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作业答案(100分)
单选题
第1题(2)分 置信水平是指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
A、宽窄
B、大小
C、值域
D、概率
第2题(2)分 “您觉得您的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能否适应工作的需要?”其错误是()
A、问题含糊 B、问题带有倾向性 C、问题有双重含义 D、问题提法不妥
第3题(2)分 民意测验一般是采用()
A、随机抽样 B、偶遇抽样 C、滚雪球抽样 D、等距抽样
第4题(2)分 根据长期实践经验,开座谈会的人数以()
A、3人为宜
B、5人为宜 C、7人为宜
D、9人为宜
第5题(2)分 在学术研究报告的导言部分中,介绍自己的研究通常要()
A、十分详尽
B、比较详尽
C、较为简单
D、简单
第6题(2)分 类型比较法是一种()
A、横向比较 B、纵向比较 C、交叉比较 D、对比比较
第7题(2)分 科学研究的逻辑方法是()
A、假设推理法 B、归纳推理法 C、假设演绎法 D、演绎推理法
第8题(2)分 社会调查研究的作用之一是说明社会生活实际上“是什么”,这属于()
A、感知
B、描述 C、解释 D、预测
第9题(2)分 从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研究称之为()
A、普通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个案调查
第10题(2)分 如果变量x发生变化,变量y也随之发生变化,反过来也同样,这种关系称之为()
A、相关关系 B、因果关系 C、虚无关系 D、对称关系
多选题
第11题(2)分 在社会调查过程中形成假设的一般方法有()。
A、归纳 B、演绎 C、想象 D、统计
第12题(2)分 在社会测量过程中,用来规范具体的测量()的操作规则叫做测量规则。
A、测量过程 B、测量指标 C、测量内容 D、测量行为
第13题(2)分 在社会测量中,定距尺度的数学特性可用以下符号来表示:()。
A、% B、+ —
C、> D、= = 第14题(2)分 普遍调查能全面地、详尽地占有调查对象的资料,为科学地分析调查对象奠定了基础,但这种方法存在着()的局限性。
A、花费大 B、差错多 C、深入难 D、周期长
第15题(2)分 典型调查是一种以调查少量典型来概括或反映全局的方式,其主要特点有()。
A、主观性 B、定性调查 C、概况性 D、归纳性
第16题(2)分 与其他调查方式相比,个案调查的局限性表现在调查结果缺乏()。
A、代表性 B、推断性 C、定量性 D、对比性
第17题(2)分 广义抽样调查包括抽样调查与非抽样调查,狭义抽样调查仅指随机抽样。下面属于随机抽样的是()。
A、配额抽样 B、整群抽样 C、多样抽样 D、分层抽样
第18题(2)分 利用文献进行社会调查的主要特点是()。
A、不受时空限制 B、实施方便 C、时代与社会局限性 D、滞后性
第19题(2)分 抽样调查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总和称为()。A、总体
B、母体
C、全体
D、本体
第20题(2)分 应用文献调查法时,进行文献检索的形式途径有()
A、篇名途径
B、著者途径
C、序号途径
D、其他途径
第21题(2)分 应用访问调查法时,提问中的功能性问题包括:()。
A、接触性问题
B、过渡性问题
C、试探性问题
D、检验性问题
第22题(2)分 社会调查是一门()学科。
A、技术性 B、方法性 C、实践性 D、理论性
第23题(2)分 社会调查的客观性是指调查()的选择和结论的概括不带偏见和倾向性。
A、范围 B、方式 C、对象 D、资料
第24题(2)分 早期资产阶级社会调查的代表人物有()。
A、约翰.霍华德 B、勒.普累 C、亚道尔夫.凯特勒 D、查里斯.布思
第25题(2)分 由我国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开始于()以后。
A、19世纪
B、20世纪
C、20世纪20年
D、20世纪30年代
第26题(2)分 社会调查的基本模式有“事实—解释”模式和()。
A、个案—事例模式
B、假设—理论模式
C、系统—综合模式 D、问卷—统计模式
第27题(2)分 所谓()是按照对社会现象的揭示程度来对调查课题的类 型进行的划分。
A、试验性课题 B、描述性课题 C、解释性课题 D、预测性课题
第28题(2)分 运用观察法进行社会调查,必须注意被观察对象是处于()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A、自然 B、正常 C、特殊 D、暂时
第29题(2)分 问卷调查中回复率较高的问卷派发方式有()。
A、报刊问卷 B、邮政问卷 C、送发问卷 D、访问问卷
第30题(2)分 问卷调查中影响问卷回收率的因素有()。
A、组织工作 B、工作态度
C、问卷填答的难易程度 D、派发方式
第31题(2)分 整理调查资料,就是依据社会调查的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调查的原始材料进行初步加工,使之()的过程。
A、条理性 B、系统化 C、标准化 D、规范化
第32题(2)分 真实性审核也叫信度审核,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A、对比法
B、经验法
C、逻辑法
D、来源法
第33题(2)分 集中量数,是能够代表事物一般水平和总体趋势的数值。它分为()三类。
A、众数 B、中位数 C、中点数 D、平均数
第34题(2)分 调查报告作为一种建立在事实材料上的说明性文体,有着自己的语言风格,在语言表达上要注意()。
A、连贯性 B、逻辑性 C、独创性 D、时代性
第35题(2)分 社会调查作为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具有()的基本特点。
A、目的性、计划性
B、实践性、操作性
C、实践性、目的性
D、偶发性、任意性
判断题
第36题(2)分 只能测度指标的各种类别之间的差别,不能比较大小,也不能按顺序排列的尺度叫定序尺度。
正确 错误
第37题(2)分 定比尺度是反映社会现象之间的比例和比率关系的测量尺度。
正确
错误
第38题(2)分 利用文献进行社会调查时,所谓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是按照加工程度对文献进行的区分。正确 错误
第39题(2)分 按照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调查表或问卷表进行的直接调查就是标准化访问。
正确 错误
第40题(2)分 进行访问调查时成功的提问是使调查顺利进行的关键。访谈提问可分为结构性提问和功能性提问两类。
正确 错误
第41题(2)分 根据实践经验,一份调查问卷所包含的问题数目应使被调查者在30分钟内能够完成为宜。
正确 错误
第42题(2)分 在应用文献调查法进行社会调查时,要特别注意原始材料的收集和利用。
正确 错误
第43题(2)分 大学生到工厂车间进行实习,属于完全参与观察。
正确
错误 第44题(2)分 对调查文献文字资料进行审核的重点是审查核实资料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正确 错误
第45题(2)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系统论述社会调查问题的第一部专著是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
正确 错误
第46题(2)分 对社会测量对象的属性和特征类别进行鉴别并比较大小的尺度标准叫做定类尺度。
正确 错误
第47题(2)分 设计调查问卷的封闭式问题时,两项式和多项式都是不常用的问题形式。
正确 错误
第48题(2)分 访问调查法的最大特点在于整个访问过程是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直接观察的过程。
正确 错误
第49题(2)分 真实性原则是整理社会调查资料的最根本的原则。正确
错误
第50题(2)分 一事一议的调查报告、典型调查、个案调查、考察历史的调查报告在材料的组织上多采用横式结构。
正确 错误
第二篇: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平时作业与答案(推荐)
1、操作化的定义和作用是什么?如何对概念和例题进行操作化?任选一概念完成操作化。(40)
要求:操作化结果须有三个以上层次,15个以上指标。
答:操作化是指明确提出概念的定义,分清概念(包括命题和假设)的层次,并将抽象概念一步步化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可测量的指标,以实现社会调查研究的定量化的这一过程。
操作化的作用之一:在于使概念或命题具体化,使调查研究得以进行 操作化的作用之二:在于使概念或命题定量化,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进行,避免了社会现象的分析的片面推断。
操作化的作用之三: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是建立在量的基础上,而不是一种主观的臆断。
概念和命题的操作化步骤:(1)明确概念的确切涵义。
(2)进行探索性研究确定概念操作化的框架。
(3)对概念或命题进行分解。所谓分解就是将整体分解为部分,将复杂的事物或命题分解为简单的要素,然后对各个部分或要素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4)确定命题的评价体系,就是指在设计操作化框架中,确定各部分或各因素在整体框架中所占的地位或权重,也就是把命题分解为若干部分或若干因素之后还须确定每一部分或因素在整体中所占的地位
调查研究题目: 农民工学习的需求
一、调查背景:农民工是社会成员之一,在科学技术越来越普遍、社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意识到了知识、技能的重要性。他们迫切要求再学习。为了更充分地了解农民工学习需求的情况,我
想对农村在外打工这一群体进调查。
二、调查目的:了解农民工学习需求的情况。
调查内容: 个人经历。生活方式、态度、过程、变化等.抽样方案: 概率抽样
调查对象: 个人
三、调查方式:个案调查、抽样调查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访问提纲: 结构式访谈(设计的调查问卷)并做详细的访谈记录.四、.调查研究时间:场所:
五、研究人员计划: 本课题组共有10名成员,明确每人所担负的任务.六、研究经费和物质手段: 研究经费:从个人财政开支支出.物质手段:计算机.摄影摄像录音等设备.2、在上一题所完成的概念操作化的基础上,设计一份调查问卷。(60分)要求:结构完整,问题不得少于20个,以封闭式问答为主。
80、90后农民工农民状况调查问卷
1、您是
A、80后 B、90后
2、您的受教育程度 A、初中毕业
B、高中毕业
C、中专
D、大专以上
3、您的工作时间
A、不到一年
B、一年至两年
C、两年至三年
D、三年以上
4、您计划结婚年龄是多少
A、二十以前
B、20到25
C、25以上
D、待事业有成5、您每天的工作时间
A、小于8个小时
B、8到12个小时
C、大于12个小时
6、您每个月的薪水是多少
A、1000以下
B、1001到2000
C、2001到3000
D、3001以上
7、您的老板是否有拖欠工资现象
A、有
B、没有
8、由自己赡养或抚养的有几人
A、无
B、1-2
C、3-4
D、5人以上
9您觉得经济上的压力如何
A、压力很大,几乎挣不到钱
B、有压力,但不大
C、几乎没压力
10、作之余的娱乐方式
A、打克、麻将
B、下棋
C、聊天、逛街
D、读书、看报
E、上网
11、概多长时间回家一次
A、三个月
B、半年
C、一年
D、一年以上
12、间和家里联系一次
A、1-3天
B、4-7天
C、一周以上
D、不固定
13、地人相处的情况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E、很差
14、歧视
A、收到过
B、没有收到过
15、《动法》的了解程度是
A、一点也不了解
B、了解一点
C、很了解
16、否经常接触网络
A、经常
B、偶尔
C、没有
17、对未来的打算
A、没想过
B、回家务农
C、自己当老板
D、其他
18、您对所在工厂或工地综合评价如何
A、很好
B、一般
C、较差
19、两会上说农民工纳入保障房体系,您认为有机会获得吗
A、不可能,都让有关系有背景的弄去了
B、不可能,那么多农民工
C、但愿吧,说不定运气好能碰上
D、有可能,但是很小
E、不可能,那只是说说而已
20、您对政府关于农民工的那些政策在自己身上落实情况如何
A、没听说过
B、么有,都是空话
C、与落实,不过不多
D、很好,几乎都落实了
21、对于闻上报道的那些关于农民工的政策落实,您怎么看待
A、都是空话
B、就是一些地方在作秀
C、很实在,农民工的了很多优惠
D、不想讨论
第三篇: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袁方)名词解释--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袁方)名词解释
社会调查研究导论 社会调查研究的重要类型 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 社会调查研究的准备与设计
社会调查研究导论 返回
1、社会调查研究:在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的材料的分析和综合来科学地阐明社会生活状况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
2、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研究的一个阶段,是指运用观察、询问等方法直接从社会生活中了解情况、收集事实和数据,是一种感性认识活动。
3、研究:社会调查研究的第二阶段,是指通过对事实资料的思维加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论:人们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的一般方法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的体现和应用,它提供了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
5、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式:也称研究方式,它表明贯穿于社会调查全过程的程序、步骤与操作方式,它说明研究者是通过何种具体途径得出研究结论的。
6、社会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在调查研究的某一阶段中使用的方法、技术、工具等。社会调查研究的重要类型 返回
1、应用性调查研究:通过社会调查来了解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并运用社会理论对这些问题做出科学的说明和解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政策性建议。
社会现象的测量
抽样 问卷法 量表与测验法
访问法 观察法
资料的审核和整理 资料的统计分析 变量分析的一般逻辑
理论分析 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2、理论性调查研究: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调查来发长和丰富社会理论,并提供有关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知识。
3、普查:也称整体调查或全面调查,它是为了了解总体的一般情况而对较大范围的地区或部门中的每个对象都无一例外地进行调查。
4、抽样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某些单位或个人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的状况来推论总体的状况。
5、典型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问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
6、重点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主观选取少数单位进行调查,并通过这些单位的情况来反映总体的情况。
7:个案研究:从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研究,以深入、细致地描述一个具体单位的全貌和具体的社会过程。
8、探索性调查研究:采用“走马观花”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对社会现象进行初步考察的研究方法。
9、描述性调查研究:可以解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它能对社会现象的状况、特点和发展过程作出客观、准确的描述。
10、解释性调查研究:可以解答“为什么”的问题,它能说明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预测事物的发展后果,探讨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11、横剖研究:在某一时点对调查对象进行横断面的研究。
12、横断面:指由调查对象的各种类型在同一时点上所构成的全貌。
13、纵贯研究:在较长时期的不同时点收集资料,并对社会现象做纵向研究。
14、趋势研究:一般是对较大规模的调查对象总体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15、同期群研究:对在某一时期具有同一特征的人群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变化的研究。
16、追踪研究:对同一批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变化的研究。
17、回溯研究:一种与追踪研究相似,即要调查同一批人的态度或行为的变化,但又只作一次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回想他们过去的态度或行为是怎样的,而现在又起了那些变化的研究方法。
18、统计调查:一种定量化的调查方式,它是从许多单位中收集多个单位的可对比的信息,并利用这种可对比的资料,进行汇总统计,以便对调查内容做更深入的定量分析。
19、实地研究:也称“实地调查”,是社会调查研究的另一种主要方式。这种调查方式是深入到调查现场,利用观察、访问、座谈等方法收集少数单位的各方面的信息,以便对调查对象作深入的解剖分析。
20、参与观察:调查者本人加入调查对象的团体中生活,扮演其中一员的角色,对这里所发生的现象和情况进行多方面的长期观察的方法。
21、个案研究:通过对个体发展过程的调查来洞察个体为什么会具有特定的行为方式以及他或它的行为趋向。
22、蹲点调查:下到一个有代表性的社会单位中,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调查研究,对现行的政策、计划、措施的效果进行检查,从中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新的政策、措施的可行性,借以指导全局工作。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 返回
1、归纳推理:从经验观察出发,通过对大量客观现象的描述,概括出现象的共同特征或一般属性,由此建立理论来说明观察到的各种具体现象或事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2、演绎推理:从一般理论或普遍法则出发,依据这一理论推导出一些具体的结论,然后将他们应用于具体的现象和事物,并在应用过程中对理论进行检验。
3、假设演绎法:科学研究的逻辑方法,或称“试错法”,由演绎和归纳两种推理构成,有助于克服单纯演绎或单纯归纳的局限性。它是从问题出发,为解答问题而提出尝试性的假说或理论解释,由这一理论假说可以推导出一些研究假设,然后通过大量的观察来检验假设。
4、研究框架:将课题具体化,它可以是一种由具体理论假设组成的理论框架,也可以是由一些初步设想形成的框架图。社会调查研究的准备与设计 返回
1、研究课题:说明一项调查研究所要解答的具体问题,它是关于两个或多个概念或变量间的关系的一种提问。
2、初步探索:指在正式调查之前征询有关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的意见,到调查地点进行初步考察,与基层有关人员座谈,以便了解调查任务、确定研究课题、明确调查内容、增强感性认识,为提出研究假设和制订研究方案奠定基础。
3、研究假设:对调查对象的特征以及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做的推测性判断或设想,它是对问题的尝试性解答。
4、假设:由概念(或变量)构成的,以一种可检验的形式加以陈述,并对(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特定关系进行预测的命题。
5、概念:人们抽象思维的产物和基本单位,综合概括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抽象名词。
6、变量:概念的一种类型,它是通过对概念的定义和界说而转换来的。也可以说,它是对概念的具体化,它反映了概念在具体形态上的变动性。
7、相关关系: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它表现为:如果变量X发生变化,变量Y也随之发生变化,那么就可以说两个变量具有相关关系。
8、因果关系:如果变量X发生变化,变量Y也随之发生变化,反之则不然,那么就可以说X与Y有因果关系。其中X是Y的原因,Y是X的结果,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9、虚无关系:两个变量之间如果没有必然的联系,则称它们不相关。
10、命题:关于一个或更多概念(或变量)的陈述。
11、分析单位:研究者所要调查的一个个点,即调查对象,它是进行调查和抽样的基本单位。
12、调查内容:制一项调查研究所要了解的调查项目和调查指标,它们涉及各种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
13、层次谬误:或作生态谬误,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调查,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
14、简化论:或称还原论,在社会研究中是指局限于用某类特征来分析和解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15、操作化:即研究课题的操作化,是通过对抽象概念的定义来选择(或制定)调查指标,从而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以观测的变量,将研究假设转化为具体的假设。
16、概念的抽象定义:用文字来概括地说明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将概念所指的某类现象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
17、概念的操作定义:依据抽象定义所界定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提出一些可以观测的调查指标或调查项目来说明如何度量一个概念。
18、调查指标:概念内涵中某一方面内容的只是标志,它表示经验层次的现象。
19、假设的操作化:即由抽象假设到具体假设的过程。
20、调研方案:通过对一项研究的程序和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详细、全面的考虑,制订出的总体计划和切实可行的调查大纲。社会现象的测量 返回
1、测量:指按照某种法则给物体或事件分派一定的数字和符号。
2、社会测量:指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对社会现象之间性质差异和数量差异的度量。也可看作对社会现象进行精确的、有意识的观察。
3、法则:即测量法则,是把数字或符号分派给调查对象的统一标准,它是一中索引或操作方法。
4、定类尺度:也称类别尺度或名义尺度,是将调查对象分类,标以各种名称,并确定其类别的方法。它实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
5、定序尺度:也称等级尺度或顺序尺度,是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调查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的一种尺度。
6、定距尺度:也称等距尺度或区间尺度,是一种不仅能将变量(社会现象)区分类别和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数量差别和间隔距离的方法。
7、定比尺度:也称比例尺度或等比尺度,是一种除有上述三种尺度的全部性质之外,还有测量不同变量(社会现象)之间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方法。
8、社会指标:或称现有的或先行的社会统计指标,是衡量、检测社会经济发展数量关系,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要素的现状、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的手段。它对社会生活现状具有描述、评价和预测未来的能力。
9、调查指标:是指具体调查研究中所使用的,借以衡量或指示某一抽象概念的数量指标和分类指标。
10、信度:即可靠性,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也指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 变量。换言之,所谓信度乃是指同一或相似母体重复进行调查或测验,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11、信度系数:即用同一样本所得到的两组资料的相关系数作为测量一致性的指标。可以解释为在所测对象实得分数的差异中有多大比例是由测量对象本身的差别决定的。信度系数高表明测量的一致性程度高,测量误差小。
12、效度:是指测量工具测出变量的准确程度。换言之,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即测量工具能准确、真实、客观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13、内容效度:是指测量内容的适合性和相符性,也可以说是指测量所选题目是否符合测量目的和要求。
14、准则效度:指的是用几种不同的测量方式或不同指标对同一变量进行测量时,将其中的一种方式或指标作为准则,其他的方式或指标与这个准则作比较。如果其他的方式或指标与准则的方式或指标具有相同的效果,则其他的方式与指标就具有准则效应。
15、构念效度:通过对某些理论概念或物质的测量结果的考察,来验证该测量对理论构念的衡量程度。
16、经验效度:即选择对有关情况比较了解的人来鉴定调查资料的效度。抽样 返回
1、非概率抽样:指依据研究任务的要求和对调查对象的分析,主观地、有意识地在研究对象的总体中进行选择的抽样方法。
2、概率抽样:指依据概率理论,按照随机原则选择样本,完全不带调查者的主观意识的抽样方法。
3、抽样:一种选择调查对象的程序和方法,也可以说是由总体中选取一部分代表的过程。
4、样本:通过抽样所选取的这一部分代表。
5、代表:所谓代表,也就是说,抽取出来的样本从调查所要研究的总体特征来看,能够再现总体的结构。
6、个体:收集信息的基本单位,即分析单位。个体可以是某种类型的人,也可以是家庭、组织、社区等。
7、研究总体:在理论上明确界定的个体的集合。
8、调查总体:研究者实际抽取样本的个体的集合体。
9、抽样框:又称抽样范畴,是抽取样本的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
10、参数值: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
11、统计值: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
12、抽样误差:在用样本的统计值去推论总体的参数值时存在的偏差。它是衡量样本代表性大小的标准。
13、置信水平:指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概率。
14、置信区间:指在某一置信水平下,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间的误差范围。
15、简单随机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概率抽样。是对总体中的所有个体按完全符合随机原则的特定方法抽取样本,即抽样时不进行任何分组、排列,使总体中的任何个体都同样有被抽取的平等机会。
16、等距抽样:也称系统抽样或机械抽样。它是在按一定顺序排列好的个体中先计算出抽样间距K,然后在头K个个体中,按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区一个个体K,再从K开始,每K个个体中抽取一个个体的抽样方法。它适用于同质性较高的个体。
17、分层随机抽样:先将总体依照某一种或某几种特性分为几个子总体,每个子总体称为一层,然后从每一层中随机抽取一个子样本,将这些子样本合在一起即为总体样本的方法。
18、比例分层抽样:要求各层子样本在总体样本中所占比例与本层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相同。
19、整群随机抽样:又称聚类抽样。是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划分为一些子群体,每个子群体作为一个抽样单位,用随机的办法(如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从中抽取若干子群,将抽出的子群中所有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总体样本的抽样方法。
20、多阶段抽样:不将样本子群中的所有个体作为样本,而是再从中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出最终样本,因最终样本的获取经过两次抽样,我们称之为二阶段抽样。同样的,可进行三阶段、四阶段„„即多阶段抽样。
21、偶遇抽样:又称方便抽样,是指研究者将其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环境里所能遇见或接触到的人均选入样本的方法。
22、主观抽样:又称判断抽样或立意抽样,即研究者依据主观判断选取可以代表总体的个体作为样本,这种样本的代表性取决于对总体的了解程度和判断能力。
23、定额抽样:又称配额抽样,它与分层随机抽样相似,也是按照调查对象的某种属性或特征将总体中所有个体分成若干类或层,然后在各层中抽样的方法。
24、滚雪球抽样:先从几个适合的样本开始,然后通过它们得到更多的样本,这样一步步扩大样本范围的方法。
25、样本大小:又称样本容量,指的是样本所含个体数量的多少。样本的大小不仅影响其自身的代表性,而且还直接影响到调查的费用和人力的花费。
26、精确度:就是这项研究能允许样本估计量有多大的误差。社会研究常选用的误差界限是5%。
问卷法 返回
1、问卷:社会调查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一种工具,它的形式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
2、自添问卷:由被调查者自己添答的问卷。
3、访问问卷:由访问员根据被调查者的口头答案来填写的问卷。
4、封面信:一封给被调查者的短信。它的作用在于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的内容、目的、意义等。
5、指导语:用来指导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一组说明。
6、开放式问题: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答案,而由回答者自由填答的问题。
7、封闭式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给出若干个答案,要求被调查者选择一个作为回答。
8、编码 :赋予一个问题极其答案一个数字作为它的代码。
9、探索性工作:通俗的说,就是先摸摸底,熟悉和了解一些基本的情况,以便对各种问题的提法和可能的回答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10、答案的穷尽性:答案包括了所有可能的情况。
11、答案的互斥性:答案之间不能相互重叠或相互包含。
12、双重含义:在一个问题中,同时询问了两件事件,或者说,一句话中同时问了两个问题。量表与测验法 返回
1、量表:适于较精确的调查人们主观态度的测量工具,它由一组问题构成,用以间接测量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态度或观念。
2、总加量表:也叫利克特量表,它的最初形式是给出一组问题,请被调查者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回答,后改为五种回答。然后根据每个被调查者对各道题的回答分数的加总得出一个总分,这一总分就说明他的态度强弱或他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
3、分辨能力:指一个题目是否能区分出人们的不同态度或态度的不同程度。
4、测评表:一种类似与量表的调查表,用一组题目来度量,然后用各项题目的分数或用一个总分来评价。常用于考核和评价一个人的能力、素质和工作绩效。
5、测验:以间接的方式收集个人的态度、人格结构和心理行为等方面资料的方法。它是一种标准化的程序。
6、测验的标准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测验必须经过标准化的程序进行编制,二是使用时必须按标准化的程序使用。
7、常模:也就是比较的标准,通常将样本的平均得分作为该测验的常模。它可作为判断个体差异的依据和比较的标准。
8、社会计量法:也称社会交往计量。是评量某一群体、组织中的人际吸引或拒斥关系的工具,或更进一步说是用以决定个人在群体与组织中被接受的程度,发现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现存关系,并揭示组织本身的结构特征的工具。
9、指数分析:通过社会计量指数分析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比较同一群体内不同情景下每个人的社会地位,且对不同群体的特征进行比较。
10、民意测验:也称民意调查或舆论调查。是一种了解公众对某些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意见和态度的调查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大量样本的问卷调查来精确反映社会舆论或一般民意动向。访问法 返回
1、访问法: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向被访问者了解社会情况的方法。
2、结构式访问:又称标准化访问,是一种高度控制的访问,即按照事先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访问问卷进行的访问。
3、无结构式访问:又称非标准化访问。与结构式访问相反,它事先不制定统一的问卷、表格和访问程序,而只给访问者一个题目,由访问者就这个题目自由交谈。
4、重点访问:又称集中访问,它是集中于某一经验极其影响的访问。
5、深度访问:又成临床访问,它是为搜寻特定经验机极其行为动机的主观资料所做的访问,常用于个案调查,在生活史研究中也常常用这一方法。
6、客观陈述法:又称非引导式访问,其最大特色是让被访人对他自己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一番考察,再客观陈述出来,即访问者鼓励被访问者把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念、以为以及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客观地加以描述。
7、座谈会:一种集体访问方法,即将许多调查对象放在一起同时进行访问,也就是通常说的“开调查会”。
8、头脑风暴法:即调查会会议主持者不说明会议的明确目的,而只就某一方向的总议题,请到会者自由地发表意见;会议主持者不发表意见,更不对别人的意见提出批评。
9、反向头脑风暴法:即调查会会议首先列出某方面的问题,参加者不仅自己发表意见,而且必须针对别人的意见展开批评与评价,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观察法 返回
1、观察法:观察者根据研究课题,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和其他科学手段,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以取得研究所需资料的一种方法。
2、参与观察:指观察者为了达到深入了解情况的目的,直接加入到某一社会群体之中,以内部成员的角色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在共同生活中进行观察,收集和分析有关的资料。
3、非参与观察:指观察者以旁观者的身份,置身于调查对象群体之外进行的观察。
4、有结构的非参与观察:按照预先规定好的观察项目进行观测,观察者只是记录或描述观察对象的语言、姿势和行为而不加以解释。
5、实验观察:在实验室中对研究对象、观察情景与条件作严密的控制,然后进行观察。
6、自然观察:对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或表象进行观察。
7、结构式观察:事先制定好观察计划并严格按照规定的内容和程序实施的观察。
8、无结构式观察:指对观察的内容、程序事先不作严格规定,依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机决定的观察。
9、直接观察:观察者直接“看”到被观察者的活动。
10、间接观察:指观察者对自然物品、社会环境、行为痕迹等事物进行观察,以便间接反映调查对象的状况和特征。
11、损蚀物观察:一种通过对磨损程度的观测以间接收集资料的方法。
12、累积物观察:一种通过某些累积或积聚物的观测以间接收集资料的方法。资料的审核和整理 返回
1、审核:在着手整理调查资料之前,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查与核实的工作过程。
2、实地审核:又称收集审核,是指审核工作和收集工作同步进行,边收集边审核。
3、系统审核:在收集资料后集中时间进行审核。
4、多次审核:对重要资料进行反复的各种形式的审核。
5、第一手资料:直接调查获得的资料。
6、第二手资料:间接调查获得的资料。
7、资料的整理:根据研究目的将经过审核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使资料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为进一步深入分析提供条件。
8、分类:根据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将其区分为不同种类,适用于全部调查资料。
9、分组:也是根据调查对象的某些特征将其区分为不同种类,只适用于统计资料。
10、前分类:在设计调查提纲、调查表格或问卷时,按照事物或现象的类别设计指标,然后再按分类指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11、后分类:在调查资料搜集起来以后,再根据资料的性质、内容或特征,将她们分别集合成类。
12、现象分类法:根据事物外部特征或外在联系进行分类的方法。
13、本质分类法:也称科学分类法,是指根据事物本质特征或内部联系进行分类的方法。
14、统计表:资料通过统计汇总,得出许多说明社会现象和过程的数字资料,把这些资料按照一定的目的,在表格上表现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统计表。
15、简单表:总体未做任何分组,仅罗列各单位名称或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表格。
16、简单分组表:总体仅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即运用简单分组形成的表格。
17、组距分组表:每个组都有其上限与下限的简单分组表。
18、复合分组表:又称交互分类表,是总体按两个以上标志进行层叠分组的统计表。这种表能表现两个分组标志之间的关系。
资料的统计分析 返回
1、统计分析:也叫定量分析,是人们认识社会现象的一种科学手段。它把人们收集来的社会现象数量方面的资料,利用各种数学模型,借助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揭示数据后面隐藏的关系、规律和发展趋势。
2、描述统计:对所调查的社会现象进行数量描述和分析。
3、集中量数:也称集中趋势,它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值,代表着现象的一般水平,别的数值围绕在它周围。
4、离中量数:也称离中趋势或差异程度,是研究现象差异程度的概括表现。
5、算术平均数:总体各单位数值之和除以总体单位总数的商。
6、中位数:也叫位置平均数,是把调查到的数据资料按照标志值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央位置的标志值表示中间位置的平均数。
7、众数:在一组数据中重复次数最多的标志值。
8、异众比率:指非众数的次数与总体内全部总体单位的比率。
9、离散系数:标准差与算术平均数的比值,也可以是四分位差与中位数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10、相关分析:用一个量数表明事物间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程度,这个表明关系密切程度的量数称为相关系数。
11、回归分析:对有相关关系的现象,根据关系的形态选一合适的数学模型用来近似地表达变量间平均变化关系。
12、推论统计:一门通过样本的各种量数(或统计值)估计总体与之对应的各种量数(或参数值)的学问。
13、区间估计:用区间形式给出未知数的估计值范围。
14、假设检验:先对总体的某一参数作一假设,然后用样本统计量去验证,以决定假设是否为总体接受。
变量分析的一般逻辑 返回
1、分析的逻辑:指分析时所遵循的逻辑方法与推理过程。
2、详细模式:指通过引入第三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或检验因素)来考察所研究的两个变量间原有关系的真实含义,即澄清和确定两变量真实关系的类型,说明这一关系的存在、加强或减弱的条件,探讨这一关系的内在原因。同时,它还通过不断引入控制变量来发现各个变量间的具体联系,从而深化对社会现象的认识。
3、抑制变量:使变量间真实关系隐而不彰或减弱的变量。
4、虚假无关:两变量间这种统计上无关而实际上相关的情况。
5、对称关系:又叫虚假关系,即从统计上看有关系的两个变量实质上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并无有意义的联系。
6、相互关系:统计上相关的两个变量实质上也是有关系的,这种关系是一种交互影响的关系。
7、因果关系:指在两个变量中,一个变量的变化伴有另一个变量的变化,即一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但反过来不成立。
8、自变量:在因果关系中能够影响其他变量发生变化的变量。
9、因变量:在因果关系中依赖于其他变量,但其本身不能影响其他变量的变量。
10、分析的详析化:指引入第三变量对两变量关系进行检验,以解释或确定变量间关系的过程。
11、检验因素:也叫控制标量,是在分析的详析化过程中被引入的变量。
12、外在变量:外在的能造成两变量虚假相关的某一变量。
13、歪曲变量:使两变量间真实关系扭曲、变形的变量,它既可以将真变为假,也可以将假变为真,甚至完全改变一个关系的真实方向。
14、中介变量:能在两变量间关系的建立中起中介作用的变量。
15、内含变量:能使两变量间关系具体化的变量。理论分析 返回
1、理论分析:在对调查资料整理、分类、简化、汇总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借助于抽象思维对经验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定性分析:要确定现象的性质,划分事物的类别,运用抽象概念对事物作出概括。
3、比较法:也称比较分析法,它是通过对各种事物或现象的比较,来确定它们的共同点和相异点,并揭示他们相互区别的本质特征。
4、横向比较:对同一时期的不同现象进行比较它可以在同类事物的不同部分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异类事物之间比较。
5、纵向比较:在不同时期对同一对象的特征与表现进行比较。
6、类型比较法:一种横向比较,是对各种类型进行比较的方法。
7、理想类型法:一种类型比较法,它是从具体独特的现象中抽取一些主要性质、舍弃其他性质而建立的典型或标本。
8、历史比较法:一种纵向比较,它是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和分析,由此揭示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或发展规律。
9、求同法:探询某种现象的原因时,首先列举这一现象出现的多个事例,然后分析每个事例的各种先行情况(或条件),如果在各个事例中只有一种先行情况是共同的,那么这一先行情况就是这一现象的原因。这种方法就是求同法。
10、求异法:如果在两个事例中其他先行情况都是相同的,只有一种情况不同,当这种情况存在时,被研究现象就出现;当它不存在时,被研究对象就不出现,那么,这一先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这种方法就是求异法。
11、求同求异法:将求同法与求异法结合起来同时使用的方法就是求同求异法。
12、共变法:在其他先行情况都相同、只有一种情况不同的条件下,当这一情况发生变化时,被研究现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则这一情况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这种方法就是共变法。
13、剩余法:被研究现象可能是一种复合现象,对这种复合现象有影响的因素可能有多个,如果把已确定的原因所造成的影响除去,那么被研究现象的剩余部分与其余影响因素之间也必然存在因果关系。这种方法就是剩余法。
14、思维的抽象:从客观事物或经验材料中抽取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东西。
15、思维的综合: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已认识到的各方面的本质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对所研究现象的完整的认识。
16、结构—功能分析法:在分析某一社会现象时,探询这一现象在一定社会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即它所担负的社会功能,以及这一社会系统和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并将某一部分或结构与某种功能对应起来的一种理论分析方法。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返回
调查研究报告:反映调查研究成果的一种书面报告。它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将调查研究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表现出来。
第四篇:2013年秋中大远程教育——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第一次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
1、整群
2、抽样
3、表格
4、框图
5、中位
6、定类
7、穷尽
8、无结构
9、集体访谈
10、数字和符号
二、判断题
1、√
2、×
3、√
6、√
7、×
8、×、√
5、×、√
10、×49
第五篇:社会调查方法作业1
第一次作业(第1~3章)
一、填空题(每空4分 共40分)
1.社会调查研究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有关社会事实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进而做出描述、解释和提出对策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2。
3.社会调查研究依调查对象的范围可分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自然与社会之间关系)两大类。
4.社会调查研究中的测量,是指对所确定的调查指标进行有效地(观测)与(度量)的方法。
二、简答题(每题20分 共60分)
1.简述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答:定性研究是以现有的文献资料或者调查材料为依据,对某一社会现象运用演绎、归纳、比较、分类、矛盾分析等方法,以判断食物性质为目的的社会调查研究;它是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探寻特征和要素,但它只能向人们展示被调查事物的基本性质。
定量研究是运用概率、统计原理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变化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它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但有些社会现象或者问题无法进行定量研究,只能进行粗略的定量研究。
因此,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合时社会调查研究的最佳形式,从定性出发,经过量化过程,再返回定性,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准确的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
2.社会调查研究的前期工作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社会调查研究的前期工作即社会调查研究的准备阶段的工作,包括选择、确定课题、提出概念命题、假设,对概念操作化的确定测量方法,惊醒探索性研究,制定调查研究方案,抽取调查样本,以及人、财、物方面的准备等内容。
3.什么是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
答: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是明确所提出概念的定义,分清概念的层次,并将抽象概念一步步化解为具体的和可操作的指标,而且最理想的目标是将概念化解为可测量指标,一实先社会调查研究的定量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