗时,用了“紧紧”、“恶狠狠地”、“把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等词句,进一步说明当时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但是,尽管反动势力猖狂一时,敏感的精灵——海燕已听出了它们的“困乏”。这告诉我们革命正在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转化。
(二)提问:在这险恶的环境中,海燕的表现怎样?学生可以默读课文,讨论、回答。明确:海燕不畏强暴,它飞舞着,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它面对猖狂的反动势力充满信心地大笑,还大声号叫,它为暴风雨的迫近而欢乐,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革命是必胜的。
在险恶的环境里,海燕如此英勇,决不是偶然的,让学生齐读11节,思考:海燕,为什么如此敏感,如此英勇?学生读后回答。明确:那时马克思主义已在俄国人民中广泛传播,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海燕在险恶环境中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观察斗争形势,已经听出了“雷声”的“困乏”,已经看出“乌云遮不住太阳”,也就是说,看到历史的必然规律,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沙皇政府必将灭亡,人民必定胜利,因此海燕就在暴风雨迫近时特别欢乐,无比英勇,表现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用了“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深信”等词语来描写海燕,不仅使我们从外在形象上了解了海燕,而且使我们从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感受到了海燕这一形象的高大、可敬。三 讲读第三段。
斗争进入高潮,第三幅图画展现在我们眼前,现在我们学习第三段。
(一)教师读12—16节。要求学生讲一讲看到的是怎样一幅图景。
学生口述第三幅图画中乌云、雷电与大海搏斗的情景。明确:这是一幅暴风雨就要来临的图景,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乌云象火焰,闪电象火蛇,而大海呢?勇敢迎战,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并且越战越勇,终于怒吼了。这一切说明,革命的形势迅猛发展,一切反动势力终于陷落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这里从“狂风怒吼”到“大海怒吼”,既表明了斗争的激烈残酷,又说明了革命发展的趋势,预示着旧世界必将被人民摧毁,新纪元必将由人民来开拓。
(二)学生齐读12—16节,学生思考:在这革命高潮中,作者怎样描写海燕? 学生回答。明确:作者让我们先闻其声,后见其形,最后再闻其声。这里着重写了海燕的叫喊,三次出现“暴风雨”,一是说明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号召人民要迎接暴风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二是表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表现了人民对沙皇反动政府的强烈仇恨,迫切地要求推翻沙皇政府。三是加强了文章的气势,表明人民群众一旦起来以后,其势如急风暴雨,锐不可当,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的力量(板书:叫喊:三个“暴风雨”)。
(三)指定一学生读12—13节,全班齐读14—16节,进一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四 听全文配乐朗诵(或由教师有感情朗诵)。五 教师小结和课堂练习。
(一)提问:读了《海燕》思想上受到了哪些启发?学生回答。明确:教育我们对革命事业要永远充满信心,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畏艰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二)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的写作方法。请大家细读课文,填写下列空白:
海燕象征(俄国无产阶级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胆小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暴风雨象征(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太阳象征(光明的未来)。乌云、闪电、狂风象征(一切反动黑暗的势力)。
再举一些常见的事物,如青松、红旗、鲜花,说说它们象征了些什么?
明确:红旗象征革命,青松象征坚贞的气节和永垂不朽的精神,鲜花象征许多美好的东西(如美丽、幸福、友谊等)。六 课外作业:
(一)“思考和练习二、三。”
“思考和练习二”答案:——相同点“都是运用了象征手法。不同点:1.前者是着重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后者是歌颂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2.前者着重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后者通过对暴风雨到来前海燕形象的塑造来抒发思想感情,较为偏重客观描述。3.两篇文章都写到雷电,前者指革命力量,后者指反动势力。
(二)结合课文,运用象征手法,用《铺路石》或《牛》为题,写一篇散文。
3白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想说些什么吗?(播放有关鹅各种神态及活动的录像,展示课文中的白鹅图。)
2.简介作者丰子恺。
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1.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
强调读准“颈、吭、倘、供”的字音和“看守、净角、譬如、窥伺、侍候、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倘若、供养不周”等词语,特别注意翘舌音、多音字的读音。
2.知道什么是“净角”吗?(播放“净角”脸谱图像)“角”是多音字,在“角色”中读“jue”,而不是“jiao”。自己读两遍。
(点评:字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四年级的阅读课,识字教学也不能放松。)3.自由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中的白鹅形象。)
4.小结,肯定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白鹅某方面的特点。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课文是怎么写的?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认为哪些句子很重要,和全篇课文有联系的?用横线画下来。(自学)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 2.学生谈体会,老师小结:整篇课文都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第二自然段也很重要,它不仅连接第一段的内容,还告诉我们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
相机板书:好一个高傲的白鹅叫声步态吃相
(点评:以“怎么写”为着眼点,引导从课文的中心句、过渡段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表达顺序。)
3.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加深体会课文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具体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个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从这个词,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把你想象到的在词语旁写一写,或者用图画来表示。
(点评:“厉声大叫”“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等词语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词语,动手批注或画画,调动形象思维参与解读文本,从形态、声音理解和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既培养了学习方法和习惯,又丰富了语言积累。)
2.通过多种形式读,带着想象读出内心感受。
3.认真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说说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再次交流: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作者认为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雪白的大鸟”可以看出鹅十分可爱;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词句看出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非常尽职。相机板书:尽职勇敢可爱。
4.指导读书方法: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
(点评:通过引读有关句子,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认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阅读。)
5.带着感情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感悟作者认真观察的态度和写作方法。7.齐读本段的词语: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课文,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
(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中,体会作者通过鸭和鹅比较的方法突出鹅的步态特点。)
2.同学们能从课文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下面的同学注意看,要用课文里的词语评评他们演得像不像。
(点评:改变学习方式,变静止的学习为动态的表演,富有创意:一是了解对词语把握的情况;二是进一步感悟观察细致的态度和用词准确,运用对比、拟人来突出特点的表达方法;三是在多种感官及师生合作参与的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提高效率。)
3.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自由朗读,抒发喜爱之情。4.小结后齐读第四自然段,加深体会。
5.积累词语──“步调急速、局促不安、大模大样、从容不迫”。
六、积累运用,读写结合。
1.课文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事例写出了鹅的高傲。你愿意把自己当作一只高傲的白鹅,向别人介绍自己吗? 出示“快乐写话卡”:
我是一只_______的白鹅。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该练习题很灵活,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练习,既可以灵活运用本课的词语,进行语言重组,又可以拓展思维,有创意地表达。)
2.练笔,展示,评议。
(点评:阅读教学应该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总评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本课安排学生实践活动时间多、形式多,功能多,训练密度大,每项活动目的明确,都注意了有效性和大面积参与,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
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老师适时传授新知、指导方法、训练技能。教师遵循学科、年级、课文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导和教,能起到推动、规范、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的作用,这是语文教学走向科学、高效的途径之一
4《鹤群》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摹写事物的方法。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二. 能力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摹写,条理清楚地抒发情感的好习惯。
三. 德育目标
学习鹤群严密的组织性、高度的集体性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四. 美育目标
领略鹤群翱翔的自然美、鹤鹰激战的场面美、感受扶救伤鹤的精神美。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摹写事物的方法。
积累词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到匠心。
教学难点
熟读课文,领悟故事中作者寄托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法、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
教学用具
电脑平台、VCD歌碟、CAI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文章运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鹤群飞行于空
中的优美姿态,记录了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鹤的群体精神。如何体会鹤的形象及把
握理解鹤群精神,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对文中“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的理解是本文
教学的难点。
文章描写细致传神,语言贴切富有表现力,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以及语言领
悟能力,在教学中宜注意加以引导。本文安排一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可以播放歌曲《丹顶鹤的故事》或者一段介绍鹤的生物短片,使学生初步感受鹤的形
象,以导入新课。
二、介绍学习重点,交代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方向。
三、指导学生学习全文。
指导时,可分步进行,步步推进,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时,讲解不宜
过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主动投入,积极思考。教师作适
当点拨即可。
(一)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感受文章要点。
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志
出来,也可以写出来。
2.排除阅读障碍,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词句标出来,必要时查查工具书。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伫(Zh)立 绮 q)丽湮(y n)没剽悍(p)盘旋(X n)②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伫立:长时间的站立。绮丽:鲜艳美丽。
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剽悍:敏捷而勇猛。
寡不敌众:人数少的抵挡不住多的。本文形容一只鹰抵挡不住众多鹤的攻击。无济于事:济,帮助。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
盘旋:环绕着飞或走。本文指鹤群环绕着飞。
(二)仔细阅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1.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 2.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3.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提示:
这篇文章是运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鹤群翔空全过程的目击者,又是文中情感抒
发者。运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我”的所见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没有半点雕 琢的痕迹。作者从南侧群山上空浮现一排小斑点写起,一直写到鹤群向北飞去为止,叙述
了自己观察到的鹤群翔空的全过程。其中鹤鹰之战是重点,战前,战斗,战后,是三个大层
次。战前又有两个小的层次,前一层写“一”字形模队的飞翔貌,后一层写变换方向。战后,也分两层,一层是护送,一层是远飞。
(三)深人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1.找出文章表现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2.找出文章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3.找出表现鹤群救护同伴的细节。提示:
1.关于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主要有:
1)南侧群山的上空深处,浮现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点。
(2)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问后方笔直延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实在是
无可言喻。
(3)排成一字模队的鹤群以此为信号,一齐掉头向左转,变成单列纵队。
(4)排头大鹤先向有旋转,而后悠哉游哉翱翔高空。后续鹤也都一只紧接一只,向右
旋转,直腾高空。
(5)上百只鹤的鹤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飓;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涡,缓
缓升腾。
(6)开始大小如麻雀,转眼间有如蝴蝶,不久像飞蛾,最后小如蚊。
(7)从排头依次掉头向北,敏捷地变成一缕长长的细丝。加快速度一路向北飞去。2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主要有:
1)鹤群立刻发出嘹亮的“哦——哦——哦”的啼鸣声。
(2)静静旋转的鹤群,阵势立即崩溃,惊恐万分,慌乱啼鸣,扑打双翅,陷入一片混 乱。
(3)于是其他鹤更加狂乱啼鸣,一只紧跟一只,疾速转身,俯冲下来去追逐下滑的苍 鹰。
(4)在阳光下,鹤们双翅奋节搏击,银光闪烁。鹤群宛如暴风中飞转的云堆,迅速形成
漩涡状,上下左右飞舞,光莹莹耀眼。3.表现鹤群救助同伴的细节有:
1)这时鹤群一齐发出了悲痛的啼鸣。
(2)队列最前方很快翻身飞出两只健壮的大鹤,立即降到看来已精疲力竭。缓缓下坠 的伙伴身旁,引吭高鸣,盘旋周围。
(3)来救的两只大鹤,从左右两侧紧紧靠近伤鹤,各自伸出一只长长的翅膀,将伤鹤
架起来了。
(4)在这段时间里,其他鹤高声啼叫,盘旋高空,一齐等待伤鹤返回。
(四)通读,进一步思索以下问题,并从总体上体会全文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1.作者描写鹤悠然飞翔于空中的意图是什么?
2.在鹤鹰之战中,一开始写鹤群“立即崩溃”“惊恐万分”“陷入一片混乱”,这些描写是
否破坏了鹤的形象? 3.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见到因车祸倒于血泊中的人,或看见寒风中沿路乞讨的乞 丐,或看见老人颤巍巍立于公共汽车中,人们~般作何反应。与鹤群比较,体会鹤群的可
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4.文章最主要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5.讨论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提示:
1.写鹤群飞翔于空中,主要是从直观形象上表现鹤的精神,鹤姿极为美妙,给人一种
视觉美,鹤在队形变换时,整齐划一,这正是鹤的团体精神的体现。
2.鹤是动物中的弱小者,因而凶恶的鹰冲击时,它们“慌乱”“陷入一片混乱”,这是~
种本能反应。而当同伴遭受苍鹰攻击,有生命危险时,弱小的鹤团结一致,以众击寡,这又
是一种本能反应。两相比较,更加突出鹤群的整体精神。
3.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不愿或不敢帮助别人,人类必须要有极高的道德境界才能表
现出英雄行为。就鹤而言,互相救助,互相保护,竟是一种本能的行为,这实在令人惊叹。
4.主要修辞方法是比喻,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将鹤群翔空的美妙姿态和搏击场面形象
地表现出来了。
5.注意把握要点,主要是表现出一种整体精神。
四、课文学习小结。
注意结合所学内容的主要点小结即可,突出学习收获即可。
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
2.摘抄文中优美词句,细心体会,学会运用。板书设计: 战斗前
一字形飞行一律笔直
变换方向旋转腾轻盈上升
战斗中拧成一团银光闪烁光莹莹耀眼 战斗后
护送引吭高鸣架盘旋高空
远飞如麻雀如蝴蝶像飞蛾小如故
5《鲁迅自传》4
教学目的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教学要点
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2.解读鲁迅精神。
3.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4.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
1.重读适讲,学练结合。
2、设疑激起,自读求解,讨论总结。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肯定知道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坛巨匠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看来,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想不想更好地了解鲁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这样既可唤起学生对鲁迅的敬慕之情,激发阅读兴趣,又提示了学习重点。)
二、解题
要说自传,该从传记说起。传记是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传记文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写他人.也可以写自己,写自己的叫“自传”。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篇幅短小,扼要地记敕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 的小传。
(自传文常识是一个新知识点,需要讲解。将“小传”“自传”传记”等相关概念一块儿介绍,可以形成一个小体系,让学生 多增加点语文知识储备。“题解”中 不简介作者,一是因为以前教学中已多次涉及鲁迅的作品;二是因为这篇课文本方就是介绍鲁迅的。背景材料对本文教学很重要,但也未列入“题解”。这是因为本文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集中介绍难度太大,且显得知赞,并不好,会使语文课走味变形,变得像历史课。拟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酌情穿插一些背景简介。)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l)初读课文(读全篇)。
①要求:借助工具书,清除字词障碍;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②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试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 4段写著述概况。
③提问: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
(这样安排程序,循序渐进,既有助于学生构建材内容的整体感性认识,又能对结构形式产生一定的理性认识。)(2)再读课文(读第2、3段)。①要求:依次给这两段中的活动经历编上序号;记下这些经历。
18岁
29岁 在南京1 水师学堂学洋务 在日本3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
5回东京从事文学活动
29岁作传时回国后6杭州两师范
7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8做校长
9南京做部员 l0做部员兼讲师 11夏门大学 做教授 12 做教授 13定居
③集体检查项表结果。
(第2、3两段是文章重心所在,包含的经历丰富复杂。通过上述操作,学生对这些经历的记忆得以强化,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务实基础。)2具体研习,理解人物。
①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了解了鲁迅从出生到作传前的主要经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些经历能表明作者是怎样的人。
(过渡,使上下环节连贯;提出下阶段的大目标,使学生不过失方向。)
②要求。a.以课后练习二和三中的第1小题引路,参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断,即写不肯做幕友和商人与弃医从文经过的片断,思考习题中提出的问题。b.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练习二及统习三中的第1小题,求大同。存小异,形成答案,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C.请一个小组的代表口头回答,让其他有异议的小组代表发言(没有则罢)。
③学生自读揣摩及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堂,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就事情的背景、过程及细节等方面作一些补充介绍。待小组代表答题结束,教师给予简评,纠偏救失。
(如此可抓住重中之重,凸现人物精神面貌;研习课文,落实课后练习,收到增效减负的效果;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既兼顾全体,又不会失控;提供咨询服务,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及时排解困惑。)
④简述:我们从作者不愿做幕友或商人的故事中认识了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弃医从文的经历又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青年鲁迅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两件事真令人感动。事实上,鲁迅一生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就本文而言,其中记录的每段经历都很不寻常。如文中写到的多次“走出”便是他上求下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又如,“段棋瑞政府”“要捕拿我”,也表明了他与反动派警不两立的坚定立场和革命精神。不过这些内容都写得很简约,同学们一时还看不出究竟,有待今后不断丰富阅历,逐渐了解。(研习先聚焦后发仪,辐射整体,做到了点面结合,能使学生获得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⑤研读第4段。a.要求记住本段介绍的文集名。b.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本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
(让学生在认识第4段作用的同时,进一步认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3.欣赏品味,领悟特色。
①简述:常言道,文如其人。这话用在鲁迅先生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他的每篇文章几乎都像他的人生一样精彩。本文堪称自传的典范:区区千字文,涉及了他大半生的主要活动,篇幅虽小,容量很大;语言简省,又略中有详,恰到好处。此外,本文的语言平实中又不乏含蓄幽默。
②要求:阅读课后统习三中的第3、4题,结合语境,体会第3题中“学者”“说我不好”等词句的味道,再比较一下第4题中的“不好”
与第3题中的“不好”有什么不同,相互交流体会。明确:a.第3题:将那种欲量我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能表达对敌人的蔑视,也体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不无调侃嘲弄之味。b.第再题:不同。上句中的“不好”是、坏”,用在句中有轻蔑的语气;本句中的‘“不好”则是自谦之辞。
4.课堂小结,整理收藏。
本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和著作概况,进一步认识了鲁迅先生,感受了他精神的崇高和贡献的伟大,这将会使我们终生受益。再则,课文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小传范冽,从中,同学们了解了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对今后的写作应该有所帮助。
(呼应开头,梳理纲目,加深印象,以便学生收藏学习所得。)
四、布置作业 作业:1.为自己写一篇小传。字数在700字左右。
2.《鲁迅自传》是1930年写的,他要是在去逝前不久又为自己写小传,可能还要写到哪些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以“阅读——谈感想”的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小组合作探讨,将各自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写在纸上,互相交流和讨论,进而深入把握文本,理解人物主要经历的改变中思想的变化,加深对人物高贵品质的认识和学习。学生在对问题的研究时,激烈的争议,兴趣盎然的探讨,思维火花的碰撞,充分展示了他们学语文的热情和激情,这是我们渴望看到的。其次,课堂上学生敢于说真话,吐真言,表明个人不同于别人的见解,这正是有灵性思维头脑的学生积极学习的表现。阅读与表达紧密相连,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所有人思维都在快速地运转,这是因为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目标。
总之,课上学生积极动脑思维,流利的口头和书面表达,充分展示了他们灵性的思维头脑和火热的学习激情,这样的语文课,我想,有气氛,有思考。【教学评点】
1、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课上,学生在介绍鲁迅时,有学生手持卡片将“鲁迅全貌”介绍得清晰明朗,并且教师也一再强调学习要多注意语文积累,我想,这对学生学语文是一大启示,正由于如此,学生也才养成好的学语文习惯,课上学生积极发言,思路畅通,我想与这些习惯有关。
2、课堂注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内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尽量放手让学生解决,教师只是在学生不懂的情况下才给予适当点拨,如“到底被拒绝了”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中的“底”是否读同一个音?这些简单的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可自行解决,这是民主教学的一种风格,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真理才是权威,课上,让学生明了了这一点。
3、联系地方人物进行内容拓展,以自己校主李光前先生事迹让学生谈听后感想,学生的思路更宽了,更有内容可说,从“志向”,“辛勤付出”,“奉献”等不同角度来认识心系家乡的名人的身上的闪光品质,畅谈心理体会,旨在以南安人的事迹教育南安人,足见教学目的的明确性,其情其景感染了在场所有人,使学生融入真情,树立起报国爱乡的志向,这恰是拓展的目的所在。该节课,德育目标达到了。
6《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毛泽东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
2、引导学生剖析文章,把握文中细节,体会语言特色,深入思考问题。
二、学习少年毛泽东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勤奋读书、独立思考的优秀品质。
三、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介绍埃德加·斯诺的硒行漫记》是怎样一本书;然后分组交流,话题是“少年毛泽东的故事”,每人至少在小组中讲一个小故事。交流结束后引入本课牦泽东的少年时代》。要求通过阅读,了解斯诺笔下少年毛泽东的成长经历,注意剖析文章,把握文中细节,深入思考问题,并学习少年毛泽东的优秀品质。
二、整体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1.请几位同学分块试读课文,注意及时指导正音:
慷慨()恫吓()驯()服
耸()听怒不可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工~3段,注意语调的控制。明确:应采用一种娓娓道来的舒缓语调,可想象毛泽东在向斯诺自述生平时的安详神情。
3.默读课文4~ZI段,了解课文写了少年毛泽东的哪些主要经历,同桌间可相互交流,注意文中交代年龄的词。
(三)把握全文结构,理解主要内容布置全班讨论、交流:
①提炼概括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门~3段)简介毛泽东的家庭情况。
第二部分(4~对段)叙述毛泽东少年时代的经历。
第1层(4~8段)少年毛泽东八岁到十三岁的经历:在小学堂,反对老师体罚学生;在家里,联合反抗“执政”的父亲。
第2层(9~19段)少年毛泽东十三岁到十六岁的经历:公开反抗父亲的专制,保卫自己的权利,取得了胜利;如饥似渴地读“禁书”;同情造反的饥民,钦佩激进派教师。
第3层(20~21段)少年毛泽东十六岁时的经历:去新式学堂读书,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
②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少年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少年毛泽东是一个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勤奋读书。独立思考、有独立见解的人。对同学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应给予充分肯定并适当点拨。〗
(四)自主阅读,把握细节
请同学选读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内容,然后挑选其中的某个或某些细节作简要的分析。
示例:有同学对少年毛泽东喜欢读的书较感兴趣,可点拨提问:为什么毛泽东认为休待传》《西游记》这些“禁书”“大概对我影响很大”?仅仅是“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吗?
〖点拨:这些所谓“禁书”正培养了少年毛泽东对旧社会的造反精神。此外,像《盛世危言》这本书,使他认识到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传入中国,从而激起了他想要恢复学业的愿望。这些都可以看出读书对少年毛泽东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后附文,进一步了解毛泽东青年时代的读书经历。
第一部分门~3段)简介毛泽东的家庭情况
第二部分(4~21段)叙述毛少年时代的经历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一)(4~8段)8岁一13岁的经历
(二)(9~19段)13岁一16岁的经历
(三)(2~ZI段)16岁时的经历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品味语言
请同学从文中寻找、品味用得好、有特色的词语,将它们圈起来,再想想为什么用得好。
示例:“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这段话中“党”一词用得有特色。它通常指代某一阶级、阶层或集团并为维护其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执政党指在家中掌权的父亲,反对党指家中的其他所有的人。这里借用这些词形象而幽默地写出了少年毛泽东和家人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联合反抗旧势力的代表(即自己的父亲)的有趣故事,而且也符合说话者政治家的身份。
〖说明:这一开放性教学板块,旨在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倘祥,让学生自由地在“品折语言”、“欣赏语言”这样高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习得语感,提高阅读水平。其间要强调师生对话,相机点拨。〗
二、课外练笔
结合课文和材料内容以第三人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沙年毛泽东小传入
7《第一千个球》
教学设想
1、本文设有两个小标题,层次非常清楚,不必要求学生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不必逐段讲解。
2、教学重点定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对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内在的联系进行深人的理解,体会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通过讨论我国2001年世界杯亚洲预选赛队员们的表现,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课前播放《生命之杯》乐曲,喧染气氛,创设情境)
1、播放《罗纳尔多》的光盘导人本文的学习。(创设情境,51起学生的共鸣。)
2、学生交流材料。(贝利的简介、插图;学生的偶像球星彩色插图等。)
3、贝利简介(展示屏幕,学生自由阅读。)
二、整体感知。
沸沸扬扬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突破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全班交流。)
1、当球迷们为贝利踢进第一千个球而欢呼时,贝利虽然也为创造了千球记录而感到愉快,但他却“为这件事终于过去而高兴”。试从课文中找出他高兴的理由,并
就此谈谈你的感想。
2、贝利的父亲劝贝利不要吸烟,他采取了怎样的方式?为什么那么有效?
3、从小处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是怎样的人。从这两个片断中你看出贝利是怎样的A?
四、拓展延伸
1、从课文中可看出:父母是你们很重要的第一任老师。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主题,谈谈你与父母相处时的一些事情。你对他们的教育方法满意吗?
2、中国足球队虽然三战三败,但“失败是成功之母”,请你对中国足球队员说一句鼓励性的语言。(让同学张贴他们搜集到的中国足球队全家福的彩照,以此激起
他们的爱国热情。)
五、实践练习
写一个人的传记,有时需要叙述对这个人产生重大影响的某个或几个生活片断,如《第一千个球》就属于这种情况。试模仿《第一千个球》,用一两段文字,叙述对自己或他人影响深远的一两个生活片断。
六、附板书设计: 第一千个球的教与思
分析教材:
这一七年级语文课文《第一千个球》节选于《贝利自传》。追星是现在社会风气,体育明星的辉煌可让学生炫目。这一课集中地透过贝利精彩的球技,开发其内在美,在精神上洗去了许多浮华的幻想,引导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目标。这篇自读课还谈到贝利对父亲的感恩,是很好的教育文。
分析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是追星一族的成员,他们喜欢明星,想知道一切有关明星的事。对于是非深浅判断尚处在朦胧状态,有些迷惘。对于父母,他们既爱又不想当个十分听
话的孩子了,怕埋没了自己的个性。
七年级的学生不喜欢抽象的、枯燥的道理。他们的认知兴趣还停留在感性层面,只有形象的场面、具体的设想才能激发内心的想法。
设计理念:
1、课堂设想是:感知课文→兴趣课文→思考课文→拓展课文
2、以丰富的内容、形式多样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同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力求在整修课堂中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
愉悦性。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星,以明星事迹来激励自我。
2、学习贝利胜而不骄、实事求是、有错就改的积极 态度。
3、促进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对长辈的爱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讨论2002年中国球出线为导入。
有些学生对中国队员表示不满,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于队员的不团结。
就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中国足球的出线已是中国球员与国人付出极大努力换来的;在中国队出线后,全国上上下下球迷和非球迷都 关注着中国队与世界杯,这体现 出中国人强烈的爱国心;至于中国队在世界杯中的失利,我们应客观 对待,对手的强大、我方经验的缺乏都 是关键原因,队员们的不团结可能也是其中的原因,但我们只需避免这种事发生在我们身上,而不必去夸大他。接着与学生探讨足球明星,又转到贝利的生平事迹。讲述贝利贫穷的出身,对父亲热爱的足球的继承,对父亲的深爱,人格的不断完善,及足球生涯的坎坷与辉煌。
我在讲述贝利的生平时,学生聚精会神、面露崇拜之色。我也很注重阐述贝利成功背后的不利条件与汗水,以激励学生们的上进心。
零零碎碎讲了謻,中间如有遇学生不解之处就当场稍做讨论、解决。下课铃响了,故事也讲得差不多了,学生们却都余意未尽。
第二课时
这一节课,我事先排了一个课本剧。再现课文中的第二部分“慈父与恩师”。
1、联系上节课内容导入
提出一个探索贝利成功因素的等式疑问。
一千个球=?+?+……
学生们反应激烈,一个个答案随口而出:
一千个球=汗水+勤奋+智慧+慈父+……
【让学生认识到成功的内在意义,并导入新课】
2、课本剧<一>的探讨
我先肯定学生有根据的回答,并对贝利成功因素之一的“慈父”,表示需探究。而拉
出课本剧一>。
课本剧<一>生动地再现处于少年叛逆时期的贝利,与朋友一起而被父亲碰见的过
程。
在摇滚音乐的背景下,演员们非常自然地投入剧中。全班学生都 被剧中尚有的无知
却极欲扬个性的形象惹得哈哈大笑。
剧<一>是以贝利的惊惶失措与猜疑结束。剧情和书本都 告诉我们贝利的父亲有看 到贝利抽烟。于是,我抛出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是贝利的父亲,你会怎样做?”这一反生活角色的设问,学生们非常积极参与。
一生说:“我会立刻冲上去,甩他一巴掌。” 一生说:“我会顾及他的面子,回家后再打他。”
一生说:“我会慢慢与他讲道理,让他明白吸烟有害健康。”
甚至有一女生说:“我会买烟给他抽,因为男人抽烟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 【不同性格的学生,就有不同的见解,从学生的想法中,也折射出现存的一些教育
方式问题和孩子们内心的希望。】
3、课本剧<二>的探讨
以学生们“充当贝利父亲”的假想又引出了课本剧<二>。
剧<二>的内容主要是贝利的父亲发现少年贝利抽烟并不有打骂孩子,而是以朋友的方式劝说他,尊重贝利,让贝利自己选择,贝利则羞愧难当。
作为观众的学生,眼里流露出缕缕的羡慕。因此,学生不再怀疑贝利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是他从小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了避免学生对父爱的误解,我又进一步与
学生探讨贝利父亲的教育方式与奏效。
【引导学生明白每个父母的期盼都与贝利的父亲相同,不同的是教育方式,其实天
下父母心都是爱子女的。】
4、贝利的形象整理
此时,我就可以板书贝利成功的等式。
一千个球=汗水+智慧+良好的家庭教育
对于名人,能挖掘出基内在美是最有教育意义的。当贝利成功地踢进第一千个球时,全世界的球迷都 为他欢呼,而我让学生讨论的是贝利自己的态度。
“谦虚”“不满足”“高兴”……一系列答案来自学生的口中。这些态度都是学生用心去解读课文,对贝利在成绩面前不得意忘形的不同表述。
最后,就能概括贝利的形象了。
学生们从文本出发,列举了贝利的“技术高超”“谦虚”“爱国”“不得意忘形”等等。
我总结为:贝利不但有出众的球技,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切与从小爱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
5、拓展
让学生模仿“慈父与恩师”写自己因年少无知犯错而被长辈碰见,长辈的教育方式及
教育的奏效,形成一个片断。
课后反思:
在这一自读课里,我尝试地抛开基础知识的讲解,而是培养学生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理解人物形象。从学生的反应可看出,我的期望基本上已兑现,但这种不注重
基础的授课方式,我还存忧虑。
8《少年爱因斯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2.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重点:
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难点:
让学生理解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勤奋。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指导 课标要求
1、整体感知,理解文章重点语句的含义。
3、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勤学好问、爱思考的优秀品质。
4、领会描写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
[学法点悟]
学习本文,可以采取“略读”的方法。“略读”是指快速浏览的读。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致的内容,越是“略读”越能筛选捕捉到文章最主要的信息。阅读时要快速捕捉有效信息,充分发挥人的直觉思维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同学们可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少年爱因斯坦的故事。然后,分组讨论交流这些故事反映了少年爱因斯坦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领会人物肖像描写方法之一——“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的作用,并在自己作文时恰当运用。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由别人写的传,主要是介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少年时代的学习经历,作者抓住爱因斯坦与众不同的特点,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来表现他的聪明好学。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全文按怎样的顺序,叙述了少年爱因斯坦哪些学习经历?反映了少年爱因斯坦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这就是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疑难解析] 质疑: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概括各部分大意。
解惑:全文有33个自然段,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4):简介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智力令人担忧。
第二部分(5—33):叙述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
质疑:全文按怎样的顺序,叙述了少年爱因斯坦哪些学习经历?
解惑:按时间顺序叙述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①三岁时,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②四、五岁时,被袖珍罗盘迷住;③五岁时,上学独自思考;④六岁时,要求拉小提琴;⑤七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⑥十岁时,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⑦十二岁时,独立证明数学定理。
质疑: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反映了他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解惑: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
[语言揣摩]
1、“我的小宝贝,你听懂了吗?瞧你那一本正经的样子,像个大教授似的,你怎么不说话呀……”
这句话中用“一本正经”形容三岁的阿尔伯特听音乐时的认真样子。
2、当他的同班同学还在全等三角形的浅水中扑腾的时候,他已在微积分的大海中畅游了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爱因斯坦少年时就极富科学天赋。
[研究课题]
1、爱因斯坦简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著名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苏黎世大学、布拉格德意志大学及苏黎世工业大学教授。1913年回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治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籍。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05年);并在这个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1916年)。还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在阐明布朗运动,发展量子统计法方面都有成就。后期致力于相对论“统一场论”的建立,企图把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起来。对宇宙学也有贡献。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画眼睛”的肖像描写方法,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征,来表现人物的心灵。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水浒传》,归纳书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自 主 探 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根据具体语境探究重点词语的含义。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文章抓住突出特征来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结构紧凑,过渡衔接自然的特点。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形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孤僻 棕色 沉浸 腼腆 迟钝 泛滥
羡慕 涓涓细流 大名鼎鼎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孤 涓 羞 滥
二、语言积累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沉浸:
2、袖珍:
3、迟钝:
4、泛滥:
5、羡慕:
6、充斥:
7、不解之缘:
8、爱不释手:
9、怡然自得:
10、井然有序:
11、跃跃欲试:
12、雄心勃勃:
13、流连忘返:
14、大名鼎鼎:
三、朗读背诵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学们可以认真朗读、细心揣摩文章中三次描写爱因斯坦眼睛的句子。
四、问题探究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找出文中三次典型的对少年爱因斯坦眼睛的描写,并体会作用。
(提示:①“难道小阿尔伯特是低能儿?是傻子?”他们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从孩子那双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多么明亮的光彩啊!②父亲给他一个袖珍罗盘……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寻思着:这是为什么呢?③他第一次见到阿尔伯特时,发现这个十二岁的男孩,虽然性格腼腆,但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觉得这是个不寻常的少年。
作用:①从流露出光彩的棕色大眼睛里,感觉到他应该是个聪明的孩子。
② “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写出了小阿尔伯特虽然不会说话,可是很善于思考。
③ “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看着这双眼睛,可以判定,小阿尔伯特天生睿智,是一个不寻常的少年。
2、他独自关在屋子里,双手支在桌子上。(这句话中划线词语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提示:划线词语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爱因斯坦专注思考的样子。)
3、他一动不动地坐在自己的小书桌前,……三周过去,他终于证明出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这一句中“一动不动”表现了爱因斯坦的什么?“三周”强调的是什么?突出了他的什么精神?)
(提示:“一动不动”表现了爱因斯坦注意力很集中;“三周”强调的是长时间; 突出了他对做题的坚强的毅力和执著的精神。)
4、“这实在是对孩子的好奇心的一种挑逗”。(这句话运用哪种表达方式?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句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在文章中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
5、对音乐的早慧仅仅是这个孤僻孩子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加之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又是那样细心,致使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毛病。(这句话在课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加点的词语?)
(提示: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句中的“有点毛病”并非真的生理疾病,而是指爱因斯坦对音乐的早慧,观察周围事物的细心非同龄人可比,强调了他非同寻常的“特殊”,这正反映了他从小就具有优秀的学习品质。)
五、欣赏评价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爱因斯坦从三岁到十二岁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从文中找出表现少年爱因坦优秀学习品质的文字,读一读,议一议。
六、拓展阅读
贝 多 芬 的 童 年
[法]罗曼•罗兰
鲁特维克•范•贝多芬,一七七0年十二月十六日生于科隆附近的篷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他的出身是弗拉芒族。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父亲。
艰苦的童年,不像莫扎尔德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情。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四岁时,他就被整天的钉在洋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他的不致永远厌恶这艺术总算是万幸的了。父亲不得不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他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那是来得过早的重任。十一岁,他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他当大风琴手。一七八七年,他丧失了他热爱的母亲。“她对我那么仁慈,那么值得爱戴,我的最好的朋友!噢!当我能叫出母亲这甜蜜的名字而她能听见的时候,谁又比我更幸福?”她是肺病死的;贝多芬自以为也染着同样的病症;他已常常感到痛楚;再加比病魔残酷的忧郁。十七岁,他做了一家之主,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他不得不羞惭地要求父亲退休,因为他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恐怕他浪费,把养老俸交给儿子收领。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创痕。他在篷恩的一个家庭里找到了一个亲切的依傍,便是他终身珍视的勃罗宁一家。可爱的爱莱奥诺•特•勃罗宁比他小二岁。他教她音乐,领她走上诗歌的路。她是他的童年伴侣;也许他们之间曾有相当温柔的情绪。后来爱莱奥诺嫁了韦该勒医生,他也成为贝多芬的知己之一;直到最后,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恬静的友谊,那是从韦该勒、爱莱奥诺和贝多芬彼此的书信中可以看到的。当三个人到了老年的时候,情爱格外动人,而心灵的年青却又不减当年。
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是悲惨,他对这个时代和消磨这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不得不离开篷恩、几乎终身都住在轻佻的都城维也纳及其惨淡的近郊,他却从没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庄严的父性的大河,像他所称的“我们的父亲莱茵”;的确,它是那样的生动,几乎赋有人性似的,仿佛一颗巨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与力量在其中流过;而且莱茵流域中也没有一个地方比细腻的篷恩更美、更雄壮、更温柔的了,它的浓荫密布,鲜花满地的坂坡,受着河流的冲击与抚爱。在此,贝多芬消磨了他最初的二十年;在此,形成了他少年心中的梦境,——慵懒地拂着水面的草原上,雾棼笼罩着的白杨,丛密的矮树,细柳和果树,把根须浸在静寂而湍急的水流里,——还有是村落,教堂,墓园,懒洋洋地睁着好奇的眼睛俯视两岸,——远远里,蓝色的七峰在天空画出严峻的侧影,上面矗立着废圮的古堡,显出一些瘦削而古怪的轮廓。他的心对于这个乡土是永久忠诚的;直到生命的终了,他老是想见故园一面而不能如愿。“我的家乡,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明亮,和我离开它时毫无两样。”
骆驼寻宝记
【重点难点】
1.深入理解童话的思想内涵,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2.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3.尝试学习创作富有生活哲理和思想内涵的童话故事。4.掌握续写的写作要领,学会续写作文。难点
1.学习运用丰富的想像、夸张和拟人的手法。2.理解童话是幻想和现实巧妙结合的儿童文学样式。3.童话中形象的塑造。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二、正音听读 1.
携()手嫉()妒对峙()
踽踽()独行温馨()淙淙()
潺潺()花团锦簇()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
〖范读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对同学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诵读边感受品味的欣赏方法。〗
三、朗读设疑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
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
(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基于上述构思,课文可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1.浏览课文
浏览要求与策略:
①浏览第二部分第11自然段,画出描写骆驼的句子。
②思考:骆驼是以怎样的形象出场的?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2.讨论交流
①初登场时骆驼的形象
明确:描写特点一瘸一拐高大
身姿雄伟
不大喊大叫谦虚
只默默地走踏实
“一瘸一拐”的形象并非完美,但这样写其实更能突出骆驼的高大,这说明骆驼是带伤上阵的。作者告诉我们,它去年冬天“为了送一位旅客”,“冻坏了一条腿”,这无疑增加了骆驼寻宝的困难。这里还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在鹦鹉的眼里,骆驼是“又傻又瘸的家伙”,不配和自己“一同去寻宝”。骆驼正是凭着这股执著的“傻劲”,瘸着腿,忍着痛,不顾路途遥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②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明确:作者着重写了骆驼通过“夹扁谷”时的艰辛:
【这里可品析的点颇多,可通过小组讨论并交流补充的形式完成。】
二、研读比较
1.为什么骆驼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呢?请学生齐声诵读第11段“这是一头身姿雄伟的骆驼。„„只是默默地走着。”
明确:三个比喻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骆驼“忍饥耐渴”、负重致远的特点,也写出了他能克服重重困难的原因,字里行间充满着对骆驼的赞颂之情。2.其他动物在寻宝的路上表现如何?为什么有这些表现?
明确:①“火烧火燎”地去寻宝,一路吵吵闹闹、一片混乱的样子。
②遇到困难,如黑熊。
③生性好斗的金钱豹和大灰狼。
(动物的这些表现源于他们寻宝的动机,可以说它们是各怀私心走上寻宝之路的。这些描写都从反面有力地衬托了骆驼的形象。)
三、朗读体悟
朗读第14段,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
四、领悟深意
◎思考:骆驼有没有找到宝贝?在它眼里什么才是宝贝?
明确:在骆驼眼里这些才是真正的宝贝,因为这些植物可以把沙漠变成绿洲。骆驼寻宝的动机比其他动物崇高许多,作者这样写立意十分明显,即通过骆驼的举动来告诉读者什么才是真正的宝贝。
五、提高升华
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讨论:怎样对待财富?如何
获取财富?(允许同学畅所欲言,鼓励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观念和合作“双赢”的现代观念,都是对待财富的正确态度。)
六、总结活动 1.活动方式
教师提出课堂总结的方向,放手让学生学会总结。
①主题方面:通过骆驼寻宝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技巧方面:在写作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2.规范结论
主题:描写了一个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骆驼的形象,颂扬了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突出的写作技巧:衬托手法。
10、地毯下的尘土
一、总体构思
这篇课文充满了神奇浪漫的想象,题目的设计很有深意,耐人寻味,在教学中要通过对题目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创新意识。本文的内容富有教育意义,课文通过米妮出去找工作的故事,刻画了一个诚实、善良、勤劳、懂礼貌、乐于助人的小姑娘的形象,学习时要结合对主人公性格的分析,让学生讨论该怎样学习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本文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非常独到细致,要在教学中通过朗读来认真品味、理解,弄清楚这些描写的作用及好处,并在作文中学会运用这些写法。
二、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允许学生持有不同的见解。对于主人公性格的分析,要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来概括,尽量避免用简单的词汇来给主人公的性格下定论。对于主人公的美德,可以要求学生联想读过的其它文章,思考哪些人物具有和本文主人公相类似的性格。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辅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是否尝试过在假期出去找一份工作来为自己挣点零花钱呢?可能有很多同学有这个想法,只不过还没有付诸实践;也可能有的同学已经有过在假期卖报纸、冰棒、鲜花的经历了,可是大部分同学可能都还不需要自己出去挣钱来补贴家用,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大家会认识一位懂事的小姑娘,我们来看看她是怎样出去找工作的。
(二)字词积累
勉强 葱茏 眷顾 真挚 津津有味
以上词语,要求学生注音,并在文中找出相应句子,再分别另造一个句子。因为词语不多,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在课堂上完成。
(三)诵读课文
本文语言活泼生动,充满丰富的想象,诵读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1、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前四段,做好感情的铺垫。
2、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其余部分,可以让一个朗读水平较好的女生扮演米妮的角色,一部分同学齐读小矮人的话,其余同学读课文的叙述部分。
3、诵读的同时思考问题:
小姑娘米妮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中?课文开始为什么不直接写她出去找工作,而是从她的身世写起呢? 诵读结束后,学生进行讨论,明确:米妮的家庭很贫困,“一家人勉强吃饱穿暖”,可是家里的气氛却十分温馨、和睦,母亲勤劳能干,女儿也很懂事勤快,“在这两个幸福的孩子看来,都充满了欢乐。”这些内容看起来无关紧要,却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做了重要的铺垫,因为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想到,米妮勤劳诚实的美德,应该只有在这样的家庭中才能形成。
(四)思考和讨论
1、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主人公性格的有关语句,用铅笔画出来,并指出这些语句反映了主人公什么方面的性格,并指出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明确:懂礼貌
①“她匆匆地赶过去,敲了敲小屋的门,没有人答应。她敲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没有人来应门。她想,这儿可能没有人住吧!她打开门,走了进去,决定就在这里过夜。”
——正面描写。先敲门,直到判断可能没有人住才进去,多么懂礼貌的孩子!②“米妮看到了小矮人,就出来见他们。‘你们好,’她说,‘我是米妮.格雷,我出来找工作,因为我亲爱的妈妈病了。我是天刚黑时进来的,我——’” ——正面描写。见到房子的主人,先问好,再介绍自己,再说明进来的原因,很有教养。
③“所以她谢了谢他们,答应了下来,„„”
——正面描写。答应帮小矮人工作后首先道谢,这里的描写虽然简短,但是不容忽视。
勤快能干
①“她的两个女儿„„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像一只新的发夹一样光鲜。” ——这是正面描写小米妮的勤快能干。
②“等她的手一暖和过来,她就开始整理房子。”
——正面描写。在家里就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稍事休息马上干活。
③“她洗了盘子,整理了床,擦了地,正了正火炉前的地毯,把十二把小椅子沿着火炉摆成了一个半圆。”
——正面描写。做事情有条不紊,能干。
④“一进门,她就吃惊地缩回了脚,她看到了十二张小床,每张床上的被褥都是乱糟糟的,一张布满了灰尘的桌上乱七八糟地放着十二个盘子,房间的地上也非常脏,到处落满了灰尘,”“你刚来时我们的房子的样子有点惨,但现在你已把它收拾得清洁有敞亮。”
——房子里先前的脏乱和后来很清洁敞亮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小米妮的能干。
⑤“第二天一早,„„她做了一顿可口的早餐。小矮人们离开后,她打扫了房子,并补好了小矮人的衣服。晚上小矮人回家来了,他们发现炉子里的火烧得红红的,桌上一桌热气腾腾的晚饭正等着他们。”
——这段话,先从正面描写,再从侧面描写了小米妮的勤快和能干。善良和乐于助人
“米妮心里也很高兴,她很喜欢这些善良的小矮人,希望能帮助他们。所以她谢了谢他们,答应了下来。”
——心理描写。不仅答应的很爽快,而且在这前后的行动中,确实可以看得出,小米妮是很尽职尽责的。诚实认真
“‘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米妮心里的那个小小的声音在说。她再也忍不住了,便拿起扫帚,开始扫地毯下的尘土。”——心理描写。在激烈的心理矛盾之后,米妮选择了诚实,于是也收获了金币,这也许是她所有美德的回报吧。所以在那以后,她“总是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而且总是要擦地毯下的地板。”
(五)交流活动
1、请学生概括米妮的性格,说说米妮这个形象在现代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这一问题的讨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独生子女身上的一些特点尤其是弱点,针对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的娇骄二气、不够勤劳、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种种现象,进行深入讨论,应当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这些现象存在的巨大隐患,比如由于懒惰或者生活自理能力差引发的身体素质下降、心理问题、就业问题等。
2、联系自己读过的故事,想想有哪些故事的主人公和米妮一样具有令人难忘的美德。要求学生说出故事的名称、大致情节、人物的姓名,以及自己对这个故事和人物的认识。
这一话题的讨论最好让学生在课前有一定的准备,讨论时自由发言,不一定拘泥于课文中涉及到的美德,诸如关于勇敢、诚信、舍己为人等美德的故事都可以。讨论时老师可做适当点评,通过这一讨论可以让学生得到道德教育,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和交际能力。
例如:
王尔德的《快乐王子》的故事:小王子生前不知道忧愁,死后被塑成雕像站立在广场上,亲眼目睹人民生活的苦难,善良的王子托小燕子把装饰在自己身上的珍珠、宝石、金片,全部送给了最需要帮助的贫苦的劳动人民。
安徒生的《海的女儿》的故事:大海深处,生活着无忧无虑的人鱼们,可是大海最小的女儿人鱼公主爱上了一位英俊的王子,因此将自己的声音送给女巫,乞求女巫帮助自己变成人形,以来到自己心爱的人的身边。可是女巫告诉她,一旦王子娶了其他的女人,她就将永远变成泡沫。人鱼公主为了爱情,毅然接受了女巫的条件,将自己的尾巴,变成了两条光洁修长的腿。可是,失去了声音的她却无法向自己心爱的人倾诉爱情,终于有一天,王子娶了另外的新娘。新婚之夜,人鱼公主的姐姐们给了她一把刀,只要她杀死王子和他的新娘,自己就可以变回人鱼的模样,回到大海里继续无忧无虑的生活。人鱼公主并没有这样做,她不忍心看着自己心爱的人死去,宁可让自己一个人痛苦,于是在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她变成了泡沫。但是,由于她的善良、真诚,上帝使她的灵魂得到了永生。
3、朗读从“不久,小矮人们回家来了”到“就像月亮一样圆润、闪亮!”这几段文字。讨论:
A、这几段文字集中写了小米妮的心理矛盾,“虽然当时没有人知道,但自己心里却很不安。”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愿意把它说出来吗? 这一节讨论老师可以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做引导,要求学生说出真实感受,有很多学生可能有这方面的经历,比如踢足球砸破了别人的玻璃窗,自己一直没有主动认错;弄丢了朋友的东西,朋友却不知道等等,通过这一节的讨论,要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坦诚地说出自己的错误求得朋友的谅解,比忍受内心的自责要痛快得多。B、这一节的内容和故事的题目有着紧密的联系,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题目,并自己为课文拟一个新的标题。
明确:这几段文字是故事的关键,本文虽然写了小主人公很多美德,但作者着力刻画的还是“诚实”这一主题,而且通过小米妮打扫地毯下面的尘土获得金币这一情节,告诉读者“只要认认真真去工作,就回得到好的回报”这一道理。用 “地毯下的尘土”做标题,因为它是揭示文章主题的主要内容。至于学生自己为本文设计的标题,只要能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合情合理即可。
(六)小结
本文的学习我们通过分析小主人公的形象,学到了运用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的方法,尤其是本文的心理描写和行动描写,都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并把它运用到我们的日常写作中去。同时,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主人公身上发现许多美德,而这些,也许正好是我们所欠缺的。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300字以上的短文,描述自己熟悉的一个人,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以上的描写手段(语言、行动、肖像、细节等描写),突出其主要性格。
11、*巨人和孩子
教法探讨
1.自读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积累词语。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4。快乐学习。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感受。有创意的阅读,快乐的学习。2.通过片断练习,继续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获得情感体验,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巨人变化的原因,并向生活辐射联系。难点: 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快乐学习教学流程设计
(一)投影名言导入新课: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着,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墨子兼爱中》)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话《地毯下的尘土》。米妮是个勤劳诚实 善良的女孩。这种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感受得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巨人和孩子》。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 德又是怎样来诠释爱心的。
(二)自主获取知识并交流
(1)王尔德其人:(1854---1900)。英国作家,诗人。惟美主义代表人物,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
其作 : 童话《快乐王子》,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等。
(2)阅读感悟(分小组讨论问题,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请同学们与小组成员讨论后列出课文结构提纲。(四人学习小组)答案:写结构提纲,参考如下:
第一部分(1~2段):写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快乐地玩耍。
第二部分(3.10段):写巨人回来后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致使花 园里只有寒冷的冬天。
第三部分(1l~22段):写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三)质疑,导读
(1)巨人有哪些言行表明了他的私心? 答案:可从原文第5和10段来回答
(2)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答案:巨人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 有春天。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
(3)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答案:巨人看到了是孩子们的到来使花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终于明白了由于自私而带来的恶果。特别是那个爬不上树的小男孩被巨人抱上大树之后鲜花怒放,鸟儿歌唱。小男孩的亲吻使他深受感动。他由此而觉悟,变得充满爱心。(4)巨人的真诚,彻底改过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我这儿来......游戏场所“。
“孩子们,这是你们的花园了”。“巨人悄悄来到了小孩的身后,双手轻轻托起孩子放在树枝上。”
“巨人提起斧头,把围墙砍倒了。(5)说说下面的人或物的象征意义。
A 小男孩 : 答案:(指最后一个没有受到爱与关怀的人,或指特别需要关爱的人。)
B 孩子、花鸟 ,春天 :(爱心的象征和化身。)
C 围墙:(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自我封闭或自私冷漠的象征。)D 风 雪 冰 雹:(象征人的自私冷酷。)
(四)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班级交流。
(1)本文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
答案: * 巨人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 * 一个巨人与花园,孩子
* 一群孩子使巨人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
* 巨人禁止孩子在花园玩耍,花园从此没有了春天、夏天、秋天,只有严冬。孩子们进入花园,春天就 不邀而至了。
(2)巨人由______而变得_________,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与缺点。
(3)孩子天真活泼,是____________的象征。答案:(2)自私 真诚而富有爱心
(3)快乐与活力
(四)拓展训练 仿句练习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______,_______。答案:(沙漠是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心是______,________。(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_______,________。(久旱的甘霖,使心田孤寂的人感受真情的滋润。)
本课小结: 同学们,请记住:在生活中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如此美好。自私是一切过失和不幸的源泉。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向你身边的人奉献出你的爱心。
(五)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下课。
板书设计参考
巨人和孩子
王尔德 爱------春天
自私------寒冬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活动:
(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朗读,并简单谈淡喜欢的理由。(1)师: 本文语言生动 形象 准确,请同学们找出来,加以分析。
生:a 第2段,花园长满了。。。青草用“绿茸茸的”;桃花用“粉扑扑的团团”;果实用“累累的”用叠音词来表达一种欢快喜爱之情。
师: 生动形象的语言离不开准确的动词 形容词,离不开拟之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请同学们找出来,分析分析。生:b 第8段,“小鸟无心歌唱”
(唱)
“树儿也忘了开花”(忘)
“一朵花儿从草丛探出头来”(探)
“把头缩回去”(缩)
“霜和雪乐不可支”(乐)
“雪用白色斗蓬把草地盖得严严实实”(盖)
“霜让树披上夹衣”(披)
“唤来北风和他们同住”(唤)
“北风应邀而至”(至)
“他穿一件皮大衣”(穿)
“把冰雪叫来”(叫)
“冰雹不停敲打着城堡的屋顶”(敲打)
“被砸得七零八落的石板上”(砸)
“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跑)
这些动词把所描写的景物人格化,动词用得准确而传神,写得生动形象。
生:c 第13段,树“欣喜若狂”;鸟“翩翻起舞”兴奋欢唱着;花朵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这些用词很形象。写出了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用拟人手法描绘春天动植物的神态。
生:D 表现巨人的自私,用了“粗声粗气地吼叫”。写巨人改变态度后到花园去,用的是“轻轻地走下楼去,悄悄地打开前门”。当巨人再次看到小孩时,用了“激动”“奔”“急匆匆”来表现他的急切心情。
生:E 写花园美丽和花朵之多,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多得象天上的星星”。另有一个比喻是在巨人转变之后,认为“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这些比喻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师: 通过以上大家交流分析,请同学们整理一下,说说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的原因是什么?
生: 形容词 动词的准确运用。拟人 比喻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
(二)点拨探究
师:A 把“房上的石板瓦片被砸得七零八落,然后又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起来”句中的“猛跑”改成“走”行不行?
(不行,改成走就表现不出风夹着冰雹的来势凶猛)
B ”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把“纷纷”改为“一齐”好不好?
(不好,改用一齐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花朵是一朵一朵开放的,而不是同时开放的。)
C
若把题目改为“男人和小孩”效果会一样吗?
(不一样,题目用巨人而不用男人,在于强调像巨人这样强大的人也离不开“爱”。强调主题)
(三)拓展训练
(1)课文中的小男孩为什么要走呢?他去哪了?作者为什么要让他走呢?谈谈你的看法。
(2)巨人为什么“特别”想念那个小男孩?假如有朝一日,小男孩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bsp;“雪用白色斗蓬把草地盖得严严实实”(盖)“霜让树披上夹衣”(披)
“唤来北风和他们同住”(唤)
“北风应邀而至”(至)
“他穿一件皮大衣”(穿)
第二篇:人教二年级语文(上)《假如》教学设计
《假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9个生字:良、缩、遥、寻、食、泣、健、康、操;
2、学会书写8个生字:寻、良、双、操、哭、食、体、场;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作者白冰及其有关爱心的格言。教学重点:
1、重点学习“良、食、操、场”四个字的正确规范书写;
2、用多种方法学习“缩、寻、食、哭、泣”五个生字的形、义,激发对汉字学习的兴趣。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难点:
运用字理法、做动作学习“缩”并理解其义;用读音感悟、找反义词学习“哭”字;看图比较学习“哭”“泣”二字。教学过程:
一、看图,由马良的神笔导入
1、出示图片(3幅):神笔马良
2、说说:马良的笔“神”在哪里?
二、认识白冰
看图,了解白冰及其格言。
三、读课文,学习二类生字
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课文,圈出有疑问的读音;
2、同桌交流有疑问的字的读音;
3、词语练读;
4、学习多音字;
5、再读课文,读出节奏。
指导朗读,注意情感变化。这个句子在文中出现了四次,情感层层递进。
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四、随文学习生字
1、出示语段,学习“缩”字
师:小树缩着身子,是什么样子?你来学一学,它为什么要缩着身子?
生:做“缩”的动作,因为它嫌冷。
师:大家来看看“缩”字的结构,它由哪两个部件组成?
生:绞丝旁和“宿”字。
师:“宿”有旧的的意思,绞丝旁和布有关系,衣服旧了会怎样?
生:缩短。
2、随文学习“遥”字
3、组词法学习“寻”字,并复习部首“彐”
4、交流学习“食”字
同桌交流: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食”字?
5、比较学习“哭”“泣”二字
师:看图片,你发现“哭”和“泣”有什么不同? 生:“哭”是大声的哭,“泣”是不出声,默默流泪。师:“哭”的反义词是什么?(生答“笑”)
师:请一位同学上台朗读“哭”和“笑”两个字,其它同学观看。生:同学上台朗读。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朗读“哭”的时候,她的表情像在哭,朗读“笑”的时候,她的表情在笑。师:中国的语言文字太有趣了!正像印度国王说的那样,中国的每个字都是一幅画,一首诗。
五、学习生字书写:良、食、操、场
1、学习良、食两个生字
观察字形,比较,请学生说说需要注意的笔画;
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并书写,展示并指导。
2、学习操、场两个生字(略)
六、课堂检测
第三篇:人教语文二年级上识字一教学设计
识字1 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
1、本课12个要求会认的生字。2、“宜、实”等10个要求会写的字。3、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教学目标】
1、认识“宜、层”等12个生字,会写“宜、实”等10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秋天景色的特点,喜欢秋天。3、培养学生收集词语的兴趣。【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自主合作的学会本课的生字,从词语中体会秋天的美丽。【用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通过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展示了美丽的秋天,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秋天的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让学生在读词语中体会美丽的秋天,并学会本课要求会读和会写的生字。本课的生字较多而且相对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的识字。先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秋天的体验,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秋天景色的兴趣,使他们想了解更多的关于秋天的知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中的三组词语,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画面了解词语的意思。学习生字时发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我来教”、“我会读”等形式不断的熟悉生字,达到会读、会写,并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词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炎热的夏天快要过去,凉爽的秋天就来到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好吗?(课件演示秋天风景的录像。)
二、读词语识生字 1、我会读:
⑴学生自由朗读词语,遇到不认识的用笔轻轻的标出来,结合小树叶中的音节自读生字。⑵同桌互相读一读词语,认真听仔细看比比谁读得好。2、我来教:
出示词语,请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读。3、我要读: 课件演示: 秋风吹起,一片片小树叶轻轻的飘落下来,小树叶带来了一位位生字朋友: 宜层尽染叠翠淡爽壮谷登华
⑴学生自己读读生字,看能全认识吗。
⑵谁和生字交朋友了,愿意把你的生字朋友介绍给大家? ⑶分小组开火车读生字。⑷全班齐抽卡片读生字。4、我会记:
你觉得那个生字朋友的模样最好记?你是怎样记住它的,和大家说一说好吗? 5、找朋友:
你能给哪个生字再找几个好朋友?
三、朗读感悟,理解词语 1、齐读词语。
2、播放上课伊始的录像,学生仔细看,想想美丽的风景可以用哪个词语表示出来? 3、总结方法:
结合图片可以了解词语的意思。
4、课件演示图文并茂的课文内容,学生感知词语的意思。5、说说你知道了哪个词的意思?
四、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 宜实色丰 学生认读。2、给生字找朋友。3、书写生字:
⑴老师在黑板上范写,集体评议。⑵学生书空练习。
⑶学生在书上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本课的词语,请学生认读: 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2、课件出示短文,学生认读: 凉爽的秋风送来了金色的秋天。淡淡的白云在高高的蓝天上自由的飘动,登高远望,田野里稻谷熟了,被风一处就像层层叠叠金色的海浪;树林中枫树染红了头发,翠竹更加挺拔,多么宜人的气候,多么壮美的景色,我更爱可爱的中华!
二、欣赏秋天
配乐播放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感知秋天是个多彩的季节,是个收获的季节,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
三、积累词语
课件出示关于秋天的词语,学生认读并积累。
四、学写生字 1、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 华 谷 金 尽 层 壮 谁能把生字读下来? 2、识记字形:
请你仔细看一看这些生字有哪些特点?谁能想办法记住他们? 3、书写生字:
⑴同桌互相当小老师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里应该怎么写? ⑵老师在黑板上范写,集体评议。⑶学生在书上描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4、巩固生字:
同桌做“我来说你来写”的游戏,比一比谁的生字掌握的牢固。
五、课后练习“我会读”
1、自己试着读读课后“我会读”中的词语。2、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六、作业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留住秋天,可以画一幅秋天的图画,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写一写„„ 【板书设计】 识字1
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第四篇:二年级语文上册石榴教案沪教版范文
石榴
教学要求: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文中的10个生字,正确书写并记忆5个生字,选择词语造句。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阅读个过程中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在学习课文中能正确找出并积累描写石榴花的句子及描写石榴果皮颜色的词语。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喜爱家乡的石榴,热爱自己家乡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学会正确运用。2学习带着问题读课文,正确圈划有关语句。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2、师:大家看,这是什么?(实物:石榴)这是只什么样的石榴?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27、石榴
个别读 齐读
二.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一)学习石榴句子。
1、师:那就让我们看看小作者看到的石榴是什么样子的?先请小朋友读读这小节,学学生字,说说词语的意思,再向你的同桌读读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出示: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慢慢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地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1)学习生字:渐渐 甚至 扒开:(做动作)喜讯:(同义词)渐渐——慢慢
甚至——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地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说话: ……有的……有的…… 2)色彩演示朗读。
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个别读 师范读 自由读 小组读 3)动动脑:和老师合作读这小节。
(二)学习石榴内部和滋味的句子。
2、师:看看(石榴的内部),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尝尝),说说滋味如何?
我们来看看作者从这方面又是怎么描写石榴的?请你自己读读句子,学学生字:
出示: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挨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1)读读生字,学学生字:
师:课文里有一个生字,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bao 请记住: 剥 这里念:bao bo 师:谁来读读,让我们欣赏一下这小节? 2)朗读指导: 个别读 小组读 齐读
3)师:石榴的味道是——?你能照样子再写几个吗?
出示:酸溜溜 甜津津
红 笑 4)朗读:看看老师手中的石榴,读读这一节。
(三)学习石榴花的句子。
3、师:下面老师读这一小节,请小朋友仔细听听看看,这节写了什么?
出示: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可爱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师:在主持人带领大家学习这小节之前,谁愿意为我们读读自学建议。自学建议:1)自学生字词语。2)把第二节读正确。
3)找出文中描写石榴花的句子,用直线划出。1)交流生字:我们先来交流文中的两个生字。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学习的?
出示:郁 葱 郁郁葱葱 图像感知 2)a)b)c)师:谁能把你找到的石榴花的句子读读,注意句子的完整。
个别读 同桌读 齐读 个别读 小组读 男女生读
好友对读 个别读 个别表演读(学生评价)
3)师:这一节我请小朋友边读边做做动作。
4.师:这些花儿美、味儿美的石榴娃娃就盛产于作者的闻名中外的家乡——?枣庄。1)2)学习生字:枣(笔顺)介绍枣庄的资料。
5.整体欣整赏一遍课文。(听课文录音)2 小结:是呀,从文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小作者为有家乡十万亩的石榴园而感到自豪。三.课外拓展
关于各种水果的文阅读章。
教学反思:圈划词句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由于描写石榴花的句子
比较长,因此有的学生没有划全。描写石榴果皮颜色的词语也有几处,有的学生阅读时不够认真、仔细,出现了少圈、漏圈的现象,在交流时引导学生再去读一读、想一想,寻找正确的答案,并提醒圈划错误的学生及时纠正。
第五篇:《石榴》教学设计
石 榴
主备人:贾小芳 执教人:许琦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学写植物特点的方法。2.能体会文中优美的语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3.激发学生对石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文中优美语句,知道作者介绍石榴的顺序。教学准备:
石榴、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那,老师和大家一起到一个新的果园去作客,愿意去吗?(学生自由说:石榴果园。课件出示课题)石榴果园的小主人来欢迎大家了,大家高兴吗?(学生自由回答)到了石榴果园你们想知道些什么?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课件出示生字)过渡:要读通课文,先得看看这些新朋友你认识了多少?你怎么认识的?
二、学习生字词。1.边读边打拼音,会的学生教读,不会的直接出示拼音让学生读。
相机出示生字:
2.请学生一齐读一读两会生字词。(齐读)出示二类字词
你在读课文时觉得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读不准的可以再看看课后拼音。
小结:我们语文是个大课堂,只要你像刚才那些小朋友那样,在和亲朋好友交谈中、在出门逛街时,在读课外书报时„„处处留心,不断积累,一定会学到许许多多生字词、还能学到许多课本中学学不到的语文知识。
三、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过渡:这些生字词、回到课文中去,你还认识吗?(学生自由说)别说大话,想自己先练读练读吗?请小朋友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你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一会儿我们来比一比!看那位小朋友读得最好!(课件显示黑屏,以免影响学生视力)
1.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回指导。2.检查。
(1)课文一共几小节?
(2)请四位小朋友来读课文的四个小节,其余小朋友认真听,看看他读得怎么样?(如有读不准的字、词、句,教师相机打断纠正)
(学生评价)你最欣赏他读的那些句子或者那些句子你还可以读 得更好?可以说说理由。(教师相机把难读句子让学生读一读)
例如:
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裂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四、再读课文,分组讨论。
过渡:同学们确实读准了生字词,读通了句子,看来这次来石榴果园作客已经有了收获。那么,课文究竟是怎样介绍石榴娃娃成长的呢?有没有小朋友知道?
1.课文怎样介绍石榴娃娃成长的? ①小组讨论。(小小组学习)②指名回答。(边回答边送石榴标签)
③请拿到标签的小朋友上台,那位小朋友根据石榴生长过程给他们排排队。(请小朋友上来排序,在不断调整中排正确)
2.请小朋友把石榴标签贴在黑板上。
3.哪位小朋友连贯的说一说石榴生长的过程。(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六、朗读全文。
过渡:石榴娃娃都在为你们喝彩呢!多么可爱的石榴娃娃啊!我们一起在把课文来读一读吧。
七、指导写字。(课件显示)
1.同学们你们看看那些生字难写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指导,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甚”、“讯”,教师范写)
2.指导学生开始描红。(教师来回查看,随时对不符合要求的学生进行指导)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根据各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抄写遍数)
板书设计: 石榴
抽枝
长叶
结果
成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读——学生读课题石榴 2.课文中的词语你读熟了吗?(出示词语)老师来验收一下吧。(指名读、齐读)
石榴 枣庄 咧开 抽出 仿佛 甚至 肚皮 扒开 喜讯 甜津津 急切 活泼
张望 驰名中外 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酸溜溜 3.课文中的短语你能读好吗?(出示短语)(指名领读)郁郁葱葱的绿叶 火红的石榴花 活泼的小喇叭 熟透了的石榴 笑得咧开了嘴 玛瑙般的子儿
师:同学们生字记住了,词语又读得这么好,肯定是多读了书的结果。下面请大家看看石榴的几幅图片,指出它的叶、花、果,再闭上眼睛想一想石榴的叶、花、果是什么样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枣庄,让我们一起去石榴园看看吧!
二、精读训练
1.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中作者是怎样来写叶、花、果的。设计意图:让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逐步了解石榴的叶、花、果的特点。
2.指名交流
3.看到石榴树的叶子。(师:叶子怎么样?你是从哪读到的,请你来读一读,齐读)
板书:叶 嫩绿 郁郁葱葱 4.看到石榴树的花。
(1)你看到了怎么样的石榴花? 生回答(火红的石榴花 石榴花开得多 花的形状像小喇叭)(板书:花)
(2)师出示句子: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3)指名交流:
A你觉得火红的石榴花怎么样?(颜色美)(板书:火红)B花开得多、开得盛,谁也看到了这么多的石榴花?(板书:多)你能给大家来读一读吗?
C我们从“鼓着劲儿”可看出石榴花开得怎么样?(花开得生机勃勃)你能读出这股劲儿吗?
(指名读、齐读)(板书:小喇叭)
(4)指导朗读,我们再次把这段话来读一读,读出花开得多,开得盛。
5.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热闹”是什么意思,石榴花会热闹吗?这儿为什么用热闹?生交流
过渡:于是我们在石榴园里见到了一个个石榴
(1)出示句子: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2)指名读这句句子,其他同学找出表示先后顺序的字或词 先是、逐渐、最后
(3)出示: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请你来排一排:先是()逐渐()最后()设计意图:我采用了让学生排列的方法,加深了解这种变化,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观察的仔细。
(4)可不可以把这几个词语调换一下顺序?(不可以,为什么)你看,作者观察得多仔细,用词多准确哪。他抓住了事物的生长顺序。
(出示:仔细观察、按照顺序)(5)指名读,读出先后的顺序
(6)石榴在一天天成熟,到后来变得怎么样了呢?
A 出示句子: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 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B 请大声地读一读,体会一下,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石榴娃娃?(可爱)笑(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急切、扒开、张望、报告(它们会对果农说些什么?)同时展示图片。
C 他们为什么笑啊?为什么这么高兴(开心)啊?为什么这么急啊?(板书:高兴地笑)
D 作者怎么会把这些石榴娃娃写得这么可爱呀?(喜欢石榴)
E 你看,作者喜欢这些石榴娃娃,他把石榴当成了人来写了。让我们也带着这股高兴的劲儿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7)你看,把石榴娃娃当成了人来写,写得多可爱啊,多有趣啊!现在,让我们把小动物也当成人来写,你也能写几句这么有趣的句子吗?
出示句子:花丛中的小蝴蝶开心地挥舞着翅膀,招呼着同伴去参加歌舞会。树上的小鸟()6.石榴娃娃是那么调皮可爱,这时你摘下一个,剥开外皮,你会看到些什么呢?
(1)出示句子: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
(2)指名读,把你看到的来说一说?
样子、色彩美: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紧偎是什么意思?一粒一粒靠在一起,就像玉米粒一样)(板书: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请大家来读一读,读出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的美)(3)那么它的味道如何呢?
味道美:酸溜溜、甜津津的。(板书:酸溜溜 甜津津)(谁也读到了这股酸溜溜、甜津津的味道,请你来读一读。)(4)齐读
(5)下面请大家拿出准备的石榴,来看一看,尝一尝吧。设计意图:以实物来体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三、总结:
石榴不仅叶子、花、果美,里面的子儿也美。你看,作者抓住了石榴的可爱、美的特点,按照顺序把《石榴》这篇课文写得多生动啊。我们在写一样事物的时候也要学着抓物事物的特点。
四、同学们,今天的枣庄之行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布置课堂作业
请你任意选择两题完成。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背下来。设计意图:让学生能体会文中优美的词句,逐步提高他们的语感。
2.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画一画,再仿照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3.找一找你身边美的事物,试着用几句话写写它的美。
板书设计: 石榴
叶 嫩 郁郁葱葱 花 火红 多 小喇叭 果 笑 扒
子(色)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味)酸溜溜甜津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