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点规则
论点规则
论点
规则无处不在。
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则。
规则是社会正常运行的保障。
社会成员的规则意识越高,规则执行的成本就越低。
漠视规则将受到惩罚。
竞争要遵守规则。
遵守规则要避免“教条主义”。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要勇于打破陈规,开拓创新。
名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规则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和欲望的控制。——柏拉图
强加于人的规则总以“合理”为外表。——弥尔顿
任何规则都有某些例外,绝对通用的规则是没有的。——赫尔岑
危险并不在于假想的革命的祸害,而在于阻碍进步的墨守成规。——托尔斯泰
大自然有一条保护法则,谁要是背离了它,就会自然而然地被大家抛弃。——泰戈尔
欲知乎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吕氏春秋》
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之外。——吕本中
凡事都有规矩。——德谟克利特
一个普通人只能做出规规矩矩的东西,只有非凡的天才才能驾驭创作。——雨果
规则与模范会毁灭天才与艺术。——赫兹里特
世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莱蒙特
典型论据
龙永图谈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关乎人的素质
说起规则意识,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副部长、中国 WTO 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曾介绍过他的一次经历。有一次在瑞士,他和几个朋友去公园散步,上厕所时,听到隔壁卫生间里“砰砰”地响,他有点纳闷。出来后,附近一个女士很着急地问他有没有看到她的孩子。她说孩子进厕所十多分钟了,还没有出来,她又不能进去找。于是龙永图想起了隔壁卫生间的响声。出于友善,他便折回洗手间,打开那个厕所的门。他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在修抽水马桶,怎么弄都冲不出水来,急得满头大汗。原来,那个小孩觉得他上厕所不冲水是违犯了规则。
经济学家茅于轼设扶贫基金
——扶贫要树立规则意识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与夫人在山西省临县龙水头村建立了一项扶贫基金,后逐渐投入达 6? 郾 5 万元。茅先生委托一位教师掌管,只能帮助当地农民用于生产与教育,操办婚姻、置办家具则不能,且规定利息为 1%,到时候必须付息。茅先生称之为“扶贫必言利”。他认为,贫困地区缺的不仅是钱,更在于不懂得某些经济交往规则,这样做就是让村里人学会些“规矩”。
周总理借书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一次,周总理要向图书馆借书。他听说图书馆有规定,这些书不外借,只能到馆里去看,就冒着大雨过去。管理员十分后悔没在 电话里问清楚是谁要借书,周总理却赞扬他按章办事,做得对。
戚继光严明军纪
——军队中要严守军纪
戚继光是明代著名的抗倭将领。他训练的戚家军,纪律非常好。有一次他的舅舅在外面闯了祸,犯了军队的纪律,他当着将士们的面,审问和处罚了舅舅。当天晚上,他又把舅舅请来对他说:“你是长辈,按辈分说,我不能处罚你。但是军队不能不讲纪律,没有严明的纪律就不是戚家军了,所以要请你谅解。”他的舅舅非常感动,表示今后一定遵守戚家军的纪律,决不破坏。
周亚夫营门挡驾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西汉名将周亚夫治军严明,闻名天下。汉文帝派他驻守细柳,同霸上、棘门军共同抗击匈奴。
一次,汉文帝亲自赴前线劳军。天子的车骑到达霸上、棘门军营时,都长驱直入,不用通报。到达细柳营时,却被守门军士挡在门外。文帝的侍从官上前告诉说是天子驾到,守门官毫不理睬,说:“军中只听将军令。”文帝只好派人拿着诏书去通报周亚夫,获准后才得以入营。随从的车马刚要飞驰,守门卫士又制止说:“营门口不得驰驱。”车马只得依次缓行。见了周亚夫,文帝不仅不责怪,反而称赞他治军严明,军营严整。
拿破仑以身作则
——领导遵守规则会起到带头作用
拿破仑征伐叙利亚之后,鼠疫流行。为了减少传染,拿破仑下令:全军加急赶路,马和车全部运载伤病员,除严重鼠疫患者,其余伤病员一律带走。命令下达后,随从问拿破仑骑哪匹马,拿破仑勃然大怒,打了随从一个耳光后说:“全体步行,我第一个走。难道你不知道命令 ? ”在拿破仑的带领下,部队很快摆脱了鼠疫,顺利地撤到埃及。
纪律严明的三军仪仗队
——严明军纪体现国威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里,有着一支壮军威、增国辉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30 多年来,他们执行了上千次礼宾接待任务和重大节日、集会的受阅任务,军纪严明,自觉性强。一次在机场执行迎宾任务时,他们刚刚列队,一只牛虻猛地叮在一个战士的脸颊上,一阵火辣辣的刺疼,顿时,脸颊麻木,伤口流出血来。可他一动也不动,任凭牛虻叮了足足 20 分钟。回到驻地,他红肿的右眼睁都睁不开了。
纪律严明的阿根廷队
——球队中要遵守队纪
第 13 届世界杯足球大赛前夕,阿根廷足球队枕戈待发,而两名球员违反球队规定,擅离营地到外面胡搞,教练顶着强大的压力,甚至拒绝总统求情,毅然开除了这两位球员。守纪的观念深入到每个队员心里,严明的纪律,顽强的作风,促成了他们成为这次世界杯赛的冠军。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勇于改革,打破陈规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很想改革一番,使赵国强大起来。他发现本国士兵穿着宽袍大袖,拉着笨重的战车,作战时动作缓慢,远远不如北方的胡人方便灵活。胡人穿着短衣,骑马射箭,来去像一阵风一样。于是赵武灵王亲自穿上胡服,练习骑射,鼓励臣下们也仿效。一开始大家都不同意,认为这是坏了祖宗的规矩,学习野蛮的胡人是荒唐的。但后来,他们感觉到胡服骑射的好处,就逐渐接受了。赵国很快成为强国。
哥伦布竖鸡蛋
——打破常规才能有所发现
据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人们都很崇拜他。有一次在一个宴会上,一位贵妇人见到她,喋喋不休地向他表达自己的景仰。哥伦布谦虚地说:“其实我并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地方。我举个例子吧。这有一个鸡蛋,您能把它竖起来吗 ? ”贵妇人左竖右竖也竖不起来,周围的人试着做了,也不行,大家都问哥伦布:“您该怎么办呢 ? ”哥伦布笑着说:“很简单。”他把鸡蛋的一端磕破,就竖在了桌子上。他说:“有些事情,需要打破常规去做啊。”
杰克逊尊重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人人必须遵守的规则
安德鲁?杰克逊是美国第 7 任总统。1814 年,美国军队与当时的英国侵略军在新奥尔良地区展开激战。当地的一位报纸编辑对杰克逊的指挥很不满意,在报纸上说杰克逊“临阵怕敌”。在战争的关键时刻,杰克逊怕这位编辑继续发表类似的文章,涣散军队的士气,于是逮捕和监禁了这位编辑,后把接受编辑申诉的多明尼卡法官也一起关了进去。
没过多久,杰克逊指挥的“新奥尔良战役”胜利了。他取消了戒严令。被释放复职的多明尼卡法官却以“藐视法庭”的罪名发出传票,要杰克逊到庭接受审判。杰克逊放下手头繁忙的公务,立即出庭接受审判,并根据法院的判决,缴付了一笔罚款。当他走出法院时,一群为他抱不平的人围住了他。他们不能容忍小小法官竟审判赢得战争胜利的大英雄。然而杰克逊却心平气和地对他们说:“法官的判决是公正的。”“你们不仅不必为我抱怨这一判决,而且今后也要引以为鉴,牢牢记住,不要做违反宪法和法律的事。”
他欺骗了全世界
——体育运动中也要守规则
1988 年汉城奥运会,加拿大运动员约翰逊在赛场出尽了风头。他只用 47 步、9 秒 79 的时间就跑完了百米全程,以一个崭新的世界纪录结束了这次被称为“世纪之战”的比赛。他高举加拿大国旗绕场一周,接受 8 万观众的吹呼。然而几天以后,辉煌的“世纪之战”化为特大丑闻。国际奥委会宣布:约翰逊在参加男子 100 米赛前服用了兴奋剂
。约翰逊的 9 秒 79 的成绩作废,剥夺他本届大赛选手资格。消息传出,全球哗然。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说,这不仅是约翰逊个人和家庭的悲剧,也是全体加拿大人的悲剧。
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
——立下新规矩,才能开创新局面
秦始皇灭六国以后,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他发现六国的文字写法不同,度量衡也不统一,给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不利于帝国的统治,于是他下令,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加强中央的权威。他的这一举措,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哲理材料 神秘之结
传说公元前 233 年冬天,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进兵亚细亚。当他到达亚细亚的弗尼吉亚城,听说城里有个著名的预言:
几百年前,弗尼吉亚的戈迪亚斯王在其牛车上系了一个复杂的绳结,并宣告谁能解开它,谁就会成为亚细亚王。自此以后,每年都有很多人来看戈迪亚斯打的结子。各国的武士和王子都来试解这个结,可总是连绳头都找不到,他们甚至不知从何处着手。
亚历山大对这个预言非常感兴趣,命人带他去看这个神秘之结,幸好,这个结尚完好地保存在朱庇特神庙里。
亚历山大仔细观察着这个结,许久许久,始终连绳头都找不到。
这时,他突然想到:
“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行动来打开这个绳结 ?!”
于是,他拔出剑来,一剑把绳结劈成两半,这个保留了数百载的难解之结,就这样轻易地被解开了。
绿地上的“警示牌”
在我家门前的绿地上,原来竖着这样的警示牌,上书:禁止践踏草坪。语言简洁明了,无人不晓,可惜无效,很多人喜欢抄近路,仍然践踏草坪。后来,管理人员换用委婉语:小草依依,践踏何忍 ? 仍然无效。管理人员无奈,只好写上:草坪下面有电线!什么,有电线 ? 果然没有人再踩。可惜,后来因一顽童误入草坪安然无恙而失效。
君子曰:制定规矩,难矣!
交通规则是生命的保障
交通规则,在很多人的眼里都不以为然。违反了交通规则,有的人只不过淡淡地一笑,说:“违反了,最多罚点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有了这种轻视交通规则的态度,难怪会出交通事故的。
遵守交通规则,是每个人的责任。无视交通规则,在马路上抢道、打打闹闹、闯红灯、骑车带人等,都可能造成大大小小的灾祸。
我曾目睹过一场惨不忍睹的交通事故:马路的拐角处,红灯亮着。突然,一个骑自行车的青年横穿过马路的横道线,这时右边急驰而来一辆卡车。刹车!来不及了,一个活蹦乱跳的青年,顿时在车轮下丧了命。类似的事例屡见不鲜,都是由于轻视交通规则,把它看成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所
造成的。
由此,我呼吁人们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把它看作一件小事情。
投资原则
内地的某两个小城市在争抢一笔外商投资。这两个小城市的条件都差不多,位置、交通、资源、劳动力等都难分伯仲。
硬件没有优势,那就只有靠软件了。甲城市的领导决定,在土地使用价格、税收等方面再进一步做出更大的让步,给外商更大的好处,但出乎意料的是,外商最终还是选择了乙城市。
事后,有人不解地问外商,外商解释说:甲城市的条件太过优厚了,他的许诺已然超出了国家政策的范围,不按原则法律办事。这种人情色彩太浓、随意性太强的地方我们不敢去,这是几十年的投资啊。
郝思嘉学习生存
《飘》中的卫希礼,在南北战争前是南方的一个富家公子,做事总是规规矩矩的,是个标准的南方绅士。但是在战争结束后,他失掉了财产,更为重要的是他失去了他所适应了的社会。在新的社会准则下,他无所适从,靠郝思嘉的帮助才能继续生活下去。而思嘉则不同,她适应了新的社会,从一个娇弱的千金小姐转变成了一个成功的女商人。可见,只是守着规矩去生活是不成的,还要有很强的适应性,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随之变化的规矩。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
规矩就像一个簸,把不合规矩的都簸出去。而随着社会的变化,这个“簸”也是不断变化的,只有那些适应每一个簸的人,才能留下来。
绵羊开店
绵羊开了家发廊,刺猬第一个光临,绵羊给刺猬烫了跟自己一样的卷发。刺猬气坏了,他的“头发”是防敌的武器,这下可没用了,于是告到工商所,吊销了绵羊的执照。
绵羊又改行开了缝纫店。乌鸦第一个光临,绵羊给他缝了一身跟自己一样的白衣服。乌鸦气坏了,他的家族从未有穿过白衣服的,又告到工商所,绵羊的执照又被吊销。
绵羊接着又开了家饮食店。狐狸第一个光临,绵羊给它做了一份自己爱吃的炒青菜。狐狸气急了,他一贯吃荤菜,青菜怎么吃?一怒之下,狐狸把绵羊的营业执照打坏了。
创新论证
可变之规则为真规则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氏教导子孙们小心谨记,谨记之甚,似生出了规矩。既立则不可改易的道理,口中念着孔氏“也无常理”的教诲却终究没有大行变法的胆量。
记得黑格尔似曾有关于传统的论述,黑氏认为规则与传统有相似之处,即其均为众人遵守且随时代的沿革而有存有改,即其论述中所提到的“传统与规则都有膨胀的属性”。
在我看来黑氏所言甚当,世易时移万物万事岂有不改之理。
时间无限历史不息,世间万物的内部矛盾所推动变更不止,且又相承相续,惟其相承相继才有了“天行有常”的启示,惟其变更不止故而少不了人们心智的相应的变化,自有规则的一天起改规则也就相应地发生,上古至今可有一规则通古今的,可有一教化常用常准的,即若有也必为今后之时代所更易,定无永存之理。
然而我也不能仅以自己的判定而否认了规则的永存,判定犹出于主观而事实则无可争议。
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信念,商君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大更秦法,不但使秦国大为强盛,诛灭六国,统我中国而为一,更是实现了社会形态的前进,其不为变法之效用则何?
综观古今中外,进步总是与变革相随的,而规则之更立则为其变革中之大举动,拿破仑于无名之中崛起,于战火中立身,既得法兰西国土更让其他国家臣服,其所急之事无他,惟更立规则,于是便有《拿破仑法典》等诸多新规则的颁布,仅此可称拿破仑氏为一智者,他深知欲进步则规则必不可存留,改立新规实为进步之大保障。
《易经》中早有“变则通”的道理,而其反面之一大例证则首推清王朝之以不变而亡,这便是墨守成规不思革新的恶果,实可诫而不可循。
如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其借以优化我国市场秩序的绝佳机会,我国也深明此机遇,顺应时代,革新前进,必有通且久的效用。
自从人们以墨守为贬义词开始便是于对规则认识上的长足进步,不固守,思改进,倘求永存之规则,则可变之规则方为其规则是也。
牛群败走蒙城折射政界规则意识淡漠
牛群不愧是相声大腕,做什么事都带有喜剧效果。就连挂职副县长这等严肃的政界事情,也带上了相声效果。牛群一到蒙城,还没来得及抖包袱,就把人们逗乐了。然而,悲剧的种子已在“笑”中埋下。
演员从政,在我们看来还比较新鲜,在国外却很平常。美国以前出了个演员总统,最近施瓦辛格又当选为加州州长。不过有一点要注意,别管这些演员演技多棒,在舞台多会表演,一旦决计从政,他们马上按照政界的规则做事情,很严肃地投入到这份职业当中,就如同对演艺事业的虔诚。可我们有些演员呢,感觉像在玩闹,演员自认为是“票友”,有关政府部门别有所图,娱乐圈把牛群的政治行为视为娱乐新闻,公众也把这当成了一场表演。
据说牛群出任县长,复杂的组织程序被当地 24 小时内搞定,这合规则吗?牛群在县长任上,亦官亦商,两不耽误,这合规则吗?只因牛群是名人,只因县里迫切需要牛群出场吸引眼球,就可以把规则抛开。在行政越来越走向规范的今天,难道这只是娱乐版的轻松话题?
行政是最讲规则的,玩笑不得。牛群败
走蒙城一事,不仅当地政府、传媒和大众都要反思:政治是讲规则的,千万不能因为官员有趣的身份而把政治当作儿戏,当作娱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年轻人立遗嘱与规则意识
据 2004 年 3 月 25 日《金陵晚报》载:立遗嘱,听起来是和年轻人隔老远的事儿,长辈的要听到小辈的提这事,八成还会说一句:“触霉头!”“不吉利!”可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做遗嘱公证,这里的“年轻人”,公证处定义为 45 岁以下。二十刚出头的空姐,不到三十的青年企业家,顶着青春容颜说出“遗嘱”二字的他们,让南京市鼓楼、白下区公证员印象深刻。
年轻人立遗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去年广州有媒体曾报道,近年来在办理的遗嘱公证当中,年轻人(45 岁以下)办理遗嘱公证竟占近5%,更不乏年仅 20 余岁的青少年。在国外这样的现象也不罕见,去年《人民日报》海外版载,新加坡一些才 20 多岁的年轻人,却毫不忌讳提早立下遗嘱。对此现象,有人评价说是:“对快节奏的生活无奈”。这里面固然有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对社会缺乏安全感的因素,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里面也不乏积极因素,那就是人们的规则意识的增强。
什么是规则?规则是一种由群体共同设定并超越个人意愿的行为规定,或者说是规定出来让大家遵守的做事规程和行动准则。规则意识即是遵守这些制度或章程的良好态度和习惯。或者说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遗嘱,是死者生前所为并于死后生效的,处分其遗产或事务的单方要式法律行为。年轻人立遗嘱实际上就是一种法律行为,法律本身也就是技术规则、道德规则等多种规则的组合。
如果没有规则,人们就可能都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行事。这样就极易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势局的动荡,使得做了坏事得不到惩罚,做了好事得不到鼓励。在现实中也确实经常出现不遵守规则的现象,有些人个人意志总是想高于社会规则,想凌驾于制度约束之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管理体制问题,有腐败现象的存在,但这些原因的共同基点就是,欠缺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同时,也因规则意识的淡薄,也导致了在日常生活的纠纷日渐增多。比如说,有的人不立遗嘱或者遗嘱不进行公证,从而导致了遗产分割上的矛盾。
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规则意识同执行规则的社会代价之间的密切联系。当大家都能自觉遵守国家法律、社会公德等规则的时候,纳税人就可少花钱用来维持庞大的执行、纠正规则的队伍,就可以节约大量的资金用在发展生产、社会保障等方面。从这个层面上
说,规则意识实际上就是生产力的一种体现。
执行规则应有连续性
有一段时间,南京市抓自行车违章现象,凡违章者被抓到的一律重罚,现在除了某些路口自动摄像装置还在忠于职守外,哪怕你在交警眼皮底下闯红灯,也不要紧。一段时间里,凡违章搭建必强行拆除,过了这个风头,你爱搭几处是几处,昨天无证推贩还被赶得团团转,今天只要你交一点钱,人行道上也可以摆摊子,像这样运动式的执法又岂止南京一处。法律的执行应该保持连续性。如此搞运动,又怎能保持法律的连续性 ?
要用变化的眼光看待规则
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的。而那些暂时不变的就被人们总结出来,成了规矩。但是规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奴隶的存在在奴隶社会是被允许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但是,如果现在还有人买卖人口,是绝不允许的,是违法的行为。曾几何时,女子是不到外面去工作的,只是在家里做一些家务。那是因为当时的工作以体力劳动为主,以女子的身体条件很难胜任。而到了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在接受教育后,男子和女子在工作上的能力是相同的。过去“男主外,女主内”的规矩在现在已经不适用了。
第二篇:辩论赛论点
知法难守法易:
因为普通人不会专业学习法律的 必然是知法难 否则还要律师干嘛
法律的确立要覆盖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人一辈子才能做多少事?想要把所有法律都知了,那是穷尽一生都很难,尤其是法律还在不断变化。但是守法就不难了,我不经商,所有有关商业的法律我都犯不了。至于例子嘛,你事先百度几条法律,比如公司法第XX条,然后问对方知不知道,然后说你看,你不知道,但是守法
守法易就简单了 那些杀人放火的重罪大家都不敢干的 就是守法了
知法难守法易 对象在于没有没有学习经验,过早辍学或者是法制宣传力度不够的地方,以恶小而为之的人不在少数,原因是什么得剖析 守法易从国家法制制度的建设方面考虑吧
知法易守法难:
祖国的法制宣传还是很强大的 人民会不知不觉中就耳濡目染 普通的法律知识还是知道的 大家会随大流的去违法
不守法有时候是心存侥幸 例如酒驾
就是说每个人身处这个社会多多少少都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知法并不是指要了解所有的法律,可以是指一些法律常识,可是有的人明明是知道某些法律是不可触犯的,却仍然要知法犯法,不如贩毒的人,抢劫犯,等等。
知法易守法难 看能不能结合实例 针对对象是学生,接受教育,学法易,但每个人,特别是青少年,年轻气盛,易被迷惑,欲望这东西易引起犯罪等这些方面考虑吧
律师数量并不算少,所以知法并不算难。
第三篇:反方论点
反方论点:
其一 经历的过程,少年在人生的过程中,时间短,不能对愁有深刻的认识。
其二:经历的范围。少年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洗礼,不能感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忧愁。其三:经历的程度。少年经历的前,不能对愁有深刻的认识
正方反驳:
(1):不得不说少年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少年,指人大约10到15、16岁这个阶段,古称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而辛弃疾诗中所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大抵是如此。青少年时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而青年概念正式确立于19世纪。1919年五四运动后,“青年”一词才在中国逐渐被广泛使用。而所谓愁,《说文》里面说到,愁,忧也。悲哀;哀伤。所以我们不赞同反方论点,一个五年或者六年可以完成很多事情,不能说时间短,也许此时受愁的影响而确立的志向是一辈子的,正如毛泽东少年时期,我们说当时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懂得忧国忧民,对那时中国的现状有了十分深刻的认识,剖析弊病,而确立了要拯救中国的伟大志向,才会有了后来的新中国,难道反方能说毛泽东少年时期受忧国忧民而确立的理想与后期的所作所为没有一点关系吗?、(2):少年虽然年龄小,但并不代表无知。难道反方少年时期什么都不懂,很无知吗?不管怎么样,少年在10-15.16岁时已经踏上了社会,而不是处在父母的襁褓之中。当下有一个很火热的亲子节目叫《爸爸去哪儿》,里面的星二代的确都很小,但他们跟随着各自的父母早已在经历社会的洗礼,又更何况少年时期的我们。再说得直白一点,其实在我们咕咕坠地的那刻,我们早已成为社会的一份子,踏上了社会了。的确现在社会有许多值得忧愁的事情: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弹性退休制度、重点群体参保等热点问题,但这都是成年人更改关心的事情。我们不能要求成长的每个阶段所要关注的事情都是一样的。难道反方在少年时期没有忧愁的事情吗?(被表白?喜欢帅气的/漂亮的?考试考不好?和朋友的关系?)
(3)反方立论错了,就像吃饭一样,有很多种境界,普通人吃饭也许狼吞虎咽,也有滋味能感受到,是甜是咸,而对于美食家来说,也许他们吃饭就要品出个境界,深入了解每样食材的搭配,但不得不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美食家,难道我们吃饭,就不能称之为吃饭了吗?如果这样,那我们三餐都在吃什么?所以我们正方的观点是少年识得愁滋味,有感受便是算的。
第四篇:分论点教师版
如何给议论文设置分论点
在议论文写作中,同学们时常犯这样的毛病:一篇文章在亮出观点之后,接下来便是举例,举了一个又一个,看看字数差不多了,便收尾简单照应一下中心论点。结果形成了“论点+论据”的格局,这样的文章,再好也只能是勉强及格。
当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明确之后,如何准确地分解成几个分论点,这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分论点是与中心论点相对而言的,但又从属于中心论点,为论证中心论点而服务。一篇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一般要分解出两个以上的分论点,这样既摆事实,又讲道理,论证层次分明,文章才有说服力;如果不设置分论点,或者分论点设置得不好,中心论点就得不到有力的证明。那么,如何设置分论点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几种常用的设置分论点的技巧。
(一)、并列式分论点 1.方法讲解
先看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谈骨气》(吴晗作),“谈骨气”是一个论题型的标题,可谈的东西很多,但作者从孟子的名言入手,认为只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者中之一的就是“大丈夫”,就是有骨气的人,而这类人古往今来,不胜枚举。因此作者把“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定为全文的中心论点,并把它切割成三个分论点,来有力地支撑这个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分论点① 富贵不能淫:文天祥宁死不屈,拒绝高官厚禄 分论点② 贫贱不能移:古代一贫者宁可饿死,不受嗟来之食 分论点③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面对国民党手枪,拍案而起
为了有力地论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作者从经济利益、人格尊严、个人安危三个方面入手,并举出典型的事例,使每一个分论点都强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并列式分解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横向展开来分解中心论点。历来我们都将议论文分为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做)三部分,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将这三个问题都阐释清楚,可以择取其中之一,从不同侧面来展开。《谈骨气》就是针对“是什么”这一部分设置了三个并列的分论点。
2.例文分析
让学生说一说例文中哪几篇采用了并列式的分论点,并说一说各是针对哪一部分设置的分论点。明确:例文
1、例文
2、例文3采用了并列式的分论点,例文1针对“是什么”设置分论点,例文2针对“为什么”设置分论点,例文3针对“怎么做”设置分论点。
3、注意
设置并列式的分论点必须从同一个角度或同一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分解;这几个并列的分论点不能重复,不能交叉,不能包含;并列式的分论点应追求句式一致,形式整齐。
设置并列式分论点的好处在于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论述观点,使文章条理清晰,论述充分,避免了论述片面、空泛的不足。
4、练习(1)给《找准人生的目标》设置并列式的分论点(“怎么样”的角度)
①找准人生的目标要有自知之明
②找准人生的目标要切合社会实际
③找准人生的目标还要勇于实践
(2)给中心论点“我与你为邻,歌声伴我茁壮成长”设置并列式的分论点(“是什么”的角度)①音乐,你是一个爱玩的大姐姐,童年的时候,常常牵着我的手畅游这缤纷的世界 ②音乐,你是一个坚强的大哥哥,教会了我勇敢的面对人生中的种种困难挫折 ③音乐,你是一位爱国的老伯伯,让我胸中常怀爱国之心
(二)、层进式分论点 1.方法讲解
人们认识事物,看待问题是有一定的层次规律的,事物和问题的本身也并非平板一块,有着自身的种种逻辑关系,因此,写作议论文时常常要求我们不断延伸拓展,逐层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这就宜建立层进式的分论点。这种层进既可以表现在结构层次上,也可表现在思想内容上。
例:文题——《谈惜时》 中心论点:我们应该珍惜时间
分论点① 珍惜时间是珍惜生命的表现。(思想认识)(是什么?)分论点② 珍惜时间是学有所成的保证。(作用)(为什么?)分论点③ 珍惜时间应落实到行动中去。(做法)(怎么做?)“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这一中心论点,其实包含着三层含义:(1)是什么,(2)为什么,(3)怎么做。他们之间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只有先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认清其意义和作用,才会把“惜时”化为自觉的行动。
再看一个例子:《说节俭》,可以先确立一个中心论点,教育广大青年勿忘节俭精神。这是针对当今青年学生生活奢侈浪费的现象有感而发的,因此,论述时把“对青年学生的劝导”放在最后,也就是最应强调突出的一层,前面再设置两层作为铺垫,于是又可切割成在内容上逐层深入的三个层进式的分论点:
中心论点:节俭精神不可丢
分论点① 节俭是古圣今贤提倡的美德 分论点② 当今社会仍需提倡节俭
分论点③ 我们青年学生尤其应该提倡节俭(以上三个分论点在内容上逐层深入。)
上面两个例子,一个属于结构上的层进式分层论证,一个属于内容上的层进式分层论证。
2.例文分析
让学生说一说例文中哪一篇文章采用了层进式的分论点,并指明是属于结构上还是属于内容上的层进式分论点。
明确:例文4采用了层进式的分论点,是属于结构层次上的层进式分论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顺序设置分论点的。
3、注意
属于结构层次上的层进式分论点必须严格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顺序设置三个分论点,属于内容上的层进式的分论点必须具有在内容上层层深入的特点。
设置层进式的分论点的好处在于能使说理透彻,逻辑思路清晰;能使文章分析层次清楚,更好地显示分析论证的条理性和深刻性。
4、练习
(1)给中心论点“风度也是一种成功”设置结构上的层进式分论点 如论点:风度也是一种成功 分论点:
①风度是一种美德,一种富有教养的臻于完善的气质和风采。(风度是什么,揭示风度的内涵)
②有了风度,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人与人之间增进爱心,有利于和睦相处。(拥有风度的意义何在,风度有何重要性)
③要有风度,须加强道德情操的修养,摒弃粗俗言行,自觉培养良好的习惯。(怎样才能拥有风度,具体做法是什么)
(2)题目为《在困难面前》,请设置内容上的层进式分论点
①要承认困难,因为困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②要不怕困难,因为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 ③要分析研究困难,千方百计的战胜困难
附议论文例文
例文1
读书的艺术
闲时沏上一壶茶,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书,品着茶香,嗅着书香,反复咀嚼,品味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这便是我闲时的最大乐趣。有人说,读书是一种艺术。是的,读书实在如此。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例文2
读书是快乐的
养性莫若修身,至乐莫若读书。
喧闹和繁杂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主旋律,人和人的碰撞,人和物的磨擦是人们无从逃避的必修课,社会的快节奏、生活的多样化给人们带来许多诱惑和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焦虑和烦恼——心灵,时常被揉搓得疲惫不堪。我们该到哪里去找心灵的憩息地呢?有人选择轻歌曼舞的筵席,有人选择五光十色的荧屏,有人选择费心劳神的麻牌,但我要说一方有书的天地,是更适宜我们心灵憩息的乐园。
读书之乐,得于目而富于心,愈久愈深。古人云:书中日月长。书中有秦汉的冷月,唐宋的歌舞,明清的悲歌,将世事沧桑、人生百态尽展眼底。在有月或没月的夜晚,去会见曹雪芹,去访问罗贯中,去聆听鲁迅的教诲,瞬间完全进入了心灵被净化的状态。以书为伍,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分沉静;少了一分庸俗,多了一分儒雅;少了一分愚蠢,多了一分睿智。仿佛与对贤相对而坐,感到心灵充实丰盈,思想豁然开朗。
读书之益,增知,获趣,致雅。打开一部史书,犹如展开一部历史的长卷谛听历史的脉搏,咀嚼人生的甘苦;翻开一册文学经典,如同走进一片风景胜地,诗情画意呼之欲出。李白的孤傲,陈子昂的愁怀,鲁迅的激昂,朱自清的深情,梁实秋的淡雅,一一呈现在面前,心境与文学互为水乳,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进入了如诗如画的意境。古贤今哲所论述的广泛空间,纵横万里,上下千年,读之陶冶性情,益人心智,发人深思。
读书之喜,结良师益友。书是良师,读旧书如见故人,看新书如遇新知。以书为师似与先贤对话,如同今哲低语,以明净的心灵与智者娓娓道来,忘记了一切得失荣辱,有的只是一分恬淡求知的心境,一颗祈求解读人生的心灵,让心绪得到安祥和宁静。书又是益友,痛苦时,书给你安慰;消沉时,书使你振作;迷茫时,书给你方向。与书为伍,如有良师益友指路导航,目光可以穿越历史的漫长隧道,透彻人生的真谛。
我们的心灵需要文化的浸润滋养,读书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心境。只要有心读书,便可忙里偷闲。人人都知道开卷有益,但忙人与书无缘,俗人与书无分,若非有意有情,很难与书结为“百年之好”。没有阅读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学会了读书,就学会的了沉静心灵,参悟人生,拥抱生活。
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增知,修心,养性,致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写法指引]文章开头引用戚继光的名言“养性莫若修身,至乐莫若读书”,打出了一面鲜明的旗帜。主体部分从“为什么”的角度,将中心论点分解成三个分论点:读书之乐,得于目而富于心,愈久愈深;读书之益,增知,获趣,致雅;读书之益,增知,获趣,致雅;读书之喜,结良师益友。结尾照应开头之意,以反问出之,收束干脆利落。
作者在语言的准确性和形象感方面用足了功夫:写读书之乐,则有“书中有秦汉的冷月,唐宋的歌舞,明清的悲歌”;写读书之益,则有“陶冶性情,益人心智,发人深思”;写读书之获,则有“沉静心灵,参悟人生,拥抱生活”。丰富而畅达的比喻、排比,尽显作者表达个性。例文3
诗意地生活
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当飞鸟翱翔于天际,当鲜花盛开于大地,当人们脸上绽放出微笑,诗意便开始在生活中流淌。人应当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季羡林曾说过: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试想,一个内心浑浊不堪的人如何能够让生活充满诗意呢?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往往是其内心的真实反映。故如水般澄澈的林妹妹幽居在潇湘馆,在那一丛青翠的绿竹下迎风洒泪,对月抒怀,吟出一句句轻巧奇谲的诗。而浑身散发着酒肉臭的薛蟠却只懂得猜拳行令,信口开河胡诌些“一个蚊子哼哼哼”的荤段子。内心和谐,充溢着对万物的爱的人才可以诗意地生活。特蕾莎修女给每一个穷人带去关爱,爱让她的生活充满诗意;皮埃尔神父为无家可归者送去温暖,关怀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袁隆平院士为饥饿中的人们送去希望,爱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当人们内心和谐,带着对万物的爱去生活,人们才可以学会如何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从阅读中汲取养料。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才可以变得诗意。当人们从儒、道、墨法的典籍中探究为人之道,当人们从司马迁的竹简中开启历史的明镜,当人们从唐宋八大家的作品里顿悟文章之法,智慧便开始滋润人们干涸的灵魂,给灵魂注入诗意。当人们从陶渊明的菊花中思索隐逸之士的情怀,当人们从史铁生的地坛中感念生与死的变迁,当人们从卢梭的瓦尔登湖畔拾获人生的宁静,思维便开始给心灵插上翅膀,让心灵翱翔于诗意的天空。从阅读中收获智慧,从阅读中学会思考,人们才能懂得诗意的生活。
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让自然抚慰自己浮躁的心灵。现代人的生活充斥着为了生计和未来的奔波,充斥着嘈杂的汽笛声与喧闹声,充斥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戒备。人们需要在清风的吹拂下,在小鸟啁啾中找回生活的诗意。莽莽苍苍的森林给诗意栖居的莎士比亚带来了浓郁忧伤的情怀,潺潺流动的多瑙河给施特劳斯家族带来了优美的音韵,古老沧桑的凤凰古城给诗意栖居的沈从文带来了历史的质朴与深刻。自然的灵动与纯净,让人们更加诗意地生活。
当人们内心和谐,带着爱心去生活,当人们从阅读中获取智慧与思绪,当人们到自然中寻找抚慰,人们才可以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写,诗意地生活。例文4.鸟的评说
麻雀讥笑燕子怕冷,燕子就笑黄鹂虚有其表;百灵鸟歌声悦耳动听,却被黄鹂说成动机不纯,鹦鹉学人说话,却被百灵嘲笑为无原则的家伙••••••寓言诗《鸟的评说》,引起我们的深思,嫉妒而不正视别人的优点,是我们成长发展的大敌。要取得成功,必须虚怀若谷,博采众长。
虚怀若谷,是人高尚情操的表现,也只有具备了这一点,才是健康的品格。三国周瑜,年少有为、才智过人,可堪称一代儒将。可是面对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孔明,周瑜不是向他学习,而是嫉妒诸葛亮的才华,不肯承认诸葛亮比自己棋高一着的事实,反而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最终忧郁而死。这一史实说明了嫉妒的危害,它就象绊脚石,阻碍了我们发展,使我们不能清醒的认识自己的缺点,更不利于健康品德的形成。
一个人如是,一个国家也如是,想要发展,必须博采各国之长,正视自己的不足。历史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十年浩劫结束,邓小平领导人民拨乱反正,提出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吸收外国先进经验的政策,使神州大地再次呈现出勃勃生机,这不是承认别人的优点,虚心学习,不嫉妒的结果吗?两者比较,道理昭然若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青少年,我们应当不嫉妒别人的优点和成功,而应当虚心向别人学习,靠自己的努力创一番天地,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商品经济的大潮里,我们的经验还很不足,必须向外国吸收成功的经验,这才是明智的做法。
第五篇:议论文《分享》分论点
议论文《分享》分论点
《分享每一天》
分享昨天,把逝去的美好誊入历史的记忆 分享今天,把幸福的结晶无私的传递 分享明天,把理想的号角吹遍每个角落
分享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融,带来的是生命的快乐和欢欣。分享是思维火花的碰撞,得到的是科技进步的灿烂辉煌。分享是崇高的价值取向,折射的是人性的光辉。
《与人分享》
与人分享,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与人分享,是一种自我肯定,也是对别人的尊重。与人分享就应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最喜欢的。
《分享,让世界精彩》
分享食物,让人间温暖,世界和谐。分享道路,让公路上变得温馨。
分享思想,既成就自我,又让学术世界更精彩。
分享,能带来收获。分享,带来了科学的发展。分享,带来了经济的进步。
《分享,让生活更美好》
分享快乐,让生活在欢笑中绽放朵朵花蕾。分享成功,让生活为你喝彩。
分享生活的感悟,分享对生活的体会。
《乐于分享,生活精彩》 乐于分享,助个人发展 乐于分享,让国家富强 乐于分享,使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