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综述核电厂现状及发展以及个人对核电厂的认识和理解
个人对核电厂的认识和理解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发展的核电到现在为止已经走过了六十多个年头,发展的道路当然是不平坦的,经过三里岛事故和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以及近期的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我们都可以看得到,核电拥有的不仅仅是经济、环保等优势,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下面我们将一起走进世界核电发展史,探讨核电现状,以及本人对于核电的陋见。
(一)、世界核电发展史:
第一、高速发展阶段: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全世界共有242个核电机组投入运行,属于“第二代”核电站(上世纪60年代,陆续建设30万千瓦及以上的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核电站)。受石油危机的影响,以及核电的经济性和环保性,核电经历了一个大规模高速发展阶段,鼎盛时期平均每17天就会有一座新核电站投入运行。
第二、减缓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1979年的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1986年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使得全球核电发展迅速降温。从这时候开始,人们开始重新评估核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为确保核电站的安全,世界各国加强了安全设施,制定了更严格的审批制度,我们知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会发生如此严重的
事故其实和当时的核岛的结构有很大的关系,那时候是缺少安全壳这一结构的。
第三、复苏阶段: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对环境的重视,核能凭借其作为清洁能源的优势而重新受到青睐。同时,经过多年的技术发展,以及安全措施的保证实施,核电的安全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世界核电的发展开始进入复苏期,世界各国制定了积极的核电发展规划,法国核电发电比例甚至达到了80%,欧美各国加快发展核电。以美国、欧洲、日本为主开发的先进轻水堆核电站,即“第三代”核电站(以美欧开发“先进轻水堆”,美国以AP-1000型为代表),取得重大进展。
(二)中国核电建设历程
1983年5月5日签订中法核电合作备忘录,计五条。主要内容:法国供四座核岛,常规岛英国两套,法选两套,均由法总设计。
2001年4月19日报道,核电专用电缆在天津诞生,核二院等单位研制1E级K3类电缆通过专家鉴定,国内首家寿命达到50年;2001年5月17日报道,我国新一代、第一座高温气冷核反应堆在京建成。世界最新技术,继美、英、德、日后第五个掌握的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在首都建电站的国家。
2004年7月,我国共有9台核电机组投入运行,装机容量701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1.6%。
2008年5月30日,我国首家AP1000核电站钢制安全壳(CV)及模块专业制造厂在山东海阳市建成投产。
2009年2月,我国核电具备规模化发展。1公斤铀全部裂变所释放的裂变能,大约相当于2500吨煤,或2000吨石油燃料所释放的能量。核电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火电的1.6%,且不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
(三)个人对核电站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可以从世界的核电发展史看出,总的来说核电厂的发展历史还是比较短的,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取得这么多的成就,可以断定大多数发达国家在核电上的投入是很大的。以法国为例,中学的时候就学过法国的核电是代表了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其核电发电量更是占到了很大比重,有80%,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是法国的地理条件等等要求它大力发展核电,法国是发达国家,那么它对保护环境的认识等方面也确实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认识的更加到位一些,所以核电在法国的发展是势不可挡的,同样对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来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要发展核电的理由,建设的核电厂也是各有各的特色,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以发展压水堆(即轻水堆)为主时,加拿大选择了重水堆,重水堆用天然铀作燃料,当然其反应速率也应当是比压水堆快,但是也因为其采用天然铀,使得重水堆的成本过高,大多数国家也都不具备发展重水堆的技术水平。
中国在初步发展核电的时候,向外国借鉴了不少经验(当然它们给我们的技术不能说是最最先进的),但是我们往往都是花钱不讨好。近几年在世界核电厂如雨后春笋般突起的时候,中国核电站的建设也没有落后,我们建成并投入运行了像大亚湾、秦山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电厂,给我国的供电站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中国核电的发展也是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但是为什么现在为止我们的一些核心技术还是要靠外国,为什么我国的核电站是要外国给予帮助才能够建的起来?这个样子,我们永远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核电厂,一些核心技术有朝一日可能会成为外国对我们的要挟。核电厂主泵的制造,使我们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办法解决的一个问题,可能是我们技术欠缺,那么为什么在国家投入了如此多的精力、钱财和时间之后我们还是没有提高我们的技术?任重而道远!就中国核电站的建设,在此我还想提一下有关安全的问题,苏联切尔诺贝利事件确实是一次十分可怕的安全事故,除此之外,像美国的三里岛事件,福岛的核泄漏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应该从核电站事故中吸取各种经验。
我的论文到此结束,因为只是选修了一下核电厂设备,对于核电的种种理解确实是很浅陋的,但是也确实表达了我学习这半年的核电对于核电厂的一点点小小的看法,最后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突破已有的陈规旧俗,勇于创新,打造一个新的核电发展时代!
第二篇:核电厂对有害辐射的屏蔽防护措施有哪些
核电厂对有害辐射的屏蔽防护措施有哪些? 核电厂对有害辐射的屏蔽防护措施方面,我认为可以从两点进行讨论,即从员工个人与群体的防护、核电厂在建设生产过程中的防护两方面进行讨论。
一、员工个人与群体的防护
一、外照射防护方法:(一)、时间防护
时间防护的原理是:在辐射场内的人员所受照射的累积剂量与时间成正比,即个体所受辐照剂量=剂量率×辐照时间。
因此,在照射率不变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人体在放射源危险范围内停留的时间,即缩短照射时间便可减少所接受的剂量,或者人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工作,就可能使他们所受到的射线剂量在最高允许剂量以下,确保人身安全(仅在非常情况下采用此法),从而达到防护目的。
综上,时间防护的要点是尽量减少人体与射线的接触时间(缩短人体受照射的时间)。(二)、距离防护
距离防护是外部辐射防护的一种有效方法,采用距离防护的射线基本原理是首先将辐射源是作为点源的情况下,辐射场中某点的照射量、吸收剂量均与该点和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我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平方反比定律,即辐射强度随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变化(在源辐射强度一定的情况下,剂量率或照射量与离源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增加射线源与人体之间的距离便可减少剂量率或照射量,或者说在一定距离以外工作,使人们所受到的射线剂量在最高允许剂量以下,就能保证人身安全。从而达到防护目的。
综上,距离防护的要点是尽量增大人体与射线源的距离。(三)、源强防护 通过加入大量屏蔽物质,核辐射在穿透这些物质时强度会减弱,一定量的屏蔽物质包裹于核辐射源中,减弱核辐射源强,间接的保护人员安全
源强防护的要点是通过降低辐射源的强度,从而达到人员防护的目的。(四)、屏蔽防护
在工作人员与放射源之间设置屏蔽,减少其工作环境的辐射水平。
屏蔽防护的原理是:射线包括穿透物质时强度会减弱,一定厚度的屏蔽物质能减弱射线的强度,在辐射源与人体之间设置足够厚的屏蔽物(屏蔽材料,例如对于X射线常用的屏蔽材料是铅板和混凝土墙、钢板,或者是钡水泥(添加有硫酸钡-也称重晶石粉末的水泥)墙。),便可降低辐射水平,使人们在工作所受到的剂量降低最高允许剂量以下,确保人身安全,达到防护目的。
综上,屏蔽防护的要点是在射线源与人体之间放置一种能有效吸收射线的屏蔽材料。
二、内照射的防护方法:
我们都知道,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的途径有:食入、吸入、从裸露伤口进入、通过皮肤渗入等,防护的关键在于切断造成内污染的各种途径。(一)、集体防护
集体防护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加强通风;
2、稀释;
3、防止放射性物质扩散。(二)、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主要是针对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措施有:
1、正确佩戴个人呼吸用品;
2、严禁在控制区域进食、吸烟;
3、不带裸露伤口进控制区域工作。
二、核电厂在建设生产过程中的防护
一、核电厂对环境和社会公众的辐射危害主要是由于向水体和大气中排放放射性物质造成的。(一)、在核电厂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会产生气态废物、液态废物、固态废物以及放射性活化产物等,并可能将其带入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实体中,此类核辐射污染在排出前就已经经过了严格处理且污染的量非常少,可以说此类污染在合理范围内对环境和公众是无影响的。(二)、在核电厂发生了核事故的情况下,由于屏蔽设施遭到破坏,会导致裂变产物大量释放被释放进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实体中,故而严重的核事故会对公众和环境造成严重威胁,例如:1979年3月28日三英里岛核电站事故、.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史上危害最大核事故)、1957年10月10日温斯克尔大火、1993年4月6日托木斯克核爆炸、1970年12月18日加卡平地核事故
二、核电厂用于降低公众和环境照射的措施有很多,在电厂设计阶段、运行阶段以及出现事故阶段都有措施来保证公众和环境受到的影响最小。
这些措施涉及废物处理、安全措施和应急防护行动等各个方面。(一)、设计阶段
核电厂的设计和选址必须考虑放射性流出物对环境、生态和公众的影响,核电厂应能保证在发生最大可信事故条件和不利的扩散条件下也不会给公众带来不可接受的照射。除了要电厂本身的技术要满足要求外,众多外部因素也是必须考虑的部分。
1、外部事件:如反核能运动。
2、厂址和环境:
(1)地质方面要求非火山地震带,没有岩层断裂;(2)水源方面要求核电站当地水源最小的年份也要满足核电站用水;
3、人口和社会资源分布:
(1)当地居民密集度,一般不建设在大城市傍边,一般建郊区;
(2)电站需要一个缓冲区,应急缓冲区,包括出现事故后的人员撤离响应考虑,考虑当地风向的一般情况,考虑当地大气的一般流动情况;
(3)能源需求,核电站的发电是高科技,一般给区域用电负荷大供电,所以一般建在工业地区吧;不过交通考虑较小,这点不同于火电站需要大量化石能源供应那样;
(4)地区经济,核电站的效应是明显的,包括经济效应和环保效应。(二)、运行阶段和事故阶段
为了防止放射性物质向环境释放,在电厂的设计中考虑了多重屏障和包容体,对放射性物质进行有效包容。
如:将燃料芯块包裹于燃料包壳之中,再将燃料包壳包裹于一回路压力边界中,最后再在最外部加上安全壳予以保护。
(三)、为了使公众所受照射低于管理限值和设计目标值,需要严格控制放射性物质的排放量。
(1)首先,放射性废物在排放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处理和监测程序;
(2)其次,对于废液和废气的排放,规定放射性产物在水中和空气中的浓度不得超过限值,包括排放总限值和浓度限值;
(3)最后,许可证持有者接受社会公众和相关检测部门的监督,信息公开保持常态化。
结语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核电厂对有害辐射的屏蔽防护措施方面,从员工个人与群体的防护、核电厂在建设生产过程中的防护两方面进行的讨论。从讨论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核辐射的防护问题与核电站的建设运行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涉及到大量物理、经济、地理、政治问题,故而我们可以得出核电厂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大问题,光是辐射防护问题就使得核电厂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
(共计2415字)
第三篇:浅谈对管理学的认识和理解
浅谈对管理学的认识和理解
一、管理学的流派及演进
1、管理学的流派
20世纪初诞生的管理学随着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努力,理论与实践均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流派叠出,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产生。哈罗德·孔茨曾写过两篇著名的论文《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61年)和《 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80 年),对1980年前的管理学领域内精彩纷呈的理论、主张等进行精辟的归纳与分析。他认为到1980年为止,管理学至少已发展有十几个学派,典型的有:古典学派、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学派等等。科学管理原理代表人物是泰罗,该学派认为,管理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管理方式或方法,因为人的科学工作和协作及对人的激励与效率关系的研究实为发展出相应的管理方式方法而已。古典组织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是法约尔和韦伯,他们对管理活动中的各类组织及其行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行为科学学派代表人物有梅奥(E.Mayo)、马斯洛(A.H.Maslow)、麦格雷戈(D.MeGregor)、卢因(K.Lewin)以及穆顿(J.S.Mouton)等,他们有的研究人际关系,有的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关系,也有的探讨人的本性及相应管理的问题,还有的研究正式组织中非正式组织问题、双因素模式、管理方式方法等。前者可归结为组织的动力学过程,后者可归结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方式的探讨。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C.I.Barnard),其研究成果不过是从经理人员在组织中的作用角度看组织如何有效运作。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西蒙(H.A.Simon)(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认为决策贯彻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组织就是决策,组织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然综观其著作,除上述观点为组织方面的外,其余主要是发展了决策的科学方法体系。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等研究内容,不过是组织及组织内管理的科学方式方法。经营管理学派是专门研究经营理论及经营中的管理问题。
2、管理理论的演进
管理自产生到现在经历了很多阶段,按照杨文士教授的观点基本可以划分为 5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是管理理论形成阶段,标志是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及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和经济理论》。在这一阶段,泰勒重点研究工厂如何提高效率,中心理论是配备一流工人、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严格的分工等,虽然这些理论相对经验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成分,但是把人作为经济人,忽略了人的其他需求。法约尔的重要贡献是界定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些职能使管理的内容更加明晰,对于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但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如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管理的职能又有新的拓展。马克斯·韦伯的主张是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因此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其他的管理学者还包括英国的厄威克与美国的吉利克,他们的研究理论是对前者的古典组织理论阶段的研究重点,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方法上研究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能动性没有考虑。
第二阶段: 行为科学理论阶段及管理理论的丛林阶段(20世纪30年代末到6年代)。20世纪30年代初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企业陷入低谷之中,如何从萧条中复苏,是管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这一时期管理学理论主要从人的行为角度出发寻求答案,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被要按高标准工作或者在竞争中取胜的愿望激励着;麦格雷戈的人的特性理论;波特和劳勒提出的复合激励模型—波特·劳勒模式。这些行为科学理论都是对影响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试图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组织绩效。因此行为科学理论侧重于人的行为分析。20 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管理理论,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这些管理学家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对管理学的不同见解,如巴纳德的社会合作系统学派,西蒙的决策学派,德鲁克的经验学派等。这一阶段管理理论丛林出现的原因是由于各种不同背景的管理学家对管
理和管理学的定义和所包含的范围,没有取得一致意见。这样就降低了管理理论的科学价值,不能对实际管理人员起指导作用。
第三阶段:以战略管理为主的研究企业组织与环境关系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这一阶段管理学界研究的重点是企业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环境变化,谋求企业的不断发展,较为突出的是管理学引进了战争的词汇—“战略”,安索夫的《公司战略》一书的问世,开创了战略规划的时代。1975 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的出版,标志着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战略管理阶段强调企业根本的长远的规划和策略。同时这个阶段还强调企业和外界环境的关系,如劳伦斯和罗斯奇合著的《组织与环境》(1969年),卡斯特和罗森茨维克的《组织与管理—系统权变的观点》,这些管理学家的观点是企业组织应根据外界环境制定自己的战略,强调环境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同期迈克尔·波特(1980年)发表的《竞争战略》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深刻分析所处的外部环境,如五种竞争力量,三种基本战略等,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选择自己的竞争战略。总之,战略管理阶段侧重于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制定企业长远的发展规划以及自己的竞争策略。
第四阶段: 企业再造时代(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80年代以后,企业组织越来越不适应竞争激烈的环境发展,盲目扩张的“大企业病”成为企业适应快速响应市场的阻碍,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技术上提供了支持,因此迈克尔·海默与詹姆斯·昌佩合著的《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阐述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快速的响应市场,必须要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使企业重获活力,因此BPR为起点的业务流程再造成为这一时期的新的管理热点。这一阶段管理学的研究热点是对企业组织进行重组,打破原来的组织分割,建立面向市场能快速反应的组织形式。
第五阶段:全球化和知识管理时代的组织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后)。1990年,彼得·圣吉所著的《第五项修炼》标志着学习组织管理方式的成立,这种观点认为在目前经济激荡的时期,谁能掌握比对方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谁就更能在竞争中取胜。因此应把整个企业建立成学习型组织。除了学习型组织之外,90年代还有一个热点问题就是虚拟组织,虚拟组
织与传统的实体组织不同,它是围绕核心能力,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等通讯手段与全球范围内的组织建立合作,合作的目的达到后,合作关系随即解散,因此这种组织能快速响应市场,使企业的适应能力更强。这一阶段研究的重点是企业如何能更快的响应市场,侧重点是组织的创新。
二、新时期管理学面临的挑战
1、组织的资源由以劳动力、土地、资本为主转向以知识与信息为主
传统的资源如劳动力、土地、资本和自然资源支撑了20世纪的发展。但21世纪,知识与信息将成为发展的最大资源。这一转变意味着传统的资源配置模式无法满足需求,未来的资源配置模式必须变革。
2、组织的成员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转变
在物质不甚丰富而又在逐步丰富的20世纪中,大众迫于生计更多地像一个追逐利益的经济人,经济学家们以此构造了他们的理论体系和现实的经济体系,然而在物质甚为丰富、人类生活有了大步提高之后,人们也许开始摆脱经济人的头衔,此时不仅经济体系需要重构,对人们工作努力的驱动源恐怕也需要重构。
3、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
环境变化速度愈来愈快,一些巨大的僵化的组织已不能敏捷地变化自己以适应环境,从而导致衰落乃至消亡。新世纪的到来使得一些肩负组织重托的人不得不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而担心,于是便有“第五项修炼”一说,以针对现时组织。21世纪中只有具有学习能力和超然思维的有机体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不败的地位。
4、21世纪人们的伦理将发生全新的变化世纪人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20 世纪众多约束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这些约束因素在21世纪发生变化之后,作为管理的出发者,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将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然而,重利不重义的 20世纪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应该转为全新的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以此来构造未来的社会和经济体系。21世纪的管理学将覆盖全新的管理伦理、管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5、信息爆炸将导致自信息搜索的困难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是信息爆炸的世纪,信息越充分,人们就越难及时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除非有比现今更为有效的信息搜索方法与技术。信息社会中的人就像一艘孤立无援的船独自在大海中寻觅。从所需信息的角度来看,一个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不充分信息的拥有者,如何在他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可能是21世纪管理学的拓展方向。
6、组织内部由分工走向综合即将过去的 20世纪是专业化分工大发展的世纪,人类从专业化分工获得了巨大的收益,20 世纪的文明可以说是专业化分工的文明。然而分工愈深愈细愈有可能偏离本原要旨,使综合性的问题难以处理和解决。21世纪可能是重返综合的世纪,人类或许可从综合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企业或许能在综合中获得新生,管理学或许要创造综合性的理论与方式方法。
三、对未来管理学发展趋势的认识
1、管理要素的侧重点变化且不断出现新的管理要素
通过管理学理论的演进路径,我们可以发现环境变化导致管理要素重要程度变化,导致管理理论的演进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知识、信息、时间、人才等要素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因此围绕着这些要素的管理成为未来的管理趋势。如信息管理、人本管理、柔性管理、知识管理等。另外管理使命不再是提高效率,首要任务将是精心培植核心竞争力。
2、管理竞争主体的变化—组织变革
未来的竞争并不简单的是各个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企业对市场的敏锐程度,谁最先抢占市场,谁就能最快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谁就能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因此围绕最终消费者而建立的战略联系或者供应链成为竞争的主体。管理活动的趋势不再局限于单个组织的内部,而是扩展到整个价值链、供应链和业务流程;集中所有资源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等新型组织形式应运而生,而围绕着新的组织形式的信息管理、战略管理成为未来的管理重点。
3、管理客体: 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变革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未来的管理重点不只是组织内部的事务,更加关注组织与全球的关系;管理的重点应是组织间的竞合关系、文化融和,竞合双赢;开始研究企业间的合作,研究整个供应链的效率;运用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分析管理问题背后的行为动机。
4、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变革
管理内容由对人、事物的管理转变为对知识的管理;研究方法突破定性分析,注重数学模型、经济学和计算机应用。
第四篇: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理解
我眼中的中国共产党
1921年7月23日,13位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在上海举行了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以后,这个只有几十位党员的小小政党,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漂泊,无数的尝试、挫折、失败、纠正,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实现了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统一复兴之梦,实现了带领亿万人民完成现代化建设的人类奇迹。伟大的历史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而实现这一伟大的原因值得我们所有人认真地思考。
我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起源于其先进性。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我当时认为红领巾是一个了不起的象征,因为只有班级里最优秀的同学才有资格成为少先队员,成为共产党员的后备军。那时候我认为,中国共产党一定是一个由无数的精英组成的集体,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被允许加入其中。
而真正影响到我对党的认识的是98抗洪时期的全民捐款,那时父亲跟我说,别的小朋友捐10块钱,我就应该捐20块钱,因为我是一名少先队员,必须要以身作则。那个时候我突然感觉到一种真正的高大,在我带着红领巾比别的同学多捐一倍的钱的时候。以身作则,带头奉献,那是一种比期末考试取得优异的成绩更加值得引以为豪的优秀。也是那一刻,奠定了我对于共产党的仰慕和追求。
初中的时候,我学习到了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的百年屈辱让我们每个人都学的满腔怒火,而历史也证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够救中国。这个结论不是理论的推究,而是历史的明证。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人民的幸运,也是中华民族的幸运,因为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合格的领路人,一个负责任的执政者。比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的北京,比较1945年日本全面入侵中国时山河破碎的惨状,再看看我们读书的窗明几净的教室和温暖的家,我仿佛从梦境中醒来,突然明白了老一辈口中那个带着无尽光环的中国共产党究竟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意味着什么。
从井冈山燎原的星火,到长征路上钢铁般的意志;从字字珠玑的《论持久战》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怒浪狂澜,中国共产党证明了自己的英勇与强大。这强大不在于武器装备或者是金钱,而在于这是一只有睿智头脑的军队,一只真正的由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有梦想的军队,一只代表着人民的利益,被人民视为亲人子弟的军队。中国革命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中国共产党也是在不断地探索与失败中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无论何时,中国共产党救中国的心没有变,中国共产党是来自于人民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没有变,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的立场没有变,也正是这些最本质的东西,最终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与支持。然而到了大学直至毕业之后,越来越多元化的世界和越来越自由的网络空间给我带来了许多困惑。更激进、更新潮的思想观念不停地冲击着我,显得我传统的对于共产党的崇拜之情有些“土”。我看到了种种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批评与质疑,来自于不同价值观的网络思想从各种角度否定共产党,激起了我愤怒与不平。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一切都离不开当年共产党先烈们流淌的热血,从一穷二白的1949年走到今天的繁荣昌盛,成绩有目共睹,伟业彪炳千秋,俗话说吃水不忘打井人,中国共产党于国有功,永远都值得我们铭记。
犹记得我小时候读过《从西伯坡到紫禁城》,觉得非常好看。里面一个情节是说,在共产党和平解放北平之后,毛主席跟周总理说,古时候书生们都进京赶考,而今天我们也要进京赶考啦,考官就是人民,考试内容就是我们革命党能不能当好执政党,能不能治理好国家。如今六十余年过去了,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毛主席了,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够治理好国家,还能够创造出带领13亿人口走向富裕的人类奇迹。有人说,中国的富强来自于中国的人口红利,但其实不是这样的,世界上越是大国走向发达越不容易,发达国家俱乐部中人口过亿的屈指可数,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世界上最庞大的人群即将完成这一伟业;有人说,中国地大物博,发展条件好,但不要忘了仅仅在1949年以前,这同一片土地上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饱受列国欺凌,难道仅仅因为历史翻过去了一年,这片被战火摧毁的满是断瓦残垣的土地就自动国泰民安了?有人说那是因为战火平定自然百业复苏,但也不要忘了抗美援朝、珍宝岛、西沙、越南和印度,那是中国共产党毅然御敌于国门之外,两弹一星成功发射,这才让战火再没燃烧到我们自己的土地上。
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地上不会自动结出果实,我们也不能忘掉中国能够走到今天,作为领路人的中国共产党在其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当然,中国共产党也曾走过弯路,但是我们摸着石头一步一步也终于自己纠正了回来,没有什么事情不需要学习摸索,对于一个政党也同样如此。革命需要学习,执政同样如此,但中国共产党永远是人民的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要这一性质不变,那它就永远具有自我纠正,学习进步的内在动力与机制,长青不老。
第五篇: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姓名:梁裕专业:09工商管理2班学号20091176
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管理信息系统是当今高度信息化社会中任何企事业战略发展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功建设和应用是社会组织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发展壮大的有力保证。近几年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
应用方兴未艾。管理信息系统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它是综合应用了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而形成的一门新的独立学科体系。什么是管理呢? 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指导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就是设计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效率的完成既定目标;管理就是决策.它是集于“管”与“理”及“管理”为一体的。什么是信息呢?近代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有一句名言:“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所得到的另外一种数据,这种数据对接收者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即为信息。那什么又是系统呢?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更好的掌握信息的管理是我们的必要任务,所以信息管理系统的学习更是我们不可推卸的任务。作为一个系统的管理者掌握了信息管理系统知识可以了解基本的组织功能,例如:市场,财务,制造,与了解计算机知识是同等重要的;还可了解组织变化动态学与了解技巧一样重要。了解决策和人的行为与了解程序知识一样重要。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在管理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管理系统中信息处理和决策的整个过程,并探讨计算机的实现方法。它是一个由人、计算机、通信设备等硬件和软件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可促使企业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使企业处于一个信息灵敏、管理科学、决策准确的良性循环之中,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所以,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信息系统在管理各项事务中有着普遍的应用,促进了企业管理工作的提升。管理信息系统是为管理服务的,它的开发和建立使企业摆脱落后的管理方式,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管理信息系统将管理工作统一化、规范化、现代化,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使现代化管理形成统一、高效的系统。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工操作,虽然管理人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然而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管理工作难免会出现局限性,或带有个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而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系统思想建立起来的,以计算机为信息处理手段,以现代化通信设备为基本传输工具,能力管理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这无疑是将管理与现代化接轨,以科技提高管理质量的重大举措。管理信息系统将大量复杂的信息处理交给计算机,使人和计算机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组织一个和谐、有效的系统,为现代化管理带来便捷。
在现代化管理中,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帮手,它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企业管理现代化中,组织、方法、控制的现代化离不开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和网络逐渐应用于现代管理之中。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和越来越复杂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企业有必要建立高效、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管理决策和控制提供保障,这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那么 我们该怎么样更好的学习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l.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3.具有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4.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5.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课程: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生产与运作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数据结构与数据库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程序设计实习、管理软件实习、毕业设计等。通俗地讲,就是从信息中发掘财富。它对我们有着怎样的影响?现代社会正是信息化社会,大量纷繁的信息如何管理并且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正是信息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与计算机结合,使计算机作为工具,信息管理更加有效和实用。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现代化,对信息管理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例如铁路订票系统,就是对车票这种信息的查询和管理系统。可以说软件开发的最主要面向的客户就是帮助企业制作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涉及咨询、服务、物流等很多行业,有很多的就业机会。毕业后干什么— 主要是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工作,还有一些信息管理的工作这是一个适应面相当广的专业。就业机会很多。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现代化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它不仅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管理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如何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有效的为信息系统的实用创造有利的条件?只有输入数据十分可靠,才能获得有用的管理信息。如果原始数据十分混乱,计算机瞎算一通,当然算不出什么结果来。如果企业本身没有建立符合大生产客观要求的制度方法,那么怎么能教会计算机正确工作呢?我们不能把计算机加以神化,期望它把企业从混乱中拯救出来,轻而易举地实现现代化管理。相反地,倒是要扎扎实实地搞好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为信息系统的发展创造条件。
其次,对员工素质的挑战。如果企业员工没有转变思想观念,对管理信息系统应付了事或者干脆置之不理,还有的不能理解和熟练操作,那么就没有必要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将其引进了。“三分软件,七分实施“这句IT业人士常说话足以证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企业文化培养新一代的工作人员,使之适应新技术应用和企业转型的挑战战?“管理不能脱离人的价值,不是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是一种植根于特定价值观念系统、习惯与信念之中的文化现象”。人是最积极的因素,人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对信息活动的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首先要有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思想渗透,使得关键的一些员工能够接受。其次要对员工进行实施方法论的指导,建立一支专门从事软件实施的队伍。相关员工要有效地利用上级给予的权利,同时要养成自己做决策的习惯。提高企业文化,作好人员选择和培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三,对技术要求的挑战。目前我国企业还缺乏称职的学信息人员,这是在技术
方面的最大挑战。如何用信息技术来促进企业管理?近年研究发现,信息系统的成败与服务提供商和用户的知识转移之间的知识转移有很密切的关系。信息技术的飞跃,正在促使企业管理发生深刻的变化。例如由于信息系统改变了企业的通讯状况,可能引起企业重组工作流程,重新分工,重新划分职权,重新进行企业的组织设计,甚至过去的服务地点、时间、办公桌相对位置等,也都可能作很大的调整。这些都需要全体员工有一个认识的高度,因此需要一个恰当的文化革新和培训来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学习型企业。这里所说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看书、办学习班,而是包括了企业在系统研究项目和产品开发、营销、技术支持过程中 学习,它强调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和团队学习。
第四,对信息安全和保密的挑战。信息系统几乎被组织内部每一位管理人员接触和享用,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组织与外界的信息交往也日益广泛和频繁,由于信息的易传播性于易扩展性,使得信息的安全保密工作难度大大增加。系统硬件的损坏或信息的泄露会给组织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信息系统的安全与保密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信息系统管理工作。防止有意无意的破坏系统硬件及信息资源行为的发生,防止有意窃取信息资源行为的发生是系统安全与保密的关键。同时,员工的保密意识和保密技巧也应该得到有效地培训。
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主要体现在减少人力和提高劳动效率上。其次,是用于管理以提高效益。而我国在管理信息系统方面还处在初始阶段,多数管理者和员工的思想观念还跟不上信息时代的步伐。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法、权力结构和人们习惯的革新和变化是管理信息系统引进、运行管理和维护的关键,所以为了思想观念的革新,企业文化的革新应该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