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和改进基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制约监督交流材料
在省纪委开展党风廉政建设重点课题及相关工作调研会议上的交流材料
武山县审计局局长 杨效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是对领导干部权力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手段,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审计机关只有不断改进审计方法,合理转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把组织监督与审计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审计机关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才能有效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究竟如何开展基层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才能有效发挥审计机关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用?结合实际工作,这里我尝试着提出几点思考与个人看法,谨供大家参考,不妥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一、对基层党政主要领导行驶权利制约监督的特点
近年来,武山审计局根据中办、国办及审计署、省审计厅有关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若干意见,边摸索、边总结、边实践,稳步推进党政科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好评。2011年-2013年共完成60名党政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责任人任期各项经济活动的全面审计,揭露违纪违规行为,规范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行为,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向相关部门单位和责
任人提出大量的合理化建议意见,促使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按照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责任人分清经济责任,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为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提供了决策参考依据。
基层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适当分解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和责任,是对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有效方式。绝大部分单位都能够按照分工负责原则来确定主要领导干部分管的事项、掌握的权力以及应负的责任,以减少单位主要领导干部对具体事务过多插手干预,形成班子成员间的相互监督与权力制约;二是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和经济“卫士”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通过对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决策情况的审查,重点审查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特别是加强对重点单位、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分析财政收支的完成及其增长情况,核实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检查是否遵循了“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原则,是否存在财政收支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等问题,以维护国家财政安全,推动完善公共财政和政府预算体系建设;三是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相互协调。审计机关充分发挥自身熟悉财政财务工作、精通查账业务等专业优势,通过领导干部任中、离任审计,进一步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在经济决策、经济管理和财经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审计监督。近年来,县纪委、监察和审计机关加强了协作配合,特别是实现了资
源信息共享,建立健全线索移送、案件协查、结果运用等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从而增强了行政监察和审计的合力和效果;四是形成了职能部门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督机制。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的一种直接方式,具有其他监督手段无可替代的作用,法律监督是促使领导干部依法行使权力的重要保证,审计监督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维护财政资金安全、推进法治、保障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贯彻落实中央有关促进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等规定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监督作用,特别是但近年来,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等奢侈浪费现象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审计机关和全体审计人员深刻领会中央八项规定和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今后将加大对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公务支出预算管理、会议和培训管理、公务接待管理、公务用车配置和管理使用、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管理和机构编制管理的审计力度,为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取得了以下成效:一是配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促进了廉政建设;二是经济责任审计解决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三是经济责任审计促进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四是为组织考察干部提供依据,促进了干部监督管理机制的完善。因此,审计
工作将在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干部管理、维护财经纪律,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审计工作围绕加强和改进对基层党政主要领导行使权力的制约监督所采取的有效探索
根据工作经验,审计部门紧紧围绕加强和改进对基层党政主要领导行使权力的制约监督借鉴和总结一些方式方法,具体归纳为:一是我局按照监督关口前移的要求,每年在工作计划安排中逐年加大任中审计比重,采取主动出击,深入到重点单位、重点资金、重点项目建设和“三公”经费使用等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及时发现和纠正主要领导干部用权不当行为,揭露和查处违法违纪问题,并针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建议,推动建章立制,堵塞各种制度漏洞;二是加强建设项目审计监督。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每年从中央、省、市及相关部门争取到的国家投资建设项目越来越多,涉及资金越来越大,财政资金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大。我县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造成个别项目资金效益低下,财政资金损失浪费。我们按照项目资金使用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将审计工作贯穿于工程可行性研究、立项、初步设计、招标、施工图设计、概算、施工、监理、竣工决算等建设全过程,有效渗透到项目各个环节,发挥审计监督的“预警”作用。县直各单位、各部门严格执行《天水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办法》和《武山县人民
政府关于加强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实施意见》,加强工程项目监管行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投资绩效,促进政府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当前对基层党政主要领导行使权力的制约监督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
审计对党政主要领导行使权力制约和监督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单位存在审计查出的问题整改不到位、不彻底,存在屡查屡犯的问题。主要因为单位领导对查出问题重视不够,单位内部控制不严,制度形同虚设造成的。二是极个别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加强监督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资金使用中时存在不遵守财经纪律的违纪违规问题。这与领导干部错误政绩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密不可分;三是按照县局现有人员和技术力量,还不能实现和达到审计署提出的审计“全覆盖”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高度重视,审计监督将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重,上级和社会对审计要求越来越高,现阶段我局审计人员明显不足,建设项目审计等相关专业人员空缺,致使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只能开展财务收支审计,对项目工程预(决)算、工程造价核算等方面监督存在盲区;四是潜在的审计风险较大。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跨度大,工作量大,审计时间紧迫,加上一些单位内部管理薄弱,财会人员素质不高,资料和手续不全等原因,给审计取证、责任界定和评价增加了难度,从而加大了潜在的审计风险。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领导经济责任不明确。由于没有将单位违纪问题落实到领导者个人头上,没有划清直接责任或间接责任,致使党政领导和组织部门不重视审计结果,进而也不重视整改落实工作;二是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鉴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对每个审计项目、审计环节都要抓狠、抓细、抓紧、抓紧实,一丝不苟。目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各种困难、阻力和干扰依然存在,审计中或多或少存在怕惹人、求稳思想,反映单位问题的多反映个人问题的少,避重就轻的多,一针见血的少;三是审与使用脱节,使审计对党政主要领导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用打了折扣。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是为各级党委正确使用干部提供重要依据,但在实际中,存在着一方面是审计机关辛辛苦苦查出大量违纪违规问题,另一方面是干部管理部门却不重视审计结果,存在被审计对象已经提拔重用而后审计,形成审计结果与干部使用两脱节,两张皮;你审你的,我用我的现象。
四、对加强和改进基层党政主要领导行使权力制约监督的建议
一是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特别是强化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检察、审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光靠审计部门的努力的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的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合力,取得成效。纪检监察部门要把党政和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工作纳入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总体规划,认真查处审计部门移送的干部违纪问题。组织人事部门要结合干部管理工作需要,真正把审计结果作为干部使用的依据。财政部门要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杜绝不合理预算支出;二是合理应运审计成果。经济责任审计能否有效地发挥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关键在于对审计结果的正确处理和应用。组织人事部门在培养选拔党政主要负责人要重视审计成果应运,切实把审计成果运用到干部选任工作中去,作为识别、了解干部的重要依据。要坚持审用结合,先审后用,不审不用的原则,多听取纪检监察及审计部门意见,把好推荐关;三是建议上级能在人员编制上给审计部门一定倾斜,以解决基层审计机关人员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的实际问题。
2014年5月 日
第二篇:关于如何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调研报告
关于如何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调研报告
摘要:权力制约和监督是人类政治生活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处于并且还将长期处于腐败高发易发期,党和国家政权时刻面临着严峻的权力考验,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构筑起防范权力腐败的牢固防线是我们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党和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首先针对当前主要领导干部行驶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具体给出关于如何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权力监督的几点建议,为下一步党建工作做出了理论指导;最后强调了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驶权利的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下一步党建工作特别是反腐倡廉工作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制约监督调研报告
一、当前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1、互相监督“虚化”。互相监督实际上就是同级班子 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由于同级班子成员之间日常生活和工作在一起,对存在的问题看得最清楚。但在现实中,由于一把手负责制,一把手往往强调集中多于民主,权力仍高度集中在个别人手里,花钱“一枝笔”、用人“一句话”、决策“一拍板”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了同级相互监督缺位或失位,致使相互监督“虚化”。
2、制度监督“软化”。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了许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政策和法规,各单位内部也制订了不少有关廉洁从政的规定和制度,但是还存在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应急性、临时性的规定多,注重长效治本的规定少;正面规范行为的规定多,违反规定的处置措施少;过于抽象、笼统、弹性大的规定多,具体可操作的规定少;建章立制的多,严格执行的少。致使制度监督的“硬度”不够。
3、民主监督“空化”。参与是监督的前提,没有参与,不了解情况就无法进行充分的监督。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纪检部门还是民主党派、人大、政协、新闻媒体对权力决策参与的层面都不够深和不够广,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基本没有参与。由于监督的主体对一些重大决策,尤其是权力的运作缺乏了解,加上有的领导干部缺乏民主意识,使监督主体的“知情权”被全部或部份“剥夺”,想监督也无法监督,民主监督流于“空化”。
二、对当前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监督意识薄弱。一方面,有些领导干部特殊意识强,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有的领导干部强调身份特殊,自以为素质高而没必要接受监督;有的认为组织及他人的监督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不愿接受批评和约束。另一方面,下属对领导干部监督的认识不到位。有的认为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容易得罪人甚至遭到打击报复,而不敢监督;有的认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达不到所期望的效果,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2、监督制度不够健全。一是现有的制度、法规出台落后于改革的步伐,缺乏前瞻性,使一些素质不高的领导干部有了可乘之机,从而不断产生一些新的腐败现象,例如《礼品登记制度》等。二是一些制度、法规太原则,缺乏实施细则,可操作性不强,例如《行政监察法》。三是对领导干部监督制约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还没有制定出台较为系统的党内监督条例和反腐败法,尤其缺少对权力行使程序的明确法规,以致对领导干部监督制约缺少法律权威的支持。
3、对同级党委的监督难度较大。在现行体制下,纪委书记往往是同级党委的副书记,对同级党委的监督存在较大的制约性。同时,纪检监察机关的财政、人权及经济待遇都在同级行政管辖范围,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纪检监察机关对同级党委政府的监督作用的发挥如何,往往与党 政一把手的素质有直接关系。
三、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五点建议
1、从思想教育上入手,强化权力主体的监督意识。
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最基本的就是要使权力主体树立牢固的监督意识。因此要从思想教育入手,着力强化权力主体的以下两种意识,即:权力主体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和主动大胆监督他人的意识。思想认识的深度决定监督的态度。各级党组织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加强对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理想信念、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要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使每个党员干部都懂得在我们党内,无论职务大小,党员的地位是平等的,既要监督他人,又要接受他人的监督,人人监督人,人人受监督。位高权重的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认真履行《党章》、《党内监督条例》赋予的监督职能。履行是职责所在、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2、从责任落实上把严,增强相互监督的实效性。
同级班子成员间的相互监督,由于相互之间知根知底,无论是参与还是知情的程度,都比其他组织和监督主体要多要强,监督的效果也是其他监督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相互监督的优势,增强相互监督的实效性。一要充分认识到相互监督的特点。相互监督具有主动性的特点。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是一种主动的预防措施,它不仅是一种事后监督,更着眼于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强调发挥预防作用,减少党内不良倾向和行为的发生。二要建立相互监督的工作责任制,突出相互监督的自觉性以及建立在自觉性基础上的强制性。只有强制性与自觉性二者有机统一和结合,才能实现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
3,从群众舆论上着力,增强监督的民主性。
要健全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受到人民群众的监督。从本质上讲,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的一种直接方式,具有其他监督手段无可替代的作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真诚欢迎各方面的意见和批评。要创造条件、拓宽渠道方便群众监督,坚决消除各种人为障碍,严肃惩处打击报复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处置机制和引导、反馈、应对机制,对反映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要及时调查处理,对反映失实的要及时澄清,推动网络监督走上法治化、规范化轨道,不断提升网络监督的正能量。
4、从制定规范上把关,增强监督制度建设的完备性。
加强制度建设,依靠法制搞好党风,是邓小平同志加强 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通过建立健全有关制度进行监督,是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的重要保证。一是制度建立要严明。二是要完善权力规范。三是要坚持制度创新。四是执行制度要严格。五是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认真抓好监督制度落实责任的监督,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好落实,哪一级出了问题,该由谁负责要坚决追究。六是要严格执纪执法,对有章不循的,该批评教育的要及时提出批评,限期整改,对应给予法纪处理的应坚决处理,不能搞下不为例。
5、从实践操作中把向,增强组织监督的合力。
适当分解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和责任。形成领导班子成员内部相互制约和协调的权力运行闭环系统,是对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有效方式。应按照分工负责原则来确定主要领导干部分管的事项、掌握的权力以及应负的责任,降低主要领导干部对班子成员晋升时的权重。一些地方推行主要领导干部不直接分管具体事务的制度,形成“副职分管、正职监管、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的权力运行机制等,值得借鉴。同时还要完善上级党委或纪委常委成员同下级主要领导干部谈话制度,让他们感觉到上级党委或纪委对他们认真履行职责、主动担负责任的情况是关心的,也是了解的,督促他们更好地正确行使权力、发挥主要领导的作用。
四、结束语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对执政党来说,党要管党,最关键的是干部问题。这确实切中了要害,而管好主要领导干部又是关键中的关键。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指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从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抓起。主要领导干部也就是一把手,把该负的责任负起来了,把自身管好了,很多事就好办多了。”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一把手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第三篇:关于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监督问题对策研究
关于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监督问题对策研究
作者:李剑/谭健 文章来源:理论学刊 点击数:482 更新时间:2007-7-17 16:19:54
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也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永恒课题。近些年来,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和改善,但从总体上看,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仍然比较薄弱,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历史和现实已经反复证明: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易被误用和产生腐败,必然容易出现违背权力主体的利益和意志的现象。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认真研究并解决好这个问题。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和党的建设的实际,做好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工作,实现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有效监督,应在提高领导干部接受监督意识、健全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制度、完善权力运行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增强其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是强化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的最基础性工作。在改革开放、新旧体制交替的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如果对资产阶级思想及其生活方式的影响丧失警觉,放松思想改造,在权力使用上发生变化和错位的可能性就随时存在。实践证明,权力腐败出现的一个本质的原因就是思想上存在不廉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加强理论教育,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要切实抓好领导干部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从思想上解决好“人活着为什么,当官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同时要坚持以党章和党的政治准则来规范其言行,不断强化其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
其次,加强作风教育,解决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要切实抓好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教育,树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领导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公仆的观念。遵循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向人民负责的用权原则,领导干部要自觉使权力在运行的过程中为党、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时刻防止权力滥用。
第三,加强法规纪律教育,解决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问题。通过教育,使领导干部具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不断增强自控能力和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接受法律、纪律的约束,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不能滥用权力的观念,自觉做到奉公守法、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第四,进行警示、警戒教育,守住行为防线。在进行正面典型示范教育的同时,要重视违法违纪的反面典型的警示、警戒教育。要善于运用反面典型案例的鉴戒作用,以期达到惩处一人教育一片的效果。
二、进一步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增强党内监督实效
党内监督的重点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核心问题是保证领导干部正确行使和运用权力。不断完善党内监督机制,既是党保证自身先进性的可靠手段,也是整个社会监督体系的核心部分。因此,它对于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非常重要。
首先,要强化党内民主。民主是法制的基础,也是实现权力约束的前提,没有广泛的党内民主,便没有健全的党内权力监督。党内民主监督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普通党员的监督作用。强化党内民主监督,最重要的是让广大党员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党内监督,形成一种良好的监督氛围。党的各级组织及其领导干部在制定政策、形成重大决议的过程中,除了一些确需保密的重大事项外,其他均应在党内公开,让广大党员参与讨论,直接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同时要把党员民主监督列入现行干部管理之中,组织党员对权力持有者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评议。确定每个权力持有者的升、降、奖、惩,应以党员民主监督内容为基本根据之一。
其次,要逐步疏通党委班子的监督渠道。党委班子自我约束机制是党内监督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对领导干部最重要的监督来自党委班子本身。班子内部监督渠道的畅通,取决于党内权力的分解、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贯彻执行和党务、政务的透明程度与落实双重组织生活会的情况。为此,重大权力要进行分解,重大决策要经过集体讨论,要在班子成员中通过民主生活会等正常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实行相互监督并切实监督到位。特别是班子成员更要自觉带头进行监督和接受监督,这对于党委班子自我约束机制的形成和整个监督工作的开展,有积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第三,改革现行党内监督领导体制,强化纪检机关的监督职能。纪检机关是党内的监督部门,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是搞好党内监督工作的关键。但是,由于对纪检机关授权太小,体制不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纪检机关监督职能的发挥。为此,必须改革领导体制,强化纪检机关的监督职能;建立党内监督纵向领导的新体制;明确党内监督机构的相对独立性;适当扩大纪检部门的监督权限。
三、加强对领导干部的非权力性监督
强化对领导干部的非权力性监督是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监督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非权力性监督是指人民监督,它主要依靠公众舆论和公共道德谴责作后盾,其力量源泉深深地蕴藏在人民大众之中。它若与权力监督有效地结合起来,就可以筑起一道遏制领导干部权力滥用的牢
固防线。完善人民监督需要强化以下措施:
首先,实行政务公开,增加国家政治生活的透明度。政务不公开,就难以对领导干部实施有效监督,因此,必须实行政务公开,这也是人民监督的首要条件。政务公开使人民群众能对国家事务提出批评和建议,有利于修正决策和行动中可能存在的失误,保证国家政策和决策的有效贯彻执行。同时,政务公开能提高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监督和管理的积极性,从而把国家的决策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其次,疏通人民群众向政府提出批评意见的渠道。让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监督国家机关及其领导人,就必须允许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和领导行为进行批评。只有创造出充分的民主条件和民主环境,保障公民的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人民群众批评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才能得以实现。
第三,充分发挥法制保障作用。人民监督没有法律提供保障,将不可能实现。依靠法制保障公民和人民代表组织行使监督权,主要就是用法律保护和支持公民言论、出版自由。同时要保障公民对国家机关的批评、建议和对违法失职的国家公务人员检举、控告的权利。要加快制定《新闻法》、《举报人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加强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四、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权力限制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核心是对领导干部权力运用的监督,根本点是要解决目前对领导干部赋权过重、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孟德斯鸠有一段经典论述: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因此,要对领导干部的权力予以必要的限制,进行科学配置,合理分解,明确界定。
第一,科学规范权力,实现领导干部监督工作科学化。对权力的制约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权力缺乏科学的规范。为此,必须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明确权力的内容。领导干部大都具有一定的重大事项决策权或主要项目审批权、人事决定权、工作指挥权、财物调配权、工作奖惩权等,对这些权力应明确定位。二是要明确权力运作的职责。要明确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与其权力相应的责任,做到权力与责任相统一。三是要明确用权规则。权力运行必须遵守法规化、民主化、程序化的规则。强调法规化,就是权力运行必须依法用权,减少随意性,保证权力行为的严肃性。强调民主化,就是要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前提下,大力推行民主、公开用权,通过公开促公正,以减少权力运作中的“暗箱操作”行为,扩大群众参与和监督的范围和程度。强调程序化,就是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作出限制性的、程序性的具体规定,严格权力运作先后顺序,防止越权、揽权等乱权行为发生。
第二,严格制约权力,逐步推进领导干部监督工作民主化。要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消除领导干部在用权上的腐败现象,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要简政放权。首先要减少政府权力的“量”,从“量”上减少领导干部腐败的“机会”。其次,要精简机构。精简机构除了“拆庙”减人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让政府从过去的“专业经济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职能”转变到“规划、协调、监督、服务”的职能上来。再次,要下放权力。把由政府控制的一部分权力归还给市场,归还给企业,归还给人民群众,由市场调剂供求关系,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二要合理分权。首先,要按工作程序进行分权,防止权力向个人集中。其次,要严格限制领导干部的权力,使权力由个人掌握走向组织(集体)掌握。再次,要限制权力“越位”,防止一些领导干部为捞取“好处”,直接插手诸如确定工程项目承包等事项,使权力在预定的轨道上正确运行。三要公开用权。首先,要公开办事内容,凡是涉及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决策,重要干部的任免,主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重要事项,都要向人民群众公开。其次,要公开办事程序。在选人用人上,要克服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做法,实行公开招考、竞争上岗和任前公示等办法;在重大项目建设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上,要采用招标投标的办法;在重要问题决策上,要通过新闻媒体等途径予以公开,同时也要邀请人大等监督机关的人员参与。再次,要公开办事结果,要定期向人民群众通报主要事项的完成情况,专题通报重大事情的情况,坚持对领导干部实行任期责任目标定期考核和离任审计。
五、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现代政治实践和政治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滥用权力行为的发生,从深层次的角度看,主要是缺乏两个最基本的制约条件: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健全的民主政治。只有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有良好的权力配置和权力监控机制的建立及发挥作用的可能。因此,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从根本来说,应当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权力监督机制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成熟的市场经济可以促进政治与经济的分化,从而消除政治领域的“寻租活动”。要消除寻租活动,必须对权力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租金的领域进行治理,切断金钱和权力交换的渠道。而成熟的市场经济会造成政治与经济的分化,从而切断权力与金钱交换的渠道。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当市场竞争的新秩序尚未完全确立,而政府官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还拥有巨大的财富配置能力时,往往出现政治权力与财富交换的腐败现象。健全市场配置的机制,就是要把主导资源配置的职能交给市场,通过价值规律来实现优化配置,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以尽量减少某些团体和个人利用权力牟取私利的可能。能否建立起成熟的市场经济,形成市场经济新秩序和约束官员权力的机制,将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也是能否真正做好领导干部监督工作的关键所在。
其次,依法治国是做好领导干部监督工作的根本措施。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实质上是对党的监督。只有依
法治党,使党能够依法执政,才能真正做好领导干部的监督工作。而目前,我国在立法治权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监督本身具有强制性和命令性特征,它要求无论什么时候、什么人都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无条件地接受监督。但现实是监督的实施往往受到干扰和阻挠,权力主体对权力监督的破坏,其根源在于我们的立法体制对监督的主体和客体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监督的主体在行使监督权时没有受到具体明确的法律保护,监督的对象不接受监督而应承担的后果,也没有具体的法律加以约束。而且监督的程序和实现的方式都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规定。显然这种无法可依的监督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因此,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权力监督法制化,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进行。
第四篇: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
《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全文)
中新网8月6日电 新华社今天受权发布的《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 强调,在同一地区党政领导班子中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满10年的,应当交流。规定全文如下:
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推进干部交流工作,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中央纪委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副职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及其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纪委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的党政领导干部交流,是指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通过调任、转任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岗位进行调整。挂职锻炼工作另行规定。
第二章 交流对象
第四条 交流的对象主要是下列人员:(一)因工作需要交流的;(二)需要通过交流锻炼提高领导能力的;(三)在一个地方或者部门工作时间较长的;(四)按照规定需要回避的;(五)其他原因需要交流的。
交流的重点是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正职领导成员及其他领导成员,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党委、政府部分工作部门的正职领导成员。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10年的,必须交流。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经批准可以适当放宽。
在同一地区党政领导班子中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满10年的,应当交流。
新提拔担任县(市、区、旗)以上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的,应当有计划地易地交流任职。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纪检机关(监察部门)、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的正职领导成员,在同一职位任职满10年的,必须交流;新提拔的一般应易地交流任职。副职领导成员在同一领导班子中任职满10年的,应当交流。
第七条 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特别是从事执纪执法、干部人事、审计、项目审批和资金管理工作的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任职满10年的,应当交流。
第八条 缺少基层工作经验或者岗位经历单一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应当有计划地交流。
第九条 实行干部双重管理、以上级业务部门为主管理的单位的正职领导成员,在同一领导班子中任职满10年的,应当交流。
第十条 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交流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党政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不交流或者暂缓交流:
(一)离最高任职年龄不满5年的(属于必须交流的对象,可区别不同情况对其工作进行调整);
(二)因健康原因不宜交流的;
(三)涉嫌违纪违法正在接受纪检监察或者司法机关审查尚未作出结论的;(四)其他原因不适合交流的。
第三章 交流范围和方式
第十二条 干部交流可以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地方与部门之间,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群众团体之间进行。
第十三条 地(厅)级干部一般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交流,根据工作需要,也可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交流。县(处)级干部一般在本市(地、州、盟)范围内交流,根据工作需要,县(市、区、旗)委书记、县(市、区、旗)长可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交流。
第十四条 地区之间的干部交流,重点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人才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支柱产业及重大项目建设进行。
第十五条 中央和国家机关、省级党政机关应当注意选调有地方工作经验的干部,特别是市(地、州、盟)、县(市、区、旗)党政领导班子中的优秀年轻干部到机关任职,同时根据工作需要有计划地选派机关干部到地方任职。
第十六条 实行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干部交流。选调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才到党政机关任职,推荐党政领导干部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任职。
第十七条 实行干部双重管理、以上级业务部门为主管理的单位的领导干部,可在本系统内交流,也可与地方或者其他系统交流。
第四章 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 干部交流工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组织实施。根据工作需要,上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也可直接组织实施。
中央和国家机关与地方之间组织成批干部交流,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协调后实施;个别干部的交流,原则上由调出单位与调入单位协商办理。
实行干部双重管理部门的干部交流,由主管单位提出,征求协管单位的意见。
第十九条 干部交流工作一般按照下列程序办理:(一)组织(人事)部门拟定交流方案,提出交流人选;(二)征求干部调出、调入单位意见;(三)党委(党组)集体讨论决定;
(四)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与交流干部谈话,听取本人意见,做好思想工作;
(五)组织(人事)部门办理调动手续。
第二十条 干部交流应突出重点,增强计划性、针对性,注意与领导班子换届调整相结合。市、县两级党政正职领导成员未任满一届的一般不交流,同一地区党政正职领导成员一般不同时交流;领导班子一次性交流一般不超过班子成员的三分之一;需按法定程序选举或者任免的干部,交流时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办理。按规定需作离任审计的,应当进行审计。
第五章 交流工作纪律
第二十一条 干部交流必须严格执行下列纪律:
(一)任何地方和单位必须执行上级党委(党组)关于干部交流的决定,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执行。
(二)各级党委(党组)必须严格执行干部交流程序,集体研究决定交流对象,不得借干部交流突击提拔干部。任何人不得借干部交流对干部进行打击报复。
(三)干部应当服从组织的交流决定。接到交流通知后,须尽快办理工作交接手续,在限定的时间内报到。跨地区跨部门交流的,应当同时迁转行政关系和党的组织关系。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组织安排的,就地免职或者降职使用。
(四)调出单位应尽快向调入单位转递干部档案,提供真实情况和材料,不得弄虚作假。调入单位应当认真审核有关材料。
(五)干部调离时,不得违反规定随调工作人员,不准随带公共物品;干部调离后,不得干预原单位的工作。
第二十二条 实行干部交流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纪律或者执行纪律不严格的,应当严肃批评教育;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三条 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对干部交流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受理有关举报、申诉,制止、纠正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对有关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或者建议。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四条 建立健全干部交流激励机制。坚持交流与培养使用相结合,采取有利于干部健康成长的政策措施,鼓励干部到艰苦边远地区、复杂环境、重点建设工程和基层经受锻炼,建功立业。
第二十五条 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应关心爱护交流干部,妥善安排其工作、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干部调入、调出单位应当相互配合,帮助交流干部解决困难和问题,解除其后顾之忧。
第二十六条 交流干部的配偶、子女是否随调随迁,尊重本人意愿,按有关规定办理。配偶、子女随调随迁的,应当妥善安排其就业、就学。
第二十七条 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应当跟踪了解交流干部的思想、工作情况,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所属事业单位的干部交流,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各地区各部门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
第三十条 本规定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同时废止。(完)
第五篇: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
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
(中办发2006年8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推进干部交流工作,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中央纪委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副职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及其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纪委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的党政领导干部交流,是指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通过调任、转任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岗位进行调整。挂职锻炼工作另行规定。
第二章 交流对象
第四条 交流的对象主要是下列人员:
(一)因工作需要交流的;
(二)需要通过交流锻炼提高领导能力的;
(三)在一个地方或者部门工作时间较长的;
(四)按照规定需要回避的;
(五)其他原因需要交流的。
交流的重点是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正职领导成员及其他领导成员,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党委、政府部分工作部门的正职领导成员。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10年的,必须交流。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经批准可以适当放宽。
在同一地区党政领导班子中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满10年的,应当交流。新提拔担任县(市、区、旗)以上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的,应当有计划地易地交流任职。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纪检机关(监察部门)、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的正职领导成员,在同一职位任职满10年的,必须交流;新提拔的一般应易地交流任职。副职领导成员在同一领导班子中任职满10年的,应当交流。
第七条 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特别是从事执纪执法、干部人事、审计、项目审批和资金管理工作的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任职满10年的,应当交流。
第八条 缺少基层工作经验或者岗位经历单一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应当有计划地交流。
第九条 实行干部双重管理、以上级业务部门为主管理的单位的正职领导成员,在同一领导班子中任职满10年的,应当交流。
第十条 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交流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党政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不交流或者暂缓交流:
(一)离最高任职年龄不满5年的(属于必须交流的对象,可区别不同情况对其工作进行调整);
(二)因健康原因不宜交流的;
(三)涉嫌违纪违法正在接受纪检监察或者司法机关审查尚未作出结论的;
(四)其他原因不适合交流的。
第三章 交流范围和方式
第十二条 干部交流可以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地方与部门之间,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群众团体之间进行。
第十三条 地(厅)级干部一般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交流,根据工作需要,也可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交流。县(处)级干部一般在本市(地、州、盟)范围内交流,根据工作需要,县(市、区、旗)委书记、县(市、区、旗)长可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交流。
第十四条 地区之间的干部交流,重点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人才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支柱产业及重大项目建设进行。
第十五条 中央和国家机关、省级党政机关应当注意选调有地方工作经验的干部,特别是市(地、州、盟)、县(市、区、旗)党政领导班子中的优秀年轻干部到机关任职,同时根据工作需要有计划地选派机关干部到地方任职。第十六条 实行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干部交流。选调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才到党政机关任职,推荐党政领导干部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任职。
第十七条 实行干部双重管理、以上级业务部门为主管理的单位的领导干部,可在本系统内交流,也可与地方或者其他系统交流。
第四章 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 干部交流工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组织实施。根据工作需要,上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也可直接组织实施。
中央和国家机关与地方之间组织成批干部交流,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协调后实施;个别干部的交流,原则上由调出单位与调入单位协商办理。
实行干部双重管理部门的干部交流,由主管单位提出,征求协管单位的意见。第十九条 干部交流工作一般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组织(人事)部门拟定交流方案,提出交流人选;
(二)征求干部调出、调入单位意见;
(三)党委(党组)集体讨论决定;
(四)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与交流干部谈话,听取本人意见,做好思想工作;
(五)组织(人事)部门办理调动手续。
第二十条 干部交流应突出重点,增强计划性、针对性,注意与领导班子换届调整相结合。市、县两级党政正职领导成员未任满一届的一般不交流,同一地区党政正职领导成员一般不同时交流;领导班子一次性交流一般不超过班子成员的三分之一;需按法定程序选举或者任免的干部,交流时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办理。按规定需作离任审计的,应当进行审计。
第五章 交流工作纪律
第二十一条 干部交流必须严格执行下列纪律:
(一)任何地方和单位必须执行上级党委(党组)关于干部交流的决定,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执行。
(二)各级党委(党组)必须严格执行干部交流程序,集体研究决定交流对象,不得借干部交流突击提拔干部。任何人不得借干部交流对干部进行打击报复。
(三)干部应当服从组织的交流决定。接到交流通知后,须尽快办理工作交接手续,在限定的时间内报到。跨地区跨部门交流的,应当同时迁转行政关系和党的组织关系。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组织安排的,就地免职或者降职使用。
(四)调出单位应尽快向调入单位转递干部档案,提供真实情况和材料,不得弄虚作假。调入单位应当认真审核有关材料。
(五)干部调离时,不得违反规定随调工作人员,不准随带公共物品;干部调离后,不得干预原单位的工作。
第二十二条 实行干部交流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纪律或者执行纪律不严格的,应当严肃批评教育;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三条 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对干部交流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受理有关举报、申诉,制止、纠正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对有关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或者建议。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四条 建立健全干部交流激励机制。坚持交流与培养使用相结合,采取有利于干部健康成长的政策措施,鼓励干部到艰苦边远地区、复杂环境、重点建设工程和基层经受锻炼,建功立业。
第二十五条 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应关心爱护交流干部,妥善安排其工作、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干部调入、调出单位应当相互配合,帮助交流干部解决困难和问题,解除其后顾之忧。
第二十六条 交流干部的配偶、子女是否随调随迁,尊重本人意愿,按有关规定办理。配偶、子女随调随迁的,应当妥善安排其就业、就学。
第二十七条 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应当跟踪了解交流干部的思想、工作情况,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所属事业单位的干部交流,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各地区各部门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
第三十条 本规定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同时废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