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留守儿童问题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原因分析
一、学校因素
课程安排和和学生评价标准不合理
1.课程设置方面
一、课程结构不合理
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之下,考试为纲。因此两语一数这三门课程节数较多,其他如自然、地理等自然科学一类的课程安排较少。
二、实践课程少
教师上课一般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授,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学生缺乏动手操作能力,不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
2、评价标准方面
一、分数决定论。长期以来,以分数高低划分好学生和差学生,只看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学习后进的学生则不大注重关心,导致后进学生因为觉得不受老师重视、看不起而厌恶学习。
二、听话与否论。教师教书育人,最不喜欢遇到顶牛的学生,但由于个人的性格原因,有的学生对老师的教导不大听劝,他们也就被列入不受欢迎的学生行列。
家庭因素
(一)监护人责任缺位
孩子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这种共同生活能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育提供比较理想的环境。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至少一方不能够与这些孩子在一起生活,这可能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但单作为第一任教师、扮演者启蒙角色的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谁又能担起这个重任?
1、由祖父母、外祖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一般他们能做的只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不能在学习生活方面予以孩子更多的帮助。而又由于年龄、学历等原因,精力、能力受限,祖父母在孩子的教育管理上有时会力不从心,并且祖父母有隔代溺爱的倾向,在孩子犯错后不会深究责怪,放纵孩子,不利于提高孩子的是非分辨能力及自我反省意识。
2、由亲友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由于不是自己的孩子,碍于情面,一般不好对孩子加以严加教育,只能是放任自流。父母不在身边,而又缺乏长辈的约束,教育和引导,孩子的成长容易走弯路。也有亲友不能够善待留守的孩子,导致孩子们的孤独感加强,心理健康问题也随之加重。
3、随着父母期中一方生活。虽有长辈照顾,但因为缺少父亲或者是母亲的陪伴和教导,也不利于孩子的性格的全面。
(二)家长观念落后
1、落后的教育观。主要体现在重智、轻德、轻情感的教育思想和行为[1]。由于常年在外打工,不在孩子身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多,平时更多过问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又因为远离孩子,对孩子更多的是娇宠溺爱,而不是严格要求;而为了弥补孩子,则尽量在物质方面予以满足,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孩子家庭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是不足的。
2、落后的人生发展观。许多外出打工的家长对子女的未来缺乏规划,或者说规划很少。有的家长本来没什么文化,又发了点小财,读书无用论在心中滋长,对子女的学习不重视。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许多人也是抱着听天由命的心态。
三、政策因素以及政策的执行
就到目前为止已经出台的政策而言,无疑是可以为解决农民工本身的就业、落户和其子女的上学等问题提供许多帮助的,不过由于个中利益牵扯,其中的很多政策不能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
(一)中央的态度
早在200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其中第六条要求,流入地政府要对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 [1 ]《家庭教育观念落后的具体表现》,杭州日报 权利。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再次重申地方政府要进一步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
(二)地方的态度
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农民工们建设了更美观的大楼,更方便的交通设施,打造了更多的绿化,更干净的生活环境。但许多时候,付出不一定有回报,广大农民工的贡献往往会被那些享受他们辛勤劳动成果的城市居民有意或者无意地忽视掉。“如果给外地民工提供全面的服务,会带来更多的民工,会给城市的就业和管理带来更多的问题。”这是许多城市管理者和城市居民的想法。
但同时,改革也在进行。例如江苏省政府办公厅2012年四月份发文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并明确江苏省户口迁移政策。其中有一条:落户基本条件是有房有工作,租房不算。文件明确坚持以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为户口准入基本条件。
什么叫“有合法稳定职业”?就是指有传统固定工作,或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或取得营业执照、具有稳定收入并依法纳税;什么叫“合法稳定住所”?是指购买或自建的产权房,继承、受赠的产权房或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租房居住的显然不合条件。
这一规定明显将低收入的农民工收入群体排除在公安局户籍登记科的门外,有嫌贫爱富之嫌。而这一部分买不起房,不能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做出贡献的人群,他们的子女也就享受不到作为城市户籍人群子女的同等福利待遇。既然城市无法像家一般生活,孩子们只能留守老家。
四、社会因素
就社会因素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影响,将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已经区域发展不平衡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乡发展不平衡,具体显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2012年9月15日,首部《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发布,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并且贫富差距正在进一步扩大。于此同时,如果把城市居民收入中一些非货币因素,如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其他福利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会更大。
2、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具体体现在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软硬件方面:
一、教育方面 城乡教育差距体现在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比例上,就高中和本科学历而言,城镇别是乡村的3.4倍和43.8倍。而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作为从农村来的学生,对这一点感触颇深。小学毕业时,班上50多个同学中,辍学打工的有10多人,而读初中时,整个年级从初一时的4个班,到初中毕业时,只剩下3个班。
二、医疗卫生方面 农村医疗设施简陋,医生水平参差不齐,药品价格较高,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很多。
三、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农村街头巷尾能够看到的“要想富,先修路”等标语,则是浅显却又深刻地反映了农村居民希望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脱贫致富的愿望。
因此,为了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提高生活水平,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出门打工便成了广大农民的选择,但由于各种原因,进城务工的父母无法带孩子一起进城,只能与让孩子待在老家,留守儿童也就随之出现。
(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经常提到的东、中、西部地区是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两者相结合进行划分的: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 ;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29.3%;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5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但比较三大地区的GDP却不与其面积成正比 : 2
2011年GDP 北 京 16251.93 天 津 11307.28 河 北 24515.76 辽 宁 22226.7 广 东 53210.28 广 西 11720.87 海 南 2522.66 江 苏 49110.27 浙 江 32318.85 山 东 45361.85 福 建 17560.18 2011东部GDP之和 286106.63
安 徽 15300.65 江 西 11702.82 山 西 11237.55 内蒙古 14359.88 吉 林 10568.83 黑龙江 12582 河 南 26931.03 湖 北 19632.26 湖 南 19669.56 2011中部GDP之和 141984.58
重 庆 10011.37 四 川 21026.68 贵 州 5701.84 云 南 8893.12 西 藏 605.83 陕 西 12512.3 甘 肃 5020.37 青 海 1670.44 宁 夏 2102.21 新 疆 6610.05 2011西部GDP之和 74154.2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992年GDP 709.1 411.24 1278.5 1472.95 2293.54 646.6 181.71 2136.02 1365.06 2196.53
787.71
1992年东部GDP之和 13478.96
801.16 572.55 570 421.68 558.06 864.04 1279.75 1088.39 997.7 1992年中部GDP之和 7153.33
1624.51 339.91 618.69 33.29 540.52 317.79 87.52 83.14 402.31 1992年西部GDP之和 4047.68
表二为1992年和2011年东中西部市场经济发展20年的年均GDP增长率东部GDP与中西部GDP之比。
由表一,无论是1992年我国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20年后的2011年,东部地区GDP之和都高于中西部地区GDP之和。
由表二,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20年间平均GDP增长率都保持高位,从GDP增长率的相对差中并不能看出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有多大,但如果结合表一,则能看到地区GDP增长的绝对差。
而按照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GDP每增加1%,可以解决100万人到200万人就业(不同产业结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就业与GDP增长之间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农部门特别是第三产业的GDP增加成为创造新增就业机会的主要来源。
二、非农就业弹性虽处于波动状态,但并未表现出递减的趋势,而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而东部地区则是GDP增长最快,非农部门发展最快最大,创造农民工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东部地区现代化起步早,历史上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在改革开放之后接受大量内外投资,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迅速。
二、而在工业领域中,以轻工业为代表,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对雇佣劳动力的需求则吸引了大量来自中西部地区的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而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并且希望通过打工实现脱贫致富的剩余劳动力,这也就是“农民工”的由来。
三、家乡经济的落后、生活的贫穷迫使农民工离开自己的孩子,去到经济发达的东部,靠自己的双手去为家庭、为孩子、为自己获得到更好的生活。而孩子,只能留守。这也是“留守儿童”产生的直接原因。
(三)、城乡二元制
在1958年之前,中国人在全国范围内是可以自由迁徙和居住的,那时的户口本只是记录你姓甚名谁,并没有限制人的流动。直到1958年1月9日,第一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户口登记条例》。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上看,条例的出台表面是因为大跃进时期,农村人口生活贫困,为制止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保证城市稳定和物资供给而制定的;其实更深层次原因则是国家为集中一切资源,保障重工业优先发展,实现“赶英超美”的需要。
在当时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中国要实现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先进的工业国的构想,需要巨大的资金资源支持,而这一切几乎上只能来自内部。而单工业尚未发展起来时,只能是牺牲农业,利用有限的农业剩余来进行工业投资。通过粮食的统购统销制度以及户籍制度,在从农民那里拿走农业剩余的同时,也把农民束缚在农村和土地中。然后通过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控制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和身份转换。
而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制度,在接下的数十年间却被不合理地继续实行。户籍制度的长期实行使我国形成城乡界限分明、城乡劳动力流动受阻的经济社会二元结构。挂着农村户籍的农民不能享受拥有城市户籍居民所能享受到的各种社会福利,也就是说作为没有取得城市户籍的农民的后代,同样也就享受不到作为城市居民的待遇。所以农民工子女只能留守农村,这也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上海金融学院
邵帅
第二篇:“问题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问题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丰塘镇沙塘小学陈立霞世纪,是经济蓬勃发展,高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人、财、物的大流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青壮年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于是就出现了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和关爱,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环境、身心健康、人身安全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他们以后的成长。我针对我班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分析。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姓名:吴博常
性别:男
年龄:8岁
沙塘小学一年级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吴博常经常不遵守校规校纪;作业潦草,应付了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自制力较差,责任感淡薄;常去网吧上网,屡教不改;爱说脏话,爱说谎,爱打架,教唆同学跟他做坏事,勒令同学给钱;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我行我素。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只有奶奶抚养他,奶奶已经年老,管不了他。
三、调查访谈结果
通过调查、家访和对其本人的访谈,我了解到他在家里是独生子,父亲常年外出打工,疏于管教;奶奶年纪已老,无从管教。由于家庭监督和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就养成了他的懒惰,学习缺乏自觉性,责任感淡薄,自制力较差,不遵守校规校纪,我行我素。虽然托付于祖辈,但这种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四、个案分析
针对张某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我通过观察、家访、跟他父母打电话交谈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1、家庭环境的影响(1)父母的教育与监督缺失。父母由于与儿子远距离分隔,直接影响到对子女的教育效果。虽然父母没有不与家里联系的现象,但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还是有限的,根本谈不上对孩子的教育指导。父母与孩子相处很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母的“不闻不问”,亲人的隔代观念,陪伴他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就是泪水了。(2)长辈关心不当。奶奶年龄偏大,身体虚弱,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导致孩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监护人状况是无法胜任对留守儿童的正常监护任务的。
2、社会环境的影响:目前小城镇的社会教育还很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
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人之初,性本善。根据吴博常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不坏的,只是环境造
就了他性格。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于是我多次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其父母他们儿子的现况,由于奶奶已年老,不能管教其儿子,让他们中的一个回来照顾和管教儿子。我以温和的态度,耐心地说服,使他们认识到,教师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他们的儿子着想,孩子如果现在管不好,将来后患无穷。真心相劝,其父母也理解了老师的一番苦心,答应回来管教其儿子,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我也多次家访,跟吴博常的奶奶进行沟通,在多次交流中,我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她进行了传授,并让他的奶奶一定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不要过于宠孙子,让孙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与老师配合好,严格管教孩子。争取到了家长的配合,这是一次好的开端。
2、针对吴博常自制力较差,责任感淡薄;常去网吧上网,屡教不改;爱说脏话,爱
说谎,爱打架,教唆同学跟他做坏事,吓唬同学给钱等这些坏毛病,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教育他这样做的坏处,保护其自尊心,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对于吴博常的学习问题,用耐心、鼓励、关爱督促其进步。作为留守儿童,是家里近乎于无人管理的真空,他的自由空间太大了,作业常常不认真做。面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堂上鼓励他发言,得到同学们的表扬,让他觉得自己也是班里的重要一员,引导他对学习感性趣,进而激发他学习的积极性。
4、针对张某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
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奶奶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两个月的了解及教育,吴博常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吴博常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门功课,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第三篇: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
现留守儿童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各个阶层、各种岗位的人士对留守儿童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体现着中华这个大家族的和谐和融洽。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不是那一部分人的事情,必须全民动员,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国家等等共同参与,通过多种渠道一起努力。我认为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是沟通、引导、教育的缺乏。
一是沟通。有了沟通就有了交流,孩子的心扉才能被打开,感情才能得到满足,心里话才能有地方说。我认为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关键、最根本的问题。只有沟通,孩子们的焦虑、紧张、交往能力差、内向、孤独、软弱、胆小、不合群等一系列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二是引导。通过语言、行为、活动、宣传等各种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引导,使其建立正确的物质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感恩心里,树立远大理想。三是教育。包括文化教育、安全教育、文明教育、生理卫生教育等。
理论是指导行为的基础,只有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去,才能体现其价值和意义。关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从我的实际出发,现做如下几点思考:
1、对留守儿童及其身边人进行调查,找出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并请教有关专家,提出正确的合理的解决办法,整理编辑成册。
2、整合有关资源,与留守儿童建立长期的、有效的对接关系,不断完善对接机制。
3、请心理老师定期做心理辅导。
4、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活动,对留守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行引导。通过实际行为感化留守儿童。
5、定期进行学习辅导。
6、利用展板、橱窗、宣传栏、广播、影片等宣传渠道,进行安全、文明、卫生等方面教育。
7、开展团体活动,增强团队荣誉感,增进同学之间友谊。
2011-5-12 10:50
第四篇:关于造成留守儿童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关于造成留守儿童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作为一名基层的执业律师,借办案的机会,对这一个群体的教育、生活等状况进行了走访调查。现对我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 基本概况
吉安是我省相对较贫困的地区。这里丘陵起伏,山区较多,人民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许多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以求改变家中生活状况。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类型,而年轻人外出打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甚至亲戚来照顾。
二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这些留守儿童中很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具体表现为: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骄纵、蛮横,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其中还有一部分孩子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因素,我县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监护人大多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 1
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必须耕田种地、喂猪养牛等,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这群监护人仅仅为孩子煮煮饭、洗洗衣。特别到了农忙季节,他们自己连吃饭都没有时间,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孩子,有时还必须要承担起家里部分家务。更有甚者,连几岁的孩子也在下地干活。至于如何教育孩子,监护人对于“听话”的孩子便表现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便挂在嘴边说说,关心学习却无从谈起。而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监护人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由于这部分孩子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本应天真烂漫的孩童,变为“早熟的大人”。
(二)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调查中发现,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照顾。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爷爷奶奶越发怜爱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监护人秉持着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的思想,对孩子过度溺爱。但对需要注意的生活细节却不予指导甚至误导。久而久之,孩子变得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精神,怕困难、怕挫折。日积月累,养成了诸多坏脾气的孩子,家庭教育的艰巨性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三)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据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家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因此平日里拼命压抑自己的想法,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可一旦离开了亲戚,就拼命
释放自己被压抑的情绪,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三、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
(二)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三)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地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使孩子心里逐渐形成了“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人生取向。
(四)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引导,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的有,赌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还有谈情说爱的,有些甚至还发生了性行为。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各种复杂、不良现象都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但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四、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一)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在身边就没人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即使有心也无能为力,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三)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只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
(四)复杂的社会因素。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当成白的,把对的当成错的。这些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的影响着他们自己的人生进程,导致了留守儿童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古怪思想。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就要拔刀相助,花前月下谈情说爱比学业更重等等一切,是大多数留守儿童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风气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五、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
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每个家庭、各级政府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
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让他们更多地感受家的温暖,对他们进行心理的辅导,让他们远离不良事务。
二是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让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减轻农民子弟在城里读书的经济负担,使得更多的儿童不再因为没学上、没钱上学而和父母分隔两地,让他们拥有一个更完整的家。
三是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更大限度地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民辛辛苦苦在外务工是为了多挣点钱,早日过上好日子。如果在家乡就能通过劳动获得在外务工差不多的收入,我想很多父母都不会离开子女、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在外闯荡。如,政府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引进现代化农业企业,改进农民种田方式,种植特色经济作物,提升农作物附加值。所以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家民收入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四是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来看,监护人本身素质比较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生要原因。所以农村教育不但要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还要重视对家长们的正确引导与影响。首先要宣传好,改变他们的老观念、老看法,让他们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其次要为家长创造环境,提供平台,让他们参与到学习当中,不断地进步。
撰稿人:曾庆鸿 民盟吉安市委法律支部
第五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本文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分析其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措施,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措施
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天气干旱对农民种植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一、“留守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性格上存在很大的缺陷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1
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2、“留守学生”行为习惯较差
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3、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4、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们的问卷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二、“留守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1、注重家庭教育
目前多数家长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做好学校教育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3、结合社会力量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往往在自我价值认知及人我价值认知领域都存在很大的问题,针对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特殊性来看,他们往往不能正确体会爱,认知爱,付出爱,所以作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者,要常常从孩子的视角分析他们的问题,不能一味的放纵也不能一味苛责,试着给孩更多爱,让他们学会体会,认知和付出。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孙晓军,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曹绍平陈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及对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NO.04
[3] 陈少华,马勇琼.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探析[J].玉林师范学院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