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根据十二五规划看股市发展
新材料“十二五”规划将出台 6细分行业分享万亿盛宴
2011年08月25日09:11 来源:《证券日报》 手机看新闻
网摘
编者按:日前,有知情人士透露,新材料“十二五”规划有望9月公布。“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实施新材料重大工程项目,对高强轻型合金材料、高性能钢铁材料、功能膜材料、新型动力电池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6类新材料进行重点支持。
据介绍,新材料“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为自给率达70%,重大工程项目支持的每个子行业都有望通过5-10年时间形成千亿元至万亿元产值规模。本报今日对上述新材料6个细分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系统梳理,挖掘龙头公司投资价值,供广大投资者借鉴参考。
新型动力电池 6类新能源股受益
目前来看,股市中新型动力电池材料主要指新能源电池概念。
首先,真正的新能源电池股票,只有6家:中信国安、德赛电池、科力远、中炬高新、亿纬锂能、万向钱潮。
中信国安:旗下的“盟固利公司” 可生产锰离子车载电池;德赛电池:生产一次、二次(充电)各型锂电池;中炬高新:旗下的“中炬莱森公司” 生产镍氢电池 + 车载动力镍氢电池;科力远:镍氢电池+车载动力电池;亿纬锂能:生产锂离子/亚硫酰氯电池;万向钱潮:旗下的万象新能源汽车公司,可生产聚合物锰锂电池。
其次,其他所谓的新能源锂电概念,如中国宝安、杉杉股份、江苏国泰,当升科技等,由于到目前为止,还都是仅仅生产各种锂电原材料的厂家,并不具备生产成品锂电池的整体产业能力。所以,不能算是正宗的“电池概念股”。
第三,在上述6家能生产成品电池的企业中,只有德赛电池、亿纬锂能、科力远这3家企业,是全行业都生产电池的厂家,属于纯正的新能源电池概念。中信国安、万向钱潮、中炬高新,由于都是公司所属的旗下某一个子公司,生产电池,所以也不是真正分量十足的新能源电池概念。
第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概念股,在目前上市公司中,具有真正概念的也只有中信国安、万向钱潮、科力远、中炬高新。目前,只有这四家上市公司能生产车载动力电池。德赛电池、亿纬锂能,目前还不能生产新能源汽车所使用的大功率车载动力电池。
第五,致力于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开发的公司包括,风帆股份:是军用启动铅酸蓄电池的定点生产单位,年生产能力达到 350万KVAh;维科精华:成立的宁波维科能源公司专业生产各种动力、太阳能电池。
第六,其他相关新能源生产的公司包括,威远生化:控股股东新奥集团已注入二甲醚生产业务;远兴能源:拥有甲醇化工项目;丰原生化: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燃料乙醇生产商;华润生化:控股股东华润集团控股吉林燃料乙醇和黑龙江华润酒精;长城电工:参股大连新源动力11%的股份。
碳纤维复合材料 迎来黄金发展期
新材料产业将迎来大发展,作为其中重要领域之一的复合新材料也将迎来黄金发展期。据悉,新材料“十二五”规划将力挺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重点提升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发展水平。
首先,碳纤维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支之一颇受关注,行业成长“动力十足”。对此,华创证券分析报告也指出,世界碳纤维需求每年将以大约13%的速度增长,前景看好。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主要上市公司有,中钢吉炭: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炭素制品生产企业,目前总产能15万吨/年,产品达到十一大类五十六个品种,主要有石墨电极、石墨阳极、炭块、特种炭制品、炭纤维制品等,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机械、电子、航天、军工、医疗及新材料等领域;金发科技:在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的碳纤维项目开始投产,首期产值预计可达10亿元。全面投产后将实现年产2000吨高性能PAN碳纤维的生产规模,年产值将达100亿元;大元股份:全资子公司嘉兴中宝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的碳纤维新产品通过专利初级审查;吉林化纤:充分发挥企业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专利技术优势,计划于2011年7月建成年产5000吨碳纤维原丝项目,使产品达到T700级水平;大橡塑:设备涵盖碳纤维等多领域;博云新材:我国先进复合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炭/炭复合材料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内的技术垄断。
其次,由于面临较高的技术壁垒,我国高性能碳纤维发展仍需攻关。但是,与碳纤维、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并称当今世界三大高性能纤维的芳纶,发展技术却已经在我国取得突破。经过一年半的连续攻关,千吨级对位芳纶产业化项目已经在烟台氨纶公司投产,一举打破美日在此方面长达40年的垄断。
芳纶相关上市公司主要包括,浙江龙盛:上游生产芳纶原料聚合级间苯二胺;烟台氨纶:生产芳纶的龙头企业,公司间位芳纶产能已达5000吨/年,是国内产能最大的生产企业,在世界间位芳纶供应商中列居第二位,公司预计年产1000吨对位芳纶产业化工程于2011年5月份投料试车;S仪化:百吨级对位芳纶工业化试验装置项目进展顺利,已经达到72小时连续运行,公司规划3000吨/年产能,预计最早投产时间为2012年;神马股份:浸胶芳纶帘子布已形成年产15—20t的规模,稳定客户为天津国际联合橡胶轮胎有限公司。
功能膜材料 将涌现一批高成长公司
据悉,功能膜材料被列入新材料“十二五”重点扶持专项工程。市场预计,水处理膜、太阳能电池膜、平板显示薄膜、半导体及微电子用薄膜等领域,将涌现出一批成长前景良好的公司。
水处理膜相关上市公司包括碧水源、国中水务、创业环保、洪城水业等。专业人士透露,“十二五”期间,国内海水淡化膜的市场空间在12-18亿元,MBR膜的市场空间在12亿元左右。行业的爆发性增长,取决于节能环保标准的大幅提高。
太阳能电池相关上市公司包括广东榕泰、拓日新能、南玻A、金晶科技等。目前薄膜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全球太阳能电池总量的18%左右,预计2030年占比能达到30%。另据权威人士估计,未来十年,光伏建筑将成为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应用的最大市场,前景十分诱人。
平板显示薄膜相关公司包括长信科技、万顺股份、彩虹股份、莱宝高科等。目前,平板显示行业和触控面板行业蓬勃发展,资料显示,全球LCD面板今年6月份销售额达到72亿美元;触控面板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订单应接不暇;各种显示膜材料如ITO导电膜、PET薄膜等市场前景非常广阔;AMOLED作为一种新型显示材料,成长速度惊人,2010年OLED年收入10亿美元左右,2016年市场规模将超过70亿美元。
半导体及微电子用薄膜相关上市公司包括法拉电子、铜峰电子、江海股份、乾照光电等。中证证券认为,半导体及微电子用薄膜市场持续景气,变频家电对于薄膜电容需求量高于普通家电,随着其节能环保优势得到推广,未来市场空间极大。另外,随着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投资比重的加大,铝电解电容器缺口巨大。
高强轻型合金 配套专项工程予以支持
高性能轻型合金材料将是新材料“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新材料之一,并对配套专项工程予以支持。
据了解,轻型合金主要是钛合金、镁合金和铝合金,其中,钛、镁合金目前规模较小,受益航空工业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最有潜力的合金材料。
据悉,金属钛的强度居各金属之首,延展性、耐腐蚀性、无磁性等性能优越,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化工、石油、电力、海水淡化、建筑、体育休闲等领域,被誉为第三金属和战略金属。金属镁则是各金属中最轻的,其密度有铝的2/
3、钛的2/
5、钢的1/4。因此当其被用于汽车工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将大有可为。
轻型合金概念上市公司主要有宝钛股份、钢研高纳、云海金属和西部材料。
其中,宝钛股份和钢研高纳在航空工业的发展中受益最明显。中证证券认为,宝钛股份与国外航空公司已有合作的基础,是航空钛材龙头,一旦飞机发动机国产化完成,公司业绩有望出现爆发性增长。钢研高纳是国内航空航天用高温合金重要的生产基地,在铸造高温合金精铸件、变形高温合金汽轮机叶片防护片和ODS合金方面居于国内垄断地位。
云海金属则是镁合金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的镁合金产品主要用于汽车、3C产品等方面,新型节能环保汽车的应用首先要求降低车身重量,这也是镁合金产品这些年在汽车上的用量逐步增加的原因。随着新能源汽车成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未来几年镁合金的需求有望高速增长。
高性能钢铁 受益于高端装备制造
在新材料领域中值得关注的行业还有高性能钢材,“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是特钢需求提升的主要推动力。
据悉,上半年出台的《钢铁行业“十二五”规划》指明的特种钢铁重点方向是: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和海上石油开采、大型和特殊性能船舶和舰艇、节能环保汽车、特高压电网等高端装备制造 领域,预计大飞机、高铁、海工、能源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十二五”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0万亿元。
目前,中国的特钢行业集中度是比较高的,前10大特钢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了50%,已形成了四大特钢集团,分别是:东北特钢集团、宝钢集团、中信泰富特钢和西宁特钢。目前主要的技术储备和订单都来自于这四大特钢集团。
高性能钢铁材料概念上市公司主要有:抚顺特钢、大冶特钢、西宁特钢、宝钢股份、中原特钢、方大特钢、太钢不锈、久立特材。
据了解,东北特钢旗下的抚顺特钢是我国国防军工产业配套材料最重要的生产科研试制基地,为我国国防工程提供大批关键的新型钢材料,在模具钢、汽车用齿轮钢、高温合金轴承钢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0%、35%、40%。宝钢股份作为中国钢铁的龙头企业,主要生产特钢和不锈钢,主要用于汽车和造船,其产品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定价能力。西宁特钢的主要优势来自于其完整的“煤铁钢”一体化产业链。
太钢不锈作为不锈钢龙头的企业,拥有最为完整的不锈钢产业链,已经成为核电最全钢材供应商,目前在特种硅钢领域获得技术突破,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高端装备将成为“十二五”特钢发展的驱动力,在相关领域专用特钢具有技术储备和订单的企业将受益最大,目前相关市场主要集中于四大特钢集团。分析人士建议重点关注抚顺特钢和太钢不锈。
稀土功能材料 新材料领域的明星
作为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以稀土功能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行业已备受市场瞩目。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三大领域,稀土功能材料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稀土永磁、发光、催化、储氢、抛光材料等,必将成为未来新材料领域的明星。
永磁材料传统的应用方向为汽车、计算机和消费电子领域,由于稀土永磁材料相关技术发展迅速,永磁材料在新能源、节能设备和混合动力汽车领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受益于汽车、消费电子以及节能设备未来几年的高速发展,永磁材料产业复合增速预计将保持在15%左右,并且将向小型化、高性能和低能耗的方向发展。
目前国内生产钕铁硼磁体企业有220家左右,生产规模千吨以上的企业有中科三环、宁波韵升、安泰科技、正海磁材、太原刚玉等几家。一些占有上游矿产的大型企业开始涉足钕铁硼磁体行业,比如稀土巨头包钢稀土以及钨业龙头厦门钨业,两者的总产能将达到18000吨和3000吨。在所有220家企业中获得国际专利授权的企业只有5家。
具体来看,中科三环:中国第一、全球第二大钕铁硼生产企业仅仅次于Neomax;宁波韵升:中国第二大钕铁硼材料生产企业,毛利率较高;正海磁材:是国内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主要供应商;银河磁体:公司跻身与世界粘结钕铁硼行业钱三强;安泰科技:烧结稀土永磁、粘结稀土永磁、软磁合金及其制品的金属功能材料;太原刚玉:高能行NdFeB材料,生产能力达3000吨。
六大新材料“十二五”将获重大支持
2011-8-24 8:40关键字:新材料 重大支持 十二五
导读: 打造集约化新材料产业集群和国际化大型龙头企业
六大新材料“十二五”获重点支持
打造集约化新材料产业集群和国际化大型龙头企业
知情人士日前透露,新材料“十二五”规划有望9月公布。“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实施新材料重大工程项目,重点支持高强轻型合金材料、高性能钢铁材料、功能膜材料、新型动力电池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新材料。另外,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和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绿色建材等行业材料也有望获得重大工程项目支持。
据介绍,新材料“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为自给率达70%,重大工程项目支持的每个子行业都有望通过5—10年时间形成千亿元至万亿元产值规模。“十二五”末,新材料行业产值有望达数万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从现状来看,我国新材料产量很大,但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还不能称为材料强国。为突出重点,加大支持力度,推动我国新材料重点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将继续围绕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现代交通包括新能源汽车及航空航天等重要发展领域对新材料需求作出规划,国家将实施新材料重大工程项目,对相关材料进行重点支持。
“十二五”期间,我国新材料产业将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高产业化水平,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新材料产业体系,打造集约化新材料产业集群和国际化大型龙头企业,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提升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水平,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新材料产业应加强产研结合
几年前,锂电池、稀土永磁这样的名词或许还不为人们所熟悉,而如今,它们已经是二级市场上众人追捧的题材之一。显然,新材料同众多新兴产业一起已经成为未来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就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在国家不断出台各项鼓励政策的同时,新材料行业自身更需要加强研发与产业的融合,使更多产品能够实现产业化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的过渡时期,传统产业比重逐步下降,而高端新兴产业面临较快发展。材料作为制造业的基础,对于工业升级和转型意义重大,新材料责无旁贷地要担当起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工作。
有关数据显示,尽管目前我国新材料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大,约为2%左右,但是发展速度较快。业内预计,未来我国新材料产值将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数万亿元。
仅就当前发展情况来看,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投入的带动下,新材料产业正在不断细化,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市场规模已有所扩大。新材料产业包括轻质合金材料、硬质合金材料、贵金属新材料、半导体新材料、锂电材料和储氢电极合金材料、钽铌铍基新材料等多个子行业,覆盖了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机械、能源等多个领域。
为了促进产业发展,我国在财税政策、产业政策和科研投入上给予了新材料产业各项支持。但目前行业所面临的问题也开始逐一显现。
首当其冲的就是新材料产业还未实现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这主要体现在当前一些高品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还主要依赖进口,国内新材料领域的市场需求还未得到满足。
与此同时,新材料从研究到工业应用的连接还不顺畅,缺乏有效的产研连接机制,在市场推广和应用上依然有待强化。仅以新型建材产品为例,由于产品成本较高,再加上行业标准、使用习惯不“配套”,使得国内市场接受度较低,尚未得到广泛推广。
此外,目前我国新材料的自主研发力度还有限,很多新材料品种依然依靠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行业较为分散,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中并没有包含新材料的专项,这有可能会对新材料领域的研究和突破产生一定的影响。
显然,在加大新材料行业鼓励政策力度的同时,还需要完善相关配套激励机制,加大自主研发的支持力度,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并帮助企业逐步开拓市场,提升新材料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从而使研发与产业能够有效结合起来。
超硬新材料孕育投资机会
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扩张较快新材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要基础
超硬新材料产业链孕育投资机会。钕铁硼产业链是2009-2010年一个成功的投资案例。上游提价,中游全球的产能向我国转移,下游需求爆发性增长,使整个产业链都出现了投资机会。不同新材料子行业的发展具有共性特征。目前超硬材料产业链的发展已经接近了此前钕铁硼爆发前的状态,其中将孕育投资机会。
上游走向寡头垄断,看“提价”。超硬材料的上游是金刚石,钕铁硼的上游是稀土。两者在供给上都逐渐走向寡头垄断,在需求上都有稳定的高速增长。金刚石价格虽然不会出现类似稀土的剧烈涨幅,但未来趋势继续“看涨”,利好具有金刚石业务的企业。
中游做出中国品质,看“海外市场拓展”。超硬材料的中游是复合片,其发展程度类似2003年前后的钕铁硼。当时国内产品性能突破了360kJ/m3,从而打入了国际主流市场,促使全球产能逐渐向我国转移。当前国内领先的超硬材料企业,正力争在刀片和石油片上打入国际主流市场。如果成功,同样会促进复合片的生产向我国转移。
下游需求增长,看“高端产品开发”。钕铁硼的崛起与近两年新能源汽车、风电设备和节能电机等应用的发展密切相关。超硬材料的下游同样在快速增长。在需求的量上,以对传统磨料和刀具、钻头、锯片等工具的替代为主,预计复合增速25%。在经济效益上,我国的金刚石线锯、高精高速砂轮、高档专业锯片、单晶型拉丝模、单晶型车刀等新型超硬工具距国外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投资机会将更加明显。
相关公司面临快速成长机遇,具有投资价值。当前整个超硬材料产业链面临快速成长的机遇。四方达等上市公司,相对竞争对手具有融资优势,能实现更快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风险提示:超硬材料公司规模较小,大多为创业板。创业板的估值水平明显高过大盘蓝筹,今年有整体下降的系统性风险。复合片和金刚石线锯等高端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具有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
战略产业方兴未艾化工新材料业前景广阔
新材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新材料是近年来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开路先锋,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内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领域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化工新材料性能优越,技术壁垒高,前景广阔。化工新材料产业作为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未来化学工业的发展方向。化工新材料主要用于新兴产业以实现更高的性能要求,因此在技术上难度较大,技术壁垒高,产业集中度高。
我国化工新材料对外依存度高,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国内化工新材料整体自给率在56%左右,其中新领域的化工新材料自给率仅为52%,工程塑料和特种橡胶自给率仅为35%和30%。我们结合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重点关注进口依赖度高、国内企业技术取得突破、下游需求爆发式增长的细分子行业的投资机会,包括高性能特种纤维材料、改性塑料、工程塑料、聚氨酯、锂电池材料等。
高性能纤维壁垒高,芳纶纤维率先实现大规模量产。烟台氨纶年产1000吨对位芳纶产业化项目5月底投产以来运行正常,芳纶1414项目的投产标志着芳纶纤维的国产化又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烟台氨纶成为我国唯一能够规模化生产间位芳纶,公司成为我国最大的芳纶纤维产业基地。
工程塑料需求旺盛,技术领先者最为受益。国内特种工程塑料的一些品种取得了巨大突破。深圳惠程的TLCP液晶高分子材料也将量产,特种工程塑料的量产将打破国际巨头寡头垄断的格局,相关企业投资价值显著。
建筑节能需求蓝海打开聚氨酯材料长期成长空间。建筑保温市场启动后,聚合MDI和硬泡聚醚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全球MDI需求增速明显超越相应GDP增速,国际上SRI咨询机构预测未来5年全球MDI需求量将以年均5%以上速度增长,而未来3年内,全球仅有烟台万华的MDI装臵投产,全球年均供给增速不到5%,MDI供求将持续偏紧,行业景气有望不断上扬。
锂电池材料方面,新能源汽车带动锂电材料需求数十倍以上增长。目前锂电池材料中正极材料毛利率超过30%,负极材料超过20%,电解液达到40%左右,隔膜超过70%,六氟磷酸锂电解质材料为70%左右。目前锂电池材料行业瓶颈较高,国内目前正极、负极处于供需平衡状态,电解液、隔膜为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产品供不应求。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推荐氨纶差异化比例提高降低周期性、芳纶1414纤维提升估值水平的烟台氨纶。
化工新材料行业:致冷剂价格下滑关注5股
报告摘要:
多数致冷剂产品价格下滑。由于逐步进入淡季、出口减少及厂家库存上升等因素影响,进入七月中旬,氟化工产品在制冷剂R22的带领下,价格不断下滑,近期R22华东地区的成交价在22000元/吨。
有机硅产品价格低位趋稳。目前有机硅市场主要受以下几种因素影响。一,人工成本、甲醇等原料成本不断增加;二,行业内减产限产较多;三,夏季下游建筑等领域开工率提升,需求也有一定恢复。
聚氨酯行业:受益于“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出台。近期“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的工作方案出台,这将使聚氨酯产业链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另外拜耳位于上海漕泾一体化基地的年产25万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项目将于近期投产,届时国内总产能预计将达到88万吨/年左右,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将被改变。
玻纤行业:欧盟对华玻璃纤维布反倾销调查。7月28日,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编制/缝合玻璃纤维织物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本案的倾销调查期为2010年4月1日~2011年3月31日。在本案中,欧盟初步选定美国作为计算中国涉案产品正常价值的替代国。这是今年以来欧盟对华出口产品发起的第4起贸易救济调查。
本周相关公司重要事件。奥克股份承办的河南省电动汽车产业联盟第六次工作会议在焦作市召开。
重点产业高端材料工艺突破实现进口替代
投资要点
我国工业普遍大而不强,重点产业面临升级、转型压力。我国GDP已超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但“工业大而不强”,工业增加值率26.5%,低于发达国家和全球平均的40%、35%的水平。国内的重点产业包括汽车、钢铁、电子信息、物流、纺织、装备制造、有色金属、轻工、石化、船舶等,占到了工业增加值的80%、GDP的1/3,重点产业的升级、转型,提升高端产品的质量和比重,将是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重点。
高端材料具有一定技术/工艺壁垒,但进口替代空间巨大。国内未来以市场、资金换取国外先进技术,将愈发困难甚至不可能,这就需要实现关键高端材料的自主技术突破。高端材料的核心内容在于配方、处理工艺等参数,其技术/工艺壁垒往往只是一层“窗户纸”,并非不可逾越。国内的高端材料技术发展相对落后,进口依赖度很高,即使需求市场没有高增速,实现进口替代也可为企业提供发展蓝海。远期来看,进口替代以后还可进一步依托成本优势拓展海外市场。
人造金刚石是工业的牙齿,高端产品应用潜力巨大。我国人造金刚石产量占据了全球市场的70%,但高品级产品不足。随着国内高品级产品占比的提高、下游应用领域上的拓展,以及金刚石切割线、金刚石膜、宝石级人造金刚石等高端产品的逐步推出,我们认为国内金刚石产业将在几年内迎来产业升级。
核电材料受益建设提速,国产化比例将继续提升。核电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控制驱动机构、核级泵阀、应急柴油机等主要设备的国内制造,将对核级材料(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镍基合金、钛及其合金、锆合金等)提出国产化要求,后期随着核电站建设的大规模进行,进口依赖度预计将逐步下降。
高端电子信息材料空缺,尚处于起步阶段。以TFT-LCD为例,材料成本占器件总成本的70%以上,其中玻璃基板和液晶材料毛利率可达30%,是非常关键的部分。但我国总体上还处于空白和起步阶段,90%以上的材料需要进口。
高铁领域需应用多种新材料,碳纤维材料具有战略重要性。目前高铁所用的轮、轴承、受点弓等零部件还要依赖进口;车体材料方面,纤维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机械性能、符合车身轻量化趋势。我国碳纤维原料及其复合材料一直严重依赖进口,比例在90%以上,提升T300以上的高端产品生产能力,在军事、空天、汽车等领域均有巨大战略意义和进口替代潜力。
投资思路和风险因素。重点产业高端材料具有潜在下游需求,研发有一定蛰伏期,而业绩爆发后成长惊人。短期适合做一定技术布局,需长期跟踪进展。
风险在于企业层面,研发成功的不确定性、同行业公司率先突破等等。
化工新材料行业:“掘金”高性能纤维
中国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需求将日渐强劲,尤其是航天航空、汽车、风电等领域。根据JEC集团研报显示,最近几年全球复合材料需求增长一半都在亚洲,亚洲尤其中国市场增长较快,预计到2013年中国将占据全球复合材料市场增长43%的份额;目前国内复合材料用于交通运输的比例相对比较小,只占5%,低于全球24%平均水平;在工业设备领域比例为10%,也低于全球26%的平均水平。目前高性能纤维在飞机上的比例为50%-80%,波音公司预计到2025年中国运输飞机数量将是原有的3倍;国内风电和汽车领域需求旺盛,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作为一种先进的轻质高强材料,符合风力发电机组大容量发展趋势,迎合汽车安全、轻型化发展方向。
世界三大高性能纤维:1)碳纤维:目前全球碳纤维产能已供过于求,虽然国内碳纤维进口依赖率高达83.9%,进口替代空间大,但国内碳纤维技术仍待突破,目前进口碳纤维产品价格已逼近国内生产成本。我们认为碳纤维价格若维持低位,将促进碳纤维在高端产业和工业领域中的普及应用,由于碳纤维每一级的深加工都有高幅度的增值,碳纤维下游复合材料企业将从中直接受益。
2)芳纶纤维:目前全球芳纶纤维整体已出现供过于求局面,但其中芳纶1414的供求形势依旧偏紧。国内芳纶纤维消费旺盛,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0%。我们认为,随着供给增加,国内高温滤料用芳纶1313或将出现产能过剩,芳纶1313在需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防护领域、芳纶纸高端产品应用领域市场潜力大;国内芳纶1414主要依靠进口,供给是关键。3)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目前全球超
高分子聚乙烯纤维供不应求,供给缺口为9万吨以上;国内供给缺口为8000吨左右,国内部分企业产品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供给是关键。
投资策略及重点公司。由于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性能要求高、生产工艺复杂、技术壁垒高,是未来产业升级的关键要素,建议投资者关注其中具有技术、规模优势的公司,如生产航空航天复合材料产品,技术垄断优势明显的公司:博云新材。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低于预期;公司业绩受原材料、产品价格波动影响。
第二篇:十二五规划关于股市的相关材料
十二五目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明显提高基本农田灌溉、水资源有效利用水平和防洪能力。新能源:
从宏观面上看,虽然通胀压力下货币紧缩的影响仍在,但管理层同时指出要防止经济出现较大的波动,这种表态或者暗示对于货币流动性收紧的预期不要过于担忧。“十二五”提出要降低GDP增速至7%,意在维持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这为A股创造了较好的政策条件。
从外围环境上看,美国经济的复苏迹象愈加明显,同时,近期欧美股市的表现似乎也印证了对经济前景的乐观。
回到A股,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A股也没有理由一直落后于欧美股市,因此股市存在上涨的逻辑。从近期的市场表现来看,虽然股市震荡,日内上涨幅度有限,但是市场热点此起彼伏,牛股不断出现,不少个股已经构建了新的上升通道。
在油价上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新能源的研究和利用迫在眉睫,新能源领域有望获得政策扶持。在新能源板块中,最受投资者关注的无疑是新能源汽车。
由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可能于近期公布,新能源汽车成为今年一季度行情中的明星板块。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日前透露,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制订详细的新能源汽车规划,出台时间表已经排了出来。同时还有消息称,国家电网方面,今年电动汽车,充放电设施投资将猛增七倍。
随着预期中的新能源汽车规划即将出台,从个股方面来看有三类股值得关注:其一是整车企业,包括上海汽车、江淮汽车、潍柴动力等,其二是价值型龙头,首推见效快的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池材料板块,具体标的包括大洋电机、宁波韵升、中国宝安;其三是主题型股票。首推六氟磷酸锂、隔膜等技术突破板块,具体标的包括江苏国泰、多弗多。另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充换电站的建设也将大大拉动市场对于电机设备的需求,因此对国电南瑞、许继电气等相关设备上市公司构成利好,这类个股在新能源汽车普及的过程中将大为受益。
节能环保: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将得到空前重视,“无害化处理率”作为重要衡量指标有望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已于今年1月上报国务院的《关于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有望于近期正式发布。对于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方式,焚烧以迅速减量的优点成为近几年增长最快的处理方法,有望成为未来政策鼓励的领域。目前从事垃圾焚烧相关业务的桑德环境、盛运股份(32.890,0.80,2.49%)、富春环保(25.85,2.35,10.00%)、华光股份(25.69,0.68,2.72%)等公司值得重点关注
环保部已明确表态“十二五”期间将把氮氧化物列入大气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中,《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已于2011年1月公布,要求从2012年1月1日开始,所有新建火电机组氮氧化物排放量达到100毫克/立方米。从2014年1月1日开始,要求重点地区所有火电投运机组氮氧化物排放量达到100毫克/立方米,而非重点地区2003年以前投产的机组达到200毫克/立方米。华泰证券(14.98,0.01,0.07%)认为,新政将脱硝时间表提前,以及减排力度的加大,将使得未来三年脱硝行业出现爆发式增长,前端脱硝与后端脱硝都将充分受益,具有明显技术壁垒的前端脱硝更为被看好,龙源技术(110.300,-1.64,-1.47%)、燃控科技(39.310,-0.23,-0.58%)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除了关注政策的走向,在“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行业的一些新领域将进入发展壮大期,有望培养出具有投资价值的好公司。在节能领域,合同能源管理政策将催生大型综合节能服务企业诞生。中信证券分析师刘津预计“十二五”期间,国家对综合节能服务领域的扶持力度会非常大,在节能减排投资规划中,运营服务和设施设备将平分秋色,国家会重点扶持少数大型节能综合服务的企业。工信部于2010年10月发布重点支持的节能服务公司名单中,涉及的上市公司有荣信股份(41.07,0.46,1.13%)、泰豪科技(12.75,-0.17,-1.32%)、动力源(12.76,-0.34,-2.60%)、九洲电气(18.640,-0.16,-0.85%)、达实智能、智光电气(18.85,-0.30,-1.57%)等。在环保领域,对固废循环利用的政策扶持力度被认为会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有可能会大力推进在全国主要大中型城市建立技术先进、环保达标、管理规范、利用规模化、辐射作用强的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实现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废纸、废塑料等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格林美(57.10,0.30,0.53%)有望成为政策受益者。与会专家认为,进入“十二五”时期,转变发展方式将是中国经济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将贯穿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
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春平认为,到了21世纪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较为紧迫的任务。
在“十一五”规划中的提法是,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资源节约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指出立足资源节约,保护环境,推动发展,把促进经济增长是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带动转变。
到了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理论上实现了一个重大突破,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增长就是指一个国家的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增加,即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或产出的增长。发展是以增长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转换和全面进步。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杨春平认为,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的概念。科学发展观提出来的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意义上包括两类,把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追求产品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称之为粗放型增长方式;把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管理、改善效益的增长方式,称之为集约型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是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全面反映经济发展要求,涵盖了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另有与会专家提出,过去的发展强调富国、强国,但是富国和强国不是终极的目标,还有一个健康国家的概念。经济、社会在走上富强的过程中,必须要思考是不是健康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发展的目的是不是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和发展、促进人和地球和谐的发展、保持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是处于一种顺应生命本质要求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
节能环保大有可为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大背景下,环保节能作为一种重要的倒逼机制,受到了高度重视,未来大有可为。有关专家透露,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产业被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专家认为,作为实施和履行环保和节能要求的重要主体之一的企业,既要看到这是一种责任,还要看到这也能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从政策的角度看,应当设立有关激励机制、为企业注入一种“环保”基因。
杨春平表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企业是资源的使用者和转化者,也是污染物的产生者和排放者,绝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利润最大化,把污染留给社会,危害群众健康。与此同时,企业履行节能环保社会责任,也有利于创新经营理念,实现绿色转型,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品牌形象、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为了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企业应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目前看不少企业对此还不够重视。循环经济产生于发达国家,从理念到实践模式都是反思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探寻经济增长与节约资源环保保护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道路。最终总结出一个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另有专家提出,应当向各个领域的企业植入一些环保的基因,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增加盈利、技术进步,还应当在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方面承担起社会责任,而履行这种社会责任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从资本市场角度看,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推动环保节能事业的发展。资本市场发挥作用的关键是把各种有效的资源、技术形成一种清洁化的资本或清洁资本,让这种清洁资本推动公司组织朝着规范、可持续的方向成长。
环保节能正在成为国家战略,并成为一种深刻的全民意识。与会专家认为,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应当推动环保节能领域的技术发展,并且在产业化方面下工夫。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政策导航逐步细化
在圆桌对话环节中,我国余热利用方面的代表企业天壕节能有关人士表示,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余热发电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包括财税、金融政策都予以支持。2010年4月份国务院发布鼓励合同能源管理(EMC)的模式,在能耗企业引入专业公司来做专业的设备,实际上对节能行业是非常大的利好。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余热利用行业的发展就是一马平川。天壕节能董事长陈作涛表示,公司从事余热余能的利用需要涉及电力行业,而电力行业比较敏感。例如,公司需要与电网企业协商办理上网手续,还要缴纳各项费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余热利用类企业的成本;此外,政府对余热利用产业的一些支持政策在落实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陈作涛表示,从电网企业的整体规划来看,余热利用企业向电网缴纳一定的费用是天经地义的,但这笔费用是否有可能适当控制,避免过度增加余热利用企业的成本,这方面公司也期待政策予以更大的支持。
对此,杨春平表示,目前很多中央支持政策在地方执行时配套尚不够完善,不同地方的执行情况也可能不同。杨春平呼吁在现有政策框架下,在具体每个地方的执行中,对于涉及不同利益主体的政策能够予以调节和完善,使其能够更有力地支持节能环保企业。
北汽福田汽车(24.70,-0.23,-0.92%)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龚敏表示,目前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技术积累已经比较成熟。目前,公司累计销售了新能源汽车2500辆,公司的新能源汽车在国家没有补贴的时候就销往广州。但在政策层面还需要对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充电站建设等方面的规定更加明晰,这样将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金融支持有待强化
专家表示,除了政策支持需要逐步细化之外,包括余热利用等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在于金融支持仍存在缺口。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韦志洪表示,毋庸置疑,开发新能源或者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资金是很大的问题。如何去融资,无非包括国内国际两种渠道:第一是国际渠道。众所周知,世界银行是清洁发展机制(CDM)的最大买家。第二是国内渠道。近年来,中国通过CDM这种机制从世界银行获得了不少资金,因此基于这一收入成立了中国CDM基金,也是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此外,国内企业根据自己情况、通过自身努力多渠道寻找资金。
中国环保部中国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表示,实际上类似天壕节能所做的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本身就是一种融资方式,是靠节能减排所省下的能源来获得回报,如果要把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推到节能减排当中,首先要解决排污权有偿价值化的问题。
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中国节能减排项目经理代存峰表示,世界银行作为碳的最大的购买机构,目前已经在设计2012年以后(也即“京都议定书”减排有效期之后)的碳基金,这代表了各级机构在气候变化领域里的实质性的承诺,世界银行在2012年以后仍然会拿出一些钱去购买碳。此外,跟世界银行合作的一些欧洲国家以及一些大财团、大企业也在设计2012年之后碳的基金。专家表示,这意味着,2012年之后,更多的节能环保企业仍有望获得一定的国际融资渠道支持。
节能环保装备规划目前处于政策规划阶段,将有利于具有核心技术的环保装备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建议关注水治理领域的碧水源(113.000,0.80,0.71%)(MBR反应器)、天通股份(16.99,-0.31,-1.79%)(污泥脱水设备)、南方汇通(13.81,0.57,4.31%)(RO膜),大气治理领域的龙净环保(32.89,-0.15,-0.45%)(脱硫除尘设备)、威孚高科(42.75,0.25,0.59%)(机动车尾气净化装置),固废治理领域的桑德环境(垃圾综合处理设备)、盛运股份(32.890,0.80,2.49%)(垃圾发电尾气净化设备)等。
医药:
政策利好提升估值
公立医院改革或将破冰。昨日记者获悉,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以下简称《工作安排》)。而根据《工作安排》,卫生部和国务院医改办是公立医院改革的牵头单位。据悉,卫生部将整合力量,成立公立医院改革临时工作机构。定位于基层市场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其产品将受益于基层医疗需求的释放。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医疗器械销售额近年来持续扩大,2000年145亿销售收入,到2009年已经超过800亿,近十年来复合增长率21%,按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初步测算,2010年已经突破1000亿。对比全球医药市场,医疗器械销售占比2004年以来一直稳定在40%以上,而销售额绝对值保持了8%的增速。我国医疗器械销售仅占全国医药商品销售的14%,因此,考虑器械市场占比逐步提高及绝对增速将维持,未来医疗器械市场总量扩大的趋势还将长期持续,并且不排除爆发增长的可能。
事实上,就医药行业的市盈率而言,目前相对于沪深300的市盈率估值溢价在近7个月中达到最低值50%左右,这一水平也属于近几年的较低水平。随着2009年下半年医药行业获市场关注度提升,行业整体估值水平快速恢复。目前,医药行业相对于沪深300的市盈率溢价为100%左右,处于历史高位,但公立医院改革等众多利好政策的公布,或能支持目前较高的行业市盈率溢价。
基层医疗机构恢复事业单位 发展费用由政府负担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今天下午举行记者会,邀请卫生部部长陈竺,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将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孙志刚表示,今年我们要启动基层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基层乡镇卫生院通过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现在全国已经有60%的基层的医疗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由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取消药品加成,药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平均下降30%左右,老百姓从中得到了非常明显的实惠。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恢复到公益性事业单位,它的发展费用由政府负担,经营的费用差额部分也由政府多渠道给予补偿。这方面实际上是比原来以药补医的制度要好得多。
孙志刚还表示,今年我们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三级网络的网底建设,对村卫生室的建设和管理,怎么样提高村医的待遇,保证网底不破。我们支持各地采取措施来加强村卫生室的建设和提高村医的待遇,同时我们也在研究制定政策,怎么样进一步稳定村医、提高村医的待遇。我想通过基层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基层医疗体系建设的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的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的服务能力会进一步增强。王军详解财政医改投入 各级财政3年新增11342亿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今天下午举行记者会,邀请卫生部部长陈竺,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将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有记者问,根据医改方案,2009年到2011年,各级政府的新增投入应该是8500亿元,中央政府的投入应该是3318亿元。现在两年过去了,请问这个投入落实的情况怎样?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和任务?2011年的预算大概又会是多少?主要会用于哪个方面?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说,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医疗卫生方面的五项重点改革,当时我们几个部门一起共同做了一个测算,政府要保障这些改革的到位,全国各级财政要增加8500亿人民币的投入,其中中央财政要增加3318亿投入,这个测算后来被写进了医改方案,就变成了各级财政部门的工作任务。
第一,从总量上来看,三年投入将超额或者说是圆满地完成。我讲四个小的概念,第一个小概念,现在我给你的数字是2009年的决算数、2010年的执行数,因为决算还没有出来。2011年的预算数,这三个数字的加总,将来决算出来以后,今年执行下来还会有一些变化。第二个小概念,这三个数加起来,全国各级财政的累计支出1409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为4486亿元。第三个小概念,这是三年累计的,我刚才说了是要新增8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是3318亿元,那就有一个基数问题,所以第三个小概念是2008年的基数是全国2757亿元,其中中央826亿元。第四个小概念,到底新增多少呢?三年全国财政投入新增1134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新增投入3659亿元。可以说从总量上来看,中央要比原来测算的投入增加341亿元,全国要比原来测算的8500亿元增加2842亿元。如果再包括以前安排在这三年期间使用或即将使用的财政资金,这个数字还可能要大一些,全国均超过3000亿元。
第二,分来看,分的账大家都可以在网上查到,我就不报了。由于时间关系,我也介绍四个小的概念。第一个小概念,这几年的财政卫生投入,一年一个台阶,2009年是3000多亿元,2010年是4000多亿元,2011年是5000多亿元。2011年的预算安排,大家都知道是5360亿元。第二个小概念,政府卫生投入的增幅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幅,这也是医改方案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做到了。第三个小概念,要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当中的比重,这个我们也做到了。卫生总费用,2010年的数还没有出来。从2009年的卫生总费用中的政府投入来看,比2008年增加了2.5个百分点。从2003年开始,政府投入占整个卫生总费用当中的比重一直在增加,从2003年到2009年算下来增加了17个百分点之多。政府投入增加以后,在卫生总费用当中的比重增加,就意味着个人负担的比重在相应的下降。第四个小概念,在财政的医疗卫生投入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8年的4.57%提高到2011年的5.35%,提高了0.7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医疗卫生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8年2.28%提高2011年的3.18%,提高了0.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3个百分点,这个比重的提高比绝对额提高更难。
第三,从投入结构看,各项重点改革得到了较好保障,特别是较好地体现了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的要求。对此,温总理、李克强副总理都非常关心,一再要求我们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也就是说在投入方面是尽可能地给广大人民群众更多的、更好的实惠。我也讲几个小的概念:第一个小概念,向基本倾斜。我举中央财政投入的例子来说,向保基本倾斜,加大医疗保障的投入力度,给新农合提标、给城市居民医保提标,那就是保基本。中央财政花了多少钱呢?这三年花了2300亿元,要占到中央财政整个医疗卫生支出的50%以上。第二个小概念,向基层倾斜。我刚才在回答这位女记者提问的时候,已经举了一些例子,我再讲一些总的概念。这几年我们向农村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倾斜,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软件的建设,支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取消药品加成。中央财政一共投入三年将超过1100亿元,占24%。第三个小概念,向建机制倾斜。建机制方面,我可以举一个小例子,我们提出公共卫生要逐步均等化,为了建这个机制,我们对公共卫生的保障,人均15元,我们做到了区域上的均等、城乡上的均等,都是15元,不管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不管是东部人还是西部人,补助一律按照15块钱的标准,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权益得到实施。在公共卫生方面我们花了900亿元,占了20%。第四个小概念,我们向中西部倾斜。我们支持缩小地区间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这三年中央财政整个补助地方的资金,对中西部的补助将占到补助总额的80%以上。所以,是尽最大的可能向中西部来倾斜。
第三篇: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全国煤炭工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主要发展目标
(一)煤炭生产。“十二五”末,全国煤炭生产能力41 亿吨/年,煤炭产量控制在39 亿吨左右。
(二)煤矿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开工建设规模7.4 亿吨/年,建成投产规模7.5 亿吨/年。
(三)企业发展。“十二五”末,形成10 个亿吨级、10 个5000 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
(四)技术进步。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
(五)安全生产。煤矿事故死亡人数、重特大事故起数比2010 年分别下降12.5%和15%以上,百万吨死亡率下降28%以上。
二、生产开发布局
全国煤炭开发总体布局总要求是“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即:东部(含东北)控制开发强度,维持现有供应能力。中部放缓开发增速,保障稳定供应。西部开发潜力大,提高供应能力,增加调出量。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全国煤矿企业数量控制在4000 家以内,平均规模提高到100 万吨/年以上。鼓励煤、电、运一体化经营,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二)有序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保障煤炭稳定供应。加快陕北、黄陇、神东、蒙东、宁东、新疆煤炭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晋北、晋中、晋东、云贵煤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大型矿区。
(三)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提升小煤矿办矿水平。晋陕蒙宁甘新重点建设300 万吨/年及以上煤矿。停止新建30 万吨/年以下的高瓦斯矿井、45 万吨/年以下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项目。
(四)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坚持安全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加强职业健康监护,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五)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促进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在内蒙古、陕西、山西、云南、贵州、新疆等地选择煤种适宜、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重点支持大型企业开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升级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先进技术产业化应用。
(六)推进瓦斯抽采利用,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重点建设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产业基地,建成寺河、潘河、成庄、潘庄、赵庄等项目,加快建设大宁、郑庄、柿庄南等重点项目,配套建设沁水盆地南部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产业基地的集输管网。
(七)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矿区
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结合新农村规划建设,做好村庄搬迁。
(八)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煤炭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新技术推广应用、重大成套装备研制,提高煤炭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煤矿技术装备水平。
(九)发展现代煤炭物流,建立煤炭应急储备体系。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煤炭物流服务体系,提高煤炭物流效率,降低煤炭物流成本。加快建立全国煤炭应急储备体系,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多元发展、互利共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境外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深入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技术服务,进一步拓展煤炭国际贸易。
第四篇: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一一年七月
目录
序言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1)
(一)发展成就..................................(1)
(二)主要问题..................................(三)面临形势..................................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三、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二)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三)推进建筑节能减排..........................(四)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五)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七)深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八)加快“走出去”步伐.......................(九)发挥行业协会作用.........................(2)(3)(3)(3)(4)(5)(7)(7)(8)(9)(9)11)12)13)14)14)
(((((序 言
规划范围。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三定”规定以及住房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本规划涵盖内容包括工程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建设监理、工程造价等行业以及政府对建筑市场、工程质量安全、工程标准定额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
规划背景。本规划是在我国“十一五”刚刚结束,“十二五”开局之际,针对建筑业制定的发展规划。
规划组织编制。本规划是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之一。编制工作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牵头,会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标准定额司,共同组织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建设监理协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中国工程建设造价协会等单位,在建筑市场、质量安全、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工程建设标准化、工程造价管理等7个专题规划基础上编制完成。
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十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发展成就
——工程建设成就辉煌。“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完成了一系列设计理念超前、结构造型复杂、科技含量高、使用要求高、施工难度大、令世界瞩目的重大工程;完成了上百亿平方米的住宅建筑,为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做出了突出贡献。
——产业规模创历史新高。2010年,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5206亿元,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6451亿元;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9547亿元;全国工程监理企业营业收入1196亿元。“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6%,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6.5%,全国工程监理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3.7%,均超过“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
——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6%左右,2010年达到6.6%。建筑业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4000万人以上,成为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加强。
——国际市场开拓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间,建筑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30%以上;2010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22亿美元,新签合同额1344亿美元。
——技术进步和创新成效明显。“十一五”以来,许多大型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管理体系,重视工程技术标准规范的研究,突出核心技术攻关,设计、建造能力显著提高。超高层大跨度房屋建筑、大型工业设施设计建造与安装、大跨径长距离桥梁建造、高速铁路、大体积混凝土筑坝、钢结构施工、特高压输电等领域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
——监管机制逐步健全。“十一五”以来,政府部门出台了建筑市场监管、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定额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政策文件,监管机制逐步健全,监管力度逐步加大,工程质量安全形势持续好转。
(二)主要问题
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建筑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发展模式粗放,工业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偏低,管理手段落后;建造资源耗费量大,碳排放量突出;多数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较低,专利和专有技术拥有数量少;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一线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建设单位违反法定建设程序、规避招标、虚假招标、任意压缩工期、恶意压价、不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范等情况较为普遍;建筑企业出卖、出借资质,围标、串标、转包、违法分包情况依然突出;建设工程各方主体责任不落实,有些施工企业质量安全生产投入不足,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有些监理企业不认真履行法定职责,部分注册人员执业责任落实不到位,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政府监管有待加强。建筑市场、质量安全、标准规范和工程造价等法规制度还不完善,建筑业发展相关政策不配套;监管手段有待改进,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诚实守信的行业自律机制尚未形成。
(三)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基本建设规模仍将持续增长,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为建筑业“走出去”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十二五”时期仍然是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与此同时,建筑业也面临高、大、难、新工程增加,各类业主对设计、建造水平和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外部约束加大,高素质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不足,技术工人短缺,国内外建筑市场竞争加剧等严峻挑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以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建筑节能减排为重点,以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为着力点,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支撑,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加强行业发展指导,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监管相结合。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加强政府对建筑市场秩序、质量安全的监管,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
——坚持行业科技进步与规模增长相结合。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逐步改变建筑业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注重提高队伍人员素质,提升建筑业的科技、管理、标准化水平,使行业科技进步与产业规模同步发展。
——坚持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发展相结合。适应国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展需要,引导企业合理调整经营布局和业务结构,拓展国内市场;加快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工程建设标准的支撑引导作用和工程设计咨询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提高建筑企业的对外工程承包能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坚持节能减排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发展绿色建筑,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节能减排,实现低耗、环保、高效生产;大力推进建筑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推进绿色施工,发展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使节能减排成为建筑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坚持深化改革与稳定发展相结合。继续推进国有大型勘察设计、施工企业的改制重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完善工程建设法规制度,健全市场机制,保障建筑从业人员合法权益,促进建筑业稳定发展。
(三)发展目标
至“十二五”期末,努力实现如下目标:
1.产业规模目标。以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任务为基础,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国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全国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20%以上。巩固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
2.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基本实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健全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执业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强劳务人员培训考核,提高劳务人员技能和标准化意识,施工现场建筑工人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调整优化队伍结构,促进大型企业做强做大,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型工程公司和工程咨询设计公司。
3.技术进步目标。在高层建筑、地下工程、高速铁路、公路、水电、核电等重要工程建设领域的勘察设计、施工技术、标准规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大型骨干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的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勘察设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其他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0.5%。特级及一级建筑施工企业,甲级勘察、设计、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建立和运行内部局域网及管理信息平台。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实现施工项目网络实时监控的比例达到60%以上。大型骨干工程设计企业基本建立协同设计、三维设计的设计集成系统,大型骨干勘察企业建立三维地层信息系统。
4.建筑节能目标。绿色建筑、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基本确立;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C60以上的混凝土用量达到总用量10%,HRB400以上钢筋用量达到总用量45%,钢结构工程比例增加。新建工程的工程设计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达到100%,新建工程的建筑施工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全行业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5.建筑市场监管目标。建筑市场监管法规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清出、工程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等制度基本健全;工程担保、保险制度逐步推行;个人注册执业制度进一步推进;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基本完善;有效的行政执法联动、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市场各方主体行为基本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6.质量安全监管目标。质量安全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国建设工程质量整体水平保持稳中有升,国家重点工程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取得显著进步,建筑工程安全性、耐久性普遍增强;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率逐年下降,住宅品质的满意度大幅度提高;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好转,有效遏制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安全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到2015年,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2010年下降11%以上。
三、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支持大型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推进政府投资工程组织实施方式的改革,出台有关政策,引导推动有条件的大型设计、施工企业向开发与建造、资本运作与生产经营、设计与施工相结合方向转变;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从单一业务领域向多业务领域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2.促进中小建筑企业向专、特、精方向发展。通过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各方主体市场行为,拓宽中小建筑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通过给予中小建筑企业相应扶持政策,提供融资、信息、政府采购优惠、培训等公共服务,促进中小型建筑企业向专、特、精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积极引导建筑周转材料、设备、机具等租赁市场发展。
3.大力发展专业工程咨询服务。营造有利于工程咨询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推进工程勘察、设计、监理、造价、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创新服务产品,提高服务品质,为业主或委托方提供专业化增值服务。
(二)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
1.健全建筑业技术政策体系。建立工程关键技术目录,完善技术成果评价奖励制度,总结、推广先进技术成果,继续加大“建筑业10项新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快制定推进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政策,完善相关激励机制。
2.建立完善建筑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通过开展战略联盟、战略合作、校企合作、技术转让、技术参股等方式,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形成专利、专有技术、标准规范、工法的技术储备,在工程建设中积极应用先进技术,提高工程科技含量,推进建筑业技术更新与创新。
3.积极推动建筑工业化。研究和推动结构件、部品、部件、门窗的标准化,丰富标准件的种类、通用性、可置换性,以标准化推动建筑工业化;提高建筑构配件的工业化制造水平,促进结构构件集成化、模块化生产;鼓励建设工程制造、装配技术发展,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在一些适用工程上采用制造、装配方式,进一步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鼓励和推动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宅菜单式全装修交房。
4.全面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加强引导,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重点推进建筑企业管理与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和专项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涵盖设计、施工全过程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加快关键信息化标准的编制,促进行业信息共享。运用信息技术强化项目过程管理、企业集约化管理、协同工作,提高项目管理、设计、建造、工程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促进行业管理的技术进步。
5.组织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研究。重点加强对建筑节能、环保、抗震、安全监控、既有建筑改造和智能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动重大工程、地下工程、超高层钢结构工程和住宅工程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建立技术研究机构和试验室,成为国家或地方某工程领域专项技术研发基地。
(三)推进建筑节能减排
1.严格履行节能减排责任。政府部门要认真履行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责任,着力抓好设计、施工阶段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和稽查。各类企业应当自觉履行节能减排社会责任,严格执行国家、地方的各项节能减排标准,确保节能减排标准落实到位。
2.鼓励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和材料。建立有利于建筑业低碳发展的激励机制,鼓励先进成熟的节能减排技术、工艺、工法、产品向工程建设标准、应用转化,降低碳排放量大的建材产品使用,逐步提高高强度、高性能建材使用比例。推动建筑垃圾有效处理和再利用,控制建筑过程噪声、水污染,降低建筑物建造过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开展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等节能减排技术集成项目试点,全面建立房屋建筑的绿色标识制度。
(四)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1.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施工图审查、质量监督、质量检测、竣工验收备案、质量保修、质量保险、质量评价等工程质量法规制度。研究建立建筑施工企业和项目部负责人带班、隐患排查治理和挂牌督查等安全监管法规制度。逐步形成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工程建设需求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和技术管理的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加快技术创新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不断完善建设工程安全性、耐久性以及抗震设防、节能环保的工程建设标准。
2.严格落实质量安全责任。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及质量检测、施工图审查等有关机构的质量责任,落实注册执业人员的质量责任,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政府主管部门及质量监督机构要加强质量监督队伍建设,切实履行质量监管职责,督促企业认真执行工程质量法规制度。强化政府部门安全生产的监管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的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层级的监督检查,确保建筑施工安全。
3.提高质量安全监管效能。全面推行质量安全巡查制度,逐步建立以质量安全巡查为主要手段、以行政执法为基本特征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建立市场与现场联动的监管机制,实行市场监管和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积极推行分类监管和差别化监管,突出对质量安全管理较薄弱项目的监管,突出对重点工程和民生工程的监管,突出对质量安全行为不规范和社会信用较差的责任主体的监管。积极推进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建立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工程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增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针对性。
(五)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1.加快法规建设步伐。出台《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等法规,明确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责任,遏制建设单位违反法定建设程序、任意压缩工期、压低造价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承包单位转包、违法分包行为。推进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等执业制度建设,落实执业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2.进一步健全市场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制定招标代理机构及从业人员考核管理办法,推行电子化招投标。加强合同管理,修订出台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服务等标准合同范本,出台施工承包合同监管指导意见。完善企业市场准入标准,强化企业的现场管理能力、质量安全和技术水平等指标考核,修订出台建筑业企业、工程勘察资质标准。进一步完善工程监理制度,修订工程监理规范,开展工程监理项目标准化试点。加强施工许可管理,修订《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注册人员诚信行为标准,健全诚信信息采集、报送、发布、使用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建设工程担保、保险制度。
3.加大市场动态监管力度。制定全国统一的数据标准,健全企业、注册人员、工程项目数据库,实现互联互通,建立建筑市场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对不满足资质标准、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企业和个人,依法及时实施处罚,直至清出建筑市场。加强建筑市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效能。督促地方有关部门加强对建筑市场的动态监管,定期汇总通报各地监管情况,加强对地方检查执法情况的监督。
(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1.优化行业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引导企业制订人才发展规划,重视对建筑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以专利技术和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组织开展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加强企业与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引导和支持后备人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专业培训机构为企业培养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
2.加强注册执业人员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注册执业人员的法律责任,增强其执行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标准的自觉性,发挥其在控制质量安全、规范市场行为中的独立性及中坚作用。加强注册执业人员法律法规、业务知识、职业操守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不断提升执业人员素质和执业水平。
3.加强施工现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制定发布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明确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位要求,加大培训力度,先培训后上岗,提升专业人员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4.建设稳定的建筑产业骨干工人队伍。建立健全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建筑农民工培训工作,构建适应建筑业行业特点和要求的农民工培训体系。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建筑业从业人员岗位培训;重点依托建设类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建筑劳务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依托建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学校,开展安全生产、职业道德、标准规范培训;推进建筑行业职业技能证书、培训证书的持证上岗制度。推行建筑劳务人员实名管理制度,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落实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政策,探索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形成稳定的新型建筑产业骨干工人队伍。
(七)深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
1.推进国有建筑企业改制重组。加强对国有建筑企业改革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引导企业通过产权转让、增资扩股、资产剥离、主辅分离等方式推动改制。全面落实国家有关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各项优惠政策,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大型建筑企业重组,实现强强联合。推进中小国有建筑企业股份制改革,优化和完善产权结构,增强企业活力。国有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基本完成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建立体现技术要素、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企业产权制度。
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建筑企业。进一步落实国家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非公有制建筑企业创新发展理念,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改进经营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将非公有制建筑企业纳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支持体系,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按照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思路,鼓励非公有制建筑企业以投资、建设、运营等方式进入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等领域。鼓励集体建筑企业在界定产权的基础上改制为非公有制企业。
(八)加快“走出去”步伐
1.完善相关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订《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配套政策,规范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市场行为,推动对外承包工程有关税收、信贷、保险、担保等扶持政策落实。加快中国工程建设标准的翻译,加强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合作,推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进程,为加快对外承包工程发展奠定基础。
2.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引导企业选择优势领域、重点区域,大力开拓对外承包工程市场,加快工程设计企业“走出去”步伐,形成资金、设计、建造、设备综合优势,带动设备、建材出口。鼓励我国建筑企业以合资、合作或者投资收购等方式,在当地成立企业,有效利用当地资源拓展业务领域。
(九)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服务、沟通、自律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机制建设,通过行业自律公约、信用档案、信用评价等措施,大力倡导企业的诚实守信行为准则,形成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企业诉求,参与相关法律法规、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参与有关标准和行业发展规划、行业准入条件的制定。支持行业协会开展培训、科技推广、经验交流、国际合作等活动。引导协会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增强凝聚力,提高社会公信力,使行业协会成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社团组织。
第五篇:从十二五规划看造船业
从十二五规划看造船业:由大到强还有多远
http://www.xiexiebang.com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05-23 我要评论(0)
分享到新浪微博
波澜不惊之间,我国又创造了一个世界第一。
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656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7523万载重吨,手持订单19590万载重吨,分别占世界市场的43%、54%、41%,均居世界第一。这意味着我国船舶工业在总量上已经超越韩国和日本,跃居世界第一。
这个意料中、迟早会诞生的“世界第一”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大的兴奋。因为,一个尴尬的现实仍然摆在面前:尽管在总量和规模上已经是世界第一,但在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我国船舶业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少差距,还不是造船强国。
今后5年,是我国船舶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船舶工业由大到强之路怎么走?突破口在哪里?
1、由大到强,这一步有多远?
“造船大国到造船强国,看上去一字之差,却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船重工集团党组成员孙波说。
在船舶业三大指标中,最能显示未来走势的是新接订单量。我国去年新接订单占世界市场54%,超过一半,的确很“大”。
但仔细分析这54%的构成,就会发现还谈不上“强”。
2010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减弱,国际航运市场反弹,散货航运效益提升,国际市场散货船需求量上升,新订单以散货船为主。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低些的散货船恰是我国船舶企业的强项,因此我国企业新接订单占了优势。
过去几年的那轮“造船热”中,由于散货船是市场需求最大的船型,使得我国不少造船企业沉浸于眼前的繁荣,忽视了高技术船舶的研发。
相反,日韩等造船强国即便在金融危机期间,仍在坚持高端船舶品种的开发,并牢牢把握住了高技术船舶的市场订单。
此外,劳动生产率低、配套能力差、业务领域比较单一等问题,也是制约我国成为造船强国的关键因素。
这种大而不强的局面,对船舶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据船舶工业协会有关专家介绍,今年以来全球船舶市场需求出现较大变化。从船型看,集装箱船成交量持续上升,其中大型、超大型集装箱船的订造量增长更为迅猛;特种船、海洋工程装备的订造量大幅攀升。全球新船订单的争夺已经呈现出技术、品牌和质量的竞争。
此外,散货船运力严重过剩和航运市场持续低迷的双重打击,使散货船运费暴跌,多数船东出现亏损,导致散货船交付更加困难。
“未来,低附加值的船舶品种会不断受到市场变化的冲击,风险将进一步加大。而高附加值的船舶,需求会不断上升,价格稳定。”上述专家认为,改变目前过于依赖散货船订单“一支独大”的局面,全面推动船舶工业由大到强,已经迫在眉睫。
2、优化提升主流船型,进军“三高”船型
4月底,由沪东中华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首艘8888箱超大型集装箱船在上海正式命名。这艘被命名为“东方北京”的新船总长334米,超过了3个国际标准足球场的长度。首次采用了新型柴油电喷主机,进一步提高了船舶的自动化程度,并能在航行中大量节省能耗。这是迄今为止我国造船企业自行设计和建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最大型集装箱船。
“我国要向造船强国目标奋进,不仅要„振兴‟更要„调整‟。”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副会长于世春指出,高技术、高附加值、节能环保型船舶已经逐渐成为船东首选,这正是我国调整的方向。
近年来,面对国际船市的大幅波动,我国两大船舶企业——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简称“中船重工”)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船集团”)仍然取得较好的经营业绩,造船完工量位居世界前列,新接订单逆势提升,与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开发新船型密不可分。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中船重工近年累计承接18万吨好望角型散货船69艘,30万吨超大型油船69艘。中船集团则向市场推出了7.6万—32万吨系列原油船,1400—8530箱集装箱船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船型。同时,两大集团都已经具备了1.35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的设计建造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产品结构优化,一方面是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这三大主流船型的优化提升,另一方面则是进军高端。“十二五”规划提出,要重点发展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大型液化石油气(LPG)船、远洋渔船、豪华游船等船舶。
以被誉为船舶业“皇冠上的明珠”的LNG船为例,因为能够把天然气在零下162摄氏度进行液化运输,LNG船不同于一般油船和集装箱船,是国际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三高”船舶。过去10多年里,韩国等少数国家一直垄断LNG船的市场,而中国作为新生力量,正在努力进入这一领域。
“十一五”期间,中船集团突破了LNG船建造关键技术,成功交付了5艘14.7万立方米LNG船,实现了中国LNG船建造零的突破。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也已完成22万立方米和26万立方米LNG船的设计研发,具备推向市场的条件。
我们在不断向高端进军,日韩企业并没有停下脚步,其高端船舶的技术优势仍然明显。孙波认为,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不仅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也要求船舶企业全面转变管理方式,发展与之匹配的现代造船模式。中船重工在“十二五”期间将不再搞大的产能投入,而要着力提升“软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精细化管理能力,把产能充分发挥出来,以“精”取胜。
3、吃透国际新标准,提高核心竞争力
近日,由中国重工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研制的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通过了国际海事组织专家组的评估和中国船级社的认可,成为我国与国际同步、唯一获得双项认证的该类产品,并实现接单。
船舶航行过程中,为了调节平衡和吃水深度,都需要在船舱内导入压载水。压载水排放过程中携带的有害水生物会破坏接受水域的生态平衡。为了控制这一问题,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和管理公约》,要求各类远洋船舶不得晚于2017年安装压载水处理系统,使压载水达到排放标准。
一旦公约生效,若我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技术和产品,必然要受国外技术和产品的制约。而青岛双瑞研发成功的压载水处理系统,意味着我国能够凭借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国外在同一起跑线开展竞争。
近年来,在追求更安全、更环保趋势的推动下,国际海事组织不断推出新规范和新标准。“十二五”期间,包括新船能效设计指数、压载水公约、船舶噪音控制等在内的重要国际新规范、新标准将对船舶工业带来新考验。
新规范新标准将是一把双刃剑。适应了,就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与其他造船强国一较高下。不适应,就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和更高的技术门槛。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我国船舶行业要适应国际造船新标准,建立先进造船模式。只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就无法绕开新标准。吃透国际标准、提高核心竞争力是我国船舶工业真正做强的必由之路。
客观上讲,这些国际新规范、新标准对我国大部分船企而言,要求还比较苛刻。专家表示,要完全满足日益严格的新规范、新标准要求,企业不仅要从技术层面进一步优化船体线型、降低空船重量、大量采用环保动力系统等,还要从操作层面进一步改善作业环境,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
“在适应国际新规范、新标准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提高国内标准水平。”孙波表示,船舶企业也应结合实际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增强我国在标准制定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做出贡献。
4、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关键要提高利润水平
日前,从巴西海域传来消息:由大连船舶重工建造的国内首座技术性能最先进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正式投入油井钻探作业,这座“海上巨无霸”最大作业深度达10000英尺,可满足在世界各海域作业要求。经过实践检验,其技术性能完全达到设计标准,这是我国在高精尖海洋工程产品建造上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放眼整个海洋,除了传统的造船,船舶企业还有十分广阔的空间。其中,海洋工程装备既是与造船最接近的领域,也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制造业。同时提出,船舶行业要加快海洋移动钻井平台等自主设计建造步伐。
中船重工“十二五”将力争进入世界500强。“500强看的不是产量规模,而是看销售额。”孙波介绍,建造一台30万吨油轮,售价约为1亿美元;而生产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尽管核算载重吨仅为4万吨,售价却可以达到约6.5亿美元。“要进入世界500强,要建设造船强国,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必不可少。”
目前,中船重工已经成功建造了高技术含量的JU2000型、CJ46型等10余座自升式钻井平台,掌握了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关键技术。中船集团近年来则成功交付了国内吨位最大、技术最先进的30万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使我国在FPSO的开发设计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应该说,我国在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制造能力上,与造船强国相比有一定的竞争力,这也将成为借助海洋工程装备打造造船强国的重要基础。
前景美好,但从振华重工等上市公司公布的2010年年报来看,海洋工程装备业务毛利率不足10%,与国际平均30%的水平相比明显偏低。专家表示,在不断提高设计制造能力的同时,我国企业还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利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