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的20种典型功能应用资料

时间:2019-05-13 10:2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BIM的20种典型功能应用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BIM的20种典型功能应用资料》。

第一篇:BIM的20种典型功能应用资料

BIM的20种典型功能应用.BIM 模型维护

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建立和维护 BIM 模型,实质是使用 BIM平台汇总各项目团队所有的建筑工程信息,消除项目中的信息孤岛,并且将得到的信息结合三维模型进行整理和储存,以备项目全过程中项目各相关利益方随时共享。由于 BIM 的用途决定了 BIM 模型细节的精度,同时仅靠一个 BIM 工具并不能完成所有的工作,所以目前业内主要采用“分布式”BIM 模型的方法,建立符合工程项目现有条件和使用用途的 BIM 模型。这些模型根据需要可能包括:设计模型、施工模型、进度模型、成本模型、制造模型、操作模型等。BIM“分布式”模型还体现在 BIM 模型往往由相关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或者运营单位根据各自工作范围单独建立,最后通过统一的标准合成。这将增加对BIM 建模标准、版本 管理、数据安全的管理难度,所以有时候业主也会委托独立的 BIM 服务商统一规划、维护和管理整个工程项目的 BIM 应用,以确保 BIM 模型信息的准确、时效和安全。

2.场地分析

场地分析是研究影响建筑物定位的主要因素,是确定建筑物的空间方位和外观、建立建筑物与周围景观的联系的过程。在规划阶段,场地的地貌、植被、气候条件都是影响设计决策的重要因素,往往需要通过场地分析来对景观规划、环境现状、施工配套及建成后交通流

/ 13

量等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及分析。传统的场地分析存在诸如定量分析不足、主观因素过重、无法处理大量数据信息等弊端,通过BIM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对场地及拟建的建筑物空间数据进行建模,通过 BIM 及 GIS 软件的强大功能,迅速得出令人信服的分析结果,帮助项目在规划阶段评估场地的使用条件和特点,从而做出新建项目最理想的场地规划、交通流线组织关系、建筑布局等关键决策。

3. 建筑策划

建筑策划是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后,根据定量分析得出设计依据的过程。相对于根据经验确定设计内容及依据(设计任务书)的传统方法,建筑策划利用对建设目标所处社会环境及相关因素的逻辑数理分析,研究项目任务书对设计的合理导向,制定和论证建筑设计依据,科学地确定设计的内容,并寻找达到这一目标的科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除了需要运用建筑学的原理,借鉴过去的经验和遵守规范,更重要的是要以实态调查为基础,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对目标进行研究。BIM能够帮助项目团队在建筑规划阶段,通过对空间进行分析来理解复杂空间的标准和法规,从而节省时间,提供对团队更多增值活动的可能。特别是在客户讨论需求、选择以及分析最佳方案时,能借助 BIM 及相关分析数据,做出关键性的决定。BIM 在建筑策划阶段的应用成果还会帮助建筑师在建筑设计阶段随时查看初步设计是否符合业主的要求,是否满足建筑策划阶段得到的设计依据,通

/ 13

过 BIM 连贯的信息传递或追溯,大大减少以后详图设计阶段发现不合格需要修改设计的巨大浪费。

4. 方案论证

在方案论证阶段,项目投资方可以使用 BIM 来评估设计方案的布局、视野、照明、安全、人体工程学、声学、纹理、色彩及规范的遵守情况。BIM 甚至可以做到建筑局部的细节推敲,迅速分析设计和施工中可能需要应对的问题。方案论证阶段还可以借助BIM提供方便的、低成本的不同解决方案供项目投资方进行选择,通过数据对比和模拟分析,找出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帮助项目投资方迅速评估建筑投资方案的成本和时间。对设计师来说,通过 BIM 来评估所设计的空间,可以获得较高的互动效应,以便从使用者和业主处获得积极的反馈。设计的实时修改往往基于最终用户的反馈,在 BIM平台下,项目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比较容易得到直观的展现并迅速达成共识,相应的需要决策的时间也会比以往减少。

5. 可视化设计

3Dmax、Sketchup 这些三维可视化设计软件的出现有力地弥补了业主及最终用户因缺乏对传统建筑图纸的理解能力而造成的和设计师之间的交流鸿沟,但由于这些软件设计理念和功能上的局限,使得这样的三维可视化展现不论用于前期方案推敲还是用于阶段性的效果图展现,与真正的设计方案之间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对于设计师

/ 13

而言,除了用于前期推敲和阶段展现,大量的设计工作还是要基于传统 CAD平台,使用平、立、剖 等三视图的方式表达和展现自己的设计成果。这种由于工具原因造成的信息割裂,在遇到项目复杂、工期紧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出错。BIM 的出现使得设计师不仅拥有了三维可视化的设计工具,所见即所得,更重要的是通过工具的提升,使设计师能使用三维的思考方式来完成建筑设计,同时也使业主及最终用户真正摆脱了技术壁垒的限制,随时知道自己的投资能获得什么。可视化:可视化即“所见所得”的形式,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可视化的真正运用在建筑业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例如经常拿到的施工图纸,只是各个构件的信息在图纸上的采用线条绘制表达,但是其真正的构造形式就需要建筑业参与人员去自行想象了。对于一般简单的东西来说,这种想象也未尝不可,但是现在建筑业的建筑形式各异,复杂造型在不断的推出,那么这种光靠人脑去想象的东西就未免有点不太现实了。所以BIM提供了可视化的思路,让人们将以往的线条式的构件形成一种三维的立体实物图形展示在人们的面前;现在建筑业也有设计方面出效果图的事情,但是这种效果图是分包给专业的效果图制作团队进行识读设计制作出的线条式信息制作出来的,并不是通过构件的信息自动生成的,缺少了同构件之间的互动性和反馈性,然而BIM提到的可视化是一种能够同构件之间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的可视,在BIM建筑信息模型中,由于整个过程都是可视化的,所以,可视化的结果不仅可以用来效果图的展示及报表的生成,更重要的是,项目设计、建造、运营过程中的沟通、讨论、决策都在可视化的 4 / 13

状态下进行。

6.协同设计

协同设计是一种新兴的建筑设计方式,它可以使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通过网络的协同展开设计工作。协同设计是在建筑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建筑的传统设计方式必须得到改变的背景下出现的,也是数字化建筑设计技术与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现有的协同设计主要是基于CAD平台,并不能充分实现专业间的信息交流,这是因为 CAD 的通用文件格式仅仅是对图形的描述,无法加载附加信息,导致专业间的数据不具有关联性。BIM 的出现使协同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件参照,BIM 技术为协同设计提供底层支撑,大幅提升协同设计的技术含量。借助曰 M 的技术优势,协同的范畴也从单纯的设计阶段扩展到建筑全生命周期,需要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各方的集体参与,因此具备了更广泛的意义,从而带来综合效益的大幅提升。

7. 性能化分析

利用计算机进行建筑物理性能化分析始于20 世纪 60 年代甚至更早,早已形成成熟的理论支持,开发出丰富的工具软件。但是在 CAD 时代,无论什么样的分析 软件都必须通过手工的方式输入相关数据才能开展分析计算,而操作和使用这些软件不仅需 要专业技

/ 13

术人员经过培训才能完成,同时由于设计方案的调整,造成原本就耗时耗力的数据 录入工作需要经常性的重复录入或者校核,导致包括建筑能量分析在内的建筑物理性能化分析通常被安排在设计的最终阶段,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工作,使建筑设计与性能化分析计算之间严重脱节。利用 BIM 技术,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创建的虚拟建筑模型已经包含了大量的设计信息(几何信息、材料性能、构件属性等),只要将模型导入相关的性能化分析软件,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析结果,原本需要专业人士花费大量时间输入大量专业数据的过程,如今可以自动完成,这大大降低了性能化分析的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同时也使设计公司能够为业主提供更专业的技能和服务。

8. 工程量统计

在 CAD 时代,由于CAD无法存储可以让计算机自动计算工程项目构件的必要信息,所以需要依靠人工根据图纸或者CAD文件进行测量和统计,或者使用专门的造价计算软件根据图纸或者CAD文件重新进行建模后由计算机自动进行统计。前者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工,而且比较容易出现手工计算带来的差错,而后者同样需要不断地根据调整后的设计方案及时更新模型,如果滞后,得到的工程量统计数据也往往失效了。而BIM是一个富含工程信息的数据库,可以真实地提供造价管理需要的工程量信息,借助这些信息,计算机可以快速对各种构件进行统计分析,大大减少了繁琐的人工操作和潜在错误,非常容易实现工程量信息与设计方案的完全一致。通过 BIM 获

/ 13

得的准确的工程量统计可以用于前期设计过程中的成本估算、在业主预算范围内不同设计方案的探索或者不同设计方案建造成本的比较,以及施工开始前的工程量预算和施工完成后的工程量决算。

9. 管线综合

随着建筑物规模和使用功能复杂程度的增加,无论设计企业还是施工企业甚至是业主对机电管线综合的要求愈加强烈。在CAD 时代,设计企业主要由建筑或者机电专业牵头,将所有图纸打印成硫酸图,然后各专业:降图纸叠在一起进行管线综合,由于二维图纸的信息缺失以及缺失直观的交流平台,导致管线综合成为建筑施工前让业主最不放心的技术环节。利用 BIM 技术,通过搭建各专业的BIM 模型,设计师能够在虚拟的三维环境下方便地发现设计中的碰撞冲突,从而大大提高了管线综合的设计能力和工作效率。这不仅能及时排除项目施工环节中可以遇到的碰撞;中突,显著减少由此产生的变更申请单,更大大提高了施工现场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由于施工协调造成的成本增长和工期延误。

10. 施工进度模拟

建筑施工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过程,随着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复杂程度不断提高,使得施工项目管理变得极为复杂。当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经常用于表示进度计划的甘特图,由于专业性强,可视化程度低,无法清晰描述施工进度以及各种复杂关系,难以准确表达工

/ 13

程施工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将 BIM 与施工进度计划相链接,将空间信息与时间信息整合在一个可视的 4D(3D+Time)模型中,可以直观、精确地反映整个建筑的施工过程。施工模拟技术可以在项目建造过程中合理制定施工计划、4D 精确掌握施工进度,优化使用施工资源以及科学地进行场地布置,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资源和质量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以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此外借助4D模型,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投标中将获得竞标优势,BIM可以协助评标专家从4D模型中很快了解投标单位对投标项目主要施工的控制方法、施工安排是否均衡、总体计划是否基本合理等,从而对投标单位的施工经验和实力作出有效评估。

11. 施工组织模拟

施工组织是对施工活动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决定了各阶段的施工准备工作内容,协调了施工过程中各施工单位、各施工工种、各项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施工组织设计是用来指导施工项目全过程各项活动的技术、经济和组织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是施工技术与施工项目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通过 BIM可以对项目的重点或难点部分进行可建性模拟,按月、日、时进行施工安装方案的分析优化。对于一些重要的施工环节或采用新施工工艺的关键部位、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等施工指导措施进行模拟和分析,以提高计划的可行性;也可以利用 BIM 技术结合施工组织计划进行预演以提高复杂建筑体系的可造性(例如:施工模板、玻璃装配、锚固等)。借助BIM 对施工组织的模

/ 13

拟,项目管理方能够非常直观地了解整个施工安装环节的时间节点和安装工序,并清晰把握在安装过程中的难点和要点,施工方也可以进一步对原有安装方案进行优化和改善,以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方案的安全性。

12. 数字化建造

制造行业目前的生产效率极高,其中部分原因是利用数字化数据模型实现了制造方法的自动化。同样,BIM 结合数字化制造也能够提高建筑行业的生产效率。通过BIM 模型与数字化建造系统的结合,建筑行业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来实现建筑施工流程的自动化。建筑中的许多构件可以异地加工,然后运到建筑施工现场,装配到建筑中(例 如门窗、预制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等构件)。通过数字化建造,可以自动完成建筑物构件的预制,这些通过工厂精密机械技术制造出来的构件不仅降低了建造误差,并且大幅度提高构件制造的生产率,使得整个建筑建造的工期缩短并且容易掌控。BIM 模型直接用于制造环节还可以在制造商与设计人员之间形成一种自然的反馈循环,即在建筑设计流程中提前考虑尽可能多地实现数字化建造。同样与参与竞标的制造商共享构件模型也有助于缩短招标周期,便于制造商根据设计要求的构件用量编制更为统一的投标文件。同时标准化构件之间的协调也有助于减少现场发生的问题,降低不断上升的建造、安装成本。

13. 物料跟踪

/ 13

随着建筑行业标准化、工厂化、数字化水平的提升,以及建筑使用设备复杂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建筑及设备构件通过工厂加工并运送到施工现场进行高效的组装。而这些建筑构件及设备是否能够及时运到现场,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质量是否合格将成为整个建筑施工建造过程中影响施工计划关键路径的重要环节。在 BIM 出现以前,建筑行业往往借助较为成熟的物流行业的管理经验及技术方案(例如 RFID 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 签)。通过 RFID 可以把建筑物内各个设备构件贴上标签,以实现对这些物体的跟踪管理,但RFID本身无法进一步获取物体更详细的信息(如生产日期、生产厂家、构件尺寸等),而 BIM 模型恰好详细记录了建筑物及构件和设备的所有信息。此外 BIM 模型作为一个建筑物的多维度数据库,并不擅长记录各种构件的状态信息,而基于 RFID 技术的物流管理信息系 统对物体的过程信息都有非常好的数据库记录和管理功能,这样BIM与RFID正好互补,从而可以解决建筑行业对日益增长的物料跟踪带来的管理压力。

14. 施工现场配合

BIM 不仅集成了建筑物的完整信息,同时还提供了一个三维的交流环境。与传统模式下项目各方人员在现场从图纸堆中找到有效信息后再进行交流相比,效率大大提高。BIM 逐渐成为一个便于施工现场各方交流的沟通平台,可以让项目各方人员方便地协调项目方案,论证项目的可造性,及时排除风险隐患,减少由此产生的变更,从而缩

/ 13

短施工时间,降低由于设计协调造成的成本增加,提高施工现场生产效率。

15. 竣工模型交付

建筑作为一个系统,当完成建造过程准备投入使用时,首先需要对建筑进行必要的测试和调整,以确保它可以按照当初的设计来运营。在项目完成后的移交环节,物业管理部门需要得到的不只是常规的设计图纸、竣工图纸,还需要能正确反映真实的设备状态、材料安装使用情况等与运营维护相关的文档和资料。BIM 能将建筑物空间信息和设备参数信息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为业主获取完整的建筑物全局信息提供途径。通过 BIM 与施工过程记录信息的关联,甚至能够实现包括隐蔽工程资料在内的竣工信息集成,不仅为后续的物业管理带来便利,并且可以在未来进行的翻新、改造、扩建过程中为业主及项目团队提供有效的历史信息

16. 维护计划

在建筑物使用寿命期间,建筑物结构设施(如墙、楼板、屋顶等)和设备设施(如设备、管道等)都需要不断得到维护。一个成功的维护方案将提高建筑物性能,降低能耗和修理费用,进而降低总体维护成本。BIM 模型结合运营维护管理系统可以充分发挥空间定位和数据记录的优势,合理制定维护计划,分配专人���项维护工作,以降低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的概率。对一些重要设备还可以

/ 13

跟踪维护工作的历史记录,以便对设备的适用状态提前作出判断。

17. 资产管理

一套有序的资产管理系统将有效提升建筑资产或设施的管理水平,但由于建筑施工和运营的信息割裂,使得这些资产信息需要在运营初期依赖大量的人工操作来录入,而且很容易出现数据录入错误。BIM 中包含的大量建筑信息能够顺利导入资产管理系统,大大减少了系统初始化在数据准备方面的时间及人力投入。此外由于传统的资产管理系统本身无法准确定位资产位置,通过 BIM 结合 RFID的资产标签芯片还可以使资产在建筑物中的定位及相关参数信息一目了然,快速查询。

18. 空间管理

空间管理是业主为节省空间成本、有效利用空间、为最终用户提供良好工作生活环境而对建筑空间所做的管理。BIM不仅可以用于有效管理建筑设施及资产等资源,也可以帮助管理团队记录空间的使用情况,处理最终用户要求空间变更的请求,分析现有空间的使用情况,合理分配建筑物空间,确保空间资源的最大利用率。

19. 建筑系统分析

建筑系统分析是对照业主使用需求及设计规定来衡量建筑物性能的过程,包括机械系统如何操作和建筑物能耗分析、内外部气流模

/ 13

拟、照明分析、人流分析等涉及建筑物性能的评估。BIM 结合专业的建筑物系统分析软件避免了重复建立模型和采集系统参数。通过BIM 可以验证建筑物是否按照特定的设计规定和可持续标准建造,通过这些分析模拟,最终确定、修改系统参数甚至系统改造计划,以提高整个建筑的性能。

20.灾害应急模拟

利用 BIM 及相应灾害分析模拟软件,可以在灾害发生前,模拟灾害发生的过程,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制定避免灾害发生的措施,以及发生灾害后人员疏散、救援支持的应急预案。当灾害发生后,BIM 模型可以提供救援人员紧急状况点的完整信息,这将有效提高突发状况应对措施。此外楼字自动化系统能及时获取建筑物及设备的;吠态信息,通过 BIM 和楼宇自动化系统的结合,使得曰 M模型能清晰地呈现出建筑物内部紧急状况的位置,甚至到紧急状况点最合适的路线,救援人员可以由此做出正确的现场处置,提高应急行动的成效。

/ 13

第二篇:BIM的20种典型功能应用

BIM的20种典型功能应用

1、BIM模型维护

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建立和维护BIM模型,实质是使用BIM平台汇总各项目团队所有的建筑工程信息,消除项目中的信息孤岛,并且将得到的信息结合三维模型进行整理和储存,以备项目全过程中项目各相关利益方随时共享。由于BIM的用途决定了BIM模型细节的精度,同时仅靠一个BIM工具并不能完成所有的工作,所以目前业内主要采用“分布式”BIM模型的方法,建立符合工程项目现有条件和使用用途的BIM模型。这些模型根据需要可能包括:设计模型、施工模型、进度模型、成本模型、制造模型、操作模型等。

2.场地分析 场地分析是研究影响建筑物定位的主要因素,是确定建筑物的空间方位和外观、建立建筑物与周围景观的联系的过程。在规划阶段,场地的地貌、植被、气候条件都是影响设计决策的重要因素,往往需要通过场地分析来对景观规划、环境现状、施工配套及建成后交通流量等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及分析。传统的场地分析存在诸如定量分析不足、主观因素过重、无法处理大量数据信息等弊端,通过BIM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对场地及拟建的建筑物空间数据进行建模,通过BIM及GIS软件的强大功能,迅速得出令人信服的分析结果,帮助项目在规划阶段评估场地的使用条件和特点,从而做出新建项目最理想的场地规划、交通流线组织关系、建筑布局等关键决策。

3.建筑策划

相对于根据经验确定设计内容及依据(设计任务书)的传统方法,建筑策划利用对建设目标所处社会环境及相关因素的逻辑数理分析,研究项目任务书对设计的合理导向,制定和论证建筑设计依据,科学地确定设计的内容,并寻找达到这一目标的科学方法。BIM能够帮助项目团队在建筑规划阶段,通过对空间进行分析来理解复杂空间的标准和法规,从而节省时间,提供对团队更多增值活动的可能。特别是在客户讨论需求、选择以及分析最佳方案时,能借助BIM及相关分析数据,做出关键性的决定。BIM在建筑策划阶段的应用成果还会帮助建筑师在建筑设计阶段随时查看初步设计是否符合业主的要求,是否满足建筑策划阶段得到的设计依据,通过BIM连贯的信息传递或追溯,大大减少以后详图设计阶段发现不合格需要修改设计的巨大浪费。

4.方案论证

在方案论证阶段,项目投资方可以使用BIM来评估设计方案的布局、视野、照明、安全、人体工程学、声学、纹理、色彩及规范的遵守情况。BIM甚至可以做到建筑局部的细节推敲,迅速分析设计和施工中可能需要应对的问题。方案论证阶段还可以借助BIM提供方便的、低成本的不同解决方案供项目投资方进行选择,通过数据对比和模拟分析,找出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帮助项目投资方迅速评估建筑投资方案的成本和时间。对设计师来说,通过BIM来评估所设计的空间,可以获得较高的互动效应,以便从使用者和业主处获得积极的反馈。设计的实时修改往往基于最终用户的反馈,在BIM平台下,项目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比较容易得到直观的展现并迅速达成共识,相应的需要决策的时间也会比以往减少。

5.可视化设计

3Dmax、Sketchup这些三维可视化设计软件的出现有力地弥补了业主及最终用户因缺乏对传统建筑图纸的理解能力而造成的和设计师之间的交流鸿沟,但由于这些软件设计理念和功能上的局限,使得这样的三维可视化展现不论用于前期方案推敲还是用于阶段性的效果图展现,与真正的设计方案之间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BIM的出现使得设计师不仅拥有了三维可视化的设计工具,所见即所得,更重要的是通过工具的提升,使设计师能使用三维的思考方式来完成建筑设计,同时也使业主及最终用户真正摆脱了技术壁垒的限制,随时知道自己的投资能获得什么。

6.协同设计

协同设计是一种新兴的建筑设计方式,它可以使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通过网络的协同展开设计工作。协同设计是在建筑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建筑的传统设计方式必须得到改变的背景下出现的,也是数字化建筑设计技术与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现有的协同设计主要是基于CAD平台,并不能充分实现专业间的信息交流,这是因为CAD的通用文件格式仅仅是对图形的描述,无法加载附加信息,导致专业间的数据不具有关联性。BIM的出现使协同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件参照,BIM技术为协同设计提供底层支撑,大幅提升协同设计的技术含量。借助BIM的技术优势,协同的范畴也从单纯的设计阶段扩展到建筑全生命周期,需要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各方的集体参与,因此具备了更广泛的意义,从而带来综合效益的大幅提升。

7.性能化分析

在CAD时代,无论什么样的分析软件都必须通过手工的方式输入相关数据才能开展分析计算,而操作和使用这些软件不仅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经过培训才能完成,同时由于设计方案的调整,造成原本就耗时耗力的数据录入工作需要经常性的重复录入或者校核,导致包括建筑能量分析在内的建筑物理性能化分析通常被安排在设计的最终阶段,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工作,使建筑设计与性能化分析计算之间严重脱节。利用BIM技术,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创建的虚拟建筑模型已经包含了大量的设计信息(几何信息、材料性能、构件属性等),只要将模型导入相关的性能化分析软件,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析结果,原本需要专业人士花费大量时间输入大量专业数据的过程,如今可以自动完成,这大大降低了性能化分析的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同时也使设计公司能够为业主提供更专业的技能和服务。

8.工程量统计

在CAD时代,由于CAD无法存储可以让计算机自动计算工程项目构件的必要信息,所以需要依靠人工根据图纸或者CAD文件进行测量和统计,或者使用专门的造价计算软件根据图纸或者CAD文件重新进行建模后由计算机自动进行统计。前者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工,而且比较容易出现手工计算带来的差错,而后者同样需要不断地根据调整后的设计方案及时更新模型,如果滞后,得到的工程量统计数据也往往失效了。而BIM是一个富含工程信息的数据库,可以真实地提供造价管理需要的工程量信息,借助这些信息,计算机可以快速对各种构件进行统计分析,大大减少了繁琐的人工操作和潜在错误,非常容易实现工程量信息与设计方案的完全一致。通过BIM获得的准确的工程量统计可以用于前期设计过程中的成本估算、在业主预算范围内不同设计方案的探索或者不同设计方案建造成本的比较,以及施工开始前的工程量预算和施工完成后的工程量决算。

9.管线综合

随着建筑物规模和使用功能复杂程度的增加,无论设计企业还是施工企业甚至是业主对机电管线综合的要求愈加强烈。在CAD时代,设计企业主要由建筑或者机电专业牵头,将所有图纸打印成硫酸图,然后各专业:降图纸叠在一起进行管线综合,由于二维图纸的信息缺失以及缺失直观的交流平台,导致管线综合成为建筑施工前让业主最不放心的技术环节。利用BIM技术,通过搭建各专业的BIM模型,设计师能够在虚拟的三维环境下方便地发现设计中的碰撞冲突,从而大大提高了管线综合的设计能力和工作效率。这不仅能及时排除项目施工环节中可以遇到的碰撞;中突,显著减少由此产生的变更申请单,更大大提高了施工现场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由于施工协调造成的成本增长和工期延误。

10.施工进度模拟

建筑施工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过程,随着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复杂程度不断提高,使得施工项目管理变得极为复杂。通过将BIM与施工进度计划相链接,将空间信息与时间信息整合在一个可视的4D(3D+Time)模型中,可以直观、精确地反映整个建筑的施工过程。施工模拟技术可以在项目建造过程中合理制定施工计划、4D精确掌握施工进度,优化使用施工资源以及科学地进行场地布置,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资源和质量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以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此外借助4D模型,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投标中将获得竞标优势,BIM可以协助评标专家从4D模型中很快了解投标单位对投标项目主要施工的控制方法、施工安排是否均衡、总体计划是否基本合理等,从而对投标单位的施工经验和实力作出有效评估。

11.施工组织模拟

施工组织是对施工活动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决定了各阶段的施工准备工作内容,协调了施工过程中各施工单位、各施工工种、各项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施工组织设计是用来指导施工项目全过程各项活动的技术、经济和组织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是施工技术与施工项目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通过BIM可以对项目的重点或难点部分进行可建性模拟,按月、日、时进行施工安装方案的分析优化。对于一些重要的施工环节或采用新施工工艺的关键部位、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等施工指导措施进行模拟和分析,以提高计划的可行性;也可以利用BIM技术结合施工组织计划进行预演以提高复杂建筑体系的可造性。借助BIM对施工组织的模拟,项目管理方能够非常直观地了解整个施工安装环节的时间节点和安装工序,并清晰把握在安装过程中的难点和要点,施工方也可以进一步对原有安装方案进行优化和改善,以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方案的安全性。

12.数字化建造

制造行业目前的生产效率极高,其中部分原因是利用数字化数据模型实现了制造方法的自动化。同样,BIM结合数字化制造也能够提高建筑行业的生产效率。通过BIM模型与数字化建造系统的结合,建筑行业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来实现建筑施工流程的自动化。建筑中的许多构件可以异地加工,然后运到建筑施工现场,装配到建筑中(例如门窗、预制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等构件)。通过数字化建造,可以自动完成建筑物构件的预制,这些通过工厂精密机械技术制造出来的构件不仅降低了建造误差,并且大幅度提高构件制造的生产率,使得整个建筑建造的工期缩短并且容易掌控。BIM模型直接用于制造环节还可以在制造商与设计人员之间形成一种自然的反馈循环,即在建筑设计流程中提前考虑尽可能多地实现数字化建造。同样与参与竞标的制造商共享构件模型也有助于缩短招标周期,便于制造商根据设计要求的构件用量编制更为统一的投标文件。同时标准化构件之间的协调也有助于减少现场发生的问题,降低不断上升的建造、安装成本。

13.物料跟踪

随着建筑行业标准化、工厂化、数字化水平的提升,以及建筑使用设备复杂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建筑及设备构件通过工厂加工并运送到施工现场进行高效的组装。而这些建筑构件及设备是否能够及时运到现场,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质量是否合格将成为整个建筑施工建造过程中影响施工计划关键路径的重要环节。在BIM出现以前,建筑行业往往借助较为成熟的物流行业的管理经验及技术方案(例如RFID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签)。通过RFID可以把建筑物内各个设备构件贴上标签,以实现对这些物体的跟踪管理,但RFID本身无法进一步获取物体更详细的信息(如生产日期、生产厂家、构件尺寸等),而BIM模型恰好详细记录了建筑物及构件和设备的所有信息。此外BIM模型作为一个建筑物的多维度数据库,并不擅长记录各种构件的状态信息,而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对物体的过程信息都有非常好的数据库记录和管理功能,这样BIM与RFID正好互补,从而可以解决建筑行业对日益增长的物料跟踪带来的管理压力。

14.施工现场配合

BIM不仅集成了建筑物的完整信息,同时还提供了一个三维的交流环境。与传统模式下项目各方人员在现场从图纸堆中找到有效信息后再进行交流相比,效率大大提高。BIM逐渐成为一个便于施工现场各方交流的沟通平台,可以让项目各方人员方便地协调项目方案,论证项目的可造性,及时排除风险隐患,减少由此产生的变更,从而缩短施工时间,降低由于设计协调造成的成本增加,提高施工现场生产效率。

15.竣工模型交付

建筑作为一个系统,当完成建造过程准备投入使用时,首先需要对建筑进行必要的测试和调整,以确保它可以按照当初的设计来运营。在项目完成后的移交环节,物业管理部门需要得到的不只是常规的设计图纸、竣工图纸,还需要能正确反映真实的设备状态、材料安装使用情况等与运营维护相关的文档和资料。BIM能将建筑物空间信息和设备参数信息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为业主获取完整的建筑物全局信息提供途径。通过BIM与施工过程记录信息的关联,甚至能够实现包括隐蔽工程资料在内的竣工信息集成,不仅为后续的物业管理带来便利,并且可以在未来进行的翻新、改造、扩建过程中为业主及项目团队提供有效的历史信息。

16.维护计划

在建筑物使用寿命期间,建筑物结构设施(如墙、楼板、屋顶等)和设备设施(如设备、管道等)都需要不断得到维护。一个成功的维护方案将提高建筑物性能,降低能耗和修理费用,进而降低总体维护成本。BIM模型结合运营维护管理系统可以充分发挥空间定位和数据记录的优势,合理制定维护计划,分配专人专项维护工作,以降低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的概率。对一些重要设备还可以跟踪维护工作的历史记录,以便对设备的适用状态提前作出判断。

17.资产管理

一套有序的资产管理系统将有效提升建筑资产或设施的管理水平,但由于建筑施工和运营的信息割裂,使得这些资产信息需要在运营初期依赖大量的人工操作来录入,而且很容易出现数据录入错误。BIM中包含的大量建筑信息能够顺利导入资产管理系统,大大减少了系统初始化在数据准备方面的时间及人力投入。此外由于传统的资产管理系统本身无法准确定位资产位置,通过BIM结合RFID的资产标签芯片还可以使资产在建筑物中的定位及相关参数信息一目了然,快速查询。

18.空间管理

空间管理是业主为节省空间成本、有效利用空间、为最终用户提供良好工作生活环境而对建筑空间所做的管理。BIM不仅可以用于有效管理建筑设施及资产等资源,也可以帮助管理团队记录空间的使用情况,处理最终用户要求空间变更的请求,分析现有空间的使用情况,合理分配建筑物空间,确保空间资源的最大利用率。

19.建筑系统分析

建筑系统分析是对照业主使用需求及设计规定来衡量建筑物性能的过程,包括机械系统如何操作和建筑物能耗分析、内外部气流模拟、照明分析、人流分析等涉及建筑物性能的评估。BIM结合专业的建筑物系统分析软件避免了重复建立模型和采集系统参数。通过BIM可以验证建筑物是否按照特定的设计规定和可持续标准建造,通过这些分析模拟,最终确定、修改系统参数甚至系统改造计划,以提高整个建筑的性能。

20.灾害应急模拟

利用BIM及相应灾害分析模拟软件,可以在灾害发生前,模拟灾害发生的过程,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制定避免灾害发生的措施,以及发生灾害后人员疏散、救援支持的应急预案。当灾害发生后,BIM模型可以提供救援人员紧急状况点的完整信息,这将有效提高突发状况应对措施。此外楼字自动化系统能及时获取建筑物及设备的;状态信息,通过BIM和楼宇自动化系统的结合,使得BIM模型能清晰地呈现出建筑物内部紧急状况的位置,甚至到紧急状况点最合适的路线,救援人员可以由此做出正确的现场处置,提高应急行动的成效。

第三篇:BIM应用实施计划

第十一章、BIM应用实施计划

(增加内容)(主要运用于廊厅区域)

BIM组织体系

1.1

BIM小组组织架构

本项目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技术负责人为副组长,其他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BIM小组,编制BIM应用计划。BIM小组组织架构如图11.1-1所示,BIM工作组组长负责BIM小组管理,统一协调BIM各相关方,如:各专业BIM工程师、计划协调管理部、物资设备部、商务合约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BIM咨询单位和各分包商等。各专业配置1位熟练掌握本专业业务、熟悉BIM建模、浏览软件操作的人员,组成项目各部门BIM团队,负责相关专业工作。

图11.1-1

项目BIM组织架构图

1.2

BIM小组各岗位职责

本项目BIM小组主要负责:BIM模型的创建、维护,确保设计和深化设计图清楚地形象的展现在模型里,可以更好的发现图纸问题并及时解决;可以表现出钢构件组装流程,各种施工工艺等,更好的优化施工方案和工作计划;进行模拟施工,进而优化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同时,定期组织对项目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项目管理团队整体有关BIM工作的职责如表11.1-1所示。

表11.1-1

项目管理团队BIM工作职责

主要岗位/部门

BIM工作及责任

BIM能力要求

培训频率

项目经理

监督、检查项目执行进展

基本应用

1月/次

BIM小组组长

制定BIM实施方案并监督、组织

基本应用

1月/次

项目副经理

制定BIM培训方案并负责内部培训考核、评审

基本应用

1月/次

测量负责人

采集及复核测量数据,为每周BIM竣工模型提供准确数据基础;利用BIM模型导出测量数据指导现场测量作业

熟练运用

2周/次

技术管理部

利用BIM模型优化施工方案

熟练运用

2周/次

深化设计部

运用BIM技术展开各专业深化设计,进行碰撞检测并充分沟通、解决、记录;图纸及变更管理

精通

1周/次

BIM工作室

预算及施工BIM模型建立、维护、共享、管理;各专业协调、配合;提交阶段竣工模型,与各方沟通;建立、维护、每周更新和传送问题解决记录(IRL)

精通

1周/次

施工管理部

利用BIM模型优化资源配置组织

熟练运用

2周/次

计划协调部

利用Synchro

4D模型进度优化

精通

1周/次

机电安装部

优化机电专业工序穿插及配合熟练运用

2周/次

商务合约管理部

确定预算BIM模型建立的标准。利用BIM模型对内、对外的商务管控及内部成本控制,三算对比

熟练运用

2周/次

物资设备管理部

利用BIM模型生成清单,审批、上报准确的材料计划

熟练运用

2周/次

安全环境管理部

通过BIM可视化展开安全教育、危险源识别及预防预控,指定针对性应急措施

基本运用

1月/次

质量管理部

通过BIM进行技术交底,优化检验批划分、验收与交接计划

熟练运用

2周/次

综合管理办公室

利用可视化充分了解现场情况

基本应用

1月/次

价值及目标

2.1

实用价值

模型化价值:

体现在所有项目设计成果、施工过程、竣工交付及建筑运维全部通过三维模型表达,全面实现基于模型的可视化信息交互。

数据化价值:

体现在通过模型的数据关联实现精确的统计和计算,实现工程投资的精细化管理。

模拟化价值:体现在利用

BIM的模拟技术实现工程的核心功能模拟、建筑结果前置,以及施工过程、施工工艺的相关模拟工作,提升建筑工程品质。

2.2

价值体现

1)

模型化:

(1)提高图纸会审效率

:

工程初期运用

BIM技术对图纸进行会审纠错,更加直观、便捷、全面,真正实现对图纸错误的预控。

(2)协助安装深化设计

:

施工过程实现运用

BIM建立室内外管线模型,并进行三维管线的碰撞检查及提交综合管线节点

3D图示,精确定位施工冲突部位。

应用

BIM技术进行三维管线的碰撞检查,不但能够彻底消除硬碰撞、软碰撞,优化工程设计,减少在建筑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错误损失和返工的可能性,而且施工人员可以利用碰撞优化后的三维管线方案进行施工模拟,提高施工质量。

(3)为后期运维提供

LOD500模型:

基于

BIM模型的文档管理,将文档等通过手工操作和

BIM模型中相应部位进行链接,并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3D

GIS)联合应用,针对车辆段的区域内需要管理的各类建筑和设施建立三维

GIS系统平台,并建立所需要管理的建筑物和设施的空间模型和数据信息,为需要监测的参数建立传感系统并在平台内展现,对文档的搜索、查阅、定位功能,并且所有操作在基于四维

BIM可视化模型的界面中,充分提高数据检索的直观性,并自动形成的完整的信息数据库,为业主提供快速查询定位。最终提供由

BIM生成的3D

GIS

成果,并交付运营部门。

2)

数据化:

(1)快速评估变更成本

:

利用已经搭建完成的数据化模型,直接统计生成主要变更部位材料及工程量,辅助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的概预算,是变更成本直观可见。

(2)精确物资、成本控制:

BIM模型创建完成后,通过客户端,所有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根据时间、工序、区域等多个维度查询单项目的实物量数据。查询方式简单方便,可以定位任意项目的区域位置,能实时查询该在建项目的周边环境、即时天气情况等。最主要的是,只需输入关键词,便能检索某一时间段、某区域的工程量数据,实现按时间、区域多维度检索与统计数据。在项目管理中,使材料计划、成本核算、资源调配计划、产值统计(进度款)等方面及时准确的获得基础数据的支撑。

3)

模拟化:

(1)增强平面策划能力:

运用

BIM技术对现场场区平面布置、现场绿色文明施工设施(雨水收集设施、现场降尘设施)及安保设施进行模拟策划,以达到平面布置合理并切实可行的目的,提高平面布置策划的可操作性。

(2)真实模拟现场施工

:

通过

BIM的三维虚拟施工,将施工方案、进度计划与施工模型结合实现现场进度实时监测,减少建筑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减少返工和整改量,进行有效协同;也可以借助施工模拟在施工前做到施工成果前置,为方案确定提供直观有效的依据;最后将已确定方案的施工过程模拟资料及数据作为后期演示依据进行存档,以备后期调研使用。

(3)直观模拟施工交底:

借助于

BIM模型,针对技术方案无法细化、不直观、交底不清晰的问题,将传统的思路与做法(通过纸介质表达),转为借助

4D虚拟动漫技术呈现技术方案,使施工重点、难点部位可视化、提前预见问题。

BIM实施方案

3.1

BIM工作流程

根据业主和项目具体要求,提前编制项目BIM应用策划书。对项目BIM模型的建模精度、命名规则、人员的操作权限、版本变更管理、数据提取原则以及项目部相关人员培训等进行详细规划。本项目施工期间BIM工作主要流程如图11.3-1所示。

图11.3-1

BIM工作流程图

3.2

BIM在施工过程管理方面的应用

(1)

BIM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可计量(computable)的特点,大量工程相关的信息可以为工程提供数据后台的巨大支撑。BIM中的项目基础数据可以在各管理部门进行协同和共享,工程量信息可以根据时空维度、构件类型等进行汇总、拆分、对比分析等,保证工程基础数据及时、准确地提供,为决策者制订工程造价项目群管理、进度款管理等方面的决策提供依据。

(2)

将建筑物及其施工现场3D模型与施工进度链接,与施工资源、安全质量以及场地布置等信息集成一体。实现了基于BIM和网络的施工进度、人力、材料、设备、成本、安全、质量和场地布置的4D动态集成管理以及施工过程的4D可视化模拟。实时反映具体施工部位的形象进度、人工、材料、机械消耗情况,随时随地直观快速地将施工计划与实际进展进行对比,并根据现场实际进度情况即时更新,达到直观、动态掌握现场施工进度及实际成本消耗的目的。同时进行有效协同,施工方、监理方、甚至非工程行业出身的业主领导都对工程项目的各种问题和情况了如指掌。这样通过BIM技术结合施工方案、施工模拟和现场视频监测,大大减少建筑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减少返工和整改。

(3)

BIM以工程为载体,工程以BIM为平台,各项技术整合,使得施工现场的构件安装状况通过RFID的信息收集形成了基于施工进度和实际现场的BIM和4D模拟。BIM技术即可实现对工程项目的可视化技术指导及施工进度模拟等,又需依靠工程实体进行信息的实时反馈、及时更新与过程记录。通过对虚拟建筑管理,来加强实体建筑建造过程中的施工质量与管理水平。对于重点部位、隐蔽工程等需要特别记录的部分,现场人员将以文档、照片等记录方式与BIM模型相对应的构件关联起来,使得工程管理人员能够更深入的掌握现场发生情况。能够更好的掌握和控制工程进度、质量。BIM对工程管控示意见图

BIM模型对工程的管控

(4)

管理的支撑是数据,项目管理的基础就是工程基础数据的管理,及时、准确地获取相关工程数据就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竞争力。BIM数据库可以实现任一时点上工程基础信息的快速获取,通过合同、计划与实际施工的消耗量、分项单价、分项合价等数据的多算对比,可以有效了解项目运营是盈是亏,消耗量有无超标,进货分包单价有无失控等等问题,实现对项目成本风险的有效管控。

3.3

BIM在竣工及保修期的应用

(1)

利用BIM模型、RFID、无线移动终端、WED技术以及摄像、照片等把隐蔽工程、特殊构造的施工记录情况与BIM模型进行整合,并用数据库的方式加以存储。

(2)

工程进入运营维护阶段,需要了解建筑某个部位的相关建造信息,甚至包括隐蔽工程,都可以在BIM模型及其所记录的信息中方便的得到。大大减少了检查、维修所耗费的时间和成本。

BIM模型管理

在BIM建模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项目公共信息的设置要求,确保各方模

型能够正确整合。

1)模型坐标系统及基本单位

基点、方位、标高和单位

2)基点以坐标原点作为项目基准点,建立项目统一轴网、标高的模板文件。

3)方位项目北方向和正北方向重合,因此项目北和正北不作调整。

4)标高及命名

(1)标高命名与楼层编码、标高数值对应,标高数值以相对标高为准。

(2)楼层编码、标高以设计图纸为准,保持一致。

(3)其他特殊楼层,避难层、机房层、屋面层,机房屋面层等特殊楼层,命

名为相应楼层

+

中文命名。

5)单位

总图(组团)原点:坐标原点

片区原点:坐标原点

地块原点:坐标原点

楼栋原点:

坐标原点

高程单位:m(米)

坐标单位:m(米)

长度单位:㎜(毫米)

标高单位:m(米)

角度单位:°(度)

体积单位:m3(立方)

面积单位:㎡(平米)

重量单位:t(吨)、kg(公斤)

6)建模依据

(1)、模型搭建依据

①图纸等设计文件

②总进度计划

③当地规范和标准

④业主其他特定要求

(2)、模型更新依据

①设计变更单、变更图纸等变更文件

②当地规范和标准

③业主其他特定要求

7)

流程说明:

BIM系统的实施以模型基础,模型质量的高低对应用结果的正确与否有着重

大影响,所以应采取严格的建模以及质量控制流程,确保BIM应用成果的正确性。

流程说明如下:

①与项目相关各部门沟通协商,确定建模的整体要求与计划;

②准备好建模用的图纸资料后发送给本项目BIM负责人,BIM负责人接收到图

纸后进行整理,确认图纸的完整性与符合建模要求;

③BIM负责人研究收到的图纸资料,对存在的疑问或问题进行汇总并反馈给设

计院或者业主对图纸疑问的答疑;

④BIM负责人根据图纸的具体内容并结合BIM实施规范的要求确定具体的建模

规则以及人力安排;

⑤各参建人员依据图纸进行模型构建;

⑥对于完成的模型由各个建模进人员进行自检,合格后提交给施工项目进行验收;

⑦项目接收模型后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则进行存档交付使用;如不合格则

返回进行修改直至合格为止。

8)BIM模型颜色规定

各个专业的系统、构件划分标准化后,相应的各个系统、构件的眼色设置也

应标准化,以方便模型整合和调试工作。

建模前,应根据具体图纸情况统一各专业、各系统以及各类构件的颜色并形

成统一的模型颜色表,该表的格式应参照下表的格式进行创建(系统或构件颜色

待收到图纸后最终确定,管道颜色与现场保持一致)。

为了专业、系统空间三者之间一致性表达,应采用统色系标准。具体色系标准按

RGBRGBRG值B设置,以下版本作为参考标准:

9)模型的整合平台以

Naviswork为例作为整合平台。

优势:

1)支持打开不同软件的设计成果,并通过“附加到主模型”功能将不同的部分整合到一个模型内。

2)基于

3D交互的可视化的浏览、漫游等操作,可模拟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

视角下的真实视觉体验。

3)自动化的侦测及汇报手段,即常用的“冲突检测(Clash

Detective)”

能。工程上常用此功能对不同的设计专业或不同的部分进行施工图综合检查,提

前解决施工图中的错、碰问题,降低施工过程中的浪费。

10)模型交付

(1)文档标准:在BIM专业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分析报告等由

Word2007、Excel2007、Powerpoint2007等办公软件生成的相应格式的文件,在交付时统一转换为

pdf

格式。

(2)图形文件标准:主要是指按照施工项目要求,针对指定位置经

Autodesk

Navisworks2014

软件进行渲染生成的图片,格式为pdf

(3)动画成果:BIM

专业应用过程中基于Autodesk

Navisworks2014

软件

按照施工项目要求进行漫游、模拟并经录屏软件录制生成的avi

格式视频文件,5基于BIM的技术管理

5.1深化设计图纸报审制度及流程

设计方及各专业分包基于

BIM深化模型在BIM工作协调例会进行方案讨论,研究并解决图纸问题。

BIM

深化模型修改的内容同步反映到相关专业的深化图纸上,避免产生新的图纸间不交圈问题。各专业在提交深化图纸报批的同时,将各专业的BIM深化模型一同提交报审,设计方及

BIM

顾问依据设计图纸对BIM深化模型进行验证,确保深化设计满足建筑设计理念与要求,并利用模型更准确的理

解深化设计的内容,快速完成对各专业深化图纸进行审核。

5.2全程变更

BIM模型复核流程各承包商应依据设计单位签认的设计变更类文件和图纸(包括洽商单等,随时跟踪进行模型更新。

各分承包商深化设计BIM模型复核流程如图:

各分承包单位模型复核:

完成变更模型与原设计模型之间的叠合、碰撞检查

等工作,并提交该项变更的碰撞检查报告和优化建议报告。

总承包单位在服务期间应用BIM模型对各项变更进行分析,量化变更对造价

及工期的影响;

总承包单位在业主批准进行变更后,应及时对

BIM

模型进行更新维护。

5.3

BIM模型的整合交付流程

施工过程中各承包单位提交的基础模型或深化设计模型需经过BIM

各参与方确认后方可有效,具体流程如下图:

a

项目各参与方提交模型应、有统一的标准,并对所上传的模型进行必要的注

释与说明;

b

项目各参与方提交模型后需以邮件方式通知其他

BIM参与方确认;

c

当模型提交并通知项目其他

BIM参与方后,其他

BIM参与方未在3

天内给

与回复,则视为其确认模型;

d

当项目各参与方以邮件或文函方式确认后,该模型方为有效,项目其他参与方可根据此模型进行其他工作。

5.4现场平面布置动态管理

(1)通过

BIM模型实现对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的动态模拟,有助于施工现场的有效管理。

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分阶段进行

BIM

三维模型建立模拟,借以呈现

各主要阶段的交通组织规划、大型设备使用、材料堆场及加工场地、临建设施使

用等是否合理,通过对周围环境、进场道路的位置、施工现场机械设备以及建筑

材料的堆放,现场施工防火的布置等的全方位模拟等情况,可以更有效的对施工

现场进行综合规划与管理,以保证工程施工合理有序地进行。

(2)在基坑施工阶段,提交基坑

BIM

模型。地下结构开始进行施工,塔吊

布置完成,钢筋加工棚、材料堆场确定后,提交场地平面布置应用视图和场地工

作面排布应用视图

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每月提交主体建筑进度应用视图和变更

应用视图。

5.5进度模拟

(1)实施目标

运用

BIM技术,对土建、机电、钢结构等专业施工进度进行模拟,进行风险

预警,保障工程如期进行。

(2)实施内容

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多专业相互配合、合理分工、协同作业,因此施工

进度管理尤为重要。通过

Revit

建立

BIM模型,运用

Navisworks

进度模拟,导

入施工进度计划

Project

文件,将

BIM模型与工程施工进度计划链接起来,使工

程施工进度通过

4D动态模拟形式展现出来。

将现场实时进度信息与模型效果进行对比,快速实现对实施效果偏差的综合分析,通过着色预警,及时制定相应的进度调整措施。当施工进度计划调整模型

随之自动变更,通过模型模拟对计划直观表现,合理的安排材料采购、加工、运

输等工作。

(3)实施计划

在总包施工进度计划Project审批完成后,立即将

BIM模型与

Project

文件

在Navisworks中进行连接,随施工进度分层、分流水段进行施工进度模拟。周进度用三维图片的方式进行,月进度用动态的模型方式进行。

BIM实施的保证措施

6.1

建立BIM运行保证体系

(1)

按照BIM组织架构表成立BIM执行小组,由组长全权负责BIM系统管理和维护。该小组在开工前就进驻现场,迅速投入系统的创建工作。

(2)

成立BIM管理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任组长,组员包括项目总工、BIM工作组组长、各部门经理,定期沟通,保证能够及时、顺畅的解决问题。

(3)

各职能部门要求设置专人和BIM小组对接,根据需要提供现场信息。

(4)

配备足够的高配置电脑设备,购置足够的BIM软件,满足软件操作和模型应用的要求。

(5)

建立BIM管理制度,包括工作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分包BIM监督制度、BIM维护变更制度。

(6)

建立和业主、设计等各方沟通机制,建立BIM方案的业主审批制度。

6.2

建立BIM运行例会制度

(1)

BIM领导小组成员必须参加每周的工程例会和设计协调会,及时了解设计和工程进展状况。

(2)

BIM领导小组成员,每周一召开协调会,建设单位或项目管理公司参加BIM协调会,确定工作流程。由BIM工作组组长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以及遇到的困难,需要联合解决的问题。及时对问题给予处理和解决。

(3)

BIM工作组内部每周召开一次碰头会,针对本周工作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制定下周工作计划

6.3

BIM技术支持

(1)

BIM族库管理系统:我局BIM族库管理系统包含了6000多种各个专业常用族,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新族管理方法。为现场BIM小组建立、维护BIM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保证了现场BIM小组的工作质量和速度。中建八局BIM族库管理系统见图11.6-1。

图11.6-1

中建八局BIM族库管理系统

(2)

BIM的二次开发小组:我局拥有一支Revit

API二次开发团队,能够完成BIM应用中的特殊要求的二次开发。该团队先后开发了建模工具集、工程量管理、路桥参数建模等模块,并搭建了虚拟仿真的物业管理平台,详见图11.6-2。

图11.6-2

BIM模型二次研发

(3)

外部合作伙伴:我局是Autodesk公司在施工企业重点支持BIM应用的单位,在新产品功能、二次开发、新领域拓展、中美交流等方面全方位支持。

图11.6-3

和外国合作伙伴进行BIM技术研讨

第四篇:心得体会-BIM应用培训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BIM应用培训心得体会1

很荣幸能参加第*期轨道BIM工程师培训班的学习,让我们学习了BIM系统及revit这款软件。通过四天紧张的培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BIM将对未来工作带来的优势。BIM模型可以很直观的展现整个项目,让人很容易查看出当前空间所有结构及设备的交错关系,并准确得知吊顶造型与标高是否与设备冲突。

当然,这只是Revit的一部分,BIM所具有诸多优点,利用三维模型方便进行更好的沟通—可视化;能在项目建设前期检查出项目的不兼容性以便及时调整—协调性;对复杂结构工程建模优化—优化性;制作三维技术交底及三维图纸—可出图性等等。

对于我们施工来说,每当对施工队伍进行复杂节点的施工技术交底时,他们很难根据二维图纸快速地去理解,若是结合了BIM信息模型,施工队伍根据三维信息模型则能快速正确的理解复杂节点施工原理,降低施工时的出错率。结合BIM信息模型,在遇到难点工程时,对建立好的项目模型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在于前期,可以加快方案拟定速度并在BIM信息模型中验证可行性。在于施工中也可以纵观全局精确把控项目进度优化项目工期。竣工验收后,可结合BIM信息模型精细化这一特性进行后期运营及维护。

此次学习让我们受益匪浅,不光学习到了Revit 的软件知识,同时也学到了BIM技术的先进理念。希望多多举办这样的培训,让更多的人学习到BIM,了解BIM理念,并在项目施工中实践运用。

四天的集中学习结束了,我受益良多。培训前我对于BIM软件只停留在表面的认知层面,并没有深刻了解。通过这几天的revit软件的学习,我学会了模型的构建,虽然还是有些不熟练,但是我相信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更加得心应手。

另外,在学习BIM软件的过程中,我们对轨道交通的建设从宏观上也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也是一种个人专业技术的提高。虽然四天的培训结束了,但是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并没有消退,纷纷表示培训的时间太短了。

建议:主办方在举办培训的时候对学员进行分程度开班教学,适当调整授课方式,让零基础的同学能够快速学习。比如大屏授课方式,同学们纷纷表示很多时候看不清,是否可以改成远程联网等其他模式,使同学们在自己屏幕前就能看清老师演示,这样既提高了授课质量也节省了授课时间。

最后,感谢主办方和培训机构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感谢轨道公司及各单位公司领导为我们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提高专业素质的平台。在这里,预祝咱们轨道交通系统的BIM培训越办越好!

心得体会-BIM应用培训心得体会2

本人为一家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有幸参加公司组织的BI培训,此次前来给我们的做培训的是一家专业的BI培训机构,叫中国BI培训网。在12天的培训中,我对BI,尤其是BI在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有很多的感悟,在此总结一下,希望能与其他学员交流。

(一)BI技术在设计方面的应用:在设计阶段采用 BI技 术,可以对建筑设计进行分析与优化,确保设计的可施工性。首先要建立相关建筑项目的 3D设计模型,包括建筑、结构及建 筑设备等;其次,基于建立的 3D设计模型,可进行设计检测、协同修改。设计检测可根据需要设定相关参数,确定检测范围,从而检测设计冲突问题,可施工性问题。对发现的问题 及时进行分析和沟通,从而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得出合理的 施工图。

通过建立的三维设计模型,实现工程的三维设计。能够根据 3D模型自动生成各种图形和文档,而且始终与模型逻辑相关。当模型发生变化时,与之关联的图形和文档将自动更新。设计过程中所创建的对象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关系,当某个对象发生 变化时,与之关联的对象随之变化。

通过建立模型,实现不同专业设计之间的信息共享。各专业 AD系统可从信息模型中获取所需的设计参数和相关信息,不需要重复录入数据。避免数据冗余、歧义和错误。实现各专业的之该对象会随之更新。通过建立模型,实现虚拟设计和智能设计,实现设计碰撞检 测、能耗分析、成本预测等。通过对结构上的分析,利用工具软件建立 3D模型,完成结构条件图,对结构进行分析得出合理的 结构施工图;通过对能耗进行分析,可以对建筑物的能效进行分 析和计算,从而对节能、经济、绿色进行更优化的设计;

(二)BI技术在施工方面的应用:在施工中,采用 BI技 术对建筑项目进行虚拟施工(虚拟施工就是:先试后建),对项目 施工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优化,从而发现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 题,在施工前就采取预防措施,直至获得最佳的施工方案,尽最大可能实现“零碰撞、零冲突、零返工”,从而大大降低返工成本,减少资源浪费与冲突及安全问题,指导真实的施工。随着项目复 杂性的增大,如规模的增大以及建筑系数数量和复杂性的增加,传统的 2D不能直观、准确的表达建筑物,BI技术的应用,使人 们将建筑物由2D变化到 nD的表达模式,将2D的传统建模发展到4D、5D的信息建模方式(增加了发展时间上、造价控制上的模拟),解决了对缩短工期的要求和控制造价的压力。

在施工中通过采用 BI技术,对现场施工等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对工程造价的分析,运用“零库存”的生产管理方式,限额领料施工,最大程度发挥业主资金的效益;通过工序的分析,BI模型和进度计划软件的数据集成,实时监控工程进度,实时调整对环境影响等全面的可建性模拟分析;通过对冲突碰撞检查分析,建造前期对个专业的碰撞问题进行模拟,生成与提供可整体化协 调的数据,解决传统的二维图纸会审耗时长、效率低、发现问题难的问题。

以上是本人参加此次BI培训后的心得和体会,有些地方说的可能不是很深入,希望大家能够与我多多交流,共同探讨BI的未来。

心得体会-BIM应用培训心得体会3

本有虽从事施工多年,但接触BIM还是比较晚的,今年10月接触到一家叫中国BIM培训网的BIM培训机构,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参加了培训。感到中国BIM培训网的老师相当负责,无论从课程的安排,老师的讲解都想到了学员前面,尤其是像我这种属于BIM零基础的人,更是细心讲解,随时询问上课情况,及时了解需求,适时的对讲解内容进行调整,在此非常感谢中国BIM培训网的各位老师。今天我主要是结合我的实际工作来谈谈通过此次BIM培训之后认识。

首先,BIM给我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可视化,所看即所得。当我们碰到大型、复杂的项目时,刚拿到图纸时,就很难根据二维图纸想象到整个项目的样貌,若是有了BIM的三维模型,则我们一看就能知道该建筑长什么样了,并且可以全方位的看到整个建筑各个部位,尤其是一些细节的地方。比如我们的项目有一项软膜天花吊顶,其造型就比较奇特,虽然有二维图纸和效果图,但我们根据这些仍然很难确定它究竟是怎样的,亦很难去跟施工人员详细的描述它,施工的时候也特别的困难,如果是在BIM模型里的话,就会简单许多,只需要找到这个构件,就可以上下左右的全方位来观察它了,对指导施工也有一定的意义。

其次就是BIM可以对模型的效果进行检验。我们可以利用此功能来检测建筑的结构是否符合负载条件、室内散热器的散热量以及灯具照明的照度是否满足业主的要求,也许有人会说,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事,即使不满足,到时候发现问题了再改不迟,可是偌大的一个项目,势必会造成材料的损失,返工量必然也是相当的可观,从而增加了大量的不必要成本。

最后,是BIM的碰撞检查功能也是非常强大,在BIM里,我们可以将各个专业的模型整合到一块去,利用碰撞检测命令对整个模型进行碰撞检测。碰撞检测功能既可以做硬碰撞的检测,也可以做间隙碰撞,比如热水管与线管之间的距离不能大于20CM,则设置好以后它就会将间距在20CM以内的热水管与线管找出来,方便我们修改。不仅可以做静态的碰撞检测,也可以做动态的碰撞检测,比如,同一个位置有两跟管道交叉穿过,但如果它们不是同时出项在那里的话就不会被检测出来。这个特点不仅提高了前期出图的效率,更大程度上减少了后期各专业之间的矛盾。从而大幅度的缩短施工工期,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以上是本人参加过中国BIM培训网的BIM培训后对BIM的认识,当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是结合了本人所负责的项目而谈的,然而,因为即使BIM再强大,计算机和软件也都是死的,不可能自己来做这些事情,最后还是需要人来操控,所以,BIM的推广还是需要大家的积极学习、研究和摸索。

第五篇:BIM应用培训心得体会

BIM应用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1

一、BIM技术不是一款软件

之前没有接触过BIM的时候,总是听说BIM软件、BIM软件认为BIM就是一款软件。经过这次学习之后才知道,这是对BIM的一知半解。在笔者认为,BIM就运用数字化、信息化、参数化将建筑项目中的各个阶段、各个专业的数据信息纳入BIM系统之中,然后进行整合、集成、分析、判断,最后为项目提供数据支持,提高项目品质、缩短项目工期、节约工程的成本。而这个信息纳入与整合、分析是需要借助BIM软件来实现的。在工程整个生命周期中,建筑信息模型可以实现集成管理,因此这一模型既包括建筑物的信息模型,同时又包括建筑工程管理行为的模型。将建筑物的信息模型同建筑工程的管理行为模型进行完美的组合,在一定范围内,建筑信息模型可以模拟实际的建筑工程建设行为。所以说,BIM不是一款软件。

二、BIM技术可以打开管理效率的大门

从国内外应用的成果来看,BIM将为整个建筑产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它可以改善传统的工作流程,打破信息孤岛的壁垒,将设计、施工、运维乃至质量管理、效率管理得到大幅提升。BIM技术可以可以在设计阶段让我们通过3D可视化模型的建立,避免传统多图纸会审时发生的错漏碰缺等问题。并且将传统的点线面的2D图纸,改变成为门、柱、梁、天花板等直观的3D模型。如此一来,就大大提高了项目中参与各方的沟通效率。施工阶段的施工模拟、碰撞检查、3D模型的拓展可以对施工中重点、难点进行提前预演,减少施工返工,对施工中的进度、成本以及物料使用状况等进行全面分析,帮助施工企业改善粗放式的工作模式,实现精细化施工。

三、BIM技术协同各方

传统建筑工作模式中无论是设计与施工之间,还是它们各自阶段之间,信息都是以碎片的方式呈现出来。难以整合与集成,导致了信息之间沟通障碍,延误决策与判断,进而导致整体项目受到损失。BIM技术的应用可以让他们在统一的BIM平台下工作,大家通过统一的BIM模型来进行各自的工作,大家可以清楚看到本阶段或本专业的工作状况与成果。同时,利用多方协同与联动性让各方随意进行编辑与修改,达成模型的统一。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传统工作流程。

BIM应用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2

四天的集中学习结束了,我受益良多。培训前我对于BIM软件只停留在表面的认知层面,并没有深刻了解。通过这几天的revit软件的学习,我学会了模型的构建,虽然还是有些不熟练,但是我相信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更加得心应手。

另外,在学习BIM软件的过程中,我们对轨道交通的建设从宏观上也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也是一种个人专业技术的提高。虽然四天的培训结束了,但是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并没有消退,纷纷表示培训的时间太短了。

建议:主办方在举办培训的时候对学员进行分程度开班教学,适当调整授课方式,让零基础的同学能够快速学习。比如大屏授课方式,同学们纷纷表示很多时候看不清,是否可以改成远程联网等其他模式,使同学们在自己屏幕前就能看清老师演示,这样既提高了授课质量也节省了授课时间。

最后,感谢主办方和培训机构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感谢轨道公司及各单位公司领导为我们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提高专业素质的平台。在这里,预祝咱们轨道交通系统的BIM培训越办越好!

BIM应用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3

很荣幸能参加第x期轨道BIM工程师培训班的学习,让我们学习了BIM系统及revit这款软件。通过四天紧张的培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BIM将对未来工作带来的优势。BIM模型可以很直观的展现整个项目,让人很容易查看出当前空间所有结构及设备的交错关系,并准确得知吊顶造型与标高是否与设备冲突。

当然,这只是Revit的一部分,BIM所具有诸多优点,利用三维模型方便进行更好的沟通—可视化;能在项目建设前期检查出项目的不兼容性以便及时调整—协调性;对复杂结构工程建模优化—优化性;制作三维技术交底及三维图纸—可出图性等等。

对于我们施工来说,每当对施工队伍进行复杂节点的施工技术交底时,他们很难根据二维图纸快速地去理解,若是结合了BIM信息模型,施工队伍根据三维信息模型则能快速正确的理解复杂节点施工原理,降低施工时的出错率。结合BIM信息模型,在遇到难点工程时,对建立好的项目模型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在于前期,可以加快方案拟定速度并在BIM信息模型中验证可行性。在于施工中也可以纵观全局精确把控项目进度优化项目工期。竣工验收后,可结合BIM信息模型精细化这一特性进行后期运营及维护。

此次学习让我们受益匪浅,不光学习到了Revit的软件知识,同时也学到了BIM技术的先进理念。希望多多举办这样的培训,让更多的人学习到BIM,了解BIM理念,并在项目施工中实践运用。

下载BIM的20种典型功能应用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BIM的20种典型功能应用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BIM应用实践总结

    BIM应用实践总结 自2010年起,西创工作室一直在协同平台应用与bim软件推广方面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努力和尝试,在经历了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铺垫与积累之后,目前已经有一些项目的子......

    BIM技术应用心得

    总承包管理精细化的宝刀 ------BIM技术应用心得 为响应局里对BIM技术应用的号召,在项目领导和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本人有幸在营口万达项目参与了BIM技术的应用工作。通过本项......

    BIM技术应用实施方案(含五篇)

    BIM 技术的应用实施方案 一、BIM 技术介绍 BIM(建筑信息模型)是 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 的简称,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

    BIM应用分析报告[五篇]

    甲方运用BIM需求 一、设计阶段 1、三维设计,通过模型达到对建筑的可视化要求,包括剖、立面可视化; 2、功能需求分析,例如停车场分析、电梯垂直运输分析、人流疏散分析; 3、机电深......

    BIM培训应用实践总结[合集]

    BIM培训应用实践认识 借助前前后后接近1个月的BIM培训的机会,我们初步了解并学习了revit这款软件,并通过这款软件了解了BIM这个理念,虽然很短的学习时间并不能让我们对revit这......

    关于BIM技术应用的考察报告5篇

    BIM技术在工程造价中应用考察报告 为跟踪造价行业技术发展热点,了解当前BIM技术在造价咨询企业的应用现状,围绕如何将BIM技术运用在工程造价咨询业务,服务于委托方,领先于同行,实......

    BIM应用培训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BIM应用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

    如何在设计院实现BIM应用

    如何在设计院实现BIM应用现状分析 BIM应用 在发达国家,以Autodesk Revit为代表的三维建筑信息模型(BIM)软件已逐步开始普及应用,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北美的建筑行业有一半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