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青团城关区委工作典型经验(本站推荐)
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组织协作
用改革的思维和方法破解“四缺”问题
——共青团城关区委工作典型经验
长期以来,“缺编制、缺人员、缺经费、缺场所”是基层团组织普遍反映的问题,2017年以来,共青团城关区委在改革攻坚的大背景下,改变“等、靠、要”的做法,积极推动实现活动运作社会化,整合社会资源,主动与万达广场、兴业银行兰州分行等本地知名企业走访对接,加强与阳光公益、彩虹公益、子衿诗社等10余家青年自组织的合作,在组织开展活动、破解“四缺”问题上走出了一条符合共青团城关区委实际、多方“共赢”的特色之路。
首先,资源是共青团组织开展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和赖以生存的根基,没有资源的有力支撑,再好的计划、创意都是空谈。团的资源来源主要有以下渠道:一类是来自党委政府,如经费的划拨、人员的调入等,此类资源来源相对稳定,但资源内容相对有限,不足以满足新时期青年需求;另一类是来自社会,借助社会力量,实现共青团工作资源的社会化配置,此类资源丰富,但获取不稳定。在改革的落实过程中,整合社会资源已经成为基层团组织的必然要求,如何更好地去整合,更是对基层团组织能力的考验。从2017年团区委组织开展活动的经验来看,借助青年社会组织、公益团体的人员力量、借助企业的物质力量、借助媒体的宣传力量,为青年服务、为社会服务,从而能够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实现双赢的良性循环。
其次,吸引社会资源,团组织必须有社会广泛关注、青年乐于参与的活动创意。实践证明,只有团组织把活动设计好,找准了社会、青年、企业需求的结合点,才能吸引社会资源,打造出共青团工作的品牌。一方面,活动设计要符合“党政所想、青年所需、共青团所能”,实现企业资金的充分运用,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例如,今年8月,由团区委主办、兴业银行兰州分行、万达广场承办的“三人”开赛,吸引了我区近千名青年参与观看,活动开始前,我们走访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与困难,结合企业实际,为企业提供了篮球公益赛的活动创意,同时主动为兴业银行与万达广场“牵线搭桥”,并与执法局沟通协调场地使用问题,最终活动圆满成功。节省的场地费、报名费又以慰问金的形式发放到贫困青少年手中,活动最终达到了企业主动建团、青年乐于参与、贫困青少年收益、共青团影响力扩大的目的。
再次,加强组织协作,让基层团组织由单一的、封闭的“就团论团”向多极、开放的合作化系统转变。近年来,团区委经常性联系的“阳光公益”、“彩虹公益”、“子衿诗社”等青年自组织达十余家,开展的“衣呼百应 情暖山区”废旧衣物回收活动通过设置旧衣物专用回收箱,回收各类衣物,并定期对其进行分类、消毒、处理,将符合标准的进行爱心捐赠,其余物品进行二次利用,变废为宝。团区委通过调研走访,了解市民需求,并通过社区团支部的力量,保证回收箱顺利摆放,保证了“衣呼百应 情暖山区”废旧衣物回收活动成为常态化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同时,专业化志愿服务团队入驻社区团支部、“青年之家”,充实了社区的工作力量与志愿者服务队伍,也提高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使共青团的志愿服务活动向常态化、项目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最后,结合“青年之家”,拓展工作阵地。以“青年之家”建设为契机,不断拓展共青团工作阵地,以“新建+转型+开放”的工作模式,一方面,以青少年数量多、分布广的街道、社区建立“青年之家”,整合区域内学校、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资源,共同参与“青年之家”的建设、使用和管理。另一方面,我们将目光聚焦在青年聚集的场所,例如,团区委打破常规建设模式,将网咖转型为“青年之家”,组织开展“英雄联盟公益挑战赛”,将“游戏竞技+精准扶贫+公益创意”相融合,丰富了“青年之家”的服务内容,拓展了基层团组织的工作阵地。
第二篇:城关中学教改经验典型材料
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焕发校园生命活力
沁源县城关中学教改经验典型材料
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和基本途径。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为关键,以质量为生命,以效率为灵魂,通过理念引领-----校本教研带动----规范常规管理----教学策略联动,焕发了城中的生命活力,教师在课改中提升,学生在课改中成长,城关中学在课改中发展。
一、理念引领提高认识,确定课改谋求发展
著名教育学者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任何教育行为都是不可能离开教育观念的,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但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并顽强地,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是教学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才有可能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为此我们决定要在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上努力创新,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方式,推进教研教改工作,加强课题研究,推进高效课堂建设,逐步增强教职工的教育创新能力,谋求我校教育教学的高效发展。
课改之初,校领导结合新课程标准、课改理论、学校实践提“出目标教学法”,(即课堂出示目标,让教者与学者都能明确课堂学习任务,采用一种基本教学模式,“目标、自学、自练、自检”;实施一种教学制度,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用多种方式向教师、学生、家长解读与宣传;让学生喜爱学校,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知识的建构者;让教师明确自己是教学中的引导者、组织者、课程资源、学生的朋友、平等的首席。遵循这样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就会在课堂中焕发生命活力,城中就会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改中得以发展。
二、开展有效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加强学习谋提高,借鉴摸索求转变。
为使教学效果高效,我校大刀阔斧地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采取“走出去”开阔教学视野,“请进来”学习教学经验,就地学提高教学能力,多次请课改专家、教育专家、一线名师亲临我校传经解惑,吸纳专家的理论精髓,创建交流平台,让全体教师提高四种修养,实现两个转变。(即提高政治理论修养,提高语言文学修养,提高课改修养,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从搬运工教师向人类灵魂工程师转变。)构建书香校园,为教师购买理论书和报刊杂志,资源共享,身边典型引路,互助共振,收获先进理论,提升认识,更新观念,寻求发展。
(二)教学研究问题化,创新方式促发展
2010年秋季以来,我们确立了以“教学研究问题化,问题研究课题化,课题研究成果化”为我校校本教研的原则。课改之初,在教师个人学期计划中提出研究的问题,以个人、学科备课组或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研究,研究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每月召开“教研例会”汇报研究成果;课改中期,全校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校本研究总课题,分年级,分学科研究,逐步形成“目标引领,学案导学”为主模式,各学科又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结合学校教师队伍庞大特点,集结各学科省市骨干力量,成立教 研室引领下的“学科指导组”,明确“管理、研究、指导”三项职能,在常规活动中尽管理之职;在听评课中尽指导之职;在调研与学期整体工作中尽研究之职,骨干教师在研究与指导中提升,在校内形成了骨干带动,专业引领,同伴互助,立体化全方位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良好局面。
三、健全制度促发展,力推课改出成效
随着课改的推进,集体备课、教研学习、观课议课、教学反思等制度相继健全。
⑴观课议课制度。出台硬性规定(即量化规定),校委成员每月推门观课不少于10节,参加教研活动2——4次;年级组长每周至少听一节,其他教师每学期不少于14节,年轻教师每月互相听课不少于5节。促使教师尽快向学习型、专家型、科研型教师转变。
⑵教研活动制度。每周三以组学习研讨课改理论和方法,(包括集体研课、分配任务、个人主备、二度审核、形成定案、教学反思等)有组织,有记录,课题研究紧贴课改。
⑶课改例会制度。学校建立课改工作例会制度,定于每月最后一周的周四为教学教研工作例会日,建立课改工作评估督导制度,定期对学校课改工作进行评估督导,发现并研究解决课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⑷指导学习制度。外出学习的教师或课改优秀教师利用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听评议课及其他时间对其他教师进行导学案编写的指导,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无私的传授给其他教师,共同促进教学质量。
⑸集体备课制度。全体任课教师以备课组坚持集体备课,讨论如 何整合手头资料来设计导学案,使问题具体化,目标明确化,如何解决课堂中有待解决的细节问题,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资源共享。
⑹课改督查制度。为了检查落实课改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督导室,本着“不换思路就换人,不课改就下岗”的原则,督导领导组随时推门观课,督查指导。
⑺课改奖惩制度。对于不进行课改或流于形式的教师,一经发现,一次劝告,二次公示,三次停发当月绩效工资直至停职学习。在评优、评模、晋升职称等过程中,实行一票否决。对于积极课改且成绩显著者,优先考虑评优、评模、晋升职称、外出考察、学习等。
教研活动呈现出多样化形式(问题式教研、专题式教研、联合式教研、视频教研、诊断式教研、网络教研、联片教研相继诞生并发展。)多方教研、摸索中再次确立了适合我校新课程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模式——“目标引领,问题导学”。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强调“目标明确、任务驱动、创设情境、问题导学”。教学新模式的确立,教学更高效,成果更可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各方面素质均有提高,在各种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教师在教学中也不断成长了,在各项教学常规竞技中,均取得可喜成绩。
四、多种教学策略联动,高效课堂初现成效
近几年来,我教研室引导本校一线教师注重课型研究、教学模式探索,做科研型、思辨型教师。组织教师以学科对课型进行划分,然后结合学生特点对不同课型教学模式进行专题研究;组织教研组长以及骨干教师进行学校教学模式的专题研究。从“目标教学”的尝试,到“学案导学”的体验,再到“目标教学”和“学案导学”的有机结 合,形成了我们现在的“目标引领、问题导学”。现在,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强调“目标明确、任务驱动、创设情境、问题导学”。初步形成了适合我校新课程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形成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展示交流,深化理解;总结梳理,巩固升华”。课堂教学把握六大环节:预习检测,温故知新;明确目标,学案导学;分组合作,讨论交流;小组展示,答疑解惑;课堂小结,归类提升;堂清达标,效果反馈。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确立为我校课改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依据和保障。我校教师积极尝试了“目标引领,问题导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初步实现了由教案向学案、由讲堂向学堂的转变。“目标引领,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确立,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上形成了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课堂上活跃多了,原本基础差,性格内向的学生也敢想敢说敢问,学生有了表现的平台,个性得到张扬,创造力得到了激发,学习兴趣上来了,厌学情绪便得到了很好的扼制。教学改革的成功实施,使得我校在生源质量差、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仍能持续发展,谱写不凡。是可改的成功施行给我们的校园添注了生命活力。
昨日辉煌育桃李,今朝任重而道远。城关中学会在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探求有效的教学之策,为学生创造更具生命活力的学园、乐园和家园!
第三篇:共青团工作典型案例
共青团工作典型案例
———和林二中“我的中国梦”歌咏比赛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弘扬民族精神,展现二中学生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提高其人文素养,促进我校学生合唱的整体艺术水平,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体现求真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
二、活动主题
本次合唱比赛的主题是“我的中国梦”
三、参加对象
参加对象为初
一、初二学生。以班为单位组织参赛,从中推选出优秀合唱队。
四、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筹备阶段(2013年5月1日----5月7日)
第二阶段:训练阶段(2013年5月8日----5月20日)
第三阶段:比赛阶段(2013年5月21日)
五、活动过程材料
1、关于艺术节的通知
2、和林二中“中国梦”大合唱比赛顺序表
3、和林二中艺术节奖品单
4、“中国梦”主题歌咏比赛评分表
5、活动过程图片资料
六、活动总结
经过几周的筹备,在筹划、参与这一活动的各工作人员、十八位班主任、俩位辅导老师、各位评委及广大的同学们共同努力下,和林二中艺术节暨“中国梦”主题歌咏比赛圆满的结束了。各班代表队用歌声呈现了我们二中学子特有的朝气和无畏的豪情,唱响高亢奋进的青春之歌。
“中国梦”是我们歌唱比赛的主题。举行这样的活动其意义在于通过活动弘扬传统,让同学们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对国家、对学校、对生活的热情。其次在于为同学们提供展示自身才能的舞台,培养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团队精神,提升班级凝聚力。
几个星期以来,各班积极排练,积极准备,各班选的每一首歌都是经典。传唱经典歌曲不仅仅是一种追忆、一种传统、更是在感受一种激情,汲取一种力量,发扬吃苦耐劳的革命传统。各班用歌声抒发时代豪情,充分展示二中人团结一致,奋发向上、不甘人后的精神风貌;用歌声憧憬美好未来,激励全体师生,为把我校建成一流学校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共青团工作典型案例
“三个一”读书活动
——国电长源南河水力发电厂团委典型工作案例
一、时间地点
2010年3月1日-2010年5月30日
二、活动主题
日学一小时、月读一本书、季度一交流。
三、参加人员
全厂35岁及以下青年职工
四、活动过程
(一)宣传发动阶段。(3月1日-3月10日)由厂团委向全厂青年职工发出“每天读书一小时”的倡议书,各部门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3月11日-5月25日)由厂团委组织有关书目的征订工作,并下发至每名青年职工。此次读书活动以自学方式为主,5月25日前,每名青年职工结合学习情况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厂团委将把部分优秀作品刊登在《南电信息》和厂网站上。
(三)总结表彰阶段。(5月26日-5月30日)5月底,厂团委将组织开展优秀征文评选工作,并对积极参与者给予一定的奖励,评选结果将作为年终评先的依据之一。
五、活动特点
(一)活动背景。截止2010年12月,全厂在职职工115人,35岁以下人员38人,占在职职工人数30.4%。2009年-2010年以来,南河水力发电厂作为一个老厂,不断向系统内其它单位输出人力资源,仅借调人员达13人,中层管理调出4人。面对这些问题,厂党委在加强人员培训的同时,更加关注青年职工的成长发展,厂团委按照企业需要积极组织开展“三个一”读书活动。
(二)活动特色。一是迎合了青工成长需求,促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二是提倡“创新始于学习,成功源于读书”的理念,逐步形成学习、思考、工作、提高的良性循环。三是以读书活动为切入点,促进青年职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活动效果
(一)通过开展“三个一”读书活动,提高了青年职工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征文评奖形式,提高青年职工的学习热情,进而促进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通过开展“三个一”读书活动,培养一批热爱学习的青工队伍,进而促进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三)通过开展“三个一”读书活动,在全厂形成了“会读书、读好书”的学习氛围。据不少未参加此次活动的老职工反映,希望参与此项活动,我厂党委下一步将在全厂范围推广。
第五篇:城关街道拆迁经验做法和典型事迹0704
城关街道拆迁经验做法和典型事迹
征迁百日攻坚中,城关街道街居干部全身心投入一线征迁工作,采取五心工作法,力求工作取得突破,目前,三胶厂16幢、原医药公司地块、胜利路3号、逸居花园拆迁顺利完成,下洋棚户区改造703户完成695户,仅剩8户未签协议。
前期“用心”,有的放矢做征迁。街道组织专门力量,对所有征迁对象的家庭情况、基本诉求、家庭条件等进行全面摸底,确保在开展征迁时,把一些工作做在前面、一些困难想在前面、一些问题解决在前面。认真梳理被征迁户的具体诉求和反映的问题,从找上门异地签约、帮助办理手续、帮助找过渡房源、协调安置房装修……我们把被征迁户的一件件事、一个个诉求记在心上,逐条逐项解决,想方设法协调。如,解决高龄老人行走不便的困扰,主动至宁化为104岁被征迁人办理下洋棚改签约手续;如,设身处地考虑实际困难,帮助新市南路297幢606困难户协调安置房装修问题;如,街道党工委书记苏奕泰多次上门并专门协调帮助176号3幢104室解决低保和临时救助问题。
队伍“齐心”,戮力共为做征迁。坚持“一线工作法”,做到领导到一线指挥、干部到一线工作、问题在一线解决。自3月1日以来,攻坚组人员充分发扬“5+2”、“白加黑”工作精神,全面放弃节假日,做到签到在社区、考勤在社区,真正“沉下心、沉下身、沉下力”做征迁。同时,建立征迁攻坚微信群,通过晒入户、晒签约、晒服务、晒进度,在7个攻坚组中形成比学赶超、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如,积极发挥退休教师郑文兰“一长四员”的作用,帮助社区和街坊邻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攻坚组3组组长杨欣蔷始终不放弃,带领小组连续9个晚上定点蹲守176幢305室入户,为他算清楚明细帐,用诚心打动了他签约。
推进“尽心”,真抓实干做征迁。采取挂图作战法,实行每天一通报、每天一点评、每周一上午召开工作例会、每周五下午进行汇总分析制度。坚持科学调度、快速决策,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惧“难谈、难做、难攻”,知难而进、知难而上,一户户建立工作清单、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对照清单寻求突破口,帮助拆迁户算好经济账、环境账、长远账,引导住户支持征迁工作。如,新市中路176号12幢203室,不分节假日、周末和夜晚,办事处副主任何珍、陈榕冰通过多方与其单位领导沟通,说服其姐姐从侧面做工作,下洋省一建棚户区改造C地块圆满画上了句号;针对新市南路297幢405室产权人已去世的特殊情况,多方努力联系其在上海的大儿子回三明协商,周庆裕常务副区长和街道党工委书记苏奕泰、办事处主任黄明先通过20多天的轮番动员,按照继承人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意愿进行对产权合理分配,有效理顺了其家庭继承问题,最后成功签约。
服务“暖心”,文明和谐做征迁。针对一些征迁“困难户”,攻坚组带着韧劲不断入户,认真梳理拆迁户的具体诉求和反映的问题,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以真心诚意换取拆迁户的信任和支持。攻坚组还在指挥部设立公证咨询办理点,拆迁公司周末和节假日时间照常上班,并根据拆迁户的实际困难。每次与征迁对象沟通,工作组成员一聊便是一两个钟头。从家长里短到问题协商,就如同剥洋葱一般,将阻扰征迁的难题一层层剥开。比如,办事处主任黄明先针对新市南路297幢204室80多岁夫妻俩年龄大、行动不便的实际情况,多方联系其亲朋好友,带领工作组把老人在国外的儿子媳妇请回来一起做思想工作,设身处地考虑实际困难和安置房具体需求,想法设法解决其合理诉求,用真情感动了他们一家人。
办事“公心”,依法依规做征迁。一方面,坚持阳光征迁,在征迁范围内及时向拆迁户公开补偿办法、补偿标准、操作程序、征迁进展等工作信息,打消拆迁户的疑虑。另一方面,严守工作纪律和工作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做征迁,统一工作标准,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攻坚组带着情感去做征迁工作,不强征、不蛮干,不偏不倚、实事求是,并在工作过程中接受群众监督,得到了大多数拆迁户的肯定。目前,未出现一例因征迁问题到市、区上访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