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15_《黎庇留医案二注》前言
《黎庇留医案二注》前言
一
在同姜春华老师的通信中,我第一次接触到“黎庇留”这个名字。此后多年,想找黎庇留先生的书来读一读,却一直未能找到。
来香港后,陆续有不少同道来访。在同他们的谈话中,我屡屡问及黎庇留先生,因为黎先生是广东人,也许他们知道,但遗憾的是他们都不知道。去年春节前,在浙江读博士学位的李凯平君回到他的母校浸大。他来看我,告诉我,他已经为我找到黎庇留的医案。不久,他就给我送来这本医案的影印本,真使我喜出望外了!这本医案是由广东省中医药研究委员会于1958年11月出版的,印数1000册,黎少庇选,肖熙评注。全书共载医案50余则。
关于黎庇留先生的生平事迹,从这本医案的“小言”及几篇序文中,仅知:庇留先生是广东顺德人,以儒通医,专师仲景,为清末民初粤医伤寒名家,行医历数十年。晚年曾著《伤寒论崇正编》五卷,都数十万言,于1925年刊行。其后又编成医案一册,以与《崇正编》相印证。唯原稿早已散失,今所集者,不过十一而已。选入者多为要案、奇案,常用之桂枝汤、大小青龙、大小柴胡、理中、白虎、承气诸方,应手而愈者,则不可胜纪。云云。
后来,柯兰老师为我在网上查到有关黎庇留先生的一些资料:《伤寒论崇正编&S226;左公海序》:“黎庇留茂才,博览四部,最癖医书,抗志希文,尊师仲景,读逾万遍,背诵如流,旁览百家,??”《黎庇留医案&S226;小言》说:“生平论证处方,一是以仲师大法为本,故其手录验案,皆据经方而治效者。”“建国前,广州内科中医可分为经方(伤寒)、时方(温病)二派,以时方派居多。清代末年以专研经方著名的有陈伯坛(英畦)、黎庇留(天佑)、谭彤晖(星缘)??”“??当时在广州医林中,与以专研经方著名者陈英畦、易巨荪、谭彤晖一起被称为‘四大金刚’,是岭南中医伤寒四大家之一。??”“当时,政府提倡发掘名中医治病技术,黎庇留中医师也在提倡发掘之列。遂由政府出资印刷《黎庇留医案》一书发行。可惜只发行一千册,在下当中医学徒时,家师从其友人处借得此书,声明只可借七天之期。时间无多,只好用手抄存阅,七天期满,予亦抄写完毕??”这样,我们就可以对黎庇留先生多一些了解了。
至于这本医案的述评者肖熙先生,与我则有一面之缘———不过是在朱良春老师赠我的一张照片上。
肖先生其时供职于广东省卫生厅,他大约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和朱老同学,都是章次公先生的学生。这张照片就是在1956年朱老和他同在北京参加一次会议时,和章次公先生在卫生部门前的合影。照片上的肖先生大约40来岁,个子比较矮,一望便知是个聪明人。
二
这本《黎庇留医案》,虽只50余案,但《伤寒论》六经病悉在其中,用《金匮要略》方者亦有数案。全书以内科疾病为多,也有一些妇科、儿科、外科医案。
这些医案,大都为重病、急病、疑难病的治验。其中有很多救误的医案,如“久疟致虚误下”案,患疟,多服凉药及甘遂等攻药,种种虚象显露,一日忽然挟其卧席狂奔,欲投海,黎以为孤阳浮越,虚极乃有此状,用真武汤合桂枝龙牡;如“腹痛戴目峻下例”案,腹痛甚,腹胀甚,躁狂,黑睛上窜,黎确定为“阳明悍气”,当急下之,半日之内,用大承气汤四剂;如“三黄泻心汤治大咯血”案,“仰面大喷,如水喉之发射然”,黎以为“如此热甚,非釜底抽薪不可,即与三黄泻心汤”;如“产后腹肿满”案,分娩后腹大如故,血与水点滴未流,医用生化汤,而其腹日大一日,几有欲破之势,疼痛异常,黎以为水血相混,腐败成脓,热极气滞,非大猛烈之剂,不能攻取,用桃仁承气合大陷胸汤。这些案例,都极为精采,认证既真,用药又果敢,所以才能挽狂澜于既倒。
黎庇留先生善用四逆汤起大症,案中用四逆汤就有十余案之多。如“盛暑少阴直中”案,其人盛暑为寒邪直中,由眩晕而昏迷;如“月经过多”案,头眩心悸,面无华色,屡服补气补血药无效;如“四逆汤之霍乱症”案,呕吐下利,“下利腹痛之四症,下利而肢厥、牙关紧闭”;如“四逆汤治猝脱”案,素无病,忽倒地不省人事,手足厥冷,??黎氏敏锐地以“脉沉微,肢厥”为依据,果断地投以四逆汤,而收立竿见影之效。综合诸案,我们可以看出:黎庇留用附子、干姜,固然可以说是得心应手了,但并不象传闻中说的,黎氏认为古今剂量并无不同,仲景用一斤,他用也一斤,仲景用八两,他也用八两。相反,他是很审慎的,有的案例,他先用一般剂量,然后再酌情增加用量,如“咳症阴虚阳虚必辨”案,阳虚久咳,用真武汤加减,附子先用五、六钱,继之用至一两;干姜由二钱用至七、八钱即是例子。此为“渐进”,也就是“递增”的方法。
此外,他还有“渐退”之法,就是用四逆汤得效之后,即改用附子理中汤、真武汤。四逆汤用生附子,附子理中、真武用熟附子,用量也减少,附子理中有人参、白术,真武有茯苓、白术、生姜,扶助元阳之方针不动,而理中有健脾助运之功,真武有暖土制水之长,就变四逆之峻烈而为温和调理之方了。
由此可见,黎庇留先生用药果敢而又审慎,非学识与经验俱老到者不可为此。他的用药,也非一概“奇重”的,不仅干姜、附子如此,其它药量也如此,如“处方寒热,前后不同”案,甘草附子汤,桂枝用四钱;白虎汤,石膏用七、八钱;“产后发热”案,小柴胡汤,柴胡用八钱,黄芩用钱半,皆足以为证,传闻之不足信也。
《黎庇留医案》中还有一些奇案。一是见证之奇,如“木舌”案,花甲老翁,忽然舌大满口,不能食,不能言;“腹痛戴目”案,腹痛躁扰,床中有钱,摸之入口,竟可咬碎,无钱可咬,则自咬其臂,睁目但露白眼,不见黑晴,??皆证之奇者,足以广闻见。二是治疗之奇,如“真武汤治胁痛”案,谭母病左季胁满痛,苦不能耐,已服药70余剂,黎以面黄暗、唇白、舌上苔滑、脉沉迟,断为寒水用事,用真武汤,一剂而效。
“遗精之乌梅丸证”,遗精而用乌梅丸,古今皆无先例,先生不用一切敛精补益之品,而用此方收效于兼旬之内。从这些奇案中,足见黎庇留先生实深得仲师学术之精髓者。奇案不奇,在于合符中医理法,在于以辨证论治取胜,在于既善于继承,又有所发扬。学者苟能于此细加研究,必将大有进境。
三
肖熙先生的评按,写得很好。
他功底扎实,读书极多,文辞典雅。如果说,《黎庇留医案》与沪上曹颖甫先生的《经方实验录》可谓同时代人的比肩之作,那么肖熙先生的功绩就同当年的姜佐景君相伯仲了。不同的是,姜君为曹颖甫的关门弟子,是亲炙;肖先生则与黎庇留先生未谋一面,完全是从学者的角度,对黎氏医案进行评述阐发的。也是由于如此,所以肖熙先生的工作便显得小心翼翼,而不能尽展其学。尽管如此,当时学界对于这一工作尚“不无微词”(见本书“序例”)。真是奇怪。
当我读过这部医案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把这本已经不可多得的著作推出去,让它和广大读者见面,既作为读仲景书的重要参考,更可以从中学到前辈医家辨证用方的宝贵的实践经验。
我的工作,除了改正书中一些明显的错别字之外,更在拜读各案之后,信笔写下自己一些体会,附于四十多年前肖熙先生写的评述之后,僭谓之“二注”,藉此与读者交流。如果有些用处,要归功于时代和机缘;但限于我的学识,若有失当之处,则请高明不吝指正之。
新安吴楚
清代名医叶天士的祖籍是安徽歙县,而在他之前的顺治、康熙时期,歙县还有一位吴天士。
吴天士,名楚,字畹庵。他出生在医学世家,他的叔祖,就是著有《素问吴注》、《医方考》的吴昆(鹤皋)。祖父春岩公亦已医名。到了他生活的年代,家道已然中落,习举子业,又每试皆北,中年之后始以医为业,著《医验录》初集、二集传世。
吴楚是在“正业之暇”自学成才的。家有先祖留下的大量医书,为人治病,又极认真,肯用心思考,所以治验颇多。《医验录》中可法可传,可圈可点之案甚多。
观其风格,大抵与新安名家孙一奎、程杏轩相近,以辨证论治见长,兹举数例以见一斑:
1咳嗽失音案
张某失音,先是伤风咳嗽,经历十余医,服药二百余剂,而嗽日增剧,昼夜无停声,痰中带血丝,失音。吴楚诊之,脉沉微缓弱,右寸更无力,出前诸方数十纸阅之,尽皆麦冬、玄参、天花粉、黄芩、贝母、丹皮、枇杷叶、白前、桑皮、马兜铃之类。如此脉象,金寒水冷,寒痰凝结,奈何寒凉不休?乃改用宣通肺窍,温养肺金之法,用前胡、苏梗、杏仁、橘红、细辛、半夏、茯苓、桔梗、甘草、生姜,一剂而效,继以六君子汤加味,并用人参数分,音亦渐出。
某女咳喘,体素弱,病咳嗽气喘不能平卧,并一步不能一栋,已七日,所服之药,无非贝母、桑皮、麦冬、杏仁之类,诊其脉,极数乱,却极绵软无力,吴楚认为:数乱,乃咳喘之故,软而无力,则脉之真象也,乃肺气虚寒之证,用温肺汤(六君子汤加炮干姜、肉桂、黄芪、桔梗),一剂知、二剂已。
他感慨道:“不知何故,近来医家凡遇咳喘,必用麦冬、贝母以重寒其肺,否则桑皮、白前、苏子以重泻其气,甚至黄芩、花粉使之雪上加霜,而病无瘳时矣。”按“剂之重温,视疾之凉热”而定,而不凭脉,不审证,即投以套方套药,却正是医生的通病。《医验录》中,记载用温肺汤之杂颇多,吴楚说“喘嗽之有温肺汤,乃气虚肺寒的对之药,投之立安,无不立效”。是方以六君子补脾肺、化痰,更加黄芪以增补气固表之力,且半夏、橘红得姜桂则温肺之功益著。然亦不出补偏救弊,因证用方之理。
咳嗽、失音初起,宜疏利肺气,不可早用凉润锢邪,是其宝贵的经验之谈。
2眩晕案
某男不眠,咳而呕,两胁胀痛,痛引肩背,眩晕。前医皆以气血虚而用补益,无效。吴诊之,左关弦数有力,右关弦滑而濡(软),脉证合参,断为肝火上逆,湿痰久困,用半夏,陈皮、苍术、煨姜以燥脾之湿痰,黄连、竹茹、香附、白芍以平上逆之肝气,寻愈。
李老妇,既往体虚,眩晕,服人参即安。此次眩晕又作。吴诊其脉,两寸极洪大,极弦急,两天又极沉微,汗多,口渴,尿多,舌红紫,有芒刺。断为心火亢于上。肾水竭于下,若清心火,则恐增肾之虚寒,温肾命,而下元未受益,上焦已先炎。遂仿交泰丸意。用附子、黄连、生地、远志、甘草、茯神、丹皮、杞子、山萸、白芍、人参,一服汗敛,次日晕止。
按此两案叙脉颇堪玩味。仲景重脉诊,历来名医于此亦莫不究心,近几十年来,唯张琪前辈有一本脉学专著,吾友李世懋、田淑霄伉俪最近始推出《脉学心悟》,盖有感于脉学之日见荒废者也。
上案是肝火引动湿痰,治以和阳明、平厥阴之法,如滥用补益,则两碍矣。下案更为精彩,心火上燔,肾水内涸,上热下寒,不得偏治一边,乃为两难,仿交泰丸,以辛热沉雄之附子易肉桂以温下,黄连清上(心为肝之子,凉肝即所以清心),丹皮、白芍凉其肝,再以远志、茯神宁其心神,地黄、杞子滋其肾水,人参、甘草和调诸药。面面俱到,真不愧个中高手。
3胸痛案
某男,患胸胁痛,某名医用黄连、青皮、香附、苏子、旋覆花、贝母、花粉,愈服愈痛,渐至痛不可忍,夜不能卧,已数月。吴诊其脉迟数不调,口舌干,其痛在左乳下,痛时喜手按,饥则痛,食后缓。吴之:迟数不调,为虚,非火也;口舌作干,乃气虚不能疏布津液,亦非火也;痛而喜按,食后痛减,亦为虚。且痛在左乳下,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故此痛为胃气大虚,寒凉破气,正的对之仇敌。方用人参、黄芪以益气,白术、半夏以养胃,炮姜、肉桂以温中,少加香附、白蔻以快气。服一剂而痛减,三、四剂而痛止。嗣后凡辛苦劳碌即发,用上方立止。
按痛有虚实,不通则痛,不荣亦痛;不通为实,不荣为虚。
故景岳说:“虚实为察病之纲要”;叶桂谓:“通字当究气血阴阳,便是著诊要旨矣。”此案辩证极确,用药层次分明,亲切不肤,可圈可点。
我曾治陈某,患冠心病心绞痛,其时正值活血化瘀之风盛行,医用大剂破瘀,而痛不少止,渐至不能起床,动即痛作。我以年老正虚,面白,畏寒汗出,神疲,宜温心肾之阳,改用红人参、桂枝、附子、当归、淫羊藿、黄芪、姜、枣、炙甘草、胡桃肉数剂渐安,与此案略似。
4口渴案
某妇女,年三十余,口渴之极,喜饮冷水,不食而胸腹满闷,常微发热,医用花粉、玄参、麦冬、丹皮、百合、贝母、鳖甲之属而燥渴愈甚,腹益胀满,倦怠乏力,不能坐立。吴诊其脉,沉缓无力。云:此火衰于下,八味丸为圣药,譬之釜底加薪,而釜中津液上腾,乃用八味丸,附子只用八分,生地用至三钱,更加人参一钱,白术一钱,黄芪一钱五分,服二剂,口不作渴,十余剂而调复如初。
按肾气丸少用附子是取“少火生气”之意;加参芪补脾肺之气;白术健运中州;合芩、泽以去水湿,气足阳升,湿去津通,乃可上承,非见渴止渴所可效者。
5便血案
汪某妻,家境不顺,悲伤忧郁思虑恼怒兼而有之,忽大便下血,连下数回,势如暴注,头晕汗出,昏愦,六脉沉迟细涩,欲离欲脱。
吴楚认为:有伤于脾,则脾不能统,有伤于肝,则肝不能藏。本又虚弱,初则血随气之下陷而下行,继则血尽而气亦尽。拟大剂人参、黄芪以固欲脱之气,当归、熟地以养阴血,陈皮、甘草少许以和中,升、柴少许以提其下陷之气,黑姜、附子以助参芪固元气,日二剂,服二十日而脉有回机,渐有起色,再剂去升、柴,加重熟地,每日一剂,半年后得收全功。
按此即前人所谓:“有形之血,不得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者也”。新安医家中,吴楚之前,汪石山、程杏轩、郑重光都善用人参以起大证。家贫无力者,可以党参增大用量代人参,我曾用党参60克、黄芪90克治疗大失血虚脱取效。特附志之。
吴楚的《医验录》,自康熙刻本以后,一直无人问津,以至学界多不知有其人,上世纪87年代,始由安徽科技出版社收载在《新安医学丛刊》中,诚快事也。从前读《清代名家医案》,以为有清一代名医尽在此编,乃察其里贯,十九都在江苏,始知编辑者所见不广,其所珠遗者又岂仅吴楚一人。
《医验录》为诊疗笔记,文少修饰,甚至旁文多于正论,但浑金朴玉,终胜刻意雕刻。选录诸案,已作删压,既节约篇幅,又免移文过纸之嫌。读者欲窥全豹,自有原著在焉。
附吴楚语录人生他事犹可率意为之,独至医之一事,必须细心考究,临证倍加战兢,然后能审脉辩证,用药无讹。不可苟且草率,如诊脉时,如拈子着棋秤,指一落便起,人众则如走马看花,一览而过,不究病原,厌人琐告。
口干便云是火,发热即谓受风,便闭即攻,泄泻即塞,胀满即宽利,喘嗽即降气,遇痛即云无补法,失血遂恣用寒凉,夏令必云伤暑,冬月定是受寒,至一剂之误,十剂难回,一时之失,百法难挽。
医生用药,最贵灵通,最忌偏执。或泥某书之一字一句而不知曲畅旁通,或守一成方而不知揆时度势,或因一时之效而终生守之不移,或因一味之偶乖而终生置之不用,又或偏于学东垣而执定升补,或偏于学丹溪而执定清将,或偏于学仲景而执定峻重,或偏于学守真而执定苦寒。偏则不全,执则不化,胶柱鼓瑟,误事必多。
学问原无终穷,工夫不能间断。若因屡试屡验,辄自满足,不复研究、探讨,虽得手于今,安知不失乎其后?故愈得手愈读书,愈细心研索,兢兢乎以人命生死相关为念,庶几无愧为司命。
第二篇:《玉茗堂赋注评》前言
《玉茗堂赋注评》前言
(一)我出生于江西临川七里岗乡封溪村,少时读书于乡村。听老师说,汤显祖的爷爷汤懋昭就居住在我村边的酉塘。汤懋昭对汤显祖十分疼爱,祖孙二人常常在一起吟诗作对。可以说汤显祖的成就利益于其祖父的良好教育。壮时就职于七里岗乡党政办,工作之余,喜欢到酉塘走走看看。有村民说汤显祖写戏时就是住在村边那幢老房子里,房子
边上有一片罕见的竹林,有一次因过于动情哭晕在竹子林里。我看到老屋上有石额,上有“玉茗流芳”四字,惜前些年让村民拆售了。还好我留下了一张相片印在《七里岗乡志》上。村民又云:汤显祖小时候非常聪明,是因为他喜欢吃这个村种的莲藕。仔细一看,这地方的莲藕确实比其他地方要多一到二孔。后来,有人在重庆图书馆找到这个村的民国9年刻印的《酉塘汤氏重修族谱》,说其实这个村与汤显祖家族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族谱中收录了临川毓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张宗载写的序言,序言称酉塘汤氏"与临川玉茗诸 汤氏不相为氏者也。汤氏历酉塘自为族已数百年,与临川玉茗诸汤氏同为宣慰大夫万四所自出,而始祖刚断自银一公,而毫不攀援附和者。"这位校长就是在汤显祖家族墓地的旁边上的学校教书。按说应该无疑。可是,我们大家都知道,族谱作为封建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张校长这样写似乎是正本清源之意。但是为什么酉塘村边上还有湖墓汤家,为什么不与这个汤家也撇清关系呢?再一个,你修自己的谱,为什么要说到别的地方去呢?为什么特別地强调两者沒有关系呢?据1987年版《临川县地名志》注释:“酉塘下,在七里岗乡正北2公里山脚下。江、汤二姓杂居。始迁人江氏于明代嘉靖年间迁入。又清乾隆年间,汤氏始迁人汤文斌由西津渡汤家迁入。”而1987年版《抚州市地名志》注释:“西津渡汤家,在上东源2公里处的山脚下,105户557人。汤氏由抚州城灵芝山迁此建村,已历12代。”这实际上是表明了酉塘下汤氏是先由抚州城灵芝山(文昌里)迁西津渡汤家,再迁酉塘下村的。
后来,我又读到了比这个族谱更早的书,看到更惊讶的事。这本书是由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所著,嘉庆五年刊行的《夜航船》。在这本的书里,我惊讶地读到连汤显祖后人不识其祖的记载。如果说谱的记载说的是同祖不认,那这个故事说的是同宗不认。这个故事的全文如下:
亡友严又茗,明代至今五百余年,其所瓣香而心注者唯一汤若士,颜其堂曰:“又茗。”有荐之南昌幕中,主人调抚州,遂访临川汤氏后裔。得一副贡生,其人胡须满颊,腐气触人。又茗日:“久仰玉茗先生清风亮节,不识玉茗全集外,还有几种遗书否?”其人日:“客误矣。豫铭堂稿乃敝徒邵某所刻,仆为之批阅。尊驾所问玉茗堂集,舍下无书名,去问坊肆可耳。”又茗大哭。其家以为不吉,哄起一堂,几被诟骂。
这个故事记载的是作者张岱的朋友严又茗因仰慕汤显祖,到临川访问汤后人的事。这个故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汤族的人对他家的祖先汤显祖的印象的淡薄,连汤后人读书的都不知他家里有这样一位祖先,其他人就更不用提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知道,汤显祖一生蔑视封建权贵,常得罪名人。晚年淡泊守贫,不肯与郡县官周旋。这种性格作风使他同讲究厉行气节、抨击当时腐败政治的东林党人顾宪成、邹元标等交往密切。汤显祖赋闲在家时,东林党人李三才管理漕运时,曾希望引荐任用他,但汤显祖未答应此邀。由于东林党人开放言路指责朝政,触动熹宗时专权的大太监魏忠贤,魏忠贤开馆纂修《三朝要典》,在霍维华的基础上纂辑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有关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大案的档案资料,打击东林党,同时造编《东林点将录》等文件上报朝廷,1625年(天启五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次年,东林书院被拆毁。东林党人也遭到打击,杨涟、左光斗等许多著名的东林党人都遭到杀害。汤显祖的儿孙又是复社朋友,汤季云毁去他甲申以后所作的诗,更应当和清初文字狱深有关系。可以想知从南明到清初一段时间,汤家子弟和族人曾饱受许多逃亡的痛苦和政治黑暗的威胁。所以出现同祖不认、同宗不识的情况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二)好在真正的艺术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他应有的色彩的。也许正是经过了四百年的历史动荡与播迁,才让人感受到汤显祖真正的价值,才让人感受到汤显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对中国文化前途发展的启示。
汤显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其祖上四代均有文名:高祖、曾祖藏书、好文;祖父汤懋昭博览群书,精黄老学说,善诗文,被学者推为“词坛名将”;父亲汤尚贤是个知识渊博的儒士,为嘉靖年间著名老庄学者、养生学家、藏书家,他重视家族教育,为弘扬儒学,在临川城唐公庙创建“汤氏家塾”,并聘请理学大师罗汝芳为塾师,课教宗族子弟,生子汤显祖、汤儒祖、汤奉祖(汤凤祖)、汤会祖、汤良祖、汤寅祖;伯父汤尚质酷爱戏曲,还从事过戏曲活动;母亲自幼熟读诗书。
汤显祖天资聪慧,从小受家庭熏陶,勤奋好学。5岁时进家塾读书,12岁能诗,13岁从徐良傅学古文词,14岁便补了县诸生,“童子诸生中,俊气万人一。弱冠精华开,上路风云出。”18岁因病没能参加乡试,21岁中了举人,“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者也。彼其时于古文词而外,能精乐府歌行五七言诗,诸史百家而外,通天官、地理、医药、卜筮、河籍、墨、兵、神经、怪牒诸书矣。公虽一孝廉,而名播天壤,海内人以得见汤义仍为幸。”26岁时,在临川知县李大晋的赞助下刊印刊印了他的第一本诗集《红泉逸草》。
按他的才学,在仕途上本可望拾青紫如草芥了。但当时的科举制度已经腐朽,不以才学论人。万历五年、万历八年两次会试,当朝首辅张居正要安排他的几个儿子取中进士,为掩世人耳目,想找几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作陪衬。他打听到最有名望的举人莫过于汤显祖、沈懋 学等人,就派人去笼络他们。最终,沈懋学出卖了自己,中了高科;但汤显祖洁身自好,先后两次严词拒绝——在张居正当权的年月里,汤显祖永远落第了。张居正死后,张四维、申时行相继为相,他们也曾许汤显祖以翰林的地位入幕,但都被拒绝了。
34岁,汤显祖以极低的名次中了进士,布满荆棘的仕途从此开始。他先在北京礼观政(见习),次年以七品官到南京任太常寺博士。南京当时是“留都”,虽各部衙门俱全,实际上毫无权力,太常寺尤为其中的闲职。不过,当时的南京却是文人荟萃之地,诗文家不论,即戏曲家,前后就有徐霖、姚大声、何良俊、金在衡、臧懋循诸名家。汤显祖在此,一面以诗文、词曲同一些人切磋唱和,一面研究学问,作书中蠹鱼。
万历十九年,汤显祖上了一篇《论辅臣科臣疏》,弹劾首辅申时行和科臣杨文举、胡汝宁,揭露他们窃盗威柄、贪赃枉法、刻掠饥民的罪行,疏文对万历登基以来的政治都作了抨击。疏文一出,皇帝大怒,一道圣旨就把汤显祖放逐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为典史。一年后遇赦,内迁浙江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听说朝廷将派税使来遂昌扰民,汤显祖不堪忍受,递了辞呈后,也不等批准就扬长而去,回到家乡。
汤显祖创作过诗文等,但成就最高的还是传奇。他是继关汉卿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戏剧家,戏剧创作现存主要有5部,即“临川四梦”及《紫箫记》。其中,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属《牡丹亭》。
汤显祖晚年淡泊守贫,不肯与郡县官周旋。这种性格作风使他同东林党人顾宪成、邹元标等交往密切。《明史》记他“意气慷剀”,“蹭澄穷老”,这评语颇能概括其生平之要。
(三)作为明代著名的戏剧家、文学家,戏剧研究是汤显祖研究的主流,历来论著众多,但是当年汤显祖却主要以词赋和古文而出名。其为辞赋,精于章法,长于议论,笔力豪赡而体式多变。沈际飞在《玉茗堂赋集题词》中说:“玉茗堂赋有二体:一祖骚,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多僻字险句;一祖汉、晋,感物造端,材智深美,洋洋洒洒,而浮曼浅俚处,亦不乏。大抵铺张扬厉,长于序述,于风比兴雅颂之义,未之有获焉。盖善为赋者,情形于辞,故丽而可观;辞合于理,故则而可法。有情有辞,有辞有理。故以乐而赋,读者跃然喜;以愁而赋,读者愀然吁;以怒而赋,令人欲按剑而起;以哀而赋,令人欲掩袂而泣。动荡乎天机,感发乎人心,然后得赋之神,而合古今之制。若士笔力豪赡,体亦多变,但远于性情,如后山所谓进士赋体,林艾轩所谓只填得腔子满。嗟乎,人各有能有不能,能填词或不能骚赋;而文章落官腔,则又未免多一进士为之祟矣。临川犹戛戛乎难之哉!”钱谦益在《玉茗堂文集序》也说:“磋乎!义仍诗赋与词曲,世或阳浮慕之,能知其古文者或寡矣。”他又在《历朝诗集小传》之《汤遂昌显祖小传》中说:“义仍少熟《文选》,中攻声律,四十以后,诗变而之香山、眉山;文变而之南丰、临川。尝自叙其诗三变而力穷;又尝以其文寓余,以谓‘不蕲其知吾之所已就,而蕲其知吾之所未就也。’于诗曰变而力穷;于文曰知所未就。义仍之通怀嗜学,不自以为能事如此。而世但赏其词曲而已。不能知其所已就,而安能知其所未就—可不为三叹哉!”沈际飞、钱谦益等人一再提醒世人注意,汤显祖除戏曲外,同时还是一位颇具成就的散文大家。汤显祖现存的辞赋作品不多,除了收入《玉茗堂赋》的27篇外,还有收入《海若问棘邮草》的《广意赋》、《龄春赋》、《感士不遇赋》3篇,收入《临川县志·艺文志》的《金堤赋》1篇、收入《才子牡丹亭》的《缙绅赋》1篇、收入《明海文》的《秋夜绳牀赋》1篇,以及收入《南柯记》第十五折“侍猎”中的《大槐安国龟山大猎赋》1篇,共计34篇。
《玉茗堂赋》收入的27篇赋作,从所涉及的题材和思想内容来分,主要有咏物赋、行旅与山水地理赋、抒情言志赋、纪事说理赋、怀人悼亡赋五大类。
咏物赋的对象有竹、鹤、图(画)、馆、湖、霖、亭、山、河、楼、彪、讲堂等,既有屋宇楼阁、山川河流,植物、动物,又有自然现象。有的赋作就物咏物,有的赋作表现出作者除欣赏之情以外的某种思想情感。有的咏物抒情,咏叹人生。如《吏部栖凤亭小赋》描写的栖凤亭的景物和人事。“端池蔽景,竹盯笼喧”、“吹台之梧对植,暗河之桂双掀”、“果多梅莫、草则兰荪”、“锦云披而花笑,珠露零而叶翻”。亭中的风景秀丽宜人。“选部群公,简要清通,并挺瑶山之干,俱韵竹林之风”、“缓带而临清燕,栩管而和雕虫”。亭中的游人品节高尚。短短文字,着墨不多,信手勾勒,犹如神来之笔,表达作者对选部清职的不屑和冲淡安逸的情怀,透出一种超凡脱俗的隐逸倾向。再如《青雪楼赋》:“惟人生之去来,像潮音之出没”、“思美人兮瑶草,荫山鬼兮女萝。奉浮生于尺暑,怀佳期于寸波。悲千秋其未弧,欢一日而已多”,借写景以抒情,感叹人生,追寻出路。有的讽时刺世。如《嗤彪赋》,写一只老虎经道士驯养,从身体到性情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威风全无,雄心销尽,成为供人娱乐的宠物。文中作者 发表议论,感叹有武有文(纹)的山中之王,只因贪吃一只跋羊,落入人设的陷阱里,在饥饿和窘迫中,“利器往而性泯”,天性完全泯灭了,成为人间的玩物。最后作者发出叹息:“足人间之翫扰,何气决之可存。谅如此而久生,固不如即死之麒麟。”这种巨猛之兽的遭遇,正是那些在威逼利诱下出卖了灵魂的人的真实写照。有的表现自娱心态。作者虽忧国忧民,心怀强烈的政治抱负,但是残酷复杂的政治斗争使他望而却步,只好寄情山水,写景咏物。所写赋作清新秀雅,情感真挚。如《池上四时图赋》《吏部栖凤亭小赋》。
地理赋的内容,有的描写山水,壮观神奇,气势宏伟,境界阔大。如《游罗浮山赋》,写罗浮山高大雄伟,风景优美:“有一花而四照,有五色而一节。或建日而无影,或嵌空而有雪。青珠怜风其欲乱,珊瑚丛生而愈活。神赓倚其雍容,仙希彩而撇拂。木客离筏而似语,山魁隐映而倏忽。”文词优美,描写具体,着力渲染了山中的美丽景色及形形色色的动植物。赋末二句“烨光景兮复不知乎天之所穷,靓凌兢兮吾以观乎日之所出”,尤其显得意蕴高远深沉。明代评论家帅机对这篇赋极为赞赏,评之曰:“编星灌锦,当令天台汗颜。”有的追忆历史,感叹现在。《秦淮可游赋》全文分为三段。第一段写的是游船出发前的情景。清风徐拂,皓月当空,作者和好友饮酒于秦淮河上时的情况,着力描写了观“楼台落日,山川出云”之景色及“玉树之长廊半阴,金陵之倒影犹赤”的周边景色。美哉,“望秦淮兮今夕”!在“减人从以轻舟”之后,“放宽波而试剧”开始开船游览了。第二段写的是荡舟秦淮河时看到的许多动人的美景。扁舟荡漾,画舫往返,“唳箫倡于邻舫,接棹讴乎伎籍”,时而有鸣琴奏管传来,乐音起伏于波浪之间,“吹激赏而弥亮,唱延凄而屡绎”,时而又有秦淮名伎婉 转放喉,“或唱惊蝉落叶,或歌飞鹊依依”,歌声在舷舟之中徘徊飘散,夹杂着文人雅士嬉笑谐谑之语,尽兴地在河中游弋,以至于“清觞已矣,良夜何其”。第三段写的是作者在舟中边饮边乐边观赏秦淮之美景时的感叹,“怆世路之悠悠,对旁人而咄咄”,发秦淮之怡情。直到“倏天鸡兮告晨,漾朝阳兮欲出。意悠扬而就分,兴淋漓而未毕。”天已放亮,汤显祖才和他的朋友依依不舍地告别秦淮河。大家分手后还是“虽映赏于蒹葭,尚留驩于蟋蟀”。短短千字,言山川之佳,赞才情之美,溢词丽艳,令人堪赏。
汤显祖的抒情言志赋既继承了汉代抒情言志赋的感叹志不获伸、意不得抒的思想内容,又多围绕着抒发心中的愤愈之情。作者怀着治世救国的抱负踏入仕途,但是在残酷的现实政治斗争中,在官场受排挤、遭挫折、受打击而借诗赋以抒愤,如《感宦籍赋》,以观《宦林全集》为发端,概述明官制大略及推选考课法后,描写宦海沉浮,登籍途径之艰难,历数荣辱无定,奸贤当道,宠辱颠倒之景状。公侯之子、卿相之孙登籍可以依托家族势力,不必学文学武,甚至作奸犯科者,“知无不为,践荣分谬”,也“争毫厘于此籍之上”,如此等等。官场的荒诞令作者痛心疾首,故叹息道:“磋夫!天下亦大矣,仕人亦伙矣。有凤凰之官,则必有蛆虱之使,有金玉之音,则必有粪土之士。……何必曹旧传而特笔,人物志以编摩。第登名于仕版,若险嗽以盈科。有规有矩,如琢如磨。谅有朝其必市,想无臣而不波。”流露出作者厌倦仕宦的心情和愤世嫉俗的之情,意蕴非常深厚。《高致赋》第一段说的是隐居生活的理由。“惟君父之体大,故忠孝之用长”,只有朝廷关系重大,才会用忠孝之人的长处。虽然我们都是“自成童而教仕”的饱学之士,“良骥仰枥于千里,妇人从车于四方”,却不能 一展抱负。况且“古引年而致政,亦节度其偶尔”,不要因为我一人来制定礼节规定。接着叙述了来三聘的为官经历,“徙合肥”,“令黄梅”,“入参华署”,“出驷锦川”,每到一地,政绩斐然,“人纲服其警策,风物资其折樊”。可是来三聘却说作者是“覩一叶而自见,矧蕙苑兮为菅”,自己是“渐忽微而得老”之人,只愿在“数椽之侧,十亩之间”的地方“杂莳花卉”。自己“茶筍无亏,粮药粗安。有子不贫,亡妻曰鳏”,已经是非常满足的生活了。来三聘表明了“姑与子兮盘桓”的心愿。赋的正文的第三段写的是在“十月之交,菊露犹圑”的时候,来三聘真的辞官归隐了。“纳文书”、“捐印绶”之后,连拖欠的三百两俸银也不要了,乘风泛舟,尽情游乐于江楚,攀爬庐山“倚九迭之屏风,看天池之雪湍”。赋的正文的第四段记叙了来三聘辞官的隐居生活:“拾图章”,“分腐儒”,“发沉骚”,“手名迹”,“傍严陵”,“涉蒪湘”,“道山阴”,“际海曲”,“鉴夙姿”,“吸余芬”……还可以与好友相会而对语,过着一种“存有涯于自己,掷无尽于人寰”超越现世功利的的生活。赋的正文最后一段说:“嗟乎任卿,何历落而多怀,吐绪风之激亮!”磊落洒脱不拘可以包容万物,可以自由自在呼吸,恣意发出自己的激亮的声音。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于具有“高致”气象者来说,“甘白首其何望”?到老了又有什么可以盼望的呢?荣也好辱也吧,进也行退也可,只要能“释荏苒而志悦”,只要可以“煦山泽兮神王”,只要达到“属予心之所向”,那么这种“高致”的人生,岂是“非凡世人所能慕用”的!王国维说:“义仍(汤显祖)应举时,拒江陵(张居正)之招,甘于沈滞。登第后,又抗疏(上《论辅臣科臣疏》,震撼朝野,贬谪徐闻),劾申时行。不肯讲学,又不附和王(世贞)、李(攀龙)。在明之文人中,可谓特立独行之士矣。”如此 “特立独行之士”,都是“高致”的人士啊。全赋寓意深刻,哲理性。写人记事简明洁要,雅俗共陈,不拘一格。对研究汤显祖的思想、政治是一篇重要的对象。
赋作为一种重要文体,其内容一般侧重叙事状物,兼具抒情说理功能。《荀子》的《赋篇》开了后世说理赋的先河。《玉茗堂赋》里的说理赋不少。《青雪楼赋》中“惟人生之去来,像潮音之出没”、“思美人兮瑶草,荫山鬼兮女萝。奉浮生于尺暑,怀佳期于寸波。愁千秋其未弧,欢一旧而已多”等,更是流丽自然,生动贴切,为感叹人生、抒情言志的佳句。《庭中有异竹赋》中,汤显祖以他“涉世之似微”的体验,写出了两株竹“非游尘之所簉,实君子之攸宁” 的孤高、俊秀。两竹“虚中忌实,疏节蕳密。临流似渊,依岩类逸”,实在是“贞俪乎淑美之操,直比乎君子之笔”。“鱼相忘于在浊,鸟载肃于高冥”,作者主张顺其自然变化。作者最后说“故孤生者常直,近人者常曲。直有取于明心,曲亦时而卫足”,意思是说清高孤独者,不肯趋炎附势,心中永远是光明正直的。就是在受到压制,难免低头弯腰的时候,依然根基不移,蓬勃向上。这也正是汤显祖自己心里的写照。
《玉茗堂赋》里的还有不少怀人赋和悼亡赋,如《西音赋》《哀黄生赋》等。《西音赋》写的是金陵送别好友周宗镐,哀叹周宗镐空有旷世之才华,却一生坎坷贫困。伤感之情,充塞于字里行间。从这篇赋我们也可以看到明代多数知识分子的命运都很可悲,周宗镐只是其中一个代表而己。而《哀黄生赋》以“哀”字点题,以“生年甚饮”四字概括了黄生凄惨悲哀的一生。黄生一生其哀有六:一哀“生平好书”却只能"仰人眉㫸”、学富五车却“不及侏儒”一贫如洗。二哀其“妻称牧犊,子字螟蛉”,孑然一身无妻无子。三哀其"揭露喉齿 “相貌丑陋,又“不善为容”,走路“掉臂”东歪西倒。四哀其胸“无长志”,目光“短视”。听说“帝里”“豪华”后,不听“重相止劝”而一意孤行“冒涨而行”。五哀其“力不敌命”,途中在徐州中暑,“祼致于京”而“一宿而冥”,客死他乡而草草埋葬。六哀其“魂飞渺茫”,魂魄不得“还君故乡”。作者回忆旧日相逢又相别的情景“昔我经过,:夏浸稽空,江淮沐河,涛翻雪岛”、“寒门暑路,砾石峨冰”,“河上邮亭,别馆横径,妻称牧犊,子字螟岭”,相逢相别都处在一种凄凉的气氛之中,实际是作者写景寓情,寄寓了作者对朋友的伤逝深深的哀悼。
(四)汤显祖的大赋继承了汉代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词藻华丽的特点,在情感上比汉代大赋更加丰富和深沉。如《游罗浮山赋》《豫章揽秀楼赋》《浮梁县新作讲堂赋》等,均在千字以上。最长的赋为《豫章揽秀楼赋》,近5000字。这些大赋在继承了汉代大赋特点的同时,也有新的特色。
一是散骄结合。赋是一种最自由最放纵的韵文,此时的一些描写山水游历的大赋,往往将散体和骄体结合起来,既具有了散体赋洋洋洒洒、气势磅礴的特点,又有骄体赋的音律与节奏,这种半散半骄之赋节奏明快,语言清新,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如《豫章揽秀楼赋》描写江西名胜,描写的是江西名胜,赋作首尾用散,中部骄散结合,极力铺陈,叙述揽秀楼的来历、历史等,勾勒揽秀楼外貌及其周围的山川风物、田园美景,既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又有空间上连绵性。作者对揽秀楼及其周边景物大力描摹刻画,词藻华丽,而且采用排比句 式,洋洋洒洒,妙笔老成,滔滔乎言辞,崛崛乎气象,笔致如大江奔涌,气势磅礴,思路纵横,情感激荡,蔚为大观,体现出大赋那种大手笔、大气势的特色,读来令人忘倦。明人沈际飞在《玉茗堂选集》中对此赋作出了非常高的评价,评序云:“事详致尽,《滕王阁序》流风。”评赋云:“目光如矩,墨沈如波。累累数万余言,物华天宝,有美必传,无胜不具。”汤显祖在此赋里有一些极为经典的语句。如表现他有关商品社会的理想的“市无扰以无虞,贾亦廉而亦信”,表现他对为官者要有担当的“大府承而望县翼,坛祠苍而庠序徽”等,读来哲理深刻,意味深长。《大司马新城王公祖德赋》第一段记叙的是新城王氏的源流、迁徙、定居、功勋等。次叙王重光在贵州打下了漂亮的两大战役,立下了赫赫功绩:平蛮之役和采木之役。第三段记叙的是王重光夫人刘氏。第四段写王重光后代兴建“忠勤祠”的情况。赋的最后感叹王重光的忠勤“徽麻而映帛”,而其子孙孝思“透纸而穿石”。正是由于王重光很好的示范作用,所以他的后人纷纷效仿,立志读书,道义做人,忠勤报国。全赋结构新颖,想象丰富,辞句清丽,灵活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荡除了汉赋那种着意铺排、堆砌辞藻、典故、用语生涩的积弊,清新自然。
二是灵活运用骚体。骚体赋在句式上基本沿袭了楚辞的特征,采用“兮”字句。骚体赋具有抒情性,在结构上回环曲折,相比文体赋显得疏朗和流畅,因此,骋辞大赋中杂用骚体句式,避免了大赋过分堆砌和板滞,使赋作在铺张之中透出清朗流利,使赋作感情更加丰富,一气贯注。如汤显祖《四灵山赋》以“首苍螭于大角,咮赤凤于飞鹑。处玄冥而伏龟,矫素商而现麟”描述了四灵山的形势。记叙了“四灵”之一“龙”的寻找的经过:“忽阡左之葱菁,见大书乎石屏。曰洞龙 之出,为山之形。鳞甲指爪,片石咸星。”全赋顿迭起伏,虚实相间。充分发挥大赋的宏伟的规模、磅礴的气势、丰富的词藻和夸饰的手法等特点刻画天地万物,体物言志,赋中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铺陈排比,比喻夸张,场面宏大、境界深远,意与境、情与景、动与静、远与近、古与今等各方面有机地组合起来,具有极强的震撼效果。
汤显祖提倡写小赋。万历二十九年(1601),汤显祖即在《答张梦泽》一文中提出“小文”的概念。他自述“时为小文,用以自嬉”,将“小文”与“长行文字’夕、“馆阁大记”对举,“小文”实即“小品”。万历三十九年(1611),王纳谏编成《苏长公小品》,最早将“小品”视作文学概念。陈继儒《〈苏长公小品〉叙》提出“短而隽异”是“小品”的特征。在晚明文坛“山人”领袖陈继儒的号召推动下,“小品文”风靡一时,人人竞相写小品、选小品、论小品,蔚然成为风气。在此影响下,小赋开始盛行。汤显祖的小赋主要有《怀人赋》、《吏部栖凤亭小赋》、《池上四时图赋》、《吏部栖凤亭小赋》等。
《怀人赋》感叹光阴流逝,命运无常,恃才无用,不如“羡往去之松乔,识向来之箕颍”。次写沈谦的评价以及他对自己的劝说:“曷不都捐赤臭之路,了涉清芬之程?”这番亲切话语,不能不使汤显祖“听之者有怀”。最后写汤显祖对沈谦的话有感怀。与其“索米长安之舍,走马章台之街”,不如“仙衢玄仗,帝圃清斋”。全赋语言雅丽流畅,描绘生动传神,颇具屈骚韵味。艺术上,篇幅短小,但气足神完,寓抒情于叙事之中,是一篇颇有特色的抒情小赋。
《吏部栖凤亭小赋》仅100余字,空灵轻巧,清雅自然,耐人寻味。赋序中即说:“若乃南都选署余姚沈君、俞君、磁州李君、潮阳周君、吴俱嚷当世之才,逸俗之度。余并游之,其署南侧有栖凰亭,诸君缓颊之场也。余醉其中忽,忆红泉别墅,草树如斯。因为此赋。”,此赋乃是闲来游玩乘醉之作,赋作最后写道:“周行有命,孔德无容。虽焕发于霞藻,终娣缅于云松也”,直抒作者向往山林园居生活的心意。赋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栖凤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文章的后半部分则描写了雕虫搦管之闲,举酒抒怀之乐。“虽焕发于霞藻,终睇眄于云松。”作者对现有的官场生活感到厌倦,他向往远离纷扰的林泉生活,这和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的审美取向是一致的。古代文人多以出仕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敲门砖,但是往往有着事与愿违的境遇,于是会产生自然本性的回归,这在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常见的,汤显祖的《吏部栖凤亭小赋》就体现了这种倾向。文笔优美,闲适自然,清真雅正,着墨不多而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堪称精品。明代戏曲理论家沈际飞评曰“整洁得体”,诚可谓允当之言。
《池上四时图赋》作者在赋中名为咏画,实则抒怀,通过描述画景而感叹人生,向往恬淡的隐居生活中,流露出一种出世高逸的意绪。赋中的写景极尽铺染之能。“横披睡柳,倒插舒荷。葱笼翠竿,斑驳文莎。草香蝶舞,花明鸟歌。”这些语句优美明快,纤丽精巧,极富情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写景动静相交,虚实相间,极意渲染;抒情含蓄雅淡,轻如薄雾,情景相融。语句优美醇净,纤丽精巧,极富情韵。
总之,作为明代后期的辞赋大家,汤显祖在赋的创作上是取得了重要成就,气势豪迈、形式丰富是其主要的艺术特色。数量较少的抒情小赋也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着墨不多而意味深长。今人或许受到文学史观的影响,不太能重视汤显祖戏曲以外的创作。倘若我们把镜头拉回明清之际的文坛,不难发现当时有个汤显祖时代,而这个汤 显祖时代是由汤显祖的辞赋在内的创作支撑起来的。
临川后学万安飞
戊戌年荷月识于江西广昌
第三篇:关于考二注的一些心得体会
打算考二注是08的时候,那年刚好复习另一个考试。等那个考完了,实际复习时间还剩三个月了。对于菜鸟来讲,三个月的时间,难度太大了。那个时候看题目答案都看不懂。本人基础比较薄弱,在学校没有好好学习。还有,就是没有选好参考书。当时,买了施岚青的那本厚书,也专门买了一本天津大学出版社的二级复习参考书。
当时就是拿着天大版的书复习了一遍,一点感觉都没有。那本书只是泛泛讲解了一些知识点,没有对准规范讲。看完了,对规范一点理解都没有。所以选择好复习参考书很重要。由于没有准备好,08年的考试没有去。
08年考试结束后,就直接开始复习了。因为本人基础差,没法子,得先飞。这个时候,得感谢一下老施,以前都说他的书好,但是因为太厚了,一直没敢翻。买来本来是打算留着以后考一级的时候用的。后来简单翻了一下,发现真是不错。规范条文都列出来了,并对照着有例题去理解。于是,一狠心,就从老施的书着手吧。看书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但必须得坚持。就算工作忙,每天最好也能有2小时左右的时间去看一看。常时间不看的话,就感觉断了。再看的话,就感觉状态差了一点。
老施还出了一本配套习题,这本书对于菜鸟来讲,还不错。如果是老鸟,买不买就无所谓了。由于俺是菜鸟,就把这本书也跟着做了。上面有一些简单的概念题,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习题,还有一些历年真题等。层次比较分明,难度也是有浅有深。只是题型设置的不是很好,如果能紧扣考题,按照考试要求去编制,把每个规范可能的考点都过一遍的话,效果就比较好了。
老施的《答题指导》、《应试指南》看完之后,就开始做《30天冲刺》了。这本书也是大家广为推荐的书,难度还可以。里面收集了相当一部分真题,三套模拟题也都是往年的真题。
第四篇:注二建挂靠协议书
协议书
甲方:有限公司
乙方:(身份证码:)甲方因业务工作需要,现聘用乙方国家二级注册建造师(土建)注册证书(注册证书编号:好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兹订立协议如下,甲、乙双方应共同遵守执行:
一、聘用期限:年月日至年月日。
二、聘用待遇:人民币(¥元)。
三、待遇支付方式:于签订协议之日一次性支付乙方。
四、甲方义务及权利:
1、甲方承诺乙方注册证书用于企业资质升级或资质年检使用,不用于承接工程项目,若甲方违约使用造成的一切后果由甲方承担,乙方不负任何责任。
2、保证乙方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的年检及时、有效,保证乙方继续教育等工作的及时进行。承担在聘用期内乙方的注册(含续期注册)费用、执业年检费用及乙方每年参加行业主管部门的继续教育及相关的业务培训的费用;年检所需资料及业绩证明材料等由甲方负责办理,乙方进行相关的配合。
3、协议期内,乙方全力配合甲方办理二级建造师资格证书注册及企业年检等手续。在未得到乙方书面认可的情况下,甲方不得将乙方的二级建造师资格证书注册到其他的企业,否则即视为违约;不得 1
作出有损于乙方利益的其他行为。因甲方原因给乙方造成行政、法律后果和经济损失的,全部责任由甲方承担。
五、乙方义务及权利:
1、乙方不承担甲方的任何工作责任,但应配合甲方的二级建造师证书注册工作。协议期内,甲方在工程项目施工中所发生一切有关工程施工质量和工程施工安全方面的事故责任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
损失均由甲方承担。乙方不承担由此造成的任何责任及经济损失。
2、聘用期间,如需配合甲方要求,乙方每年应参加行业主管部门的与二级建造师相关的继续教育及相关的业务培训,甲方承担相关费用。
3、履约期间,乙方必须将二级建造师注册证书原件交由甲方保管,二级建造师证及执业印章由个人自行保管。协议期内未经甲方同意,不得转注册。
六、违约责任:
1、在聘用期内甲方将二级建造师资格证书、注册证书等借予除甲方以外的任何第三方使用,或甲方有违反本协议书条款等其他违约行为,乙方有权单方终止本协议,甲方除必须按协议期限支付乙方聘用工资外,并赔偿乙方损失;
2、在聘用期内如因甲方原因发生注册证书遗失,甲方除按协议期限支付乙方聘用工资外,应为乙方重新补办,乙方应全力配合,补办费用由甲方承担;如因甲方原因发生注册证书吊销或注销的,甲方除按协议期限支付乙方聘用工资外,并赔偿乙方贰万元;
3、在聘用期内若因乙方原因(假证,或在其他地方已注册)导致不能正常注册,或注册不成功的,责任由乙方承担,并退还甲方已支付费用。
4、乙方要求提前解聘的,乙方应提前1个月,并经由甲方同意,否则退还甲方当年已支付的全部聘用工资;
5、甲方要求提前解聘的,应提前1个月,且已经支付给乙方的聘用工资不予退还甲方。
七、其他:
1、本聘用协议期满前一个月,如双方达成一致意向,甲方可优先考虑续聘乙方,但须重新办理聘用手续;双方未达成一致意向,甲方必须配合乙方办理注册证书变更迁出手续,否则即视为违约。
2、甲方不承担聘用期内乙方的任何伤、残、病、死亡等及其他原因产生的一切费用。
3、协议期满后,甲方积极配合乙方转注册手续。
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甲、乙双方盖章(或签字)之日起生效,聘用期满后本协议自动失效。
甲方(盖章):乙方(签字):
代表人(签字):
代表人身份证号码:
甲方电话:乙方电话: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第五篇:二注36+35,一些心得和大家分享
【原创】二注36+35,一些心得和大家分享 该帖被浏览了2277次 | 回复了66次
我参加了2010年9月份的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成绩为36+35,分数还算比较理想。放寒假了,有时间了,对自己参加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的心得写
一篇总结。
先说说本人的情况,08年本科毕业,专业土木工程;09年读研,专业是岩土工程,研二的时候参加了
2010年的二注考试。
对于本科土木工程的学生来说,或多或少应该对注册结构工程师有听过或者了解过,如果之前没有听过,那就得快点去了解了,这个可是关乎切身利益的考试。我从大二的时候就已经对这些考试有所了解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师弟交流时,发现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有这些考试,所以特地写下这篇文章,希望对师弟朋友们有个指导作用。
注册结构工程师分为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和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以下简称为“一注”和“二注”)。一注包括基础考试的专业考试、二注只有专业考试。具体的考试年限和要求等网上一搜就有,有打算了解的朋友们自己动手吧。(发现很多人平时对于一些网上可以查到的东西,都喜欢通过问别人来了解,其实这样有的时候获得的信息量不太准确,所以建议大家多多自己动手查下,获得的信息会更加系统和全面,特殊的情况再和别人交流比较好)
下面介绍下二级考试的一些基本知识,这些网上查起来比较麻烦,所以我就直接说了。
考试报名时间一般为6月份,考试时间为每年9月份
中旬的周日。
考上分为上下午,上下午各4个小时,总共开始时间
为8小时。
考试题目全为选择题,上下午各40分,上下午总分48分为及格。考试题型可以分为计算题和概念题。其他计算题各小题答案不株连。每题除了写出答案,还要写出公式的来源语句,比如来自xx规范第x.x.x条或者公式xx-xx-xx;而概念题的四个选项,哪个对哪个错,依据是什么,都必须写清楚。二级结构工程师考试内容从整体来说包括五大部分: 1.混凝土结构;2钢结构;3砌体结构和木结构;4地基和基础;5高层与高耸结构
上午:混凝土结构18分,钢结构12分,砌体结构10
分
下午:砌体结构6分,木结构2分,地基与基础14分,高层与高耸结构16分。考试上下午题型分布是这样的:
二注考试的评分过程是这样的,在省集中改卷,然后成绩送往北京审核,没有问题再对外公布。先把涂卡进行机读,机读48分以下不再人工阅卷。对于卷面分数48分以上,再进行人工阅卷,扣除一些没有来源依据而蒙中答案的题目分数后,总分48分以上为合格;机读48分以上但是扣除没有来源依据而蒙中答案的题目分数后低于48分和机读48分以下为不合格。
二注值不值得考?
有的人会说,结构直接考一级就可以了,不想考二级。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因为一级专业要本科毕业四年或者五年才能考,而二级结构只要本科毕业二年就能考了。所以先考个二级,可以当成是对一级考试的练手,并且通过对二级考试的复习,可以为以后一级打下良好的基础。加上二级考上了,可以挂靠出去,挂靠费不仅对于学生,甚至是工作的人来说,都是比较可观的。所以不管是已经工作的人,还是在校的研究生,都是应该尽量参与。特别是在校研究生,平时可安排时间多。考个证可以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又可以通过挂靠费来提高生活质量,多划算啊。
一注和二注考试内容和难度相比如何? 从考试内容来说,一注的内容多了桥梁结构章节。其他章节的题目数量也略有不同。一级考试计算难度比二级略大,这个是我做了一注真题和二注真题后感觉
出来的。
二注难不难考?
这个问题是最不好回答的问题了。大家从小到大,肯定会有一种感受。就是凡事只有自己经历了,才能对事情来进行评价;同样,二注和高考、考研一样,只有自己经历了,才能下定论。我们能做的就是考前好好准备。如果我随便用“难”“不难”来回答你,这样是很不负责人的,严重的时候会误导别人,导致不可设想的后果。我如果说“难”,会让一些人心里恐惧;说“不难”,会让一些人掉以轻心,最后不仅导致别人考不过,还回落下个骗人的罪名,从而遗臭万
年。
考前准备 首先是要认真看看关于考试的官方文件,一般到人事考试网都会有。然后就是搜索一些重要的信息咯。我是喜欢到网易土木一注二注板块收集各位考过的热心网友的心得。而且是一收集就十多二十篇。然后再每篇认真阅读,标出重点。把这么多篇心得整理出一篇来。因为每个人的写作风格和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只有自己总结了,才能保证自己需要的每一方面信息都能涉及到。除了看看别人是如何复习的,还要看看别人为什么考不过。成功的原因可能会有很多个,但是失败的原因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个。所以提前了解了,就OK了。
看的心得多了,自然对大概怎么复习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对于文章里面经常出现的考试用书看得多了,也知道就那么几本。
如果想对复习有个进一步的了解,观看文章是不行的。怎么做呢,就是实践起来!只有行动了,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一次一次的克服问题中前进,最后到达成功的彼岸。
官方报名文件里面有列出用到的各种规范,应该有30多本,但是其中很多规范考试题目是不会出现的。就算出现了,也就一两分的事情。所以我并没有购买合订本规范,而购买了以下规范的单行本: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J220-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J186-2002)
之所以用单行本,是因为看了很多人的心得,大家普遍说合订本字小,翻起来不方便。而单行本就没有这个问题了,而且空白处多,可以写下很多自己总结的东西。后来发现确实是这样的。
对于学生来说,购买规范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确实是如此,但是我不建议大家去借别人的规范。因为注册考试,考的就是对规范的熟练程度。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复习过程中,通过练习,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规范,从而达到我们做题,翻到规范所在页,能根据自己平时的记录快速的应用规范。所以,只有新买的规范,才能被我们完美的打造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工具书。别人用过的规范,是无法达到这个效果的。希望大家多勒紧腰带买新规范,这点小小的投资,可以带来大的回报。只要考到了证,挂靠出去,利益可
是比支出大很多的。
接下来就是两本练习书:
《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应试指南》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施岚青
《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答题指导》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施岚青
施岚青的这两本书可是众所周知的最权威的辅导书了。其他人编写的书,都是无法超越之的。很多题目也是抄袭之。市面上是没有专业用于二注的复习书的,此书适用于一注和二注,每章节前面都有列出一注和二注的考试范围,这方面是很人性化的。《应试指南》是对各规范的按照知识体系详细讲解,并且通过例题来讲解其应用的,我学了一遍后,明显对整个知识结构有了比较好的了解。如果没有这本书,直接看规范,会因为没有框架而无法把条文联系起来,会因为没有例题而对如何应用规范而无从下手。《答题指导》就是习题集了,每道题的答案都有详细的解答过程,是非常好的习题书。
然后就是最最重要的真题:
《2010全国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历年试题及标准解答》 机械工业出版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执
业资格注册中心 编
这本真题是绝对的权威了!也是最最重要的,如果把所有真题做个三遍以上,那么考试应该问题不大。
我是从2010年5、6月份就开始复习的,每天拿着一本转头后的书去教学楼,觉得太重了,于是便把书给肢解成若干小本,轻松上阵。由于还要准备期末考试,所以效率还不是很高。
7月份放假了,可以认真的准备复习了。那个时候开始,我终于不是孤单的一个人在战斗,有幸加入一个同学的复习队伍,一起在教学楼霸位复习。因为有了这位战友,从而有了信心,有了干劲,也认清了前进目标,而不至于迷失方向。
7月底回家放假,在家复习的感觉很好,有当年一个人在家复习考研的感觉。也就是在暑假这个关键的时期,我突破了高层和混凝土的瓶颈,为顺利通过考试打下基础。8月份回学校后,在教室复习了几天,便去工地干活,2个星期回来,继续和同学一起复习,直到考试那天。
总的来说,我复习的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特别是比起那些工作的人。所以,对于考试,充裕的时间是制
胜的关键。
说到复习的方法,每个通过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法和思路。但是并不是适用于其他所有人。可能这个方法适合自己,但是对别人来说是行不通的。所以我就大致说下自己的复习方法,给别人一点参考。
前面提到,考试按照内容可以分为砼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地基与基础、高层与高耸结构。有的内容只涉及到一本规范,有的内容涉及到基本规范,有的规范每个章节都涉及到,现在分类如下;
一、木结构
涉及规范:《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考试特点:每年就两道题,通过做历年真题可以知道经常考的是抗压方面的知识。通过做做真题,一般两
道题都可以对一道。
二、钢结构
涉及规范:《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考试特点:通过历年真题分析,可以知道钢结构考的基本都是强度和稳定方面的计算,很多题目只要找对公式,查表无误,计算正确就可以得分。也会有几道难度比较大的,特别是没有做过钢结构设计的人,可能连结构图都看不太懂,这样的题目失分也是情理之中。而且钢结构每年的难度个人觉得比较大,所以等分率偏低,可能和本人接触钢结构比较少有关。
三、砌体结构
涉及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考试特点:每年考的题目类型也是比较固定,通过做真题就可以发现,其中受压构件承载力是重点,还有比较需要注意的是砌体强度的取值和折减是重点。一旦强度取错,后面的计算都是徒劳了。
四、地基与基础
涉及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J220-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考试特点:可以说,这部分题目是历年题目中最简单的,考的计算都很基本,计算公式也不复杂,承载力调整很常考。虽然用到的规范比较多,但是都是很简单的题目,只要细心,基本得分率都比较髙
五、混凝土结构、高层与高耸结构 涉及规范:《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J186-2002)
考试特点:其实这两个章节的内容是可以合在一起复习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需要好好花时间准备。特别是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的抗震内容,基本规范都有涉及到,而且编排的顺序又不一样。我在这些内容也是花了很多时间才弄懂了。如果能弄到这部分,考试通过率就会髙很多的。
此外,《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这本规范是每个章节内容都会涉及到的。
我在复习的时候,是一边做练习,一边优化规范,并且用不同颜色的水笔做笔记,一些重点词句用黑笔,一些参数的取值限制用红笔,还有一些是用蓝笔。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优化规范,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我们的翻规范速度。所以我会在一些公式的地方表明页码,这样我做题的时候,看到页码就会去翻,而不是按照规范中写的第x.x.x条来找。
心理准备
我在考试之前,就已经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应试心理。首先,考试48分就可以过,所以我们不需要保证每道题都会做。而是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安排做题时间和顺序。对于一看就会做的题目,争取做对。一看就不会做的题目,坚决不做。似懂非懂的题目,留着后
面做。
同时,我通过对历年真题的练习,发现历年真题中,只要考荷载计算的,我都做不对,所以考试的时候如果遇到计算荷载的题目,我就放弃。
9月19日参加了考试,上午试卷发下来后,第一道题我就不会,看似很简单,但是偏偏找不到规范,所以我果断放弃。第二道题是计算荷载的,我也马上放弃。第三道题也和第一道题一样,简单但是一时找不到规范的,我也放弃了,直到第四道题才开始认真写。总的来说,考试过程遇到的困难还是比较少,特别是钢结构,考得比较简单,加上可能自己的状态比较好也有关,很多概念题我都轻而易举就找到了规范条文。再离考试结束的十五分钟,我又运气很好的找到了第一和第三道题目的答案,给上午的分数加了2分。大概估算了以下,发现自己有把握的题目都30+了,下午只要保证拿18+,及格就不成问题,所以心情还
是比较轻松的。
下午的题目做起来也比较顺。我做完地基与基础,还有16分的高层没有做的时候,已经觉得自己的分数过了48分了,所以调整了心态,做得比较轻松,在考试结束五分钟前做完所有的题目。
考试是辛苦的,上下午4个小时都写忙了,浓茶和红牛双管齐下,考完出来也已经处于半虚脱状态了。好
好休息了几天。
从12月底一直等成绩,等到1月7号,成绩终于出来了。36+35,我通过二注考试,为自己送上了一份新年
礼物。
能通过这个考试,我觉得不只是自己的努力,而是许多人的努力共同的结果。比如和我一起复习的同学,考试那天中午顶着太阳给我们打饭的女友,还有其他在我复习过程中给与我帮助的人,特别是论坛上留下宝贵经验心得的网友。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提一句,其实二注只是一个资格考试,通过考试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技术水平有什么强的。实践才是最重要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无视二注。二注的挂靠费,可以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滋润点,通过复习,也可以让我们对规范的理解多一些,系统一些。这些,也是非
常宝贵的。
如果要我给出一些复习建议的话,我觉得是“重视之,勤练之”!付出就会有回报,即使无法通过,也收获
了很多的知识。