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及其兴盛原因

时间:2019-05-13 10:5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述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及其兴盛原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简述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及其兴盛原因》。

第一篇:简述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及其兴盛原因

简述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及其兴盛原因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整个东亚、东南亚地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诞生于古印度。在我国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之间,佛教辗转传入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达到兴盛,隋唐时期是佛教繁荣时期,此后,佛教便随着中国历史发展而进步。佛学的思想、文化、艺术在中华文化的长流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舶来文化,它逐步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逐渐被更多的中国人接受和推崇,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性格、世界观的整体塑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宗教对文化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佛教,作为一个外来宗教。它是如何深入到中国百姓生活的?又是什么原因让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高度发展繁荣?这是我们主要谈的问题。

佛教的传入,至今流传着许多传说。

一说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此为佛教传入汉地之始。这件事记载于鱼豢的《魏略·西戎传》中。

还有一种说法,汉明帝夜梦神人飞行于殿前,不解,问于群臣。通人傅毅回答道:“此即天竺得道者,号之曰‘佛’。”汉明帝遂派蔡愔等十二人去往西域,求取佛法。永平十年,蔡愔等人用白马将取回真经佛像驮到洛阳。明帝下令敕造精舍,是为白马寺。传说《四十二章经》即在此译出。

传入之事,众说纷纭,或玄幻,或写实,或光怪陆离。但不管怎样述说,从中我们可以得知的是,佛教传入的年代大致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其作为宗教,在传入时,利用了当时人们神异玄幻的思想观念。佛教传入最初期,信奉者大多是王室贵族,如桓帝宫中立祠,楚王斋戒祭祀。但由于当时人们对于佛教理解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本土黄老之学的无为之道、省欲去奢思想与佛教教义有相似之处,所以出现了以黄老之学解释佛教教义,佛与老子同祭的现象。

与此期间,不少印度西域僧人相继抵达中原,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开始大量译著佛教经典,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小乘佛教经法,有的外来僧侣还进行佛法的宣讲。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安息国太子安世高和月氏国支迷迦谶。西域人士的译著工作,对于中国深入了解和理解佛经义理有一定推动作用。而成书于三国孙吴时期的《牟子理惑论》更加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于佛教的认识。牟子认为,佛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神仙、真人等有相似之处。《牟子理惑论》的诞生,说明了佛教在中国有其独特的信仰特征,而不像儒学作为一种道德的实践规范。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使汉王朝土崩瓦解,历史推进到我国自秦统一以来第一次分裂时期——三国时期。黄巾起义是以道教的另一派别“五斗米道”作为思想依托的农民起义。因此,进入三国后,曹魏政权对于道教采取打压的政策。而因早期佛教以道家黄老学说解释教义,所以佛教在此期也受到了禁止。而佛教由于其自身外来特性,加之当时其势力影响还是有限,一定程度上对其自身起到了保护作用,所以后期打击力度有所减弱。所以当道教失去了公开活动的机会时,却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空间,并出现了汉人受戒后的“中国第一僧人”朱士行,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汉僧。中国再次统一后,佛教发展有了新的趋势,这一时期虽然仍以翻译佛经为主,但佛教思想日趋与西晋时风行之学说——玄学相结合,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即《般若经》越发受到重视。《般若经》是由西晋名僧竺法护历时十多年翻译而成。“般若”意为“智慧”,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合称为“六波罗蜜”,是脱离生死苦恼之方法。《般若经》基本思想是“一切皆空,空即一切。”这与玄学思想有相似之处,迎合了西晋士人尚玄学,尚清谈的意趣。这引起了士人对于佛教的极大兴趣。此后,对于《般若经》研究的士族知识分子层出不穷,一大批著作相继问世,西晋迎来了般若学研究的全盛时期。此时,由于大量外国僧人来华,宣佛讲法,形成了洛阳和长安两大佛教中心。

西晋国祚稍短,五胡祸乱中华,便使中国又一次分裂,而此时的佛教,也随着政治的南北对峙,而逐步形成了佛教南统和佛教北统的变化趋势。南北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佛教的发展也表现出了一些不同之处。但总体上,这一时期可谓中国佛教发展集中的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社会生活中产生爆炸式的影响,崇佛礼佛风气呈上升趋势,佛教在艺术方面的成就更是成为中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夺目的光彩,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这段时间一直持续到南北朝时期,但对于后来隋唐时期佛教发展乃至于而后儒释道三教融合产生了深远影响。

东晋偏安江南,中原世家大族大举南迁,也将魏晋以来玄学思潮带入了江南这片热土上。由于东晋政权是倚靠这些士族门阀而建立起来的,所以北方士族在南方势力极大,影响力极大,其士人风气更成为了整个社会的风尚。在玄学盛行的背景之下,士大夫崇尚“清谈”。并常与名僧交往,承袭了魏晋时期佛玄交融的思想。汤用彤先生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说道“然吾人观西晋竺叔兰、支孝龙之风度,东晋康僧渊、帛高座等之事迹,则《老》《庄》清谈、佛教玄学之结合,想必甚早,王、何、嵇、阮之时,佛法或以间为学士所眷顾。”这正是描绘这一现象的写照。玄学清谈和佛教般若学思潮甚至受到东晋帝王的推崇,风靡朝野。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的《致道安书》中记载“唯肃祖明皇帝实天降德,始钦斯道。手画如来之容,口味三昧之旨。”佛教正是在这样一种玄学思潮“笼罩全社会”的环境下向前发展。正是凭借佛玄之间的特殊关系,佛教成为东晋社会文化领域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出现的“贵族佛教”是使东晋佛教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士族名流纷纷与名僧交往,研究佛理,其中不乏地位显赫之人,如丞相王导。在此期间还出现了十分具有影响力的以慧远为代表的“庐山僧团”。他提倡神不灭论和因果报应论,对当时佛教理论界和世俗士族界都产生巨大影响。

相对于南方,北方的十六国时期的佛教发展则成为了佛窟艺术的展览厅。佛教石窟源于印度,随佛教入华而一并进入中国。新疆拜城的克孜尔千佛洞,龟兹石窟等都是典型代表。

5、6世纪,北方石窟艺术到达极盛时期,体现佛教犍陀艺术向中国传播渗透。

南北朝时期,我们迎来了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对于这一时期的佛教发展,我们采取相比较的方式来认识,这样有助于我们厘清南北佛教发展的轨迹,形成一个“整体中华”的佛教发展背景。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作为一种思想文化,南北双方都对佛教加以利用。利用佛教的教义和理念,对人民大众进行管理和控制,以强化集权统治。南方统治者重在对佛教教理进行利用。刘宋一代,帝王十分崇佛。侍中何尚之曾说道:“百乡之家,人持五戒···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一恶既去,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则万刑息于国。”可见,帝王与臣子对佛教教理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到梁武帝萧衍时期可谓达到极盛。佛教在当时几乎成为了国教,梁武帝本人更是四次“舍身”,捐款亿万两,还试图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打压反佛思想。筹资建寺成了当时社会风气。唐代诗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描绘这时的南朝景象。

北方统治者对佛教的利用,则表现在国家对佛教的控制上,利用与限制并存。导致佛教依附于政权得以发展。北魏时期,佛教兴盛发展,却出现了道武帝灭佛事件,大量僧尼还俗,寺院损毁。北周武帝时期也出现灭佛事件。这属于佛教总体发展中的插曲,并未阻碍佛教进步。但从推崇与限制并存中,我们可以看出,北朝统治者在面对佛门人数众多,影响到国家财政税收时,对佛教的打击是赤裸裸的,毅然采取强硬手段。当佛教风气稍弱后,又加以鼓励,以控制百姓思想。北朝对于佛教的管理,还体现在僧官制度上。北魏时期,设立玄昭寺作为管理全国僧众的机构,设大统一人,统十人,都维纳三人,以法上为大统。北朝僧官又立沙门统强化管理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北朝佛教的独立性减弱,依赖政府政策。北朝名僧道安在《二教论》中,主动将佛教纳入国家意志,借国家力量提高佛教地位。从社会教众发展来看,北朝佛教在民间以广泛传开。南方则主要在士族之间流行。北朝时期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疑伪经,则是佛教大众化的强力证明。我们通常把从天竺取得的经书称为真经,由中国人撰写的佛经称为疑经,或断定为伪经。由于信仰者数量扩大并逐渐下移,使得深奥的佛学经典已经不能满足广大百姓需求。疑伪经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佛教教众基础扩大,信徒民间化、大众化的势头。佛教在这一时期被更多人接受。

从信仰方式来看,南北朝的差别则更加明显。此时南朝对于佛教崇拜的主体仍为帝王和世族大家等上层人群。这些人获得过完备而系统的文化教育,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属于知识精英阶层。他们长期把持着南方思想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脉搏。这些上层人士由于地位较高,身份显赫,所以他们更容易接触到佛学研究精英和名僧,而且这种风气在当时极盛。加之玄学之风挥之不去,清谈仍是士大夫阶层的爱好兴趣。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致使南朝人们对于佛经、佛理的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士大夫与名僧对于佛教义理常大加谈论,互相交流观点。政府也重视翻译经书和讲经说法,积极推动佛学著述,出现大量研究作品。所以形成了南朝佛教尚辨析,重义理,佛学研究诸派别形成发展的特点。

相较之下,北方佛教信奉形式则形成了重实修,轻义理的特点,特别重视禅法。由于北朝大量民间信徒,他们没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理论基础,难以分析解释深刻的佛学奥义,而“修行”等方面的实践对于他们则更加适合。菩提达摩禅师是北朝时期禅学的重要代表,他以《楞伽经》为指导,展开高度自觉的实践,代表了禅学的发展方向。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表现在诸多方面,而繁荣之下也蕴藏着诸多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因素。不少专家学者对于这个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使得我们对于这段佛教文化的看法呈现出多侧面,多角度的特点。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连年战争,社会动荡不安,为佛教发展提供了条件。任何宗教发展都必然依托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一种宗教的产生能够满足当时人们的心理诉求,提供憧憬希望,那么这种宗教便可得以广泛认可和发展。三国以来,中原地区战火连天,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人们面对悲惨现状渴望摆脱但无力改变。人们渴望从痛苦中解脱,需要宗教作为精神寄托。而佛教的“四谛”说和“十二因缘”说更是迎合了人们的心理。这两种理论,都宣称世界是苦的,而真诚信佛,可以让人摆脱尘世苦痛。佛家“因果报应说”“生死轮回”说,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前世积德,则可以升入极乐世界。可见,佛教教义具有一定的麻醉性,并且易懂。这就使得佛教吸引了更多信徒。

二是玄学风气对于佛教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作用。魏晋玄学思想以笼罩之势控制着整个社会。而佛教作为一个外来宗教,入华后,面对这样强大的文化气氛,是无法与之抗衡的。而佛教文化则另辟蹊径,转而依附玄学,找到自身教义和玄学思想相契合之处,将其放大。巧妙地利用了主流思想,使得佛学思想很快受到了广大社会的认可。并为其后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是统治阶级的支持和鼓励。自晋朝以来,各时期政府都有鼓励佛教发展的政策。无论出于教化百姓的目的也好,或借助佛教加强统治也罢。他们都从客观上推动了佛教的兴盛。以至于佛教成为一种潮流和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崇佛礼佛现象更是在梁武帝时期可以说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北方多为少数民族政权,他们认为,自己为少数民族,与汉族相异。佛教也为外来宗教,与中原文化相异,所以,他们自应崇拜。十六国时期后赵武帝石虎下书曰:“度议云,佛是外国之神,非天子诸华所可宜奉。朕生自边壤,忝当期运,君临诸夏。至于飨祀,应兼从本俗。佛是戎神,正所应奉。”可见,少数民族君主对佛教的认可。这大大促进了佛教在华兴盛繁荣。

四是佛经的译著和佛学人才的推动。在这一时期,大量佛经传入中国。或由外国人翻译,或由中国人翻译,这是大量佛经流传于社会,佛教思想教义得以广泛传播。其中不乏《般若经》、《维摩诘经》等佛学重要著作。在这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有非凡才华的佛学天才,像支谦、道安、竺法护、鸠摩罗什等,他们对于佛学义理、教义、思想的研究,对于后世佛教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对时人哲学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的工作是开创新的。

我们不得不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一种文化,它的发展是惊人的。佛教,在古老的东方,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此后,在漫长的岁月里,佛教文化都以一种特殊的姿态,伴随着中华文明一同前进。关注佛教的发展史,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了解,让我们对一定的历史问题和现象,有更宽泛的认识。研究古代佛教兴盛的社会原因, 对于认识现代宗教的流传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方立天,华方田《中国佛教简史》

张文彬,李绍连《试论魏晋南北朝佛教的兴盛及社会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

第二篇: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诗歌的地位仍是最重要。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五言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跃”的大发展时期;魏晋之交,随着世风的交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他们继承了建安时期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山水诗在这一时期也大放光芒。此外南北朝乐府民歌也足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以下文段即是对这一时期诗歌发展脉络的简要介绍。正文:

按照一般的习惯,文学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上限为东汉的建安,下限为隋朝的统一。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到西晋的短暂统一。然后北方历经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各朝,南方从偏安的东晋到宋、齐、梁、陈相继,最后南北归于隋朝的统一,历时近四百年。这一时期的诗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和南北两个地区。

其中,建安时期的诗歌尤为引人注目。建安时期的文人打破了两汉以来四百多年辞赋独盛的一统局面,第一次兴起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诗歌创作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建安时期文人毕集,优秀作品大量涌现,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在诗歌形式的发展上,五言诗的形式在他们的诗歌中被普遍采用,“居文词之要”,成为这一时期文人诗歌的主导形式。七言诗也在这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为以后的诗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分别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诗》、〈登楼赋〉等篇章,是建安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除此而外,女诗人蔡琰的五言《悲愤诗》,长一百零八句,五百四十字,是一首长篇的叙事诗歌。诗人以纪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多种手法,记述自己被掳入胡的痛苦经历,犹如血泪染成的历史画卷,读来催人泪下。它是建安诗坛上一篇不可多得的杰作,与《孔雀东南飞》一起,历来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我国长篇叙事诗的双璧。

建安之后,以曹废帝曹芳的年号正始为起点,至西晋立国为止,文学史上称为正始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集团是“正始名士”和“竹林七贤”,前者是何晏、王弼、夏侯玄,后者则是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郁艰深,或风调峻切,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陶渊明,李白。

从西晋统一中国北方到它灭亡的五十年间,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都远远超过了前代。诗人除了早期的傅玄、张华而外,还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以及后期的刘琨和郭璞。其中潘岳、陆机的文学成就最高,代表了西晋文学的主流,在当时并称“潘陆”。

西晋灭亡,东晋在建康建立国都。在玄学的影响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泛滥一时,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陶渊明的时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他因贫而出仕,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也表现了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喜悦和辛劳。创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统一的艺术境界。《归园田居》、《饮酒》是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陶诗的风格自然冲淡为主流,但《读山海经》(“精卫填微木”)、《咏荆轲》等也显示了诗人“金刚怒目”的一面。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并不静穆,他没有忘怀世事。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响。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散文、辞赋,数量虽不多,却非常出色,著名的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等。

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宋朝,历史上称为刘宋。刘宋的诗人,代表人物是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三人,他们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东晋时期由于玄言诗的笼罩而出现的倒退现象,在他们的手下得到了彻底的扭转,兴起了山水诗的新潮,完成了由玄言诗到山水诗的重要转变,意义非同寻常。

这一时期的谢灵运吟成了如《登池上楼》、《游南亭》、《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石门岩上宿》、《七里濑》、《登江中孤屿》、《登上戌石鼓山》这样的名篇,写出了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石浅水潺氵爰,日落山照耀”这样的名句。以平淡自然的语言,描摩真山真水,给人于身临其境的感觉。他的山水诗,对唐代诗歌,尤其是山水田园诗的影响,应该说超过了陶渊明。

诗人鲍照出身寒微,则擅长用七言古诗体来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他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代表作有《拟行路难》十八首、《代堂上歌行》、《代结客少年场行》、《代放歌行》、《代贫贱苦愁行》、《代东武吟》、《代出自蓟北门行》、《代苦热行》、《拟古诗》等。他的乐府诗,把汉魏乐府的质朴刚健与南方民歌的艳丽浅近结合起来,并以强烈的激情、优美的文采灌注其中,使乐府诗获得了新的生命新的发展。

刘宋之后的齐朝,立国虽然只有二十多年,但因为永明新体诗的出现和艳体诗的露头,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阶段。所谓“永明体”诗歌,概括起来说,就是对诗歌提出的关于声律方面的要求:以平、上、去、入为四声,平声为平,其余为仄。在五言诗的两句中,一句之内,平仄交错;两句之间,平仄相对。除此而外,又规定必须避免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八种声韵上的毛病。一般以十句为一首,除首尾四句外,中间的六句必须两两对仗。而所谓“艳体诗”,就是以华美的词语描写女性之美男女之爱的诗歌。它是上承汉代女性美之赋,近学南朝民歌的结果,下启后代宫体诗的先声。

刘宋时期的代表诗人是谢脁,他与他的同族前辈谢灵运都擅长山水诗的写作,后人称他们为“大小谢”。他的诗歌以写景见长,如《入朝曲》、《玉阶怨》以及含有“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之句的《游东田》和含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之句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都是传诵千古的名诗。

梁代立国时间较长,而以梁武帝为首的社会上层又对文学的特别爱好与重视,加上刘勰、钟嵘等文学批评家的出现,在文学上形成了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在诗歌方面,宫体诗、边塞诗的兴起,七言诗的发展,对后代影响都很大。

陈代诗歌,基本上是沿着梁代诗歌的道路继续向前发展。尤其是诗歌的形式方面,五言诗更加格律化,对仗和声律的运用更加严格也更加熟练;七言诗在前代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兴旺的势头。在陈后主为首的宫廷文学集团中,宫体诗仍然十分盛行,但它的许多弊病也逐渐显露出来。陈代最著名的诗人,是与庾信并称徐庾的徐陵。当时所谓的“徐庾体”,就是“宫体诗”的另一种叫法。徐陵的诗歌,流传至今的,大约有四十首。除了宫体诗之外,一些乐府题材的边塞诗,如《陇头水》、《关山月》、《出自蓟北门行》。另外江总的诗歌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他是陈代善于七言歌行的第一人,如《闺怨篇》即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首。他的另一首《宛转歌》长达三十八句,是陈代也是南朝最长的七言歌行。

在东晋及宋、齐、梁、陈相继更迭的时候,北方的诗坛相对来说显得沉寂一些。而从南方来到北方的庾信、王褒却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庾信奉梁代君主之命在出使西魏期间,梁朝被西魏所灭,他被迫留在西魏。并且受到器重,身居显贵,还被尊为文坛宗师,受到皇帝的礼遇。这种特殊的景况使他既有羞愧之感,又有故国之思,他后期的许多诗歌一变年轻时轻艳流荡的诗风,成为苍劲悲谅的作品。如《拟咏怀二十七首》、《寄王琳》、《重别周尚书》、《山斋》等,尤其是《题画屏风》二十五首,开了后代题画诗的先河。王褒的经历与庾信相类,也是梁国大臣被迫羁留西魏、北周,成为那里的文坛宗师。他的诗歌主要有:《燕歌行》、《关山月》、《渡河北》等。

在文人诗歌不断发展的同时,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也有了可喜的收获。南朝民歌分为“吴声”与“西曲”两个大类,其中吴声三百四十多首,西曲大约一百三十多首,总数大约在五百首上下。前者产生于六朝古都建业(即今南京)地区,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它们一起编入“清商曲辞”类中。吴声的主要曲调有《子夜歌》、《子夜四时歌》、《独曲歌》等,西曲的曲调主要是舞曲,如《石城乐》、《乌夜啼》、《襄阳乐》、《三洲歌》等。

汉乐府民歌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南朝民歌的内容则以男女爱情为主,很少涉及其他内容。而且,由于地域、经济、思想观念、统治阶级的喜好等方面的原因,这些爱情诗篇的内容以偷情私合为多。语言则明朗而巧妙,大量应用双关隐语。诗歌的形式主要是五言四句,对以后的五言绝句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在风格方面,北朝民歌与南朝民歌完全不同,后者温柔缠绵、婉曲华丽,而前者豪迈雄壮、质朴粗犷。北朝民歌现存六十多首,以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歌谣为主。诗歌的内容大多是反映北地风光和他们的游牧生活、军事生涯以及他们的爱情与婚姻故事,有《企喻歌》、《陇头歌》、《折杨柳枝歌》、《慕容垂歌》、《陇上歌》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木兰诗》和《敕勒歌》。《木兰诗》歌颂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是北方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它与《孔雀东南飞》异曲同工,交相辉映。

第三篇: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74:“天下才共一石,子建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这句话是谁说的?(谢灵运)

75,标志着我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完整体系的著作是?(《文心雕龙》)76,《广陵散》的作者是?(嵇康)

77,竹林七贤分别是指?(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78,“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表述的是哪两个兄弟的故事?(曹丕,曹植)

79,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了一本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巨著,是?(《水经注》)80,西晋陈寿撰写的一本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体国别史是?(《三国志》)8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形容的是哪一位名人?(诸葛亮)82,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著有《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的是?(蔡文姬)83,“闻鸡起舞”说的是?(祖逖)

84,在伐晋的“ 淝水之战”中大败,一蹶不振,之后被杀的皇帝是?(符坚)

85,他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君主,他崇尚中国文化,禁胡服改变度量衡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他是?(拓跋宏)

86,我国史上代父从军的女英雄是?(花木兰)

87,创制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架表现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的是?(张衡)

88,他的书法被誉为“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他被后人誉为“书圣”。他是?(王羲之)89,“天下第一行书”指的是?(《兰亭序》)90,“五柳先生”指的是?(陶渊明)

91,————,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道狭草木长)92,因文采富丽,气势磅礴而闻名于世的《三都赋》的作者是?(左思)93,全面反映北魏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情况和技术措施,科学总结南北朝及之前农业生产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农业百科全书是?(《齐民要术》)

94,我国古代,有一个名人,在他四岁时和哥哥们一起吃梨,他总是拿小的,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他是?(孔融)95,《洛神赋图》的作者是?(顾恺之)96,“六朝四大家”是?(顾恺之、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

97,在南北朝时算出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的著名数学家是?(祖冲之)98,梁朝有一位喜欢当和尚的皇帝,他是?(萧衍)99,颁布“杀胡令”,主张“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拯救汉民族的的抗胡英雄是?(冉闵)

100,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关于农业的一个制度为?(均田制)

101,魏晋南北朝时,——教和——教得到广泛传播,尤以——教为盛。(佛教,道教,佛教)102,建安七子为?(孔融,王粲,阮瑀,陈琳,徐干,应玚、刘桢)103,陶渊明在《———》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压迫与剥削的理想社会。(《桃花源记》)104,《——》和《——》是北朝民歌中的两篇杰作。(《敕勒歌》,《木兰词》)105,——在书法上有独到造诣,又称“小王”,与其父以书法并称“二王”。(王献之)106,北朝书法因多为碑体,所以世称“——”。(魏碑)107,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108,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在形式上完成了古诗从四言、骚体到五言乃至七言的发展过渡,尤其是——诗的成就最为突出。(五言)

109,王粲的《——》讲述了作者为避难而离开长安南投荆州刘表时在郊野见到的当时割据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真实感人。(《七哀诗》)110,池塘生春草,——————。《登池上楼》(园柳变鸣禽)

1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建国于江南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皆定都于——。(建康)

112,西晋时期,玄学代表人物是——和——。(向秀,郭象)

113,曹丕继位后为使“唯才是举”这一选举原则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创立了“——”,亦称“——”。(九品官人制,九品中正制)

114,——是北朝的石窟,主要是为孝文帝、文昭皇太后和宣武帝营造的三大石窟,其中以古阳洞和宾阳洞的中洞最有名。(龙门石窟)

115,佛教的发展使东晋十六国时期掀起一股向天竺求法的热潮,其中成就最大的是——,他撰写了《佛国记》。(法显)

116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归园田居》(一去十三年)117,《——》是东魏鲜卑语的牧歌,生动刻画了苍茫辽阔的草原景象。(《敕勒歌》)118,世称的“卫夫人”是指?(卫铄)

119,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数胜多数的战役是?(淝水之战)

120,南朝时期北方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

121,羁鸟恋旧林,——————。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归园田居》(池鱼思故渊)122,野旷沙岸净,——————。《初去郡》(天高秋月明)123,——————,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林壑敛暝色)124明日照积雪,—————。《岁暮》(朔风劲且哀)

第四篇:魏晋南北朝诗歌评析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讲之魏晋南北朝诗歌赏析

学院:xxxx学院

班级:xxxx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xx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战争连绵不断。在这个特别的乱世时代,诸多文化交替,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且涌现出了大批的文人雅士,甚至不乏像曹操这样满腔抱负的乱世枭雄。对于曹操的诗歌,我有一些看法想谈谈。就以《观沧海》为例: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四言古体诗,先看标题,《观沧海》的“观”字有一种统领全诗的意义,是全诗的线索。接下来的诗歌内容以“观”字展开,分为实景与虚景。前四句为实景,后两句为虚景。曹操登上碣石山,看到澎湃的大海,心中的壮志豪情油然而生。但他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描绘波涛汹涌的大海来抒发自己的壮志。他先写出自己所观到的实景,有静又有动。动的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分别写了大海在远景与近景时的大海,前一句先描了个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到了后一句,面对瑟瑟秋风,诗人心中仍激荡着无限壮志,如同所看到的汹涌起伏的大海;静的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远处竦峙的山岛让大海看上起更加壮阔,草木茂盛丰美,不惧萧瑟秋风,给人一种盎然的诗意。描绘完自己看到的美丽实景,诗人开始了他的想象。后面这两句为诗人看到浩荡的大海所想象的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匆匆远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灿烂无比的满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间。” 这是全诗最能展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了,也奠定了全诗苍凉慷慨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从实到虚,动静结合,诗人将眼中景、胸中情交融,即把大海浩瀚无垠,吞吐日月的恢弘之景与自己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的心情完美的融合,再用诗句表达出来,不愧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自制律诗

《临窗叹秋景》 独居庭院深,倚窗叹斜阳。枯木遭人弃,落花无人睬。世间可有情,苦思不得解。忽闻秋风起,疑是良人来。

第五篇: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盛行的原因

The reason of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calligraphy popular

Min Yu

(.School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 China, 550004)Abstract: The art of Chinese calligraphy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i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period of prosperity, is by a variety of conditions and reasons.Special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orn live calligraphy artists wisdom and passion, the Han Dynasty calligraphy art foundation, papermaking to mature into the art of calligraphy provides lightweight inexpensive carrier, the invention of paper and promotion, promote social civilization rate rises greatly, also mak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 of calligraphy into a brand new era;metaphysics, Taoism Buddhism prevailed, liberated the thought of people, ethnic fusion promoted between ethnic culture and art exchanges, broaden their horizons, expand their minds, enrich people's artistic accomplishment and creation them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 of calligraphy has injected new blood: theoretical writings that lead into the creation of calligraphy conscious stage, people create a unique aesthetic concept, method of creation, style and genre, constructed to“ Saint” Wang Xizhi and his son Wang Xianzhi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mainstream system;all sectors of the community on the art of calligraphy, general preferences, promoted the popularization of calligraphy, calligraphy art popular for cultivated soil.Keywords: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calligraphy art;popular;reason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流行的原因探微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流行的原因探微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流行的原因探微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流行的原因探微

余敏余敏余敏余敏

(贵州财经学院教育管理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4)

摘要摘要摘要摘要::::中国书法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繁荣,是由多种条件与原因促成的。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激活了书法艺术家的灵智和激情,汉代书法艺术的奠基作用,造纸术的成熟为书法艺术提供轻便廉价的载体,纸的发明与推广,促使社会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也使书法艺术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代;玄学、道教与佛教的盛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拓展了人们的胸襟,丰富了人们的艺术修养与创作题材,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理论著作的涌现使书法创作进入自觉阶段,人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审美理念、创作方法、风格流派,建构了以“书圣”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为代表的主流体系;社会各阶层人士对书法艺术的普遍喜好,促进了书法的推广普及,为书法艺术的

行培育了沃土。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 书法艺术;

流行;

原因

魏晋南北朝书法在我国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的成就和影响,被认为书史上第一座里程碑。这个时期,作为文字的意义,书法完成了隶向楷转化的关键一环。作为艺术的意义,书法在形象、情性与神采上,出现了本质的突破,书法由形体美上升到意境美、神韵美的追求。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物质财富日益积聚扩大, 教育得到逐步推广普及, 中国的书法由极少数知识分子的专利品, 开始变成被社会各阶层人士普遍喜好、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形式。从帝王将相、士大夫阶层, 到民间知识分子, 学书善书者、欣赏收藏者层出不穷不断把书法艺术升华到理论的高度来欣赏、创造。随着传刻、摹写、翻印等技术的出现, 书法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涌现出色彩斑斓、异彩纷呈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艺术开始进人繁荣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流行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1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充满充满充满充满战争和苦难的时代战争和苦难的时代战争和苦难的时代战争和苦难的时代,,激活了书法艺术家的激活了书法艺术家的激活了书法艺术家的激活了书法艺术家的灵智和激情灵智和激情灵智和激情灵智和激情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政局混乱,多灾多难的时代,这一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统治力量比较薄弱,文人们纷纷逃避现实,游山戏水,品藻人物,精神上追求自由和解放,书法创作中追求个性情感的抒发,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行书、草书逐渐成熟,书法艺术取得空前发展,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特别是东晋书法,追求神韵,意趣和创新,讲究个人情感的抒发,书法理念有了质的飞跃和升华,后人称之为“晋书尚韵”。2前朝书法的奠基作用前朝书法的奠基作用前朝书法的奠基作用前朝书法的奠基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继承了东汉书法遗风,隶书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变隶书的波为撇,碟为捺,或横、或勾挑,圆转变为方折,笔画简便而趋于妍美,楷书遂成为主要书体。并且书体出现多样化,草书、行书相继出现,而今草书的出现又促进了行书、楷书的迅猛发展。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独具风格,尤其是北碑书体,他继承了汉隶的笔法,结体严谨,笔姿厚重,沉稳大方,雄健挺拔,给人以粗悍之感,这是由于汉代书法的风神和遗韵所至。东汉开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著名学者蔡邕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魏晋南北朝时,众多的书法家创造出风格多样的书法艺术。曹魏的钟繇开始把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代表作是《兰亭序》和《黄庭坚》等,王献之的书法也极高,被称为“二王”。东汉末,由于书法的大发展,出现了赵壹《非草书》、蔡邕《九势》、《笔论》等论述书法的文章,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势》、卫夫人的《笔阵图》、传为王羲之的《书论》、《笔势论》等著作,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书法的发展和繁荣。3纸的发明与技术改进纸的发明与技术改进纸的发明与技术改进纸的发明与技术改进 3.1纸的发明与技术改进为书法艺术提供了轻便廉价的载体。纸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早期古代人书写用竹简,非常笨重,不利于文化艺术的传播普及。后来人们用缣帛书写,虽然轻巧,但太昂贵,这都限制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东汉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等造成的植物纤维纸,价廉质轻,使用方便。因此,纸的发明与推广,促使社会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也使书法艺术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制造技术进入成熟阶段,不仅能制造白纸、黄纸、青纸等,还能制造五色纸。纸张不仅质地优良,而且外表精美,成为达官贵人馈赠佳品。3.3.3.3.2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有了革新提高。在造纸的原料方面,除用楮树皮外,又开始用桑树皮以及藤皮;在设备方面,创造了帘床模,这种竹制的纸模可以移动,放在框架上,可以反复捞出无数的纸,提高了工效;在加工制造技术方面,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使纸品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纸的品种也增加了,例如,出现了色纸:以染料染纸增加美观;涂布纸:以涂料涂刷在纸的表面,以解决纸张透印问题和改善光滑度,后来进一步把涂料直接加入纸浆中;施胶纸:在纸张表面涂刷胶矾水,以防止洇水,增加光度。这些高质量的纸,纤维均匀,表面洁白,达到“妍妙辉光”的程度。为防止纸张虫蠹,这时期发明了“潢治法”,就是用黄蘖和雌黄等防虫材料,对纸张进行处理,可以预防纸张被虫蛀蚀。潢治法从此成为造纸技术的传统工艺,被普遍采用。东晋时期,会稽剡溪一带造的藤纸、黄纸,质量上乘,特别受人欢迎。4儒释道融合儒释道融合儒释道融合儒释道融合,,促进思想的解放促进思想的解放促进思想的解放促进思想的解放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家开始碰撞融合,并逐步影响到社会文化的不同层面。书法艺术作为思想文化的一个侧面,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钟繇、王羲之等书法大家,一改古质书风而流美妍媚,其背后的思想渊源与道家思想有直接的关系。士人崇道、谈玄是魏晋时期特有的社会现象,老庄思想成为上层知识分子行为的理论基石,而书法则成为他们自我陶冶的重要手段,道家思想促成了书法理论的嬗变,并影响到书法艺术风格的转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情感理论和体道理论都有了更加细致、明确的发展。书法艺术家们从艺术本质的角度来分析书法在形式构成上的美学特质,其中道家思想的影响极为明显。整个北朝,佛教大盛,并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占有统治地位,并进而定为国教,成为统治者的法律标志。随之而起的便是兴建寺庙。仅洛阳一地,寺庙多达1300多所也正是这个原因,随之产生了大量优秀的造像碑记。特别是洛阳龙门大量开凿石窟,造像祈福,造像总数超过万尊,造像题记2000余块,而且内容及艺术风格迥异,使龙门石窟成为书法艺术的宝库。随着儒家思想的衰退,老庄哲学和佛学乘时而起,老庄思想突破了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这也为东晋书法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少数民族积极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推进了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不同民族的审美意识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少数民族的豪放不羁,质朴清晰的气息揉进了汉族文化艺术中,同时崇尚雄健强悍的审美心理也在传统运笔结构的基础上产生了积极作用。5书法理论著作以及书法家对魏晋南北朝书法理论著作以及书法家对魏晋南北朝书法理论著作以及书法家对魏晋南北朝书法理论著作以及书法家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的促进作用时期的书法艺术的促进作用时期的书法艺术的促进作用时期的书法艺术的促进作用 东汉开始。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书法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更加自觉地向前发展。这不仅是书法流行的重要原因,也是它流行的重要表现。第一步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代崔瑗的《草书势》。该书讲了草书的起源与生命力,运用形象感受阐述了草书艺术的特色。东汉还出现了第一位书法理论家蔡邕。他著有《笔赋》、《笔论》、《篆势》、《九势》等。他从书法艺术角度论证了中国古代美学的共同精神,第一次提出了书法艺术的力度问题。大书法家钟繇的《贺克捷表》被人们誉为“正书之祖”。西晋书法家卫恒的《四体书势》,讲述了书法及其理论发展的历史渊源。在书法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审美理念、创作方法、风格流派,建构了以“书圣”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为代表的主流体系。南朝书法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宋有“四妙”,即指羊欣的真书,孔琳之的草书,萧思话的行书和范晔的草书,在南齐有王僧虔。书法艺术作为思想文化的一个侧面,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钟繇、王羲之等书法大家,一改古质书风而流美妍媚,其背后的思想渊源与道家思想有直接的关系。《兰亭集序》文学美主要在于“天人合一”的精神的直接呈述,《兰亭集序》的书法美主要在于“天人合一”的直接呈现。主体人格的对象化,自由精神的感性化,自然率直的现实化,生命意识的宇宙化和宇宙精神的主体化,即天人合一的人与物化。所以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研究,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和艺术特点,逐步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出人意料的是,这么一个动荡时期,在文化思想方面,却是有其辉煌灿烂成就的。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文学家、诗人、艺术家。如曹子建、陶渊明、谢灵运、顾恺之等等,而且还前所未有的出现了评论诗、文、书、画的著作。如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谢赫的《古画品录》、姚最的《续画品录》等等。而以论书、品书法的文章为最多,如羊欣、王僧虔、萧衍、陶弘景、肩吾、袁昂等等,都有著述行世。足见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之盛为前所未有。6魏晋玄学的兴起为书法提供了强大的理魏晋玄学的兴起为书法提供了强大的理魏晋玄学的兴起为书法提供了强大的理魏晋玄学的兴起为书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论支持论支持论支持 玄学的兴起导致“尚韵”书法氛围的出现.佛教道教的广为传播不仅和玄学一起对书法的理论产生影响,而且诸多的物化成果如写经的兴盛,寺庙、道观以及石窟的林立扩大的书法传播的范围,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带来的书法收藏、品评之风的出现在书法家与爱好者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使书法的影响更加深入人心,最终带来的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次书法高潮的出现。兴的玄学骤然勃起,被压抑数百年的名、法、道诸家思想重新涌现在人们的思辩领域。由于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政府不能执行思想文化专制政策,相反采取了一种兼容并包的宽容态度。而且魏晋人尚玄学,“魏晋风度特别重枧从容镇定。喜怒不形于色,担当大事应有雍容气度的‘稚量’;重视对人物的德才、仪表等等品评鉴定的‘品目’、‘品藻’。这些反映到艺术上来,就是一种和恬姨美,在这种美学追求下,书法艺术出现了神韵异常、风度翩匍的行书字体.出现了王羲之这种人品字品高妙的书圣,晋字就具有了与唐诗、宋词、元曲同等的地位。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财富日益积聚扩大,教育得到逐步推广普及,中国的书法由极少数知识分子的专利品,开始变成被社会各阶层人士普遍喜好、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是由多种条件与原因促成的。造纸术的成熟为书法艺术提供轻便廉价的载体;玄学、道教与佛教的盛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书法艺术注入了新活力;民族融合丰富了书法艺术的题材与风格;理论著作的涌现使书法创作进入自觉阶段;社会各阶层人民对书法艺术的喜爱,为它的繁荣培育了沃土。从帝王将相、士大夫阶层,到民间知识分子,学书善书者、欣赏收藏者层出不穷。随着传刻、摹写、翻印等技术的出现,书法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涌现出色彩斑斓、异彩纷呈的艺术形式。书法艺术开始进人自觉的艺术实践阶段,人们不断把书法艺术升华到理论的高度来欣赏、创造。开始出现了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世家,这一系列的原因促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的流行。启示启示启示启示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充满战争和苦难的时代,仍然激活了王羲之、王献之等著名的书法家,他们创造了许多经典之作。在这个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下,书法艺术多姿多彩,展现了它的活力和风采,我们可以认为:如果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那么,中国的书法艺术定是残缺的。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因为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书术的神奇,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让我们能够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中反思,让我们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及其特点,逐步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三魏晋南北朝书法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书法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前进着,它用自己独特的魅力踩着历史的舞步烘托出社会的背景和时代的声音。这告诉了我们汉字书法艺术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艺术,它在中国文化的哺育下成长,表现中国文化内韵、传达中国文化精神。随着时代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书法艺术的发展,继承和发展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让世界了解汉字书法、认识中国传统艺术。References((((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Li Zhiping.Weijin calligraphy arts,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PHIL 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1998, sixth.李志平.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管窥,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第六期.[2]Zi Fengting.Weijin calligraphy art prevalent reas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forum, 2008.08(upper affairs).訾封亭.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盛行的原因,科教文汇,2008.08(上旬刊)[3]Wang Rongfa.Wang Xizhi of the St.faith in Taoism and calligraphic art, Chinese Taoism, 2009.6.王荣法.书圣王羲之的道教信仰与书法艺术,中国道教,2009.6.[4]Gu Yongzhi.“Preface of Lanting Pavilion”.literature and calligraphy beauty opportunity, 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13.No.4.顾永芝.论《兰亭集序》文学与书法美统一的契机,常州工学院报,Vol.13.No.4.[5]Yu Qianqian.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calligraphy basic content and influenced the later generations,“ popular literature” 2011 the 01 period.宇倩倩.浅谈魏晋时期的书法基本内容以及后世影响, 《大众文艺》 2011年01期.[6]Zhang Kefeng.Wei Jin and South and North Korean theory and painting theory will pass,“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2007.41-60.张克锋.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画论的会通,《西北师范大学》,2007.41-60.[7]Wu Huiping.I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calligraphy study of cultural geography, dissertation, 2003 吴慧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文化地理研究,学位论文,2003.[8]Xie Jianjun.Taoism and calligraphic art--i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calligraphy theory for example,“ Chinese religion” 2010 the ninth period 谢建军.道家思想与书法艺术——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理论为例, 《中国宗教》2010年第09期.[9]Li Yulong.Chinese Characters Calligraphy Art on modern design, 2011 01 period.李玉龙.汉字书法艺术的现代设计性探析,2011年01期.[10]“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Chinese calligraphy art heyday”, Po artists network, source: Art in the network 2008-03-24.《魏晋南北朝--中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博宝艺术网,来源:中艺网2008-03-24.[11]Liu Ta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alligraphy,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volume”, 2002.12, G3395, Twelfth pages.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2002.12,G3395,第12页.

下载简述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及其兴盛原因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简述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及其兴盛原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七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及佛教艺术

    第七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及佛教艺术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魏晋风度及石窟艺术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佛教美术传承的文化轨迹 教学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美术......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一、填空 1、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是 曹操,其最负盛名的作品是《短歌行》。 2、中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3、建安时期最负盛名......

    诗词推荐2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已是三月,春天正一路赶来,天气刚好不冷不热。 旷野里荒草酝酿繁华,花朵捡拾流浪的灵魂,我趁机沐浴阳光,采撷温暖,一缕一缕,放在心上,也任尘封的一些心情悄然苏醒。 魏晋......

    魏晋南北朝教学设计

    《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学设计 分析教材地位 《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最后一课。课文描述了魏晋南北朝璀璨的书法、绘画、石窟艺术成就,介绍了王羲之、顾......

    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

    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一·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即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复习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练习题 基 本 知 识 3.建安时期,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文人诗歌创作高潮,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4.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曹氏父子(曹操、曹......

    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重点 一、 填空 1、刘勰《文心雕龙》称赞 左思 “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 2、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还表现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魏) 曹......

    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范文大全

    名词解释: 1.汉大赋:也叫新体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