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试复习材料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三大主题为根据和基础的,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形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成就和成功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阶段和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展动力、总体布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外交政策与国际战略、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是以人为本,立论基础是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其特征是: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与理论体系的发展相统一(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相结合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
“十个结合”
1、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
2、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3、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4、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
5、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6、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7、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8、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9、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10、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4、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改革是一场革命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改革的性质和原则 改革的原则
首先,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根本原则。其次,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最后,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二)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3、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5、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就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
第二,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不断增强。
第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
第四,政府职能转换取得积极进展,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职能正从“划桨”向“掌舵”、从“全能”向“有限”转变。
第五,收入分配改革逐渐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第六,经济社会法制化程度明显提高。
第七,同时,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经济体,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二,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第三,转变政府职能。
第四,建设现代市场体系。
第五,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第六,进行社会事业领域改革。
(三)“中国模式”的主要思路及其意义
1、中国模式的主要思路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是对立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中国的基本制度和具体国情,是因地制宜的改革和创新;
采取“分步走”的渐进改革方式,从重点突破、分部推进到整体转换; 在坚持公有制主体性和国有经济主导型的同时,积极发展非公有制和非国有经济;
把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 地方政府在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是一个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深刻变化的复杂的整体性过程,改革中统筹兼顾,努力实现全面发展;
在改革过程中兼顾改革、发展与稳定,市场经济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从以人为本的目标;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保持政治体制的相对稳定,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在现实中根据时间的需要不断调整改革目标。
6、我国政治建设和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我国政治建设在社会转型期凸显出来的深层矛盾
1、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矛盾
2、权力公共性与权力腐败的矛盾
3、利益分化与社会公平的矛盾
4、政治参与与民主程度的矛盾
(二)温家宝指出,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有5个方面:
第一,坚持依法治国。
第二,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维护司法公正。
第四,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第五,坚决反对腐败。
7、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
(一)加快政治文明建设的步伐势在必行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问题
1、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
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
(三)现阶段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力:
第一,进一步加大思想解放的力度,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二,不断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加强人大的监督保障作用。
第三,逐步实现政府内司法独立,党内纪检委独立行使权力。
第四,逐步将官员的财产置于阳光之下,实行全方位的舆论监督。
8、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把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着力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1.积极推进出版发行、电影、演艺、广电网络等领域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2.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3.稳步推进新闻媒体的相关改革。4.继续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5.把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作为改革的重要任务,调整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高文化发展效益,增强文化发展后劲。
(二)促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对策
1.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正确认识“两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3.正确认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
4.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创新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5.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
6.正确认识和处理发挥政府作用与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努力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7.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坚持对外开放,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8.正确认识和处理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通过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确保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9.正确认识文化与科技的关系,把运用高新技术作为推动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
10.正确处理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与培养造就大批文化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等新型人才的关系,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9、我国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目前我国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关于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官民关系、劳资关系等社会阶层关系矛盾显化;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事业改制等引发的社会不稳定问题增多;社会心理失衡等。
(一)问题一:教育不公平教育不公平产生的主要原因(1)教育投入不足的制约。(2)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限制。(3)制度改革滞后的掣肘。
(二)问题二:就业难 就业压力大的原因 1.劳动力供大于求。2.供需错位。3.服务不完善。4.政策不健全。
(三)问题三:收入差距扩大 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1)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差距。(城乡二元结构)
(2)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扩大收入差距。(3)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对社会成员的利益分配格局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使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更加凸显出来。
(4)体制的不完善为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提供了土壤。(5)政策的不完善、不配套,以及某些特殊的政策因素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6)再分配手段不完善也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四)问题四:城市病 城市病产生的原因 一是资源过度集中。二是城市规划不合理。
三是公共设施跟不上,医院、学校、垃圾处理场等设置跟不上城市和人口扩张速度。
四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
(五)问题五:社会心理失衡 社会心理失衡的原因
(1)利益分配格局变化影响社会心理的变化
(2)大量“潜规则”的存在引发了社会心理失衡(3)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变异导致社会心理失衡
(4)社会怨恨结构日益形成是社会心理失衡的重要结构性因素
10、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一)加强制度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统筹协调利益关系,努力化解社会矛盾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11、坚持和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中国崛起意味着什么
1、国际定位;(实力定位、地缘战略定位)
2、对外战略;
3、外交心态(世界观);
4、如何对待现存的国际秩序;
5、国民素质要求。
(三)中国外交理念和外交实践的新变化 1.中国外交的六个组成部分 2.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历程
(1)毛泽东的“一条线”外交战略
(2)从结盟到不结盟——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 3.在制定对外战略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国家利益至上原则
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2)全方位外交原则(3)不结盟原则(4)合作原则
(5)与时俱进原则
三、始终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总结运用和丰富发展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
(三)把握党建总格局——“五位一体”(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
“一条主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试复习总结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2.毛思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都是实事求是。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6.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包括(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2)武装斗争(3)党的建设 8.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0.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1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一,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一层的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一层的含义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13.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6.“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7.改革开放的性质: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8.如何评价改革的成败与是非得失?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19.基本国策是: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20.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
21.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4.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意义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竞争,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能够更好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提供借鉴。
25.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掌握。26.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
2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是参政党,不是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28.基层指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基层民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中国已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29.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30.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31.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3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样旗的问题,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体,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33.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4.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以民生为重点)
35.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才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3)深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则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试复习重点
毛概重点
题型:简答题5分*6=30分辨析题10分*3=30分论述题20分*2 =40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会社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会社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会社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会社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南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从客观事实出发。——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实事求是:内在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结果判断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验证条件和目的。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革命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原因:帝国主义要将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只有它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革命的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1)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2)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辨析:没收官僚资本具有两重性。(√)
答: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1)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是一种买办的封建的国家的垄断资本主义。(2)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多种经济成分中居于领导地位,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2)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 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
(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列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的积极探索,并制定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3、社会主义改造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答:(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简答)
社会初级阶段包括两种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人口基数大、人民生活水平低、工业发展水平不平衡,地区发展状况差异大、科学教育文化发展落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大。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及科学内涵: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科学内涵:(1)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2)突出情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改变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才能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X)
答:改革之所以不是传统意思意义的改革,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因而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设中不适应的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辨析题】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的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2)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1)立足国情积极稳妥的推进对外开放;(2)实现改革和开放的良性互动;
(3)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4)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②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两条原则:
[1]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其必要性。
【材料分析题】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3、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也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辨析题】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表现是
(1)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2)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实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
(3)历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
5、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意义是: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为扩大改革开放保驾护航。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6、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构成社会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与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基本内容: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
2实行两种制度
3保障台港澳高度自治繁荣稳定。
4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5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重要意义: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坚持独立自主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3.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1、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原因:①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③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本目标
2、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3、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这个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
(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
复习
可能有些同学会认为,考试是开卷,到时翻书抄就是了,平时看不看书、听不听课没关系。其实不然。如果完全不读书,不熟悉文字教材的内容,平时完成作业靠抄别人现成的,考试靠在考场上翻教材找答案,常常会耽误了答题时间。尤其是,考卷上的题目,一般不会按照章节顺序排列;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的内容可能会涉及到不止一章的理论问题。如果不熟悉教材内容分布,考场上就更找不着了。希望同学们不要掉以轻心,务必考试前熟悉教材章节和内容。
期末考试题型
期末考试试题包括四种题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2.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论述题——— 20分;
4.材料分析题— 30分。
(卷面总分数为100分,按70%折合进总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B)。A.毛泽东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A)。
A.以人为本B.全面协调可持续C。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C)。
A.社会主义B.新民主主义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C)。A.三位一体B.四位一体C.五位一体
5、思想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B)。
A.路线、方针、政策B.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C.认识方法
6、经过延安整风,党内普遍认识到(C)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甚至把它看作是的党的思想路线的代名词。
A.解放思想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
7、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是(C)。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
8、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B)。A.创造B.创新C.创立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C)。
A.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发展中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C.我中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10、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A.基本路线B.基本纲领C.基本方针
11、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是(C)。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改革开放C.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12、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C)。A.对外开放B.支持党的基本路线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3、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坚持走(B)。
A.新型工业化的道路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C.资本主义道路
14、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是(C)。A.2010年B.2020年C.21世纪中叶
1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C)明确提出的。A.邓小平B.胡锦涛C.习近平
16、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B)。A.科技B.改革开放C.阶级斗争
17、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18、“三个有利于”标准是(A)。
A.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B.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C.实用主义的标准
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能利用(B)两种手段的长处,既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A.市场和法制B.计划和市场C.计划和法制 20、国有经济起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C)。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21、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B)。A.按需分配B.按劳分配C.按贫富分配
22、党的十八大指出,(C)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A.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B.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C.城乡发展一体化
2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A)。A.人民当家作主B.政治文明C.社会和谐
24、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C)。A.思想领导B.组织领导C.政治领导
25、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C)。
A.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
B.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 C.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事务的权利
26、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党的(B)。
A.十六大B.十七大C.十八大
27、当今时代,(A)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A.文化B.文明C.经济
28、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B)的必然要求。
A.硬实力B.软实力C.吸引力
29、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B)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A.先进文化B.民族文化C.经济发展 30、提高全民(C)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A.体育B.文化C.道德
3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贯彻始终的是(A)。A.以人为本B.以学为本C.以物为本
3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必须坚持(B)。A.和平发展B.改革开放C.民主法制
33、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B)。
A.基础建设B.保障和改善民生C.生产效率
34、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中反映人类进步与(B)存在和谐程度的状态。A.社会B.自然C.人类
35、(C)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
A.党的十五大B.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C.党的十八大
36、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生态问题具有全球性,解决生态危机对人类的威胁和挑战,需要(B)的共同努力。
A.发达国家B.全世界C.发展中国家
37、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C)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A.人工造林B.科学技术C.自然力
38、日本是通过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B),割占我国台湾的。A.《北京条约》(1860年)B.《马关条约》(1895年)C.《二十一》(1915年)39、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根据国内外情况的变化,党和政府审时度势,为解决台湾和香港、澳门问题,提出(B)方针。
A.解放台湾,统一祖国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收复香港澳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40、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时间是(C)。A.1997年12月01日和1999年07月20日 B.1997年02月01日和1999年07月12日 C.1997年07月0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41、2007年10月,党的(B)报告第一次将”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写进党的文献,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A.十六大B.十七大C.十八大
42、我国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是(A)。
A.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B.以工人阶级为核心的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联盟
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
43、现阶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依靠力量,同时又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的是(B)。
A.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B.中国人民解放军C.广大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44、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A)党的领导。
A.改善B.服从C.统一
45、新形势下建设(B)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
A.科学型B.服务型C.学习型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BCD)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AD)。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ABC)三个基本方面构成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4、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ABCD)。”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要实现理论创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A.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B.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或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把思想认识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使思想和行为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BD)。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发展生产力D.坚持改革开放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ABC)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A.富强B.民主C.文明D.和谐
8、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BC)。A.尊重自然B.顺应自然C.保护自然D.开发自然 9、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CD)。
A.坚持对内改革B.坚持对外开放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D.支持共同富裕
10、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即(ABC)。
A.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到20世纪末,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C.到21世界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比较富裕 D.到21世界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十分富裕
11、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ABC)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A.互利共赢B.多元平衡C.安全高效D.对内改革
12、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包括(ABC)。
A.把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把实现社会稳定作为促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1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ABC)。
A.突破完全排除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B.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C.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突破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的认识,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
14、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ABCD)。A.个体经济B.私营经济C.外资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E.公有制经济对其他经济成分进行监管
15、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要包括(ABCD)。A.优先推进西部大发展B.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C.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D.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1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ABC)。
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各民族共同繁荣D.民族区域自治
1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BCD)。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
18、依法治国是(ABCD)。
A.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B.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20、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贯彻(CD)的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文化。
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百花齐放D.百家争鸣
2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ABCD)。A.民主法治B.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C.充满活力、安定有序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2、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指(ABCD)。A.学有所教B.劳有所得
C.病有所医、老有所养D.住有所居
23、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BC)。A.尊重自然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D.开发自然
24、着力推进(ABC)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A.绿色发展B.循环发展 C.低碳发展D.经济发展
2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要坚持把(AD)作为根本动力,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A.改革开放B.文化建筑 C.社会建筑D.科技创新
26、“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ACD)。A.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华人学者谈和平统一设想 B.“邓六条”
C.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某大学代表团的谈话 D.一系列法律文件的制定 27、1992年,代表海峡两岸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一的“九二共识”的是(AC)。
A.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B.大陆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C.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D.台湾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
28、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和国家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的四字尊重是(ABCD)。
A.尊重劳动B.尊重知识.C.尊重人才D尊重创造
29、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筑大军。这是因为:(AB)。
A.中国共产党是一支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力量,自身具备这种领导能力.其领导能力是经过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的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全中国人民根据长期的历史经验而作出的自觉选择,是庄严地写进了我国宪法的
C.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是执政党,有长期的执政经验
D.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选择的领导者
30、党的十八大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向全党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包括(BCD)。
A.建设纯洁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B.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破党 C.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D.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致党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的总称,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了理论创新的要求。第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提供了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第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提供了理论成果真理性的有力证明。
2、为什么说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创新? 答: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会衰亡。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创新不是最终目的,必须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不是为新而新,而完全是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去贯彻落实,并在贯彻落实的实践中进一步使理论创新获得检验、丰富和发展。
3、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答: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五大明确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政策,十七大、十八大又根据党的基本路线的新表述对基本纲领加以完善,进一步补充了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答:第一,注重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一时一刻不能停止生产。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问题和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解决,归根到底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30多年来,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生产力发展上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从而积累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第三,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而且要解放生产力。这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观点。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马克思和列宁的基本观点,毛泽东也说过,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用革命去扫除生产力发展中的障碍从而达到解放生产力的目的,这个思想的真理性已被实践所证明。
5、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地位?
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身等三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一)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主要表现在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机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普遍与特殊的有机结合,是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党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思考和回答这些重大问题中,不断深化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论断。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中起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个基本方面构成的。相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上来理解: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6、试述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答: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7、简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答: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实践进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国家谋求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或旧的观念出发,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第二,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改革。第三,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
第四,必须坚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8、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答:市场经济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一般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既体现市场经济的普遍原则,又体现社会主义制度要求,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体现在所有制结构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之上,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第二,体现在分配制度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种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劳动者以及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完善分配制度,解决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
第三,体现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而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能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既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既可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又可克服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显示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9、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一是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二是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三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四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更好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10、如何理解民族精神?
答: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时代精神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共同构成中化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国精神。
11、如何认识坚持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答: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1)国有经济,主要是指由社会全体成员共有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形式;(2)集体经济,主要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3)混合所有制经济有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主要以入股的方式将生产要素组织起来,进行统一经营、按股分红并负有限责任的民有制经济形式。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正确认识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党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3)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区别。
对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这种表述,使人们对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从过去单纯看它们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扩展为从质和量的统一的观点上去把握,从偏重于量的优势发展到更加重视质的提高。这为更好地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拓宽了思路,奠定了坚实的了理论基础。
12、为什么说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答: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教育和科学,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铸造我国科技事业的新辉煌。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是现代国家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3、简述社会建设的新目标
答:党的十八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新目标,这就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14、如何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要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1)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以此来引导正确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努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以此相应,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2)建立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3)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税费改革。一是合理调整资源性产品价格,引导资源节约利用。二是加大资源环境税费改革。三是健全资源补偿和交易制度。四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五是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体制,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15、简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答:第一,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首要的一点就是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第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同一切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基本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提出这五项原则是为了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权利。五项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如今,这五项和平共处原则已经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第三,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是我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战略原则和主张。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16、简述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主要特点。
答: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的特点:
(1)社会主义劳动者与爱国者的广泛联盟。我国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有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有祖国统一的爱者的最广泛联盟。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各民主主党派享有宪法赋予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它们是参政党。人民政治商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统一战线组织,也是我国政治体制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监督的重要形式。
17、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答:
(一)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党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人类生态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反映了党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新认识,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涵。
第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反映了党对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向的深刻把握,对推进人类生态文明的进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迫切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方位全过程的一项神圣事业,把它放在突出位置具有战略重要性与现实紧迫性。
(1)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难题的迫切需要。(2)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愿望和诉求、实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3)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促进人类生态文明进步的迫切需要。
18、结合实际,谈一谈新时期如何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答:
(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要性
(1)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肩负着历史的责任,经受着时代的考验,必须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2)改革开放以来,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1)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贯穿于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和全部工作中,体现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实际行动上。
(2)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尤其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所在。
(3)90多年的历史说明,党如果能够始终保持、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党在人民群众中就会有崇高的威望,党和人民事业就兴旺发达。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同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现实要求和具体体现,这三个建设内在地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
四、材料分析题(略)
说明:这类材料分析题需要同学们认真思考,结合自己对所学相关理论观点的理解,对分析材料内容的认识,归纳总结出几个答题要点,写成一篇短文。如果只是找到教材相关部分内容,全盘照抄书中要点,没有自己的分析说明,扣20分。
材料分析题一般答题方式:第1点,分析材料,用自己的理解阐述材料中阐述的情况;第2点,根据题目提出的考点,找到书上相应章节,阐述理论;第3点,尽可能将材料和理论有关联的部分综合起来再次阐述。
PS: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字数越多越好。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复习重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1,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们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们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充分表明,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二,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1,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国际背景:借鉴国外先进发展理念和发展经验
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全局
四,党的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
展真理
五,(重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七,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
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八,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九,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1,走互助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规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十,用和平赎买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1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
同富裕
12,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在117页。1
社会主义本质内涵: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2,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13,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
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们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明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把发展作为主题,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实际利益,使社会主义更好地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
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和问题,都要依靠发展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A 我国社会已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B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C只有把社会主义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的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才能深
刻的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有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1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起点低,赶超目标高,我国现状不发达
16,党基本路线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最终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核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17,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长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民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18,三步走,三个阶段目标: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们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19,三步走战略意义: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行动纲领,意义重大
20,判断改革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重点)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
“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既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的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也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不具有特殊的社会制度属性、资本主义也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的东西,错误的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而对于那些确实姓“资”,但合乎三个有利于、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支持其发展。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2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2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内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2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制度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在公有制为主体前提下,在分配制度上,在宏观调控上。
25,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6,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依据是:
A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B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前提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要求
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27,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兴型国家
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区域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8,为什么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哪一个方式转变为那个方式?见207 页
29,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法制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0,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的在国家政体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最好的组织形式。另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国家机构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度根本不同。
31,(重点)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看国家政局是否稳定;第二看能否增进人民团结,改善人民生活;第三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3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3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它以基本行为规范的方式涵盖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到实处有了依托,人们践行有了遵循。34,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化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3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内涵: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6,把握科学内涵,把握以下方面: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正确把握构建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37,构建和谐社会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8,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优化教育结构
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39,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新带动就业:
千方百计层就业岗位
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位
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40,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
重。
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41,台湾问题由来: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内政问
题。
4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基本内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体系,其基本就是在祖国统一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意义: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统一的问题;
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体现了即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
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43,如何维护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趋势,了解317,318等内容
44,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外交政策宗旨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国际和平环境
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和谐世界
45,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4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队伍迅速壮大;
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岗位流动加快。
47,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这些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
48,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向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策略,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他们勇于开拓,敢冒风险,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49,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50,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1,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见书367页第一行起。。。
52,抗腐防变意义见373页;腐败的产生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从书373页倒数第二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